答谢中书书的文言文翻译

2024-07-25

答谢中书书的文言文翻译(通用14篇)

篇1:答谢中书书的文言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议论句的作用是什么?是否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呢?

议论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用:点明写作意图,表明了作者对这片风景的热爱和留恋。

篇2:答谢中书书的文言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徽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写作方法的独特,语言的精练及优美的意境,

4、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以及写作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 教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第一板块:赏美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现在,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震撼。(演示)

看:1、大自然的.神秘 2、大自然的宁静

听:3、鸟叫的声音 4、瀑布声

欣赏了自然美景,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大声说出来。

是的,大自然如此之美,古人不仅陶醉其中,还描山绘水,表明所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再一次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2、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4、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篇3:答谢中书书的文言文翻译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

4 (2) 夕月欲颓, 沉鳞竞跃 ()

4 4 (3) 实是欲界之仙都 ()

2.简述此文之大意。

3.选出诵读下面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B.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C.实是欲/界之仙都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练习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a

[唐]王维

近腊月b下, 景气c和畅, 故山殊可过d。足下方温经e, 猥f不敢相烦。辄便g往山中, 憩感配寺h, 与山僧饭讫i而去。北涉元灞j, 清月映郭k。夜登华子冈l, 辋水沦涟m, 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 明灭n林外。深巷寒犬, 吠声o如豹。村墟夜舂p, 复与疏钟相间q。此时独坐, 僮仆静默, 多思曩昔r, 携手赋诗s, 步仄径t, 临清流也。当待春中, 草木蔓发u, 春山可望, 轻鲦v出水, 白鸥矫翼w, 露湿青皋x, 麦陇朝y。斯之不远z, 倘能从我游乎ヒ?非子天机フ清妙者,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ヘ相邀?然是中ホ有深趣矣。无忽マ!

因驮黄ミ人往, 不一ム。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

a裴迪:唐朝诗人, 关中 (现在陕西省) 人。早年和王维同住在终南山, 互相唱和。他的诗多描写自然风物, 颇有特色。

b腊月:农历十二月。

c景气:日光与气候。

d故山:称自己隐居的山。殊 (shO) 可过:很可以去看望一下。

e温经:温习经书。

f猥 (wDi) :卑贱。 (客套话) 。

g辄 (zhR) 便:常常就。

h憩 (qì) :休息。感配寺:寺庙名。

i饭讫 (qì) :吃完饭。

j涉:渡过。

篇4:答谢中书书的文言文翻译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陶弘景在文中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对江南的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的表达了赞美之情。文末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全文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

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平和自然、立意高远;“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50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动物跃然在目,鲜活如生。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全文结构杂而不乱,结合有序。尤其是高山流云、青林翠竹等,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而另一篇名作《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官于黄州期间,在元丰六年十月里一个普通的夜晚,苏轼正要入睡的时候,看到了照进窗户来的月光。这月光引发了他千愁万绪,于是他“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晏殊《蝶恋花》词中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对于遭受过陷害,险些失去性命的苏轼来说,能够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潇洒心态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一入夜都早早安歇去了。农历十月份的晚上,肯定已是颇有些寒意了,并不是散步的好时间,可苏轼不但有这份雅兴,更有闲情散步到承天寺,应该缘于内心的不平静吧!我们揣测被贬后的闲散,也许并非苏轼所乐意的,苦闷压抑的他要找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而张怀民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应该是最佳人选。苏轼在寂寞时在寻找知音,张怀民虽然被贬,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当然是苏轼的知音。韦应物有首小诗云“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一样的夜,一样的散步,一样的清冷天气,甚至一样的怀念朋友的心绪,舍他其谁?苏轼出门的时候,想的应该也是“幽人应未眠”吧? 两个沦落天涯的人此刻共同欣赏着月色。今夜月光如此的皎洁,以至于让他们在错觉中以为那庭院中洒落的不是月光,而是一地清澈透明的水。

全文的结构是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至今为后人琢磨。这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隐喻手法的运用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两句之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区别,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五味杂陈。比较两篇文章,相同之处都是作者不满于现状,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同中又不尽相同。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其中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

篇5:答谢中书书的通假字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就答谢中书书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

一词多义:夕

1.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2.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3.乱:猿鸟乱鸣. 没有秩序.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4.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头.

5.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一起.(记承天寺夜游)

3、重点句子的意思.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4、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只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篇6:答谢中书书的中心思想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段落大意:

第一篇文章《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叹收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问题分析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篇7:文言文答谢中书书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篇8:答谢中书书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述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述。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给人以听觉的享受,结合视觉和听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透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那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阿!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透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结尾的话外之音: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景色的妙处了,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乐趣并深感自豪,期望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篇9:答谢中书书的文言文翻译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②歇:消散。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___

(3)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

(4)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完全(2)奔驰的`快马(答“快马”亦对)(3)潜游在水中的鱼(4)坠落,落下

2.(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月亮。

(2)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篇10:《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教案

陶弘景

山 川 之 美,古来 共谈。高峰 入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清流 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 乱鸣;

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一、词语解释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谢中书书 ..........

二、作者及背景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丹阳秣陵人。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2、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3、题目: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思路

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全文的文眼是第一句话里的“美”字。

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引导学生赏析写景,理解作品意境,体验感情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山川之美”的。(提示:从以下几方面来赏析:语句所描绘的景物、写景的角度、语句所蕴涵的意境等。)明确:(1)山水相映之美(2)色彩配合之美(3)晨昏变化之美(4)动静相衬之美

a、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b、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c、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d、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言外之意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六、小结

篇11:答谢中书书课文翻译

一、寄情山水,情真意切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因此而隐居茅山,他自号为华阳隐居,他隐居于山水之间,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在自然山水的熏陶下写文章,练书法,画山水画,研究丹药,自娱自乐,自得其乐,并乐在其中。这样从中求得心灵的安慰,实现自我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陶弘景放弃俗世的逐名逐利,把自己的一腔热情寄托于山水之间,欣赏体会自然之美,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付诸笔端,一吐为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真意切。

二、古人比肩,知己相伴

陶弘景酷爱山水之美,知识渊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如他曾经制造过能够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象”。而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医学上。他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编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文学成就卓越,著有《陶隐居记》。他追求高雅的情怀,具有安贫乐道的品质,内心渴望与古代的林泉高士想比肩,因此在文章中写到:自康乐以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自己内心与谢灵运相比较。

同时为了把自己所赏江南之美,娱情山水之乐一吐为快,于是给好友谢中书一同欣赏,于是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付诸笔端,一字一句娓娓道来,写于信笺中,寄给远方的好友,也可以说是自己的知己,表明自己的志向所在,同娱同乐,同喜同欢。与知己畅谈,与朋友共同分享自然之美。

三、骈散结合,凝练灵动

文章以四言句子为主,长句为辅。既有骈句的整齐,又有散句的灵动。总体来看,言简意赅,语言凝练,结构灵动。同时,短短的六十八字里,有山有水,有鸟有鱼,有青林翠竹,有夕阳西下的沉静,有春夏秋冬的变化。

有色彩的搭配,有明暗的`变化,有高峰入云的立意高远,有自然之水的涓涓流淌,有青林翠竹的生机勃勃,有猿鸟游鱼的喧嚣活跃,有充满梦幻之美的薄雾缭绕。里面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容纳万语千言,读来眼前会联想一幅幅风格迥异、多彩多姿的画面,给予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篇12:《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品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无*界。欲界是没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自:从。.未:没。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篇13:答谢中书书的文言文翻译

一.《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 5.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 7.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8.但少闲人 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

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

一.《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 5.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 7.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8.但少闲人 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

期末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译句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期末复习——《答谢中书书》译句

篇14:答谢中书书

【学习任务】

1、积累“共、颓、沉鳞、竞”等文言实词、虚词,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能正确流畅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3、学习寓情于景、动静相衬的写景方法。

【知识储备】

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文中人物:

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自主学习】

(一)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

(二)再读:自读3—5遍,读熟。并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解释加点词 古来共谈____ 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与______其奇者 .....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第一层(第1句-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第 句-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 句-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三)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

1、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

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

3、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

4、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

5、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四)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巩固强化】

(一)背诵课文,并用原文填空。

(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出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 ” “ ”两个时段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这两句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三)品读课文,赏析佳句。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赏析:

(四)对比阅读,完成1-4小题。甲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略)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甲文: 乙文: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学以致用,片断练习。

“谁不说俺家乡美”,我们的家乡简阳虽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也有很多怡人的景致,试着在你的脑海里搜寻一处家乡小景,写一个片段,记得运用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写法哦。

(三)略

(四)1.(1)或:有时(1分)(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4)俱:全,都(1分)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分)(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附:答案

自主学习部分

(一)弘hóng、颓(tuí)、鳞lín、跃yuè、与yù

(二)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1、共:共同 ;四时:四季;俱:都;歇:散尽;颓:落下,落山;沉鳞:潜游水中的鱼儿;竞:争着;与:这里指欣赏

2、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可听见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分3层。第一层(第1句): 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 2 句-第5 句):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 6句-第7 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五)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合作学习部分

(一)“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

(二)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此文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以下答案仅作提示,不可机械对应。

1、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

2、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竞”等词。

4、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

5、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四)此题不深究,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巩固强化

(一)(1)山川之美,古来共赏。(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

上一篇: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下一篇:绩效考核年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