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决定投资新思路

2024-07-13

新环境决定投资新思路(精选8篇)

篇1:新环境决定投资新思路

投资乡村旅游,景区配套规划建设新思路 ——山合水易“福建龙岩新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投资乡村旅游,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创新的景区配套规划建设必不可少。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对福建龙岩新罗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时,运用创新的思维方法,展现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新罗。

在本次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的产品包括一个多彩旅游环线,四个工业旅游展示中心,五个旅游度假小镇,五个奢侈型旅游度假示范区,五个国际级标准汽车营地,六个特色养生度假组团,九条休闲商业街,十个商务会议接待酒店,十二个乡村旅游基地。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根据项目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如下规划布局:

(一)一环——新罗多彩旅游环线

用一条旅游环线,将新罗分散的旅游景点和特色资源串联起来,增加环线的体验活动和特色观光。

(二)四个工业旅游展示中心(一馆,三园)

1.新罗工业设计展示馆

2.龙烟国际烟草博览园

3.沉缸酒文化博览园

4.龙净零排放体验园

(三)五个旅游度假小镇

1.江山•生态人居度假小镇(铜钵古镇)

2.白沙•滨江休闲度假小镇

3.东肖•森林氧吧度假小镇

4.龙门•体育休闲度假小镇

5.适中•河洛风情度假小镇

(四)五个奢侈型旅游度假示范区

结合新罗现有景区,打造景区和环境依托型的奢侈型高端度假物业。初期形成以下几个产品:

1.九龙江私家游艇俱乐部

2.龙崆洞私家山地农庄

3.南卓林海天堂

4.云顶私家茶园

5.江山高端温泉会所

(五)五个国际级汽车标准露营地

在大的的景区周边,形成国际标准的汽车露营地。一方面借助好的地理和生态以及基础设施环境,另一方面满足汽车游客的观光、休闲、度假的多种需求。

1.桫椤谷国际汽车营地

2.龙崆洞国际汽车营地

3.睡美人国际汽车营地

4.梅花湖滨水国际汽车营地

5.梅花山国际汽车营地

(六)六个特色养生度假组团

1.梅花山温泉养生度假组团

2.竹贯竹海养生度假组团

3.后田花乡养生度假组团

4.洋畲人家乡村养生度假组团

5.天宫山福地宗教养生度假组团

6.云顶茶园茶文化养生度假组团

(七)九条休闲商业街

九条商业街市一方面可以在现有新罗商业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一方面可以寻找适当的地点进行打造。在村镇形成18条特色商业街区,结合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等等。

1.时尚步行街

2.红军文化街

3.红酒体验街

4.客家美食街

5.动漫产业街

6.创意体验街

7.茶艺鉴赏街

8.品牌淘宝街

9.异国风情街

(八)十个商务度假酒店

通过新建、改造等方式,搭建新罗区的商务度假酒店集群。通过对世界级知名度假酒店管理集团及品牌的引入,深度提升新罗的商务会议接待的档次和水平。

(九)十二个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打造12个亮点,形成12种特色,12个主题,实现12个月月月有果。主要以水果种植为主,如无核葡萄、大五星枇杷、六月雪梨、绯桃、红柿子,青梅、水蜜桃、山楂、芙蓉李、番石榴、橘子、蜜柚等等。通过引进高优特由水果种植种类,衍生出各类的休闲度假活动。

1.龙门洋畲橘乡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2.江山梅溪雪梨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3.小池培斜五星枇杷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4.苏坂苏坂蜜柚生态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5.东肖后田绯桃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6.铁山富溪无核葡萄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7.雁石岩山水蜜桃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8.适中洋东红柿子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9.白沙罗坪青梅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10.万安梅村番石榴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11.大池秀东芙蓉李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12.红坊岭背山楂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福建龙岩新罗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成功实现了乡村旅游景区配套规划建设的模式创新,为新罗的乡村旅游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篇2:新环境决定投资新思路

在金融产品不是很丰富的时代,除了银行储蓄之外,凭证式国债无疑是最为普遍的投资工具。如今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浅谈公司债券投资的新思路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银行理财产品、保险投资产品、基金、股票、期货、信托、券商委托理财在这些对手的联合抢攻下,凭证式国债的“魅力”依然不减。主要原因还是其投资本金安全、投资期限固定、投资收益固定这三大简单的产品设计特点迎合了广大的投资者有意规避市场波动的投资心理。

由于凭证式国债供求市场的严重失衡,每期多达数百亿元的国债规模往往在推向市场首日的数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凭证式国债越来越难买到,这就迫使大家要寻求新的投资领域。实际上,凭证式国债简单的产品设计特点也是债券类投资产品的共有特点,它只是诸多债券产品之一,只不过凭证式国债的信用度最高,最安全。

债券产品的“家族”

以债券发行的主体为标准,债券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信用度最高的国债、信用度适中的金融债券和信用度较低的企业债券。在我国,对于债券的发行主体,监管当局的要求都很严格,所谓“信用度较低”的企业债券,实际上其实力也必须是很雄厚的,并且要经过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的评级以及要提供第三方的债券本息担保的,“信用度较低”是相对于前两者而言的。

目前,个人投资者可以介入的债券产品包括: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公司普通债券和公司可转换债券,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只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对于以上四种债券品种的简单对比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在产品安全性方面,投资者都可以放心,即使公司发行的债券发生了偿付危机,还有商业银行作为担保人来代为偿还;在收益性来看,国债以其收益免税,即使是票面利率和银行同期定期整存整取存款产品相同,也还有20%的超额净收益。

篇3:新环境决定投资新思路

关键词:社区报,新媒体,品牌影响力

一、理解社区报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 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中把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富有人情味的共同体。”[1]从物理空间范畴来理解, 我们可将这个共同体视为一个圈子, 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被统一的价值观念纽带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缤纷的关系网络。社区报便可看作此价值观念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具象体现。美国报业协会 (National Newspaper Association) 对社区报的定义是:“任何将自己定义为致力于向某一特殊社区服务的报纸都可以被称为是社区报”。[2]由此可见, 社区报是有着特定的传播范围——社区、明确的传播对象——社区群众、清晰的传播目标——为社区服务的报纸类型, 与城市大报相比, 有着明显的区域化和高度的贴近性。这些特点成为我们区别社区报与其他城市大报的关键, 也是社区报得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环境中突出重围、稳步发展的杀手锏。

二、社区报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

(一) 新媒体的冲击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打破了传统媒体旧有的传播格局和业务模式, 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个类别, 社区报也受到强烈冲击。其一, 受众被分流。新媒体以其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成为空前壮观的信息集散地, 强大的复制、存储与兼容功能又使传统媒体的传播“载体”功能变得可有可无, 通常, 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智能手机, 我们就可以上网浏览电子版报纸、观看电视节目视频。尽管社区报与受众的关联更为密切, 但受众的注意精力和注意时间已大部分投给了新媒体, 社区报的无形压力剧增已在所难免。其二, 广告被分流。当作为消费主体的受众越来越频繁地活跃在新媒体这一虚拟世界中, 广告商也紧追不舍, 十分暧昧地把“蛋糕”分给新媒体。市场利益的驱动, 使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无情地被冷落。没有广告的支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报业紧靠发行是难以为继的。

(二) 品牌影响力不强

社区报是分众时代的产物。受新媒体冲击的影响, 传统媒体越来越意识到传播内容细分的必要性, 社区报便是在这种诉求下应运而生。较早一批的社区报, 如《巷报》, 明确服务社区的定位, 将目标受众锁定社区, 内容力求贴近社区生活, 希望以此来重塑报纸的影响力。希望是美好的, 但从多年来社区报的发展来看, 社区报的品牌影响力依旧微弱。究其原因:第一, 社区报虽有明确的地域范围, 却没有深入的地域认知。也就是说, 很多社区报对所在社区的特点认识不足, 传播内容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与社区特点不符, 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要知道, 每个社区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形象特点和价值体系。有的社区是商业圈, 商业气息浓厚;有的社区坐拥大学城, 居民以教育系统人士为主。社区报风格如果偏离社区品味, 那么就很难创造出社区品牌, 容易陷入同质化、特点不鲜明的沼泽。第二, 大多社区报仍怀抱“新闻”情结, 难以放低姿态与群众打成一片。很多社区报仍没有摆脱都市报的传播方式, 内容设置与版式设计依旧一副主流媒体的态势, 使得社区报的面孔仍有些模糊。

三、社区报发展新思路

社区报要发展, 首先, 要突围新媒体的冲击。其次, 探寻社区报发展的规律,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开辟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立足社区, 使传播内容紧贴受众

(1) 新闻资讯应具有指导性、相关性。新闻与社区的高度接近是社区报较之新媒体的一个独特优势, 所以社区报需注意的是新闻资讯一定要紧贴社区。尤其是时政新闻, 只选对社区受众有实际影响的, 对社区受众没有相关性或没有指导意义的, 即使是重大新闻也应该放弃。例如, 关于政府出台实行阶梯电价政策的新闻, 事关居民的日常生活利益, 具有指导性和相关性, 则应该及时发布。

(2) 生活信息应具有服务性、实用性。贴近社区、服务社区既是社区报的办报准则, 也是社区报的优势。社区报只有为社区受众提供切切实实的服务, 使社区报成为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才能让受众对其产生心理依赖, 获得长久发展的资本。[3]社区报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信息还要针对社区受众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的放矢, 使信息得以有效接收, 达到服务目的。这种针对特定社区的精准有效的服务是新媒体也无法企及的。

(3) 表现形式追求趣味性、视觉化。社区报要融入社区、做到亲民, 就要走群众路线。所谓群众路线是指信息的传播遵循目标受众接受信息的兴趣方式和逻辑倾向。趣味性是接近受众心理诉求的最有效的方法。趣味性不仅指内容本身的特点, 也包括传播的表达形式。现代社会可谓进入了读图时代, 视觉元素的巧妙运用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眼球。标注幽默的符号、借助生动的漫画、利用形象的图表, 都不失为充满趣味的表现手法, 这些视觉化的表述已成为亲民报刊新面貌的体现。

(4) 启用公共新闻学。“公共新闻”理论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 还应该深入社区, 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这对社区报来说很有借鉴意义。社区报记者深入社区发掘问题的基础上要同社区受众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传播才能使受众直接受益。同时, 社区报还可进行合理的新闻策划, 以专题形式关注社区重大问题或现象, 建立报纸的持久影响力。

(5) 议程设置权分至受众。社区报要成为增强社区凝聚社力的重要载体, 就要获得受众的认同, 把议程设置的权利让至社区受众, 作受众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也可以向社区民众征稿, 采纳读者稿件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而且“从传播效果来, 让读者参与办报,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更易从心理上认同报纸的存在。”[4]

(二) 精准营销, 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

(1) 锁定受众群, 精准投放, 免费发行。针对社区受众进行精准投放既可以保障发行不遗漏目标受众, 又避免资源的盲目浪费。《重庆晨报社区报》的发行方法值得推广:“由每个小区物业人员进行精准投递, 采用报箱投递、送报到家、报栏阅读、看房赠阅、公共场所免费取阅等。保证投放到社区每个家庭, 覆盖到社区每个角落, 并且影响到社区周边环境。确保了精准传播效果, 无障碍进入社区的千家万户”。[5]而免费发行是社区报营销的一个主要手段。社区报的主要经济支柱来源于广告, 放弃订阅费实施免费发行可吸纳几乎所有目标受众, 就能为广告商提供庞大的潜在客户群, 从而可以招揽更多的广告投入, 保障报纸持续发展。

(2) 广告以社区商家为主体。广告为社区报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那么社区报要回馈广告商的应该是良好的传播效益。如何使广告产生效益, 不仅是广告商在意的问题, 也应该成为社区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 在社区中, 与广告产品相关联的生产群体也会成为另一广告产品的消费群体。社区内每个人的角色都不是单一的, 角色的交叉流动才构成社区整体的有机运动。所以, 社区报广告针对社区商家是为商家造福, 另一意义上也是为社区居民造福。由此看来, 广告主题锁定社区商家, 可以使广告营销更有针对性, 增强广告的传播效果, 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

(3) 服务与广告合理结合。广告的传播除了直接进行文本宣传外, 还可通过间接途径达到传播效果。社区报可以依托报纸平台建立受众与广告商之间的互动, 让商家的广告驻入服务之中, 直接接触传播对象。例如, 社区报的美食类信息可以挖掘社区内特色餐馆及菜肴, 既为商家做宣传, 也为受众提供参考信息。

(三) 借力传播, 增强品牌影响力

(1) 借助新媒体平台。新媒体的传播力不容小觑,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社区报完全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与受众进行线上线下双向互动, 以此扩展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例如, 可以借助微信平台, 开通微信公共账号, 进行资讯推送, 接收受众意见反馈;也可以开通微博平台, 发布报纸内容概要、收集受众反应的问题。这样一来, 在线上进行信息搜集、意见讨论、问题整合, 线下进行信息发布、针对性报道、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形成报网双轨运营体系, 增强品牌影响之广度。

(2) 借助社区行政组织。社区报作为社区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反映基地, 是社区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报与社区行政组织密切联系, 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与举办。例如, 与社区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爱心捐助活动、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等等, 借政府的权威和力量塑造报纸公信力, 树立品牌形象, 使报纸融入社区生活, 加深品牌影响之深度。

参考文献

[1]孙桂华.社区建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2]杨自强.以新思维办好社区报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记者, 2012 (10) :108.

[3]徐娟.中国社区报的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4]陈凯.走进美国社区报小的是美好的[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1.

篇4:新常态下的投资思路

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个是环保成本的上升,一个土地成本的上升,一个是资源和能源成本的上升,再加上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些因素在过去5年、10年中不断地累积,在过去两三年中进一步加速。为什么近年来的宏观调控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短期化?原因之一就是在成本升高后,几个调控目标之间越来越难以兼顾,一放松通胀就抬头,一收紧经济就不行,政策腾挪空间越来越小。

今后5到10年,我们的内在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比过去十年大幅度降低了。另一个就是通胀,由于成本上升,在今后十年中通胀也会比现在高,也许是4%、5%甚至更高,“滞胀倾向”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就是今后5-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慢到7%以下、通货膨胀上升到4%以上的这样一种倾向。这种成本升高之后的“滞胀倾向”也可称之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这个新常态就是成本更高,通胀压力更大,经济的内升潜力更低。

还有消费,没有投资增长和出口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消费是没有办法自己加速增长的,特别在我们现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还没有进一步完善、中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之前,希望消费能贡献3-4%以上的GDP增长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留下的抓手就是投资。投资中40%是工业投资,但是工业投资在今后5-10年里再指望它快速增长也不太现实。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20年的工业投资和产能扩张的大背景是中国从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体转变为世界工厂的开放式经济体。如今,成本大幅上升之后,包括耐克和Coach这样的品牌商都在把工厂搬离中国,外商投资的迅速增长很难指望了。同时,由于环保因素,今后几年落后产能淘汰的力度必将大幅加大,再加上各种成本的上升和出口增速的下降,国内的工业产能扩张速度也会大幅放缓。

剔除出口、消费和工业投资,只剩下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了,三驾马车现在只剩下一架的三分之二还可以跑,其他的好像看不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出路往哪里走?有人说,不是还有经济转型和新兴产业吗?经济转型是一代人的事,远水解不了近渴,指望新兴产业和经济转型能在5-10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是“大跃进”式的一厢情愿。所以,在2020年前,要想经济增长“保7”,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是仅存的动力。而且,从人口红利和储蓄率的角度看,今后7、8年是中国提升基础设施的最后机会了,之后,很难找到足够的基建工人和足够的低成本资金了。

换一个角度,从供给层面来分析,经济发展的三大推动力一个是人口的增长,第二是人均资本(包括土地)的提升,第三是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新和改革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改革的初期不见得能立竿见影。例如,水电油气要素价格的改革,长期看有助于理顺机制、节约资源和增加供给,但是改革的初期却更多体现为要素价格的提升,提高经济运行的成本。

我们现在人均GDP是6200美元,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要克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出路是什么?出路就是城镇化。现在关于城镇化的争论很多。从经济发展的三大推力上看,城镇化首先能够延续城市的人口红利,农村总的人口可能没增长,总的劳动力人口也许不增长了,但是城镇化可以进一步推进城市的人口增长了。其次,通过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土地资本的货币化,人均资本就能够增加,剩下的农业土地集约化使用,留在农业的劳动力的人均土地增加。第三,劳动生产率。过去这几年民工工资增速较快,也正体现了他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镇化与新兴产业相比,我们的地方政府更知道怎么做城镇化,相比之下,新兴产业大干快上反而造成了更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关键就看能不能在今后5-10年执行好城镇化的战略,实现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促进城镇人口增长、人均资本增加和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供给层面的这三个改善才是真正应对成本上升的最佳路径,而不是依靠收紧货币政策、地产调控。

在这种大背景下,今后5-10年的投资思路是什么?

首先,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讲,股票比债券好。你现在拿着债券可能有5-6%的收益,觉得不错,但是扣除今后5-10年的通货膨胀率后就所剩无几了,也不排实际收益为负的可能。今后10年的“新常态”下,名义GDP增长仍然有10%以上,对有定价权的股票而言,实现利润的两位数增长并不难,这些股票在12倍以下的估值买入比债券更有吸引力。同时,由于工业投资下来了,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下降,剩余流动性反而有可能更好,股市反应的主要是剩余流动性。

第二,从商业模式上看,高利润的模式优于高周转模式,有定价权的公司会好于有成本优势的公司。A股大多数公司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是靠不住的,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资源或真正的技术。接下来你要靠什么?在这种低增长、高通胀的新常态下,靠成本优势的企业比较难以维系,靠高周转的企业会发现周转成本越来越高,靠规模优势的企业有从规模经济变成规模不经济的风险,除非规模大到接近寡头垄断的地位。相比之下,寡头垄断和品牌优势在新常态下是最能持续的。关键还是看定价权。

第三,从投资风格上看,价值股好于成长股。其实,低增长、高通胀的新常态对成长型企业是不利的。原因很简单,繁荣的经济、充裕的流动性更有利于企业拓展新业务、新产品,相反,经济低迷、通胀升高的背景下,企业举步维艰,哪有余力去创新?现在大家追捧的所谓“成长股”,十有八九是炒主题、炒概念的“伪成长股”,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特别弱,这一点只要看一下过去两年中小企业的利润下降的比例就清楚了。

但是,市场仍然热衷于“成长股”而抛弃银行、地产、白酒等低估值蓝筹股,认为它们是夕阳产业。其实,中国有14亿人,任何一个大行业,你只要把握住行业的龙头地位,再发展20年、30年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地产是个很有定价权的行业。前几天有人在争论说政府是否曾经把地产当成中国的支柱行业,这个争论就好比争论米饭是否是中国人的主食一样没有必要。事实证明,过去两三年那么严厉的政策变化都没有改变银行、地产行业的利润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市场对政策变化很可能过度反应了。

简单说,低估值的、有定价权的蓝筹股,这就是我们新常态下的投资方向。

篇5:新时期农村水环境治理思路论文

2.1农村居民生活污染防治

根据当地农村居住人口数量、居住集中程度以及污水的产生量合理的选择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对于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和污水产生量大的中心村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建立小型的污水治理厂,在周边村镇居民点附近埋设完善的管网系统,收集污水后集中处理,选择活性污泥法和SBR法治理污水。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居住相对分散、人口数量小的区域,加强居民的环保教育,做到垃圾的统一堆放和分类管理,建议发展建设投资小、技术成熟、运行费用低、维护简便的技术,并可利用现有坑塘、沟渠建设人工湿地公园,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强化处理和存储,取得污水资源化利用和美化乡村环境双重效果。

2.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教育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改善农业种植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大力发展滴灌技术,加强对土壤的监测,实行科学施肥、定量施肥;增加有机复合肥和生物肥料的使用,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化肥使用效率。积极推广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积极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油剂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施药技术和方法,鼓励企业研发并推广多效抗虫害农业,减少从源头上农药的使用量,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因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2.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积极推进集约化畜禽养殖与生态农业的农牧一体化发展之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的畜禽排泄物收集处理加强监控,引导畜禽养殖企业对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处理模式,对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农村大力发展沼气,大力发展沼液、沼渣的就地有机肥转化,实现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畜禽养殖企业的基础数据的掌握,即养殖场的数量、养殖场的规模,结合农村实际,合理布局,控制畜禽养殖发展规模,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杠杆作用,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做好畜禽排泄物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2.4乡镇企业污染防治

准确掌握辖区内的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鼓励乡镇企业引入清洁生产模式,坚决治理和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高耗能型乡镇企业,对于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预期治理目标不能实现的,要坚决予以关、停、转,坚决防治已有乡镇企业的水环境污染,条件允许的区域,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以实现污染的集中防控。帮助企业做好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推行节能环保技术。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从源头做好把控,在招商引资时,要大力引进绿色、环保型产业进驻。根据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建设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

2.5加强环保监察力度

环保监察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环境现状的监察力度,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领域的环保监察,坚决防止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现象的发生。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加强向村民讲述环保的重要性,提升村民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认识,拓宽环境污染线索举报途径,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村民对违法乱排污染行为的举报,充分群众的力量,共同做好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

3结语

篇6:优化发展软环境营造投资新热土

——对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优良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是催化剂,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为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近日,我深入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就如何更好的实现“利企便民、优质高效”,不断提升政务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行了深入调查,并结合我市实际,对如何优化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一、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4年10月28日,我市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创建了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归市招商局管理,2010年7月后,隶属市监察局管理。目前,政务中心大厅使用面积800余平方米,分设3个办事大厅,共进驻38个单位的259项审批事项。

7年来,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一门受理、集中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按照“进一道门办事、交规定费办成、按承诺日办结”的要求,做到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复杂事项承诺办理,联办事项同步办理,上报事项负责办理,特殊事项集中办理,控制事项明确答复。政务中心内部实行“申报登记制,联合审批制,办事限时制,超时默认制”,对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并联审批、联合会审,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赢得了广大企业、投资者和办事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办理了60余万件各类审批服务事项,被誉为“鹤城第一窗口”和“阳光政务大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创新管理方式,方便群众办事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行阳光政务,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总体上讲,我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水平较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群众和投资者的意愿和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突出表现:一是审批环节过多。尽管我市需要审批的项目总体上减少了,但不少部门的办事程序和审批手续裁而不减,有的甚至搞“分解动作”,将一个审批事项分成几个步骤进行。二是审批流程不完善。有些事权在市与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划分不清,有些项目实行了并联审批,但各程序之间相互牵制,手续繁杂,使得政务服务中心的功能受到制约和限制。三是工作透明度不高。政府部门的政策透明度较低,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渠道狭窄,企业对相关信息不知情,对办一件事需要哪些手续,需要哪些材料缺乏了解,以致不停的补办手续、补充材料。四是部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企业本来跑一趟能解决的问题,由于某些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较差,造成企业多次往返。

(二)存在行政行为不端的问题。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利益观念过重,没有把工作职能转移到为企业和群众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而是以收费代替审批,审批代替管理,管理代替服务,利用自身对

行政资源的独占优势搞有偿服务,或将一些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转到所属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加重企业和群众负担。

(三)存在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服务意识不够。一些工作人员官本位思想严重,高高在上,工作主动性差,服务意识淡薄。二是责任心不强。有些工作人员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不解决,有的在工作中敷衍塞责、欺上瞒下、从中作梗。三是作风不实。一些工作人员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不干实事、不求实效,纪律松弛、迟到早退,擅离岗位现象时有发生。

三、几点建议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效能政府、服务政府、和谐政府的重要途径,是优化发展软环境的重要载体,关系重大,事关全局。当前,应重点抓好“五个服务”,促进政务服务中心在服务功能、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以优化和提升全市发展的软环境。

(一)抓好规范服务。要在深化政务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健全“一个中心对外,一条龙服务”的政务服务运作模式。完善集中审批制,真正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转变,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对进中心的审批项目及其实施程序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搞好市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事权划分,加大放权力度,确保该进中心的审批事项全部进,能下放审批权限的必须大幅下放。窗口的设臵要科学配套,便于流转,便于操作。运行的程序要突出窗口的纽带作用,把政府部门与企业群众结合起来,切实纠正窗口虚设,授权不充分,体外循环等问题。同时,逐步完善工作制度,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窗口工作人员要严格依法办事、依规办事、依程序办事,坚持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用规范的言行处理每一项事务。

(二)抓好透明服务。进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应做到程序透明、收费透明、依据透明、时限透明和监督方式透明,最大限度的保障办事对象的知情权。在受理前,采取“一事一表”的方式印制窗口办事指南,或借助网络和电子触摸屏进行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在办理中,通过打印受理单接受群众监督。在办结后,通过短信告知平台等多种手段使办事对象马上知晓办理结果。

(三)抓好高效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审批事项再压缩,审批环节再精简,审批环节再优化上,按照利企便民的原则,对进中心事项的办理流程进行清理再造,切实解决审批项目减瘦留肥,明减暗不减,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减少项目、缩并流程、简化环节、压缩时限,使行政许可审批服务项目整体大幅提速,即时办理项目显著增加。进一步理顺窗口与部门的联系,增强窗口对内部科室的调度权、考核权和一般事项的终审权,提高内部运行效率。要把能办事、办成事作为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标准,做到人、权、事真进,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快捷方便。

(四)抓好创新服务。一要创新机制。围绕项目建设,重点在投资审批领域创新工作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对涉及多个部门办理的投资审批项目实行联合审批,限时办结。同时,完善大项目建设审批绿色通道制度,突出对大项目的重点服务,对大项目实行提前介入,全程代理、特事特办。二要创新方法。建立并逐

步完善电子监察系统,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审批事项逐步实现网上预约、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流转,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强化网上监管,实现审批事项流转的每一个环节能在网上监管,办理进度能在网上查询,还可以开通网上投诉,更广泛的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创新平台。按照“统一进场、管办分离、规则主导、全程监管”的要求推进招投标统一平台建设,逐步把建设工程、产权交易、政府采购、药品采购等经济事务纳入统一平台公平交易、规范操作。

篇7:新环境决定投资新思路

全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营销新思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摘要

本文在简要分析纪录片的营销发展史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参照2012年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营销经验,分析在全媒体的环境下纪录片运用多种媒体整合营销和新媒体创新营销方面的优劣势,进而探索纪录片营销新的思路和方式。

关键字

全媒体 纪录片 整合营销

正文

2008年以来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开始频繁出现“全媒体”这一概念,“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战略”一时间成为媒体热衷使用的新潮词汇。关于全媒体,“传播形态说”认为“全媒体是在具备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综合运用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融运用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多方式、多层次、多角度的选择,同时也为纪录片等媒介产品的营销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挑战。

纪录片的营销发展史和发展现状

从1911年朱连奎拍摄的《武汉战争》起,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将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分为政治化时期、人文化时期、平民化时期、社会化时期和政治化产业时期五个阶段。2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或在当时颇具影响力或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录片。

政治化时期的纪录片多和执政党和政治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纪录片的目的多数在于表达执政者的政治诉求,这一阶段的纪录片营销更像是启动国家机器带来的一场思想意识的灌输,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纪录片朝向人文化和平民化方向发展后,产生了一大批独立记录者和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堪称中国纪录片的黄金时期,不仅开辟了国内外合作拍片的先河,而且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曾创下36%的高收视率,但这一时期纪录片的繁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内容的创新和观众选择性的局限,在营销媒介和渠道上除专业化的纪录片栏目的出现外并未有多大程度的创新。

2000年以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web2.0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的社会化和向产业化过渡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为发展处于瓶颈期的纪录片的整合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首先,网络的低门槛大大降低了营销的成本。微博、博客、SNS、QQ群等新的传播形式的出现所带来的微博营销、软文营销、病毒式营销、新媒体广告营销、新媒体事件营销等营销方式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大幅版面或大段广告营销成本

大大降低,甚至几个人、几台电脑就可以实现传统广告营销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可以使受众观点及时反馈。网络作为一个公开的信息传播平台,网民可以针对某一话题或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身观点,纪录片作者可以根据网上评价及时发现观众的真正需求和片子制作中的不足,片子在网上的点击量同时也是片子市场效果的最好印证。

再次,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新媒体的易接近相得益彰,弥补了新媒体传播中的不足。新媒体的使用者明显的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单纯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对于年龄层次较高的受众来说传播效果将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传统媒体在弥补新媒体传播年龄层次局限的同时,其传播中的权威性也是目前网络媒体无法企及的,而且电视与手机、移动电视、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镶嵌融合,可起到“1+1>2”的效果。

全媒体尤其新媒体的营销效果在电影、电视剧中早已得到印证。但是相较于这些媒介产品来说,纪录片在营销中的弱势地位显而易见,除了2012年轰动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多被拿来作为纪录片营销的范本来分析外,我国纪录片营销可圈可点的案例寥寥无几。

《舌尖上的中国》的营销媒介和渠道分析:

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是《舌尖》(即《舌尖上的中国》,下同)相比于以往纪录片营销的最大的创新。其中网络营销中,试水微博营销在其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首先,微博营销中粉丝的自愿转发和合作账号的带动转发为《舌尖》在网上赢得了年轻受众群体。作为美食专栏作家和总导演的陈晓卿在《舌尖》开播以前在新浪微博中就积累了17万人的粉丝量,其中不乏拥有更多粉丝量的名人粉丝,由此形成了信息网络传播的集散地。《舌尖》在CCTV-1《魅力纪录》栏目正式播出当日陈晓卿利用微博贴出《舌尖》海报和播出地址。截止该片播出半个月后的5月29日14时23分,该微博共转发1595次,评论197次。3其转发后不乏二次、三次转发,使转发呈现多角度多方向的趋势,对纪录片的宣传起到了零成本且不小的推动作用。

其次,利用微话题和微访谈增加同观众的互动和反馈。《舌尖》在央视开播3天后,随着片子的持续升温,新浪微博推出微话题“舌尖上的中国”和微访谈

“总导演陈晓卿聊《舌尖上的中国》”5月23日配合微访谈,话题曝光数达到井喷式增长,一些草根账号和大“V”账号也纷纷表示出对该片的喜爱,在微博上形成观片热。

再次,网络自媒体和视频网站、网络电商以及传统媒体的相互带动,一时形成“舌尖”效应。微博草根转发、专业角度评析、电视以及视频网站的热播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预告使得一时间每晚观看《舌尖》成为第二天相互间交流的话题。淘宝上一些店家在节目播出后适时打出“舌尖”招牌出现了“舌尖上的中国强力推荐食品”“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等名号。商家获利、网购加温,线上市场消费的火热,在客观上体现观众对片子的认可的同时又进一步为片子赢得了口碑。

最后,《舌尖》营销成功的也有其硬件性的条件。一个好的题目和主题是吸引观众的“药引”;片子本身国际化的拍摄手段和叙事方式是敲开观众心门的钥匙;片子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文关怀是打动观众的关键;最后加上足够影响力的播出平台和媒介资源,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全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营销思路:

诚然,《舌尖》的营销中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其使得纪录片人看到营销在纪录片的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纪录片在全媒体环境下的营销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作者认为全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营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营销观念的转变: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即消费者为中心。营销学传统的4Ps理论,将营销的基本工具归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和渠道(Place)。之后营销的4Ps理论逐步被扩展到12Ps,增加针对于“人”研究、市场划分、细分、定位等要素。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媒介分化,传统的4Ps理论逐步被以顾客为中心的4Cs理论所取代,营销时强调考虑顾客需求(Consumer’s Needs)、顾客愿意支付的成本(Cost)、顾客购买的便利性(Convenience)以及与顾客的沟通(Communication)。伴随着网络媒体带来自媒体的爆炸性增长,奥美整合营销又提出了针对网络营销的4I原则,即Interesting趣味、Interests利益、Interaction互动、Individuality 个性。营销原则从4P到4I的发展,可以看出营销的中心从营销者和产品本身向消费者的转变。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因此面对新媒体的产品不论内容本身

还是营销方式都要更多的考虑用户需求。营销方式的创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营销,传受双方互动传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环境中,单纯的依靠任何一种媒体都无法形成传播优势,新旧媒体联合,构建起立体化的播出平台和组织构架,为客户提供多形式、多通路的营销服务才能形成传播的群聚效应。纪录片的受众目前明显的呈现出高年龄、高学历、高收入的“三高”特点,要使纪录片推向大众,必须要充分理解中下游媒体的商业模式、运营方式和内容需求,谋求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传统媒体及线下活动的联动。营销队伍的建设:制定创新性的营销策略和专业营销方案,并保证实施。作为纪录片营销的实施者,其能力决定着营销效果的好坏。但是,传统纪录片从业人员缺乏营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具有专业营销知识的人才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团队匮乏。因此,建设这样一支既懂纪录片又具有营销专业知识的队伍,是降低与受众的沟通成本、提高营销效率的前提。

结束语

纪录片的营销目前在中国正处于初步阶段,探索纪录片在全媒体环境下的营销之路是纪录片进一步市场化的必然选择。纪录片的媒介产品属性决定了其营销中可以借鉴电影、电视剧等其他成熟媒介产品的营销方式,同时其本身特有的历史人文价值又决定了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探索新的的营销路径。而营销的优化创新、良性发展必将推动纪录片艺术与现实、受众和市场的更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03)期何苏六.《舌尖上的中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南方论坛.2010(03)期李章.营销策略决定成功---看《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有感.中国传媒科技.2012

篇8:新环境决定投资新思路

一、教育券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弗里德曼看来, 将公立学校置于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 由于受到保护而造成公有的、垄断的状况, 使公立学校滋生无法克服的效率低下、官僚主义。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 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 可以选择公立学校也可选择私立学校, 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 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面值相等的现金。

弗里德曼教育券思想对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教育领域的低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目前都实行了公立教育的模式。公立模式的弊病如出一辙, 包括教育管理缺少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与约束, 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效率低下等。教育券的思想基于市场经济理论, 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根本的价值标准, 为市场经济国家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低效率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教育券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公共教育资源从原先由政府以及代理人所掌握和支配的社会资源, 彻底转变为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可以支配和细分的“货币选票”, 使得受教育者享有更为充分的教育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实现教育从公共品向私人品的特征转变, 从而形成充分竞争的教育市场, 达成高效率的教育供给。所以通过教育的私人品特征化实现高效率的教育供给是教育券制度所包含最为核心的内容。[2]

二、教育券的研究现状

1955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在《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ducation) 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教育券的思想。此后, 弗里德曼在1979年与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合著的《自由选择:个人声明》一书第六章《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中对教育券计划进行了更深入、完整的阐述,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 尽管教育券被誉为教育改革的良方, 这项教育改革的建议在发源地美国开展的并不顺利, 反对的意见很多, 总达不到一致。时至今日, 全美也只有2个市和1个州正式明确实施了由公款资助的“教育券”计划。这2个市和1个州是: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 (Milwaukee, Wisconsin) , 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 (Cleveland, Ohioan) , 弗罗里达州 (Florida) 。[3]在中国, 浙江省长兴县于2001年率先实行了教育券制度, 这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标志符号。各领域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券在中国的推行进行了广泛探讨。然而,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运用教育券这一思想来分析、优化教育信息化投资制度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三、中国信息化教育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表明, 51%的中小学通过自筹资金的办法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 约占37%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于上级部门, 约10%的中小学得到社会捐助和其它形式的融资, 商业性投资仅占1%[4]。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许多问题相继出现, 严重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发展。

1. 教育信息化投入严重短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少导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 从基础教育信息化来看,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都处于短缺状态, 城市地区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的学校约占58%, 县镇地区约占74%, 农村地区高达78%。就东、中、西部地区来说, 东部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的学校约占58%, 中部地区约占74%, 西部地区高达78%, 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经费短缺现象比东部要严重, 特别是西部地区, 高达52%的学校处于经费非常短缺的状态[5]。

2. 低水平重复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费分配不合理, 硬件与网络投入少, 服务 (含培训) 投入更少。有关的调查表明学校投入到硬件的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 投的经费是软件经费的44倍多。在我国各类高校的信息化经费预算中, 硬件经费预算是37.50%, 软件经费18.00%, 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为13.30%, 经费预算为11.00%, 校园网用户支持经费预算90%[6]。这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3. 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官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 教育管理缺少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与约束, 导致效率降低;缺少竞争意识、不思进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学校行为目标异化, 教育机构从其利益出发, 更多考虑如何获得政府投资最优化, 而不是家长与学生的认同。

4. 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满足。在现实状况下, 由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为管辖区域内的学校配置教育信息化设备, 使得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趋同, 缺乏特色及多样性、灵活性, 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对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四、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实施教育券改革

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直接拨款方式转变为“政府———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间接拨款方式, 让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 付账时直接将“教育券”交予企业, 让企业拿着“教育券”直接到教育主管部门报销。而主管部门的重要作用就是根据各个学校上报的教育信息化规划, 合理分配“教育券” (如图1) 。

五、实施教育券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义

首先, 就学校而言, 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 激发办学热情、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同时, 能充分显示出自主性和灵活性的优势和特色, 所以, 使得学校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形成富有特色、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幅度提高, 实现效益最大化。

其次, 就政府而言, 实施教育券能够引起教育信息化经费发放模式的转变。传统体制下, 政府直接与企业合作签订合约, 对所管辖的学校进行统一的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 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 资源利用率低下。在国家资源不足的严峻现实下, 政府应最先致力于从教育体制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实施教育券有利于降低传统经费在运作过程中的消耗, 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教育信息化经费截留、挪用等问题, 也可保证专款专用, 让同等数量的教育经费转化出更高的教育效益, 使政府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加强了相关制度的建设, 推进了教育创新。

最后, 对整个教育信息化产业, 教育券的思想基于市场经济理论, 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根本的价值标准。实质上教育券涉及到教育公共资源全部或者部分私有化, 教育券通过其私人品特征化内容, 明确了教育资源的部分产权归属和利益主体, 为教育信息化投资制度的变迁提供了强大的产权激励下的效率功能, 为市场经济国家如何解决教育信息化投资领域的低效率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7]。综上所述,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 教育券的实施对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教育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虽然, 在理论基础、实施现状、相关制度方面都有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但是它为我们解决现有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开辟了崭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庞小燕.从当前教育投资现状看教育券实施的意义.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7, 10, (11) .

[2][7]黄斌.关于教育券的再认识——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审视.教育与经济, 2005, (4) .

[3]王德林.美国的“教育券”计划.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1, (5) .

[4][5][6]王珠珠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下) .中国电化教育, 2005, (11) :19-31.

上一篇:偷吃奶粉下一篇:十佳少年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