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施工管理

2024-07-08

三峡施工管理(精选6篇)

篇1:三峡施工管理

三峡大学文件

三峡大人„2015‟7号

关于发布《三峡大学“骨干教师出国(境)

研修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现将《三峡大学“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计划”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请遵照执行。

附件:三峡大学“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计划”管理办法

三峡大学 2015年1月21日

附件:

三峡大学“骨干教师出国(境)

研修计划”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按照加大力度、确保重点的原则,支持骨干教师开展出国(境)研修,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造就能跟踪把握本学科发展前沿的国际化人才。

二、选派类型

(一)国家公派

学校重点支持国家公派计划,相关教师可优先派出,主要包含以下类别:

1.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计划

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批并全额资助,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时间为3-12个月,其中博士后研究时间为3-24个月。

2.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计划

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批,学校与留基委按照1:1配套资助,时间一般为6-12个月。

3.地方合作计划

由湖北省教育厅会同国家留学基金委共同审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湖北省教育厅及学校按2:1:1比例配套资助,时间为6-12个月。

(五)原则上应在校工作满2年,并符合计划规定的其他条件。

(六)申请国家公派出国教师,根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相关项目申报通知报名,凭获批正式文件方可申请派出。

四、申报程序

(一)符合各类项目派出条件的个人向所在单位申请,填写《三峡大学教师因公出国(境)申请表》,并提供外方接受邀请函、经费来源等证明材料。

(二)单位根据选派计划,对申请人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研修计划和回国后的工作设想等进行审核,组织学科专家填写推荐意见后报人事处。

(三)人事处根据个人研修计划和单位推荐意见,综合考虑单位年度出国研修指标审批。

(四)处科级干部由组织部、统战部审批。

(五)分管校领导审批。

(六)教师与人事处签订出国研修协议。

(七)凭出国研修协议到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开具《出国(境)任务批件》,办理相关派出手续。

五、资助标准

(一)国家公派

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湖北省教育厅和学校共同资助国外研修生活补贴和国内国际1次往返交通费。

生活补贴按《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调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奖

奖励1万元。

(四)获得省厅部分资助,奖励0.5万元。

八、管理与考核

出国(境)研修的教师,除遵守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管理办法外,其他考核管理要求如下:

(一)年度考核

教师出国(境)研修期间的社会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减免,科研工作量应达到考核最低标准。

(二)延期管理

国家公派出国(境)人员,不得延期;学校公派出国(境)人员,确因特殊原因需延长研修时间的,应提前3个月提出申请,经单位同意、学校批准后方可延期1次,延期时间不超过6个月,延期期间研修费用自理;未经批准擅自延长研修期限者,停发工资及相关待遇;逾期不归者,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执行。

(三)返校报到

研修回校后1周内持学院开具的回校工作证明、结业证书、学习鉴定等材料到人事处报到,由人事处登记并归档。

(四)研修考核

出国(境)研修人员回校后1个月内完成“四个一”考核任务:1份国外研修报告,1次全英文学术报告,1门双语课程教学教案,建立1个国际关系。研修考核由学院负责组织,考核合格后兑现相关资助和奖励。

(五)服务期

篇2:三峡施工管理

2007年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情况工程完成情况

主要控制节点目标三期下游土石围堰于2月28日成功爆破,下游基坑提前进水。汛前水上开挖完成,水下开挖至高程47m至53m,满足右岸机组调试和发电要求。导流底孔4月份完成封堵,汛前泄洪坝段11个表孔墩墙及2#排漂孔上半幅墩墙恢复按计划完成,满足防洪度汛要求。船闸南线、北线分别于1月20日、5月1日恢复通航,提前两个月完成计划目标。右岸电站首批机组22#、26#、18#机分别于6月11日、7月10日、10月22日投产发电。另外21#机、25#机、20#机、17#机也全部投产发电,除18#机因供货滞后,比计划时间略有推迟外,其余6台机组按计划或提前投产发电,超额完成了年初制订的“保五争六”计划目标。

工程量:2007年工程量完成情况及完成比例:土石方开挖208.47万m2(98.27%),混凝土浇筑23.53万m2(90.78%),金结机电埋件及安装4392.4t(77.53%),机组安装38500t(111.01%),固结灌浆4200m(147.37%),接缝灌浆2180m2(100.46%)。工程建设管理

2.1 质量管理

2007年,参建各方继续坚持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理念,在强化过程控制和细节管理的基础上,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稳定,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零质量事故”管理目标。

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专家组意见和建议;加强质量意识教育,确保体系有效运行,继续加强技术超前研究,做好事前预控;继续坚持已有的制度和办法,并进一步补充完善。

加大国产机组设备质量控制力度。三峡总公司会同机组制造质量专家组和枢纽工程质量检查组赴哈电公司、东电公司,对三峡右岸电站国产机组制造质量改进情况进行了检查,促进了制造厂家提高创精品意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邀请制造质量专家组和枢纽工程质量检查组在三峡工地对26#、18#机组进行了投产前的联合检查,机组投产前召开联合检查工作会议,保证了国产机组可靠投运。

通过狠抓质量控制,混凝土原材料得到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含气量指标满足三峡工程质量标准要求;混凝土强度及全面性能检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2007年1-10月,三峡工程单元工程质量评定1881个,全部合格,优良个数1782个,优良率94.74%,实现了“零质量事故”的管理目标。

2.2 安全生产

2007年,三峡总公司与参建各方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强化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实现了“零安全责任事故”目标。

在安全管理上,加强了过程监督检查,开展了“样板工作面”评选活动,结合“安全生产月”开展专项整治,加强了对运行管理单位安全生产的监控管理,修订了三峡工程应急救援预案并认真组织演习。到目前为止,三峡工程建设无重伤以上安全责任事故,这是三峡工程建设开工以来出现的最好局面。

2.3 工程阶段验收

2007年,在三峡三期工程枢纽验收组的指导和三峡工程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按照《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验收工作大纲》,通过认真组织与紧密配合,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验收任务。

电源电站于11月14日通过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右岸已投产机组通过了消防检查,部分机组完成单项消防验收。三峡二期工程档案于10月30日通过验收。

2.4 技术供应

主体工程施工详图按计划提供,满足了现场施工需要,施工现场设计人员到位,现场设计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三峡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报批工作取得进展。

枢纽管理区总体规划项目有序展开。

结合工程施工开展施工科研。

根据工程进度和现场情况,及时组织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

2.5 施工区工程防汛

工程建设部向各施工、监理单位印发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2007年度汛要求》和《工程建设部2007年防汛工作安排》,要求各单位和总公司相关部门做好2007年防汛度汛准备。2007年防汛度汛工作圆满完成。

2.6 物资设备采购及供货

完成物资供货:钢材24500t、油料360t、特种油670t、炸药500t、水泥65000t、粉煤灰20000t,止水铜片122t。组织金结及启闭机设备出厂验收2批次,到货验收8批次,到货总量376t。

确保水泥和粉煤灰的供货质量。从产品出厂前的检验、运输、仓储、试验手段和方法进行规范,以工作质量为手段来保证产品质量。

2.7 对一流管理的初步探讨和认识

按照三峡总公司领导的指示,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对三峡水利枢纽一流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初步认识到一流的管理包括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以枢纽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科学调度体系。协调优化防洪、发电、航运,充分发挥三峡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2)坚持企业本质安全和精细管理的理念,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特点,调整和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3)建立平战结合、内外结合的枢纽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确保枢纽运行平稳、顺畅、高效。(4)建立科学、完善的枢纽运行和水库运行监测体系,确保枢纽运行和水库生态稳定。(5)建立与地方政府、相关行业及部门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内外沟通良好,枢纽具备平安和谐的外部运行环境。(6)实施好枢纽管理区总体规划项目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项目,打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完整的世界级水电基地和生态示范基地。(7)建立科学严谨的内控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机构高效运转。(8)高度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努力打造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和内部亲和力的管理团队。三峡水利枢纽生产运行

三峡水库汛期出现了4次入库流量大于35000m3/s的洪水过程,共接收并执行了6次长江防总调度令。防洪调度期间及时与航运管理部门沟通了有关防洪调度情况和水情,汛期两坝间河段没有出现船只搁浅情况。

2007年是三峡枢纽开始承担初期运行期防洪任务的第一年,在各方协作配合下,实现了梯级枢纽2007年的防洪度汛目标。

三峡水库进入初期蓄水阶段后至4月1日,三峡水库为航运补水的日数共有80天,补水总量35.76亿m3,平均增加航道水深0.38m。2007年三峡坝址来水总量4064亿m3,平均流量12900m3/s,相应来水频率81.7%,较多年均值偏少9.8%。

三峡枢纽于7月底成功地实施了一次主动防洪运用,蓄洪总量10.43亿m3,削减洪峰近4000m3/s,为减轻

长江中游的防洪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和多方协调,汛末实现提前6天于9月25日开始蓄水。

各方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按期完成了船闸各项检修工作。通过优化调度,采取措施,精心组织,保障了完建期单线船闸安全高效运行。

截至12月10日,三峡船闸共运行7569闸次,通过船舶4,9万艘次,旅客83万人次,货物4399万t,翻坝转运货物1266万t,旅客103万人,通过三峡坝区货运量合计5665万t,旅客186万人次。预计2007年通过三峡枢纽货运量将达到6000万t。

船闸完建后,根据国务院三峡建委意见,总公司牵头成立三峡工程翻坝转运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后进行的翻坝转运工作,此阶段累计完成坝上船舶4496艘次、坝下船舶9256艘次,两坝间共转运滚装汽车205441台次,其中上行96475台次,下行108966台次,共计转运物资7190435t。另:由于三峡坝址流量超限以及葛洲坝枢纽冲沙等原因,开通三峡专用公路,启动了重载滚装运输应急翻坝转运车辆17833台次。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安全、有序、高效、畅通”的总体目标。

截至12月10日,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累计发电745亿kW?h。预计梯级电站全年发电量可达767亿kW?h。

截至12月10日,三峡电厂实现连续安全生产484天,22#、26#、21#成功实现“首稳百日”目标。

20062-007年度冬修完成了14台水轮发电机组C修,4台机组D修等项目。2007-2008年度冬修已完成了6台水轮发电机组C修等项目。

2007年汛期完成了电源电站X1#,X2#机的整顿性D修工作,汛后156m蓄水期间完成了21#、26#、X21#相对效率及稳定性试验。

按照“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理念,成立了电源电站和右岸电站工作组,参与右岸电站安装监理和相关设备调试及监控系统联合开发工作,积极准备右岸电站设备接管工作,收集整理图纸58册,编写完成运行规程22部、设备维护检修规程73部。右岸已投产发电机组已全部移交电厂运行管理。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及管理情况

组织编制了《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2007年度汛方案》,得到了长江防总和国家防总批复。批准的汛限水位为144m,在不防洪运用时水位变幅为143.9m-145.0m;

组织修改和协调报批《三峡(初期运行期)一葛洲坝水利枢纽梯级调度规程》(2007年修订版)针对初期运行期特征水位不确定的情况,对原调度规程进行了修改完善;

协调汛末蓄水;

委托长委设计院编制2007年9月20日开始蓄水156m方案研究报告,并组织了审查修改;

根据修改后的蓄水156m方案,组织编制了9月20日开始蓄水的实施方案,上报长江防总及国家防总批复,并联系协调批复工作。

4.1 水库管理

(1)水文泥沙监测与研究。在泥沙原型观测的基础上,本年度根据枢纽的实际运行需要,增加了水文泥沙专题观测工作。

开展了三峡水库泥沙干容重观测,输沙率法和地形法的比测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长江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2003-2006年)泥沙观测简要成果》。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进行了阐述,着重对水库在135-139m运行阶段的泥沙原型观测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与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的监测与研究取得的初步认识进行了总结。

启动了三峡工程泥沙“十一五”研究项目。整个项目分为七大专题和25个子题。着重对近20年内枢纽的运行与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指导近期水库的运行方式和枢纽的中长期运行。

开展了水库蓄水到175m对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分析。初步认为水库蓄水到175m不会对重庆产生重大淤积,少量的淤积可以用工程措施加以解决。

对葛洲坝下游胭脂坝河段护底工程效果进行了监测与分析,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了清水下泄对下游河床冲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阶段的护底工程设计方案,本次护底工程将于2008年枯水期实施。

(2)库区漂浮物清理。继续委托重庆市环卫局和秭归县政府对各辖区长江河段漂浮物进行拦截打捞。坝前使用清漂船进行清漂。汛前与重庆、湖北两被委托单位签订委托合同的同时,结合2006年情况委托三峡水文局对三峡水库水面漂浮物情况进行监测监督。全年共完成漂浮物清理15万m3。

在三峡总公司和重庆、湖北两地清漂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年无安全责任事故,较好地完成了2007年度的清漂任务。

(3)库区水环境和水质保护。2007年水库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整体水质与去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开展了三峡库区污染源调查。三峡库区重大污染源的调查主要针对库区岸上点污染源、面污染源,水上点污染源进行,重点对可能会对三峡水库构成威胁的剧毒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重庆市的工业布局对三峡水库水质的影响做总体分析。项目综合分析各类污染源对水质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水库的长期运行提出合理化建议。

开展了库区支流库湾富营养化情况调查研究。

开展了三峡水库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研究。对三峡水库藻类水华成因及控制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4)近坝区地震监测与研究。2007年加强了地震监测与分析,所有地震监测信息都按要求上报,没有出现漏报情况。

(5)中华鲟的保护与放流。

4.2 船闸管理

加强对三峡船闸和待闸锚地、船闸高边坡及山体排水系统、引航道等工作管理,及时对航道进行清淤,确保了三峡“安全、平稳、有序、畅通”的通航局面。

采取措施提高了船闸的通过能力。委托重庆市港航局开展实现船闸设计通过能力措施研究。研究初步成果显示,船闸通过能力有较大潜力,通过船型改造和优化调度,三峡船闸通过能力有可能超过原设计通过能力。

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计划安排

2008年是三峡工程全面进入冲刺阶段的一年。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将以右岸地下电站、右岸机组安装、升船机续建为重点,全面启动枢纽管理区总体规划项目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项目实施。枢纽运行管理将紧密围绕汛后抬高水位,充分发挥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开展各项工作。

2008年工程实施计划按临船改建冲沙闸下游消能建筑物、三期下游土石围堰拆除、泄洪坝段表孔墩墙恢复及右岸电站机组安装全部完成,地下电站2012年机组全部安装完成,升船机续建2014年完工进行编制。

2008年工程施工仍然面临施工人员撤离问题,参建各方仍须以对历史、对国家极端负责的精神,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加强工程进度与质量、安全同步管理,坚持“双零”目标不动摇,将

一流管理坚持到最后一刻。节点目标和工作重点

1.1 主要控制节点目标

3月底前完成地下电站主厂房及母线竖井剩余开挖,6月份完成尾水变顶高段混凝土浇筑,年底前完成尾水渐变段混凝土衬砌。

力争2月底完成升船机船厢室底板混凝土浇筑和宽槽回填。争取上半年完成土建招标设计和招标文件编制,三季度继续升船机土建施工。

右岸机组24#、23#、19#、16#、15#机分别于5月、12月、8月、8月、12月投产发电。

1.2 工作重点

认真做好抬高水位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发挥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做好右岸剩余机组供货管理,保证按时按质供货,确保右岸机组按计划投产发电。

组织好右岸地下电站引水压力钢管和尾水管钢衬安装,保证安装质量和施工安全。

组织好升船机现场施工和后续工程招标工作。组织好枢纽管理区总体规划项目实施,加快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组织好项目完工后人员、设备退场与场地清理,做到有序撤离。加强工程进度与质量、安全同步管理,确保“双零”目标。抓紧完成合同项目完工验收,做好档案整理移交工作。积极推进三峡水利枢纽一流管理。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总体规划项目计划安排。以三峡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总体规划项目实施计划,重点完善给排水、电力、道路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启动水保绿化与生态修复措施,增强安全保卫和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和枢纽工程安全运行。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运行管理主要工作计划安排

全力做好枢纽防洪工作,制订防洪应急预案,加强与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对三峡船闸调度运行的组织协调,进一步探索提高通过能力的措施;加强对水库管理体制的研究,确保三峡水库运行的生态安全;做好2008年汛后抬高水位的各项准备,积极协调汛末蓄水的申请报批,努力实现汛末提前开始蓄水。

一是开展三峡水库汛期水位运用方式优化研究;二是协调2008年三峡梯级枢纽度汛;三是编制2008年汛后抬高水位研究报告,向三峡建委提出申请,协调批复。组织协调蓄水期间各项工作,确保蓄水安全、顺利进行;四是完成2008年水库管理。完成泥沙、水质、消落带相关监测分析及水文泥沙设备购置,配合做好泥沙专家组相关工作。完成2008年度干流渝、鄂两省市委托清漂及汛期坝前航道及库湾漂浮物清理。完成2008年度水库诱发地震相关监测和分析。继续进行中华鲟子一代全人工繁殖科研,开展生态调度研究。完成葛洲坝下游胭脂坝河段护底、坝区中华鲟临时养殖池、三峡下游护坡局部修补、库区航道炸礁等工程。五是完成2008年三峡船闸管理主要工作。开展反弧门液压启闭系统管路更新改造、人字门尾部支承改造、人字门顶部金属消防软管改造等船闸设备设施检修和更新改造工作。开展三峡航运管理体制、两坝间水位变化与通航设施运行关系、船闸消防救援措施等研究。六是2008年汛前完成金沙江的屏山站至重庆区域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使上游流域的水雨情自动监测范围增加约38万平方公里,为提高三峡入库流量预报精度提供重要保障。工程建设管理

3.1 质量管理

2008年,参建各方应继续坚持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立足事前预防,在强化过程控制和细节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质量保证体系稳定和质量意识教育,将质量管理体系向枢纽运行管理延伸。高度重视国产机组设备的质量控制力度,加强过程控制,做好预控措施,誓将精细化管理坚持到最后一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人员到位,责任落实。继续加强对右岸地下电站、升船机等项目混凝土质量控制。对逐步进入高峰施工的地下电站压力钢管、机组埋件安装进行重点控制,同时继续做好右岸电站剩余机组安装调试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继续加强技术超前研究,做好事前预控。坚持执行三期工程已形成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加强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2安全管理

2008年,全体三峡工程参建单位和广大建设者应进一步严格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强化安全生产检查。以“零隐患”,保“零事故”,以“月双零”争创“年双零”。全面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加大体系贯彻落实的力度。全面修编应急救援预案和实施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加强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严格检查考核,实行月度考核、季度兑现和以十四项内业管理档案为基础的安全内业管理,对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整改实行闭合管理。继续在全工地组织开展“月月都是安全生产活动月”和“创建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作面”等安全活动,努力创建安全文明施工环境。加强交叉作业和高危作业管理,强化现场监管,确保施工期间的人员安全。做好运行安全管理,逐步完善运行安全管理体系。发(供)电、枢纽运行、旅游、仓储、服务行业、消防、道路交通等,按照安全管理体系统一有效运行,使施工和运行安全管理全面受控。针对总体规划“实施项目多、专业门类多、参与单位多”的新趋势。安全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竖向到底”。

3.3 工程验收

2008年验收工作主要是围绕汛后抬高水位前的检查与三峡工程竣工验收的准备。

3.4 技术供应

2008年主体工程技术供应和设计现场协调对象主要集中于右岸地下电站和升船机。针对主体工程和枢纽管理区总体规划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技术供应工作:以右岸地下电站关键线路上关键环节为切入点,确保技术供应重点突出,措施落实,人员到位。抓好升船机续建招标设计,认真做好施工技术方案,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做好枢纽管理区总体规划项目前期咨询和论证,做好设计优化,保证设计质量。

3.5 设备物资供应

2008年主要物资供应计划为:钢材20000t,水泥85000t,粉煤灰21000t。

右岸地下电站主要设备供应计划为:7月尾水门机、9月和11月尾水闸门到货。10月进水塔坝顶门机、12月进水口拦污栅、进口检修门及液压启闭机到货。

3.6 构建平安和谐坝区

努力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平安和谐”的三峡坝区,为三峡工程建设和枢纽的安全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

工作目标:无妨碍三峡工程建设和枢纽安全运行的重大事件。无群体性治安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火灾事故。无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其它各项管理秩序井然、自然环境优美。

主要措施:根据不断变化的特点,大力加强各项公共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努力构建通畅的内外联系与协调机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加强安全保卫技防系统建设,采用科技手段提高安全保卫工作的能力,有效打击各类违法和犯罪行为。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参建各方的责任意识,继续做好企地共建,创建平安和谐坝区。大力加强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确保专用公路和坝区道路的安全畅通。积极、慎重处理好工程建设与周边移民的相互利益和关系。加强环境监测和植被优化建设,加强卫生防疫工作,进一步美化坝区环境。进一步改善优化坝区公共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公共设施作用,满足工程建设和枢纽运行需要。积极推进三峡水利枢纽一流管理

在2007年对一流管理探讨的基础上,2008年将进一步推进三峡水利枢纽一流管理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确定量化标杆,其次要制订详细实施规划,争取用2至3年时间,使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达到国内一流,再用3至5年达到国际一流管理水平。

2008年将着重做好以下6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党政领导“四好班子”建设以及队伍建设。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对“四个一”水电开发理念的认识水平,加快枢纽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2)制订规划,细化目标,逐步推进。借鉴建设一流三峡工程的行之有效办法和措施,推进创建工作。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三峡枢纽管理水平。

(3)完善枢纽管理工作。通过完善和健全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规程规范和管理制度,使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探索并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评先创优的长效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

(4)强化职工素质建设。培养一支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文明敬业、锐意进取、懂工程、善管理、勇创一流的员工队伍,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一流团队。

(5)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明确指导思想,树立工作目标,落实资源。

(6)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技术设备手段,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篇3:三峡施工管理

关键词:桥梁加固,裂缝灌浆,粘贴钢板,梁板顶升,钢管拱灌浆

1 工程概况

三峡专用公路是三峡工程对外交通的主干道, 为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的山岭区准一级汽车专用公路, 全长28km, 于1996年10月建成通车。全线共有大中小桥27座, 其中特大桥3座, 大桥9座, 中桥14座, 小桥1座。其中特大桥均为钢管砼拱结构, 大桥为75m~125m连续箱梁、30m预应力简支T梁和16m空心板结构, 中小桥除了宋家沟中桥为1-30m混凝土板拱桥外, 其余均为30m预应力简支T梁和16m空心板。

2 病害形式及加固措施

2.1 空心板裂缝

检测发现多数空心板桥梁的底板上横向贯穿裂缝较普遍, 有些板的裂缝从底板向侧面延伸。

首先对裂缝按以下原则进行处理:裂缝宽度<0.15mm, 封闭处理;裂缝宽度≥0.15mm, 灌浆处理;裂缝宽度≥5mm, 填充胶泥处理。

此外, 当部分空心板板底裂缝较多或裂缝超限 (≥0.2mm) 时, 结构刚度降低、结构开裂处会发生应力重新分布。因此, 除了对空心板裂缝进行封闭和灌浆处理外, 还采取在板底粘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

2.2 墩台身、墩台帽裂缝

墩台身裂缝多为竖向, 破损较严重的墩台身伴有横向裂缝。部分墩台帽梁在正弯矩区或负弯矩区沿主拉应力的垂直方向产生裂缝。分析原因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墩台身 (墩台帽) 砼强度及配筋不足等原因所产生。加固措施为首先对裂缝处理后, 再在裂缝处粘贴钢板加固。

2.3 拱桥主拱圈和腹拱圈出现裂缝

根据荷载试验和结构验算, 该桥主拱圈和部分腹拱圈的刚度不足。最初设计采用拱底植钢筋网、加厚拱圈、立墙粘贴碳纤维布的加固方案, 后来优化调整为在主拱跨中部位粘贴纵横向钢板、腹拱及立墙粘贴横向钢板的加固方案, 较原方案可大量减轻结构自重, 同时施工简便可靠。

2.4 箱梁斜向剪切缝、横隔板竖向剪切缝

荷载试验结果表明, 梁端和箱梁腹板抗剪能力不足。加固措施为在腹板内外两侧局部范围粘贴钢板 (纵向和斜向布置) 、墩顶及跨中横隔梁粘贴钢板 (水平布置) 、底板外侧部局部范围纵向粘贴碳纤维布、腹板内侧局部竖向粘贴碳纤维布。

2.5 特大桥钢管拱内混凝土脱粘空洞

荷载试验分析表明跨中拱顶截面应力校验系数较大是由于钢管拱内局部混凝土与钢管脱粘导致局部钢管应力偏大引起的。加固措施为对脱粘厚度1mm以上, 且沿桥纵向连续脱粘长度大于100cm的脱粘空洞采用灌浆法修补。

2.6 支座损坏

对损坏及严重变形的空心板和T梁支座, 采取整体顶升梁板进行更换。

3 施工工艺

上述病害加固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裂缝封闭、裂缝灌浆、粘贴碳纤维布、粘贴钢板、梁板整体顶升更换支座、钢管拱灌浆等, 其施工工艺如下。

3.1 裂缝封闭 (裂缝宽度<0.15mm)

先用高速砂轮片沿裂缝走向打磨, 开V型槽, 深约1mm~2mm, 宽约4mm~6mm;再对打磨区域除污去尘, 用丙酮或酒精清洗干净;最后用混凝土修补胶将裂缝表面或V型槽封闭、压实、刮平, 封闭裂缝。

3.2 裂缝灌浆 (0.15mm≤裂缝宽度<5mm)

1) 工艺流程:裂缝的测量与记录→缝口清理→粘贴灌胶嘴→密封胶封闭裂缝→密封检查→配置灌缝胶注入胶液→养护→表面清理;2) 裂缝缝口表面的处理:先用钢丝轮清除掉缝口6cm范围的灰尘和污垢, 再对缝口两旁密封部分除污去尘, 并用压缩空气吹除缝内浮尘;3) 埋设灌浆嘴:裂缝表面处理完后, 将灌浆嘴埋设在裂缝的交叉处、较宽处、端部或经拓宽处理的缝口部位, 埋设间距为300 mm~500mm;4) 封缝:灌浆嘴埋设后, 沿缝口用混凝土密封胶材料进行密封, 封缝厚度约1mm~2mm, 宽度约30mm~50mm;5) 密封检查:待密封胶达到强度后, 沿缝涂抹一层肥皂水, 并隔1 000mm~2 000mm的间距把中间的注浆孔用螺栓 (缠生胶带) 堵上, 从灌浆嘴中通入压缩空气, 对于密封的缝上有冒泡现象的, 则对该部位重新密封;6) 配制注缝胶注胶:严格按说明书控制浆液的配制比例, 采用空压机进行压力灌浆灌浆压力控制在0.2MPa~0.5MPa之间, 防止压力过大使裂缝封堵材料爆裂。灌浆由低端向高端进行, 灌浆时间隔预留出气孔和进浆孔, 当出气孔出浆后, 再把其作为进浆孔再进行灌注, 依序进行, 前面的进浆孔予以密封, 直至灌完;7) 封口结束:待浆液初凝后即拆下灌浆嘴, 清除密封层, 并将灌浆嘴处用密封胶抹平。

3.3 粘贴碳纤维布

1) 工艺流程:混凝土表面处理→配制并涂刷底层胶→涂刷浸渍胶→粘贴碳纤维布→表面防护→固化与养护;2) 混凝土表面处理:用钢丝轮角磨机打磨混凝土表层的劣化层, 并用吹风机吹净, 露出干净、结构坚实的表面。对基面尖锐凸起的部位, 用角磨机磨平, 对于转角粘贴部位, 用角磨机进行倒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 圆弧半径R≥25mm。最后用无油压缩空气吹除粉尘, 使得表面干净并保持干燥;3) 配置并涂刷底层胶:按配方比例配置底层胶, 用滚筒刷或毛刷将底层胶均匀涂抹于混凝土表面。涂刷时应力求薄而均匀, 厚度不得超过1mm, 钢筋及凸凹不平等难于涂刷部位须反复涂刷。待胶体表面指触干燥后, 再进行下一步施工;4) 涂刷浸渍胶:按配方比例配置浸渍胶, 均匀涂抹于需要粘贴的混凝土表面, 搭接、拐角等部位要多涂抹一遍;5) 粘贴碳纤维布:将碳纤维布用手轻压贴于粘贴处, 用特制的滚筒或塑料批刀沿纤维方向多次滚压, 挤除气泡, 并使浸渍胶充分浸透碳纤维布, 且不要损伤碳纤维布, 这是确保粘贴碳纤维布施工质量的关键。多层粘贴重复上述步骤, 待纤维表面指触干燥后进行下层的粘贴。在最后一层碳纤维布的表面均匀涂抹表层胶, 带胶体凝固后用小锤进行敲击检查其粘接情况, 如出现空敲等粘结不密实现象, 应采取补救措施, 保证粘接面粘接率大于95%;6) 表面防护:最外层表面在涂抹浸渍胶后须再用人工或机械在表面点粘砂粒, 增加表面粗糙度, 然后用空压泵喷涂一层水泥胶砂, 使处理后梁体表面颜色一致;7) 固化与养护:采取措施保证碳纤布粘贴后不受污染或雨水侵蚀, 24小时内确保不受外力硬性冲击等干扰, 自然养护时间为5天左右。

3.4 粘贴钢板

1) 工艺流程:画线定位→被粘混凝土表面和钢板表面处理→植化学锚栓→安装钢板→封边→灌注粘钢胶→固化→检查→表面防腐;2) 划线定位:根据加固施工图, 准确地在混凝土表面划出粘贴部位轮廓线及锚栓位置;3) 表面处理: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打磨, 除去2mm~3mm厚表层, 直到露出新鲜混凝土面, 并用无油空压机进行除灰, 再用酒精清洗干净, 对凹凸不平的位置进行修补处理。对钢板粘结面用角磨机打磨除锈, 直到露出金属光泽, 并用棉纱沾丙酮擦拭干净;4) 植化学锚栓:将化学锚栓按设计要求植入混凝土;5) 钢板安装:采用磁力钻在钢板上钻出锚栓孔, 将钢板通过化学锚栓螺杆固定在粘贴位置, 钢板与砼面之间留出不小于3mm间隙以便灌胶, 可采用加塞3mm铁丝进行控制;6) 封边:将注胶嘴粘结在钢板的注入孔上, 在钢板边缘插入排气管, 在螺杆外露端头用高强封堵材料包裹密封, 然后用钢板封边胶封闭螺杆和钢板边缘。注胶嘴布置间距为50cm~60cm。用批刀将钢板周边缝隙、注胶嘴周边间隙用封边胶密封, 封边胶与梁底板成近似45°角;7) 灌注粘钢胶:按照由低往高的顺序从较低的一端开始注胶;邻注胶嘴开始有胶液流出后, 在当前注胶嘴持续灌注2min~5min, 同时用小锤持续敲击检查当前注胶嘴与下一注胶嘴之间的钢板段的注胶密实度, 在确认该段钢板内胶液已密实后, 将当前注胶嘴封闭, 移至下一注胶嘴继续注胶。注胶压力控制在0.3MPa~0.5MPa, 注胶的同时用小锤持续敲击钢板, 提高胶液流动性, 在通过检查最后一个排气管口周围已满胶并确定连续出胶无气泡后进行封堵, 封堵后维持较低压力稳压注入3min~10min封堵注胶嘴;8) 检测:小锤敲击钢板检验钢板的有效粘结面积, 锚固区有效粘贴面积不小于95%, 并对空鼓位置进行补灌;9) 表面防腐:钢板表面喷涂水泥胶砂进行表面防腐。

3.5 梁板整体顶升更换支座

1) 工艺流程:安放千斤顶→联接、调试千斤顶和油泵站→顶升准备→梁体同步顶升→更换支座→回油松降千斤顶;2) 安放千斤顶:采用板型联动式液压千斤顶, 该千斤顶结构紧凑、扁平、体积小, 可以直接置于梁底和盖梁或台帽之间, 完成顶升作业。千斤顶要安放平稳, 顶升支点严格对正T梁肋板或空心板两肋以防梁体损伤, 上下均垫钢板以防混凝土局部损伤;3) 联接、调试千斤顶和油泵站, 确保全套顶升设备的机械完好率100%;4) 顶升准备:顶升期间封闭交通, 设备操作人员、监测人员明确分工, 各就各位, 统一指挥。首先缓慢加压、回油回油2次~3次, 目的在于排出油管内的空气, 并可以调节每个千斤顶钢板和梁体横隔板梁接触点的受力状况大至相同;5) 梁体同步顶升:油泵站继续增油, 各梁体同步、同幅顶升, 顶升量不得超过计算值, 不得造成桥梁上部桥面铺装和桥面连续部位的结构层受力破坏。顶升全过程应密切观察梁体和墩台情况, 若有异常应立即停止顶升;6) 更换支座:当梁体被顶升6mm~7mm, 这时关紧输油油阀及各个千斤顶油管连接处的油阀, 并停止油泵站工作, 进行支座更换。

3.6 钢管拱灌浆

1) 工艺流程:脱粘空洞检测→机械开孔→粘接灌浆嘴→配置灌浆液灌浆→养护→封闭灌浆口;2) 脱粘空洞检测:采取锤击结合超声波的方法进行全桥详细检测, 并绘制空洞现状图;3) 机械开孔:依据空洞现状图, 确定灌浆孔开孔的位置, 在空洞端部、空洞交叉处和空洞较宽处应设灌浆孔, 贯穿性空洞两端都必须设灌浆孔。采取机械钻孔, 不得采用高温切割, 同时采取降温措施, 以保证主拱肋开孔位置处温度不发生急剧升高。开孔直径为8mm的圆形孔, 间距50cm~100cm, 不得同时在同一断面上开孔;4) 粘接灌浆嘴:灌浆嘴粘接牢固、密封, 灌浆前压气逐一检查灌浆孔的连通和密封效果;5) 配置灌浆液:严格按产品确定的配合比配置灌浆料, 搅拌均匀, 配置好的灌浆料要在初凝时间内使用完毕。灌浆要求在夜间封闭交通时施工, 灌浆顺序竖缝自下而上, 平缝自一端向另一端逐一进行, 灌浆压力0.3MPa~1MPa;6) 养护:在浆液凝固后且有一定强度 (抗压强度>20MPa) 后方可开放交通。在未完成灌浆且灌浆材料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80%前, 须对交通严格管制;7) 封闭灌浆口:待灌浆液固化后, 拆除灌浆嘴, 再次检测拱肋混凝土是否密实, 如不密实, 应进行二次灌浆。确认密实后, 用钢板和粘钢胶将灌浆孔封闭, 表面进行防腐处理。

4 结论

以上介绍的加固方法只是众多加固方法中的一部分, 加固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 正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而日益进步。目前全国有数以万计的桥梁亟待加固, 科学合理又经济的加固方法会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要对桥梁病害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 必要时进行荷载试验, 然后正确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 再结合结构验算制定科学、经济的加固方案。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施工材料和工艺。目前市场上加固材料鱼目混杂, 施工企业良莠不齐。由于桥梁加固工程施工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隐蔽性强、检查难以及带载施工风险高等特点, 比新建桥梁还复杂, 因此对技术和过程管理要求很高, 没有一定的设计、施工经验, 对被加固桥梁没有充分的认识理解, 不可能做出一个成功的加固项目。因此选择优质的加固材料和专业技术雄厚、管理规范的施工企业尤其关键。

参考文献

[1]姚国文, 张学富.桥涵维护与加固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篇4:三峡雾航预警管理机制

【关键词】三峡;雾航;预警管理;航行安全管理

0引言

自长江三峡蓄水达到135 m后,库区通航环境大为改善。三峡航道由原来的天然航道变为库区航道,航道水深和水域宽度发生显著变化,库区水面增大,蒸发量加大,加之库区周边被山岭阻隔,导致水汽无法飘移散失,在温差变化较大时极易形成浓雾,川江上多雾地段比成库前扩大约30%,雾情使船舶航行能见度降低,形成安全隐患。

1三峡雾情特点及其对航运的影响

1.1雾情特点

据有关气象专家模拟分析预测,三峡成库后,重庆市库区每年的雾日将由180天增加到250天,成为影响船舶航行的一大安全隐患。据2005年统计,奉节航段全年有大雾96天、中雾112天,小雾几乎天天有。重庆市气象部门气象观测资料[1-2]及重庆海事局、三峡通航管理处的资料显示,三峡雾情呈现以下特点:①小于 m的低能见度多出现于冬半年和上午8—10时;②小于 m的低能见度现象持续时间大部分在2 h以内;③小于 m的低能见度现象主要出现在万州以上航段;④连续3~9天出现低能见度情况主要在重庆航段;⑤雾的类型主要为蒸发雾。

1.2对航运的影响

大雾已成为三峡通航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并对航运经济效益造成极大影响。

(1)雾情导致能见度下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三峡库区一年内逾200天有雾,大量的、长时间持续的江面雾成为航运安全的头号“隐形杀手”,雾情导致能见度降低,船舶航行时看不清航标、其他船舶等,容易发生碰撞、搁浅、触礁等交通事故。2003年,重庆涪陵“6.19”特大水上交通事故就是因浓雾封锁江面,两艘船舶发生碰撞导致其中一艘船舶当即沉没,最终造成53人死亡的惨剧,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库区形成后,横江轮渡和大量乡镇渡船及个体自用船无雾航设备,缺乏雾中航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船舶冒雾航行给库区通航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2)雾情导致运输时间延误,降低航运服务质量。严重的雾情常导致船舶停航,造成船舶客货运输时间延长,尤其因雾导致客船较长时间停泊江中,船上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品有限,极易引起旅客的抱怨与投诉。

(3)雾情导致经济损失,降低航运经济效益。大雾致使船舶停航,造成托运人货物延迟以及船舶运输成本增加,影响经济效益。

2建立三峡雾航预警管理机制

2.1预警等级划分与评判标准确定

目前,基于航运安全的雾情等级划分还没有权威的标准和依据,一般以能见度作为主要评判标准。能见度通常指水平能见度,即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黑色、大小适度)最大水平距离,或夜间能看到和确定的一定强度灯光的最大水平距离。能见度是一个对航空、航海、陆上交通以及军事活动等都有重要影响的气象要素。

综合《长江三峡库区船舶定线制规定(试行)》等有关长江雾航的规定,以及重庆海事局、三峡通航管理部门等针对雾航安全管理已取得的实践经验,将三峡雾航预警划分为两个等级,并以能见度作为评判指标。

2.2建立“二级预警、二级发布”预警机制

根据前述研究结论以及海事管理组织机构设置[3],现阶段应建立“二级预警、二级发布”的三峡雾航预警机制:根据影响水上交通安全和水域环境安全的紧迫程度、危险程度和影响范围,将雾航预警分为两个级别,即一级(红色)、二级(橙色);预警信息由长江海事局及其分支海事局根据权限分别发布。

(1)雾航预警管理主体。长江海事局统一指挥、管理和协调三峡雾航安全预警工作,具体负责三峡雾航一级(红色)预警的评定、变更、终止和预警信息发布。

重庆、三峡、宜昌等分支海事局负责辖区内三峡雾航安全预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雾航二级(橙色)预警的评定、变更、终止和预警信息发布,以及组织宣传辖区内雾航一级(红色)、二级(橙色)预警信息。分支海事局监管中心是辖区安全预警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各分支海事局所属海事处及海事处下属的执法大队等,负责本辖段雾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及宣传雾航一级(红色)、二级(橙色)预警信息。

(2)雾航预警信息采集。由于三峡库区航道范围广,自动观测设备的技术条件和数量有限,现阶段,三峡雾情信息的采集应以人工观测为主、自动观测设备为辅。雾情信息的采集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①气象部门发布的雾情信息;②海事部门人工观测点现场采集雾情信息;③海事部门设置自动观测设备监测雾情;④其他方式采集雾情信息。

(3)雾航预警信息发布。雾航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主要有:①水上安全信息联播;②海巡艇VHF(甚高频)广播;③长江水上交通GPS监控系统;④移动通信短信息群发;⑤长江海事内、外网站;⑥电视、报刊等途径。雾航预警信息发布频度为:水上安全信息联播、海巡艇VHF广播每小时播发1次,预警期间各政务大厅信息公告每天滚动播发。此外,相关区段的海事处每小时收集1次当地最新气象信息并向船方发出公告。

(4)雾航安全预控对策。现场监管预控对策有:①雾航一级(红色)预警,禁止辖区内船舶航行;雾航二级(橙色)预警,禁止辖区内下行船舶航行。②组织船舶选择安全水域锚泊扎雾等候,严禁冒险航行。③海事管理部门领导带队到重点渡口驻守,严格落实渡船禁航制度,并做好雾散能见度提高后可能出现的人群疏散安全工作。④执法车船保持高度戒备,以随时出发实施应急处置,港区至少指定1艘拖船待命。⑤利用GPS,VTS,CCTV监控系统,加强对预警水域的现场监控。⑥通过多种宣传方式通知水域内人员、船舶及码头设施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范恶劣雾情所造成的灾害发生。⑦雾散能见度提高后,布置巡逻艇在桥区、坝区等重点水域及通航密集水域加强巡逻,指挥船舶按规定航行,为船舶提供安全航行建议。船舶防范措施有:①服从海事部门指挥,就近选择安全地点锚泊,做好停泊期间安全管理工作。②保持收听雾情信息和海事部门发布的安全信息。③雾情灾害发生水域内的水上、水下施工立即停止作业,码头设施等采取各项安全措施,防范雾情灾害发生。

3加强三峡雾航安全管理对策

3.1提高雾情预报水平

三峡成库后雾情规律发生了变化,气象部门应尽快研究雾情新的变化规律,提供适应于不同行业要求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①加强探测系统的研究设计,构建库区风力、湿度、气压、气温、水温、能见度等综合观测系统;②开展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应用分析,研究库区雾、风等气象变化规律;③研究库区风、雾等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技术,逐步形成库区航运气象服务业务。

鉴于现阶段气象部门技术装备不足,海事和通航管理部门等可加强三峡航段的能见度自动测报仪和地面气象数据采集系统建设,以协助气象部门进行雾情预报,实现雾航安全预警管理。

3.2建立雾航安全应急联动机制

在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和险情发生时,尤其当客船因雾长时间停航而船上人员需要疏散时,必须依靠当地政府等多部门的密切合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快速高效地处理事故险情。

三峡库区水路交通安全应急体系应由长江航务管理局、库区各级地方政府、海事局、三峡通航管理局、航道局、公安局、船闸通航管理处和水文、气象、消防、旅游、环保、医疗、客运码头及其他有关经营部门、企业等组成,并建立由航务管理部门牵头,当地政府、海事、三峡通航管理和气象等部门,航运企业及专业救助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应急联动机制。[4]

3.3强化水上交通从业人员雾航安全意识

海事、港航、渔业和地方政府等部门可针对辖区实际情况,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及其他各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加强雾季水上交通安全宣传,尤其要加强对水上交通从业人员的雾航安全知识宣传,营造良好的水上交通安全氛围。要正确引导水上交通从业人员提高对雾航安全的认识,有条件的部门可以设立统一的水上交通从业人员培训机构,对从事水上交通作业的船员、渔民、村民和码头作业人员等进行统一培训、考试、发证和再教育,逐步强化水上交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特别是雾航安全意识。[5]

3.4增强船舶雾航适应能力

三峡库区船舶种类多,有货运船、高速客船、客渡船(横水渡)、滚装船、渔船、农用船和其他各类船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船舶雾航设备、设施的配备、检查和使用,落实雾航制度,确保船舶适航。对于不适合雾航的“三无”船舶、渔船、农用船和其他没有监管主体的浮动设施,海事、农业(渔业)和当地政府应加强统一监管。

3.5加强重点河段雾航预警监控站点建设

三峡库区危险航段、重要航段多且分布广,一些险要航段不便于执法人员实行24 h监测,因此应在重要航段安置先进的监测设备,便于及时采集和传输雾情信息。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目前,技术先进的水上交通自动监测设备在库区设置得较少,海事部门应尽可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雾航事故多发重点河段建立 VTS 站点,利用 VTS 等现代化监管手段对该类河段实施 24 h监控及相关信息传输。

参考文献:

[1] 王中,陈艳英.三峡库区航运气象条件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9-82.

[2] 郝丽萍,周莉蓉,刘泽全.低能见度新等级划分标准的确定[J]. 四川气象,2004(2):62-63.

[3] 郭君.长江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D].武汉理工大学,2008:13-17.

[4] 李红九.三峡库区航运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4-117.

篇5:三峡水库综合调度管理综述

摘要:三峡水库是多目标运用水库,首要任务是防洪,其次是发电并兼顾调节航运的任务,同时必须认真考虑保护生态和环境。三峡水库在实现水能综合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如何处理防洪、发电、航运以及泥沙淤积的关系,三峡水利枢纽管理调度系统建设,气象水文预报工作现状及成果,防洪、发电、航运调度成绩以及三峡水库泥沙研究与实践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峡水库在通过电站运行调度保护流域生态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有关通过人造洪峰改善下游四大家鱼产卵课题的研究等。2003-2006年枢纽实际调度运行的各项参数表明,三峡水利枢纽正常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等方多方面的效益,成果显著。

关键词:三峡水库;调度管理;防洪;发电;航运;生态调度

中图分类号:TV697 文献标识码:C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防洪库容221亿m3,可极大改善下游防洪形势;三峡水库全长600km,上游川江航道因此得到根本改善;三峡电站拥有总装机2240万kW,年发电量1000亿kW?h,相当于每年节大约5000万t原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t。

三峡工程拥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另一方面,正因为三峡工程肩负如此众多重大目标任务,不可避免地给枢纽调度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一如何协调平衡防洪、发电、航运等各方的利益,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管理,使其综合效益最大,而需求日益突出的环境生态调度则无疑又给管理者增加了新的难题。管理体制

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是当今流域管理的趋势,而三峡工程突出的作用,特殊的地位也决定了必须采用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综合管理模式首先体现在三峡工程对防洪、发电、航运等进行统一的多目标管理。为此,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梯级调度规程》(以下简称《调度规程》,针对不同时期,例如围堰发电期、初期运行期以及正常运行期等,制定不同的《调度规程》),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调度规程》从多目标管理的角度出发,协调各方的利益,以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是目前三峡工程管理的法律性文件,各种调度管理措施都必须服从规程的规定。

此外,距三峡大坝下游约38km处的葛洲坝水利枢纽是三峡工程不可分割的梯级枢纽,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及其水库必须联合统一调度。多目标管理

多目标问题的求解原理可根据决策分析过程中的目标效用函数V是否存在,是否能够显式表达而分成三类:(1)目标效用函数V存在并可用数学公式表达,则可采用决策者偏好的事先估计进行求解;(2)存在一个稳定的效用函数V,但并不试图将它明确地表达出来,只假设该函数的一般形式,则决策者的偏好在求解过程中通过交互逐步明确(3)不存在一个稳定的效用函数,无论是显式的还是隐式的,则采用决策偏好的事后估计法进行求解。

三峡工程调度管理是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部分,在目标函数中,电效益较易量化,而防洪、航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则很难估算。虽然很多学者试图构建多目标水库综合效益目标函数的显式表达形式,例如采用洪水损失的期望值作为防洪效益以及提出一些生态效益的计算方法等,但目前都还不成熟。因此试图构建一个显式的三峡工程效益函数目前尚不可行,而根据上述求解原理之(2),遵循“决策者的偏好在求解过程中通过交互逐步明确”的思路则是可行的,以下对此稍加阐述。

建三峡首要目的是防洪,因此难以量化的防洪效益居各类效益之首,必须首先实现。而防洪效益的实现则是通过《调度规程》中规定的防洪调度方案给予保障的,该方案是建立在对多个方案的计算比较基础之上,最终根据决策者偏好选取的,由各种阶段的水位、流量阈值组成。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基础上,对发电效益和航运效益进行优化,其中发电效益可采用联合优化调度模型进行求解。而航运调度则是根据航运部门的要求,保证相关江段水位、流量、水位变幅在规定阈值范围之内。当发电、航运产生冲突时,根据决策者的偏好进行交互,形成最终解决方案。《调度规程》中对上述内容都进行了详细描述。水库环境生态效益在决策者偏好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此《调度规程》中对水库环境、泥沙以及库区生态调度也专门进行了规定。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多目标决策过程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枢纽的安全。研究与实践

三峡工程采用分期蓄水方式。三峡水库2003年6月1日首次下闸蓄水,进入围堰发电期运行,库水位维持在135-139m之间。2006年6月,上游三期围堰爆破拆除,大坝全线挡水,同年10月,实现156m蓄水,枢纽进入初期运行阶段。预计在2008年水库可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即正常蓄水位(NPL)175m,汛期限制水位(FCL)145m。

三峡水利枢纽的运行管理已近4年,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也逐步得以发挥,特别是实现156m蓄水后,各方面的效益更加明显。4年来,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综合调度管理系统建设已基本形成,图1描绘了调度管理中的各类数据及相关业务流程。

从图1中不难发现,气象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是整个调度管理的基础,预报是调度管理决策的依据。此外,调度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包括国家防总、长江防总、交通航运部门、国家电网公司等。

三峡水利枢纽综合调度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以下就结合水库运行以来的调度管理实践介绍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

3.1 气象水文预报

3.1.1 气象预报

目前气象预报的业务为:每日上午9:30,制作和发布上游流域6个区间(见表1)面雨量预报;周四和周日,制作下一周上游流域降水过程预报;每月10日,制作下一月降水趋势预报;3月份制作汛期降水趋势预测。在汛期或其他特殊情况下,调度部门通过会商系统与水文、气象部门进行会商。

表1列出了2004年和2006年短期(24h,48h)雨量预报准确率,表2为24h强降水预报准确率统计。

由表知,2004年上游流域面雨量预报24h、48h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1%和69%,面雨量大于20mm降水过程24h预报准确率为52%;2005年该3项指标分别为76%,76%和52%;2006年为85%,82%,60%。

3.1.2 水文预报

(1)长期水情预报长期水情预报采用枯季分级退水模型、数理统计、小波-人工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等方法,参考气象长期预报结果而做出的综合预报,2004年预报平均误差3.8%,2005年预报平均误差0.7%,2006年三峡上游流域天气异常,出现了持续异常干旱天气,坝址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枯水年,直接导致年预

报平均误差达42.6%。

(2)短期水情预报

三峡入库流量分3部分,即上游干流寸滩站入流,乌江武隆站人流以及三峡区间产流。科研和生产部门曾经采用过萨克拉门托模型,TANK模型,综合约束线性系统(SCLS)模型等,这些模型大多采用降雨径流应答关系及经验性的“黑箱”模型的分析方法。三峡区间现有的洪水预报方案为:干流预报采用上下游水位(流量)相关法,区间产流采用新安江三源流模型及经验单位线法。

三峡水库蓄水后,河道水力学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洪水特性也随之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对于以往采用的模型,其模型参数须进行重新率定。此外也研究了新的预报方法及手段,例如:GIS技术被应用到三峡区间洪水预报系统当中,采用分布式结构对区间进行了划分,在模拟子流域降雨产流时仍沿用了新安江三源流模型。

目前的短期预报具有了一定的精度,为梯级枢纽调度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证。2004-2006年短期流量预报的平均误差:12h分别为1.02、0.63和2.74,24h为1.89、1.34和2.74,48h为4.04、3.11和4.12。

短期预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于洪峰峰值及出现时间的预测,水库运行期内几场大洪水的峰值及峰现时间的预报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洪峰预报无论是峰值流量还是峰现时间都较为准确,而预见期也都达到了2天以上,为防洪调度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

3.2 梯级联合优化调度

葛洲坝是三峡的反调节水库,二者紧密相联,必须进行联合调度管理。采取优化调度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型方法,可以发挥梯级联合调度的优势,获取更大的效益。

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联合优化调度基本原则是:①兼顾防洪、发电、航运的要求,充分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②汛期以防洪和排沙为主,发电服从防洪和排沙,③枯水期,发电和航运统筹兼顾;④调度中应充分考虑水库上下游环境水质及生态保护因素。

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优化调度方面的研究众多。从时段上分为长期优化、短期优化以及日优化模型等;从优化算法看,包括动态规划算法及其综多改进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目前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实时调度所采用的方法是严格按照《调度规程》中规定的各项约束条件(如汛限水位约束、保障航运安全的水位小时变幅约束、日变幅约束等)调度运行,在《调度规程》规定的可调节范围之内进行优化调度,尽量减少弃水,多发电量。葛洲坝除发挥反调节水库作用(调节因三峡调峰造成的下泄流量不稳)外,也适当参与发电优化调度。优化调度主要通过控制三峡下泄流量以及葛洲坝坝上5#站水位,使梯级电站发电效益最大。

三峡水利枢纽运行近4年,各项效益得到了显著的发挥:

(1)防洪效益利用围堰发电期内有效防洪库容发挥防洪应急调度作用。2004年9月长江上游发生较大洪水,经国家防总办公室同意,9月8日0:20三峡库水位从135.31m开始逐步上升,其后稳定在136.1-136.3m之间运行,最高库水位136.42m,出现在10日22:50。本次洪水调度过程中三峡最大出库流量56800m3/s,最大削峰流量3700m3/s,拦蓄水量4.95亿m3,缓解了长江宜昌至石首河段的防洪压力。

(2)航运效益从表4船闸运行数据可以看出,2004-2005年,输送旅客人数以及货运量,均比2003年有了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在枯水期,通过水库调度补偿航运流量是增加葛洲坝枢纽下游枯期水深的有效措施。2004年的枯水期,应航道部门的要求,三峡水库先后三次实施了补偿航运流量调节方案,增大了下泄流量,提高了葛洲坝引航道和长江中游航道通航水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中游浅滩河段枯期通航水深不足的紧张状况,保障了船舶航行安全,效果明显。

(3)发电效益自2003年7月10日三峡电站首台机组并网运行以来,至2006年底,三峡电厂累计发电1461亿kW?h,节水增发电量58亿kW?h;葛洲坝大江电站、二江电站2003~2006年累计发电628亿kW?h,节水增发45亿kW?h,详细信息见表5。

3.3 生态调度研究

三峡工程建成后每年将生产1000亿kW?h清洁电能,减少大量的原煤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从根本上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但同时,大坝挡水,库区淹没蓄水等也不可避免地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在工程设计论证以及初期运行期间,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各项保护措施。近些年来,通过水库自身运行调度改善大坝上下游生态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生态调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围绕三峡水利枢纽生态调度的主要热点问题包括:低温水下泄、气体过饱和、“人造洪峰”等。关于这些热点问题,三峡总公司组织会同相关科研单位开展了多项监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针对四大家鱼(青、草、鲢、鳙)自然繁殖需求的三峡工程生态调度方案的研究”,该研究成果进一步阐明了水利工程给鱼类造成影响的机理,包括:

(1)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继续对鱼类早期资源产生影响。工程的调节使水文情势和水体理化特性发生变化,使得部分产卵场消失或移动,洪峰过程弱化,使得产卵规模减小。

(2)低温水下泄,有可能使得鱼类生长发育延缓,产卵期推迟;清水下泄,河道冲刷下切,原有产卵场河床底质发生变化;繁殖期洪峰主要依赖区间来水,过程弱化。

(3)水质的变化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为此,在进一步弄清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水文学机理的基础上,未来可采取各类生态调度措施,制造利于鱼类繁殖的“人造洪峰”,抑制低温水下泄,保护水质等,促进鱼类的繁殖,保护好生态。

3.4 水库泥沙

泥沙问题是关系水库寿命,是引起广泛争论的重大技术问题。可以说,在水库的调度方案中,泥沙问题的考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调度原则,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

近4年来水库运行过程中泥沙监测资料看,水库中泥沙淤积情况比初步设计中预计的要好得多:(1)水库来沙量大幅减少,寸滩+武隆站1990年前年均输沙量之和为4.67亿t,1991-2003年年均输沙量为3.48亿t(清溪场站从1983年开始测流,因此没有长系列资料,用寸滩和武隆代替),减少约1/3,而蓄水后减幅更大。(2)水库排沙比好于设计值,2003年6-12月,入库泥沙2.08亿t,出库0.84亿t,排沙比40%;2004年入库泥沙1.66亿t,出库0.637亿t,排沙比38%;2005年,入库2.54亿t,出库1.03亿t,排沙比41%。而论证期间数学模型采用的三峡水库十年水沙系列的年均入库沙量为5.09亿t,由此计算的第一个十年的年均出库泥沙1.54亿t,年均库内淤积3.55亿t,排沙比30%。

随着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以及上游梯级电站的建设,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问题将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同时水库下游河岸冲刷的问题比过去预计的要严重些,由于三峡水库尚未蓄至正常蓄水位175m,上游水电工程的大规模开发正在进行中,来水来沙情况将来还会有较大的变化,因此,下游河势的调整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结论与展望

几年的实践证明,三峡枢纽的调度管理是成功的,不仅有效的利用了水资源,同时也保证了航运等其它目标的实现,泥沙问题也得到了良好解决。

三峡水利枢纽的调度管理决策是具有世界难度的动态多目标的决策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汛期,枢纽调度需主要协调防洪和发电的矛盾,即如何通过调度,使得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发电;在非汛期,则主要是航运和发电的矛盾。

(2)水库泥沙问题关乎水库寿命,是三峡调度管理的重要基础条件,无论汛期还是非汛期的调度,都必须认真考虑。

(3)生态调度以保护特有珍稀鱼类为代表,通过调度营造适宜鱼类产卵、生长的水文情势。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生态调度与防洪、发电、航运等传统调度之间的协调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4)三峡水库的蓄水与航运、生态、发电、泥沙等问题的关系密切,影响重大,因此每年汛后蓄水过程的调度也具有很大的难度。

总之,管理调度既要考虑防洪,又要考虑发电和航运,泥沙又是一个重要因素,加之水库生态调度需求越来越重要,使得三峡水利枢纽的管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为复杂,同时也是潜力最大的水库管理命题。目前,长江上游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势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上游干支流数十个大型水电站的开发,以整个流域综合效益最大为目的的流域梯级一体化综合调度管理,对于流域水资源管理领域无疑将是一次难得的挑战与机遇。

篇6:三峡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 三峡工程建设以“一流的工程质量”为奋斗目标,逐步建立健全了三峡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了全过程、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关键词 三峡工程 质量认证体系 质量控制三峡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盛世伟业,实现一流的工程质量目标,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业主和参建各方深感责任重大,通过学习树立了“质量第一”的意识,摆正了质量、进度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把质量管理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狠抓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依靠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质量保证体系

三峡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推行以“质量”为前提,以“三控制”(质量、进度、投资)为目标,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围绕这一管理模式及一流质量的要求,业中和参建各方组建了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了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

1.1 质量管理机构

1.1.1 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

为加强对三峡工程质量的监督,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于1999年6月成立了以钱正英为组长、张光斗为副组长的“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简称‘专家组’),每年两次到三峡工地开展质量检查工作,对三峡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进行检查,对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工程质量作出评价。国务院派出专家组,是对项目法人责任制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1.1.2 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

为统一、协调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由业主单位(三峡总公司)组织参建各方(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成立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简称‘质管会’),负责三峡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检查、监督、协调、指导参建各方开展质量管理活动。下设办公室,挂靠业主单位,负责日常工作。

1.1.3 参建各方内部管理机构

业主单位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工程建设部是三峡工程建设管理的现场代表,负责设计、施工、监理及业主各部门在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下作。工程建设部下设的各工程项门部代表业主履行本项目合同甲方的职责。业主单位在现场组建了试验中心、金结中心、测量中心、安全监测中心和水文、水情气象中心,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监督。

各主要施工承包单位实行指挥长(总经理)负责制,设立了不同层次的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质检人员,专门负责质量管理与质量检查签证工作。通过签订质量责任书,明确了各级质量目标和责任。各施工承包单位均建立了试验室,承担原材料和混凝土性能等方面的试验检测工作,为施工质量提供依据。

各监理单位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设立了工程项目部、质量安全部、合同管理部、工程信息部等,与业主单位下属的工程建设部机构一一对应,以实现统一、规范化对口管理。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建立了试验室、成立了测量队,以满足质量监控的需要。

长江委设计是三峡工程的设计总成单位,对所承担的工程设计质量总负责,对勘测、规划、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招标设计直至施工详图设计的全部设计质量负有直接责任,长江委三峡工程局是长江委设计院派出的现场设计代表机构。

1.2 质量管理文件

为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严格管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参建各方的主要职责和权限,对原材料及设备的采购供应、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控制、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等作了具体规定。为做好三峡工程的验收工作,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三峡合同项目工程验收暂行规定》,并正在积极组织制定三峡工程蓄水、发电的阶段性验收以及枢纽工程竣工验收的有关规定。

施工承包单位参照《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适合本单位的质量管理办法,如质量管理责任制、质量检查验收办法、质量奖惩办法等。监理单位根据工程进展需要,对质量检查验收的工作程序、验收办法及具体实施细则进行了逐步完善、补充,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监理工作实施细则。监理细则对监理质量监督控制的内容、程序、标准等作了具体规定。长江委设计院编制实施了《质量保证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质量体系程序作业文件》等一系列质量管理文件,对专业会签程序、会签责任、会签内容等做了详细规定;

1.3 质量检测标准

三峡工程的质量标准是在现有国家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合同为依据编制而成的,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凝土生产浇筑、岩石基础开挖及处理、灌浆、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制造安装等不同专业、不同工种的40多个质量检测标准,其它一些标准也将随着工程的进展而陆续制定。三峡工程质量标准源于国家标准,部分规定又高于国家标准,是对一流工程质量目标的具体量化和重要体现,为工程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工程质量控制

2.1 工程规划及设计质量控制

三峡工程勘测设计资料经历多次专家评审确认为翔实町靠,可行性报告于1992年4月3日由国务院提请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初步设计报告于1993年7月26日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单项技术设计共分8项,其中7项设计已经完成并经业主审查通过。

为保证工程设计质量,设计单位派出现场设计代表,作好技术交底和技术服务工作,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变更或优化设计方案。当发生与国家审定的初步设计有重大变更时,由业主组织设计单位编制相应的文件报国务院三建委审查批准,重要设计变更由业主组织各方审查批准,一般设计变更由监理单位审查后报业主项目部批准。采取设计优化方案及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型结构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工程技术论证,并进行必要的生产性试验。

2.2 设备采购质量控制

三峡工程的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其性能和技术指标由设计单位研究提出,经组织国内专家反复审议后确定,所有的设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由总公司组织采购;国内尚不能制造的设备,如水轮发电机组等,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采用国际公开招标方式采购。设备制造过程中,总公司组织专家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实行驻厂监造。对于首批水轮发电机组,委托法国BV/EDF公司承担驻厂监造任务。

由6台塔带机(顶带机)及其供料线、4台胎带机、1台大塔机、8台高架门机、2台缆机、2台履带吊和7座拌和楼等30套设备构成的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混凝土浇筑和金结机电安装系统,是三峡工程施工的生命线,担负着高强度的施工任务,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2.3 原材料供应质量控制

三峡工程建设所需原材料的土要技术指标,均由设计单位提出,经专家审定后确定。由于大坝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水泥和粉煤灰的技术指标,均严于国内外同类工程。水泥控制指标中。除强度、水化热等常规指标外,特别重视碱和氧化镁的含量。碱含量控制标准为:熟料≤0.5%,伞料≤6.5%,(国家标准为熟料≤0.8%),氧化镁含量控制指标为3.5%~5.0%(国家标准为≤5.0%);采用Ⅰ级粉煤灰,需水量比≤0.95,这在国内外水电工程中也是首例。

对于原材料采购供应,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开招标方式。优选供应厂商,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渠道,并将质量控制体系、检测体系延伸到定点供货厂商的产品生产、运输、仓储、调拨、供应的全过程。水泥、粉煤灰、钢材等必须有厂家的检验报告,其中水泥由业主委托国家建材中心和长江科学院驻厂检测,承包商、监理单位和业主试验中心按批次对进入现场的原材料进行抽检,不合格的不得用于三峡工程。

2.4 施工质量控制

2.4.1 开展技术研究及技术咨询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有力手段。三峡工程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除设计单位进行科学试验外,有的还委托国内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施工和设备制造单位进行大量的补充科学研究,在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最后经专家组审议确定。

其中,第二阶段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过近10个单位历时3年的试验研究,优选出了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的三峡工程第二阶段混凝土配合比。通过掺Ⅰ级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掺引气剂和高效减水剂、减小水胶比等技术措施,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和干缩,提高了抗裂性、稳定性和耐久性,并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和经济性。经与国内外161个大坝混凝土配合比相比,按优选出的配合比生产的大坝混凝土可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可取得约3亿元的经济效益。

2.4.2 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实行“以单元工程为基础、工序控制为手段”的程序化管理模式。

(1)完善优化设计,加强技术交底 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设计单位根据现场条件的变化或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变更或优化设计方案。如永久船闸输水系统阀门井支座部位钢筋较密集的问题,经仔细研究,采取了改变混凝土级配、钢筋并排布置的方案,并提出了阀门井钢筋支座随混凝土上升逐层绑扎的技术建议,从而方便了混凝土施工,又保证了结构技术要求,有利于确保施工质量。同时,通过技术交底和交流,加强和施工、监理及项目部人员的沟通,使设计意图得到正确理解和执行。

(2)严格工艺作风,努力消灭“顽症” 施工单位认真编制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和作业指导书,做好仓面的施工设计和资源组织准备工作;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精心施工,严格执行模板加工及验收标准,尽量减少混凝土表面的错台、挂帘现象,加强对止水片、止浆片及预埋管道的检查和维护,加强混凝土振捣,认真做好混凝土的温控养护。认真按“三检制”(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指挥部或经理部终检)进行单元工程的自检。

(3)加强监理旁站,严格质量把关 随着工程进展需要,监理单位增加了一批素质较高、年龄和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专业监理人员,补充完善了监理工作实施细则:①严格控制材料、设备的进场检验,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三峡工地。②在施工过程中,按规定采取旁站监理、巡视检查和平行检验等形式,按作业程序即时跟班到位进行监督检查,作好现场记录,对施工的重要部位、关键工序严格实行旁站监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督促处理,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工序不签字,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③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工程的质量评定和验收工作,努力提高单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

(4)项目部现场值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业主项目部人员实行现场值班制,理顺现场生产关系,协调不同标段出现的相互干扰和矛盾,依靠并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监督,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业主试验小心、金结检测中心、测量中心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抽检复测,确保工程质量满足三峡工程质量标准。

2.4.3 对质量问题严格处理,不留隐患

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遵循“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补救施工,做到不留隐患。

此外,还通过召开质量问题现场教育会、举行质量问题警示展等多种形式,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如1999年8月17日左导墙左1~11单元拆摸后,上游面出现约2.0m长、0.2m高范围的蜂窝麻面,这是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缺陷 质管会对此非常重视,及时召集全体委员召开了现场会,剖析了质量体系运作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要求参建各方认真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参建各方作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并落实了整改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成效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高质量地实现了大江截流。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工程第一阶段工程验收领导小组对三峡工程建设第一阶段(1993~1997年)作出了“工程质量总体良好、满足设计要求,工程建设进度满足设计进度要求,并略有提前,工程静态、动态投资均控制在国家批准初设概算及预算投资范围”的评价。

1998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建设,二期深水高围堰经受了1998、1999年汛期高水位的严峻考验,确保了基坑安全度汛,总渗漏量为86L/s,远小于设计要求(600L/s),质量优良;1999年全体三峡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超额完成了年计划浇筑448万m3混凝土的目标,并创下了混凝土年浇筑458.5万m3、月浇筑55.35万m3的世界新记录;河床部位大坝和电站厂房顺利完成了大面积基础开挖,并及时转移到大规模、高强度混凝土施工;永久船闸完成了艰难的直立坡和竖井开挖,进行了大规模岩体锚固支护,战胜了施工过程中局部岩体失稳的风险,高陡岩体边坡趋于稳定,解决了三峡工程的―个重大技术难题。夏季混凝土温控和冬季混凝土保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通过采取生产预冷混凝土、仓面保温、通水冷却等各种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高温季节浇筑强约束区混凝土的困难,使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基本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之内。截止2000年6月,三峡工程单元工程质量评定96474个,全部合格,优良单元76366个,优良率79.2%,工程质量总体满足设计要求。结语

三峡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基本健全,质量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已建工程质量良好,满足设计要求,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三峡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非常关键时期,2000年计划浇筑混凝土540万m3,金属结构和机电埋件安装总量高达3.8万t,不同工种与作业工序之间的干扰和制约较大,质量控制任务比较艰巨。为此,参建各方要“以人为本”,加强人员培训和教育,狠抓制度和措施落实,强化质量管理,并管好用好施工设备,不断依靠科技进步,向“一流工程、一流的工程质量”目标迈进。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人生规划下一篇:PS学习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