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恢复工程验收

2024-08-25

矿山生态恢复工程验收(精选6篇)

篇1:矿山生态恢复工程验收

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验收办法(暂行)

为全面贯彻实施《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规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验收条件

1、采矿权人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承担单位,按照经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设计要求完成全部(采矿权人可完成部分)恢复治理任务,经自验后方可申请验收。

2、申请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验收,应当提交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竣工报告。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竣工报告内容包括:矿山基本情况、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范围、综合整治方案及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及矿山生态环境评价、资金使用情况、综合效益分析等,并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施工图。

二、验收组织

1、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验收,由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业专家进行。

2、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验收,应当在接到验收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安排。

三、验收依据及内容

(一)验收依据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验收,应依据《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验收内容

1、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情况;

2、地下水均衡恢复、水土污染防治情况;

3、废石、废渣堆、排土场、贮灰场和尾矿库的整治情况;

4、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情况;

5、其它矿山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情况。

四、验收程序

(一)验收申请与受理

采矿权人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承担单位向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规定的资料。验收申请受理后,由受理申请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下发验收通知,提出验收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

(二)验收程序

1、由受理验收申请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成立验收组。验收组成员应包括地质、工程、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一般为5-7人。

2、验收组在赴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现场检查的基础上,听取采矿权人或工程承担单位的汇报,并对各种原始资料、档案、文件等进行认真审查,经讨论后形成专家验收意见。

3、验收合格的,由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验收后5个工作日内下发验收合格通知书,采矿权人凭验收合格通知书和验收意见,按有关规定办理提取备用金手续。验收不合格的,由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验收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采矿权人或工程承担单位,按专家验收意见继续实施恢复治理工程。

篇2:矿山生态恢复工程验收

办件类别: 特殊承诺件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审批依据: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项目立项批准文件或任务书(矿山项目不要求);经批准的勘察设计及勘查报告(矿山项目不要求);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矿山项目提供经审查备案的“治理方案”或施工设计);工程参加单位相应的资质复印件;参建各方的中标通知书(委托书)、合同书;

施工资料:①开工报告施工报告;②工程竣工图;③工程施工竣工报告及多媒6 体汇报;④全部工程的自检、表报;⑤工程实施各阶段现场照片集;⑥工程实施的记录短片(15分钟左右);⑦以上资料的电子文档;监理资料:监理工作报告及监理过程中的全套监管文件及表报;

需提交材料:8施工质量评定及验收评定表;重大质量事故处理资料;

资金使用资料:①工程进度付款凭证复印件及其汇总表(矿山项目不要求);10 ②工程费用调整文件及其批准意见(矿山项目不要求);③工程决算书;④工程审计报告;工程管理工作简报;

验收应准备的被查资料:①工程招投标文件(业主);②工程承发包合同及协议书(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③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资料;④分部工12 程质量评定资料;⑤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资料;⑥《会议纪要》资料;⑦监理资料;⑧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施工技术说明;⑨竣工图纸;⑩施工过程的录像及影集资料;⑾各种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质量证明文件;⑿竣工决算报告及有关资料;⒀竣工审计资料。

篇3:矿山生态恢复工程验收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 早期工业文明突飞猛进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发。然而, 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 使得资源过度开发, 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不言而喻。据有关统计资料, 我国已经探明并且有开采价值的矿产种类为140余种, 其中2000个县都有矿山分布。然而, 我国矿山每年排出的废弃石渣约5000吨, 平均开采每万吨原煤, 地表塌陷面积约为0.2公顷, 全国的工矿业发展导致的土地生态退化面积700万公顷, 其中复垦率却不足15%。截止到2011年, 全国的矿山有将近25%的采空面积, 采矿活动占用或者破坏土地面积238.3万公顷。如开滦矿区经过110余年的开采, 全矿区塌陷面积744.8公顷, 其中积水面积133.3公顷。废弃矿山不只是简单地抹去了大地的一丝绿色, 它带来的诸如环境、安全等危害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所以废弃矿山何去何从, 一时引来了各路专家的激烈讨论。其中将有特色、有禀赋的废弃矿山改造为矿山公园, 发展生态旅游得到了相当多专家的认可。

二废弃矿山发展矿山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如今, 我国的废弃矿山矛盾日益突出, 摆在我们面前的矿山安全和环境压力已经不容许再拖延。为了充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我们将有特色、有禀赋的矿山改造为矿山公园是一条正确的路线。当然, 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矿山才能走这条路线。首先, 应当是我国国内著名的矿山区域, 国际上著名的矿山着重考虑。其次,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方便, 便于进行市场管理。再次, 自然、人文环境禀赋突出, 这要求的是基础资源禀赋突出。第四, 至少保存一处矿山遗迹, 便于教育和科考。最后, 矿区相关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便于起始规划。以下的必要性分析是立足于可改造为矿山公园为基础的。

1. 产业转型, 产业再次复苏的需要。

产业生命周期是指每个产业都要经历从产业的产生到产业衰退的整个过程。每种产业都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然而, 当某种产业进入衰退期后, 我们就要考虑这种产业的何去何从, 可以再升级循环本产业发展, 也可以产业转型、产业再次复苏等等。

矿山企业从开采到规模挖掘, 直到资源的衰竭, 就是矿山的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在矿山企业资源衰竭以后, 矿山势力不断衰减, 矿山企业不能再进行升级, 也不能继续循环矿产资源开发这个产业, 最终导致了矿山失势而亡。所以, 有特点、有一定的禀赋的矿山企业在资源枯竭后可以进行相关产业转型 (见图1) 。而这种衰竭的产业复苏从根本上既是社会资源的节约, 又是保存我国矿业文化的方法。它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了其原来的基础设施, 也可以缓解之前资源产业带来的种种矛盾。这种一举几得的路子势在必行。生态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其富有活力的产业, 它不光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改善, 同时也会带动一定区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 一个有特点、有禀赋的矿山产业转型为生态旅游产业, 势必会带动周边的吃、住、行、游、购、娱行业的发展。不光绿化了一方水土, 缓解了局部的生态压力, 也为地区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

2. 继续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1924年, 美国学者谢尔顿在其著作《管理哲学》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虽然之后针对“企业是否应该履行社会责任”这一问题经过了旷日持久的论战, 但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支持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论点。简单地说,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日常运行中对其相关利益相关者应该负起其相应的责任内容。

由于矿山企业自身的特点, 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与其他产业的体系不尽相同。同时, 矿山企业从开发到资源枯竭结束只是产业的终止, 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应该终止。因为, 矿山企业开采带来的安全和环境等等压力是持续性的, 不可能随着产业的结束而结束。所以, 矿山企业的以后出路也应该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持续性因素。

产业转型生态旅游是矿山企业继续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规划一定程度上正好是矿山企业后续社会责任的很好补充。因为, 生态旅游发展缓解了矿山带来的环境后续第一压力。其次, 生态旅游业也很好地解决了周围社区居民安全隐患的责任。另外, 生态旅游也相应地响应了国家关于绿色矿山的号召, 发展生态旅游终将造福一方水土, 是我国整个社会生态责任的体现。

3. 解决矿山企业带来外部成本的需要。

矿山企业作为外来之客, 矿山开发时已物化在矿产品中的私人成本, 属于企业应当承担且已经承担了的成本。然而矿山企业开发带来的外部影响产生的成本责任却落在了社会的肩上。如果矿山企业未能够将留下的外部成本填平, 势必会造成周围社区居民的不满。这部分成本由未能获得利益的居民承担, 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分配不均, 长期任其发展会使得矿区社区居民积攒仇怨, 产生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矿山企业带来的外部成本需要在开始开发时就要十分注意。应该本着绿色矿山的精神去生产, 不能只看自己的内部成本, 外部成本也不能忽视。试想, 一个外部成本无法承担的企业能健康发展吗?

发展生态旅游是和社区居民共同承担外部成本的重要手段。解决了外部成本带来的压力势必会使得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内外顺畅, 健康发展。生态旅游其倡导可持续的生态理念对于外部负效应的持续性疗伤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恢复

根据上文的必要性分析, 可知将可开发的废弃矿山进行生态恢复开发为生态公园势在必行。按照生态旅游的特征和标准进行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是废弃矿山主要实施标准。唯有按照生态旅游的标准才能更好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继续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减低外部成本。本文选取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作为研究对象, 针对其核心景观、主要功能、社区等方面按照生态旅游的标准进行生态恢复。

1. 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 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由于各个学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生态旅游, 他们关注的领域和研究重点不同, 讨论至今也未曾形成统一的生态旅游概念。但是综合不同学者的研究来看, 他们共同强调生态旅游要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注重生态系统稳定、游客参与、社区居民保护的负责任旅游方式。比如, 吴楚材教授将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归纳为5种不同侧重点学说, 包括“保护中心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回归自然说”“负责人说”“原始荒野说”。这5种不同侧重点学说集中概括了现阶段的生态旅游概念内涵。

与生态旅游概念相似, 生态旅游的特征也未能形成统一的说法。但是从众多学者的文献资料来看, 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最大特征就是可持续性 (见表1) 。其中可持续发展包括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活动方式可持续。真正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要有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系统, 不是简单的人造风景堆积和“借来文化”的塑造。它要求不仅是自然风景之美, 而且要求文化景观之韵, 强调整体系统生态化。生态旅游还要求目的地活动要在景区的承载力内进行。不能突破整个景区的承载力, 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生态旅游还强调游客的高度参与性, 景区生态要和人的活动相和谐, 要求人充分融入到自然中来成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

2. 按照生态旅游特征矿山生态恢复的具体要求。

本文选取河北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例, 结合生态旅游特征分析废弃矿山生态恢复的具体要求。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首批国家矿山公园之一就有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它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博览园”。矿山公园分为“矿业文化博览区”“矿业遗迹展示区”和“生态休闲娱乐区”三个主要功能分区。矿业文化博览区主要有开滦博物馆及“中国第一佳矿”“电力纪元”“铁路源头”三个分展馆。矿业遗迹展示区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第一座西法开采的矿井、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源头、百年达道等三大工业遗迹, “井下探秘游”“开滦魔力之地”等等。

开滦矿山是比较老的国家矿业企业, 有着悠久的矿业历史, 代表了近代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按照生态旅游特征结合矿山公园规划塑造了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博览系统、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按照生态旅游总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将其矿业遗迹 (矿井、铁路、百年达道) 、矿区外围开发成为三个主要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区, 这其中功能分区充分考虑了矿业遗迹可持续学习性。通过地形修复、植被恢复、建筑修复将储煤场等废弃场地开发为文化博览区有利于矿山公园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挖煤沉陷区、排水集水区开发为生态休闲南湖公园更是促进了整个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景点设计突出与自然和谐融合, 使用自然之景诉自然之美。矿山公园按照生态旅游的特征进行生态恢复关系见图2所示。

在废弃矿山生命周期末端已经将该区域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破坏, 恢复整个生态系统直接关系到产业转型成功与否。通过生态规划设计和生态修复 (见表2) , 目前开滦矿山公园中有矿业遗迹和文化博览区的文化生态系统、南湖生态公园和整个区域绿化系统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整个矿山公园生态系统运转完善, 基本上解决了产业转型、外部成本的压力。参与性和责任性是开滦矿山公园建设规划的重要方面。自然景观依照因地制宜、文化传承原则重点实施了矿山景观再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矿山采掘引发的结构性破坏、生态失衡的问题设置参与性景观。通过游客参观矿山遗迹景观, 参与文化博览项目活动引导游客加入到生态公园建设中来。生态修复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该区域负责任的活动, 不只是要求景区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还要求塑造出一种景区旅游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力争生态恢复为社会生态负责, 力争建设文化博物馆为历史文化负责, 力争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负责。在规划建设中无处不体现生态旅游的特征原则, 按照生态旅游特征的要求建设了具有生态和文化意义的中国近代工业博览园, 为社会生态和经济负责, 为游客负责, 为近代工业文化负责, 为社区居民负责。

四小结

篇4:矿山生态恢复的几个问题初探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矿山环境又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解决矿山环境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开采,避免诱发突发性地质灾害;二是推行无废开采工艺,尽量减少废石尾砂产出量,减轻采矿对生态的破坏;三是实行土地复垦,恢复本地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国内外矿区地质与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随着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活动的开展,世界许多国家开始对矿区环境进行生态开发利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例如,德国通过对科隆矿区的复垦改造,一方面发展淡水养鱼,另一方面围堤、植树、置景,塑造了一个由40多个人工湖组成的游览公园,使科隆矿区成为一处秀丽的风景区;捷克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煤矿塌陷的生态开发治理工作,其主要途径除复田、复林外,还在塌陷区兴建渔场、游泳场、牧马场、体育场、赛车场、狩猎场以及水上公园、森林公园等,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再造和多种经营开发,1952-1985年累计复田1万多公顷,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在矿区复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淮北矿务局1983-1985年复田6000余亩,其中884亩用于建筑用地,127亩植树造林,410亩进行水产养殖,还修建了游泳池、水上公园、体育场等。山东肥城矿务局、江苏徐州矿务局、河南平顶山矿务局等用电厂粉煤灰等充填塌陷,造地还田,种植棉花、玉米、蔬菜等,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种技术途径和模式。

我国矿区生态恢复制度与方法

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到目前为止,经济的增长仍然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由于片面追求GDP的上升和少数人利益的最大化,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矿是人类对自然的剧烈扰动。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放到整个矿区生态恢复中统筹考虑。

我国生态环境法学体系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总论,阐述生态环境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二是环境污染防治法;三是生态保护建设法;四是国际环境法。

实际工作中,就矿区生态环境而言,在开采过程中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主,兼顾土地等资源的保护;在开采结束的范围内则以生态保护(恢复)建设法为主,包括对开采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环境污染防治法和生态保护建设法构成了我国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体框架。

我國矿区生态恢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责任转移,主体错位。通过收费实施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立法和行政管理的一大突出特点。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矿区生态恢复的责任主体本应是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本文统称矿山企业)。然而,政府一旦收费,责任主体就由矿山企业转移到了政府头上,政府做了不该由政府做的事情。在实施过程中,许多企业没有缴费,或者没有足额缴费;缴费以后,政府也不一定及时组织了治理,或者治理的区域并不是缴费的矿区。

二是职能交叉,重复收费。如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等都有土地整理的内容,水土流失、森林植被恢复等都有植被恢复的内容。就每一项收费而言,收费标准偏低,不够实际所需;就重复收费而言,矿山企业又不堪重负。如果把上面提到的各项费用收齐,政府各部门收取的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费用占总产值的比例高达21%。如果是廉价的石膏,则这一比例还将提高2—3倍。这就说明,为什么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收费政策难于施行,为什么我们必须改革和重构我国的矿区生态重建制度。

三是部门局限,立意不高。现有制度站在部门立场上看问题,全局观念不强,立法的生态意识较差。例如,土地复垦要达到的目标,限于将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复垦土地优先用作耕地或其他农业生产用地的规定,虽然与我国人多地少这一国情相符合,但是,由于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恶化,我国从“九五”开始即已实施规模浩大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因此,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将矿区损毁土地优先复垦成林草地,优先复垦成野生生物栖息地,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企业偏小,诚信较低。矿山企业自行复垦的规定,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土地复垦制度是一致的。但是,这一制度设计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商业诚信,而政府则必须加强监管,严格执法。所有这些,恰恰是我国目前所严重缺乏的。大多数小企业在开采期间不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开采后留下千疮百孔,一走了之;而少数较大规模的矿山企业自行复垦的比例也很低。这也正是我国实行矿山生态保护建设收费制度的一大理由。

矿区生态恢复的内涵

矿区生态恢复,是指对采矿引起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采取植被或其他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其生态平衡的过程。根据恢复生态学的理解,恢复已被用作一个概括性的术语,包含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义。

矿区生态退化表现在诸多方面:土壤掩埋、压实、污染,水土流失;地面挖损、塌陷、开裂、沉降;地下水疏干,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动植物死亡,生物迁出量大于迁入量,生物多样性受损。由于这些生态因子的退化,能量和物质在矿区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循环减弱、受阻、中断,矿区生态朝着种类减少、结构简化、功能缺损的方向发展,直到失去生态系统应有的自动调节、反馈调节功能,致使矿区生态失衡。

不难看出,上述生态因子的退化,关键是土地的退化。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质和动物生活的基底,采矿对土地的破坏,实质上是对土壤这一重要的生态因子的破坏。土壤破坏不仅使本地生态系统失衡,就土壤侵蚀而言,它对外地造成的损失要比本地还大一倍。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是土地复垦,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恢复地下水平衡,建立合适可持续的矿区生态系统。

nlc202309010801

另一方面,只有植物才能最有效地保护土壤的完整性,减弱风力和暴雨的冲击。即使作为耕地,也会由于翻耕而极易造成土壤侵蚀。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优先目标应当是再造植被,将采矿损毁的土地作为林地、草地或野生生物栖息地,恢复本地自然生态系统。

矿区生态恢复一般限定于矿区范围。矿区及其周边区域生态失衡的根源是矿区土地损毁。在挖损、塌陷、压占等土地物理损毁区域复垦后,矿区以外受影响区域(如流域土壤污染等)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根本改善,并在环境自净和自然演替作用下得以恢复生态平衡。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范围一般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推导来确定。

矿区生态恢复应遵循几项主要制度

一是矿山企业自行复垦制度。复垦是矿山企业应尽的义务,矿山企业是复垦的主体。要在矿山企业中建立诚信评价体系,通过强有力的立法,在矿业权市场准入和许可证发放、延续中,严格审查企业的资质条件,引导矿山企业向集约、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鼓励诚信水平高的企业,限制、禁止诚信水平低的企业。在开展矿区复垦时,矿山企业应当建立起与政府、当地农村集体和未来土地利用者之间的磋商机制。在没有未来土地利用者加入的情况下,矿山企业应当将复垦工作负责到底,直到建立起新的可持续的矿区生态系统;在未来土地利用者加入的情况下,矿山企业应当将矿区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再将复垦的后续责任移交给未来土地利用者。

二是矿区生态恢复抵押金制度。要尽量避免以收费的方式将企业责任转变为政府责任。特别要注意避免政出多门、多家收费的现象。在目前难以保证所有矿山企业自行复垦的情况下,应实行统一收费、分别监管的辦法,待条件成熟时全面取消收费,实行缴纳抵押金的方式强化企业履行矿区生态恢复的责任,真正实行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政府不直接组织复垦。矿区生态恢复不能一个部门一个政策,而应授权一个部门,如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管理。

三是强化矿区复垦的生态功能制度。矿区生态恢复既要重视提高土地的直接生产力,又要考虑矿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极大地关注矿区复垦的生态学意义。通过适宜性研究,审慎比较土地用途的多种方向,将采矿破坏的土地复垦成野生生物栖息地,重建本地自然生态系统;复垦成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重建农业生态系统;复垦成运动场地、休闲场所、建设用地,重建城市生态系统。

四是周边矿山生态恢复统一规划制度。一个矿区包含一个或多个矿山,矿区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与矿田、小流域相联系。因此,企业在制定复垦规划时,必须与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矿山建设规划相协调,与周边其他矿山的复垦规划相协调。

(因版面限制,选登论文内容有删节。)

链 接

评价及影响

本文针对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矿区地质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措施和制度规定,指出了我国在矿区生态恢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矿山生态恢复的一些可行性建议。这篇文章在湖南最早提出“矿山生态恢复”这一概念,把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浓厚的首创精神和学术价值。同时,湖南作为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产是地方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就是为了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是为了全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共生,这在“两型社会”语境下具有非常迫切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点评人:戴塔根(教授、湖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作者简介

刘星辉,高级工程师,男,现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人事处处长。

篇5:矿山生态恢复工程验收

(DB45/T 701-2010)解释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王举平2011年2月

主要内容

(一)制订目的

(二)工作简况

(三)规范主要内容及解释

(一)制订目的

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要求”和 “验收” 规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提出要求,当然也包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要求和治理工程的验收规范,因此,本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矿业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作出了广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和施工的规范性规定,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设计、施工、和验收提供技术依据,对提高我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评估、勘查、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成果质量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简况

2009年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以桂国土资办[2009]251号文的要求,提出制订任务。

2010年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监督局以(桂监函[2010]169号)文列入了2010年第一批广西区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以桂质监函〔2010〕868号文通知,于2010年11月12日 进行了审定为广西地方标准。2010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批准以2010年第12号(总第38号)发布公告,公告本规范2010-12-30 发布,2010年1月30日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广西北海地质工程勘察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查院、广西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举平、汪海、黄惠民、施杰、何小明、玉才诚、江日光、白爱忠、高武振、欧业成、陈家联、徐初来、闫清武、刘丽。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三)规范主要内容及解释

规范主要内容

本规范由十部分和二个附录内容构成: 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 4总侧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 6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求 7矿山公园建设要求

8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 9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验收 10矿山公园治理恢复验收。1附录A 申请书和验收书格式

表A.1和表A.2分别给出了施工单位和采矿权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书格式,图A.1至图A.6给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竣工验收书不同部分的格式。2附录B 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及其质量评定表

表B.1~表B.5分别给出了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及其质量评定表的格式。

(三)规范主要条款解释

• 1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对象,治理恢复要求和验收对象,治理恢复验收工程程序内容,工程验收的步骤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内各类能源矿产、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不含放射性矿产)的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恢复工程验收。

• 和水气矿产(如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四大类。”)•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相关行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1 范围解释

1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矿产。

2含放射性矿产有特殊的要求,不在本规范规定定之列。

3除放射性矿产外,我区的矿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均应符合本规范规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 GB/T 1271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 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 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 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 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DZ/T 022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 DZ/T 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 DL/T 5148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解释

• 1)本规范中直接引用到的才列出。

•(2)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按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规定,引到文件具体条款的,应注引用文件的日期,方便查找。(3)未列出的仍按1的第三款要求执行。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解释:

• 按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规定,已定义过的术语,一般不宜再作出定义。本规范给出“矿山地质环境”等8个术语的定义,一般都加上“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 ” 的定义。如:“含水层破坏。是指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导致的地下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等破坏现象。” 4 总则

4.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主要对象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4.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消除和防治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影响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含水层破坏,预防和治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4.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

4.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是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和问题的调查、勘查和监测,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以及工程技术和植被恢复技术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城镇和村镇建设、生态建设、土地利用、旅游发展规划相吻合。

4.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对象是治理恢复工程程序、各项防治和监测工程的数量和质量、治理恢复过程形成的文件资料和外观质量。

4.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分为一般工程竣工验收和简化工程竣工验收。砂石粘土、油气、煤层气、地热、矿泉水类矿山,经有采矿权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由采矿权人自行进行恢复治理的矿山,可作简化工程竣工验收;由财政出资治理恢复的矿山一律按一般工程竣工验收。4.7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验收原则是“合格”才能通过。验收质量评定为“不合格”的,应按照组织验收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进行整改,复检合格后才能通过验收。4 总则解释 • 共分定7条: •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 “对象” •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 “任务” •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原则”

•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方法、手段、效果,及与其他规划相吻合 ”

•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对象” • 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 “分类” • 7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验收原则 ”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 • 解释:

•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分三大类提出要求:

一、矿山地质灾害类: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地裂缝

二、含水层破坏类: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

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 :为边坡治理类、场地整治类、井口整治类

5.1矿山地质灾害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1.1分类

矿山地质灾害类治理,包括矿山建设和采矿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地裂缝的治理。5.1.2崩塌、滑坡的治理恢复要求 5.1.2.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采用的主要防治工程有支挡工程(抗滑桩、挡土墙)、加固工程(锚索、锚杆、注浆加固)、削坡工程、压脚工程,同时配合排水工程、护坡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等次要工程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5.1.2.2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勘查,应按照DZ/T 0218-2006的要求 5.1.2.3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的要求。设计有关参数应与经审批的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勘查报告相吻合。

5.1.2.4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分级及设计安全系数应符合DZ/T 0219-2006第5章规定,设计的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据实际情况作调整,对没有危及到人员生命安全的,最大可降低0.05。

5.1.2.5土石压脚的填土材料宜采用碎石土,土中的碎石粒径小于8 cm, 碎石含量为30%~80%;也可采用矿山废石、废渣、废土。填土材料应分层碾压或夯实,压实度要求为85~90%。5.1.2崩塌、滑坡的治理恢复要求解释 • 5.1.2.1 列出崩塌滑坡的主要防治工程。

• 5.1.2.2和5.1.2.3是勘查,设计和施工要求,分别按现有的DZ/T 0218-2006 和DZ/T 0219-2006的要求 执行。

• 5.1.2.4安全系数,对没有危及到人员生命安全的,作出修定:最大可降低0.05。

• 5.1.2.5压脚的填土规定也作出修定:可采用矿山废石、废渣、废土。压实度要求有所降低,作出修定:为85~90%。5.1.3泥石流的治理恢复要求

5.1.3.1矿区由矿山废石、废渣、废土为主要物源的泥石流,可分沟道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二类。

5.1.3.2沟道型泥石流的防治: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分别采取清理废石、废渣、废土,植被恢复,排水,拦挡和排导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5.1.3.3坡面型泥石流的防治:可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内采取清理废石、废渣、废土,修筑坡面排水沟,植被恢复,拦挡和护坡工程。5.1.3.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应符合DZ/T 0220-2006的规定。5.1.3.5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应按照DZ/T 0239-2004的要求,主要设计参数应与经审批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相吻合。5.1.3.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的划分和主体工程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DZ/T 0239-2004中2.2.2和2.3.2的规定,但对于没有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四级安全等级工程稳定安全系数,最大可降低0.02。

5.1.3.7尾矿库溃坝泥石流的防治和管理应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和要求。

5.1.3泥石流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5.1.3.1泥石流的分类,可分沟道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二类。• 5.1.3.2沟道型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清理废石、废渣、废土,植被恢复,排水,拦挡和排导工程。• 5.1.3.3坡面型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清理废石、废渣、废土,修筑坡面排水沟,植被恢复,拦挡和护坡工程

• 5.1.3.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应符合现有的DZ/T 0220-2006的规定

• 5.1.3.5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应按照现有的DZ/T 0239-2004的要求

• 5.1.3.6对于没有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四级安全等级工程稳定安全系数,作出修定:最大可降低0.02。

• 5.1.3.7尾矿库溃坝泥石流的防治和管理:不在本规范范围,主要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和要求。5.1.4地面塌陷的治理恢复要求

5.1.4.1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抽排地下水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影响到居民和重要建筑的安全时,应按GB/T 12719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详查,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取防渗帷幕等工程措施控制塌陷带上的地下水位下降,控制地面塌陷的发展,减少危害。防渗帷幕工程的技术要求,按DL/T 5148的规定。已稳定的地面塌陷应采取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治理,土地平整一般要求为应先清除塌陷坑内崩塌土和其他松软土后,从坑底部起用片石回填至地表下2 m,然后再依次分别回填1 m碎石与中粗砂、0.5 m粘性土和0.5 m表土,回填土材料应作适当的碾压或分层碾压;对于需要排气、排洪水的塌陷,要留置排气、水管洞。

5.1.4.2采空导致的地面塌陷和导水地裂缝应采取废石回填采空区或优化采矿设计、顶板管理等措施预防和控制其发展。已稳定的地面塌陷、导水地裂缝应采取注浆加固、土地平整和排水工程进行治理恢复;注浆加固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中11.2的要求,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按5.3.5的要求,土地平整的设计和施工,按5.1.4.1的要求。

5.1.4.3矿山地面塌陷治理恢复后,应修复原有的河流、水渠、地表水等水体功能,解决当地居民用水的基本要求,不能影响群众的居住安全和铁路、公路等交通安全。5.1.4 地面塌陷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本灾种作出三条规定,分地面塌陷分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两类分别提出要求。

• 5.1.4.1是针对抽排地下水引发的岩溶塌陷提出勘查和治理设计施工要求。

• 1勘查;按GB/T12719-1991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详查。• 2治理设计;采取防渗帷幕工程进行了防治,要求按DL/T 5148的规定

• 3稳定的地面塌陷应采取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要求为:应先清除塌陷坑内崩塌土和其他松软土后,从坑底部起用片石回填至地表下2m,然后再依次分别回填1m碎石与中粗砂、0.5m粘性土和0.5m表土,回填土材料应作适当的碾压或分层碾压;对于需要排气、排洪水的塌陷,要留置排气、水管洞。• 5.1.4.2是针对采空导致的地面塌陷和导水地裂缝提出治理恢复要求:

• 1应采取废石回填采空区或优化采矿设计、顶板管理等措施预防和控制其发展。

• 2已稳定的地面塌陷、导水地裂缝应采取注浆加固、土地平整和排水工程进行治理恢复。

• 3注浆加固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中11.2的要求。

• 4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按5.3.5的要求。• 5土地平整的设计和施工,按5.1.4.1的要求。5.1.4.3矿山地面塌陷治理恢复后原则要求或基本要求: 1修复原有的河流、水渠、地表水等水体功能。2解决当地居民用水的基本要求。

3不能影响群众的居住安全和铁路、公路等交通安全。5.1.5地面沉陷的治理恢复要求

5.1.5.1采空区地面沉陷的勘查可按照GB 50021—2001中5.5的要求。5.1.5.2未达到沉陷稳定状态的,宜采取监测、预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5.1.5.3达到沉陷稳定状态的,可采取土地平整,或保留水面改造成鱼塘、景观水面、蓄水池等治理措施治理。

5.1.5.4已稳定的地面沉陷区用废石、废渣、废土和削方岩土等进行充填作土地平整时,应作适当的碾压或分层碾压,当废石、废渣、废土含有有害成分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时,应按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有关要求设衬垫隔离层,确保地下水和土壤不受污染;保留水面改造成水塘、景观池、或蓄水池的,要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水体水质符合有关水质标准要求,水面周边堤岸稳定并设防护栏和种植林草。5.1.5.5因采空区地面沉陷变形导致的建(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地面基础设施等受损,要进行加固、修复。5.1.5地面沉陷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地面沉陷的治理恢复要求作出5条规定:

• 5.1.5.1是采空区地面沉陷的勘查要求:可参照GB 50021—2001中5.5的规定。

• 5.1.5.2未稳的,宜采取监测、预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沉陷过程要监测预警。

• 5.1.5.3已稳的,提出采取土地平整,或保留水面改造成鱼塘、景观水面、蓄水池等治理措施治理。

• 5.1.5.4治理要求为:1土地平整用废石、废渣、废土和削方岩土回填,要求分层碾压

• 2淋滤水有污染可能性时应设衬垫隔离层

• 3保留水面的要求:要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水体水质符合有关水质标准要求,水面周边堤岸稳定并设防护栏和种植林草 • 5.1.5.5地面沉陷导致的建(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地面基础设施等受损的要进行加固、修复 5.2含水层破坏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2.1分类 含水层破坏类的治理包括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和水质恶化,以及造成周边供水困难的处理。

5.2.2含水层破坏的勘查和治理恢复总体要求

5.2.2.1对傍河、傍海、傍水库、傍供水水源地、傍城镇和集中居民点的矿山或深凹开采的岩溶区矿山,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的,应按GB/T12719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详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可能导致含水层严重破坏或可能对居民点、采矿工程造成严重危害的,应进行水文地质勘探。

5.2.2.2治理恢复工程完成后,主要含水层枯季平均地下水位埋深应满足当地供水的基本要求。

5.2.2.3有毒有害矿坑水、选矿尾水(含尾矿库溢流水)以及废石、废渣、废土堆场、尾矿库区的淋滤水和有毒有害废石、废渣、废土、尾砂的治理、处置和管理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和要求。5.2.2.4含水层破坏暂不宜治理恢复,或治理恢复达不到目的的,矿山企业应采取有效的供水工程措施,保障当地群众的用水需求 5.2含水层破坏类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5.2.1含水层破坏类主要分三类: •(1)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2)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3)水质恶化

按目前我区的情况还有地下河堵截的类型,但目前尚无成熟的防治方法,故本规范没有分出这个类型,因此只在分类中,增加了“造成周边供水困难的处理” • 5.2.2勘查和治理恢复总体要求4条:

•(1)对傍河、傍海、傍水库、傍供水水源地、傍城镇和集中居民点的矿山或深凹开采的岩溶区矿山,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的,应按GB/T12719规范进行详查,特别严重的要勘探。•

这是从我区实际情况提出的要求,事实上我区已发生许多这样类型的矿山因水文地质条件没查清,未采合理的防治措施,在开采后产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矿农纠纷,而迫于关闭。

•(2)以枯季地下水埋深来保障当地供水的基本要求。

•(3)废水的处理按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和要求。•(4)含水层破坏造成供水困难的暂不能治理的,要求矿山企业采取有效的供水工程措施,保障当地群众的用水需求 • 5.2.3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恢复要求

• 5.2.3.1可采用防渗帷幕工程措施封堵含水层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避免地下水的流失,治理恢复其隔水层功能。• 5.2.3.2防渗帷幕工程技术要求按DL/T 5148的规定。5.2.3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恢复主要的防治措施是防渗帷幕工程,其要求按DL/T 5148的规定

5.2.4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的治理恢复要求 5.2.4.1可采用防渗帷幕拦截主要导水通道和对自然溢水平硐口封堵等堵截工程措施治理,减少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溢出,减少疏干排水量。5.2.4.2防渗帷幕工程技术要求同5.1.4.1。

5.2.4.3自然溢水平硐口封堵技术要求是采用粘性土内填实不小于20 m长度,平硐口再加砌100 cm厚的浆砌砖、石或混凝土墙。5.2.5水质恶化的治理恢复要求

5.2.5.1可采用防渗帷幕措施封堵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防止受污染或不良水质的含水层与主要供水含水层串通。

5.2.5.2防渗帷幕工程技术要求同5.1.4.1。5.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3.1分类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主要分为边坡治理类、场地整治类和井口整治类。

5.3.2边坡治理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3.2.1边坡治理类的主要治理工程有削坡工程、边坡加固工程和护坡工程,次要工程有排水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

5.3.2.2一般边坡可按GB 50330-2002规定结合当地经验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5.3.2.3具有外倾结构面、坡面已出现较深大卸荷裂隙、发生了较大变形或曾经发生过地质灾害等不稳定迹象的边坡,或拟作建设用地的建筑边坡应进行滑坡防治工程勘查,或边坡工程勘察;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DZ/T 0219-2006的规定,拟作建设用地的还应符合GB 50330-2002的规定。

5.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5.3.1分类:分三类:(1)边坡治理类。包括露天采场边坡,井口边坡,废石、废渣、废土堆边坡等

•(2)场地整治类。包括露天采场的拓底部分,废石、废渣、废土堆平面部分、凹坑的场地等(3)井口整治类。包括平硐、斜井、立(竖)井 等。

5.3.2的解释

• 1边坡治理类的主要治理工程有削坡工程、边坡加固工程和护坡工程,次要工程有排水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

• 2一般边坡可按GB 50330-2002规定结合当地经验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可按经验参数以GB 50330-2002的公式计算评价,类比法评价,和坡率法评价

• 3有上述不稳定迹象的边坡和拟作建设用地的建筑边坡要求进行勘察和评价,符合DZ/T 0219-2006的规定和GB 50330-2002的规定。

5.3.2.4当采场边坡、废石、废渣、废土堆边坡不能满足稳定性安全要求,与周围自然景观不相协调时,可采用削坡工程进行治理,不同坡高和不同的边坡条件可选用不同的削坡坡型:

a)阶梯形边坡:阶梯形边坡:高度超过20 m的岩质边坡和高度超过8 m的土质边坡,可采用阶梯状削坡。阶梯平台的宽度和平台间距根据当地岩土质情况以及其它地质环境条件确定,一般平台宽1.5 m~8.0 m,岩质边坡的台间距6 m~12 m,土质边坡的台间距4 m~8 m。土质边坡和坡下有耕地或建筑物的岩质边坡的阶梯平台台阶面应修整为微向坡内倾斜。

b)折线形边坡:折线形边坡:高度小于20 m的岩质边坡和高度小于8 m的土质边坡,上部强度低于下部的边坡,可采取上部缓下部陡的折线形削坡。

c)直线形边坡:直线形边坡:高度小于15 m的岩质边坡和高度小于8 m的土质边坡,结构紧密的均质边坡可采取直线形削坡。从上而下,削成同一坡度,达到稳定坡度。5.3.2.4削坡要求的解释

• 按岩土条件和坡高划分为三种削坡坡型:

• a)阶梯形边坡:岩质≥20m、台间距6-12m;土质≥8m,台间距6-12m;平台宽1.5 m~8.0 m,土坡和坡下有建筑的,台阶面要微向坡内倾斜。

• b)折线形边坡:岩质<20m,土质< 8m上软下硬的边坡。

• c)直线形边坡:岩质<15m,土质< 8m的均质边坡

5.25当条件不允许削坡,削坡工程量大或仅采用削坡法还达不到稳定要求的边坡,应进行边坡加固,据不同的边坡条件选用不同的加固工程:

a注浆加固:对造成边坡变形增大的张开型岩体裂隙和软弱层面,可采用注浆加固,注浆加固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中11.2的要求。b抗滑桩、锚索(杆)、挡石坝:对于地质条件易造成滑坡或小范围岩层滑动的岩体,应采用抗滑桩、锚索(杆)、挡石坝方法治理,抗滑桩、锚索(杆)、挡石坝的设计和施工应分别按照DZ/T 0219-2006第7、8、9、10章的要求。

c预应力锚索、长锚杆:对深部(10 m~100 m)开裂、体积较大的危岩或不稳定斜坡,宜采用深孔预应力锚索、长锚杆进行加固,锚索、长锚杆的设计和施工应分别按照DZ/T 0219-2006第8、9章的要求。

d挡土墙:对于软质岩,强风化的岩质边坡,松散土质边坡,和其他易造成塌方的边坡,宜用挡土墙支挡,挡土墙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第10章的要求。6.2.5边坡加固要求的解释

• 边坡加固的4种常见防治工程: • 注浆加固,适用张开型岩体裂隙和软弱层面。

• 抗滑桩、锚索(杆)、挡石坝,适用滑坡或小范围岩层滑动的岩体。

• 预应力锚索、长锚杆,适用深部开裂、体积较大的危岩或不稳定斜坡。

• 挡土墙适用软质岩,强风化的岩质边坡,松散土质边坡,和其他易造成塌方的边坡。

• 适用条件和要求, 按(DZ/T 02199-2006)5.2.6当边坡整体稳定后,对局部不稳定或防治表面的冲刷应采用护坡工程,据不同的边坡条件选

用不同的护坡工程:

a)干砌石护坡:坡比小于等于1:2.0的缓坡,可用干砌石护坡。砌石厚度不小于25 cm,砌石基础埋深不小于30 cm,封顶用平整块石砌护。

b)浆砌石护坡:坡比大于1: 2.0的边坡,或受水流或洪水冲刷的坡面,宜采用浆砌石护坡。浆砌石护坡铺砌厚度25 cm~35 cm, 而且,对除砂砾质外的边坡还应铺砌5 cm~25 cm砂砾反滤垫层;同时,应沿纵向每10 m~20 m设置一道宽约2 cm,用沥青或木条填塞的伸缩缝。

c)抛石护坡:坡脚为沟岸、河岸,暴雨中可能遭受洪水淘刷的部分,对枯水位以下的坡脚应采取(抛块石、石笼抛石和草袋抛石)抛石护坡。护坡抛石的厚度不小于100 cm,坡度不大于1:1.0。d)混凝土护坡:边坡的坡脚可能遭受强烈洪水冲刷的陡坡段,应采取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护坡。对边坡的坡比在1: 0.5~1.0、坡高小于3 m的坡面,可采用混凝土护坡,对边坡的坡比大于1:0.5的坡面,用钢筋混凝土护坡,必要时需加锚固定,混凝土厚度25 cm~35 cm。

e)植物护坡:坡比小于1:1.0的土质、强风化岩质坡面,可采取种草护坡,坡度10°~20°,坡面为土层和强风化岩,可采用造林护坡。采用深根性与浅根性相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方式,同时选用适应当地条件、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在坡面的坡度、坡向和土质较复杂的地方,可将造林护坡与种草护坡相结合起来,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的,适当密植植物或藤本植物护坡。植物种植按5.3.6的要求。

f)砌石草皮护坡:坡度小于1:1.0,高度小于4 m,坡面有渗水的坡段,可采用砌石草皮护坡。要求为坡面下部1/2~2/3采取厚度不小于25 cm浆砌石护坡,上部采取草皮护坡;或在坡面上每隔3 m~5 m修一条宽30 cm~50 cm砌石条带,条带间的坡面种植草皮。g)格状框条护坡:在路旁或人口聚居地附近的土质或沙土质坡面,可采用格状框条护坡。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作网格的格状框条。网格尺寸一般2.0 m见方,框条宽30 cm~50 cm, 框条交叉点用锚杆固定,或加深埋横向框条固定;网格内种植草皮、或撒草籽。h)坡脚挡土墙护坡:削坡后因土质疏松或废石、废渣、废土等松散土石堆,可能产生崩塌,危害到行人、耕地、水利设施等安全的,在坡脚处应修筑挡土墙予以防护。根据不同的地基、土质、环境等不同条件,和抗滑、抗倾覆、地基承载力稳定性分析结果选用不同挡土墙结构形式。挡土墙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中第10章的要求 5.2.6护坡工程的解释

• 常见8种护坡工程的适用条件和要求.主要从坡比、岩性、水环境和周围的环境方面考虑确定。

• 这里要强调的是护坡必须是在边坡总体稳定后的坡面防护或局部的治理(坡脚挡土墙),一般不作为边坡的总体稳定性计算因素参与设计.• 护坡的要求主要参考地灾设计与施工规范(DZ/T 02199-2006)5.3.3场地整治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3.3场地整治类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5.3.3.1 主要治理工程是土地平整工程,次要工程有防排水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

5.3.3.2土地平整,农地和林地草地的土地平整坡度应分别不大于3°和25°及覆土要求来自于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5.3.3.3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深凹坑场地,可作水面改造,要求是(1)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2)水质符合有关水质标准要求。(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3)其水面周边堤岸岸坡应满足稳定要求,(4)并设防护栏和种植林草。5.3.4井口整治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3.4.1报废或闭坑的立井可用废石、废渣、废土(矿井有防氧化要求时,应用粘性土)填实,或在井口深50cm下浇注1个半径大于井筒半径50cm、厚度不小于30 cm的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上覆土,立井口应设置栅栏和标志。

5.3.4.2报废或闭坑的斜井应填实,在井口以下斜长20 m处浆砌1座,墙基底嵌入斜井内不小于20cm、厚100 cm的砖、石或混凝土墙,再用废石、废渣、废土(矿井有防氧化和防水要求时,应用粘性土)填至井口,并在井口浆砌100 cm厚的砖、石或混凝土封墙。5.3.4.3报废或闭坑的平硐必须从平硐口向里用废石、废渣、废土(矿井有防氧化和防水要求时,应用粘性土)填实至少20 m,再在平硐口浆砌100 cm厚的砖、石或混凝土封墙。

5.3.4井口整治类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主要参考煤矿安全规程第九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制定的 并细化一些:

5.3.4.1立井要么填实,要么深50cm下浇注浇注1个半径大于井筒半径的50cm、厚度不小于30 cm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上覆土,立井口应设置栅栏和标志。半径大于50cm,是防治盖板掉落,埋深50cm是为了覆土,立井口应设置栅栏和标志是为了安全和便于以后找。5.3.4.2报废或闭坑的斜井应在井口以下斜长20 m浆砌1座,墙基底嵌入斜井内不小于20cm、厚100 cm的砖、石或混凝土墙,再用废石、废渣、废土(矿井有防氧化和防水要求时,应用粘性土)填至井口,并在井口浆砌100 cm厚的砖、石或混凝土封墙。墙基底嵌入斜井内不小于20cm 是为了墙的滑动。

5.3.4.3平硐应从平硐口向里用废石、废渣、废土(矿井有防氧化和防水要求时,应用粘性土)填实至少20 m,再在平硐口浆砌100 cm厚的砖、石或混凝土封墙。(平硐不要求内砌墙)。5.3.5排水工程的要求

5.3.5.1排水工程包括地表排水工程和地下排水工程,是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和地质灾害类治理工程中的次要工程。

5.3.5.2滑坡、泥石流区应设置截水沟,坡面和坡脚应设置排水系统。5.3.5.3地面塌陷和导水地裂缝的外围应设置截水沟,地面沉陷和凹坑场地的水面应设置防洪排水系统。

5.3.5.4废石、废渣、废土堆的土质边坡和作为建设用地的采场岩质边坡应在坡顶、坡脚和水平台阶上设置排水系统;治理恢复为农林草用地、建设用地、水面改造的场地也应设置排水系统。5.3.5.5报废井口的周围有地面水影响时,应设置排水沟。

5.3.5.6加固和防护的边坡有地下渗出时应设置地下水排水系统,地下水渗出水量较小时可设置反滤层,地下水量较大时应设置排水盲沟或排水孔。

5.3.5.7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 第6章的要求,同时,对于有废石、废渣、废土可能堵塞排水沟的,应考虑1.5~2的堵塞系数计算过流断面面积,此外,平面布置应与项目区排水系统相结合,与周边排洪沟渠衔接顺畅。

5.3.5.8地表截排水沟据排水沟比降和流速可合理采用土质排水沟、衬砌排水沟和三合土排水沟等不同的排水沟类型。5.3.5排水工程的要求的解释

• 从地质灾害防治、场地整治所需出发完善排水系统。强调水力计算按DZ/T 0219-2006 给出的公式计算并考虑一个堵塞系数,前期做的《方案》普遍使用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中的山坡坡面洪峰流量计算公式Q=0.278KiF,不适用可能有废渣堵塞排水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5.3.6植被恢复工程的要求 5.3.6.1土壤环境恢复的要求 5.3.6.1.1场地和土质边坡的土壤处理:土质场地和土质边坡,应进行土地平整、清除灰渣、石块、树根等杂物。对缺乏土壤的露天场地和废石堆、废渣堆应覆盖客土(或留存的表土)。

5.3.6.1.2污染土壤的处理:对已受污染不适宜农作物、树木或草、灌木生长的矿区土壤应更换客土(或留存的表土)。

5.3.6.1.3岩质边坡的土壤处理:土壤瘠薄的岩质边坡,应清除坡面浮土及松动石块,结合工程措施沿等高线(间距不大于5m)或每个台阶挖(或砌)种植穴(槽),在穴(槽)内覆客土(或留存的表土)。5.3.6.1.4覆土的质量应符合GB 15618 Ⅲ类土壤标准的规定。覆土应利用自然降水、机械压实等方法让土壤沉降,使土壤达到80%左右的密实度;草本植物、小灌木、大灌木、浅根乔木和深根乔木的覆土厚度应分别不小于30cm、45cm、60cm、90cm和150cm。5.3.6.1土壤环境恢复的要求的解释

• 针对(1)场地和土质边坡、(2)污染土壤(3)岩质边坡的不同条件提出处理的方法以。覆土的质量应符合GB 15618 Ⅲ类土壤标准的规定,覆土厚度要求小灌木、大灌木、浅根乔木和深根乔木的覆土厚度应分别不小于30cm、45cm、60cm、90cm和150cm。是指树坑的覆土厚度,主要参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和前期矿山治理的经验。5.3.6.2植被恢复的要求

5.3.6.2.1应优先采用适应环境能力强、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和草种,或景观设计所需的树种和草种。5.3.6.2.2土质边坡,土质或覆土后的露天场地、废石堆、废渣堆和其他生产生活区,宜优先采用人工直接种植灌、乔木和草本植物恢复植被,没有特殊景观要求时,宜乔草、灌草或乔灌草相结合,其种植植密度为:

a灌木种植密度一般应不小于1株/3 m2,灌草或乔灌草结合时不小于1株/4 m2;

b乔木种植密度一般应不小于1株/6 m2,乔草、或乔灌草结合时不小于1株/8 m2;

c草本覆盖率一般应不小于70%; d植苗造林时,宜带土栽植;

e城市、景区、交通干线等地区有特殊景观的树种和种植密度要求时,按有关规定和规范执行

5.3.6.2.3一般岩质边坡,宜利用常绿灌木的生物学特点和藤本植物上爬下挂的特点,在台阶上的穴(槽)植灌木、藤本植物恢复边坡植被,其要求为:

a挖(或砌)种植穴(槽)与削坡工程相结合,原则上在每一个台阶面上均应布置穴(槽);

b穴(槽)沿等高线的长度一般不小于60 cm,种植草本植物的穴(槽)深和宽一般为30 cm,小灌木的为45 cm,大灌木的为60 cm; c灌木种植密度应不小于2株/3 m(仅容单行的),或不小于1株/3 m2,藤本植物密度应不小于2枝/m;

d城市、景区、交通干线等地区有特殊景观的树种和种植密度要求时,按有关规定和规范执行。

5.3.6.2.4坡比为1:0.75~1.0的交通干线、城镇可视范围内岩质边坡,应分台阶、格架恢复植被,也可采用三维植被网技术恢复植被。5.3.6.2.5坡比为1:0.25~1.0的非光滑岩质边坡,可采用喷混植生技术恢复植被。

6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求 6.1监测对象

主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监测,包括矿山建设及采矿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主要环境要素的监测。6.2监测手段

可采用遥感、高精度GPS、全站仪(水准仪)、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人工观测等。6.3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

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网的布设、资料整理、预警预报等应按照DZ/T 022l 的要求。6.4含水层破坏的监测

可采用人工现场调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动态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网的布设、资料整理等应按照DZ/T 0133 的要求。

6.5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监测

可采用高精度GPS、全站仪(水准仪)人工现场量测、遥感解译等手段进行监测,监测频率可每半年或一年一次。7矿山公园建设要求

7.1具备典型、稀有和内容丰富的矿业遗迹:

a国际、国内、或区域内著名的矿山或独具特色的矿山; b拥有一处以上稀有的、重要的或多处一般级的矿业遗迹; c基础资料扎实、丰富,进行过系统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土地使用权属清楚,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吸引大量或一定数量公众关注的潜在能力。

7.2区位优越,自然与人文景观较优美,以矿业遗迹为主体景观,充分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7.3应是安全废弃矿山、生产矿山的部分废弃矿段(矿井),或经过治理可以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废弃矿山、生产矿井的部分废弃矿段。7.4应与社会需求相协调,在引导经济转型、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8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 8.1分类

工程竣工验收分为一般工程竣工验收和简化工程竣工验收。一般工程竣工验收

8.2一般工程验收程序及内容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程序包含下列的内容:

a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或可行性研究、立项报告); b勘查文件和总结报告; c设计文件和总结报告; d施工文件和总结报告; e施工监理文件和总结报告; f监测文件和总结报告; g工程竣工验收。8.2.2验收步骤

a自检:施工单位在完成治理恢复工程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参建单位进行自检;

b初步验收:自检合格后向监理或当地国土资源局申请初步验收,申请书格式见附录A中表A.1;

c竣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矿山业主向有采矿权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格式见附录A中表A.2),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验收。竣工验收应审查的项目和提出的竣工验收书见附录A中图A。

8.2.3工程质量评定主要依据

8.2.3.1国家、相关行业、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规范、标准和规定。8.2.3.2有采矿权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8.2.3.3有采矿权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等文件。

8.2.3.4工程承发包合同中采用的技术标准。8.2.3.5治理恢复工程过程的试验和监测成果。

8.2.3.6治理恢复工程过程中形成各种与质量有关的文件和材料。8.2.4工程质量评定 8.2.4.1一般规定

竣工验收一般应在由参建及有关单位在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完成验收并达到合格等级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质量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划分及质量评定见附录B。8.2.4.2.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优良级: a保证项目应全部符合设计规定;

b允许偏差项目抽查的点数中,90%以上的实测值应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且最大偏差值不得超过允许偏差的两倍; c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80%以上。8.2.4.2.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同8.2.4.2.1a;

b允许偏差项目抽查的点数中,70%以上的实测值应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c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70%~90%。

8.2.4.2.3不符合8.2.4.2.1和8.2.4.2.2要求,定为不合格 8.2.4.3分部工程质量评定

8.2.4.3.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优良级:

a所含分项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70%以上达到优良,且未发生过较大质量事故;

b分项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85%以上;

c混凝土(砂浆)试件质量、原材料质量合格。

8.2.4.3.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全部合格,质量事故及质量缺陷已按要求处理,并经检验合格;

分项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70%以上; • 同8.2.4.3.1c)。

• 8.2.4.3.3不符合8.2.4.3.1和8.2.4.3.2要求,定为不合格。8.2.4.4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8.2.4.4.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优良级:

a所含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70%以上达到优良等级,主要分部工程质量全部优良,且施工中未发生过较大质量事故; b质量事故已按要求进行处理;

c分部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85%以上; d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资料齐全;

e治理恢复工程过程的试验和监测成果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本文件要求;

f竣工档案资料齐全、准确。8.2.4.4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8.2.4.4.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所含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b同8.2.4.4.1b);

c分部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70%以上; d同8.2.4.4.1d; e同8.2.4.4.1e; f同8.2.4.4.1f。

8.2.4.4.2不符合8.2.4.4.1和8.2.4.4.2要求,定为不合格。8.2.4.5工程竣工(总体工程)质量评定 8.2.4.5.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优良级:

a满足本文件总则和技术要求;

b参建单位的资质、治理恢复工程程序、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符合要求,勘查与设计文件及设计变更经审批; c主次要单位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70%以上单位工程质量为优良等级,且主要单位工程质量全部优良; d单位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70%以上。

8.2.4.5.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同8.2.4.5.1a; b同8.2.4.5.1b;

c主要单位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d单位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50%~70%。

e8.2.4.5.3不符合8.2.4.5.1和8.2.4.5.2要求,定为不合格。

8.3简化工程竣工验收

对砂石粘土、油气、煤层气、地热、矿泉水类矿山,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由采矿权人自行进行恢复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可按照简化工程竣工验收。

8.3.1简化工程验收程序及内容 a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b施工文件和总结报告; c监测文件和总结报告; d工程竣工验收。8.3.2验收步骤

a自检:由勘探权人或采矿权人在完成主要治理恢复工程后,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自检;

b竣工验收:自检合格后,向有采矿权管辖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国土资源局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格式见附录A中表A.2),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实地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应审查的项目和提出的竣工验收书见附录A中图A。8.3.3工程质量评定主要依据

按8.2.3中8.2.3.1、8.2.3.2、8.2.3.4、8.2.3.5、8.2.3.6的规定。8.3.4工程质量评定

8.3.4.1工程质量评定的一般规定

简化工程竣工验收的工程质量评定在由参建及有关单位在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验收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质量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二个等级。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划分及质量评定参见附录B。8.3.4.2分部工程质量评定

8.3.4.2.1分部工程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保证项目应全部符合设计规定;

b分项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70%以上; c同8.2.4.3.1c);

8.3.4.2.2不符合8.3.4.2.1要求的,定为不合格。8.3.4.3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8.3.4.3.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同8.2.4.4.2a; b同8.2.4.4.2b;

c分部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60%以上; d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资料基本齐全; e治理恢复工程过程的试验和监测成果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本文件要求;

f竣工档案资料基本齐全、准确。

8.3.4.3.2不符合8.3.4.3.1要求,定为不合格。

8.3.4.4工程竣工(总体工程)质量评定

8.3.4.4.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同8.2.4.5.1a;

b治理恢复工程程序、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符合要求; c主要单位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d单位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50%以上; f治理恢复工程过程的试验和监测成果基本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本文件要求。

8.4防治工程竣工验收应检查与验收的项目 8.4.1工程原材料出厂质量合格证和进场验收材料。8.4.2隐蔽工程施工记录。

8.4.3混凝土、砂浆、水泥砂浆等的配合比、试块强试验报告。8.4.4竣工图资料、设计或设计变更及其他文件。

8.4.5外观鉴定检查验收,如有明显和严重的缺陷,施工单位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整修处理。

8.4.6工程质量事故及其处理专题报告。8.4.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资料。

8.4.8治理恢复工程过程中形成各种文件和材料。8.5地质灾害类治理工程应检查与验收项目(略)9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验收

9.1监测内容和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网的布设应与设计或方案一致或基本一致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9.2监测仪器设备、量器应进行质量检验,标定和准确安装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9.3监测记录无涂改现象,监测采集的资料完整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9.4监测资料及时整理和建档,编制相应分析图件和监测报告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10矿山公园治理恢复验收

10.1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综合考察基本要求、规划要求和评价标准应符合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及《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等相关规定。

10.2矿山公园治理恢复验收,下列前三项全部具备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a作为矿山公园建设废弃矿山、或生产矿山的部分废弃矿段(矿井)经治理后不存在威胁到安全的地质灾害、不稳定边坡隐患和其他安全隐患;

b矿业活动的遗迹、遗址和史迹保存和保护完好,具备游览观赏、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价值; c矿山公园土地权属清楚;

篇6:矿山关闭及其生态环境恢复分析

矿山关闭及其生态环境恢复分析

矿山关闭及其生态环境恢复已成为我国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但其关闭的科学程序与相应措施还未得到深入研究.本文从矿山可持续发展角度,针对矿山关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我国矿山关闭现状情况,阐明矿山关闭及其生态环境恢复中存在矿企外部成本转嫁、产权配置效率低、缺少闭矿规划和忽视生态安全等的.问题,在闭矿后合理发展生态农业是缓解经济衰竭的重要措施,并提出编制闭矿规划、调整产权关系、生态环境乡土化、加强矿区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监测、发展特色旅游事业等相应建议.

作 者:付梅臣 吴淦国 周伟 Fu Meichen Wu Ganguo Zhou Wei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刊 名:中国矿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MINING MAGAZINE年,卷(期):14(4)分类号:X37 TD991关键词:矿山关闭 土地复垦 生态恢复 产权配置

上一篇:怎样写好游记散文下一篇:溧阳国际奥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