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以美育人

2024-07-26

浅谈教学中以美育人(共7篇)

篇1:浅谈教学中以美育人

一、注重课堂讲解的语言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借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 加强语文的感染力, 一方面, 能使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知识在寓教于乐中得以具体实施;另一方面, 能使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 , 达到塑造美好心灵, 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语文课要陶冶学生的性情,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必须要从语言入手, 而教师就应该首先做到自己的语言美。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熟悉教材、备好课的基础上, 力求教学语言丰富而有感染力。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抒情名篇, 教师备课时要努力开掘、发现情, 备出情来, 武装自己的头脑。上课时教师要把情带入课堂, 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如《背影》这篇文章格调深沉哀婉, 讲授时感情应深沉, 语调徐缓, 造成一咏三叹的课堂气氛。再如, 《沁园春·雪》一词气魄雄伟, 情调豪迈。教这种豪壮激昂的文章, 教师应激情饱满, 采用激昂慷慨的语言, 拨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

二、注重挖掘教材的内容美

在教学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内容。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必须通教材之理, 明作者之情;在课堂教学中用作品本身的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挖荠菜》文中渗透着纯真而崇高的母爱, 又与培养革命后代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和谐地融为一体, 希望新老两代人消除相互的隔膜, 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 勉励青年人不忘前辈苦,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这种母爱中, 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那种东方式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给人一种高级的审美感受。再如, 教《海滨仲夏夜》第一部分时, 我让学生按时间顺序描绘三幅图画: (1) 夕阳落山, 红霞染海浪; (2) 夕阳西沉, 启明星高挂; (3) 夜色加浓, 灯光与星光辉映。接着把学生带进画中, 开发美点, 仔细领略其“独特的美”:宁静美, 和谐美, 动态美, 色彩美。然后,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 在讲课中想象, 把文章的美渐次地加以感受, 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 达到美育与德育的统一。

三、注重语文课堂的创造美

感受美、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语文创造美的能力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主体活动的多个方面。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中, 只要我们善加引导, 积极营造审美的氛围, 学生的情感极易被激发出来, 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踊跃参与活动, 并进而借助语文的载体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美来。通过朗读, 学生可以表现抑扬顿挫, 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美;通过演讲, 则能够表现出形象连贯、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美;通过写作, 学生可以创造语言艺术的综合之美, 包括文章的主题美、题材美、意境美、结构美、风格美等。如在上《荔枝蜜》的时候, 文章由蜜蜂辛勤地采花酿蜜, 联系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忘我劳动, 热情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奉献精神。这一主旨对于学生来说, 认识只能止于课本, 并不能深深地触动他们, 为此我设计两个思考题: (1) 在我们身边有像小蜜蜂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吗?谈谈你对他们的理解。 (2) 想象一下, 如果没有默默奉献的人们, 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这时, 学生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少有的沉思。经过思考后的回答, 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中美的情操、美的思想、美的行为, 让他们逐渐受到启发和感动。

四、注重培养学生鉴赏美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 不同的人不仅在审美感受能力上有高低之分, 而且在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方面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同一篇文章, 有的同学以为是“阳春白雪”, 有的同学则觉得是“下里巴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母雷特。可见, 对美的鉴赏是千差万别的。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如果没有对美的鉴赏, 那学生是很难与文章相融合, 领悟文章的要旨的。如《听潮》中, 潮来时的大海与潮落时的大海是如此地迥异, 一个平静温柔如处子, 一个动荡激烈似千军万马, 大海的动荡之美胜于平静之美。有了鉴赏《听潮》的内容主旨之美不就昭然若揭了吗?古往今来, 海显示于人的, 多是视觉美, 可鲁彦发掘出了海的听觉美, 以声写海, 通过鉴赏, 《听潮》的形式手法之美, 不又自陈于前了吗?

总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如果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的美育因素, 并且能充分运用这些因素进行适当的语文教学, 那么, 我们将成为美的使者, 让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都受到美的陶冶、美的启迪, 获得美的享受。开拓学生的视野, 美化学生的心灵, 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不断提高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相信,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树立信心, 共同努力, 就一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摘要: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 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注重课堂讲解的语言美, 提高学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能力;注重挖掘教材的内容美,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注重语文课堂的创造美, 积极营造审美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鉴赏美, 领悟文章的要旨。让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都受到美的陶冶、美的启迪, 获得美的享受,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浙江教育出版社, 1917.

篇2:浅谈语文教学中以美育人的重要性

【摘 要】语文教学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肩负着以美育人的重任。加强审美教育,是摆脱目前语文教学困境的唯一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美育人;加强审美教育;審美教育途径

一、语文教学,肩负以美育人的重任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犹如生活之需要阳光。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因此,语文教学肩负以美育人的重任。

语文学习,实质上应该是一种精神漫游。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说:“让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采取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的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二、语文教学,加强审美教育是摆脱困境的最有效手段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语文审美教育是文化性形象性的情感教育,它以感性的美的形象为手段,使人摆脱实用功利的束缚,获得美的体验。它和德育、智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德育主要培养人的道德意志能力,提高人的道德情操;智育主要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人的智能;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审美情感,提高人的审美创造能力。正是审美教育的这种独特作用和独特领域,决定了它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气质。”(黑格尔语)美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审美本身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不具有任何强迫性、压力,它的接受完全是靠美在本身的魅力。融入了美育的教育就是一种创造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受教育者有充分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这样就能够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在美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情感因素,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教师只有动情,才能按照自己的情感做出不同的美学评价,其教学才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之中,产生出好的美的情感来。

三、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几种途径

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极其丰富,它用不同的体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事物,鞭挞与揭露了各种丑恶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还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各种形象美和心灵美。由于青年学生正处在情感萌生、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本,绝大部分篇什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师必须善于发现语文作品中的美育因素,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感知生动、丰富的现实美。美感能力的培养应发展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比较、想象、联想等种种能力。没有一定有比较能力,就不可能正确辩别美与丑、善与恶;没有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就不可能体验众多的美好的艺术形象。语文中的文学作品有唤起美感的作用,但它要通过想象去再现生活和画面。如老舍济南的冬天,鲁迅的百草园的美,尽管我们不能“亲历其境”,但通过想象,就能“如临其境”,这就能感受到美了。

2.语文教学的审美美育,要努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美的鉴赏是对美的属性的鉴别和评价,它不仅要识别事物的美和丑,还要鉴别美的种类和程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观点的培养。

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在艺术审美实践中,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经过提炼、概括、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就具有批判丑、揭露丑的不合理性的强大力量;同时也就肯定和表现它的反面,即作者要求改变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美好生活的美学理想。

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要着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学,创造美的阶段即是化知识为能力教养语文素质的过程。创造美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上。学生在接受了文学作品的长期熏陶后,就能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渴求表达美、歌颂美的愿望。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来塑造物体。”(马克思语)教学过程,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因此,语文教学过程渗透审美意境,作为教师,需要施美于教,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是一种从负担,而是充满吸引力和审美情趣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的主角就是教师和学生。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到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即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这个最根本的落脚点上,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的阳光的滋润,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堂就会成为一次精神的漫游,美的盛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充满活力,前途灿烂光明!

参考文献:

[1]张宏玉.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统一.教书育人(普教版)[M].2000(16).

[2]陆山华.中学语文教学美育初探.语文学刊[M].2003(3).

篇3:浅谈教学中以美育人

一、导入情境化,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初步的审美感受力

上课了, 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 深情地向学生问好。虽然是很简单的语言, 却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温暖。学生在精神饱满、齐声有节奏的问好声中, 心中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学生与老师的心灵之间便搭起了一座桥梁。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 尤其是故事中营造的情境, 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带进学习的氛围。教师利用小故事的形式导入,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初步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思乡曲》的作者马思聪的生平, 并产生欣赏此曲的强烈欲望。

师:同学们, 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首《城墙上跑马》。老师边弹琴边深情地演唱这首内蒙民歌。你们要思考:这首民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哀怨、幽怨、悲伤……

师:是啊, 这是一首内蒙绥远民歌。曲调非常简朴、生动, 表达了流落在外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接着学生开始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思乡曲》, 同时教师播放多媒体音乐, 并要求学生体会乐曲主题所表现的情绪, 渐渐的, 学生处于了陶醉之中。

教师通过对话、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电教等手段, 使“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 从而很快地缩短学生与教师、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以最佳学习状态主动投入艺术欣赏, 从而产生初步的审美感受力。

二、渲染气氛, 做到融会贯通,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

歌唱给予人的感受是最直接、最深入人心的。我让学生先学会演唱民歌《城墙上跑马》, 以此为切入点, 进而使他们直接获得情感体验, 提高音乐注意力, 增强音乐主题的记忆力。我更注重让学生在逐段欣赏乐曲时, 做到融会贯通。如:

师问:你认为这首乐曲是采用什么调式?为什么要用小提琴来演奏?学生们极富表情地给以各种描述。一位学生的回答是:小提琴较接近人声, 表现力极强, 马思聪把西洋乐器与中国的民族音乐融为一体, 真可谓“一种大胆的创举”, 更能表现出缠绵的思乡之情。此时, 我再让学生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将那种哀婉、忧伤的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当音乐进行到第一变奏时, 我让学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结构, 探讨演奏的音色对比、调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内涵。这样, 学生就一步步加强了对作者那种缠绵、凄婉、迷惘、孤寂心情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 发展其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 我着重抓住“听”这个重点, 在欣赏第二变奏时, 设计了两个问题, 其一:第二变奏的旋律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其二:音乐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受到启发, 学生们带着问题侧耳聆听。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 时而爆出生动又热烈的自由讨论, 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在争执不下时, 有些学生主动要求我再播放一遍甚至两遍。个别同学还用身体语言去模拟和表现作者的心情。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而无需动脑的局面。由于学生做到了主动聆听, 积极体验, 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三、深化情感意蕴, 拓展多彩画面, 引导学生形成审美统摄力和创造力

有关专家指出, “音乐内涵的多义、情感的丰富、意象的飘浮不定, 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 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 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 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 反复聆听、多次体验, 才能想象出音乐背后多彩的画面, 才能体验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 才能获得深层次音乐感知, 进而形成审美统摄力。为求得情感体验的步步深入, 在欣赏第三主题变奏时, 我让学生首先带着问题欣赏:

(一) 第三变奏与前面的音乐相比, 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 通过欣赏这段音乐, 你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 能透过这段音乐发现作者内心在想什么吗?

学生带着问题, 配合电视画面欣赏乐曲所描绘的意境,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引起了感情上的深层次共鸣。这时, 感受、想象、情感、理解开始融合起来, 构成一种“合力”, 即审美统摄力, 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艺术实践表明, 审美统摄力既可弥补某一心理功能的不足, 使之富有新的活力, 又可使诸心理功能共同协作, 和谐发展, 把审美活动引向深入。审美统摄力实质上是人的健全的、完备的审美心理结构。有无这种能力, 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文明、审美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我们高中的审美教育不只是培养人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然, 一般地说, 这种“创造”是初步的、浅层次的, 甚至是幼稚可笑的, 它区别于艺术家、作家、诗人的创造活动。达·芬奇由“画蛋小儿”成为杰出艺术大师的事实告诉我们: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要培养中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必须从小抓起, 从一点一滴抓起, 从每一节艺术欣赏课抓起。随料立意, 因材施艺, 临场发挥, 常常是培养审美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的技艺原理。每一个艺术老师都应该乐此不疲地去挖掘这“一点一滴”, 去激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基于这种思考, 我在本课的尾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这首乐曲, 学生们表现都很积极:有演唱;有舞蹈;有绘画;有乐器;有写短文的;还有激动地即兴吟诗的。一位学生脱口而出, 琅琅吟诵:“千古不朽《思乡曲》, 带着惆怅, 带着永恒, 带着思念和向往, 倾诉对母亲的衷肠。思乡!思乡!此情此义久长!”实践证明, 当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潜能释放的气氛之中时, 想象力的闸门就会把他们带入艺术再创造的天际, 去自由地翱翔和驰骋。

参考文献

[1]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 .

[2]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0) .

[3]审美素质教育.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时代出版社, 1998.

篇4:语文教学如何以美育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美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就是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美了解得深一些,理解得透彻些,感受得多些,使之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并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辨真假,判善恶,明是非,知美丑,爱其所当爱,憎其所当憎。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那样:摒弃一切庸俗的坏的东西,理解一切善和美的动力,热爱一切崇高的事物。文学作品的特殊教育力量,语文教学独特的美育功能,主要就表现在这里。那么一篇课文一般能蕴含哪些方面的美呢?

一、语言文字美

美育是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者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中,使感情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的。语言文字的分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不能把字词教学误解为仅仅教会学生读和写,而应在品析词句时把思想内容包含于语言文字当中,赋予它以生命力和感情色彩,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美,获取审美教育。如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的“飞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为什么不用“高架”“架设”“架在”等词入手,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深刻领悟到:“飞架”不仅能显示出大桥凌空高架、规模空前的雄姿,而且饱含了作者兴奋自豪之情,其语句的凝练和形象性是别的词不能企及的。

文章的朗读,尤其是美读有利于学生评析揣摩词句的隽永和优美,从而进入情境,把握感情,进一步欣赏文章之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的一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大量叠字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音乐性,而且增强了感情色彩。神奇美妙的比喻又构成了一幅幽雅静谧的图景,引人联想,令人神往,耐人寻味。对于如此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的描写,教师应当加强朗读指导,采用放录音、范读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激扬处还他个激扬,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并借助联想和想象深入其境,细心品味,与作者心灵相通,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二、形象塑造美

“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美,离不开形象;各类文章的美,也离不开形象。语文教学中的美,就是要抓住这些不同类型的形象,把学生引导到美的王国,指导学生更好地去欣赏、理解和鉴别,孕育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语文课本里的人物形象,能把学生的感性调动起来,或崇敬爱戴,或同情惋惜,或鄙视蔑视,激荡于心,形成一种鲜明的倾向感。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能不让人感奋吗?上官大夫的妒贤嫉能,焦母刘氏的专制逆行,鲁四爷之流的卫道吃人,康大叔阿义之流的残暴蛮横,能不令人深恶痛绝么?马谡的自负骄矜,蒋干的愚妄自负,别里科夫的故步自封,路瓦栽夫人的爱慕虚荣,能不令人可笑可悲么?刘兰芝的横遭休弃,琵琶女的天涯沦落,窦娥的无辜遭刑,侍萍的几经折磨,孔乙己的穷困潦倒,祥林嫂的苦痛辛酸,能不令人可悯可叹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具体人物形象,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这种倾向感,就能潜移默化,点滴铭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意境想象美

优秀的文章,特别是散文,它总是有意境的,因此它总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感情的陶冶、艺术的享受。以《醉翁亭记》来说,它的意境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首先是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左右远近是一幅山水画,作者把山、泉、林、亭交织在一起,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辉映生色,构织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次是四季变幻之美。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枯石瘦,草木凋零是寒冬。这就展开了四幅画面,它们互相映衬,变化有致,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是动静和谐之美。醉翁亭记中,静态的琅琊山和动态的酿泉水的统一,显得山色苍翠悦目,泉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富有动态感的真切画面。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树林之静和百鸟啁啾之动的统一,相得益彰,使人们有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由此而产生了一种获得大自然情趣时的和美愉悦。

四、含蓄深沉美

含蓄,自己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令人寻味。含蓄的语句,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深层含义。如何理解呢?可以抓住文章中一些以虚写实,运用曲笔的写法。

所谓“虚”即虚写,指的是采取烘托、暗示等手法对表现对象所做的侧面间接的表现。虚写想让读者通过艺术联想去补充、丰富表现对象,使作品取得以少胜多、含蓄凝练的效果。例如《红楼梦》中黛玉临终前对宝玉的感情极为复杂,有爱、有恨,有迷惑、有失望,如果一一写出,花再大力气也难以写好,《红楼梦》的作者采取了虚写手法,只听她从心底呼喊:“宝玉!宝玉!你好……”,好什么呢?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这“虚”中所包含的复杂意蕴。分析这类含蓄语句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重要的是找准重点,逐步加深。而所谓“逐步加深”,就是进行分析综合的角度有所变化,范围有所扩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种含蓄深沉之美。

五、形体结构美

人体结构的美有一个“黄金分割定律”,出色的文章形体结构无论是高低俯仰、错落有致,还是平缓无折、延续荡开,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举《我的叔叔于勒》来说,其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留有悬念并一路蓄势,让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

作者先写了菲利普夫妇一家盼于勒的几件小事,接着写他们对心目中发了大财的于勒的夸赞,言辞中包含着幸福、喜悦与憧憬。出其不意地设计了穷困潦倒且已成“老朽”的于勒与菲利普一家戏剧性的见面,这无疑将双方的矛盾冲突推到了极点。可怜的于勒衣衫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他精心于那微不足道的营生之中,根本就没有发现他的亲哥嫂和亲侄儿就在他的身边,而且居然不想认他,决定迅速避开他。这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是多么让人寒心,这种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被披露得体无完肤。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要抓住“审美点”,以各种美的对象来打动人、感染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教育,今天的美育必然在明天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篇5:浅谈教学中以美育人

1 加强美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美育即美感教育、审美教育, 在我国古代早已存在。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 人的教育一开始就应该是审美的, 最后完成于美育, 并且强调人格修养应该“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也就是强调通过诗教、乐教、礼教、自然美熏陶等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把美育、体育、智育、德育并列纳入教育方针之中, 突出美育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了现代, 世界各国的美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几乎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经过审美教育陶冶的人, 是不全面的人, 不完整的人。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新兴一族”, 由于来源层面不同, 素质差异较大, 这些学生在群体构成上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特别是他们的心理特征、审美感受等与其他人群不同。首先, 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性强, 喜欢张扬、攀比, 擅长于追求各种新潮等, 不喜欢满足于沿袭传统的审美趣味和格调;其次,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 是一生中审美需要最强烈的时期, 总是利用和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审美需要, 盲目追求时尚和个性特点, 表现出强烈的审美情感。由于他们缺乏审美知识, 他们的审美判断往往带有片面性、独特性和不稳定性等。同时, 受种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没有重视美育, 没有作为必修课面向学生开设, 只是作为选修课, 而学生目前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择业压力和人才竞争压力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造成学生的审美观极为困乏。他们对美的鉴赏和感受仍停留在感性和自我满足上, 存在偏激、片面和我行我素的色彩。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育人为己任, 全面地协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均衡发展, 通过美育, 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人格完善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使学生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美的熏陶, 获得知识, 形成良好品德习惯, 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全面提高, 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 加强美育教育, 促进学生人格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 学校里学过的许多东西, 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被遗忘, 但是人的思想接触的文化财富, 会在我们的心灵里——首先在我们的情感和内心感受里留下痕迹。”美育, 是一种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 它能使受教育者自觉地、主动地去感受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美, 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谐人格的完善, 以及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

2.1 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美, 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 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可以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正如俄国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是生活, 美是生活的教科书。”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 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 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 通过“寓教于乐”,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得以净化, 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正生活在信息丰富的五彩世界里, 网络、影视等媒体等正以不同形式向他们袭来, 而学生自身内在的美感能力, 远远不能适应所面临的日益丰富的审美关系和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学校美育的任务之一首先是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既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 接受不同民族、社会、阶级的审美标准, 同时引导他们树立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观, 正确的展示自然、艺术、社会和教育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因素, 培养学生掌握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的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去热爱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2.2 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完善人格全面发展

美育的基本功能是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开发智力、增进健康等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 也是构筑完美人格的主要内容。所谓“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品格, 它由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能力、智力等因素所构成, 全面地反映了一个人的言行和整个精神面貌。完美的人格, 就是构成人格的几个因素完美结合, 真、善、美高度统一, 知、情、意和谐发展, 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美育在人格塑造和素质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它以美好的形象和事物去影响和感染人, 并将道德、知识、技术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

2.3 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由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对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仅造成技术学习时缺乏充分的想象力, 而且缺乏坚定的求知信念和勇于探索的拼搏意识。从目前社会的现实状况来看, 人们不仅要求制品的“美观”、“精致”, 还要求制品的质量、功能、内容和形式达到使人产生美感的程度。审美观念是对美与不美的思想认识, 是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以及制品所体现出的观念特征, 没有审美思想的作品不是艺术, 没有观念的产品、制品也不会给消费者带来深刻的认识。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中信息和想象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3 实施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完善美育管理体制

美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完成美育的任务, 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 必须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加大宣传,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美育气氛;要建立完善的美育工作体制, 成立由校长负责的美育工作指导委员会, 加强对美育工作的指导和决策;要成立美育教研室、艺术教研室, 负责全校的美育教学和研究等日常工作, 指导审美实践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音乐选修课、器乐选修课、美术课、形体课、仪表课、礼仪课以及作品欣赏课等, 通过学习、聆听和欣赏高雅艺术、古典艺术和人文讲座, 通过形体的训练和舒展,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3.2 加强美育师资、设施、环境建设

要重视美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使专职美育教师具有丰富的美学知识、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质, 不断研究和探索科学方法, 提高美育课堂教学水平;及时提供有利于美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教学器材和资料;重视安排美育教师的业务进修提高, 确保美育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时, 在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等公共场所安置名人塑像、警示语和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的艺术作品, 还可根据学校的条件, 建设一定的文化艺术设施, 时时处处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使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 传递文化精神的韵律。

3.3 美育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育中的各个学科, 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高职院校美育要主动向学校教育各领域渗透, 尤其要渗入到学校教育的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专业技术学习, 文化素养提高以及道德品德锤炼中, 感受到技术与美、语言与美、神态与美、举止与美的结合。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重视自己的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 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涵的美的因素, 将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 拓宽美育的实施途径, 获得较好的美育效果, 从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3.4 艺术教育是高职教育实践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当代高职学生年轻好动, 有热情, 有较强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欲望。为此, 高职美育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引导学生组织文学社、书画社、合唱团、乐队、舞蹈队等各种文艺社团, 开展一些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 利用学生对网络音乐、流行歌曲、街舞等的嗜好, 逐步引导和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通过开展专业技术与美、技能展示与美等论坛、技能赛等多种活动, 开发大学生的审美潜能, 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高职院校美育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培养高职学生建立良好的公民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途径, 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适合高职美育教育的新思路, 新方法, 打破陈规, 解放思想, 确立新理念, 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 素质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程师角色, 教学的成败对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而美育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它透过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 透过艺术熏陶, 美感的陶冶以培养完美的人格, 进而提升学生文化生活的境界, 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长、人格塑造、素质提高, 使学生、学校、社会达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起着不可忽视的关键影响力。

关键词:美育,人格发展,学生素质,和谐

参考文献

[1]蔡岳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 1999 (2) :45-65.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 :12-32.

篇6:浅析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以美育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思想品德课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径,无论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无不渗透美育.正象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也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示范性、实效性、感染性。

首先,“零零后”学生自身特点决定了美育意识培养的紧迫性。“零零后”学生是具有丰富性、复杂性、主动性、多元性的群体,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矛盾体。他们眼里的美与传统之美的重合之处已经越来越少。他们更多地追求自己所追求的,别人的眼光已经很难影响他们。其次、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决定了美育意识培养的复杂性如今各种传媒围绕在我们身边,对于我们学生的审美观点更是影响甚深,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自己的偶像。在他们眼里,偶像的力量早已超越了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再次、对“美”的深层涵义的忽略决定了审美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我们的学生经常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对于老师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对于生活中的感动瞬间更是不屑一顾,所以他们应该好好思考“究竟何为美”这一问题。光鲜亮丽的外表并不是全部,对于美的追求不应该停留在这一肤浅层面,更多的还要追求行为美和智慧美。

面对一部分学生审美意识的缺失,作为初中学校的一名思品教师,我们有责任将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现将几点不成熟看法简析如下:

第一、树立师表美,发挥教学的示范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思想觉悟、政治立场、知识才干、情感意志、道德人品、行为作风等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因此,在将课程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应该注意道德生活的“知易行难”的特点,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展示师德美。

首先,要追求一个美的教学形态。为师者,仪态要美。课堂教学要有艺术感染力,给学生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使学生感到真诚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的着装应该质朴大方,富有文化涵养;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必须优雅得体、潇洒大方;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等都应该是道德崇高与和谐的象征等等。马卡连柯说:“从口袋里掏出揉皱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因为“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其次,教师的精神内涵要与教学形态相互融通。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其言行要与政治教材里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基本要求保持一致,率先垂范,做到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品质,在困难面前不动摇、不退缩,目标明确始终如一。法国作家法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有阳光。”否则,不但说服学生无力,甚至会使学生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总之,教师要慎言、慎行、多加检点,注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美的形象、美的榜样。

第二 注重《心理健康》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对于“美”有所感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体会到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健全的人格,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生命活力,不断创造动力,实现生命的成长。

第三、创设师生情感美、增强教学的感染性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当学生被教学内容和教师丰富的思想感情的美所吸引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美的境界中去,体验着美的情趣。不知不觉的受到高尚的、健康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学中应创设一个情感氛

围,使师生在情感交融的基础上达到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地乐于接受教育。

篇7:以诚待人 以美育人

一、独创“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管理核心

刚开始做班主任工作时, 我重点提出并强调了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即以学习为“中心”, 以纪律和卫生为“两个基本点”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众所周知, 高中阶段应放到首位的是学习, 所以应以学习为中心开展工作。然而作为一个班级, 辅助学习的纪律和卫生自然也不可忽视, 本人认为只有纪律和卫生都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才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也不会差。

纪律方面:作为一位注重班级民主建设的班主任, 为落实这一管理方针, 我重新组织大家选举班干部, 让希望为班集体服务的同学主动报名, 通过竞选, 投票重组了新的班委会, 并由班委会内部合理分配工作内容, 从而可以保证同学们自主有序地进行班集体管理, 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项集体活动, 在锻炼学生个人能力发挥团结合作精神的同时也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

卫生方面:班上男生宿舍问题相对严重, 不仅卫生环境差, 就寝后违纪偶尔也会发生, 甚至还有一个宿舍被评为“最差宿舍”。没有良好的住宿环境何来优异的学习成绩。于是, 我号召班委会进行宿舍整改, 在班委会的一致努力下, 通过进行男女对口宿舍帮扶形式, 一步步对男生宿舍的问题进行解决。最终, 宿舍问题得到了合理有效的解决, 每周总排名都能进前五, 而且每月的星级宿舍评比也都能做到榜上有名, 与此同时, 最差宿舍也逐步变成了最好宿舍, 有一次甚至还被评为了校级三星宿舍。每月文明班评比由原来的零记录变成每月一定是文明班, 后来学生就形成了习惯, 文明班的荣誉称号也自入囊中。

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纪律习惯做保证, 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有了明显的提升。最终, 2012年高考成绩放榜, 我所带的班级680分以上6人, 班上学生全部考上重点大学, 还有学生进入全省前10名。

二、一个班级一定要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开学初重组了班委会后, 本人认为, 要想让一个班级健康向上地发展, 首先, 班委会必须要和班主任一条心。一个班几十个学生, 情绪、气质、意志、兴趣和爱好各有不同, 特别是刚刚文理分科后来到新的班级, 大家难免会有些生疏。作为班主任, 我建议班委会能够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举行, 来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让我很开心的是, 班委会在我的建议下, 提出每月举行一次生日会, 为当月过生日的同学庆祝, 让学生们能够在这样的生日会中找到集体的归属感, 更快地融入这个班集体。恰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校级运动会, 我认为如果能够紧紧抓住这次机会, 势必能够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于是我带领着班委会积极支持并鼓励同学们参赛, 并用心做好后勤工作, 努力使全体同学的心往一块儿想, 劲往一处使, 最后班级在校运会中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看到同学们开心的脸庞, 听着他们欢喜的笑语, 我知道, 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级已悄然形成。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高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所有的学习方式中, 我提倡的是高效的小组学习。比如全班按六人一组分为九个小组, 以本人授课的数学为例, 按顺序, 三天一组出一道数学思考题, 并进行讲解, 这给许多愿意探讨数学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对他们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再比如高三时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大组, 将高三各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大组之间的成绩的比较, 这使得大家的集体

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探讨

靳国锋1, 何立超2

(华中农业大学1.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2.楚天学院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 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它与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学、化学等其他专业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提高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多学科知识融合精心准备《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如进行实践教学。这对于提高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内容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

荣誉感增强, 从而使得他们愿意主动去学, 主动去提高自己的成绩。

四、发挥好纽带作用

作为班主任, 我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 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 我尊重他们的意见, 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 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 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各科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 能够尽量避免激化矛盾。比如, 平时在这方面, 我注意多教育学生, 让学生懂礼貌, 尊重老师的劳动, 并强化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从而增进师生情谊。

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对学生充满爱心

在和学生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 有些班主任会特别重视优秀生而忽视了后进生, 从而导致班级个体的差距逐渐加大。对此, 我的观点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对学生充满爱心”。有时, 排名靠后的学生的学习成绩, 会影响到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我时常在课余时间找这些学生聊天, 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 时时耐心相助, 帮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及解决的最优方案, 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 及时对他们加强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减轻或消除种种心理担忧,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最终, 看到他们在努力后的巨大进步, 我真的很欣慰。在这个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勤快”, 只有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才能够真正发现问题, 这里有两个很好的例子。高三上学期, 期中考试刚结束不久, 我去班级里“视察”, 还没到班级, 我发现小洋正匆匆忙忙往外走。当时她神色焦躁, 忆起她在期中考试中不太理想的成绩 (年级排名大概只有160名左右) , 我感觉不对劲, 就把她叫住, 询问了她一些问题, 了解原因。原来是进入高三作业太多, 每天都在赶作业, 而且还写不完作业, 更不用谈去思考自己的弱项, 弥补自己的不足了, 所以这个过程让她很痛苦。同她聊了接近一个小时, 我同她一起分析了她当前的学习状况, 并结合她的实际情况教她如何处理好各科的关系, 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后来她在期末考试有了明显进步。最终高考成绩654分, 年级69名, 为高中学习画上了一个她自己相当满意的句号。

还有一次是高三下学期了, 那是三月份的一天, 下午18:00左右, 我打算去看看学生自习情况如何。快到班级后门的时候, 冲出一个学生, 是阿兴同学, 他捂着嘴巴, 好像哭了。我的心咯噔一下:“这是怎么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了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34-0016-03

营养化、风味多样化。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

解了具体情况, 原来是他当天的理综考试考砸了。我首先帮他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 阿兴高考645分, 他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事后想来, 若不及时发现这类问题, 如果因为此事影响情绪太久, 都会对高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找学生谈话, 分析解决问题的例子数不胜数, 能够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并最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才是最终的目的。

六、积极开展好文体活动

我时常跟学生们说:“7+1>8, 7个小时的学习加上1个小时的运动大于八个小时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们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 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而且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跑操, 可以保护学生视力, 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每次活动我都亲临现场与学生一起活动并适当予以技术性的指导,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提高同学们参加此类活动的积极性, 也可以加深与学生的感情交流。

最后,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希望在教育时能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两年多的班主任工作, 我感动于自己真挚的情感付出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并让他们能够“亲其师, 信其道”。

作为一名热血的年轻老师, 我旺盛的精力使得班集体也充满活力。我时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 因为有学生们活跃奋进的青春和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鼓励着我不断前行。作为一名同行的领路人, 毕业那天, 站在台上告诫学生们感恩父母时, 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三年的陪伴, 曾亲见我的一个个学生如何在校道上奔走、如何在自习时奋笔疾书, 想着他们如何在夜深人静时挑灯夜战, 看着已结束高考的他们一张张轻松的笑脸, 我多么感动于他们如此勇敢地闯过这三年, 我又多么不舍于此刻的送别。他们将是我永远的骄傲, 也为我两年多的班主任工作添上了绚烂的收笔。但我深知任重而道远, 一切都还只是开始, 我将在教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踏踏实实的走下去, 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收获丰收的硕果。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

[2]王金战, 隋永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M].重庆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下一篇:2011年红旗街道计划生育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