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体演化教案

2024-07-24

汉字字体演化教案(共7篇)

篇1:汉字字体演化教案

汉字字体演化

一、《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

小学高年级学生要通过欣赏经典碑帖,初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初步感受不同字体的美。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欣赏书法作品初步感受不同字体的美。过程与方法:讲授、讨论、演示、自主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和欣赏书法作品,增强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字体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感受不同字体的美

四、教学过程(板块设计)

(一)导入板块

谈话及呈现图片,请学生试着辨认图片中的各个字体,自然简洁的导入新课。

(二)讲授及活动版块

1、甲骨文——金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甲骨文,台下讨论甲骨文的特点,采访台上同学,看看写甲骨文时有什么感觉。(特点:图画性强,笔画繁多)

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金文”(特点:字形大小不

一、风格与甲骨文相似)

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小篆”。它的笔画首尾匀圆,结构对称;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篆书,采访台上同学并与台下相沟通,试着总结篆书特点。

(特点:结构对称,笔画粗细均匀)

讨论:古文字系统中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这三种字体有什么特点?(提示:笔画组合起来像什么?)

教师引导总结:以上三种字体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2、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隶书,采访台上同学并与台下相沟通,试着总结隶书特点。

(隶书特点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折,蚕头燕尾。)

同时还出现了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王羲之《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特点:笔画间有牵连,楷书的快写)

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著名的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楷书,采访台上同学并与台下相沟通,试着总结楷书特点。及时指导双姿。

讨论:请学生自己谈一下草、楷、行这几种字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符号化。

3、呈现口诀,复习本课要点 字体演化歌

甲金篆隶草楷行,字体演化记分明。甲骨金文商周用,篆隶秦汉最流行。隶书又变草楷行,至今运用广流行。三指虎口斜握笔,头正身直好字成。

(三)作业板块

布置研究性学习作业:研究性实践活动,自行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搜集篆隶楷草行五种字体的范本,进行辨认和欣赏,例如:可以自主搜集查找自己名字的五种字体。

篇2:汉字字体演化教案

1.了解字体装饰艺术的特点,学习字体设计方法,能从汉字的义、形和结构特征出发,对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作合理的联想和变形,创意出美观形象的美术字。2.从设计和创意美术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充分体会美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用美术语言表达思想,提高审美文化素养。3.了解中国古老汉字的历史及构成,感受汉字的奥妙和艺术魅力。增进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材分析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5000年前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3400多年前殷商时期在龟甲和动物胛骨上刻写的“甲骨文”,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汉字篆、隶、行、楷、草不同字体的演化,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造型艺术宝库的瑰宝;从古到今,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的演化还直接促进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字的历史,掌握美术字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技巧、方法。

难点:字体设计的创意。对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抓住字义、字形、结构等汉字基本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变体,使原字体变得更形象、美观、活泼,达到创新的目的。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尺子,蜡笔或水彩笔

(教师)课件,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图片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在纸上写上书法 “甲骨文”车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车”为例子,了解汉字的历史。

(2)小结:美术字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字体,具有美观醒目的特点,我们在书刊、广告、包装等方面都能看到,如果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美术字,那该多棒啊!

(3)揭题:《字的创意设计》。

2.了解设计创意字的方式。

(1)我们一起来过关,第一关火眼金睛 猜字 说说字的创意。

1、通过改变字的笔画。

2、通以图形取代字的部分改变字

3、根据字义对字进行创意设计

4、对字进行花纹,颜色和影子的添加

(2)牛刀小试,根据老师介绍的几种方法对“鸟”进行设计

1.根据老师介绍的方法试一试对鸟这个字进行设计。

2、教师示范

对“鸟”进行设计选择颜色进行填色,填色一般先画轮廓,再在中间填色。

3、出示在设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孩子都用图形代替文字,所以举例从对比中知道注意保留字的形体,只是在某个笔画用相应的笔画进行设计。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4)展评:对照“笔画形状是否统一,结构是否稳妥,文字在格内是否满格,大小一致”的要点,共同评议优劣。

(5)课后延伸,拓展研究。

篇3:汉字印刷字体设计方法探讨

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传统印刷字体中的书法原型研究》重点探讨了传统印刷字体特征的丰富性及其对书法因素的传承和演变, 并对其现代应用价值进行了一定分析, 但对其应用价值并没有深入探讨。通过研究传统印刷字体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通过对笔画起笔和收笔处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的变化规律的梳理, 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对印刷字体风格的设计规律。

一、《中国传统印刷字体中的书法原型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清代印刷字体的多重特征

较前代相比, 清代的印刷字体极大丰富, 有字型方正的宋体, 有长宋体, 有扁宋体, 有横窄竖宽的宋体, 有横竖等宽的宋体, 有楷宋结合体, 有楷书体, 有仿宋体等。

就宋体字来看, 至明代, 其字型已基本成熟, 清代则是在其基础上的完善和扩充, 主要体现在宋体字的种类增多和笔画起笔、收笔处特征的多样化, 例如“横”笔画收笔处的顿脚即有了多种不同特征。

关于仿宋体, 虽然这个名称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出现, 但仿宋体字样在清朝已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立, 主要表现为主动塑造和扩充仿宋体字样的多种特征, 而在明朝时期, 仿宋体字样只是机械地模仿宋本书籍的附属品, 无法谈及字体样式的创造自立。事实上, 这种介于宋体和楷书字体之间的字体样式确实代表清朝印刷字体的成就。

关于楷书, 清代楷书字体的特征是不模仿某一家的书法字体, 而是一种基于馆阁体楷书基础上的字体, 其特征是笔画开阔明朗, 结构方正。值得一提的是扬州诗局于嘉庆十九年所刻的《全唐文》, 其字体和楷书十分接近, 但对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做了弱化处理, 横笔的倾斜角度较其他楷书要小, 这种非常细微的差异使得其字体既具有楷书特色, 又略带硬朗之感的整体气质。

(二) 传统印刷字体的演变特征

传统印刷字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 是以楷书为原型的, 在这个过程中, 以唐欧阳询的书法为主体, 吸收和糅杂了柳公权等其他书家的字体特征。在从楷书向宋体演变过程中, 汉字的几种主要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均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以横笔为例:宋代印刷字体以欧阳询的楷书笔画为模型, 到明万历年间, “横笔”的收笔明显要比起笔重, 收笔处形成一个三角形, 而起笔收缩至基本和中间笔画等宽, 随着收笔处上端向上发展, 下端则向上提起, 形成收缩效果, 直至和笔画中端处于同一水平线。其他笔画的收笔处也表现出有规律的收缩效果。

传统印刷字体在以宋体发展成熟为主线的过程中, 几种主要笔画的演变进程和成熟并不完全同步。总体来讲, 明万历年间, 横笔和竖笔两种主干笔画变化最为剧烈, 并率先成熟和确立自己的风格特征。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间, “捺”和“勾” (包括竖勾和外向勾) 两种笔画变化最为剧烈, 基本成熟和完善, 而“点”和“撇”两种笔画则变化较小, 保留了楷书该笔画最多的特征。

印刷字体的发展, 无论硬体字 (宋体) 如何发展变迁, 每个时代同期都有软体字 (楷书字体) 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仿宋字体刻书作品出现, 这反映了印刷字体寻求楷书深厚土壤的隐线和字体风格多样化的文化需要。

(三) 传统印刷字体的演变特征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启示

印刷字体的视觉创新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笔形上, 对笔画起笔和收笔处的特征进行塑造:以楷书为原型, 笔画起笔和收笔处的特征是, 分别可向上方和下方隆起, 形成一定程度的装饰——本文描述为向下和向上的生长方向, 生长的程度不一则装饰效果相异, 可以形成若干不同的风格效果。在角度方面, 可在向左倾斜的楷书模型基础上, 向左和右方形成不同的倾斜角度, 亦可得到不同的视觉效果。以隶书为原型, 笔画起笔和收笔处的特征和楷书原型的字体特征一样, 也可向上和向下生长, 程度不一则风格效果相异, 这样也可以形成若干不同的笔画风格特征。在角度方面, 也可在向右倾斜的隶书模型基础上, 向左和右方形成不同的倾斜角度, 亦可得到不同的视觉效果。非书法方向, 横笔的起笔和收笔处的变化不受局限, 可在正90度和负90度之间变化, 形成诸多特征。

2.在此基础上, 在结构方面 (指字体结构的倾斜角度) , 可以向上倾斜不同的角度, 形成不同的风格, 为了保证良好的阅读性, 一般倾斜角度控制在5度以内为宜。

3.在笔形和结构角度塑造的基础上, 总体风格的微调变化又可以形成从刚硬到柔和的不同风格。

此三项的塑造可以对应变化, 也可以错位搭配, 最后形成的字体风格几乎是无穷的, 这也说明, 汉字印刷字体视觉创新的潜力和丰富性。

二、后续思考与印刷字体设计方法规律的探讨

(一) 清代印刷字体多重特征的现代应用价值

清代印刷字体的特征十分丰富, 加之距现今时代较近, 大多保存完好, 有些古籍中的印刷字体完全可以开发成现代电脑字体。

若以比较忠实于宋本刻书的清代书籍《司马氏书仪》中的字体样式作为参照, 清代的仿宋体字样可谓极具创新性。比如《托素斋集》中的字体, 横笔和竖笔起笔处强调楷书用笔, 在起笔处形成一个向左上的尖角, 使得起笔处的特征明显加强, 也使这种字体既具有仿宋体的特征, 同时又有浓厚的楷书韵味;《冬心先生画竹题记》中的字体则别具特色, 这种字体的特征是在仿宋本字体的基础上, 将笔画的宽度加粗, 这可能是受到宋体横轻竖重的启发而产生的;另外, 刻于乾隆四年的《碧箫词》中的仿宋字体样式也有鲜明的特色, 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横笔有向下弯曲的弧度, 其他笔画的特征则介于宋体和仿宋体字样之间。

由于古代书籍的印刷多为雕版印刷, 使得即使使用同一种字体, 写版者或雕版者不同, 字体面貌也会有差别。对古籍中传统印刷字体的开发应该细化, 这一细化, 也可以极大扩充现有宋体、仿宋体、楷体的字体系列, 如日本单论明朝体 (宋体) 就有一百多种。

日本在开发传统印刷字体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其研究和设计之细, 已经深化到具体单独的古籍字体。比如, 日本欣喜堂根据宋代浙江刻本《姓解》开发的浙江宋朝体 (和中国所称之仿宋体相当) , 根据四川地区刻本《周礼》开发的四川宋朝体等 (如图2) , 已使宋朝体的字体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征。他们不仅在开发传统印刷字体方面, 而且对于开发古籍中的印刷字体, 还进行系列设计。如日本欣喜堂根据《南齐书》 (1589年南京国子监刊本) 开发的金陵系列明朝体 (宋体) (如图3) , 即尝试了不同磅值的字体效果。在对古籍中传统印刷字体开发设计方面, 其深入和细化的程度, 已经远远将中国抛在后面, 值得我们反思。

(二) 传统印刷字体演变特征的启示及设计风格的规律探讨

通常, 左右一款汉字印刷字体风格的主要因素, 取决于笔画起笔和收笔处的特征塑造, 尤其是作为主干笔画的横笔收笔处、竖笔起笔和收笔处的特征以及作为枝叶笔画的撇、捺、点等笔画首末端特征。传统印刷字体中横笔的演变规律前文已经探讨过, 在此不再赘述。

印刷字体在从楷书向宋体演变的过程中, 除了横笔画收笔处特征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外, 从其他笔画的演变中也可以得到诸多启示。比如, 以“竖”笔起笔处的特征变化为例, 在从楷书向宋体演变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趋势:“竖”笔起笔处的左端向右方收缩, 而右端则继续向右方生长, 使“竖”笔起笔处整体向右偏移 (如图4左) 。这一演变过程, 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有益启示:如图4右, 在设计印刷字体时, 对该笔画的塑造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进行变化, A、B两个端点和C、D两个端点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不同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特征。笔者尝试将这些变化按规律排列如图5, 形成一个周期, 圆圈内为竖笔画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变化, 分别形成装饰角向左倾斜和向右倾斜的明显周期性规律和特征, 而在圆圈外, 分别由圆圈内不同特征的笔画的装饰角向上分别压缩的变化趋势, 并由此形成一个庞大复杂而精密规律的竖笔画起笔的变化家族。

对于这一规律性极强的周期性变化, 图5中各个变化链上的现代字体公司的字体成品, 也印证了它的合理性。如装饰角不同程度右倾并向上压缩的代表字体有日本的龙明朝体、中国的方正兰亭宋等, 装饰角同时向左和右倾斜的代表字体有方正报宋体等。

从这个周边变化图例中可以看出, 如果将横笔和竖笔的变化进行错位搭配, 再加上点、撇、捺等枝叶笔画的配合, 汉字印刷字体的特征的设计几乎是无穷的。

(三) 重新反思传统印刷字体中的书法因素

通过分析传统印刷字体的发展, 可以看出印刷字体在以楷书为原型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楷体、仿宋体、宋体三种主要的印刷字体, 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楷体、仿宋体、宋体和黑体四种系列的印刷字体, 但这一历经千年的发展, 使其成为固有习惯从而极大地制约了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通过探讨和分析, 笔者以为在保证良好的阅读效果和流畅的视线流动的前提下, 可以将汉字印刷字体的创新方法归结为几个方面, 分别是以楷书原型、隶书原型和非书法方向的笔形塑造, 以横笔倾斜角度带来的结构变化的塑造和整体风格的塑造三个方面, 这也说明, 汉字印刷字体设计创新的巨大潜力。例如, 现代印刷字体的设计完全可以在以楷书结构为基准的前提下, 在笔形的设计上借鉴和融入隶书的笔画形态, 设计出完全不同于以上四大字体系列的字体, 从而打破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四种字体的束缚, 极大地推动汉字印刷字体的发展。

三、展望

总结和研究中国传统印刷字体, 不仅可以得出汉字印刷字体的演变规律、变化特征, 同时,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印刷字体的特征, 也可以重新发掘传统印刷字体的现代价值, 将其中可以为现代所用的字体进行电脑开发, 为现代汉字印刷字体设计所用。

近年来, 中国的字体设计者已经加大了对传统印刷字体的研究, 并进行了现代电脑开发, 例如方正字体公司, 最近就已开发出即将面世的清朝印刷体等字体。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 相信未来中国的汉字印刷字体设计必将得到极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葆华.图示汉字书体演变史[M].济南:齐鲁书社, 2005

[2]顾音海、陈宁.古籍善本[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

[3]赵前.明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黄裳.清刻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篇4:中华汉字字体演化之辨析

一、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是殷商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墟甲骨文是至今发现古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因其多为图画文字演变而成,象形程度较高,且一字多体、大小参差、笔画不定。奏刀坚狠,使线条短细尖直,由具象向抽象转变,体现了沉静细腻、直率爽利、朴拙疏淡之美。1898年,甲骨文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被发现,加上其他地方的零星采集,单字有5000个左右,可辨释不足2000字,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看出应用文字的雏形。

二、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应用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先秦称铜为金,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当时的冶炼技术十分发达,商周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由于金文先刻后铸,线条丰满厚实流畅,结构严整疏朗。钟鼎铭文字数不等,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象形程度高、装饰味浓,显示古老的文字面貌。西周著名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三、篆书

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世称“籀文”,是西周后期产生并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钟鼎文、周宣王时的石鼓文和六国的文字即是大篆。战国时期的竹简、秦木牍和秦简,留下先祖的众多墨迹。大篆继承金文发展而来,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使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凝练生动,结体方正匀整、古朴典雅、舒展大方,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也叫秦篆、玉筋篆。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由宰相李斯在史籀(西周史官)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取消其他六国异体字,偏旁作了改换归并,添加曲折,笔势匀圆齐整,形体偏长规正,是古体变今体的重要里程碑。小篆流行到西汉末年,因其字体优美,官方印章一直采用。今存泰山刻石即为小篆代表作。

四、隶书

篆书作为秦代官方文字书写速度慢,由此,秦始皇采用程邈整理出的隶书加以推行。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是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由无角变成有角,形体向两边撑开成扁方形,称为“隶变”,以趋约易。易读性和书写速度大为提高,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秦隶之后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通常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至此已经是姿致成熟,因字方正厚实、静中有动,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战国后随着毛笔驾驭能力的提高和笔法的积淀,从古隶中提取成系统的笔法程式,隶草楷行相继问世。

五、草书

草书由篆书、古隶、八分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章草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今草在章草的基础上演变并趋于简捷。与汉隶对应的草书叫章草,与楷书对应的草书叫个草。而后,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和极具表现力的狂草在唐朝达到顶峰,“颠张狂素”是其代表。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风驰电掣、流动畅达之美,极具韵律感和艺术感染力。

六、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始于东汉,沿用至今。初期“楷书”,含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有稳重宁静之感。横画长、直画短,结体略宽,工整秀丽,在传世的魏晋碑帖中,锺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乐毅论》可为代表。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备尽法度可作楷模,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喜爱。因个人书写方式、涵养、性格差异而有不同风格,楷书在唐朝达到鼎盛。

七、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史书盛传为汉代刘德升所创。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加入草书的特点,保存楷书的成分多,就叫楷行;比较接近草书的,则叫草行。它笔断意连,书写流畅,易识好写,实用性强,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传至今日仍是日常使用的字体。

篇5:汉字字体演化教案

一、汉字创意字体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汉字创意历经发展,由原始的象征图形逐渐演变至文字符号,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通过对汉字创意中字体设计发展所蕴含的规律进行探寻,归纳了一些汉字设计原则,来指导设计及应用。

1、视觉平衡原则

汉字创意字体设计作为视觉设计的重要部分,设计中需要遵循视觉平衡原则,以塑造作品的美感。主要使用在字体笔划及结构的设计上,笔划运用是字体设计的初始,是决定字体设计风格的主要因素。汉字创意中字体的构成形式多样,通常会依据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变化,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目前,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的变化方式主要有叠加、突变、旋转等。为保证汉字的可辨识性,无论哪种字体设计都应遵循视觉平衡的原则,从而设计出人们看得懂,但又不失新意的字体;字体的结构是设计的关键,基本由点、线、面三个要素构成,讲求匀称、和谐。在字体设计时,只有遵照形式规则将字体结构设计与图形视觉的美感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创意汉字更具艺术魅力,展现得体而优美。这一规则就是视觉平衡,这既是汉字自身结构的规律使然,又是符合华人视觉审美需求的重要表现。

2、结构得体原则

字体的结构是汉字创意字体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其均匀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字形结构。为确保笔划分布均匀,需要兼顾正形呈现与负形空间,来实现字体设计应有的审美价值。创意设计要合理的进行笔划布局,巧妙的将元素穿插在一起,以尽可能的均衡正负形。为考虑字形和笔划疏密过大,而避免造成字体结构出现给观众在阅读上带来的误差。因此,合理分析华人的汉字阅读习惯,必须提升设计字体的观赏性,要合理的调整汉字笔划,统一字形和字体大小,使得字体设计笔划得体,结构均匀。

3、重心稳固原则

重心稳固与否是衡量汉字创意中字体设计审美的标准之一,会直接影响到字体的可识别性。当字体设计重心稳固时,字体的可识别性强,有助于人们顺畅、舒适的阅读。反之,字体设计重心不稳固则可能会致使人们的视线在视觉范围内上下滑,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容易产生疲劳感。相对于西方文字,汉字的结构特异性强,内涵信息更丰富,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认真分析、总结以往的设计经验,来正确处理字体重心。另外,重心稳固原则还需要处理好字体重心与字体中心的内在联系,两者即有不同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纵然汉字字体的书写笔划略显复杂,但可以通过寻找字体外形和中心的方式,确立汉字重心结构,继而实现轮廓内部结构稳固。

4、意和谐原则

早在创造汉字的初始,古人就讲求形与意的融合,简单的摹仿自然形态并不能达到传情表意的效果,构不成文字。汉字由象形文字到简体文字的演变历程中,都是以传达信息的视觉符号形式出现,决定了其形意结合的特性。在视觉层次上,设计字体可以是一种符号,也可以是一组线条,还可以是一个感知图像,它作为造型设计语言应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尤其是在标志设计中,需要将企业信息整合、提炼,用创意图形传达给观众视觉感受的同时还要展现企业的独特形象,从而提升标志设计的识别度。因此,要始终坚守形式美与信息准确的相辅相成作用,充分发挥出汉字形、意、要素,即设计中需遵循形意和谐原则,从而设计出现代韵味的字体。

二、汉字创意中字体设计的具体应用

汉字创意中字体设计是一个汉字个性化的过程,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以标志设计与海报设计为例,来对具体应用的探讨。

1、标志设计中汉字创意字体的应用

汉字本身就由形、意、要素构成,笔划结构穿插的特点使其创意字体设计可以直接当作标志来使用。标志设计中汉字创意字体的应用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展示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品味,塑造了企业的特色形象。另外,汉字创意字体在企业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是由一个文字向形象标识转化的过程,有助于企业品牌定位更加精准。关于汉字创意字体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不胜枚举,例如重庆城市形象设计,就蕴含了该市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杭州的城市形象设计中,就凸显了其五水共导的特点等。这些标志设计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是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的精华所在。在标识设计中使用汉字创意元素时,要注意遵循汉字创意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设计项目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或精神理念,结合并突显行业的特点,合理的规划字体结构、稳固字体重心、表现形意,确保观众视觉上的平衡性、舒适性,从而设计出极具新意的汉字标识,使汉字与图形化完美结合统一。

2、海报设计中汉字创意字体的应用

篇6:汉字字体演化教案

徽州建筑受到徽州文化和当地地理气候因素影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建筑多倚山筑室,择水定居,因地制宜,遵循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徽州特色的特征符号。建筑外观宛如水墨晕染的黑白色调,马头墙、天井、坡屋面的传统建筑形式,美轮美奂的徽州雕刻装饰,这些久经传承的古徽州建筑式样符号被设计师大量引用、提炼、创新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设计领域。

文字是人类传播信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将语言这种听觉符号准确转换成人类可以认知的视觉符号的重要媒介,使人类的语言、思想得以传播、继承。而汉字这个表意的文字符号系统,本身的结构、造型就具有视觉图形的意义,汉字造字仿自然万物之形,将具象的物形提炼抽象化后融合在汉字方方正正的字体结构中。字体设计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当今信息高度发展,国际交流愈加频繁,信息交流更加依赖简洁图形传递。这样一个读图时代,汉字字体设计也有了新的形式和发展趋势。

黑格尔说过:建筑是用材料造成的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四水归堂”的天井,“五岳朝天”的马头墙以及遍布建筑内部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都已成为徽州特有的地域建筑图形符号,是徽州建筑文化的体现。汉字起源于绘图,具有图案设计的特征,这使徽州建筑图形应用到汉字字体设计中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分析徽派传统建筑中的马头墙和砖雕中的装饰图案来研究徽州传统图案与汉字字体设计的结合方法。

一、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是徽派建筑山墙所采用的建筑形式,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远看一堵堵风火墙高耸云天,像似奔马昂首嘶鸣,故称马头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高出屋顶,成为临近建筑高低、进退的过度,同时也可隔离火灾。明朝晚期,村庄建筑越来越密集,所以将马头墙加高增多,有的甚至多至五重山墙,状如屏风,俗称“五岳朝天”。

(一)马头墙的实用功能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在设计之初作为防火措施的建筑构件使用。因徽州多山多树,建筑中多采用砖木结构,砖木结构最大优点是承重与围护构件分离,但是这种木制建筑,最大的缺点是防火性能差。徽州村落建筑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大火可能会蔓延到整个村落,建在相邻两户建筑之间的马头墙,可以在相邻建筑发生火灾的情况下,隔离火源,避免火势蔓延。

此外马头墙高大坚固,覆盖面广,夏季可遮挡烈日暴晒,冬季可挡住寒风吹入室内,在寒暑换季中起到一定的降暑御寒的调节功能。

(二)马头墙的艺术装饰功能

马头墙不仅具有实用价值,经过古代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也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徽州建筑色彩质朴简淡,白墙黑瓦,与徽州地区的青山绿水互相映衬,构成一幅静谧恬淡的水墨画。马头墙线条流畅,时?m时纵,起伏跌落,与屋顶形成黑、白、大、小、横、竖的对比,组成变化多样的格局,具有很强的韵律感,犹如“万马奔腾”,为原本恬静的山村增添几分生趣动感。

(三)现代图形设计中的马头墙元素

从几何学意义上讲,马头墙形象可以归纳为“一”字的线条形象,与屋顶坡面、建筑墙面以及墙面上小小的窗口组成了徽州建筑特有的点线面构成方式。几何学意义中的点与线是不存在,点只是表示位置,不具有大小、形状的意义。线只是点的运动轨迹,可表示长度而没有宽度和厚度。但作为造型元素使用,点与线必须具有了物质化的意义后,才能变为可视的形,为眼睛所感知,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

在2010年的安徽世博馆的标志设计中,设计师选用了徽州建筑中“五岳朝天”的马头墙形象配合徽州民居中常见的门罩,利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整体外观,配合大气的书法字体,展现出安徽的地域建筑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徽州建筑装饰中的砖雕

(一)风格多变的雕刻艺术

与徽州建筑外观的朴实、简练相比,徽州建筑内部的雕刻装饰则显得精巧多变、华丽壮观。徽州古建筑雕饰以木雕、砖雕、石雕见长。砖雕,是徽州三雕中最具魅力的种类,工艺精细,雕刻工整,主题突出,层次多变。主要见于门罩、门坊、影壁、八字墙、马头墙等处,其中门罩是徽州砖雕重点装饰的地方。

砖雕一般采用特殊技艺烧制的青砖为材料,由于质地松脆和功能性等多方面原因,不可能像具有韧性的木雕能够精雕细凿,多采用镂空或浮雕的方法。但青砖材料造价低廉,使工匠敢于自由创造,也使砖雕相对木雕、石雕有着更加随意多变的风格。

(二)徽州砖雕图案

徽州砖雕图案内容很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戏剧、生活场景、八宝博古、几何形体、文字、吉祥图案等,这些传统图形多蕴含着吉祥如意、平安多福的美好意蕴,百姓用借形、借音、表号等手段,来寄托对福、禄、寿、喜、财等的期盼。字体设计师在提取运用这些传统图形时,要建立在对传统吉祥图案深层含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化的提取、概括,运用传统与现代互相借鉴结合的方式,创作出既带有传统徽州文化特征,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图形文字设计。

三、徽州建筑符号与汉字字体设计的结合(一)图字结合

图字结合的字体设计方式是现代字体设计中常见的方法,在文字标志、包装字体、字体招贴海报中常常见到。徽州砖雕中吉祥文字图案也常见到这样的文字装饰方法,吉祥文字图案以文字的寓意为主导,由各种图像组合成吉祥的装饰艺术图案。常见到的吉祥文字与图案有双喜纹、寿字纹、福字纹等等。例如《五福捧寿》中,蝙蝠的“蝠”与吉祥意义的“福”同音,借用蝙蝠象征“福”装饰寿字,寄托了福寿安康的美好意愿。这些吉祥文字雕刻图案,注重装饰的形式美与字图内在寓意结合的方法,可为现代字体设计所借鉴。图字结合的字体设计方法,文字的笔画、结构都未做大的变动调整,注重文字字体形式风格与装饰图案的形意切合,强调字图和谐搭配、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方法传达信息。是一种“半文半图”的字体设计方法。例如安徽旅游形象标志,就是用传统写意的手法,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黛瓦粉壁的马头墙图形配合书法体写成英文和汉字,文化意味浓厚,写意的黑白马头墙图形与彩色字体搭配呼应,不失美感,又较好的体现了安徽地域文化特色。

(二)文字的图案化

图字结合的字体设计方法,仅仅停留以图饰字的单一形式中,字体笔画基本不作修改,因此不能满足现代设计追求形式多样化审美要求。字体设计,更应从文字本身构成设计,创造更为丰富的创意图形字体。

1.文字局部图形化设计。在字体设计中可以将文字的个别笔画用图形替换,原笔画被置换为与文字字义相关的图形,达到强化突出的目的。使原本抽象造型的方块字具象化拥有了图形传播的功能,能一目了然的传达文字信息。徽州建筑砖雕中,有着丰富的图案造型,祥云就是砖雕中常见的装饰纹样,在众多的字体标志设计、包装字体设计中,常见到设计师采用云纹替换文字笔画,来渲染企业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气质。这种字图同构的设计方法使文字更能形象直观的体现字义,传达文字感情。

2.文字整体图形化设计。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汉字起源之初就是图形。文字的整体图形化设计,可借助“六书”的汉字造字理论,其中象形、指事、会意是汉字字体设计最为核心的方法。象形就是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性描摹,具象的文字与事物图形结合,简明易懂。如“日”“月”;会意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入抽象的符号,一般加在表示具象概念的象形文字中。例如在“刀”字中加入一点成“刃”,使原文字具有了新的意义;会意则是两种以上的图形组合表示新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从”字就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表示跟从的意思。

徽州传统图形繁复、细腻、精美,设计师在将徽州图形运用到字体设计中应在保持图案原有寓意的基础上进行精简,去除不必要的细节,再运用到字体的笔画搭配设计中。上文中提到,徽州砖雕吉祥图案中丰富的图形元素为字体设计提供了众多的素材。除了图案的主体部分,吉祥图边缘装饰的连续纹样往往也带有吉祥的寓意。表示富贵的钱纹,祈祝长寿安康的“寿”字纹,而云纹、回纹、卷草纹、盘长都可表示富贵绵长。这些图案常常作为徽州雕刻中边框或者装饰图案使用,有极强的装饰特征。这些装饰纹样线条化的几何特征,可很好的运用到方型框架的汉字字体设计中。

图中笔者借用了砖雕中方直简练的万字纹和回形纹,根据字体结构将纹样和字体笔画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在一起,使文字具有了砖雕的装饰意味,并且较好的保留了字体本身的识别性,达到了字中有图、字中有意的创意效果。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创新,使民族文化复活再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徽州建筑符号以其独特的文化性、地域性艺术性特色决定了其在现代设计中的珍贵意义。我们在对徽州建筑符号进行提炼设计时,必须以对徽州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为前提,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创新意义的现代徽州图形形式。

篇7:浅析汉字创意字体

关键词:汉字;创意字体;图案

古代没有“创意字体”这个词汇。创意字体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关于汉字的创意设计,基于文字的“创意”,其实也就是基于文字的“设计”。在定义“创意字体”需要厘清两重关系,一是书法与创意字体的关系,二是成套印刷字体与创意字体的关系。对于书法、创意字体、印刷字体的范畴界定是定义“创意字体”的关键。书法与印刷字体处于汉字设计的两极,书法是即时书写的文字艺术,强调书法性与即时性,是汉字设计的源泉。而印刷字体是一种系统化设计,基于成套的字库基础之上的版式编排设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是需要在字库的基础之上进行更高一级的编排处理,因而相对它具有一定的层级性。而所有在书法与印刷字体之间的都可以归纳到创意字体的范畴。这里还需要与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美术字”加以区分,“美术字”是文字设计的历史属性,而不是逻辑意义。“美术字”的定义大致都指向对文字的装饰变化和艺术加工这些字体设计的手法上,用于“美化”文字增强文字的视觉效果。而文字设计的本质并不是装饰和美化,而是一种风格上的趣味,这种定义将装饰作为了文字设計的本身,表面和狭隘化了文字设计。并且“美术字”是一个历史时期出现特定阶段性的描述,由上所述,不难看出,“美术字”只是一个模糊的历史阶段性称谓。我们用一个图表(如右图所示)来了解创意字体的范畴及定义:凡是接近两端的创意字体可以称之为创意书法字体和创意印刷字体,因此,创意字体没有固定的形态,而是多元、即时、非线性的文字设计形态。

我们来看前人对于“创意”的阐述:汉王充《论衡·超奇》:“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宋程大昌《演繁露·纳粟拜爵》:“秦始皇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鼂错之所祖效,非错剙意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三三:“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郭沫若《鼎》:“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的创意和风格上,应该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在这里对创意的定义是,创出新意,也指所创出的新意或意境。亦作“剙意”。因此,对“创意字体”的范围作出界定:汉字创意字体是根据项目需要,对特定文字进行“创意”设计,主要应用于海报、标识、广告、包装等现代媒介中的文字设计。

在这里我们还需明晰几个概念。“Typeface”,它的词义是“字体,字样,打字机字体”,是以发展为时代字库为前提条件的一整套具有统一风格的字形组合。是字库的造型属性。在台湾也被翻译成“字型”,Typeface的设计包括文字、字母、数字、标记、标点等。与其相似的一个单词是“Font”,Font字库是符合语言文字标准、符合技术条件标准的,以电子机器为载体的一整套字体的电子数据库,是从具体的技术层面描述字体,具有软件的属性。还有一个词“Logotype”,是“Logo”与“Type”的合成词,它指向的是字形组合为品牌、产品设计开发的特定少数几个文字的特殊造型组合设计,具有一部分图形的属性。简称为“LOGO”而广为人知,今天LOGO有更为特定的意义指向,引申为品牌形象设计中的标准字,甚至成为了品牌形象标识的代名词。

在民国时期,创意字体的历史称谓有“美术字”、“图案字”、或“图案文字”等。“图案”是日本对于“设计Design”的翻译,中国沿用了日本的翻译,在当时普遍通用,“图案文字”就是“文字设计”的意思。其时参与图案文字设计的人群主要是专业设计师与设计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图案文字”比较接近于创意汉字。国内最早出版创意字体书籍是现代平面设计先驱也是创意字体的先驱钱君匋在1930年编辑的《图案文字集》。钱君匋在前言中说:“近年来,我国的出版界及商店的招贴和窗饰上,都运用着一种“新字体”——应该称为图案文字,现在更加盛行,差不多到处可见棱模的或婉转的姿态的字。”钱君匋指出图案字体出现在出版界和商店上,这说明当时的图案字体主要是应用在商业行为的现代媒介上,“棱模”与“婉转的姿态”说明图案文字与传统的书法有很大区别,是一种现代的文字设计。

创意汉字设计作为一个重实践研究领域,中国的设计师们所作的文字设计作品做出了许多实践语境上的回答。一些涉及到中国文字设计有关的重要展览与展览作品的结集出版,也是当下探索创意字体设计宝贵的实践资源。例如GDC11展览的外延活动—汉字24小时试图用对谈,演讲,作品展示诠释当代设计师们对汉字设计的理解。

同享汉字光辉的亚洲国家如日本与韩国对汉字设计研究给这个领域增加了许多新的视点。如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SeibundoShinkosha)编辑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韩国设计师安尚秀(AhnSangSoo)编辑的《第一届国际文字设计双年展》作品集中,都有许多关于中文文字设计的精彩研究。

事实上,国内的设计师和研究者在这一领域深受着日本设计师们的影响与启示。随着两国研究者与设计师的交流与沟通的深入,创意字体设计将在文字设计领域发出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蒋华.中国“美术字”研究—现代文字设计的中国路径[D].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09.

[2]许平.中国设计问题的基本线索[J].设计史研究,2008.

上一篇:苏州大学考研真题答案下一篇:田园风光教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