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试题之生物进化

2024-07-10

生物试题之生物进化(精选9篇)

篇1:生物试题之生物进化

接着上面对初一生物试题二的题目练习学习,下面是对初一生物试题三的试题练习哦。

选择题:

2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B.动物和植物组成的

C.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D.所有生物组成的

22.东北某林区,山底是落叶阔叶林,中部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水 C.温度 D.土壤

23.你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光照的不同而引起的?

A.实验中保证充足的光照 B.给以不同的光照和湿度

C.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 D.除了光照不同外,还要给以不同的营养

24.要想最经济的利用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应选择哪一组食物结构?

A.鱼和鸡蛋 B.谷物和蔬菜 C.兔肉和水果 D.豆腐和牛肉

25.小亮调查完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动物、植物和其它生物三类。他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

A.生活环境 B.形态结构 C.生物用途 D.个体大小

二.非选择题

26.(10分)请你帮忙:

(1)请将下列现象与相应的生物特征用线连接起来。

①老鼠见到猫就逃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鲸呼气时产生水柱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③动物每日排尿和排便 c.生物能进行呼吸

④鸽子长大能产蛋并孵出小鸽 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⑤园丁常给花草施肥 e.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判断是非(用√或×表示)

①所有的生物的生存只需要阳光和营养物质。 ( )

②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 )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孤立,互不影响。 ( )

④无论哪种生态系统,主要的消费者都是野生动物。 ( )

⑤生态平衡是指各种生物因素不能变化的平衡。 ( )

以上就是对初一生物试题的练习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题目知识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大家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加油。

篇2:生物试题之生物进化

选择题:

下列各小题后都有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序号选填到下表相应空格中。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共有特征的一组是

A.生长和生殖 B.具有细胞结构 C.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 D.能排出代谢废物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

A.捕食关系 B.合作关系 C.竞争关系 D.互利关系

3.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母鸡下蛋 B.铁皮生锈 C.雨后春笋 D.葵花向阳

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D.生物圈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5.马克思说,物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没有物质,人类将不能生存。这里的物质应当指

A.营养物质 B.空气 C.水 D.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6.观察下图,葵花朵朵向太阳,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这说明

A.葵花受阳光限制,粮食受水的限制 B.葵花仅仅需要阳光,粮食仅仅需要水

C.它们的生活既需要阳光,也需要水 D.阳光.水是它们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之一

7.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8.下列能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A.热时人会出汗 B.鲸呼气时会产生雾状水柱

C.西瓜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D.含羞草的叶受到触踫时会合拢

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各种生物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食肉动物

1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中的鲤鱼 B.洞庭湖中的所有生物

C.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羊 D.泰山林区

篇3:发现生物突变和进化的机制

世界上某大型转基因公司, 给玉米、大豆转入了抗虫、抗除草剂基因, 商品化效益巨大, 但在提高光合效率方面的商品很少, 表明了已掌握的转基因技术应用范围小, 更没有涉及动物。从其30 多年的巨大投入来看, 研究进度缓, 说明这条研发路线还不能成为大众研发的方向。

一个基因的功能作用的发挥, 需要相关基因配合, 以调动职能器官表达生命势态。例如, A向B伸出一只要握手式的手, 对B就是一个指令, B通过视觉系统、神经系统、肢体运动系统的有关功能基因的联锁反应, 就伸出了应对的手。也就是说, 一个功能基因的启动, 激发了相关基因进行连锁反应, 才表现出应答势态, 足见基因间有一种严密的生态关系。只把每个基因当作一个独立性状的载体就貌合神离了。转基因技术能把一个基因转到受体的基因链上, 但很难转入其协调的生态关系, 这也许就是转入难度大和产生后虑的原因所在。

研究生物突变机制, 明了其功能结构和运行规则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顺势引导生物自主突变, 避免损伤其内因间的生态环境是上策。

两性生物起源于5.7 亿年前, 经过亿万次磨练的突变, 已拥有700 多万种。它们的突变机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不是实验方法能解决的, 只能先进行理论论证后求证。

1 论证的路线和方法

这是一个无法用实验科学研究的问题, 只能采取理论论证。用哲学的观点, 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方法, 从平凡的、熟悉的自然知识和自然现象了解有关共性;归纳共性找规则并注意发现特殊矛盾。合乎生态关系的组合规则可以发现原理。分析有关特殊矛盾产生的原因符合所得原理就完成了一个论点。

2 对突变机制的论证

突变机制是5.7 亿多年前开始有了两性器官[1]以后逐渐完善的, 所以本论证是对5.3 亿年前以来两性生物的突变机制进行论证。

2.1 与突变有关的广义生物学问题

2.1.1 生物的秉性

秉性是生物稳定遗传的生命性格, 两性生物高低层次多、种类庞大, 生活轨迹和习性大不相同, 又各生活在千差万别的环境中, 但它们生活的目标是一个, 要世世代代生存下去。要生存就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生存能力。人出生后, 随着岁月增长, 无须教诲就会自觉自动学爬、学坐、学站立、学走路, 一直学到老, 体现了生物有不断完善自身生存能力的自然力, 诸如此类现象很多, 透射出一股强势的“生命的自然力”。如果哪种生物缺乏这种自然力, 它还能存在吗?因此, 不难看出生物的秉性就是为了适应环境, 不断向着完善自身生存能力的方向前进。

2.1.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地球上的光、水、热、氧及营养物都是无生命的, 只能对生命物发展起供应作用, 没有调理能力。而生物是些生命体, 能有意识的行动, 遇到不良条件时, 或进行适应变异, 或就地休眠, 或迁飞到异地以躲避不利的生存条件。这就可以明了在进化过程中, 生物是在有意识行动, 环境是在无条件普惠, 生物是发挥进化功能的主体, 修正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观点。

2.1.3 两性生物的突变机制相同

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步步突变而来, 初期的两性生物经过5 亿多年突变至今, 生物的门类仍然稳定, 层级不乱, 反映出它们的突变机制相同。包括动物和植物在内的各种生物生命体的基础结构都是细胞和由细胞组成的各种器官;而各种生物的细胞结构是大同小异的;同类生物的功能器官的功能作用也大同小异, 反映出生物们都不约而同的有章法而不乱的, 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着, 都受控于同一个机制进化着。特别是各种生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功能的关系协调十分相似, 就可以进一步认定各种两性生物突变的机制是相同的。以上3 条建立了论证问题的规矩。

2.2突变机制构成的生物学基础

前人研究表明, 人类与黑猩猩在500 万年以前就走向了各自独立变异和进化的道路, 到现在看, 两者的性状差异巨大, 但决定生物体性状遗传的基因, 在人体中还有98.77%的数量与黑猩猩相同[2], 足见基因的稳定性相当顽强。再从微观上看, 现代科学已经发现, 构成基因的DNA能存活数十万年不变[3], 更加证实了基因的稳定性。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 基因是每个细胞的核心结构, 决定稳定遗传的主体, 所以生物体及其每个细胞都是相当稳定的。但寒武纪物种大爆发[4]和中国每年出生先天性残疾婴儿80 万~120 万[5], 全世界达4 000 多万, 无疑都是一些突变现象。从矛盾的对立角度看, 既然稳定性占住了生物体的每个细胞, 就不可能有突变性立足之地。但是, 从生物进化的全过程来看, 缺少了稳定性或突变性, 都不会有今天的生物世界。可见每个生物体内还是有突变性的立足之处。

2.3 突变机制的结构与运行规则

2.3.1 生物体具有执行突变的“场所”

从胚胎学常识可以推断, 只有精子和卵子 (两性细胞) 要进行融合, 开始产生胞间连丝时起, 双方才消去稳定性, 撤去排异作用, 才能进行细胞融合。卵细胞把精子中的遗传物质全部吸纳过去进行两性细胞融合时, 才是执行突变的唯一场所。子代无不具备双亲的几乎全部的特征特性, 反映了卵细胞具有强悍的纳新能力。子代是双亲最大突变的体现, 也只能在两性细胞融合时完成。

2.3.2 诱变因素是异常信息

客观因素可分为物质因素和信息因素。物质因素不能直接进入卵细胞, 因为人体卵细胞即使在成亿个精子包围中也只允许一个精子进入, 更不允许其他物质进入, 否则就不会有性状基本整齐地代代相传的后代。通常的信息种类不影响生物生命的正常活动, 否则, 生命就会杂乱无章。引起突变的是异常信息, 如唐朝王焘在《台外秘要》[6]中记述了强雷电及暴风雨时受孕, 引发多种先天性残疾。刘瑞昌先生报道[7], 青藏高原的玉树地区, 是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儿出生率最高的地区, 是低海拔地区的3~4 倍。另外, 中国国家气象局网站记录了那里是中国的特高雷电区。笔者把这两份资料嫁接起来, 正与王焘记载的现象相符, 折射出异常因素引发突变的作用。笔者曾发现, 西瓜在两性细胞融合时, 遇上暴雨打击塑料棚模造成强噪音的, 子代苗全部出现生长点簇生现象。此外, 怀疑噪音对先天性残疾影响的报道不少, 也是一种烘托。因此可以看出, 只有足以影响生物正常生存的因素发出的信息才能成为引变的信息。尽管如此, 这还是一个单薄的观点, 但因为它能无缝对接于整体论点才确定成立。

2.3.3 不利于生存的信息转变成了有利于生存的信息

人体受到病菌侵染会发烧, 是一种应对反应。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自然会产生应对信息。应对信息是本体的产物, 自然是有利于生存的信息。

2.3.4 产生突变的规则

既然两性细胞进入融合时营造了突变的“场所”, 又具强悍的纳新力, 作为生物体应有的谋求完善自身生存能力的应对信息就自然会被纳入“场所”, 在有关载体上留下应对信息的记忆。前人已经报道一些两性生物的性细胞融合的时间很短, 在0.5h左右, 信息的行程更快捷, 故两者能够相遇的时间很短促。因此, 引变出的应对信息得以留下, 还必须是两性细胞融合的时间与产生应对信息的时间同时发生。这就是突变的关键条件, 或称“规则”。以后1~2 代在不利于生存条件下稳定遗传。

2.4 突变机制论点的实验与展望

突变机制的理论构建了植物人工免疫的步骤和方法, 按上述时间要求用芜青花叶病毒Tu MV黑2 株系毒原[8], 免疫高感病毒病 (发病率100%, 病情指数56.80) 的大白菜二牛心品种一次, 经过2 代接种筛选, 获得了高抗的586-1 品种, 发病率为0, 解决了大白菜生产的重大灾害, 已稳定使用了十多年。近年又用病毒免疫724 大白菜, 用西瓜枯萎病毒素免疫西瓜枯萎病, 都已获得高抗病后代。证明了本理论的实用性。同样的道理, 本理论自然可用于农作物抗盐硷、抗旱、抗除草剂免疫, 也有可能用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动物免疫等。因为操作是符合生物的生态关系的, 所以是安全的。其他单位在玉米上免疫除草剂也初见成效。

3结论

创新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战略项目, 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还在爬坡。本项论证用哲学的观点, 从平凡的自然现象中, 归纳有关共性, 辩证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终于发现了生物突变的机制。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由稳定性状遗传的基因所控制, 只有精子和卵子融合时才撤消稳定性, 因此只有正在融合的两性细胞才是可产生突变的场所。物质和一般性信息都不能直接引起突变, 只有不利于生存的因素刺激生物体, 体内产生应对信息才能引起突变。因此用不利于生存的物质或信息刺激生物体产生应对反应的时间, 调整到两性细胞融合时的时间, 就能给下代留下突变的记忆。这项理论在农作物上已成功应用于免疫病害, 也可能用于抗旱、抗盐硷、抗除草剂等, 也许还可用于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免疫动物病害、减少人类先天性残疾产生。因为不伤及生物的正常生态链, 所以安全可靠。

亿万个突变串联起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所以突变机制就是进化的机制。生物种类之所以千变万化是因为在不同环境中进化的结果, 而突变机制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玛丽·萝卓.新物种化石标本[N].大公报, 2008-03-24.

[2]国际科研小组.人与黑猩猩基因差异[N].参考消息, 2002-01-05.

[3]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十年来改变世界的十大发现[N].参考消息, 2010-12-17.

[4]刘元凯.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原因的探讨[EB/OL].新浪网 (2010-11-02) [2016-01-07].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5ebe4d0101f70a.html.

[5]中国卫生部.妇幼保健和社区[EB/OL].中国新闻网 (2011-09-09) [2016-01-07].

[6]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7]刘瑞昌.高原地区儿童先心病流行学的研究[J].高原医学, 1983, (S1) .

篇4:生物试题之生物进化

关键词: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92-01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生命从哪里来?最早的生命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从人类诞生以后就有人不断的问过自己。那么生命到底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这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的第一个章节中所提到的问题;这也是八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也很有疑惑的一个初始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为八下的生物教学开一个好头,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生物毕业会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做为一名普通的生物老师,我也对这一个课题感到十分的感兴趣,也很好奇生命是怎么样发生和发展的?通过为教材和教参的研读,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个课题,我有了自己小小的观点和总结。

首先,根据时间的先后对前人们关于生命起源的各个观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一、神创论: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了东、西方关于生命起源的两个代表观点。

中国人信奉“盘古开天劈地”,古书上说“盘古气化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静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朱玉,汗流为雨泽,声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蠡牤。”再配以简单的解说,给学生营造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意境。

西方人信奉《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中提到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上帝创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和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上帝称空气为天,是第二日。上帝使水聚于一处,露出旱地,旱地上长草、水果、菜蔬为第三日。上帝创造了两个发光体,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创造了众星为第四日。上帝创造了天上的飞鸟和海里的鱼为第五日。上帝创造了各类活物----牲畜、昆虫、野兽以及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为第六日。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作以及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作,安息了。

通过讲解这两个关于起源的传说,总结其中的特点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超越自然的神灵,这是生命起源的最早观点。

二、自然发生论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自然发生论”。这种理论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简单解释是认为生命随时自发地发生,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代表观点有:“腐肉生蛆”“腐草化萤”;埃及人认为尼罗河的青蛙和鳝鱼是阳光照射淤泥的结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认为植物是由彗星的尾巴形成的。听到这些观点,学生自然就认为这些理论是非常荒谬而不可信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新的科学家不断的站出来推翻这种观点,于是诞生了第三种理论----生生论。

三、生生论

提到第三种理论,不得不说到两为非常杰出的科学家雷迪和巴斯德。先简单描述或者重现雷迪的“腐肉生蛆”实验。

材料:苍蝇数只、纱布若干、鲜肉两块、瓶子两个

提出问题:腐肉是否能生蛆

作出假设:腐肉不能生蛆

制定实验方案:1、将一块鲜肉放入瓶内,并盖上纱布,标记为A;

2、另一块鲜肉放入瓶内,瓶口敞开,标记为B

3、放出苍蝇

结论: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形成的

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推翻了“腐肉生蛆”的这种观点。但是后人认为微生物可以自然产生,于是巴斯德又做了一个更有名的“鹅颈烧瓶”实验。将通过高温灭菌的肉汤放入进过处理的“鹅颈烧瓶”里储存了四年,肉汤依然新鲜如初。而瓶口敞开的肉汤很快就腐败变质了。因而提出了“生生论”---生命只能来源于生物,但是他们并没有回答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最早的生命又从哪里来呢?人们又在继续寻找答案。

后来,在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在其导师尤利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个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在类似于原始地球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比如米勒实验提供持续的电能,原始地球的条件可能达不到;还有人推测形成的有机小分子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出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通,科学证实氨基酸可以在宇宙的恶劣环境中存在。之所以要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结论或者科学结果的诞生都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和质疑的过程。后来在地质学、太空学、古生物学等提供的证据影响下,科学家们推测生命起源共经历三个过程:第一个是从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从氢气、氨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到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第二个是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形式,就是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到有机大分子像蛋白质、多糖、核酸;第三个生物的大分子演化到原始单细胞的生命形成一个原始的单细胞,能进行新陈代谢的交换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4亿年。(参考文献3)

总之,跟着历史的脚步,老师和同学一起经历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理论,从最早的“神创论”到现在更让人信服的“化学进化论”,这也从侧面向学生灌输了一种学说或一个理论的诞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无数人花费无数时间,耗费无数精力才能完成,这就是自然的魅力,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三国·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

[2] 摩西著《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

篇5:八年级生物试题之生物的分类

八年级生物试题之生物的分类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B. 病毒营寄生生活

C. 病毒具有细胞壁 D. 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与洋葱细胞相比,细菌细胞缺少的结构是( )。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成形的细胞核⑤叶绿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3.蘑菇的主要繁殖方式是( )。

A. 孢子生殖 B. 出芽生殖 C. 分裂生殖 D. 菌丝繁殖

4.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大肠杆菌产生大量的胰岛素,拯救了大批糖尿病患者。这主要是因为( )。

A. 大肠杆菌容易寻找 B. 大肠杆菌生产成本低

C. 大肠杆菌繁殖快 D. 大肠杆菌易受人控制

5.艾滋病病毒类型属于( )。

A. 植物病毒 B. 动物病毒 C. 细菌病毒 D. 噬菌体

6.下列不是病毒引起的疾病或病害是( )。

A. 烟草花叶病 B. 流行性感冒 C. 鸡瘟和猪瘟 D. 痢疾

篇6:生物试题之番茄结构

1.用热水烫番茄,很容易从番茄表面撕下一层“皮”,这层“皮”属于:

A.营养组织; B.输导组织; C.保护组织; D.分生组织。

答〔 〕

2.下列植物器官中,属于营养器官的是:

A.花; B.果实; C.种子; D.茎。

答〔 〕

3.根尖中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的区域是:

A.成熟区 ;B.伸长区; C.分生区; D.根冠。

答〔 〕

4.下列结构属于器官的是:

A.番茄果肉; B.一只香蕉; C.洋葱表皮; D.苹果果皮。

篇7:初一生物试题之动物关系试题参考

初一生物试题之动物关系

【—初一】生物的学习离不开对知识的积累和习题的练习,接下来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试题精选,请同学们都认真答题了。

1. 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共有特征的一组是

A.生长和生殖 B.具有细胞结构 C.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 D.能排出代谢废物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

A.捕食关系 B.合作关系 C.竞争关系 D.互利关系

3.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母鸡下蛋 B.铁皮生锈 C.雨后春笋 D.葵花向阳

上面的题目对于同学们来说都已经很轻松了吧。接下来还有其他的初中生物试题等着大家来练习哦,想要了解更多更全的初中生物知识就来关注吧。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之硒与糖尿病

【—初一生物上册之硒与糖尿病】,硒国内外科学家苦苦探索,最终发现,最理想的伴侣就是硒,以硒作为解毒剂,可以加大化疗药物的剂量,使药力大大提高。

硒与糖尿病

糖尿病对许多人特别是中老年朋友来讲已不太陌生。它被人们称为“富贵病”,并和肿瘤、心血管疾病一道被列为对现代人危害最大的三大慢性疾病。最近的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普遍缺硒,其血液中的硒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补充微量元素硒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病人的各种症状,并可以减少糖尿病病人各种发症的产生机率。糖尿病患者补硒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病情的加深、加重。

硒与糖尿病的医理作用。

糖尿病患者补硒有利于营养、修复胰岛细胞,恢复胰岛正常的分泌功能 。

人体内必须有胰岛素的参与,葡萄糖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多造成胰岛素的相对不足时,就会引发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能够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受损或其功能没有发挥。而补硒可以保护、修复胰岛细胞免受损害,维持正常的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医学专家提醒:营养、修复胰岛细胞,恢复胰岛功能,让其自行调控血糖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清除自由基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途径

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物质自由基,其强烈的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就是糖尿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也会引发体内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从而损伤人体内各种生物膜导致多系统损伤,出现多种并发症,后果极为严重,如何有效预防和减轻并发症呢,硒有着巨大的潜力,因为大量医学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补硒以后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阻止这种攻击损害,保护细胞的膜结构,使胰岛内分泌细胞细胞恢复、保持正常分泌与释放胰岛素的功能。

增强糖尿病患者自身抗病力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硒是强免疫调节剂,人体中几乎每一种免疫细胞中都含有硒,补硒可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总结:从而整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对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增加了一道抗感染及预防并发其它疾病的坚固防线。

八年级生物试题之镁

【—八年级之镁】,具有比较强的还原性,能与沸水反应放出氢气,燃烧时能产生眩目的白光,镁与氟化物、氢氟酸和铬酸不发生作用,也不受苛性碱侵蚀,但极易溶解于有机和无机酸中。

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它参与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镁会出现叶片失去绿色、植物生长不正常等症状。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想利用无土栽培法来验证镁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他们所选用的实验材料为完全营养液(各种营养物质齐全)、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用植物若干、无土栽培用具等。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为体现实验等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在实验植物的选择上应注意的问题是

(2)请写出简要的实验过程

(3)请你预测实验结果

总结:在空气中,镁的表面会生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 中考,使空气很难与它反应。镁和醇、水反应能够生成氢气。粉末或带状的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发出强烈的白光。

初一生物教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目标

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目标

1、结合花粉粒萌发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能力;

2、通过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观点;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ldquo 中考;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容抽象,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有关活动模型或现代教学手段。花粉发育的标志是伸出花粉管和产生精子,其发育结果是花粉管将精子送入胚囊。受精过程是细胞融合,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初中生物学习方法(4)

1.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初中英语

2.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生命起源与热泉生态系统

生命的起源可能与热泉生态系统有关 初中生物,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提出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未,科学家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发现了几处深海热泉,在这些热泉里生活着众多的,包括管栖蠕虫、蛤类和细菌等兴旺发达的群落。这些群落生活在一个高温(热泉喷口附近的温度达到300 ℃以上)、高压、缺氧、偏酸和无光的环境中。首先是这些化能自养型细菌利用热泉喷出的硫化物所得到的能量去还原二氧化碳而制造有机物,然后其他动物以这些细菌为食物而维持生活。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这样的深海热泉生态系统,它们一般位于地球两个板块结合处形成的水下洋嵴附近。

热泉生态系统之所以与生命的起源相联系,主要基于以下的事实:

(1)现今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都生活在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其相似;

(2)热泉喷口附近不仅温度非常高,而且又有大量的硫化物、甲烷、氢气和二氧化碳等,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相似。

由此,部分学者认为,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但另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随后就蔓延到深海热泉喷口周围。以后的撞击毁灭了地球表面所有的生命,只有隐藏在深海喷口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因此,这些喷口附近的生物虽然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但却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免疫与计划免疫》课后练习题答案

分析

1.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这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2.当人体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时,或当人体皮肤受伤时,病菌能够侵入人体 初中生物;人体的血液、淋巴液等组织中以及人体的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3.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体内产生了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

练习

1.可能的原因有:(1)这个人过去得过麻疹;(2)这个人过去接种过麻疹疫苗。

2.不能确定这种传染病在我国已经被消灭,因为有的病毒或细菌能够在人体内或其他环境中潜伏很多年。不能在计划免疫项目中取消相应的疫苗,因为这种传染病有可能会再次出现,例如从国外传到我国等。

篇8:生物试题之生物进化

人造物的传承延续是将生物进化与人造物进化展开类比的前提。很大一部分现代人认为人造物的发展是不连贯的,并且相信人造物的产生是与爱迪生、瓦特等英雄式的发明家和像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弗兰科莱特等英雄式的设计师,完全独立的发明设计了哪些奇特的及其和宏伟的建筑。在我们传统的文化当中也从来不缺少这种英雄式的人物,最为典型的当属“皇帝”,“黄帝作旃冕”[1]、“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作瓦甑”[2]等等。

仔细研究人造物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人们普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瓦特小的时候,看见炉子上壶里的水沸腾了。蒸汽把壶盖顶了起来,瓦特从中受到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成为著名的发明家。事实上,瓦特发明蒸汽机并不是他幼时的灵感,而是吸收前人的成果结果,没有前人的技术积淀,瓦特不可能发明出万能蒸汽机的。看一下蒸汽机的改进过程会增加这种印象,“公元一世纪,亚历山大·希罗曾设计过类似的机器。1698年,汤姆斯·萨威利获得了用蒸汽机抽水的专利权。1712年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牛考门蒸汽机效率非常低,只能用于煤矿排水。第一台蒸汽机是法国物理学家德尼斯·帕潘1688年用一个圆筒和活塞发明制造的。瓦特只是改良蒸汽机的发明者。”[3]

一、技术进化与设计进化

对于技术的进化现象,人们早有所关注。文学家塞缪尔·勃特勒在其作品中用一种赋予想象力的方式按照进化的模式去解释机器人的发展,皮特·里弗斯则将武器进行分类,揭示了物品的类进化现象[4]。达尔文在提出进化论不久,马克思就呼吁依照进化论的框架去评述技术史。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单个杰出的英雄人物,同样他认为技术的发展也是建立在一些微小的技术改进基础上的发展过程,技术的累积在技术的进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丹麦博物馆学家汤姆森将史前的人造物按照时间轴排列而得出的“三段论”,也带有强烈的技术进化暗示。进入20世纪60时代以后,对技术进化论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设计史是否可以像生物一样具有自己的进化轨道呢?

一方面,设计和技术的最终结果都是人类知识客观化,技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地球上丰富多彩、不计其数具有延续性的人造物集合,对技术进化的研究只是将观念物化过程中的技术元素单独抽离并进行研究的结果,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人造物不单单是技术的产物,其中设计因素的重要作用不可回避。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包括生产用的工具及其发展阶段的知识,而这些构成了设计者造物的外部环境,无论那个时代的设计都立足于技术营造的这个环境。但是纵观各种丰富多彩的人造物,无一例外都是设计者有意识从当时的技术环境中挑选出的有用的知识,现实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来的。因此,设计与人造物直接联系,技术通过设计与人造物发生联系。

另一方面,人造物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人类经验与知识的客观化。因而对人造物的进化研究就是对物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文化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其研究不可或缺。作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的技术,本质上是造物活动中不掺杂丝毫感性的理性要素,对实现人造物的功能性有很大的关系。而技术对于人造物审美方面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能力显然是不具备的,这是一种“先天不足”。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行为,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5]。这决定了设计学科在研究人造物时能兼顾观念物化过程中物质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要素。因而,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设计不但能建立自己的进化论,而且比技术进化论更能揭示人造物的进化规律。

二、设计进化的生物学类比

我们大多人对达尔文如何解释“物种的起源”已经相当的了解,以至于众多学者在解释“造物的起源”时非常习惯运用准生物学的术语来指称技术概念,如“适合度”“存活”“性状”“突变”“杂种”等,好像这些类比并不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术语本身就能说明问题。事实上,进化生物学的专业术语用来简明的概括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是非常有效的。[6]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讨论设计进化时可以沿用这些术语。

经由设计物化而成的人造物(其实包含诸如学科理论,管理方法,社会组织等无形的文化实体,包含了艺术进化的成分),每一种人造物在形态上(包括形状、色彩等)和功能上都有可以复制的特点,即性状。有时这些性状在复制的过程中因为实际的生产状况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变化,(新材料的出现,或者是就是设计者不经意间的试错而得出的经验),致使产生了一种与先前同一种类有差别的人造物,即突变引起的变种。大量的变种被投入市场,在哪里它受到了消费者的严格选择,如果变种使生产的作坊获利,设计者取得收入,消费者的自信得到满足,那么这个变种将成为幸存者得以保留,在下一次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大量的复制,扩散,如果变种没有满足三者当中的任何一个这个有害的变异便被淘汰,以此往复推动这类人造物的不断进化发展。

三、设计进化种的“非类似性”

这些生物进化与设计进化之间类似的直接性和多向性,有力的说明了将“设计进化”的概念从一个联想性的隐喻转变成一个符合规范化模型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在建立这个模型之前不应该忽视其他存在的情况,不可忽视的是,在许多重要的方面设计系统和生物系统之间并非相像。

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人造物是有意识的设计产物,并不是随机产生的。“有意识”是设计中最为醒目的特征,人造物在没成形之前在设计者的头脑中就已经形成,正如马克思马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虽然这个“在头脑脑中已经形成的”的影像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设计者可以从这个影像出发通过试错去探讨各种实现的可能性,有些可能性就会变成现实。所以设计创新是有意识的,而这在生物学中通常认为是不允许的。

另外一大差异在于,设计进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基因”对应物。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不同物种性状都是由特定的基因造成的,而组成简单生命最少要265到350个基因。与此相对的是一个人造物的性状特征不能被唯一的分解成稳定不变、意义明确的设计要素。例如,所有的自行车都有轮子,但是这些轮子不论在设计上还是在构造方面都是各有特点的,只能说它们只是存在于轮子的“设计原理”之中。[7]一些细节的差异还在于:“设计原理”可以独立的被传递、储存、恢复、变异和选择,而基因一定会伴随着生物体的消亡而消亡。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一张照片去复原一件瓷器,去根据说明书去拼装一张富有设计感的椅子。事实上,在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风车的传播也是一例,风车是波斯人在8世纪发明的,当时为水平架设,它在5世纪后传入中国时仍然采用这种架设方法,鉴于风车不可被运输的条件限制,能够传播的仅仅是风车的“设计原理”别无其他。[8]

四、“进化”是否与“设计”相容

设计进化论的进化隐喻似乎非常的吸引人,总体而言生,物进化机制与选择机制都会令我们联想起与之对应的人工制品进化的许多方面,但是再将其抽象的原理转变为具体的进化模型是还是遇到了上述的问题。

设计是有意识的产物,我们可能非常赞同设计变化受变异和选择的驱动的观点,但是这些不是“盲目的”,不论在设计过程还是作为设计的结果——人造物,变异和选择主要依靠设计师有意识的努力来完成,正如对一个台灯的设计,是采用何种设计方法,采用何种原料,以及那个原型投入生产等,都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但是,作为进化机制的一个非常基本的要素,“随机变异”真的必须像有性生殖中DNA分子的突变那样“盲目”吗?可能并非如此,谨记达尔文的真知灼见吧:是种群进化,而非单个生物体。不是单个设计品的进化,二是同一类设计品的进化。所需要的一切不过就是:实际生产、选择、和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随机要素。

实际上,设计的过程总是不完美的、不确定的。众所周知,设计者、市场分析员等等认为“最佳设计方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和不协调的随机要素,另外,由于大众需求的多样化设计品被选择的判断依据并非普遍一致,所以会存在具有相似用途的人工制品可能会按照想去甚远的规格来设计,也会因截然不同的缘由而被选择。也就是说,这个貌似不可逾越的障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通常而言,一个设计品在其种群中,有足够多的多样性和相对盲目性的变异来支持一个进化的过程。

五、结语

人工制品的丰富多彩,不亚于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本文受到生物学隐喻的启示,试图将解释生物多样性的生物进化框架,用来解释设计创新发展的原因。从总体上来看,设计品的发展也经历了变异、选择、扩散、和复制的过程。有利的表明了将“技术进化”的概念从一个联想性的隐喻转变成一个符合规范模型的可能性。但是,在试图建立这样一个模型之前仍然遇到了一些非类似情况——有意识地选择和没有基因对应的最小选择单元。对于前者,必须要认识到所谓进化史种群的进化,而不是单个生物体的进化,不是单个设计品的进化,二是同一类设计品的进化。所需要的一切不过就是:实际生产、选择、和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随机要素。对于后者还需进一步展开讨论。

总体而言,本文只是在一个浅显的层次简单的讨论了设计进化与生物进化的类似性,很多是一种文学上的描述,并没有进一步的提出严格的设计创新进化的模式,也没有提及设计创新时选择单元与复制因子。因此,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导论,如果能引发大家对此的兴趣就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1]柯林·罗南(改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中华科学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黄欣荣,《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摘自《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版。

[3](英)约翰·齐曼主编,孙喜杰、曾国屏译《技术创新进化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尹定邦主编,邵宏等编著《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5]G.Scott,The Architecture of Humanism,p.165.

篇9: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生物试题之我见

一、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史

直接考查研究方法,是新课程中学生物教学要求在高考中的反映。广东生物单科卷第9题,考查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即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海南理综卷第14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组合考查了“对照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广东生物单科卷第26题考查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江苏卷第7题考查了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有关知识。天津理综卷第2题涉及著名科学家包括虎克(R.Hooke)、坎农(W.B.Cannon)、摩尔根(T.H.Morgan)和韦尔穆特(I.Wilmut)等的研究成果。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将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各类基础知识融入具体实例中加以考查,这是新课程高考生物学试题的重要特征和命题趋势之一。安徽理综卷第4题和广东理基卷第45题,都引用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有关“水母绿色荧光蛋白”这一内容。前者考查了绿色荧光蛋白在该研究中的主要作用,而后者则是结合此背景材料,考查了对基因表达的检测。广东生物单科卷第4题考查了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中的应用;第32题关于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的人工湿地问题等,体现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强调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关系

使考生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是课标的整体要求,理应在高考得到体现。广东生物单科卷第28题借助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考查基因突变和免疫的有关知识;第13题,结合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方面的内容考查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即臭氧层破坏。山东理综卷第5题借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正确治疗措施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广东生物单科卷第32题联系人工湿地考查了重金属污染问题。天津理综卷第8题涉及到水华等内容。

四、强调图文转换能力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图表方式呈现实验结果,要求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新课程高考卷的重要特点。今年广东生物单科卷的必做题(140分)中涉及图表类的题占75分,江苏卷(120分)中有80分的题目涉及图表。宁夏卷必做的4道非选择题中,每道题都涉及图。

五、强调实验方法和探究能力

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试题的题干及解题过程中,以及注重对基本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的考查是考纲的基本要求之一。广东生物单科卷中有56分与实验有关,其中第36题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大豆植株高度的影响,并预测实验结果。安徽理综卷第29题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广东生物单科卷第31题是对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的实验结果的解释;第12题要求考生对用图呈现的实验结果做出判断;第27题是借助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照片考查考生对减数分裂过程和特点的掌握情况。江苏卷第6题是有关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要求考生能根据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解答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

上一篇:改善民生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中学生家长会家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