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长远规划

2024-06-30

教师培训长远规划(共8篇)

篇1:教师培训长远规划

三庄镇中心小学教师长远规划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市教研会议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全面开展教师培训。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培训”的原则,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建立起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学科配套、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内容

——新理念: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讨、总结反思等形式,更新我校教师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新课程: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我校新上岗教师开展岗前培训。使教师掌握课程改革的理论、目的、原则,明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向,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新课程改革健康深入发展。

——新技术: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建立我校教育技术标准和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使我校教师普遍接受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我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

—教育管理:紧密联系实际,以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为重点开展培训。校长及学校管理人员培训的重点是提高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政策法规、学校管理及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等。班主任培训重点是班主任工作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教育法规等内容。

——师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继续开展以“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等途径和形式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宣传,改革师德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显著提高。

三、培训对象

全校教师、教干、校长分级培训。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所有班主任和初中教师、校长、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学校负责本校教师在职学历和校本教研培训。

四、类型及目标

1、全校教师全员培训。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假期进修与在职自学相结合,强化校本研修。以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为契机,组织开展对全校专任教师的全面素质提高培训,3年内轮训一遍。通过对全校专任教师培训,使每位教师接受不少于240学时的在职培训,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显著提高。

2、全校骨干教师培训。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采用外出学习,外出培训、集中研修、远程学习、专题辅导、在岗自修和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定计划,定任务,定目标,分学科每年培训一次。

3、学校校长培训工作。每年都参加省、市、市组织的校长培训,校长接受不少于300学时的提高培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4、班主任培训。要紧密联系实际,围绕班主任工作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教育法规等内容,通过典型案例,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辅导培训。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

5、教师学历培训。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学历。用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导向,积极鼓励支持教师进修提高学历。进修要以在职攻读为主,坚持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函授学习、网络学习、电大开放教育学习、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进行提高。要积极鼓励专业功底扎实,工作成绩优异的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6、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新上岗老师积极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进行对新任教师上岗前基本技能培训。上岗后,由学校负责,安排指导教师,主要采取“一帮

一、师带徒”的办法,进行岗位练兵,使其尽快适应教学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构建培训体系,认真落实教师培训规划

建立以现代远程教育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载体,以市级、市级培训为龙头,以片级联研为依托,以学校校本研修为延伸,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构建全校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格局,层层抓落实,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二)完善培训制度,健全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要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要管好培训教师,将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职务评聘挂钩,作为评选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聘用教师、职务评聘、选拔任用的必备条件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要建立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支持教师进修提高学历,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对专业对口、取得高一级学历的教师和接受各类培训的教师,培训期间,学校应按规定报销学员的学费、差旅费等。除派员参加省、市、市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外,还积极联系省内外名校,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发挥骨干教师的“种子”作用,对广大教师再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三)多方筹措资金,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

足够的经费是教师培训任务完成的根本保障。要积极争取,多方筹措培训资金,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要强化培训管理,要把教师培训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并制定学校教师近期、中期、长期培训规划。要把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对教师目标考核之中。学校要把教师培训同读书活动结合起来,同推动教改结合起来,同促进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同和谐校园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形式下教师成长的新机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篇2:教师培训长远规划

武安九中 张玉芳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因此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一、社会背景和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将是我今后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为,合格教师不是终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自我分析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理论与生俱来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三、发展目标

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和各级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理论与生俱来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教师培训长远规划

《中国教师》:近年来, 社会上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增强, 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高潇怡:留学低龄化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 现在很多的数据都在说明这一问题。什么是低龄化?我认为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毕业之后不在国内读大学以及出国留学者普遍年龄的下移。在2011年《高中生出国留学意向分析》中, 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 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 24%计划出国继续高中学习, 6%计划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读研究生。这些数据体现了21世纪以来, 留学日益低龄化是中国留学的新特点之一。所以, 我认为低龄化就是年龄的下移, 以前更多的人出国读研, 现在是出国读大学, 读高中, 甚至下移到从小学到高中一体化的出国受教育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 2005年以来我国中学生去美国读书的数量增长了10倍, 这表明了低龄化出国留学现象的存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我认为:一是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 中国家庭在客观上对教育可选择的权利和余地越来越大, 很多家庭有实力和条件让孩子出去;二是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加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家长对目前的教育质量有不满意的地方, 有些家长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如高考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或者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中学时更好地与国外的环境对接, 为更好地适应提早做准备。所以, 我认为客观上物质条件的成熟和主观上家长需求的转变, 促使他们的判断和对孩子教育的选择发生变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就业形势的驱使。在我们的年代博士毕业可以在高校工作,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 这无疑是造成低龄儿童出国留学现象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除了前面提到的客观的经济实力, 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国内就业形势的变化, 还有一个原因是家长和孩子观念的转变。很多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的家长在理念上对国内教育不完全认同, 他们认为国外教育有一定的优势, 所以即使经济上有一定负担, 也可能选择出国留学的道路。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 愿意在教育上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 愿意给孩子选择他们认为的更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这一现象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也有一些家长在送孩子出国时存在着盲目、攀比、从众的心理。一些家长认为大家都在送孩子出国, 自己有条件和实力, 所以也送孩子出国。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对国内外教育和孩子的未来规划进行慎重的考虑, 很多家长甚至没有考虑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我们先抛开出国读书的利弊之争, 孩子在没有任何经验判断和选择的情况下, 从小就出国读书, 很多是家长的主观想法甚至是功利性目标, 这种情况下送孩子出国留学可以说是缺乏判断和了解的举措。还有一些家长是盲目的攀比, 非常理想化地认为出国就是一条黄金大道, 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道路, 有的甚至在经济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借钱也要让孩子出去, 由此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背负很重的经济负担, 出国之后压力很大。所以, 我认为这一事情背后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中国教师》:有人说低龄留学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但是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基础教育总体质量还是普遍认可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高潇怡:出国留学现象在历史上也存在过, 如洋务运动时期就有一些幼童出国学习机械、造船等技艺。这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处于弱势的地位, 我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走向西方的, 所以留学指向教育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至于中国教育质量, 以及怎么看国内与国外的教育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说留学低龄化的一个主要背景就是很多人认为中国教育有问题。我认为对这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确实反射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比如评价问题, 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 从幼儿园开始, 个别教育存在机械、刻板、学生负担过重等现实, 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 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完满。然而这些方面的缺失有着客观的原因, 比如我国国土面积较大, 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 优质教育的普及和实现需要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教育的优势, 它也有一些好的地方。比如我的孩子在美国受过一年教育回来之后, 认为在有些知识上, 国内的知识更集中更有体系, 给自己的信息量更大, 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不错的。

在处理尊重差异、激发兴趣与系统的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方面,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探索。包括美国, 他们近年来也在探索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增强知识的逻辑性、递进性和累积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说中国教育都是问题, 没有好的地方, 这不客观, 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努力着, 在进行各种改革和尝试。但是我们有我们的国情, 比如在班额上, 很多小学班额是40~50人, 美国的班额是20多人, 这是受客观的背景和条件制约的。

从学习和交流的角度来说, 出国本身无可厚非。即使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很好了, 我们仍需要出去。某种意义上, 中国的教育好不好跟我们的孩子出去不出去之间存在着联系, 但还存在着出去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出国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享受国外好的教育, 以此来规避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 我认为家长让孩子出国留学有很多的因素要考虑, 比如性价比, 中国的一些家长会投入很多钱到孩子的教育中, 但是孩子毕业后, 从长效来看, 教育投入并没有和教育产出平衡。此外, 我认为让孩子出去留学还有一个教育多元化的问题。从综合的角度考虑, 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应考虑孩子自身的动机和意愿, 有的孩子不愿出去, 家长还是让他们出去, 这就违背了孩子的意愿。

《中国教师》:出国留学低龄化, 意味着孩子很小就要和父母分离, 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挑战, 这对身心尚处于发展期的孩子来说, 带来的弊端有哪些?

高潇怡:低龄化出国留学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挑战, 其中就包括送孩子出国是不是越小越好这一问题。从孩子自身的语言学习、价值观认同出发, 早点出去可能比较容易衔接, 但是在出去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为每个孩子存在着个体差异, 他们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试压力的能力各不相同,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 这对孩子身心的适应、人身安全都可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我接触过不少的留学生, 有些是小学生、中学生, 我发现这些孩子在国外的适应情况很多样, 例如有些孩子寄宿在美国的家庭中, 不适应寄宿家庭的生活习惯, 文化认同、相处方式不是特别好, 就会有很大压力, 因为他们不仅要适应居住环境, 还要适应学校的环境。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 这时期是其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 面对陌生的环境, 不仅在学习上有压力, 地域上的变动和不同文化导致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还有自身被接纳的程度, 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和文化的归属与认同感紧密联系。一个人在异国他乡, 加上学习的压力和困难, 就可能产生心理压力问题, 所以有些孩子就会出现焦虑、社交恐惧。我认为要注意如下问题:第一, 在出国问题上,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和想法。第二, 我们要考虑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第三, 家长要帮孩子提前做准备, 在这一过程中要随时了解、体察、关注孩子的适应状况, 并给以帮助。

我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让孩子在前期对西方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前期让孩子去参加夏令营, 进行短期体验, 以此来检验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 要让他们出国, 家长要多加注意, 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准备非常必要。此外, 语言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都应该做准备, 因为面对挑战, 准备得越好, 遇到的困难就越小。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敏锐地关注孩子面对的挑战, 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适, 这十分重要。

《中国教师》:出国留学的低龄者们, 没有在国内接受完整的教育,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够全面, 如果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 可能会出现文化断层现象, 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高潇怡:出国之后接触到的是不同于中国本土的文化, 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文字会慢慢地随着国外教育的熏陶发生改变, 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所以有些人就会顾虑我们的文化传统会不会丢失, 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可能有。在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方面, 我认识的一些华人朋友做得就很好, 他们的孩子虽然在美国出生, 在美国生长和接受教育, 但他们却十分注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孩子在6~7岁之前语言文化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国内的孩子不存在母语的问题, 初高中出国后, 他们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理解能力, 其读过的书, 在出国之前接受的文化, 都对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产生影响。我认为孩子出国后, 可以让孩子同步关注国内的情况, 不放弃中国的一些东西, 比如通过读书、关注国内新闻和发展, 与国内的亲朋好友进行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创造条件, 通过中国的节日, 实现双方的同步, 达到让他们不丢失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 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也很重要。

文化认同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孩子出国后通过接受不同的文化, 慢慢地对文化有较为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进而通过比较, 形成更适宜的价值观。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 孩子会深刻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好的精华, 西方文化中也有值得借鉴的部分, 要把这些文化的精华变为自己的东西, 我认为这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 让孩子出国留学不单单是学习语言和接受教育, 更深层的意义是让其有机会感知不同的、多元的东西, 开阔视野, 形成适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深层的一种积淀。“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亲身经历的感受在思考问题上会更加深刻, 比如, 对美国的认识, 孩子会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有更深刻的感知, 他们会了解到美国并不是完美的。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对世界文化的接纳, 对多元文化的融合, 他们会形成适合自身的积极的态度, 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教师》:低龄出国留学反映了国人对教育的需求,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增长。对此, 我们如何给予合理引导?

高潇怡:经济条件的许可使得家长有越来越多的选择, 教育也逐渐地国际化, 这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在这样的条件下, 家长可以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要谨慎, 很多家长认为钱花了, 国外教育是好的, 就给了孩子好的教育了, 这其中可能忽视孩子的主观意愿。家长并没有了解孩子的需求, 并没有考虑他们是否能适应国外的生活, 融入国外的文化, 能不能形成对两种文化的认同和判断, 而这些方面相对文化知识和专业学习更为重要, 也是家长要时刻密切关注的。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和性格各异, 学习和适应能力不一样, 所以家长在选择时要慎重, 要基于孩子的生长情况、性格情况, 仔细地考虑出国留学时孩子的意愿, 还要考虑未来的去向、专业的兴趣、家庭经济实力, 进而做出理性的判断。有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他们能很好地面对和解决冲突, 这对他们来说是机遇, 对将来他们个人的成长、素质的积淀、视野的扩展是好的。对有的孩子来说出国确实是煎熬, 如果家长不能注意到这一问题, 孩子在国外没学到什么东西, 回国后又不适应, 他们未来的发展就会面临困难。

面对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我们还应该思考怎样从深层次角度探讨我国教育质量这个问题。比如, 满足不同孩子的多元化需求, 开展个性化教育, 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减轻孩子的外在负担, 从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角度改进我们教育的模式。在长远目标的规划上, 改进教育的方法, 让孩子更喜欢学习, 更喜欢学校, 更喜欢教师。在评价方式的改革上, 怎样着眼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构造, 怎样把优质的教育资源本土化为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 来满足社会对多元教育的需求。我认为国内目前有这一趋势, 国内的一些国际学校, 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视野的转变, 进行的尝试, 都说明了改变在进行, 但我认为还须进一步深化。如果我们的教育改变了, 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有理性的判断, 会做出合理选择的。

《中国教师》:有人认为低龄出国留学者增加也与我国高等教育有关, 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还不够, 大学就学率依然较低, 还有待提高。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高潇怡:某种程度上, 国内提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国内大众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这种供需矛盾是造成低龄化留学的因素之一。以美国为例, 美国每年招收本土大学生的比例是70%, 在美国读初高中的国际学生有20%, 给其他国际学生的名额有10%,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孩子在美国本地上高中, 上好大学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包括我前面提到的一些孩子弃考, 放弃“独木桥”, 把视野转向国外的高校也是为了在同等的条件下进入更好的大学,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还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问题, 这一矛盾也是造成低龄化留学的因素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 17~21岁适龄学生可能达到70%~80%, 一般国家也有30%, 目前我们国家与这样的数据还是有差距的。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 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外的大学可以说是“三角形”的结构, 宽进严出。据我所了解, 美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 学习任务其实并不轻, 尤其是到了大学以后, 特别是好的大学, 压力确实很大。国外好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他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 在学习年限上有的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反观国内, 相当一部分孩子过早地耗尽了精力和对学习的热情, 他们迫于各种压力把高考作为了人生的终点, 很多家长也认为考上了大学就好像是完成了任务。

篇4:路网规划要着眼长远

首先,城市形态发生极大的变化。1949年的北京也就七八十平方公里,南到永定门,北到地安门,东到东直门,西到西直门。而今天的北京,空间已扩展到一千多平方公里。第二,交通流的新特点引起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包括交通工具和工程设施的创新进步、新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等方面的建设。第三,大量新的交通问题需要研究探索。

我国大城市的路网,都是在汽车时代以前规划和建设的。随着私家车的快速增长,现有的道路网络,和现在交通的需求,互相都不适应。首先就是路网密度不够。占据较大的一块地,而必要的道路不足,于是带来交通出行的不便。

举个例子,我所属的建设部,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都是一个大院,城市道路是不能穿越的,住在大院里的人要去公共汽车站,必须从大院里走出来,一般要走十几分钟。这还算方便的,有的部队大院可能距离更长。

据我所知,北京这几年努力地增加支路,目的就是增加路网的密度,能够更方便居民的出行。可是在城区里边,特别是旧城区,大量增加支路还是有困难的。

比如,北京很多大院都是封闭管理,现在恨不得把围墙修起来,不让老百姓进去,那么怎么可能在里头通城市道路呢。另外,修支路可能破坏一些老胡同,这与保护北京的历史文脉和风貌,确实有矛盾。

今后怎么办?我认为,首先要重视交通,北京这点做得非常好。从北京市委市政府,包括人大等,都非常重视。其次投入要很大,北京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上投入了好几百亿,还不包括每年补贴给地铁公交的运营费用,北京公交几乎像不要钱似的了,票价低到这个程度,这是很不容易的,其他城市还做不到。

当然,光是以上两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规划。从我个人来讲,城市的交通首先要做好一个战略性的规划,也就是要有前瞻性。若不考虑长远,只顾当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彻底解决问题。

我认为,京 28条值得肯定。现在有各种议论,特别是各种限制,让你买车也不痛快,限时行驶也带来一些不方便,但这是必要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城市交通,都是有控制、有管理的,没有完全的自由自在。

专家简介

邹德慈

篇5:长远规划

长远规划

为了确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战略计划,经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特制订2005年至2015年公司发展规划,并要求通过计划的安排逐步实现,其主要内容如下:

1.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

本公司是经由国家工商主管部门批准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移动电话配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创造一流品质,铸就国际品牌”是我们一贯的追求,也是我们不断进步的目标,我们将沿着高品质、高服务的发展方向持续改善。

2.企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公司计划在10年内,倾情全力打造占地十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研发、生产及物流基地,以满足企业在未来高新技术产品上的设计与制造需求。

3.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技术改造方向;

我们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组建技术研发中心,以高层次、高素质、富有开发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构建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我们将持续前瞻性的技术设计理念和丰富的产品开发,贴近市场,满足客户需要,研发出一系列更人性化和易用型产品。

4.企业技术经济指标将要达到的水平;

5.企业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安全环保等生产条件的改造;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各种职业安全健康规章制度,使员工的工作环境更加舒适。我们的安全目标为:无重大污染环境事故; 污水、噪声、废气排放达标; 无重大工伤亡人事故; 无重大火灾事故; 无重大

治安盗窃案件; 无重大主责交通事故; 无群发性职业病; 工伤负伤率≤0.5%; 通过设备设施改造等措施,不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6.员工工教育培训及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新入职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率要达到100%,特种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危险岗位作业人员上岗前要经严格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公司所有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均要接受安全培训。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各部门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使员工能够耳熟能详。

7.员工工生活福利设施的改造和提高;

8.能源及原材料的节约。

篇6:小学长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的各项法规法律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全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以“抓管理、上质量、求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突出抓好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深化管理,振奋精神。努力开创我校教育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上级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奋斗目标

1、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100%,无辍学生,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十五周岁人口文盲率控制为零,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8%以上。

2、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素质,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全乡小学教师学历列2010年前专科学历达到90%以上,培养各级骨干教师30%以上,2005年全乡省级教学能手,全乡领导教师都参加各级岗位培训。

3、全面落实课改计划,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认真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培训面达到100%,使全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巩固规范学校建设成果,全乡到2006年力争改造危房3处,取在三年内改造先丰小学、光明小学、兴国小学。修校舍2处。五年内交换10处村小学学往桌椅,全部更换黑板20块,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管理,2006后末中心小学达到一类学校,其它村小学达到二类学校。

5、继续完善和利用好“旧三室”建好“新三室”2006年全乡全部实施远程教育教学,2005年建好语言室,2006年建好微机室,2007年建好2处综合电教室。

6、全面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做好其它各项工作。

①加强财务管理,严束财务纪律,积极开展帮扶贫困生活动。②抓好安全保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牢固竖立“安全第一”的原则,为教育教学工作安全稳定的环境。

③树立经营理念,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改善学校育人环境。

④加强学校管理,使校园秩序有序可循,井然有序。

7、认真开展学校评估工作,做到坚持标准,客观公正,严格程序,通过学校自评找到了问题根源,明确了思路方向,强化了学校管理,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学校发展。

三、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并实施《义务教育乡规民约》,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控辍。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特别关注差生和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耐心做好思想转化工作,鼓励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断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能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

4、加强学校管理,为师生营造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强化安全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四、组织领导

学校工作领导组织

组长:

副组长:

篇7:创建文明单位长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优化文化科学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二、创建思路

总体思路:通过创建文明单位,加强单位的文化设施建设,制定相关的措施,调动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质量和竞争能力,树立“以学习为时尚,以创新为动力”的新思想,促进干部职工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把社保中心建设成为文明单位。

三、创建措施

(一)、提高认识,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明单位建设。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文明单位建设的指导思想。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以“三个代表”重要 1

思想为指导,以广泛深入扎实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巩固成果,扩大队伍,提升质量为重点,创优良作风、优质服务、优美环境,切实为社保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次,要正确认识文明单位建设与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的关系。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

第三,要清醒认识和正确对待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去年,我们的创建活动取得较大成绩,形成了多种形式创建活动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领导支持,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形成了“要我创”为“我要创”的大好局面。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勤于思考、不断总结。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重温“两个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把成绩作为动力,永远争上游、创一流,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继续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二)、扎实工作,切实开展好群众性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开展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首先要切实围绕工作原则展开工作。“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务求实效”,这是创建工作总的原则。开展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必须在创建上下功夫,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注重实效。创建目的要明确,不能为创建而创建;申报态度要端正,不能为申报而申报。其次,要严格按照标准,提高文明单位创建质量。在标准的对照上,不能搞“过得去”,要搞“过得硬”。只有这样做,才能经得起检验。第三,要切实加强部门和

2单位形象建设,大力营造广大干部职工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良好氛围环境。在新的形势下,切实搞好单位形象建设,十分重要。我们要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大力弘扬行政法治精神。要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努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把个人志向同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用高尚的精神激励人,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用适当的待遇吸引人。要建立健全通报、恳谈等制度,扩大党员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多开展健康有意的活动。

(三)、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干部群众齐创共建的良好局面。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效应,要实行责任制,将创建活动和加强管理,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四)加强教育培训。

1、制定学习计划,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七一”讲话、《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以及各种业务知识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加强学历教育。要结合机构改革,促进和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党校、电(业)大、函授、自考、远程教育等各类学历教育,不断提高人员的学历层次,更新知识结构。

3、建立学习制度。经常性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学习成果测试,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促进单位学习形成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五)评选条件

1、思想道德风尚良好。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2、业务工作成绩显著。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依法行政,严格管理,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各项工作要达到先进水平。

3、遵纪守法秩序安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职工中无违法违纪案件。

篇8:教师培训长远规划

一、加强以师为本观念, 关爱教师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 教师从事的事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他们被世人比作春蚕、蜡烛、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 在这些褒奖的"词汇"里面, 过多地关注了教师具有的奉献角色, 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和获得。教师是人不是神, 走上神坛的教师, 往往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无论是从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现实给教师的利益分配来看, 还是从人性发展及人人平等的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把教师打造成完人, 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道德的符号或者道德的奴隶。一个学校的校长首当其冲要关注教师, 理解教师, 善待教师, 用感情留住教师, 视教师为个人生命和学校发展的一部分, 想方设法地提升教师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1、要善于换位思考, 读懂教师, 关注教师需要, 这是教师发展的关键。

读懂教师的现实状况, 把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力, 了解教师的进取心, 体察教师的疾苦, 弄清教师在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读懂教师的需要, 对教师的个人和家庭需要、目标愿望要心中有数, 在布置工作的时候予以综合考虑和合理安排。

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 “能者上, 庸者下”已成事实, 校长不能动辄向教师说“解聘下岗”、“末位淘汰”, 而要使教师们感到在为学校努力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安全感。应该创造条件满足教师必要的待遇和住房等生存的要求, 尤其是精神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到心中有教师, 行动见教师, 生日慰问、生病关心、有事帮助, 充分维护教师的满足感, 使之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使之做到“师为知己者而累”。

2、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教师的闪光点, 适时适度地向全体教

师展示, 并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贴切的岗位上, 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比如对待学校的老教师群体。除了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 减少一定工作量外;更要着眼于身心愉悦方面, 在其闪光点上, 让其多露脸, 使其自身价值和成就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工作上充分尊重他们, 变居高临下的硬性摊派为心平气和的沟通商量。这样, 老教师就很乐意分担除教学以外的“额外”工作, 自信心越来越足, 而学校的各项工作在他们的参与支持和带领影响下, 自然是越来越好。

3、尊重教师个性, 拥有学术包容, 重视对教师工作的发展性评价。

学校评价就是学校工作的导向,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直接决定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奖惩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 有其负面影响, 很容易引发教师的功利主义和教师间的不正当竞争, 削弱教师的团队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而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的, 是相互信任的和谐评价过程, 是纠正缺点、发挥优势的前奏。不以奖惩为目的,

学校要运用好发展性评价, 促使教师自身的“人的发展”, 既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 也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允许失败、公平竞争, 促进教师心态与学校氛围的融合。比如学科带头人、骨干分子、课题负责人等特殊群体, 他们拥有很强的知识创新和教研创新能力, 但是又很可能疏于常规备课。因而在学校工作中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其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 工作成效难以一般考核去衡量。为使他们的个人贡献与报酬之间能够达成有效的相关性, 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摒弃传统的考核体系, 重视发展性评价, 树立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新观念, 建立公正、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

总之, 一个学校要以教师为中心, 在教师岗位设置上要有利于教师培养, 在岗位聘任上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在岗位评价上要促进教师的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尽量排除对教师的各种限制, 淡化约束, 少设框框, 在大事大非上讲原则, 在小事小非上讲情面, 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对现有人才的开发、培养、使用和管理上, 立足现在, 放眼长远, 力争在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留住人才, 吸引人才, 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潜能。

二、着眼校本教研, 培养教师专业素质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 以“问题”为中心, 以“课堂”为支点, 以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合乎教师“在职”和“成人”特点。

1、直面教学实践。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 是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试验田”, 每位教师都可以大有作为。众多“名特优”教师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表明, 他们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 在课堂实践中“磨炼本领”, 求得“真经”。教师独到的教学技巧, 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都在课堂实践中积累起来;新的教育观念, 新的教学方法的形成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学校要规定教师多听课、评课、磨课、研课, 在课堂上下功夫、做文章。在经常性的听课评课中揣摩和学习他人的先进做法, 取长补短;在不断的磨课和公开课中锤炼课堂教学技巧, 在长期的“摸爬滚打”中使课堂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构建反思型教师。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提高。教师在每天的教育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那些教学实践的火花正是教师提升自我最有价值的素材。教师就应该“把工作当作学问去做”, 不断审视和分析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以自身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增加工作的思辨成分, 主动地改变并提升自己的专业经验。

教师针对常规教学活动, 养成反思习惯, 随时开展反思活动: (1) 课前反思。主要是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 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反思的内容应包括对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学习兴趣的激发等。它具有前瞻性,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2) 课中反思。在教学中, 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具有监控性, 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3) 教学后反思。行动结束后批判性地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三个阶段的反思活动, 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并及时叙之以文, 使教师成为“实践的反思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逐步发展成科研型骨干教师。

3、挖掘内部潜力的专业引领。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通过专业引领来实现。“让教师‘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的模式一味依赖专家的作用, 极易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容易造成教师对讲座缺乏主动积极思考, 并且在现实教学遭遇困难时轻易放弃攻关。要意识到, 教师就是专家, 真正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不在外部, 而在学校内部, 在教师们中间。

一方面, 每个学校总有一部分优秀的骨干教师, 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他们就在教师们的身边, 随时都可以相互交流、探讨, 不受时空的限制。学校要尽可能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充分地让他们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服务, 即“差异引领”。比如面对新课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就可邀请校内有经验的教师, 在讲座或者结合具体案例的说课活动中, 从教材体系、教材重难点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梳理, 交流指导教师们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对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中产生的疑惑、遇到的“拦路虎”, 以独到的见解, 进行重点剖析, 让老师们“拨开迷雾见青天”。还可以让在新课改中做出较大成绩的骨干教师上公开课, 展示自己在课堂组织方面的经验和技巧, 供教师学习和借鉴。

另一方面,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 学校要善于挖掘, 让每位教师潜在的闪光点成为其发展的目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由专人负责管理教师的学历进修、课程与教学培训、师德师风建设、职称评定等, 督促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 制定成长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 定期督促检查, 一步步引导他们走向优秀, 成为学校“专家”。

三、构建学习型校园, 促进教师全面持续发展, 氛围留人

在未来中国, 未来教育能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学校必将是高效的学习型校园。美国《财富》杂志在1970年曾公布全球500家大企业的排行榜, 到了80年代, 原来榜上有名的企业却有三分之一销声匿迹。有关专家指出, 这些企业的落伍是因为其“智障”妨碍了自身的发展, 也就是由于不注重学习能力而延滞了发展。由此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学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 最好的办法是把教师带入“学习型组织”。在这样的氛围里, 留住教师不断学习, 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 采用全新的、前瞻的、开阔的思考方式, 全力去实现学校共同的愿望。

1、校长成为首席学习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学校领导是否率先成为学习型至关重要, 不但可以形成“气场”, 影响教师的学习态度, 而且也能正确引导教师的学习方向。

校长应该率先加强学习, 善于学习, 向有字书学习, 也要向无字书学习。确立活的知识观, 不再只重视死的知识, 而是高度重视知识的发展更新;活的信息观, 重视信息的时效性、动态性、综合性;活的人才观, 重视的不是人已经具备的技能, 更重视一个人学习创新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活的资源观, 重视可发展的资源;活的组织观, 重视组织的弹性、适应性、可调性, 淡化组织的等级观念等。校长要以自己的切实行动引导教育教师摒弃被动应付式的、形式主义的、无实质意义的所谓学习, 转向教育改革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能力的学习修炼, 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2、建立“微逼励诱”的学习机制。

制度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 构建学习型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行政推动、组织领导, 更要善于探索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由于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还在不断完善, 干部人事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 因此, 在构建之初, 必须坚持一手抓行政推动和组织实施, 一手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把学习型校园建设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 促使教师“老有所领、中有所求, 青有所压”, 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组建学术团队, 构建学习型组织。“学而无友必然孤”, 只有在学习型组织中, 教职工和组织才会真正共同发展, 共同进步。可以组建一些诸如“教师沙龙”“读书人俱乐部”等开放型组织, 让教师有个活动的天地, 让不爱学习的老师有一种危机感, 孤独感, 从而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 加强教研组建设, 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思辨型、研究型组织, 是推进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立相应的“奖学”机制, 按照鼓励学习、鼓励创新、鼓励实干的原则, 对在学习活动中成效突出者给予提拔任用或物质奖励, 尤其是精神激励。比如评选学习标兵, 向学习者颁发证书, 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学习体会文章;对通过学习获得技能的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在大会上表扬, 在校内外宣传;平时交流中口头肯定;校内交流学习经验;对团队取得的学习成绩给予奖励;学习纳入工作绩效及考核等。

建立完善“凡进必考”“凡升必考”的“考学”机制, 对新进教师和新拟领导职务的干部, 进行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任职资格的考试, 未能获得资格证书的, 不能进入教师队伍和拟任新职。

3、搭建宽松的学习交流平台。

学习离不开交流, 恰当的交流能促进教师的学习。虽然大家互相争论、有不同意见, 而仍然愿意讨论和互相交流听取意见时, 就会激发出新的见解。

构建博客群网。设立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管理论坛、教师的随笔故事、生活小窗口等平等的对话平台, 让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大师之间对话交流, 读人精彩, 知己之短。还可以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 建立教师个人的主题贴, 表达个人思想, 记录个人经历, 抒发个人情感, 释放心理压力。让博客群网信息量大, 交流快捷, 共享价值广泛的优势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班级工作的合理外延, 让教师在其中相互交流引导, 扩大学习范围, 缩短学习见效周期, 提高学习效率。

在校园活动中突出“学习”主题。制定学期读书活动计划并开展读书活动;开展注重学习方法, 讲求有效学习的讨论报告;开展研究性学习方案评比活动;开展编写校本教材的活动;举办科技周、艺术节活动;组织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让这些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抹上了浓重的“学习”色彩, 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舞台。

以学习为支撑, 教师可以立足课堂, 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学习为信仰, 教师可以乐观向上, 宁静坦然地面对人生;以学习为生活, 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 和不竭的创造力, 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学习为己任, 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 无声地润泽学生也悄悄地葱茏自己。教师全面学习, 持续学习是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学习型校园的建设, 将促使学校不断开发组织潜能, 形成团体优势, 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办学水平, 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人生感悟短语下一篇:美的集团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