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导入语设计

2024-07-25

历史课导入语设计(通用9篇)

篇1:历史课导入语设计

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方法可以有: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联系现实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联想对此法等等。

另外,在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是要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

2、方法要灵活多变.下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随时变换花样,切不可千篇 一律。

3、特别要求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4、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为宜。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篇2:历史课导入语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而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所以,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导入语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语言是教学中师生进行交流的基本工具,导语导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又能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反之,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兴趣索然、精力涣散,教师也难以得心应手,费力不讨好,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重视导入语的设计,让历史课导入语充满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是多看书、报、杂志、影视或上网,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这样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导入语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二是要认真专研教材,从而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适合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语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导入语的设计没有固定格式,针对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导入

不言而喻,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关系变得亲切、自然,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例如:我在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时,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在法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拿破仑‟,这个„破轮‟(„仑‟的谐音)有什么好拿的呢?(学生大笑)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人,却在法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伟大的拿破仑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勇敢的拿起„破轮‟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以上导入语通过对“拿破仑”一词的故意曲解,不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节课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而且暗示,拿破仑将在动荡的政局中走上政坛。(因为他拿的是“破轮”啊!)

二、利用故事、典故导入

学生喜爱听故事或典故,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我在上新课前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东京,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学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盼望我讲新课。

再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我这样导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众所周知的故事。然而,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置中华民族利益于不顾,执意要上演‘鹬蚌相争’的故事——倾尽全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而日本帝国主义见有机可趁,便加快了侵华的步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难忘九一八》”。

这样,通过运用历史故事、典故导课,使枯燥的历史课有了巨大的吸引力,强化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热门话题导入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四、利用疑问、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个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五、利用诗词导入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于同学们被诗的意境感染,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利用浓浓乡情导入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又有谁不会为家乡的人杰地灵而感到自豪呢?故乡的山水草木,风物人情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无限向往,可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真实而亲切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印象之深是任何空泛的理论概念难以达到的。例如,在上《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时,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前不久我们春游参观了徐霞客故居,我们对徐霞客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江阴马镇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描述石灰岩溶地貌的著作,我们被他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而他正是生活在明代。在明清时期,其实家乡文化的繁荣与祖国的文化的发展大致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祖国在明清时期的文化。”通过利用家乡的文化人情来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到了浓浓的乡情,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并对要新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联系现实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联想对此法等等方法来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这里就不再—一举例了。

最后,在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是要学生易于接受或熟知的。

2、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随时变换花样,不可千篇一律。

3、设计的内容要能体现出趣味性或启发性。

4、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为宜。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篇3:漫谈高中历史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课文趣导入语是课堂教学中的起始环节, 堂陈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一个好的导入语要能够像磁铁, 因此一样迅, 课速导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华堂教学中的导入语其中一。同时个重要, 导入语的功能入的设计还要为围绕着教学内容来进行这样才能够使得导入语起到为新课讲授, 语学中做铺垫, 教师常的作用。那么用哪些, 方法来设计导入语在高中历史课堂教的呢?一、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设计导设入语历史学科是一门在编排和设计上非计教材中常讲究, 很多的知识点之前都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学科, 在历史存在着前

后相继、互相联系的特征。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会经常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来设计导入语, 这样做, 一方面

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 另一方面, 可以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到一定的知识系统中, 对所学知识实现理解和认识上的整体提升。例如, 在给学生讲到《“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 为了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我就在上课新课之前, 在黑板上写上“夷州”、“流求”、“琉球”三个地理名称, 然后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三个地方指的是今天的哪里吗?”听到这个问题以后, 很多学生立刻开始搜寻之前的记忆, 找寻答案, 其中, 有几个学生很快反应了过来, 说这三个地方指的都是今天的台湾, “夷州”是三国时期对台湾的称呼, “流求”则是隋朝时期对台湾的称呼, 而到了明朝时期, 则改称为“琉球”, 就这样, 通过台湾历史上名称的变化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了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台湾的历史, 这样, 一方面为导入今天的新课《“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做铺垫, 另一方面, 通过台湾历史的回顾, 不用多加说明, 学生也明白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利用音乐设计导入语

音乐是一种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几段旋律、几句歌词往往能够迅速地打动人心、撞击人们的心灵。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经常会利用音乐的形式来设计导入语, 让学生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与之产生共鸣。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抗日战争的爆发》时,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音乐《保卫黄河》的片段, 当激昂的歌曲一响起, 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绪立刻被激发了起来, 就这样, 借助于音乐顺利地带领学生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充满血与泪的抗战历史。这种导入语的设计, 既让学生迅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利用诗词设计导入语

诗词艺术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奇葩, 而我国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既有对当时社会历史的歌颂, 又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还有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等, 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来设计导入语, 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戊戌变法》这节的内容时,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先介绍了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从这首诗句中,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谭嗣同那种视死如归, 大无畏的精神。那么, 谭嗣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了这样一首诗歌呢?当时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就这样, 利用一首诗就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 进而顺利地进入到《戊戌变法》的学习中来。

四、利用讲故事设计导语

在历史教学中, 把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定的故事情节中, 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 也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得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预设好的学习状态中。例如, 在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时, 我们就可以给学生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在讲到《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时, 就可以给学生讲授“苏武牧羊”的故事, 在讲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时, 就可以给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草船借箭”等典故, 就这样, 在一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的引导之下, 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利用问题设计导语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在课堂教学中, 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够瞬间激发学生的思维, 活化整个课堂气氛。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经常会利用问题来设计导语。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时, 就在上课之前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知道在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一些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是武则天。接着我又问:“我们都知道, 在封建社会, 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 武则天到底是凭借什么登上了帝位, 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呢?在她称帝以后有哪些作为呢?她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呢?”就这样, 在接连几个问题的引导之下, 学生开始对武则天这位女皇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时候, 教师再顺水推舟, 引出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学生自然会兴趣大增。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设计导入语的方式, 在历史课堂中, 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采用。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一方面要注意导入语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要注意导入语的针对性, 这样才能够既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起到引出新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利剑.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问题分析[J].华章, 2012年第02期

[2]陈启昌.对高中历史导入方法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 2008年37期

篇4:历史课导入语设计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导入语

课堂导入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在课堂导入中,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情感、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导入语的设计。只有好的导入语,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尽快从宏观上把握这节课要讲的内容、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大体上有:复习旧课导入,诗词、诗歌导入,点明题意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时事导入,影视和戏剧导入,文物导入,识图导入,故事导入,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导入,破题导入,讲述背景、渲染气氛、激发感情导入,设计趣事导入,练习导入等。下面结合事例,择其要而讲述之,以供大家参考。

一、开门见山式

又称破题导入式,就是抓住标题,从释题入手,解释课题,导入新课。例如,《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导入语的设计,就可从释题入手:“两汉”,就是指东汉和西汉,“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和战”,就是友好往来、和平共处与战争。这样,用一两句话就把要讲的内容讲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也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记述。它对培养学生突出中心、简洁用语很有好处。

二、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导入式

教师用饱满激情的言语渲染一种情绪、气氛,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中日战争》的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日战争》一节。”这样富有浓郁激情的导入语字字情、声声意,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生动的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而激动,在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熏陶、洗礼。

3.制造悬念导入式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疑开始的。”这种导入语是在正式讲解某一个问题之前,根据教学内容中的某个难点,设计一些看似“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禁烟运动》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1839年初的北方,正是最寒冷的季节,可是从北京通往南方的大道上,人马车辆来来往往,相当热闹。其中一群离开京师赶往南方的人,似乎更急更忙,全然忘记了寒冷。打头的是一个骑马的武官,穿着窄袖长袍,挂着腰刀。后面是一顶大轿,轿帘紧闭着。轿后还跟着几辆大车,车上载着行李。这群人,像上任或出差的官员,不过随从人数不多,派勢不大。可是莫小觑了他们,那大轿里坐的人,正是道光帝指派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他这回出京,是奉命到广东去查禁鸦片的,任务非常重要,手中掌握皇帝特给的关防,可以调动广东全省的军队,权力非同小可。这林则徐,竟是甚等样人?他这个钦差大臣的使命是怎样得来的呢?”这种导入语是为学生有意设置思维的荒漠,当他们的思维由集中前的茫然状态转变为惊疑后的思考时,更能引起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是架设在师生间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导入语如同缓缓拉开的序幕,促使学生不眨眼地观看精美的布景,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发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因此,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值得大家长期共同研讨的课题。

篇5:历史课导入语设计

【内容摘要】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导入语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想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导入语历史现象热点问题诗词情境

历史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它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因此,要求学生在听课时尤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思考,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如何让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开课的导入语。如果导入语新奇、有趣而且符合学生的年级段和年龄段特点,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

我认为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选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行了。

一节课的开课导入语能否作到新奇、有趣、吸引学生,要求历史教师应广泛搜集各种与本节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应该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学习基础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精心设计开课导入语。

一、再现当时历史现象进行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

1、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学生回答:《甲午风云》。

2、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

3、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失败。我再设问: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以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他们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

利用最新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⒐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⒐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学生当时喊了起来,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象是什么事件,学生齐声回答:⒐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⒐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诗词进行导入。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在讲《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这一专题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设问:毛泽东笔下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封建皇帝是不是象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究竟有哪些贡献?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分析《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提出问题进行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七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学生回答:是党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中国共产党是那一年诞生的?她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与以往的党派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五、创设情境进行导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这一舞台的真正“演员”。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先展示了一幅茫茫无际的大海的图景,让学生尝试,如果你处在当时,你要去做远洋航行,应准备或具备哪些条件呢?学生很活跃,有的说要有指南针,有的说要具备天文地理知识,有的说要有航海经验、造船技术等等。我及时对学生的想法做了肯定和总结。然后我设问: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进行远洋航行?远洋航行究竟要具备那些条件?远洋航行会成功吗?又将对世界产生那些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大的兴趣。

篇6: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 ,应追求导入艺术化 ,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导入语的恰当运用 , 对于上好一堂课具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 ,向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 , 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下面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设计 : 1 插图视频导入法

展示教学插图给学生以形象直观之感 , 利用多媒体视频 , 把文字、影像、声音同时投诸于学生的视觉、听觉 , 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教学《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可用视频《北京赢了》中的相关片断来导入。讲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可用教学插图导入 : 展示贝聿铭在世界各地设计的优秀的建筑作品的图片,点出该文的主人公_----贝聿铭。2名人名言导入法

意蕴丰富的名人名言常常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 从而感受文章的深刻内涵。如《孙权劝学》一文的导语 : 读史使人明智 , 读书使人聪慧 , 哲理使人深刻。知识能塑造人 , 改变人 , 三国时期吴国名相吕蒙正就是一例。3演示导入法

教师通过教具演示 , 引出一个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的结果 , 使学生产生疑问 , 然后教师巧妙的导入新课。如讲《比萨斜塔上的试验》, 上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实验 : 手拿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块 , 问学生 ,从同一高度丢下它们 , 哪块先落地 ? 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大的先落地。我就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自然的导入到该课的学习: 刚才的试验结果与大家的经验不同 , 今天我们走进《比萨斜塔上的试验》, 听听科学家伽利略的解释。这样 ,学生带着好奇探求新知。4情景导入法

教师借助录像制造一个美妙的情景 ,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我的中国心》这首诗歌时 , 先把长江滚滚东流、长城蜿蜒延伸、黄山云雾缭绕、黄河咆哮汹涌的画面展示 ,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江山多娇 , 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撤去画面 , 播放《我的中国心》的MTV 音乐 , 最后导入:《我的中国心》是香港回归前 , 香港歌手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 , 一经演唱 , 立即广为流传。是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 ?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歌词中表达的情感。5、提问式导入法

上新课前 , 教师提出一两 个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 通过回答和争论造成悬念 , 从而导入学习情景 如学习“长城”专题时 , 我这样设计导语 :说到长城 , 人们自然会想到秦始皇和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 应当怎样评价秦始皇筑长城 的功与过呢 ?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同学们的看法有对立的 ,这些看法 有没有道理呢 ? 我们听听学者剧作家吴祖光的《万里长城断想》。这样 , 学生在悬念中引发了对学习的渴望。

此外 , 还有 复习导入、经验导入、悬念导入等等。

篇7:浅谈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是一名出色的引导者,一堂好质量的数学课,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巧妙的导入和恰当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把良好的开端比作“凤头”。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一堂课良好的开头是多么的重要!的确,良好的新课导入语,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新课导语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

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因此,合理而新颖地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等待着你的第一句话,而你一开口是索然无味,吸引不住学生,学生就会大失所望,从而对你失去信心、信任和敬意,那样就会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导入的要求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求。当老师的话语,像淙淙的小溪一样流进学生心田的时候,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

三、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与方法

1、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因此,我认为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如教学《10的认识》,课件出示0~9这几个数字娃娃,“9”站出来骄傲地说:“你们哪一个有我大呀?谁也没有我大!”这时“0”和“1”跳了出来,“0”站在“1”的右边就成了“10”,说:“你不要太狂妄了,看,我们俩和起来比你大!”这时“9”涨红了脸,低下了头。从而揭示课题《10的认识》。

又如教学《分类》时,课件出示小明的新房间,可东西摆放得很杂乱。师抛出问题:“你们看了小明的房间,想说点什么吗?”生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抢着回答:“小明的房间太乱了,看起来很不舒服!”师趁机追问:“小明的房间太乱了,小朋友你能帮小明把房间整理一下吗?哪些东西可以放在一起?为什么?”从而导入新课《分类》。

2、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

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来导入新课。

师:笑笑和淘气是两个天天坚持锻炼的好孩子,淘气每天都沿着这个操场跑一圈(课件出示操场的平面图——长方形),笑笑则每天沿着这个平静的湖面跑一圈(课件出示湖面的平面图——正方形),这天它们却为谁走的路远一些而争吵起来。听!笑笑说:“我每天比你走得远,要不然我怎么比你苗条?”淘气说:“不对,不对,我走得比你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强壮?”

师:你们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到底谁走的多?为什么?

这样便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求出操场和湖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以达到有效导入新课的目的。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

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比如,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根据它,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另外,通过以上方法引入,还让他们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4、用故事、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地思考。如何在上课伊始就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教师不妨借用一个小故事或者是谜语来导入新课,因为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和猜谜语了,用故事和谜语最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故事必须短小,同时故事和谜语必须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小明和小芳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小明调皮成绩不好,而小芳聪明能干成绩又优秀。一次考试小芳考了95分,小明妈妈回家问小明考了多少分?小明回答说:“哎呀,妈妈,我考的比小芳多一点。”妈妈可高兴了,是96、97、98、99还是100?小明摇摇头,都不是。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小明考了多少分吗?(9、5分)

5、游戏操作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教轴对称图形时,设计了一个贴耳朵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一张可爱的笑脸,但是还差一对耳朵,你能帮它贴上去吗?生上台画了一大一小的一对耳朵,师问:“这样美观吗?”(不美观)师:“那要怎样才美观呢?”(必须要对称才美观)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对称美)这一游戏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激发学习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而且也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6、旧知导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温固而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从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先复习两道相关联的一步应用题,然后将其组合成两步应用题。或对一步应用题改变条件或问题而成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过度,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作铺垫,使学生对新知并不感到陌生。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

如《解决问题》中,一本字典27元,一套书43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本字典和一套故事书一共用了多少元? 生2:一套书比一本字典多多少元? 师:我给营业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你们会解吗?不会没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7、直接导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

直接导入法,就是三言两语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这种导入法时间短,能在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学生听课目标明确,引发探求新知的兴趣。

如教学《5的认识》,课件出示升国旗图,让学生数一数,国旗上有几颗星?每颗星有几个角?有几位小朋友在升国旗?今天咱们学习《5的认识》。板书课题。

篇8: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一、再现当时历史现象进行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 在上课前三分钟, 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 再现当时历史画面, 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 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 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 看完片段后, 教室非常安静, 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 ( 1) 同学们: 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学生回答: 《甲午风云》。 ( 2) 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 ( 3) 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中国失败。我再设问: 那么, 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 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注意力以下子就集中起来了, 他们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

利用最新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 9·11事件刚刚发生, 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 先利用多媒体放映9·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 学生当时喊了起来, 我问: 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像是什么事件, 学生齐声回答: 9·11事件。我开始导入: 当9·11事件发生后, 美国震惊了, 世界震惊了, 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 于是, 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 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问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提出疑问, 设置悬念,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抓住他们的求知心理, 急切了解新课内容。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 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问题: “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 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样设置吗?”然后告诉学生: 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 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 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 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成语典故导入

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财富, 它概括性强, 寓意深刻, 适当引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仅中国古代可引用的成语就有几十个。牧野之战的“反戈一击”, 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孙武的“三令五申”, 班超的“投笔从戎”, 项羽的“破釜沉舟”, 鸿门宴上的“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淝水之战的“草木皆兵”……都可以引用导入。学生普遍反映, 常引用成语, 使他们史实记得牢, 只要一提起这句成语, 就能回忆起相应的历史事件。

五、文艺作品导入

诗词、歌曲等文艺作品语言精辟、生动, 富有感染力, 适当引用, 能调动学生情感投入, 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在学习《难亡九一八》时, 先播放了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沉重、悲壮、愤恨的歌声将学生带回到七十多年前,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蹂躏东北的领土, 成千上万的人民被迫离开可爱的故乡, 发出强烈的呼喊! 随着歌声的结束, 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始终聚精会神, 效果良好。

六、名言导入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 他们的心目中总有一些比较崇拜的人物, 用名人的经典语句导入新课, 往往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时, 我先朗诵了马克思的一段话: 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 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 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然后问学生, 这个人物是谁? 他有什么功绩能得到马克思这样高的评价? 由此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七、图表实物等直观教具导入

图表实物等直观教具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 激起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使其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在学习《开运河兴科举》一课时, 先出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教师讲述: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南北水运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后提问: 这条大运河最早是何人于何时开凿的? 由此导入新课。在学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和瓜分狂潮》时, 先出示当时一位爱国者所绘的《时局图》, 教师讲述这幅图揭露了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现实和企图侵吞中国的野心。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强烈憎恨。

八、谈话导入

篇9:浅析如何精设巧用历史课的导入语

【关键词】 导入语;历史现象;热点问题;诗词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历史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它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因此,要求学生在听课时尤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思考,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如何让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开课的导入语。如果导入语新奇、有趣而且符合学生的年级段和年龄段特点,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

我认为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选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行了。

一节课的开课导入语能否作到新奇、有趣、吸引学生,要求历史教师应广泛搜集各种与本节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应该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学习基础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精心设计开课导入语。

一、再现当时历史现象进行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1、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学生回答:《甲午风云》。2、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3、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失败。我再设问: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以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他们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

利用最新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9.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9.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学生当时喊了起来,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像是什么事件,学生齐声回答:9.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诗词进行导入

诗詞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在讲《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这一专题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设问:毛泽东笔下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封建皇帝是不是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究竟有哪些贡献?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分析《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提出问题进行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讲《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七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学生回答:是党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中国共产党是那一年诞生的?她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与以往的党派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五、创设情境进行导入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这一舞台的真正“演员”。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先展示了一幅茫茫无际的大海的图景,让学生尝试,如果你处在当时,你要去做远洋航行,应准备或具备哪些条件呢?学生很活跃,有的说要有指南针,有的说要具备天文地理知识,有的说要有航海经验、造船技术等等。我及时对学生的想法做了肯定和总结。然后我设问: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进行远洋航行?远洋航行究竟要具备那些条件?远洋航行会成功吗?又将对世界产生那些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大的兴趣。

上一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宁波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下一篇:蜗牛的启示小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