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024-07-1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精选5篇)

篇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复习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设计分析:

本知识点涉及《思想品德》八年级第四单元《民族大家庭》的一、二节内容,重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生活。

本知识点教学目的是立足于让学生通过复习,了解一定的民族常识(中华民族的组成、民族的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政策等),增进民族情感,树立民族意识,从而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并能够落实到行动上,自觉履行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民族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会,达到知行结合,复习过程中,结合《历史与社会》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考点和学生较为熟悉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工程,把民族知识、时事政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紧扣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解题的能力。

二、本知识点学业考试的基本要求:

本知识点属于C级(应用)层次,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整合,主要落实以下课程标准: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要靠各民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构建平等和谐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

3→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4→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本知识点授课安排: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体现教材的针对性,突出民族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四、具体学习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一、复习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构建平等和谐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感悟国家稳定和繁荣要靠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互助,并自觉与一切形式的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各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加强发展,共创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

3、能力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辨别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的言行的意识与能力,以实际行动积极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教学环节 短信导入:(设计意图:生活化 拉近学生距离)新课教学: 直击时政

出示昆明恐怖爆炸案图片 及李克强总理谴责爆炸案相关图片 师:党和政府为何高度重视此次案件? 学生回答。

教师承转:大家都表现很好,因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恐怖主义的行径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下面我们一起回顾相关的知识点。知识连接

我国的民族国情(分内容、组成、分布展开)我国的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师: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维护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学生回答。

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分含义、地位、意义展开)教师承转:刚才大家一起回顾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就以新疆为例,感受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新疆的历史与今天 出示美丽新疆图片

师:请一位同学用所学知识简单介绍一下新疆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生回答。

师评价,承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新疆 出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设安西都护府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省的一系列史实。师:以上史实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发展变化

出示2013年新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进出口贸易总额;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粮食产量图表(更加直观,学生看的过程中感受变化)

师:请说说新疆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承转:就在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奋斗时,昆明爆炸案的发生是否给我国的民族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评论。出示腾讯微博上部分评论

问:你对这些评论有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问: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 问:维护民族团结意义?

课堂小结:我国各民族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才能共创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真题演练

1、我国少数民族人中占全部人口的8.49%,但在本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3.69%,55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代表,这充分说明()A.我国坚持并落实民族平等的宪法原则 B.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C.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立场 D.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有()

①从2012年秋季开始,西藏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 ②截至2013年初,新一轮援疆援助资金达248.6亿元 ③2013年2月,第四届江苏——台湾灯会在苏州华丽亮相

④“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中共十八大提出,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下列措施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在人口较少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只尊重个别民族的宗教信仰

C.完全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平等

D.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分裂势力和恐怖势力

4、“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地区规划建设项目共65个,总投资约12.4亿元,将全部用于改善民生。援建西藏有利于()①消除民族差异 ②民族共同繁荣 ③维护民族团结 ④建设和谐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3·重庆)我国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今新疆地区的治理,采取了下列举措:①左宗棠收复新疆②设立新疆行省③设置西域都护④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篇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落实和保障,形成了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友好互助的良好社会环境。并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献计出力。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广泛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国务院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为了使民族团结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就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匠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齐心协力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同时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请记住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之余,也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初二(1)班魏其澄

篇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打、砸、抢、烧等暴力事件。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公安、武警,对在拉萨街头十分猖狂地进行打砸抢烧的不法分子依法打击,迅速平息了事态,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法制,维护了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次打砸抢烧事件是一起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策划煽动的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事件。同时为了破坏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藏独”分子还在世界各地阻挠奥运圣火的传递,力图将奥运会“政治化”,遭到国际社会和奥委会的强烈谴责。

【考点链接】

一、政治学科

1.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关具有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公安、武警,迅速平息了事态,维护了社会稳定。

(2)国家机构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的原则。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公安、武警,对在拉萨街头十分猖狂地进行打砸抢烧的不法分子依法打击,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法制,维护了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3)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我国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自治区成立43年的事实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西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5)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宗教已经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我国宗教组织已经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保护人权和促进西藏传统文化及宗教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护、修缮、建设文化和宗教设施,满足了西藏同胞和信教群众文化和宗教活动的需要。

(6)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主权国家应该履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义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美国、欧洲议会通过了有关涉藏问题的议案,这是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西藏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任何外国和国际组织均无权干涉。

2.哲学常识

(1)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总是深藏在事物的内部,都必须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次打砸抢烧事件是一起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策划煽动的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事件,打砸抢烧事件只是现象,妄图将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才是本质。

(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起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的,是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

(3)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央政府的扶持,东部各省市的援助,加上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使得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西藏自治区各项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3.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2)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大力促进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基建工程为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奠基;国家利用特殊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西藏发展;中央财政惠民新举措,开启西藏地区农牧民新生活。

二、历史学科

1.唐朝实行和亲、会盟,加强与西藏的关系。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两位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有关生产技术、医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的会盟碑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2.元朝设置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3.明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明朝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4.清朝册封宗教首领、设置管理机构,创立金瓶掣签制度。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分别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确认他们是藏族的政教首领。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为了避免西藏灵童“转世”的纷争,乾隆年间,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这项制度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最终实现统一。

三、地理学科

1.西藏地区的旅游资源。西藏地区具有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登山探险旅游资源等。西藏的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具有很高的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良好。

2.青藏高原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气候特点。西藏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大;南部冬季温和,降水丰沛,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北部气候的垂直变化大。

【综合训练】

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历来是各国领导人关注的问题。回答1~3题。

1.右图是乾隆帝颁赐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与之相联系的重大历史现象是()

A.西藏与内地经济技术交流密切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

C.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当时西藏地区封建迷信盛行

2.9世纪中期出现的“长庆会盟”表明()

A.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B.契丹“蕃汉分治”政策的成功

C.北宋与辽对峙局面的形成D.南宋和金对峙局面从此确立

3.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协议,这标志着()

①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②中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 ③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 ④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铁路建设在我国历史上既走过艰难的历程,也有过辉煌成就。读下图,回答4~7题。

4.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害怕蒸汽机车的隆隆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马拉火车的奇闻充分说明了()

A.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B.封建顽固势力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封建迷信对社会危害极大

D.马拉火车的壮举震惊了世界各国

5.义和团民众揭帖写道,“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义和团掀铁道反映了()

①近代中国人民对科学的愚昧无知 ②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 ③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 ④掀铁道是反侵略斗争的客观要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半个世纪前,他们就为修建自己的铁路进行过殊死的斗争;半个世纪后,他们建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指的是()

A.成昆铁路 B.兰新铁路 C.宝成铁路 D.京汉铁路

7.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图中所示铁路线,其中属于“文革”时期建成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8.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卡”是西藏人民传统的艺术品,一般挂在墙壁上,表示吉祥幸福之意。现珍藏于西藏博物馆的明代“孔夫子讲学”唐卡是国家一级文物,它中央绣有孔子披袈裟讲学的形象,四周则是藏传佛教和儒学人物的绣像,画面生动有趣,人物形态逼真传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

(1)“孔夫子讲学”唐卡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二 自公元634年开始,至公元846年吐蕃王朝瓦解,在这213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唐朝和吐蕃之间使臣来往不少于191次,吐蕃使团来唐125次,唐朝使团入藏66次。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三 元朝中央曾于1268年、1287年和1334年三次派官员在西藏大规模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通往大都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区的“乌拉”制度(“乌拉”意为徭役、差役。元朝时有专人负责驿站交通事宜,规定驿道沿途居民负责传送公文,供给马匹,供应来往官员食宿)。驿站的建立,使西藏的驿道更加畅通和完善,更加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中国西藏新闻网》

(2)试用唐朝有关史实说明汉藏人民友好交往的具体表现。

(3)元、明、清三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明显加强,试用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4)比较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藏地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元朝时西藏地区“乌拉”制度的建立有何积极意义?

(5)新中国是怎样处理和解决西藏问题的?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10月15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并于2006年7月1日试运行,一年后正式运行。它的终点也没有止于拉萨,还建设了拉萨到日喀则、林芝等地的青藏铁路延伸工程,形成了以拉萨为枢纽连接西藏各地的网状支线,把西藏和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材料二 我国冻土分布示意图

(1)青藏铁路建设面临许多世界性难题,多年冻土就是主要问题之一。试分析冻土对铁路运输不利的影响。

(2)我国非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界线与我国什么等温线分布基本一致?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青藏铁路通车后青藏高原地区最适合发展旅游业。试评价青藏高原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并叙述开发旅游资源时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要注意的问题。

材料三 面对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青藏铁路建设者首先确立了“生存重于施工”的原则,建立了物质生活储备基地和主要食品加工车间,解决“吃饭大事”,还斥巨资配置了先进适用的医疗设备;围绕冻土施工技术立项近80个科研课题,先后在多年冻土隧道开挖、支护、衬砌、通风成套技术等多方面取得新成果,把成果用于指导施工;建立健全了环境管理体系,在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引入环保监理制度,对施工期长江源水质变化情况进行监测。2005年10月,青藏铁路铺设下最后一根钢轨。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青藏铁路建设对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什么启示。

(5)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后,胡锦涛主席亲致贺信,盛赞青藏铁路建成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简要分析青藏铁路建成的经济意义。

10.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西藏民族文化,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区域和宗教信仰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藏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医学、天文历算等。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维护和发展西藏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系列尊重、保护和繁荣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措施,使西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1)列举唐朝时期西藏民族在文化方面的成就。

材料二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

(2)简要评述文成公主入藏对促进西藏地区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3)概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为促进西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三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的壁画、堆绣、藏戏等文化瑰宝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藏文化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她成为人们认识西藏、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4)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联系的观点的?

(5)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发展藏文化的意义。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针对达赖指责中国在进行所谓的“文化灭绝”,温家宝总理指出,从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主改革到现在,西藏是在进步了、发展了,那种所谓“中国政府灭绝西藏文化”的言论,完全是一派谎言。我们不仅有能力维护西藏的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要继续支持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保护西藏的文化和生态环境。

材料二 西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藏戏、藏纸、唐卡绘画、藏医藏药、卡垫藏毯制造等,都承载着藏民族延续千年的文明和智慧。随着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投资潮和旅游热,西藏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商业开发中焕发新生,藏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比如,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目前在藏纸方面已研制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兽皮纸、彩绸纸、印花纸等十几种藏纸新品种,并根据各种纸的性能制作出壁画、雨伞、灯笼、贺卡、日历等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欢迎,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1)结合材料,说明发展和保护藏文化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意义。

(2)西藏地区在发展和保护藏文化进程中如何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参考答案:1.B 2.A 3.A 4.B 5.A 6.C 7.D

8.(1)①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②儒学文化影响深远;③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长庆会盟”。

(3)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关系密切,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明朝加强对西藏管理,派驻卫所,建立僧官制度;自清朝顺治帝始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4)重要变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此后一直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

积极意义:保障了驿道的畅通,有利于元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有利于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5)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一五”期间,修筑了三条进藏公路,即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加强了西藏与外部的交通;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

9.(1)多年冻土表层夏季受太阳辐射作用局部融化,地表下陷;冬季结冰地表隆起,因而引起多年冻土表层上升或下沉,导致铁轨变形。

(2)1月0℃等温线。

(3)青藏高原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如珠穆朗玛峰、青海湖,布达拉宫、藏族宗教文化与藏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的集群性和地域组合较好;当地旅游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接待能力;青藏铁路通车为解决位置的通达性和缩短市场距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旅游活动规模应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4)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青藏铁路建设者确立了“生存重于施工”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环境保护,体现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青藏铁路建设者立足于沿线实际情况,先进行课题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施工,体现了一种科学求实的态度。

(5)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青藏铁路的建成有利于内地与西藏之间物资和信息的交流,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沿线各地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青藏铁路不仅成为西藏扩大对南亚国家边境贸易的强大“助推器”,还将使西藏逐步成为我国与南亚经济交流的前沿,促进我国与南亚经贸大通道的形成。

10.(1)创制吐蕃文字;元丹贡布编著了《四部医典》。

(2)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批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加快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3)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落实民族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答出其中三点即给满分)

(4)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经济和交通等因素影响着藏文化的传播,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若运用因果联系原理解答,可酌情给分)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建立了藏文化与外界之间新的具体联系。(若运用联系的条件性原理或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解答,可酌情给分)

(5)①发展藏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利于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若答到民族平等,可酌情给分)②发展藏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合作。③发展藏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若答到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影响力等都可酌情给分)④发展藏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利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回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酌情给分)

11.(1)①发展和保护藏文化,能够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发展藏文化产业,使文化与经济交融,形成文化生产力,可以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③发展藏文化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④发展藏文化产业可以增强西藏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扩大交流与合作。⑤发展藏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篇4: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原因分析]使学生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和拥护党的民族政策,是本课的主要目的之一。

[理论剖析]1)随着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各民族之间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们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三个基本原则。

2)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在我国,56个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因此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3)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反对共同的敌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哥哥民族的共同愿望。

4)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各民族自身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现56个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才能最终实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5)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民族区域自治

[原因分析]这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当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学生一般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比较生疏,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作为本节的重点、难点。

[理论剖析]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2)要注意四个方面:

第一、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族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民族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第四、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篇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图画导入法)(教师展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图片。展示图片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能看出图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学生讲出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名称。)

民族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词,什么是民族?并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下面我们先看看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民族有些什么基本特征。

或(趣例导入法)播放视频:南斯拉夫内战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南斯拉夫内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看了录象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同学们的.感想一定很多,我的感想也很多,但我最想说的是10个字:“一朝战火起,倒退几十年”,可见,“民族、宗教无小事”,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学习和掌握关于民族和宗教的知识就至关重要。从这节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民族的形成(板书)

(这部分的知识可采用议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座的同学都属于我们56个民族中的一个,有谁知道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发表看法)

关于民族的形成,教材作了简要概括,还用一段楷体字,具体说明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共同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形成民族的过程。请同学们在阅读了这段材料后来归纳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发表看法)

媒体显示:民族产生示意图

(教师结合图表分析)在人类历史上,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原始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那时并不存在民族。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

我们通过了解民族的形成过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议论)

至少应该明确下面两个观点: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板书)

需要说明的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表述,只是民族的一般含义,不是完整的民族定义,作为中学生我们掌握到这个层次就可以了。

2、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板书)

从民族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后还会有一个逐步消亡的过程。

二、民族的基本特征(板书)

(这部分的内容可采用议、读、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先展示某一个民族典型特征的画像让学生辨认,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①你是根据什么判断这个画像上的人是**族的?

②划分不同民族的依据是什么?是以他们的长相以及服饰为依据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引导:长相、服饰是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特征的,但不能认为划分民族的依据就是长相服饰。长相服饰与划分民族的依据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长相、服饰属于民族的外部特征,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才是民族内在本质的东西,要正确划分不同的民族必须抓住其内在的特点和本质,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01页最后一段到10页倒数第二段。

(媒体显示)

下列各题分别反映了民族的哪些特征?

1、我国维吾尔族80%以上的人口住在新疆南部

2、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

3、“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4、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

(学生阅读后归纳)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板书)

(学生发言)民族的第一个特征是:共同的语言。是指民族内部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互相往来而通用的语言。

(学生发言后教师分析)共同语言是一个民族稳定的重要特征。没有共同语言就不能共同从事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就不能结成一个民族。语言促进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稳定。

在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从语言的识别而确定的。比如汉族语言主要是汉字的定型和书面声韵的统一,这是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又经两汉、三国、隋代的发展,成为至今通用的汉民族语言。蒙古语言是到14世纪初形成更准确的蒙语,成为至今通用的蒙文,从而促进了蒙古经济文化的发展。

(学生分析)“我国维吾尔族80%以上的人口住在新疆南部”反映民族的第二个特征:共同地域。因为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民族的其它特征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形成的。

(学生分析)“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反映民族的第三个特征: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经济生活是人们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的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把本民族的人们结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经济上的联系是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民族其它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

(学生发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反映了民族的第四个基本特征: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如“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

(教师总结)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等在精神面貌方面的反映,在民族的四大特征中,民族的心理素质是最具稳定性、代表性的,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刚才观看的“南斯拉夫内战”、还有大家熟悉的海外“唐人街”,还有在我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海外华侨等,这些都说明:民族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民族清洁既可以发挥经济作用,也可以造成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处理民族关系。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对民族的凝聚力非常大,主要表现为都认为是本民族的一员,热爱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对传统的风俗习惯的浓厚感情。俄国沙皇政府曾在西伯利亚搞了一个移民区,把一些波兰人强行移居到那里。日子一长,这些人已经不会说一句波兰话了,但是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波兰人,并且对俄罗斯人怀着波兰人的仇恨。又如我国的回民,是13世纪初叶大量迁入的阿拉伯、波斯、中亚人在不断和汉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中逐惭形成的。东迁初期,通用职权拉伯语和波斯语,由于长期和汉人杂居,逐惭学习汉语、汉文。但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共同信仰成为维系其长期存在的牢固纽带。

民族的四个特征,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已经不很明显了,每一个民族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或与其他民族日益趋同,但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仍作为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纽带而长期存在下来。这是因为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总要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总要强调一些和其它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赋予强烈的感情,甚至升华为民族的标志,把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风格,经过艺术加工,加以宣扬,成为一见即知是某民族的特点。例如一看见献哈达,我们就知道这是藏族是了庄重的待客礼仪;看见泼水节,就知道是傣族的节日。所以,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繁衍兴旺的标志,民族文化成为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一旦民族文化失去特色,被另一民族的文化所同化,势必削弱本民族的凝聚力,这对这一民族无疑是一个灾难,因此,尊重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就是对这个民族的尊重,珍惜本民族文化,就是热爱本民族的最好表现,就是对本民族的最热诚的贡献。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民族的同化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不幸的?

(学生讨论,可举例说明,教师做总结:从人类的进步的角度看,落后的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恰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的四个特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民族的这四个基本特征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民族产生、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反过来,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的巩固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四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板书)

(教师分析)四个基本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从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来说的,但是某一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特征将会有变化,有些民族四个特征不一定齐备。同进,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程度上的共同性,这些都不影响四个基本特征作为识别民族的科学依据。

在学习和把握民族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民族和种族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种族的特征是一种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而民族则是一种社会现象。种族是个生物学概念,是以人的生理特征(如肤色、发色、眼色、体形等)为划分标志的不同人种,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民族则是一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在同一种族里可以包含不同民族,如共同色人种中有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等;一个民族里面可以包含不同种族、如美利坚民族中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作总结:

请同学们结合本堂课讲的内容,回去思考一下民族和阶级、国家的关系,下一堂课讲新课前请一些同学来回答。

复习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以 为基础。( )

A、血缘关系 B .氏族关系 C.地域 D.部落联盟

2.氏族是 的产物。 ( )

A.私有制服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国家发展 D.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

3.在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心理素质

4.识别和划分民族的基本依据是 ( )

A.民族的四个特征 B.生理遗传特征 C.血缘关系 D.地域关系

参考答案:

单选题:1.C 2.D 3.D 4.A

关于“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社会调查

调查目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5千年辉煌文明史的缔造过程中,在抗击外强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斗争中,在反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现代民族还是古代民族,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活动一:调查我国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边疆的事例。

目标:通过对我国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边疆的事例的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对祖国统一与繁荣作出的巨大贡献。

提示: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殖民主义分割肢解的危难关头,我国各族人民与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殖民主义妄图瓜分灭亡中国的阴谋。

完成表格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英勇抗敌的事例。

地区

抗敌的历史与人物

藏族地区

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民族

台湾的高山族

蒙古族地区

其他地区

活动二:调查分析各族人民如何共同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完成表格二:为祖国建立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英雄人物及事迹

姓名

民族

事迹

活动三:历朝历代有哪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独立和富强作出巨大贡献、永留青史的中华英才。

完成图表:举例指出各民族有哪些功勋卓著,彪炳千古的英杰人物,各是什么民族。

诸子百家

(文学科学艺术家)

天之骄子(历朝明主、政治家、政治活动人士)

英烈丰功

(战将英豪)

名垂青史

(其他历史人物)

调查步骤:

1、全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课题的调查,同时,各组之间分工合作;

2、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小组合作,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材料,了解有关情况。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结果和认识程度,填进表格内。

3、撰写探究报告和学习体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见解,并与同学交流。

对教师的建议

协助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及从信息中获得新认识

评价重点

1、学生是否对问题产生探究兴趣,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调查与讨论。

2、是否能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提出有事实依据的见解。

3、是否能较完整地整理、归纳探究成果。

上一篇:中国屋顶风机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片段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