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2024-07-08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精选13篇)

篇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第六课 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现在运输货物都用有轮子的车。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教师总结: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磨檫力小,滑动的磨檫力大。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滑动与滚动 一、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滚动和滑动两种方式。

二、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三、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 滚珠轴承是专门把运动有滑动变成滚动的机械装置。

篇2: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教科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 课题

课时

一课时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积极参与研讨,发表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

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

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采用模式

对比、分析

教学

准备

袋子、石头、木头、树叶、分类用图纸、醋、牛奶、网状图记录纸、资料。

教师活动:

一、我们知道的水、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

2、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

学生活动:

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汇报交流。

猜测、思考

实践,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

个人主页

教师活动:

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巡回指导学生,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5、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板书设计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学生活动:

交流讨论:猜测的结果如何?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实践、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个人主页

课题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课时

一课时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

重点

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

难点

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采用模式

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

准备

记录纸、塑料杯、玻璃、蜡光纸、筷子、试管、木条、玻璃杯、塑料瓶、水槽。

教师活动: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学生活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仔细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

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

个人主页

教师活动:

2、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提供材料实验(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3、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

五、总结提升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

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展示记录,并交流讨论。

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

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个人主页

课题

谁流得更快一些

课时

一课时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

重点

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

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采用模式

实验、对比

教学

准备

杯水、1杯油、1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实验记录表、维恩图。

教师活动:

一、设计流动比赛、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学生活动: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个人主页

教师活动:

二、实验、思考、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三、液体、固体比较

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板书设计

谁流得更快一些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学生活动: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

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个人主页

课题

比较水的多少

课时

一课时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

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

难点

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采用模式

比较、分析、总结

教学

准备

3个塑料瓶、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师活动: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

2、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

学生活动:

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

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

讨论测量方法

:用有刻度的杯子

个人主页

教师活动:

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3、自制刻度线测量

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介绍量筒,提示“测量要求”,量筒刻度上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为什么量筒要平放?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比较水的多少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学生活动:

2、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

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

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

个人主页

课题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时

一课时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

重点

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

难点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采用模式

实验、交流、汇报

教学

准备

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水槽、香、打火机、吹泡泡器、洗洁精或肥皂水。

教师活动: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

3、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

二、空气的存在、空气真的存在吗?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学生活动:

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交流。

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

个人主页

教师活动:

3、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学生活动:

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

空气确实存在。

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个人主页

课题

空气占据空间吗

课时

一课时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

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采用模式

合作交流、实验证实

教学

准备

玻璃瓶、玻璃杯、注射器、吸管、纸巾、橡皮泥。

教师活动:

一、空气占据空间、“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操作演示。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指导学生,提示学生注意

5、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学生活动:

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分组实验,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水不断上升,办法是什么?

个人主页

教师活动:

2、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出示注射器。

2、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3、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

4、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学生活动:

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交流自己的想法。

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个人主页

课题

空气有重量吗

课时

一课时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

难点

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采用模式

回顾、反思、描述。

教学

准备

长细木条(或竹条)、细线、橡皮泥、气球、皮球、托盘天平

教师活动:

一、空气有重量吗、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3、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交流小天平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

个人主页

教师活动:

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变化。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

2、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

3、托盘天平不仅可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较准确测出到底增重多少。

板书设计

空气有重量吗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学生活动:

显,结果更精确?

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

个人主页

www.5y

kj.co

篇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1. 借助自主复习单, 掌握概括说明文要点的一般方法。

2. 通过合作交流, 总结准确分辨说明方法的诀窍。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要点, 梳理阅读方法

1. 从单元导语入手, 回顾学习要求。

(1) 抓住课文的要点。

(2)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

2. 呈现课前学生梳理的课文要点。

3. 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

(1) 逐段概括要点:1呈现课文《鲸》, 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2思考本单元中运用此概括方法的其他课文。

(2) 摘录文中关键句。1呈现课文《松鼠》, 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2找找课文《假如没有灰尘》中的关键句。

二、借助课文范例, 寻找概括诀窍

(一) 呈现自主复习单中的学习困惑。

困惑一: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容易混淆。

困惑二:一个语段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说明方法, 易出现遗漏。

(二) 解决困惑一。

1. 呈现课文中的例子, 说说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 博物馆可以采用, 银行可以采用, 珠宝店可以采用, 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举例子)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 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 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 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 再潜入水中。 (打比方)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 (。作比较)

2. 合作讨论:如何辨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这三句话用上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 小组汇报。 (判断说明方法的时候, 我们可以做标记)

4. 练习运用。

(1) 独立完成练习一。

(2) 交流并及时完善板书。

举例子——例如、如、比如、又如

打比方——像

作比较——相当于

5.基于学情, 重点区别几个容易写错别字的说明方法。

(1) 交流整理其他说明方法。

(2) 显红易写错的字, 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作假设 打比方

(三) 解决困惑二。

1. 呈现课文段落, 联系上下文, 思考显红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 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 人站在它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 还显得很宽敞。

——《鲸》

2. 同桌讨论:读一读, 想一想, 判断一个语句或语段中有哪些说明方法时, 怎样才能不遗漏? (随机板书:一遍一遍读, 一个一个找)

3. 尝试运用, 完成练习二, 完善板书。

(1) 独立完成练习二。

(2) 同桌交流。如有分歧, 再读读片段, 看看板书, 轻轻讨论。

(3) 全班交流。

三、通过综合练习, 掌握概括诀窍

1. 回应课前学生的困惑。

2. 运用概括的诀窍, 独立完成练习三。

3. 交流。

四、小结, 布置后续作业

1. 欣赏同学习作中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片段。

2. 回家再次修改习作, 思考能否更好地运用说明方法, 把事物介绍清楚。

【教学反思】

复习的目的不仅要“温故”, 更要“知新”。

1.基于教材及学情, 让教学目标更有效。此课以单元导语为目标, 利用自主复习单, 让学生课前梳理要点、说明方法及困惑。这样, 不仅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 而且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及困惑, 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讲练结合, 迁移运用, 让复习课落到实处。教学中, 紧紧抓住学生自主复习时提出的困惑, 利用课文范例, 概括解决困惑的方法, 再趁热打铁, 尝试运用提炼的方法做练习, 并且在交流中完善发现。整个设计遵循温故知新、梳理回顾提升的思路, 既有方法的提示, 也有实际的练习与讲评, 朴实、高效。

篇4: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篇5: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1.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日心说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是(倾斜)的。(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4.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相当于1小时转动(15)度。

5.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

6.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经线)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我国采用的统一时间叫(北京时间)北京比乌鲁林齐先迎来黎明。

7.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这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

8.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9.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我知道:地轴的倾斜度大约是(23)度。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10.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在地球的同一地点,夏至时的太阳高度比冬至时(直射)与(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11.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

日子叫极夜在北半球对着太阳时,南极附近会出现极夜现象。赤道地区不可能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2、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和地球自转:倾斜的; 地球公转: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一年一周,地轴倾斜方向不变,角度大小不变地球自转的依据:“傅科摆”、卫星观测天体东升西落。地球公转的依据:恒星周年视差、星座季节交替、卫星观测。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四季更换、极昼、极夜。毛泽东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的形状:(椭圆球体)

二、判断: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两边的树木、房屋在向后移动。()

4、世界各地新年的钟声都是同时敲响的。()

6、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7、人们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13、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4、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8、提出“地心说”理论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9、我们在地球上观看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不同的季节两颗星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是不会发生了变化。…………………()

10、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11、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

12、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13、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14、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

15、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三、选择:

1、下面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A、北京B、上海C、乌鲁木齐

2、“傅科摆”可以证明()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转

3、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A、赤道B、纬线C、经线

4、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伟大著作是()

A、《天体运动论》B、《天论》C、《八十天环游地球》

5、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自转D、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6、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之所以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断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7、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由南向北B、由西向东C、由东向西

8、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A、24小时B、一个月C、一年

9、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移动。

A、由西向东B、由东向西C、由北向南

10、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A、方向相同B、长短不同C、长短相同

11、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A、24小时B、12小时C、1小时

12、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A、月亮B、北斗星C、北极星

13、小冬在晚上9点钟看星座,10点钟在老地方再看同一个星座,发现它的位置()移动了一段距离。

A、向东B、向西C、向北

14、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A、头顶正上方B、北极星C、北斗星

15、秋分时,太阳直射在()A、南极B、赤道C、北极

16、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移动。

A、由西向东B、由北向南C、由东向西

17、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个时区。

A、12B、24C、3618、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太阳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19、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太阳的东升西落B、一年四季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

20、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A、春季B、夏季C、冬季

21、傅科是通过观察()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篇6: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2、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

3、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人体模型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全面回顾前面学生所了解的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各系统内部不同器官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还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跨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较全面的将人体的系统化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小组讨论或集体研讨“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 用图、文呈现。

(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

(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

(5)修改完善(循环反复)

讨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节课中呈现的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二是(如卡通人物所说)联系各个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体活动,找出不同系统间的器官协同工作的情况。最后学生建议制作卡片进行拼摆,利于表达想法也利于他人理解。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学生将要全面的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讨论来丰富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在画图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对各种联系反复思考,以寻找最适宜的表述方式。

画图的指导

在本课,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现对本单元学习的理解。以前出现的多为较简单,面对比较复杂的关系,画图的难度就比较大了,这时候需要教师的指导。

3、健康生活

篇7: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1. 梳理生字难词, 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巩固难读字、难写字、形近字。

2. 紧扣单元主题, 讨论课文分别“观察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3. 聚焦重点句段, 体会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研究作者如何由“观察”引出“发现”。

4. 回放单元习作, 通过找一找、添一添, 在习作修改中用好问句。

【教学过程】

一、链接学习起点, 梳理字词

1. 呈现单元生字表, 将学生自主复习时认为难读的字显红、打点。

(1) 指名读读这些字, 随机正音。

(2) 同桌互读, 评价。

2. 回顾单元词语表, 将学生自主复习时认为难写的词加以统计, 并以柱状图呈现。

(1) 聚焦书写难点——“大概”。 (全班17位同学认为这个词难写) 交流写好“概”字要注意什么。

(2) 依次呈现另外五个词语, 随机交流要注意的笔画。

(3) 现场听写词语。

(4) 校对、反馈和修改。

小结:碰上这类难字要“多用眼睛看一看, 多动脑筋想一想, 看得清, 想得明, 字词自然记心间”。

3. 呈现园地中“我的发现”, 辨析几组形近字。

(1) 同桌互读, 相互正音。

(2) 聚焦较难的两组词, 说一说它们的不同处。

干燥急躁分辨辩论

(3) 尝试编口诀识记。

(4) 完成练习, 校对。

(设计意图:有效的复习前测学习单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准确把握课堂起点。教师根据学习单调整教学内容,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让复习更有针对性。学生通过复习单作课前自主梳理, 对复习课知识点有提前的了解, 在课堂上的学习也将更加投入。有效的复习前测学习单起到变课堂“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作用。)

二、紧扣单元主题, 复习句段

1. 呈现单元导语, 聚焦单元主题。

你是否留意过鲜花的开放?你是否观察过星星的闪烁?你是否注意过蜜蜂的飞行?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 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认真阅读本组课文, 一起去了解作者发现的秘密。我们还要留心观察, 看谁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2. 围绕自主复习单, 展开讨论。

结合课前梳理情况, 交流四篇课文分别写“谁观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启发点拨: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和“发现”有序地写出来的?

3. 聚焦课文问句, 发现语言规律。

举一:聚焦《花钟》一课中的问句。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原来, 植物开花的时间, 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a. 去掉语段中的问句读一读。

b. 感受问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c. 体会疑问词在句中的作用。

反三:合作找出另外三课中的问句, 在文中做出标记, 圈出疑问词, 读一读, 体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完成小组合作单。

(设计意图:观察总是和提问联系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善于使用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 以这个为学习的切入点, 通过找问句、读问句、圈疑问词, 体会作者在问中思考, 感受问句在文中的作用。既加深了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又学习了语言表达的形式, 得意兼得言。

考虑个体差异的实际, 该环节采用四人小组协作完成。小组分工减轻了个体学习负担, 小组互助促进全员参与, 提升了学习热情。每个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在自主学习中思考, 在合作学习中感悟, 在探究学习中成长。)

三、回放观察日记, 修改习作

1. 呈现学生习作一, 找找文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思考。

我们的面前摆着三样物品:杯子、棒子和鸡蛋。我心想:这三样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呀?我刚想完, 老师就宣布了“: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实验正式开始, 老师先把鸡蛋放入水中, 然后往杯子里装水。可是, 鸡蛋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我心想:是不是该往里头加点盐才有效果呀?我正这么想着, 只见老师就往里面放盐了。

交流问句, 感受它们在文中穿针引线的作用。

2. 呈现学生习作二, 为它加上合适的问句使文章更流畅。

可是等了好半天, 鸡蛋还是没浮起来, 水也变得浑浊了。我们又放了许多盐, 哇!鸡蛋渐渐上升了。我们欢呼雀跃起来。

交流汇报。评一评, 谁补入的问句更好?更能引发思考?

3. 修改自己的习作, 展示交流。

篇8: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教材分析]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了一定的天气知识,本课需要找准三年级学习的起点。同时,作为单元起始课更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预留学习空间。通过聚焦问题、答疑解惑、天气观测方法学习、记录天气日历四个环节,让学生经历发现困惑、解决困惑的过程。同时,通过学习气象学家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坚韧、严谨的科学品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记录天气日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练就持续学习的韧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学生对于天气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感官的感知,主观性较强;亦或是父母、天气预报等对于天气的描述,认识比较粗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知道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是发生在大气圈内的。

3.知道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是灾害。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判断是否需要带雨伞,学会以降水这一标准区分天气。

2.经历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的过程,了解天气的相关知识。

3.学会运用多种感官与工具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2.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的坚毅品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提出与天气相关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难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天气日历”的制作。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磁铁、天气日历班级汇总表、汇总表2张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创设情境,区分天气。

1.同学们,小明班明天要组织去动物园秋游,大家在制定物品清单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些同学觉得需要带雨伞,另一些同学觉得不需要带雨伞。你觉得需要吗?说说理由。(预设回答:需要,可能下雨。/需要,遮太阳。/不需要,不下雨,带着重)大家意见也不同意,你们还需要什么信息能够做出判断呢?(预设回答:天气预报)

2.出示天气预报图,现在你们觉得需要带雨伞吗?(预设回答1:不需要,没有下雨。)问:你是从哪里知道不会下雨的?(引出“天气图形符号”)(预设回答2:需要,遮太阳。)问:大家觉得用雨伞遮太阳好吗?出示雨伞,简单介绍,确定雨伞更适合在下雨天或下雪天使用。

3.回顾天气类型。那你还知道哪些天气需要使用雨伞,哪些天气不需要呢?板书记录。

4.小结:大家了解的天气知识真不少,看来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揭示课题《我们关心天气》。

二、问一问——整理感兴趣的天气疑问。

1.现在我们整理了这么多天气类型,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有关天气的知识呢?(预设问题:1.什么是天气?2.天气发生在哪里?3.同地不同时的天气一样吗?4.同时不同地的天气一样吗?5.什么是灾害天气?)

2.大家列举了这么多的问题,哪位同学可以帮忙解答?请举例说明。需要老师提供一些资料帮忙回答吗?

三、学一学——了解观测天气的方法,制作天气日历。

1.相信大家对于天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平时都是如何了解天气的呢?(预设回答:天气预报)

2.如果让你担任校园气象员的工作,你可以胜任吗?你们缺少了观测天气的方法,想知道吗?(1)观测。观测需要工具,除了感觉器官外,你知道哪些观测天气的工具呢?(课件展示气温计、雨量器、风向标、风速仪的图片。)这些是我们常见的气象工具,在接下来的课中,老师会详细介绍它们。(2)记录。你知道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是谁吗?他对我们国家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之后回答老师两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资料。观测得到的结果要记录下来,我们要记录每天的天气,像不像日历?我们叫它“天气日历”,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师生交流:随着我们对于天气和观测工具的学习,我们对于天气的描述要更加全方位,填写的内容也要增加。)(3)分析。完成天气日历后,我们还要对天气进行分析。看看哪种天气类型最多、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等信息。

篇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分析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六课。本课是上节课的延续,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其中重点是植物的覆盖、坡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大小。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资料介绍,让学生了解由于侵蚀作用引起的地球表面地形的变化。本课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联系起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比如,为什么下大雨时在山区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现象?为什么在山区、江河源头特别提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第二部分是“探索侵蚀的实验”。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平时知识积累中,学生对土地并不陌生,他们对于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内容相信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对于形象直观、动手操作的实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本课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经历,并提高对自然界现象进行分析与探究的能力。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椐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科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难点是: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目标,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我将为每组学生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学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用到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探究学习——运用解决”的方法。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下完成任务,使学生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已经收集的资料,我将本课教学划分如下四个部分(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因为课堂只是抛砖引玉,进一步的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明白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让学生明白科学课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做到简明扼要,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有引领作用,需要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土地坡度的大小 有无植物覆盖 降雨量的大小

篇10: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运算、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求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两位小数与一位小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也是学生学习本单元“被减数小数部分位数少于减数时和加法运算律的推广”及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课前调查,发现有90%学生能在布列小数加减法竖式时能把小数点对齐,但只有50%左右能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有些学生过去在做整数加减法时,进位的忘记加,退位的忘记减。

3.本节课学生有可能受整数加减法竖式的影响,在布列竖式时把“末尾对齐”。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要解决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以及根据小数的意义理解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把计算方法迁移,避免把“末尾对齐”。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篇1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第1课时 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学情调查”内容。

1.各组组长检查本组学案完成情况。2.收集本组自学中存在的疑惑。1.填一填

3个1和4个0.1合起来的数是()。2个0.01和5个0.01合起来的数是()。4.75的4在()位上,7在()位上。

小数点的左面是()部分,右边第一位是()位,右边第二位是()位。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6= 5.17= 20= 100=

3.化简下面小数。

0.50= 109.020= 0.080= 1.670= 23.00=

4.竖式计算,说一说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6+578= 1069+680= 475+34=

二、探究:

1.小组内交流学案中思考题。

(由组长组织好本组的组员合作讨论。)2.重点讨论解决:

(1)整数加减法与的小数加减法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2)计算时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

三、训练:

1.小组代表大屏幕前展示自己的学案填写内容。2.其他小组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或质疑。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你觉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能算出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你会列出竖式计算吗?你认为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1.独立解答巩固案中的练习题。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解题结果或思路。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3.4-2.65你会算吗?请同学们尝试做一做。教学后记:

篇12: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1、学习本课的八个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在抗日战争中游击队员的英勇风采,体会小兵张嘎的懂事、勇敢、机智。

3、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教学方法:

1、自我研读发、

2、读议法、

3、角色表演法

4、多媒体演示法

教具:

1、挂图、生字卡片

2、搜集【小兵张嘎】的电影片段和当时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自古英雄出少年”你们都知道那些战斗小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在抗日战斗的血与火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小英雄。如:把敌人引入包围圈而牺牲的王二小;巧送鸡毛信、勇敢机智的海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小英雄,小兵张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观看【小兵张嘎】的电影片段、了解故事的内容和背景。(多媒体播放)

4、看了以后,张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全文生字、新词:

冀淀伪垮囊腔霎啃

3、指名读生字,并组词,并把生字,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4、着重强调:如“淀”的发音,读dian(4音)不读ding

“霎”的发音读sha(4yin)不读cha(4音)

指导“霎”的笔画安排。

5、通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读完全文,你能说说小兵张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7、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8、出示句子:小兵张嘎是一个的孩子。

三、课堂小结:

课文选取了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成为小侦察兵,与区队长一起消灭日本鬼子的几个画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少年的英雄形象,使一个懂事、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少年英雄张嘎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人物的形象的特点,在读课文中感悟嘎子的机智,勇敢。

3、绘声绘色的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小兵张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小兵张嘎的哪几件事?哪件事写得详细?哪件事写的简略?

2、哪件事写得最详细?

3、指名读1——5自然段、思考1——5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4、重点读6——11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出示句子:

(1)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还没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了!快准备饭啊!”指名读句子思考:通过这句话你体会到小兵张嘎的什么形象?

(2)齐读:边读边体会小兵张嘎的临危不乱、聪明机智。

(3)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读句子,思考:这句话体会了张嘎的什么形象?

(4)自由读句子边读边体会,小兵张嘎的聪明机智勇敢以及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

(5)课文哪几处写到小兵张嘎对手枪的喜爱和渴望?

(6)小兵张嘎最后终于拥有一把手枪,他的心情怎样?你能举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吗?

(7)此时的嘎子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8)指导朗读出示的重点句子

(9)齐读出示的重点句子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同学们演一演、比一比谁演的最逼真。

三:根据情节、复读故事

1、理清课文线索

2、指导学生复述,同桌互相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4、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2、小兵张嘎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3、算一算、张嘎要是活着,他现在多大了?你现在要是见到张嘎,你会问他些什么呢?

五:课堂总结:

课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懂事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少年英雄形象,让我们永远记住“小兵张嘎”这个名字,永远记住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永远记住他英勇的抗日事迹。

六:布置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收集并了解关于小兵张嘎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26

失去奶奶

成为小兵略写

勇敢机智

诱敌入屋临危不惧

关门加敌详写

扑敌夺枪

篇1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3、当a=4,b=5,c=6时,bc-ac的值是()。

A、1 B、10 C、6 D、4

4、五年级种树60棵,比四年级种的2倍少4棵。四年级种树()。A、26棵 B、32棵 C、19棵 D、28棵

5、a的一半与4.5的和用式子表示是()。

A、2a+4.5 B、a÷2+4.5 C、a÷2—4.5 D、2÷a+4.5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每小题1分 共5分)。

1、比x的2倍少3的数。_____

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8千米,t小时行多少千米?_ ____

3、李庄m公顷的麦田,共收a千克的小麦,平均每公顷产小麦多少千克?

4、a与b的差除以4的商。_____

5、办公桌每张单价a元,办公椅每把单价b元,买m套办公桌椅共付多少元? _ _

五、解方程(前两题各3分,后两题各4分,共14分)。

52-X=15

91÷X=1.3

4X+1.2×5=24.4 8X—5X=27

六、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每小题5分 共25分)。

1、一个数的2.5倍与2.5的和是25,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5倍加上4与5的积,和是80,求这个数。

3、120减去x的5倍的差等于46,求x。

4、什么数减去24与5的积,再除以3,等于120。

5、从48里面减去一个数的3倍,得12,求这个数。

七、应用题(1~6每题5分 筐苹果重多少千克?(用方程解答)

3、工程队修一条600米的公路,修了8天后还剩下120米没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用方程解答)

4、录音机厂上月计划组装录音机5800台,实际工作20天就超过计划440台,实际平均每天组装多少台?(用方程解答)

5、哥哥有55本科技书和一些故事书,科技书的本数比故事书的3倍还少14本。哥哥有故事书多少本?

6、大货车和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大货车每小时行3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遇,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7、某工厂共有职工800人,其中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人数的2倍少40人,这个工厂的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人?

列方程解应用题

一、解方程

4X+2.1=8.5

48.34-3.2X=4.5

二、下面的解方程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4X-4=4×6 5X+0.5×3=8.5 解:3X=24 解:5X+1.5=8.5 X=8 5X=8.5+1.5 5X=10 X=2

三、列方程解应用题:

1、学校买来10箱粉笔,用去250盒后,还剩下550盒,平均每箱多少盒?

2、四年级共有学生200人,课外活动时,80名女生都去跳绳。男生分成5组去踢足球,平均每组多少人?

3、食堂运来1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少30千克。食堂运来面粉多

少千克?

4、果园里有52棵桃树,有6行梨树,梨树比桃树多20棵。平均每行梨树有多少棵?

5、一块三角形地的面积是840平方米,底是140米,高是多少米?

1、李师傅买来72米布,正好做20件大人衣服和16件儿童衣服。每件大人衣服用2.4米,每件儿童衣服用布多少米?

2、3年前母亲岁数是女儿的6倍,今年母亲33岁,女儿今年几岁?

上一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下一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之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