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

2024-07-12

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通用6篇)

篇1: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

为了解决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现象,由青海省气象局组织及多个单位合作,在黄河上游进行了人工增雨试验.通过对玛曲地区雨滴谱的分析,推测玛曲当地的雨滴较大,这对在当地实施人工增雨提供了观测依据.另外,通过分析得到当地积云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和雨强的相关关系式,该公式可以作为利用雷达定量测量高原地区降水的参考.分析发现,虽然高原地区冷雨过程是主要的`降水机制,但是暖雨过程仍然对降水有贡献.通过对雨滴谱资料的分析,可以促进对高原地区云物理特征的了解.

作 者:李娟 游来光 胡志晋 涂多彬 李仑格 LI Juan YOU Lai-guang HU Zhi-jin TU Duo-bin LI Lun-ge 作者单位:李娟,LI Juan(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游来光,胡志晋,涂多彬,YOU Lai-guang,HU Zhi-jin,TU Duo-bin(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李仑格,LI Lun-ge(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青海,西宁,810001)

刊 名:高原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TEAU METEOROLOGY年,卷(期):25(5)分类号:P48关键词:青藏高原 雨滴谱 M-P谱

篇2: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

本文介绍了在数值预报的基础上,利用天气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黄河上游流域未来7天逐日定量降水预报的情况,通过实际业务运行,表明该预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为理想,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作 者:王文英 保广裕 张景华 王战策 钱有海 作者单位:王文英(青海省雷电灾害防御中心,青海,西宁,810001)

保广裕,张景华,钱有海(青海省气象台,青海,西宁,810001)

王战策(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海,西宁,810001)

篇3: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

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河川径流的演变规律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1]。研究表明,变化环境下世界上很多河流的径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2],这一现象在我国也不例外,黄河上游表现尤为明显。近年来黄河上游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到1990年后平均水量只有270~290亿m3,平均较常年偏少15.6%[3]。在黄河上游径流量的下降趋势过程中,针对水文变异情况作进一步分析对于具有操作性的河流生态水文调度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樊辉等[4]采用TFPW-MK法检验年径流与年输沙长期变化趋势,并利用贝叶斯变点分析方法诊断时序数据突变点,分析了黄河干、支流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李剑锋等[5]在考虑水文变异的基础上,系统提出河道内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并对黄河流域生态需水问题进行分析;于茜等[6]应用变化范围法(RVA)对黄河上游兰州站的生态水文特征变异进行分析,给出了不同水库运行模式对黄河兰州站生态水文特征变异的影响程度情况。然而以系统性的思路对黄河上游兰州断面径流序列进行变异诊断、分级和指标识别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基于黄河流域水文生态变异问题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意义,对研究方法及思路作了进一步的考虑:采用TFPW-MK突变检验法和秩和检验法2种方法分析黄河上游流域代表性断面径流变异,避免单一变异分析方法的缺陷,增加变异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进一步采用IHA水文指标改变法分析变异前后水文生态情势。

1 研究区概况

黄河上游区从源头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河道长3 472km,流域面积约38.6万km2,汇入的较大支流有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60%,其水文生态的变化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已有成果[7,8,9]中水文分区与生态分区的特点,考虑不同位置的调蓄水库的影响控制范围以及干流控制断面的分布,将黄河上游划分为黄河源头-兰州河段、兰州-河口镇段、兰州-河口镇段。本文选取刘家峡水电站下游的兰州断面,其流量的变化可以反映龙羊峡、刘家峡联合调度对流量特征的影响,将对下游河段的供水灌溉、水沙关系以及生态保护等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2 方法

2.1 去趋势预置白Mann?Kendall检验法

基于秩的Mann-Kendall检验法[10,11]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除了可以进行趋势检验,也可用于变异点的检验分析。由于其不需要遵从一定的分布,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且结构简单,计算方便,使其也成为水文序列的变异点分析中常用方法之一,但其检验受到趋势项的影响。章诞武等[12]通过对比分析普通Mann-Kendall检验法和去趋势预置白Mann-Kendall检验法得出:序列中存在的正(负)自相关性将增大(减少)其方差,从而在某一显著性水平下,增大(降低)拒绝原假设的概率;同时,序列趋势项会增大其自相关系数的计算值,对于有明显趋势的序列,应先剔除趋势项后估算其自相关系数。

去趋势预置白Mann-Kendall检验(TFPW-MK,MannKendall test with trend-free pre-whitening)[13,14]:考虑数据序列明显趋势对自相关系数估计的影响,通过去趋势预置白方法,剔出趋势对自相关系数估计的影响,更准确地对数据序列进行检验。步骤如下。

(1)假定序列由线性趋势和AR(1)组成,采用Theil(1950年)和Sen(1968年)提出的方法计算新样本数据的线性趋势β:

(2)去除趋势项,形成不含趋势项的序列Yt:

(3)计算序列Yt的一阶自相关系数r1,剔除序列中的自相关项:

(4)补还趋势项Tt,得到不含自相关影响的新序列:

该序列将不再受自相关性的影响。

对经过去趋势预白化后形成的新序列使用Mann-Kendall检验法进一步检验序列变异,定义统计量为:

将时间序列x按降序排列,再按上式计算,同时使:

通过分析统计序列UFk和UBk,不仅可以进一步分析序列x的趋势变化,还可以明确突变的时间,指出突变的区域。若UFk值大于0,则表明序列呈上升趋势,小于0则呈下降趋势。2统计序列构成的曲线分别标记为UF和UB,如果2条曲线超过临界直线,则表明上升或下降趋势显著;如果2条曲线出现交点,且交点在临界直线之间,那么交点对应的时刻就是突变开始的时刻。

此方法与别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是,在检验时,其2条曲线的交点通常为与2个年份之间,即突变点不指向某一个确定的点。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从2个点中选取一点作为突变点。

2.2 滑动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秩和检验法,也称Mann-Whitney U检验法[15,16],是非参数统计方法,它不依赖于总体分布类型,不以推断总体参数为目的,而旨在检验2种或2种以上观察变量的分布有无显著差异。由于秩和检验法对变异点诊断有适应性强且效率高(均值和Cv、Cs)的特点,本文采用该法来验证TFPW-MK检验的结果是否合理。滑动秩和检验法计算步骤如下[15,16,17]。

(1)考察点前后2序列总体的分布函数Fpre(x)和Fpost(x),从总体Fpre(x)和Fpost(x)中分别抽取容量为npre和npost的2个样本,要求检验原假设Fpre(x)=Fpost(x)。

(2)将2组数据分别由小到大排列,再将2组数据由小到大统一编秩。如有原始数据相同时,可按相同数据全在同组内不用求平均秩次,不同组间有相同数据需求平均秩次的原则处理。

(3)求秩和并确定检验统计量。当2样本容量不同时,以容量小者容量为n1,容量大者容量为n2,小容量样本的秩和为统计检验量T1,大容量样本的秩和为统计检验量T2。若2样本容量相同,则n1=n2,任取一组的秩和检验统计量为T1,另一组为T2。

(4)计算和作出推断结论。统计量U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U为统计量;n1为较小容量样本容量;n2为较大容量样本容量;T1为小容量样本的秩和;T2为大容量样本的秩和。

如果n2≤8,则分别用式(11)和式(12)计算,取较小值作为U值。然后查阅Mann-Whitney U检验中U的相伴概率表得相伴概率p。

如果n2>8,无法查阅相伴概率标,可把正态近似用于U的抽样分布来检验:

式中:z为统计检验量;其他参数意义同前。

2.3 水文变异的影响域识别方法

水文生态变异指标的定义:在有关生态水文联系的研究中,人们通常用指标体系来表征和评估一个流域或区域的生态水文系统健康状态。指标体系一般由一系列具有生态意义的水文要素或特征所组成,并作为生态水文系统对水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

水文变异法(RVA,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18]是对扰动河流进行水文情势变异评估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在于以变异点位置为依据,进行水文阶段划分,结合水文变异指标(IHA,Indicators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识别变异前后水文序列的变异领域(变异点前称为参考序列,变异点后称为变异序列),对水文变异进行细节解析,找出发生强烈变异的水文指标。其以与生态相关的流量特征的统计分析为基础,从量、时间、频率、延时和变化率5个方面对32个河流水文特征(指标)进行提取(见表1)。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立足流域河情和生态水文特点,充分考虑河流的水流特性,选取能够反映生态水文特征的指标。

(2)考虑已有的开发既定事实。指标的选取不仅仅以满足河流生态需求为标准,同时还要兼顾生防洪、供电的需要。

(3)重视指标的代表性。不同断面的水文特征不同,选取的指标要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同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4)提高指标的可操控性,为后续的生态调控奠定基础。

(5)考虑指标的获取难度,保证在一定时期能够获取全部指标用以评价或表征。

将参考序列的提取结果作为扰动阈值,通过对比评价序列的河流水文特征落入扰动阈值的数量,来反映河流流量受扰动的影响程度,一般以32个IHA指标以及综合影响程度的等级来表示,其中各个IHA指标代表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同。水文指标是通过其参数的改变来反映影响生态变化的程度,水文指标的高程度改变无疑会导致相应的生态体系发生相对应的高强度扰动。表1为各个指标具体含义及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4 方法耦合

本文采用TFPW-MK检验法为主要变异检测方法,结合滑动秩和检验方法验证检测结果,得到变异年份后作为RVA法的间隔年份对IHA变异指标进行分析,见图1。

3 实例分析

选取兰州断面实测日径流资料,资料来源于黄委水文资料汇编,序列长度为1950-01-01-2004-12-31,共55a。本文将对黄河上游的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包括径流年际变化、汛期变化、年内分配、极端流量变化、水文极值发生时间、高流量和低流量、水流条件变化频率与速率、大小洪水进行分析。图2为兰州断面年径流变化趋势。

3.1 变异点的识别分析

鉴于变异点检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采用TFPW-MK变异点检验对兰州断面实测年径流序列进行变异点研究。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所得趋势线UFk数值基本都为负值,表示径流序列整体呈现连续的下降趋势,且在1985年径流序列有显著下降趋势。根据文献分析[19],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黄河上游气温逐步升高,降水量也呈现明显减少趋势,降水量减少自然会导致径流减少,且径流变化比例大于降水量变化比例。因此,黄河上游径流趋势和突变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流域内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别是年径流序列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流域降水突变时间相吻合。

依据TFPW-MK突变检验结果,UFk和UBk曲线交点位于1985年,即初步认为兰州断面径流变异年份为1985年。

3.2 滑动秩和检验

依照时间顺序,对水文序列逐点进行秩和检验,即逐点作为分割点,以此把水文序列分成2个样本。设定2个假设,即:(1)H0,2个样本的分布相同,即无显著差异;(2)H1,2个样本的分布不同,即具有显著差异。

取置信水平α=0.05,采用双侧分位数检验,查得α=0.05时,Z1-α/2=1.96,若|z|≤Z1-α/2,则接受H0,2个样本无显著差异;若|z|>Z1-α/2,则接受H1,2个样本有显著差异,即发生变异,并以|z|最大处作为水文变异点。表2为兰州断面滑动秩和检验成果。

步骤1:对兰州整个序列逐年进行秩和检验,计算出首个变异点。序列分段为1950-1985、1986-2004时,统计检验量|z|最大,且|z|>1.96,检验结果为拒绝H0,2样本分布有显著差异。

步骤2:接着找出所有可能变异点。对1950-1985年进行滑动秩和检验,序列分段为1950-1963和1964-1985时,统计检验量最大,检验结果为拒绝H0,2样本分布有显著差异;对1986-2004年进行滑动秩和检验,该时段内不存在变异点。现在,兰州序列分段为1950-1963,1964-1985,1986-2004。

步骤3:每相邻两段序列整合成一个序列,进行变异点分析,对1964-2004年进行滑动秩和检验,序列分段为1964-1985、1986-2004时,统计检验量最大,检验结果为拒绝H0,2样本分布有显著差异;对1950-1985年进行滑动秩和检验,序列分段为1950-1963、1964-1985时,统计检验量最大,检验结果为拒绝H0,2样本分布有显著差异。每相邻两段序列合并成为一个序列进行检验,其变异点均没有发生变化。需要再次用步骤2对1950-1963年进行滑动秩和检验,该时段内不存在变异点;对1964-1985年进行滑动秩和检验,该时段内不存在变异点;对1986-2004年进行滑动秩和检验,该时段内不存在变异点,各序列均没有变异点。已经找出所有可能的变异点,最后得出唐乃亥的水文变异分段为:1950-1963、1964-1985、1986-2004。

根据图3所示TFPW-MK检验结果与秩和检验结果对照分析,在1963年,UFk和UBk曲线没有交点,且趋势线UFk变化较为平缓,则认为在1963年未发生变异。而在1985年,TF-PW-MK检验结果与秩和检验结果吻合,均显示发生水文变异,则确定1985年为黄河上游兰州断面径流序列的突变年份。

3.3 IHA指标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了水文序列的变异时间、变异强度,但是各水文指标所发生的变异程度仍旧未知,故本文通过RVA法评价了变异点前后序列的变异范围(指标)以及强度,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分析可知,兰州断面的生态水文特征变化较大,整体改变度为0.61,属高度改变。32个指标中发生高度改变的近1/2,并且大多集中在7、8、9、10月平均流量、年最大流量平均值、每年高流量次数和延时以及每年流量逆转次数。高度改变的水文指标改变度如表3所示。

以水文指标的改变为依据,来分析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7、8、9、10月属于汛期,植物生长茂盛,蒸发强度大,因此对水的需求量大,1985年后7、8、9、10月平均流量高度改变,尤其是9月份从1 583 m3/s减少到863 m3/s,改变度达到-0.1,这对下游依赖洪水流量及其创造的栖息地环境而生存的生物物种而言,影响是破坏性的。

(2)最小化指标整体趋势趋于平缓,最大化指标则受其削减洪峰的影响,在1985年后出现了锐减,说明大洪水的洪峰一般只持续1~5d,最大流量平均值的高度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流渠道地貌和自然栖息地的构建。

(3)高脉冲流量通过与漫滩和高地的连通,可大量地输送营养物质并塑造漫滩多样化形态,维系河道并育食河岸生物,从而提高河流生物的生物量和多样性。1985年后高脉冲流量的次数和延时均有明显下降趋势,将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4)每年流量逆转次数明显增多,而水流条件的变化频率对干旱地区河流生物物种影响显著,陡涨陡落的流量变化会导致水生生物被冲刷或搁浅,洪水的暴落导致生物幼苗种群不能建立。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85年后兰州断面流量的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汛期流量下降、洪峰削减、高脉冲流量减少和水流条件变化频率加快,这些改变与兰州断面受龙羊峡、刘家峡水库不同组合调节联系密切。1985年以后,龙羊峡水库建成,龙刘联合调度使得防洪能力和调蓄能力进一步增强,蓄丰补枯,汛期水流被削平,枯水流量被填补,峰谷缺失,以致水流情势改变严重。7-10月份流量过程趋于平缓,最大化流量平均值发生较大改变。同时水库兼有供水灌溉、发电、防洪任务,相机供水的次数增多,水流流量起落变化频繁。

4 结语

通过对黄河上游兰州断面的实测径流水文序列变异点的识别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所采用的方法经过耦合从多方面对水文序列进行了检验,较全面地反映了时间序列的变异特性,因而检验分辨率较高。

(2)通过变异诊断分析,发现兰州断面水文生态指标在龙、刘两库运行后发生较高程度改变,这无疑非常不利于区域水文生态安全,建议在黄河生态水文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水库生态调度中给予充分考虑。

篇4: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

黄河中上游半干旱区典型盐渍土中细菌耐盐性及产酶特性研究

对陕西、宁夏和内蒙的典型盐渍土样分离得到180株细菌,在NaCl浓度为15%,20%,25%,30%,32%五个梯度进行了菌株耐盐性的`试验.用平板检测法对菌株的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4种水解酶产生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68.9%的菌株可在15%盐浓度的培养基中生长,随盐浓度增加,可生长的菌株数明显减少;在筛选出的耐盐菌中,来源于单一盐土中耐盐菌多于复合盐土,重盐土中筛出耐盐菌所占比例较大;供试菌株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高于产淀粉酶能力,其产脂肪酶的能力最弱.挑选出产纤维素酶和产蛋白酶效果较好的菌株各5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表明,大多数菌属于G+,杆状细菌,油脂状,不透明,并且表面光滑,耐15%盐浓度.

作 者:强郁荣 李丽 封晔 来航线 周金红 QIANG Yu-rong LI Li FENG Ye LAI Hang-xian ZHOU Jin-hong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刊 名:西北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年,卷(期):200615(3)分类号:Q939.96关键词:西北地区盐碱地 细菌耐盐性 产酶特性

篇5: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

关键词:黄河上游,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

黄河上游甘南段平均海拔3 000 m左右, 大面积的草原、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造就了甘南“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的美称。境内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120多条干支流纵横分布, 流域面积达470 km2, 黄河在甘南境内流经433 km, 全州水资源总量为254亿m3, 其中河流面积23万亩, 占水域面积的76%。

甘南州境内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是土著鱼类生活繁衍的主要水域。生存的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水獭、省列重点保护的山溪鲵、岷山蟾蜍、珍稀濒危鱼类有极边扁咽齿鱼、黄河骨唇鱼、似鲶高原鳅鱼, 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黄河高原鳅鱼、小眼高原鳅鱼、硬刺高原鳅鱼、黑体高原鳅鱼、白龙江重口裂腹鱼、中华裂腹鱼、奇口裂腹鱼、嘉陵江裸裂尻等鱼类。

从2003年开始, 甘南州渔业部门积极开展黄河上游土著鱼类人工驯养繁育试验工作, 2006年首次成功孵化出黄河裸裂尻和极边扁咽齿鱼苗。截止2011年陆续成功繁育出黄河裸裂尻鱼、花斑裸鲤鱼及厚唇重唇鱼鱼苗。近年来, 利用藏族群众放生及在州内各土著鱼类保护区核心区开展增殖放流土著鱼苗等形式, 累计放流不同品种土著鱼苗约190万尾。

1 检查存池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情况

每年从3月份开始, 技术人员开始对存池驯养的土著鱼亲鱼拉网, 检查性成熟情况, 性腺发育成熟的土著鱼表体光泽鲜明, 头部及臀鳍表面出现明显的锥心, 生殖孔向外突出。采用手工挤压法轻轻挤压, 雌鱼有少许卵粒排出体外, 雄鱼有精液排出体外。

2 人工采卵受精

2.1 用具

盆子、水桶, 室外作业需要遮阳伞。

2.2 方法

由2人以上协作完成, 先将性腺发育成熟的雌性鱼采用手工挤压法将卵挤入盆子中, 再将雄性鱼精液采用同样的方法挤撒在卵上, 按照雌雄比例1∶3的数量采卵受精。用一只手向同一个方向轻轻均匀旋转搅拌, 等卵粒均匀受精后, 在盆子中放入清水, 洗卵3次左右, 以至于盆中水质变清且没有死卵浮在水中。将受精卵静放约10min, 再倒置与孵化盘中进行人工孵化 (上述工作均在无强光照射下完成, 如在室外产卵受精可用遮阳伞遮光) 。

3 人工孵化

3.1 出苗

将受精卵放置于孵化盘中, 内放置加热棒保持15℃恒温 (采用加热棒提高水温, 可缩短孵化天数) , 累计积温90℃时, 孵化卵开始破壳出苗;累计积温150℃时, 全部出苗。

3.2 躺浮至上浮

全部出苗后躺浮5 d, 期间不停蠕动, 第6 d开始上浮, 从第16 d至第22 d累计积温330℃均为上浮期, 6 d时间内全部上浮。

3.3 投饵

等苗种全部上浮后, 卵黄已基本吸收。此时开始少量投喂饵料。目前, 人工孵化的土著鱼苗摄食的开口饵料为人工孵化的卤虫, 也叫丰年虫。

4 卤虫 (丰年虫) 的人工孵化

4.1 盐度配置

50 kg水兑1~1.5 kg食盐。

4.2 p H值

p H值一般在8~9之间最佳, 高密度孵化加小苏打每升盐水0.5~1 kg, 稳定盐水p H值。

4.3 温度

一般在28~30℃之间, 最宜温度30℃不超过32℃。

4.4 密度

最适宜密度应控制在每升水10 g卵, 孵化密度每升水为3~5 g卵为宜 (每立方米水体4~6 g) 。

4.5 孵化时间

70%以上的虫卵, 孵化时间为24 h。

4.6 孵化过程

孵化过程中要定期搅拌水, 防止虫卵堆积, 缺氧死亡。

4.7 虫卵消毒

孵化前用漂白粉药液浸泡虫卵20 min, 可提高孵化率。

4.8 提高孵化率方法

篇6: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

1 规划建设黄河上游经济带的重大现实意义

近年来,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周边省份,已出现西部大开发中甘青宁经济凹陷的问题。规划建设黄河上游经济带,将其打造成三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和核心区”,是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机制,解决西北地区经济凹陷、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逐年扩大问题的战略举措。

1.1 优化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

放眼全国,我国经济已呈现出区域化发展态势。当前,我国东部有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部有长图吉经济区,南部有成渝经济区,西南部有北部湾经济区,而甘青宁等地区则缺乏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黄河上游经济带的建立,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内合理分工协作,使全国形成区域发展一盘棋的格局。

1.2 提高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平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也是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比重较高的地区。西宁、兰州、银川处于黄河上游,在沿黄河垂直距离100km~200km的范围内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较低,据统计青海森林覆盖率为0.35%,宁夏为1.54%,甘肃为4.43%。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严重。由此可见,黄河上游地区在生态保护和补偿方面有着共同的任务和利益诉求。建立黄河上游经济带,优先选择该区域并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可以加快农牧区人口向城市转移,减轻黄河上游生态压力,促进该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区域和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保障。

1.3 聚集多元文化,稳定西北边疆

黄河上游以西宁、兰州和银川为中心的带状经济带与西藏、新疆、内蒙古三个民族自治区相邻,是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西部多元文化最集中的交融区之一。规划建设黄河上游经济带,可以使青海、甘肃和宁夏三省区之间的民间交往更加深入,黄河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汉族儒释道文化等多元文化更加交融,体现区域内文化的包容性,促进青海、甘肃、宁夏的各民族更加团结,这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1.4 形成开放和商贸新格局

黄河上游地区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的黄河谷地,东接中原腹地、西北出亚欧大陆、西南可联青藏高原,是我国黄河上游地区多民族经济开发的核心地带与内陆战略要地,同时也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重要进出口通道。改变甘宁青三省区传统的分散经济、单一经济发展模式,打破经济壁垒,提高对内开放程度,整合区域经济资源,降低区域发展成本,构建无边界的黄河上游经济带,对促进三个省市自治区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联结作用,有助于黄河上游和西北地区形成新的开放和商贸新格局。

2 建设黄河上游经济带的优势条件

2.1 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其带来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黄河上游经济带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西部大开发推向纵深,为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必将为黄河上游经济带的建立与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2.2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其拓宽发展空间

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这些地方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必将转移到较落后的地区。黄河上游经济带内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较富足。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近年来,青海、甘肃、宁夏等地所蕴含的经济潜力逐渐显现,基本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3 独特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交通网络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黄河上游经济带跨越三省区,是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该区域三个省会城市兰州、西宁、银川目前已被列为欧亚大陆桥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呼包银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地理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银川市,兰州市位处西安、兰州、包头三大城市的引力平衡点上,其辐射范围可达内蒙古乌海市、鄂尔多斯市西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西榆林市西部、甘肃省东部等宁蒙陕甘毗邻区域广阔地域,影响近千万人口。

(2)良好的生态优势。这一区域基本处于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条件较好的绿洲地带,黄河冲积形成的平原土壤肥沃,加之黄河优质水源、丰富光热资源组合,为农牧渔业高产稳产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绿洲效应、湿地效应与生态屏障效应,构成了西北少有的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

(3)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从远古的农业开发,到如今的现代化工业的兴起,以及沿黄现代大中城市的形成,该地区已成为三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天下黄河富宁夏”家喻户晓,黄河中上游宁夏引黄灌区面积虽只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3.2%、但却汇集了全区近60%的人口,创造了90%以上的财富。黄河干流及支流、青海湟水、甘肃庄浪河两岸以及柴达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已为该地区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区域所属三省矿产资源储藏量都较大,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基地,而且资源的互补性很强。青海省已发现矿产120余种,其中有5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11种居全国首位;甘肃省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有2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宁夏已探明矿产资源50多种,煤炭、石灰岩、石膏资源呈现出储量大,品质好,易开采特征。三省区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已建成一批大型水电站和风电场。

(4)完善的交通网络优势。交通便利,三个核心区之间距离较短,路程只有三四个小时。目前该区域基本已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相交织的立体运输网络,其中兰州市成为我国交通大动脉的重要节点城市。京包线、包兰线、兰青线与黄河基本平行。兰州、西宁、银川等城市机场航班通往国内诸多主要城市。区域内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与之相关的国道就有10多条。青藏铁路的开通和新丝绸之路的复兴,以及兰新铁路二线、兰渝铁路的建设,促使西兰银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的作用日益突出。

2.4 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等区域经济条件增强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10年来,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已经形成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社会资源相对集中,城镇带雏形初步显现,对周边乡村的带动作用增强,使其具备了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

(1)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区域经济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三省地方生产总值总计为93.73亿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至2010年,生产总值增长到7093.43亿元,增长了近75倍多。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26.59亿元增涨到2010年616.6亿元[1,2,3],增长了22倍,基本进入经济带发展的“黄金时期”。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这一区域形成了以兰州为一级中心城市,银川、西宁为二级城市主中心,所属市、县和建制镇为基础,规模合理、功能互补的带状城镇网络体系,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城市的承载功能和服务功能较强。近年来,该区域内相继建成了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交通,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3)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区域城市各自优势突出,互补性极强,为经济带建设注入了持久活力和潜能。同时,该区域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形成煤炭、电力、化工、建材、机械制造、新材料、特色农产品等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带。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日趋繁荣。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有国家5A级旅游宁夏旅游景点沙湖、沙坡头和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青海省的青海湖景区与甘肃省的嘉峪关市嘉峪关文物景区、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天水麦积山景区,同时还有各具特色的宗教信仰、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等民族宗教文化资源集中于经济带内,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2010年,三省实现旅游收入总计213亿元,占到三省地区生产总值总额的3%左右。

(4)社会事业成效显著,科教实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88.6元,同比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424.7元,同比增长14.9%;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5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863元,增长15.4%;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45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4675元,增长15.5%[1,2,3]。该区域内拥有兰州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和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相对集中,是国家能源、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后发优势明显。

3 发展面对的不利因素

3.1 区域内城市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不足。

一是城市数量不足。就当前我国已经发展较成功的经济区域而言,一般所拥有的城市数量都在十几个左右,甚至还有涵盖几十个大中小城市的情况,这种现状极易形成大中小城市聚集的网络化发展格局。而黄河上游经济带从西宁到兰州、再到银川,公路绵延700km、铁路纵横860km以上,区域内所属大中城市仅有10个左右,并且城市结构极不完善,集聚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城市和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中等城市不足,难以在该区域形成极化效应。二是城市规模不足,人口数量少、构成不平衡,城市化率较低。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兰州、银川、西宁三个省会城市人口总量为781.7万人,这一数据包括各市所辖县区的农业人口,而对比我国发达地区的经济带,牵头城市人口规模多在千万以上。由此可见黄河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就目前而言仍面临城市规模支撑力不足的问题。另外从城市发展水平看,除宁夏沿黄城市带外,2010年城市化率为60%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两省区的大部分县区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三省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会城市兰州市、西宁市、银川市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4062元、12951、16842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587元、4699元、6161元,除银川市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另外两个城市仍低于国平均水平5919元[4],区域所属其他市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3.3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仍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

(1)城市经济结构雷同,增长方式落后。从产业结构分析,2010年宁夏银川市的三次产业比为5.4∶49.7∶44.9;甘肃省兰州市三次产业比为3.07∶48.09∶48.84;青海省西宁市为3.89∶51.05∶45.05,都呈现出二产所占比重较大,而其中又以资源开发加工类产业所占比重为主的重工业化发展态势,经济增长以大量消耗资源为支撑,致使三省经济发展对资源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和区域内极强的竞争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程度都较低。

(2)对外开放程度低。2010年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进出口额分别为77.3亿美元、19.6亿美元和7.9亿美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低于全国37.9、42.5、44.7个百分点。

(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甘肃省的甘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退化草地面积增加了120倍,重度退化草地已经占总量的34.07%。水土流失面积增加47.57%,湿地面积减少67.68%,出现流动沙丘带现象。优质牧草所占比例由80%下降到50%,杂草由20%上升到50%,之辈覆盖度由80%—95%下降到45%—65%(中度退化),致使生态服务功能受损,黄河流域、乃至我过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遭受严峻挑战[7]。

4 建立黄河上游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发展黄河上游经济带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发展思路,遵循“四个原则”,突出“六项重点”。

4.1 基本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使处于黄河上游的西宁、兰州、银川形成一条经济发展轴线,在产业带动要素辐射、功能影响和试验探路等方面发挥“发展极”和“带动极”的双重作用,从而带动和加快青海、甘肃和宁夏的全面快速发展。

4.2 遵循“四个原则”

(1)科学规划原则。要通过严谨、周密的调研论证,制订出比较完备、适当超前的总体规划,同时应形成若干相互衔接的子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分步实施、协调推进,从功能定位、产业分工、政策支持等方面,引导经济带健康有序发展。

(2)区域一体化发展原则。通过一体化建设,有效防止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降低区域发展成本,促进城市间整体联动,全面提升经济带的综合竞争力。

(3)循序渐进原则。要充分挖掘区域内各城市群在资源、区位、环境等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循序渐进。

(4)产业支撑原则。要高度重视产业和产业群的培育和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的科学布局、优化组合、合理分工,协调互动,互利互赢,尽可能避免产业雷同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4.3 突出“六项重点”

黄河上游经济带建设必须突出以下重点:

(1)积极建立黄河上游经济带协调发展联席制度。构建黄河上游经济带,三省区必须突破过去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格局。要在中央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联席制度,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经济带内经济、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使区域内各城市间和区内外之间的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通和重新组合,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和区域市场,以增强其综合竞争能力。

(2)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黄河上游经济带,要以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城镇化,统筹经济带内的城市集群发展,构建联系广泛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市集聚了区域内先进的科技、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增长极。在积极建设以兰州、西宁、银川为中心的三大城市圈的基础上,逐步将黄河上游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带、产业带、宜居带、文化带、旅游带,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3)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离不开便捷、发达、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经济带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格尔木、西宁、兰州和银川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1)推进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段扩能改造工程,争取建设西宁、兰州和银川城际高速铁路网络。(2)加快兰州、西宁等机场的改扩建步伐,增加国内航线,提高航班密度。同时对黄河干流河段进行整治,实现部分区段通航,既缓解交通压力,方便人民生活,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3)加快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建设以格尔木、西宁、兰州和银川为中心的通信高速主干网络,实现经济带内信息化与一体化的联动。

(4)构筑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体系。从生产要素互补角度来讲,三省区在资源开发及深加工方面,尤其是在共同开发风力发电、光伏产业和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从经济互补角度来讲,青海在盐湖化工、甘肃在石油化工与新兴材料、宁夏在煤化工和现代农业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三省区要加强优势技术的输出和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和密切的协作关系,进而构建互补协作的产业格局。(1)发展具有区际专业化意义的有色冶金、化工、能源及其它高载能工业,建立国家层面的有色金属冶炼和重化工基地。着力打造知名企业和名优品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切实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专业性强、关联度高、产业特色鲜明、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集群发展载体。(2)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重点培育发展畜牧、蔬菜和高效农业产业带,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产业带集中,特别是开发生产高原特色农产品,扩大市场需求量。提升现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统筹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与现代化程度,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3)激发服务业发展新活力。优先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城市、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辐射周边的区域性运输物流枢纽。加快发展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挖掘历史、民族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和打造一批知名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如黄河上游风情旅游、丝绸之路与祁连山风光旅游圈等,力求把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精品旅游线路。

(5)构筑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体系。甘青宁三省区在地理上有着紧密联系,在民族概况上存在着共性。2010年三省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口占三省区总人口的13.08%,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世界各地穆斯林有着相近性和关联性。长期以来一直同穆斯林国家保持着广泛的经济联系与交往。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三省区而言根本出路在开放。目前国家开放战略已经开始调整,这必将为该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历史性机遇。为此三省区应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超常规发展道路。近期重点可选择在向西开放,依托“中阿经贸论坛”,打造面向中东阿拉伯国家开放的经贸、文化、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宁夏、甘肃、青海应充分发挥在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着力打造面向世界穆斯林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制造中心和集散地。全世界共有57个穆斯林国家,人口达13亿之多,仅中东地区就有19个穆斯林国家。据国际商会提供的资料,清真食品业约有1500亿美元的大市场,其中中东地区年需求量达50亿美元。通过向中东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开发,使黄河上游经济带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先行区。

(6)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系。(1)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抓好已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进一步扩大试点面,努力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多渠道加大循环经济和环保投入,力争从企业、区域、社会等多个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保护生态环境,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粮食主产区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在牧区要推广季节畜牧业,防止过度放牧、超载放牧。切实加大湖泊湿地综合整治和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修复补偿机制,不断提高生态建设质量,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作出贡献。(3)高度重视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坚持保护、开发与节约并举,建立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机制,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正伟.政府工作报告[N].宁夏日报,2011-01-24.

[2]2010年甘肃省金融运行报告(4).[ER/OL]http://www.zgjrw.com/News/201162/home/423843375303.shtml 2011.6.2/2012.3.20

[3]骆惠宁.政府工作报告[N].青海日报,2011-01-31.

[4]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张文合.黄河上游经济带综合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9(2):10-13.

[6]汪一鸣,杨汝万,吴永辉.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与西部开发[J].地理学报,2004,59(02):213-222.

[7]毛翠香.建立黄河上游经济带打造中国西部“西三角”经济圈[N].青海日报,2010-10-18.

上一篇:个人之间车位转让协议下一篇:派出所二00四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