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法律培训心得体会

2024-05-19

银行法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银行法律培训心得体会

浅谈“三服务三服从”在法律

合规岗位中的适用

--赴西南政法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苏衍光)

8月27日至9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律合规骨干培训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不仅增长了我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而且使我对农发行法律合规工作体系及法律合规岗位的工作职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收获颇丰,感受良多。尤其李小汇总经理在培训班上指出,法规条线人员在法律合规工作中应树立起“三服务三服从”意识,即服务服从于农发行党委全局、全行中心业务和各项工作大力发展,对此我深受启发。

一、树立三服务三服从理念的必要性

(一)树立“三服务三服从”理念应是政策性银行本质属性的要求

农发行是国务院直属的政策性银行,与我国众多的商业银行相比,农发行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为政策性,具有财政和金融的双重属性。这决定了农发行的经营活动应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充分体现政府意志和政策导向。因此,作为农发行一员,也应将自己的思想意志统一到农发行本质属性要求上来。自觉同党委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将个人具备的法律知识专长服务于党委决策和全行业务发展。充分发挥法律合规岗位对我行业务发展的支持保障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农发行执行国家政策的职能属性。在2015年年中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总行党委明确指出,农发行应把执行政策放在首位,自觉服务服从大局。这一重要指示,为农发行法律合规岗位人员应树立三服务三从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树立“三服务三服从”理念是建设法治农发行的需要

当前,农发行正处于落实改革方案、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法从严治行,建设法治农发行的要求逐步提上日程。而实现农发行的法治愿景,一方面离不开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专业法规队伍的人才支撑,离不开一支懂法律并服务服从于党委全局、全行中心业务和各项工作大力发展的法规团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法规条线人员只有树立三服务三服从理念,才能深化个人对工作理念和工作职责的认识,才能使个人行动与党委决策要求保持高度统一。从而在实践中,指导个人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以点带面,从而促进法治农发行目标的实现。

(三)树立“三服务三服从”理念是业务经营发展的需要

总行党委在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指出,规模是支农作用的体现,也是实现效益的保障。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当前稳增长的有利时机,努力完成今年既定的业务发展目标,并在今后一个时期保持较快的规模增长。因此,可以判断,业务的规模发展是当下各项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我行的法律合规部门不属于业务营销的主要部门,然而保持我行主营业务的良性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合规岗位的支持。李小汇总经理在培训班上指出,“法律合规不仅从来不是银行发展的枷锁,而且是能够引领业务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因此,在我行下一步的业务品种创新、开拓业务“蓝海”过程中,法律合规岗位人员应树立起三服务三服从理念,依靠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自觉服务服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在产品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提供法律支持,确保我行业务品种符合法律规定,实现我行依法合规经营。

二、树立三服务三服从理念内涵要求

“三服务三服从”即服务服从于农发行党委全局、全行中心业务和各项工作大力发展,这一理念并不仅仅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法规条线人员进行了要求,其还应包含更加深刻的内涵:

(一)树立“三服务三服从”理念要求法规岗位人员应具备大局意识。具备大局意识就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凡事都必须符合大局利益,一切都要在大局范围内,不能以种种借口脱离大局。具备大局意识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具体到法律合规岗位人员,一方面固然应意识本岗位职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应意识到本岗位是农发行体系中的一部分,作为一部分应该无条件地服从服务于党委全局。“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只有胸怀大局,才能摆正个人位臵,才能处理好本岗位和全行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法律合规岗位的工作职能。

(二)树立“三服务三服从”理念要求法律合规岗位人员应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水准。当前我国部分法律法规仍存有不完善之处。法律法规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修订更新。这种情况对法律合规岗位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岗位要求。如何厘清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把握法律规定的精神实质,如何针对我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做到快速精准的解答,如何为党委决策提供恰如其分的法律建议。这不仅要求法律合规岗位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还应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功底。只有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水平,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党委决策和全行业务的发展。

(三)树立“三服务三服从”理念要求法律合规岗位人员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指员工在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或企业的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三服务三服从”理念的提出首先侧重于服务,这要求法律合规岗位人员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所从事的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做到敬岗爱业;另一方面要掌握合理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三服务三服从”是对法律合规岗位工作方法的凝练和提升,也是对法律合规岗位要求的高度概括。作为法律合规条线的一员,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应切实把“三服务三服从”理念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相结合,始终以这项理念来要求和提醒自己,将是否做到服务服从于农发行党委全局,是否做到服务服从于全行中心业务,是否做到服务服从于各项工作大力发展作为衡量本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杆。进一步查摆自身理想信念、宗旨观念、作风形象、业务能力、组织纪律、精神状态,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经得起考验和

篇2:银行法律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作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大学毕业,离开生活了二十几年的象牙塔,迈入的是一个如此纷繁复杂的

社会,迷茫和不安充斥的我的内心。就在半个多月前,我和一群互不相识的伙伴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了 市商业银行。这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是的,我熟悉,我熟悉商行的发展历程,我熟悉天鹅卡,我熟悉人们口碑相传的商行。陌生,从学校到单位,从学生到职业人,我又无比陌生。是商行用她热情的怀抱驱散了我的陌生与不安。

初到商行,行里给我们安排了一顿丰盛的精神食粮——全面的岗前培训,老师们从仪容礼仪、银行系统前台操作、各种金融专业知识、行内规章制度、信贷及风险、点钞技术、网银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从头到脚的彻底打造。我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以及很多将来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如何穿戴,如何合理的使用规范的礼貌性语言,这关系到我们向客户推销我们服务的效果,客户满意了,我们银行才能有发展的基础;经过反复的银行临柜模拟演练,让我们从具体流程上看清楚我们银行每办一笔业务所

需要完成的工作,为我们将来临柜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种金融专业知识的讲解更是加深了我们对银行各种业务的理解,不仅使我们知道这笔业务怎么做,而且知道这笔业务为什么要这样做;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行内规章制度就是要让我们规范起来,把商业银行打造成全市文明第一,服务第一的市民银行;银行就是在管理风险,如何尽早发现并排除风险是我们应该和必须掌握的业务技能。这些天所学习的知识现在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非常感谢商行的这顿丰盛的精神食粮,消除了我对银行的陌生和不安。

大学时我的专业是计算机,对金融方面也只限于有一些浅显的了解,经过这半个月的培训,虽然跟专业的金融人士相比还是望尘莫及,但是也慢慢的熟悉和熟知了银行的一些相关知识。将来不论在哪个岗位,我都会在工作中少一份懈怠,多一份勤奋;少一份碌碌,多一份追求;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兢兢

篇3: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法律研究

2002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天, 中国人民银行即宣布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 并允许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同时在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方面, 将于5年内逐步取消地域和市价限制。并承诺于2006年年底全面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 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的基本含义是指:与内国有特定关系的外国人享有和承担与内国国民平等的民事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制度。即东道国通过国内立法或签订国际条约承诺给予外国人所享有的民商事权利, 不得低于本国国民所享有的同等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 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 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就是对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的总括性规定。

当前我国银行业国民待遇的立法主要体现在2006年12月1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另外, 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2003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行政法规也有诸多体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第8条的规定, 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13条的规定, 设立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 相比是完全相同等。此外, 在公司组织形式、银行监管等方面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实行了与中资银行完全同等的对待。

根据《条例》第29条的规定, 对于包括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在内的完成本地注册外资银行, 转制变成内地法人银行后, 其业务范围几乎与中资银行完全一致, 可以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 不受地域和客户的限制。

根据《条例》第31条的规定, 对于在中国的外资银行分行实行一定的限制, 相比于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少了“银行卡业务”“资信调查和咨询服务”这两大块。在其业务范围中在最关键的人民币零售业务方面, 虽然本地法人银行和外资银行分行都享受吸收公众存款的职能, 但法人银行方面没有任何限制, 而外资银行分行则规定只可吸收100万元以上人民币存款。这是实行法人导向的政策, 符合审慎性原则和国际通行做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实行统一的25%的税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92条的规定, 外资商业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商业银行分行适用本法的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由此可见, 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已经基本上与中资银行实行了同等的待遇。

二、外资银行国民待遇法律问题的缺陷

(一) 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的税制存在的缺陷

1. 税制方面存在差异。

(1) 在流转税制方面的差异。在适用税种上, 中资银行需要缴纳的流转税税种多于外资银行, 中资银行除缴纳营业税以外, 还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外资银行则免征上述税费。 (2) 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存在差异。中资银行税前准许扣除项目远远严于外资银行。外资银行税前扣除项目的规定基本与国际税收惯例接轨, 其招待费、捐赠支出、广告费、佣金等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一般允许据实扣除。而中资银行许多税前扣除项目只能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扣除, 超标部分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这方面最典型的差异体现在工资薪金扣除项目上, 外资银行工资薪金支出根据财务会计账簿记载可以据实扣除, 而现行中资银行适用的计税工资扣除标准。因为银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 平均工资水平比较高, 工资扣除的限制对银行税负影响很大。

2. 固定资产折旧方面存在差异。

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 税法规定中资银行固定资产残值一般不高于固定资产原值的5%, 而外资银行固定资产残值上限为原价的10%, 而且在可以递延税款的加速折旧法的适用条件上, 现行税法对中资银行的限定也比外资银行更为严格。

3. 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存在差异。

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一是与银行监管当局的规定相距甚远, 二是中外资银行之间的计提比例也有差异。我国税法规定, 中资银行按照提取呆账损失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计提的呆账准备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 而外资银行可以逐年按照年末放款余额计提不超过3%的坏账准备, 从该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三、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法律完善

(一) 对外资银行实行的税制方面的完善

1. 外资银行国民待遇要求我们统一立法, 并取消对外资实行全

面优惠原则的税法, 而且要对内外资银行所得税税率进行统一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应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这已经在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实现了。

2. 完善现行银行财产税制。

(1) 对外资银行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因为目前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一样, 都从我国城市建设中受益, 理应按“国民待遇”原则开征城建税; (2) 取消外资银行机构不适用教育费附加的规定, 对外资银行一并开征教育费附加; (3) 取消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牌照使用税, 将现内资企业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银行金融机构; (4) 依据财政承受力, 逐步降低中外资银行营业税税率, 将现有按照全部利息收入征税改为按利差收入征税。

3. 完善呆账准备金税前扣除制度。

要想保证银行持续稳健经营, 那就需要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能对银行资产的风险状况进行真实反映。我国现行呆账准备金的税务, 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依据税收中性原则, 对中外资银行贷款损失给予所得税减免和营业税减免。所以在扣除银行营业税营业额的各种贷款损失准备金有一般、专项、特种三种准备金;二是为了鼓励银行能及时、足额计提专项准备金, 并能依此来核销呆账, 我国是允许中外资银行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标准计提专项准备金的免缴所得税;三是引进先进经验改革贷款损失认定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要增强银行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的相互配合, 比如对贷款损失超过专项准备的部分, 先让银监部门去核实贷款损失是否真实, 再让税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税收减免。这样既可有效地控制银行呆账核销行为, 又能及时核销银行贷款损失, 从而既实现税收中性和减少挂账, 又降低了银行的运营风险。

四、结束语

现阶段对我国的外资立法急需加以改善, 从而对他们实行国民待遇, 同时也要对我国长期以来所执行的投资政策客观地看待, 要明白这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更要认识到这种对外政策的改变和完善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 发现问题并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种种做法, 也不是代表问题就能得到解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这就要求在考虑是否给予外资投资者的待遇标准时侯, 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如: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战略结构、国家安全和民族经济利益等因素, 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遵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为了实现我国外资政策在实际调整中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世界多边投资规则, 那么就要求我国投资优惠政策的调整要进一步与国际直接投资政策逐渐靠拢、融合;进一步改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继续加强投资环境的改善。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 另一方面要避免对外国投资者实施差别对待, 尽量向他们提供普遍的、无差别的“国民待遇”, 政府的工伤政策应促进外资企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问题进行分析, 为中资银行如何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得出相应的对策, 并对国家的外资政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外资银行国民待遇

参考文献

[1]刘俊君《.外资银行在华国民待遇:行走在承诺与现实之间》.中国外汇管理.2003.

[2]陈洋, 李博《.刍议我国外资立法的完善——以国民待遇视角》.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篇4:渣打银行的培训

在我留学第三年的暑假,我非常幸运地获得了渣打银行Bankside分行的实习机会。

实习从培训开始。除了渣打的背景文化、基本业务,在培训的最后阶段,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上了一堂有关抢劫的理论课。在讲了一通抢劫的形式、抢劫犯的心理之后,培训官问:“有谁知道,遇到抢劫时该怎么处理吗?”我们都会心一笑,这一招太值得学习了,伦敦的治安每况愈下,抢劫时有发生,让劫匪时常惦记着的银行确实该教些防劫高招。

当我们准备好洗耳恭听时,风度翩翩的培训官短促地吐出几个字的答案:“那就是,要贪生怕死!”我们都掩口而笑。

培训官一脸严肃地说:“这不是笑话,希望你们记住这几个字,我们贪生,是因为我们珍惜生命;我们怕死,是因为我们不希望别人失去生命。每一个人只能享受一次生命,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惟一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自己的和他人的。”听着培训官由严肃的教导转而深情地讴歌,我陷入了沉思。三年的伦敦生活中,我已深深领教了英国人的“贪生怕死”,而且我也渐渐入乡随俗。

一周的培训结束后,我和另两名中国留学生Cathy和Linda被安排在柜台实习。银行的桓台业务主要是开户、销户、存取款、代办交费之类的,和国内没有什么区别。每天我们三人都是最早到柜台的,争抢着要做银行的开门人。我抢到过一次,亲手打开防盗门、玻璃门,仿佛是打开通向财富之门。

那天早晨当Cathy赢得了开门的机会,当她打开双重大门,折回柜台的时候,一名黑衣男子冲进银行,二话不说,猛地将Cathy抱在怀中,用枪抵住她的太阳穴,疯狂地冲着防弹玻璃内的我们叫道:“把钱交出来,否则我就要了她的命!”我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目瞪口呆。很显然,只要稍有迟疑或者反抗,Cathy很可能就要脑袋开花!我转头看Linda,她早已哆哆嗦嗦趴到柜台底下缩成一团了。我要像Linda一样“贪生”吗?我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我知道Cathy的生命和我们的一样珍贵,此刻,她也一定不想死。

歹徒要的是钱,给他钱好了。盯着一沓沓整齐的钞票,我有主意了。我假装急急忙忙地从保险柜取钞票,趁机扯断捆扎条,然后抱着几沓钞票,往外一扔,那几捆钞票顿时如天女散花一般,散落在柜台外的地上。趁着歹徒分神捡钞票的当口,我向Cathy示意赶快逃跑。Cathy挣脱了,但她径直向柜台安全门跑过来,正在她准备用自己的指纹开启安全门时,歹徒一个箭步跟上她。情急之下,我拉响了警铃。一时间,营业厅铃声大作,歹徒惊慌之中对着Cathy一通扫射后,夺门而去。

我失声尖叫起来,警察、其他同事全都闻讯出现了。我迅速打开柜台的安全门,看见倒在地上血迹斑斑的Cathy,大喊:“快叫救护车!”这时,Cathy竟然没事般地站起来,低头看着自己制服上的血迹,一副恶心欲吐的表情。

篇5:银行培训心得体会

当前,银行业普遍认同一个“二八定律”,我认为“二八定律”针对我们邮政储蓄银行,尤其是县级以下及农村二级支行来说,这个定律尤为显得贴切和突出,即银行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可见,20%的高端客户针对我们邮储银行带来的收益就可想而知,但是如何让这20%的高端客户真正成为我们的忠诚客户,那就需要支行自身利用和优化现有的资源,通过生日礼物、病期探视、各大节日特色祝福等等来拉近与客户的亲属感并通过交叉营销,让客户通过各种体验途径购买咱们银行自身的多种产品,以更优质更快捷的服务等等让20%的高端客户从心里产生对我们邮政银行的忠诚度。

二、转变经营思路,树立科学发展观。

1、要进一步增强存款工作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大力促进各项存款快速增长,全力提升存款业务的市场地位,加大储蓄存款竞争力度,全力提升市场份额。坚持“大个金”发展战略,运用我行点多面广,覆盖城乡的网点资源和营销潜能,做大储蓄市场。

2、着力推进中间业务和新型业务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代理保险、信用卡、以及下一步就要推行的IC卡、惠农卡能产品,抓好全年每个季度每个时间段。(.Com)发展业务有的人说要分业务淡季旺季,我个人认为业务的发展与否不应有淡旺季之分,而是取决于一个支行,一个团队的思想意识之团队精神,我们发展业务也决不只能坐门等客,而是要走出去,走进市场,走进商户、农户之中进行有针对性、策略性的实质营销,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嘛: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不能把“与时俱进”当做一句空话,我们需要实际性地主动出击。

三、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内控管理质量。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我们作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针对上述三个风险,我认为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尤为重要,通过观看四十五分钟的警示教育片,以及我们身边听说看到的很多案例,不难看出,绝大部分风险来自于银行内部,比如银行监守自盗、违规操作等等,因此我认为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制度的学习,利用周例会、晨会,月经营分析会及网上下载警示教育片等把风险防范意识,结合今年的“合规执行年”制度的内容,深深灌入每位员工的思想灵魂深处,让合规的经营理念融入到工作的每一环节,争做遵章、守纪、知法、守法的邮政储蓄银行人

四、搭建“以人为本”的发展平台,培育和谐企业文化。

针对支行员工应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和员工多沟通、少批评,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现有的职工小家资源,通过和员工一起生日、节日聚餐,乒乓球、象棋、羽毛球友谊赛等,和员工每日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良好的心态,同时也要进一步抓好网点柜面规范化服务,进一步加大服务检查力度,健全服务监督检查网络,要引导员工换位思考,站在客户的角度看待自己提供的服务,自动自发做好服务工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强化执行力,提升管理能力。

篇6:银行培训心得体会

非常荣幸竞争到**银行**支行城西分理处大堂经理这个岗位。此外,公司定期给我们的培训也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深刻了对于岗位职责的认识,强化了自身的职业素质,树立了银行大堂经理应该的具备的优秀品质。

一、理论与实际结合

作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大堂经理,我们不仅需要充分的一线作战经验,又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学习充实头脑,通过团队和个人展示提高应变、协作能力。在学习中明确了大堂经理的职责是什么?如何干好大堂经理?强化了服务为本,竞争是魂的意识。大堂经理是目前银行网点普遍采取的先进营销模式,我行作为已经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与全球接轨,迎接新的市场挑战,已成为必然。面对国际间同行的竞争,我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占领市场、赢得并长期留住客户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已成为目前银行的一项核心工作。

二、相互协作,彼此尊重。

相互协作,彼此尊重是大堂经理处理客户投诉和危机事件的首要原则,也是重庆农商行员工与大堂经理个人素养的重要体现。我们所倡导的尊重是基于平等的尊重,到我行办理业务的每一个客户,无论是工作职位、文化程度、年龄资历还是存取款上有多大的悬殊差距,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重视。当客户出现不满情绪时,他希望得到正当权益的获得、应有权利的主张、个人意愿的满足,我们就应该尊重他,聆听他的倾诉,从客户的抱怨声中获得我们想知道的,记录下从其它渠道无法得知的。这们才能有效化解矛盾,查找工作中的不足,获取有用的信息。彼此的尊重必须是以彼此的付出为前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形象,不在乎个人的言行、不懂得尊重别人,那必然也很难获得别人的尊重。

三、相互包容,彼此理解。

包容和理解我们可以当成是一种换位思考。培训时经常会提到“作为服务者我们应该把客户当作什么?”其实,答案不一。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应该当作亲威、朋友”,对于我们而言最确切的答案是:“应该把客户当作自己”。我们每个人是服务者同时也是被服务者,当我们自己以一种标准、一种渴望、一种迫切心情想得到人性化服务时,就应该用同样的理性去服务客户。理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是尊重人性的必然要求。人与人相交,贵在相知,这个相知就是相互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理解,希望自己的成败得失都能被正确的认识,而我们也要努力去理解别人。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做的苦点累点,是否得到应有的回报都无所谓,但最怕周围的人不理解甚至是误解造成心灵的伤害。作为一个大堂经理就应该理解客户排队时的抱怨、得不到满意服务时的气愤,用一颗感恩、理解的心去服务客户,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最终通过我们的理解沟通,来感化客户,留住客户。

四、相互和谐,彼此团结。

和谐相处目前是社会的主流,彼此团结是维系一个组织、团队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部门领导心里要时刻装着员工,员工才能把农商行当成自己的家,有了一流的员工,才有一流的服务,有了一流的服务才有一流的客户,有了一流的客户才有一流的业绩,有了一流的业绩才有一流的团队。而大堂经理和柜员之间更应该精诚团结,好的大堂经理要善于查颜观色,而一个优秀的柜员更应该随机应变。大堂经理和柜员就象是舞台上的两个演员“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必定毁台”,这是一句朴实真切的心里话,同时体现出员工间团结的重要性。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成为独行侠纵横驰骋,只有来自团队的力量才能使得个人变得更加坚强。如果部门领导、大堂经理、柜员间形不成默契的配合,相互之间漠不关心,个人自扫门前雪,不但无法真正实现团队的力量,反而会挫伤彼此的信任,同样客户也会对我们失去信心。“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首团结就是力量是我在军营体会最深的一首歌,但在这次培训团队展示过程中让我对它的认识更是得到了升华。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互相依偎着而怒放的锦绣才会灿烂。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唯有团结,才能为团队增光,为自己加彩。

五、相互学习,彼此信赖。

大堂经理要掌握产品理论知识,更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在与客户不经意间的彼此欣赏学习,不仅为自己带来收获,更令对方受到鼓舞增加对我行的信赖。每天我们身边的人形形色色,每个人都有他值得欣赏学习的地方。相互学习,就是不满足现状,从客户身上学到的知识、经验和了解到的需求加以总结,以自己不懈的努力赢得更多客户。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而是体现在并不张扬的平素工作、寻常生活之中。通过大堂经理不懈努力,要让重庆农商行在客户心中有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感召力。彼此信赖是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基础。当每一位客户步入农商行时,无论是办理什么业务,都是彼此信赖的开始。作为大堂经理对客户同样也要持信赖的态度,对客户的建议应该相信是发自内心的、客户的投诉是由我们服务造成的、客户提供的信息相信是确有其事的。只要是客户的忠恳我们要宁可信其有而不能信其无。一个大堂经理是否融入了一个集体,关键是看他是否赢得了客户和其他员工的信赖。而我们彼此间信赖的建立,则要取决于彼此之间是否能做到真正的彼此尊重、理解、关心和欣赏,因此,彼此信赖是我们建设良好营销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这次专业化的培训,作为银雁公司的一员,作为服务于重庆农商行的大堂经理,我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工作,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发展我们的服务。

篇7:银行销售人员培训心得培训心得

银行信卡中心为了让我们新进员工更快地了解公司、适应工作,公司特地进行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反映了公司“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战略方针。

这一次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和民生银行信用卡系列产品的介绍,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公司的基本运作流程,以及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现状、战略规划和系统的公司营销理念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深有体会。

这次培训中,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及公司的优势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更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公司的优势资源,最大效果的为公司创造效益,公司的快速发展也是我们个人的发展。通过培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职业化、什么是价值观、以及很多为人做事的原则与方法,从而和之前的自己进行对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对以后的工作的开展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对工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还会做的更好。这是个信念问题,销售的压力很大,主要就是自身给自己的压力,时间一长,会有疲惫的反映,还有,当业绩领先时,会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所以在业务上了轨道之后,我们始终应牢记着“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至理名言。一定不能输给自己,而战胜自己最实际的是行动。思考、观察、计划、谋略都得用行动来证明它们存在,再好的心理素质也得在实践报告中检验、锤炼、提高。脑在行动中运转,心在行动中体会,经验在行动中积累。

在职业化的态度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创业的心,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不是为公司打工、不是为老板打工,我们是为自己打工,要相信自己能做好,要有一颗很热诚心,一双很勤劳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作为在信用卡中心的员工更是如此,一方面我们要不拘泥于一些传统的销售理念,要善于突破、有创意的想法,同时又要以大局、团队为重,不能太过于个性。然后就是以后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这样才能让工作效率更高、减少无谓的加班,事情也会做的更好。

诚信是维系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与客户相互沟通的桥梁,在与客户打交道时只有真诚想待,言行一致,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才能赢得客户的一份信赖,换取客户的一份诚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我行信用卡业务。只有与客户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客户的动向,知晓客户的所思所欲,才能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捕捉商机,在激烈的商战中抢占先机。

对于新入行的业务员,自信、勤奋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得好,自信、勤奋出天才,销售亦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不费苦工夫得来的硕果,我们也知道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所以我们在销售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免疫自己,相信自己,让自己更加勤奋,用我们的超强的自信心让客户知道自己销售的信誉和产品是如何如何的好。

篇8:论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建构

银行在经济学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英美法将银行定义为:从事存贷款、发行钞票或证券、汇兑或其他方便资金转移的业务, 承担支付、信用中介等职能的信用机构。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只将银行看作配置资本资源的媒介。现代银行, 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金融企业, 开始提倡全方位的服务理念, 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范畴。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年12月, 我国修订的《商业银行法》第2条明确了商业银行的定义, 即“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从实践情况来看, 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仅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还包括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总而言之,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 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 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 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一) 银行的特殊性

银行具有特殊的经济功能, 在国家中的地位特殊。首先, 银行是一种具备公共性的组织。银行的存款或贷款是面向社会公众的, 其业绩的好坏、经营的成败都与社会和公众息息相关。存款和信贷这些传统的银行业务, 可以说已经与民众的生活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强大的扩散功能, 是调节社会经济的有力杠杆。银行是企业, 但不是一般的工商企业, 银行的经营不只关系到存款人的利益, 如果出现清偿问题, 还会波及到其他银行, 整个金融支付体系都会受到影响。其次, 银行存在无法短期内变现、高流动性债务。银行的经营往往受利率、汇率、借款人偿还能力的影响, 在银行业监管的保障下, 银行不会面临太大的支付风险。银行要满足资本充足的法定标准和流动性要求, 来保障其偿付能力, 但是银行对社会公众的信心有较高的依赖。任何关于银行支付出现困境的留言都会引发挤兑, 甚至使银行面临破产的危险。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蔚为大观的情况下, 消息的传播速度是相当快的, 一旦银行丧失了公众的信赖, 不仅引发挤兑, 还会使银行在其他领域的融资出现危机。再次, 银行是执行金融政策的后盾。货币出现后, 交易费用大大降低, 同时增加了交易的机会, 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出现极大的进步。银行作为执行货币政策和经济活动参与主体的联系纽带, 其经营状况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有直接关联, 当银行出现危机, 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将大打折扣。银行是货币供给的重要部门, 纵横交错的金融支付网络容易产生连带效应, 银行的倒闭会使货币供给降低, 社会生产积极性受挫。虽然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很大程度替代了银行的部分功能, 但银行依然是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资金的重要来源, 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未曾动摇。

(二) 银行破产法律构建的价值定位

一项现代法律制度总是与利益需求联系在一起, 应该尽力满足相关主体的利益愿望。银行破产制度的合法性或正当性以及其实际发挥的经济效率, 取决于其价值定位是否能够得到相关利益主体的认同。破产法律不可能保证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 这就需要在进行法律构建的同时, 界定银行破产法的价值取向。由于银行具有的特殊性, 其破产的处置是棘手的, 银行破产法律构建应保障广泛民众的利益, 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社会本位强调社会公共利益, 但不是绝对地否定个人利益。社会本位的实质是要借助法律调整, 将分散的、个体的利益, 提炼、升华成社会整体的利益, 从而将个体的经济行为统一到社会整体的经济运行中, 最终实现个体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笔者认为, 银行破产立法在强调债权人利益保护、挽救破产银行的理念前提下, 应该关注银行破产法律建构对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作用, 乃至对社会的稳定起到的正面作用。在确定立法的价值目标中, 不能单纯在多种冲突的利益中间进行排除性的选择, 还应该考虑各种利益的深层次背景, 发现其共同性, 从而更好地实现利益的协调。

二、银行破产法律构建的原则

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法律体系中, 作为法律规则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源的综合的、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这些原则也是银行破产法律建构的指导原则, 它们无疑是制定具体银行破产法律规则的依托。一般说来, 银行风险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不是突然产生的, 由于银行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道德危机、监管技术的问题大量存在, 银行的隐蔽性和公开性十分明显, 银行的经营状况一般不为外人所知, 外界也很难有条件对银行的健康状况进行判断。这样一来, 银行一旦出现问题, 其救助和市场退出就需要事先的提早安排。银行的公开性涉及到银行破产的防范、救济等制度安排, 银行破产法的任务就是要在银行出现问题时对其进行判断和处理。具体说来, 银行破产法律构建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及时介入原则

银行破产法律构建应遵循及时介入原则。及时介入能够强化银行监管, 抑制银行的不稳健业务, 也能避免银行风险和损失的扩散。要想贯彻实施及时介入原则, 就需要监管当局更加积极的作为, 适当履行职责, 及时发现银行运营中的隐蔽问题。在银行破产法律构建时, 应重视及时介入原则, 确立及时破产原则, 赋予监管当局将资本状况可能出现问题的银行归入到破产机制中来。只要监管部分作出的判断是真实可信的, 债权人、存款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都不需要担心银行倒闭可能给他们带来损失, 这样一来, 社会公众的信心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才能得到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 及时介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银行的挤兑风险, 同时减少了事后政府挽救银行的压力。及时介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银行业多重监管的不足。当发生跨国间银行的失败可能时, 通过适当的干预, 不同的监管主体容易协调配合。现实的问题是, 虽然及时介入有种种好处, 但是从当今各国的银行破产实践来看, 银行大多希望能够晚一点介入到问题银行的处置中去, 不太愿意提前介入。我国也是如此。及时介入的原则并没有在目前破产立法中确立, 立法滞后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对于介入的时间点的把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欧洲, 及时介入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严格介入的门槛是相当困难的, 银行监管者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在存在多个监管主体时, 这种裁量权需要进行协调和配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但首先这种裁量权应该是透明的, 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破产前进行介入以控制风险是值得提倡的。监管者应该尽力在破产前介入, 避免破产重整、破产管理的突然。同时, 借助于市场机制, 将问题银行交给有效率的管理者或机构控制是必要的, 但是, 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介入需要消耗社会成本, 复杂的现实状况需要综合考虑。

(二) 立足于保护债权人利益

与公司不同, 银行债台高筑, 存款人是银行的主要债权人。银行与债权人之间利益的处理, 比其他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协调更为复杂, 银行给存款人提供的是流动性, 银行破产需要更为迅速的解决流动性问题, 在处理银行破产的紧迫时间里, 银行资产的价值很难判断, 为破产银行设置了新的障碍。银行破产需要从事前和事后角度出发, 寻求最佳利益保护措施, 实现各方利益间的平衡。银行本身的特殊性加上现实的法律框架不足, 要想制约银行面临的现实道德风险, 只能依靠监管部门来作为。非公机关的公民群体很难发挥作用, 事前, 要防止银行股东和管理层的风险投机行为, 保护银行资产。银行破产法对债权人利益的强调, 既有监管结构的原因, 也有政治方面的压力, 目前的银行监管结构使得即使介入变得很困难。亲债权人的银行破产法降低了问题银行的系统问题, 但并不是完全的, 总体来说, 倾向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是正确的, 赋予监管部门比银行股东、高管等大的权利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三) 清算、并购、国有化

银行的倒闭带来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往往都比非金融机构大得多。清算、并购、国有化都是银行破产的有效解决途径, 一般来说, 清算容易发挥市场作用, 及时消除事前的风险行为, 但会影响债务人的声誉, 增加贷款者的成本, 迅速处理加上信息的不完备可能造成银行资产的损失。并购这种方式, 快捷高效, 收购银行直接购买问题银行, 问题银行原有的存款合同不受影响, 也不需要进行资产处理, 这无疑是好处多多, 但是并购处理造成投资者的不确定性, 小债权人的利益缺乏保障, 有必要要赋予监管者分配资产的权利, 提高股东在资产处分中的积极性。国有化既保护公众信心, 又能使银行资产保值。事前, 可能存在股东、高管的风险逐利行为, 事后, 政府也不是有效率的所有权人。

三、我国银行破产立法的现状及不足

(一) 我国金融立法只是初具规模

在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前, 银行不存在破产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 加上政府的公信力做保障,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是不足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各个银行的竞争压力逐渐凸显, 原有经营方式和体制的缺点开始显现。银行不再像原来那样可以完全得到保护, 开始进行破产尝试。1995年, 人民银行接管中银信托投资公司,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正式启动。由于银行破产缺乏具体的规定, 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救助来处理银行破产的问题。2008年我国有关部门就已经起草了《商业银行破产实施办法》, 但目前仍未正式出台。当前涉及银行破产的立法有:企业破产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银行业监督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有: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企业清算和解散条例等。司法解释有:关于审理公司解散和清算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规定、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等。部门规章有: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现行法律中有关银行破产的基本制度性规定主要包括银行破产程序的启动和启动标准、对银行破产预防的规定 (主要有接管、机构重组、停业整顿) 、并购、撤销措施、破产清算等。

(二) 现有法律规章存在很大不足

我国企业破产对于破产启动标准采取的是概括性标准, 而不是监管性标准, 这样银行监管当局对问题银行的破产介入有些滞后, 不能对破产银行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破产法虽然规定了重整的问题, 但是这个制度仅考虑到了一般工商企业的特点, 忽视了银行在破产处理时的特殊性。在申报债权时, 银行破产涉及的债权人人数很多、破产财产价值变化大, 影响的面比较广, 如果只是单纯采用普通工商企业的破产重整处理, 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且, 银行的部门规章关于接管、重组的程序规定与破产法的一般规定存在冲突。

(三) 行政干预仍然是处理银行破产问题的主要手段, 破产损失也主要由国家承担

银行破产仍然是以行政监管为导向, 行政干预是主要的处理形式, 干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在对问题银行进行破产并购和市场退出时, 政府的干预幅度过大, 往往不是真正由市场机制来调整, 因为对于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选择都是由政府来运作, 缺乏银行破产风险和损失的共担机制。一般说来, 银行破产了, 损失首先要由股东来承担, 剩余损失由债权人分担, 这是国际上的惯常做法。但假如债权人是存款保险的对象, 那么其利益受国家保护, 其应承担的损失就由国家承担。

四、构建我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 将预防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作为立法目标

银行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有效的监管制度来防止银行破产, 在银行出现倒闭的危险时, 还要想方设法进行挽救。立法者想要实现的公共政策目标, 是构建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行破产立法时, 采取何种公共目标决定了银行破产的价值导向。从域外经验来看, 英美地区的银行破产法所采纳的公共目标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等。英国的银行破产法, 不仅将公共目标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还将其规定在具体的制度中, 以实现快速有效处置银行危机这个原则。鉴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 银行破产法可以确定以下目标, 加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促进银行业竞争。总之, 为了防范系统性银行危机, 银行破产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为宗旨, 以为维护金融稳定为主导思想进行上层制度的设计。

(二) 制定统一的银行破产法

应尝试通过专门立法为银行破产提供法律框架。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34 条规定:金融机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 或明显丧失清偿能力的, 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破产清算的申请。还规定:金融机构破产的, 国务院可以依据《企业破产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可以看出, 在处理金融机构破产问题时, 我国的《企业破产法》采取了折中的态度, 总体上适用一般破产法, 特殊情况另行规定, 这与英国破产法和银行法的规定相似。既可以保证一般破产法的原则性, 又兼顾了银行破产的特殊性, 十分灵活, 尽管立法技术是类似的, 但仅依靠国务院制定实施办法来提供特殊性规则, 其合法性存在问题。首先, 银行的处置涉及对监管当局的授权, 对银行、股东等利害关系人权利的限制或剥夺事项。这些事项大多是民事与金融基本制度的范畴, 而根据我国《立法法》第8 条的规定, 民事基本制度及金融基本制度的立法权限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国务院的层级显然不够。其次, 银行破产立法是银行法与破产法交叉的一个领域, 如果仅制定属于行政法规范畴的办法, 除与《立法法》规定不符之外, 还会因其效力低于“法律”, 而无法对现行法进行必要的修改。综上, 应通过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银行破产的特别法。

(三) 赋予银行监管机构更多的破产前干预权力

银行破产立法, 首先要把重点放到银行破产的审慎界定上, 目前世界各国有多种标准, 通过向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转让问题银行的全部或部分股份, 使其得以存续。对于银行的破产标准, 国际上一般有三种, 分别是流动性标准、资产负债标准和规则性标准。而我国商业银行破产采用唯一的破产标准是流动性标准, 破产法规定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一般来说, 银行是否破产, 什么时候破产, 监管者有相当的话语权。结合上文分析, 笔者认为, 我国现行的破产立法中关于破产原因的规定需要重新审视。纵观世界各国对银行危机的处置现状, 几乎都奉行同一种原则, 那就是即使是一家银行出现了不能支付的危机, 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进行政府救助或进行银行的重组, 尽最大可能帮助其渡过难关, 在万不得已时才进入破产程序。

(四) 将破产前的干预与司法重整有机结合

现行立法针对问题银行的处置措施包括接管、重组、撤销以及破产清算等。主要的问题包括:关于银行重整或救助措施的规定均过于原则, 过度强调国家政策作用, 行政干预权力过大, 行政干预方式来解决银行破产问题重重。而且, 当前的银行破产立法规定存款人在破产清算时及时地、实际地得到偿付, 只是原则性地说存款人可获得优先偿付的权利, 这样很难消除储户的恐慌心理, 对于维护公众信心的作用十分有限, 很容易发生挤兑的。所以, 对破产银行的问题处置机制进行重构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 应授予银行监管当局转让后的问题银行向司法机关申请破产重整的权力。这种安排将破产前干预与司法重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既能提高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 也能有效降低监管部门启动司法重整程序的压力与成本。

参考文献

[1]才凤玲.商业银行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 .

[2]薛波.元照英美法词典[M].法律出版社, 2003.

[3]王衡, 王国梁.论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存款保护制度变革[J].现代法学, 2012 (2) .

[4]周泽新.危机与应对—英国银行破产制度的重大变革及其启示[J].西部法学评论, 2011 (1) .

上一篇:市场营销试题及答案下一篇:驻村工作队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