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作业

2024-06-22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作业(共8篇)

篇1: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作业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作业: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内容,简述一下你对如何推进自己学校依法治教的看法和具体意见。

学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我校把依法治教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依照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总的来看,与依法治教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依法治教,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学法、真正知法、严格守法。广大师生员工能否做到知法、守法,宣传教育是基础,一定要把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做扎实。首先,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校刊、校报、特别是校园网等进行《宪法》、《高教法》、《教师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适时举办各类研讨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员工的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也为师生员工学法、用法创造浓郁的氛围。其次,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法律、法规报告会,聘请司法部门干部作法制专题报告或讲座,通过讲解和剖析有关案例,对师生员工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以提高师生员工的遵纪守法意识。比如2011年湖南大学开展了“典型案例进校园”法制教育主题活动,广大师生观看了湖南省人民检察院赠送的以“预防大学生犯罪”为主题的警示教育宣传片《让成长回归阳光》。片中涉案大学生在法庭上悔恨的泪水与话语给予了现场师生极其震撼的教育。检察官们还与现场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主题沙龙座谈,就如何防止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误入歧途而违法犯罪,如何积极帮扶失足大学生让他们阳光回归、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社会管理配套机制,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这种形式生动的教育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建议学校多搞。第三,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考核。学校不仅要经常组织师生学习法律,还要对学习成绩进行严格考试考核,考试不及格的需要补课、补考,考核成绩优异的予以奖励、表彰。建议定期举办教育法制专题院长(系主任)研读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作为领导干部,理应比其他人学得多一点、深一点和好一点。

二是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为了保证依法治教工作的落实,防止出现“齐抓都不抓”,“共管都不管”,“有计划无落实”的现象,建议在建立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院系依法治教工作联系点制度。联系点制度要明确每位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要求每位院系领导和研究处室主要负责人联系几个班级,规定他们每年至少两次赴联系点了解和指导依法治教工作,每年向领导小组进行一次专题汇报。相信这一制度将有效地促进依法治教工作。为推动依法治教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制定操作性强的《依法治教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和《考核评估细则》,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使依法治教工作既有利于各单位具体组织实施,也有利于依法治教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此外,建议建立依法治教工作例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全校依法治教工作会议,加强依法治教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积极推进校务公开,为依法治教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通过网络、信息简报等,公开学校管理的各项程序,公布各项办事结果,努力做到能公开的全部公开,努力实现从“结果公开”到“规则公开”、“过程公开”,增强依法治教工作的透明度。比如可以建立“政务公示网”,及时滚动发布校务动态、学校教学管理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这一方面可以为广大师生及时提供政策咨询、法规查询等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进行监督,推进廉洁教育。

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建议成立法律事务咨询团,聘请知名法学专家和专业律师为成员,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意见、提供参考,使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更加民主、科学,更能反映教育规律,充分保障师生权益,从法律制度上防范和处理教育纠纷,规范教育行政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职教协会、学生会等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自律、桥梁、维权、服务等作用,共同推进依法治教。

篇2: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作业

试述退学与纪律处分的关系。

在法律中退学与纪律处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对学生的影响有相似的地方,但不相同。应予退学有六种情形: 1学生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 2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复查不合格的; 3经学校指定医院就诊,学生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4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的; 6学生本人申请退学的。退学情形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学业不合格;2身体不合格;3该出席未出席;4个人意愿。这些原因都比较中性的,与违法违纪无关。由个人申请退学的学生,需由学生所在学院提出报告,送教务处审核,报主管校长批准后,作退学处理。经批准退学的学生必须在退学文件公布后的1个月之内办理好所有离校手续,学校按规定发给相关证明。逾期不办理离校手续或擅自离校者,不发给任何证明。

纪律处分,首先没有自己申请的,都是被动接受的,纪律处分原因都是对学生违法违纪的处理。包括违反现有的国家法律,也包括违反学校纪律,如扰乱课堂、打架、酗酒、辱骂老师、作弊等。对违纪学生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纪律处分一般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各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学生纪律处分办法。具体的处分办法我简单列举以下几条: 1凡违反国家政策、法令、法规受到公安部门处分者; 2强要、强借、盗窃、诈骗、侵占集体和私人财物者,除追回赃物赃款或按价格赔偿外,给予纪律处分; 3策划打架或打架提供凶器者,给予处分; 4违法课堂纪律屡教不改者,视后果严重程度,给予记过直至开除学籍处分; 5迟到,旷课累计已经达到学校规定的考核次数的,违反考场纪律和考试作弊者等等,视学生情节严重情况,给予相关处分。两者都是对学生的一种处理。退学是由学籍管理的部门负责,不是处分,只意味着学籍的终止。纪律处分是由学生部负责,是对学生的一种惩罚,记入学生档案。纪律处分还可以在处分者进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可以申请解除处分。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都应该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同时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退学处理和纪律处分都应有记录和书面形式的决定书送交本人。关于退学的,本科专科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研究生在规定内没有工作单位的退回家庭户籍所在地。对于纪律处分的,档案、户口退回家庭户籍所在地。对于退学处理和纪律处分,学生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诉。

篇3:解读法律理性与法律教育

一、理性分析法律教育理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法律理性中法律教育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内容, 弱视法律教育缺失, 那么法律理性也会失去基础, 没有存在价值, 若是没有法律教育那么法律理性便会缺失沟通机制。法律教育的理性指的是在进行法学教育的时候, 应该将法律教育的目标、方法以及内容等理性化情况。法律教育与理性化则是将法律教育方法、法律教育内容以及法律教育的任务结合在一起, 将法律教育的功能真正的发挥出来[1]。

在法律教育中, 教育理性和法律理性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并且在进行法律教育的时候, 也将法律理性渗透了进去, 并且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法律知识进行教育, 不断的推动法律理性的深入和发展。

二、在法律教育中培养法律理性的教学手段

在法律教育的时候, 培养法律理性必须根据需要将多重教育方法运用进去, 从而更好的对学生的法律理性进行培养。

(一) 课堂讲授法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办法, 这和大陆法系法律之间存在明显的内在一致性, 课堂讲授法能够将体系和概念二者很好的传递给学生, 不断的提高实际课堂教学效率。此外, 在社会科学理性中, 法律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将课堂讲授利用进去也是做好法律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 就大陆法系而言, 法律理性建构性体系比较明显, 这也给课堂授课更好的进行提供了方便。课堂讲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例会法律理性的相关内容。所以, 我们必须真正的认识到课堂讲授的重要性。课堂讲授教学能够很好的帮助法律理性更好的传播, 但是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比较被动, 往往是听老师讲课, 很难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这会导致课堂教学比较沉闷, 教学效果也比较差[2]。

(二) 案例接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将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使用进去。老师可以通过分析案例的手段, 帮助学生了解案例发展的脉络, 以及解决这个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典型案例解决的思路, 从而能够很好的解决类似的问题。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更好的对普通的法律课堂讲授进行辅助,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国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 使用的案例一般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顺序来编写的, 选择的案例能够很好的将涉及的法则说明出来, 将案例使用进去, 来讲知识传授给学生, 能够缓解以往那种知识灌输的方法。课堂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本身的属性是相同的, 就是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的法律理论知识, 但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虽然, 案例教学法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 但是这种办法无法很好的提高学生法律人本身的理性能力, 所以, 老师必须正确的认识案例教学法, 不能够对这种办法过度的推崇, 应该根据需要和计划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 并将其运用到法律教学中去, 切实提高法律教学的效率, 提高法律人本身的理性能力。

(三) 诊所法律教育

诊所法律教育这种方式是在案例教学法应用以及案例教学法批判的过程中, 逐步出现的一种法律教育手段。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在学院中进行法律诊所的设置, 每个诊所中应该设置一名老师, 老师应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当地真实诉讼案件的代理,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法律实践活动中去, 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怎样和当事人会面、怎样和案件的代理人打交道、怎样更好的参与到社会制度谈判中去。这种法律教育手段很好的挑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 比如说课堂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 这种方法在学生理性培养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学生能够给通过案件的处理来更好的巩固课堂教学的时候学到的法律知识, 与此同时, 还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道德标准, 全面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推动我国法律教育更好的进行。

三、结语

在法律人理性培养和法律理性完善的时候, 法律教育是重要的手段, 进行法律教学也是对学生本身的法律理性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 而法律理性本身便具备多重性的特点, 这也决定了法律教学培养应该多样化, 教学手段不同,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也有一定的不同。而法律教育能够让社会发展更加的完善, 也是提高学生法律理性的重要手段, 这便需要在法律理性环境中进行法律教育的渗透, 推动法律教学改革更好的进行。

摘要:在法律教育中, 理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法律理性主要包含了法律人、法律教育以及法律的理性。法律教育问题比较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在于法律理性的多重性。在进行法律教育的时候, 必须重视学生法律理性的培养, 将各种手段运用进去, 提高法律人的理性。

关键词:法律教育,法律理性,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孙桂燕.法律理性中的法律教育分析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6) :244-245.

篇4:课外作业引发的法律变革

可沃克渐渐发现,孩子小学每天只需做半小时作业,12岁升入初中后,课外作业的时间延长了至少15分钟,初三时甚至比小学多了一个小时,周日和节假日也有少量作业。沃克想,自己和妻子忙于工作,孩子作业多无疑增大了自己的负担,而一下子延长这么长时间,对孩子的健康也不好。沃克知道,法律早有规定,如果父母或监护人觉得孩子不应该做作业,可以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可以免除。沃克到学校问询,老师拿出作业操作指导原则告诉他:“5~7岁的孩子,每周半个小时,7~11岁每天半个小时,11~14岁,每天45~90分钟,14~16岁,每天两个半小时,我是按法规布置作业的,没有超量。”而当沃克征询孩子的意见时,艾伦竟然不同意,说自己不想搞特殊。

对于沃克,养家糊口的工作可是第一位的,而孩子也不能不管,要两头兼顾。沃克好多时候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想寻求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也为此多了烦恼。

一天,在《教育心理学学报》上,沃克忽然看到了一篇论文,它像火光一下子点亮了他。这篇论文说,经过对西班牙平均年龄在14岁的7725名男女学生进行调查,这些学生的平均家庭作业量都在每天1~2个小时。研究发现,如果老师每天有规律地布置家庭作业,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要高出50分,所以家庭作业的意义是没有争议的;做重复或复现课本内容的作业效率最低,这也没有争议。可研究通过数据进一步显示,每天1个小时的作业量才是最高效的。当每天作业量在70~90分钟时,学生的标准考试成绩只会有一点点提升,这一点点提升完全不值得学生每周多付出2~3个小时。而更重要的数据是,如果每天作业超过90分钟,成绩反而会下降一点点。

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沃克高兴地想:“《教育心理学学报》是美国心理学学会的官办刊物,它的引文排行在全部心理学学术刊物中排在全球第五,其权威性是没有问题的。这项研究能在这份学报发表,学术界对于其水平的认可也是明摆着的。”接着他去查询了现行的作业操作指导原则,发现竟然是1998年制定实施的。沃克想自己该为孩子做点什么了。

沃克将这篇论文和1998年的作业操作量表发布在推特网上,就孩子是否应该减少课外作业量征求大家的看法。没想到,这项提议一经上传,就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一些人认为这是经过多年验证过的法规,应该有其合理性,但好多人却认为,现有的作业操作指导原则没有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发展,又不符合科学研究指出的最合理作业时间,废除旧有规则,制定满足新时代孩子身心特征的新规则,才能切实减轻孩子们的课外作业负担。

随着这些建议的大量转发,纽约州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此事。英国已經在调整和限制小学生的作业量了;美国近年来一直在做调研,也准备修改作业的内容和数量,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专家也加入了沃克的队伍,不停地呼吁,纽约州好多州议员也提议提交该议案。

一份学生的课外作业,竟然引发了一项法规的变革,这体现了民众的法律意识,更体现了政府真正以人为本的制度化。这也许是我们减负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编辑 之之)

篇5: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作业

作业题目:

试述退学与纪律处分的关系。作业内容:

退学与纪律处分在法律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退学,是学籍处置的一种。应予退学的有六种情形:1.学生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2.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复查不合格的;3.经学校指定医院就诊,学生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4.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的;6.学生本人申请退学的。

由上述6点可以看出,退学这一学籍处置是基于学生是否具备继续在校学习的条件来评判的,无论是学习成绩、身体状况、就学手续还是本人意愿,达不到继续在校学习的要求,即可按退学处理。这里不涉及针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只是对学生能否继续在校的资格的评估。退学既可以由本人申请,也可以由校方决定。

而纪律处分不同,没有自己申请的,都是被动接受的,纪律处分原因都是对学生违法违纪的处理。包括违反现有的国家法律,也包括违反学校纪律,如扰乱课堂、打架、酗酒、辱骂老师、作弊等。对违纪学生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纪律处分进行了分类,它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开除学籍和退学,在处置原因、处置程序和处置目的均不同。应予开除学籍的有以下7种情形:1.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2.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3.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4.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5.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6.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

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7.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

由以上7种情形可以看出,开除学籍是对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是惩罚性的处理措施。

退学和纪律处分都是对学生的一种处理。退学是由学籍管理的部门负责,不是处分,只意味着学籍的终止。纪律处分是由学生部负责,是对学生的一种惩罚,记入学生档案。纪律处分还可以在处分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可以申请解除处分。

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都应该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同时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退学处理和纪律处分都应有记录和书面形式的决定书送交本人。关于退学者,本科专科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研究生在规定内没有工作单位的退回家庭户籍所在地。被开除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学习证明。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篇6: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作业

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全会,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高等教育中,也应遵照高等教育法规、大学章程等法律法规对学校、师生进行管理,同时也应赋予相应的权利。

学生权利的良好保障是加强和提升大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权利是否得到良好的保障不仅仅是判断一所大学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标准,也是大学管理是否科学、规范的标志。《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中更多强调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服从,而缺乏对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规定。学生权利的良好保障是学校“以人为本”教育办学理念的直接体现。高等教育法规对高等学校学生享有的权利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参加教育活动、使用教学设备、获取奖学金、获取学位、勤工助学、组建团体及其他权利。然而纵观国家法律层面的文字表述,有关学生权利的具体规定往往概括而模糊,且伴随着不少服从性的义务规定。

今年11月,教育部已完成《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开始面向各高校征求意见。在这份“修订稿”中,有多处可以明显感觉到国家对学生权益的维护,也使高等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依据新规,将原有规定第五条修改为:“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平等享有下列权利”,拥有“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获得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和“申请奖学金、助学贷款”的权利,并增加了“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明确规定了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一些特殊情况得到照顾,依据新规,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学生可以休学,分阶段完成学业。学校可以实施弹性学制和灵活的学习制度,放宽学生学习年限,支持学生休学创业,并简化审批程序,可采取先休后批或备案制。休学次数和期限由学校规定。

新规还拓宽了学分的获取渠道。学分一直是学校和社会评定学生的主要依据,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实验等活动以及自主创业、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可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习成绩。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这个规定,给予了学生在高校自由选择未来道路和兴趣爱好的选择权。新规中写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助学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规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实验等活动以及自主创业、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可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习成绩,具体办法由学校制定。

同时,新规还体现了国家对学生权利实施的保护,不仅仅是列明学校规定,也给予规定一定的互动性、双向性,使学生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新规指出,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退学处理有异议的也可提交申诉。

篇7: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法律文书

法律文书是指我国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检察院、法院、监狱或劳改机关以及公证机关、仲裁机关依法制作的处理各类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的法律文书和案件当事人、律师及律师事务所自书或代书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亦即指规范性法律文书(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各种法律)以外,所有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书的总称。

2、公诉意见书

公诉意见书是国家公诉人在法庭审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当庭发表的揭露和指控被告人的发言,现在称为公诉意见书,即公诉词。

3、支付令

支付令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依法作出的督促债务人为一定给付义务的法律文书。

4、通缉令

通缉令是指公安机关依法通缉罪该逮捕而在逃的或者被拘留、逮捕后脱逃的犯罪嫌疑人以及从监狱中逃跑的罪犯而制作的法律文书。

5、辩护词

辩护词,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诉讼过程中根据事实和法律所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材料和意见,部分地或全部地对控诉的内容进行申述、辩解、反驳控诉,以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提出应当减轻、甚至免除刑事责任的文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法律文书的法律精神和写作理念?

答:法律文书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里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不同于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人们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法律事实是要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法律事实永远不可能等同于客观事实,只能是让法律事实尽可能的接近于客观事实,我们在写作法律文书的时候只能写能够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写作法律文书学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要突出重点,要有条理性。

2、法律文书叙述的要求是什么?

答:(1)事实要素要叙述明确,关键情节要交待清楚

(2)因果关系必须交代明白

(3)注意具体叙述与概括叙述的结合

3、简述刑事裁判文书的分类。

答:(1)按照处理问题的不同性质,可分为刑事裁判类、决定类、命令类、票证类、笔录类、诉状类等文书。

(2)按照解决纠纷的方式,可分为刑事判决书、刑事调解书。(3)按照审判程序,可分为一审刑事裁判文书、二审刑事裁判文书、再审刑事裁判文书、死刑复核裁判文书和执行文书等。

(4)按照文书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叙议类文书、填空类文书、表格类文书。

三、文书写作题。

1、请根据公证书的写作要求制作一份公证书。有关事实要素可酌情编撰。(本题20分)

《房屋买卖合同》公证书

(2013)豫证民字第xxxxx号

申请人:张某,男,一九七零年二月十五日出生,身份证号码:xxxxx。

李某,男,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五日出生,身份证号码:xxxxx。

公证事项:《房屋买卖合同》

张某与李某于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向本处申请办理前面的《房屋买卖合同》公证。

经查,张某与李某双方经协商一致订立了前面的《房屋买卖合同》。张某与李某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具有法律规定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张某转让的房屋期权坐落于某市某区,暂测建筑面积为xxx平方米,相应占用的土地使用面积为xxx平方米,张某对该房屋期权持有xxxx(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全称)颁发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编号:xxxx)。该房屋期权至xxxx年xx月xx日在xxxx(房地产登记部门全称)查无预售、抵押及其他权利受限制的登记记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该房屋期权可依法转让。

张某、李某双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意思表示真实。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甲方以(币种)人民币(大写)xxxxxx.xx元整将上述房屋期权转让给乙方,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方式、房屋交付日期及违约责任等条款具体、明确。

依据上述事实,兹证明张某与李某于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一日在某市某区签订了前面的《房屋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签约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合同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合同上双方当事人的签字、印鉴属实。

该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或公证)之日起生效。附:委托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公证处

公证员:某某某 二零一三年四月二日

2、根据下列案情材料,分别拟写一份起诉状和答辩状。(本题30分)

起诉状

原告:胡×安,女,1964年11月6日出生,××省××县人,汉族,住××县××乡西沟村×组×号,现在本乡××商店当售货员。

被告:胡×平,系原告胡×安之兄,1960年10月5日出生,××省××县人,汉族,住××县××乡东沟村×组×号,现在本乡××工厂当工人。

原告胡×安,女,1964年11月6日出生,××省××县人,汉族,住××县××乡西沟村×组×号,现在本乡××商店当售货员。1971年至1977年在红寨村上小学,1977年至1980年在本乡××中学上初中。初中毕业后在红寨村务农,1984年到本乡××商店当售货员至今。被告胡×平系原告胡×安之兄,1960年10月5日出生,××省××县人,汉族,住××县××乡东沟村×组×号,现在本乡××工厂当工人。1967年至1973年在红寨村上小学,1973年至1976年在本乡××中学上初中。初中毕业后在红寨村务农,1989年进本乡××工厂当工人至今。原被告由父亲胡×奇、母亲赵×桂抚养成人。被告和原告分别于1984年、1986年成家。结婚后,原告住在西沟村丈夫家,被告住在东沟村妻子家,均与父母分开生活。父母仍住在红寨村靠种菜收入维持生活,从不接受子女在经济上的资助。原被告的父母原住四间旧式瓦房,2002年原被告父母用多年积蓄下来的钱,将四间旧式瓦房翻建成四间新瓦房,室内装修也比较讲究,花去×万元。新瓦房由父母居住。2003年2月,原被告的母亲病故,为母亲办理后事所花款项全部由父亲支付,原被告均未花钱。2003年6月,原被告父亲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原被告轮流到县医院护理。父亲住院两个多月,住院费、治疗费、医药费共花去×万元,几乎用尽了父亲的全部存款。父亲去世后,原被告共同负责办理丧事,所花丧葬费由原被告平均负担。父亲去世不久,被告及其家人突然搬回家居住,独占了父母遗留下来的四间新瓦房。

诉讼请求:

判决原告与被告共同等额继承父母遗产四间新瓦房,各得两间,同时分担由此产生的各种费用。

证据:

证据之一:原告和被告身份证明件;

证据之二:医院的发票和收据,证明父亲住院期间的开支。请求的依据: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男女继承权利平等,自己与被告同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都有权继承父母的遗产。

此致

××省××县人民法院

二O一三年三月××日

答辩状

答辩人:胡×平系原告胡×安之兄,1960年10月5日出生,××省××县人,汉族,住××县××乡东沟村×组×号,现在本乡××工厂当工人。

答辩人就被答辩人诉请双方共同等额继承父母遗产四间新瓦房,各得两间一事,提出如下答辩意见:

一、答辩人对起诉状中讲述的关于赡养父母和父亲的医药费、丧葬费等事宜没有异议。

二、答辩人对起诉状中的下列内容有异议

(一)关于案情部分

答辩人对起诉状中有关答辩人及其家人突然搬回家居住,独占了父母遗留下来的四间新瓦房事实有异议。在我们乡下向来是儿子继承父母的遗产,出嫁的女子不能继承父母的遗产,这是几千年老规矩,不能改变。按照约定俗成的民俗在村民和村委会的认识中,父母的四间新瓦房事实上已经属于答辩人所有。因此被答辩人称答辩人答辩人及其家人突然搬回家居住,独占了父母遗留下来的四间新瓦房不符事实。

(二)关于诉讼请求部分

1、关于请求理由

被答辩人诉请答辩人与被答辩人同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都有权继承父母的遗产。答辩人认为,父母的四间新瓦房事实上已经属于答辩人所有,不是与被答辩人共有的,是答辩人的合法所得,故答辩人不同意被答辩人的诉讼请求。

2、关于证据

被答辩人只向法院提供医院的发票和收据,并没有父亲改变继承遗愿的遗嘱,答辩人对此有异议,继承权是本案的重要证据,既然没有提供父亲遗嘱,就应该按照村民的约定俗成的继承民风,请法院予以认定。

综上所述,答辩人认为,被答辩人的起诉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

此致

××省××县人民法院

答辩人:胡×平

篇8: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作业

(一)不断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根据德国各个联邦州的法律规定: 已经完成了德国12年义务教育却没有继续上学的未满18岁的青年,都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在德国,不允许任何一个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式就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不断地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如1969年德国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统一法律基础; 颁布于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系统; 2005年德国再次修订了《联邦职业教育法》, 以适应社会经济的新发展、新需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是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紧密合作的“双元”——职业学校与企业

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也称“双轨制”,即培训者不仅要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还要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培训时间按照职业的不同一般在两年到三年半之间。接受培训者在培训期间,每周必须在职业学校学习一两天的理论课程,然后再去企业实习三四天。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企业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的实践培训,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模式,确保了手工业者和专业工人的高技能、高素质,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优质劳动力。

(三)高质量的师资力量

2005年德国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中规定, 教育者的人品与专业资格等方面必须符合2003年颁布的《教育者资质条例》法定要求。在德国,不管是职业学校教师还是企业的培训教师,都必须受过高等教育。将来在职业学校任教的教师必须在9个学期的学习结束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接着进行一次教育实习培训( 一般为24个月) ,然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正式在职业学校任教。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教师组成的“双师制”师资队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行会组织与政府机关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

二战后,联邦政府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以其行政力量制定实施一系列保障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规章制度。在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行会组织一直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行会组织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业务主管机构,以其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有效地管理“双元制”职业教育,并且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同时,行会组织还负责监督和咨询的工作。

(五)严苛的考核监督体系

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培训者在其培训结业时必须参加考试。考试分为中期考试与结业考试,均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进行考核。中期考试一般在接受培训后的一年至一年半时间进行,以检查培训计划的实施程度。没有通过中期考试的培训者不允许参加结业考试。 职业教育的考试制度十分严格。不管是中期考试还是结业考试都是由工商业联合会或者手工业联合会的委员会主持进行。考试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培训企业代表、培训企业工人代表和职业学校教师组成。如果结业考试没有通过,培训者不允许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必须在来年再次参加考试。这种严格统一的考核监督体系,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六)可靠的运行经费保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拥有可靠的经济支撑,其运行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企业资助。政府拨款主要依靠各个联邦州政府,主要针对的是职业学校。除了联邦政府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直接拨款,德国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资助也很积极。企业资助费用主要用于培训教师和培训者的生活津贴、社会保险费用、培训的设备、教材费等方面。由此可见,德国企业是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

二、德国企业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德国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2005年重新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划分了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明确了企业与培训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不但支配主要的教学培训时间,而且提供了系统的设备完善的教学场所。如一些大型企业培训,通过一体化的专业设施和技能实训基地,对培训者进行专业化、技能化的实践教学。企业执行统一的培训计划,由经验丰富、品行端正的专职培训教师对培训者实施专业职能导向教学。培训者不仅学习了专业技能,还可以获取职业经验和增强社会适应力。虽然有政府拨款,但是德国企业仍然是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企业负担了培训者和培训教师的生活津贴、社会保险费用以及培训设施设备的购置费用、教材费等。

企业同时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主体。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人”。所有通过培训企业相关测试的培训者,必须与培训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如果培训者还未满18岁,由其法定监护人或代理人签署。《职业培训合同》规定了企业和培训者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若任何一方违约,均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职业培训合同》还须在行业协会登记注册,并由行会组织保存和监督合同的具体执行情况。

(二)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

1.历史与社会文化因素

在公元13 - 14世纪,德国的手工业中就已形成了学徒制。19世纪,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日益增加,传统的行会学徒制已经无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于是学校参与到职业培训中。 到了20世纪,德国教育部门开始制订一系列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把企业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德国能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并且其成功的职业教育举世闻名,这与德国悠久的重视技艺、重视技术人员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德国企业认为,受过专业培训并熟悉本企业情况的人才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因此,在这种浓厚的重视技艺的社会氛围下,德国民众会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促进了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还为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企业自身因素

培训企业与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获得国家统一分配的中央基金。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得占培训费用一半以上的补助。如果实践培训内容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则可获得全额的补助,企业还可以获得国家在税务方面给予的优惠。虽然德国企业是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培训者在企业培训期间也会参与企业日常工作。培训者的生活津贴与社会保险费用并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培训者是一种廉价实惠的劳动力。 因此,德国大多数企业非常愿意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通过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培训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实践教学。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训期,培训者对企业有了强烈归属感,热爱企业文化。而企业不需要大肆做广告宣传、不需要磨合适应期、没有人才流失风险,就可以获得对企业发展大有益处的后备力量,极大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由企业培养出的掌握熟练技术且对企业有强烈归属感的员工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培养出的成功人才也会为企业在未来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同时,社会和主管部门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的认可, 对于企业既是荣誉也是宣传,还会极大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三)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制度

德国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基本保障。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 《联邦职业教育法》,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统一法律基础; 颁布于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系统; 2005年德国再次修订了《联邦职业教育法》,以适应社会经济的新发展、新需求。此外,还有职业教育法律中的特别法《手工业条例》、规范青少年的就业和职业教育的《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培训教师资格条例》,各个联邦州、行会出台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等等,从各方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断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促进了企业更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

(四)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1.企业投资

以制造业为主的大中型德国企业及服务型产业,如大众汽车公司、西门子公司、德意志银行、大型百货公司等。这些企业投资建设自己的培训中心或部门,购置培训设备,承担培训教师和培训者的生活津贴、社会保险等费用,以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后备力量。微小型企业则需要在跨企业培训中心培训自己的后备人才,除了负担培训教师和培训者的工资津贴费用,还需要支付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产生的培训费用。同一行业的所有企业缴纳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该行业职业培训的共同经费,也就是所谓的行业基金。行业基金由各自行业自行管理并统一分配,主要用于资助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的职业教育。

2.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中, 企业发挥着主导和引导作用。首先,企业制订自己的培训计划。企业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订企业以及针对培训者的企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包括企业对培训时间的具体分配、培训详细内容和培训场所的安排。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习期为两年至三年半,其中60% - 70% 的实践性教学和培训都是在企业进行的。总的来说,培训者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在企业中度过。 企业根据自身行业属性、工作岗位要求安排职业培训课程内容,使培训过程体现出本企业的生产特色。培训教师根据培训的具体内容,挑选最恰当的培训场所。这些培训场所不仅能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顾及培训者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其次,企业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并提供优质的培训教师。拥有完善设备的企业培训中心或跨企业培训中心,通过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场所,结合与培训专业紧密联系的工作岗位,对培训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来自企业的培训教师,包括专职和兼职,其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德国相关法律规定,具备《培训教师资料条例》要求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过硬并通过国家考试,人品端正的人员,才可以作为培训教师从事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企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挑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员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考试合格者获得证书,正式成为培训教师。此企业还会给培训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以便不断提高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准。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培训者在其培训结业时必须参加考试。考试分为中期考试与结业考试,均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进行考核。中期考试一般在接受培训后的一年至一年半时间进行,以检查培训计划的实施程度。没有通过中期考试的培训者不允许参加结业考试。 职业教育的考试制度十分严格。不管是中期考试还是结业考试都是由工商业联合会或者手工业联合会的委员会主持进行。考试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培训企业代表、培训企业工人代表和职业学校教师组成。中期考试内容参照《联邦职业教育法》 的职业教育标准和要求进行,而结业考试则由考试委员会根据企业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出题,并对考题的范围和难度进行审核,保证考题难度标准的统一。监考人员由企业的培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并进行交叉式监考,例如本企业培训教师只能监考其他企业的培训者。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考核评价,确保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企业发展需求。

4.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科研项目开发

德国职业学校的科研重心在于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双方共同开发企业新产品、改革企业生产工艺和解决各种技术难题等等, 既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又能为企业不断提供科研力量。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不但有权决定培训相关事宜,而且参与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的制定。此外,企业还参与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起草等。

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联邦职业教育法》

2005年德国政府颁布和实施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该法将1969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后加以修订,成为德国面对全球化发展、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纲领。《联邦职业教育法》作为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统一法律基础,确定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还促进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是跨职业并在职业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力, 如独立学习、规划、实施、评价等能力。新《联邦职业教育法》以立法形式明确了职业培训合同的地位,确立和保障了职业教育中企业与培训者的关系。同时也对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者的资质做出明确规定,并且通过其他配套法规严格约束。《联邦职业教育法》通过多项条款明确规定行业协会的职责,以立法的形式肯定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赋予行会合法权利,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重要环节。同时《联邦职业教育法》允许结业考试的评价可涵盖行业协会和职业学校,也允许考试委员会成员承担部分考试。

(二)《职业教育促进法》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德国政府与1981年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进一步明确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的目标、 权利和义务、工作和任务等。该法使得职业教育受到整个德国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青少年劳动保护法》

《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于1960年通过,于1976年修订。该法对青少年培训制定了特殊的保护规定,如未成年人的工作形式、工作时间和休假等, 同时还规定企业必须履行保证青少年就读职业学校的法律义务的时限,且不得随意克扣培训者的报酬津贴等。此法从法律意义上保障了青少年接受职业培训和完成法律规定的职业教育的权利, 确保青少年在职业教育期间受到公平合理对待, 享受应有的待遇,保障其身心健康与安全。

(四)《企业基本法》

《企业基本法》于1972年颁布。该法涉及企业的职业培训,并明确规定企业管理委员会在企业职业教育中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五)《培训教师资格条例》

1972年颁布实施的《培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培训教师的师资要求。根据条例,只有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过硬并通过国家考试,人品端正的人员,才可以作为培训教师从事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因此不仅确保了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良师资力量,还保证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六)《手工业法》

《手工业法》隶属经济管理法范畴,因为该法主要针对手工行业职业教育,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中的特别法。该法主要规范在手工业企业开展的行会考试、培训者入学资格考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方面。

(七)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由《框架教学计划》和《职业教育条例》组成《框架教学计划》是职业学校教学部分的依据,《职业教育条例》是企业培训部分的依据。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与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是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企业为中心,企业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主导和引导作用。而不断完善的一系列配套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是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法律保障。我国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法》,但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整个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真正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国家可以通过树立典范榜样和发挥社会媒体的宣传作用,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促进了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快速发展。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特征论述,分析企业、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关系,总结出企业与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我国进一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上一篇:青春座右铭简短名言下一篇:农村稳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