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小学

2024-08-26

生活中的数学小学(共14篇)

篇1:生活中的数学小学

十一假期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

一下车,我立马跑进爷爷的房间里,爷爷正在写着什么,我高兴的喊道:爷爷,我回来啦!爷爷转过头来,笑眯眯地说:太好了,我正准备在我们家的空地上贴瓷片,好让你们小朋友来玩耍呢!我听了高兴极了,又问:爷爷,那您在写什么呢?爷爷回答:我在算那块空地的面积!我兴奋的说:爷爷,这个我会算,交给我来帮您吧!爷爷半信半疑地望着我:真的吗?那你来试试,那我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了!

首先,我观察到这片空地大致是一个梯形,而且左右两边都有一个直角,原来这是一个直角梯形,我马上想到老师教我们的梯形面积公式,我拿出爷爷的工具,测量出空地的上底长度是2米,下底长度4米,直角高是6米,于是我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出空地面积是18平方米,我高兴的把结果告诉了爷爷。

爷爷摸摸我的头,高兴的说:我们家可可真聪明,那你再帮爷爷算一算,在这空地贴上正方形瓷片,每块边长是60厘米,爷爷一共要买多少块瓷片呢?

我想了想,说道:这简单啊!于是我又拿起笔和纸算了起来,没过一会我跑去对爷爷说:爷爷,爷爷,我算好了,每片瓷片的面积是60剩以60等于3600平方厘米,就是0。36平方米,用总面积18平方米除以0。36平方米等于50,一共需要50块瓷片!爷爷听了,说: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以后爷爷在工作上有关于数学计算的难题,就来请教你啦!我听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通过这件小事情,我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并且要学以致用!

篇2:生活中的数学小学

【篇1:生活中的数学】

这天,我爸爸要从北京出差回来了,因为没有从北京直达泰兴的飞机,他只能乘到南京,于就是我和妈妈便要到南京禄口机场去接他。我们只明白从北京到南京需要飞行1小时50分,我爸爸说:“他买了上午8点40分的飞机票,一早就赶到机场了,可不巧的就是这天由于天特将降大无雾飞机延误了3小时,这可怎样办呢?我们从泰兴到南京也要2小时呢,我们究竟几点从家里出发呢?我妈说:“要不然我们再打个电话给爸爸问他几点到南京,此时我们几点钟出发最好最好?”我一听,忙说:“妈妈不要浪费电话费了,算一算我们不就明白了。”于就是我拿出笔和纸:

(1)8时40分+3时=11时40分

(2)飞行1小时50分

(3)到达时间11时40分+1时50分=13时30分

(4)从泰兴到南京2小时

(5)从泰兴出发的时间13时30分-2时=11时30分

“我明白了,我们务必在上午11时30分之前从泰兴出发才能赶在爸爸前面到机场。”妈妈看我高兴地说:“这天儿子替妈省钱了。”数学真搞笑,能够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篇2: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数学,经常从人们身边走过,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它,它为人们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的班级中经常要使用到数学,例如算单元平均分、统计校园电费……等等数不胜数,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购物,买过年吃的糖。超市里糖的花样可多了,有脆皮糖15.80元一斤,牛皮糖10.50元一斤,牛奶糖8.00元一斤,酥酥糖23.9元一斤,巧克力糖21.9元一斤……但主要分为散称和包装。爸爸妈妈问我:“儿子,你期望买什么糖呢?”我望着玲琅满目的“糖果世界”,不知如何抉择就是好,但我自幼喜好巧克力,所以我就选了巧克力糖。这时妈妈又给我出题了,他说:“那儿子,你说我们就是买散称的呢,还就是买包装的呢?”这我就摸不着头脑了,立即心算起来:散称的巧克力糖21.9元一斤,包装的则58.9一盒。散称的巧克力糖一包才10克,包装的巧克力糖一盒就有1000克呢!但就是,单单看重量还不能决出胜负,就让我仔细算算——其实算这个并不难,直接用1000克=1千克1千克=2斤58.9÷2=29.45(元)29.45元》21.9元所以散称比包装更划算!我高兴的把我得出的结果告诉妈妈,妈妈高兴的点了点头,夸我爱动脑筋,因此我也就成为了妈妈的“小会计”。

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一个个生动搞笑的数学题。我们常做的应用题,就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编而成的题目。这不,我又在做数学题时发现了一道趣题:

大河上有一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透过需要五分钟。桥中间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钟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透过,就叫他回去,不准透过。有一个从东向西过桥的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最后透过了大桥。

我初看这道题,一点头绪也没有,难不成坐船过去?这就是不可能的。此时难道走了一会往回走?唉,这好像行得通……

我经过反复的计算,先想到了走到2分59秒的时候把头转回去,看守的人就会让我往回走,这样不就过去了吗?之后又想了一会,得出只要在走了2分30秒至2分59秒的时候往回走(最好不要到2分59秒的时候走,因为可能你还没转过头来,看守的人就发现了。),就能够成功过桥。

大家肯定都会说这么容易的题谁都会做,我拿出来吹嘘什么?不,这样貌你就错了,我并没有在炫耀自己,我就是在告诉大家数学在于联系生活思考,在于全心全意去领悟,而不就是拿着别人的成果炫耀。

【篇3:生活中的数学】

曾经以为生活就是一根线段,简捷而单调,两个端点就就是家和学校。每天清晨,在紧张的自行车铃声中,背着书包,跨进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旅程;傍晚,伴随着“回家”的萨克斯乐声,此时我收拾起零乱的文具,背着越发沉重的书包回家。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逐渐知道了:生活其实就是个多边形,复杂而又丰富。果园里,灿烂的桃花,娇艳的杏花,雪白的梨花下,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我们的身影与花相映,人比花娇,花比人艳。恩,生活就是个三角形!书城里,我努力搜寻着自己的目标,那一部部长方形的“大块头”都就是我的挚爱。啊,生活还就是个四边形!田野里,和朋友们一起嬉戏,捉蝴蝶,听虫鸣,赏花开……这时,我忽然感到:生活就是五角形、六边形……

在这么多形状中,我最喜欢圆形。

圆,所有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意的图形。我追求完美。什么事都要求尽善尽美,就像圆一样。所有学科我都要争做第一,语、数、外,理所当然,甚至就连女孩子们最怕的体育我也要一争高下。我富于想象、创造。每一道数学思考题我都想别出心裁,都想得出与老师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就像圆一样,一个圆心,无数的半径。因为只有不停地想象,不断地创新,我们的未来才更宽广!我广交朋友。“手拉手”的小伙伴,我有一大堆。陕西、昆明,都有我的朋友,每到属于我们的节日,我们都会给对方一份真挚的祝福,此时即使远在天涯海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像圆心与圆上的点一样,心心相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祈盼团圆,追求团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不可能事事圆满,就像圆心就是固定的,而半径就是无穷的,就是要我们自己去努力拓展的。

让我们用无限的半径去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圆吧!朋友,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篇4:生活中的数学】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有许多搞笑的数学问题哦。

一天,我的家人带着我一齐去超市买东西,我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十分兴奋。

进入后,逛了一段时间,我们就拿了四袋洗衣液。在走到文具区时,奶奶问我需不需要些什么文具。我走到货架前看了看……

到了收银台,我们一共买了如下商品:四袋洗衣液,一袋18。5元;十包卫生纸,一包4。5元;一支自动铅笔,一支2。5元;三支钢笔,一支5。5元。

突然,在结账后,我的爷爷问我:“你最近不就是学了关于小数的知识么?此时能不能先用笔算出这天买的每种商品的总价,再算出一共花了多少元?”

“能,怎样不能?必须不会错的!”我胸有成竹的回答他。

说干就干。我拿了一张超市的广告纸,再拿出随身携带的笔,立即在空白处算了起来。

我的思路就是这样的:洗衣液一共四袋,每袋18。5元,所以直接用乘法就行了;卫生纸一共十包,每包4。5元,只需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来算便行了;自动铅笔只有一支,在最后时加上便能够了;还有三支钢笔,也用乘法来算。

于就是,我算了起来。我先用4×18。5=74元(老师说过,整数乘一位小数等于一位小数,但如果两数末尾相乘的得数末尾就是零,那么结果就就是整数)算出洗衣液的总价;之后,用10×4。5=45元(一个小数乘10,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就是这道算式的结果)算出卫生纸的总价;然后,又用3×5。5=16。5元算出钢笔的总价。这天买的每种商品的总价都算出来了,该算一共花的钱了。一道综合算式74+45+16。5+2。5=138(元)(在讲小数加法时,老师个性强调过,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便算出了所有花的钱。

当我把纸递给爷爷并讲了我的思路后,他直夸我聪明,我也乐开了花。

我真诚地对大家说:“你们也好好学数学吧,难道不会受益终生么?”我想:学数学,真有用啊,我以后肯定会好好学数学的!

【篇5:生活中的数学】

8月18日早晨,我报名参加了《南京晨报》的卖报活动。早晨8:00整,此时我和妈妈便来到了报社门口。

领报纸时,我问报社的阿姨:“阿姨,您好!我就是来领报纸卖的,请问要多少钱?”“7角钱1份,每位同学领15份。”阿姨回答说。我算了算报纸的本金:0.7元x10份=7元,0.7元x5份=3.5元,7元+3.5元=10.5元。我向妈妈要了10.5元钱,给了报社的阿姨,领了15份报纸,往地铁站走去。

来到地铁站,妈妈先给了我20元的零钱作为备用金。然后,我便开始在地铁出口处卖起了报纸。“《南京晨报》,1元钱1份!”我大声招呼着过往的行人。在我的热情叫卖下,大约过了40分钟的时间,我就把15份报纸全部卖完了。

回家的路上,妈妈问我:“宝贝,这天你一共挣了多少钱呀?”我数了数口袋里的钱,一共34元,又在心里算了算:34元-20元备用金-10.5元本金=3.5元。我大声告诉妈妈:“我算过了,这天卖报一共挣了3.5元钱。”妈妈说:“不对呀?1份报纸0.7元,卖出去时就是1元钱,1元-0.7元=0.3元,0.3元x15份=4.5元呀!怎样会少1元钱呢?”这时,我才想起来,在卖报时,有一位叔叔拿了1份报纸,还没给钱,就急匆匆地走了。

透过这天的卖报活动,我发现:原先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不光要学好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还要学会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来,活学活用,这样才真正到达学习数学的目的。

【篇6: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索,就必须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春节即将就要到来,爸爸妈妈需要准备很多礼品,于就是,我们一家人准备去逛超市。来到超市,琳琅满目的零食摆在我的面前,我恨不得将它们全都买下来。

就在这时,妈妈说:“一人只准买100元的零食,只能少不能多,如果谁超出100元,谁下次一样零食都不能买。”我和弟弟听后都感到100元实在就是太少了,根本就不能满足我们两个人的欲望。但就是没有办法,突然我的脑袋里出现了这样的一道数学题: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和。我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整个的计算过程,发现能够先将我和弟弟的100元相加,这样我们一共就能够买200元的零食了,等到家后平均分。我讲这个锦囊妙计告诉了弟弟,弟弟听后觉得这个计策不错,于就是我们用这200元买了好多零食。

结账时,妈妈好奇的问我们俩:“你们怎样买那么多零食,也没有超额?”“不告诉你。”我们俩笑着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乐趣。

【篇7:生活中的数学】

这天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我们先去了文具区,看见一支铅笔6毛钱;一支水彩笔大约6毛钱;一块橡皮大约6毛钱;一把尺子1.4块钱;一瓶墨水2.7块钱;一个铅笔盒大约20块钱。我们能够明白一支水彩笔和一块橡皮大约就是花了一样多的钱,8瓶墨水大约和一个铅笔盒就是花了一样多的钱。我们然后去了食品区,把一些食品的价格都换算成1000克,得出了以下结论:包菜就是1.3元,最便宜;大米2.8元;面条7.3元;快餐面22.3元;面包24元;肉36元;薯片80多元;咖啡95元;最后就是巧克力150元——180元最贵。

能够看出没有怎样加工过的东西通常很便宜,而加工过的东西通常很贵。薯片虽然看起来很便宜其实它就是很贵的,再说它就是垃圾食品,我们要尽量少吃。数学真就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啊!

【篇8:生活中的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不信?这天发生的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下午,妈妈给我二十元钱叫我到超市去买一瓶酱油和一瓶蜂蜜。到超市后,我首先挑选了一瓶“豆亨”牌酱油,需要4。40元。之后,我去买蜂蜜,钱够的只有两种,第一种有8。60元,还有一种只要8。40元。我想:“第一种的六角和酱油的四角能够凑成一元,比较好计算,而且,第一种比第二种贵两角,说明质量也就是第一种好。”

于就是,我拿起第一种蜂蜜和酱油,到收银台付了钱,拿着找回的7元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晚上,小伙伴们请我去滑冰,我爽快地答应了。我想:“这天我要带巧克力去,大家一齐平均分了吃。”带几颗好呢?我想了想,就带十二颗。如果来二个,12÷2=6,能够平均分;如果来三个人,12÷3=4,能够平均分……照这样计算,来1、2、3、4、6、12个小朋友都能平均分。于就是,我拿起十二颗巧克力出门滑冰去了。果然,来了三个人,我给每人分了四颗巧克力,正好分完。

篇3:生活中的数学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提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坏教育”的观点。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学习的素材大多取自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学习资源,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又如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贝贝,回来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水果?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造探索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让他们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北京。生2:我去南京。生3:我去红碱淖公园了……师:就是我们榆林的红碱淖公园吗?榆林除了红碱淖公园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三、设计生活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七巧板是学生儿时的玩具,学生都玩过,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觉得有趣,在玩时,让学生从用两块拼到用三块拼再到用4~6块拼,最后用7块拼美丽的图案,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怎么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的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挥,建议学生把书后的纸图形剪下来,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把你用七巧板创造的图形粘在一张16K的白纸上,在班级评出创意奖。从学生上交的作品看,有部分模仿书上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与众不同的一面。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学生对买东西有生活的基础,对重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对台秤有认识的学生知道,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去菜市场,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总之,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让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享受数学中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丁浩清.用生活化理念打造精彩课堂——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云南教育 (基础教育版) .2005 (.12) .

[2]张梅.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J].陕西教育 (行政版) .2007 (.Z1) .

篇4: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性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13-01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需要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简单的购物算账、简单的计算等都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况且,小学中的数学是高一级数学的基础,要想在更深层次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而小学生又是一个活泼的个体,他们喜欢在有趣的课堂上接受教学,这也是他们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加大有趣教学法的运用,为教学提供更好的质量。

一、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学习重要的就是奠定好基础能力,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剥离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呢?“教无定法”,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教学法,为此,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3=128-100+7,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7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7元,(应加上7元)。所以,多减去的7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又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实践打破传统教学,建立生活中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这几句话深刻的把现代教学的模式完完全全的表达了出来,当代教学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前端,让他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主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课堂上的实践可以是浓缩的社会实践,老师在教授到难点、疑点的知识时,不要过多的为学生讲解,应先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思考,无论学生思考的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要予以一定的鼓励,让他们更加的自信,能主动的去学习、思考,用这种课堂上的实践去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共同遵循的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达到完整、明确、具体、适当的要求。教学目标 必须是完整的,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反映。完整的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先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用这个积极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愉快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愉快的坏境下实行教学活动,针对这个问题的话,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办法,例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这种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除经常注意向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篇5:生活中的数学小学作文550字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找钱的时候要用加减法,造房子的时候要画图纸,计算面积。类似这样的.问题多如繁星,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看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连接起来。有一次,妈妈在煎鸡蛋,我就想:这不就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煎一个鸡蛋花两分钟,煎正、反两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个蛋,那么煎三个蛋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个蛋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个蛋,放进第三个蛋,把第一个蛋翻一面,再煎1分钟,这样第一个蛋就ok了,取出来,然后把第二个蛋的反面放进去,并且把第三个蛋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了。

我的话被妈妈听到了,她说:“事实上不会这么巧,总会差个几秒,但算法很正确的,很棒喔!”看来,我们不能像上面说的中国学生一样不灵活运用,只有活学活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

篇6:生活中的数学小学

小学数学从知识的角度看,在成人眼里是真正的“小儿科”,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未必如此。记得另一位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说过:学生学数学是有困难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把看似简单的知识认为孩子也应该简单,孩子不能简单就认为孩子有问题,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曾扼杀了多少学好数学的梦想。

张奠宙教授提出:我们要让学生有一个数学的头脑,一双数学的眼睛,一副忧国忧民的心肠,这才是我们数学课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指出:我们数学课的目标不但要有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还要有态度、情感、价值观。知识作为一种载体是我们所追求的,但不是唯一的,看似简单的知识里,其蕴涵的实质与深奥的知识是相通的。在苏教版第十一册 页比较几个数大小时,学生的表现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在成人看来十分简单,因此一般是直接出示几个数让学生比较,多年的实践让我明白,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学生差错较多,只局限于比较数的大小,有关转化的数学思想,特别是灵活比较的思想始终被机械的做题掩盖了,因为比较方法的灵活多样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学生在比较中异彩纷呈的思维因缺少碰撞的舞台而被扼杀了。于是我在比较几个数大小之前,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5/6○0.5

生1:∵0.5=1/2=3/6<5/6

∴5/6>0.5

生2:∵5/6≈0.833>0.5

∴5/6>0.5

生3:∵5/6≈0.8>0.5

∴5/6>0.5

生4:不对,应该5/6≈0.833,不应该5/6≈0.8,所以生3的做法不太正确,不符合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的规定。

师:生3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先思考后小组交流。

生5:生3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5/6≈0.8,从中已能比出5/6与0.5的大小,所以不必一定保留三位小数。

生6:我有意见,如果像生3那样,那么生2不是做错了吗?

生7:生3的做法与生2并不矛盾,生2的做法是正确的,生3的做法也是正确的。

生8:我知道生4的意思,我要说明的是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并不是一定保留三位小数,这里保留一位,已经能比较出大小,所以就不必一定保留三位;反之,如果我们要比较5/6与0.833的大小,可能单保留三位还不够,要保留四位,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掌声自然响起)

生9:我还有一种方法:

∵0.5=5/10<5/6

∴5/6>0.5

师:为什么不把5/10约分成1/2。

生9:因为0.5=5/10,5/10与5/6分子相同,我们可直接比分母得出这两个数的大小,而如果约分,约分后还要通分,反而显得没有不约分那么简单。

……

看似简单的知识里竟隐含着如此深奥的道理:做数学与过生活一样,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解决方法。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只有随着现实实际不断变化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数学的生命在哪儿?不在机械多做几道习题上,而在通过做题,人们从做题中得到的启迪上。数学的头脑,数学的眼光,其核心是变化,是变化中的不变,是不变中的变。

我想学生通过这么一个片段的学习,明白的道理,所受到的启发是远远地大于纯粹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篇7:生活中的数学小学生观察日记

小明拍的正起劲呢,小刚说了一句:“我们还是计时比赛吧,看谁在5分钟内拍的最多!”然后,他从书包里拿出了手表后问:“谁先来?”“我!”我和小明异口同声的喊到。小刚想了想说:“我们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最后的结果就是,第一个小刚, 我是第二,小明第三。

开始比赛喽,小刚拿起皮球争分夺秒的拍了起来,我和小明在一旁计时查数。小刚在5分钟内拍了205个,而我比小刚每分钟多拍了1个,小明5分钟内比小刚少拍了10个。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谁是第一名吗?还有我和小明的成绩吗 ?赶紧运用你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我们算一下。

哈哈!算出来了吗?我拍了120个,小明拍了195个。

知道谁是第一名了吧。

篇8: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生活化”

一、依托教材, 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 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 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 我们可以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请学生描述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信息中选择出一条有效信息, 然后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的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引导学生理解“成活率”和“98%”的含义,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 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 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 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

二、运用数学知识, 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 回归于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 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 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 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还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关注日常生活, 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 生活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 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 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测量身高, 黑板、教室的长度等。

四、学以致用,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了解知识的价值,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篇9:生活中的小学数学教育

其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比如,我们所说的晶体就是数学中的多面体;蜜蜂的蜂巢其实是一个六面体;在切西瓜的时候,要想把西瓜平均切开就要用到数学;上街买东西计算价钱要用到数学;期末统计学生的成绩,进行班级的排名还要用到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可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数学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也离不开数学,这就为我们把课堂上的数学教育同步到生活当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仅限于成绩的高低。如果学生只接受书本的知识,缺乏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所以,数学教育也应当与生活相结合。

《新课程理论》对课程的要求是要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课堂上枯燥的数学教育,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数学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排斥数学课程。书本上冷冰冰的数字,无聊的运算符号,很难调动起学生动脑的热情。如果不把数学教育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体会数学的魅力,那么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数学教育,首先要调动他们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动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奥秘,比如,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具中大多数都是圆的,如喝水用的杯子、吃饭用的碗、水桶、瓶子上的盖子等。为什么这些用具都是圆的呢?又如,我们体检时候称体重,农民伯伯卖蔬菜,妈妈带我们去买水果,这些情况下用的称为什么不一样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其次,我们要注重生活中数学的应用。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智慧的源泉,也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大动力,所以在生活中,老师与家长都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比如,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在购买孩子爱吃的糖果时,让他们比较一下散称的糖果与包装好的糖果哪个价格更合适,引导他们去探索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服务于生活。数学教育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生活中的数学小学

表弟和表妹分糖果,有15个糖果,表弟小,要比姐姐少吃1个。于是我问表妹:“你要拿几个糖果呢?”表妹一脸孩子气:“我要全部。”“如果有个呢,你和弟弟分。”我笑了一下。“每人……八个。”表妹犹豫了一下,“那八减一是多少。”“是七。”表妹声音小却坚定。“八加七是多少呀?”“是十……十……十五。”“没错啦!”我笑了,“萱萱真棒!”

生活中自然是不只是这么点事,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例如爸爸妈妈去买菜、弟弟偷吃糖……

篇11:生活中的数学小学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建立了小数的概念,学习了小数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复名数化成小数和复名数化成低级和高级单位单名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二、说教法

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2、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高级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学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五、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体验小数

活动一:

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含义。(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去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为后面对名数的认识积累一些具体的.例子。)

活动二:提出质疑1、请看黑板上的这些书,他们有什么特点?引出名数的概念。

质疑2、你能把这些数分为两类吗?引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活动三:加深理解,在小组内再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巩固对这些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实现能力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及概括能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活动一:给美少女排排队。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整理好,小组派代表汇报方法。通过活动,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相转化的方法;用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就是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反之则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活动二:对对联

为了加深对高级与低级名数转化的理解,我还用对对联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出我出的上联是: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往右移,移几位,看进率。学生对出下联:低化高,除进率,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三)、激趣练习巩固知识

第一个练习:我设计了改写姚明身高一题。这也是对刚刚学的知识的巩固,运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二个练习:挑战生活的活动,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物品的价格改正过来。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四)、拓展练习启迪思维

动物运动会。这道题把整节课的数学知识全面的运用了起来,是一道有思维含量的练习题。他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理念,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将随着有趣的课堂设计,会有着良好的发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例1:例2:

135厘米=1.35米1.48米=148厘米

135÷100=1.351.48×100=148

乘进率,向左移

低级单位的名数←——————高级单位的名数

——————→

篇12:生活中的数学小学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特别是现在和将来,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商品进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知识,不会准确地去操作运用,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发生。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基础,不去使用先进的产品,那你永远停留在原始的生活中。

篇13:如何让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下面笔者谈谈数学教学中让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具体措施。

一、联系生活实践, 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 可操作性才会强。如在乘法教学后, 我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创设情景如下:学校要举行春季运动会, 其中有个项目是班级接力, 需要每班出4男4女, 全年级8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接力赛?创设的生活情景, 不仅向学生传授了数学基础知识, 解决了实践问题, 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例如“我的问题银行”“家中的数字”“家中的周长”“生日派对方案”“我的设计”“走进银行”, 分别针对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这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活动, 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 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引入实践生活, 充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是智力开发的催化剂, 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 要从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点出发,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展现出来。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展示出学生买文具、买衣服、买食物……各种生活购物场景, 引发学生的极大的兴趣, 再问:“我们购买东西都需要用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大声地回答:“人民币。”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 这个过程中, 常见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 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发现数学巨大的实用价值。

再联系分别针对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专题活动, “我的问题银行”“家中的数字”“家中的周长”“生日派对方案”“我的设计”“走进银行”, 使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实践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 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

三、借助实践生活, 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就是说, 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种数学基础知识, 解决实践生活中的各类实际问题, 不仅会实现小学数学学习的最高目的, 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各种数学知识与各类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 激发出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熟练运用数学知识的良好意识。

新授课后, 我就出些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背景题目, 让学生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课堂知识解决各类实践问题的能力。例如, 《认识三角形》学完后,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类型、内角和、三条边的关系、稳定性的应用等相关知识, 我留作业要求学生画一幅三角形构成的图画。交上来的学生作业五花八门, 简笔画、水彩画、漫画等, 种类繁多, 色彩鲜艳, 构思新奇, 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三角形的组合。在广阔的实践生活世界中, 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 学生是学生, 教师也是学生, 在某些方面, 学生会比教师更富有新奇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新力, 教师最大的发挥作用, 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设氛围和空间, 相信学生能做好, 给以学生信心。遇到这种情况, 要积极适时地组织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交流, 感受每个人的不同思维, 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三角形”作品, 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篇14:生活中的数学小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语文论文

”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必须悉心寻求小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堂上,把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以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奇妙之处,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生活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引入数学

数学来源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用20元去菜市场买菜准备今天的晚餐,你准备怎么去买?这时学生要首先要根据家人的喜好开出菜单,通过各种蔬菜和荤菜的价格,估计买菜的总价不能超过30元,还要懂得货比三家,在买卖时注意要讨价还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而且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商,使学生感到数学具有情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又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利用已有的知识“厘米”。让学生动手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做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了运用较大单位的想法。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打好了基础,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旧知识”。在他们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仅仅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去测量三角形中各个角的度数,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测量,有的记录,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之所以会产生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数学学习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同他们谈心,讨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存在着好奇心理,都想亲自去试一试,教师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例如,学习“统计初步”时,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自习本节课的内容并自己去收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数据;课堂上,让他们根据课本上的例子,自己去处理、去统计,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从中学到了许多统计的基本知识,并学会了统计数据,从而对以后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当实际生活中与此有关的情境再现时,学生就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又如:学校想用正方形的彩色地砖硬化地面,这时正好有几名学生在旁边看,我问师傅为什么用正方形的地砖,怎么不用其他的呢?师傅想了想说:“可能是有空隙把。”这时旁边的学生说:“正方形的四个角之和正好是360度。”我又问这个学生:“还能用其他的正多边形吗?”学生说:“正三角形或正六边形。”,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就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并逐渐养成了用数学的思维习惯。

上一篇:英语书信体格式下一篇:幼儿贫因补助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