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实录

2024-07-20

历史教学实录(精选6篇)

篇1:历史教学实录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课堂教学实录

王维斌

黄骅市吕桥一中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导入新课(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卢沟桥图片)

师:这是位于北京城外永定河上的一座石桥。谁能说出这座石桥的名字? 生:卢沟桥。

师:对,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设计合理,雕刻精美,建筑水平很高。但是它并不是因此而著名。那么它是因何而著名的呢?

生:卢沟桥事变。

师:1937年7月7日,蓄意挑起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而面对强敌,中国守军同仇敌忾,他们高呼:“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多媒体出示板书)

寓教于猜(设计理念: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课堂效果:气氛活跃,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血染卢沟桥”一部分课文,然后,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出示:“猜猜看”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上来,面对屏幕,并选择一名合作伙伴,对屏幕上所出示的内容进行描述,但描述中不能出现与屏幕所出示的内容相同的字。该同学根据合作者的描述,猜出屏幕上所出示的内容。)

(屏幕依次出现:吉星文 佟麟阁 赵登禹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生描述,一生回答。出现不能完成的内容时,叙述者和回答者均可重新选择合作伙伴。)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阅读了课文,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叙述)

师:驻守卢沟桥和宛平成的军队誓死保卫阵地,敌人冲上阵地,他们抡起大 2

刀冲入敌群,几乎全部战死桥头。他们的精神震撼了一位年青的作曲家麦新,麦新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一气呵成写出了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大刀进行曲》

音乐感染(设计理念:放飞思维与想象。课堂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感染了学生)

(多媒体播放《大刀进行曲》视频)师:接下来战况如何?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敌我双方在卢沟桥反复争夺,战斗十分激烈。不久,日军大举进攻平津。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沦陷。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学以致用(设计理念:课堂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效果:使学生能够利用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迄今为止,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那么,是否会进行第三次合作呢?为什么?

生:国共两党会进行第三次合作。因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一些台独分子却妄图把台湾从祖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因此,国国两党一定会进行第三次合作。共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决不让台独分子企图把台湾从祖国版图分裂出去的阴谋得逞。

师:(多媒体出示胡锦涛会见连战图片)

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已经揭开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序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国国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怀抱。

以史为鉴(设计理念: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课堂效果: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

(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展示一下。让大家了解更多的真相。

(学生纷纷站起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

师: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那么,今天的日本又是如何看待这 3

段历史的呢?

(出示日本历史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和“卢沟桥事变”的史料记载以及一组美化侵华历史的图片)

师:看完这些资料,你有何感想?

生:日本历史教科书否认和美化侵华行为。(出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视频)

师:这又表明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日本政府毫无悔改之意。

(出示:中国教师和日本教师考察学生所出的两道历史题)

师: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中国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那一年?同日本签订了什么条约?影响怎样?日本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时也出了一道题:日中之间每隔一百年爆发一次战争。19世纪爆发了日清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爆发了日中战争(抗日战争)。你认为第三次日中战争会在21世纪的什么时间爆发?结果怎样?如果我们输了,会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两道题?

生:日本右翼分子活动猖獗,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师:我们再来了解另一个事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一样,在侵略其他国家时犯下了滔天罪行。如在侵略波兰时杀害了大批犹太人。那么今天的德国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照片:华沙之跪,同时播放旁白。)各抒己见(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课堂效果:学生热情高涨,发言积极)

师:同样在战争中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日本和德国今天对待历史的态度却是如此不同。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日本政府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依次发言。)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相信,如果日本政府真的听到这些声音,它一定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今天,战争的硝烟已渐渐远去,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更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我们中学生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为历史的 4

悲剧不再重演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播放歌曲《明天会更好》,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附: 理论分析:

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重体现课堂活力与创造力,注重师生的共知,共享和共进,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为同学们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同学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努力将历史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搜集、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使学生明白历史就在身边,促使学生走进了解历史知识的第二课堂,使历史课堂得到延伸和拓展,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和。

篇2:历史教学实录

一、教学设计

1、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异同,通过填写教材p46表格,知道“三民主义”的含义,从而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早期革命活动,八年级历史(上)辛亥革命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2、通过教师讲述武昌起义爆发的故事,播放武昌起义视频和辛亥革命新形势图,知道武装起义的经过并认识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3、通过学生演板,掌握民国纪年法,加深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记忆。

4、通过“人物访谈”和“欢迎国家最高领导人”两个情剧的演绎,明白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帝制,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通过探寻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活动,阅读孙中山语录,感受伟人人格魅力,学习一代伟人爱我中华、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继承他“振兴中华”的伟业,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片断实录

1、导入新课

师:今天天气有点冷,同学们要及时添加衣服啊!大家先看看老师今天这身打扮。有人说,我穿了一身中山装。你们同意吗?

生:有的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

师:去看看真正的中山装。(课件显示中山装图片)

生:有些惊奇并小声议论。

师:提起中山装,我们自然想起一位伟人,谁?

生:孙中山!

师:说到孙中山先生,我们就得谈谈他领导的一次伟大革命,什么革命?

生:辛亥革命!

师: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课件显示单元标题和课标题)

2、商讨奖励办法和学习目标

师:站在知识殿堂的门口,我想大家同商量两件事.(我今天带来一些小奖品,掏出一沓纸币向学生展示)这些纸币面值一分,是我国1953年发行的,现已停止流通,其中蕴含了55年的历史。同学们想不想要?

生:(大声)想!

师:地球上没有免费的面包,课堂上也没有白给的钞票(学生齐笑)。同学们想要得到它,就应该……?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师:我们来定个规矩,若有哪位同学得到一张纸币,则该同学所在小组加1分,到最后,看哪个组得分最多,成为冠军组。大家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师:第一件事就这么定了。要商量的第二件事就是:同学们根据课本,讨论一下《辛亥革命》一课中,我们应该学习哪些重要知识?

生:一生举手回答后,教师作出肯定评价并奖励一张小纸币。

师:同学们看一看,本课的知识目标可否这样制定?(课件显示)第八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二、武昌起义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四、辛亥革命的丰功伟 师:现在,就让我们跨过知识殿堂大门的门槛。重踏辛亥革命的道路,去追寻孙中山先生的早期革命活动的足迹!

3、人物采访

教师扮演记者,学生扮演起义军。

采访主题:起义军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旁白:武昌起义取得初步胜利后,起义军的将士们正井然有序地坐在一个大厅里稍事休息,这时,只见一名风尘仆仆的报社记者走进了起义军。

师:我现在是什么角色?

生:记者!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角色?

生:起义军战士!

师:(掏出备好的话筒走进学生中,站在一名高个子学生座位前停下)这位战士,您好!我是报社记者,首先祝贺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您参加了武昌起义吗?

生:参加了!

师:您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生: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我参加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

师:您说得真好,谢谢您!

师:(走到另一组一名年龄偏小的“战士”前)哎!这名小战士,年纪轻轻就参加了革命,真佩服!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众笑)

生:有些害羞地点头。

师:请问:“您为什么参加起义?”

生:有些紧张地站起来,满脸通红,有些不知所措。

师:您是战士,手里有枪,您怕啥呀?(众笑)

生:无语。

师:您参军是为了混口饭吃吗?

生:摇头。(众笑)

师:您参军是为升官发财吗?

生:又摇头。(众笑)。

师:可能这个问题对你来说有些突然,您请坐下继续想一想,好吗?

师:(在几位女“战士”座位旁停下),啊!了不起,这里还有几名女将!(众笑),几位女将!你们好,见到你们我们就想起秋瑾女士,令人肃然起敬!我能知道,你们参加辛亥革命的目的吗?

生:(其中一女生站起来,落落大方):“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走狗,我们中国人必须起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让中国强大起来!”

师:讲得太好了,谢谢您!谁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今天看看我们的起义军,个个是好样的!对不对?

师:好,我的采访完毕,谢谢各位战士!

4、表演欢迎主席和皇帝的仪式

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和胡锦涛主席

其余学生扮演吉安地方官员或学生

教师扮演皇帝和主席身边的人

师:(立在门喊道)皇上驾到!

“皇帝”:(从门口进入)一脸威严走向讲台!

“官员”:(扒在桌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帝:“(手向前一拂)平身!”

师:皇上请回宫!

帝:(回原座位)

师:(从门口走近学生)“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胡锦涛主席要来看望大家了!”

主席:(从门口走进,满脸微笑,向大家招手)同学们好!

学生:(鼓掌欢迎)“主席好!”

师:主席您请坐!

师:(回到讲台)刚才两位领导的表演如何?

生:(笑答)不好!

师:老师觉得扮演主席的同学演得最好,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上)辛亥革命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当然同学们的表演也很出色。

师:刚才,我们表演了对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两种截然不同欢迎仪式,其中,对主席的鼓掌欢迎并且说:“主席您好!”取代了100多前对皇帝扒着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说明了中国人有了什么观念?

生:平等、民主观念。

师:这是中国人在什么方面的巨大变化?

生: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师:这个变化跟什么革命有关?

生:辛亥革命。

师:大家回答得真好,下面是两道有关辛亥革命意义的填空题,同学们都来试试看!

(其余环节略)

三、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刚上完,我就开始在思考这次参赛的得与失。认真盘点这节参赛课,私下认为也许是以下几点得到大赛评委的认可:

1、新课导入较新鲜巧妙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上我费了点心思,此次去参赛,特意穿了一套立领中山装,切合教学主题。上课伊始,一句嘘寒问暖,让学生倍感亲切,参赛课上师生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已削减大半。然后话题转移到自己的着装,谈及中山装,提到了孙中山,联想到“辛亥革命”,简短自然地导出了课题《辛亥革命》。在课堂上,我能感觉到这个新课导入很快吸引了学生目光,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活化”了历史题材,使历史课堂顿时活泼起来。后来的点评会上,评委称此导入“设计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其中也强调了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即教师的形象。此次参赛告诉了我,教师不能不修边幅,如能结合教学内容,从发型到着装稍做讲究,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奖励设置奖出了奇效

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何建立一套持续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曾有过设置“课堂奖励卡”的想法。但参赛时间紧迫,只好灵机一动,采用“已停止流通的一分钱纸币”将奖励,并将个人激励和小组竞争相结合。后来整堂课上,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举手,积极大胆发言,课堂始终处在宽松、活泼、热烈的氛围中。这不能不说跟以上奖励设置有很大关系。物质与积分奖励的办法,符合了初中学生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自我展示、小组竞赛的积极性。市教研室周萍萍老师总结发言时,说:“很高兴看到有教师别出心裁地采取奖励措施。” 但我深知,物质奖励的举措只是参赛课的小妙招,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既能发挥即时性效用又能发挥延时性效用的评价办法,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与同仁进一步探讨。

3、活动表演掀起高潮

初中历史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这已成历史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理念,并非易事。单说创设历史情境、表演历史短剧等活动,就大有学问。这次参赛课中的活动设置表演,我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1)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如分配角色、进入角色、退出角色,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正所谓“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有时退居幕后,也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让学生随心所欲。(2)尽量把主演的位置交给学生,把评判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疱。(3)活动的设置要为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教学难点服务。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否则“活动表演”变成了一场“无厘头”的“闹剧”。本课中的“人物采访”和“欢迎主席和皇帝的仪式”表演中,我尽力遵循以上原则,学生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几乎是全班参与,表演主角的学生生龙活虎,座位上的同学喜笑颜开,使课堂氛围高潮迭起,且学生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教育,受到了启发,巩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知识,理解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会评委点评时,称该课“双边活动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置需要一定创新思维,怎样依据课本硬梆梆的几行文字,设计出有效的活动,有时要苦思冥想,甚至绞尽脑汁,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每至思考至豁然开朗境界,或见学生欢天喜地参与活动,欣喜之情不可言表。

4、教学语言不落俗套

如果说历史教学内容象人的身体,那么教学语言则是人的衣着打扮,人尚且“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则古朴的历史教材内容更需不落俗套的教学语言作媒介,搭建学生心灵与历史相通的桥梁。富有情感的语言能舒缓学生紧张疲惫情绪,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优雅别致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本课教学中,我穿插使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用语,例格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孙中山的警言等;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等;口语化用语:“造反就造反,你能咋的?”;“你有枪,你怕啥?”文学语言:“让我重踏辛亥革命的道路,去追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革命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终于迎来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高潮。”“孙中山先生是一本让世人读不完的史书”“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如今,中国人民正披星戴月追赶世界先进者的足迹;中国正满怀热忱融入全球化的时代大潮,先生“振兴中华”的百年梦想正在变成现实!你听,世界为北京奥运的喝彩!你看,太空中我航天员的漫步!不正是中国已开始崛起的标志吗?”以上教学语言的使用,避免了课堂语言的呆板、枯燥,使语言生动起来,有助于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教育。

当然,课堂语言的修炼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平时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正如苏霍姆林斯说的那样:“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一节课”。唯其如此,方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教学语言的锤炼,永无止境!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以评价激励为主要动力,以情境体验和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落实“三维目标”为追求,尽管忝获此次比赛一等奖,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1、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没有把握好,导致该课后段略显匆忙并拖堂2分钟

原因有二:(1)教学设计不尽科学合理,活动设计多,头绪纷繁;加之《辛亥革命》一课知识点、重点、难点又多,故教学时间紧迫;(2)课堂驾驶能力仍有欠缺。尽管我在该课中有个细微几处应机处理较好,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机智,但在课堂的宏观管理上没前瞻性。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教学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刚被调动,举手发言此起彼伏,我欲罢不能,只好一一满足,用去了较多时间。而此环节不是教学重点,应及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不必作过深的挖掘。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多地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动脑筋;在课堂教学中,应提高课堂调控管理能力,必要时适当调节教学进展速度。

2、未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或探究学习

本课以情景体验学习、自主学习为主。尽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兴趣的激发,其余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挖掘,故课堂缺乏立体感。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历史昂扬持久的兴趣?让历史教学更多地体现历史学科特色?恐怕还得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狠下功夫。例如:在现有大班制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较陌生的课题。

3、历史教学中的对比联系有欠缺

例: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性质的对比;袁世凯先后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对比;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与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对比等,都是引导学生加强新旧知识对比(联系)建立知识网络的好素材,但我在教学中因时间匆忙,可惜忽略过去。

篇3:历史教学实录

教师:同学们, 《兰亭集序》描写的时间是暮春之初, 现在也差不多时这个时节, 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我们到“师泽园”去, 大家围在一起, 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

(学生一阵欢呼)

来到“师泽园”, 桃花开得正旺, 树木的新叶也开始在转色, 环境是很美的。

教师:同学们, 当时是群贤毕至, 那么我们今天也是群贤毕至,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我们现在就回到东晋, 去“畅游”一下优美的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我们是山城, 崇山峻岭自不必说了, 我们身处的这个小环境, 也算是“茂林修竹”了。想象一下我们脚下的小石子路就是清流, 我们现在就是列坐在清流边, 在清流上放上酒杯, 当酒杯漂到你的面前, 随手取上一杯, 饮一口美酒, 吟咏几句自己的诗, 那是多么的美妙。

同学们齐读“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别学生能通过在环境中的感染而背诵了, 还有些做出了摇头晃脑的动作, 甚是可爱)

教师:今天天气怎么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四处看看, 有花, 有草, 有竹, 有树, 是不是感觉到“品类之盛”, 再看看浩瀚的宇宙, 再想象一下周围有不同的小鸟在鸣唱, 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时不是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

学生去感受和想象。

教师:同学们现在朗诵“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学生带着感情朗诵。

教师:同学们, 我们今天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 穿越时空, 来到兰亭, 感受了诗人们集会时的情景。现在大家自由的去朗诵一下第一段。

学生自由朗诵。 (在朗诵的过程中, 一些同学根据周围的环境, 表现出一种陶醉的神情)

在本堂课要下课的前几分钟, 同学们梳理课文写作的顺序——时间、地点、时间、人物、自然环境。然后按照这个顺序大家背诵课文第一段。

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很快的完成了第一段的背诵任务。

下课前布置作业:同学们写一段“师泽园”的风景, 预习第二、三段, 先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课时完)

课文第二段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慨, 第二段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还不是很困难, 但是第三段时比较困难的。

教师:有哪位同学来谈谈作者第二、三段抒发了什么情感?

同学回答。 (第二段的情感一些同学是能够理解到作者是在感慨人生短暂, 时间流逝很快, 但是第三段的情感基本上答不上来)

教师:那么我们回到历史中去。给同学们讲一点“魏晋风度”。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 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 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 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 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 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 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在生活上不拘礼法, 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 清静无为, 洒脱倜傥, 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其中有一种风度就是:清谈, 也可以说是玄谈。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 于是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 越吃越精神, 越精神越多嘴, 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 且一齐喝酒, 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 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 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 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 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那么什么是清谈呢?他是以三玄为宗:《周易》、《老子》、《庄子》。魏晋真名士, 非于世无涉, 在其放达归隐之际, 心怀家国、人事, 然世道不济, 才无所用, 故多为出世之流。清谈, 一则因其社会, 一则因其情节清逸。所论者, 皆为老庄之言, 志在玄远高洁之境。

篇4:历史教学实录

回眸二十世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巴黎和会上的四巨头们趾高气扬,华盛顿会议上大国代表各怀心计,90多年前世界政治舞台的主角是英法美等诸强;60多年前,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貌合神离,20多年前,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黯然降落。在世纪之交,世界将走向何方?

一、俱往矣,大江东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过渡:大江如何东去?苏东剧变的主要过程如何?展示表格,师生共同完成知识填充。

教师: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是波兰。1989年6月,波兰反对派获得大选胜利,8月组阁,12月改国名。波兰正式走上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道路——这是东欧的第一声惊雷。有学者说,它就像多米诺骨牌,只要倒下第一张,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随后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罗马尼亚等相继发生剧变。

过渡:东欧和苏联的上述变化被史学家们称为苏东剧变。美国《时代》周刊曾用5个“10”概括了东欧六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剧变的特点是什么?

生:从10年到10小时,说明剧变是从渐变到突变,从量变到质变。

师:苏东发生了怎样的质变?方式是什么呢?

生:方式:和平为主,除罗马尼亚外,基本都没发生暴力事件。实质:共产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苏东剧变的范围广(包括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速度快(由渐变到突变)、程度深(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因此被称为“剧变”。苏东剧变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展示材料,师生分析原因。

学生回答: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平演变”战略。

师:苏联解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美国争霸,军备竞赛,进一步拖垮国力。其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弊端在后期也日益凸显,它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可见苏联解体确属“无可奈何花落去”!

过渡:苏东剧变给中国的启示是深刻的,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的瓦解使世界形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二、看寰球,同时冷暖——和平与动荡并存

师:上述的一组图片材料,说明世界形势发展特点是什么?

生:和平与缓和。

师:它们分别从哪些地区和领域说明的?

生:地区:中东地区、朝鲜半岛、亚太地区;领域:政治、经济及军事。

过渡: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仍任重道远,当今世界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播放视频。

师:世纪之交的最大恐怖事件是9·11事件,它造成近3000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近千亿美元。凤凰网在9·11事件10周年时做了关于9·11事件发生当时“你的心情是”的调查,其结果令人愕然!很多国人是幸灾乐祸心态,这是不正确的。恐怖主义没有底线,没有道德,恐怖主义具有反人类的特点!反恐是全人类的责任!

过渡:美国学者扎卡利亚曾说:“大国就像歌剧院中的首席女高音,在国际舞台上,进进出出都惊天动地。”伴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主要政治力量间又是如何角逐的呢?我班“模联”同学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精心准备了一个情景剧,请欣赏!

三、群雄起,风云际会——多极化趋势加强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体现了探究和合作学习。由于综合国力的强弱不同,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俄罗斯拥有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挑战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欧盟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欲谋政治大国地位。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种发展趋势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结合下列材料,小组讨论。

师生讨论并总结: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过渡:以上我们对多极化趋势影响的探讨,是从全球的联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角度着手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充满着曲折。

四、路漫漫,携手同行——前进中的世界和中国

展示:世界在行动——《千年宣言》

我们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新的千年开始之际,于2000年9月6日至8日聚集于联合国纽约总部,重申我们对联合国的信心,并重申《联合国宪章》是创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公正的世界所必不可少的依据。

展示:“我”在行动

我与世界相遇,则我与世界相识;我自不辱使命,则我与众生相聚。——苏格拉底

生:全球视野、责任精神、反思精神、爱国之心等!

师:从中我们能看到令人振奋的话语。我们重申对联合国的信心,重申《联合国宪章》精神,我们将创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公正的世界。全球的合作、对话是多么强大的正能量,世界在行动!中国也在行动!中国是如何行动的?

生: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的稳定;反对霸权主义、打击恐怖主义等;和平发展;

师: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视野和精神呢?

师: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共勉!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未来属于你们,中国因你而精彩,世界因你而改变。

【课堂小结】

回眸五百年前,因为海洋,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大舞台,当今人类的目光已从海洋瞄准了更广阔的星空。从地球仰望星空,星空是那样的遥远清澄。星空会是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吗?还是大国竞争的疆场呢?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的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世界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祖熙 主编.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M]. 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2] 许新等. 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5:历史教学实录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夏商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了解夏朝和商朝统治的制度和思想,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问题教学,通过“设疑——探疑——释疑——解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分封制和宗法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早期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的能力;通过感悟古人的制度创新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增强学生对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民族自豪感。2.学情分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的第一堂新课,学生感觉新鲜。通过准备课,学生对新高中历史教学有了初步认识,事先在心理和知识上有所准备,拿到新教材更有趣味,教师要因势利导。但第一课的史实比较遥远和神秘,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各类班级的学生程度差异明显,一些同学不能适应,要引起高度重视。评论(0)3 3.【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4.【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评论5.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知道中国的第一个政权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答)夏朝:出现公共权力和继承的传子制度。[公共权力就是大家所赋予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 过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后到了桀时,由于他的凶狠、残暴等原因导致了人民的一致反对,于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把夏给灭了,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商部族完善了政治制度,那就是内外服的政治制度。

那么什么是内服,什么是外服呢?

(学生答)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附属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商王与内外服的关系:一方面,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与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可以要求附属国承担义务;另一方面由于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商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有时还甚至与商王发生战争。除了内外服制度外,商朝还有没有其他的统治手段呢?(学生答)利用宗教神权来统治国家,即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解析: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所以,商朝统治者“尚鬼”、“尊神”,依据鬼神的意志来治理国家。这其实是一种君权神授的思想。

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周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病死,年幼的周武王继位,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摄政,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与周成王,在他摄政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如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实行了分封制。那么,什么是分封制呢?

(学生答)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那么周公又是怎样实行分封的呢?结合西周分封形势图进行分析:

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处在战略要地,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周公的这种分封制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答)1.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过渡:分封制使西周王朝确立了严格的统治秩序,这一统治秩序在面临周王、诸侯等人生命终结的时候由谁来继承其土地、财产和权力呢?周公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思考并加以解决,这就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嫡:正妻 嫡长子:正妻的大儿子,也称宗子

那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答)目的:为了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那么两者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对图表进行分析得知: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兄弟关系,也存在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也就是说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的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度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答)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维护宗法制度,周公制定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呢?

(学生答)各种礼乐制度,它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的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综合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篇6:历史教学实录

【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观看电影《我的1919》的片段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体验五四运动中爱国人士和五四青年表现出的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中共“一大”成立的过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共“一大”创建的艰辛,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难点: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解决方法:利用影像资料(《我的1919》片段)、图片资料(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传单)等,让学生注意观察资料中爱国人士和五四青年的言行表现,通过概括他们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

②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解决方法:将历史意义创设成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的表现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旧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史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 “焕然一新”的理性认识。

二、教法探究

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充分运用鼓励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来调动和激活学生主体,努力使学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最后通过检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获取新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探究

通过再造历史场景、创设新情境等途径,引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课堂流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教师讲授:就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她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在反帝反封建这个目标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还属于民主主义革命。但是领导革命的阶级从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变成了无产阶级;参加者也从少数“精英分子”扩大为人民大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阶段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还经历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等重大历史事件。那么,青年节(学生节)和“七一”建党纪念日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了解。

自主学习:

安排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板块,阅读课本46——49页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标记。

精讲合作: 一、五四爱国运动

1、观看电影《我的1919》片段,结合“导言”和46页小字部分的内容,想想它们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什么联系?

(它们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2、46页“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弱;北洋军阀政府仍然实行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

3、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其中,最能够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哪个?(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4、46页《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愿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5、47页《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顶端题字中的“中华民国八年”是公元哪一年?你从这幅图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1919年)

(它证明了北洋军阀政府曾经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值得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6、47页资料:“五四”传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这些又被称作“五四精神”。)

7、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48页《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三位人物头像、《“一大”嘉兴南湖游船会址》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实?(“示意图”反映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人物像”是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南湖游船”是一大召开的地点之一。它们都是中共正式成立的历史证据。)2、48页“动脑筋”:陈独秀没有参加“一大”,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贡献巨大,声望很高;他还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所以,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活动与探究·议一议”: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

(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中,领导革命的阶级是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他们都由于自身的弱点,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4、教师指出:由于“一大”是当年7月召开的,以后就把每年的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由于五四运动是爱国的青年学生首先发起的,以后就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

训练提高:

()

1、下列口号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五四运动斗争性质的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

2、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A、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C、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

3、下列关于五四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

4、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这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D、先进的知识分子领导了五四运动

()

5、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更广泛的原因是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先进知识分子推动 D、无产阶级登上舞台

【课后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充分发挥视频、图片资料的作用,活化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如:“巴黎和会”历史资料片,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示“弱国无外交”的事实,也使学生懂得绘画作品、会议实录也是反映历史的方式之一,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五四示威爆发的原因。

其次,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价值主义观教育的很好的素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参与到历史事件当中去,使遥远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用丰富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自己深入那段历史,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在活动中夯实基础知识,解决重难点,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构建了自己的历史学习的体系。

上一篇:关于刀刀狗的经典励志语录下一篇: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