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学生自我鉴定

2024-07-10

数学系学生自我鉴定(通用11篇)

篇1:数学系学生自我鉴定

本人是xxx数学科学学院的09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

在学校期间,我充分利用了学校优越的学习条件和浓郁的学习氛围,认真学习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相关内容,且在校期间取得良好的成绩,多次荣获校级奖学金及国家奖学金,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我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暑期实践。无论担任班干部或进行市场调查、参加学生实践团等活动,我都积极投入,谦虚谨慎,团结同学,吃苦耐劳,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表现出较强的与团队密切合作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及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由于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我的学习及工作常常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好评与奖励。学习之余的我,是一个外向而热情的人。爱好广泛,音乐、书籍、电脑、舞蹈,运动等等都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完美的生活习惯,让我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也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让我变成了一个更顽强的自己,变成了一个敢于为社会奉献的年轻人。

我是一个喜欢上进的年轻人,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敢于拼搏、敢于冒险、敢于开拓自己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并不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只有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走向新的成功才会给自己更多的磨砺!

在面临毕业的重要阶段,我希望自己能够迈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我会以谦虚谨慎的做人准则、认真务实、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走向社会,用自己的行动让社会肯定我的能力。

篇2:数学系学生自我鉴定

四年的大学美好生活就快拉下尾幕,这期间我成长了很多。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四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我今后行动的指南。

学习上,我系统全面地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所必需的技能,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玩美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生科协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活动。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篇3:数学系学生自我鉴定

一观察思考, 直观体验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 在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 离不开观察活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充分的观察与感知, 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并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获得直观的体验, 产生直观的视觉感受。

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 笔者直接出示两组算式:6÷2=3, 60÷20=3, 600÷200=3;48÷24=2, 24÷12=2, 6÷3=2, 学生自主观察: (1) 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等式:这些算式, 被除数、除数、商, 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被除数、除数与第一个比较, 有什么变化? (2) 从下往上观察第二组等式:这些算式, 被除数、除数、商, 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被除数、除数与第一个比较, 有什么变化?给学生一点观察与思考的时间, 每个学生就都有了自己的猜想,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 自然而然地感悟、发现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商不变”的规律。

二动态演示, 形象体验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发学生的注意, 更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数学的动态演示通常可分为教具演示、亲身演示和多媒体演示。动态演示可以把教学时不容易说清楚、比较难讲清楚的知识, 能够生动地、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帮助我们解决数学教学中的诸多难题, 让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

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活动上, 葛敏辉老师展示的体积和容积一课中, 当学生对体积和容积有了初步的理解时, 为了深入挖掘“体积、容积”这两个概念的数学本质, 葛老师适时地出示了几个人人熟知的纸箱, 进行了两次为纸箱箱壁加厚的动态演示。第一次是拿一个一个的箱子从里面为箱壁一层层地加厚, 第二次是拿箱子从外面为箱壁一层层地加厚。在演示的同时,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为什么?多么巧妙地演示啊!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孩子们顿时“拨开云雾见彩虹”, 他们形象地体验、感悟和理解“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容积是里面空间的大小, 体积是外面空间的大小。葛老师通过亲身演示, 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 让抽象而又枯燥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 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容积与体积间的联系与区别,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动手活动, 操作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 或者由他重新发现, 至少由他重建, 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 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 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感受知识的形成, 亲历结论的建构过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我课前让学生准备平行四边形若干个, 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补、拼、移等活动, 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后, 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活动, 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操作, 再通过动手操作用“割”“补”“拼”“移”的方法, 得到新的学习经验。整个学习过程正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新知形成过程, 而动手操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依据和方向。

四实践应用, 生活体验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在平常授课时, 我们应关注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安排有价值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熟练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 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 让他们调查了解家庭一日的收入和主要开支 (吃的、穿的、日常生活用品、电话费、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 , 再将收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 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5000元的手提电脑, 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 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又如, 为了让学生体验1千米的长度, 我在调查和思考后, 进行了课堂教学前的精心准备。准备一:学生步行100米。在体育活动课上, 我把学生带到了100米的跑道上, 组织学生用平常的步行速度走了100米, 让他们分别记住自己所走的步数和所用时间。准备二:学生试跑1千米。在体育活动课时间, 带领全班学生绕着200米的跑道跑了5圈。通过数一数步数、看一看时间等方式直观感受100米的实际长度, 为认识1千米提供知识和经验储备, 最后又通过跑一跑, 让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 让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由抽象、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准确而具体。

在课外,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这种与数学教学有关的实践活动, 让生活中的数学成为我们教学的资源, 促使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问题情境中, 通过收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4:数学系学生自我鉴定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除了要转变思想、转换角色,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冲突,启发思考,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积极组织相互协作、充分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一、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我建构

数学学习不是造空中楼阁,知识不可能凭空想象产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情境”对新知学习的重要性。这里的“情境”既包括为当下知识的学习而创设的问题情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学习过程要营造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学生才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新知识。例如让学生从“3/10”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一个事例中,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其分母有什么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教师提供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再营造必要的问题情境,如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把这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再进行观察、思考,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它们的分母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10分母分解质因数10=2×5;7/25分母分解质因数25=5×5;9/20分母分解质因数20=2×2×5;3/16分母分解质因数16=2×2×2×2。学生就不难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分解质因数后,只含有2或5这两个因数。这样的感性材料能显现所学知识的现本质。问题的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理解、综合、抽象,发现其本质属性。从而实现新知的“自我建构”。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变式和反例,以突出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凸显新旧联系,让学生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搜集分析相关的信息,把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信息充分联系起来,则会实现更加有效的“自我建构”。如“比的基本性质”可以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建立联系,使学生充分理解、交流、类推得出。“多位数的读写”可以与万以内数的读写建立联系,让学生总结发现其中的异同,“自我建构”新知。这里,课堂教学中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成了关键。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帮助学生找准并且激活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学习有密切联系的旧知。在学习新知前,要设法唤起这些知识,使其处于活跃状态。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前,可以复习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前,可以复习一下“旋转平移”的方法等。

2.引导学生认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帮助实现迁移。如比的前项、后项与分数分子、分母的联系等。共同点越多,联系越密切,迁移就越易实现,建构新知就越可能水到渠成。

三、运用知识重组,让学生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所谓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进行充分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通过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纠正错误或片面的知识。数学中的许多新知识,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等,它们是由几个相关旧知有机组合而生成的。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只要掌握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把几个方面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就会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把握新知特点,充分展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分母不同怎么办?启发联想和想象,建立起旧知与旧知、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如何把它们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在新知与旧知作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出新知识。

四、放手独立思考,让学生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因此,学生必须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这样的思考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足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深刻思考,积极交流,了解彼此的想法,在碰撞和冲突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的时候,尤其要舍得放手,舍得花时间去探讨。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前,如何用已学知识去计算梯形面积?经过讨论,学生可以产生多种解决方法,如把梯形面积看成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或者看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和(如图),还有的看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差(如图)。

又如在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教师不拘泥于课本,再次放手让学生思考,就有学生就想出了与书中不同的方法,亦可谓是“殊途同归”。他把圆柱切开所拼成的“长方体”放倒下来,则“长方体”底面积就变成了侧面积的一半,高成了底面半径,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结果也完全相同!如果不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学生是不会这么深刻的去想的。

五、鼓励相互协作,让学生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并在探讨中进行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让互相之间的差异变成一种学习资源,产生相互补充和提醒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相互协作,鼓励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在相互协作中让学生完成自我建构。如在计算“1/5+0.5”时,有学生把小数化成分数去做,也有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去做,如果此时相互交流,就能起到互相提醒、补充的作用,使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加完善。

篇5: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自我评价

大学的四年里,不论是从学习,生活还是社会实践上,对于我都是一个新的突破。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目标明确的生活方式,脚踏实地的工作理念,牢固结实的理论功底;这些都是我的大学给我的礼物,我也学会了珍惜还有争取。

自从200x年X月为xx院xx专业录取后,充满信心的我即以满腔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学习中。上课期间,我保持以往学生时代的历来风格,从不迟到、不早退,勤做笔记,课余时间还不断自我复习,巩固基础理论;有要事则向班主任请假,跟同学之间则养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热爱班级,热爱学校。

在校学习期间,我一边认真备课,做好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努力把学生教好;一边也不忘XX师院的任课教授的嘱咐,充分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把函授时不能作具体解说的书本知识理解消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上的毫不懈怠使我能从容应付每一次考试,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篇6:数学学生自我评价表

一、自我评价综述

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在数学知识、运用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数学学习方面做出的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数学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

传统的数学教育评价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被学校、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学生处在评价的客体位置。这种把学生作为客体的评价体系在数学的学习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评价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忽略了数学过程本身的价值,忽略了人的情感心理,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新的课程标准蕴含了这样的理念:评价标准应该是多维的、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现代评价理论也告诉我们,教育评价已经不再把被评价者视为评价的待查体,而是把他视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评价之中,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因此,重视学生的数学自我评价是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数学学习自我评价不仅以数学知识作为评价客体,而且从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自己的发展进程,促进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这种评价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及个性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数学学习自我评价的内容

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自我观察,即观察自己的学习表现,这就要求把自己置于客体的地位,客观地观察自己的学习情况。二是自我反省,通过自我观察获得的结果,或参照他人评价结论,确定自我评价的标准。三是进行自我评判,这一步是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或发展状况做出判断,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识。也可以说这一步是狭义的自我评价。四是自我强化,所谓自我强化是指通过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评价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强化必然导致重新审核自我评价的标准,确定未来的学习目标,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并不是随意的主观性评价,而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自我评价的标准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学生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是把教学目标和自我评价目标统一起来,这是因为,首先,鉴于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其次,以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标准的参照点,是要求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与既定的教学目标比,而不是学生与学生比.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既要重视知识的积累,也要重视情感的培养。

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实质上是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和调控,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学生数学学习自我评价的方法

1、初期评价。主要采取填评价卡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卡主要内容包括

(1)上课思想有没有开小差。

(2)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没有兴趣。

(3)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认真思考。

(4)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每上完一次数学课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卡,通过让学生天天填写评价卡,简单反思,培养学生关注数学学习的习惯,强化数学学习的意识。

2、中期评价。主要是通过写数学周记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求每个同学每周写一篇数学周记,周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将一周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可以是某一节数学课的心得体会,可以是对有趣的数学问题的探究情况汇报,也可以是一周来数学学习情况小结,总之有拘一格,只求与数学有关。中期评价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学习兴趣。

篇7: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自我介绍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老师:

通过考试,今天,我以本岗位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了面试。对我来说,这次机会显得尤为珍贵。

我叫快乐女生,是东尚学院应用数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期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用我的热情和智慧去全力开拓、耕耘。

在东尚学院浓郁的学习环境下,我的知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勤练教师基本技能,有较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许多知识,在假期从事的家教工作中加以运用。在实习期间,我思索激励教法、课件制作和教具选择,在课堂上取得了学生主动要学的效果,得到了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好评。

从小我就对老师万分的敬仰,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像老师那样,把自己的知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美德继续传播给子孙后代。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在读师范时,我就十分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广泛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学有专长,做到除擅长绘画和书法外,还能会唱、会说、会讲。“学高仅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没有不良嗜好和行为。我想这些都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养。

假如,我通过了面试,成为众多教师队伍中的成员,我将不断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决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篇8:数学系学生自我鉴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如果学生的积极性不是通过自我教育提高的,那么即使有很好的环境和教师,也很难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然而目前我们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即使意识到了,也只是停留在说教层面上,这样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因此,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我尝试总结出了以下几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一、巧借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教师要把作用于学生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学生自己积极的内部动力。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评价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教师评价学生这种形式。不管是我的课堂还是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能够感受到老师们很重视评价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老师们毫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进行内化,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因此,对于这方面我不多赘述,重点谈谈其他评价形式。

1. 生生互评

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小伙伴的评价比老师的评价更有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借助生生互评,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从而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几和第几》这一课时,我请一名同学说说:“从左往右数,你排第几?”这位同学说:“我排第3。”“小朋友们,他回答得好不好?”这时有人举手回答:“也好也不好。他答对了,但答得不完整,应该说从左往右数,他排第3。”这位小朋友刚好讲出了我的心里话。接下来,其他同学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都努力做到完整,看来学生们把同学们的评价看得很重!

2. 学生评价老师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我说:“我们已经会认读10,知道了10的组成。怎样写10呢?”学生都知道左边写个1,右边写个0,所以我在黑板上的日字格里很随意地板书了一个“10”,然后问学生:“你们看,老师写得怎么样?”很多孩子说“好看”,只有一个小男孩说:“老师写得不够漂亮。”我说:“那你能告诉老师怎样写才能更漂亮吗?”他指着黑板上的数字说:“左边的‘1’要斜一点,右边的‘0’要写椭圆。”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数字1和数字0的书写,所以在这段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认识到他们在写数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也使学生在问题面前更容易接受批评并自觉改正,通过自我教育让学习效果更好。

3. 学生自评

在教学数字时,书写是一个难点。批改时我发现,学生虽然每天都在练习写数字,但是越写越马虎,没什么进步。我意识到学生对于重复练字失去了兴趣,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负担。因此,我在布置书写任务的时候决定改变方式———请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字打上圈。果不其然,话音一落,我就发现有些学生拿出橡皮擦,开始把写得不好看的数字擦掉重写。当作业交上来时,书写质量果然有了提高。

当学生在做出自我否定的评价时,会唤起对自己缺点的警觉,就会终止错误;同样,当学生在对自己的优点做出肯定评价时,也会调动内驱力,保持发扬这种优点。

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会控制自我行为的趋向,才会在客观环境中掌握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省、自查、自勉的习惯。当学生把自我评价当成一种习惯时,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就会提高,逐渐形成心理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二、巧借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1. 有机结合教学情境

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猴妈妈要外出,留给3只猴宝宝每人3个桃子,当作午饭和晚饭。老大中午吃了1个桃子,老二吃了2个,老三吃了3个。请问:三只猴宝宝晚饭能吃几个桃子?

在顺利进行这部分的教学之后,我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回了课始的小故事,启发学生们:“如果你是猴老三,你会午饭时就把3只桃子全吃掉吗?为什么?”我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决定前要多思考,做事情要有合理安排。学生更容易在喜欢的故事情境中,感同身受地得到教育。因此,我认为,这正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时机。

2. 有机结合教学内容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参加活动前后他们一系列心理上的准备和回忆,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控过程。同学自己的事情应更多地交给自己去做,在班级里提倡同学们互相监督,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必须做到首先自我控制。

三、巧借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小组合作是数学课堂常见的组织形式。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22页的思考题时,我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一下哪块地最大,哪块最小。由于学生刚入学不久,课堂纪律始终困扰着我。当我说完活动要求后,班里马上“沸腾”了,非常热闹,确切地说是非常吵闹!就在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好机会吗?于是,我改变了教学设计,将课件打开,站在小组间故意小声地讲解着。一些平时喜欢关注老师行为的学生很快注意到了我的变化,马上停止讲话,还赶快提醒周围的同学闭上嘴巴。于是,教室里慢慢地安静了下来。这时,我问学生:“你们听到老师刚才讲了些什么吗?”学生都说没有听到。“为什么没听到呢?”学生们纷纷说:“我们太吵了。”“我们讲话声音太大了。”我说:“你们都这么大声讲话,就会听不到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了。那你知道小组讨论时应该怎么发言了吗?”“知道了,应该小声一点。”从这之后,同学们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就能够互相提醒“小点声”。

小组活动就像一面镜子,既能把学生优秀的一面照出来,也能把缺点照出来。当学生的缺点暴露无遗时,他们就会从内心想去纠正它,这不正是自我教育的最好证明吗?

篇9:数学系学生自我鉴定

【关键词】自我管理 学习效果 知识 策略

小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为了保证数学学习的高效和成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数学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验、调节和管理,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因而,数学学习中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便成为提高学习效果,获取学习成功的保证。

一、指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知识和策略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有关知识和策略,提高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自我管理知识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自我管理知识包括关于学习主体方面、学习材料与学习任务方面、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策略的教育时,应让学生明白在数学学习中自我管理的内容有哪些,应该怎么做?然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指导学生有重点地学习其中一个或两个策略,逐步达到学生对各种策略都能比较自如地操纵,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美国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艾弗森等人指出,让学生参与并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教师要展现热情与关心,对学生有充分的耐心,并利用期望效应科学有效地强化、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课堂教学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其次要有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各项思维活动,最后要对学生进行肯定的激励性评价。

3.提供自主学习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最大化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

4.提供知识延伸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广阔的知识领域,学生知识的丰富和视野的开阔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强烈,会使学生变得更加“乐学”、“乐问”,从而将被动学习慢慢地转化成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既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归宿。真正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学生自我的内在管理,只有使教师的课堂要求内化為学生自己的自学行为,才能达到最优的课堂管理效果。教师要从知、情、意、行方面引导学生实现自觉、自强、自理。首先,要求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确定自我管理目标,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其次,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实行自我监控;最后,让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主动进行自我管理。

三、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自我提问法的训练,让学生有计划地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提问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因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提问法,促进学生自我提问能力的提高。比如:

1.制订学习目标时,学生要有意识地问自己:我本学期的学习总目标是什么?总目标可分几个阶段实施?达到目标需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2.探究学习策略时,学生要问自己: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什么策略?我已经学会哪些策略了?我能学到什么新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呢?

3.分析学习内容时,学生要问自己:这是哪方面的学习内容?关于这一内容,我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是新的?新知与哪些旧知是有密切联系的?

4.投入学习情感时,学生要问自己:我能完成这一任务吗?我在学习时能做到专心致志吗?在学习活动中,我最开心的是什么?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管理下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学生认知规律的制约,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活动中。

2.鼓励思考,主动探究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猜想,努力形成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提问、讨论等实践自我管理的机会。如:综合实践活动“粉刷墙壁”,制订方案前,鼓励学生思考:粉刷墙壁涉及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要考虑的问题,如:哪些面需要粉刷?粉刷的面积有多大?选择什么价格的涂料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调查信息,加工信息,计算求解,制订方案。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思维活跃,加强了自我管理能力。

3.充分交流,适时点拨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点拨,帮助和指导学生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提供1~100的表格让学生去观察,引导学生猜想,并加以验证。当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有困难时,教师适时让学生用摆小棒帮助其理解规律,并沟通和2、5倍数特征的相同点。这样每个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了交流的方法,教师的指点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得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刘德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6,(1)

篇10: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手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自由的宣泄情绪、发表意见,积极的进行自我评价,用自己预期目标去达到既定目标。

关键词:自我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他们学习的过程;关心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水平,更要关心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成就感、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反省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重视各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我认为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最重要最基础的是要秉持这样的数学教学理念: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靠依赖模仿与记忆,应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的差异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悬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学生通常是信服的接受教师的评定,并在理解教师评价时把自己划归相应的级别。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控,尤其是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的学生,要采取切实措施,让前者看到自己尚有不足之处,让后者看到自己还有某些优势,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变得比较客观、全面,从而在各自的起点上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在学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过程中并不是扮演主角,而是配角,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自己。教师作为配角不意味着付出的心血有所减少,恰恰相反,反而更多,引导家长,引导孩子,就像轮船上的舵手,引领方向的灯塔。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有正确的数学理念,帮助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高年级学生感知事物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还不够精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较低,部分学生注意力还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自我评价往往过高或过低,在学生自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评价起到相互促进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心服口服,积极向上。

三、转换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评价是一门艺术。因此,老师就应该设法提高它的艺术性。由于学生毕竟经验少,自我评价难免会出现盲目性,我们可帮助孩子转换角色来进行自我评价。如班内某同学经常不写作业,我就问“假设你现在就是老师,碰到学生不做作业,你会怎么做呢?”等问题,这样的换位思考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积极改正。教师在学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过程中并不是扮演主角,而是配角,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自己。教师作为配角不意味着付出的心血有所减少,恰恰相反,反而更多,引导家长,引导孩子,就像轮船上的舵手,引领方向的灯塔。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有正确的数学理念,帮助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

四、为学生搭建自我评价的舞台

(1)为全班的每一个学生设立确定一个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成绩,让他们对自己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建立健康的自信心。

(2)尽量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孩子的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很多的成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容易表现出的依赖、轻信、接受他人的评价这样的一种状态,他们会敏锐的捕捉到教师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感情、表示的态度等身体态势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达到迎合教师迎合成人的目的。

(3)在教室开辟数学角,放上一些符合学生现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经典数学题,让学生自己做,自己和同学交流,自己对自己或对他人做出评价。每周教师抽出时间总结点评。

五、与孩子交友,创设机会让他们评价自我每个学生都渴望成长,他们喜欢尝试去做一些事情,但缺乏经验,很容易失败。这时一些老师性急,便会立刻训斥学生,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时,我们不妨尝试着与孩子交朋友,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举动,暂时不做正确的疏导,可以寻找和创设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认识和评价自我。班里有一个叫戈星的孩子,每天总是最后一个到班级,他的父母说,这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早上就不爱起床,小闹钟要响好几次才肯起床。这在许多学生身上很常见,这种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克服的。为此,班级开展了“夺红星”的明星活动,每天针对学生在家或在校的表现为自己画星,每月超过百颗的被评为四学会明星。自此,家长说:“现在好了,不用我叫,每天闹钟一响,孩子就自己主动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画一颗星。”

篇11:怎样让学数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彭 冰周英

如果一个人的学习是“自我需要”而不是外力的强迫,那么,他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将会提升到最佳状态,也就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此,我们可以说:“自我需要”是一个学业有成的人的第一驱动力。那么,到底怎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学数学成为“自我需要”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这样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关注学生——产生“自我需要”的前提

现代课堂教学观的核心就是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与学生进行知识的对话,而且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快感、心灵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因此,特别要:

关注心灵。“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老师要转变观念,打破常规,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亲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诚挚的爱作为师生心灵相通的纽带。这种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理解他们的情感。比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当学生在情境中得出:11-9=?时,师:象这样的题目怎样很快算出结果呢?拿出学具我们一起来边摆边发现,看看能发现那些不同的计..

算方法?比一比,我们谁发现的方法多而且又简便。老师简短的几..

句话,既提出了问题和要求,又包含着信任与期待、深情与激励,特别是“我们”两字,象一条温情的智慧纽带,把老师和学生的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学习心态调节到“我能行”的状态之 1

中,形成宽松的、民主的学习氛围,老师和学生之间没了心理距离,情感上就容易产生共鸣和共振,同时学生就拥有了探索的“心理空间”。经过学生的自主积极探究,不仅在较短时间内发现和得出多种计算“11-9”的方法,还以充分的理由说出其中比较简便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只有这种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学生才能从中获得精神愉悦和心灵满足,从而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始终充满乐观、进取的心态,进而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

恰当赏识。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渴望自我肯定与外部认同,这是一种要求自我人格和能力得到承认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小学生,这种心理需求更为强烈,最大的愿望是得到赏识。赏识是藏在心里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爱。笔者认为,这种爱是学生遭遇困难时的一种鼓励,是学生“做错了”时的一种合理宽容,是风平浪静日子里的一种扬帆开进的动力。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还要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和表现欲望,释放他们的潜能。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管学生的想象“偏离”航线有多远,要肯定他们的“独出心裁”,提倡他们的“标新立异”,鼓励他们的“异想天开”,允许他们的“节外生枝”,容忍他们的“胡思乱想”,常用的语言:“你的想法非常有创意,如果„„就更好了,再试一试一定有惊奇发现”。这样的氛围,不仅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与心灵交流,学生的积极、上进的心态也由此而得到发展,自我需要意识就更为强烈。

二、体验成功——产生“自我需要”的根本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起无数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觉得“我能行”,尽力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力求为每个学生搭建起成功的平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使他们燃起自信的火焰,满腔热情地学习、探索、创造,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因此,特别要为学生:

满足需要,提供成功的机会。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是促进他们产生“自我需要”的根本方法。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善于设疑、激趣,善于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出示4只气球,让学生反复数这四只气球,只要

学生报出几,老师马上就说出数到第几只气球,并带领学生验证,立即激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需要”的内驱力。兴趣盎然的学生们自觉开始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摆放学具和主动地计算,在学生通过努力探索逐步发现规律并获得成功时,一种“我也会”“我真行”的自豪感和学习的幸福感写满了一张张小脸。随着学生的兴趣正浓时,老师又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得出的一组除法算式和计算结果:9÷4=2„„1;10÷4=2„„2;11÷4=2„„3;12÷4=3;13÷4=3„„1;14÷4=3„„2„师:观察这些除法算式和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比一比,谁观察得最仔细。随着成就感的增浓而正渐渐消退的兴趣再一次被激发了起来,学生观察时的认真态度,惟恐看掉一个数字一个符号。最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发现了“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直到后面的多层次练习,学生还是兴致勃勃,毫无倦意。

因材施教,搭建“自我需要”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有感足,儿童的先天秉赋和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在教学活动中,又必须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使不同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获,特别是学困生。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让他们自我表现,表现自己的学习“才能”,引导他们领略到学习的愉快,欣赏自己成功的快乐。只有在学习成就中激起旺盛的求知欲的情况下,这些学生才会有学习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定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对优秀生要善于维护和保护他们原有的积极进取心态,并不断为他们创设新的起点;对学困生,要多加呵护,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使他们也能成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因势利导,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起成功的平台。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述或操作以鼓励为主、赞许为主,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不正确,但对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在旁人的帮助后,再请他表述一遍,也给予诚恳的赞许,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生的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在数量和要求上各有不同,对做错了题的学生,当其改正以后再给以评价。这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质,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才华,课堂才会

充盈着生命的活力,才会精彩分呈,老师也才会享受到教学的幸福。

与人合作,创造“自我需要”条件。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面对的几乎是独生子女,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如果在学校里因为学习成绩差或未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他们的承受能力就非常差,情绪就会很失落,甚至可能出现令人难以预料的举动。那么,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怎样来调节学生的这种心理呢?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设置挫折教育的情境,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互相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情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例如,学习了《认识图形》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用不同的材料在3分钟内得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看那些组的同学配合最好,得到图形的方法多而速度快。有些组先分工,各自用不同的方法得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有的是两人配合,得出图形。这样,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每个人也就有成功的机会,使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学生之间不仅可以看到别人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而且逐渐学会包容他人的缺点。整个过程,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既达到了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这种积极的态度又刺激学生去寻求或创造,形成良性循环。

三、激励评价—产生“自我需要”的动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良好学习心态的一种策略和手段。有效的评价,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扬起成功的风帆。那么,怎样的评价才有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努力做到:

评价内容多元化。新课程需要的评价主体和内容是多元的。就评价内容而言,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展示其自主探究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使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等几个评价内容,这样,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数学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由选择方式进行活动,活动中,学生不仅兴趣高,效果好。在“计算课”的教学时,通过从:“计算方法多样化”、“计算方法合理性”、“计算速度”、“计算结果”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不仅对计算题在保证了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基础上,还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评价方式多样化。因为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差异,学生的思想、爱好、智力、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用统一模式去衡量,或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评价时应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就等于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多元的评价方式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抓住学生都想当明星的心理,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自评、学生之间赏识性互评和老师鼓励性评价的基础上,设计多种明星标志--星星榜:“小话筒”(代表声音动听和表达清楚),“大问号”(代表爱提问和善质疑),“感叹号”(代表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多样),“笑脸”(代表积极参与),“五星”(代表作品或作业好)。如果一节课几种奖章都得到的个人或小组,就是本节课最闪亮的小明星。这样的评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心理满足,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赏识性的互评,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赏识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用心聆听的好习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习兴趣。

评价语言具体化。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如果老师对学生评价的语言笼统,就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出,从而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达到教育者期待的结果。例如,对回答问题语言哆嗦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到位,表达清楚完整,如果把„„省去,再添上××就更简练了;对有错误但又孕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

评价过程及时化。评价过程及时化,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真切关注与尊重。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个学生回答

问题后,由于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目的,在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评价后,就坐了下来。试想当时,这位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参与教学,却得不到教师的鼓励,日后,他还会这样积极吗?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不但让学生能及时认识自我,激发学习欲望,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总之,“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使学生更加自信,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① 曹才翰、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②毕恩材·《数学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上一篇:三合一小禁毒倡议书下一篇:食品销售业务员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