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24-07-12

交通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通用6篇)

篇1:交通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县交通局

二00五年八月十八日

**县交通运输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十五”期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市县一系列重要部署,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交通运输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是县委和全

县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这就必然会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并对交通运输业的运输能力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总结经验,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与政策措施,指导全县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制订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就

1、公路建设突飞猛进

“十五”期间,是我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我们充分抓住国家的政策优势,实施了“村村通公路”工程,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显著增长,技术等级逐年提高。近三年来,共修建农村公路**公里,是“十五”计划前的3.1倍。截止2004年底,**县共有公路1230.9公里,其中省道2条,**线,36.8公里,S**线,39.3公里,共计76.1公里,县道8条共220.2公里,乡道43条340.8公里,村道228条549.7公里,专用公路44.1公里,全县公路密度为105公里/百平方公里。到2005年末,我县将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我们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为今后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运输能力快速增长

2004年全县营运车辆达到***余辆,比2000年增长了30。分别完成客运量241万人,完成客运周转量1.3万万人公里,货运量180万吨,货运周转量实现11000万吨公里。共有长途营运线路**条,其中跨省线路**条,跨地市线路**条,地市内营运线路1条。营运客车40部,701个座位。城乡公交营运线路14条,车辆87部,1326个座位。城区公交**辆,**个座位。城乡公交车辆每半小时发车,覆盖全县**个乡镇**个行政村,有力促进了全县的经济社会进步和城乡文化交流。

3、站场建设得到完善

“十五”期间,为解决县***站场建设滞后的局面,我局对县长途客运站停车场进行全面整修和改造,使其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旅客运输站场,达到了二级车站标准。为推进城乡公交事业发展,我们根据线路和客运节点布局,合理设置城乡公交候车亭和公交停车点361个,提高了城乡公交的服务功能。

4、运力结构和服务功能不断优化

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我县道路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逐渐发展为主流,运力结构不断优化,客车舒适性、安全性日益提高,货车重型化、厢式化从无到有,其中,大型、专用车辆占货运车辆总数的35.4,大型厢式车从无到有,达到20辆,旅游客运、小件快送、汽车救援等新型服务方式快速发展,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运输需求。

(二)、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县交通行业树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交通行业内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步显现。主要是:一是交通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道路运输的有效供给仍显不足,市场行为不够规范,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县乡公路超期服役,技术标准低、宽路窄桥现象严重,在***公里县道中,二级公路只有**公里,其余均为四级路,乡道***公里中,全部为四级路,综合好路率一直比较低,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宽路窄桥12座,其中危桥24座;三是道路客货场站建设滞后,不能满足运输需求,目前我县除县长途运输公司和县公交客运中心外,还没有一家乡镇规模车站,全县货运车辆无集中停放场所,出租车辆也只能沿街停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区交通拥挤。四是市场化组织程度低,公路建设企业和道路运输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五是科学技术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信息化建设和科技设备应用不够广泛。五是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二、“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为宗旨,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发展道路运输生产力,保持公路建设和运输能力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提高运输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和运输保障。

(二)、基本原

篇2:交通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优秀科技管理人员(按推荐单位排序)

民航局人事科教司科技处处长 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科技办处长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处工程师 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处长

中国民航大学民航技术研究院副处长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科研处科长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处长

江苏省邮政公司邮政信息技术局局长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副局长 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监 上海圆通速递(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长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科技处处长 天津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副局长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教育处处长 河北省公路管理局科技教育信息科科长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技信息处副调研员重庆市交通委员会科技处处长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院长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院长 呼伦贝尔市交通局科教科科长

杨铁拴 刘云全 席广恒 代艳杰(女)纪景义 温和哲 方恒军 蔡 远 杨桂新 吕新龙 朱玉龙 王能才 魏士彬 林元洪 陈锦辉 朱国英 伊大迈 李怀峰 田国华 马 健 杨运娥(女)张世飙 黄新进 万剑平

乌海市仕达交通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 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教育处副调研员 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党委书记 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所长 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科教处处长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航道局科技信息科科长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副调研员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处长 杭州市交通局副局长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副处长 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 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教育处副调研员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总工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院长

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科教处调研员 湖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富民 郑顺潮 王泽仁 岑 春(女)庞雪松 王淑英(女)陈乐生 吉随旺 吴大鸿 许湘华 舒 翔 吴永芳 扎 桑(女)李晓明 张生辉 付 军(女)李海洋 贾 斌 王 琼(女)赵 飞 李青平顾玉娟(女)裴建军 高 敏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总工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处长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处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综合处副调研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港航管理局总工 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副总工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总工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办副主任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处长 昆明市西山区交通运输局局长

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主任科员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教育处教授级高工 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副处长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副处长 青海省交通厅科技处副主任科员 宁夏交通信息监控中心副主任

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综合管理处副处长 新疆兵团交通局科教处处长 河北海事局局长 上海打捞局科技处高工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科技处副调研员 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科技管理处处长助理

周晓航 魏道新 杨志峰 费维军 李华国 易亚滨 贾宁一 林 榕 王心明 杨勇生 程淑贞(女)李格升 吴义虎 周建庭 高 强 华相纲 赵光辉 莫鉴辉 孙学荣 吴永清 王武勤 杨昌维 赵永国 衷爱东(女)许业波 张大勇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科技管理中心副主任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任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研院科研管理处处长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科长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主任助理 大连海事大学航运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上海海事大学科技处处长 长安大学科技处主任

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处长 长沙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重庆交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南通大学科技处处长 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处副科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总经理 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总工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科研部副处长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总经理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战发部科技信息室经理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南沙工程办公室主任 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工程部科长

杜 明 田广文 刘文杰 高 丰

篇3:交通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然而, 越是兴奋和忙碌, 越有必要梳理一下5年来行业发展的脉络, 这将有助于我们登高眺远, 整装待发, 再攀新高。

1压路机“十一五”数据对比

压路机行业在2010年实现完美收官—继2008年重新突破万台大关 (2003年以12 372台、2004年以10 733台曾两次成功“闯关”) 之后, 只用两年时间就突破2万台新关口, 26 035台的市场业绩让作者“摸高”25 000台的预言成为现实 (见《建筑机械化》2010年8期) 。

1.1近五年行业按厂家销量分析

从表1近5年压路机行业企业销量统计可以看出:

1) 2010年国产品牌竞争格局:四大阵营“泾渭分明”—

徐工以7 006台高居榜首, 已保持多年行业第一, 但面临着强大“追兵”的无形压力;

柳工、路通、山推、厦工、一拖、龙工六家以2 000~3 000台组成第二阵营, 以55%的市场总份额形成“主力军团”并保持强大攻势;

常林、三一、骏马、科泰、临工五家以400~800台组成第三阵营, 尽管市场份额合计不超过12%, 但三一一直以全液压大吨位单钢轮和双钢轮占有率高取胜, 转化为机械式单钢轮的“当量”台数应在1 500台左右, 而临工和科泰当属“后起之秀”将备受瞩目;

最尴尬的是以200台以下组成第四阵营的中联、山公、江麓、天工四家, 市场份额不到2%, 上不去、下不来, 而宇通、成工、上工则早已“淡出江湖”了——这很正常, 无论是当事者还是局外人都不要过于纠结, 各有取舍, 取舍有道即可。

2) 2010年外资品牌市场总份额约5%, 除BOMAG较2009年以增幅27.7%低于行业的55.8%以外, 其余增幅都在65%以上, 平均增幅达80.5%, 尤其是DYNAPAC增幅达122.3%, 显得异常耀眼;产品主要集中在性能与质量等要求更高、价值也更大的双钢轮上, 当引起业内关注。

说明1) 青岛科泰自2006年1月开始统计, 靖江骏马自2009年1月开始统计, 山东临工自2010年1月开始统计, 酒井上海未统计, 下同;2) 洛阳路通自2009年7月 (1~6月约500台) 开始单独统计, 前3年已从一拖数据中拆分;3) 为保持数据的连续性与一致性, 龙工、骏马、临工的估值未计入总量中。

1.2近五年行业按产品系列销量分析

分析表2和图1, 可以发现2010年压路机产品系列销量的增减变化:

1) 价格较低、投资回报率较高以及大量基础压实工程量决定的巨大刚性需求, 促使机械式压路机的比重由2008年低谷点的44.3%连续两年上升并接近60%, 其结果是直接挤占了全液压产品的部分市场;

2) 双钢轮和轮胎机作为道路面层必备的压实设备, 必须保有10%~15%的比例, 可喜的是看到了恢复和向正常值回归的迹象;

3) 轻型设备、光轮压路机增量不增比, 前者预示“春天”还需要等待, 而后者则说明“青春不再”了;

4) 包括拖式与冲击式压路机、垃圾压实机在内的特种压实设备, 还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边缘。

1.3近五年行业出口量与比重

分析图2可以发现:

1) 2010年企业出口数量绝对值已在走出低谷的过程中, 说明国际市场已经开始缓慢复苏, 这与世界经济的复苏形成对应;

2) 2010年出口增幅远低于国内及总量增幅, 所占比重也下降至较低水平, 主要原因为国内需求量的超量攀升影响—中国仍然是压路机使用大国;

3) 预计2011年的出口比重将恢复至20%, 总量也将创新高达到4 500台以上。

2行业发展规律探寻

压路机是一个传统的、竞争十分充分的行业, 在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应当是有规律可寻的。

2.1“八五”以来行业销量与“十二五”预测

图3是“八五”以来压路机行业销量数据, 从中可以发现:

部分销量未计入总量及产品系列, 2006年有300台, 其中机械式200台、双钢轮40台、轻型60台;2007年有350台, 其中机械式180台、全液压20台、双钢轮50台、轻型100台;2008年有600台, 其中机械式270台、全液压50台、双钢轮100台、轻型180台;2009年有机械式250台。

1) “3、9”年份为“高峰”年, 五年规划收尾或开局之年为“低谷”年, 五年内完成一个升降“小循环”, 并形成“波浪”状向上推进;

2) “十一五”期间则一反常态, 一路只升不降, 按预测或规律应该在2009年出现的峰值, 被“人为”地延至2010年, 这是否意味着跨两个五年计划时段、一轮升降“大循环”的出现?当然, 也许“十一五”的“反常”将成为“个案”, 而在“十二五”完成理性“回归”;

3) 重大事件对行业的影响:2004年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 使得2005年成为各个行业、尤其是机械行业的“严冬”;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欧等市场急剧萎缩, 出口严重受阻, 好在中国经济受波及范围及影响深度都不大, 而且工程机械行业对外依存度本来就很低, 因而仍然保持了与GDP相近的8%的增长率;2009年国家及时出台了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 极大地促进了基础建设领域内机械行业的超常规发展, 尤其是2010年为国家公路养护大检查年以及4万亿政策的后续效应, 直接促成了连续两年实现55%以上的高速增长。

2.2近五年压路机行业按月销量走势

从图4可以发现:

1) 正常年份:普遍规律为“低开高走、前高后低”。即, 1、2月为春节前后, 北方早已歇工, 南方部分市场尚旺, 还有部分客户提前为来年筹划, 使得市场“温而不火”;3、4月份南方进入施工高峰期, 北方也开始为施工旺季来临作准备, 因而销量快速攀高, 形成一年中的“顶峰”;接着随着雨季到来, 市场逐渐回落, 下半年月平均销量为最高月份销量的一半左右就属正常, 并形成10月份的一个相对“洼地”;12月为年终结算月, 各种工程面临收尾, 大家都在为一年的绩效“冲刺”努力, 制造商降低年底存货也可以提升经营业绩, 这些综合作用形成12月份“翘尾”现象, 其实多少存在“突击发货”的嫌疑。

综观每年12个月的销售, 恰似一场长跑比赛的赛程:1、2月起步热身, 3、4月奋力抢先, 5、6、7、8月努力坚持, 9、10月体能调整, 11、12月冲刺撞线;

2) 特殊年份:2009年是极为特殊的一个年头, 表现为十分明显的“前低后高”—冠、亚、季月份出现在9、8、12月;

3) 2010年虽然总量攀高创历史纪录, 但并不是年初很多人预测的那种“前高后平”态势, 而是与往年无异的“前高后低”走向—一种“高海拔”下的“丘陵”, 而且“峰”更高“谷”更深, 如果说正常年份是较为平缓的“丘陵”的话, 作者年中“坐过山车”的比喻似乎更能道出很多人的感觉;

4) 2011年应该不会“很特殊”, 但抓住上半年的大好机会, 将是一年成功的关键。

3关于行业整合与发展前瞻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个比较大的行业, 从业企业众多, 2010年行业总销售收入超过4 000亿元人民币, 行业协会预计2015年将达9 000亿以上。然而经营分散、竞争无序、效率高与效益佳的企业不多等问题相当突出, 这需要行业, 尤其是优势企业共同来规范和维持, 最近几年装载机行业的几次联合调价, 就印证了一切。

3.1行业整合是必由之路

高速发展是大趋势, 但局部调整更是必然和常态, 也是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这是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压路机行业已连续增长了5年, 尤其是2009年、2010年超过55%的“膨胀”, 而行业集中度反而继续走低, 一定程度上说明新一轮调整已在所难免。在这种看似一派“欣欣向荣”、实则“危机四伏”的景象下, 如何保持优势, 如何发展壮大, 行业整合是必由之路。

压路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子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总量相对较大 (装载机第一、挖掘机第二、起重机第三、压路机第四, 国际市场则为挖掘机第一) 、曾经效益相对较好等, 因而导致10年前在国内其它行业, 尤其是装载机行业效益不足时纷纷上马, 使得竞争一下子激烈起来。随后, 国际六大巨头 (BOMAG、DYNAPAC、IngersollRand、HAMM、SAKAI、CAT) 陆续悉数登陆, “小池塘”里上演了热闹的“群鱼戏水”。

徐工曾以55%的市场占有率、5 800台销量的战绩而“独占鳌头”, 又因2008年销售量和占有率双低而“黯然神伤”, 但“卧薪尝胆”后的2010年终于实现7 006台的“凤凰涅槃”;

英格索兰也曾以合资建厂第一的身份而骄傲, 并一再刷新双钢轮压路机的销量纪录, 被沃尔沃兼并后从无锡转战临沂直接面对了产品技术停滞与换位的挑战, 随即饱尝2007、2008、2009年连续三年“风光不再”的没落滋味, 但2010年的强健增长似乎又再现了崛起的曙光;

柳工兼并江阴公路机械十年后创出行业第二的佳绩, 而山推、龙工则“白手起家”进入第二阵营, 洛阳路通更是杀入前三并演绎一幕幕“悲欢离合”之曲, 老牌劲旅一拖洛建、厦工三重则表现平平因而让人怀疑是否“廉颇老矣”, 青岛科泰异军突起, 山东临工中途杀入, 上工、成工、宇通已然退出, 中联、山公、江麓、天工“每况愈下”正面临艰难决策……

以上案例并非全部, 但并无“出其右”者。所有这一切说明:“整合”深度和广度十分有限, 且跨子行业“如火如荼”, 而子行业内“悄无声息”——唯一一个同子业重组 (无论是兼并还是合并) 的案例就是一拖洛建之与洛阳路通, 然而分分合合, 终究难逃各奔东西的“厄运”。成耶败耶?功耶罪耶?让人既“害怕”又“期待”。

3.2前景展望

毋庸置疑, 压路机是个小行业—国内市场年需求量2~3万台、不超过120亿的销售额, 约占全球总市场1/5。就这么大一块“蛋糕”, 竟引来国内20余家企业抢夺, 国际六大巨头也饶有兴趣地来分“一杯羹”, 可以想象竞争何其惨烈!

篇4:交通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 现状分析及“十一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

2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5

3 保障措施…………………………………………………………………………………………………………7

1 现状分析及“十一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十五”期间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规模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发展速度比较快,具备了一定的行业规模。目前参加行业协会的企业800余家。

(2)利润

“十五”前期全行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较快,后期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平均利润下降幅度较大。

(3)行业产品

我国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普教仪器设备已全部实现国产化,产品种类齐全,产品质量可靠;高教仪器设备的性能与质量显著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仪器设备适应教学需要,新产品不断涌现。

(4)行业建设

形成了行业规约的基本共识;形成了为教育服务,对教育事业负责的共识。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坚持“三服务”(为会员单位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和社会服务),并为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开展了有益的工作。

(5)行业市场

我国教学仪器设备市场基本被国内企业占据,仅个别高精尖的产品仍需少量进口。我国企业的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较大的吸引力和优势。

1.2 机遇与挑战

“十五”期间国家已经出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方针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为此投入大量经费。国务院1999年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又制定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且指出:“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未来五年,我国教育发展将具备以下特点:

1)教育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2)义务教育将进一步强化。

3)农村和西部教育将得到大力发展。

4)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尤其职业技术教育将大力发展。

5)高等教育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6)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将切实提高。

7)教育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学习、宣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勇于面对“十一五”给行业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有所作为,扩大战果,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1.3 发展趋势及市场预测

1.3.1 发展趋势

(1)标准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标准的作用日渐突出,国际标准已成为全球市场的准入证。

(2)人性化趋势

教学仪器设备设计的人性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教学仪器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要遵循教育规律,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和心理需求。

(3)企业规模化趋势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国外产品会大量进入。“十一五”期间,企业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调整策略,做大做强。

(4)信息化趋势

在教育过程中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远程教育、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数字图书馆、数字校园等得到迅速发展,教学仪器设备信息化势在必行。另外,与信息化装备配套的各类软件产品、教育资源必将得到空前的发展。

(5)大众化趋势

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育的均衡发展,及国家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势必加速教学仪器设备的大众化进程。

1.3.2 市场预测

(1)教育投资将进一步扩大

在未来几年,教育行业整体资金投入将持续增长,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不久这个比例将会达到4%。

(2)教育信息化投资将平稳增长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投资将转向平稳增长,增速有明显放缓的趋势。教育行业市场将进入教学资源整合阶段。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行业用户需求已经从快速成长期进入到业务整合发展期,从大批量采购逐渐趋于平稳定量的采购,初次大规模采购的用户减少,系统升级更新的用户增多。国家今后几年新增教育投资将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从城市转向广大的农村和西部地区。而农村和西部地区信息化投资以国家扶持为主,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3)软资源建设将成为投资的新热点

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然而在大量的硬件投资之后,软资源建设将成为今后几年投资的新热点。

(4)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同步发展

随着国家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传统教学仪器设备市场必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及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方针将给农村及西部地区、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市场带来新的商机。随着我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科技开发及生产水平的提高,海外市场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展。

2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服务,为教育的信息化服务,为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服务。

2.2 基本原则

2.2.1 科学发展观统领的原则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改变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发展观念。从目前的技术观为主导,改变为生命观、教育观、环境观、设备过程观为主体的行业发展观念,切实使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转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2.2 平稳而较快发展的原则

在“十五”期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但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而平稳地加速;应保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2.2.3 自主创新发展的原则

要保持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自主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使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企业尽快进入全球市场。

2.2.4 和谐发展的原则

坚持走和谐发展的道路。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应是以人为本的产品,是具备教育适用性的产品,是适应教育特点,符合教育需求的产品,要坚持以人为本,将用户放在首位,产品质量、功能与服务并重。

2.2.5 均衡发展的原则

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应不仅重视发达地区工作的开展,也重视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开展;不仅重视传统产品的生产,也重视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不仅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也重视国际市场的开发;不仅重视传统教育领域的需求,也重视其他各类教育及学习型社会对教学仪器设备的需求;不仅重视终端产品的生产,也重视产业链的建设工作。

2.3 奋斗目标

2.3.1 总体目标

1) 为振兴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企业效益。

3) 提高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形象,强化行业协会的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

2.3.2 具体目标

(1)产品目标

加大高精尖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高教仪器设备每年要有10个左右的高精尖产品问世,逐步形成国产高精尖产品能与进口产品平等竞争的态势。

要使60%的产品实现系列化生产,以适应不同教学单位的需求。

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积极配合教育改革,大力开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与探究性学习相关的新产品。力争这类新产品的年增长率在10%以上。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各年度至少有5%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名牌战略

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要在狠抓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务实的名牌战略。行业协会在年度推荐产品的工作中,将推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力争使20%的企业获得认证证书,为从推荐产品向推荐品牌过渡打下基础。

(3)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本行业的标准化体系结构,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和产品的标准化。

(4)完善销售系统,优化售后服务

要建立并完善国内外销售网络,全面提高销售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的素质,以适应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5)培养科学化管理人才

要培养出一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开发、销售、服务人员,要与相关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一起,共同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6)加强监督机制,完善诚信体系的建设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要用行业规约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化的监督作用,完成企业及用户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保障行业规范发展。

3 保障措施

3.1 主要政策建议

教学仪器设备行业企业属微利企业。尤其是在以价格为主导因素的招标环节中,企业利润十分微薄,有的甚至接近“零利润”,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教学仪器设备企业需要国家给予扶植。

1)教学仪器设备企业需要有优惠的贷款和贴息贷款。

2)销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应适当减税(销往国外的产品为退税)。

3)出口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可由政府部门和相关团体给予适当补贴。企业为产品出口而参与的重大国际活动(如国际参展)也可得到适当的补贴。

3.2 行业服务

3.2.1 服务理念和服务宗旨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和省级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的宗旨是服务,离开了服务,行业协会存在的必要性就会受到质疑。实施以服务为基础的行业管理,要为会员单位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力。

3.2.2协调各方面关系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将进一步做好行业内各单位的协调工作,并积极做好行业与政府、行业与国际同行的沟通工作。

3.2.3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协助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向政府反馈信息。

3.2.4 规范行业行为

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加强企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行业监督机制,用行业规约来约束本行业的各企业,提高企业的诚信度。防止假冒,仿造等侵权行为。

3.2.5 统筹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制定、完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形成以技术标准、法规、规范等技术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管理体系,并以此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产品质量标准备案;

2)引进国际相关标准;

3)增加其他限制性标准。

3.2.6 深化信息服务

搞好信息和统计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国内外相关信息,为国家、企业、学校提供详实、可靠的决策依据。加强行业咨询工作,成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2.7 做企业的坚强后盾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要有反倾销应诉的准备,要有这方面的人才准备。应对外国经济、社会状况,包括法律、文化、民族、宗教、风俗、地理等有所了解,要会利用国际惯例,合理实施产业保护,要认真研究WTO的有关协议和条款,特别是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反补贴、反倾销等协议、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加强本行业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工作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反倾销应诉新机制。灵活运用WTO相关规则,依法加大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工作力度,科学、合理地保护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以便出现反倾销时有更大的胜率。

3.3 企业建设

3.3.1 加大企业体制改革力度,促进企业结构的优化

探索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发展新模式,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具有核心地位的公司和企业集团。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加快改革,促进企业资本多元化,完善产权制度,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的原则,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各地中小企业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3.3.2 科学规范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科学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工作。同时,还要注重行业、企业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管理体系,完善企业的质量标准,通过价值链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与经营业绩,为集团化管理打下基础。

3.3.3 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行业发展

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吸纳各类资金。一是更多地吸收国外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到国外上市直接融资。二是推进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三是充分利用好金融和财政政策,促进行业的调整与发展。

3.3.4 加大企业间联合,形成现代产业链

积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业现代产业链。鼓励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走科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同时支持其它各种跨行业、跨产业的利益共同体的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其它行业兴办一体化公司,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既竞争,又联合。竞争使企业更快进步,联合使相关企业形成松散的经济共同体,形成“准航母”。这样,企业间既可以在生产、售后服务等领域互助合作,又可以在采购、销售环节采取统一的互补行动,保障各企业应有的利益。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正在迅猛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和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

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各类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行业带头人。

篇5:某某市交通十一五规划

二○○六年十月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综合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服务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制定《某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我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客观总结和分析“十五” 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科学编制“十一五” 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能够增强工作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全面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

(一)发展基础

 “十五”是我市建市以来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最快的五年,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108亿元,各项交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为“十一五”时期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1、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路网总体服务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十五”期间,我市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7.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50.7亿元,国省道及县乡公路建设完成35.3亿元,中心城市出口路建设完成11.2亿元。至200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8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公里,一级公路631公里,二级公路763公里,三级公路1170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加393%、35.9%、41.6%、9.4%,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71.6公里,比2000年提高10.9%。 高速公路联网建设是我市“十五”期间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市陆续建成了新台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江门段、开阳高速公路、江中高速公路、江鹤高速公路(二期),是全省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地级市,另外,江珠高速公路江门段、佛开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正在建设中,江肇高速公路也已进入建设程序。在国省道建设方面,完成了国道G325线开平、恩平段路面改造和省道砂土路改造,彻底消灭了市域省道低级路面公路,我省最长的公路隧道工程——全长5公里的双和公路彩虹岭隧道公里全面贯通,滨江大道、东海路与新会大道连接线(S364线)、西环路等城市过境公路、出口路建设工程以及镇通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建设工程陆续建成或在建中。县通镇公路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到2003年底,我市已基本实现了市到各县级市通高速公路,县到镇通二级以上公路,镇到行政村通四级以上公路的目标,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2、港口与航道建设取得新突破,水运优势日益明显。 “十五”期间我市港口与航道建设完成投资8.9亿元,主要干线航道的升级整治全面展开,西江下游3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和潭江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推动劳龙虎1000吨级航道和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已陆续开工。我市第一个万吨以上级泊位——台山电厂10万吨级泊位建成投产,川岛深水港总体规划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另外,2001年新会港被国家列为一类货运口岸,进一步促进了银洲湖港口群的规划和建设,“十五”期末新会港区多个万吨级泊位将开工建设。至2005年底,全市有内河航道1013公里,沿海航线79 公里;有港口泊位295个,年通过能力为2420万吨,分别比2000年新增11个和595万吨,全市航运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同时,我市交通及港航管理部门按照《港口法》赋予的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了港口管理机构,实行政企彻底分开,积极做好本辖区港口行政管理工作,推进了我市港口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汽车站场设施迅猛发展,已初步形成有形、有序的公路客货运输市场。

 “十五”期间我市汽车站场建设完成投资1.9亿元,某某汽车客运站、新会区汽车客运站、鹤山汽车客货运输中心等3个市(区)汽车站和开平水口汽车客运站等多个镇级中心客运站已陆续建成或建设中,全市现有专业货运站1个,客运站17个,其中一级站场2个,二级站场4个,三级 4个。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和农村客运发展也十分迅速,全市79.3%的行政村通了班车。在站场硬件设施日益改善的同时,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大部分客运站在售票系统、车辆调度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货运站的物流信息平台逐步建立。

运输管理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运输市场经营呈现多元化,企业效益显著。同时,连续几年开展的道路运输市场整治以及2004年开展的公路超限超载运输大整治,进一步规范了运输市场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秩序。

4、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新的运输方式即将形成。

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江门段已进入实施阶段,经过我市以货运为主的广珠铁路也进入了复工相关程序,上述轨道交通的建设将彻底改变我市目前以公路、水路为主要方式的运输体系,标志着我市公、铁、水综合联运方式即将形成。同时,在省政府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铁路发展规划中,还将建设广茂线经新兴至开平、斗山—广海的铁路,以及建设贯穿我市南部沿海地区的国家东南沿海快速客运铁路专线,路线规划工作即将展开,我市综合运输体系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5、运输生产稳步发展,促进了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 至2005年底,全市公路年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8230万人、47.2亿人公里、3483万吨和12.4亿吨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26.6%、26.2%、89.5%和105%;水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119万人、1.02亿人公里、2143万吨和21.2亿吨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95%、减少7.3%、增长761.9%和479%;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438.2万吨,比2000年增长177.3%,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5.4万TEU,比2000年增长115.3%。

6、路桥收费站清理整顿及收费方式改革逐步深入,公路运输越来越通畅。

 从2002年开始,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对辖区内的公路收费站点展开了清理整顿工作,重新核准了收费站的收费年限或还贷基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从2004年10月起,市区试行机动车辆通行费年票制,撤并了7个收费站点,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有效地平衡了路网的交通流量。另外,随着江中高速、江鹤高速二期工程和新台高速公路与佛开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建成,全市所有高速公路实现了联网收费,确保了公路运输安全通畅。

7、运力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调整,客货运输发展迅猛。 经营性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至2005年底,各种营运货车达到38142辆93323吨位,分别比2000年增长30.7%和59.2%,营运客车1852辆68017个座位,分别比2000年减少39.3%和增长13.5%。客运市场发展迅猛,客运车辆不断向高档化、舒适化、个性化发展,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出租客运、旅游客运、城区公共交通客运为辅的运输模式。全市货运业发展较快,运输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调整,运输方式也由零散货运向整车货运、集装箱运输方向发展,多种货物运输服务形式开始起步。

 运输船舶数量稳步增长,至2005年底,全市有营运船舶1007艘,256790载重吨,3918客位,分别比2000年减少18.6%、增加116.6%和减少22.9%。船舶平均载重吨由2000年的每艘98吨增加到2005年每艘255吨。挂桨船已全部淘汰,水泥船正处于逐步淘汰中。

8、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展开,为我市“十一五”和中长期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

 “十五”期间,我市基本完成了《某某公路网规划(2004—2030年)》、《某某港口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某某运输枢纽布局规划(2004—2020年)》的修编工作,《某某市区城市公共交通总体规划》和《某某农村客运站场及农村客运线路规划》正在编制中,广海湾及川岛深水港总体开发方案研究已通过专家评审,这些规划的编制为我市“十一五”和中长期交通运输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我市打造珠三角地区西翼区域中心地位,为我市积极参与CEPA的实施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9、综合运输体系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综合交通是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产业,是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条件。在我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综合运输体系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

 一是综合运输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交通作为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十五”期间我市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高等级干线公路主骨架逐步形成,城市过境公路和出口路不断完善,城市区域交通和对外交通日益方便,使市区及所属各市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我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作出了重要贡献。

 二是综合运输发展拉动了经济发展。当前,我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各高速公路出入口纷纷聚集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并逐步形成了产业基地,以新会银洲湖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发展十分迅猛,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强落户我市,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快速发展还直接拉动各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均达到2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左右,巨大的资金投入,不仅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缓解我市就业压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三是综合运输发展有助于我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抢占有利位置。我市近年的交通事业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江门作为粤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在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内紧密结合及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我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抢占有利位置。

(二)发展环境

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经济发展具有持续、巨大增长潜力的时期,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将使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因此,这一时期既充满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综合运输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1、“十一五”形势对综合运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种运输方式需求旺盛。“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以摩托车、纺织、化工、造纸、五金、建材加工等产业为代表的规模工业化进程快速扩张,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度增加,市场活力增强,物流和人流加快,必然使“十一五”期间各种运输方式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客观要求铁路等新的运输方式分担公路、水路运输的压力。

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交通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和乡村居民对“行”的需求更加迫切,个性化出行成为新趋势,旅游、休闲、度假、探亲、访友等出行比例大幅提高,人均乘用交通工具次数将明显增加,交通出行方式也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私人小汽车的迅速增长将使自驾车出行更为盛行,且在出行频率、出行距离、出行时间等方面呈现多样性,这对公路的舒适、快捷、安全性要求逐渐提高。

 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交通必须努力相适应。随着CEPA的进一步实施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广珠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中山至江门支线、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和江珠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某某作为珠三角地区西翼交通区域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突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逐步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加速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形成联合互动、分工合作的紧密关系将成为可能,通过区域交通一体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保障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区域内的交融畅通无阻,要求综合交通必须努力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综合交通的建设力度。

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综合运输服务水平要求更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加上我市在土地资源、陆路交通、江海联运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我市的经济发展将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一是我市接纳其他珠三角发达城市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二是我市一些特色经济如纸业、纺织、化工等迎来了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纸业基地、化工基地等逐步形成,三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加工、汽车零配件、精细化工、精密制造等产业和行业将逐步形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群,进一步促进了人员、物资的大量流动,对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 五是城镇化进程加速,交通网络建设需提供有力支撑。预计到2010年,我市的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52%提高到65%左右。人口聚集带动产业集聚,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镇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将引起人员、物资的大量交流,交通既要为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创造条件,也要适当超前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以逐步适应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流、物流快速增加的需要,并做到通达便捷、运行快速和安全高效,这就要求加快城镇道路建设,加快城际间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货运输服务。

 六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日益完善,各种运输方式应协调发展。随着全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充分考虑“十一五”期间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我市航运发展,实现江海联运,加快珠三角城际快轨、广珠铁路等轨道交通的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并存,在运输通道建设、综合枢纽和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上协调发展,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在运输通道中实现有序竞争,在运输枢纽上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益。

 七是资源约束加剧,综合运输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能源制度、环境保护和监管制度,交通运输发展必须提高土地、能源等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公路、铁路建设中,要考虑合理选择和利用线位资源。港口建设要在保护江河、海洋生态环境前提下,考虑合理利用岸线,加快内河航运、海洋运输发展。在综合运输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要围绕土地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标,通过科技创新、规划协调、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等手段,节约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

 八是社会的进步,要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交通。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以人为本、关注公共安全、建设和谐交通,也是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任务。必须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提高公路设施的功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减少和降低因公路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建设绿色通道,以改善居民的出行环境。同时随着我市航运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创造安全畅通的水上运输秩序。

2、存在问题

 虽然“十五”期间我市综合运输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综合运输业发展。公路上等级建设滞后,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所占的比例还偏低;市与市之间、镇与镇之间尚缺乏较多的高等级公路连接,农村公路上等级改造和硬底化建设有待加快,路网结构尚不够合理;公路建设的土地资源、通道线位资源紧张,建设成本逐年加大。个别先期修建的公路因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工程管理不严及超负荷运行等因素影响,尚未达到大修年限或使用寿命年限就出现路面破损、毁坏;航道和港口建设相对滞后,航道等级仍不能适应港口的发展;全市港口泊位吨级普遍偏小,机械化程度较低,区内尚未拥有万吨级以上的公用泊位;港口体制改革后,专业运输部门普遍存在重挖潜力轻建设的思想,专用泊位偏紧,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港口相比,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不利于港口货物运输的发展;站场建设滞后,农村客运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中心城镇没有正规的客运站场,全市货运站也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的现象,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对交通运输业的要求不相适应;轨道交通建设滞后,我市目前尚未通铁路,区内运输方式单一,大宗货物运输仍需依赖水路运输方式完成,不利于我市物流业的发展。

二是运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有待进一步优化。道路运输供给能力低水平过剩,高档客车和高效低耗的重型货车、厢式货车、集装箱拖挂车和特种专用车辆比重偏低。客运企业公营化程度不高,公交车辆、出租汽车结构单

一、档次较低,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货运运力过于分散,个体运力占了57%,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内河船舶技术落后,船型、机型、材质杂乱,且能耗高、吨位小。在现有的1007艘船舶中,水泥材质船舶占总数65%,一旦国家强制报废水泥材质船舶,我市将面临运力紧张的局面。

 三是交通建设市场、运输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交通建设工程项目特别是个别市(区)、镇的工程建设项目在管理上仍不够规范,个别项目还存在违规开工的现象,施工管理不到位,既影响工程安全、质量、工期,又容易孳生腐败。在运输市场方面,非法营运和超限、超载运输仍时有发生,执法队伍和执法手段有待加强。

二、“十一五”形势与需求分析 

(一)“十一五”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1、公路客货运输量、公路通道交通量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到2010年,公路客运量将达14300万人次,年均增长11.17%,公路旅客周转量57.7亿人公里,年均增长4.10%。公路货运量将达到5030万吨,年均增长8.48%,公路货物周转量22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2.15%。

2、水路运量持续增长。

 预计到2010年,水运客运量为2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94%,水运旅客周转量1.6亿人公里,年均增长9.42%。水运货运量达4100万吨,年均增长13.86%,水路货物周转量4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3.54%。

3、港口主要货物吞吐量继续增长。

 预计到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194万吨,年均增长11.4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万TEU,年均增长12.91%。

4、铁路客货运量将初具规模。

随着“十一五”后期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中山至江门支线和广珠铁路的建成,铁路年客货运量将达到4745万人次和1216万吨。

三、“十一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

(一)指导思想

 “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任务、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技先导、法制保障、环保节约”的方针,构建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

1、总体目标

综合运输业发展要适度超前我市经济发展,到2010年,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强、网络结构明显合理、运行质量明显改善,铁路运输初具规模,并完成相应配套设施。初步建立起能力充分、运行高效、管理上乘、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运输系统,与铁路等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布局合理、运行通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服务能力和质量明显提升。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综合运输业推动新一轮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我市建设和谐江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并将我市发展成为连接粤西地区、西南地区与珠三角、港澳地区交通运输的重要城市。

2、具体目标

公路。全市形成以某某区为中心,东通中山、珠海,西接阳江、云浮,北至佛山、广州、肇庆,内连各市(区)的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镇到高速公路出入口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市(区)到镇通二级公路,2008年镇到行政村公路基本实现通四级以上标准中高级路面,2010年镇到1000人以上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四级标准以上中高级路面,全市公路绿化实现全面达标。到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9500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95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9.5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各市1.5小时生活圈的目标。

站场。争取交通部将我市列入国家主枢纽公路站场建设城市,中心城市具备2个一级客站场和1个货运站,县级市至少具备1个二级以上客运站和1个等级货运站。同时充分利用我市水运、陆运优势,以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构建珠三角西部重要物流基地。

港口与航道。2010年,全市内河干线航道完成升级整治,三级及以上航道达到228.5公里,其中3000吨级及以上航道达145公里。结合航道整治和临港工业项目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3000吨级以上深水码头和专用码头,适时开发建设广海湾及川岛深水泊位,到2010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340万吨。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控制,全市港口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全市港口布局更趋合理。

 铁路。“十一五”期末,我市将实现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货站场及主要港口设施建设要做好与轨道交通的统筹协调,实现无缝衔接,促进综合运输的协调发展。

 运输装备。“十一五”期间,新增营运客车400辆,2010年全市营运客车达3700辆,其中高级客车比例占50%;新增营运货车4000辆,2010年全市营运货车达4.3万辆,其中集装箱货车占5%以上。新增船舶载重吨8万吨,达到33万吨载重吨,5000客位。平均载重吨到每艘400吨以上。运输船只逐步向江海轮船型转变,并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8年前基本淘汰水泥材质船舶。

 运输服务。以高速公路等干线公路网为依托,建立快速、高效的干线客运网络。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要不断完善,“公交优先”在中心城市和各县级市城区得到重视和充分落实。随着农村公路通达深度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的通达深度和广度,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以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以及崖门出海航道为依托,到2010年实现“航运业四化”,即货运船舶大型化、船队专业化、企业经营集约化、内河船舶标准化,使航运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智能交通运输。建立客运快速化和物流智能化运输体系。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逐步建立道路运输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提供联网和网上售票,提供旅客出行、货运交易、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另外,还逐步建立航运信息服务系统,提供航运价格指数、运力供求指数和其他航运信息等。

市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运输体系,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以城市快速路及城市主干线为基础,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科学布局公交、客运班车、轨道等交通方式的客运站场及停靠站点,创造城区快捷方便的交通出行环境。

 管道运输。积极发展管道运输,重点建设广东省LNG二期工程江门段项目(含珠海高栏至新会LNG电厂支干线)。

(三)发展重点

 高速公路联网建设、港口航道建设、铁路建设将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综合运输的发展重点。“十一五”期间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预计完成投资208.3亿元。

1、综合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 公路。“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预计完成投资112.5亿元,新增高速公路65公里,完成改建高速公路15公里,新改建一级公路474公里,二级公路383公里,三级公路223公里,新改建独立桥梁15792延米,隧道5106米。

 ——完成江珠高速公路、江肇高速公路江门段以及佛开高速公路九江大桥至昆东段扩宽工程,并加快高速公路出入口及连接线的建设,开展江门至罗定、新(会)开(平)和江(门)新(会)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结合新会银洲湖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开工建设。 ——完成国道325线鹤山路段改建工程建设,加快国道325线开平段复线以及鹤山城区段过境公路(黄宝坑至蟠龙)新建工程的建设,提高国道325线我市辖区段运营服务水平。

——配合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继续抓紧以省道为主的省市经济干线新改建工程的建设,加快省道肇珠线外海至睦州段、沙坪过境段、高铜线台山段、麻阳线崖南至横山段、圣贵线恩平段、稔广线台山段的改造建设、古崖线龙古段(西江大堤至龙口),完成双和公路、新中一级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改造。 ——配合港口疏港和产业基地建设,筹建新会区疏港快速干道工程,适时改建环银洲湖快速公路南门公路、金门公路的桥梁,进一步提高疏港公路的通行能力。

 ——加大城市出入口公路建设,完成国道325线九江大桥至某某区公路(滨江大道)、江顺大桥、东海路与新会大道连接线(S364线)、西环路隧道工程、开阳高速公路梁金山互通至开平市区公路(开平大道)、开阳高速公路恩城互通至恩平市区并接国道325线(即牛皮仔-国道325)、新台和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新台高速公路水步互通出口、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横山出口等项目的建设。

 汽车运输站场。“十一五”期间站场建设预计完成投资6.8亿元,新改建汽车客运站15个,货运物流中心(站)5个。

——客运站场重点建设某某汽车客运站、新会区汽车客运站、江海区汽车客运站、台山市西湖客(货)运站、恩平市汽车中心客运站,以及一批镇级客运站场。

 ——货运站重点建设为市重点物流园区配套的站场,包括新会区天马汽车货运站、蓬江区棠下汽车货运站、江海区高新汽车货运站和为某某西江国际物流园区、某某江会走廊物流中心、鹤山市物流中心配套的货运站场。

 航道。“十一五”期间航道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2亿元,完成内河航道整治里程86.5公里,沿海航道整治里程57.2公里,沿海进出港航道3公里。

 ——内河航道完成劳龙虎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整治工程、崖门水道5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和300吨级新会区双水镇下沙河的疏浚工程,并适时开展3000吨级镇海湾航道、3000吨级石板沙水道等整治工程的建设和崖门10000吨级出海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 ——完成台山港区渔塘作业区码头10000吨级进入港航道的疏浚。

 港口。“十一五”期间港口建设预计完成投资32.8亿元,新增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33万吨。 ——江门港区重点建设外海作业区2#码头2个3000吨级石油制品泊位和3#码头1个3000吨级煤碳泊位(即西江电厂现有油码头改建煤码头),荷塘作业区2# 码头2个3000吨级件杂货泊位。 ——新会港区重点建设天马作业区二期工程2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适时建设三期2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牛牯岭作业区建设1个1万吨级和1个5000吨级化工品泊位;古井作业区码头一期工程建设2个万吨级通用泊位,适时建设二期6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古井作业区临港工业区1#、2#、3#码头建设7个5000吨级和2个3000吨级件杂货和散货泊位;红关作业区1#、3#码头2个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和6个500吨级散货泊位;双水第一、第四作业区5个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崖门作业区1#码头1个3000吨级件杂货泊位;适时建设古井南作业区2个1万吨级多用途泊位。

 ——台山港区重点建设公益作业区2个1000吨级集装箱码头的配套工程,渔塘作业区建设3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配套工程,台山电厂码头二期工程1个10万吨级煤炭专用泊位等,适时开发建设广海湾及川岛深水泊位(包括5万吨、10万吨、15万吨、20万吨、25万吨及30万吨级不同泊位)。

——恩平港区扩建2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

 ——开平港区重点建设聚龙港区3个1000吨级泊位,包括2个集装箱泊位和1个件杂货泊位。

轨道交通。“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3.8亿元,建设广珠铁路江门段和广珠城际快速轨道江门段,新增铁路86公里。适时开展广茂线经新兴至开平、恩平、斗山—广海的铁路和国家东南沿海快速客运铁路专线建设前期工作。

2、智能交通运输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0.5亿元,重点建设以下信息系统:道路运输公共服务信息系统、航运信息服务系统、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和市区公交IC卡收费系统等。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 “十一五”时期是某某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和实现综合运输体系新的跨越式发展重要时期。为保证“十一五”综合运输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发展环境,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履行职责,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和市场环境。

(一)转变政府职能,积极营造有利于综合运输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1、优化政务环境,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以及运政、港航管理机构要切实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将技术性、事务性工作移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办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行业管理上来,以行政许可审批改革为重点,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公开办事指南,简化办事程序,减轻运输经营者的成本负担。

2、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交通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加强交通建设各从业单位的资质管理,完善和落实运输市场的退出机制,严格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构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环境,促进从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确保交通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 继续坚持“国家投资、社会集资、企业融资、利用外资”的良好机制,广开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基础设施特别是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

 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加大对我市公路、水路、铁路建设补助资金或资本金的投入,稳定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保持中央、省和地方政府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投资强度。 继续经营好“路桥一盘棋”,以现有路产路权进行抵押贷款、转让经营权、租赁等方式进行融资,变存量资产为流动资产,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良性滚动发展。

 鼓励以“BOT”、参股、成立合作公司等各种方式,吸引国际金融机构、港澳同胞以及民间资本参与交通建设。

(三)加强运力结构调整,创建企业品牌。

 鼓励道路运输企业发展向高等级客运车辆、重型货车、集装箱车辆等技术先进、高效低能耗的车型方向发展,鼓励农村使用安全经济、适用型的客货运输车辆,实现运力结构优化升级。有计划分步骤地加快淘汰水泥材质等落后船型,鼓励水运企业发展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适合江海联运的船舶。

 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投资多元化、能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大型股份制或民营运输企业,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运输企业集团公司。特别在航运方面,要适当引进一、二家颇具实力的国外船舶运输公司,或通过政府邀请国内一些有实力的国际航线船舶运输公司,近期先开通新会港至东南亚等近洋定期国际班轮,通过陆运或江海联运方式,吸引粤西和大西南地区的货源经我市港口进出口。

(四)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在我市综合交通一体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做好公路、站场、港口、铁路的规划建设,使各种运输方式合理衔接和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发挥综合交通最大效率和效益。

(五)加大科技投入,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交”战略,要加大对交通科技的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管理和推广机制,加强交通建设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科技开发与应用,加快智能交通运输平台的建立及其他管理硬件的升级改造。要努力建设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管理型、专业型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一整套人才选拔、任用、考核及监督的制度体系,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人才培训,全面提升运输行业的科技文化素质。

(六)实施综合运输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综合运输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重视未来资金制约、资源制约、环境制约以及交通事故等带来的重大挑战,以交通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推进现代交通建设,建设节约型交通行业,实现洁净运输和绿色交通。

篇6:交通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民用爆破器材行业作为基础性产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同时,民用爆破器材具有易燃易爆危险属性,确保安全生产和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十分重要。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国防科工委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认真分析民爆行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制订《民用爆破器材行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本纲要在全面总结“十五”期间民爆行业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阐明民爆行业2006-2010年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政策与措施,以指导各级民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改革发展,提高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一、“十五”期间成就和问题

(一)成就

1、生产经营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十五”期间民爆器材行业工业炸药年产量由128万吨增长到240万吨;工业雷管年产量由21亿发增长为32亿发。工业炸药和工业雷管产销率均达到99.5%以上,市场持续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

2、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通过推广新技术成果,逐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产品性能和质量明显改善,新产品比例逐步上升,多品种、系列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新型环保起爆药、刚性药头、电子雷管、特殊用途的点火具等先进技术研发成果不断涌现,性能优良的乳化炸药、粉状乳化炸药、膨化硝铵炸药、高精度延期雷管和导爆索等新产品的生产规模及销售量逐年递增。新型炸药所占比重由30%上升到64%以上,新型雷管所占比重由50%上升到62%。

3、安全投入加大,本质安全度进一步提高。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部分优势企业加大了安全技术投入,工艺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工业炸药、工业雷管生产逐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摆脱了传统间断式手工作业的方式,向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转化。工业炸药重点设备及危险作业工序采用电子监控装置,提高了安全防范能力;雷管全部实现编码制度,生产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流通企业库房安全技术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全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重特大事故基本得到控制。

4、安全整治初见成效。“十五”期间,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和民爆器材行政管理部门的配合下,开展民爆器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专项整治期间,共检查民用爆破器材生产流通企业2100家,停产停业整顿生产流通企业160家,关闭生产流通企业54家,加大了民爆器材安全技术改造力度,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5、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全行业加大了安全培训和技

术培训力度,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4435名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参加了安全培训,500多名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到国外学习,广泛开展了民用爆破器材管理、技术与产品应用等的交流与合作,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6、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行业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深化,民爆器材行政许可项目管理制度已经建立,各项行政许可办法和审批程序向社会公布。国家、地方和企业三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已经形成,安全生产监管制度逐步完善,共有383家企业获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占生产企业95%以上。

7、标准体系认证取得进展。鼓励和推动民用爆破器材企业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认证工作,半数以上的企业通过了质量等相关体系认证,有效促进企业安全、质量、环境保障体系的形成,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问题

1、“小、散、低”状况依然严重,市场化程度不足。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全国394家生产企业和1728家流通企业分布在31个省区市,造成部分地区企业布局不合理。近一半炸药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在5000吨以下,未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地区分割、地方保护现象普遍存在;生产、流通和使用脱节,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不能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

2、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能力不足,工业炸药生产中自动装药和包装设备的应用程度明显滞后,阻碍了生产连续化、自动化发展的进程。企业安全投入不足,传统产品的生产设施设备较为陈旧,生产经营服务方式落后,效率较低,环境污染还未根本治理,部分危险作业场所人员较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安全生产状况尚不稳定,事故时有发生。全行业安全生产总体水平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十五”期间,《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未能出台,原有的法规体系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制约了行业行政许可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完善,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处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时期。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民爆器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民爆行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将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同时对行业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爆器

材行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业管理,做好统筹规划,正确处理发展、调整与稳定的关系。以深化结构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结构布局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安全生产水平,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提升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经营模式,确保民爆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

1、企业数量大幅压缩。通过深化结构调整,促进企业重组整合,培育一批十万吨级炸药和数亿发雷管的优势骨干生产企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到2008年底,生产企业数量减少100家以上,经营企业减少500家以上,2010年底生产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到200家以内,经营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到800至1000家以内。

2、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打破地区分割和保护,促进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统一,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加快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培育一批跨地区、跨领域的生产、营销和服务一体化的连锁式企业集团,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安全状况有明显改善,万人死亡率下降25%以上,亿元产值死亡率下降40%以上。工业炸药、工业雷管等主要产品基本实现连续化、自动化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全部达到安全级水平,三废排放基本达标,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产品质量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企业管理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4、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现有军工、民爆行业的科研力量得到有效利用,通过技术协作和攻关,解决阻碍民爆科技进步的关键难点,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接轨、与国内生产技术条件相适应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加快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的进程,大幅度减少危险部位操作人员数量。

5、加快优化产品结构。到“十一五”末期,低感度、散装、系列化的含水炸药和环保型高性能粉状包装炸药占炸药能力总量的80%以上;高性能导爆管雷管、高性能导爆索,环保型高性能勘探和油气井用炸药制品和火工制品占据主导地位;基本淘汰铵梯炸药、导火索、工业火雷管和高污染的起爆药剂。

6、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明显。建设3-5家国家级民用爆破器材技术研发中心,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素质优良的民用爆破器材科技领军团队。企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将有显著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所占企业人数的比例达到15%以上。

三、“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1、完善行业法规体系。依法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建立、完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相关制度。《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后,将结合行政许可事项,重新制订《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实施办法》、《民用爆炸物

品销售许可证实施办法》、《民用爆炸物品进出口审批管理办法》和《民用爆炸物品科技质量管理办法》等规定。

2、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实行安全生产分级管理,明确各级监管机构的责任,为监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创造条件,对监管效绩进行监察,依据《安全生产法》和行政法规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重点落实企业所在市、县政府对民爆物品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及其监管职责。各民爆企业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

3、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民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民爆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落实民爆企业作为产品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完善省级民爆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积极推行民爆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进一步规范民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过程控制,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在线质量监控能力。

4、加大企业结构布局调整力度。实施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各地方政府、各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统筹规划、提高准入标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推进企业重组整合、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全面提高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合理调整区域布局,重点鼓励东部地区优势企业对西部地区企业的兼并重组,推进东部地区富余能力向西部地区的转移,提升西部地区生产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5、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在民爆企业重组整合的基础上,通过鼓励骨干企业打破地区分割、实行跨省市区的兼并重组,培育若干大型企业集团,促进有序竞争、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限制技术水平落后、科技人才匮乏、管理混乱的中小企业发展,关闭和取缔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投入没有保障、安全生产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企业。

6、推进产销用一体化进程。促进生产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促进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与使用单位之间的纵向联合;鼓励生产经营企业向爆破服务的延伸,实行一体化经营模式。推广连锁经营、配送服务等现代物流方式。实现服务、贮存、运输、供应网点的专业化和集约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网络快捷、全方位、全时段的服务。

7、优化产品结构。工业炸药及其产品向多品种、系列化、低成本、低污染、原材料来源丰富、性能优良、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各领域爆破作业要求。工业雷管等起爆器材向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环保型方向发展,发展以导爆管雷管、电子雷管为代表的新型高技术产品,提高工业雷管火工元件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技术升级。鼓励和支持军民两用技术开发,拓展各类火工品及炸药制品的应用技术领域。

8、采用先进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方式。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成熟的工程技术,提倡新型建筑结构形式,提高工程设计水平。企业新建和改建、扩建应采

用先进生产技术,增加在线自动检测能力。工业炸药、工业雷管等主要民用爆破器材产品要实现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淘汰高污染、高耗能型工业炸药生产技术和落后的制药、装药及包装作业方式和工艺设备,鼓励和推广炸药现场混装作业方式;采用先进的工业雷管制造技术,发展集约化生产模式,改变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推进企业采用有效的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9、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进步。建立国家、地区、企业三级科技研发平台,加强各研发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型团队,充分发挥民爆行业专家群体作用,利用现有军工、民爆行业的科研力量,在有条件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研发中心,集中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加快产品创新,加强工艺技术、安全技术和技术基础研究,加强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建设,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解决阻碍民爆科技进步的关键难点,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

10、鼓励引导企业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国家要加大对民爆安全、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快科研、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引导、促进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淘汰落后产品、落后设备和落后的作业方式,发展连续化、自动控制生产线和现场混装设施,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状况。

11、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评价体系,逐步推广安全体系认证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制定和完善应对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处置重特大事故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12、倡导安全文化,开展交流与合作。倡导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和倡导,努力创建现代企业安全文化,更新安全观念,提高安全素质,规范安全行为,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鼓励民爆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方式。通过开发研制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快企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及企业层面的民爆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具有民爆专业特色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专业人才队伍。建立院校、中介机构和企业多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增加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资金投入,面向国际、国内引进急需人才,创造一个适合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的良好环境。

14、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形成与产业结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行业中介服务体系,协调市场要素,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服务功能,支持市场信用制度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对各类社会中介机构的指导,规范行为,强化功能,有效地支撑政府的行政决策,深入开展政策和市场研究,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政策与措施

1、加强统筹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企业生产能力调整问题,综合开展区域内企业能力调整。民爆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应严格按照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进行审批。年产炸药5000吨以下规模的生产企业原则上不再单独受理能力调整项目。

2、严格准入条件。《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出台后,结合新的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换发工作,对企业的注册资金、安全条件、技术水平、环保、人才状况、生产能力、产品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重新进行考察、审核,重新规范企业准入条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责令其限期整改。限期内企业按核准能力的50-80%安排生产计划,超计划生产的企业,一经发现,将取消其申请资格。到限期后,凡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将依法关闭,不予许可。

3、坚持依法行政,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组织重点地区的安全生产和行政执法大检查,深入落实行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把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落到实处。对违反行业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违法组织生产销售的企业依法惩处。

4、积极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共享。充分利用军工安全技术,促进军转民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火工品生产中先进的电子和数码技术、耐高温、高压和复杂环境等特种用途产品、军用技术标准等向民爆行业转移,促进民爆行业科研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构建有效数学课堂论文下一篇:离别将近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