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问答

2024-07-23

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问答(精选6篇)

篇1: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问答

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问答:

一、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什么?

答: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度。

二、

篇2: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问答

一、单选题 1、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11月8日-14日 11月22日-23日

11月15日-21日 11月2日-8日

2、()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政治局常委。

十七届七中全会 十八届一中全会

十八大 十七届六中全会

3、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建设

建成

建立

建筑

4、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是()

27.3 万亿

37.3 万亿

47.3 万亿

57.3 万亿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两个文明,两手抓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基本理论、基本实践、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制度“五基本”

6、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公平正义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人民为本 改革开放

公平正义 共同富裕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公平正义

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

和平发展

9、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创新发展上来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绿色发展上来

和平发展上来

10、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调整经济结构

科学发展

11、十八大报告提出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多种经济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2、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

工业反哺农业

13、十八大报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依法治国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增强党和国家活力

1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展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15、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

节约资源

二、多选题

1、十八大报告关于十年成就明确提到的两个“世界第二位” 是()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 外汇储备世界第二

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十年,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主要靠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指导

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在于()

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二 科技创新水平世界第二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限制开发

降低消耗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主要内涵的表述是()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十八大提出,我国在外交和国际政治活动中坚持弘扬的基本精神是()

平等互信

包容互鉴

合作共赢

相互依存

6、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坚持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封闭僵化的老路

改旗易帜的邪路 拒绝改革的旧路 照搬照抄的死路

8、十八大报告重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9、十八大报告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11、十八大报告重申基本国情的重要判析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没有变

12、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的“两个一百年”是()建党 10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中国100 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军 100 年,成为世界第一强大国家 改革开放 100 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13、十八大报告提出,从 2010 年到 2020 年要实现“两个倍增”计划是()国内生产总值倍增 外汇储备量倍增

进出口贸易额倍增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

14、十八大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以科技创新发展为支撑

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教育发展为基础

15、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维持团结稳定

调动人民积极性 保证共产党长期执政

16、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政事分开

政社分开

17、十八大要求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强调指出,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是保障人民的()

 知情权 参与权 表达权 监督权

18、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任务是()

机械化

信息化

电子化

网络化

19、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

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忠孝、仁勇、俭让、节义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主要包括()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1、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理念是()

  建设美丽中国 尊重自然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22、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是()

 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原则是()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 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相互促进

24、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其主要政策措施有()

 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发展海洋经济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25、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党建目标要求是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学习型 服务型 创新型 改革型

答 案

一、单选题

1、【A】2 【C】3【B】

4、【C】

5、【C】

6、【A】

7、【D】

8、【B】

9、【B】

10、【A】

11、【D】

12、【A】13 【C】

14、【D】

15、【A】

二、多选题

1、【AB】

2、【BCD】

3、【ABCD】

4、【ABCD】

5、【ABC】

6、【ABC】

7、【AB】

8、【BCD】

9、【ABCD】

10、【AB】

11、【ABC】

12、【AB】

13、【AD】

14、【AB】

15、【AB】

16、【ABCD】

17、【ABCD】

18、【AB】

19、【ABC】20、【ABCD】

21、【AB】

22、【AB】

23、【AB】

24、【ABCD】

篇3: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问答

———编者

一、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三、关于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四、关于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五、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篇4: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

“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善于理论思维的党,又是一个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党。远的不说,党的十四大以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提出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思想观点和奋斗目标,同总结各自相对应的那一段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期29年来的十条宝贵经验,并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十条宝贵经验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中可以看到,如何才能使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十条经验,都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在当代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重大问题的。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这四个字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是以看得见的手弥补看不见的手,这两手都是不可偏废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个结合说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我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平等、普惠、共赢。

第九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政治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动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为什么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这一精辟论断,揭示了新时期以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又切合实际、令人信服。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沿用了这个重要提法。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所以,新时期的鲜明特点理所当然地是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它揭示了改革开放同促进发展的内在联系。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路线是发展的路线”。这就是说,实行改革开放,归根到底是要“把中国发展起来”,在原来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依次实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29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在我们党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就把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阐明了新时期29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实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深刻变化。由大幅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引发了从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变革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在领导人民进行实践创造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正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丰富成果。怎样理解三个“永远铭记”?

当代中国的这一切发展进步,是怎么来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做到“三个永远铭记”。这“三个永远铭记”既饱含深情,又具有历史的纵深感,生动地体现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薪火相传、接力推进的。

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

篇5:党的十八大基本知识问答

1、党的十八大何时何地召开?

答: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

2、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什么?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党的十八大的主题回答了哪四个方面的问题?

答:党的十八大的主题系统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奋斗”四个方面的问题。

5、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多少人?哪几位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哪位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答: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25名。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7人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7、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线是什么? 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性贡献是什么? 答: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十八大报告是怎样概括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就?

答: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五年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

10、十八大报告是怎样概括过去十年所取得的成就?

答: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11、过去十年我们为什么能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

答: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12、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 答: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13、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1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作用?

答: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5、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哪“四个更加自觉”? 答: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16、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7、“三个永无止境”是怎样表述?

答: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18、回首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道路关乎什么?

答: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20、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1、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历绩是什么? 答: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23、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4、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什么?

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6、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

答: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有何关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什么?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31、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2、我们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哪“四个特色”? 答: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牢牢把握哪“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

答: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4、怎样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答: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6、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37、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

38、怎样推进改革开放?

答: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答:公平正义。

40、怎样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答: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答:共同富裕。

42、怎样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答: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社会和谐。

44、怎么促进社会和谐?

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答:和平发展。

46、如何坚持和平发展?

答: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

48、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49、十八大报告对我国国情作出怎样的判断? 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50、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什么? 答:党的基本路线。

51、新形势下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2、“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3、全党要坚定哪“三种自信”? 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5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答: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我们提出了“五个加快”的要求是什么?

答:①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③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④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⑤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56、兴国之要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7、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答:发展。

58、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答:坚持科学发展。

59、我国发展的主题主线是什么?

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6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答:深化改革。

61、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62、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什么? 答:科技创新。

63、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四化”道路。“四化”是什么? 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64、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什么? 答:科技创新。

6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答: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66、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什么为重点?着力解决什么问题?

答: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67、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着力解决什么问题? 答: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68、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哪些地区的扶持力度? 答: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69、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答: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70、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城乡发展一体化。

71、怎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72、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着力在哪些方面推进一体化? 答: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73、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74、怎样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答: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75、要推动开放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转变? 答: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

7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什么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77、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发展哪“三个更加”的人民民主? 答: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

78、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哪三者的有机统一? 答: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79、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以什么为根本? 答: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80、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以什么为目标? 答: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

8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做到哪“三个更加注重”?

答: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82、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3、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以什么为重点?

答: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84、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答:法治。

85、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深入推进哪“四个分开”? 答: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86、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建设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 答: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87、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是什么?

答: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88、关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两个凡是”是什么? 答: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89、统一战线的作用有哪些?

答: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90、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坚持什么方针? 答: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91、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92、十八大报告对文化是怎样定位的? 答: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9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发挥文化哪“四种作用”?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9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分别是什么? 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9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贴近”原则是什么? 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96、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面向”是什么? 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7、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什么活力?。答: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9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何重要作用?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9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00、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加强哪四个方面的教育? 答: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101、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什么的重要标志? 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102、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是什么? 答:加强社会建设。

10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什么为重点? 答:保障和改善民生。

10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05、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五有”问题是什么? 答: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06、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四个加快”是什么?

答: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107、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什么? 答:教育。

108、在就业问题上,要贯彻什么方针、实施什么政策?

答: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10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哪“两个同步”、“两个提高”?

答: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10、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四项措施”是什么?

答: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11、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什么方针? 答: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112、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什么为重点? 答: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113、怎样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答: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114、十八大报告为什么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

答: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1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什么理念?

答: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16、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是什么?

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17、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哪两项基本国策? 答: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18、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什么方针?

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119、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推进哪“三个发展”? 答: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20、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什么? 答:国土。

12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22、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目的是什么?

答: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123、如何建设海洋强国?

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124、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什么? 答:节约资源。

125、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什么? 答:良好生态环境。

126、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建立和完善哪些制度?

答: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127、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哪“三种意识”? 答: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138、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139、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

140、十八大报告是怎样阐述“两岸同胞”?

答: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

141、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答:和平与发展。

142、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是什么?

答: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43、在国际关系中弘扬什么精神?

答: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144、平等互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145、包容互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146、合作共赢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147、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中国是什么样的态度?

答: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48、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战略和原则是什么?

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49、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中国坚持的“一个主张、四个反对”是什么?

答: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50、我们党担负着什么样的重任?

答: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151、我们必须以什么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答:改革创新精神

152、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答: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153、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答:居安思危、勇于进取。

154、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个考验”是指什么?

答: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155、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个危险”是指什么?

答: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156、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是什么? 答: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157、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线是什么?

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158、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是指什么?

答: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159、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四个自我”能力是指什么? 答: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160、建设“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三型”是什么? 答: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

161、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什么?

答: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162、坚定理想信念,要抓好“一个根本”、“一个核心”、“一个基础”,分别是? 答:根本是思想理论建设,核心是党性教育,基础是道德建设。163、抓好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答: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164、抓好党性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答: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

165、抓好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166、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答:为人民服务。

167、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68、任何时候都要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答:人民利益。

169、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为民务实清廉。170、党的生命是什么? 答:党内民主。

171、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氛围和制度环境?

答: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 172、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党员“四权”是指什么? 答: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17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什么的执政骨干队伍? 答: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174、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是什么? 答: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175、党管人才的“四个尊重”是指什么?

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76、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作用是什么?

答: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177、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

178、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答:增强党性、提高素质。

179、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和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什么? 答: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

180、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答: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181、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四种意识”是指什么? 答: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182、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四个始终保持”是指什么?

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183、新的征程上,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184、全党都要“三关”青年,“三关”是什么? 答: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185、广大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是什么? 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86、广大青年要“三个永远热爱”是指什么?

答: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187、党的十八大报告是怎样论述和强调团结这个问题?

答: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

194、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谈及更加关注民生时的“十个更”是什么? 答: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篇6: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体会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体会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审议通过的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求真务实,科学回答了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和传播文化的双重功能,认真学习领会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意义十分重大。下面将结合本职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十八大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旗帜是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党的命运、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十八大的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十八大主题鲜明地指出,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则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其精神实质则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告诉我们,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必须日新、日日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布局则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概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报告,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十八大使用“价值观”这一表述,比之六年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更易于为民众和世界所理解认同。24字,汲取了人类文明共同成果,覆盖了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高度凝练概括。

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旗帜的直接展现、发展道路的重要标识,也反映着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追求发展进步过程中的自觉自信程度。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辟论述,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呈现了当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追求进步的总色调,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民族复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进一步汇聚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奏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全民族团结奋进的主心骨、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发展,需要在最大的范围内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规范,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五、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报告表述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则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建成”小康社会,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此,将“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六、党的建设科学化——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胡锦涛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即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此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党员干部的所有要求,归根结底,都在于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就是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选举民主遵循的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通过群众无记名或记名的投票,让每个人有机会公开公平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使民主权利得以实现;协商民主遵循的是共识原则,人民群众中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人通过平等对话、讨论、协商,形成共识,而后所有人按共识行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协商民主,能够创造出人民政协这样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既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也是几十年实践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总结。

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适应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内在关系,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中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坚持、发展和完善协商民主,进一步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和形式,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更加广泛地凝聚智慧和力量,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八、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就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理论支撑、理想支撑、道德支撑作用,发挥其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文化强国,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具有引领、感召、凝聚、激励功能,是社会主义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人民生产出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建设文化强国,要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反映人民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建设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九、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此,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生态文明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生态文明建设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紧密相连,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将“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写进十八大报告,体现了我党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上一篇:项目建议书深度要求下一篇: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