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

2024-08-05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精选8篇)

篇1: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

【中心性质及沿革】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是主要从事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包括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革命老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学术性研究机构,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是以四川文理学院原“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所”、“巴渠文化研究所”为基础,为整合校内资源,有效发挥我院立足川东革命老区,辐射全省而申报成立的。

【中心宗旨】

加快老区发展,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社会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明确规划了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内容。为加快老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和谐老区,推动四川学术界更好的总结老区发展的辉煌成就;分析老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挖掘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的巨大潜力;设计加快老区发展的各项目标和具体实施内容,提升四川文理学院的学术品位和科研地位,为区域统筹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心主要业务】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每年编制、发布和评审有关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的各种研究课题;策划、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承办或主办省级以上相关学术会议;编辑、出版有关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的各种文献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资料或丛书;举办各种论坛论坛以及学术讲座;建设“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网页;接受“中心”课题承担人或其他学者来“中心”从事专 项研究和访问研究工作;收集有关四川革命老区发展与建设的各类资料

【发展规划】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科学研究方面

通过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四川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研究,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四川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

通过课题发布,凝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团队,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3、学术交流方面

通过举办全省、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受访问学者、文献资料集成与传播、研究成果集成与推广、建立互联网站等

措施,使“中心”成为“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的学术交流、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基地。

4、咨询培训方面

通过主动承揽政府和社会各界委托的研究课题等,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成为重要的咨询服务基地和培训基地。

5、管理体制方面

通过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科研机制创新等措施,形成良好的自身运行机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

篇2: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

秘书在进行A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准备工作中主要分为7个步骤:

1、明确调研课题。

秘书的调研课题,有的是领导直接指示的,也有的是秘书确定后经过领导确认的,还有的是相关部门委托秘书部分组织实施的课题。本案例中,是某市政府要求办公室对A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做一个调查研究,属于第三种情况。此时,秘书就应该自己先拟定一个课题,再上交给办公室通过,最后再由某市政府通过。举例来说,可以拟定的课题如:《A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

2、选择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应该包括人、物、事三个方面。如调研地域、调研的具体单位和组织、调研的范围、被调研人员、现场现象以及事物发展的过程等等。针对本例中,具体如下:

a、单位组织和人。①A革命老区的政府相关部门:经济管理局、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环保局、卫生局、人口部门、旅游局、粮食局等。

②A革命老区的相关产业单位:个体户(农民、手工业者)、工业

单位(煤炭工业、林业、渔业等)、旅游单位等。

③其他个体:游客、农民、学生、商人、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

b、物。A革命老区往年经济发展的状况统计结果、目前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指标和现状、革命老区百姓的就业状况、收入消费情况等。

c、事。A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包括原因、过程、建议、结果、报告等。

3、选配调研人员。

调研工作可以由秘书自己做,也可以从相关调研部门中抽调人员进行调研。并对调研员组织相关的培训工作。本案例中,秘书从办公室的调研部门挑选10名左右的调研员,并针对已掌握的革命老区的资料对其进行培训,包括工作任务的分配。

4、准备相关信息资料。

a、包括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调研内容有关的相关政策、法律;调研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技术参考信息。本例中,秘书要了解A革命老区所指定的经济发展规划、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搜集和整理相关文件、数据等,学习相关的调研方法并对调研员进行培训。

b、另外,具体的准备有:准备相关单位的联系方式并及时沟通、文件资料袋、笔记本、名片、空白卡片、介绍信、证明函、调查证件、若干的小礼品等。

c、提前与接受采访和调研的部门确定调查日期、地点,负责订购机票或车票、伙食住宿、完成预算开支。

5、编制确认调研计划。

制定提纲和计划,并报告给办公室的领导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再上报某政府。提纲和计划的内容包括:调研的目的和要求、调研对象、调研项目、调研方法、调研组织和分工、具体实施步骤、相关的调查问卷和表格、注意事项等。

6、设计必要的调查问卷和表格。

问卷和表格是调研工作最大限度取得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字和情况的最好方法。要求秘书在设计问卷和表格时问题要精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注意逻辑性、选项分明。本案例中,为了调研A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针对不同的人群要设计不同形式的问卷,包括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不同职业的人群、本地人和外来者等,提问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如果是本地人就应该问他(她)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对外来游客提问对革命老区消费现状看法等。

篇3: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

1 四川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区广大革命根据地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性:

题。对古村落有印象的人很少, 例如:对太原榆次区古村落调查, 当地人只有88%的了解率, 其省会的居民只有27%的了解率, 其他地方可想而知。目前, 对于古村落的市场拓展方式来说, 一般都会以“名人故乡”的形式开展, 例如:文化的始祖——蔺相如的故乡、李白故乡等。这样的市场开发手段过于单一, 而且缺少创新, 使得旅游者产生了疲惫和怀疑的心理, 长期使用和反复模仿必然会遭到市场反弹。

3古村落旅游开发与利益视角分析

3.1基于经济利益的营销宣传

打造古村落旅游品牌, 可增强游客对古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在开发策略上, 应该突出本地文化内涵, 保持古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俗、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 重点体现“原汁原味”, 增加特色文化产品, 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拓展产品组合, 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推出这种原汁原味的文化基地则需要动用现代化的营销宣传手段。 (1) 节日营销。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 打造精品、塑造品牌就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古村落开展一些节日活动, 例如“文化摄影节”、“村落绘画节”等都会吸引大批的摄影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 使得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前景初露端倪。 (2) 网络营销。现代人都是网络的积极拥护者, 古村落旅游可以旅游网络宣传优势, 通过网络预告门市的宣传活动, 带动门市销售。旅行社、订房、订票等也要以网络销售为主。旅游业通过网络营销盈利开展, 主要通过网络发布古村落吃、住、行、游、购、娱的独特丰富信息, 介绍服务产品, 拓展知名度。 (3) 淡季销售。古村落旅游的情况特别适用于进行旅游淡季宣传, 因为在旅游淡季, 出行的人较少, 对古村落的破坏就会很少, 而且古村落淡淡的历史文化气息也

1.1 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多、品味高、知名度大

四川革命老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四川革命老区形成了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定义指一切顺应历史潮流、发扬民族精神的革命遗迹和革命精神, 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建设中留下的革命精神和建筑遗迹。红色旅游资源是革命老区赋予该区域的独特的宝贵财富, 是革命老区典型的旅游资源, 是革命老区与非革命老区在旅游资源上的根本区别。据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网上公告显示, 四川省的红色旅游景 (区) 点初步统计数字已达106个, 该区域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该区域的“重庆-广安-仪陇-巴中”线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该区域革命战争时期发生的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精彩事迹已家喻户晓。

1.2 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完美结合

四川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山区, 这些区域自然旅

需要静静地欣赏的品位。

3.2基于文化意义的示范基地开发

古村落在建筑和历史形成过程中往往会蕴含哲学思想, 村庄分布、空间布局等问题中也会蕴含古人的意识形态。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出发, 对古村落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进行判断和梳理, 可以开展“乡村博物馆和乡村旅游”的综合示范基地。这种示范基地要重视保护, 因为古村落旅游开发所依托的资源是古村落里的古建筑、古树、古桥等古物, 对其开发的前提是保护。要根据古村落的地理环境、历史脉络和现状, 确定保护战略和保护方案。首先, 要保护古村落的整体格局。保护古村落里的“梳状”格局以及“水道”的整体风貌。其次, 重点保护与修复古建筑。另外, 要利用村落的民俗、特色食物、时令特色等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形成类似于“农家乐”的旅游活动, 将古村落进行全面的联合, 发展周边的重点镇、村, 列入市旅游局的优秀旅游线路向外地旅行社推荐, 统一营销, 扩大市场份额。

总之, 古村落旅游发展是迎合旅游业转型而产生的, 必须从利益主体的角度对旅游环境进行开发, 同时要考虑到对古村落的保护, 以绿色旅游为宗旨, 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旅游手段促进当代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 吴攀升.古村落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浙江金华古村落为例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王燕华.利益主体视角下的古村落旅游经营模式探讨[D].北京第

二外国语学院, 2008.游资源类型多样, 同时也是四川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区域 (有多个革命根据地本身就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为腹地建立的) , 因此其民俗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也异常丰富。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中, 该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已经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互交融, 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其中要数川西北革命根据地最典型, 该老区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腹地, 区内的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全、品味高、知名度大。该州的馆藏红军文物144件, 其中国家一级7件, 二、三级99件, 确认的革命遗址、遗迹81处, 其中省级以上的9处11个点, 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11个点, 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3处4个点;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3个。该州内发生的红军长征时翻雪山、过草地的英雄事迹人人皆知。同时该州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全州有自然景区、景点116处, 其中世界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9处, 已形成九环线、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至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旅游区。

1.3 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脆弱性

四川革命老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脆弱性, 这主要是由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四川革命老区主要位于盆地周边、大巴山脉一带, 这里地形起伏大、地质结构复杂, 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 土层发育不全, 土壤瘠薄, 植被稀疏;受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 区域生态退化明显, 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生态脆弱区, 被称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内。因此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 不管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 一旦破坏就将很难修复。

2 四川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2.1 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是提高该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资源的整合开发可以更大的发挥该区域资源组合的优势, 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的竞争已经有单个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单体竞争发展到了旅游区域和板块之间的竞争。因此, 要提高该区域的旅游竞争力的势必要实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只有走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之路, 才能发挥该区域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完美结合的优势。同时区域内有很多的革命根据地虽然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 但是这些资源与全国的资源相比,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而言并不是最好的, 因此, 我们要利用该区域的三种旅游资源完美结合专业的优势, 借助已经发展成熟的旅游景区如九寨沟黄龙旅游景区的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带动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 提升革命老区的整体旅游竞争力。

2.2 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是实现该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川革命老区同处于盆地周边, 生态环境脆弱, 因此, 如果区域内某一地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 所以, 要实现该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站在该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 从该区域的全局出发, 加强各个革命根据地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另一方面, 在区域内实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有利于均衡区域内各个行政单位的旅游得益, 有利于实现利益均衡, 从而有利于实现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四川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整合的建议

3.1 政府主导

四川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发挥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级的作用。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对革命老区这一特殊区域有所倾斜, 比如把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甚至拨发帮助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帮助这一区域的发展地方政府要积极落实省政府的相关政策, 并完善本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政策和方针、对本地市具体旅游资源的开发实施监管, 积极搭建促进本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平台、智力平台, 积极培育本地旅游企业。只有从中央到地方三个层级的政府都积极支持, 并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发展。二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搭建平台, 比如资金平台、智力平台, 帮助这一地区解决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问题和思想观念问题。三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这一区域的基础设施。四川革命根据地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具体表现在交通条件、医疗卫生条件、通讯条件、信息条件、住宿餐饮条件等方面都相当薄弱, 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搞好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而且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3.2 开发复合型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按照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将旅游资源分为地质地貌、水体生物、气象以及历史古迹、园林、宗教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 每种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和属性不一样, 所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的方面也就不同。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要把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融会贯通以适应不同的客人的需求和客人的不同需求。四川革命老区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类型也丰富多样, 但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定要整合这些资源, 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 扬长避短,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区域形象, 吸引更多客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革命老区。是相互融合的, 形成了综合性、复合型的旅游资源, 比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因此这些旅游资源。

3.3 以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

旅游线路是指为了使旅游者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 由旅游经营部门利用交通线串联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城市 (镇) 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合理走向。为促进四川革命老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可以通过旅游线路把该区域旅游资源串联起来, 从而实现该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2]。比如以重走长征路为核心的旅游线路设计可以以四川革命根据地内的甘孜、阿坝、巴中等地市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同时还可以该区域外的重庆、贵州、陕西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 利益共享。

摘要:四川革命老区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巨大的贡献, 但在经济建设中却变成落后地区。本文以整合的思路, 对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该区域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基础和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就四川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出的建议。

关键词:四川,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张述林, 胡科翔主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2]贾开美, 沂蒙山区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

篇4: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

关键字 革命老区 红色遗产 可持续发展 新思路 循环经济

革命老区泛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建国后老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存在着思想保守、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老区经济发展。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艰巨而紧迫的历史性任务。同时这对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老区的光荣革命传统,都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老区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对老区的发展建设相当重视,但政策规范性差,政策缺乏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严重。有些政策形成了正式文件下发,有些则没有形成正式文件,随意性较强;各部门制定的政策缺乏有效协调,不同机构制定的老区政策,内容很多有重复的地方,也有不到位的欠缺漏洞。因此,建立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才能使老区政策体系在不断完善,才能为老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通过有效的监督、评估可以使有限的资金使用、项目运行更加透明,使资金、项目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提高政策效益,使得老区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环境生态破坏严重。急功近利只会使得贫困地区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老区陷入为了打破贫穷而破坏生态环境,越破坏越穷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才是老区生存发展之道。

第三,老区教育落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应该加大教育力度,为老区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四,老区的研究滞后,对老区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贫困人口数量与贫困程度、资源环境状况等都没有准确的数据。不能为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充分挖掘“红色遗产”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指向

“红色遗产”指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有物质形式、精神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三种表现形式。物质形式主要指遗址、文物、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纪念碑、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精神形式是最高形式,主要指红色革命精神;文学艺术形式主要指戏剧作品、文学作品、影视、歌舞等。红色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德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红色遗产”的经济价值并不是指其自身内生的价值形态,而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价值形态。充分挖掘“红色遗产”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指向,对于革命老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运用循环经济思路促进老区发展的建议

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老区建设和发展红色遗产的重大意义。

多年来,政府对革命老区建设很重视,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加大老区发展扶持力度,老区的经济社会有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和提高,老区面貌有较大变化。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除珠三角小片老区外,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大片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老区依然贫困。和作用依然没有发挥最大作用。政府应是挖掘“红色遗产”的主体,应该把革命老区建设放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革命老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发展社会经济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明确工作重点,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出台的同时,紧密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二,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为老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开拓发展思路

把循环经济和发展革命老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加强老区挖掘和发展“红色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治国方略的体现,反映了老区人民改变贫困状况的迫切愿望。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老区建设和发展红色遗产的重大意义,提高对红色遗产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奔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围绕中心工作,紧贴老区实际,定期召开老区宣传工作会议,大力弘扬老区红色精神,普及革命老区社会循环经济知识,引导革命老区人民接受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省形成发展革命老区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使社会有生力量为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要通过宣传工作,动员老区人民发扬自主红色精神,为老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提高革命老区社会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老区群众的科学发展观意识;循环经济的最终实施者和受益者是广大老区人民,所以,还要引导人们接受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老区人民的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革命老区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第三,大力扶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老区脱贫奔康步伐。

发展是硬道理,加强老区建设和发展,第一要务是要大力支持老区循环经济。当前,老区群众靠传统技术、传统模式脱贫奔康非常困难。要使老区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关键靠发展特色经济,靠农业产业化。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政策措施,促进土地集约化管理和产业规模化经营的循环经济。各市、县要根据当地优势,选准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重点扶持。要把老区建设发展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考虑,在研究编制相关规划时,把老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域,结合其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认真研究,重点规划。在安排重点项目、产业布局、进出口贸易和资金扶持等方面,对老区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和优先照顾。要加大对老区开发建设资金的投入,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拓宽财政和农民增收门路;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老区建设;要采取特殊政策,扶持老区民营企业发展;要加快老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本着老区优先、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大各级政府对老区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视、关心和支持。

第四,着手完善扶持老区发展政策。

1) 制定实施统一的国家老区政策,为循环经济运行优化政策环境。要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加快老区发展的循环经济战略,明确新时期加快老区发展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和重点任务。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提出扶持老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扶持和促进老区发展。

2) 实行差别化的国家扶持政策。明确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区标准,必须区分老区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区两个不同概念,要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对不同类型老区实行差别化扶持,为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国家对老区的扶持政策不能采取“普惠制”的办法,应该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区,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要区分出这些地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和特殊问题,予以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3)建立国家政策保障的长效机制。由于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些特殊的需要,如较高的优抚支出、革命遗址的保护和维护费用等,因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应该考虑到老区因素,在确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时也应考虑到老区的这种特殊需要,有必要对老区实行一种单独的特殊政策。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国家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对中国老区经济开发基金会支持、完善基金会的功能,鼓励社会各界和民间支持老区建设。

第五,加强老区调查研究,为老区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深化县情认识、实现科学决策、推进创先争优、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可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提升水平、改进工作,进一步把握和提高各项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时效性,使各项工作更加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从而不断谱写老区改革发展新篇章,为革命老区循环经济的开展铺平道路。设立专门的调查研究专家小组,定期调查和汇报老区发展情况,使其能及时的提出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例如水土流失、修建公路以及加强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使一些突出问题能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

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感情问题。我们应该把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步伐,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方面面,对革命老区的循环经济进行扶持,给予倾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有加强对老区开发建设的重视程度。只要老区人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围绕加快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加快老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区开发、加快老区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加快推进政策扶持工作,老区就一定能迎头赶上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学锋,罗凯.试论庆阳老区的红色资源[J].北京:法制与经济,2009.

[2]杜平.中外西部开发史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62.

[3]刘莎.关于红色旅游历史阶段的考察[J].九江学院学报,2006,(3).

[4]邵顶才.贫困地区扶贫贴息贷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建议[J].武汉金融,2006,(11).

[5]水土流失与基础数据集成专题组.老少边穷集中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明[N].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简报,2007,(4).

[6]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革命老区[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

该文章为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立项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

白萍,女,汉族,32岁,讲师,硕士研究生,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

篇5: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

—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侧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经常讲的一句话。总书记情牵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一直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聚精会神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特别是要抓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次,总书记春节前夕到陕西看望慰问群众,特意提出要找当年陕甘宁革命老区所属范围的市县领导人一起开会,了解情况,明确思路,推进工作。

2月13日下午,延安干部学院1号会议室。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同来自陕西、甘肃、宁夏的24位市县委书记一起,共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计。

把座谈会安排在延安召开,请来参加会议的又都是革命老区的市县委书记,其意义不言而喻。

正像总书记说的那样,陕甘宁革命老区在我们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总书记是当天上午从北京飞赴延安的。他一下飞机就前往自己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慰问父老乡亲,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4个多小时的看望调研活动结束后,总书记马不停蹄赶回延安市,主持召开这场座谈会。

座谈开始时,总书记开门见山地指出,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总书记接着向参加会议的市县委书记们提出4个问题: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如何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改善老区老百姓生活?县一级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积极作为、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如何继承和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总书记希望大家围绕这些问题畅所欲言,讲自己感触最深、最真实的想法。

陕西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志丹县委书记杨东平、清涧县委书记杨怀智,甘肃华池县委书记赵昌军,宁夏盐池县委书记赵涛在座谈会上先后发言。他们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问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谈了认识和体会,提了意见和建议。

总书记边听边记,不时询问有关情况,同大家讨论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前往贫困地区调研考察。从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东乡县布楞沟村,再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总书记一直强调,领导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在这场座谈会上,总书记把扶贫攻坚任务进一步聚焦到革命老区,深刻指出,一些老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老区还有数量不少的农村贫困人口,我们必须时刻挂在心上。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总书记说。

用好革命老区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在发言中坦言,延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来源,但也存在着整体人均收入提高掩盖局部贫困人口收入仍然偏低的现象。

听了姚引良介绍开展一对一帮扶等具体扶贫措施后,总书记强调,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才行。

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重点介绍了他们通过发展红枣、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做法。总书记问,现在红枣销路怎么样?人们买回去都有哪些吃法?刘景堂作了回答。总书记嘱咐要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好市场行情。

志丹县委书记杨东平也谈到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农副产品的情况。总书记详细了解他们生产糜子酒的情况,询问产销是否对路,叮嘱他们要注重打开市场。

抓住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发挥革命老区后发优势,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又一重要方面。清涧县委书记杨怀智结合本地实际,谈了如何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供水、道路交通等问题。华池县委书记赵昌军谈到了当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困难。总书记问:“你们县一年财政收入有多少?”答:“近3亿。”“一年总支出多少?”“大概15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有多大?”“有20多亿。”总书记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抓紧,又要算好投入产出账,让基础设施改善产生明显效益。

在分析了陕甘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方面的优势后,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其发展的明显制约。

盐池县委书记赵涛在发言中介绍了他们重点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和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的情况。总书记强调,推动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必须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科学谋划、合理规划,在发展中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让天高云淡、草木成荫、牛羊成群始终成为黄土高原的特色风景。

刘景堂深有感触地说,贫困地区抓发展,稍有不慎就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总书记的强调点出了要害,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

总书记强调,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总书记为此提出5点要求。一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采取更加倾斜的政策,加大对老区发展的支持,增加扶贫开发的财政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老区建设,形成支持老区发展的强大社会合力。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是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老区城乡居民全覆盖,深入推进老区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和住房建设。三是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前提下,要优先向老区安排;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要优先向老区引导;国家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老区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需要。四是积极落实改革举措,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决策部署,针对制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向改革找突破、要效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夯实管党治党基础,特别要有一个覆盖全面、功能健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一支素质较好、作用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套便利管用、约束力强的制度机制,有一个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的政治生态。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总书记还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县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要摆布好、协调好,县委书记很关键。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思考,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练就造福一方的本领和才干。要发扬当年陕甘宁革命老区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精神,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兢兢业业把老区各项事业发展好。

篇6: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途径体会

当前,*苏区振兴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加快形成最佳发展环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生态化、特色化、精品化农业,建设富裕秀美乡村;大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力,实现*苏区经济的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强产业对接,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苏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先行区。推动现代化制造业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绿色发展,描绘好新时代*苏区改革发展新画卷,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启动“新时代的山江湖”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强化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开辟绿色崛起、绿色惠民新路途,保持生态质量全国老区领先地位,为打造美丽中国“*样板”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设“一带一路”枢纽经济区。利用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的战略大通道,高起点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支撑带”,高质量发展“增长点”,交通枢纽“经济区”。

篇7: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

普洱茶 | 作者:潇无痕| 来源: | 文字大小:[大][中][小]| 在线投稿

一、普洱市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革命老区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1999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确定了46个革命老区县(区)和40个革命老区乡(镇)。我市革命老区包括思茅、宁洱、墨江、景谷、江城和澜沧6个县(区),有国土面积3280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0.7%;人口1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隶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普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普区包括了现在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玉溪市、临沧市部分县,共17个县,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

普洱市革命老区是思普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和主要根据地。早在1927年,云南省临委委员杨正元就在宁洱建立了中共普洱特支和中共宁洱县委,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和共青团员,组织了拥有会员近千人的“互济会”及“青年读书会”。1931年,普洱特支、墨江支部准备举行武装起义建立红色区域,虽然由于事机泄露,未能成功,但在各族人民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使党在民族地区的活动得到迅速发展,把革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1932年,共产党员罗有祯在宁洱举行了勐先武装起义,攻下了江城勐野井盐矿,并沿途向各族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开仓济贫,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在思普区转战数月,给国民党地方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后因叛徒暗杀了领导人罗有祯、罗承美,起义最终失败。这一系列武装斗争,虽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达到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实现武装割据的目的,但为以后党在思普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46年6月,滇南党组织沟通了磨黑中学党员之间的组织关系,成立中共磨黑中学党支部,被国民党彻底破坏的思普区中共党组织又开始活动起来。同年8月,又成立思普特支,下辖磨黑中学党支部、墨江中学党支部。随着建党工作逐步开展,在一些条件具备的地方,陆续建立了党的基层支部,主要有磨黑中学支部、磨黑镇小学支部、磨黑西北分支、普义分支、通关支部以及墨江中学、勐主(现景谷碧安)中学支部。普洱特支通过地下组织网络,密切基层组织的联系,及时贯彻党组织各项指示决定,推动思普工作的开展。1948年10月,一批华侨回国参加解放战争,经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同意,40人先后进入景谷、澜沧,其中的中共党员组成党组(简称归侨党组)。1949年2月,在中共勐主支部和归侨党组的领导下,组建了人民自卫军普光部队和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一支队。这些革命武装在滇南逐步发展壮大,先后解放了20多座城镇,建立了由17个县连成一片、占地7.3万多平方公里的思普革命根据地,为云南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普洱革命老区又面临着民族之间的矛盾、各种残余反动势力干扰、边境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敌我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社会矛盾融为一体。面对这些情况,普洱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开展了“生产自救”、“清匪反霸”、“巩固边防”(江城曾是对越自卫还击战区之一)等一系列革命斗争,平定了反革命武装叛乱,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建了安定的社会环境。1951年在宁洱举行了由26种民族代表进行的剽牛盟誓,代表各民族人民盟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谱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的新篇章,立下了新中华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

回顾普洱市革命老区的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普洱人民、普洱老区人民,都作出了无畏的牺牲和巨大的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普洱老区人民从1927年建立中共普洱特支和中共宁洱县委到1950年普洱全境解放,在敌强我弱、工作艰险,党组织多次遭受挫折的形势下,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切爱国人士,组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为滇西南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宁洱磨黑被誉为滇西南的“小延安”,磨黑中学也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普洱老区人民清匪反霸、保家卫国、维护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民族团结奋斗史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和精神代代相传,为我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普洱市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普洱市6个革命老区县(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各老区县(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扶贫攻坚、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弘扬老区革命传统,不断完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老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6个革命老区县(区)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思茅区围绕“农业稳区、工业强区、茶城名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26.08亿元,同比增长20.66%;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22.9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6亿元,同比增长15.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16元,同比增长8.79%;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同比增长13.42%。

宁洱县全面实施“开放活县、产业立县、文化兴县”战略,重点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普洱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2.27亿元,同比增长18.46%;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59亿元,同比增长27.4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同比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9元,同比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元,同比增长10.82%。

墨江县实施“解放思想优环境,加大投入打基础,发挥优势建骨干,突出特色兴产业,真抓实干强作风,构建和谐促发展。着力打造水电、林产、矿产、烤烟、畜牧五个重点产业,努力培育橡胶、茶叶、蔗糖、紫胶、文化旅游五个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北回归线和国际大通道上绿色生态经济大县、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商贸旅游文化重镇三大目标”的发展思路,建设发展开放文明和谐新墨江。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2.45亿元,同比增长10.34%;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59亿元,同比增长11.8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亿元,同比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1191元,同比增长0.99%。

景谷县坚持实施“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为重点,打牢交通市政、农业产业、科教文化三个基础,培植壮大林产、矿电、特色农产业三大产业体系,实施改革开放活县、产业项目立县、绿色工业强县、生态农业稳县、民营经济富县和科教文化兴县六大战略,着力打造活力景谷、绿色景谷、实力景谷、和谐景谷”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景谷建设。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8.55亿元,同比增长14.6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17.4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亿元,同比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4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元,同比增长12.26%。

江城县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生物富县、口岸活县”四大战略,巩固提升水电、林业、畜牧、橡胶、茶叶、蔗糖六大骨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6.81亿元,同比增长15.9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29亿元,同比增长15.9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亿元,同比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9,同比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1116元,同比增长0.86%。

澜沧县全面实施“改革开发活县,绿色经济强县,拉祜文化兴县”三大战略,着力打造“拉祜文化、千年古茶、糯扎渡”三大品牌,积极培育林业、蔗糖、茶叶、畜牧、矿产、水电、文化旅游、蚕桑等富民产业,促进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5.47亿元,同比增长19.7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59亿元,同比增长22.1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0元,同比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1006元,同比增长10.30%。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6个革命老区县(区)从贫困群众要求最迫切的生产生活困难入手,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老区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大为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6年,6个革命老区县(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50亿元,同比增长28.55%。其中,思茅区20.15亿元,同比增长19.13%;宁洱县6.66亿元,同比增长29.40%;墨江县14.20亿元,同比增长30.02%;景谷县8.29亿元,同比增长30.82%;江城县6.81亿元,同比增长39.26%;澜沧县12.39亿元,同比增长36.52%。

(三)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6个革命老区县(区)以推进产业调整和开发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老区经济发展。2006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思茅区为13.0:35.6:51.4,宁洱县为34.5:25.0:40.5,墨江县为32.5:28.8:38.7,景谷县为36.3:37.3:26.4,江城县为39.7:25.9:34.4,澜沧县为36.3:32.4:31.3。老区的茶产业、林产业、水电产业、矿产业、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旅游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二、三产业得以逐步壮大。

(四)竞争力水平有较大提升。2007年1月1日,《中国县域经济报》对全国2062个县(市)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行了评价,我市6个老区县(区)的综合竞争力、经济发展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竞争力都有了较大提升。思茅区综合竞争力全省排名第4位,全国排名第196位;经济发展全省排名第10位,全国排名第480位;社会发展全省排名第2位,全国排名第77位。宁洱县综合竞争力全省排名第30位,全国排名第995位;经济发展全省排名第51位,全国排名第1361位;社会发展全省排名第27位,全国排名第718位。墨江县综合竞争力全省排名第91位,全国排名第1857位;经济发展全省排名第72位,全国排名第1688位;社会发展全省排名第93位,全国排名第1872位。景谷县综合竞争力全省排名第51位,全国排名第1406位;经济发展全省排名第40位,全国排名第1164位;社会发展全省排名第58位,全国排名第1478位。江城县综合竞争力全省排名第60位,全国排名第1512位;经济发展全省排名第82位,全国排名第1744位;社会发展全省排名第47位,全国排名第1231位。澜沧县综合竞争力全省排名第98位,全国排名第1898位;经济发展全省排名第98位,全国排名第1835位;社会发展全省排名第94位,全国排名第1883位。

(五)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6个革命老区县(区)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全力支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得到落实。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切实加强以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进展,广播电视覆盖率逐步提高。大力推进“整合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抓住国家重点扶持的机遇,着力实施安居温饱村、扶贫安居工程、重点扶持村、民族特困乡、茅草房杈杈房改造、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通过整合闲置资产、大力招商引资、盘活优势资源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控制了重大群访事件的发生,全力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普洱市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市革命老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发展的差距仍在拉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较浅层次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或缓解,但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老区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经济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依然存在。我市 6个革命老区县(区)都是以农业为主,大多是版图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收入低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纳资金和技术的能力较弱,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主要表现在“三缺三低”,即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尤其是缺企业家人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工业化程度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慢。

(二)基础设施薄弱,短期内实现较快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难度很大。我市6个革命老区县(区)是经济欠发达县(区),虽经全市上下合力攻坚,面貌有较大改善,但老区行路难、安全饮水难、通信难、用电难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县(区)的问题还很突出。从道路交通看,虽然初步形成了一个大的交通网络,但技术等级低,覆盖能力有限,晴通雨阻时有发生,公路网络规模效益尚未形成;从水利化程度上看,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靠天吃饭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县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还不足20%。

(三)人力资本匮乏,贫困层面继续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消除。我市6个革命老区县(区)由于贫困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运用科技的水平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落后,无论是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或外出务工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投入不足,转移培训工作远远跟不上农民外流步伐,相当多的农民没有经过培训,只能从事笨重简单的体力劳动。

(四)社会事业落后,群众生活质量低的状况改变不大。我市6个革命老区县(区)由于地处山区,改革开放的成果难以惠及老区群众,现代社会的文明新风吹不到穷乡僻壤,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观念陈旧落后,信息闭塞,上学、就医、听广播、看电视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另外,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近年来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愿到普洱这样聚老区、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地方来工作,人才队伍的结构难以改善。

(五)现行政策对老区的倾斜不够,缺乏必要的助推力。近年来,上级在各种建设项目上要求采取国家与地方资金配套,贫困老区因资金难筹集,达不到配套要求,该上的项目上不了。扶贫贷款是国家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以贴息或小额信贷到户贷款的方式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各类生产性项目。但是,由于政策性贷款商业化经营,导致扶贫贷款难以实现所设计的政策目标,银行要保本收利,政府要扶贫,银行方面存在着放贷成本高和回收难的风险,致使贫困老区很难得到扶贫贷款带来的好处。

(六)组织领导对老区的运作不够,缺乏强大的整合力。主要是老区建设没有专门的机构抓,没有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没有专门地布置检查,力量整合不起来,导致有限的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有限的政策很难落实,很多老区群众感受不到政府的扶持。同时,由于对老区的舆论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浓厚的氛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支持老区的声音越来越弱。

四、加快普洱市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实现全市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强化对革命老区实际情况的认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争取有关部门、社会各界支援我市革命老区建设。

(一)发展战略方面。建议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革命老区进行特殊扶持,把扶贫开发和革命老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尽量考虑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实行倾斜,逐步缩小革命老区发展差距。

(二)长效机制方面。在充分征求我市6个革命老区县(区)意见的基础上,经市委政研室、市扶贫办研商,我市及6个革命老区县(区)均具备成立老促会的条件,具体建议如下:

1.普洱市及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谷县、江城县、澜沧县成立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作为政府扶贫机构职能的一种有益补充,推选具有革命经历和工作经验丰富的老领导、老同志组建领导班子,挂靠市扶贫办及相关县(区)扶贫办开展工作,由扶贫办主任兼任同级老促会副会长,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余热和老促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全心全意为革命老区人民服务为宗旨,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我市革命老区做宣传、搞调研、献计策、谋利益、办实事,协助当地党委、政府搞好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多做贡献。

2.普洱市在市扶贫办成立老区科,设编制3人,具体负责革命老区建设工作。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谷县、江城县、澜沧县在各县(区)扶贫办成立老区股,明确1名专人负责革命老区建设工作。

篇8: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

关键词:革命老区,文化产业,突变级数法

引言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作为“拉动效应”明显的“朝阳产业”,已逐步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1]。目前,钱明霞[2](2011)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研究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张仁寿[3](2011)引入DEA模型检验了广东等13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绩效,郭国峰[4](2009)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模拟了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作用路径等。但上述研究对象都还未涉及革命老区,对老区文化产业评价研究还缺乏科学定量的依据。由于革命老区文化产业数据较少,传统的综合指数法、因子分析和DEA模型等并不适合;同时,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对权重的确定主观性太强,因此,本文引入突变级数法来评价革命老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于突变理论的静态综合评价

突变理论主要由结构稳定的拓扑概念发展而来的,将突变理论中突变模型衍生出来的突变级数法可应用于多准则决策问题。利用突变级数法对目标的综合评价时,首先是对评价总目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然后再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计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二、四川革命老区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不仅如此,衡量地区的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能力,还要全面考虑所属区域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7]。

根据上述文化产业特征,兼顾数据可获取性及突变级数法评价要求,将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作为一级指标,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及文化产业社会保障作为二级指标,选取物态型文化产业、劳务性文化产业、收入水平、居民消费、固定投资,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和医疗卫生8个指标为三级指标,构建四川革命老区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 基层指标的选取

三级评价指标的得分由下一层的若干基层指标决定。根据影响四川省革命老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选定的基层指标如下。物态型文化产业: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广播电视有线传播;劳务型文化产业:艺术表演与公益体育;收入水平:职工人均工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及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农村人均消费与城镇人均消费;固定投资:建筑工程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公路总里程、等级公路总里程、旅客周转量与货物周转量;邮电通信:邮电主营业务收入、固定电话使用情况及移动电话使用情况;医疗卫生: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

三、实证分析

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取性,按照现有四川省行政区域划分标准,选取了达州、雅安和巴中等7个老区分布密集的典型市县进行评价。按照上述基层指标的选取,选择它们在2007—2011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等)。

1. 样本数据标准化

考虑到指标量纲差异,根据突变级数法的特点和要求,采用对所有的原始基层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对基层指标求其平均数作为每个三级指标的得分。这里,aij是每个指标原始值,amax和amin是取每个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而bij表示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2. 四川革命老区文化产业静态综合评价

参考上述过程,可以得到四川革命老区在2007—2011年的文化产业综合值,见表1。

结语

作为一种基于状态分析的静态趋势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突变级数法按照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确定文化产业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减少了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能够更科学、更准确、更简便地解决四川省革命老区文化产业评价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学义,董靖,于泽.我国文化产业投入的促动效应研究——兼论文化产业的经济支柱性地位[J].管理现代化,2012,(1):12-14.

[2]钱明霞,金中坤,刘松.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71-74.

[3]张仁寿,黄小军,王朋.基于DEA的文化产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广东等13个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2):183-192.

上一篇:周一晨会分享主持词下一篇:酒店管理公司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