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集镇建设的规划和路径选择

2024-07-09

如何加快集镇建设的规划和路径选择(通用5篇)

篇1:如何加快集镇建设的规划和路径选择

如何加快集镇建设的规划和路径选择

加快集镇建设进程,提升集镇功能,是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破解集镇建设与发展难题,合理布局集镇建设规划,努力探寻集镇发展新路,进一步加快集镇建设与发展步伐,推进当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

从目前看,XX集镇建设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布局不合理,导向不明确,群众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与经营土地、经营集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东阳市花园村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集镇建设的思路,即将现代企业制度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参与村庄全面发展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产业集聚,经济集聚带动和实现人口集聚,坚持以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带动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保持集镇领先和可持续发展。

结合XX镇实际,在加快集镇建设时要科学规划、完善体制、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不断增强集镇的综合实力、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

一、科学制定规划,以“高”确立集镇定位。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集镇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集镇建设明确集镇的定位,科学制定集镇发展战略。要科学编制好XX镇发展控制保障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都要有科学的依据,使发展规划立足长远,紧扣实际,切实可行。要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统一布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集镇发展规划要与国民经

—1—

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用地规划相衔接,把集镇发展纳入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总盘子中通盘考虑,使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向集镇集中,坚持以产业集聚,经济集聚带动和实现人口集聚,使集镇各项建设协调发展,达到功能健全,交通安全,乡容整洁的整体效果。

二、加大基础投入,以“强”推进设施建设。要加快集镇发展,完善集镇功能,推进功能分区,改善集镇风貌,就要不断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就XX镇当前实际来说,首先是要修路,道路是集镇发展的血管,要集中力量搞好主动脉建设,如加快建设环镇东路,力争打通镇中路,对现有的几条道路做好修缮和拓宽等。通过修路拉大集镇框架,形成纵横交错的路网,为集镇各区块的建设打好基础。二是要改造综合市场。搞活市场流通是解决农产品出路、增加农民收入、丰富群众物质需求的重要保障。要推动市场提升改造,推进市场现代化建设,扩大市场规模,抬高市场层次,丰富经营内容,尽可能扩大市场的服务半径和辐射范围,增强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是要完善公厕、排水、供电、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完备卫生、电力、邮政、电信、文化等中心站所服务功能。要有超前意识,项目应满足将集镇长期发展需求,在位置、功能、造型等各方面科学设计,一次建成长期适用,避免重复拆建。

三、突出自身特色,以“美”体现集镇品味。集镇在完善功能、配套设施的同时,要注重优化环境、体现美感,走特色的发展路子,形成比较优势,提升集镇竞争力,提高集镇品味。一要实施集镇“净化”工程,完善垃圾房、垃圾箱建设,提升垃圾中转站的功能,建立垃圾清运长效机制,推进垃圾管理一体化。二要实施“靓化”工程,全力加快集镇绿化亮化建设,将园林设计理念带入集镇建设,充分利用空间,增设绿地、灯光,使集镇处处有绿景,夜夜有霓虹。三要实施“文化”工程,推进XX文化

—2—

大舞台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文体表演,不断完善各村的文化队伍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四是实施“统化”工程,针对集镇房屋外部斑驳陆离、杂乱无章,宣传画不雅观、小广告满墙飞,集镇面貌脏、乱、差的实际,对集镇沿街门面、房屋用统一涂料进行出新改造。同时,督促相关户主和经营业主修复更换陈旧、破损的户外广告及店面招牌,清除有碍美观的小广告及宣传画,制作格式统一、美观大方的招牌、广告牌。

四、引进先进企业,以“优”发展集镇产业。要充分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优秀企业的落地发展来带动集镇的长远建设。一是要重抓集镇房地产开发,加快房地产项目引进建设,实现XX镇房地产项目零的突破。注重老镇区改造和新镇区规划建设相结合,以房地产为产业龙头,进行房地产梯度开发,靠房地产项目推进酒店、宾馆等服务、娱乐产业建设,提高政府税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集镇开发力度,改善人居环境。二是要改造提升综合市场,通过扩建市场,完善功能,扩大范围,丰富种类,全面拉动商品的交易流通,搞活农产品销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搞旺人气提振消费,带动市场周边的商业繁荣。通过市场的带动作用,不断壮大第三产业,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三是要引进好的企业,注重产业政策、投资强度、经济效益、带动作用,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利税贡献大、带动作用强的亿元项目。进一步改变政府职能,提供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全力为外来客商保驾护航。四是以创新体系建设为依托,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层次,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

篇2:如何加快集镇建设的规划和路径选择

一、确立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掌控和调配一切经济活动, 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广, 同时, 由于建国初期中国资金资源匮乏, 必须由政府出面集中力量取得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就形成了政府是科技进步主体的局面和路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要单元, 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的能力, 科技创新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国家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 与直接从事生产的企业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和隔阂, 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匹配, 科研成果难以商品化、市场化。二是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不仅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企业安身立命、增强活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创新, 才能赢得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以国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使企业从事科学研究的压力和动力不足, 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因此, 必须扭转政府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局面, 明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调整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开发的关系, 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建立自有的科研机构, 对企业的科研活动进行管理和规划, 吸引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到企业中进行科技创新。加强与高校、研究所等专有科研机构的沟通和协作, 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中小企业要发挥自身潜力, 增强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把科技创新作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突破点。

二、明确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导向———市场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适应市场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 才能促进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进步。一是市场是技术生长和技术扩散的重要机制。市场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 通过优胜劣汰, 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断由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和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和部门流动, 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科研队伍的壮大。二是市场是实现经济与科技共同发展的基础机制。科研成果只有在市场中实现商品化、产业化, 才能真正发挥其效能。市场的需求和竞争为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提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推动经济与科研主体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发挥作用的完备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 为科技创新提供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环境。

第一, 培育和完善国内技术市场。建立公正、诚信、规范的技术市场秩序;引进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发展壮大技术市场中介组织, 形成辐射面大、影响力深、凝聚力强的大型技术交易市场或信息平台, 提供较为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前沿动态;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垄断, 增加中小企业的科学研究活力;完善相关的经营服务、资金支撑、管理监督、法律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保护知识产权。

第二, 利用和吸收国际市场中的科技资源。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但也带来很多机遇。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 便于引进外国的技术成果和创新资源。我们在应对挑战的同时更要抓住机遇, 以战略视野充分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使中国的自主创新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丰富的资源, 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降低对外科学技术的依赖, 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和主动。

三、优化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环境———宏观管理

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健康有序发展, 需要一个法律法规健全、政策制度支持、交流合作畅通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进而需要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同时, 政府还要加大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投入, 推进基础前沿研究的发展, 带动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一是健全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各级政府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 完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尽量协调统一行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 实现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连续性和联动性;继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尽快出台有关技术市场形成和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 对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审核认证、经营机制、组织结构、权利义务及从业人员资格进行明确详细地规定;通过向科技创新倾斜的财税政策、分配政策, 引导和激励企业的创新活动;搭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平台。

二是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政府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 不仅表现在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还表现在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持和有效补充。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面向市场需求, 而对投入大、收益慢、外部性强, 但又对国家科技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前沿研究则鲜有参与, 这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 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基础前沿研究, 为提高企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和中国科技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此外, 中国除大型国有企业外, 其他大部分企业普遍发展规模较小、生长时间较短, 对政府资金和技术扶持的需要较为迫切。

四、拓展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投入——社会化多元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研究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知识精英。在这个知识和智慧竞相迸发涌流的时代, 科技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参与者越来越多样化, 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化趋势。推进大规模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已经不是单个个人或企业所能承担的, 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因此, 科技创新投入除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支撑外, 还要调动全社会投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作为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的重要补充, 形成合力, 实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投入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除了自有资金投入和政府财政拨款外, 还可以通过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和科技中介等第三方组织吸引国内和国外资金, 全方位、多渠道增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投入。一是通过银行贷款。银行, 特别是政策性银行, 可适当提高用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贷款比例, 设立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专项资金, 支持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市场的培育。二是通过证券等金融产品及衍生产品向社会集资。借鉴国外经验, 设立有利于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机制, 以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流入。三是通过科技中介、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等第三方机构, 吸收国内外各种形式的资金投入, 例如募捐、赠予、设立专项基金等, 形成社会支持, 加大科技投入。总之, 要形成一个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支撑、以金融信贷为拓展、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对科技创新的社会化多元投入结构。

五、巩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力量———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壮大人才队伍、提高能力素质, 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举措,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继续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树立“大教育”理念, 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参与教育事业, 形成全民学习的浓厚氛围。在基础教育方面, 加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方面, 充分发挥高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结合市场需求和实际需要, 更有针对性地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使高校真正成为企业和社会的“智囊库”“创新源”;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专项培养方面, 制定一系列针对不同目标、不同层次的培养计划, 下大力气培养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 形成重点突出、层次明晰、协同互动的人才格局;在人才配置方面, 建立完善人才市场, 使人才这一特殊资源实现合理流动,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人才使用方面,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 在就业岗位、人事安排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优先;在人才激励方面, 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 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通过对有重大科学创新贡献的人员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形成对科研人员强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激发科研热情和创新活力;在人才引进方面,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抓住金融危机下人才加速流动这一机遇, 以更加优惠的条件积极引进国外顶尖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 进一步壮大中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越发突显出其无限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国在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宏观管理, 拓展多元投入, 加强人才培养, 加快提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篇3:如何加快集镇建设的规划和路径选择

高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遵循统一部署是学风建设的前提条件。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围绕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来确定学风建设的核心价值,才能够使学风建设融入到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显示其系统性能,放大其系统功用。

(二)统一认识是完成任务的思想保障。学风建设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有些工作可能是显性的,有些工作可能是隐性的。学风建设既可能导致某些即时出现的短期现象,例如学习成绩的升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波动等等;也可能引发某些影响持久的长期问题,例如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等,对一所高等学校发展长远风气和精神的形成就有更加深远的影响。所以,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认识,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三)全员联动、齐抓共管是完成学风建设任务的资源机制。学风建设是一项全员工程、系统工程,必须强调资源的整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致力于各项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因为系统的传导性而产生其他的影响。例如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这个看起来是纯粹的教学问题。但是,如果设置不当,也会产生由培养模式不明晰而带来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方向不清楚等等问题,就会反映到学风的显示指标上面。所以,全员联动是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资源保障。

(四)目标明确、标本兼治是我们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目标。学风具有及时性和长远性的特性,强调标本兼治十分重要。学风成长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使我们在确定学风工作目标和建设步骤的时候必须注意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比如,我们强调学生的到课率,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点名、扣分、不准考试等具有强烈行政性质的手段。还需要经过师生双方的协调,既调整老师的上课内容、方式,也调整学生学习的态度、合作的积极性。而且,后者更是调整学风相关因素的关键方式。因此,强调标本兼治是保证学风建设能长期持续进行的关键所在。治标,是确保学风建设在近期内迅速形成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促使学风在环境要求的强有力牵引下得到扭转或改变;治本,是在已经基本形成较好的学风状态情况下,使学风状态按照终极目标发展。治标是治本的前提和基础,治本是治标的目标和理想。

高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短期有效是学校进行学风整顿工作的目标,也是学风建设持续进行的首要预期。对学生来说,短期的有效性是坚持进行学风建设的前提,让学生感受到学风建设对自身成长所产生现实作用。短期有效是学风建设在一定时间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学风建设主客体双方都能明显感到工作的成效,树立继续在某一政策指引下继续努力的信心。这也是检验学校构建的学风建设体制运转是否有效,制定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开展的各项工作是否可行等学风建设显示指征的现实标准。

(二)长期受益是学校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对学校来说,学风建设的根本预期就是使学校获得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内在动力。长期受益是学校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意图。前期进行的短期行为,采取的各项政策,对学生或教师在某些方面进行的限制,都是围绕学校学风建设开展的工作,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长期受益。长期受益是学风建设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学生和教师愿意为此付出建设成本的心理支撑。

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原则

·用制度规范学生

学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制定各种规范,使学生知道组织运转的规则,组织成员应该遵守的法则,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理解和执行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学风建设主客体对制度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制度能很好执行的前提。因此,规章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姿态,广泛吸收学风建设相关因素的意见是必要的和必需的。这可以保障制度的可传导性,使制度在实施前就能够深入人心。

·用爱心关心学生

由于在校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家长的护佑之下,尤其是比较普遍的独生子女,身心并不成熟,需要学校老师用爱心去呵护他们,用真情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用责任帮助学生

教书育人是每个老师应尽的义务和职业责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困惑,甚至会产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对教师劝导的反感,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关心关爱学生的立场上,用责任心去帮助学生,用极大的耐心去教育引导学生,对他们的一些过激行为心存宽容。责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职业的要求,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非常规性常常使学校教育者感到困惑,甚至苦恼和绝望。但是,教育者的责任又常常促使其鼓起勇气去帮助和引导学生,最后用他们的爱和关心解开学生的心结,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典型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典型激励学生,要注意“远近结合、大小结合”,意思是既要用伟大的科学家、社会成功人士激励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和抱负,又要用身边平凡的事例激励学生,榜样就在身边,发展就从脚下做起。在选择榜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榜样的代表性和时代性。既要选择伟大的科学家、学者,又要注意到普通的社会工作者,甚至是学生们膜拜的明星。注意选择那些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到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典型,不要忽略学生们身边点滴感人的事件。总之,用典型激励学生就是让学生燃烧起实现理想的火焰。

·用环境感染学生

环境是个人成长的空间。一所大学应该是一所博物馆,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在大学看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所大学应该是一所美丽的公园,使生活学习于其中的学生能随时感受到美的熏陶;一所大学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地,使学生能在厚重历史和科学精神的潜移默化下形成健康而坚强的独立人格。

·用机会造就学生

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机会和平台的,而学生的所长又是多样的。学校的任务就是利用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平台,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或多个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拼搏奋斗。学校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活动影响力的深远性。校园文化活动绝不是孤立的,它是和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续,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活动设计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构架起多层面、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使广大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都能够找到一份自信和成功。

学风是由学校办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长期磨砺而成的,因此,进行学风建设切不可急功近利。在高校办学历史中形成的良好学风因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并将零散的学风因素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最终发展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内涵,形成大学的标志性特征,为完成高等学校的育人目标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高校学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篇4:如何加快集镇建设的规划和路径选择

一、辽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现状和问题

1. 出口发展方式粗放。

虽然辽宁省的对外贸易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外贸规模不断增长, 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但辽宁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以及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 相当一部分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于低工资、低土地成本。辽宁出口增长仍是以低成本、低价格的数量增长为主, 出口产品结构落后, 出口制成品大都是附加值低, 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放加工产品, 约占70%;技术密集型产品依然很少, 约占30%。这种增长更多的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2. 对外贸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但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外开放以来, 辽宁省外贸规模不断扩大, 辽宁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大省, 但对外贸易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辽宁外贸依存度呈现下降趋势, 而且一直低于全国总体水平。2001-2011年, 辽宁外贸依存度变化趋势波动比较大。从表1可以看出, 2001-2006年上升明显, 从2007年开始持续下降, 2011年降至28.14%。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的变化情况和外贸依存度的变化基本一致。2011年, 辽宁省外贸依存度28.3%, 全国外贸依存度49.90%, 2011年辽宁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总体水平21个百分点, 只相当于全国总体水平56.4%。2011年辽宁出口依存度低于全国总体水平11.13个百分点, 只相当于全国总体水平57.36%。辽宁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低, 对外开放程度有所下降,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拉动度降低, 说明对外贸易对辽宁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弱,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出口没有发挥出有效作用。这明显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不利于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978年至2010年, 辽宁省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速约13.9%, 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40倍, 辽宁省出口增速年均约为13.2%。1978年至2010年, 中国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 年均增长16.8%, 出口年均增长17.2%。辽宁省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速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 出口年均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辽宁统计年鉴》计算整理所得

3. 辽宁省出口商品结构虽然有所改善, 但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端化。

近几年来, 辽宁省出口商品结构虽然有所改善, 但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端化, 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高新科技产品出口在出口产品中比重过低,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 辽宁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额比重为85%, 而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额比重为94.7%, 相差了个9.7百分点;2005-2011年,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56%以上, 而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仅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0%多,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2005-2011年, 辽宁省高新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额的比重始终在11%左右徘徊, 同期, 全国高新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额的比重在30%左右, 辽宁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7-20个百分点 (见表2) 。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辽宁省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

4. 外资企业出口在辽宁出口中居于主导地位。

贸易主体长期由外资主导, 外资企业在辽宁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中的比重过高, 本土企业偏弱。2000-2011年, 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不断下降, 由39.08%下降到28.2%。同期, 外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由57.51%下降到45.49%, 但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在45%以上, 是辽宁出口企业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出口份额基本逐年上升, 从2000年到2011年, 民营企业出口所占份额由3.4%上升到24.47%, 但民营企业出口所占份额与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比仍然偏低 (见表3) 。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辽宁省统计局历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计算

二、辽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战略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是辽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纲领。因此, 要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 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

科技进步和创新决定了生产效率或者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从而决定了外贸发展方式。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中心环节和核心动力。因此, 辽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 通过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 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

3. 以优化外贸结构为导向。

对外贸易结构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外贸结构的变动关系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外贸结构具体包括:优化商品结构、优化市场结构、优化外贸方式结构、优化主体结构等。

4. 在保证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 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效益。

外贸发展方式涵盖了外贸的量性增长、结构组成、利益得失以及可持续性等内容。因此, 保证适度的规模和稳定的增长速度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而且, 辽宁省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外贸依存度)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 要保证进出口快速增长。

5. 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外贸发展方式所追求的应该是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对外贸易的增长要建立在国内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产品价值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辽宁省外贸要可持续发展, 需要由粗放型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外贸发展方式, 由高投入为主的增长转变为效率提高为主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要快于投入物增长速度, 增长与资源、环境、效益相协调, 并实现良性循环。

三、辽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路径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转变外贸发展的观念。

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关键是树立并真正实施科学的对外贸易发展观, 形成有利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保障。科学的对外贸易发展观应该是合理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合理的对外贸易是指我们要还对外贸易的真实面目, 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互通有无, 通过国际分工提高国内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 增加国民福利和国家利益, 平衡国民经济发展。健康的发展是指对外贸易增长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对外发展的扩大与国民福利的增进要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的关系。

2. 促进辽宁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量和质的统一, 对外贸易量的增长是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主要内容。要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统一思想, 加强领导, 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辽宁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 促进全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辽宁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十二五”期间, 全省出口年均增长15%。2012年4月,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 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2530亿美元, 年均增长27.4%。其中, 出口超过1350亿美元, 年均增长27.6%。全省外贸依存度由2011年的28.3%提高到52.2%以上, 进入全国出口前6强省份。完成这一目标任务艰巨, 但“要建设对外贸易大省, 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到‘十二五’末, 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 必须努力完成。

3. 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的层次, 优化商品结构。

要加快转变辽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必须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的层次, 优化商品结构。一是增加工业制成品出口, 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升级换代。增加工业制成品出口, 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升级换代, 加快从单纯的价格优势向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转变。二是增加机电产品出口, 加快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增加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规模, 提高机电产品出口在辽宁省出口产品中的比重, 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5%。加快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 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以挖掘机、起重机、盾构机、工程机械等为骨干, 充分利用产业优势, 打造辽宁重装备出口基地;以输变电装备、汽车零部件为突破口, 通过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提升出口产业优势;以船舶出口为基础, 延长产业链, 做大做强辽宁船舶工业;进一步加快机床产品结构调整, 控制低档产品生产, 淘汰落后、污染、高耗能产品, 发展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大力发展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 提高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在产业中的比重, 寻求新的出口市场。三是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 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超过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速不低于东部省份的平均水平。使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辽宁省出口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以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讯及网络产品、航空航天、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产品出口为重点, 培育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4. 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2011年末与辽宁省有贸易往来的伙伴国家和地区有215个, 2011年, 辽宁省前五大出口市场为日本、欧盟、东盟、美国和韩国。2011年, 对五大市场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6.2%, 辽宁的出口市场较为集中。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要保持原有市场、不断开拓新市场、提高市场深度和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 按照《全省国际市场开拓指导计划》,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抢占市场。在巩固日本、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的同时, 全力开拓非洲、南美、东欧、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 实施出口多元化。通过提升质量、品牌、投资拓展市场深度。

5. 强化一般贸易, 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011年, 全省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43.65%, 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47.09%, 加工贸易出口占据全省出口总额近一半。优化贸易方式, 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边境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 提升一般贸易的比重, 大力促进对国内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贡献较大的一般贸易发展, 提升一般贸易地位。

辽宁加工贸易的主要问题是加工贸易的竞争优势依然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 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实现辽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一是要鼓励引导加工贸易从单一的加工向研发、设计、销售上下游延伸, 尽快提高辽宁省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产品附加值;二是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带动效应, 增强辽宁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扩大国内采购比例、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四是要鼓励发展配套产业, 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十二五”期间要以辽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 以长兴岛综合保税区为载体, 申请设立全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实现“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率先转型升级的目标。

6. 优化主体结构。

辽宁省对外贸易主体较为单一, 外资企业成为辽宁出口的主导力量, 民营企业出口所占份额低, 不利于外贸发展。辽宁对外贸易的未来应当建立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 省内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应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出口, 促进贸易主体多元化, 发挥其体制、机制优势;做强大企业,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要培育本土的世界顶级跨国公司。

7. 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实现转变辽宁外贸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和中心环节, 是实现辽宁省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决定了生产效率或者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从而决定了外贸发展方式。辽宁出口企业缺少核心技术, 出口产品质量较差, 国际竞争力低。辽宁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 可以从辽宁企业获得专利权的数量来说明。从专利获批数量来看, 辽宁的专利数量明显偏少, 从累计总数来看, 辽宁专利获批数量占全国总数的比重为3.56%。2010年, 辽宁获批专利数量仅占全国的2.31%, 与国内相对发达地区如江苏、广东等相比相距甚远。因此, 要坚持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支撑, 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水平, 进而为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8. 以出口品牌战略为主线, 引领出口发展方向。

实现辽宁省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还要辅之以品牌为主线, 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可持续力。坚持品牌为主线就是要继续落实出口品牌战略, 并利用品牌产品的出口来提高本省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出口品牌培育, 制定相关政策, 为出口品牌成长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品牌意识, 鼓励企业租品牌、买品牌、创品牌, 把品牌建设的重点放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上, 尽快建立出口产品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各方协同、阶段推进”的高科技自主品牌培育机制。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商标的产品出口企业, 通过《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PCT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和国际专利注册, 增加商标和专利的国际注册数量, 维护企业海外商标权益。通过政策引导, 每年商标境外注册100件。到“十二五”末期, 争取境外商标注册达到1000件, 境外商标注册企业达到600户。

9.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近年来辽宁省的服务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偏低。要制定全省发展服务贸易中长期规划, 推进服务贸易体系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服务贸易龙头企业, 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超过30%。积极搭建平台, 推动软件、技术、文化、会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以及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发展服务外包, 建立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着力引进总部、高端、离岸型服务外包企业, 扩大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规模。支持大连国际服务外包保税研发测试中心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并将这一模式在省内推广。抓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 发挥大连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作用和提升大连软交会的水平, 加快推进沈阳进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步伐。

四、加快转变辽宁外贸发展方式的政策

1. 加快建立外贸业绩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调整目前对各级地方政府外贸出口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建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指标考核体系, 形成有利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落实目标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把加快对外贸易发展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程。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对外贸易大省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外经贸厅对各市采取分市承包责任制, 落实发展目标, 实施业务指导, 开展目标考核。要将责任目标落实到各县 (市、区) 、各重点企业, 实施严格考核。实行考核与奖惩挂钩, 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2. 改革完善对外贸易政策。

要改革完善外贸政策, 形成有利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要鼓励出口, 加大对外贸易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帮助出口企业及时了解国家外贸政策, 争取更多项目得到国家政策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 并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加大投入。对出口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产品对外宣传与推介、参加国际专业展览会、出口产品升级以及在国外注册产品和发布信息等产生的费用予以资助。二是着力培育出口基地。依托产业集群, 通过政策扶持, 在全省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出口基地。重点培育工业品出口基地127个、农产品出口基地53个、服务外包和现代物流出口基地14个。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抓好134户出口超5000万美元的骨干企业, 通过重点扶持、派联络员指导等方法, 打造全省出口龙头企业。四是培育出口新生力量。全省在“十二五”期间培育有资质、有业绩、有增长的出口新企业20000家, 使其成长为扩大出口的新生力量。五是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外汇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 简化手续, 提高联网核查效率。推进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提高辽宁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全力将综合保税区打造成承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地。六是加强对外贸易队伍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工作需要充实和完善对外贸易管理队伍, 确保有专门的队伍和专业人员抓主对外贸易工作。要在全省开展对外贸易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3. 要改革完善财税政策。

完善财政对外贸支持的稳定机制, 推动外贸和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财政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高效益”出口产品的支持力度。保持出口退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完善出口退税机制, 加快出口退税进度, 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在出口退税上, 实行差别退税政策, 对于出口效益好的企业, 给予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对于那些出口效益差, 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业降低其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对其的出口退税。形成有利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撑体系。

4. 要改革完善金融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进出口信贷业务,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 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 扩大对风险国别和市场的承保范围, 为全省各类出口企业安全收汇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导向作用, 支持符合辽宁结构调整方向的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积极落实贸易融资政策, 推动保单融资、优买优贷业务的开展, 支持重点企业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有效使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 加大对中小企业进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

5. 完善科技进步和创新政策。

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增加政府、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的科技投入。政府要加大研发的投入, 提高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对于研发投入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减免税、低息无息贷款等。二是鼓励大学和企业联合研发, 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研发负担, 加快研发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研发的实用性, 缩短从研发到技术成果再到应用投产的时间。三是发挥进口政策在自主创新领域的作用, 加大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四是实行奖励政策, 各级财政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

摘要:对外开放以来, 辽宁省外贸规模不断增长, 结构不断改善, 辽宁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大省。但辽宁省对外贸易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以及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 外贸发展方式粗放, 难以为继。本文根据2001-2011年对外贸易的相关数据, 分析辽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现状和问题, 探讨辽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战略和路径。

篇5:如何加快集镇建设的规划和路径选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伴生了诸多严重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态问题。出口产品数量虽多但结构不合理,出口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出口企业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等等。传统粗放型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合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构筑“雁行模式”促进区域间对外贸易均衡发展。

关键词: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科技创新;产品结构;贸易磨擦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6-0085-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5年间,中国货物进出总额从206亿美元(1978年)上升到了41 600多亿美元(2013年),增长了201倍,世界货物贸易的排名从32位上升到第1位。但伟大成就的背后也伴生了诸多严重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态问题。出口产品数量虽多但结构不合理,出口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出口企业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等等。这种粗放型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做出调整。

一、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论综述

目前学界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畴的界定、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以及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等几个方面。

(一)关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畴的界定

李翀等学者(2012)提出,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它包括对内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两个方面。后者是指一个国家外部经济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对外金融和直接投资的发展方式[1]。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双向式对外贸易、国际投资、技术引进和出口、人才的流入和流出等方面(王中保,2010)[2]。贾根良(2010)认为,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一国通过创造各种制度安排,扶植、保护和创造本国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逐步从“出口低端产品并进口高端产品”向“出口高端产品并进口低端产品”转变[3]。

(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关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学界一般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使得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量入为出,同时加大出口力度并促进制造业回归,支持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商务部课题组,2012)[4]。欧美等经济体增长惨淡,企业销售市场萎缩,失业率上升等引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我国反倾销、技术性壁垒、标准性及绿色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频繁出现(王放,2009)[5]。发达国家企图通过主导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规则,包括约束性的减排义务、边境碳税等手段,在未来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领域占据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同时制约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权利。我国可能面临发达国家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枷锁,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将会受到制约(商务部课题组,2010)[6]。

关于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简新华、李延东(2011)等指出,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以数量扩张、外延扩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依靠廉价劳力、较少的环境成本、超低价格和增大规模取胜[7]。李翀(2011)认为,虽然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名义上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但实质上中国还处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在土地使用上给予过多的优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8]。

(三)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模式和路径

关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学界观点有些不同。一些学者提出,只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就不应该发生变化。也有学者认为,应改变传统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动力由国外转移到国内,建立以内需为主导、外需出口为辅的经济发展战略。刘国光(2010)等提出,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不能继续走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但是单纯的封闭式进口替代战略也不可取,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坚持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相协调的道路[9]。程恩富(2009)提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起“低损耗、高效益;双向互动,自主创新”的“精益型”对外开放模式,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10]。简新华和张皓(2007)从具体细化角度说明转变的目标: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市场多元化、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科技兴贸、以质取胜、产业结构合理、附加值大、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11]。

二、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度强调出口导向,贸易顺差过大

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出口。如图1所示,在这方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成功。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在一段时期内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但这种低水平的数量扩张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击败了竞争对手,占领了低端市场,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巨额贸易顺差也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二)高新技术出口自主知识产权严重缺乏

如果仅从数据上看,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貌似已经进入技术领先的强国之列,但实则不然,有诸多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出口产品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如图2所示,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多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占70%左右,电子技术产品位列第二,但也不过17%以内,其余总计占不足15%。这说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水平发展极不均衡,存在结构性失调。而排名前两位的出口产业又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缺少独立知识产权。能够代表大国技术发展水平和地位的航空航天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水平有限,出口能力薄弱。二是出口企业结构类型严重失衡。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中外合资企业次之。2002年外商独资企业占55.4%,2006年达到峰值68.6%,2012年回落为60.7%。同年度中外合资企业约占16.8%,国有企业仅为5.7%。

(三)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

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与飞速发展的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特征。如表1所示,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口比重虽然有所增加,出口比重却在不断降低,而且服务贸易逆差也在逐年增大,2012年甚至高达897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贸易比重为9.3%(2012年),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服务贸易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区域间外贸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对外贸易依存度主要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也可以表明其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如图3所示,我国目前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域之间外贸依存度差异巨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2004—2007年外贸依存度均超过95%以上。2012年我国平均外贸依存度为50.1%,中部与西部地区分别仅为10.06%和11.91%。东北地区一些年份能接近20%左右,但始终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中西部地区本质上仍属于内向型经济结构,参与国际分工较少,外贸发展水平很低,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基本没有太多体现。但东部地区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也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该地区外贸依存度降到了10年内最低点67.43%,与峰值的2006年相比,降幅超过了30%,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三、促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分析

(一)合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实现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需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中对出口导向的过度追求,合理利用“两种资源”,使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协调发展。扩大进口规模,有利于逐步消减巨额贸易顺差,平衡国际收支。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引进,能够不断优化进口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进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缓解通胀压力。

合理利用“两种资源”的同时,更要充分开发“两个市场”,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投资设厂,我国只赚取少量的加工费用,却被转嫁了大量的贸易摩擦和环境污染,改变这种局面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鼓励中国企业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实现自身的全球产业布局。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网络服务,为企业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和安全保障。

(二)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最核心的要求,应该是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自主品牌的掌握。政府要在高科技战略性领域设立专项基金,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自主品牌,严格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提高企业对新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造的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完善外资企业技术人员扩散机制、知识扩散机制及地区扩散机制,提升外资利用效率。

(三)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始终受制于服务业发展水平,必须予以重点突破。政府要出台政策,对服务产品出口进行全方位支持:加大出口信贷额度,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加强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等。改善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推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旅游业,发挥其产业带动效力和辐射效应。

(四)构筑国内“雁行模式”,促进区域间对外贸易协调发展

“雁行模式”在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目前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与当时东亚发展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适当进行借鉴。如果把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设为“领头雁”,中部和东北地区作为“雁身”,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雁尾”,就可以大致构造出中国区域间发展的“雁行模式”。对东部地区应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加快其“走出去”的步伐。中部与东北地区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加强深加工贸易的发展;西部地区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并最终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翀.战略抉择: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转型[J].学术月刊,2012,(1).

[2]王中保.科学发展需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J].甘肃理论学刊,2010,(10).

[3]贾根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呼唤经济发展战略的变革[J].经济纵横,2010,(9).

[4]商务部课题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贸易,2012,(6).

[5]王放.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出口企业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5).

[6]商务部课题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之抉择[J].国际贸易,2010,(1).

[7]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学术月刊,2010,(8).

[8]李翀.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

[9]刘国光.关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看法[A].激辩“新开放策论”[C].程恩富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程恩富,尹栾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须实现“五个控制和提升”[J].经济学动态,2009,(4).

[11]简新华,张皓.论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7,(8).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many seriou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ocial ecological problems. Export products more but with unreasonable structure; export industry h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high investment and low efficiency, export enterpris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foreign technology, lack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 and so on. Traditional extensive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has apparently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we must make adjust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We should reasonable use the "two resources" and the "two markets",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improve the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nstruct the "flying geese model"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reign trade.

Key words: foreign economic, the development mod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ade in servic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structure, trade grind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many seriou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ocial ecological problems. Export products more but with unreasonable structure; export industry h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high investment and low efficiency, export enterpris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foreign technology, lack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 and so on. Traditional extensive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has apparently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we must make adjust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We should reasonable use the "two resources" and the "two markets",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improve the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nstruct the "flying geese model"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reign trade.

Key words: foreign economic, the development mod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ade in servic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structure, trade grind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many seriou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ocial ecological problems. Export products more but with unreasonable structure; export industry h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high investment and low efficiency, export enterpris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foreign technology, lack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 and so on. Traditional extensive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has apparently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we must make adjust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We should reasonable use the "two resources" and the "two markets",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improve the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nstruct the "flying geese model"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reign trade.

上一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文艺晚会观后感下一篇:xx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