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2024-07-16

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通用8篇)

篇1: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江泽民同志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强化农村基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大田县各级各部门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初步形

成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模式和路子。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都贯穿着“系统工程”观念、“以人为本”原则和“关键在党”的思想,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一)要抓好“两个规范”。即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

篇2: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年级:2011年秋

专业:姓名:学校: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把“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下来,是全党完善基层组织的使命,是人民民主自治意愿,也是历史发展的抉择。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实践,努力开拓,不断把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引向深入,使农村各项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调查时间:

2013年3月1日至5月6日

三、调查地点:

宁晋县北鱼乡

四、调查范围:

北鱼乡六个行政村的部分农民群众、村干部、和部分党员

五、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

六、调查过程:

调 查 问 卷

第 1题、您的性别A、男B、女

第 2 题、您的年龄段:

A、18岁以下B、18—28C、29—35D、36以上 第 3 题、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

第 4 题、您听说过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吗?

A、听说过B、没有听说过

第 5 题、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基层民主法制的?

A、广播B、电视C、宣传单D、其它

第 6 题、日常生活中,你经常关心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个话题吗?

A、经常B、一般C、很少

第7题,您认为您所在村委会是否真正实行了民主与法制政策?

A、是的,有很好实行B、没有,只是做做样子C、不清楚

第 8 题,你知道自己在居住的村中拥有何种民主权利吗?

A、清楚B、模糊知道一些C、不清楚

第9题,村内有关群众利益的事情,是否有参与商议?

A、参与B没有

第 10 题,你对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什么建议?

七、调查结果:

篇3: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一、维护民主权利, 促进新农村全面发展

(一) 在新法制定的目的上, 更加注重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在98版《村组法》基础上, 10版《村组法》第一条将旧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改为“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了对村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强调村民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地位, 且“新农村建设”不仅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主题, 还有着更丰富的内容, 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

在村民委员会的设立上, 除了要便于群众自治, 还要遵循“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原则设立” (新法第3条) , 这有利于提高村民民主自治和管理的有效性。

(三) 进一步强化和具体化了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的作用, 除了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外, 还要“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 (新法第4条) 。

(四) 组织设置更加完善, 职责任务更加明晰。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 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工作” (新法第7条) 。村民委员会既要“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 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 还要“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发展文化教育, 普及科技知识”, 也要“促进男女平等, 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新法第9条) , 突出男女平等, 计划生育的内涵进一步深化, 它不仅是对数量的控制, 更是对性别平等的保护。在新法第9条中还提出了“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 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化发展, 也是未来新农村发展的一大趋势, 村民委员会应为此积极努力。

(五) 提高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的法律意识、高职业道德, 热心村民服务,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新法第10条明确提出, “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 遵守并组织实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 办事公道, 廉洁奉公, 热心为村民服务, 接受村民监督”。

二、完善民主选举方式, 提高选举的民主性、公平性和实际操作性

(一) 明确村民委员会的产生。

在旧法中“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旧法第13条) 。但这样的规定还是缺乏明确性, 界定不清晰, 因此新法第12条规定“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 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明确了村民选举委员会的组成成员, 且明确了是村民“代表”会议和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虽然只增加了四个字, 但意义已大不相同, 更具民主性。在新法第12条中还对候选和递补做了明确规定“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 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或者因其他原因出缺的, 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 也可以另行推选。”这让村民选举委员会的候补和递补的规范化操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二) 开创“登记选民”, 提高民主选举的可操作性和公平性。

旧法中“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都应当登记。但随着改革开放, 很多村民长期在外务工、经商, 常年不归、对村委会选举不关心、不参加或想参加但因时间距离遥远不便村参加, 因此实际参加人数少, 造成了基数大, 实际投票人少, 不足法定人数, 使农村的选举越来越困难。对此, 新法较有开创性的将“选民”与“登记选民”予以区别。新法第13条规定“村民委员会选举时, 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登记, 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 (一) 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 (二) 户籍在本村, 不在本村居住, 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 (三) 户籍不在本村, 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 本人申请参加选举, 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这就保障了所有愿参加、能参加、要参加的村民都能及时有效的参与到民主选举过程中来。且新法第14条规定“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二十日前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布。对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有异议的, 应当自名单公布之日起五日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申诉, 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并公布处理结果。”这使民主选举有了更为公平、公开、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三) 对参加选举的过程、候选人的提名、及补选有了更详细具体的要求。

10法详细的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 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民提名候选人, 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 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 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 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新法第15条) , 这一条规定就对候选人的能力、素质有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而且其中还特别提出了候选人与村民见面进行履职演说和答辩, 这为有助于新选出的村委在任职前对自己的工作、任务更加明确, 且与村民的互动有助于村民对候选人有更多的了解, 以便于在选举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选出能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好村官。

(四) 对村委会成员的罢免也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旧法第16条“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 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而新法新增加了一句“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 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 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这就使村民的罢免权更进一步的得到增强。且新法规定“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 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 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而不再是“具有选举权的村民”。

(五) 对于补选和工作移交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村民委员会成员出缺, 可以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补选。补选程序参照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办理。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到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时止”。 (新法第19条) 这让补选程序更加法制化、规范化。“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十日内完成工作移交。工作移交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 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监督。” (新法第20条) 移交工作正式纳入法律监督范围内, 让基层民主选举工作得到坚实的保障。

三、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让民主权利切实得到实现

(一) 明确村民会议的召集。

新法21条规定“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 应当召集村民会议。召集村民会议, 应当提前十天通知村民。”从本条中可以看出, 新法更加注重村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 村民的提议权、知情权进一步在新法上加以明确。

(二) 明确村民会议的权限。

“村民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年度工作报告, 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年度工作报告, 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新法第23条) 。这使村民会议的权限更加规范, 改变了以往村民会议的权职不清晰。

(三) 村民代表。

新增了“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 接受村民监督。”这有助于改变以往村名代表的选任的随意性, 明确村民代表对谁负责、受谁监督,

(四) 村民小组会议。

除了村民会议可以对村级事务进行决策和管理之外, 新法还增加了对村民小组会议的规定。新法第28条规定“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企业和其他财产的经营管理以及公益事项的办理, 由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讨论决定, 所作决定及实施情况应当及时向本村民小组的村民公布。”这是在旧法中不曾提到的, 这一规定使村民小组会议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 也保障了村级事务权利实施的自主性。

四、加强民主监督, 使民主权利得到真实保障

(一) 坚持总体工作原则。

“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 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 (新法第29条)

(二) 村务公开的内容进一步更新。

“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涉及本村村民利益, 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 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随时公布。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所公布事项的真实性, 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新法第30条) , 更加注重对村民利益的关注和维护。

(三) 完善村务监督机构。

“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 负责村民民主理财, 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 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 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 (新法第32条)

(四) 建立民主评议制度。

“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聘用人员, 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 (新法第33条)

(五) 建立完备的村务档案.

“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村务档案。村务档案包括:选举文件和选票, 会议记录, 土地发包方案和承包合同, 经济合同, 集体财务账目, 集体资产登记文件, 公益设施基本资料, 基本建设资料, 宅基地使用方案, 征地补偿费使用及分配方案等。村务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新法第34条)

(六) 实行任期和离任审计。

“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部门、财政部门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审计结果应当公布, 其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在下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之前公布。” (新法第35条)

(七)

村民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 “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 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新法第36条)

摘要:《村组法》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于2010年10月28日重新修订并颁布实施。新的《村组法》在内容上和在形式上都有着重大变化, 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都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规定。新的《村组法》弥补了旧《村组法》 (1998年颁布实施) 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为助推基层民主的法制化建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新《村组法》的“新”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村组法》,基层民主法制化,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晋生, 张志刚.《基层民主的更坚实保障----新修订,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理解与适用》[J].党史博采, 2011 (12) .

[2]谢炜.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法律演进、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云南社会科学, 2012第1期.

[3]曹利.民主之维中的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的法理内涵之解读[J].法学杂志, 2011, (2) .

[4]申保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修订草案) 备受关注[J].农村百事通, 2010, (19) .

篇4:基层政协协商民主的法制保障二题

关键词:基层政协 协商民主 组织法 程序法

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1 〕但是,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研究人民政协实施协商民主的具体制度是否完备以及如何从理论上完善该制度等问题,却较少有全面、详细的分析。有鉴于此,为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精神,本文拟从组织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以上海市静安区政协的实践探索为例,讨论基层政协协商民主的法制保障问题。

一、基层政协协商民主的组织法保障

组织法是规定特定法律上组织的组成和内部活动的法律。从组织法的角度讨论特定组织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现代法治对公民权利,尤其是基本权利的保护包括三个方面:国家不得随意干预公民特定的自由与自由空间、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以及保证国民可以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与在国家机关担任职务。其中,第二个方面包括制度保障和机构等内容,要求国家按照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需求设定特定的组织。〔2 〕人民政协依照《宪法》的规定:“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这样的重要组织应当拥有良好的组织法基础。同时,由于宪法的规定往往非常原则,因而需要对人民政协的组成和内部活动设定合乎法治精神并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的具体的组织法规则。

(一)基层政协实施协商民主所遵循的组织规则的现状

1.基层政协实施协商民主所遵循的组织规则的发展

确定人民政协在实施协商民主时所应当遵循的组织规则的规范首先是全国政协制定的规则和中央发布的若干文件,如《中国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章程》(以下简称为《政协章程》)、《中共中央加强人民政协的工作》等。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和各地方政协还可以各自制定相对具体的规则。由于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之间是工作指导关系,因而,各地方政协在制定规则时一般以全国政协的组织规则为蓝本。

笔者在静安区政协实施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发现,基层政协在制定自己的组织规则时,除依照全国政协的相关规则外,还开始作出新的或更为具体的尝试。例如,与《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相比,静安区制定的《政协上海市静安区委员会优秀提案评选办法》增加了优秀提案的评选程序,包括征集推荐、初步评选、主任会议讨论、提案委员会讨论以及主席会议审定等程序。这种变化符合组织法应当“公开、明确、稳定”的要求。再如,与《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相比,《政协上海市静安区委员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增加了“社情民意信息联络员”的内容。与《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视察工作条例》相比,《政协上海市静安区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委员视察工作的意见》规定更为细致的组织规则,如“认真选好视察题目”等。这些变化能表现出政协组织规则在提高组织效能方面的努力。

在已有的规则发展之外,基层政协还在努力探索新的、但尚未被制度化的组织模式。比如,静安区政协设立了社区联络组。静安区政协社区联络组是在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的一个工作机构,列入区政协专门委员会序列。政协社区联络组按照政协委员志愿和工作需要的原则,由居住、工作在各社区的政协委员组成,并以各社区为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履职活动。社区联络组由区政协秘书长和静安区当前的5位街道办主任领导,在5个街道成立政协社区联络小组,由各街道的主任和分管副书记(均为政协委员)领导。其他政协委员可以选择参加社区联络组。静安区江宁街道还成立了社区议事团。江宁街道组织了侨、台、少数民族、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身份的20多名代表性人士组成社区议事团,该议事团作为辖区内统战资源的一个智囊组织,并制定了《议事团工作规则》。这些尝试的出发点是政协走进社区,而走进社区的目的则是保证政协能够更加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民意,更有效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职能。这些努力同样是推进基层政协组织规则更有效率,更加符合组织法要求的尝试。

2.基层政协实施协商民主遵循的组织规则中的问题

在取得一定的成果的同时,基层政协实施协商民主遵循的组织规则也存在一些问题。

篇5: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一、创建的基本情况我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自去年5月开展以来,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出发,经过试点、推广,目前在全区118个村民委员会全面展开,其中区、镇街两级试点单位25个,占21%。全区11个镇街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办法,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依法治镇(街)办公室负责牵头指导、检查、落实。

二、创建的具体做法回顾近一年来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稳步推进一是统一认识,大力宣传,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创建前,我们通过座谈会了解到,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搞民主法治创建活动,会给村里的工作带来麻烦,会给自己套上“紧箍咒”,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有的人认为是搞形式主义,积极性不高。针对镇、村干部群众的种种想法,我们从不同角度向干部群众宣传分析创建的必要性,把提高镇(街)村干部的民主法治观念,统一对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要的认识,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通过召开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举办法律讲座,开展送法下乡等形式,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维护村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具体做法向干部群众宣传;并利用各种机会,大造舆论,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创建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二是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制定创建标准。创建前,我们先后向宁波、盐城等市了解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并结合村民自治模范村标准和农村支部升级达标(五好支部)标准及文明村的标准,与区组织、民政、宣传(文明办)、综治等部门协调,一道下基层调研。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拟订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实施意见》及标准和示范内容讨论稿,发各镇(街)、部分村和区机关有关部门征求修改意见,共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三十多条。后又召开座谈会,再次征求意见,使创建的内容和标准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紧密结合实际,涵盖内容广,便于操作和考核。定稿后报区委、区政府批准通过,最后以区委办、政府办文件的形式转发(讨论修改的时间近四个月:8月-12月)。三是开展试点,培植典型,争取区委重视。我们选择了沿江镇冯墙村和珠江镇七里桥村作为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试点单位,先后在试点村召开座谈会和工作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围绕“四民主”、“两公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组织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工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我们先后邀请区委分管领导和组织、宣传、民政等部门领导到试点单位听取汇报,进行考察指导,争取区委和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四是适时推广,加强指导,全面推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12月12日,区委在沿江镇冯墙村召开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现场会”,推广冯墙村、七里桥村的经验。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各镇(街)分管书记、司法所长、部分村书记或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由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考核;组织、宣传、纪检、民政、综治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镇(街)党委、政府负责本地区创建工作;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区绝大多数村达到示范村标准。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创建活动夯实基础。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把法制宣传教育贯彻创建始终,重点抓住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两种对象,广泛开展以基本国策、农村基层民主、农业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明确要求每个村应建一个法制宣传栏、成立一个法制学校、配备一套法律书籍,构建法制教育物质载体。法制教育坚持三抓:一抓村组干部、党员法律素质的提高。抓住冬训、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等契机,利用村法制学校,对村组干部和党员进行法律培训40余场次,参加人员近3000人次。二抓教育形式多样化,调查报告《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载体 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坚持“送”法进农户,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教堂等活动。星甸镇去年实施的农民教育工程,把法制教育列入其中,规定镇干部每人包10户,教师包5户,村组干部包3户,党员包1户,带领群众学法,年终检查考核,此举有力地促进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三抓多管齐下,营造全民学法氛围。通过举办法制宣传月、法制文艺演出、文明守法户评比、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村民法制学校、有线广播、宣传栏(板报)等阵地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把普法工作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二是依法建章立制,提高创建水平。依法建章立制是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中心环节。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须制定一套上符法律法规和政策、下合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作为村干部依法管理的依据和规范村干部、村民行为的准则。因此,我们在创建活动中,狠抓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对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依法进行制定或修改,真正体现合法性、民主性、平等性的原则。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内容涉及到村支部和村委会及下属委员会职责、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土地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村干部的行为规范、村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力求把村级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围绕“四个民主”,加强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建设。三是以村务公开为抓手,实行民主监督。村务公开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创建活动的重要工作。创建中,试点村都对村务公开栏进行出新,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定时公开。凡涉及村民利益的,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拨、财务收支、征地(带劳)补偿等内容必须及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此基础上,村里建立了党支部、村委会工作报告制度,成立了财务管理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实行了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等一系列民主监督制度,对村干部和村务、财务进行监督,有效地保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创建过程中,针对农村存在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各村都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治调组织建设,建立了警务室、检察室和纠纷调解室;成立了安置帮教、护村队等组织,配合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妥善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纠纷排查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化量矛盾纠纷。有些村聘请法律顾问,让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有效地增强了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维护了农村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村民生产、生活的安全。

(三)注重结合,增强活力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力求使创建工作增强活力,使创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一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相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是保障和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在创建中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村级经济发展抓创建,以创建促经济发展,以发展巩固创建,较好地发挥了创建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创建活动具有了强大的动力。二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创建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为创建活动提供广泛的支撑和依托。在创建中坚持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以创建促进民俗、民风的好转;同时,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推进创建工作。如顶山镇大新村在评选星级文明户活动中,把创建内容贯穿始终,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三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党组织的建设有机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一项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才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同时,创建过程也是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过程。创建工作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因此,我们在创建中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加强党组织的建设紧密结合。

三、下步创建工作的打算通过近一年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提高认识、形成创建良好氛围是关键;齐创共建、形成合力是前提;建章立制、依法办事是核心;组织建设、党的领导是保证;普法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我区的创建工作还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提高,把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1、进行再动员,大造创建声势。举办镇村有关人员参加的创建工作培训班,举办创建工作宣传周,重点对创建的意义、内容、目标、标准以及与创建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召开阶段性创造工作座谈会和现场会,进行再宣传、再动员。

2、汇编制度,进行推广交流。选择1-2个制度建设比较好的村,对其制度归纳汇编,供其他村参考。区依治办将总结创建中带规律性的东西,编印创建工作手册,发给各村,便于指导创建工作。

3、成立指导小组,加强指导监督。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指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镇(街)村,指导、督促创建工作。

4、组织检查考核,及时总结创建成果。按照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实施意见的要求,今年底将成立考核小组,按照标准,对各镇(街)创建工作进行抽查考核,将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对达标村进行授牌。

5、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结合“四五”普法工作,运用多种形式,对村组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促进“两个转变”。

6、按照市里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形式方法,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四、目前创建工作存在问题

1、少数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不列位,工作缺乏力度,工作不能按要求完成。

2、整体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村与村之间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经济实力悬殊较大,再加上村两委班子的情况不同,创建工作整体推进较难。

篇6: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载体 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5月区县合并后,新的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富民强区,打造江北新市区”的宏伟目标。依法治区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为“富民强区、加快发展”创造优越法治环境,我们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寻找工作突破口,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在全区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深化依法治村,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现将我区的创建工作作一汇报: 一、创建的基本情况 我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自去年5月开展以来,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出发,经过试点、推广,目前在全区118个村民委员会全面展开,其中区、镇街两级试点单位25个,占21%。全区11个镇街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办法,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依法治镇(街)办公室负责牵头指导、检查、落实。 二、创建的具体做法 回顾近一年来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一是统一认识,大力宣传,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创建前,我们通过座谈会了解到,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搞民主法治创建活动,会给村里的工作带来麻烦,会给自己套上“紧箍咒”,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有的人认为是搞形式主义,积极性不高。针对镇、村干部群众的种种想法,我们从不同角度向干部群众宣传分析创建的必要性,把提高镇(街)村干部的民主法治观念,统一对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要的认识,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通过召开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举办法律讲座,开展送法下乡等形式,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维护村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具体做法向干部群众宣传;并利用各种机会,大造舆论,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创建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 二是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制定创建标准。创建前,我们先后向宁波、盐城等市了解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并结合村民自治模范村标准和农村支部升级达标(五好支部)标准及文明村的标准,与区组织、民政、宣传(文明办)、综治等部门协调,一道下基层调研。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拟订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实施意见》及标准和示范内容讨论稿,发各镇(街)、部分村和区机关有关部门征求修改意见,共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三十多条。后又召开座谈会,再次征求意见,使创建的内容和标准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紧密结合实际,涵盖内容广,便于操作和考核。定稿后报区委、区政府批准通过,最后以区委办、政府办文件的形式转发(讨论修改的时间近四个月:8月-12月)。 三是开展试点,培植典型,争取区委重视。我们选择了沿江镇冯墙村和珠江镇七里桥村作为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试点单位,先后在试点村召开座谈会和工作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围绕“四民主”、“两公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组织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工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我们先后邀请区委分管领导和组织、宣传、民政等部门领导到试点单位听取汇报,进行考察指导,争取区委和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四是适时推广,加强指导,全面推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月12日,区委在沿江镇冯墙村召开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现场会”,推广冯墙村、七里桥村的经验。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各镇(街)分管书记、司法所长、部分村书记或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由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考核;组织、宣传、纪检、民政、综治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镇(街)党委、政府负责本地区创建工作;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区绝大多数村达到示范村标准。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创建活动夯实基础。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把法制宣传教育贯彻创建始终,重点抓住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两种对象,广泛开展以基本国策、农村基层民主、农业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明确要求每个村应建一个法制宣传栏、成立一个法制学校、配备一套法律书籍,构建法制教育物质载体。法制教育坚持三抓:一抓村组干部、党员法律素质的提高。抓住冬训、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等契机,利用村法制学校,对村组干部和党员进行法律培训40余场次,参加人员近3000人次。二抓教育形式多样化。坚持“送”法进农户,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教堂等活动。星甸镇去年实施的农民教育工程,把法制教育列入其中,规定镇干部每人包10户,教师包5户,村组干部包3户,党员包1户,带领群众学法,年终检查考核,此举有力地促进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三抓多管齐下,营造全民学法氛围。通过举办法制宣传月、法制文艺演出、文明守法户评比、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村民法制学校、有线广播、宣传栏(板报)等阵地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把普法工作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二是依法建章立制,提高创建水平。依法建章立制是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中心环节。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须制定一套上符法律法规和政策、下合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作为村干部依法管理的依据和规范村干部、村民行为的准则。因此,我们在创建活动中,狠抓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对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依法进行制定或修改,真正体现合法性、民主性、平等性的原则。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内容涉及到村支部和村委会及下属委员会职责、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土地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村干部的行为规范、村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力求把村级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围绕“四个民主”,加强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建设。 三是以村务公开为抓手,实行民主监督。村务公开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创建活动的重要工作。创建中,试点村都对村务公开栏进行出新,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定时公开。凡涉及村民利益的,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拨、财务收支、征地(带劳)补偿等内容必须及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此基础上,村里建立了党支部、村委会工作报告制度,成立了财务管理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实行了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等一系列民主监督制度,对村干部和村务、财务进行监督,有效地保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创建过程中,针对农村存在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各村都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治调组织建设,建立了警务室、检察室和纠纷调解室;成立了安置帮教、护村队等组织,配合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妥善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纠纷排查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化量矛盾纠纷。有些村聘请法律顾问,让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有效地增强了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维护了农村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村民生产、生活的安全。 (三)注重结合,增强活力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力求使创建工作增强活力,使创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相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是保障和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在创建中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村级经济发展抓创建,以创建促经济发展,以发展巩固创建,较好地发挥了创建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创建活动具有了强大的动力。 二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创建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为创建活动提供广泛的支撑和依托。在创建中坚持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以创建促进民俗、民风的好转;同时,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推进创建工作。如顶山镇大新村在评选星级文明户活动中,把创建内容贯穿始终,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三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党组织的建设有机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一项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才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同时,创建过程也是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过程。创建工作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因此,我们在创建中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加强党组织的建设紧密结合。 三、下步创建工作的打算 通过近一年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提高认识、形成创建良好氛围是关键;齐创共建、形成合力是前提;建章立制、依法办事是核心;组织建设、党的领导是保证;普法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我区的创建工作还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提高,把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1、进行再动员,大造创建声势。举办镇村有关人员参加的创建工作培训班,举办创建工作宣传周,重点对创建的意义、内容、目标、标准以及与创建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召开阶段性创造工作座谈会和现场会,进行再宣传、再动员。 2、汇编制度,进行推广交流。选择1-2个制度建设比较好的村,对其制度归纳汇编,供其他村参考。区依治办将总结创建中带规律性的东西,编印创建工作手册,发给各村,便于指导创建工作。 3、成立指导小组,加强指导监督。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指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镇(街)村,指导、督促创建工作。 4、组织检查考核,及时总结创建成果。按照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实施意见的要求,今年底将成立考核小组,按照标准,对各镇(街)创建工作进行抽查考核,将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对达标村进行授牌。 5、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结合“四五”普法工作,运用多种形式,对村组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促进“两个转变”。 6、按照市里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形式方法,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四、目前创建工作存在问题 1、少数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不列位,工作缺乏力度,工作不能按要求完成。 2、整体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村与村之间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经济实力悬殊较大,再加上村两委班子的情况不同,创建工作整体推进较难。 3、镇(街)村创建经费缺乏,束缚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篇7:如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但是,当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推进基层民主的合力不够,限制了基层民主的发展。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巴林左旗富河镇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初步建立起‚党内带动,强化监督,完善服务‛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模式,构筑了比较完善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富河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我们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村“两委”换届为重点,选优配强“两委”班子 富河镇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2009年认真抓好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实现了选举一次成功。全镇10个村党支部采用‚两推一选‛的方式选举产生村党支部委员49名,其中党支部书记8名,副书记主持工作2名。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共依法选出村委会成员34人,其中主任10人,委员24人。通过本次换届选举,村党支部整体素质普遍提高,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发挥,特别是将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扎实、品德优良、群众拥护、乐于奉献、热心农村工作的人选为党支部书记,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

斗力;村委会班子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使6名懂经济、会管理、办事公道、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人充实到了村‚两委‛班子中,为建设一支能够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村干部队伍奠定了基础。

二、以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行 “四议三公开两报告一论证”工作法

富河镇为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增加工作透明度,在全镇推行了‚四议三公开两报告一论证‛工作法。‚四议三公开两报告一论证‛工作法就是是凡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先由村党支部提议、再交村‚两委‛商议、然后交村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作决议。决议形成过程中实行决议事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决议事项报镇纪检委备案,决议结果报镇党委审核。对于法律性较强、易引起司法纠纷的事项,表决之前先行‚司法论证‛或‚专业论证‛。

富河镇在推行‚四议三公开两报告一论证‛工作法过程中,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组织了两次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现场会,邀请了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专家进行讲座,系统的学习了‚四议三公开两报告一论证‛工作法,并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到外地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增强了村级组织和干部的服务能力,解放了思想,提升了基层组织规范化水平。在富河镇和平村胜利自然村与内蒙古时丹达矿业公司的占地补偿纠纷中,富河镇党委派出党建指导组长驻该村,指导党支部按照‚四议三公开两报告一论证‛的决策程序开展

工作。从补偿标准、补偿面积、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决策,形成了完备的办事程序,使矛盾双方都认可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富河镇加拉嘎村在落实节水灌溉项目工作中按照‚四议三公开两报告一论证‛的决策程序开展工作,广泛征求项目区内的群众意见,签订项目实施协议书,并组建了富河惠民甜菜合作社,把项目的监督权交给合作社,镇村两级主要进行协调服务,确保了项目按期完工并顺利投入使用。

三、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为突破口,推行村会计代理制 为了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富河镇在全镇推行‚村财 镇管,官支民审‛制度,全面推行村会计代理制,制定了严格的操作程序,加大对村干部和村级财务的审计力度。镇代理中心顺利化解了富河镇横河子村、富河村新老班子工作交接等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按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富河镇各村都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召开理财小组会议,参与制定本村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对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接受村民委托查阅、审核有关财务帐目。民主理财小组规范了村‚两委‛班子严格按民主理财制度使用村集体资产,并定期进行财务公开。

四、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动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来保障民主的实施,用民主的效果来推动经济发展。

富河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培养壮大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各村都有成型的便民服务组织或行业协会(合作社),其中比较好的是乌兰坝鑫森养牛合作社、加拉嘎鑫岳养羊合作社、和平食用菌合作社。乌兰坝鑫森养牛合作社理事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养牛大户王森担任,现已入社成员156户,存栏基础母牛1820头,年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现在正在申报自治区级优秀合作社。和平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由村党支部委员、种植大户韩树森担任,入社成员13户,食用菌规模达到100万单位,年实现产值,300多万元。

五、以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为手段,加强基层民主监督

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建设是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农村牧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富河镇在全镇各村都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在选举产生村民监督委员会时,对成员的任职条件作出了近乎‚苛刻‛的规定,监督委员会委员不仅要求是能力强、素质高、公道正派的村民代表,而且不能是村‚两委‛成员及其直系亲属。为了做好候选人的资格审查,镇党委组成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并将选举结果报巴林左旗组织部备案。

新成立的村民监督委员会,改变了村‚两委‛主要领导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状况,广大村民监督委员会委员由于不带‚包袱‛,不存在利益和关系瓜葛,所以能够干净利索的从事监督工作,从而实现了村务监督由‚同体

监督‛向‚异体监督‛的转变,使各种矛盾有了内部化解的新机制。富河镇乌兰坝村村民刘玉峰说:‚俺村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委员都是群众选出来的,他们就是俺的‘代言人’。俺对村‘两委’重大决议有啥想法,都会找他们‘通通气’,村里有啥‘大事’,村民监督委员会也会征求俺的意见,俺对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工作很满意。‛

篇8: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高校民主党派教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一支生力军,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这支生力军的重要机构。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作为民主党派的基本组成单位, 是联系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桥梁和纽带, 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整体职能作用的发挥, 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的巩固和完善。面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 面对西方分裂势力的渗透与影响, 切实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思想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核心。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 树立政党意识, 有利于提高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出谋划策, 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台阶。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有利于民主党派成员自身政治把握能力的提高, 从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更有利于抵御西方分裂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

(二) 组织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关键。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组织建设, 优化组织发展, 切实加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层次梯队构建, 为各民主党派组织的顺利交接和人才储备奠定有力的人才保障, 丰富党的执政资源, 从组织上保证多党合作制的连续性, 为高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 制度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保障。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 特别是设计好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干部考核测评体系, 不仅能从根本上把好干部选拔关, 更能合理的运用制度资源, 更加有效的支持、鼓励各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开展民主监督, 促进基层组织整体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更好地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做贡献。

由此可见, 有的放矢地做好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着十分深远的重要意义。 但随着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迅速发展, 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 使得高校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结构, 知识层次结构, 党派成员的责任意识, 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都发生了变化, 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 对于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所出现问题, 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党派成员缺乏必要的参政议政素养。

少数民主党派成员加入党派的动机明显。觉得加入了民主党派, 提拔的机会多些, 把加入民主党派作为捞取政治资本、获取政治安排的手段, 借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参政议政素养。部分党派成员参政意识薄弱, 不能主动谋事, 不能主动考虑为本党派主要代表在反映社情民意、参政议政上提供素材依据, 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其二, 缺乏民主党派成员应该有的政治立场, 缺少建言献策、仗义执言的胆识, 不少成员存在着提建议或意见就会得罪人的心理, 不讲真话, 严重减弱了民主党派职能。其三, 缺乏大局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参政意识, 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的职责。各民主党派来自不同的院系或部门, 所擅长的专业和关注的领域不同, 在参政议政时只代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有失代表性。

(二) 组织发展失衡。

有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因原有成员数量相对过少或急于摆脱成员老化现象, 盲目扩充规模。另一方面, 组织发展单一, 由于高校各民主党派间的横向联系较少, 只在较为熟悉的人员中进行组织发展, 忽略了其他学科, 造成组织发展中学科特色单一。

(三) 制度建设欠缺。

尤其是考核测评制度没有与绩效挂钩, 党派组织开展活动不经常或流于形式。主观因素: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是教学、科研精英, 甚至有一些成员担任了行政职务, 社会活动较多, 往往忙于日常事务性的事情, 因此常常无暇顾及党派活动。大多采取简单的聚餐、喝茶、外出郊游等形式, 往往忽视了政治性, 成了单纯的联谊交友活动。客观因素:民主党派人员由于居住分散, 工作单位分散, 致使有些民主党派成员不能参加组织生活。

三、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 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

开展思想建设, 就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 促进教育活动更加鲜活有效, 而不是一味的组织枯燥学习和作为任务来完成。其中寓教于践法, 即强化思想教育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是有益的尝试。说其有益是指将教育活动主动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 能与党派服务社会的职能挂钩, 既能保证政治性与实践性, 又能保证思想性与教育性, 从而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和提高服务社会活动的质量。首先, 基层组织要策划好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就要明确教育活动的主题, 分阶段有序推进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积极营造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根据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的特色与专业优势, 如利用公休日、节假日开展爱心助残、组织绘画义卖活动来支助贫困学生、组织送药下乡和医疗义诊活动来帮助体弱多病的人们, 提供法律援助活动, 开展科技、文化等咨询和宣传教育等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教育活动, 一方面可以增强党派成员的服务意识, 而且, 增强了基层组织和广大党派成员的活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 党派成员通过在活动中与群众接触, 了解民意, 为日后的参政议政和反映社情民意提供素材。向实践学习, 向群众学习, 这也是解放思想, 提高思想认识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其次, 策划开展社会服务教育活动, 要开阔思路, 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拓展广度和深度。要思考怎样才能把社会服务职能与调查基层的社情民意、研究分析社会问题更好的贯穿起来, 要在活动中掌握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将活动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及时加以整理、提炼、归纳和完善, 做出实效性, 从宏观上为执政党提出远景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和意见, 供领导决策参考, 从而促进参政党整体职能的有效发挥, 形成自身特色。

(二) 制度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保障。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大多从事着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业务繁重, 不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党派活动, 如果没有量化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保障,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就很难开展。要细化考核测评体系, 建立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 是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层层推进的有利保障。在干部考核上, 往往是只看重取得的学术成果以及学历职称, 对其政治表现则疏于把关。考核测评要务实, 要与绩效和经费挂钩。首先考核测评要由统战部门根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和岗位职责划分为多项具体的便于操作的指标和内容, 还可以进行指标体系量化, 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考核采取百分制的形式, 在检查落实过程中采取扣分制, 未达到指标范围内标准就扣除一定的分数, 剩余分数累加就为量化考核的得分。各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善于总结和提炼, 把支部信息及时更新发布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网站上, 进行互相测评, 互相推动工作, 测评分占指标体系的30%。统战部门组织一些代表人士进行网上测评, 考核得分加上测评得分作为最后的总分。考核结果要作为评选先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重要依据, 并与下年度党派活动的经费挂钩。高校党派基层组织要细化组织活动考核测评指标, 其指标体系应主要体现成员整体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对当地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考核指标主要以理论研究、课题参与和取得的成绩来反映基层组织建设的功效。同时, 主要成员可采取“分工协作、责任明确、任务落实”的职能制度, 并制订相应的主要成员每年述职制度, 使各项工作和任务的落实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三) 组织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关键。

要切实加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为各民主党派组织的政治交接和人才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人才支持, 从组织上保证多党合作制的延续。各民主党派应根据具体的情况, 科学预测规划, 合理选拔, 顺利接好交接棒, 把有发展前途的成员放在需要的岗位上去培养锻炼, 而不是临近换届需要才找人。在门类队伍构成中, 既要有党政领导型人才, 又有经济法学管理型人才, 既有适应政府工作的人才, 又有拟任一般级别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在层次队伍构成中, 既有拟任较高层次的领导职务的后备人选, 还要拟任一般级别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在梯次队伍构成中, 既有短期即可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应用实践型”领导人才, 又有面向长远的“储备适用型”后备人才。结合具体情况, 逐年滚动调整后备干部队伍, 做到有进有出, 始终保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结构稳定, 提供切实的组织和人力资源上的保证。

摘要:切实做好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着十分深远的重要意义。随着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迅速发展, 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 使得高校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结构, 知识层次结构, 对参加党派的活动的责任意识, 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都发生了变化, 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 对于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所出现问题, 并制定相关的对策,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 1

[2].杨明园, 冯振业.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5:15, 73

上一篇:小学期中考试后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下一篇:公务人员辞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