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革命老区

2024-07-25

广东省革命老区(精选6篇)

篇1:广东省革命老区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

创建广东教育强镇

——

连平县大湖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中共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委员会 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 录

一、基本概况............................................1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3

(一)党政高度重视,反传统路径优先教育保障...............3 1.加强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3 2.落实责任,营造浓郁‚创强‛氛围...................4 3.筹集资金,保障教育经费投入.......................5

(二)突出优化整合,反梯度发展均衡教育资源...............6 1.着力布局调整进程,促进教育公平化.................7 2.着力规范学校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化.................7 3.着力信息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7 4.着力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人性化.................8 5.着力发挥基地作用,促进教育实践化.................9 6.着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特色化.................9 7.着力教研教改工作,促进教育科学化................10

(三)全面整体推进,反周期操作创新教育思路..............10 1.发展幼儿教育有新水平............................10 2.普及义务教育有新成效............................11 3.推进成人教育有新突破............................11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12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配臵教育教学资源............12

(二)继续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增强教师科研能力............12

(三)继续深化教育改革,重点提升教育质量水平............12

(四)继续创新教育思路,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学校............13

四、自评结果............................................13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 创建广东教育强镇

——连平县大湖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国运昌盛,系于教育;兴贤育才,政之先务。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富县强镇,科教兴镇‛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水平为重点,以优化教育环境资源、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加大教育硬件软件投入、大力发展现代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抓手,以建立‚公平完善、科学合理、有效运作、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为保障,举全镇之力,聚全民之智,扎实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各项工作。现将我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的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大湖镇位于连平县境东南部,东邻绣缎镇,南接东源县黄沙镇,西依忠信镇,北与和平县相连,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圣地‛,也是中共连平县革委会时期工作所在地和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全镇辖区总面积78.5平方公里,城镇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丘陵坡地面积10.5万亩;该镇地处新丰江上游,大湖河与小溪河(绣缎镇)的汇合处,地势平坦、广阔,素有‚小灯塔盆地‛之称。

大湖镇原名大湖田,因境内有一个经久不旱的‚天井

湖‛,周围土地平坦、肥沃,故称‚大湖‛。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就有人居住。居民从江西庐陵迁来。明清至民国时期属忠信区(图)。1952年4月增设大湖区(五区),1958年成立大湖公社,1983年复称大湖区,1987年改为大湖镇。至2010年全镇有总人口2.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3.03%),下辖9个村(居)委会(罗经、油村、活水、湖东、五禾、湖西、盘石、库区和新街社区居委会)。

省道忠定线贯穿全镇;大湖至东源县(船塘)、和平县(良排线)两条县道公路横跨全镇,2005年12月新建成通车的粤赣高速公路纵跨我镇四个行政村,并在湖东村设有Ⅱ级互通出口,形成了‚一纵一横‛的交通网络,将大湖融入了珠江三角洲两个小时经济圈。

大湖镇把握改革和发展主旋律,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灯塔盆地商贸重镇‛为目标,努力做大做强工业、商贸等支柱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达4735元,比上年增长8.1%元;税收实现县级库收入618万元,完成税收任务的100%;在全县综合考核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实现了‚三连冠‛的工作目标。我镇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镇‛、‚固本强基示范镇‛,市级‚尊师重教先进集体‛和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我镇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3所,教学点2个,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幼儿园4所(均为民办)。全

镇中小学教师共135人,其中初中教师60人,小学教师75 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专兼职教师10人,幼儿园教师43 人;在校中小学生1939人,其中初中学生815人,小学生1124人,幼儿园626人。通过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我镇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得到协调均衡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我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为契机,践行‚三反‛理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镇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巩固提高‚两基‛、改善学校环境、学校规范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一)党政高度重视,反传统路径优先教育保障 1.加强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大湖镇党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与学校挂钩制度,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教育领导具体抓的教育工作机制。镇党政领导班子每学年定期召开2次以上教育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教育工作,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巩固提高‚两基‛、落实‚两全‛工作,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新一届镇党委自换届以来,就把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摆上了首要议事日程,围绕‚创强‛工作目标,镇主要领导及分管教育的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查了解学校的办学

情况,广纳民意、集思广益,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为学校排忧解难,争取强有力措施对教育实行‚四个优先‛(即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资金优先安排、教育事务优先办理、教育用地优先规划),使全镇各校的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育资源日趋优化。

2.落实责任,营造浓郁‚创强‛氛围(1)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为了确保创建教育强镇各项工作的落实,我镇专门成立了‚大湖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镇政府各单位负责人、各村书记、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创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教育强镇各项任务的下达、文件起草、会议组织、检查督促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和负责申报、迎验材料的撰写等工作。设立了资料组、宣传组、工程监督组和对外联络组,负责对‚创强‛各项工作的落实。村(居)支部书记、主任负责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宣传‚创强‛的重要意义,使 ‚创强‛工作深入民心;各校校长负责本校的‚创强‛宣传工作,协助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好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质量监督,确保‚创强‛的各项工作能按质按量完成。

(2)确立目标,全力实施

大湖镇党委、政府把‚办优质教育,创教育强镇‛作为班子的任期目标,专门制定了《大湖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各项工作,建立了镇、村领导班子任期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

制度,引导镇、村领导及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职责。镇、村、学校均按‚创强‛实施方案各司其职,协同推进,责任到人,形成党政、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工作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全镇人民关心教育,支持‚创强‛的工作热情。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阵地,如发放‚创强‛倡议书、‚创强‛知识问答、挂贴横幅画册,并通过与河源移动合作设臵我镇‚创强‛彩铃、彩印,全方位宣传‚创强‛的目的意义,使创建教育强镇这项惠民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教育发展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3.筹集资金,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创建教育强镇对我镇教育发展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调整学校布局,建设规范化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等工程需投入1200万元资金,我镇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增加教育的投入,致力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一直以来,大湖镇党委、政府以兴教为责,将主要资金投入到发展教育上,保证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一是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2008-2010年,教育财政拨款分别为396.26万元、440.87万元、480.3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10.1%、8.2%%,其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二是学生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008-2010年,中学分别为2080元、2338元、2705元,年增长率分别为9.8%、11.0%、13.5%;小学分别为1753元、2032元、2371元,年增长率分别为7.7%、13.7%、14.3%。三是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8-2010年,中学分别

为897元、1015元、1147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6.2 %、13.2%、13.0%;小学分别为671元、771元、851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9.8%、14.9%、10.3%。我镇教育费附加征收率达100%,全部用于教育。特别是今年以来,我镇用于‚创强‛的资金多达1200万元,以改造各学校校舍、校门、运动场,建设各校校园文化及功能场室等,完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设备,以‚硬实力‛加快创强步伐。

发动社会乡贤捐资办学。大湖人民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都曾为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踊跃捐款捐物,为发展大湖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仅2006年大湖中学的校友及在外乡贤为该校50周年校庆捐款达138万元。自启动‚创强‛工作以来,我镇通过加强沟通、广泛宣传,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和教育‚创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8月27日我镇举行创建教育强镇捐资仪式,社会各届人士踊跃捐资,当日收到捐资数额达529700元,特别是河源市恒昌农牧实业有限公司袁健康先生捐资30万元、九里鱼生态旅游度假区捐资10万元以支持我镇的‚创强‛工作,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我镇再次掀起了社会各界捐资助教热潮,形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良好氛围认识。

(二)突出优化整合,反梯度发展均衡教育资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既需要政府政策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7月20日,县委副书记、县长钟明率队莅临我镇检查指导教育强镇创建工作时,要求我镇党政领导班子要肩负使命,不负重托,坚定信心,一鼓作气,确保顺利完成‚教育强镇‛创建申报工作。为此,我镇重点推进‚七个力‛,促进‚七个化‛。

1.着力布局调整进程,促进教育公平化

我镇是连平县最早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乡镇。结合实际,我们采取‚先完善中心校,再撤并‘麻雀’校‛的做法,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先后实施了四轮大力度的学校布局调整,2011年又将原5所完小实行撤高留低调整为3所完小和2个教学点,并在全县率先完成了小学部四至六年级学生的撤并,将他们全部集中到中心小学就读(至2010年前已完成镇面上7所完小撤并成5所)。目前,我镇拥有1所初级中学(大湖中学),3所完小(大湖中心小学、罗小、盘小)和2个教学点(湖西、五禾)。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完成,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臵,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有效推动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着力规范学校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化

2011年,我镇就把创建等级学校作为提高我镇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来抓,提出了‚创等级学校,办优质教育‛的发展策略,不断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又以初级中学和3所完全小学为重点,大力追加教育投入开展规范化学校建设,使这4所学校先后顺利通过了规范化学校的验收,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满足了全镇人民希望子女就读优质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3.着力信息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手段和主要特征。我镇提出了‚以现代教育手段,更新现代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学质量水平新跨越‛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共投入资金108.7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大湖中学、大湖镇中心小学建起了校园网和网站,全镇有教师办公电脑71台,课室教学平台27个,多媒体电教平台4个,电脑室4间,学生计算机拥有量为小学262台/千人、初中107台/千人。大多数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授课,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着力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人性化

镇委、镇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狠抓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切实做到‚事业促人、感情留人、待遇稳人‛。一是确保工资到位。按月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并为全镇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两相当‛,教师的收入逐年提高。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坚持每年拿出一定经费,在教师节慰问在职及退休教师。每逢节假日,镇、村主要领导到学校慰问教师。今年为庆祝我国第27个教师节,我镇党委、政府举行了教师节表彰大会,表彰了‚十佳教师‛和‚十佳班主任‛,共拿出庆祝教师节活动奖励金及慰问金近5万元。四是搭建发展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一是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在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讲政治、讲正气、讲奉献进校园等活动,促使教师知耻守正,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抵御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和教育学生。二

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本学年,我镇小学专任教师有75人,学历达标率100%,大专以上学历的有58人,占77.3%;中学专任教师有60人,学历达标率100%,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9人,占65%。三是重视内外交流学习。近年来,我镇组织各中小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多次到外镇、县、市学校参观学习,学习先进学校实施新课标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使中小学校长、教师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

5.着力发挥基地作用,促进教育实践化

我镇是革命老区,有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红色文化,这为我镇各校实施德育和社会实践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我镇拥有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5个,社会劳动实践基地5个。每年清明节和‚七一‛,各校都组织学生到我镇湖东村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圣地‛、中共连平县革委会时期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以及绣缎镇狮子脑革命烈士陵园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并定期组织学生到我镇的瓮潭水电站、九里鱼生态旅游度假区及红心火龙果基地等社会实践阵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了解社会,激发学生树立为家乡建设而奋发学习的远大理想和热情。

6.着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特色化

多年来,我镇各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出学校特色。各中小学结合本校实际,打造特色品牌的学校。各中小学的体育特色,利用课余时间,全面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象棋训练活动。其中大湖中学在历

届县中学生运动会综合成绩均名列前茅,而镇中心小学因体育特色鲜明于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体育学校‛。大湖中学是我县第一所被评为‚市一级学校‛的初级中学,其结合自身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了书画兴趣班、音乐舞蹈班、英语兴趣班,培养了诸多文艺特长生,创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落实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我镇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有力举措。

7.着力教研教改工作,促进教育科学化

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教改强校‛是我镇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措施,并把教研、教改作为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来抓。健全和完善三级教研网络,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改革试验,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教研引领、教改出质量‛的工作思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近三年我镇共有立项课题20个,其中县级15个,镇级5个;在省级以上报刊刊登或获奖的教育论文有2篇、在河源市级的有18篇。

(三)全面整体推进,反周期操作创新教育思路 1.发展幼儿教育有新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镇人民对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镇党委、政府积极顺应发展的需要,立足农村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大力发展幼儿启蒙教育,积极发动社会乡贤、外出企业家捐款,帮助幼儿园添臵保教设施设备、园舍建设等,不断完善办园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同时,严格建立和健全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重

视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保教水平;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目前,我镇的天使乐幼儿园和湖东幼儿园顺利通过了规范化验收,并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

2.普及义务教育有新成效

我镇在十五期间已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扎实抓好全镇的基础教育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2007年起,我镇学校全面开始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近年来,我镇义务教育普及率做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升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毕业率达100%。15周岁以上的青壮年非文盲率、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均达100%;小学适龄儿童辍学率为零、初中适龄少年辍学率为0.8%。

3.推进成人教育有新突破

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挂靠在大湖中学,于2011年顺利通过规范化验收,被评为河源市‚骨干技术学校‛。自成立以来,学校紧贴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臵,联合镇农技中心、兽医站、恒昌猪场、火龙果基地,先后开办了种植、养殖等专业,为本镇培养了大批的农林牧渔业人才,有效促进了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同时,全面开展成教工作,走农科教结合道路,每年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致富能手到校讲座传授,组织群众认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突出抓好农民生产技术技能培训。成校每年年培训量约3800人次,培训面达35.4%

以上,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批‚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忆往昔,艰辛而精彩;看今朝,任重而道远。今年以来,通过创建教育强镇,我镇各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在实现小规模学校的合并后,各校的硬件和软件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尊师重教的风气更加浓厚,成人教育、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及人民群众的需求,我镇的教育工作跟其他经济发达城镇的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四个‚继续‛。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优化教育资源配臵,使我镇各级各类教育走出一条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新型路子。

(二)继续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增强教师科研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后,我镇将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对外着力引进名教师,对内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力争打造一支‚思路新、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型教师队伍或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提升我镇的教育水平。

(三)继续深化教育改革,重点提升教育质量水平以人为本,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着力建设规范化、优质化学校,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创新,以

创新求质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水平。

(四)继续创新教育思路,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学校 在创建教育强镇的过程中,我镇在学校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要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今后,我镇将以‚创强‛为契机,通过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我镇的办学水平,为建设‚革命老区〃和谐大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实现我镇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我们进行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自查自评,自评结果是:政府责任150分,支持教育127分,发展水平208分,奖励加分1分,自评得486分,占总分值的97.2%,已经达到省教育强镇的指标要求,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报,敬请省教育督导验收专家组对我镇的创强工作进行督导验收。

中共连平县大湖镇委员会

连平县大湖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日

篇2:广东省革命老区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历经90年的风雨历程。90年的风风雨雨,90年的艰苦历程,90年风雨同舟,90年的不断发展,让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派,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接近80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9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九十年风云变幻,九十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走过的道路,最难忘记的不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不是神五升空实现中国人民的航天梦,也不是北京奥运会,而是中国老一辈革命战士挥洒自己的血水与汗水浇灌这广阔的中国大地,而是那浩浩荡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新中国成立已经六十多年,恰逢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作为一个在红土地上出生的学员,是听着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先进事迹成长起来的,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向往,我们踏上了寻访革命老区的道路。井冈山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井冈山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境内平均海拔达381.5米,市内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尤其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将它概括为24字,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星火燎原燃神州。井冈山的斗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井冈山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源。过去,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井冈山人民为保护革命旧居遗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迄今井冈山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24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井冈山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业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朱德委员长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挥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山”。

经济建设情况

解放前,井冈山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井冈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冈山管理局。全市现辖21个乡镇场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97万人,总面积1297.5平方公里。1957年以来,井冈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垦殖山场,兴建公路,发掘资源,建设电站,创办工业,努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趋完善的区位优势,制定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并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步伐,经济由封闭迈向开放,由贫乏走向繁荣。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69亿元,比2000年增长6.2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23亿元,比2000年增长6000万元,超出“十五”计划数2300万元,年均递增19%;全年接待游客达2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5元,比2000年增长21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比 2000年增长962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2:30.2:51.6,“旅游兴市”发展框架已经形成。工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工业企业80余家,并形成了造纸、瓷业、硅酸盐、花岗岩、木材加工、竹制品、土特产加工等特色工业群体。农业生产已由传统型向科技型、开发型、集约型方向转化,特种养殖、特种水产、三高旅游农业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呈蓬勃发展趋势。

篇3:广东省革命老区

关键词:甘肃老区,三农,对策

甘肃老区包括甘肃的庆阳市、平凉市和会宁县,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老区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较差, 农民收入较低, 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差悬殊。“三农”问题仍是甘肃老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甘肃老区三农现状

(一) 农业基础薄弱, 结构不合理, 产业化水平低

1. 农业基础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甘肃老区地处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自然条件严酷, 自然灾害频发, 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 水资源严重缺乏。如表1所示, 平凉市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只有598立方米和241立方米, 为全国的27%和15.6%, 全省的33.6%和31.6%;庆阳市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只有360立方米和110立方米, 为全国的13%和6.02%, 全省的25.7%和6.02%。平凉市和庆阳市无论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是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与全国、全省水平相比, 悬殊比较大。这种自然条件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老区大多水利设施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不少工程存在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市、县级配套资金落实难度大, 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导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2. 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比重偏高。

近年来, 我国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取得了明显成效, 传统农作物种植业所占比例持续下降, 林、渔、牧业比重相应上升;粮食作物种植呈下降趋势。但是, 甘肃老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种植业在农业增加值中比重较高, 畜牧业、林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较低, 以庆阳为例, 2011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分项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依次为79.89%、1.09%、15.59%、0.01%、3.43%, 农业增加值中种植业比重依然偏高, 畜牧业和林业发展总体呈下降趋势。

单位:立方米

资料来源:统计数据整理

3.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当前, 甘肃老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主要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分散、农产品基地规模普遍偏小, 与农业有关的龙头企业较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 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 与产业化经营相关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开发尚处在较低层次, 农民从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收益较低。农村劳动力就业仍然以传统农业领域为主, 而农产品运输、加工、储藏等环节薄弱, 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无法带动农民增收。这些问题制约了甘肃老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 农民收入水平低, 贫困人口多, 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1. 农民绝对收入水平仍较低。

从表2看出, 虽然近五年甘肃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较快, 且2008年以后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庆阳市、平凉市和会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673元, 3639元, 2987元, 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3870元, 更远低于全国6977元的平均水平。

2. 贫困人口较多。

根据最新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庆阳市的华池县、环县、合水县、宁县、镇原县, 平凉市的庄浪县、静宁县和白银市会宁县列入其中。按2011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 庆阳市贫困人口高达93.49万, 贫困发生率为43.3%, 整体性贫困、收入性贫困、生态性贫困特征十分明显。虽然目前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由于大多数贫困户缺乏稳固持续的增收渠道。收入低而不稳, 一旦遭遇天灾人祸, 极易返贫。

3. 农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仍处于低水平。

一是义务教育落后。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教学硬件条件差, 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明显老化, 且英、音、美、体教师严重不足。二是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差距依然巨大。多数基层卫生机构用房面积不足, 基本医疗设备缺乏、床位不足。部分村没有卫生室, 医生无执业证书, 医疗设备简陋。三是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低。在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 有些失地农民未能及时办理农转非户口, 不能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个别失地困难群众没能及时纳入低保, 没有做到应保尽保。

单位:元

资料来源:统计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三)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1. 城镇化水平滞后,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如表3所示, 庆阳市2005年和2010年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12.5%和30.1%。平凉市2005年和2010年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21.3%和33%。尽管两市从2005年到2010年5年间城镇化率就提高了17.5个和11.7个百分点。但横向比, 庆阳市和平凉市城镇化率还远低于甘肃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低使得革命老区中小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集聚产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从城乡收入比方面, 2010年庆阳市和平凉市的城乡收入比为3.95∶1和3.7∶1, 远高于全国3.2∶1的水平, 如表4所示庆阳市人均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而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2. 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统计数据来看, 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 西部为71.4%。而根据庆阳市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报告显示, 2010年, 庆阳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综合实现程度仅为32.3%, 比2009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其中经济发展综合实现程度为-12.82%, 社会发展综合实现程度为82.10%, 资源和环境综合实现程度为31.43%。从表5中国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和表6庆阳市和甘肃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比较可以看出, 庆阳市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非常悬殊, 与全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也比较大, 特别是庆阳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为负, 生活质量、文化环境和资源环境指标也很低, 从一定程度上讲, 甘肃老区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步入小康社会和党的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非常艰巨。

二、制约甘肃老区三农发展的突出因素

(一) 影响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1. 自然条件严酷。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庆阳和平凉两市地处黄土高坡, 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7%, 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1.68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 使农村失去大量地表有机土壤, 并导致耕地愈加贫瘠。二是水资源短缺, 农业缺水问题严重。以庆阳市为例,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 降水是全市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61毫米, 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 干旱灾害频发, 大部分农业生产主要靠有限的天然降水。

2. 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

一是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结构不健全, 科技进步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尤其在老区部分县, 现有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合程度较低, 影响了农业实用技术向千家万户的推广和向农产品市场的渗透, 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是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投入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到户困难, 动植物防疫体系不健全, 基层防疫力量相当薄弱。

3. 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不健全。

一是农业支持和保护水平低, 与财力增长状况不相匹配。二是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重点不够突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保险手段;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不健全, 有些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农业生产比较收益总体上较低。三是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运作方式不规范, 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财政支农资金被层层分割, 资金使用分散现象比较严重, 直接影响了投入效率。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2011)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单位:%

资料来源:统计数据整理

(二) 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1. 市场的制约。

由于农产品价格的经常波动, 缺乏良好的收购机制, 致使农业生产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同时, 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 劳动力及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也呈快速上涨, 生产投入的增加, 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增加的收入被抵消。农民增收却很有限, 得到的实惠不多。

2.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职业技能单一。

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的发展和收入的水平。如表7所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目前、庆阳平凉两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偏低, 农村劳动力70%以上属于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一方面限制了农民自身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也使外出务工的领域狭小, 多数农民仍靠出卖劳动力挣钱。另一方面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对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掌握不熟练, 也难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要求, 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直接制约着农民增收。

3.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制约。

甘肃老区农业生产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分散经营的农户, 农民一家一户势单力薄, 不仅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有效对接, 而且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足够的谈判地位, 难以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迄今为止, 甘肃老区新型合作组织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普遍存在规模不大、管理制度不健全、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不强的问题。2010年庆阳市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37个, 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06个, 发展会员5.78万人, 只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2.9%, 带动农户18.4万户, 只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6.1%,

(三) 影响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基础设施的制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更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甘肃老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看病贵、保障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下表8所示, 革命老区清洁能源利用率, 自来水通道率依然非常低, 行政村油路通达率和自来水入户率依然较低。

2. 土地制度不合理。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它不仅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赋予农民稳定的、明晰的土地权利, 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农村改革以来, 甘肃老区与全国一样,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使之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仍不完善, 农民的土地权利仍缺乏有效保障, 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都将对土地的使用效力和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和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 金融机构缺乏。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信贷支撑, 但农村市场, 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主要集中在县城所在地或经济较为发达乡镇, 边远乡镇或不发达乡镇仅有信用社存在。二是农民贷款担保机制缺乏, 贷款难问题突出。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 农户对金融需求一般具有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 而且农民又缺乏贷款抵押品。各类金融机构都把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 作为决定贷款的主要条件, 这就使得大量缺乏抵押品又难以找到担保方的农户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 极大的制约了甘肃老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单位:%

资料来源:统计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统计数据整理

三、促进甘肃老区三农振兴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 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1.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加大对水利设施投入力度。

水利设施是制约甘肃老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障碍因素, 增加农业水利设施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已势在必行。中央和省级财政应重点加强对大中型灌排工程、水资源利用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 提高老区供水保障能力。一是中央财政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时, 应保证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例向甘肃老区在内的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确保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稳步增长。二是要发挥财政税收的导向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 省级财政可以利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 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加大对老区重点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增加农业投入, 同时扩大财政资金导向范围, 增加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投入的比例。

2. 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针对甘肃老区科技教育落后的现状, 一是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促进教育环境改善和人力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二是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投入, 从根本上摆脱农民看病难的困境, 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和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农民及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力度, 让农民及农民工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吸取更多的现代农业、现代科技知识“营养”, 提高农民工的务农技能及科技素质, 增强建设现代农业和闯市场的本领。

3. 加大对生态投入,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植被覆盖度较低, 水土流失严重, 矿产资源的不当开采等生态破坏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 面源污染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建议中央财政应继续对甘肃老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给予财力倾斜,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着力推进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风沙区、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大坡耕地综合整治及淤地坝建设力度, 促进工矿区生态恢复。

(二) 加大财政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力度

甘肃老区地处西部, 水资源不足, 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基础薄弱, 但是物产丰富, 盛产油料、荞麦、小米、燕麦、黄豆等特色小杂粮, 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繁多。所以应立足老区本地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目前, 庆阳市、平凉市和会宁县初步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农业特色产业。庆阳市确立了草畜、果品、瓜菜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平凉市打算做大做强“金果”、“红牛”两大品牌支柱产业。这些规划的实现, 需要大量的投入, 省市县财政应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着力推进甘肃老区优质粮、果、蔬、畜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 扩大加工规模, 延长产业链。着力优化农村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高效农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二是加强融资支持。省市财政要把农业龙头企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利用财政贴息、担保等方式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改造资金和运转资金困难等问题。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个人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后盾

应不断加大对甘肃老区的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 城乡对接、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应建立健全以低保、五保、入学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和临时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制度,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应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和补偿标准, 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尽可能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有效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为农民持续增收铺好路, 搭好桥。三是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该制度, 要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 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四) 建立健全农业保障机制, 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大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甘肃老区地处西北内陆, 干旱半干旱地区, 抗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要改变这种状况, 一是要尽快建立起农业生产预警机制, 完善信息网络建设, 及时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 实现以销定产。二是政府应积极建立和推广农业生产保险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老区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支持和扶持, 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中央和省上尽快考虑将老区特色农产品苹果列入全省农业保险试点, 这对于减少和降低农业生产灾害损失, 促进果产业发展, 确保老区农民增收有着重要作用。三是建立农业风险基金, 用于农产品丰收或歉收市场调节, 保护农民利益, 改变过去农业生产保险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弊端, 构筑农村风险控制体系, 加大对农村保险的扶持力度, 降低农村的生产风险。

(五) 发挥财税政策导向作用, 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 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瓶颈”制约

甘肃老区农村金融环境欠佳及农民创业资本匮乏是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财政, 一是应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手段, 鼓励金融机构向拥有好项目和资产担保及良好信誉的农民提供贷款, 帮助他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迅速发展壮大。二是应对发展后劲强、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大的龙头企业在创业阶段实行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促使其尽快做大做强, 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中坚力量。三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 通过设立政府担保基金、财政参股等方式, 吸引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投资入股, 在收取一定费用、共享收益的同时, 为中小企业缓解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四是应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建立由地方财政、农村信用社、贷款者三家共担风险的支农信贷资金风险管理及补偿机制, 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最有效的融资支持, 逐步解决其“瓶颈”制约问题。

参考文献

[1]聂华林, 李长亮.中国西部三农问题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聂华林, 张涛, 马草原.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王华新.县域经济财政政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4]曲玮, 王建兵.甘肃农村经济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对策研究——新时期甘肃农民增收的新思路〔J〕.开发研究, 2004 (2) .

篇4:广东各地老区清明祭奠革命先烈

1. 清明节来临之际,仁化县红山学校近300名学生和老师祭扫红山新白革命烈士墓。(张炳明)

2. 4月1日上午,丰顺县委老干部局、县关工委、老促会等单位联合组织离退休老干部300多人和汤坑镇第三小学师生共1000多人,在东山公园烈士纪念碑前缅怀祭奠革命烈士。(江智强)

3. 4月1日上午,连山县四套领导班子有关领导,吉田镇党政班子成员,县人民武装部、武警连山中队成员,县直副科以上单位领导,县关工委和县老促会全体成员,团干部和青年志愿者代表,中小学生代表等300多人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祭拜先烈。

4. 清明节期间,怀集县诗洞镇干部群众祭奠钱兴烈士。(谭扬汉)

5. 清明时节,平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领导,县老战士联谊会、军烈属代表,县直机关负责人,公安干警,驻平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500多人,在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姚文瑾 张日光)

6. 清明节前夕,广宁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宁部队、南街镇政府、学校师生共3000多人,来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曾庆生)

7. 廉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鑫,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光祥,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烈士墓敬献花圈。(曹锡邦 梁百惠)

篇5:激石溪革命老区

激石溪革命老区大门牌坊

(图/天马王摄)激石溪缅怀之旅文/摄影:陈宝荣

2011年国庆之日,出于对新田人民发起建设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的崇敬,我与红军49团的后人宇航君两家人踏上了缅怀之旅。

上午,天空阴晴,和风柔媚,从海丰县城过公平镇沿335省道驱车,约一个小时就到达陆河县新田镇。向左穿过参城村,沿着一条时而水泥硬底、时而泥面软基的山路向激石溪腹部前进。过横石、湖坑、洞坑,一路上见山体连绵,深沟远壑,心中难掩进山的喜悦。虽然,山野中缺少奇崛的大树,但密匝的灌木与松柏散发的氛香让人产生一种原始的敬畏!

进入激石溪革命老区的牌坊,向北为往吉石溪村和大冬排的小路,再上就是南万罗庚坝的方向。我们沿溪西行,不久右边出现一座只有几间灰色瓦房的小村。村旁的杨桃树或柿子树硕实累累,任由落寞,见不到人影,仅有小狗亲切地向我们打着招呼,似曾相识。走近一间老屋,檐下钉着写有“李梅章5号”的木牌,贴近上锁木门的缝隙,里边光线阴暗,看不到任何陈设,但我相信屋角一定保存有红军用过的东西。

过了杓子寮和寨仔,是宫排水电站,纪念园快到了。又是一座电站,跨过拦水陂,电站的机房停着几辆小车,目的地到了。再沿峡谷继续向西,是通往紫金南岭的小路。

刚下车,太阳恰好穿过灰暗的天空,直射大地,纪念碑在山顶熠熠生辉。一停车,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向高耸而上的曕仰台阶。那是筹划了六年,去年才完工的先烈纪念园。缅怀似乎来得迟些了,幸亏还来得及。

想当年,朝面山、激石溪、埔仔峒、大安峒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组成区域,血肉忠诚遍布每个山头与坑涧。很遗憾,建国后我们海陆丰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逊其他地区,甚至激石溪革命根据地的声名一度失隐,年轻一代知道者甚少。而作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后方基地的惠东县中峒,今天已是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景点。直到1996年,政府对激石溪老区才投来久违的眷顾。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参城村兴建了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陆河县参城八一希望学校”。1999年,汕尾市与陆河县两级政府拨款在激石溪建造了“红二师纪念亭”,造价20万元人民币。但真正意义的纪念开发却源于新田人民对革命前辈深重的敬意并付诸行动。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2005年,新田发起了建设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的倡议,在陆河县有识之士热情的参与下,首期建设工程顺利铺展。2010年11月29日,群山肃穆,日月同辉,先烈纪念园开园仪式隆重揭幕,1000多位俊彦参加了这一盛典。

松柏青翠,永垂不朽!这天,刚好是七十六年前钟一强率领海陆紫苏维埃政府全体机关人员及赤卫队员在激石溪殉难的日子。枪声平息,恩怨云消,纪念园为远道而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洗涤灵魂的天坛。踏进园区,右侧屹立的天然巨石镌刻着“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几个大字,那是广州军区原政治委员李德清上将题写的手迹。上了台阶,是“浩气长存”石制牌坊,联曰“丹心昭日月功彪青史,碧血沐山河志励后人”。

沿着台阶上去纪念碑,阳光朗照,四野苍郁。我们迈着凝重的步伐,想着即将拜谒的是一群舍身取义的英雄豪杰,那呐喊与流血的年代正在抵近……过了欧金谷中将(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题写的“景英亭”,再往上就到纪念碑了。杨其珊半身花岗岩雕像坐落于纪念碑前,虽然塑造的意韵过于单调,但英灵回家的意义巳超乎石像本身。

默哀,鞠躬,我们是红军的后人。纪念碑通高11.8米,朴素大方,气势伟岸。轻抚凿着文字的碑座,如同触摸102名新田烈士的手,粗糙苍劲,撑起一个浩气盈溢的天空。只是,离乱太久了,无法把那些收集不到或来不及收集的无名英雄和革命群众的名字,特别是那些外籍的红军战士的名字全部刻上去。群山苍茫,万物凄迷,他们的魂魄却长眠在这里的青山绿水,永恒不灭。在金龟岭上,占地面积200多亩的纪念园憾人肺腑,气场非凡。看四周群山朝拱,各具风采:东面为山梁若隐若现的高低丘地貌,景致柔媚;西面为文笔峰和坪田凸,峭耸秀拨;南坡为岩石山与五马归槽山,走势奇崛;北向为大小武顿山,浑圆雄伟。环绕山岭的还有摇剑石、磨子石、鸡啼石、狗头石、青蛙石、腊烛石以及 “画眉磜”大瀑布等自然景观,深藏着赖元爵、曾仕龙、宋牛牯等贼王被剿灭与被招安的故事。

渐行渐近,山谷翠竹婆娑,清溪环绕,琴江与螺水若出其中,叮咚婉转。山间的三江口、高岗子、桥子头、牛角窝、暗径等小村色彩斑斓,那里曾是陆丰县委、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海陆惠紫县委、海陆惠紫县苏维埃政府等革命领导机关所在地,侧耳间依稀可以听见七十多年前的军号回响。不朽的年代,不朽的影响。三年前,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东北大队的老战士范炳南临终时听说要建设纪念园,托付儿子把自己一生积蓄的12000元捐了出来,含笑而逝;76岁的贫困党员范玉坤身患糖尿病,却坚决要把买药的300元捐出来。他们都是三河口村的人,那里出了范照南啊!

穷乡僻壤,竟然一呼百应,首期捐款200多万元到位。还有无偿献出土地、献出果园、做义工、送茶水的乡亲。政府职能部门与国家企业也帮助解决了山里的交通和通讯问题。激石溪回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抱负岁月。这是一场为了告慰而萌发的高尚行动。历史,请不要忘记!不要忘记筹建纪念园的理事长练少周以及为之曾经付出心血与贡献力量的人们!是他们的良知与大德,树立了这座光荣丰碑,为后人构筑了一个“于无声处听风雷”的场景!

因为这个时代,假药、劣酒、地沟油、摧熟剂水果、人造猪耳朵等等赘物已经充斥了许多角落,中国人的道德底线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折磨。我们需要拿什么来救赎灵魂?我们需要构建什么精神来挽救这个日益贫血的社会?似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实在不能太对不起曾经为这个江山付出鲜血与生命的革命前辈。

缅怀,远远不止这些……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简介 2015-4-1 10:24:21

陆河县人民政府网

“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位于陆河县新田镇西北端激石溪革命老区境内,地处海丰、惠东、紫金三县交界处,是中国工农革命时期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革命政权的后方根据地。纪念园位于激石溪村委上垸自然村,规划建筑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首期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主要设施有:英烈纪念碑、杨其珊雕像、革命英雄浮雕、景英亭、烈士陵园、宣誓碑、英雄石雕、“浩气长存”牌坊、广场、雨花石观光台、大理石台阶、园林绿化等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在海陆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开创了举世闻名的早期农民运动,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革命政权”,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激石溪作为海陆丰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核心,曾经是革命早期中共东江特委、海陆紫县委、海陆紫县苏区、红二师、红四十九团、陆丰县委、陆丰县苏维埃政府等革命领导机关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等在这里留下了革命足迹,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杨其珊和早期革命家范照南以及数以千计的红军指战员在这里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高岗子、暗径子、三江口、桥子头、牛角窝是当年机关的所在地,激石溪曾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数以千计的激石溪人民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因此,为了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彪炳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发扬先烈的光荣传统,激励和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倡议和努力下兴建了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纪念园首期在2009年动工建设,并于2010年11月29日揭幕开园。

“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建设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欧阳金谷到纪念园视察时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你们兴建先烈纪念园这件事很有意义,令人感动,一定要把它建设好。”同时对纪念园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为“景英亭”亲笔题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杨德清上将对纪念园建设也非常重视,亲自为“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题写了园名。

篇6:革命老区百色之行感想

“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红七军几经沧桑,番号数度演变。但红七军指战员对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没有变,他们对斗争的英雄本色没有变,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没有变,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没有变。他们一直是一支英雄之旅,胜利之师,不愧为右江各族人民的英雄儿女。”这是写在百色起义纪念馆上对红七军缕建奇功的生动写照。

为了继承革命传统,学习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校党支部于5月17日组织全体党员到革命老区百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百色是我区撤地建市的一个新城市,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东与首府南宁紧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65公里,是我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百色是由原始村落“博涩寨”的名称而来,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由于地形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因此也被称作“鹅城”。1929发动的百色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由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等同志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了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的全国瞩目的右江革命根据地。

在百色,我们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馆、瞻仰了百色起义纪念碑、粤东会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了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澄碧湖水库。

百色起义纪念馆,位于百色市东北郊迎龙山。1999年百色起义70周年前夕建馆,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李明瑞、韦拔群、雷经天等,领导了威震南疆的百色武装起义。百色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桂系军阀的嚣张气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百色起义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百色起义纪念馆”馆牌,大门两侧的浮雕更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历史岁月。讲解员给我们生动详细地讲述了当年百色起义的过程,介绍了先烈的生动感人的故事,看着当年先烈们用过的土枪土炮,朴素的衣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条件的艰苦,斗争的残酷,他们不怕流血牺牲和不屈不挠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沿着“百色起义”这一主线步入展厅,历史的轴卷逐层铺展。当年从百色走出去7000多名红七军战士,转战祖国南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回来的仅剩500多人,牺牲6500百多人。这支能征善战的红七军,一共诞生了一位大将、两位上将、四位中将、十二位少将。而由圣城百色走出去的十七位地市委书记,有十五位担任了省部级官员。在百色起义纪念馆第七展厅,展示着百色市的建设成就。过去,邓小平曾经战斗过的右江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县市属贫困地区,近十年经过政府的扶持,百色市370多万人口中,已有百分之八十多脱贫。

百色起义纪念碑建于1984年,纪念碑高23.9米,外形似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又似一杆红缨枪直指天宇。正面镌刻的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百色起义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三个金色大字,背面是百色起义的纪事碑文,两侧分别是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来到百色,韦拔群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两幅浮雕,纪念碑碑基上的浮雕,仿佛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这场轰轰烈烈的伟大斗争。沿着伟人的足迹,我们来到百色起义旧址——粤东会馆,粤东会馆是红七军军部旧址,是著名的百色起义总指挥部。1977年8月17日,邓小平同志亲自为旧址写了址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现已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粤东会馆这座原由广东商人筹资兴建的古建筑,记录着百色城280多年商贸变迁史。在粤东会馆的厢房里,完整地保留着邓小平当年工作时的房间原貌。邓小平和张云逸的办公室兼住室以及红七军军部会议室非常俭朴,每人一张办公桌和一张用两张条凳架着木板的床铺,他们坐着床铺办公。曾经用过的油灯、被子、笔砚等文物都整齐地摆在陈列架中,向人们无声地叙述当年的情景。他们与其他指战员穿一样的衣服,盖一样的铺盖,吃一样的饭菜,为全军树立了艰苦奋斗的良好风范。

参观纪念碑、纪念馆、粤东会馆,我们走进百色全国绿化模范县乐业县感受大自然,感受改革开放的革命老区的变化。在百色我们看到了第一代领导人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让中国人民翻身作主站起来;通过参观百色的建设成就,我们感受到了第二代领导人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回顾我们党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史,虽然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最终都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并加强了党的领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当我们享受综合国力增强带来的各种好处时,应当感谢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上一篇:消防安全知识调查问卷下一篇:建筑结构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