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区文艺表演

2024-07-15

大学生社区文艺表演(精选9篇)

篇1:大学生社区文艺表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宝丰社区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

骏马驰骋追月去,木羊开泰迎春来;

山河锦绣歌盛世,宝地丰登庆新年。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美丽的昌宁大地正沐浴着十八界四中全会的春风,一派欣欣向荣。古老的千年茶乡正憧憬着中国梦的蓝图,处处勃勃生机。在这辞旧迎新、万家团圆的日子,我们在这里举行宝丰社区迎新春文艺联欢演出。首先,我们祝愿宝丰社区及现场的朋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下面我荣幸的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演出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xxx( )讲话,大家欢迎!

谢谢,谢谢xxx的讲话,宝丰社区“迎新春”文艺联欢演出,《宝地丰登庆新年》正式开始!

一、首先请欣赏灯笼舞《张灯结彩》,由宝丰社区长青艺术团演出、请欣赏。

二、接下来请欣赏《茶乡中国》,由龙井社区艺术团演出、请欣赏。

三、下面请欣赏腰鼓舞《爱我中华《,由宝丰社区长青艺术团演出、请欣赏。

四、接下来请听葫芦丝演奏 《月光下的凤尾竹》,由森林武警 演出。演奏者:陈磊 彭利用。

五、下面请欣赏串烧:《燃烧吧蔬菜》,由宝丰社区长青艺术团演出。

六、接下来请听二胡演奏。由老年大学演出。请欣赏。

七、下面请欣赏《幸福山歌》,由宝丰社区长青艺术团演出、请欣赏。

八、接下来请听女声独唱,由昌宁县文化馆杨春兰副馆长演唱。

九、下面请欣赏《矛力球一路歌唱》,由宝丰社区长青艺术团演出、请欣赏。

十、接下来请听小合唱《山寨灯亮啦》,由昌宁县电力公司演出。请欣赏。

十一、接下来请欣赏《欢天喜地》,由龙井社区艺术团演出、请欣赏。

十二、接下来请听男声独唱《父亲》,由森林武警赵文龙演唱。

十三、下面请欣赏舞蹈《鱼家姑娘》,由文昌社区艺术团演出、请欣赏。

十四、下面请欣赏《养生太极扇》,由宝丰社区艺术团演出、请欣赏。

十五、接下来请欣赏《马桑树儿打登台》,由宝丰社区、老年体协共同演出、请欣赏。

十六、下面请欣赏《雪山姑娘》,由老年大学演出、请欣赏。 十七、接下来请听女声独唱,由田园镇杨婕演唱。

十八、下面请欣赏《昌宁红》,由宝丰社区长青艺术团演出、请欣赏。

十九、下面请再一次欣赏串烧:《燃烧吧蔬菜》,由文昌社区艺术团演出。

二十、下面请欣赏《八式太极拳》,由宝丰社区长青艺术团演出、请欣赏。

结束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宝丰社区的父老乡亲们,我们的演出马上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光临。相信我们美丽的宝丰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美丽。再一次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宝丰社区迎新春文艺联欢演出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

篇2:大学生社区文艺表演

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爱老年人

二、活动目的

为了推进栗树社区文体活动,将以中老年人为中心开展本次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与增强其人际关系为目标;同时消除老年人的失落感,空虚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让老年人在活动中感到快乐,得到幸福;进而安享晚年。

三、活动地点

栗树社区服务中心广场

四、活动对象

马桥镇朝西老年协会

五、活动主办单位和负责人

单位:栗树社区老年协会 总负责人:周冠栋 总协调:马满和、何四保

六、承办单位、比赛地点

栗树社区居委会和服务广场

七、活动时间

表演时间:2013年12月26日下午2点整

八、活动前期准备:

1、由生产队队长通知村民前来观看,做适当的宣传(如传单)。

社区在早上和演出之前播放广播再次通知广大村民

2、活动当天准备

活动场地的布置,桌子2张,横幅一条,小宣传单,凳子10张,照相机,手提电脑,音响)(具体用处省略)

九、活动流程

1、由马桥镇朝西艺术团成员先作开场词

2、二胡表演

3、伞舞表演

4、木枪表演

5、演唱环节

十、活动后期工作

由老年社工及志愿者清理现场,做好收尾工作

十一、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细节

1、音箱接线是否有插座,插座是否有电

2、话筒是否有故障,应准本应急话筒

3、表演中所需道具是否齐全,应多准备

篇3:大学生社区文艺表演

一、高校学生社区中的文艺活动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

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分制的不断深入和后勤社会化的持续推进, 高校学生社区的教育文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 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区的教育功能, 开展满足大学生需要的文艺活动,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 各高校普遍加强学生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如:大力推进学生社区公寓化, 设置专门的社区活动室, 建立校园“110”等安保措施。但是, 在社区文化建设进程中, 特别是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甚至相对滞后和脱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重点不明确。

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在新的起点上,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一些高校在推行学生社区建设时, 不遗余力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学生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非常扎实。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后, 并没有及时将建设重点转移到文化建设上去, 或不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方法, 而将学生社区建设单独地视为改善学生住宿生活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场地, 违背了建设学生社区的初衷———“优化社区环境, 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即以育人为目标。

2. 主流文化之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 各项社会综合事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受到全球多元化文化影响, 具有不同地域性情特征和文化观念的大学生必然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所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已成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社区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建设, 坚持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主流文化方向, 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同时不摒弃多元文化,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中, 促进工作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3. 文艺活动的组织力量薄弱。

社区文化是社区系统的软件, 是社区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3]高校学生社区的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而文艺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临着号召力不够、参与度不高、活动内容老化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源, 是由文艺活动的组织力量薄弱造成的。

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场所, 应当在文艺活动方面设立专属的组织机构。特别是学分制推行以来, 班级建制被打破, 应当建立以宿舍、楼道、小区为单位的建制。由学生干部和文艺骨干牵头, 设立各项文艺活动的小组, 定期开展活动。通过抓住时代脉搏、引起学生共鸣、改变表演形式和活动内容,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高校学生社区中的文艺活动特征

1. 校园性。

学生社区, 顾名思义, 局限在校园内部。社区中所举办的文艺活动是广大学子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它的创作、组织、演出都是学生自身, 而它的受众面则更加狭窄。真正能走出校园到校外去演出的节目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作为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 他们崇尚自由、追求理想, 就使得其开展文艺活动的内容带有很浓厚的校园气息和理想浪漫主义色彩, 有些甚至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导致学生社区文艺活动的生命力普遍不长, 品牌活动缺乏。

2. 流动性。

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每年有几百万的学生踏入大学殿堂, 这也使得高校的学生文艺团体有着源源不断的补充力量。然而同样的, 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毕业, 文艺骨干的流失现象极其严重。在一些拥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文艺团体这种现象很可能是致命的。特别是非艺术类院校, 在艺术人才储备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在经过四年的系统化训练和大量的舞台实践, 有些文艺骨干分子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 却面临毕业的窘境。而新加入的学生又略显稚嫩, 很多文艺团体就因为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而萎靡不振, 甚至是解散。这种情况在学生社区的文艺活动中尤为突出。

3. 业余性。

很多历史悠久的院校为学生社区的文艺活动配备了专业的指导老师, 对其成员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训练。然而更多的院校却无法做到这样, 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院校。这就直接导致了各高校学生社区文艺活动的水平参差不齐。而校园性也使得这种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方式变得愈加业余, 真正拥有长久艺术生命的活动寥寥无几, 这就使得学生社区的文艺活动大多是一演、一看、一闹、一笑就结束了。如何增加文艺活动的生命力, 如何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鉴赏力, 如何创建品牌文艺活动, 这些已成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时代性。

当今的大学生处于一个知识更新快、文化思潮杂、外界干扰大的一个特殊时期。把握主旋律, 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弘扬主流文化, 真正地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我们开展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三、高校学生社区中的文艺活动发展方向

1. 多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球化及现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往我们所传承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冲击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有利有弊。导致了我国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念被打破, 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和观念逐步融合。

社区的发展是一种组织和教育的过程。[4]高校学生社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 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是学生除课堂以外的最主要活动场所, 同时也是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管理育人的重要阵地。而多元文化体现在社区文化建设进程中则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利, 又有弊。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贴近学生, 又要引导学生;既要保护本民族文化, 又要吸收外来文化。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弘扬主流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 吸取好的经验和方法, 促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趋向和认同。

“趋向和认同”即“大众化”和“高雅化”问题, 一直困扰着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随着网络等现代科技的普及, 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显著的是各种网络新名词、新元素、新事物逐步进入学生的生活。

将这些新鲜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贴近学生的生活, 增加亲近感, 但是给予学生们思考、回味的空间却不可避免地缩小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引导作用正在日益削弱。这就提醒我们在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创作艺术作品和开展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不应当一味地哗众取宠, 而必须掌握好尺度, 真正地将其当做是一种文化。

3.“走出去, 引进来”。

学生社区中的文艺活动应当起到展示学生风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在长期活动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积累具有社区特色的文艺活动, 创新活动形式, 扩大活动影响,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构成品牌效应。

同时, 积极与社会各大社区进行沟通和交流, 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艺活动展示出去, 扩大社区的影响力。在“走出去”的基础上, 立足当地, 采取“引进来”的方法, 在实践的过程中吸纳校外的一些优秀元素, 加强交流与沟通, 促进自身文艺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 同时也是校园文艺活动扎根的土壤。高校文艺活动作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不但贴近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而且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的成长。

做好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工作、创新文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 已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在高校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对于文艺活动在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现状探究有其必要性。

摘要:近年来, 各高校普遍关注学生社区建设, 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积极推动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学生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仍存在相对薄弱和滞后的环节。作者以文艺活动在高校学生社区中的现状及其特征为抓手, 研究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文艺活动,现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0) .

[2]林流.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3]李程伟, 徐君.社区服务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12) .

篇4:大学生社区文艺表演

[关键词]岭南民俗舞蹈 社区文艺活动 基石

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社区渐渐成为岭南地区农民群众交流沟通的合作平台,也是组织农民群众进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最小活动单位,休闲广场自然就成为农民群众表演岭南民俗舞蹈的活动场地。在此过程中,岭南民俗舞蹈逐渐崭露头角而成为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佼佼者,慢慢发展成为社区文化艺术的主体内容,为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传统艺术享受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的最强基石。

一、岭南民俗舞蹈与社区文艺活动

岭南民俗舞蹈是一种历史悠久、风格奇特的艺术形式,能够吸引较多数量的农民群众参加,因而逐渐发展成为社区文艺活动的主流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和艺术体验,也促进了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岭南民俗舞蹈

岭南民俗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是数千年来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接触艺术、理解艺术、表现艺术、创编艺术的文化实践,能够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出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岭南民俗舞蹈主要包括诙谐幽默煞有其事的道士舞、具有强烈图腾意识的禾楼舞、潇洒飘逸威猛异常的狮子舞、活泼轻松行云流水的鲤鱼舞以及气势雄壮掷地有声的英歌舞等。岭南民俗舞蹈是农民群众在数千年农业生产与现实生活的文化艺术积淀,是岭南地区农民群众世代相继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能够表现出农民群众对艺术的感悟、对世界的探知、对生活的把握,岭南民俗舞蹈以其群体舞蹈的艺术形式吸引着数量众多的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逐渐成为岭南地区传统文化中的凤毛麟角,直接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首选形式,也成为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二)社区文艺活动

社区文艺活动是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以社区为基本活动单位,组织农民群众参加和表演岭南民俗舞蹈活动和其他形式的艺术活动,社区的农民群众就近参与社区文艺活动,社区文艺活动地点主要是休闲广场和一些室内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以岭南民俗舞蹈为主体的集体舞蹈、个人舞、唱歌、棋牌社、写字、绘画、工艺品制作等形式的活动,农民群众在社区文艺活动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才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社区文艺活动是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核心内容,是农民群众享受现代化、城镇化高质量生活的主要途径,极大地充实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文艺活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是引导农民群众适应城镇化生活、社区化生活的最佳方法,还能够培养农民群众对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培养农民群众以社区为家的积极情绪,有助于将农民群众改造成为具有先进意识的现代农民,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改进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岭南民俗舞蹈的特点

岭南民俗舞蹈是集体舞蹈为主要内容的舞蹈形式,数量众多的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同享受集体舞蹈带来的快乐,农民群众在汗流浃背中翩翩起舞,尽情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新生活、新活动。

(一)艺术性

岭南民俗舞蹈记载了几千年来农民群众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的杰出成就,也是农民群众享受生活、享受艺术、愉悦自我、充实生活的成品展。岭南民俗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以起源于民间习俗的瑶族土风舞《舞火狗》为例,狗是瑶族人民的图腾,因而“舞火狗”舞蹈成为岭南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记载着瑶族人民的图腾崇拜,值得一提的是“舞火狗”是瑶族女孩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成人礼”,在少数民族民俗记载中“舞火狗”是我国唯一将图腾崇拜与少女成人礼结合在一起的宗教礼仪活动。在“舞火狗”舞蹈表演过程中,一位位风姿卓越、清新纯洁的瑶族少女在野外围着篝火翩翩起舞载歌载舞,气氛非常热闹,“舞火狗”的时间一般在八月十五,“舞火狗”过后瑶族少女就成为大人,拥有谈恋爱的权利了,另外,“舞火狗”舞蹈活动已经成为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文化性和娱乐性。

(二)群众性

岭南民俗舞蹈属于群舞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决定了岭南民俗舞蹈具有非常明显的群众性。群舞素来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集体舞蹈,参与舞蹈活动的农民群众越多,气氛就会越热烈,表演者和欣赏者的情绪越高涨,大脑就会越兴奋。以人龙舞为例,成年人为龙腿,未成年人为龙身,这样的一条人龙需要十几个人才能够组成,而要组织更大的人龙,表演者的数量还要增加。以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的《双凤舞》为例,在表演过程中不但有扮演金凤、银凤的舞蹈演员,还有扮演“百鸟朝凤”的诸多演员,参与舞蹈表演的农民群众人数达到二十人左右,如此庞大的演员阵容显现出岭南民俗舞蹈强大的群众根基,表现出明显的群众性、娱乐性和艺术性。岭南民俗舞蹈是一种自娱自乐、随心而出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一点即兴表演的味道,表演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情绪特点随意组合岭南民俗舞蹈的基本动作,能够给予表演者较大的发挥空间,因而受到农民群众的喜爱。

(三)娱乐性

岭南民俗舞蹈产生的根源在于自娱自乐,随着表演者刻意追求欣赏者的视觉体验而开始注意自娱自乐与娱乐他人相结合,从而使岭南民俗舞蹈由即兴表演逐渐走向自娱娱人的正规发展之路,使岭南民俗舞蹈的娱乐性、适应性大为强化。以蜈蚣舞为例,二十多米的大蜈蚣道具需要十多个年轻人才能够舞动自如,加上大蜈蚣还要表演出爬行、蠕动、捉虫等独特动作,为农民群众带来了较好的视觉体验。在大蜈蚣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相互协作、步调一致、用力匀称、变化自如,从而将大蜈蚣表演的栩栩如生非常逼真,表演者获得成就感而感到快乐,欣赏者看到完美的舞蹈艺术表演而感到满足和兴奋,因此,要求宽松、广泛参与的岭南民俗舞蹈真正实现了大众娱乐的目的,成为农民群众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首选项目,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无数的笑声和掌声。

(四)健身性

岭南民俗舞蹈不但需要诸多的参与者,一般还多有舞蹈道具辅助进行,如蜈蚣舞需要表演者将大蜈蚣道具舞动为栩栩如生、狮子舞需要表演者将醒狮道具舞动为虎虎生威、金龙舞需要表演者将金龙道具舞动为天马行空、麒麟舞需要表演者将麒麟道具舞动为活灵活现等等,舞蹈道具的出现需要表演者更多的体力投入,而参与道具舞蹈表演的演员也多为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才能够长时间的舞动具有一定重量的道具,因此,在岭南民俗舞蹈活动过程中表演者经常汗流浃背,非常卖力。所以,岭南民俗舞蹈具有非常强的健身性,能够为表演者提供一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表演者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健身性是舞蹈艺术的基本特性之一,因为舞蹈活动的基础就是表演者的肢体运动,岭南民俗舞蹈具有突出的健身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岭南民俗舞蹈成为社区文艺活动主体内容的必然性

长期从事田间耕作的农民群众对其他舞蹈形式比较陌生,唯有千年相伴的岭南民俗舞蹈成为诸多农民群众的第一娱乐项目,从而使岭南民俗舞蹈发展为社区文艺活动主体内容成为必然。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满足农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消费需求,能够提升农民群众文化艺术生活的质量与水平,将岭南地区的农村打造成为户户都参与、人人是能手的传统文化发展区。岭南民俗舞蹈是农民群众最熟知的艺术形式,也具有较高的人气指数,更是最拿手的艺术表演节目,因而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成为举办各种社区文艺表演活动的重头戏,有力促进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群众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与岭南民俗舞蹈的发展动力正好一致,岭南民俗舞蹈自然就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众文化发展的需要

大众文化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一样都追求实现农民群众的集体娱乐,只不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针对岭南地区的农村,实现农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丰富和高质量,而社区文艺活动则是为了实现本居住范围内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社区文化活动是大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大众文化强调实现社会大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全员性,因此,岭南民俗舞蹈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区文艺活动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层实现形式,新农村文化建设又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分支,四者都是服务于民、娱乐于民的文化艺术发展形式,在发展主旨和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所以说岭南民俗舞蹈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社区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大众文化消费的需要

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农民群众开始产生文化艺术消费的需求,农民群众希望更多更好的艺术形式、文化形式丰富本地文化艺术市场,使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有机会欣赏到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尽情地享受岭南民俗舞蹈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彩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岭南地区农民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消费的需求。农民群众是社会大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自然就是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实现的人文工程。

四、岭南民俗舞蹈是社区文艺活动的主体

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常年从事农业生产,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机会较少,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千百年来主要进行岭南民俗舞蹈活动,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就成为社区文艺活动的真正主体。

(一)文化消费是社区文化活动的潜力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民群众开始有时间、有机会进行文化艺术活动,文化消费需求日渐复苏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拥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进行文化消费,在社区组织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中满足个人的文化消费需求。社区是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层单位,肩负着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倡导新生活新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安宁的时代重任,更是满足农民群众文化艺术消费的有力保障。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在社区参加文化艺术活动是最便捷、最实效、最直接的文化消费方式,因此,农民群众逐渐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而成为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的潜力股。

(二)民俗舞蹈是社区文艺表演的重头戏

在社区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许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纷纷粉墨登场百花齐放,而在诸多艺术形式之中,岭南民俗舞蹈成为社区文艺表演的重头戏。首先,岭南民俗舞蹈是农民群众最熟悉的艺术形式,自然拥有最高的人气指数,能够获得最大人群的支持,岭南民俗舞蹈成为社区文艺表演的“龙头老大”毫无争议。其次,岭南民俗舞蹈属于集体娱乐的群舞形式,而且是参与舞蹈表演的人数越多,现场氛围越热烈,表演者和欣赏者的情绪越兴奋,娱乐效果越好。最后,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对民俗舞蹈的研究和表演远比其他形式的艺术活动多,岭南民俗舞蹈已经成为农民群众最拿手的艺术表演,是展示个人艺术天赋和表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岭南民俗舞蹈理所当然成为社区文艺表演中分量最重的成员。

(三)民俗舞蹈是社区文艺活动的生力军

在社区文艺表演活动过程中,岭南民俗舞蹈爱好者不断将个人新学的舞蹈和新创编的舞蹈在休闲广场和文艺活动中一一展示,从而为社区文艺表演活动提供了较多的新鲜元素,有效促进社区文艺表演活动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由于岭南民俗舞蹈拥有最大数量的群众基础,拥有艺术创新天赋的舞蹈爱好者也最多,“众人拾柴火焰高”,从而为社区文艺表演活动提供的新剧目、新节目也最多,岭南民俗舞蹈已经成为社区文艺表演活动过程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对于农民群众而言,本土文化是最接近生活实际的艺术形式,对外来文化知道的较少,岭南民俗舞蹈也因此在社区文艺表演活动过程中成为中流砥柱,成为农民群众文化艺术消费中举足轻重的生力军,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结 语

“农村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岭南民俗舞蹈在社区文艺表演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究岭南民俗舞蹈在农民群众文化艺术消费中的积极作用,突出强调岭南民俗舞蹈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舞蹈节目,有效满足农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艺术消费活动的需求,直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够加速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物质文化环境的大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兰州学刊,2008(4);

[2]郭国祥,丁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学术论坛,2009(7);

[3]何兰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发研究,2008(2);

[4]何志伟.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调研世界,2006(12);

[5]陈育钦.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2)。

篇5:社区元旦文艺汇演方案

社区元旦文艺晚会的时候需要一个方案,大家看看下面的.汇演方案,欢迎各位阅读!

社区元旦文艺汇演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欣赏能力,元旦文艺汇演方案。根据德育处计划安排,并经学校校务会研究,决定举办“20xx元旦文艺汇演”。现将本次活动方案及工作安排公布如下:

一、时间:

20xx年12月30日上午9:30,学生在9:30前在指定地点就坐。

二、地点:

学生在学校田径场面向主席台就坐,舞台用主席台(司令台)。

三、组织工作:

(一)成立协调小组、工作小组:

1、总协调:黄宁萍

2、协调小组成员:黄建阳、刘台、李宁、殷豪、王波、

3、工作小组成员: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处成员

(二)节目选择:黄建阳、袁秋红、殷豪

(三)彩排:12月26日(周三)中午12:30,

人员:黄宁萍、黄建阳、刘台、乐康、袁秋红、李宁

(四)节目串词、主持人选择及训练、节目单打印:李宁

(五)总务后勤:王波、潘钟民

1、搭建舞台2、租借音响3、横幅

(六)现场协调:黄建阳

(七)催场:李宁

(八)节目摄录、编辑:崔正楷

(九)纪律、安全、座位安排:刘台、王波、殷豪

(十)艺术指导:王波、乐康、袁秋红

(十一)前台:乐康

(十二)后台:袁秋红

(十三)现场联络:汪宁、林红

四、注意事项:

1、9:30举行升旗仪式,请全体师生准时参加,规划方案《元旦文艺汇演方案》。

2、各安排人员应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汇演成功。

3、各年级组、各班级应教育学生做文明观众,不起哄,不随意走动。

篇6:社区元旦文艺晚会方案

一、指导思想

活跃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优化居民生活环境,陶冶居民的艺术情操,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促进良好民风形成。

二、组织领导

社区成立文艺汇演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活动内容

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激发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热情,体现健康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

四、节目形式

可采用演唱、歌舞表演、乐器演奏、戏曲等形式。

五、服装要求

按照节目形式,配合相应的服装。

六、参加单位及注意事项

1、辖区每个单位选送1—2个节目;

2、每个节目时间不超过6分钟;

3、各节目自行化妆,录音带、光盘各单位自行备好,在演出前交舞台旁直播处。

七、汇演时间及地点

地点:xx小学

篇7:社区文艺晚会主持词

晚上好!

今晚,我们在伟民广场欢聚一堂,一起参加XX社区举办的“构建和谐社区、共创美好家园”文艺晚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XX镇党委、政府对前来观看晚会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社会各项事业也获得长足的发展,昔日落后偏僻的小渔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新城镇正在形成。日益发展壮大的XX社区,正是XX镇不断向繁荣进步的一个缩影。文章 来源中华励志网范文 w w w.zh lz w.Co m

今年,是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之年,也是我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一年,我镇将努力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0亿、财政收入达1亿,两年创建成为全国文明镇”的目标,为实现社会更加文明、群众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也是所有外来投资者及广大务工人员的共同心愿。

XX社区地处我镇中心城区,近年来,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社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获得了多项殊荣——XX社区是珠海市首批广东省卫生村,目前全市社区唯一一个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也是珠海市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先进单位和创范文网站:范文知音公民道德教育示范点;XX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关欢球同志被评为广东省社区建设优秀工作者,最近又被评为珠海市“十佳村居干部”。

构建和谐社区也是全镇各单位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责任,其中,弘扬先进文化,活跃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今晚,XX社区在这里举办文艺晚会,不仅可以加强社区与各共建单位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增强社区内各单位的归属感,活跃社区文化,为构建文明和谐,共创美好家园作出新的贡献。

篇8:社区文化建设与文艺团队的管理

关键词:社区文化,文艺团队特点,管理

一、社区文化的特征

在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下人们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接受新事物的途径更加多元化, 而个体的满足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具有个性特征且又相互联系的人组成的和谐共处的团体, 构成了社区的基本单位。在这个社区的范围内有它特定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社会生活反映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形成了特有的社区文化。文化与社区不能割裂, 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沉淀上生成的, 社区是文化的土壤, 社区结构的形成赖于文化的制约, 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二者密不可分, 相互融合。

二、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要着力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 居民群众的文明程度, 是文明社区的重要标志, 建设文明社区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目标。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基本构成要素, 是社区产生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通过社区文化建设能创造交流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 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让人们充分关爱社区大家庭的快乐和温暖。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吸引居民积极参加社区文化生活, 可以从心灵和文化层面增加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提升居民的凝聚力。同时通过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清除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 避免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蚀, 促进人的身心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和谐稳定, 并且能在社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关爱互助的文化氛围, 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形成高尚文明的社会风尚。例如被评为全国先进社区的北街社区, 就是一个社区文化建设开展较好的典范。北街社区人口是城区片人口最多, 居住范围最广的社区, 其复杂程度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大力开展文化活动, 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 是社区主任陈旭贤管理社区的一张王牌。迄今为止, 北街社区共组建了腰鼓、广场舞、合唱等5支文艺团队, 二百余社区居民参与, 开设有棋牌室、图书室极大的丰富的社区的文化生活。每天晨起昏落, 社区的广场上、活动室里总是挤满了来参加活动的居民。社区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 常年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鳏寡老人活动、安全巡逻、卫生清扫等活动。如今, 北街社区已成为我县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头羊”, 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已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三、社区文艺团队的特点

如今参加文艺活动已成为群众业余生活的主流趋势, 越来越多的文艺社团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群众文化的魅力令人惊讶他们是展现社会力量的舞台, 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而社区文艺团队都是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它能满足基层群众表现或交流的需要, 它的主要生命力在于能吸引广大的群众不分年龄、贫富贵贱都可以在文化艺术的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具有广泛性、自愿性、灵活性等特点。人们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都希望自己的特长和超越自我的才华有机会展示, 然而人们又怕孤独需要交流需要朋友而参与文艺团队能扩大社交面, 能多结交朋友、多了解社会信息参加文艺社团让人们拥有接触的机会, 远离孤独。群众文艺团队使以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 让余钱成为投资快乐的资本, 享受到文化消费和服务, 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四、社区与文艺团队管理

社区文艺团队是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富有活力的群众性组织, 它能吸引和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活跃居民群众的文化活动, 加快社区文化事业建设步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文艺社团的管理者, 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以文化凝聚社区,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是社区群众文体团队管理的责任部门, 对社区群众文艺团队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培训、扶持和服务。

其次立足社区、整合社区各类资源, 充分挖掘社区的丰富文化资源, 逐步形成社区文化与商业文化、园区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新格局, 从而推进社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再次组织社区活动是基础, 形式要多样化, 水平要提升:

1. 组织开展社区各层次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活动, 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

2. 组织社区文体艺团队定期互通信息、交流开展文化工作情况, 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作经验交流和工作研讨, 共同探索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和途径, 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3. 拓展思想教育功能, 组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歌咏比赛、歌舞表演、戏曲沙龙、广场文艺汇演、艺术品展示等。广泛发动、组织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加社区文化艺术活动。

4. 聘请文化业务单位专业人才指导, 组织经常性的骨干培训工作, 为基层文体团队培养更多的团队领导组织人才。

最后探索和构建社区文化网格化建设和管理, 不断创新活动机制, 改进组织运作模式, 努力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加强社区群众文体团队建设, 要求每支团队在15人以上, 设立团队队长, 建立队员名册建立文体团队党建联络员制度, 协助团队负责人做好群众文体团队各项工作, 文艺团队做好每年登记造册、日常管理、组织、协调、服务工作达到团队自主管理的社区文化艺术活动新格局。目前在我县来说只有滨江新城小区有条件达到这个标准, 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区文艺团队建设还是空白, 所以成效不明显, 但社区文化网格化管理的好处不言而喻, 这也是日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工作重点。

篇9:大学生社区文艺表演

关键词: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表演者来现场完成,它是发生在特定场域(舞台或祭祀场所)中表演者(传承人)和观众(社区居民)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瞬时性、现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因此对于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注重其社区的研究,不仅要对掌握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整理、挖掘和记录,更是在要保护的过程中培养受众,即社区的居民,还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使某些只能在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遗失。

一、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中的生存危机

截止2014年11月11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59号)文件,我国共颁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①。例如,在这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云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08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8项,占总数的54%。对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濒危,而整个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占有超过半数,说明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堪忧,亟待得到更多的关注。

1.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偏大,后继无人

由于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很多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虽然他们在有生之年也尽力培养一些后继人才,但是表演艺术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经验所得,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完全得到这些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通过对于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统计上来看,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结构偏大,后继无人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哈尼族迁徙史诗“雅尼雅嘎赞嘎”的演唱者为例,现在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的传承人批二和批哥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而年轻一辈没有可以演唱史诗的人。在年轻一辈人中都不太喜欢这种古老的表演艺术,相对于流行歌曲来说,迁徙史诗的演唱就是无法逾越的门槛,因为迁徙史诗的演唱用的是古哈尼语,与现代流行文化脱节,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学识时间也很长,很多年轻人对此望而却步。

2.政府保护队伍建设较弱

大部分的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影子,所以在与现代文化接轨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没有办法通过大量的演出产生经济效益,即便是已经产生经济效益的一些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经过包装和改良的,融入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元素。对于那些只能在特定场合进行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这无疑是另一种挑战。对此类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来对这项工作进行长期的开展和进行。目前,大部分地方文化站、文化馆的一线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对保护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普遍存在不知道如何进行记录、调查和研究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形成普查的资料不完整、专业性不强,没有准确而全面的记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特别是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声有色有动作”,一般的文字记录和图片记录都无法完整的刻画出现有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所以也就失去了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记录。只有在199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雅尼雅嘎赞嘎》的汉文文字记录,而作为传唱的迁徙史诗,并没有完整的录音或者录像将其记录下来,特别是在近期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这部史诗远远不止书中记载的内容,还有很多口头叙述,但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其他部分。

3.社区保护意识淡薄,文化生境堪忧

对于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传承便是在社区中,一个社区中需要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不需要特别的保护和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在一个社区或是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生存下去,这就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年轻人对这种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已经减弱,现代流行文化的吸引力大过了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受众减少,使得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办法在社区中生存下去。像雅尼雅嘎赞嘎这样作为哈尼族迁徙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年轻人愿意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去仔细聆听,领会其先民迁徙和生存的苦难史,就更不用说有人愿意去传承这种传统文化了。所以在保护和传承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到传承人技艺的“碎片式”保护,否则其文化生存环境将会堪忧。

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参与保护的措施

在近年来的工作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一些成效,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除了原有的确认存档、研究调查、宣传弘扬的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正规教育或者非正规教育的传承和振兴。从社区这个角度出发,研究社区内部各司其职的群体,才能由多方利益群体中寻找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主体可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政府咨询团体或专家、学校、社区居民等。以下主要针对社区中的主体提出保护措施:

1.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首先,传承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采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的形式将自己掌握的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有序的记录下来,以供其传承和发扬。由于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瞬时性的特征,传承一般靠口传身教的形式,但这类遗产的传承人年龄结构偏大,很多传承人不能够完整的回忆或者记录其技艺,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精力和时间都是一些传承人没有办法承受的,所以传承人应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将自己记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记录下来,通过这个方式慢慢整理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图将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景呈现给后人。

其次,传承人应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参加各种政府活动和传承人培训班,完善对保护表演类物质文化遗产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学习,通过学习也可以思考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要不断地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才能使文化在社会的演变中不断的生存下去,传承人要保持原有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充分考虑到民族认同的情况下才能将创新做到让社区群众接受又不失去现代感,既能够传承又能够振兴该项遗产。

最后,传承人应积极向社区居民和外部群体宣传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其价值和传承这项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对保护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引导和锻炼更多的社区年轻人成为接班人,从而增强他们传承的“自觉性”。

2.外部群体(社会组织)

在政府层面上,要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物质上的援助。因为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精神食粮”的范畴,很多表演并不能得到物质上的回报,尤其是居住在边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生存和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又如何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呢?虽然国家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都有一定的补贴和援助,但是在每年几千元的补贴下是很难得到物质上的充分改善的,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将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工作列入一项长期的计划中去,有计划有方案的将这项工作平稳的进行下去,接触传承人的后顾之忧。

在专家和学校层面,要有专业队伍的建设,通过严格的人才选拔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提高整个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专家也在其中进行指导以保证队伍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充分结合;而在研究所和大专院校中则应加强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通过依靠科研力量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应该定期开展对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发挥高校的社会功能;在中小学校开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班,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得下一代认识和了解该地区的文化传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的同时也对中小学生进行了美育工作,造就一批“小小传承人”。

在企业层面,一些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以保护为前提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进行商业性开发也是保护的一种形式,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开发;同时对不能进行商业活动的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做其周边产品的开发,如迁徙史诗雅尼雅嘎赞嘎的书籍可以加入彩绘后印制售卖,将传说中的人物形象造型制作出来,形成录音、影像等,用声音和图形让年轻更容易接受这些史诗。要将保护和开发并举,充分利用创意寻求保护和开发的双赢,通过商业性的保护得到整个社会的认知,从而实现保护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3.社区居民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习俗和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社区居民是整个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也就是其文化生境。每一位社区居民都有义务明白和了解该项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要知晓怎样保护,这样才能让“保护”的观念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有意识的创造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和文化空间,能使该项遗产长时间的处在活态传承的过程中。在这样良好的文化生境下,社区为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展示的舞台和必要的场所,例如博物馆、传习馆等等;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又为社区提供了有利的精神支撑,是建设和谐社区、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

三、总结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其特殊性,在注重整体性保护的过程中应以社区为核心,通过对社区中不同主体的分析,呈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传承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大的文化生境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纽带,所以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从社区开始,不仅要保护传承人,更要培养受众,为其提供良好的“大舞台”。

注释:

① 在国发【2014】59号文件中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参考文献:

[1]方李莉.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J].艺术评论,2006(6).

[2]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孙明跃.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5).

[5]王培喜.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问题探究——以湖北地方戏曲、曲艺等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0(4).

上一篇:职业指导--从学校走向社会下一篇:结婚纪念日蛋糕祝福语(7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