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及儿童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

2024-07-15

中小学及儿童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精选6篇)

篇1:中小学及儿童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

儿童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

刘玉玲 浏览 6 次 [ 2012-1-16 ] 字号:【 大 小 】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而对儿童说来,却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写上“寄给大熊猫收”,还贴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不能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画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像,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降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复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贴近大自然,贴近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日、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推拿》、《勤学苦练》等作品,并获得好评。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蜡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可以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兴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 新华小学)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钟秀丽 浏览 14 次 [ 2011-12-20 ] 字号:【 大 小 】

美术是高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高考的限制很多学生的美术课经常被“征用”,这样安排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甚至使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美术没有用,失去对美术的兴趣。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高中生喜欢上美术课

目前,我国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高中生都比较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感兴趣的科目通常比较用心,而对于什么科目感兴趣还和各科任教师有关,如果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因此,要想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首先要使学生喜欢上美术教师。那么美术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呢?

首先,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时时更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感,使教师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

其次,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能使学生和教师产生亲近感,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保护学生都能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喜欢上教师,进而喜欢上美术课。

二、利用内容丰富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在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如果一堂课的导入不够精彩,就不会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失去对本节课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抓住高中生的心里,吸引住高中生的目光,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比如讲授美术新课的时候,教师适当的介绍学生喜欢的画家的背景,使学生体会画家对创作的激情、画家在创作时的精神;或者教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最为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些精彩的导入都能使高中生喜欢上美术。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活动使高中生对美术产生兴趣。高中阶段学生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美术史或者相关的美术故事,让高中生自己进行表演,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高中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其实是美术教师的作品。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展示出自己的作品供学生欣赏,不但使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还能让学生觉得自己也能像美术教师一样成功。通过学生临摹和借鉴教师的作品使学生信赖教师,崇拜教师,并喜欢跟着教师学习。

最后教师也要充分的利用上课堂小结,使课堂总结回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发学生想要学习下一次美术课的欲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好的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和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到优秀作品的学生是不知道美术的魅力所在的。当然,学校不可能有很多名家的收藏,那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接触优秀的作品,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书本、杂志上刊登的作品、可以用多媒体的手段播放教师在网络上寻找的优秀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他所表现的自然景物、人物动态、色彩变化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得注意力特别集中。如在美术教学《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漫步中外建筑艺术》等课时。用PPT再配上和画面同步的解说,这种声图并茂、直观生动的教学法,使学生兴趣盎然,很快理解了美术,教学效果极佳。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画展等等手段来使学生接触到优秀的美术作品。

四、利用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渴望成功,得到教师认可能使学生更加自信,能促使学生奋斗进取。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给与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能学好美术,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剂良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维持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学生失去信心的时候,教师适当的鼓励对学生是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这种鼓励不单单是单独面对学生的时候,还应该在课堂上给与鼓励,或者体现在学生的作业上,有时候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会带给学生温暖,影响学生的发展。比如:“你这次的作品很用心,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构思独特,想象力特别丰富”、“你这次的作品线条流畅、想象大胆奇特、不过如果在添加一些内容会使画面更充实”、“这幅作品细腻、洁净又不失灵气,而且进步很大,尤其是在色彩方面”这样就能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五、利用课外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作品展览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艺术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自动的投入到学习中。通常教师可以运用这种展示方式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下课前十分钟选择具有比较代表性的学生美术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和评价该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

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建立自己的美术网站,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因为高中生本身都爱玩电脑懂电脑,对这样的活动会很感兴趣。当高中生建立了自己的美术网站之后,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可以把资源共享,使大家都能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要从师生关系开始培养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进而通过教学导入、教学评价、多媒体、游戏、课外活动等多方面手段进行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维持和加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友乐.高中美术兴趣小组建设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12)

[2]王书林.刍议高中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阳谷第二中学)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刘 雪 浏览 31 次 [ 2011-8-15 ] 字号:【 大 小 】

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特殊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少儿的创新意识关键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美术教学不能再津津乐道于教会了多少,善于描龙画凤的乖孩子,因而当深入研究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我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允许鼓励学生对艺术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研究和探索中追寻独特的表现方式。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让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将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艺术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做一名创造型的教师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论、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有名人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而创新正是艺术的生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技能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完善。教学内容安排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教学的大忌,是创造的大忌。应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以致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四、教师评价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

美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美术教师,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的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总之,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和结果。让我们以美术教学为载体,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信心,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阳市灯塔市大河南镇二台子小学 辽宁辽阳)

周俨国 浏览 42 次 [ 2011-7-11 ] 字号:【 大 小 】

环顾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各种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凸显了创新的力量,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展开想象

美术教学中,教师黑板上示范画,让学生照着完成作业。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将来离开书本,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常反思怎样应用发散思维去展开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一节课先应围绕内容去设计,考虑这节课怎样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八年级《缤纷家用电器设计》一课,先让学生大胆想象未来家电的“特异功能”并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一口气想出五、六种,有的想出三、四个,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思如泉涌,然后让他们乘兴画下了自己的灵感。其中有一个同学画了一个“飞碟”,下面安装三个轮子,让我开始犯起了嘀咕,我让设计家电怎么搞个飞碟出来?经过一番虚心的请教,“小老师”神秘的告诉我,这是未来的遥控电冰箱,当你坐在沙发上遥控,它会到你身边服务。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老土了,没有跳出习惯性思维的圈子,怎么从没想到电冰箱也可以动呢?真是教学相长啊!本课告诉我: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真的很重要,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多观察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生活中的各种工业产品,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对这些事物多观察多琢磨,领会其蕴含的创造智慧,设计思想,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七年级《桥》这一课,要求学生用各种材料造出桥的立体造型,比一下谁的桥结构更好,更美观,并能承重有一定力学原理。这样做,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创造思维,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经过收集各种优秀桥梁建筑的照片和知识资料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精心制作,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并接受了老师的承重实验,失败者虽败犹荣。这一课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感受成功的喜悦,更是增强了对创新的信心,对自我能力的肯定。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有独到之处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

(5)鼓励学生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技能和经验,开拓创新思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 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因此,创造艺术,需要多学科知识做支撑,获得灵感。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尹少淳主编

[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三中学)

论文: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孟立平浏览 24 次 [ 2011-6-21 ] 字号:【 大 小 】

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含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和培养。改变了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而就美术本身来说,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具体直观的形象,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的一种造型艺术,它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客观世界,又凝聚着创造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利用这种特性,让儿童在最自由的游戏活动中,舒展自己内在的体验和情感,并在此中获得一般教育学意义上的功效。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氛围,激起好奇心,引起创新兴趣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法中,成人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并精心地进行培育,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幼儿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促进创造力的萌芽。我们为孩子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老师把苹果、香蕉、葡萄放在一个口袋中,让幼儿闭上眼睛去摸,感觉其形状及结构特点,然后闭上眼睛品尝各种水果的味道后,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自己心中的水果。结果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解放,都大胆地画出了自己想像中的水果。有的幼儿甚至把味觉与色觉联系起来,用“绿、蓝或紫”等冷色画出葡萄“酸溜溜”的味道,用“红、黄、橙”等暖色画出苹果和香蕉“香喷喷”、“甜滋滋”的味道,多数幼儿都能较准确地根据自己的触觉画出不同水果的特征。整个活动呈现出一种宽松、民主、自由而愉快的创造气氛,孩子们自始至终表现出浓郁的创作热情和极大的兴趣,极大程度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幼儿的创造潜能,使每个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具有鲜活个性色彩的美术绘画作品。所以,教师要为幼儿营造鼓励创造的氛围,让儿把美术活动当作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支配下开展美术活动。在孩子们的看看、摸摸、吹吹、涂涂、画画中激发好奇心,促进幼儿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

二、扩大幼儿视野,增强幼儿审美的感知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新鲜的生活体验能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教师应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尝试,从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养幼儿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习惯,陶冶幼儿美的情操。针对幼儿审美感知直觉性特点,在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上要重视引导幼儿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现象,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幼儿对事物特征的感知。比如:在学习力的感知时,我们做了线条练习“大雨和小雨”的绘画活动,不仅要求幼儿画出雨线,更重要的是体验下大雨时,黑压压的天空中,雨点沉重地倾泻下来的感觉,在下毛毛雨时,体验雨丝的那种轻柔飘忽的感觉。启发孩子将这种不同力度的体验用不同的线条、轻和重的色彩表现出来。又如:在感知生命形态时,我们一绘画“花”为例,让幼儿观察体验鲜花盛开时那种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花朵凋谢时枝桠低垂的形态。指导幼儿绘画时,不仅让幼儿学习画出某一物体的形状,更重要的地有意识引导幼儿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只有增强幼儿对自然美的感知力,他们才能学会用情感和感受表现出鲜活的生命特征。法国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的确,自然界中的青山绿水、桃花柳丝、花开花落、鸟语花香、四季的更换、从青虫到蝴蝶的演变……这些生动的自然现象可以不时的引起幼儿的惊奇和兴趣。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对自然美的领会,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提高幼儿对美的感知力,利用大自然的美景,由视觉、嗅觉、触觉刺激引起兴奋,使幼儿产生紧张强烈的创作动机,推动幼儿的审美联想和创造。

三、提供充分的材料,鼓励尝试新材料,提供适宜的帮助 美术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们为孩子在美工区放置了各种水彩颜料,油画棒、棉签、吹管、印章、彩色锯沫、浆湖、橡皮泥、以及采集来的各种树叶和自然材料等,这样幼儿便可以在伸手可用的美工区进行各种艺术活动尝试。比如:幼儿在操作水彩颜色混合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任何两种颜色混合便会生成新的颜色;两种颜色的固定搭配;颜色深浅与量的关系等。教师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发探索和操作。为了更好的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我们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材料的属性。如: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特点,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教师把生宣纸裁成相应的纸块,引导幼儿用油画棒画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然后手拿小勺舀出不同于油画棒颜色的水粉颜料分别倒在纸上,颜色慢慢渲染开,白纸上的动物慢慢显露出来。通过这个活动使幼儿逐步了解了油画棒具有排水性、水粉颜色具有不透明,厚重、鲜明的特点,从而引导幼儿尝试在一幅画中采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的方法。幼儿个个跃跃欲试,对于尝试新材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产生了进行创造的冲动。孩子们用油画棒、水粉颜料开始了创造活动。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画面上出现了在蓝天上飘动的风筝、大雪纷飞的寒冬、开满鲜花的草地、深深的海洋里游动的鱼群……孩子们看着自己笔下这些神奇的变化,个个欢呼雀跃。另外幼儿还自发地用村叶、吹管、锯沫、浆糊、毛线绳“画”出了一幅幅“匠心独具”的作品。另外我还为孩子们提供了相应的工具、辅助材料,让幼儿在想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使幼儿的创造性和创造潜能在游戏制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

四、活动设计要富有创造性,注意各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

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每个教师都应该把活动设计的重点放在减少控制和指导,最大限度地促使幼儿创造潜能得到自我表现上来,多设计对幼儿完全开放的活动,美术活动材料要有变化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直接进行参与。另外,美术活动的设计还要注意各教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比较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分科教学。因而导致了美术教学活动的单一化、技法化的现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美术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操作实践活动,加强各教学领域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能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得到挖掘和开发。例如:从语言活动进行切入,以丰富的经验和审美情感,加深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体验,从音乐活动进行切入,以其对节奏、旋律的美好体验,引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激情等。

创新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每个幼儿都可能是小小“创造发明家”。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有一些让成人意想不到的表现。幼儿教师应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挖掘美术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孩子积极想象,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北京密云县第二幼儿园)

儿童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

刘玉玲 浏览 7 次 [ 2012-1-16 ] 字号:【 大 小 】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而对儿童说来,却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写上“寄给大熊猫收”,还贴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能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画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降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复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贴近大自然,贴近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日、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推拿》、《勤学苦练》等作品,并获得好评。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蜡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可以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兴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 新华小学)让学生在美术课中插上灵性的翅膀——浅谈在美术课

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何国梅 浏览 19 次 [ 2011-12-13 ] 字号:【 大 小 】

21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学科教学是创新创新教育的住渠道,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当今,在大家重视语、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不要忽视了其他一些学科,如美术学科。其实在美术学科中,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很容易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捷径。因为美术教学除对学生传授本学科知识和技能技巧外,还包括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审美和表现,并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知美的能力。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创新性思维,就是以上思维能力的综合体。那么,美术课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向成功之路。乐学才能善学,这是古人读书的经验。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的事,有兴趣去学,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善求”,才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学生想我所想,画我所画,变被动为主动。我常用儿歌的形式唤起学生对绘画的新鲜感。儿歌通俗易懂,孩子们喜欢吟诵歌唱,便于记忆和启迪思维。如一下年级《五彩的烟花》一课,要求学生画画节日夜晚五彩的烟花。上课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展开讨论,谈一谈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过烟花?为什么会感到很美?放烟花时,该注意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把他们的意见编成儿歌:节日快乐多快乐,彩旗花灯到处有。五彩烟花真漂亮,像鲜花,像孔雀。大家欢声同祝贺,安全意识记心中!让学生吟诵数遍后加以启发:请大家把刚才所念的这首儿歌的内容进行想象并画出来,就是一幅“五彩的烟花”画面。学生的兴趣很浓,许多同学把节日快乐的实际场面安排在画面上。又如上《面具》一课时,学生利用报纸和彩色纸做好一个自己喜爱的面具后,各自戴上面具做各式游戏:老鹰捉小鸡、猜猜我是谁等。像这样趣味性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引入兴致盎然的境界,学习兴趣就浓厚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只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时,才能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那么,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感受生活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天生具有表达自己感情和感受天性,任何一个孩子都有画画的爱好。我们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把在生活中的真切感受画出天真朴直的艺术形象。面向生活,孩子们几乎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画遍了。无限丰富的大千世界又给孩子们无穷的遐想和千变万化的丰富感受,而每个兴趣爱好各个不同的孩子当然又会有各个不同的关注角度,取材类型和处理方式。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儿童独特的天性、个性、兴趣和爱好。我们不能扼杀孩子们天真的童心、想象力、创造力,要他们去模仿成人的大同小异的作品,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在充分尊重每个儿童创造力的基础上,作出创作活动的组织,外出写生的安排,某些布局上的建议,技术上的指导等等,以利于每个儿童对世界感受的独特发挥。其原则仅仅是因势利导,让其准确地表达这种新鲜而多彩的感受。如在上二年级《春天来了》一课时,我播放了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的课件,同学们在嫩绿而柔软的草地上一边唱着、一边跳着,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大地一片生机,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

2.运用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运用媒体创设好的开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引起美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如在教四上年级欣赏课《秦陵兵马俑博物馆》时,教师可用课件创设情景,当那些兵马俑神情专注,形象生动,姿态、服饰各异,造型独特的画面直观地映入学生眼帘时,学生看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祖国五千年的辉煌成就展现在眼前时,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不由产生对祖国的热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造型、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就需要用范画和示范演示具体让学生感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学生才会理解和掌握。只是空洞地讲解,学生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是造型、色彩、构图的内涵。通过课件,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提供准确、鲜明的观察条件,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思路,提高课堂的综合效果。如:在讲六上年级《正负图形》一课时,教师先用课件让学生观察“错觉图”导入,通过游戏激发兴趣。接着用课件播放埃舍尔的作品集《错乱空间》,让学生解析这些作品的神秘所在:①形的重复表现。②多形组合表现。③同构异质表现。④解构与重构。⑤形的虚实表现。然后又播放了福田繁雄的作品。在以上欣赏的过程中,图形各构成的概念无须多做任何讲解, 体会其形式美才是关键,人们往往十分注重实空间的利用,实空间的外形,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对虚空间的利用和把握。正负形的训练目的正是强调虚实的同等重要性。引导学生要用三只眼去观察生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元素。通过大量大师经典正负形,让学生感受其概括、夸张、归纳、简洁、添加等手法突出对象的特征的方式,形象鲜明、典型、强烈。使学生走进了一片广阔而神秘的创造图案的新天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

3.有效作业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在课堂内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评价,还应该在作业批改时注重情感评价。对一些态度端正、作业认真、有一定独特思路的学生,在其作业旁可加上一些鼓励性的话,如“有进步!”“加油!”“你真棒!”等,或用一些简笔画,如“五角星”、“成功”、“笑脸”等,使学生把课堂上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延续到作业上,并能得到持久保持。美术作业的制作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作业的缺点或多或少会有些,但学生画得用心,这种精神非常难能可贵,所以这些作业应该尽量给予好的评价去奖励他们那种认真学习的态度。对他们作业中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哪怕是一支笔,一块橡皮,他们都感到很高兴。让他们懂得美术是一门艺术,陶冶情操。作业一定要细心,不要急躁。教师也可以经常在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开展这样的评比活动,把学生最好的作品集中起来,张贴在黑板上,以学生中的优秀美术作业为范例,鼓励全体同学向他们看齐,树立学习先进典范、起到榜样和启示的作用。另外,用展览的方式让学生对作业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同学参加讨论,这样学生就会你追我赶,越学越有兴趣。

三、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能力

美术课中的求异是指对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想象,去构图,去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有所创新。如一下年级的《船儿出航》一课,其教学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造型,培养想象力。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见到过哪些船?它们有什么用途?它的样子像什么?船在哪儿行驶?水中还有什么?船如何在水中行驶?怎样可以使船更快?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能力不同,他们所描述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教师应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画或拼贴一幅船的想象画,也可以用各种材料制作一艘能“出航”的船。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培养创造力的机会。不要拘泥于书中的范画,那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所以美术教育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不同的画面,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适当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刑永富.主编 [2]《美术教学参考书》.义务教育小学 [3]《美术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 [4]《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柯灵小学)

浅论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杨 波 浏览 4 次 [ 2012-1-12 ] 字号:【 大 小 】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美术教育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那么,在培养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主要应该通过什么方法达到这一主要目的呢?

首先,谈谈对感受能力的培养。感受力不但是人生学习入门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还是审美能力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和基础。人如果缺少或轻视对敏锐的感受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就会因感受的不专注、不深入,甚至不准确而导致思维发展的障碍。审美感受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但假如后天的教育得法,也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受力调动起来。反之,即使有先天的素质,但如果长期不用,也会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培养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使自己的感觉活动逐渐适应对应世界中对称、匀称、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种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作为感受力专注训练教育课程之一的美术课,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对美的活动模式,并最终形成对美这种模式的敏锐洞察力。

其次,我们再谈想象力的培养。在具有较深刻的感受力的同时,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是进行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想象,从本质上说来,就是把通过感受把握到的完整形式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说到对想象力的培养时,首先应考虑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①培养丰富的情感;②要有丰富的“内在图式”储藏。什么是内在图式呢?所谓内在图式,就是以信息的形式储藏在大脑中的种种意象,它不仅能够使人看到正好位于眼前的事物,而且能使人看到不在眼前的或早已消失了的事物。这些意象时刻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内部的储存,是精神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它为“内在图式”。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也正因为此,广泛接触自然美和社会现象,会增加“内在图式”的储藏,而大量“内在图式”的储藏又反过来增强了我们发现和选择美的能力,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意所在。内在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内在情感对内在图式进行加工,是审美活动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最后,我们再谈谈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审美理解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意义或内容的能力。审美理解力不是生而具有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从儿童到成年的转变,是心理成熟和审美理解力增强的表现,而这种转变又不是自动进行的,教育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关键手段。然而,对“理解力”的培养却不是简单的工作。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是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在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大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运用一般教育方法达到的一般知识的掌握;

2、运用特殊方法达到的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这种教育主要达到的目的有:对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对典故和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集体无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这三种理解主要可以通过记忆、背诵、学习、观察掌握。

上面三个方面的培养,是审美能力提高的实质所在,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有些老师、乃至个别学校领导恰恰淡化了对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或有培养但还处于“萌芽阶段”,还不知怎样继续深入下去,这显然不能适应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及教学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明确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做好美术教育的普及工作,重视课堂教学、重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及争取在比赛活动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其次,在常识教学中,应该用直观性强,能鲜明准确地说明概念、知识的各类具体作品,在引起审美注意力和教师恰当语言的引导下,一目了然地进行敏锐的感受、推理和判断;或者通过具体的演示,从形象上对知识和概念进行印证。在习作、制作教学中,通过具体直观的分部演示或重点法则的演示过程,使学生具体感受习作与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具体细节的问题及操作的技能等,从而激发学生在感官受到刺激和思维受到冲击的时候,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在创作教学中,应在如何选择形象和艺术加工的环节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范围和信息积累中,找出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直观形象,进行构思、艺术加工和构图的板画演示,激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具体艺术作品的形象、色彩、色调、形式感、基本形、主题、年代、环境、气氛等诸要素之中,去进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认真细致的感受和分析。并在感受中,结合富有感染力的准确的语言描绘,使学生在“形”的感受与语言表达的结合中,情感得到升华,审美素质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这是每一个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以美育人的性质、以美育人的内容、以美育人的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也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峨嵋小学)

浅谈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改进

夏 芬 浏览 31 次 [ 2011-9-16 ] 字号:【 大 小 】

美术属于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的范围。美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家一直十分重视美育,中小学都开设了美术教育课程。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美育在学校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因为它既不能像语、数、外等主科那样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而又实实在在地缺少不了,这就决定了中学美育在校园中的“鸡肋”地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种心态在一些中小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实为美术教育的遗憾,其具体表现是:

一、美育课的地位较低。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学校音、体、美、劳等教育带来了佳音。但仍有部分人对素质教育并未真正理解和认识,或者说,还无法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美育在学校中的地位未得到根本好转,在社会和家庭中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支持。

二、对美术课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部分人认为美术课不过就是美术老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然后叫学生照着画而已。然而了解一些美学、美术常识对非美术专业工作者是必要的,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家长和学生对美术存在轻视心理。有一些家长认为子女学美术是不务正业、没出息而不予支持,这直接造成了学生对美术课的轻视,也扼杀了一些学生热爱、学习美术的热情和特长,直接导致许多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正常的课堂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美术教师的处境不容乐观。美术课的地位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处境。现实状况是不少学校的美术教师其主要工作并不是在教学方面,而是如何做好“校内美工”,把大量本该放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用在完成许多欢迎、宣传标语的制作、照相及一些杂事上。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以为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要重视美术教育的作用。

人类具有爱美的天性,生活当中处处存在美、需要美。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美术课是为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设置一门课程。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美育和其他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在于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品质高尚的个人;不再局限于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和表现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在教育和培养人的方面只是侧重点不同、方法和作用不大相同罢了,因此要真正做好素质教育,就应该齐头并进,不能偏颇,厚此薄彼。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包括美术教师对此都要有正确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态度。同时要适当加大宣传和教育,对那些有志于在美术方面发展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鼓励和培养。

(二)积极改进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效果的好坏与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有些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主要讲究纯粹的技法训练,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势必造成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阻碍了不少中学生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的发展,不利于其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只有极少数学生凭着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对美术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为改变此现状,第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的习惯,做到眼、脑、手协调并用,实行动态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忆,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欣赏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第二、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模仿是人的本能,临摹教学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古人曾云:“教学相长”。在教学中要注意师生的互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技能训练、师生演示等手段,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第三、要注意发挥欣赏教学的作用。可以开设欣赏课,让学生欣赏美,以此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通过文学性的语言表述,给学生介绍一些陌生又能使其产生兴趣的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凡高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使他们能够理解到作品中包含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素描等美感效果,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拓展思想,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个人情感自觉地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效果。第四、要在美术教学中加强赏识教育。“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或许这话有点片面,但美术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应该加以重视和推广。赏识教育不能单纯理解为表扬加鼓励,而是要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和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赏识教育是饱含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它是在承认差异性和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来运用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进步、让学生获得认同感、被尊重感、增强自信的教育方法。例如通过让学生在做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体现艺术美,感受美术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美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既是艺术的源泉。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话颇有道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和感受,就会发现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果学生能时不时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亲身体验,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学生在公园、树林、田野、操场等地绘画,树叶、小草、鸟儿等不经过学生手中画笔的润色,就不再是静止不动的事物,而变成了富有生命力、具有美感的艺术品。第五、在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教师对待学生,要多用心,用真情。教师首先要爱护学生。感情不是知识,不是理论,难以通过教材表现出来,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就美术教育而言,美术的核心是情感,美术教育更关注人道精神的传递。美术教育的形象性、直观性最能适应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要,比较容易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例如一幅有关环保的绘画能让学生产生某种激情和冲动,产生对保护环境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就会从自己做起,从行动做起,从而积极投入到环保事业之中。其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信赖学生。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加强师生互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地发展;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和情感特点等因素,确立不同的情感增进方式和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美术的快乐,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总之,目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改进,这种状况的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解放思想,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杨 波 浏览 6 次 [ 2012-1-16 ] 字号:【 大 小 】

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有效的利用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作为美术教师只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时常渗透德育,让同学们随时随地受到教育,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还能有所收获,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把德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责任。

(一)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欣赏课是为了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纵观小学美术教材,许多作品包含德育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精心引导,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既能得到美术知识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既能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又能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受到感染。如在《彩墨游戏》学习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国画大师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如,教学《妈妈和孩子》一课,通过欣赏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感受世间母爱的伟大,认识到人与动物都生活在爱中,同学们要珍惜这份爱,用爱心去对待家人、老师、同学„„

可见, 美术欣赏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绘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

绘画在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彩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有些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有些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我们的社区》一课,课的选材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活是学生每天都能见到的,那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家乡有特色的街道相关资料,到课上通过看看、说说、画画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从而在课堂教学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在手工课中进行德育教育

工艺美术与人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无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上都不可缺少。教学中可利用课堂中的制作内容来引导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国民间美术等,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广泛,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为世界罕见,中国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貌、社会风俗和思想情感。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华夏民族美术传统的源泉。这可以使同学深深感觉到民间美术是一个丰富和珍贵的艺术宝库,使同学们在亲自动手中了解民间艺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打下良好的审美意识基础,虽然有些作品(如剪纸等)属土俗艺术,但它却与所谓 “高雅” 艺术具有同样审美价值,是我国民族美术和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同样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达到美育之目的。

二、充分利用美术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学校的美术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我们每学期都要举行以各个纪念日为主题的画展或者是艺术节。如“三八”妇女节,我们画展就以尊敬老师感恩母亲为主题,植树节到了,我们就搞一次以植树为主题的画展,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国庆节到了,我们就搞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绘画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另外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展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美术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力军,不仅充分挖掘美术教材的德育因素,巧妙将德育渗透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要在一些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这样就使孩子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既得到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利用美术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总之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他德育方法难以代替的。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寓教于美,启智育德,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峨嵋小学)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赵盛甫 浏览 9 次 [ 2012-1-16 ] 字号:【 大 小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潜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农村中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因

1.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中学生刚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他们的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这一层次上,而到了中学便是满脑子的符号、数字、公式、定理、计算、证明„„机械呆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对数学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2.基础较差,畏难情绪严重。大多数农村中学生基础差,而且层次不一,碰到难题总是退缩,缺乏自信心,总认为数学就是难。

3.见识较少,理论脱离实践。农村中学生长期生活在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从视频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又未能亲临其境而感到无奈,他们向往、憧憬着外面地世界。而现有的数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让他们越来越感觉到学习数学与他们期望的相差太远,走进了“数学无用论”这一误区,于是越来越想通过外出打工赚大钱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4.依赖性强,缺乏主动学习。长期以来,由于农务繁忙,加上到了中学科目又多,农村中学生课外时间的学习大多数仅限于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善于抽空预习一下新课,学习成了一种任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到了上新课时,一问三不知,唯老师是从。

二、提高农村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调动、兴趣的提高。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现行的教材向学生提供很多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素材,但也有一些问题难度较大,数学味浓,不适合农村中学生,照搬出来却始终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可在遵循《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换教材中设置的问题、例题、习题等,因地制宜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兴趣而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时要突出“巧”字,要遵循以下原则:[1] 1.趣味性原则。趣味是化解枯燥的最好方法,但是要注意不能为了趣味而偏离数学性,难度要适中。

2.科学性原则。不能为了课堂气氛把一些生活中的地方习惯、风俗带入数学课堂,而背离了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

3.启发性原则。问题要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前面的问题要为后面的问题服务。

4.交互性原则。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这是一位老师在上九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引入》这一节课的部分实录,用简单的情境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师:同学们,先用笔尖扎下你们的掌心,再反过来用另一端扎一下,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学生有点疑惑,不知老师要做什么,开始议论起来,但还是做了。

生:疼死了,疼死了,用笔尖扎„„用笔的另一端扎怎么一点都不疼„„学生反映强烈,纷纷议论起来。

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感受,你们知道吗?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分享自己的看法。看到学生情绪高涨,教师紧接着追问下去。

三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1:因为笔尖锋利,所以掌心才疼。生2:这还用你说吗„„ 学生都笑了起来„„

生3:我不会用数学知识解释,我是用物理知识分析的。因为笔尖扎手,笔尖小就是接触面积小,同样的压力作用在笔上,压强增大,感觉疼;而相反„„

生4:我支持××同学的看法„„ 生5:我是这样分析的„„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其实物理与数学有重要的联系。同样的压力作用在笔上,接触面积小,压强就大,所以感觉疼,而相反„„其实,现实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大而减小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下面我们就开始探究这一现象——反比例函数。„„

(二)分层教学辅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分层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照顾全面,人人学有所成,并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当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才会与数学交上朋友,对数学才有信心。分层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是能让教师与学生亲密地接触,更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农村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温暖,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爱护,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教学前,要做好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等准备工作。

2.教学时,设置的问题、练习、作业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基础情况,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在教学九年级数学(下)《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时,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是最低层次,只要求学生掌握函数y=ax2+bx+c与y=ax2的关系,并能确定抛物线y=a(x-h)2+k的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开口方向。第二层次,是中等层次,要求学生在层次一的基础上体会建立二次函数对称轴与顶点坐标的重要性,并能用公式法确定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准确列表,画出抛物线;第三层次,是最高层次,要求学生在层次二的基础上,掌握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并能利用图象准确描述出函数的增减情况。在实施时,一定要注意照顾全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树立起信心,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持久坚持下去。

3.辅导时,教师要尽量多抽时间在学生之间走动,来回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态度要和蔼、耐心,少批评,多鼓励。尤其是对于基础层次较低的学生,更加要重视,要让他们感到老师没有忘记他们,在亲近着他们。

(三)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指导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与兴趣。

这是一位数学教师在讲九年级(下)《测量物体的高度》这一节内容时的部分实录,前后巨大的反差,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让学生走出课室进行实践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7页,先阅读思考一下测量物体高度的几个方案,与同学交流,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初春的早上还比较冷,学生打开课本后,大部分学生把手放进口袋,扒在桌上,显得没有精神„„

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下面没有学生举手,有的学生两眼无神地看着黑板„„ 师:现在很冷吗?昨晚没预习吗?××同学你来回答(是个优秀生)。老师显得有点沉不住气了,有点火气。

生:老师,我还没看完。学生低下头,等着老师批评。师:××你怎么了,你们都怎么了,干脆不用上课晒太阳去吧!(这位老师违心地说,脸上没有一点表情)

生:好啊!好啊!我们到外面晒太阳去了„„(学生好象敢于迎接挑战)

师:你们如果能把旗杆的高度测量出来,我就放你们出去,敢吗? 生:老师,让我们试一试吧!(有点象哀求语气)

师:也好,让你们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可是我没准备好测量工具,这里只有三角板,另外我到体育室借四把皮尺,你们分成四组,成绩好的要帮扶一下成绩不好的同学,不能全部好的分为一组。(这位老师好象有点故意刁难,明知仪器室在隔壁)

五分钟后,学生分好组,叽叽喳喳地来到操场上,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一边晒太阳,一边动手忙着,有的把三角板顶在头上,有的眯着眼睛测量,有的树起一根木棍,有的手拿皮尺„„教师在旁看了一下,脸上不知不觉地露出了笑容,也走到学生中指点了„„

二十五分钟后学生高兴地回到课室。

师:你们太棒了!下面从第一组开始,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结果及体会。组长1:我是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相等的原理测量的,结果是13.32米。老师,我们喜欢这样做,因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

组长2: 我们组的测量结果是13.10米,我们是用太阳光下的投影来测量的„„

组长3:我们的测量结果是11.72米,可能错了„„ „„

师:你们都很棒,为什么第三组错了?

生:可能忘记加上人的身高了,因为测量时三角板是水平放置在人的头顶上的。

师:说得好,你们都非常棒,实践说明,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加油!不过,测量值是近似值,回答时要注意用词,不是“是、等于”,而是“大约”或“约等于”。如果你们有兴趣,下次我们还可以把课放到操场去上„„

课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四)引导学生预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除了基础相对较差,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缺乏预习的习惯与能力。如果没有经过课前预习这一过程,教师再精心备课也是事倍功半,以至于出现整节课都是教师演主角的尴尬局面。因此,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1.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作用,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他们才乐意预习。

2.其次要精心布置预习内容。预习内容的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1)难度适中原则。因为是预习(自学),要照顾广大学生,要让大部分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针对性原则。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要为新课内容作充分的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讲课稿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自学,即按教师讲课的思路把相关的一些内容以练习卷的形式发给学生,让他们先做。

(3)启发性原则。布置的内容要层层推进,前面的问题要为后面的问题作准备,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案例:九年级(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预习内容 a.如果x2=4,那么x叫做4的 ; ∵(±2)2=4,∴x= ;

b.如果(x+2)2=4,则x+2=,x= ; c.x2+4x+ =(x+)2,x2-6x+ =(x-)2; d.能不能把方程x2+6x-16=0化为形如(x+2)2=4的形式?加油!x2+6x-16=0→x2+6x= →x2+6x+ =16+ →(x+)2= ;

e.小试牛刀!加油!解方程:x2-6x+7=0 x2+4x-12=0 x2+x-12=0 3.重视学生预习后反馈及预习作业的点评。课堂教学时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作出相应的点评,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重要的是教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更能继续激发学生的预习的兴趣与信心,从而保持预习的持久性。

三、结束语

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排除不利因素,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鼓励他们,我们目标的实现还是可以指日可待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信心。

[参考文献] [1]冯文:《浅谈高中数学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年第8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县小三江中学)

篇2:中小学及儿童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

------浅谈儿童绘画兴趣培养

龙田中心小学周定海学习美术,兴趣是基本动力之一,大部分儿童从小爱好美术,尤其在前两年我任一年级美术课时,深深地感触到刚刚入学的孩子们,就对绘画的兴趣很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儿童对绘画兴趣减弱,甚至出现转移现象,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所以应该找出儿童对绘画兴趣转移的主要因素,针对原因,采取一些积极的,具体的措施来控制儿童对绘画兴趣转移,力争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

在近三年的美术教育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些儿童对绘画兴趣转移的主要原因,概括如下: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有了独立思考的判断的能力,他们对兴趣和爱好有了较明确的选择,不再是盲目的学习,而是自觉地进行选择学习。

二、其他学科,特别是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 对学习质量的要求过高,加之其他学科的课业负担较重,也会分散儿童绘画的精力,引起兴趣的转移,有的学生虽然喜欢绘画,但也是力不从心了。

三、一些其他的活动丰富了,占了儿童的一部分时间,如音乐、1

舞蹈、体育等兴趣小组的开展,还有少先队活动,科技活动等都在争夺分散儿童对绘画的积极性。

四、家长本身对绘画没兴趣或一些思想上的分歧,而对儿童绘画不支持或不理解,也会打击儿童绘画的积极性。

总之,许许多多的因素会影响儿童对绘画兴趣的保持,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点,儿童的年龄较小,容易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只要我们引导教育得当,他们学习绘画的可塑性还是很大的。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多属于无意识的,由于年龄小,毅力又比较脆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老师在辅导过程中缺乏耐心,会很容易的挫伤了儿童的自尊心和学习绘画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些积极的具体的措施方法,来控制儿童对绘画兴趣的转移。例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一、多组织一些集体绘画活动,如户外写生,参观画展,儿童绘画表演,儿童绘画比赛,或组织儿童绘画作品展览等,促使儿童相互学习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并在绘画中体验美的享受,让儿童感觉到有意思有乐趣,而不是感到乏味,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耐心的循循善诱的,鼓励性的教育能让学生有信心去画好画,去表现美。

二、还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

起,强化家长的重视与支持,让父母能热情的帮助和鼓励儿童学习绘画,并帮助儿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方面的尝试,体验造型活动与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教师也要与班主任多交流,让他们积极配合,鼓励孩子们多参加绘画兴趣小组活动,而不要因课业问题而停止孩子参加兴趣小组。

三、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多鼓励孩子,只要老师家长认为他能行,时常鼓励他,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勇气也就来了,什么也想干了。从而使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并充满自信。在培养孩子自信的同时,也可以经常介绍画家轶事,培养儿童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树立他们喜爱绘画的信心和恒心,并采取一些造型游戏与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使其在创作中找到成功的快乐,并能对美术产生持久兴趣。

篇3:对孤残儿童美术兴趣的培养

可是长期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 与外界接触少, 缺乏生活体验, 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比正常孩子缓慢。如何引导这类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呢?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观察, 积累生活经验

绘画是对现实的再创造, 要引导孩子进行绘画, 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 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创造的基础, 创造就成了无米之炊, 孩子们除了模仿老师没有其他办法。在日常教学中, 可以带孩子到社区、大自然去,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不断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同时, 提供大量的图片给孩子欣赏, 给予视觉刺激, 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 使孩子在创作性绘画中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再造想象、创作想象。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 孩子惊喜地发现了蜗牛, 纷纷去抓蜗牛、看蜗牛、学蜗牛爬、要把蜗牛带回教室饲养, 表现出对蜗牛浓厚的兴趣。我感觉到这是引导孩子学习绘画的好契机, 便提出把看到的蜗牛画出来。孩子很快地就用一些极其简单的线条表达出来, 虽然与真实的蜗牛相差甚远, 但这毕竟是孩子第一次用绘画形式表达, 同时也反映了孩子的现有水平。我充分肯定了孩子的作品, 并提出新的要求, 让孩子用放大镜观察蜗牛, 引导孩子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身体, 头部有眼睛、触角和嘴, 身体上有壳, 壳上有花纹。并让孩子比较原先的画与现在观察到有什么不一样, 让孩子对自己的画作进行修改。

在画蜗牛中带出了引导孩子认识各种线条的课程, 我搜集生活中有关的由线条组成漂亮花纹的图片给孩子欣赏。如借助海螺、蝴蝶、孔雀、蛇、斑马、老虎、海浪、衣服、电话线、长城等图片, 由此引导孩子认识不同线条, 从而创作出“漂亮的花纹衣服”, “漂亮的花纹手套”等作品, 孩子在欣赏中感受美、表现美。

二给予适当的美术表现技能帮助

由于缺乏必要的绘画表现技能, 孩子会经常出现各种绘画表现困难。有一次, 带孩子到社区参观面包屋后, 以“香喷喷的蛋糕”为主题进行绘画活动, 可是孩子不知道从何入手, 总是说“我不会。”我发现孩子不懂得用几何图形与实物建立联系。于是, 再次带孩子实地考察, 着重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容易表达的水果蛋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蛋糕的特征, 用启发性语言引导孩子思考、想象, 引导他们感知蛋糕的色彩、形态, 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储存表象, “蛋糕是什么颜色、形状, 有什么水果装饰?”“圆圆的蛋糕上有草莓、奇异果, 三角形蛋糕有圣女果、巧克力……”

绘画时, 先练习画蛋糕的几种基本形状 (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爱心形) , 再让孩子认识水果的基本特征。在孩子对形状、水果绘画有基础的情况下, 鼓励孩子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图形与水果组合成水果蛋糕。同时, 还提供橡皮泥让孩子制作蛋糕, 欣赏有关蛋糕的画册;提供“制作蛋糕”互动软件给孩子操作, 孩子拖动图标, 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美味蛋糕, 增加孩子的兴趣。这样, 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 孩子对蛋糕的理解不断地从绘画中表现出来。

三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孩子的作品, 善于发现孩子作品的闪光点

当孩子在“胡乱涂抹”一阵后, 即使这张画再难看, 但他心中的满足程度并不亚于完成一幅完美无缺的作品, 这时孩子希望与他人共享这份喜悦, 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把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展示在与他们眼睛同一高度的位置, 鼓励孩子做自己作品的解说员, 为大家讲解自己的创作内容,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 去理解, 多加肯定、鼓励孩子的创作勇气, 不以画得“像不像”来确定一张画的好坏, 重要的是孩子的创作兴趣和创作热情。孩子对事物不同的观察方式以及各自拥有的不同情感, 使孩子的画面丰富多彩, 教师要善于从每一幅作品中发现闪光点, 予以肯定, 加以启发引导, 保护诱发孩子可贵的创造力。

杨×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 刚开始绘画活动时, 她面露难色, 总是说“我不行、我不会”。我经常以肯定的语气对她说“肯定行”。“相信你能画好”。在一次以“我喜欢的电话”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中杨×画了一个框框, 并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 我立刻夸张地表扬她画了一台非常漂亮的彩屏电话, 让同伴来欣赏她的作品, 她非常高兴。从此, 每次绘画活动她都积极参与。

以上只是我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点滴体会,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必须继续学习探索, 运用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 激发孤残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发展智力, 从而促进这类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摘要:绘画是对现实的再创造, 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然而, 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由于与外界接触少, 缺乏生活体验, 本文总结了孤残儿童美术兴趣的培养方法。

篇4:中小学及儿童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 培养 创作 儿童画 潜能

儿童的绘画行为最初往往处在朦胧的意识中。当他们受到外部的刺激和影响时,头脑中产生形象思维活动,并在自身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自发地进行绘画活动。这种纯真的儿童画保持了儿童绘画思维的原创性。真实反映了儿童对物象的认知和感知,以及他们通过独特的思维创造的视觉语言形式,是童心、稚趣的真实表达,是思维潜能被激活的产物。

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儿童画虽然稚拙、可爱,但还是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思维的原始阶段。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注意适时地通过潜性教育进行绘画思维的激发、点拨和拓展,使学生的绘画思维活跃、灵变,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绘画作品,在绘画学习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一、善于把握时机,激活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总有许多瞬息而逝的机会,这种机会便是“最佳作用时机”,如果老师能抓住这些机会激活学生思维,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矛盾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激活思维,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最佳作用时机”既可“遇”又需“求”,要满怀爱心地努力掌握教育的艺术,灵活善变地运用教育机制,及时捕捉思维的火花,并设法激活受到压抑的思维。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变消极情绪为积极心态,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标,使学习活动渐入佳境。

二、尊重孩子个性,点拨发散思维

孩子的心理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天真活泼、热情开朗是好性格;文静乖巧、细致专注也是好气质。孩子因独特而美丽,自然对生活、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会赏识不同的孩子。尊重他们的爱好和选择,为他们提供表演的“舞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适时点拨。

比如在上“我喜欢的玩具”一课,课前要求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堂上先观察后绘画。女孩们大都表现洋娃娃、布绒玩具;男孩们画起了汽车、手枪……小周来了兴致画起了他的兵器。那大铁锤、金箍棒、流星剑、屠龙刀……片刻工夫就跃然纸上。我在赞赏之余引导他想办法让兵器更漂亮,不多时刀柄上系了红绸,剑鞘上有了花纹……小周画完后竟开始“舞刀弄剑”,嘴里还“劈啪”作响,扰得旁边的小朋友都不安心。此时,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因势利导:“看来,你真的很喜欢武器和武术,那你能把武打动作画出来吗?”小周感到困难,我便让他做动作再为他用线条演示简单的人物画法。一会儿,五颜六色的大兵器间添画了许多可爱的人物,尽管造型比较稚拙,但也不失生动、还很富有个性,既有兵器细节的深入刻画,又有背景人物的衬托与点缀。一幅栩栩如生的儿童画就此诞生了。

尊重个性,改干涉为引导,逐步点拨,使思维层层深入,能培养孩子积极思维,主动持续地探求知识的精神。同时也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调动学生情感,丰富拓展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注意力,激发思维、拓展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好奇、快乐、需求、努力、满足等情感驱动下走入学习的殿堂。在上二年级《可爱的小兔》时,要求学生创编兔子的故事。我先讲了一个兔子和狼的故事,生动具体的描述了兔子靠机智战胜狼的情节。接着又拿出兔子、狼等头饰,老师演狼、学生扮演兔子,再角色互换做开了游戏。老师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演出狼和兔子的各种表情、姿态……兔子可爱活泼、狼凶狠狼狈的形象激起了学生们想象的高潮。全体学生争着表演、创编,思如全涌,美不胜收。思维得到了丰富和拓展。这时,我把话锋一转,提议让兔子和狼消除敌意,成为朋友,启发学生想象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又被引向逆向思维新阶段,化敌为友的美好情感也在“友谊、关爱”的主题感染和谐的童话意境。如:“狼先生骑车送小兔回家。”“兔妈妈照顾生病的小狼弟”……这样的活动调动了情感,拓展了思维,儿童画作品趣味横生,无一雷同,充分展现了童心、童趣。

儿童画教学的艺术在于教会孩子用自我的心智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品位和绘画意图。教师要成为童心稚趣的保护神,万不可轻视、压抑、干涉孩子富有情趣的思維活动和审美意象。教师还应成为智慧潜能的启迪者,为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心智提供“营养”,帮助他们发现自身蕴藏的潜能,提升自信、综合拓展思维,使孩子在绘画活动中体验成功、体会快乐。

篇5:美术中培养儿童学习兴趣的总结

课题总结 2009-07-06 15:52:25 阅读77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本学期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1.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过去在欣赏课上累的口干舌燥,但学生毫不领情。现在在教学中设

计了自己观察、自己感受、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了成功感。

2.广泛收集资料,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如教学《着衣母婴卧像》时,我收集了许多亨利·摩尔的资料和图片。然后,进行去粗存精的筛选,保留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件雕塑。并将他们与本课链接在一起。

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精美链条。

二、创设优美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演示。课件既直观、形象、省时吸引学生眼球,又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欣赏《王与后》时为了使同学们理解“潘神”似的气质,我出示了“潘神”的图片,结合简单的文字介绍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教学《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时,打开齐白石的自画像,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有效地导入了教学。

2.对比观察。教学《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马蒂斯》时,通过《王者之悲》与单色剪纸的对比、《小

鹦鹉与美人鱼》和套色剪纸的对比学习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其剪纸的特点。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

建立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体系。建立自我约束、相互监督、教师管理的机制。设置美术学科负责人

制,明确分工与职责。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创设好的教学环境,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耐心细致的做好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

对于学困生要耐心帮助、指导、热情鼓励。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要谈话、引导、帮助、提醒。加强其纪

律意识。促进他们的进步与提高。

3.与班主任教师加强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一节课的成功是和周围的人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能够令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受益的。比如我们年级的五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两个学期在班主任老师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之后,换来的是同学们良好的班级氛围,同学们能自觉遵守纪律了,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发言了。如果没有好的课堂秩序,再好的教学方案也难以顺利实施。因此,在教学中要一方面刻苦学习,拓宽教材的背景,另一方面坚持和班主任老师加强联系与合作,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激发和巩

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促进学生作业质量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学生

作业的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呢?我进行了尝试:

1.适当延长部分学生的作业时间。

教育需要忍耐,教育需要等待。有好些时候教育是不可能立杆见影的。有时需要适当延长作业时间,以

保证作业质量。

2.对学生作业进行逐一检查辅导。

在检查中辅导,在辅导时检查。通过检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尤其是作为副科的美术学科更得如此。

3.无偿提供工具、材料援助。

在援助的同时加强指导,在指导时提供帮助。此法虽为下下策,且易使学生产生惰性。但偶尔奏效。

4.不断加强督促、检查。

不断督促检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促进学生作业质量的提高,全面提

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

1.将检查进行到底。

每一课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后,还要保证它的顺利实施。保障教学目标的实施,方法之一是检查。通过检查了解每位同学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学习的态度,对学科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为了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人,我布置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并坚持将检查进行到底,保证了教学目的的达成。看到L班的同学们在课堂上思路打开了,学会观察和思考了,我的内心充满着喜悦。作为教师,学生的进步就是我的成功。为了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要将检查进行到底。

2.认真检查,精心辅导。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我对全年级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认真检查,精心辅导。坚持决不让一个掉队的原则。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进步和提高。虽然付出了许多得辛苦,但看到

了他们的进步,我感到由衷得高兴。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认真对待美术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六、想方设法激活教学,使学生学的更有兴趣。

1.努力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伊始,班主任仍在教育学生。我请一位同学把作业本抱过来,那位老师简短结束了她的使命后转身一走,教室哗然。有流泪的,有低头郁闷的,还有人乘机说小话的。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抓紧时间,把两道讨论题布置下去。同学们开始讨论。有的组还讨论得很热烈。为了了解他们的讨论情况,我深入到五、六个小组进行提问和引导。没想到同学们能从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并表达自己对便笺盒的喜欢。我感到特别高兴。再看那两位同学。一个眼泪未干,却已露出微笑。一个在我的提问下也已从不快的情绪中走出来了。为了表扬同学们积极热情地参与态度。我告诉大家,积极讨论的同学每人奖励一分。接下来,教学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当我宣布作业要求时说一共四点。请同学们标注一下。(前三点书上有)

一、造型新颖。

二、美观。

三、实用。

四、耐用。有的同学马上问第四点在那?我心情不错,决定幽她一默便说;“在我脑子里。”同学们笑了。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2.让新技法为课堂教学注如入新的活力。

宣布作业要求后,学生接着画。巡视指导时发现学生图色有误。然后,集中进行演示讲解。并说明要领。不曾想同学们对今天的油画棒刮画法还特有兴趣。绘画热情高涨。虽然因故少了人,但课堂的学习氛围却很浓郁。这使我感到欣慰。由于上节课对构图进行了指导,有几位平时画的不好的学生尽然技法熟练,构图饱满。这让我特高兴。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在热情地绘画中难以自拔。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真实

太高兴了。是新技法为课堂教学注如入了新的活力。

3.教会学生积极地看世界。

用油画棒刮画法表现《在快乐的节日里》。部分学生作业完成的既快又好。想到校园里那些美丽的月季花开得正艳。我突然想到让同学们去写生自己喜欢的一朵或一组月季花。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绘画素材使他们的画面内容丰富,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于是,我请他们到校园写生月季花。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展现给我的是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我感到欣喜。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引导学生积极地看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斯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指向的源泉。我们应教会学生积极地看世界。学生才会画之

有物。画的生动、形象。

4.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教学《卡通——动起来的漫画》时,鼓励大家:“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画得很精彩!”同学们静静地画着,不到半节课的时间平时各科成绩都不算好的H同学竟把一只米奇半身像画的构图饱满,动态生动。我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给他打了个优A。看得出,他挺高兴的。我问:“你能再

画一幅吗?”还画在这样大的纸上。我想让你参加比赛?他点头表示可以。

带着愉快的心情,我在W班继续采取鼓励措施。尝试采用激励性评价,以激发和保持大家的绘画兴趣。

篇6:浅谈农村小学美术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农村;美术兴趣;小学生;

素质教育在我国当代教育界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它标志着我国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基础美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影响学生对美术兴趣的原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源泉,是成才的动力。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美术教学条件不好,更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根据我对顶岗实习所在农村小学学生的观察,对农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了解,从孩子开始动笔到小学五六年级对美术有兴趣的孩子明显减少;短短的几年教育,怎么使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经过调查分析,有如下因素。

(一)家长陈旧的思想观念

上学之前,农村里大部分孩子就常在山上田地里玩耍,就这样度过了他们的学龄前日子。因为要养家糊口,家务繁多,有些家长总想着早点送孩子到学校读书,不用整天看着孩子。能入学的孩子由于太小进入学校,长时间下来容易讨厌学习,而没进入学校的孩子则成天在外玩耍,没有好的行为习惯。进入了小学阶段后,家长都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而这个学习成绩在他们眼中就仅指语文、数学、英语方面。他们认为画画是玩,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学好语文、数学、英语,便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只学习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校园老式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前大部分学校学校都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学校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就算是设了美术课也是形同虚设。就算美术课正常进行,课堂上,或没有美术方面的资料,或为了省事,老师就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要不就是照着书画,要不就是照着老师画的画,课堂气氛沉闷,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发展兴趣培养。现在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老师的思想观念还没改变。

(三)小学生自身心理、生理的发展

学龄前期的孩子,他们用笔随便乱画线条圈圈,乐在其中,但大人却看不出画的是什么。这时候千万不要阻止或能骂他们乱画的行为,而要鼓励、支持、称赞他们。接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开始想画某种东西了,已经能画出一些形象来了,用笔也较流畅,他们不求外形的准确,只求表达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这时孩子的画里充满了天真的想象。这种想象的发挥是极可宝贵的心理品质,这时候的绘画心理也是最值得重视的,大人要珍惜和小心爱护培养。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写实期,这时期孩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他们认为画得

越像就是画的越好的。幼儿时期的那种大胆渐渐受到写实的拘谨。但由于画画技法不好,他们又往往对自己的画不满意,很容易失去对绘画的兴趣和信心。因此,从整体看来,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二、提高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越来越越重要了,那么该怎样来培养农村小学生对美术兴趣的呢?学校外面的因素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在因素,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读懂学生心理,发展兴趣培养

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教师应主动将美术与其他各学科结合,渗透各学科知识,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得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陪孩子玩。在学习过程中是为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致使学生思想没有创新,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兴趣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直观、形象、生动,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对学生因材施教,让他们感到上美术课是一种享受。教师不能再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只能是简单的讲讲或是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老一套的传授知识,应该是引导、发现在创作的过程,利用情景教学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四)充分利用已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时间长了就使得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那么就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现在上美术课很多的都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有些图片可能印刷次数过多,颜色与原图有出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但农村却没有这样的教学设备。只有通过老师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等,通过作品欣赏等,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五)就地取材,让学生愉快地学好美术

美术课要准备不少材料,如果没有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可以将家乡有的材料引入课堂——没有橡皮泥,可用田地里的泥巴代替;树叶、树枝、稻草,还有鸡蛋壳、毛线、石头,都可以用来上手工制作课。

让学生把美术创作与手工劳作相结合,全面调动他们的感官去观察、分析事物的颜色、形状等,并进行思考,考虑如何选择工具、方法进行制作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从中感受到创造的成就感。随而提高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学兴趣。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因各种客观、主观因素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题,这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每位教师、每位学生,甚至全社会的正确认识和关注。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术课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鲜活生命力,它对学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更应该引起重视,要让农村的小朋友也成为一个爱美懂美的人!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2] 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4] 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 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下一篇:公司红旗党支部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