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2024-09-04

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精选14篇)

篇1: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关于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为了培养适应农村和基层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本文试对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讨。

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培养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医生,仅靠医学院校的教科书获取的有限理论知识和有限的见习、实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医学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是非常快的,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老化和淘汰,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地涌现,要跟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步骤,就要不断地学习、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提高。随着新世纪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教育日益注重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医学生的培养,不仅是要让他们获得相关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它是医学生将来自身发展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是我们进行内科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侧重点。

二、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所采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等得到很大原进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促使学生思考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提出新的问题。问题是创新学习的源泉,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然而传统的医学模式所培养的医学生对经典的PBL有诸多的不适应,应依据学生的现状及现有的教学条件采取灵活的“改良式的PBL”,具体的实施分三个阶段。问题的引入阶段:由教师提出问题及要求;问题的解决阶段:学生独立解决和教师讲解相结合。一种情况是学生能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的,由学生回顾、查阅、思考后回答,另一种是全新知识点,由教师作主要的讲解,进一步的扩展则由学生查阅资料和文献。总结阶段: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答疑、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三、引入病例的教学

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是:理论授课是先认定疾病,然后再对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而实践是面对直接以症状出现的病人,与理论教学相比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学生刚开始接触病人,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脑子里装着书本描述的各种疾病的表现以及病人的各种症状,却无法把它们进行整理、对比和归纳,不会把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对进一步的诊疗方案的制订更显得无所适从。为了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困难时期,适时地引入病例教学:学生因摆脱了直接面对病人及诊疗环境陌生的紧张感,可以从容地对病例进行客观的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病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分析病例的特点,得出诊断,同时寻找鉴别诊断的依据,让学生以医生的身份进行诊疗,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以上病列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四、创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

随着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病人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导致见习带教教师寻找示范病例以及带教工作困难重重。因而医学院校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可以寻找教学伙伴,创建新的教学基地。为了给学生增加临床见习的机会,多接触各类病种和病人,学校应该与其他医院及临床科室建立合作关系,拓展临床教学基地。又如,可以由理论课教师带教,实现教师一体化。由于理论课教师熟悉学生情况,理论课和实践课由同一位教师教学,可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管医师虽与病人朝夕相处、关系密切,熟知病人的各种情况,但医院工作繁忙,常无暇顾及学生,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完成病史的采集及体格检查,收集到完整的临床资料,这对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有较大影响。

五、建立模拟病房,采用模拟教学

一般临床见习,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往往仅是病史的采集及体格检查,而进一步的诊疗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对诊疗的效果更是无法直观,尤其是对一些危重病的抢救,由于情况不允许,就是实习阶段的学生也鲜有机会直接参与临床救治,因而学生的临床能力培训是非常局限的。近年来医学模拟教育的迅速发展,填补了这一缺陷。如果能建立一个模拟病房,引进模拟人,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将是非常有益的。笔者充分地使用模型、模拟人、学生标准化病人,真实地再现临床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模拟人的各种疾病状态,学生能以医生的身份进行诊疗和抢救,并能真实体会救治成功的喜悦,以及抢救失败、模拟人死亡的沮丧。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真实环境中所需要的临床思维、诊治、应变能力都具有相当良好的效果。

总之,内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务人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宜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国内外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创立的医学教育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然而,各地的学生状况及教学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也需要我们依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寻找适合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翠琼,刘小玲等.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2)

[2]魏屏,揭盛华等.传染病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1)

[3]孟宪志,刘连新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方法与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3)

篇2: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妇产科是一门涉及面较广,整体性较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妇产科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把握好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掌握其精髓,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在实习中基本成为一名医生,为以后从事医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对妇产科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在国家统编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内容的基础之上A,有机地编排了教学内容和顺序,并且改变了教科书章节的部分授课顺序,使其更贴近于临床实践。在教学中,我们打破教材知识体系的界限,以症状、解剖为线索,使每个学时的教学内容在讲解上能够相互关联,使妇产科学课程的学习非常连贯,易于掌握。如: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和生理内容相连;将妊娠生理、妊娠诊断、产前保健、早产相连;将正常分娩与异常分娩、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相连;把自然流产与异位妊娠相组合,将妊娠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相连等。[1]

2.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上节课对下一节课所讲授的临床疾病,结合临床病例,设置问题,布置任务,将学生分组,让学生结合教材查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出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及预防措施;下一节课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上节课病例内容,先让学生分别来归纳出疾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及预防措施等;强调思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思维逻辑,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内容。[2]

采用病案讨论的教学方法,结合基础理论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辩论,活跃教学气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归纳讲授过程中,还将最新的妇产科学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对一些教学难点而又必须掌握的内容,在不失严格、准确的前提下,尽量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3.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与妇产科实践操作的关联性

在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还采用多种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包括观看手术录像、实地观摩手术、床边见习教学、导师制教学等环节,尽可能将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考核的方式、成绩评定的方法

每次课都分配给学生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信息量及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计入平时成绩考核;学生课堂发言活跃度、讨论参与的积极性也计入平时成绩;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准确情况也计入平时成绩。增加本课程平时成绩的分值。

三、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以问卷式调查的方式来评判教学效果。通过对妇产科学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使妇产科学课程的.教学及学习非常流畅、连贯,易于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病例和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辩论,活跃了教学气氛,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取向,为培养高素质妇产科人才奠定基础。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与妇产科实践操作的关联性,使学生明确学有所用,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更加深了学生对妇产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妇产科专业的兴趣。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的妇产科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为老师讲授、学生课堂听讲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主动性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计划学时有限。临床学科的疾病讲授涉及该病的多方面内容,要将每种疾病讲深、讲透,在有限的学时里是不可能的,而学生从未接触过临床,往往感到所学内容繁多、抽象、难记或容易忘记,以致提不起兴趣。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临床学科尤其是妇产科实用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同时将理论和感性知识结合在一起。结果是老师前面讲了,学生学了后面的内容就忘记了前面的知识,教学效果差。

针对上述妇产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妇产科学课堂教学改革。

(一)对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打破教材知识体系的界限,改变了教科书章节的部分授课顺序,以症状、解剖为线索,使每个学时的教学内容在讲解上能够相互关联,使妇产科学课程的学习非常连贯,易于掌握。

(二)采用病案讨论的教学方法,结合基础理论提出问题,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加讨论的机会,增加个别指导的机会,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三)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与妇产科实践操作的关联性,在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妇产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超蔓;金松;陈曼玲;新时期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改革探讨[J];海南医学;12期

篇3: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一、现阶段中职卫校班主任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从评价的目标看, 现阶段的班主任评价主要为奖惩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 一般是指一种规定性的、有一定范式的评价制度, 重点在于发挥评价的鉴定、监督功能。它以工作为中心, 评价侧重于对班主任工作情况的考评, 以加强教师绩效管理为最终目的, 运用奖励和惩处的手段, 以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的留任、晋升、职称评定、解聘、奖金等的依据。评价目标明显, 在某种意义上能促进班主任工作改进。但是, 由于班主任评价过多关注奖惩, 考核结果与每一个人的利益直接挂钩, 在这种考评制度的引导下, 部分班主任为了满足考核分数的要求, 缺少了创新管理, 甚至会消极地一味地应付考核, 因此班主任评价被异化为追逐成绩的功利化行为, 忽略了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及专业发展水平, 导致班主任评价达不到提高实效的目的, 也难以促进班主任的成长与进步, 违背了班主任评价的初衷。

2. 从评价的形式看, 当前班主任评价采用的是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就是对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水平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指的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是对班主任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德育工作表现的总结。这种评价的时效性差, 评价结果常常是用总结性评价, 来衡量班主任教育成果的好坏, 评价结果明了, 但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 只重表象, 不重合作, 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忽略了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能力过程中的工作分析评价, 也不能给予班主任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可能得不到解决, 其结果会导致某些班主任责任心下降, 或不完全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 或降低育人质量, 或很难有效地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建设和班集体的发展, 不利于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忽略了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表现, 忽略了对班主任的发展性评价。

3. 从评价指标设置看, 评价指标设置不规范

在现阶段的中职卫校班主任评价体系中, 评价系统还存在着很大不足: 其一, 评价指标不全面, 且锁定在班主任到岗、到位等方面, 使班主任忙于应付或不屑为之。其二, 评价指标的设置未能有效说明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质量, 有的指标过空, 班主任们难以把握, 有的指标过细, 忽视班主任的个性特长, 缺乏科学的论证, 指标权重不能突出重点。其三, 评价指标不够全面, 评价指标的内容多数是对班主任显现工作的考评, 而忽略了对班主任潜在的或隐性工作的评价。

4. 从评价结果看, 缺乏信息反馈

评价班主任的目的在于提高班主任整体的综合素质, 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然而, 在实际的评价中, 中职卫校的德育管理部门更多注重的是班主任考核的分数, 关注的是评价之后利益相关的因素, 而不注重评价结果的及时、有效反馈。较少在评价之后组织班主任互相交流工作经验, 没有切实根据考评结果来对班主任工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改进工作的方法, 忽视了对评价结果的有效处理, 这是一种静态的、滞后的做法。

二、完善中等卫校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的措施

1. 实施发展性班主任评价

班主任发展性评价是指向未来, 用以改进和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形成性评价。这种形成性的评价, 其一, 表现在评价指导思想上, 我们提出班主任发展性评价应是能激励老师发展的评价, 应该是能够认同并欣赏老师在发展中的创造力, 应该是能将班主任个体发展需求与学校发展需求真正协调起来, 使个体发展目标符合学校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其二, 实质上是把评价从一种单纯的管理手段提升为一种专业指导, 班主任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就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其三, 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是是一项事业, 因此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评价制度。班主任评价的实施, 以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为本, 站在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促进班主任成长的高度, 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同时也能促进学校教育科学、提高中职卫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水平。因此, 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出对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的各级指标体系, 在班主任专业发展方面发挥其重要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服务等功能。

2. 实施班主任评价多元化

班主任评价的多元化, 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内容的多元化、标准多元化、方法的多元化等。

主体多元化, 是指将班主任自我评价、管理者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学生家长评价等相关人员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使班主任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内容多元化, 是指对班主任基本素质 ( 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个性心理品质) 、履职行为 ( 班主任的专业行为、组织行为) 、工作绩效 ( 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教育科研成果) 等班主任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多元化, 是指不同年级和不同性质的班级班主任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甚至不同个性的班主任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总之, 评价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班主任, 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技能、行为习惯提出不同的标准。方法多元化, 是包括书面与口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评价。

多元化评价考虑到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着眼点在于发现班主任的优势和可能发展的领域, 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同时在评价过程中, 要发现评价对象的不足之处, 找出根源所在, 有待将来改进和提高。

3. 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发挥班主任评价的积极作用

反馈评价结果, 是对过去工作的评价, 是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及时向被评班主任反馈信息, 使班主任总结经验和教训, 立足现在, 面向未来,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评价结果的反馈上学校管理者更应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 既要肯定成绩, 又要指出不足, 既要对班主任理解和宽容, 承认班主任的劳动成果, 又要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同时也帮助班主任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既要横向比较, 向优秀班主任学习, 对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管理及德育工作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又要纵向比较, 奖励进步, 鼓舞士气, 让每位班主任都能体会到成功。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班主任的全面发展。

中职卫校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 因此要充分考虑班主任工作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 不断研究改进和完善指标体系, 及时调整评价内容, 并吸取广大班主任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与时俱进, 完善班主任考评机制, 从而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作用, 提高中职卫校管理和德育工作水平, 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 促进中职卫校班主任工作的健康发展。

摘要:中职卫校班主任考核评价, 是学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 促进班主任工作创新能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促进班主任教师的个人发展, 激发班主任的内心需要和动机, 是当前中职卫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分析了中职卫校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对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卫校,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孔令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2]黄正平.我国班主任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03) .

[3]邵军.让评价作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导航[J].新班主任, 2011, (09) .

[4]申继亮.问题多多的教师评价体系亟待重构[N].中国教育报, 2009-7-14 (06) .

[5]张世辉.浅谈班主任专业发展评价体系[J].班主任之友, 2009, (O7) .

[6]孔艳静.构建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8 (06) .

篇4:关于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卫校 内科学 教学 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25-02

为了培养适应农村和基层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本文试对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讨。

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培养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医生,仅靠医学院校的教科书获取的有限理论知识和有限的见习、实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医学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是非常快的,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老化和淘汰,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地涌现,要跟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步骤,就要不断地学习、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提高。随着新世纪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教育日益注重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医学生的培养,不仅是要让他们获得相关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它是医学生将来自身发展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是我们进行内科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侧重点。

二、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所采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等得到很大原进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促使学生思考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提出新的问题。问题是创新学习的源泉,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然而传统的医学模式所培养的医学生对经典的PBL有诸多的不适应,应依据学生的现状及现有的教学条件采取灵活的“改良式的PBL”,具体的实施分三个阶段。问题的引入阶段:由教师提出问题及要求;问题的解决阶段:学生独立解决和教师讲解相结合。一种情况是学生能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的,由学生回顾、查阅、思考后回答,另一种是全新知识点,由教师作主要的讲解,进一步的扩展则由学生查阅资料和文献。总结阶段: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答疑、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三、引入病例的教学

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是:理论授课是先认定疾病,然后再对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而实践是面对直接以症状出现的病人,与理论教学相比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学生刚开始接触病人,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脑子里装着书本描述的各种疾病的表现以及病人的各种症状,却无法把它们进行整理、对比和归纳,不会把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对进一步的诊疗方案的制订更显得无所适从。为了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困难时期,适时地引入病例教学:学生因摆脱了直接面对病人及诊疗环境陌生的紧张感,可以从容地对病例进行客观的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病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分析病例的特点,得出诊断,同时寻找鉴别诊断的依据,让学生以医生的身份进行诊疗,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以上病列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四、创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

随着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病人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导致见习带教教师寻找示范病例以及带教工作困难重重。因而医学院校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可以寻找教学伙伴,创建新的教学基地。为了给学生增加临床见习的机会,多接触各类病种和病人,学校应该与其他医院及临床科室建立合作关系,拓展临床教学基地。又如,可以由理论课教师带教,实现教师一体化。由于理论课教师熟悉学生情况,理论课和实践课由同一位教师教学,可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管医师虽与病人朝夕相处、关系密切,熟知病人的各种情况,但医院工作繁忙,常无暇顾及学生,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完成病史的采集及体格检查,收集到完整的临床资料,这对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有较大影响。

五、建立模拟病房,采用模拟教学

一般临床见习,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往往仅是病史的采集及体格检查,而进一步的诊疗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对诊疗的效果更是无法直观,尤其是对一些危重病的抢救,由于情况不允许,就是实习阶段的学生也鲜有机会直接参与临床救治,因而学生的临床能力培训是非常局限的。近年来医学模拟教育的迅速发展,填补了这一缺陷。如果能建立一个模拟病房,引进模拟人,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将是非常有益的。笔者充分地使用模型、模拟人、学生标准化病人,真实地再现临床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模拟人的各种疾病状态,学生能以医生的身份进行诊疗和抢救,并能真实体会救治成功的喜悦,以及抢救失败、模拟人死亡的沮丧。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真实环境中所需要的临床思维、诊治、应变能力都具有相当良好的效果。

总之,内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务人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宜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国内外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创立的医学教育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然而,各地的学生状况及教学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也需要我们依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寻找适合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翠琼,刘小玲等.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

[2]魏屏,揭盛华等.传染病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1)

[3]孟宪志,刘连新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方法与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3)

(责编 何田田)

篇5:中职卫校解剖教学方法的论文

近年来,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在政策上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是中职生生源质量仍然不高,成绩好的同学首选依然是普高,中职卫校的学生入学分数线往往还是在普高线以下。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习对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往往有较高的要求。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尤其是中职卫校受到教材、课时及实验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对解剖学的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主导,在课堂上满堂灌的形式为主。这样的单调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然也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6:中职卫校物理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

1.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学校生源广泛,学生教育层次不同,持续的“高中热”导致中职教育沦为面向社会的一种“零门槛”教育。加之近些年来社会对中职学校的偏见,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这样的生源现状决定了学生的理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以我校为例,在校生中90%以上的是女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加之女生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也导致其普遍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大。学生上课不愿意听讲,考试成绩更是无法与生理、解剖等专业基础课相提并论。

1.2对物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1)从学校方面来看,当前部分中职学校并不重视物理教学,认为其可有可无。以我校为例,学校根据专业安排物理教学,但每周只有一次课,严重限制了物理授课内容的选择。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物理实验室,物理实验教具严重缺乏,无法开展实验课,学生很难直观认识物理现象,影响了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2)从社会层面来看,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其为社会提供初级后备技术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随之发生转变。这一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也使中职教育的重心转向专业课学习、实训操作、技能大赛,基本的文化知识学习受到冷落,而物理课也位列其中,地位更是一落千丈。(3)从学生层面来看,中职生入校即要选择专业,选择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导致学生及家长在入校伊始即从思想上偏重专业课学习,偏重实践技能训练。再加上学生原本并不喜欢学习物理等理科课程、大部分中职学校将其设置为考查课等原因,致使学生不重视物理课学习,不觉得学习物理知识对自己的专业课有多大帮助。

1.3教材陈旧

目前,不少中职学校所用的物理教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内容庞杂,知识不成体系,内容相对陈旧。学生很难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

2对策

2.1分析学情,增强课程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正视学生现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假如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为一条原理,那就是: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什么样的内容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可以多做些小实验,如怎样在保证鸡蛋不破的情况下用脚踩鸡蛋、飞纸牌等,提升课堂趣味性;也可以与生活实例结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相关现象,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全方位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化解知识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2.2降低理论难度

学习新课时,尽量通过类比、举例等,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如在讲解压强的概念时,由于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时通过举例引入血压的测量进行解释就容易多了,后期再通过使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再辅以基础习题,就能不断增强其学习兴趣。

2.3优化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物理知识相对枯燥、抽象、深奥难懂,如果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与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或把物理知识故事化,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中讲解加速度与质量呈反比时,可以问题: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用同样的力相互推,谁的加速度大?(显然是瘦子)进一步说明加速度与质量呈反比。通过引入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只是高深的公式定理,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

2.4以作业为平台,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更大的快乐。此外,课堂作业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对于非专业的物理通用性内容,可以习题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5提高教学双方对物理的重视程度

篇7: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中等卫生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中等卫生实用型技术人才中显得十分重要,这就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目前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却存在着很多误区。“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因此,加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所存在问题

1.1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传统的中等教育大多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现象。实验教学的计划是紧紧围绕理论教学而制定的.从内容到进度基本上都是依附于理论课,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陈旧,多是验证课堂理论实验,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实验设备落后,实验用品不够.从而使学生缺乏独立实验操作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1_2缺乏专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肩负着学生实验的准备、实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实验场所的管理、疑难技术的操作与指导.其重要作用往往是理论教师所无法达到的。然而,目前学校缺乏专职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人员.生物化学实验人员是兼职的.业务不够精通,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操技术和能力。

篇8: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1 中职数学教学当前面临的困境

旧课标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数学课主要是为专业课学习而服务的, 处于从属地位。由于教材与专业内容联系少、学时被严重压缩、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等原因, 数学未能有效体现出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反而陷入教学两难的恶性循环之中。许多教育专家和教师不断呼吁领导要重视、教材要改进、观念要转变、学生兴趣要激发等, 但都未落到实处。

2 中职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新课标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强调以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导向, 重新定位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 语文、数学、体育、公共艺术等课程的地位明显得到了很大提升。

3 新课标下中职卫校数学教学改进与创新的策略

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最低要求, 结合学校自身特点, 探索走出中职数学教学困境的策略和方法, 并提出实施方案。作为医药卫生类的中职学校, 我校经过研究决定, 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3.1 围绕新课标, 在思想上重新定位中职数学

新课标增加了数学的学时, 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些专业课的学时数, 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并且配合学校对学生宣传高职高考政策, 让学生也意识到数学对于升学考试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2 针对中职学生升学和就业两条途径, 采取分层次教学

中职学生毕业后有升学和就业两种选择, 因此, 采取分班分层次教学是满足学生需求的重要方法, 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根据这一要求, 中职数学的最佳教学安排应为两年, 周学时计划为两学时。第一学年,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定位;第二学年, 根据学生第一学年的数学考核成绩及自己的意愿, 按专业进行高考定向班及普通班的分班分层次教学, 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及任务。

3.3 建立中职数学重难点微课资源库, 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的学习对中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由于中职学校通常数学课都在第一、二学年, 有的甚至只在第一学年开设, 学生在经过第三年的实习后, 对很多知识都已遗忘, 报名参加对口高职考试的学生希望教师辅导的愿望非常强烈。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 学校可组织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建设完善的针对数学高职高考重难点的校园网络微课库, 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或校内校外都能随时随地自主学习。重复学习可增加熟练度, 微课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 对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及考试成绩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3.4 围绕对口高职高考, 协调好实习和高考培训之间的关系

实习是为了就业, 考试培训是为了升学, 两者在时间和目标上都不同, 有的学校为了应对高职高考, 缩短参加高职高考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 甚至取消了这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而要求其回校参加高职高考复习, 这明显违背了实训制度的要求。并且学生回校复习会明显增大学校在教学、学生食宿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压力。我校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 拟采用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是利用最后半学年让实习学生回校总结、进行考前复习, 使高考复习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但究竟采取何种更为有效的方式, 尚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国家教育部2014年颁发中等职业教育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 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强调以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导向, 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最低要求, 再结合学校自身特点, 探索走出中职数学教学困境的策略和方法, 从而获得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改进措施。

篇9:中职卫校内科教学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内科 教学方法

护理专业的起始教育主要是通科护理教育,中专学生毕业时应具备通科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证书,经注册,成为合格的注册护士,才能从事护理专业工作。要打好这个基础,护理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学好临床专业课,特别是内科护理这门临床专业课中的基础和关键课程。它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广泛,难度大,学生普遍感到比其他临床学科难学,因此作为一位内科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把本门科的知识有效的掌握,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在中职卫校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总结出以下几点个人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教学效果。

1. 利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病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以及教师总结归纳实现临床护理学教程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护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内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单靠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而案例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使课堂更有生命力。案例的内容设置得当不仅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能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应用案例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学生未能参与临床实践出现知识盲区的不足。例如,讲授完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后,我给学生们这样一个例子:患者,女性,45岁,因“气喘,不能平卧30余小时”收住入院。病人于昨日清晨接触花粉后突然出现咽痒、打喷嚏及流鼻涕等症状,移走花盆后稍有缓解,但出现胸闷、咳嗽等症状,中午以上表现加重并伴有呼吸困难、气喘、不能平卧,咳大量粘痰,口服茶碱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入院后查体:T37.4℃,P112次/分,R38次/分,BP 130/90mmHg,急性病容,大汗淋漓,端坐呼吸,口唇发绀,双侧语颤均减弱,叩诊过清音,双肺布满哮鸣音;心率增快,肝脾未触及。X线检查: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状态,两肺纹理增强。请写出:(1)本病临床诊断。(2)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3)如何在恢复期对此种疾病的病人进行教育?我在给这个病例前也给学生们放了一段与这个病例相符的教学视频,这样学生们就感觉自己已经是一个护士,要对病人负责。学生们必须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牢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让学生提前接触了新的临床知识。

2. 利用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通过教师运用多种直观的方式(图片,多媒体,实物等)传递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课本知识,增强认识能力。这也在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理论中体现,尤其是较为复杂的临床内科教学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将几种特殊类型心律失常的心脏听诊音频资料集合播放帮助学生理解房颤的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心律绝对不齐以及期前收缩的心律不规则,心搏提前出现,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等特点;播放图片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急性病容、二尖瓣面容、肾病面容、库欣面容等;播放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诊疗技术如胸腔穿刺术的过程,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要点等;这样,学生就不会拘泥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繁杂的文字描述也会演变成脑海中的具体形象,不容易遗忘。

3. 利用通俗的语言表达

内科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强的学科,课程中常涉及富于专业性的医学知识描述,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起点较低,文化基础较差,对文字的理解力也欠缺,不能自然融会贯通,如果教师不能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特殊化教学,学生容易知难而退,产生厌学心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尽可能明白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呢?利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常常会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通俗不等同于非专业,这只是教学的一个手段,能帮助学生将来在临床实践中理解患者表达,做好健康史收集,做出正确的疾病评估。例如,在教学心律失常一节中,学生对房室传导阻滞理解较差。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代表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代表部分房室传导脱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代表全部房室传导受阻怎么理解?我这么解释:心房冲动传导到心室完成一个心动周期,好比一对对孪生兄弟手拉手排队过桥,一对兄弟手拉手走过就代表完成一次心跳。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两兄弟牵手的距离变长了,但仍能完成一对对过桥;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两兄弟牵手的距离更长了,有时候会出现有的弟弟掉队了(传导脱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哥哥和弟弟没有按规矩过桥,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完全房室分离)。大部分学生听后恍然大悟,结合心电图图形的分析,对这一知识点理解就加深了。又如在介绍肝硬化病人失代偿期出现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建立这一要点时,我解释道:门脉高压时,门静脉这条大马路负荷过重,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流不易通过,于是其他中小静脉如同周围的小路就开辟开来,大路不通大家伙都走小路,小路渐渐扩张,就使原本并没显露的中小静脉如食管-胃底静脉、腹壁静脉和痔静脉出现曲张。这样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引导学生对严谨有余的医学知识的掌握,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克服了对医学学科理论生畏的心理。

4. 分小组讨论法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其具体做法是:由教师选择并给出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自主讨论,各小组总结自己的讨论意见,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和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并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能对难点和重要掌握技能进行问题设置,启发学生的思维及技能点提示,引导各小组成员协作讨论,由小组提出方案或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5. 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就是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异同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其本质差异。对比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一改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不同疾病的共性与特性,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加鲜明、准确、灵活,已学的旧知识更加深刻、牢固。 例如,呼吸系统的咯血与消化系统的呕血;左心衰竭与右心衰竭;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的鉴别等等在课程教学中均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心理学家也认为,运用对比的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异同性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能从复杂的现象中迅速抓住实质。有对比,就有分析,对比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捷径。

【参考文献】

[1]金中杰,林梅英.内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篇10: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计算机课程教学要着重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安排,学生只有在实践操作的情况下才能更加牢靠的掌握知识。在进行实践培训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上课时长,留给学生更多充分发挥以及展示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小组,进行研究以及讨论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ppt制作的课程时,教师可以给小组留出一些时间制作ppt作业,在下节课时进行公开展示小组成果。在这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对于学生的多样性实行分层式教学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对于课程教学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要综合性的考虑到学生多样性的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针对于一些熟悉计算机操作、对于计算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要合理的安排更为高级的教学内容,比如教授Excel表格中饼状图的分析数据,或者指导学生进行PS软件的学习等。针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要确保学生及时掌握日常学习的基本技能,例如对于Office软件的运用,在这过程教师要进行耐心的讲解,循循善诱。

3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

“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不单单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课本的优化,还应该对内容进行深入性改革。传统的计算机的教授内容主要是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各种软件的运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这样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对于专业型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中职卫校的计算机课程中要逐渐涉及到数据库的添加以及网页制作等实际内容,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轻松的完成数据管理以及网站建立等工作任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广泛性使用,如果现代人类不懂得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中职卫校致力于培养护士、口腔技工以及医生等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所以,中职卫校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进而使其逐渐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等,以此来满足社会以及职业岗位对于上岗者的需求,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钰武.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4):169-169,171.

篇11: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日趋广泛,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已经成为当代中职卫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卫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结合实际,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以期使中职卫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一、中职卫校学生现状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目前,中职卫校学生素质较差,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不完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不了解,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对计算机的认识仅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再者,计算机不属于专业课,大部分同学对系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机课程中娱乐性较差的办公辅助以及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兴趣不大,能主动学习教材及相关资料并将所学技能用到平时的学习中的学生更少。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医疗中广泛与深入的应用,在现代化的医疗单位中,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卫生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担负着各级医院的医疗、护理等工作,他们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利用计算机对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填写病例数据和治疗等。

中职卫校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网络获取知识的各种方法,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一) 教学内容改革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整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机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因特网(Internet)应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基本常识;另一部分是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等上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体表现为Windows 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处理软件应用、演示文稿处理软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中职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往往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课堂任务时,应把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这样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可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作出相应的处理。

篇12:浅谈中职卫校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职卫校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丽萍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12期

摘 要:本文从分析执业能力的内涵入手,探讨了医护人员执业能力要求的新变化,提出了中职卫校培养学生执业能力的三条途径。

关键词:中职 护理专业 执业能力 培养

一、执业能力的内涵和分类

执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如一名护士只掌握打针输液的技术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医护协作能力、判断分析问题和决策能力等。执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可分为一般执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执业能力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等。另外,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执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如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看重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如应聘护理岗位,用人单位更看重应聘者是否具备最基本的护理技能等。目前,国际上盛行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跨职业的专业能力,如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二是方法能力,是指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制定工作计划以及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三是社会能力,是指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四是个人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越来越受到重视,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备受推崇。

二、医护人员执业能力要求的新变化

医学教育对受教育者执业能力的培养有更高的要求。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1—2015)》指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由此可见,执业能力培养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新的医学模式下对医护人员素质的更高要求,是构建和谐医患、护患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务病人的需要。因此,我们应不断完善人文医学课程的设置,充分发挥专业教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文医学教育氛围。

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医疗技术服务外,还要提供精神、文化、情感方面的服务,从而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医护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掌握语言艺术,充分理解患者的感受,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向患者解释检查和治疗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以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有人认为:“现代医学人才应具有医学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既要求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必须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适宜的人格魅力、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与病人、家属和同事交际、沟通、协调的能力。”如医护人员要具有医患沟通能力,就需要掌握语言沟通技巧,即使用得体的称呼语,正确利用幽默语言,多用称赞性语言,语言表达要简洁明确,讲究提问的技巧,医疗活动中要注意使用保护性语言、避免伤害性语言等;亦需要掌握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即重视第一印象,举止要端庄,目光接触要恰当,面部表情要自然,身体姿势、手势要合适等;尤其是在与特殊疾病患者,如癌症、性病、病危、临终患者沟通时,对医护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职卫校学生执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可见执业能力的培养成为21世纪高中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融入人文医学教育

医学理论知识的获得和医学临床技能的提高需要现代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样人文医学知识的获得、执业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医学教育。这就需要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关的人文医学课程,从而使学生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充分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其协作精神和管理能力等。

关于人文医学课程的设置,杜先智等人认为:一是基础理论的学习阶段,二是在临床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能力。其中医患关系、医患沟通的教育从医学教育的早期就应开始,直至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贯穿始终。而由于医学生课时负担较重,增加课时有些困难,所以需要教学主管人员转变观念,重视人文医学课程的安排,同时也可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的形式,实现对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可以在专业基础教学和临床教育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执业能力,这样学习过程就成为了完善学生文学、哲学、法学、伦理学知识结构的过程。

在临床教育阶段,由于工作繁忙,开设系统的医学人文课程较难,所以临床专业课教师需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育和临床日常工作中,在实践中引领学生。另外,还要发挥专业教学以及临床带教教师在执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对专业教师开展人文医学知识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开展人文医学教育的意识、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他们进行教学研究,挖掘人文教育资源。

2.在临床实习中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

临床实习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习临床知识、专业技术的极好机会,学生在完成医学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后,到临床实习医院进行诊疗和护理的基本操作,接近临床医护人员,真正参与临床实践,综合运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应用能力。实习阶段要求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努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锻炼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与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中职教育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

整个实习过程具有岗位性、独立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对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医学实习生在病房跟班实习时,即使不能动手操作,也要时刻观察带教老师的操作过程,学习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娴熟规范的操作技能。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们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3.通过环境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诸如绿化和规划校园、制定校训与行为规范、设立人文景点、布置教室和实验室等,要充分体现人文思想,用良好的人文氛围感染和熏陶学生。临床实习医院和病房布置要人性化,富有人情味,创设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氛围。医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人文医学教育,从而培养执业能力。

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教育平台相对比较单纯,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开展医学生执业能力教育,培养其执业能力,除了需要利用上述平台外,还需要创新创建其他平台和有关载体,例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课外活动、模拟医疗纠纷法庭等,或者结合学校、医院具体情况树立学习的典型和榜样,开展生命展览、树立誓言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篇13:中职卫校内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儿科病案库是收集有关儿科各系统病例的病案集, 用以满足儿科临床及教学需求。现阶段, 中职生成绩差、基础薄弱, 大多因升高中无望, 打工年龄小、没技术, 家长强行送到中职学校来学一门技术;或因家人在卫生部门有一定关系, 毕业后能在卫生部门找到一份好工作。由于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到校后, 学生发现学习难度大, 许多内容学不懂, 逐渐产生厌学、逃学等情绪, 即使通过多次补考后到医院实习, 也一无所知, 带教教师深感压力大, 对学校教学提出质疑。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及临床思维能力。我校2004~2005年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对典型病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典型病案教学法教学效果较好。故此, 为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各科临床病案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课教学中, 由于儿科教学所针对的对象不同, 患儿往往不能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症状, 给临床诊治带来很多困难, 并引发医疗纠纷, 导致部分学生对儿科产生恐惧感, 因此, 如何让学生通过临床病例正确认识和学习儿科疾病显得尤为重要。

2 中职卫校儿科病案库内容

首先, 在建设儿科病案库时, 必须明确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病案库内容, 一是要能反映相关儿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 医学基础知识尤为重要, 它是对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依据, 经此, 临床医师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教学中把医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结合起来讲授, 让学生对某一疾病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而通过临床典型病案教学, 把各相关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逐一展现出来, 使学生易于发现这些检查内容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二是所选病例必须具有代表性, 且与教材内容紧密衔接。教材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也是教师、学生学习的主要书籍, 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以教材为主, 辅以儿科病案, 病案与教材相辅相成。从医院大量的病案中挑选一些既有一定代表性又能与医学相关基础知识相连, 且不脱离教材的病案, 让学生通过教材与病案结合, 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治疗措施, 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1 儿科病案库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作为教材辅助性资料的儿科病案库在编写中应注意儿科疾病的特点, 应根据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把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新生儿、血液系统、营养系统疾病作为重点, 在收集病案时, 把典型和不典型的病例均编写进去, 并收集一些疑难病例, 在教学时可依据不同需要选取;同时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疾病, 明白教材描述的只是疾病的一个总论, 要学会从多方位去认识疾病, 提高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在编写儿科病案库时, 尽量做到条理清晰, 不能照搬医院的病例。

2.2 在儿科病案库建设中不能忽视操作内容

临床各项操作构成了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临床医师只有全面给患者做检查后, 才能对疾病作出诊断并提出诊疗意见。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主诉及现病史, 应重视儿科的各项操作内容, 比如原始反射等, 让学生明确各项操作的临床意义。因此在收集的病例中应注重其是否含有较为恰当的操作内容,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这些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容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机结合起来, 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治, 充分体现病案教学的优越性。

2.3 重视并发症

并发症作为原发病的一个伴发疾病, 对躯体的损害不亚于原发病。其实, 临床上很多患者的原发病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其并发症, 在儿科尤其如此。因此, 应强调对并发症的认识, 让学生养成重视、预防并发症的习惯。但教材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只重视原发病, 对并发症的描述较简单, 使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可结合临床实际, 加强学生对并发症的认识, 在病案库编写过程中, 尽量选一些原发病明显、并发症同现的病例, 使学生对某一疾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增强其对临床疾病的分析与思维能力, 提高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3 儿科病案库编写的组织工作

编写人员素质、结构是提高儿科病案库质量的关键。在编写过程中, 如果收集与编写人员只对临床诊治有经验, 而无相关教学经验, 则其所选病例必定倾向于临床诊治与疗效方面, 忽略了学生实际状况, 所以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目的。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熟悉学科系统知识, 但往往缺乏相关临床实践经验, 为避免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 病案库编写必须吸收行业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这样既考虑到临床实践、又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 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 还应编写相应的配套习题集, 让学生提前进行临床模拟, 及早进入医师角色, 提高其学习兴趣。蒉

篇14:浅析中职卫校内科护理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卫校;内科护理;教法方法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它主要阐述了内科疾病的概念、分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等内容。内科护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内容多且复杂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仅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很低,课堂气氛沉闷,加上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较差,他们想把知识学好、学扎实非常困难,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具体知识内容的不同特点组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现将运用的教学方法简介如下。

一、讲授教学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多用于重要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通过讲授教学法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对重点概念和护理措施进行讲解,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师在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授课时,大多都伴以讲授教学法。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学联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编写剧本,预告学习目标,并选派学生扮演护士角色和患者角色,使学生在模拟临床工作场景下,掌握疾病的症状、体征及相关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增强爱伤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角色扮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参与度,促使学生使用规范的临床言行,避免护患纠纷,有利于护生顺利过渡到临床护士的角色。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护理病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以及教师总结归纳实现临床护理学课程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护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典型疾病应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梳理和探讨,做出自己的护理诊断和护理评估,并根据评估内容,制订完整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内容。此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PBL教学法

PBL指在医学教育中以具体的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是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打破学科界限,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研讨或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病例提出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组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对所学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PBL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学习起点,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是教师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将某一技能或操作程序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掌握某一技能或操作程序的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采用先演示、后讲解,或先讲解、后演示的方法讲授新知识。演示教学法可将生涩、抽象的知识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演示教学法多应用于内科护理技能操作实践教学。

六、讨论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为实现预订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给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习方法。讨论教学法的教学环节为设计问题—提供資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在内科护理教学中运用讨论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层次,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内科护理学是中职护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实习和就业。因此,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践,将临床实用的内科护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红.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10):55.

上一篇:校长学校安全工作下一篇:数据分析师岗位的主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