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优秀课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2024-07-14

数学课优秀课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精选11篇)

篇1:数学课优秀课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例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他们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思维的不同水平。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本节课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让学生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而且师生一起探讨他们的逆推公式,从知识层面上进行了拓展。在练习的设计上也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依据,主要涉及了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问题、利用周长公式和逆推公式计算,可以说在内容的设计上重难点突出,练

第 1 页习的设计有层次。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讲授本节课时,我是按照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的,即: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应用拓展;4.课堂小结,反思升华;5.当堂达标,查漏补缺。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长短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周长的动机。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本环节主要是分两大部分内容来讲授。第一部分是长方形的周长及逆推公式,第二部分是正方形的周长和逆推公式。在第一部分里,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探究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汇报。紧接着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任意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从而引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在这里我放手太大了,学生对于总结公式没有接触过,所以导致无从下手。我应该引导学生一起总结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然后进行逆推公式的推导。在推导逆推公式时,我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长方形的周长平均分成两部分,先求出一部分,然后再由已知长求宽,已知宽求长。在课件设计上,应该更形象一些,可以

第 2 页 沿长方形的对角线画一条虚线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完全相同的两组组成的,这样学生掌握的才牢固。而且在出示长方形周长时可以给出一个相应的练习,这样更有针对性,而不是所有的公式统一给出,然后再练习。第二部分是求正方形的周长和逆推公式。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这里也是在推导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时,适时给出相应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本环节课本上的练习可以分散到第二环节里面。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本环节通过板书再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第五个环节:当堂达标,查漏补缺。

本环节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进行。但课下思考,本环节可以省去,前面的练习2、3、4题可以作为达标测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会变通的教学。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从预设的教学环节上来说没有完成教

第 3 页 学任务,有的环节还没有进行,但是通过反思自己觉得整堂课其实也是一节比较完整的课,只是自己在讲授时没有很好的变通。在一开始应该让学生复习一下周长的含义,这样在第一环节学生就能直接知道要想知道公平不公平必须求出他们的周长,不至于浪费太长的时间。学生在逆推公式时掌握的还不是很好,有的学生还有些不明白,要通过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学生在套用公式方面还不错,只不过有些学生对于公式时如何产生的还没有完全懂,这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在公式的读法上也要严谨。

第 4 页

篇2:数学课优秀课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课下学生自主观看微视频,课上交流收获和疑问。本着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基础上,在微视频中我创设了一个学生们都熟悉的喜羊羊美羊羊的故事的情景导入,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又蕴含着新知识,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课下学生自主观看了微视频,课上交流总结观看微视频的收获,提出通过观看微视频的疑问,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问题。在通过不同梯度的问题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进行巩固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篇3:数学课优秀课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 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尝试、探究, 形成能力, 养成习惯, 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图1-1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结构图中, 可以把自主探究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 问题定向.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 探索求解的自主探究动机, 从而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信息, 在全面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第二阶段:激发兴趣, 初步尝试. 明确问题后,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收集必要的信息, 联系以往知识点, 进行初步尝试, 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阶段:讨论探索, 适时点拨. 在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活动时, 要注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个别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也要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 对其中的重要条件和发现、疑难或重点, 适时点拨, 口头暗示或提醒.

第四阶段:迁移探究, 小结反思.在学生通过探究掌握所学内容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训练发散性思维.反思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步骤, 它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估”.

以《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为例, 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在数学课堂上的开展和运用.

根据儿童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 我利用荧屏图像开讲, 激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然后板书“周长”二字, 并在“周”字下面标记.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 ‘周长 ’, 按你的理解, ‘周 ’是什么意思? ”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周围的意思.”

“一周, 也就是围一周的意思. ”

我点点头, “说的好, ‘周’含有‘周围’的意思, 又有‘一周’的意思. 如果让你给课桌面围一周, 你怎么围? ”

教室里热闹起来了, 学生们有的站起来比划着, 有的坐在椅子上冥想着方案, 有的俯下身子开始围课桌面的周长.不一会儿, 他们都正确地指出了周长.

那究竟什么是周长, 如何帮助学生确立周长的概念. 我让学生各抒已见, 说出自己理解中的周长, 并给出各种平面图形, 让他们指出周长;同时给出没封口的平面图形, 让他们陷入疑惑, 找不到周长. 最后组织讨论, 明确长方形的周长, 就是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 而今天我们就要专门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儿童具有探究问题的天性, 当儿童处于一个让他感到困扰的环境时, 就会本能地开始探究. 这就是探究活动的起源.一开课, 我就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并给他们广泛的自由猜想、操作、讨论, 从而明晰、确定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进行初次尝试———探索测算周长的方法, 我让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长方形框架.

“你能用什么方法量出这个长方形框架的周长? 下面小组合作讨论, 看谁的办法好? ”

一个个聪明的小脑袋聚在了一起, 教室里热闹非凡, 每个小组都在操作、实验、交流.

“老师, 我有办法了! 把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分别量出来, 再相加得到的和, 就是它的周长. ”

“ 我们也有办法了. 我们在桌上画了一条线. 从一点开始, 把长方形框架沿着这条线滚动, 滚完四条边再做个记号, 量量记号之间的长, 就是它的周长. ”

“这个方法挺有趣! ”同学们纷纷赞叹.

“你们听听我的办法行不行? 我用绳子在两条长之间 (垂直) 绕一圈, 就得到了两条宽的和;再用绳子在两条宽之间绕一圈, 就得到两条长的和, 两个和加起来就是周长. ”

……

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令人惊叹, 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初步尝试, 想出了各种测量方法. 但是, 如何引导他们找到最科学最简便的测量方法呢? 我摆出了矛盾:

“那好, 现在我们就用这些方法, 量一量我们学校操场的周长. ”

“好! ”同学一片欢笑……

“不行! ”马上有人站起来, “操场那么大, 哪有那么长的绳子? ”

“对呀! 操场也不能竖起来滚一圈啊! ”

“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实际, 最简便呢? ”

经过一阵讨论, 猜想, 讨论, 同学们集思广益, 找到了最好的办法;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就可以知道周长了.

在测量周长方法的探索中, 我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致力于调动学生初次尝试的积极性, 大胆地将“给你一个长方形框架, 怎样测量出它的周长”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通过操作一系列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去观察、思考、比较、发现, 通过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是这节课的重点. 在经过上一个阶段“测算周长方法”的初次探索后, 学生重新组合和应用以往的经验, 积极进行讨论探索, 进行发散思维, 最后在发散的基础上, 从多种设想、途径和方法中敏锐地抓住其中的最佳线索, 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如果操场的长是130 米, 宽是70 米. 如何计算它的周长? ”我跟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引出了进一步讨论探究的主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高潮推动了思维高潮, 学生想着、写着、算着、深思、愉悦、兴奋.

130+70+130+70

130×2+70×2

(130+70) ×2

70×4+ (130-70) ×2……

学生讨论探索, 充分进行发散思维, 再经过分析、比较, 老师的适时点拨, 学生的思维集中到 (130 + 70) × 2 这种算法上来, 这样算最简便, 是求长方形周长的最佳算法. 运用这一算法计算了操场的周长后, 概括出:长方形周长= (长+ 宽) ×2. 在自主探究的第四个阶段, 我组织学生通过解决 “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 厘米, (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 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等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逆向运用公式, 展开发散思维, 进行知识的进一步迁移探究, 并引导学生小结反思, 提炼新方法, 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有不同的层次, 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层次. 开放性问题是评估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巳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此, 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最后一个阶段迁移探究的进行, 学生思维达到高潮, 他们会用喜欢的方式对新的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 解释并加以处理, 从而使自主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观点去分析处理教学内容, 创设了一种“化静为动, 以动促思”的教学情境. 从周长概念的引入、理解、认识、归纳, 到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再到计算公式的导出, 开放性问题的迁移探究, 在一系列知识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我启发诱导, 调控反馈, 使学生亲自经历 “问题定向→初次尝试→讨论探索→迁移探究”的认识提高过程, 为学生自主探究, 积极思维创造了条件.

从个案报告中可以看出, 自主探究教学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 以学生乐于展示自我, 积极尝试探索, 主动自我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叶澜认为: 主动性与人特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以主动性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世界, 对待自己的人生, 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 个体会具有独特性, 会出现创新, 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 新的方法, 新的外部世界, 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 创造新的生命历程. (叶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因此,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首先贯彻的是主体性原则.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要还学生在课堂上独立、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从问题定向、初步尝试、讨论探究到迁移探究活动, 要让学生成为这一系列活动的主人,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要发扬教学民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作为一名参与者、 探究者深入到学生之中去. 无论是精心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举, 还是在学生质疑问难时适时点拨, 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反思, 都要把工夫下在“引”和“导”上. 同时,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与争论, 发挥小组探究的作用, 使学生在互相启发中取长补短, 把思辨活动从师生间转移到学生间, 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 以学生的互相教育, 自我教育填补教师教育的局限和不足.

篇4: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全面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概念;

2、以自主探究的形式去理解、掌握两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以及概括的能力;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说一说什么叫做周长(让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都叫做什么呢?两个图形的边都有什么特点呢?显示课件:一个长方形的田字方格本。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彩色纸条给田字方格本做一个美丽的边框是不是更漂亮呢?你们会用多长的彩色纸条呢?(田字方格本是统一尺寸的)

2、让学生们自己去用彩色纸条给自己的田字方格本做边框。然后用格尺量出边框的尺寸。

3、让学生们说出来如何量的。进而引入长方形的周长计量方法,正方形则同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从自己的田字方格本的周长来引导学生出周长计算的方法;为下面的周长计算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显示课件: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一些呢?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你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呢?

3、让学生们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探究问题:

(1)如果要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要知识什么条件?你们通过什么方法来算出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

(2)讨论: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更长?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还知道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3)思考:如果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和一个边的边长,怎样算出另一个边的边长?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要知识什么条件?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4、总结

(1)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3)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最快捷。

(4)教师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并总结、分析自己所找出的计算方法,并在诸多算方法中找出自己认为自快捷、最简的计算方法。】

三、释疑巩固、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们通过测量自己的课桌,来精确计算课桌的周长。

2、练习。分别设计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不同规则的图形让学生们进行探究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们反复练习,进行比较;让学生们在探究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理解,并形成必要的技能,可以在生活中加以熟练运用。】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

2、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反思

课题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但绝非是哗众取宠、虚而不实;只有将学生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有机会融入到课题导入环节,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导”的作用,才能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1]。另外,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与分析的学科。因此,在让小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一定要通过“步步为营”的引导来让学生们充分运用以往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探究[2-3]。

因此,本课的教学首先建立于对周长概念的温顾,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给田字方格本做边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的基本计算方法。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了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也会对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的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解决;同时,他们也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终发挥出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生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笔者设计情境引导、实践操作以及练习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这一过程,既环环紧扣,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候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各自找出更适合于自己计算习惯、计算方法的解决途径;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最后,笔者又通过释疑巩固、内化提高环节来进一步提升、巩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

篇5:小学数学长方形周长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长方形周长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长方形周长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107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活动记录单

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

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长方形周长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教学用具:

钉子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

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目标指名读读)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几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2、小龟的路程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边长×4=周长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出示)

5、求篱笆的长:(出示)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小学数学长方形周长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3、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同桌一份(小棒6厘米4根,4厘米8根,3厘米4根)

图片若干,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摆摆、想想、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

(一)长方形的周长

1、我们学过了那些图形?

2、①你会用小棒围长方形吗?(出示长方形)真的会吗?那听清要求:一定要同桌合作,每根小棒代表长方形的一条边,围出的长方形要大小不同,看那对同桌是最佳搭档,又好又快?

②发现特别快的,让他们说说你们怎么围的这么快?为什么你用两对一样长的小棒?

③量一量你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大约是几厘米?

3、指名介绍你摆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大约是几厘米?教师出示学生摆出的长方形的放大图,标出长和宽的长度。

4、那么要知道你围出的每个长方形的小棒的总长度是多少就是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你会算吗?那么我们先来算第一个。

①可以在本子上写出算式,也可以同桌合作说说算法和想法

②指答算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摆小棒帮助理解

③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些?为什么你认为它要简便?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正方形的方法?得出公式:(长+宽)×2

⑤对这个方法还有不理解的吗?

5、那就用这个方法计算另外2个长方形的周长,再出示学生的作业校对,说说想法。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刚才我们围了长方形,正方形你们会围吗?那就用小棒围出不同的几个正方形,开始围。

2、反馈摆出的正方形的边长(说出正方形的特征)(出示放大的图)

3、你们能算出围成的正方形的周长吗?选一个先算

①独立计算

②反馈说说计算方法,为什么乘于4?4哪来的?

③计算正方形的方法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形成公式:边长×4

4、独立用公式计算其他的正方形的周长,板演校对。

二、用用、练练、解决与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

1、(出示课题)刚才我们计算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我们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计算周长。(出示花坛)要给花坛围上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该怎么办?(量出一条长和宽,算出周长)出示长和宽,你能算了吗?

3、(出示手帕)要给一块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镶上花边,需要多少长的花边?

4、在我们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地方需要计算周长的?同桌讨论,再汇报。

5、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5厘米,周长是10+5×2=30(厘米)()

(2)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3×4=12(厘米)()

(3)一个长方形,长加宽的和是10厘米,周长是10×2=20(厘米)()

三、看看、算算、寻找影响周长的变化的因素

1、学生用8根小棒围成正方形,周长怎么算?独立计算,再投影校对。

2、如果移动两根小棒,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是多长呢?为什么?

3、那用这8根小棒,你能摆出普通的长方形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长?投影围出来

4、比一比,看一看,你发现什么?

5、(出示)长是15厘米,宽是8厘米,沿边减去5厘米以后,他的周长比原来减少了多少?

四、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作业

小学数学长方形周长优秀教案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周长的意义。

2、通过抽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4、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方法:观察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钉子板、绳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平放桌上,把长方形挑出、放在一边。(观察)

2、提问:(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2)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不同?(一条边长,一条边较短)

二、探索新知

1、谈话:同学们对长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2、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

请同学们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

归纳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长方形纸片上标出长和宽。

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出示围在钉子板上的长方形。

提问:什么叫做周长?(……、、)

请一位同学来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其他同学互相看着摸一摸,你自己的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再请一位同学指一指钉子板上的长方形的周长。

提问:你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能)一位同学把围成这个长方形的线取下来测量,测得长度是60厘米。(回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大约是60厘米

4、设疑:比较小的长方形,要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用量的办法,如果要想知道大的长方形土地的周长是多少,用量的办法就不行了。我们能不能根据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1)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老师将学生不同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6+4+6+4=20(厘米)

6×2+4×2=12+8=20(厘米)

(6+4)×2=10×2=20(厘米)

(3)比较。

教师指着3个不同的算式问:他们算得对吗?为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小组讨论)

(4)反馈归纳:

提问:谁能在图上指出6×2和4×2分别表示哪部分?(6×2表示两个长的和,4×2表示两个宽的和)

归纳: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个长与两个宽的和。

指名一同学在图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

问:10×2表示哪部分。(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归纳: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用两个长和宽的和计算出来。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求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5、小结:通过观察、操作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都对。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用两个长加宽的和来求周长。

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因此比较简便。

三、巩固提高(投影)

1、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出示“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需要多少厘米花边?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练习

找一件自己喜欢的.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三年级口算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年级口算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长方形长:8,宽:2,周长:

(2)长方形长:15,宽:10,周长:

(3)长方形长:11,宽:8,周长:

(4)长方形长:17,宽:5,周长:

(5)长方形长:15,宽:12,周长:

(6)长方形长:8,宽:1,周长:

(7)长方形长:10,宽:5,周长:

(8)长方形长:17,宽:16,周长:

(9)长方形长:16,宽:3,周长:

(10)长方形长:16,宽:7,周长:

(11)长方形长:14,宽:9,周长:

(12)长方形长:15,宽:12,周长:

(13)长方形长:9,宽:1,周长:

(14)长方形长:14,宽:3,周长:

(15)长方形长:12,宽:9,周长:

小学数学长方形周长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6分米8厘米2厘米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小学数学长方形周长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

2、能力目标: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目标: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用具:

学具小棒、多媒体演示、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正迁移,引入新授课。

1、出示三条线段,线段a,线段b,线段c。

2、围成三角形,问:

(1)老师把这三条线段怎么样了?

(2)演示:小蚂蚁绕三角形爬一周。

(3)谁知道小蚂蚁爬了多长的路呀?

师:小蚂蚁爬的这一周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3、情景:小兔子为了防止狡猾的狐狸到自家菜园偷东西,将菜园四周围上篱笆。(出示菜园图)

问:

(1)小兔子家的菜园是什么形状的?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对边长度一样,四个角都是直角。)

(2)小兔子围这长方形菜园需要多少米长的篱笆?也就是要我们求什么?(周长)

师:让我们一起帮帮小兔子的忙,行不行?

4、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周长的认识。

1、根据学生讨论得出不同算式出示。

8+5+8+5=268×2+5×2=26(8+5)×2=26

2、利用学具小木棒,摆一摆此长方形周长演示。

3、师:看一看书上的公式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先求一组长和宽,再×2。)

师:因为有几组长和宽?(一组)

(1)复述计算公式。

(2)谁来介绍一下字母公式?

4、算式与各部分对应的名称和字母公式。

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条件?

生:长和宽。

5、那么给了我们长方形的长和宽,我们就可以求周长了。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能这样算?(长方形对边相等)

6、小游戏:摆一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给定许多长和宽)

(1)a=3cm,b=2cm,摆一摆周长;

(2)a=5cm,b=1cm,摆一摆周长。

7、量一量书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算一算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8、口答练习

(互相说,轻轻在同桌耳边说,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给定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

(1)a=3cm,b=4cm,求周长;

(2)a=5cm,b=9cm,求周长;

(3)a=12cm,b=12cm,求周长。

(二)正方形周长的认识。

1、请学生打开书本,完成第111页想一想、

2、自学正方形周长公式:

(1)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有什么不同?

3、出示公式。

4、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我评价:

C=a×4,谁会用语言来表达公式的意思呢?

三、巩固新知,不断实践。

综合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A)例1: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C=(a+b)×2=(25+15)×2=40×2=80(米)

答:它的周长是80米。

(B)一张长方形的白纸,长45厘米,宽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C=(a+b)×2=(45+3)×2=48×2=96(厘米)

篇6:数学课优秀课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第85页例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 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 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篇7:数学课优秀课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矩形和方形周边的教学思考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到矩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初步了解圆周的意义,目的是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矩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method.nClass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教:n首先,让学生通过猜测来激发学习的兴趣。我首先生成两个矩形图形,让学生观察哪个周更短,以便验证学生的猜测,导致学生圆周长方形计算的计算研究。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但是两个矩形周边尺寸差异的引入是显而易见的,不是很好达到刺激兴趣的效果。第二,为学生创造独立的学习空间。我们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学生的独立探索,合作和交流为导向,因为在前面的星期的理解,学生的自主性探索不困难,关键是以进行通信,比较和理解各种算法。在学生交换算法中,我让学生一方面解释自己的思维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总是掌握问题的性质 列,正在寻找正方形的长度的和的四边的圆周。在几个方面,长加宽乘以2是难以理解的学生,我使用两组长而宽的颜色之间的区别来帮助学生理解。从矩形的长度逐渐变短,到正方形。自然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平方。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组织过多的语言,语言的总结不准确,总结的知识没有做最合适的,太重复的学生回答,导致时间较长,延误了教学设计的后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沟通,沟通不完整。第三,designnI的实践设计了四种类型的问题。回答,解决问题。但因为时间关系只是完成了两个问题。这是老师教学时间掌握失控,有练习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一步一步的。整个班级下来,我意识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学习教学材料不彻底,二是教学语言不规范,三是教学方法不当,四是实践没有达到巩固,只关注结果没有问过程。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先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练习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 让学生思考更多。

篇8:数学课优秀课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如果说,单从学会计算的角度来考虑,单纯的套用公式学生易懂、教师易教。但如此一来,整个教学活动没有学生思维的介入,缺乏思考性,学生也就无法获得思维的过程性体验。因此,本课试着从研究图形的特征入手展开周长教学,使学生最终体会到特殊的外在形式会有特殊的思维方式,从而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一、在描绘中挖掘本源

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源头,也就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形式寻求思维的起点,理清思维的脉络。

【环节1】

课始,师出示三幅图:

师:这三幅图形的周长在哪儿?你能比画一下吗?

生1:图1的周长是从这里开始,沿着它所有边绕一圈,然后再回到这里。(边说边用手沿着图形比画了图形所有的边)

生2:……

生3:……

生2和生3用同样的方法描绘了图2、图3这两幅图的周长。

【思考】

在此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起点是什么?不言而喻,应该是“周长的意义”。学生在用手比画周长、用语言描绘周长之前必须思考的是“什么是周长”。只有当学生明白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后,才能较好地解决“周长在哪里”的问题。因此,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本源,弄清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通过对图形周长的描绘,较好地解决“周长在哪里”的问题。

二、在比较中寻求突破

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倾听每个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他们的思维介入教学活动,并在比较中寻求新的突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思维的过程性体验。

在探究如何测量周长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在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中,感受求周长的多种方法。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只是引领,通过“你量了几条边”“你是怎么算的”两个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

【环节2】

师:(继续利用三幅图)你能试着求出这几幅图的周长吗?请你量一量、算一算。

反馈一:图1的反馈结果

生:图1,我量了4条边,只要把4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它的周长了。

反馈二:图2的反馈结果

生:图2,我也量了4条边,把4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它的周长了。

生:图2,只要量两条边就可以了。用长边×2+短边×2就可以算出它的周长了。

师追问:为什么只量两条就可以了?

生:图2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我也量两条边,我先求长边加短边的和,再乘2。

反馈三:图3的反馈结果

生:图3,我量了1条边,把每条边的长度相加就可以了。

生:图3,我也量了1条边,但我只要用1条边的长度×4就可以了。

师追问:为什么都只量1条边,可算法却不一样呢?

生:图3是一个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用1条边的长度×4更简便。

【思考】

不同的答案,分别代表不同的思维层次,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是一样的:“什么是周长”“如何求周长”,周长就是把一个封闭图形中所有边的长度相加。但细细考虑,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量法、不同的算法,除了学生思维的角度、深度不同外,还有其他不同吗?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我们得到了答案:图2是长方形,对边相等,只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图3是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只要量一条边就可以了;而图1是个普通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不相等,所以要量四条边。原来,不同的图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不同;相同的图形,求周长的方法也可以不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图形的特征不同。通过不断地比较、层层地剥离,使学生对求周长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使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思维水平都得到了突破。

三、在反思中明确方向

通过比较,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介入教学活动,从而获得更充分的过程性体验。而通过反思,使内隐的思维经验外显化,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环节3】

师:刚才我们用各种不同方法求出了三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同桌交流)

生:都可以用四条边相加来求周长。

生:算法不一样。

师追问:为什么?

生:这三个图形边的特征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是和边有关系,边的特征不一样,求周长的算法也有所区别。

【思考】

通过总结反思,将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边”的特征,正是因为图形中边的特征不同,才使求周长的方法有了不同。这看似简单的环节,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思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发展,思维经验才能得到积累。

四、在迁移中建立模型

思维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提升的过程。有时,思维经验更是在对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通过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形成结构化的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深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多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以此想通、悟透知识间的来龙去脉,从而积淀思维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环节4】

在结束新知教学后,拓展部分有这样一个环节:出示题目“寻找差不多”(如下图)。

师:要想求出上面图形的周长要量几条边呢?为什么?可以怎么算?

生:图4,只要量1条边,因为每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只要量1条边的长度再乘3就可以了。

生:图5,量1条边,再乘5。

生:图6,量2条边,一条长边一条短边,用长边加短边的和乘2就可以了,因为有这样的两组!

生:图9,量2条边,一条长边一条短边,但要乘4,因为有这样的四组!

师:这些图形中,哪些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哪些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为什么?

生:图4、图5、图7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图6、图8、图9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

生:图4、图5、图7和正方形差不多,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图6、图8、图9和长方形差不多,分别有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

师小结: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还学会了用同样的方法求类似图形的周长。

【思考】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学生思维真正积极投入、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要量几条边、可以怎么算”的时候,其实正是他们在找寻这些图形最基本的特征。如,图4为什么只量1条边,但要乘3;图9为什么要量2条边,但要用两边之和乘4。通过深入的观察,我们发现,原来这些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它们的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而在计算周长时会有不同的量法和算法。而当教师问及“哪些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哪些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时,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于是将这些特殊的图形根据边的不同进行分类,并与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共同的特征,进而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迁移到这一类图形周长的计算,建立起“如何求周长”的数学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体验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五、在拓展中提升品质

思维经验的积累还需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如果说,让学生在不断地感悟和体验中解决“如何求周长”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求彩带有多长”一题的出示(如下图),又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二维过渡到了三维。

出示题目:

师:要求彩带有多长,其实就是算哪几条边的长度呢?可以怎么算?

生:两条2分米、两条1分米。(学生拿着实物盒子边比画边说)

生:2×2+1×2=6(分米)。

师:你能想象其实就是求哪个图形的周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在哪个面吗?

生:我把这条带子慢慢地移出来,其实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学生边说边移动彩带到最边上,让学生明白求彩带的长度就是盒子中其中一个面的周长)

【思考】

彩带所围成的图形是个长方形,但它处于一个三维的空间中,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完成。而此时,教师顺势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平移让彩带变得直观,也将学生的认知从三维拉回到二维平面图形上。通过这样的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思维品质,积累了思维经验。当然,这种思维经验的积累还将为后续“棱长总和”的学习打下基础。

经验的生成离不开数学活动,而伴随着思维的参与,经验才会具有创造性的生长。思维经验是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的一种过程性体验,体验越丰富,经验就积累得越多。只要教师能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感悟、不断积淀各种思维经验,必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峰.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理论与实践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篇9:《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114页《整理与复习》第17题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所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课。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同时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从而体验探究的愉悦。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巩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知识。

2.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究,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

3.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愉悦。

4.通过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记录、整理、观察、总结的能力。

5.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当周长一定时, 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能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活动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已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2.让学生说说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3.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长方形的周長和面积(板书课题)

4.谈话:在探究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

课件出示:

(1)一个长方形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学生自主读题、解答。

(2)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是9厘米,那么宽是多少厘米?

学生解答后启发: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9=18 20-18=2 2÷2=1

提问:这里的20表示什么?

引导:有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2=10 10-9=1

引导小结:“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求宽是多少”可以先用周长除以2算出长加宽的和,再用和减去长得到宽。

【设计说明:通过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启发:如果长是8厘米,那么宽是几厘米呢?

2.提出要求:如果让你用这根铁丝去围成一个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你打算怎么围?围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活动后提出要求:你们会围了吗?把你们的想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画好后把相关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画一画:把你围成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填一填:把相关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在活动单上完成活动一。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活动后进一步要求:完成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你的画法和填法。

5.全班交流反馈。(让填法不同的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有序排列的优点)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围法。(在方格纸上画了几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2)提问:有不同的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让画法不同的学生说一说)

(3)比较有序与无序的填法。

出示有序填写和无序填写的两张不同表格,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填法好。

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有序地思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4)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表格

启发: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适度表扬,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围的长方形长越长,宽就越短。

(2)周长一样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3)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4)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5)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

启发: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在什么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当它变成正方形时,面积就最大。)

引导小结并板书: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

【设计说明:本环节先让学生想一想—打算怎么围,再画一画、填一填,初步感知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在经历探究围出的面积最大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有序思考问题的价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

6.启发思考: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在其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呢?(此处打个大大的问号)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出示)活动二:

验证: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里具有相同的规律。

在下面的数据中选取一个数作周长,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12 14 16 18 24 30

学生活动后提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在你们的长方形中也存在吗?

教师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同学们通过操作、整理、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刚才发现的规律。(擦去问号)

【设计说明:通过对“在其它的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些规律”的质疑,从而引出对规律进行验证的需要,向学生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因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这个结论只是从周长是24的长方形中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作出的结论有时可能不正确,所以在这个环节让每个小组选用一个数作周长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求证的过程必须严谨和科学。】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冲浪区:

最近,王大伯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准备用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鸡舍,长12米,宽6米。如果不添加竹篱笆,怎样才能使鸡舍的面积变得更大一些?

小朋友们,你能帮王大伯解决这个难题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篇10:数学课优秀课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1.教学

(1)摆一摆。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6 cm和3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2个长和2个宽)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长+长+宽+宽)(2长+2宽)【(长+宽)x2】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6+3表示什么(长+宽),为什么要乘2?【(长+宽)的和的2倍】

(7)归纳公式。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4的图。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

那么,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

例4,正方形的周长=5+5+5+5=20cm,公式=边长x4=5x4=20cm.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科书第8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4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上台板演,画出设计图,一共排三行,每行6个正方形。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花边最少。

(4)深化认识。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四、继续巩固练习

1.第6题

(1)打开第88页

让学生画出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8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10题

(1)让学生画出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篇11:数学课优秀课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4 【课程标准描述】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学习重点】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比较,动手验证,利用学具动手测量探索周长公式。以检测评价学习目标1.2、通过具体情况实际问题应用以及及时检测练习,以检测评价学习目标2.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对比、优化方法。以检测评价学习目标3.【学习过程】

一、激活经验,复习铺垫

(一)回忆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能运用教室里黑板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让其他同学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黑板的边缘。如告诉学生不能说黑板的周长,而应该说成“黑板面”的周长。

(二)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例4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指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周长。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课件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一)操作活动

1、观察猜测

(1)看课件: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比较,你认为是什么结果?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a.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b.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c.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2)我们认为可能出现这3种结果,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进行验证。

2、动手验证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和例4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验证的工具。(2)先和同桌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

3、汇报小结

(1)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的验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进行验证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a.用绳子绕图形一圈,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b.把图形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圈,读出尺子所对准的刻度就是图形的周长。c.将图形放在方格纸中,数一数周长有多少格就是多少厘米。d.用尺子分别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2)比较优化。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先量再计算的方法,测量起来比较快,结果比较准确,使用起来更方便。)

(二)探究活动

1、探究长方形周长

(1)测量数据。师课件出示新的长方形。

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只要测量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动手测量。(2)计算周长。学生自己在随练本上算一算。(3)交流汇报。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10+10+6+6,10+6+10+6,10×2+6×2,(10+6)×2。(4)观察分析。

学生说想法,课件动态演示:复制出长方形四条边,然后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四种不同算法。

在理解前三个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第四个算式表示的意思。(5)比较优化。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6)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长+宽)×2(7)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0米,宽7米,求花坛的周长。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2、探究正方形周长

(1)课件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正方形,自己的方法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2)交流汇报,展示方法。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

6+6+6+6,6×2+6×2,(6+6)×2,6×4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表示的意思。(3)自主优化。(6×4这种方法好,因为比较简便,做起来快。)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边长×4。(4)即时练习。课件出示: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8米,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3.再次验证

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图形及表格。

三、实践应用,综合提升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让学生互相说说,求花边的长就是求什么?(2)完成教材87页第1题。让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2.提升练习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A.(10+6)×2 B.(10+6)×2-10 C.10+6×2 D.10×2+6 “一面靠墙”“至少”是什么意思?怎样围才能做到篱笆长度最少?

四、全课总结,学生质疑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习目标检测】

1.一个正方形鱼池的边长是25米,它的周长是()米。

2.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上一篇:领班岗位竞聘成功后的感想下一篇: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