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微生物总结

2024-07-01

药物微生物总结(精选11篇)

篇1:药物微生物总结

按照xx市卫生局《转发xx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周卫药政【20xx】12号)要求,为进一步普及安全用药知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xx区卫生局于20xx年8月在我区开展了以“科学、合理、公平、可及”为主题的“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月”活动。

一、领导重视,积极动员

xx区卫生局党组对做好宣传月活动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机关各股室及xx区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动员大会,印发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动员,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一)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xx区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实际,利用宣传栏、网站、板报等媒体,采用悬挂条幅、张贴海报、发放合理用药知识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开展基本药物合理用药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共悬挂宣传横幅136条,制作宣传海报136张,印制合理用药知识手册19000册。

(二)举行基本药物培训,促进合理用药。

活动期间,xx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共举办合理用药培训班7次,对全区卫生系统医务人员进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常见疾病临床应用指南》、《xx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中药验方集》以及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培训人员498人次。

(三)组织“三进”义诊咨询活动

xx区卫生局组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在人和社区、荷花社区、陈州社区、小桥社区、金海社区分别开展进社区义诊咨询活动,就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合理用药等问题进行了讲解,积极引导广大市民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重视合理用药,保障身体健康。活动中共提供咨询1000余人次,给重点人群老年人、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居民进行免费的体检,并发放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手册余册。

三、加强督导,注重实效

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督导指导,狠抓落实,确保实效。对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月活动开展情况、合理用药培训情况进行督查,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单位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通过开展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月活动,提高了基本药物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自觉性,使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力推进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篇2:药物微生物总结

每年11月份第三周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慎重对待抗菌药物”。为响应活动号召,11月19日上午,xx市中心医院在xx广场开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周活动。

在活动当天,xx市中心医院悬挂宣传口号横幅、摆设咨询台,并组织医护人员为过往市民介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该医院还发放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科普资料,向市民介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引导市民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纠正常见的错误做法,了解细菌耐药的相关知识,谨慎、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合理用药意识。

“长期以来,xx市中心医院十分重视抗菌药物管理工作,自20xx年国家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我院管理层、专家团队多方努力,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xx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说,应对日渐严峻的细菌耐药形势,不光需要医务人员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也需要市民的共同参与。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的`细菌耐药危机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篇3: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分析

1 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的概念

微生物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技术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 微生物制药以微生物发酵反应过程以及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为基础, 利用高度工程化新型综合技术及分离纯化提取技术最终制剂成型。微生物制药是工业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年来的新药研发中, 微生物制药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微生物药物是指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物次级代谢和衍生物。微生物药物的合成过程具有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2]。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最早是从抗生素开始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将会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2 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

微生物最早被荷兰人于1676年发现, 显微镜下的球状细菌、杆状细菌以及螺旋状细菌证实了微生物的存在。1929年,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这是世界上被发现的第一个抗生素, 并于10 a后应用于临床, 随后又在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红霉素、林可霉素、卡那霉素及其他大量抗生素。到20世纪50年代, 代谢调控技术开始应用于发酵氨基酸、核酸, 微生物制药进一步发展, 而且利用细胞和固定化酶可以实现连续发酵, 大幅度提高了微生物制药的生产效率。到20世纪80年代, 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等先进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的微生物制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栖身于地球的微生物种类繁多, 数量巨大, 虽然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的时间, 但被我们发现的微生物不及现实数量的3%, 因此对微生物的深入了解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3 微生物制药的类型

目前, 微生物制药的类型主要包括微生物菌体制药、微生物转化制药、微生物酶制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制药等[3]。微生物菌体制药是指利用菌体直接制药, 例如利用虫夏草、茯苓制成药用真菌, 利用苏云金杆菌制成生物防治制剂及SCP和活性乳制剂等。微生物转化制药是指外源化合物利用生物体系中的细胞或者酶作为催化剂实现有机合成的方法, 相比传统合成方法, 微生物转化制药具有选择性好、催化率高、生产环境污染小、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例如, 青蒿素就是基于天然活性成分通过结构优化得到的药物。微生物酶制药是指以微生物产生的各种酶制药, 微生物产生的酶的种类有很多, 而且大多数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好、效率高等特点, 人类恰当选育菌种、配制培养基, 并通过诱导、抑制等调控作用可生产出大量有用的酶。例如, 通过此方法制得的天冬酰胺酶有良好的抗癌作用, 纳豆激酶和链激酶可治疗血栓。另外, 还有脂肪酶、蛋白酶和糖化酶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2种, 一种是初级代谢产物, 另一种是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在初级代谢产物的基础上合成的, 其结构多样, 有很强的活性、广泛性以及临床有效性, 所以很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及衍生物在临床上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如安斯霉素有抗癌作用, 南昌霉素可以抗鸡球虫病。

4 微生物药物的开发

目前, 微生物药物的开发技术主要集中于基因工程技术、组合生物转化技术、组合生物合成技术、RNA聚合酶功能修饰技术等。基因工程技术是在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原理基础上对已有的微生物药物产生菌进行分子水平改造而获得微生物新药。可以将一种特殊的酶基因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到另一个具有相同化学结构的抗生素产生菌中, 由此基因工程菌所产生的杂合抗生素虽然与二亲株的产物属于同一类型, 但有不同于二亲株产物。组合生物转化技术是通过组合转化产生结构多样性的化合物, 应用于该技术的酶或者微生物需要有特殊的转化功能。组合生物转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已知的化合物中获取新的衍生物, 让简单的化合物复杂化、有效化。例如, 让7种酶参与岩白菜内酯的两轮催化, 结果可获取的衍生物超过600种。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可以将参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过程的酶进行基因转换, 产生新的非天然基因簇, 最终可获取多种新的“非天然的天然化合物。”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红霉素的重组与改造和聚酮类化合物的组合生物合成应用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该生物合成技术已成为国内外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RNA聚合酶功能修饰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调节抗生素的合成水平, 通过RNA聚合酶的作用促成DNA向RNA的转录, 有效地完成基因表达, 所以该技术具有基因表达调控作用。

5 微生物药物的实际应用

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最早是从抗生素开始的, 抗生素是最广泛的微生物药物之一, 不仅可以抗细菌性感染, 而且有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等作用, 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癌症是一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 死亡率非常高, 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 尤其我国大陆癌症发病率几乎占了全球的1/2。近年来, 微生物药物开始应用于抗癌领域, 如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等微生物药物在抗癌治疗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如今从为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 这种抑制剂可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 后经过化学合成获取了一系列可以有效治疗高血脂症的他汀药物。即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 糖尿病同时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而且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今德国研制出来的米格列醇以及日本研制出来的伏格列波糖已经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6 结语

相比传统制药, 微生物制药工业具有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原料廉价等优点, 有利于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且对新药的开发有积极推动作用。总之, 微生物制药将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晶, 江静雯, 刘文军, 等.生物制药产业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生物产业技术, 2010, (6) :36-41.

[2]王立红, 赵云英, 赵昌晶, 等.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进展[C].//第四届京津冀一体化畜牧兽医科技创新研讨会暨“瑞环杯”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论坛论文集.2014:191-193.

篇4: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分析

关键词 微生物制药;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它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可以造福于人类,所以对微生物一直是生物学的研究热点[1]。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的转化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给医药工业创造了极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

1 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的概念

微生物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技术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微生物制药以微生物发酵反应过程以及微生物机体生長繁殖及代谢过程为基础,利用高度工程化新型综合技术及分离纯化提取技术最终制剂成型。微生物制药是工业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的新药研发中,微生物制药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微生物药物是指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物次级代谢和衍生物。微生物药物的合成过程具有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2]。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最早是从抗生素开始的,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将会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2 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

微生物最早被荷兰人于1676年发现,显微镜下的球状细菌、杆状细菌以及螺旋状细菌证实了微生物的存在。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世界上被发现的第一个抗生素,并于10 a后应用于临床,随后又在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红霉素、林可霉素、卡那霉素及其他大量抗生素。到20世纪50年代,代谢调控技术开始应用于发酵氨基酸、核酸,微生物制药进一步发展,而且利用细胞和固定化酶可以实现连续发酵,大幅度提高了微生物制药的生产效率。到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等先进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的微生物制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栖身于地球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虽然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的时间,但被我们发现的微生物不及现实数量的3%,因此对微生物的深入了解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3 微生物制药的类型

目前,微生物制药的类型主要包括微生物菌体制药、微生物转化制药、微生物酶制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制药等[3]。微生物菌体制药是指利用菌体直接制药,例如利用虫夏草、茯苓制成药用真菌,利用苏云金杆菌制成生物防治制剂及SCP和活性乳制剂等。微生物转化制药是指外源化合物利用生物体系中的细胞或者酶作为催化剂实现有机合成的方法,相比传统合成方法,微生物转化制药具有选择性好、催化率高、生产环境污染小、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例如,青蒿素就是基于天然活性成分通过结构优化得到的药物。微生物酶制药是指以微生物产生的各种酶制药,微生物产生的酶的种类有很多,而且大多数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好、效率高等特点,人类恰当选育菌种、配制培养基,并通过诱导、抑制等调控作用可生产出大量有用的酶。例如,通过此方法制得的天冬酰胺酶有良好的抗癌作用,纳豆激酶和链激酶可治疗血栓。另外,还有脂肪酶、蛋白酶和糖化酶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2种,一种是初级代谢产物,另一种是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在初级代谢产物的基础上合成的,其结构多样,有很强的活性、广泛性以及临床有效性,所以很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及衍生物在临床上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安斯霉素有抗癌作用,南昌霉素可以抗鸡球虫病。

4 微生物药物的开发

目前,微生物药物的开发技术主要集中于基因工程技术、组合生物转化技术、组合生物合成技术、RNA聚合酶功能修饰技术等。基因工程技术是在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原理基础上对已有的微生物药物产生菌进行分子水平改造而获得微生物新药。可以将一种特殊的酶基因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到另一个具有相同化学结构的抗生素产生菌中,由此基因工程菌所产生的杂合抗生素虽然与二亲株的产物属于同一类型,但有不同于二亲株产物。组合生物转化技术是通过组合转化产生结构多样性的化合物,应用于该技术的酶或者微生物需要有特殊的转化功能。组合生物转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已知的化合物中获取新的衍生物,让简单的化合物复杂化、有效化。例如,让7种酶参与岩白菜内酯的两轮催化,结果可获取的衍生物超过600种。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可以将参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过程的酶进行基因转换,产生新的非天然基因簇,最终可获取多种新的“非天然的天然化合物。”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红霉素的重组与改造和聚酮类化合物的组合生物合成应用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该生物合成技术已成为国内外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RNA聚合酶功能修饰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调节抗生素的合成水平,通过RNA聚合酶的作用促成DNA向RNA的转录,有效地完成基因表达,所以该技术具有基因表达调控作用。

5 微生物药物的实际应用

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最早是从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是最广泛的微生物药物之一,不仅可以抗细菌性感染,而且有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等作用,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癌症是一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死亡率非常高,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尤其我国大陆癌症发病率几乎占了全球的1/2。近年来,微生物药物开始应用于抗癌领域,如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等微生物药物在抗癌治疗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如今从为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这种抑制剂可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后经过化学合成获取了一系列可以有效治疗高血脂症的他汀药物。即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糖尿病同时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而且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今德国研制出来的米格列醇以及日本研制出来的伏格列波糖已经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6 结语

相比传统制药,微生物制药工业具有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原料廉价等优点,有利于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对新药的开发有积极推动作用。总之,微生物制药将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晶,江静雯,刘文军,等.生物制药产业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生物产业技术,2010,(6):36-41.

[2]王立红,赵云英,赵昌晶,等.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进展[C].//第四届京津冀一体化畜牧兽医科技创新研讨会暨“瑞环杯”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论坛论文集.2014:191-193.

[3]陶阿丽,苏诚,余大群,等.微生物制药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州化工,2012,40(16):17-19.

篇5:药物微生物总结

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法,各药的DDD值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用药频度(DDDs)=该药使用总量/该药的DDD值,某药的DDDs大,说明用药频度高,用药强度大,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使用率=出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同期总出院人数×100%;

2018年3季度特殊抗菌药物DDDs统计分析;2018年3季度各临床科室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我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ICU、呼吸内一科、心内一科相对较高,其中ICU在2018年3季度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为51.19,为全院最高。整体而言,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使用率成正比关系。

篇6:生物技术药物市场分析

摘要:药物市场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不过近年来,集中度也出现了动态的调整。在面对不断发展的趋势和日益激烈的药物市场竞争,世界各国药业都在争相开发和引进新产品,争取以更大的优势占领市场,同时还积极开展药物市场的调查研究,以便获得研制开发的最佳效益。就如大企业在千方百计寻找新的“重磅炸弹”药物,补充发展后劲。而生物技术企业和一些拥有研发优势的中型企业表现更为活跃。在世界的药物市场中中国药物市场的增长率高出世界药物市场近10个百分点,并且正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市场分析 中国药物市场市场预测发展趋势 引言

近年来,世界药物市场的增长趋缓。药物市场的集中度也出现稳中微调的趋势。就区域药物市场而言,北美地区所占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51%下降到2006年的47%;日本药品市场的占比也出现萎缩,从2002年的12%下降到2006年的9.3%;而欧洲和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正在缓慢崛起,在世界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有所上升。

1.世界药物市场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制药工业拥有逾千亿美元的销售额,许多药物的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一些被称为“巨型炸弹”的药物年销售额在3亿美元以上,制药工业所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其他化学工业,因此制药工业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工业。在世界药物市场中,10个主要国家占据世界处方药物市场的82%,其中美国占29%、日本占19%、西德占8%、法国占7%、意大利占7%、英国占3%、西班牙占3%、加拿大、巴西与墨西哥各占2%,世界其他地方占18%。从世界药物销售的种类来看,几种主要适应症的药物占总销售额的88%,其中心血管药物占18%、胃肠道药物占17%、抗感染药物占1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11%、呼吸系统药物占8%、肌与骨骼药物占7%、生殖、泌尿系统及激素类药物占6%、皮肤科药物占5%、抗癌药物占3%、其它药物占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昂贵新药的开发,据预测,在今后5年内世界医药产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可望超过11%。面对不断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医药行业都在积极进行开发、引进新产品,争取以更大的优势占领市场,同时还积极开展药物市场的研究,以便获得研究开发的最佳效益。

2.中国药物市场的现状

当前的物市场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之中,尤其是1998年以来,药品分类管理办法的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等政策的影响,当前医药流通体制正经历着一系列重大变化:

2.1 市场竞争主体迅速增加,打破了原医药站、医院分别对医药批发、零售市场的垄断。

随着医药零售市场的放开,以及对外资的开放,生产企业从药品批发进一步延伸到药品零售市场,深度介入药品流通领域。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包括批发零售在内的整个药品流通领域,外资医药流通企业的进入对国内的医药流通企业将构成潜在的巨大压力,使得医药流通市场竞争主体迅速增加,对原有的流通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目前,药品流通市场的竞争主体有: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包括医院、连锁药店、单体药店)以及包括药品超市(平价药店)在内的及正准备进入药品流通市场的企业和等待中国药品流通市场的外资医药流通企业。

2.2 当前药品流通市场是多种流通模式并存,并正呈现 “少流通环节”的趋势。

当前药品流通市场存在如下几种药品流通模式并存的局面:生产企业—医院/ 药店—消费者;生产企业—代理—医院/ 药店—消费者;生产企业—总代理—地区代理—医院/ 药店—消费者。

同时,药品流通环节减少,无论是生产企业进入药品流通领域,还是采用类似大卖场这种经营方式的“药品超市”均说明了这种趋势。

2.3 药品零售市场的区域垄断在形式上被打破。

虽然2000 年8 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50 家跨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在形式上打破了药物零售市场的区域垄断。而且随着药物零售市场的放开,生产企业开始不断向下游流通领域延伸,通过自建、收购或特许加盟等方式直接进入药物流通市场,自己掌控药物销售终端。从而生产企业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正改变其在流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在87 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中,除去5 家纯医药

商业公司,共有20 家生产企业涉足药品零售市场,占24.4 %。

3.中国药物市场的分析。

当前医药流通市场发生的种种变化,无论是上游生产企业进入药品零售市场,还是以老百姓、开心人为代表的民间资本采用类似“大卖场”这种经营方式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手段进入药物零售市场,均表明了一种信号:医药流通市场正向着“少流通环节、价格回归实际价值”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当前医药流通市场的变革正是根源于“流通环节多、药价虚高”的顽疾,给了新的进入者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由于长期以来的“医药不分”,95 %的药物是通过医院销售的;再加上地方保护所形成的区域市场垄断,导致流通环节众多。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销售终端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因此,随着药物分类管理政策的实施,医药分开的势在必行,向制药企业释放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制药企业有可能自己掌控销售渠道。当前的医药流通市场变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药价虚高”。由于药价存在较大的降价空间,这就给了新的进入者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药品超市”采取以较低价格作为进入市场的手段,以不同于原有经营者的“高毛利、低流量”的经营方式(低毛利、高流量)作为其立身之本。

长期以来,由于药品的特殊性,我国对药品的价格一直实行严格的监管,对药品价格实行的一种直接管制,由物价部门根据社会平价成本,在综合考虑生产、流通等利润的基础上,由国家对药品进行统一定价。这种药品价格管理机制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药品供给远大于对药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药品价格却在不断攀升。生产企业为留下操作流通渠道的空间,通过虚增成本来虚高定价。物价部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难掌握药品的实际成本信息。

4.中国药物市场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的医药批发企业8000多家,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在微利的水平运作,市场集中度水平较低。2005年,我国医药商业销售百强中前3大企业的合并市场份额为24.96%,而同期,美国和日本市场前3大医药商业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96%和67%。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盈利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医药批发企业的毛利率为6.2%,而世界主要药品批发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是7.9%,净利率则是中国的两倍,达到1.2%。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医药商业的集中度已经明显提升。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历年商业统计年鉴数据显

示,2005年,医药商业百强的总体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7.85%,比2001年提升了

9.14个百分点。前3强和前10强的市场份额也在稳步提升,前3强的销售收入占了四分之一强,前10强的销售收入比重也接近50%。近年是国家出台医药行业政策较为密集的年份,医药商业的整合趋势将愈演愈烈,集团化、规模化将带来一定的成本优势,从而使盈利水平有所提升。

总结

药物是人们战胜疾病的重要手段,它保障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起过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物的需求也日益增高。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还要增进身体健康,保持旺盛精力,提高智能和工作效率、延年益寿。各企业积极开发新药,从而抢占世界药物市场。

参考文献

[1] 张春华,严云良.医药数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92-194.[2] 世界医药市场.Market Letter,1992.19(18):16

[3] 钱宗玲,世界药物市场发展的30年.药学进展,1993,17(3):163

[4] 世界药物市场——医药经济

[5]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报告摘登——药物市场

[6] 王耀忠,药品流通市场的现状、影响及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上

篇7:药物微生物总结

一、选择题

1、细菌常常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下列理由充分的是()A.形体微小 C.容易监测 A.干扰素

B.结构简单 D.繁殖速度快

D.乙肝疫苗

2、不是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药物是()

B.白细胞介素 C.青霉素

3、在基因工程用来修饰改造生物基因的工具是()A.限制酶和连接酶

C.限制酶和运载体

A.细菌质粒

B.限制酶和水解酶 D.连接酶和运载体 B.噬菌体 D.细菌核区的DNA

4、下列哪项不是基因工程中经常使用的用来运载目的基因的载体()C.动植物病毒

5、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需应用的生物工程的组合是()

①基因工程 ②细胞工程 ③发酵工程 ④酶工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利用基因工程获得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优点包括(多选)

A.不易发生毒力回复 B.安全性强 C.遗传特性稳定 D.便于大量生产

7、下列关于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疫苗都是安全的 B.一次使用疫苗可以预防一生 C.疫苗能迅速激发机体免疫反应 D.疫苗即可预防疾病,也可治疗疾病

8、DNA疫苗与一般疫苗相比,不同的是(多选)

A.接种的是DNA B.需要借助DNA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 C.安全性非常高 D.在宿主细胞中转录、翻译出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二、非选择题

9、干扰素是治疗癌症的重要药物,它必须从血中提取,每升人血只能提取0.05 μg,所以价格昂贵。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基因公司用如下图的方式生产干扰素,试分析其原理和优点。

(1)从人的淋巴细胞中取出___________,使它同细菌质粒相结合,然后移植到酵母菌的细胞里,让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能用___________繁殖,速度很快,能大量生产___________,不但提高了产量,也降低了成本。

(3)酵母菌能产生干扰素,这个事实说明,人和酵母菌共用一套___________。

10、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蛋白质药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将人的基因转入细菌细胞;第二阶段,将人的基因转入小鼠等动物的细胞。前两个阶段都是进行细胞培养,提取药物。第三阶段,将人的基因转入活的动物体,饲养这些动物,从乳汁或尿液中提取药物。

(1)将人的基因转入异种生物的细胞或个体内,能够产生药物蛋白的原理是基因能控 制。

(2)人的基因能和异种生物的基因拼接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分子都具有_______结构,都 是由四种

构成,基因中碱基配对的规律都是。

(3)人的基因在异种生物细胞中表达成蛋白质时,需要经过

和翻译两个步骤。在翻译中需要的模板是

,原料是氨基酸,直接能源是ATP,搬运工兼装配工是,将氨基酸的肽键连接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翻译”可理解为将由

个“字母”组成的核酸“语言”翻译成由

个“字母”组成的蛋白质“语言”,从整体来看

在翻译中充任着“译员”。

(4)利用转基因牛、羊乳汁提取药物工艺简单,甚至可直接饮用治病。如果将药物蛋白基因移到动物如牛、羊的膀胱上皮细胞中,利用转基因牛羊尿液生产提取药物比乳汁提取药物的更大优越性在于: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 动物都可生产药物。

参考答案

D、C、A、D、C、ABCD、C、ABCD 9.干扰素基因 表达干扰素 出芽生殖10.蛋白质合成 双螺旋 脱氧核苷酸 A-T G-C 转基因雌雄

密码子表

篇8: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综述

1 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

人类认识微生物的历史悠久, 但研究微生物药物的历史并不长, 尤其是对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药物研究历史更短, 至今不过70年。微生物药物中的青霉素是由英国的细菌学家在1929年发现的, 20世纪40年代初学者Chain与Florey将青霉素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随后, 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庆大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及林可霉素等药物。随着医药学的发展, 人们对疾病分子基础与药物作用机制越来越了解, 还能在体外构建各类药物筛选的模型, 极大地提升了微生物药物研制。微生物所筛选的生理活性物质中, 除了抗生素外, 在抗肿瘤用药、免疫抑制剂及酶抑制剂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药物开发价值。在近70年的微生物药物研究中, 科学家从土壤、动物、植物、海洋中获取微生物, 还有些微生物来自高寒、高温及高压等极端环境, 而人类对微生物的了解仍然较少, 还不到3%, 在微生物代谢的产物当中, 还存在着大量待开发的药物, 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2 微生物药物的特点

微生物药物是指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 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近些年, 随着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理活性的研究, 微生物中靶位确切的多糖及蛋白分子等活性物质被发现[1,2]。次级代谢产物难以用化学法进行合成, 即使能合成也无法有效实现工业生产, 若把小分子的物质进行化学修饰之后, 可获得含有使用价值更高的微生物药物。与化学药物相比, 微生物药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微生物的生长周期较短, 易选育菌种, 易控制, 可经大规模发酵进行工业化生产;二是微生物的来源非常丰富, 筛选时不用特别考虑先导化合物, 筛选几率也比较大;三是通过微生物药物合成改造, 微生物药物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便于新微生物药物合成。微生物多样性使得临床医药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3 微生物药物资源的研究

3.1 海洋微生物药物

在整个地球, 面积最大的是海洋, 海洋具有高压、高盐、高温及无阳光等自然特点。海洋中的微生物具有较特殊的遗传背景与代谢方式, 可能产生功能及结构特殊的活性物质[3]。研究表明, 海洋微生物中, 近27%可产生抗菌类的活性物质, 其分离出的代谢产物大多数含有生物活性。例如, Koyama等学者从海洋真菌中获得了新二萜药物。当前, 从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当中, 发现了很多结构特殊、新颖的活性物质, 这些活性物质在陆地微生物中未发现过, 因此海洋微生物药物是非常具有开发潜能的天然药物。

3.2 稀有放线菌微生物药物

多数活性物质源于普通的放线菌, 但从普通放线菌当中获取新的活性物质几率下降, 研究范围逐步拓展至稀有放线菌中。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 有些稀有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已应用到临床中, 例如, 庆大霉素、红霉素与安莎类等物质。目前, 人类认知的放线菌种类不到实际种类的10%, 放线菌微生物药物的研发还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3.3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药物

在高温、高酸、高盐及严寒等极端环境下, 长期生长的微生物, 其生理机制及基因类型均较为独特, 代谢产物也比较特殊。现代所知的微生物药物资源种类占实际种类资源不到10%, 而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更少, 在极端环境中, 更能发现未知的微生物药物资源。如近些年云南大学对青海及新疆等地区中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获得了很多未知微生物, 有效推进了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4 基因组学研究下的微生物药物开发

随着人类和微生物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 近5 000种蛋白或功能基因被认成潜在药物的靶标, 这给微生物药物筛选及发现打下了基础, 其药物靶标和基因组学研究发展紧密相关。根据统计可知, 在2009年之前, 整个世界有2 500余种病毒, 其中, 完成基因测序的真菌有100余种, 细菌约600种。随着微生物基因组学计划和蛋白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建起了相应的蛋白质数据库, 对一些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结构进行了系统测定, 剖析了蛋白质三维结构, 并发现了一些具有药物作用的靶标[1]。从病原微生物看, 功能性基因组的研究为致病基因及必需基因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一般性病毒, 整个基因组能编码约10个蛋白基因, 而功能蛋白中4~6个是药物靶标。从细菌方面看, 细菌基因组要比病毒基因多, 细菌基因组多在4 Mbp左右, 编码蛋白基因约数千个, 独特必需基因有数百个, 为潜在药物的靶标奠定了基础, 对于真菌来说, 有些致病真菌基因组已完全测序出来, 因此具有真菌生长的基因为人类非同源基因预测提供了可能性, 如假丝酵母基因组的序列当中, 就发现了200余个基因, 但人的基因组当中有些没有同源性, 运用其潜在靶标可寻找到药物的靶点[4,5]。

5 我国微生物药物研发思考与展望

随着我国生命科技不断发展, 医学领域对微生物资源越来越重视, 微生物药物研发不断增多, 其药物靶点不断被发现, 在现代化学实体当中, 超过10%为微生物药物, 并且属于新衍生物研发。我国微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但对微生物认识有限, 尤其是海洋、植物及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研究较少, 运用基因组学技术获取微生物衍生物中的药物, 这已成为微生物新药获得的重要方式[6,7,8]。与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在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政府部门也应给予重视与支持, 加强我国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宝泉, 胡海峰.微生物药物研究中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J].中国天然药物, 2004, 11 (4) :3-8.

[2]武临专, 洪斌.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 2013, 6 (2) :155-160.

[3]王霞.海洋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 2012, 4 (4) :4-6.

[4]陶阿丽, 苏诚, 余大群, 等.微生物制药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州化工, 2012, 40 (16) :17-19.

[5]刘飞, 伍晓丽.生物技术在微生物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中草药研究, 2007 (1) :38-40.

[6]陆茂林, 司竑飞.微生物新药创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天然药物, 2006 (3) :17-20.

[7]甄永苏.微生物药物和抗体药物———发现和研制新药的重要领域[J].药学学报, 2003 (7) :3-4.

篇9:药物微生物总结

【摘 要】药物是人们的生活用药之一,随着人类的出现,药物就一直被当作生活用品之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药物的发展与制造也越来科技化,其中微生物催化制药就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制药方法,也是最重要、最经济实惠、最高效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和化学催化制药法对比,反应条件较为温和,且生产出来的合成药物会更加精细。

【关键词】药物合成;微生物催化;应用;发展

前言

微生物催化主要被用来生产一些手性或者光活性的小分子,这些小分子或是药物中间体或者是药物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提取、分离鉴定等手段越来越进步,使得生物催化也被用到治疗性蛋白、抗体等大分子的生产当中。目前,生物转化在药物前体化合物转化、生物催化不对称合成以及光活性化合物拆分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本文详细研究了生物催化在药物合成中的运用与发展,先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一、微生物催化概述

微生物催化也被叫做生物转化,指的是运用生物合成法来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重要中间体。董晓阳,王子昱,王永超,戴振亚,尤启冬[1]的研究认为,现代生物催化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随着生物技术进一步发展,导致部分传统化学转化技术逐步被催化生物转化反应所取代,使得生物催化在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中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且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催化具有化学转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生物催化的反应条件比化学方法更加温和;生物催化的产物较为单一,立体、化学的选择性和区域的选择性都比较高,并且能够完成部分化学方法难以进行的反应。近年来,生物催化已经涉及了环氧化、酯转移、羟基化、脱水、氢化以及脱氢等反应。

二、药物合成当中微生物催化的应用

(一)不对称合成中应用生物催化法的优越性

第一,在底物某一基团的转化中,专一性极强,简单来说就是对无效转化的基团实施保护。第二,通过转化某一微生物来进行菌种选育及优化转化条件,可显著提高该微生物转化率。第三,生物催化反应的条件极为温,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尤其是近几年来DNA的重组技术与新转化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更多应用化学转化法难以合成的化合物,逐步被生物催化法来带代替。

(二)手性药物开发应用生物催化法需进行的工作

1.采用生物催化方法制备药物的重要中间体。选取生物催化法来制备,对于映体纯化合物的吸引力非常大,但是若试图借助这种方法完成一些复杂的有机合成,往往困难较大,甚至为不可能,所以可以应用催化方法来制备这类有机合成物的某一中间体。

2.龚浩,杨义文,匡春香[2]的研究认为,虽然应用化学法也可以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获取所需手性药物,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较高的成本,而对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使得这种药物制备难以达到产业化发展。所以采取微生物催化法则弥补了化学方法的这一不足之处,具有独特优越性,实现绿色合成的制药理念;此外,采用催化方法还能对一些消旋化合物进行生物拆分、转化而获取构型单一的药物分子等。

(三)生物催化、新药组合

从某一角度来看,生物催化方法比化学方法更简单,有效,天然产物具有多样性、结构复杂性等特点,也是大自然中生物体内的酶作用的结果,这些酶负责生物体内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动,在其体外依旧具有相同催化的能力。所以只要体外催化环境和体内相仿则可能,将一些复杂、用传统合成法很难实现的化学反应得以实现。有研究表明,结合化学合成酶与生物催化剂能够大幅度增加衍生物多样性,还能发现新的活性物质等。通过生物催化剂扩大了组合化学合成的各种可能性;而借助生物催化可以发现先导化合物存在的优越性,主要为:反应范围较广;对区域、立体进行定向选择;无需基团的保护及脱保护就能实现所需反应;处于温和、均一条件下能够容易实现进一步反应与自动化重现性;在温和反应条件之下可确保一些复杂易变型分子结构稳定性;高催化活性能够有效减少催化剂用量;固定化酶可使催化剂得到反复、循环 使用以及生物催化剂能在环境当中被完全降解。

三、在药物合成当中应用微生物催化法的前景

1.提升了酶的选择性技术。近几年来,在众多水解酶当中,例如在脂肪酶、醋酶中已经研发除了多种有效的、提升反应选择性的方法,通过提升酶的立体选择性怎能拓展水解酶应用的范围,所以也就可以有效避免错误寻找或者试验研究新型的、具有某一特定性质的酶。

2.微生物催化法使得外消旋体拆分发到较高的理论收率值。要想从非手性原料中,以100%的收率来获取手性产物,其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内消旋物或者手性底物的对映选择性实施转移反应,这种方法早已经在合成立体选择性中应用较长的时间了。例如:猪肝脂酶催化前手性、内消旋的二醋类水解。但是潘海学,袁华,蹇晓红,唐功利[3]的研究中提到,大多数酶催化反应均会关系到外消旋体动力学拆分,且每种立体的异构体产量最大不会超过50%。

3.原位外消旋化。在此方法中拆分是在底物可以自发外消旋化的情况下进行,但是产物却不能外消旋化。

4.去外消旋化。当底物不能自发性地进行外消旋化,则可以借助某一多酶系统使得其中外消旋底物和某一前手性衍生物来达成平衡,促进转化,但是所选的前手性衍生物在同一反应过程中也会遭受立体选择性酶的攻击,这个过程就被叫做去外消旋化。

5.原位转化。当原位外消旋化与去外消旋化两种方法均不可取的时候,可通过化学或者物理方法将动力拆分的产物进行分离,但是操作较繁琐,且具有较大缺陷,但是若所需异构体分子有多个手性中心则可能在进行产物分离之前,将其转化成为所需的对映体[4]。

四、结束语

综上,在药物合成过程当中,微生物催化方法得到广泛地应用,并且占据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光学活性药物的合成制备已经成为微生物催化方法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了更高的期望与探究兴趣。可以说微生物催化方法对经典的合成技术带来了强有力的威胁与挑战,并且将其逐步替代,甚至在未来激烈的竞争当中还有可能共同结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阳,王子昱,王永超,戴振亚,尤启冬.不对称小分子催化合成的最新进展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3,11(03):193-201.

[2]龚浩,杨义文,匡春香.基于C—H键官能团化的药物合成[J].化学进展, 2014,26(04): 592-608.

[3]潘海学,袁华,蹇晓红,唐功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与抗肿瘤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5,45(10):1028-1039.

篇10:生物技术在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综述了近年来在药物残留分析中应用的一些基于生物学原理的检测技术,包括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生物芯片技术和活体生物分析技术等,具体介绍了每种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在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作 者:于进亮 YU Jin-liang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刊 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9(4) 分类号:Q143 关键词:生物技术   药物残留   食品安全  

篇11: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物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

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膜孔转运: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上有0.4-0.8nm大小的微孔,这些贯穿细胞膜且充满水的微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途径。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较低浓度向高浓度侧的转运。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吸收:物质通过细胞膜或其它膜状物而到达细胞内部的过程。药物分布: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表观分布容积V: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

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血药蛋白结合:进入血液的药物,一部分在血液中呈非结合的游离状态存在,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活性,“储存”于血液中,不能向组织器官内转运。

血脑屏障: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前体药物:有一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产生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

酶诱导作用:药物代谢被酶促进的现象。酶抑制作用:药物代谢被酶减慢的现象。

首过效应: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第二相反应:即结合反应,通常是药物或第一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体内内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

肝肠循环:由肝脏排泄的药物,随胆汁进入肠道再吸收而重新经肝脏进入全身循环的过程。双峰现象:某些药物因肝肠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称为双峰现象。药物排泄: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以及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致力于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隔室模型:将整个集体按动力学特性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联起来构成一种足以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称为隔室模型。

生物半衰期: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清除率:整个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上一篇:监事会制度下一篇:情人节恋人浪漫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