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材料

2024-08-24

愚公移山教学材料(精选8篇)

篇1:愚公移山教学材料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八二班某某某

董志红,王屋一中八年级二班的一名学生,作为班主任,我觉得用梅花来比喻她一点也不为过。她是一名积极进取,不断追求更大进步;学习上刻苦钻研,勤奋踏实;工作上积极负责,注重团队合作;生活上作风简朴,严于律己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她是我们八年二班的骄傲!

一、品德上:开朗善良,尊师爱友,孝顺长辈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母亲身体残疾,从小她就随着父亲一起参加务农劳动,一家人生活很是拮据,哥哥也还在内蒙古上大学,一年难以见面,从小的经历让她体会到生活的艰辛,艰苦的生活也锻炼了她的意志。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让她永远铭记在心。她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敬爱老师。她知道是老师们给予了她知识,帮助她成长,没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她的健康成长和进步。她还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对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同学,总是能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为乐,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们。以一颗真诚的心,换来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

二、学习上:乐于探究,勤奋刻苦,成绩优秀

知识改变命运,她深知一个生在偏僻农村的孩子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在学习上,她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勤 于钻研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不懂就问的学习作风,加上谨慎谦虚的良好习惯,使她成绩一直名列第一。多次获得表彰,每学期都荣获学校“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的称号。她深深的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必须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标准。她始终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能力上:扎实肯干,以身作则,工作出色

入学以来,她一直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职务意味着责任。自从担任此职以来,她尽心尽力,以身作则,在搞好自己学习的同时主动和同学们一同分享她的学习经验,共同探讨新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共同进步并配合班主任老师一起搞好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工作。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忙碌的服务工作,她都尽量协调好学习和工作两不误,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做好老师的小助手和同学们的好朋友。一直以来,在工作上她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和同学们的信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她将带着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以更高的要求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追梦的路上充满艰辛、布满荆棘,追梦的路上有苦有累,但我相信她会用汗水和努力为自己铺出一条通往梦想的五彩路。带着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支持,她将再接再厉,为做好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学生”而努力奋斗!

篇2:愚公移山教学材料

1,我不认为愚公是对的,经过科学计算,他家断子绝孙0.1%,没男的了可能性2%,随时代进步他孙子不想干了和我方想法一样,这种可能性达到98%。,2,搬家就==逃避 谁说的? 你家在上海却在北京上班你怎么不把公司搬去上海 而要把家搬到北京呢?

3,愚公移山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故事,但神话就是神话,并不符合现实。凡事我们都应该从现实出发,难道就因为寓公的浪漫而使整个家族都担负起沉重的负担吗?难道他的子孙就不用劳动吃饭,辛勤耕作,努力学习了吗?就为了祖辈的浪漫而放弃今天的生活吗?请问对方辩友你门想出生在寓公的家庭里过着一辈子挖山不止,没有寻求自己生活目标的日子吗?

4,毛主席是祖国的开阔者,我也是个及其爱国的人,但不一定说毛主席的话就全对,中国现在13亿人口灾难就是他的错误判断,哪能说一个领导人就一定对呢?

我是反对愚公移山的,我对这个故事还有些疑问,就是他年轻时为什么不想移山,方90才要移?

5,“但事实是,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年代,在相信“人定胜天”的年代,愚公精神曾经引导我们干了无数的蠢事,如填海造田之类,有些甚至贻害至今。愚公代表的是什么?就是不切实际的蛮干。太行、王屋二山虽不算大,但亦“方七百里,高万仞”,一个年且九十的老者,率子孙三人,加上“始龀,跳往助之”的京城氏遗男,竟然要把它搬走!这种可能性有没有,根本不值得讨论。明知太行、王屋之惩,他为何要选择山边安家?南面山道阻塞,他为何不出门向北?或者干脆把家搬到山南,搬家之耗费,肯定远低于搬山。愚公垂然老矣,行将就木,自己不会算帐,却还要出昏招害后人,让他们“子子孙孙无穷匮”地去凿石搬山,做无用工,真是混蛋透顶!子孙们还要不要生产,要不要吃饭? 再说,把两座大山移至渤海之滨,也有与邻为壑的嫌疑,那里的居民能够容忍你阻隔他们的出路?如果地球上的每一座山都被人搬来搬去,那岂不乱套了?

愚公们总是过分地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把智叟们的合理化建议看做“固不可彻”,不屑一顾。他们勇往直前地犯着错误,直到头顶南山,流血遍地。

中国也是一样。当年,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中西部大面积地开垦田地,很快我们便遭到报应:一次次的沙尘暴,自西向东,势不可挡,几乎要把北京城埋没了。于是开始走回头路,退耕还田。可是环境一经遭到破坏,再要恢复原来的状态,就难上加难了,要花费十倍、百倍的人力、物力。”(此段引用于帖子)

还有就是他为什么不打个隧道呢? 打个隧道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他举其所有,去移山,都知道,移山是男的才移得动,如果他后代生的全是女孩呢?岂不………… 只能说这是种高尚的精神,脑残级的行为!

6,有些事真的只能量力而行,毕竟他也的确将近90岁了,他说可以世世代代挖下去,可是你们难道不觉得这是一种专制么?你的理想是挖山,你凭什么规定你的子子孙孙都要和你一样,干挖山的苦事呢?

7,文中说“山不加增”也是错误的,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山并不是不会变化,而是一个长期的不停地运动

8,不过,任何行动都要建立在可行,有利的基础之上。凭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愚公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资源,这造成的不便真是有点“顾此失彼”了。我认为愚公应灵活些,选择价值更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应选择无法完成、“弊”大于利的方法。

9,如果说移山好 那我想问问说移山好的人 在你要去望一个地方是时候

前方被一条大河挡住 你是绕道走 还是把水抽干了在走 你认为移山好 那着两个道理是一 1 样的`

反方三:那么贵国说“三千里锦绣河山”,是不是说贵国“三千里土地都是困难”哪?对方同学把山当作困难,我们知道困难是人的困难,山是一个物质实体。请问“惩北之塞,出路之迂也”如何解释?(掌声)

正方四:请指教,山是物体吗?不是。山就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崇高精神。

反方三:看来对方辩友今天还是没有明白困难到底是什么。我们说困难就是交通不便,而对方辩友要愚公和他的子孙世世代代背上移山的包袱。请问交通从何而来呢?

正方三:对方辩友的主张好象让我们感觉到客观条件非常重要,而且我们要重视这个现实性。但是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是强调客观条件不管怎么重要,都不如人的主观意志重要。主张搬家不外乎舍本逐末,“金钟倒置也!”(掌声)

2.正方三:生物学的基本常识就是,人体内有病毒侵入的时候,一旦克服可能形成抗体,就是抵抗能力,但是没有抗体的人可能会招致死亡啊!同样的嘛,在困难面前常常搬来搬去,回避问题,其结果不言而喻,不堪设想的了!(掌声)

反方一:难怪对方辩友看见那个山那么仇恨,原来对方辩友是把山当成了细菌;我们可不这样认为,如果山要是细菌的话,陶渊明怎么还会“悠然见南山”呢?应该是“愁眉向细菌”才对呀!(掌声)

正方二:不毛之地,险山峻岭,处处看到大石头,谁能保障搬到那地方没有自然的障碍物没有生活困难呢?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桃花源”呢?

反方二:是啊!所以说愚公搬家它不是逃避困难,因为他要在新的地方去建设家园。如果愚公搬家是逃避困难,那么“搬家公司”是不是“帮人逃跑公司”呢?(笑声,掌声)

3.反方一:今天我们讨论愚公到底是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就应该从愚公移山这个原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愚公老人家是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是子子孙孙终天都在那儿挖山,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他的终身大事呢?终身大事不解决,子孙怎么会“无穷匮”呢?!

正方二:我们现在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进行辩论的,如果你们不站在中国的立场的话,让这个愚公精神离开中国移到韩国了吧!

反方二:对啊!我们正是立足于中国,所以我们看到愚公搬家之后,他在新的地方建设家园,他放弃了自己90年的生活模式,这个困难可是大的,这个勇气也是大的呀!对方同学见了山就要移山,那么山挡住路移山,河挡住路填海,那么人挡住了愚公的路怎么办呢?

正方三:对方辩友好像主张搬家比移山容易,但是,山是看得见的障碍,而搬家的路途中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搬家的路途中可以暴雨连天、饥寒交迫,可能碰到土匪啊!而且搬家了以后也可能水土不服,语言不通,还有昏君的暴政啊!搬家以后还会有山的可能性啊!

反方一:对方辩友又搞错了,如果我们再搬家的路上遇见了土匪,我们肯定是拿起枪杆打土匪,但我们可不认为两 10,首先,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

其次,我们知道,问题有多种,有的只有一种解决方法,那么我们无法选择。而有的则有多种方法,正如愚公所面临的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呢?

再次,无论是搬家,还是移山,它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的与外界沟通。既然解决的问题相同,那么肯定要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方法。试想,山就这么移下去,至少需要多少代人,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难道应该用来移山吗?而愚公搬一家所用的时间若用来移山,可又能挑几担土呢?如此劳民伤财,还不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打破封闭的凝固,创造开放和流动是历史进步之所在。

最后,客观上愚公移山也不可能成功。须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那是一个什么概念?粗略计算一下,两座山约合土石234万亿吨。愚公把土运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就算每年往返一次,每次5吨,也要五千个100亿年。而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寿命总共是100亿年左右,也就是说当人类都把家搬到了太空,并且对地球无限缅怀的时候,愚公还在不曾毁山之一角啊,!11,反方,你们能保证,外面没有山吗?再说了,移山是为了大家着想,这样家乡不就变得更富裕了吗?而且你们能知道外面有没有暴君来欺压你们马?而且说不定在搬家途中遇到歹徒呢?没带防御兵器,即使带了,那多沉阿,再说了,粮食早就发霉了吧!饿晕了不就不划0算了 ? 自由攻辩:

1.愚公移山,只不过是愚公本身的一相情愿,并没有制度保障,没有大众拥护,也没有长远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规划,所以极容易中途夭折.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立“始皇”,其子孙按世代计,结果刚传到胡2世就灭国了,这是历史最好的讽刺!秦朝的灭亡,在于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商鞅和孝公开创的优良法治传统没有得到重新确立和延续,碰到一个缺乏治国才能的皇帝自然很容易丢掉江山.(可以作为辩题)

2.愚公有雄心大志,有远大抱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而且不顾年老力衰,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愚者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而智者在困难面前寻找崛起的途径。愚公遇到困难勇于探索,而且大胆地提出“直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伟计划,这不正是智者的作风吗?愚公 面对自己的平凡与平庸,却毫不自卑,毫不气馁,充满信心,这种自信,不正是一种大智吗?

3.这是一篇寓言,而寓言都有它的灵魂。《愚公移山》的灵魂决不是反映他的愚,而是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我国古代像这样的寓言还有很多,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难道这些寓言都是“愚言”吗?

4.如果搬家,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怎么又脸面见列祖列宗呢?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搬家?这里有俺老祖宗的根,为什么要搬家呢?况且搬到别处,肯定找不到这么清静的地方。还有思乡之苦,那会苦不堪言啊?

驳:我们人作为地球上的高等生物,具有无穷的创造能力,开拓是其中一种,作为一家之主,要从现实出发,从子孙出发,与子孙更好的学习,也让家族更快的发展,与其花费数亿年的实际移走两座大山,不如搬家,在外界开拓新天地,努力发展,学习科技,造福子孙。

5.愚公移山是为了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让当地百姓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只有把山移了,交通才能畅通,才能方便出行,孩子们才能到外面接受好的教育,才能促进这里的经济发展。

驳:让百姓接受新鲜事物,搬家才是最快的办法,如果真是等着山移走了,那恐怕当时的百姓都死了不知道多久了。

6.我认为搬家就是逃避困难。我们现在也有许多困难,难道一遇到困难我们就都要逃避吗?

驳:我们没有说不面对困难,但是如果移山可行的话,我们就移山,但是移山不可行,那就不是困难不困难的事了,再说我们承认愚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是说移山不可取而已。再一次声明,我方所说的搬家并不是在逃避困难,而是用一种快速可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既造福子孙,又能解决当前交通不利的问题。移山是需要消耗的,它浪费了人力、物力,但利用这些我们却可以做许多其他的事。

愚公搬家它不是逃避网难,因为他要在新的地方去建设家园、造福子孙。如果愚公搬家是逃避困难,那么“搬家公司”是不是“帮人逃跑公司”呢?

7.对方辩友好像丰张搬家比移山容易,但是,山是看得见的障碍,而搬家的路途中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搬家的路途中可以暴雨连天、饥寒交迫,可能碰到土匪啊!而且搬家了以后也可能水土不服,语言不通,还有昏君的暴政啊!搬家以后还会有山的可能性啊!

驳:对方辩友所说的种种困难都是难免的,即使移走了山,住回原地,谁知道以后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困难出现。同样有困难,选择的方式一样简单,一个词——成本。解决交通的问题,有两个方法:第一,移山;第二,搬家。同样是解决办法,当然要选择成本低、简便有可行的方式。

8.智叟反对移山,是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了一代人的力量,就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而愚公是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办到。

驳:根据上述现在我们的工程测试方格网法计算可以看出,这可不是世世代代的问题。

9.愚公是大智,他懂得人可战胜自然;智叟是大愚,他那样得永远做自然的奴隶。

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这项事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无数的太行王屋挡在我们前进的路上。如果认为愚公太愚,也就是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的伟大事业就是纸上谈兵,将一事无成!

10.毛泽东肯定是一位大智的人。他曾写《愚公移山》一文,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搬掉“三座大山”。还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

驳:毛主席引用的是愚公精神,我们也赞同。但就当是而言,还是搬家可行。

11.<1>搬家只需几日,而挖山需要数万年,衡量一下便可知道哪个更省时,时间就是生命不可虚度

<2>搬家有利于子孙成长,古有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子孙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终日用在大山如何能增长见识??

<3>搬家有利于提高牛存能力,在大山里靠山吃山基本上不用任何技术,而到外面之后没有山了怎么办?适应只有适应学习新的技术来谋牛。

<4>搬家可以让你重新开始,搬到一个陌牛的地方后,你可以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抹杀掉以前的自己,谁也不知道你的过去。

12.(还记得那句经典台词吗:悟空你可真调皮呀,叫你不要乱扔东西呀!砸到小朋友那可怎么办呀,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呀!愚公移山,可就不只是砸到花花草草这么简单了!千千万万的动植物将失去自己的家园。而搬家起码可以免去唐僧的唠叨。)

篇3:愚公移山教学材料

《愚公移山》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 收录在《列子》中。《列子》据说由战国时期列子记述或者编纂, 大都为神话传说。神话出现在远古时代, 马克思对它有很精辟的定义:“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先民对自然是一种敬畏和征服交织的情感。愚公移山这样一个故事, 也许就来源于先民或计划或实干地铲平一座小山, 填平一处洼地或者更大一点, 比如海, 大禹不就带着一帮人干过吗?“人定胜天”, 不仅仅是愚公的心愿。当然,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认为改天换地的事儿是多大的事了。不管怎样,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战国前后先民的生活状态和理想愿望。在寓言中一切美好正义的愿望最终都会得以实现, 所以故事最后借天神的帮助, 让这一胜利的结果立现眼前。这里愚公移山能立竿见影, 只是喻示一切美好愿望都会实现, 毕竟愚公从没打算以感动天帝换得成功, 所以这样的结局不会削弱这篇故事的励志意义。放在那个时代, 渴望改天换地, 说愚也愚, 但“精卫填海”“夸父化郑林”这样的愚人愚梦, 在那个时代又何其少呢?

再来看看移山这一行为在当时的实际意义。将两座“方七百里, 高万仞”的山用“叩石垦壤”的方式挖平, 仅靠“子孙荷担”“寒暑易节, 始以反焉”, 是不是太自不量力?这个故事编得是不是有些离谱?面对一个看不到希望的劳役, 这样的辛苦有意思吗?在现代生活方式主导下的学生看来, 愚公的努力无疑不符合他们认同的最优化选择。对此疑问, 教者解释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 就某一点来晓谕一个道理, 绝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似乎也行得通。但事实上, 愚公采用这样旷日持久的低效劳作有没有其时代根据呢?请看当时的社会特点。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学生可以借助历史知识获得, 就劳动工具来讲, 那是怎样的简陋和低效。大禹治水, “披九山, 通九泽, 决九河, 定九州”, 不也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 所以长达十三年之久。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封建社会早期, 人民生活温饱三餐难继, 朝不保夕, 认知落后,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 生命何其卑微, 甚至猛兽都显得比人更适宜生存在那个世界。在这种情形下, 个体是不足道的, 只有看清人作为种群的发展性、延续性, 才可能获得战胜恶劣外在环境的信念。也正是坚信人的力量的积聚, 那些神话鼓舞下的先民仅仅靠石头、绳子、骨针创造大汶口那些造型圆润流畅的玉石文明, 用肩、木棍、绞绳堆砌起雄伟的宫殿楼宇等现代人也要叹为观止的宏大工程。不惜人力是古代文明成就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厘清这点, 现在尊奉人权和最优化选择的青年学生, 仅凭现代数学、地理知识计算就会因工程浩大而摇头放弃的现代人, 是永远无法理解古人的狂热或者说执著的。

有学生说, 愚公的提议到底有些犯傻, 因为与其搬山, 不如搬家。愚公的想法是不是疯癫呢?且不论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 就某一点来晓谕一个道理, 这里的搬山, 其实是有寓意的, 即铲除阻挠。再从当时的社会实际看, 搬家未必就优于搬山。搬家, 搬到哪里去?有天赐的某一处资源丰富且宽裕的地方吗?在还不能完全依靠农业生存的古代, 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只有有限的一些水泽和山脚。搬家不是长远根本的解决之道, 生活环境闭塞落后的情况在于后天的改造。也许正应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 中国人向来不乏改天换地的决心和毅力, 一代又一代无畏且无名的华夏儿女才在高原冈峦上开辟出道道梯田, 在激流回湍之地兴建起都江堰庇佑蜀中沃土两千余年。换一个角度看, 就在衣食尚且不足人生七十称古稀的战国时代, 所谓“今者不乐, 逝者其耋” (《诗经·车邻》) , “年且九十”的愚公想的不是颐养天年, 而是自己身后子孙万代生存的便利, 思虑不可谓不长远。所以当他的建议一经提出, 立刻得到家人赞同, 邻里支持。有趣的是, 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是由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提出, 然后由众人附议的。作品如此安排显然有褒扬长者的智慧之意。愚公集一生经验, 深思熟虑, 谋定而后动, 造福后代, 功成不必在我, 何其可敬。

愚公不愚。“中情之人, 名不副实。” (三国刘劭《人物志·效难》) 怎讲?“真智在中, 众不能见。” (刘昞注) 名愚, 未必实愚。愚公之得以愚名, 不外乎乡里众人对如愚公耿直之辈的善意的嘲笑。不要说那时, 就是现在, 人们不是还常常把那些不肯弄奸取巧, 不知应时而动, 认准了一条道走到底的人, 那些信奉吃亏是福的人, 那些多做事少空谈的人, 善意称为“傻子”的吗?而智叟的形象, 从名字也不难想象此公平时侃侃而谈, 评头论足, 精明世故的情状。智叟之智, 不过是在家长里短上的精明, 智在小处, 智在利己。但人生大智慧, 世事通透, 非大智若愚者不能, 所以才有后人“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的感叹。

篇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弄懂生词;

2.有感情地朗讀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愚公移山》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同学们想听吗?(放歌)同学们知道这首歌赞美的是谁吗?人们为什么要赞美他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新授

1.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3.出示自学指导(一),默读后3个小题一齐完成。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再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边读边空写,注意笔画笔顺。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举手回答。(愚公组织家人移山填海的事。)很棒!谁想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字或词?(生答)谁还有仍然没有解决的字词,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的请举手?(生答,其它同学帮忙解决)

师:既然同学们的字词障碍已经扫清了,请同学们拿出学案做必做题的1、2小题。(1题标拼音学生直接读,2题看拼音写汉字到黑板上来写)同学们做得真不错,希望指导(二)同学们完成得更精彩。

4.出示指导(二),指名读后自学

默读课文,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在文中找一找。

师:非常正确。大山阻挡了村里人出行的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板书山挡出路)。面对着给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愚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要做什么?(板书决定移山)

师:有一句歌词唱得好:铺路难啊,开路更难,可见移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快速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愚公在移山过程中愚到了哪些困难?(从工具、路程、年龄和山自身特点等方面考虑)

师: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答案也以看书中的插图。

师:移山面临的困难就摆在眼前,因此当愚公提出要移山时,周围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周围人对愚公移山这件事是什么态度?(愚公的儿孙们赞成,智叟反对,愚妻提出质疑,邻居小孩跑来帮忙)

愚妻的质疑与智叟反对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又是怎么回答的?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注意人物语气。

师:愚妻提出质疑是她较心细,告诉在移山过程中的一些困难,让愚公做好充分准备,是关心的语气,愚公是坚定的语气,智叟是嘲讽的语气。

师生互动: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几人的对话,老师读智叟的话,学生读愚公的话。

师:在妻子的质疑面前,在智叟的阻止下,愚公毅然坚持要移山,表明了他移山不止的决心。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共同读一读愚山移山不止的宣言吧。

师:愚公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也要把山移走的信心和决心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大力神(板书移走大山),大山被移走了,村里人有了便利的交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看动画片《愚公移山》

在小故事的学习当中,你体会到了愚公具有什么精神呢?(板书不怕困难)

过渡:愚公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同学们谁学得最认真、最有效果呢?我们来自我检测一下,拿出学案做必做题3小题和选做题。

三、当堂训练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纠正。

四、谈收获并总结

谁来说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有什么收获呢?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用司汤达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五、作业

如果没有大力神的帮忙,愚公的后人能把两座大山搬走吗?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故事重新结尾。

六、板书设计

14、愚公移山

山挡出路

决定移山 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移走大山

篇5:愚公移山教学材料

----东园学校“学习愚公家乡好少年”活动过程汇报

愚公家乡好少年学习教育活动是我市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愚公家乡好少年”的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在一学期的学习活动中,按照市教育局、中心校的具体要求,创新学习活动载体,力争德育教育实效,结合评选出的张鹏飞等13名“愚公家乡好少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

一、学习并理解“愚公家乡好少年”的实质内涵。

1、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开展学习“愚公家乡好少年”活动。我校高度重视争当“愚公家乡好少年”活动的开展。启动仪式结束后,我们就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牵头,在学校党、政、团的关心、支持并参与下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东园小学开展学习“愚公家乡好少年”活动实施方案。

2、加大宣传 “愚公家乡好少年”的力度。

为了使受表彰的13位好少年的事迹牢牢地扎根学生们的心中,我校首先通过国旗下讲话讲解“好少年”的具体内涵,并引发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利用校园广播、主题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利用晨会时间重温《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学习“愚公家乡好少年”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其次,我们借用有关这13名好少年的宣传版面,并将版面放置于操场醒目位置,让学生参观学习。由于我校学生多,为避免学生拥挤,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看不懂的情况,学校让班主任利用班队会,体育教师利用体育课,逐个年级、逐个班级,引导学生学习这13名好少年的先进事迹。

我校五三班的张鹏飞同学很荣幸的成为愚公家乡好少年中的其中一员,这是我们东园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东园人学习的榜样,我校就利用国旗下讲话,号召全体学生学习他身残志坚,在困苦中赢得坚强的精神。

二、创新活动载体,让全体学生实践体验“愚公家乡好少年”。

1、以唱红歌赛红歌为载体,颂祖国爱家乡

在活动初,按上级要求为学生选好必唱歌曲,并利用校园广播定时对这些歌曲进行播放,同时要求各班级不仅要利用音乐课、班会、课余时间等让学生学习、传唱红色歌曲,还要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升国旗、大型集会时唱起来。我们于5月份举办各班级红色歌曲歌咏比赛,从而充分发挥红歌的鼓舞、激励和启发作用,本次活动安排了初赛和决赛,比赛中,各班同学洋溢着高兴的神情,胸前佩带着鲜艳的红领巾,站在舞台上以饱满的情绪,用和谐优美的歌声演唱了《歌唱祖国》、《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用歌声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班班唱红歌,人人唱红歌,使唱红歌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每名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依托丰富多样的兴趣小组,搭建全体学生未来成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活动平台

(1)提出高标准要求

我们学校的篮球、田径、美术、舞蹈、微机兴趣小组,已有很丰富的组建经验,因此,我校要求这几个小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打出我校风格、打出我校的特色、打出强者风范。

(2)严格管理

①要求兴趣小组在组建初就要制定活动计划、规章制度、活动记录、并有专人负责。

②每天的早上和下午,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③要定期给专职负责的校长汇报情况。

④兴趣小组要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要让兴趣小组成为我校学生培养、展示特长的主阵地,为未来成人、成才、成名、成家提供一个实践基地和活动平台。

(3)所取成绩

①我校田径小组在四月中旬举办的中心校田径运动会中,10名学生取得优异成绩,4名学生夺冠,尤其是六三班的梁卓同学连打三次记录。现将有4名学生代表中心校参加是教体局比赛。②我校的篮球小组,在5月5日—6日参加中心校篮球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还将在5月9日—10日,参加苗苗杯小篮球赛。

③我校的美术小组在省团委举办的“小樱桃漫画”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直接往省单位送了近90幅作品。

4、创新“东园之星”学生星级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①对学生的星级评价管理体系我校已经开展了多年。我们结合这一次学习教育活动将习惯养成与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与星级评选结合起来,先在各个班级内大力开展学习星、纪律星、劳动星、科技星、才艺星、勤俭星、礼仪星、卫生星等星级评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

②并在此基础上,在各个年级展开评选,最终评出“东园之星”。③评出之后,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宣传这些学生的先进事迹,并让每个学生结合自身事迹写出个人反思。

5、搭建校园多彩的舞台,靓丽学生人生的舞台

①结合我校2010年计划中的学校展示推介活动,我校给予政教处、少先队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人力支持。

②充分利用六

一、国庆、清明、元旦等节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开展征文、文艺、体育、制作、科技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科教师的积极性,组织师生开展课本剧、相声、小品、舞蹈等自编自导的娱乐活动。

例如:

a 在六一节我们开展“迎六一 特长露一手”活动,还有“庆元旦 秀我风采”活动,都是一个年级一场,班班有节目,人人都参与,很多优秀节目,都直接参加了市级比赛;

b 我校在每个学期都要开展课本剧大赛,比赛形式都和以上活动一样,学生的参与面不仅广,而且积极性非常高,每一次都让我们这些为人师着大开眼界。

c 我校在本学期举办了“科技节”,当学生的一个个作品交上来之后,我们不得不佩服学生思维的灵活、思想的丰富,他们的“异想天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希望。

6、结合阳光体育运动,争做一名“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愚公家乡好少年

①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结合单位实际,召开一年一度的春季和冬季运动会.②我们还充分利用课间、课后、双休等时间,开展毽球、跳绳等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截止目前,我校第一阶段踢毽比赛成绩已经揭晓,并选拔初优秀的学生参加中心校比赛。

③开展“两操”活动,即每天两次眼保健操、一次广播体操,希望能够预防近视、轿正视力、愉悦身心、提高兴趣和创新思维的良好效果。

④在4月份,训练400余人的大型团体操,并成功通过验收,在教育局举办的运动会上一展风采。

7、以优秀班级评选为抓手,靓丽校园文化

①结合优秀班级评选,首先落实班级文化,要求教室布置规范、实用,绿化、卫生到位;

②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每一个角落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规范巧妙地布置办公室、厕所,集美观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③通过标语(基本上让每一个墙壁都会说话)、宣传栏、板报、条幅等方式,充分发挥励志名言警句、座右铭、名人画像的激励作用,使校园文化向优雅、高尚的格调发展。

篇6:《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学生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篇7:《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自己,多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多了解自己学科的新动向、新理念、新观点,并适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将为之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而不愧这一称号。

篇8:《愚公移山》教学案例描述与反思

我在教寓言名篇《愚公移山》时, 对作品进行了又一次认真的解读, 虽不到位, 但作品的主题内涵还在我的预设之内, 在解决了课文的疑难词句和文意后, 我问学生:《愚公移山》这篇课文通过“愚公移山”这一事件, 向我们揭示了怎样一个主题?联系课后练习三说明理由。起初, 学生的反应不是很热烈, 只有寥寥几个人举手, 而且这几个学生的答案早已在我的预料之中, 因为他们手中都有一本《课课通》, 对课文有关的导读和解释都已经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但我还是叫他们回答。

学生:“赞美了愚公知难而上、坚韧不拔、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苦的精神。理由是他九十高龄了, 还想把两座大山移掉。”

确实回答的不错, 但理由没有讲完整, 我便启发道:主旨概括很好, 理由也较充分, 这个主题还有其他理由支持吗?学生陷入了沉思, 认真看起书来。不一会儿, 一学生举起手, 我示意他补充回答:“愚公有远大抱负, 为了实现愿望, 遇到智叟等人的流言蜚语不为动, 不言弃, 乐观积极地去努力, 直到完成。”我简单评价:这样理由就完整了, 以后思考问题要尽量全面些。《愚公移山》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方面的主题吗?我接着问。学生面面相觑。我启示道:可以从课文里的其他人物去思考, 其妻为何“献疑”, 遗男为何“跳往助之”。稍做讨论就有学生回答:“愚公是个无私的人, 他修路并不是只为他自己一家人, 也是为了同村的人, 他为了自己和同村的后代而带头造路, 为子孙谋出路, 是个无私有远见的人。所以会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邻里的帮助。”

我面露微笑, 对学生的回答较为满意, 于是又提第二个问题: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你有何看法?怎样看待他们的“智”和“愚”?

生1:“愚公不愚, 因为他九十高龄了, 还有远大理想, 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 还能有清晰的头脑来分析“人”与“山”的关系, 是个大愚若智的人;而智叟就看不到这点, 只知道取笑人家。”

生2:“愚公不愚, 他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令智叟‘无以应’。”

生3:“我觉得愚公是愚的, 智叟是智的, 愚公这么大把年纪了, 还去挖山, 住这里交通不便可以举家搬迁啊;智叟是智者, 这么大的工程很难完成, 且年纪这么大了, 应该对自己好点, 万一受了什么伤, 还不是拖累儿女吗?为了保险起见, 不拖累儿女, 不挖山是明智之举。”

学生的回答很令我满意。我继续提问:“那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思想意义呢?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点什么?”生答:“要学习愚公精神。”此后教室里学生面面相觑, 一片寂静。我想, 教完这篇课文, 并不仅仅是这点收获吧, 应该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再次品读课文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于是我又布置学生朗读, 让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可以自己说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补充, 请组长组织好, 并做好记录。四人小组讨论非常热烈, 我在下面巡视, 不时停下做提示指导。8分钟后, 讨论结束, 全班交流, 我要求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言。

组1:“我们要学习他做事要先树立信心, 再要有恒心有毅力, 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 不能放弃, 找理由鼓励自己, 要持之以恒、全力以赴, 成功一定会属于我们。”

组2:“面对别人的流言蜚语要不为所动, 你说你的, 我干我的。以自己的行动和成果来予以回击。智叟的打击和冷嘲热讽不仅没有打消愚公的信心和勇气, 反而更突出了愚公伟大实干家的精神, 显然不智的是智叟。现实生活中像智叟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巴不得别人每件事都失败以显示自己的英明伟大。但正是因为智叟的打击, 才使愚公更激发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豪迈之气, 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现实生活中别人的阻挠和不屑, 可以把它化解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组3:“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 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 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 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 并且还是自力更生, 不靠别人。愚公精神在当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组4:“要学习愚公妻子的为人, 为了丈夫事业的成功, 默默地关心、付出, 忍受丈夫和儿子长期远离自己的挂念。”

生1补充:“要学习愚公儿子孝敬父母的孝心,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 子子孙孙不辞辛劳去挖山造路的壮举。”

生2补充:“要学习邻居孀妻和遗男, 为了正义事件邻里之间要义无反顾地帮忙。”

组4和两学生的补充回答, 敢于提出与工具书不同的见解, 实在令我刮目相看, 我给予了他们很高的评价。说真的, 我自己备课时也不曾想到这几点, 只是关注要学习愚公精神。是啊, 我们提倡的“向珊溪街头群众学习孝文化”, 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 我再次鼓励他们向愚公的妻子、儿子学习, 要和睦相处, 孝敬父母, 为了大家的公益事业, 要同心同德, 齐心协力。

看着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我再次生成一问题 (这不是我的预设问题) :如果愚公是生活在我们现代, 要移掉两座大山, 该怎么去做?学生又进行了讨论, 几分钟后, 相继有学生回答。

生1:“不能搞父权主义, 自己去挖山了, 还要求子子孙孙也去挖山开路, 而且一年只能回家一次, 限制了子孙的自由, 剥夺了子孙们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权利。”

生2:“要做好安全工作, 不能带遗男, 太小了, 这是使用童工现象;要有怜悯之心, 连寡妇之子也带去挖山, 而且还那么小, 刚刚换牙。”

生3:“不能挖山, 否则就破坏了生态。要挖也要征得政府批准同意, 让政府出面, 叫工程队的人来挖山造路。”

生4:“带上自己的家人和同村人搬迁, 离开这里是最明智的选择。”

生5:“做事要讲究方法, 实干固然重要, 但还要巧干, 要讲效率, 重方法。”

二.案例反思

1、努力学习, 提高综合素养。

作为一个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语文教师, 应该具有基本的现代理论素养,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师必须走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在忙碌的教学之余, 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 夯实自己的专业素质, 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 惟有这样教学机智才有丰厚的生长土壤, 才能使寂静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 精彩无限。

2、钻研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

语文教师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学生做到不要尽信“书”, 自己要率先垂范, 不要照抄照搬现成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或现成的教案, 人云亦云, 要深入解读文本, 对文本有自己独到或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有关情况, 要深入细致地备课,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对课堂教学进行专业化的预设, 以便调控课堂教学, 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生成。并能应用教学机智, 抓住稍纵即逝的“生成”, 引领学生, 通过思维的多向交流, 演绎出精彩无限、创意无限的语文课堂教学。

3、多元解读, 尊重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来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积极提倡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见解, 敢于提出与“书”不同的观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搞“一言堂”, 把备课时事先设置好的“书”灌输给学生就算, 应该搞“群言堂”, 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生成”问题, 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对话,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 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应加以鼓励。这样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师必须机智地引导学生精彩生成, 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4、激励评价, 增加学生自信。

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创新性阅读能力, 要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机制。阅读活动中,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都要给予肯定, 多肯定少否定, 多鼓励不批评, 因为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地方, 宽容他们的错误, 对于他们的哪怕是细小的发现, 都要及时加以表扬, 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 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的乐趣。实践证明, 学生每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就会提高一步, 体验的成功越多, 自信心就越强。

三.案例结语

上一篇:开展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餐饮业营销部提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