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2024-04-09

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共10篇)

篇1: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1.引言

一般地,勘测工作都要经过查勘、角杆测量、拉线测量、河谷宽度测量、高度测量等,为初步设计奠定基础。线路工程设计是按照建设项目的需要,利用查勘、测量所取得的基础资料和技术标准,以及现阶段提供的材料等,进行系统综合设计的过程。对技术的准确应用,对现场情况的准确处理,是设计方案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

2.GNSS与GIS在电力线路前期规划中的应用

2.1传统电力线路测量存在的弊端

(1)测区一般分布呈带状,并且较长。传统测量仪器视距较长,可达1km或更长。为了保证精度,需要长距后视,因目标较小,不易于寻找。一条线路往往很难通过一次勘测就可以完全合格,需要经过反复修改路线走向,勘测人员体力付出较大。(2)勘测中存在的问题以往的电力工程测量均采用人工测量,需要带上百米绳、标杆、铅笔等工具。受勘测人员自身能力限制及地形因素的影响,往往需要的时间较长。在测量过程中,经纬仪是通过点与点之间的直接观测而获取测量数据的,如出现不通视的情况,将造成测量困难。

2.2GNSS高精度测量系统的主要特点

应用GNSS卫星定位测量系统,通过卫星传送和接收信息,可以准确获取所有相关现场的测量信息及数据。GNSS测量能使测量误差减小,测量精度更高,能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质量。鉴于输配电线路勘测工作的特点以及GNSS测量设备的特点,使其应用于线路勘测成为必然。高精度GNSS测量设备的使用,提高了输电线路勘测的质量和效率。GNSSPTK测量设备的主要特点如下:(1)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观测站相互通视一直是测量学的难题,GNSS这一特点,使得选点更加方便,但观测站上空必须开阔,保证GNSS接收卫星信号不受干扰。(2)定位精度高。随着距离的增长,GNSS测量的优越性愈加突出。(3)观测时间短。(4)提供三维坐标。GNSS在精确测定观测站平面位置的同时,可测量观测站的大地高程。(5)操作简便。GNSS测量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在观测中测量员的主要任务是安装开关仪和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6)全天候作业。GNSS观测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2.3GNSS在电力线技改前期规划中的实际应用

以一条10KV供电系统进行重新规划,新架一条供电线路为例。首先通过电力生产地理信息系统对该地区配电线路供电半径、地理分布、负荷状况等进行前期分析,并在辅助设计层进行负荷切改的模拟规划,提出线路规划初步方案,然后按照初步方案进行现场勘察。测区位于半山区,线路所经地区树林、房屋较多,地势起伏较大,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测量,难度很大。采用GNS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杆塔定位、距离测量、路径选取,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以往需一周时间的勘测量,完成全部线路的切改规划,并完成了杆塔的挖坑定位工作。GNSS卫星定位系统在输配电线路中的应用主要用于定线、定位、直线桩位及塔位的放样,另外还可进行平断面的测量。GNSS能直接提供点位的地理坐标,具有实时测图和工程放样功能。常用的放样功能,能一次性完成线路规划、杆塔基础位置定位等各项工作。通过GNSS卫星定位系统现场实时采集杆塔精确坐标数据,并将其导入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能非常方便地为电网规划、线路设计提供参考。通过图上规划,能立即获得规划后负荷变化情况和线路长度等信息,这使电网前期规划和设计能够更加合理、正确,避免人为失误,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完备的数据信息可以对工程施工开展前期规划,并跟踪工程进度,使工程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可视化,从而提高企业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GNSS与RS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RS遥感是指从卫星或飞机上对地面进行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能够为遥感传感设备提供瞬时的三维坐标,特别是GNSS/IMU组合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能够高频率、高精度地提供传感器的位置与姿态信息,能够减少甚至不需要野外控制点、连结点的测量工作,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提高了线路勘查工作的效率。跨入新世纪以来,国内电力勘测设计单位愈来愈关注该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努力将其应用于电网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中。特别是三维航空遥感数据获取系统,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该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设计人员在室内微型机上进行路径的多方案比较、确定最佳方案,并完成线路平面测量和纵横断面测量。此外,还可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图进行输电线路选线,卫星遥感影像较飞机航拍影像成本少,但分辨率比较低。全数字影像测量系统的应用彻底改变了电力勘测设计传统的作业模式,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勘测设计人员的外业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线路路径,减少线路长度和跨越屋顶的数量,大幅降低了国家投资电网建设的成本以及工程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以“500kV恩施-水布垭送电线路工程”为例,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处理航测影像进行预选线,优化后方案路径与规划选线方案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如表1所示。航空遥感设计优化方案较规划选线方案有如下优点:优化线路较原线路长度缩短了3.2km;房屋拆迁量减少了5520平方米;走线海拔高度有所降低,经过高山大岭地形比例降低了6%;优化路径交通条件较好,有利于今后施工运行;避开了30mm重冰区,且重冰区线路长度缩短了5.5km;静态投资节省7255.4万元。由此可见,优化方案较规划选线方案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能够优化路径、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资源、提高工效、节约勘测设计成本。

4.结束语

电力行业与现代文明社会息息相关,电力系统是人类文明的生命线,现代社会已无法想象没有电力供给所造成的灾难。本文首先对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进行了概述,指出了传统电力线路测量存在的弊端以及GNSS高精度测量系统的主要特点,详细论述了GNSS与GIS在电力线路前期规划中的应用和GNSS与RS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充分显示了导航系统应用于电力线路勘查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电力市场的蓬勃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篇2: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兼论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自80年代西方金融管制逐步放松,金融自由化席卷全球,金融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金融自由化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作为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理论基础的.金融工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金融市场得以诞生.并开始大规模地创造出经济和社会效益.金融工程将对全球的金融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 者:何方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上海,83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AND TRADE INSTITUTE年,卷(期):17(1)分类号:F830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效率

篇3: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关键词:BIM软件,地铁工程,应用

一、应用 BIM 技术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下, 工程设计、施工、运维的各个阶段信息不能相互共享、各专业之间不能协同工作, 给项目管理带来诸多的问题 : 如规划设计阶段设计者的意图不能直观的体现, 设计、施工、运维相互割裂, 因“差错漏碰”等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即“建筑信息模型”, 是指以三维模型为载体, 将建筑信息附着于模型中。BIM技术早在“十一五”时就被列为重点研究方向, 并被建设部认可为“建筑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BIM支持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见图1) 。可以使工程信息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全过程充分共享、无损传递, 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能够对工程信息做出高效、正确的应对[1]。信息共享是BIM的核心所在, 设计单位将建筑物的设计信息及参数赋予模型, 该信息将无损的传递到施工单位, 并将施工阶段的信息添加到模型中。运维期间又可以将维修、物业管理等信息添加到BIM模型中。BIM模型最终将成为一个实际工程的数字索引。BIM实施的过程就是协同过程的一个体现。

二、地铁项目 BIM 技术路线

1. 专业划分

根据地铁站设计中各专业特点及Autodesk R evit系列BIM软件的操作特点, 可按照建筑、结构、环控、电器、给排水几个专业对模型数据和文件进行分类。

2. 软件选择

目前, 主流的BIM平台有Autodesk ( 欧特克 ) 、Bentley ( 本特利 ) 和Dassault ( 达索 ) , 这三家公司都提供了完整的BIM解决方案。Autodesk系列软件比较侧重建筑领域, 兼容性好, 在国内应用广泛。Bentley平台长期致力于基础性设施建设软件的研发, 其主要用户在欧洲, 国内应用较少。Dassault软件的优势在于创建复杂的异型结构, 目前多用于水利、水电行业。地铁项目与房屋建筑较为相似, 考虑到操作习惯和通用性, 一般选用Autodesk平台。

3. 制定统一标准

BIM的实施需要项目参与各方共同工作才能完成, 那么后期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整合不同设计院、不同专业提供的模型, 并使模型之间相互耦合至关重要。因此, 在实施BIM工作之前必须制定统一的原则和标准, 如模型的创建标准、编码规则、审核标准, 交付标准等。在此前提下, 参与各方的BIM组件才能相互对接, 统一调用。也为日后施工、运维管理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依据[2]。

4. 创建族库

在Autodesk R evit中“族”是构成所有模型的基础。“族”是具有相同属性构件的模型的模板, 通过参数化调整来实现具体的结构尺寸变化。所有的图元都是通过族来创建的, 丰富的族库会使建模人员的建模效率大大提高。由于R evit中自带的族大部分是针对房屋建筑的, 在地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其特点自定义大量的专用族。

5.BIM 应用

5.1可视化设计

基于BIM技术的可视化设计类似于“搭积木”。设计人员通过轴网和标高进行定位将构件族调入, 再通过参数化调整使模型成为预期的尺寸。特定的族之间会相互自适应, 可视化设计除可以进行三维设计外, 还可以生成各专业的图纸, 且保持各图纸和三维模型的实时连动。当方案有所变动时, 只需要修改三维模型, 与之相关的二维图纸就会联动修改 ;在多方案比选时, 可视化的模型亦能够发挥其优势, 使协作更为有效。

5.2协同设计

一个项目的设计过程需要多个专业协同完成。而R evit的协同设计模式相关专业可以在同一个平台空间下同时工作, 即时沟通。“中心模型”是事先规定好统一坐标和规则的系统模型 ( 见图2) , 存放在服务器端, 每个被授权人员可以将其下载到客户端, 然后建立属于自己的工作集。其他人的工作集一般情况下可作为参照引入但不能修改, 只有取得对方授权时方可对其进行编辑, 并通过同步功能随时和“中心模型”保持同步。这样设计人员在同一个空间里协同设计, 这对于参与方和专业较多的地铁项目来说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3]。

5.3管线综合设计

众所周知, 地铁项目中管线的布置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在土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环控、给排水、电器专业设备管线的设计, 各专业的管线分系统进行建模, 各系统设置不同颜色以便区分。地铁项目综合管线布置复杂, BIM模型相当于对整个设计进行了一次“预演”, 建模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全面的“三维校审”过程。在此过程中可发现大量隐藏在设计中的问题, 这在传统的单专业校审过程中是很难被发现的。

5.4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可以实现人在工程项目的仿真环境中漫游。在没有BIM之前如果需要展示项目建成后的效果需要专门请动画公司做三维动画, 而应用BIM技术之后, 在设计阶段就可随时体验空间漫游。这完全得益于BIM模型所提供的和实际项目一致的完整精确环境, 置于云端的空间模型甚至可通过平板、手机等手持设备随时随地进行项目可视化交流。

三、地铁车站工程中 BIM 的应用

1.BIM 应用于车站设计

地铁车站设计涉及到20多个专业, 除了民用建筑传统的建筑、结构、给排水等专业, 还包括车辆、轨道、通信信号等地铁特有的专业。专业种类繁多给各专业间的协调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如若沟通协调不力, 各专业之间图纸出现矛盾, 则会导致重复多次的返工, 严重影响了设计效率和质量。由于地铁投资大, 工期紧张, 因此地铁设计相对于民用建筑对专业之间的协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地铁车站设计一般是以建筑专业为龙头, 其他各相关专业均与建筑专业互提资料。设计初期, 各专业设计人员将本专业设计内容及要求提交给建筑专业, 建筑专业根据各专业所提资料绘制建筑图。然后建筑专业将建筑图反馈给其他专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确认无误后形成最终建筑图并与各专业会签。可见建筑专业在设计过程中责任重大, 它需要将所有其他专业的信息详细准确地表达在建筑图上, 其他专业皆以最终的建筑图为依据进行深化设计。实际设计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各专业提交资料不及时, 或所提资料不完整, 导致建筑图反复修改不定, 很容易出现遗漏或差错。

BIM技术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能给各专业提供一个协作的平台。各专业在设计初期便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有效的沟通, 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平台上得到完整的体现, 不同专业可以通过信息共享获取对本专业有价值的信息。这就大大减少了专业之间因协调不到位而产生的各种差错, 实实在在的提高了设计效率[4]。

2.BIM 应用于车站建造

地铁车站施工工地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 周边建筑物密集, 人流量、车流量均比较大。车站施工工期较长, 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道路交通造成的影响, 施工场地布置都比较紧凑。同时地铁工程作为重大的公益性工程, 其社会影响大, 受关注度高。因此如何做好施工组织, 将地铁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是地铁参建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施工组织对工程进度预估不清, 主要凭借经验作出判断, 难免会出现疏漏。如由于施工场地的狭小, 基坑的开挖和出土方法可能会与预定的不符;工程材料的采购与施工进度不一致而导致过多的材料堆放在施工区域, 占用了施工场地的同时还会影响基坑安全;再者如突发事件发生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和预备措施。这些不确定因素均会对施工工期和工程成本造成影响, 不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

4D (空间与时间维) 施工可视化模拟是BIM技术又一项重要的功能。它可以根据预定的进度计划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模拟, 通过模拟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优化施工方案。如施工场地的布置、工程材料的堆放、施工机械作业空间和进出路线以及施工方法的深化等等。可以称得上是在实地施工之前对工程项目的一次“预施工”。这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在开工前便对施工过程一目了然, 方便了施工组织管理, 也给施工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图3所示即为4D施工可视化模拟。

3.BIM 应用于车站运营维护

地铁车站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运营维护工作异常重要。作为百年工程, 同时也是人流密集的大型公共建筑, 安全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摆在第一位, 这种安全包括乘客安全和设备车辆安全。如何防患安全事故于未然, 或者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地解决问题, 是检验车站运营维护工作好坏的标准。BIM的应用基础是三维数字技术, 它的核心在于信息的集成和传递。车站内部各种机电设备的详细信息均可以在设计前期被录入BIM设计模型中, 随着模型的完善不断得到充实。因此在后期的维护过程中只需输入设备名称或编号, 便可以轻松查询该设备的相关信息, 包括生产商、保修服务、维修常识等等。维护人员可据此进行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修, 从而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结束语

BIM技术的发展不止是设计手段的革新, 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型。本文针对BIM技术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BIM技术在地铁项目中应用的技术路线, 为类似的BIM项目实施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BIM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都在快速发展阶段, 相信这场信息化的革命对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 以及对整个工程建设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苏艺, 汪国锋, 赵雪锋.BIM技术在某地铁站点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4, 10:68-70.

[2]柯尉.BIM技术在地铁车站工程中的应用初探[J].铁道勘测与设计, 2014, 02:39-44.

[3]惠娟利.BIM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建筑, 2014, 33:287-288.

篇4:论计算机在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工程应用;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渗透,为建筑工程提高工程质量、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其工程设计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建筑施工手段越来越多样,工程决算审计的准确性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建筑工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支持,来保证其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及成本的可控。

1 计算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建筑的功能及外观需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日趋复杂,计算机具有便捷性、直观性和可变性等特点,用于辅助设计可以使建筑工程设计变得更为灵活。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应用以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建筑结构设计对计算机的依赖更为显著。借助专业的绘图软件如AutoCAD进行建筑外部轮廓和内部线条的勾勒,并通过Photoshop等进行美化,方案论证也通过PowerPoint等程序进行呈现和修改。总体来讲,使用计算机进行建筑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起始阶段,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往往来自于建筑师的感性认识、经验积累和灵感,计算机提供了这样一个多变的环境,供设计师进行随意表达和构思,并且借助软件可以同时进行手绘制图不能做到的多角度翻转、上色对比、模拟透视等任务,提高制图设计的效率。起始阶段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可以构建出大量的设计草图,进而进行细节的完善和多方案的可视化对比;第二阶段是设计成熟阶段,这一阶段设计者主要是对建筑设计进行完善和润色的过程,在不存在客观逻辑错误的基础上,设计者通过使用3DMax、Photoshop、SketchUp等软件对整体设计进行规划,从全局上对设计方案进行美感增强、细节处理等,对草图进行定型;最后一个阶段是对设计方案进行展现,主要是通过绘图软件进行建筑结构的平面效果、三维效果、透视效果、光影效果灯进行全面展示,并通过背景置换观察效果的多样性,为具体施工进行最终调整和美化。

2 计算机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施工中的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布置安排,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信息的存储、查询,还可以对施工作业的进度、质量、安全及成本控制等进行实时监控、反馈,以实现项目施工的科学管理。

2.1 施工合同管理

建筑施工中涉及的合同较多,包括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合同、材料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的采购合同、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的承包合同等。建筑施工的合同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来进行管理,目前适应于项目合同管理的软件主要有必佳合同管理模板,能有效拟订合同、进行合同文件的管理、对合同中的陷阱进行提示。合同管理系统的构成应包括合同文件、合同解释文件、合同注意要点、合同查询等各个子分部组成,需要各个企业进行二次开发,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软件。

2.2 进度管理

建筑施工周期的把握需要依靠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进度管理是施工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项目施工前,会按照合同的工期要求及施工作业人员、物资等配置,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要保证施工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进度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将施工进度计划中各阶段所配置的人员、设备及物资列入电脑,在工程的每一环节开工前,按照进度计划及时补充和调配所需,并严格按照工期要求来进行施工。施工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阻挠进度计划,通过工程软件的预测和评估能够有效避免和消除工程施工中人为因素导致的进度延缓。对施工进度的控制应该是一个闭环可控过程,最重要的是一个反馈机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这中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纵向的实时通信,并利用评估软件的处理辅助管理人员及时拿出最佳方案调整,从而保持施工生产过程的相对稳定和受控。

2.3 工程资料、档案管理

现代建筑工程通常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参与项目的单位也有多个,工程往来的文件数量多、所含信息量大。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文本纸张作为载体,不但会造成不小的费用,经常会出现文件的掉落、遗失。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建筑项目管理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以节约成本、提高往来效率。首先,工程管理人员按照工程计划调度,将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安全交底卡输出给对应的施工班组,施工班组将签字的文件资料返回管理室扫描存档;其次,工程施工涉及的各单位往来通知、变更、验收及相关文件除了要保留原文档外还要扫描后存电子档案;此外,通过计算机的资料管理软件把电子文档整合、分门别类,方便工程人员的查询、修改,不但提高了效率,还能够保证资料的完整。

2.4 施工成本与造价管理

工程施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保证建设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追求项目的最大经济效益。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施工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计划管理和仓库管理。施工材料的计划管理首先是按照成本预算来选择每一分项工程的采购计划,再通过计算获得相对应的材料采购计划表,之后将材料计划表与库存进行比对,统计出需要尽快采购的材料品种和数量,并进一步优化采购计划报给财务部门进行资金准备。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对材料采购计划的优化,清楚了最短缺的材料,避免了因材料采购而影响施工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材料的使用,防止材料采购过剩。仓库管理是计算机技术的另一个应用,通过仓库管理软件可以轻易实现物资的验收、登记、入账及出库发放记录,同时能够详细的记录物资的名称、规格、数量、厂家等信息。选取适合项目施工的仓库管理软件,对于控制物资的出库,减少材料浪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程造价贯穿于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是工程项目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当前应用于造价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已趋近成熟,许多软件都具备了施工工程量的计算功能。工程量是施工作业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核算的根本,准确的计算工程量是工程预算人员的主要工作。应用工程量计算软件可以有效地降低预算员的工作量,并且很好地适应工程的大量变更。除此之外,预算员还应该跟进市场,了解建筑及材料市场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来实时捕捉市场变化,以更为主动的来适应当前建筑行业环境。

2.5 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复杂,人员密集,施工中有效的安全管理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安全施工管理不仅是保证施工中的人员财产安全,也是企业社会信誉和业务能力的体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开拓。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功能和结构逐渐呈现多样化,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人力来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督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机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远程监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将现场的情况实时传送给管理室,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施工状况,监督施工人员的作业规范,发现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隐患。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部分针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级别评估、施工隐患警报、语音/视频双方传输等软件系统。这些软件的应用极大地弥补了人工进行安全管理的不足,提高了施工安全管理等级。

3 结束语

建筑工程领域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大势所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被渗透到建筑工程各个环节,从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监理管理到工程造价等。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广泛推广,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和质量水平,同时不断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在工程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于建筑工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高照艳,孙树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06,3.

[2]陈广初.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设计及项目管理中的探讨[J].广东科技,2007,11.

[3]陈嘉乐.浅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投资控制和合同管理[J].科技资讯,2008,9.

[4]韩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9,5.

[5]蒯超.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36.

作者简介:王丹(1977.12-),女,天津人,本科,毕业院校:北京邮电大学,干部,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应用领域。

篇5: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机电一体化是当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机电一体化和工程机械的关系

在工程机械领域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大提高了机械性能,而工程机械性能的不断提高也使机电一体化应用更加广泛,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系统。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总体上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主要有以下方面应用。

1.电子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即对工程机械的发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运行状态监控,工作中一旦出现异常现象,能自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维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节能降耗,提高生产率。

传统工程机械的能量利用率较低,例如,液压挖掘机的燃料能量利用率仅为30%左右,如此低的`能量利用率迫使工程机械的发展必须着眼于节能。日本日立公司挖掘机节能控制系统采用了卡特电子效率控制系统,通过对发动机和泵的综合控制,使功率的利用率可达98%,同时生产率也大大提高。

3.提高作业精度,使称量过程实现自动化。

为保证成品料的作业精度,现代沥青及水泥混凝土拌和设备广泛采用了微机控制的电子称量系统,并使称量过程实现了自动化。自动找平系统的应用,使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施工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采有超声波技术的自动供料系统,使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供料实现了自动调节,进一步提高了摊铺质量。推土机铲刀、平地机刮刀、铲运机铲斗刀刃的电子控制,不仅提高了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而且也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4.实现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工程机械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并减少因操作者的经验不足对作业精度的影响,例如,日本三菱公司的挖掘机设有挖掘轨迹控制系统,操作者在控制板上设定好铲斗运动轨迹的形状后,微机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各种角度传感器的信号,自动控制动臂、斗杆和铲刀的运动,实现各种特定开口和断面沟槽、斜面的精确挖掘,使挖掘作业实现了自动化。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展望

机电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机械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向,它的应用与发展已引起工农业、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展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其发展趋势如下:

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2.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立方厘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网络化趋势。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经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这也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4.系统化。

系统化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系统化的特点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即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徐妍妍,刘叶平. 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8).

篇6: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1 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发电厂、输配电网络、变电站和用户终端等。整个系统分布地域广阔, 功能全面。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状态的各种参数的自动检测、设备的远程调控、信息通信和系统调度等功能。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发电站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和电网调度的自动化等方面。

1.1 发电站自动化

发电站控制系统的功能、控制方式、设备配置以及发电站运行监控集中体现了发电站的自动化水平。发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 实现电厂运行监控和调控, 并具备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发电站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在满足发电站机组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 有效提高了发电站运行和管理的效率, 提高了其经济性, 显著减少了电厂工作人员的负担。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发电站自动化系统包括发电机组数据采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系统和其他辅助系统。

1.2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电力系统实现输配电功能的主要设施。变电站的运行性能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用电体验。变电站内结构复杂, 采用人工实施调控操作、运行监视和运行维护等工作量大, 且易出现失误, 工作效率低。而计算机技术在变电站设施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由计算机网络对整个变电站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 实现各个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的共享和实时通信, 并将监控的结果实时以图表、图像或视频等方式在计算机显示屏上表现出来, 为变电站工作人员进行人工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便利的操作条件。

1.3 电网调度自动化

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是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电网调度可分为国度电网调度、大区电网调度、省级电网调度、地域电网调度和县级电网调度五个级别。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控制系统, 包括信息采集和传输系统, 数据处理与输出系统以及远程调控系统等。工作站、打印设备以及变电站终端设备等也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结构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不断成熟,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也日益完善。目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实时传递, 同时还可对电网运行状态、负荷情况与运行安全进行监测和调控。

2 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程。这就意味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更新不仅给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 也会因此产生相应的知识断层。新型计算机技术的问世往往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这些新技术能否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 应该以何种方式应用于电力系统中都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设备也会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换代, 带来了诸多设备的兼容性问题。不同生产厂家出产的设备之间往往也会存在兼容性的问题。同时,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系统对于电磁环境有着特定的要求, 在较大的电磁干扰下容易出现运行故障。一些电力设备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例如:光电互感器是适用于电网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要设备, 其主要职能是按比例调节超出仪表测量范围的高电压和强电流, 以实现电压和电流的测量。但是, 光电互感器的负载电压过高会导致信号的畸变, 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要想提高光电互感器的运行准确性和可靠性, 就必须要克服电磁兼容和绝缘等技术难题。

3 结语

计算机技术在推进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的深刻影响, 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并积极将计算机技术新的发展成果应用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建设中, 进一步推进我国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

摘要: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进程, 促进了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给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并讨论了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力系统,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国贤.浅谈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09 (33) :20-21:

篇7: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关键词]电力谐波;自身技术;电力计量;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86-02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谐波主要由谐波源产生,在电力系统谐波电流中,谐波电压下降,在形成新型的谐波电压的过程中,对系统内部正常电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系统电能质量下降。谐波测量监控作为电力系统供电质量的重要保障,谐波测量作为谐波问题的关键因素,它是电力系统谐波研究的依据。在谐波测量中,相关人员在电网监控中,通过掌握电网监控方向、波量,明确电力系统谐波方向;根据谐波流量、电流电压幅值、相位参数以及谐波含油率,对电力部门谐波进行整治。由于电力系统谐波具有随机性、分布性、不稳定性、分线性,在成因复杂的过程中谐波测量非常复杂;目前,我国采用的谐波测量方法主要有:带阻滤波器或者带通模拟测量、傅立叶变换测量、瞬时功率测量、神经网络测量、小波测量等,在这些测量中,以傅立叶变换频域在电力计量中应用最为广泛。

一、电力计量中的电力谐波测量

(一)电力谐波产生

在电力计量中,电力系统电源质量较差,在极容易产生谐波的过程中,由于发电机三相绕组在电力系统生产过程中不能形成完全对称的体系(如图1所示);因此,很多铁芯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在不均匀的影响下,虽然谐波在发电机中的比例相对较小,发电过程的干扰因素对电力谐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发电源中产生不同量的谐波。

在输电系统谐波中,输电谐波主要是变压器引发的谐波。当电力系统变压器出现铁芯饱和时,由于非线性的磁化曲线,在变压器设备经济环境下,造成电力系统变压器磁密选择集中在系统曲线饱和段上,让电力系统磁化电流产生大规模非平滑线的特点。在大量奇次谐波影响下,工作铁芯饱和度越高,电力系统变压器工作点就越容易产生偏离,谐波电流越大。

在用电设备谐波中,由于电力系统晶体管蒸馏设备,在铝电解槽、电力机车、电力设备充电、相关设备开关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给电力网络谐波产生埋下了隐蔽的源头。当电力系统单相电路电流为整流装置时,感性负载一旦接触,就会生出谐波电流,第三次谐波电流甚至可以达到整个基波电流的30%左右。在电力系统接容性负载的过程中,产生电力系统谐波电压,谐波含量随着系统电容增大而不断提升。在电力计量实际测算中,整流装置引起的电力系统谐波占整个电力谐波的40%左右,是电力谐波的主要来源。

为了保障电力谐波自身技术发展改进在电力计量中得到切实应用,必须对谐波进行认真的测量,在精心研究谐波问题对电力计量造成的影响时,掌握谐波控制要点。通过电力系统谐波测量,在电力网络中对谐波进行实时性控制、检测,通过不断掌握含量方向,明确电力系统谐波流向;通过正确计量电力正反电量、谐波含量、电流电压幅值以及相位参数,为电力系统网络控制、谐波治理提供对应的依据。

二、电力谐波对电力计量的影响

(一)对电表电感的影响

在电力系统中,电感式电表根据电力系统磁感应,不断推动相关器件力矩,保障电力计量工作。在电压线圈工作中,电流磁通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穿过铝盘,充分利用回磁板不断形成的磁通;另外一个则是不穿过铝盘,在两侧作用下不断形成磁通。由于电力系统电流线圈磁通极大可能会2次穿过电力系统铝盘,在电流组件的影响下,不断形成电流回路。

由于电流线圈和电压线圈在电力系统运行中产生的交变磁通,对于不同地方穿过磁通,会产生不同的铝盘转动,在这个过程中,有了负载和铝盘转动呈正比关系,以电波为基础的电磁感应式电表,由于基波、谐波叠加产生的电流、电压畸变现象,在电感式电表曲线特性误差率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对电力计量电表准确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对电子式电表影响

和感应式电表相比,该类电表计量误差在频率变化中相对较小。因此,在基波计量标准中,由于电子式电表工作原理,感应式电表误差比电子式电表计量误差小。在电力系统中,电表通常采用乘法器、A/D采用、处理器,在显示输出的过程中,根据50Hz的正弦,在国家标准范围内进行具体工作。在电子式电表检查标准中,电子式电表电压、电流所允许的正弦波失真必须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多次电力系统谐波中,波形计量超限等问题,从而造成电力计量乘法器误差。

三、电力谐波自身技术改进发展在电力计量的应用和发展

(一)电力谐波对电力计量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谐波存在的情况下,电能计量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在促进电力系统电表功率反应特征的过程中,让电表尽量反应出实际功率,即:谐波和基波形成的综合性功率,以一种全能量的计算方式进行计算;由于经常忽视电力系统谐波过滤,在促进电表抗干扰性能的同时,对基波进行功率测量,从而形成纯基波电力计量方式;在充分利用电表对谐波、基波功率区别、分辨的过程中,获得谐波电能计量方式,随着计费标准、技术手段不断改进,逐渐成为当今电能计量的趋势。

(二)谐波计量发展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电力系统电力计量中,通常使用全能量计量,当电力系统基波电流相对稳定的时候,电力计量比较可靠准确;当电力系统出现谐波干扰,并且大于计量设备允许的范围时,电力系统全能量计量表就会失去作用,导致误差不断增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基波、谐波分开,在分别计量的过程中,促进电力计量发展。在电力系统研制中,同简化系统,将德尔计量进行模型化处理,根据基波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从根本上保障谐波计量目标。

(三)谐波电表发展

由于电力系统谐波干扰,我国技术人员根据谐波特点,研制了谐波电表,通过用户对谐波进行专门性计量,由于我国谐波电量没有健全的收费标准,因此,要实现谐波电表,必须依靠时间进行锤炼。在原有单片机发展中,谐波电表综合了以往电能表研发,逐渐消除了感应式电表机械运转、倾斜度、器件失灵造成的电力计量失真;在大容量芯片中,通过汉字点阵字库以及CPU结合DSP和A/D的方式,进一步完善专用计量芯片;在不断拓展容量限、大量程电表的过程中,保障基波、谐波分别测量的能力,让电表进一步具备基波无功电能、有功电能、性能量等。这种新型的电子式电表,相比传统电表,具有更宽的频率响应,让误差频率特性曲线更加平直,当谐波存在时,电表误差远远小于感应式电表,从而实现谐波、基波分别计量的目标。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各种电网装机容量不断加大,电子元件使用越来越多,导致大量电流谐波进入电网,对电能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电力谐波产生测量方法,在明确电力计量影响的过程中,推动电力谐波在电力计量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连贵,探析电力计量中对电力谐波的技术改进和控制[J],中华民居,2012,(7):969

[2]刘丽华,小议电力谐波在电力计量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华民居,2012,(5):1208

[3]李惠娟,电力谐波在电力计量中的应用及发展[J]硅谷,2011,(12):15

[4]吴智影,电力谐波在电力计量中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39

篇8:RNSS信号的干扰分析

近年来, 以GPS为代表的全球导航系统发展迅猛, 目前已经投入运营或即将投入运营的有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中国北斗、欧洲GALILEO、日本QZSS、以及印度IRNSS等。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当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然而全球导航系统所处频段频谱资源非常紧张, 各系统之间频谱存在冲突和竞争, 而且与一些卫星固定、卫星无线电测定、卫星移动、空间操作、地面雷达、民航塔康、民用4G等系统存在频率邻近干扰, 甚至是频率重叠。卫星导航信号受到严重的干扰, 特别是国内4G网络的大量部署, , 给GNSS的S频段带来了巨大压力, 对RNSSS信号的干扰进行分析, 从而实现对无线电导航频率的保护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频域和时域对RNSS信号的干扰问题进行量化分析, 为RNSS与其它无线系统的互操作性提供一种分析方法。

2 RNSS信号特征及保护限定参数

2.1 RNSS信号参数

如表1所示。

2.2 RNSS信号抗干扰门限

影响RNSS信号抗干扰门限的因素有:RNSS接收机类型、RNSS信号所处频段、RNSS接收机前端预选滤波器、RNSS接收机型号 (厂家不同) 等。表2假定了某型RNSS接收机的抗干扰参数, 供后续分析计算。其它场合需要参考本文分析方法时, 应结合实际情况对表2提到的门限值进行修订。

由于各厂家的滤波器参数不同, 因此表2的RNSS抗干扰门限定义为无前端预选滤波器时抗干扰指标, 在对RNSS信号进行干扰分析时, 应结合RNSS接收机预选滤波器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2.3 RNSS接收机预选滤波器参数

表3中RNSS接收机前端预选滤波器指标为假定值, 供分析计算使用。具体分析中应结合参与分析的RNSS接收机指标为准。

3 干扰信号频域分析

3.1 同频干扰

当干扰信号频率满足式 (1) 所示关系时, 进行同频干扰判定。

式中:

3.2 邻频干扰

3.3 中频干扰

3.4 镜频干扰

3.5 互调干扰

当存在多干扰信号时, 任意两个干扰信号的组合如果满足满足式 (5) 所示关系时, 进行互调干扰判定。

4 干扰信号时域分析

RNSS干扰信号主要划分为连续干扰和脉冲干扰。对于连续干扰信号, 从第3节中描述的频域特征结合RNSS接收机参数以及双方作用距离等参数进行干扰判定;脉冲干扰信号由于时域上的不恒定和频域上的超宽带, 干扰判定较为复杂, 难以直接用干信比的简单方式对干扰情况做出量化, 需要对脉冲干扰信号量化为功率谱的方式进行评估, 有多个脉冲信号存在时, 干扰的量化更为复杂。

4.1 RNSS受连续干扰信号时的评估方法

当干扰信号为窄带连续干扰时, 使用干信比 (I/S) 对干扰信号进行判定, 按下式 (6) 计算:

其中:

S:RNSS通用接收机基准灵敏度的值;

PT:干扰源的功率;

GT:干扰源天线在特定频率和方向上的增益;

GR:接收机天线在相应频率和方向上的增益;

L:路径传输损耗。

4.2 RNSS干扰信号主要为脉冲干扰信号时的评估方法

RNSS信号为扩频信号体制, RNSS接收机中通过相关器的处理, 对于非相关信号具有频谱扩展效应, 外来干扰信号被做了扩频处理, 对于非相关脉冲信号而言, 其功率谱进一步展宽, 可以近似看作一个带限的宽带高斯噪声, 因此可以引入等效功率密度谱密度恶化来评估对RNSS信号的干扰。脉冲干扰信号的重复周期、脉宽、强度等以及RNSS接收机类型 (消隐or饱和) 决定了评估方法的准确程度, 尤其是脉冲信号的参数达到什么参数时, 不再适合本方法, 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文以RNSS消隐型接收机为样本进行分析评估。

当干扰信号为脉冲/宽带连续干扰时, 干扰信号功率谱密度按下式 (7) 计算:

其中:

其中:

BW:相关器前RF/IF射频、中频带宽, 单位HZ;

Pi:在峰值功率低于脉冲消隐器门限的情况下, 接收天线上输出的第i个脉冲源的峰值功率, 单位W;

N:峰值功率水平低于消隐器门限的脉冲信号源的总数。

当存在多个干扰, 且各脉冲干扰相互独立, 非相关时:

5 干扰举例

5.1 同频干扰

例如某通信设备工作在780M, 信号为窄带连续, 其2次谐波为1560MHz, 该谐波对工作频点为1561.098MHz的RNSS接收机构成干扰, 则要求其2次谐波落入RNSS接收机工作频段的谐波电平要求不能高于RNSS正常信号40d B。

5.2 邻频干扰

邻频干扰主要是结合RNSS抗干扰指标和前端预选滤波器指标来进行评估计算。例如某潜在干扰信号偏离RNSS工作频段1561.098MHz为30MHz, 预选滤波器的对△f处的抑制为20d B, 则对邻频干扰干信比门限变为40+20+X (X为RNSS带内带外抗干扰能力的差值) 。

5.3 中频/镜频干扰

中频/镜频干扰是指潜在干扰源的频率成份处于RNSS接收机带内, 从而对RNSS接收机构成潜在干扰, 由于前端预选滤波器的存在, 抗干扰干信比变为140d B (100+40) 。假设某RNSS接收机中频为500MHz、工作频率1561.098MHz, 本振信号为1061.098M, 则镜频频率为561.098MHz。如果在561.098M±1.023M带内存在其他通信设备的频率分量, 则会对RNSS接收机构成镜频干扰。如果在500±1.023M带内存在其他通信设备的频率分量, 则会对RNSS接收机构成中频干扰。

5.4 互调干扰

当多个潜在干扰源存在时, 多个频率组合可能形成互调干扰。互调干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干扰源的功率、频率组合以及RNSS接收机本身的互调指标。互调干扰一般考虑3阶产物, 如果干扰源信号强度很大, 需要考虑更高阶。例如:RNSS接收机工作了1561.098MHz, 附件有另外两个设备, 工作频点分别为1558MHz、1555MHz, (2*1558-1555=1561) , 当两个潜在干扰设备功率较强时, 会在RNSS接收机接收放大器端形成互调干扰, 干扰频率为1561MHz, 该干扰信号落入1561.098MHz工作频段内, 形成互调干扰。

5.5 脉冲干扰

假定一个RNSS参考接收机在一台单脉冲雷达附近工作, 接收机工作于消隐模式, 雷达信号在该频段内的信号具有如下的干扰参数:

PDC=0.0765 (脉冲占空比) ,

6 结束语

本文对RNSS信号的潜在干扰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干扰评估方法, 在RNSS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持续跟踪RNSS与其它无线系统的户操作性问题, 逐步完善修正干扰评估方法, 逐步建立干扰评估模型, 为RNSS的良好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摘要:本文介绍了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对频率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受干扰的现状, 并对工作在L频段及S频段的卫星导航通用接收机进行了干扰分析。基于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接收地面站的特性, 对落在RNSS信号的同频、邻频、中频、镜频的情况分别作出估计, 并分别针对连续型干扰和脉冲干扰参考国际电联相关文献提供了干扰计算方法, 最后通过举例计算的方法验证了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为RNSS的干扰评估和频率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RNSS,同频干扰,邻频干扰,镜频干扰,脉冲干扰,连续干扰

参考文献

[1]Hein G.W, Toward a GNSS system of systems, The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GNSS, 2007:22-30.

篇9: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电力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在电力系统当中,要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系统中的控制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几年来,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发展的带动下,电力系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阶段的电力系统规模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电力系统当中的非线性特点、时变性特点和其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这些都给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加强电力系统的控制水平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因此,文章对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电力系统的概述

电力系统与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在电力系统当中,其主体结构主要有电源、电力网络以及负荷中心这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电源包括了水力、火力发电厂、发电站等,电源的主要任务是将自然界中的水力资源和火力资源等一次性能源转化为电能;电力网络包括了电源的升压变电所、输电线路、负荷中心的变电所等,电力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将各发电厂、发电站中升压到一定等级的电能输送到负荷中心,然后再对负荷中心的电能进行降压,最终通过电网和配电线路等将电能供应给用户。在电力系统当中具有成百上千个网络结点,一方面,这些网络结点能够输送大量的电能,创造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这些网络结点也容易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众多灾难性的事故,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电力系统中的控制十分重要[1]。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概述

计算机控制技术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为基础技术,以计算机的控制技术为核心的一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包括了可编程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器等。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主要控制目标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监测部分,第二部分是控制部分。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电力方面。

在电力电子电路和电力电子集成系统当中,单片机控制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各类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现阶段的电力电子电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电力电子电路的控制方面变得更加灵活,操作更加简便,极大的改善了传统电力电子系统中的控制功能。

三、电力系统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

由于整个电力系统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因此,变电站也是连续运行的,在电力系统当中,变电站的运行状况的掌握十分重要,在监测变电站的运行状况方面,需要监测和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相关电气量的测量、供电运行系统的监视和记录、保证变压器、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等。而这些方面的监测与控制倘若采用人工监测的话,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无法达到监测和控制的目标。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功能越来越多,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2]。电力系统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包括了电网调度的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等。

四、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上文已经对电力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某电力系统为了提高该企业的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积极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特点,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的控制当中。下面对该企业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

该企业主要应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环节是常规变电站中的二次系统,应用到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部分包括了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故障录波以及监控等主要的四个部分。该企业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二次系统当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配置。

该企业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显著增强了电力系统各装置的灵活性;第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当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增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当中数据和信息等方面的综合判断能力;第三,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有效的减轻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工作量,方便了电网运行的现场调试;第四,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结束语

该企业在这次尝试把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也发现了电力系统中计算机控制技术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变电站二次系统当中装置硬件的型号、类别、继电的波爱护、自动装置等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设备问题。因此,要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当中的应用效率,不管是电力系统方面还是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宋建成,杜欣慧.与电力系统自动化同步发展的电气工程专业[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2,12:87-89.

[2]徐安,郁海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微型计算机课程链的建设[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0,07:45-48.

篇10: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1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造价中的必要性

目前, 计算机互联网通信技术和信息数据库技术的飞速进步, 信息技术的交流和发展的得到了极大地促进, 为建设工程造价中的相应的信息资源的收集, 积累可能性得以实现。数据库和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的使用, 可以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 处理, 加工和统计分析, 提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因此,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网的全面建立和实施, 将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在互联网上, 可以实现在全国的范围内对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可以改变目前的建筑建设工程造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 每个部门, 地区和单位密切联系在一起, 并且, 在数据库技术应用的情况下, 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相应的技术信息等, 并可以使建筑工程造价的相关信息采集和处理网上直接实现, 使建设造价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效率大大的提高。因此, 如何在信息技术中充分的应用在良好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领域中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必须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是建设工程造价计价定额工作的需要, 也是建设工程造价资料积累的资源需求。

2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应用中的现状和问题

2.1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在当前的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 造价管理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不能脱离互联网而发展, 面对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长远的情况来看, 信息技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缺点。还有就是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上和现在的网络信息的结合上依然不足。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现在的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 把工程造价的管理自身的特点充分的融入到现代的网络信息中去。

2.2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2.1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比较薄弱, 建设工程造价系统中的信息采集系统仍未完善。资源分散, 低水平重复建设多。系统中有孤立存在的状态导致信息资源的优势不能共享, 很多管理者安于现状, 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加工。

2.2.2工程造价信息综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信息网络有待于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许多工程造价网站只是把已有的信息公布在网络上, 缺乏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使人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大大折扣。

2.2.3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信息资料的积累和整合没有完全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形成对接, 从而不能满足市场定价的需求。

2.2.4信息技术人员对信息系统或软件的认识缺乏开放性和扩展性, 其素质亟待进一步提升。

3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3.1建设工程造价的管理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中的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已经在工程造价中作为重中之重而越发的重要了。这是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技术支持得以实现的保证。依靠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工程造价信息活动应该呈现出多视角, 多层次, 广范围的形态。

3.2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造价中首先要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实施相应的建设性方案, 必须确定系统的建设目标,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由定额管理系统、材料管理系统、造价预测分析系统等来构成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即子系统的划分问题, 整体的系统是在网络系统的维护中得以实现的。他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筑工程造价文件系统、信息的查询管理系统、造价动态的系统、定额系统的管理系统、造价数据储备系统、造价的分析管理系统、材料统计管理系统等等。还有就是对相应的子系统的优化设计, 要依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的方面和层次进行细部的分析管理。

4建筑工程造价信息技术在当代网络信息技术中的发展道路

4.1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资源, 适当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 融入到具体的实际工程中去, 建立相应的总体和局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式, 这样能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同享用, 同时也要不间断的将网络信息技术充分的和建筑工程造价结合起来, 让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造价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实现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于建设工程造价中。

4.2提高相应的网络设备环境,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相应的配置系统的工作环境, 这是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基础要求。 (1) 把相应的工作在现有的计算机软件上充分的利用起来。 (2) 安排和培训相应的关键技术人员来对相应的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管理。 (3) 把项目的管理模式和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充分的结合起来, 建立相应的管理责任制度, 总基础上保证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能够高效的运行下去。

4.3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相应的要求。 (1) 数据实施电子化管理。计算机是一种网络信息下的工具, 只有是电子化的信息他才能准确的处理,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 总开始到结束实现全程的电子化操作。 (2) 建设工程造价的网络化。计算机只有在其相应的网络环境下才可以发挥其强的的优点。大家可以进行方便快捷的沟通, 共同分享有用的信息资料, 比如, 共享数据和文档, 倘若没有网络, 信息则不能顺畅流通。 (3) 使用专业对口的软件。计算机在应用中只是个工具, 如果想要促使它发挥积极作用, 必须与相配套的专业性软件进行合理的结合。 (4) 充分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的认知水平。各种相应的网络及其软件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的人员进行实施, 只有人员专业了才能保证计算机充分的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服务。 (5) 依法规范和规矩信息系统管理体系, 合理制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总体规划。 (6) 逐步建立和完善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体系, 优化政策环境。 (7) 加大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发展壮大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引进高素质人才。 (8) 利用信息技术对工程造价实行全方位的管理, 可以说是集成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

5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建设工程造价领域的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实施, 已在工程项目造价中发挥极大积极性。因此,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施方案, 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加大发展力度, 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 推动工程造价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书科等.浅探信息时代的工程造价管理[J].基建优化, 2002.

[2]汪继富, 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李志强.论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经济师, 2004.

[4]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6-2020年) .2005, (11) .

[5]吴洪, 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造价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0.

[6]李志强.论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J].经济师, 2004.

[7]李岩松等.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

[8]孙海玲.浅谈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招标, 2003.

上一篇:作协议招生合下一篇:高二英语月考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