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2024-07-06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共8篇)

篇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摘要: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与组织作用显然不可忽视,表面上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很快,但有相当一部分有名无实,运行不规范,农民积极性不高。发展要有质量上的保证,否则等于没发展。提高质量要在数量增长上坚持标准,在原有数量上加强规范,要认真宣传贯彻有关法规,要加强指导和扶持,要加强内外部监督。

关键词:合作社;作用;问题;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

一·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作用,㈠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㈢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农民单家单户很难应对这一局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保护农民自身利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㈣提高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降低了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缩短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

㈤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企业和农户之间联系的桥梁,另一方面,是调节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户获得技术、运销信息的来源,形成了良好的产销关系,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

㈥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我服务、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方式,对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好学校

㈦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加大了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七是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发展迅猛,尤其在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合作社数量的增长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但这一现象并非完全是好事,虽然一部分规范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显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是只有框架的“空壳社”,或是以合作社的名义为少数人服务的“伪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合作社的发展道路,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搞形式主义的样板,甚至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不但没有给农民带来应有的实惠,还产生了消极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二、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㈠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弱势群体联合使起步阶段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普遍偏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多数合作社社员数不到100个、注册资金低于10万元,这些将影响到合作社的带动效应。

㈡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较少。

㈢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现有的合作社,绝大部分只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营活动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在经济利益上形成共同体。

㈣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基本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社员呼声较为强烈的是税费减免和用地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

㈤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合作社的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在合作 经济 组织盈余返还上,容易产生矛盾,引发不稳定因素。这几年也出现了个别农业合作社因利益分配问题产生了纠纷,导致难以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很值得我们去 总结、去思考。在财务管理上,农业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务制度和规范,只能参照有关 企业 财务制糜运行,加上有关人员缺乏系统的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问题迫在眉睫。农业合作社大都过多地强调对社员的收益分配,而未留足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基金,影响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在分配方式上,一些合作社过多地强调按股分红,而不是以利润返还为主,甚至一些地方的合作社根本无利润返还这一环节,使得合作社“按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的基本原则未得到很好地贯彻,而难以体现出合作社的“交易的联合”的本质特征。

三、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要采取切实措施

第一,坚持标准,重视质量。一是要树立质量重于数量的观念,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谋求数量上的增长,要改变在业绩考核上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要制定包括质量和数量在内的考核指标体系,要在发展合作社数量、成员数量、制度建设、运行情况、农民增收、成员评价等做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指导、培育、扶持,批准设立的主管部门要按标准严格审查、审批和登记;三是对已经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机关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调查摸底,搞好分类指导,对不符合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限期整改,对逾期仍达不到标准的要坚决给予取缔,什么时候达到标准,就什么时候再给予批准设立。

第二,认真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保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活动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有关规定,让广大农民了解成立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掌握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使

广大农民积极组建和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参与合作社的运行、管理、监督的自觉性。要增强管理人员“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和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三,加强指导,用好扶持政策。一要建立辅导员制度,要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内部组建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构,具体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二要搞好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增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三是加强指导服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发展、规范、整合、提质”的总体要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色食品等有机结合起来,指导相同类别的合作经济组织搞好整合,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提质;四是借助中央“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的要求,用好用活扶持资金,把扶持资金真正用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上来,并做好使用方面的检查和监督;五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在信贷、土地、税收等有关方面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倾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

第四,加强监督。首先,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要求,加强内部监督。执行监事或监事会成员要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利用服务,分享盈余,查阅本社章程、成员名册、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按程序召开会议和行使表决权,对违法违规行为加以制止或举报。其次,搞好外部监督。各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审计监督制度,要制定监督管理办法,要做好对合作社依法规范运行的检查和财务审计,要保证内部监督得以实现,要对损害合作社的利益、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的行为给予纠正,要对责任人给予处罚,要对违法行为按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农业部等十一部、委、局《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

3、江尧辉,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70-171.

篇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和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是农业县,农业,农村,底子薄,基础差,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如何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不妥之处,请给与批评指正。

一、现状:合作社发展方兴未艾

近年来,我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兴起,在连接生产和市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去年年底全县登记注册213个比上净增加125个。遍布10个乡镇89个行政村,成员户达2000余户,带动非成员户8000余户。发展态势良好,既有种养业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基层农技干部,又有村干部领办。运作也不断规范化。如我镇河上咀村瑞兴蜂业专业

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在全县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二、作用:合作社凸现多重效应

合作社的发展,建立了新机制,培训了新农民,促进了新合作,推广了新科技,增添了新财路,助推了新农村。

(一)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是城乡统筹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培训具有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灵活多样、开放实用等特点,既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又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合作社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承担科技项目,扩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渠道,科技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和转化。

(三)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农资、生产符合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了农民增收。

(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解决过去产品销售的老大难问题,同时通过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从而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发展。

(五)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注册商标,打造品牌,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问题:合作社未来任重道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合作社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来看,还任重道远。主要问题是: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合作社的性质、作用认识不够,尤其是对国家颁布合作社法的重大意义缺乏深刻认识,没有把合作社发展列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有的片面强调专业大户、业主的作用,忽视组织农民、大户联合才是当前推进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有的把合作社等同于一般企业、公司,不按合作制原则引导发展。

(二)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影响合作社健康发展。

目前合作社地方法规尚未出台,合作社登记的审核前置、建社产业要求、跨地区吸收成员以及组建合作社的人员结构,等问题,均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利于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三)扶持政策不够配套,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虽然法律对发展合作社在项目、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不够具体,加之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属垂直管理,如果相关部门不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法律的规定就难以落实。由于财政扶持不足,担保体系尚未健全,绝大多数合作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运作困难。

(四)技术人才比较匮乏,合作社自身建设能力薄弱。

一是带头人难寻。难以寻找到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乐于献身农村事业的合作社带头人。二是缺乏技术骨干。合作社基本上都依

靠部门技术人员培训传授技术,自身技术力量缺乏,难以指导到一家一户。三是农民素质还不高。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四是合作社自身服务能力弱,在通过联合与合作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上,缺乏主动性,“等、靠、要”思想严重,合作社发展缓慢。五是规模偏小,农户参合率较低。

四、对策:多管齐下引领农民合作

(一)加大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社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需要。县有关部门和各街镇要继续加大发展合作社重要意义和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让各级干部真正理解、认识到位,支持合作社发展;切实解决好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把合作社发展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列入城乡统筹发展的议事日程。

(二)出台地方法规,保障健康发展。

建议尽快出台《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结合各区县的实际作出具体的规定,增强操作性,把法律的精神落到实处。

(三)加大扶持力度,构建长效机制。

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互助组织,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建议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财政

收入增长率的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建立合作社贷款财政贴息基金。支持合作社开展教育培训、购置必要的生产经营设施、申报“三品”认证,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以及合作社示范建设。扶持合作社应象扶持龙头企业那样,加大力度。

(四)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

县发改委、工商、税务、质监、金融等职能部门,应树立起支持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支持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减免法人代码登记费用,在产业政策、金融、税收、用地用电、外贸等方面,由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建立合作社贷款担保机制,为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应覆盖合作社。

(五)农业项目支持,注入发展活力。

县涉农、科技部门,要注重发挥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标准化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机械化工程等项目建设。

(六)加强指导监督,推进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是健全运作机制。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重点要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积累发展、监督约束“四个机制”。积极探索组建专业联合社,加强合作与联合,推动产业发展。二是为合作社提供政策指导、搜集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产品推介等服务。三是开展合作

篇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 全市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 421家, 注册资金6.2亿元, 入社社员10.7万户, 成员出资总额35亿元, 合作社统一购销产品总额达65亿元, 辐射带动35万多农户。其中, 种植业982家、养殖业940家、加工业264家、服务业235家, 拥有注册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31家, 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44家;1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了“农超对接”。获得省级示范社称号38家, 获得市级示范社称号80家, 获得县级示范社称号111家。

1.1 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 一头连着农户, 农户通过合作社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 合作社引导农户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解决了种植、养殖上的盲目性, 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1.2 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制定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 在品种引进、投入品采购、产中管理、包装销售等环节都实行不同程度的统一, 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1.3 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加工、流通、分级包装、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拉长了产业链条。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对接, 解决了龙头企业的原料来源问题, 实现了农企双赢;通过与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的协作,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

1.4 加快了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合作社为扩大生产规模, 按照平等协商、依法有偿原则,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 扩大了自身生产规模, 提高了经营效益。截至目前, 全市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1.67万hm2, 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0%。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 多数是传统的农民, 学历不高, 管理及相应的技术专业知识缺乏。而且农业是弱势产业, 管理与技术型的人才不愿投身合作社, 因此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缺乏。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 影响了其在市场中竞争力的提高。

2.2 经营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执行不规范, 多数合作社的章程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章程规定的职责也并未切实履行, 不能按章程中的规定正常开展活动, 平时基本上是处于松散的状态。有的在决策权力上存在家长式作风, 不能体现决策民主, 不能够有效地维护农户的合法利益。另外, 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未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甚至有的合作社连基本的账目都没有。

2.3 政策和资金投入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资金积累的能力有限, 很多合作社经济和技术实力均比较弱。由于缺少有效的抵押物, 从银行贷款获得发展资金难度较大, 大多合作社只能以社员的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在税收方面, 难以全面落实税收相关的优惠政策, 特别是在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方面, 政府还没有把这些经营领域纳入到合作经济的范围, 在用电、用地、用人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难以普遍落实。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 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联合, 其对内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加强信贷支持, 对合作社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帮助合作社解决发展中的制约因素[1,2]。

3.2 重视人才培养, 增强发展潜力

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素质的提高, 为了促进合作社的全面发展, 不仅要鼓励专业的农技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到合作社任职, 还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3]。建立其相应的业务培训制度, 加强对合作社生产和运销大户进行经营业务方面的培训,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带头人、负责人及发起人进行教育与培养, 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更好地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并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3.3 强化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

为了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社会市场竞争的能力, 各级农业部门应尽快建立起相应的服务设施, 搭建起网络营销及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对农产品质量的有关标准进行完善, 加强对农畜水产品的质量监督, 并加大检测的力度[4]。另外, 还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如举办各种农产品洽谈会、展销会、知名品牌评选及产品发布会等活动, 以促进农民合作社市场的开拓。

3.4 完善制度建设, 规范内部行为

农民合作社的理事会、代表及监事会等必须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 应健全民主管理和社员大会制度,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管理机构及权力机构进行相应的完善。为保障其操作运行的规范化, 应建立起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 要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和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另外, 为实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应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农民的监督作用, 实行社务公开。

摘要:介绍了周口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包括: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 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重视人才培养, 增强发展潜力;强化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等内容, 以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河南周口

参考文献

[1]倪顺云.巴里坤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J].新疆农业科技, 2010 (6) :14.

[2]许永洁.克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374.

[3]司徒文龙, 张岳恒.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2) :202-203.

篇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问题

1.1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

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1.2合作社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最初都是由少数专业户、经纪人发起的,在起步阶段,农户入股资金很少,大部分是土地、技术、劳动力的合作,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得国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同时多数合作社因资金困难而无法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目前只能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维持在协会功能上。在调查中,合作社社员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金融贷款难度大。金融机构中仅有信用社愿意为合作社贷款,并且只对合作社成员个人贷款,不对合作社贷款,因此,资金问题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后续发展乏力。

1.3合作社自身建设不规范

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部分合作社组织机构形同虚设,虽然在工商部门已登记注册,每年也召开一次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会议、监事会会议,但理事会、监事会没有真正起到组织、经营、管理、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民主管理不到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但是内容千篇一律,只是流于形式,也不按章程规定办事,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社员权利义务不明,入社和退社手续不健全,部分合作社重大事务往往是理事长一人说了算,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对策

2.1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层的培训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知识缺乏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队伍,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增强合作意识、合作理念,掌握合作原则、合作知识、合作技能及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知识等,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增强会员的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同时,加大媒体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及成功典型的宣传,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

2.2完善运行机制

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下几种机制。首先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除了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外,还要按照一定比例向农民返还一部分流通或加工环节的增值利润,实行二次分配。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股金分红,坚持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其次是民主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制定章程、制度,规定合作组织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社员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避免农民受到损失。再是积累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要设立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具体提留比例和社员分配方案,要通过社员大会决定。第四是监督、约束机制。专业合作组织要建立监事会,作为内部的监察和监督机关。要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严防共有财产流失或浪费。

2.3强化指导服务

首先是强化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职能。农业主管部门对每个专业合作社除在设立时指导其制定章程、发展规划、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职责外,每年应对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制度执行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其规范运行。二是强化农业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农业主管部门应立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优势,技术咨询服务优势,使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积极参股入社,以壮大合作社的经济实力。第三是强化农业主管部门的扶持职能。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市选择规模大、运行机制好、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明显的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4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篇5: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县委的安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人大副主任吕春景带领县农业局、农经局的主要领导,就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了解、查看生产运行情况等方式,走访了已经注册的所有合作社和百余名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委、政府为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于2008年2月23日成立了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县委扩大会议又作出了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从而有利地推动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全县共申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9个,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18个,入社户数为419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1.69%,注册资金2431.64万元。申请成立的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的11家,其中从事哈密瓜种植的9家,主要分布在淖毛湖镇的各村。从事蔬菜种植的1家(伊吾县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事饲草料种植的1家(伊吾县春晖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养殖业的有16家,其中生猪养殖2家(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伊吾县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牛、羊育肥13家,其中吐葫芦乡1家(伊吾县清泉养殖专业合作社),盐池乡1家(伊吾县俊发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淖毛湖镇11家;奶牛养殖1家(吐葫芦乡的伊吾县雪缘情乳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项目1家(淖毛湖的兴福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哈密瓜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社1家(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㈠初具规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尤其是近2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申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9家;从经营范围来看,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基本囊括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行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行情况较好,发挥带动作用明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他们的发展,不但使本社社员受益,且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㈡形式多元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几下几种形式:

⒈能手大户带动型。其主要是由农村能手及专业大户为核心,联络若干农户,每户以投资入股及资产折资入股的方式,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其特点是依托能手及专

业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使全体成员合作经营,共同受益。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部分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

⒉龙头依托型。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龙头单位或企业为龙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或同类型的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体。其特点是充分利用龙头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它的前身是淖毛湖镇农机站,凭借较强的技术和设备实力,将淖毛湖60%-70%的农机动力进行整合,主要开展跨区作业,与周边农场及种植大户签订作业订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合作社加农户“双赢”的目的。

⒊技术人员领办型。其主要方式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牵头,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为核心组建的合作社。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就属于这种运作方式,合作社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向社员提供服务,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很好作用。合作社运作了三年,累计签定订单4000余亩,完成销售收入900余万元,使每亩增收300元,带动社员每人增收1000元。

㈢ 模式多样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⒈以资金股份入社。每个社员持相同或不同的资金金额入社,从生产到销售完全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管理活动由董事会(社员大会)负责,按入社资金比例分红。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较为典型。

⒉以土地入社。每个社员将其承包的集体或国有土地,以协议、章程约定的方式集约在一起,在统一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机耕、种子、农资、病虫害防治、供水、销售价格)进行合作,按各自土地上产品的销售量获取收入。注册资金按社员平均交纳或按入社土地数量比例交纳。目前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种模式。

⒊以牛羊入社。养殖户将其饲养的牛羊作为入社资本金,并交纳相同或不同数额的资金作为注册资金。入社的牛羊仍由养殖户自行养殖管理。目前的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类。⒋以物资入社。社员携带自有的农机具入社,由合作社统一机耕作业管理、服务,社员按收入比例,向合作社交纳管理服务费。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型。⒌以技术和服务入社。此类社员以农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经纪人为主体,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和定单销售为主要内容,形成技术人员和农民互惠互利的联合体。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

以上几种模式中,除第一种为全方位完全合作模式外,其余几种只是在某些环节上的合作,有的合作内容多,有的合作内容少,均为不完全合作。

㈣发挥合作社优势,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原来只是一户较大的养殖户,通过它的带动发展成立了合作社,仅一年完成了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近20万元。

三、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个别乡村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没有意识到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表现为组织、宣传、动员上的不足。

㈡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清,即便是已经入社的社员,甚至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对合作社性质、地位、作用、运行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尚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以至于在合作的模式上不够全面,合作的内容上较单一。有的入社社员尚不能完全履行合作社章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个别合作社存在运行夭折的可能。

㈢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多数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部分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够规范,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较弱,创建品牌意识较差。个别合作社有其名无其实,只是进行了工商注册,没有实质性的运行。

㈣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搞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㈤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力量薄弱,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启动运行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的发展。

㈥缺乏领办带动型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批有能力、懂经营、会发展的领办型人才领导和组织,但我县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

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根据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建议:

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如将农民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组织成专业的种植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收益按股分红,这样可使少数懂经营管理的人将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那些不懂经营管理的人逐渐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年纪较大的农民将土地转给合作社以后,以股息养老,通过上述模式,可以使种植业突出品牌,结合土地轮作、倒茬,合理种植饲草料,使土地、人力资源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经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又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不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是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在农业局,通过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和基层各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㈡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建议组织开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有”(即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规范的组织章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较强的服务功能、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有明显的增收效果)创建活动。通过“六有”合作社创建示范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批规划布局科学,运行管理规范,利益连接紧密,合作领域广泛,服务功能完备,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要健全《章程》。合作社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依《章程》运行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健全财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机制。

㈢建立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程

建议将我县的培训中心作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基地,研究出台《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每年从合作社专项经费中安排20%用于合作社培训经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典型示范演讲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开拓市场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

㈣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根据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县财政在原每年以奖代拨5万元合作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20%用于合作社培训,30%用于支持合作社项目,50%用于对发展好的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和一次性补助。

二是突出产业政策倾斜。鼓励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等项目;鼓励和支持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以及农、林、牧、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各类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今后政府所有投向农村的扶持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重点向合作社倾斜。

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担保门槛,推行合作社社员联保或法人形式办理信贷。积极探索创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公司和合作社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8]81号文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会同财税部门及时做好税法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国家有关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五是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加、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受聘合作社的在职农技人员保留原身份,允许其按贡献大小取得报酬。

㈤培育典型,抓示范带动

篇6: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了加快发展、规范运行的新阶段,成为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对xx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xx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特点

近年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了从自我发展到引导发展、再逐步转向规范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办社水平逐步提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09年3月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93个,比2008年增长52%,净增135个;成员人数12020个,增长38%;成员出资总额14017万元,增长79%,带动农户9180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3.1%,增长47%。

(二)合作领域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领域已从种植、养殖扩大到运销、加工、贮藏等多个方面,从单项服务发展到提供技术信息和实行产供销综合服务。在全市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中,从事产供销一体化服务161个,技术信息服务115个,运销服务 47 个,购买为主服务33个,加工服务18个,仓储服务12个,其他 7 个。

(三)组建形式多样。各地特色优势不同,合作社组建方式呈现多样化,其组织者或带头人基本为有丰富专业技术和市场营销经验的能人大户、在群众中有号召力的基层组织或龙头企业等。据统计,在全市农民合作社中,能人大户带动型219个,基层组织主导型74个,行业部门指导型44个, 农技人员领办型28个,龙头企业依托型19个。

(四)经营水平提高。合作社正在由“单纯的松散型协会”向“紧密型专业合作社”快速转变。全市已有73个合作社创办了自己的经营实体,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给社员的二次返利。部分专业合作社还拥有自己的产品商标或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等。

(五)规范意识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合作社规范管理,积极向更高层次迈进。目前全市拥有省级示范合作社10个,市级十佳合作社1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200个,这些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健全,法律地位明确,制定有较为规范的组织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对合作社的规范提高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农民合作社在现实中的价值作用

从xx的发展实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所接受和欢迎,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四个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

(一)生产要素上的集聚作用。xx县绿野瓜果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西瓜生产、销售产销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社,该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把从事西瓜生产经营的农户有序组织起来,开展“四统一”服务(统一信息技术、统一农资配送、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市场销售),不仅在产品上实行了联合,而且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了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合作社将社员的股金集中起来统一调剂,统一支付,统一集中连片,开展规模经营,提高资金与土地的使用效益。又根据社员各自的特长在内部进行有序分工、优化组合,通过这种互助协作、优化组合的形式,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强大集成,效益显著增加。

(二)市场营销上的桥梁纽带作用。xx县xxx镇是我市猕猴桃种植之乡,但由于品种良莠不齐,管理技术不规范,再加上膨大剂的滥施滥用,使果品质量和信誉严重下降,销售价格起伏很大,果农常常为销售发愁。自2007年12月成立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后,他们积极引进中华猕猴桃系列红阳新品种,按照国际化果品生产标准,严格无公害生产,套袋面积达到 95% 以上。在此基础上合作社与外界加强联系,积极引进客商,2008年仅与山东名海源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就签订了 4 万公斤猕猴桃红阳品种购销合同,收购价格每公斤 6.8 元,比传统秦美品种每公斤高出 5.6 元,为社员增收 27 万元人民币,合作社以市场营销的良好效益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经济上的降耗增效作用。xx神农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确保饲料供应质量,与陕西正大等名优企业长期签订饲料供销合同,由合作社统一采购,按低于市场价10%提供给成员,为成员每年降低成本10万元左右;销售时由理事长与猪商谈判,有效消除了生猪销售经纪人的中间环节,仅此一项,每公斤毛猪差价达0.3-0.6元,使社员养一头商品猪可多卖40元-50元。

(四)利益上的群体保护作用。xx县xx乳业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7月成立,针对奶价太低、付款不及时等受制于人的现状,该社筹资26万元买断xx乳业公司投资兴建的两套挤奶设备所有权,随后采取公开竞价方式,拍卖鲜奶收购权,在5 家乳品企业中选择了奶价最高、信誉最好的省级龙头企业xx县xx乳业有限公司,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奶农利益。2008年为奶农增收50多万元,合作社增收34多万元,合作社还从管理费收益中向社员每公斤鲜奶返还 0.04 元,总共返还3.7万元,社员户均从合作社享受二次返利237元。目前,当地社员人均奶业毛收入3000多元,比未入社农民多出500多元。全村奶业收入300多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68%。

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纽带,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合作社的实质,是“放大了的农民”。

三、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从xx市目前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

(一)规模仍然较小,服务带动能力有限。目前,我省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好的xx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018家,实力最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3000万元。我市合作社数量仅为他的三分之一,而且有一定规模、有实体支撑、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不到10家,只占到合作社总数的4%。90%以上在村组范围内组建,80%以上集中在初级产品生产、销售环节,50%以上基本是对过去的种养和销售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的集中或整合,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二)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可持续性差。部分合作社组织章程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完善,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个别合作社办社目的是为了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得到项目资金、贷款支持或取得征地等方面的便利,出现“空壳社”、“家族社”。

(三)扶持指导力度不够,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受合作社可抵押资产有限及农村信用社对合作社认识上存在偏差等因素的制约,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评级工作尚未实质性开展,工作进展缓慢,合作社获得信贷支持依旧困难重重。二是培训服务跟不上。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对合作社仍然缺乏了解,缺乏一批熟悉合作理论、合作政策、合作实践的业务指导和经营管理能手。特别是专门从事合作社指导服务的各级农村经营管理站,普遍人少事多,缺经费,没手段,权威性差。对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发挥不够充分,业务指导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要。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省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登记服务、税收优惠、项目倾斜等政策,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都打了折扣。虽然合作社的注册登记是免费的,但其他手续如办理机构代码证、刻原子印章、办理税务登记等整套手续办下来的费用将近500元,且程序相当复杂。

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路径选择

虽然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xx的农民合作社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只要我们强化政策扶持,优化配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定会进入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市一批合作社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积极探索。

(一)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增强力量集成,破解发展规模小的难题

同生态区域、同产业之间必须走联合壮大之路。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强强联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着力壮大一批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业绩上层次的优秀骨干型专业合作社,形成集成优势。我市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胆的尝试,组建了xx县兴果果品专业联合社,下设6个分社,共享一个品牌—“xx”商标,拥有一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合作社苹果种植面积占到全县苹果面积的45.6%。

(二)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完善运作模式,破解可持续性差的难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经营宗旨具有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合作社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灵魂,能最直接反映合作社的办社宗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完善会员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关系,协调好利润分配中分红与积累的关系,明确以社员为主体的产权制度,确保会员权益的落实,激发农民的合作热情,克服松散性的弱点,使其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较强的带动力。我市xx县xx果业专业合作社鼓励成员自愿入股,用于合作社内部实体冷库的经营,年终按照成员出资额的多少从利润中提出60%用于股金分红,40%用于合作社积累。经过几年的摸索发展,利润增长208%,合作社入股成员增长111%,合作社也由当初注册时150万元的资产滚动发展成现在550万元的总资产。

(三)以资金互助合作为突破口,创新融资平台,破解信贷扶持少的难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指出,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弥补农村正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它上联正规金融机构,下联千家万户,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创业投资提供低成本、快节奏的融资服务,是名副其实的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我市xx区xx养猪专业合作社,采取实体支撑、融资解困,创新合作经营模式。社员把出售肥猪后的闲置资金存入合作社账户(合作社按照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给社员支付利息,利息从合作社兴办的饲料加工厂当年利润中列支,合作社饲料加工厂每年实现盈利20万元,社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从合作社支取现金或者存放在合作社收取利息),合作社把社员卖猪的闲置资金和合作社盈利集中起来,贴息提供给资金周转困难的社员,以解决社员资金困难。目前,社员在合作社存放卖猪的闲余资金130多万元,合作社提供给社员的周转资金达到160多万元。

(四)以开展示范创建为抓手,优化配套服务,破解发展水平低的难题

篇7: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汾西县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结合县情实际,紧紧围绕生猪、奶牛、蚕桑、养鸡等骨干特色产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延伸农业链条,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现状 对策特色产业 汾西县市场风险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我国当前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又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汾西县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结合县情实际,紧紧围绕生猪、奶牛、蚕桑、养鸡等骨干特色产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延伸农业链条,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一、汾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1]

(一)基本情况

汾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农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表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截至2012年6月30日,汾西县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2家,其中,养殖类专业合作社119家,种植类专业合作社78家,农机类专业合作社15家,其他类专业合作社20家,全县共有合作社成员1450人,带动农户3200户,涵盖农村种、养、加、劳务、运输、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

(二)汾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1.专业大户带动型。这类合作组织共有116个,占总数的50% ,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带头办起来的,他们生产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熟悉市场行情。他们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周边农户生产同类产品,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型。这类合作组织共有58个,占总数的25%,依托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根据专业生产情况牵头兴办,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既为村、社干部,又是当地专业生产大户,起到组织和带头的双重作用。

3.龙头企业带动型。全县共有这类合作组织18个,占总数的8%,主要是由某一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寻找销售市场,然后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指导农户按标准生产,并回收或销售产品。汾西县众心蚕丝农业专业合作社以蚕丝深加工为龙头,带动蚕桑基地建设和发展,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以“公平、诚信、拓展、进取”的理念,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从事栽桑养蚕,收购、销售、加工同类产品以及向会员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当前,合作社已有会员100户,注册资金121万元,带动900个农户,1400个劳动力就业,其中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830人,年产值超过70万元。实施办法:合作社以冯村、桑堡、杏虎沟、郭村堡、南掌、焦家庄为重点,大力发展养蚕专业户。

二、汾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另一方面,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产业链,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凡是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年均增长都达到30%以上。种植食用菌作为一项主导产业,实现了“ 一村一品”,致富农民,涌现出了信合隆专业合作社、姑射山食用菌协会、瑞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到目前为止,我县食用菌种植户达到了220户,而且有不断增长的势头,种植面积近两万余平方米,年产量可达45万公斤,为当地老百性收入增加提供了途径,食用菌生产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有效致富路。

2.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汾西县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汾西县惠农养殖专业合作社较好地为会员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注册了“生态虫子鸡蛋”商标,虫子鸡蛋销售价比周边县市都要高,虫子鸡蛋每公斤高3元左右,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1]。

3.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汾西县丰耘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汾西县对竹镇棉花掌村,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业从事蔬菜种植、销售、农资购销、贸易等涉农服务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成员现有农户15户,大学毕业生1名,农科院兼职技术专家1人。现有办公室10间,种植基地80余亩,每年聘请山西农大的各级专家进行科学种植讲座,使合作社100多名成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技能的全面提高。

4.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自我决策、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不仅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肯定和尊重,而且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抓配套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会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即使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也主要通过内部进行协调解决。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有效的内部对口帮扶,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路子。

三、汾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覆盖率低,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不强。由于起步较晚,汾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层次相对较低,对于农户的覆盖率还很低。截至2011年底,会员和带动农户仅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5.2%和35.9%。而且,组织的发展还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现阶段,汾西县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范围内几十户农户组织起来的,跨乡、县甚至跨省的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多见。2.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汾西县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规模小,缺乏资金、资产,综合实力不强,自我发展后劲不足。合作社兴办生产经营项目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旺季,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薄弱,资产难以评估抵押,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有的合作社只得依靠民间借贷周转,无疑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成本。据随机对3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统计,平均每个组织的成员为129人、固定资产只有3.8万元。

合作经济组织要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对内必须能为会员解决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社会化服务问题,对外必须具备开拓市场、创立品牌的能力。这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经济实力[3]。

3.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尽管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在其章程中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理事及理事长的职责等内容,但在实践中,组织内的责权利并不明确。实际运行过程中,合作经济组织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依托组织和少数“经济能人”那里,社员大会多流于形式,而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则成为摆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设置。理论上来说,农民组织应该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然而,调查表明,真正由农民自己创办的合作组织数才40个,占总数的17%,其他主体如基层政府、农技部门等外部力量介入过多,影响组织正常运转。

4.外部发展环境不宽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现代农业的一个有力抓手。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情况看,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比较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的大头要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呼声较高的是税费减免和经营用地优惠政策,这已经成为合作社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

四、促进汾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在用好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资金的同时,尝试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主动创造机会发展壮大一批在当地有影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

2.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根据国际合作社160多年的发展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壮大,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汾西县有12.6%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有加工、购销和提供其他服务的经济实体, 把经济实体的部分利润分配给组织成员, 让成员在获得农产品最初收益的同时, 分享到加工、购销和其他环节的部分利润是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所在。

3.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推广作用。要下大力气培植几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如汾西县绿晋源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和汾西县金玉康农牧专业合作社等,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使其尽快上档升级,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树立榜样。要组织农民走出去,到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学习,使农民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加强培养管理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的教育,尽快为农村合作经济事业培养合格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允许农业技术人员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技术优势[6]。建议汾西县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制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教育培训计划,由财政部门拨出专项基金作为互助合作基金,用于组织发展的人才培养,并且依托山西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人才培养制度化、长期化。

参考文献:

[1]张文妹;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5年07期

篇8: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与对策

一、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按照中央部署不断进行探索,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据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显示, 截止2011年底, 河南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4464户, 2011年净增加7848户, 净增加29.58%, 户数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二位, 出资总额581.76亿元, 同比增长52.53%。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覆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各个方面, 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集中的领域为种植业和养殖业, 分别占34%和30%。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合作社的服务领域已向产品增值等深层次方向发展。在组建形式上, 呈现多元化特点。当前,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创办形式上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公司+基地+农户”型、种养大户创办型、“协会+基地+农户”型和基层组织带动型, 从合作方式上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土地租赁经营模式、合作社金融机构担保经营模式、合作社科研机构合作模式、合作社超市联合模式、合作社大学生“村官”联办模式和合作社与公司的订单合作模式。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联社, 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如河南省社旗小杂粮合作联社的发展经验已经作为国家行政学院县处级干部培训课程的教学案例。

二、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不断凸显

1. 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大都是依托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 “以专立社、以特增效、以优占市”,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蓬勃兴起,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创出了名牌, 产品供不应求,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在河南农业大学方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 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杨玉彬把我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绿壳蛋鸡引入当地, 吸纳周边农户成立合作社, 有效改变了周边村庄的农业产业结构, 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2. 加快了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大大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 成为扩充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的有效载体, 解决了政府科研—推广组织难以完全满足千家万户小生产者多样需求的矛盾, 有效解决了科技棚架等社会化服务不足的问题。

3. 加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克服了家庭分散经营难以实现技术、品种、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出品的标准化问题, 能够按照农业投入品和产成品的生产标准实行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追溯制度——产前环节统一引品种、购进农药、化肥、饲料等农资, 产中环节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统一打药、施肥、防疫等, 产后统一检测、包装、流通、销售等, 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而且保护了生产环境, 生产出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市场需求的产品。

4. 提升了农民综合素质, 对培育一代新型农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 其教育培训成员的内容和时效性、多样性、灵活性适合农民特定的需要, 易被农民群众接受, 在教育农民、培训农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农业大学依托国家、省、市及自身教育培训资源每年为全省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3000余人, 及时向他们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知识、生产技术、法律法规、国家惠农支农富农政策。

三、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直是束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突出问题, 尤其缺乏适应市场能力强的人才。河南省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开拓、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缺少经验, 造成产品附加值低。

2. 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效激励机制。

目前, 各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政策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但是, 在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经营的长效机制方面, 却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加之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服务意识淡薄, 政府“缺位”、“虚位”、“越位”等现象时常发生, 在一定程度阻碍了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

3. 融资与土地问题依然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扩大。

调查统计显示, 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融资和土地的限制。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门槛低, 自有资产极少, 缺少抵押或质押性财产, 造成融资难问题。二是用于扩张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土地稀缺。尤其是河南省肩负着中国粮仓的重任, 耕地红线控制严格, 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和发展特色农业的需求。

四、对策思考

1. 站在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高度, 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

与自身相比,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 但与浙江、山东等先进省份相比,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育情况还很不充分, 这与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和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当前,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已经确立, 我省农村改革与发展又将迎来新的拐点, 即从激活微观经济细胞为主, 向着进一步激发微观经济活力的同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规模经营上实现土地经营权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转, 实现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因此, 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的发展要根植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观背景与伟大事业当中,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为衔接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 率先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桥梁和纽带。建议河南省把握住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这一实现新时期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历史机遇, 将之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效平台,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百千万”高标准良田建设和构建农业产业集聚区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作用, 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推动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 为破解“三农”难题、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2. 从省情出发, 建立健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目前, 我省应该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法律、政策的同时, 借鉴一些兄弟省份好的做法, 主动制定配套法规和支持政策, 采取一切力所能及的措施, 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建议:第一, 省人大加快立法进程, 尽快出台《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第二, 省委、省政府尽快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 特别是针对合作社的相关收费项目, 能减则减, 能免则免, 进一步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第三, 组织省发改、财税、工商、金融等部门, 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适合我省发展实际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标升级奖励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实施农业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办法等。

3. 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设,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应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尤其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其次,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补贴制度。政府除了在物资供应、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服务外, 应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补贴标准;最后, 发挥其在技术推广、培训、农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随着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总结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基于河南安阳、新郑、开封等8市的调研[J].农业经济, 2011 (9) 1.刘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基于河南安阳、新郑、开封等8市的调研[J].农业经济, 2011 (9)

[2].邓俊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户融资模式研究——基于河南省社旗“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模式的考察[J].农村经济, 2010 (9) 2.邓俊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户融资模式研究——基于河南省社旗“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模式的考察[J].农村经济, 2010 (9)

[3].陈明星.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09 (9) 3.陈明星.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09 (9)

[4].郑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5) 4.郑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5)

[5].蒋燕, 冯开文.农业一体化中合作社不可或缺的原因——一个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角度的理论与案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8) 5.蒋燕, 冯开文.农业一体化中合作社不可或缺的原因——一个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角度的理论与案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8)

[6].黄明东.农业投资困境:政府与农民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0 (4) 6.黄明东.农业投资困境:政府与农民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0 (4)

[7].孔祥智, 史冰清.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基本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 2009 (1) 7.孔祥智, 史冰清.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基本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 2009 (1)

上一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道路绿化及绿地补植项目建议书下一篇:数学 习题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