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2024-07-08

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计划(通用6篇)

篇1: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要点

**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落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硬任务”,强化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和保障民生,加强平安建设、队伍建设、基层基础建设,推进法治化统领发展、信息化牵引发展、一体化集成发展、社会化创新发展,努力实现争先进位,为我市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建设美好**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一、坚持以法治为统领,着力提升监狱工作水平

1、贯彻“法治统领、安全为先、规范管理、协调发展”监狱工作理念,完善“一个党委、两个法人”新型监狱运行管理体制,推进监狱规范管理常态化,确保监狱安全稳定。

2、牢固树立监管安全首位意识,进一步完善五项机制和四道防线,全面推行民警首问责任制。加强狱情分析研判和狱内侦查工作,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现场管理,狠抓制度落实。

3、建立完善以指挥中心为中枢、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应急防暴队伍为支撑的监狱警务模式,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4、扎实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完善“511”模式,建立质量评估、行为矫治、循证矫正和个别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改造体系。

5、加强出监教育和技能培训,组织进监帮教活动。探索罪犯保障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对接的有效途径,争取将服刑人员纳入社会医疗保障范围有实质性进展,打造“科学化引领、专业化保障、信息化支撑、社会化协同、制度化推进”教育改造特色。

6、完善执法管理、执法责任、执法监督体系,规范执法流程和标准。建立刑罚执行协调机制,依法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加大暂予监外执行力度。

7、落实重点罪犯管控措施,依法保障罪犯的基本权力。扎实开展推标创建活动,深化标准化监区和会见室文明窗口建设,提升监狱形象。

二、坚持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推进平安**建设

8、认真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法治**建设纲要,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市”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六五”普法规划中期督查。

9、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突出菜单式、互动型普法,探索研究式、体验型学法用法新途径,推动法制宣传教育从“普及知识”向“培育思维”、从“活动式”向“常态化”转变。

10、突出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推动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11、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加强阵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

12、完善法治创建及评估体系,推动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加强司法行政法制建设,认真做好依法行政和法治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13、认真组织国家司法考试工作,推进国家司法考试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14、实施“人民调解防护网”工程,常态化排查化解矛盾,推动基层维稳工作广覆盖、深拓展。

15、开展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活动,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规范化建设,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16、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推动在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领域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员专家库和人才库,鼓励成立以调解员个人或工作特色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

17、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18、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出台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标准,分级、分层次组织调解员培训,克服人民调解的过度“行政化”或“民间化”倾向,提升人民调解的中立性、专业性和法律性,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社会公信力。

19、配齐配强社区矫正机构人员,确保每个司法所至少配备1名专职工作者,构建司法行政机关与司法所职能各有侧重、互相补充的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机制。

20、推进县(市、区)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向实战型转变。完善社区矫正执法体系和考评办法,开展执法专项整治活动和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21、探索分类矫正方法,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22、大力加强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每个县(市、区)依托企业建立1-2个县级过渡性安置基地,推动建立政府出资、社会支持,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于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基地。

23、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落实“必接必送”要求,加强“双向联系”工作,建立信息“点对点”、人员“面对面”、管理“无缝隙”衔接工作模式。

24、落实安置帮教各项政策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多途径、多形式地参与安置帮教工作,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会保障和临时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率。

三、坚持围绕主题主线,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5、深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年底前所有乡镇都要有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26、加强法律服务团工作,深化服务“美好新滁城”建设、“示范区”建设措施,围绕我市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等,开展专项法律服务活动。

27、拓展公证业务领域,推动将政府采购、招投标、拆迁补偿安置等纳入公证事项,加强金融、房产领域公证业务。

28、扎实做好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组织开展“法律体检”、“助推小微企业创业发展”等活动。

29、推进“律师进社区”工作,组织示范点考核验收,建立和完善律师进社区长效机制。推动律师进社区工作向农村延伸,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建立面向一线的村(居、社区)综合法律服务体系。

30、认真做好律师陪同领导接访工作,完善律师参与信访调解制度,组织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处理工作,促成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上得到有效解决。

31、整合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资源,积极参与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活动。

32、推进法律援助社会化发展,健全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调解、涉法信访对接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法律援助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作用。

33、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畅通刑事案件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做好刑事法律援助工作。

34、加强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建设,以服务窗口为依托,建立集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于一体的法律服务中心,实行“综合性、一站式”服务。

35、创新便民服务措施,完善困难群众数据库,加强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专业律师承办案件的比例,优化便民服务效果。扩大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

36、加强法律援助管理,提高办案质量和服务品质,组织开展优秀法律援助案件、优秀法律援助律师评选活动,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全市法律援助事业。

37、贯彻落实滁办发[2012]20号文件精神,力争在公益性法律服务财政经费保障、律师人才培养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38、推动律师事务所专业化规模化建设,落实促进县域律师发展措施,增强律师事务所的综合实力。

39、全面启用律师电子印章,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律师监管。

40、制定公证业务、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开展示范公证处创建活动,争创全省公证行业示范点,全面推进公证工作标准化建设。

41、建立公证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和奖惩激励机制,促进公证业务稳步增长。树立“办铁证、创精品”办证理念,建立健全公证质量事故“零容忍”长效机制。

42、加强和改进司法鉴定管理,全面推进认证认可和能力验证工作,强化执业监管和执业保障。

43、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诚信建设和规范管理,探索建立“驻村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机制。

四、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夯实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根基

44、加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建设,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推动县(市、区)司法局从单纯管理机关向一线作战实体转变。

45、以创建“五好”司法所为抓手,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在新的社区管理体制下司法所建设模式,做好司法所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强化对省市示范司法所的动态管理。

46、落实副科级司法所长配备,推行以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方式充实司法所力量。

47、建立律师事务所联系司法所、律师联系司法所长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基层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推动一体化集成发展,增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支撑力。

48、把信息化“深度建设”与“深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全员全案全流程应用。

49、整合系统网络资源,建立司法行政网上服务中心。推进监狱业务综合平台建设和试运行工作,推广使用远程帮教探视系统,建立司法行政专网视频会见室。

50、完善业务信息系统应用考核标准,加强信息化应用培训,实行“双月抽考”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专业人员网络维护、专人进行信息发布、分工进行网络舆情监控。

51、按省厅统一部署,做好新版社区矫正信息系统上线工作,推进公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房产、婚姻登记系统的对接工作。

52、落实现有保障政策,规定标准经费和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协调到位,装备配备发放到位。

53、建立常态经费保障和动态增长机制,推动实行“以奖代补、以案定补”人民调解补贴制度,建立按服刑人员数量核定经费的社区矫正经费保障机制,争取律师担任政府部门法律顾问、参与信访和进社区工作以及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培训工作经费。

54、制定装备使用管理办法和制度规定,加强对装备使用的监督、检查,提高装备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五、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着力保障司法行政事业长远发展

55、坚持政治建警和文化育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56、深化安徽司法行政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实践活动,把培育核心价值理念与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司法行政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

57、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加强工作宣传,在全系统营造奋发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58、加强领导班子和干警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吸纳高素质法律服务人才。

59、健全完善教育培训制度,落实教育培训计划,加大对新招录公务员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推进岗位练兵常态化、长效化,提高执法执业能水平。

60、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分类、分层、分级教育管理,着力提升司法行政队伍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忠诚、为民、务实、廉洁的过硬队伍。

61、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突出教育的有效性。健全完善制度,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强化制度的预防性。

62、加快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做好风险点的有效防控。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开展警务督查活动,加强对执法环节、重点工作、重点领域的监督。

63、完善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64、建立完善领导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坚持实行“四个倒逼”工作机制(用目标倒逼进度、用时间倒逼程序、用分解倒逼到人、用督查考核倒逼落实),加强跟踪督查督办,严格绩效考核,强化机关效能。

篇2: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要点

**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落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硬任务”,强化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和保障民生,加强平安建设、队伍建设、基层基础建设,推进法治化统领发展、信息化牵引发展、一体化集成发展、社会化创新发展,努力实现争先进位,为我市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建设美好**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一、坚持以法治为统领,着力提升监狱工作水平

1、贯彻“法治统领、安全为先、规范管理、协调发展”监狱工作理念,完善“一个党委、两个法人”新型监狱运行管理体制,推进监狱规范管理常态化,确保监狱安全稳定。

2、牢固树立监管安全首位意识,进一步完善五项机制和四道防线,全面推行民警首问责任制。加强狱情分析研判和狱内侦查工作,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现场管理,狠抓制度落实。

3、建立完善以指挥中心为中枢、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应急防暴队伍为支撑的监狱警务模式,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4、扎实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完善“511”模式,建立质量评估、行为矫治、循证矫正和个别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改造体系。

5、加强出监教育和技能培训,组织进监帮教活动。探索罪犯保障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对接的有效途径,争取将服刑人员纳入社会医疗保障范围有实质性进展,打造“科学化引领、专业化保障、信息化支撑、社会化协同、制度化推进”教育改造特色。

6、完善执法管理、执法责任、执法监督体系,规范执法流程和标准。建立刑罚执行协调机制,依法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加大暂予监外执行力度。

7、落实重点罪犯管控措施,依法保障罪犯的基本权力。扎实开展推标创建活动,深化标准化监区和会见室文明窗口建设,提升监狱形象。

二、坚持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推进平安**建设

8、认真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法治**建设纲要,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市”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六五”普法规划中期督查。

9、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突出菜单式、互动型普法,探索研究式、体验型学法用法新途径,推动法制宣传教育从“普及知识”向“培育思维”、从“活动式”向“常态化”转变。

10、突出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推动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11、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加强阵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

12、完善法治创建及评估体系,推动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加强司法行政法制建设,认真做好依法行政和法治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13、认真组织国家司法考试工作,推进国家司法考试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14、实施“人民调解防护网”工程,常态化排查化解矛盾,推动基层维稳工作广覆盖、深拓展。

15、开展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活动,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规范化建设,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16、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推动在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领域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员专家库和人才库,鼓励成立以调解员个人或工作特色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

17、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18、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出台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标准,分级、分层次组织调解员培训,克服人民调解的过度“行政化”或“民间化”倾向,提升人民调解的.中立性、专业性和法律性,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社会公信力。

19、配齐配强社区矫正机构人员,确保每个司法所至少配备1名专职工作者,构建司法行政机关与司法所职能各有侧重、互相补充的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机制。

20、推进县(市、区)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向实战型转变。完善社区矫正执法体系和考评办法,开展执法专项整治活动和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21、探索分类矫正方法,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22、大力加强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每个县(市、区)依托企业建立1-2个县级过渡性安置基地,推动建立政府出资、社会支持,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于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基地。

23、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落实“必接必送”要求,加强“双向联系”工作,建立信息“点对点”、人员“面对面”、管理“无缝隙”衔接工作模式。

24、落实安置帮教各项政策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多途径、多形式地参与安置帮教工作,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会保障和临时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率。

三、坚持围绕主题主线,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5、深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年底前所有乡镇都要有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26、加强法律服务团工作,深化服务“美好新滁城”建设、“示范区”建设措施,围绕我市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等,开展专项法律服务活动。

27、拓展公证业务领域,推动将政府采购、招投标、拆迁补偿安置等纳入公证事项,加强金融、房产领域公证业务。

28、扎实做好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组织开展“法律体检”、“助推小微企业创业发展”等活动。

29、推进“律师进社区”工作,组织示范点考核验收,建立和完善律师进社区长效机制。推动律师进社区工作向农村延伸,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建立面向一线的村(居、社区)综合法律服务体系。

30、认真做好律师陪同领导接访工作,完善律师参与信访调解制度,组织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处理工作,促成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上得到有效解决。

31、整合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资源,积极参与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活动。

32、推进法律援助社会化发展,健全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调解、涉法信访对接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法律援助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作用。

33、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畅通刑事案件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做好刑事法律援助工作。

34、加强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建设,以服务窗口为依托,建立集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于一体的法律服务中心,实行“综合性、一站式”服务。

35、创新便民服务措施,完善困难群众数据库,加强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专业律师承办案件的比例,优化便民服务效果。扩大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

36、加强法律援助管理,提高办案质量和服务品质,组织开展优秀法律援助案件、优秀法律援助律师评选活动,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全市法律援助事业。

37、贯彻落实滁办发[]20号文件精神,力争在公益性法律服务财政经费保障、律师人才培养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38、推动律师事务所专业化规模化建设,落实促进县域律师发展措施,增强律师事务所的综合实力。

39、全面启用律师电子印章,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律师监管。

40、制定公证业务、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开展示范公证处创建活动,争创全省公证行业示范点,全面推进公证工作标准化建设。

41、建立公证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和奖惩激励机制,促进公证业务稳步增长。树立“办铁证、创精品”办证理念,建立健全公证质量事故“零容忍”长效机制。

42、加强和改进司法鉴定管理,全面推进认证认可和能力验证工作,强化执业监管和执业保障。

43、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诚信建设和规范管理,探索建立“驻村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机制。

四、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夯实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根基

44、加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建设,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推动县(市、区)司法局从单纯管理机关向一线作战实体转变。

45、以创建“五好”司法所为抓手,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在新的社区管理体制下司法所建设模式,做好司法所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强化对省市示范司法所的动态管理。

46、落实副科级司法所长配备,推行以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方式充实司法所力量。

47、建立律师事务所联系司法所、律师联系司法所长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基层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推动一体化集成发展,增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支撑力。

48、把信息化“深度建设”与“深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全员全案全流程应用。

49、整合系统网络资源,建立司法行政网上服务中心。推进监狱业务综合平台建设和试运行工作,推广使用远程帮教探视系统,建立司法行政专网视频会见室。

50、完善业务信息系统应用考核标准,加强信息化应用培训,实行“双月抽考”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专业人员网络维护、专人进行信息发布、分工进行网络舆情监控。

51、按省厅统一部署,做好新版社区矫正信息系统上线工作,推进公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房产、婚姻登记系统的对接工作。

52、落实现有保障政策,规定标准经费和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协调到位,装备配备发放到位。

53、建立常态经费保障和动态增长机制,推动实行“以奖代补、以案定补”人民调解补贴制度,建立按服刑人员数量核定经费的社区矫正经费保障机制,争取律师担任政府部门法律顾问、参与信访和进社区工作以及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培训工作经费。

54、制定装备使用管理办法和制度规定,加强对装备使用的监督、检查,提高装备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五、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着力保障司法行政事业长远发展

55、坚持政治建警和文化育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56、深化安徽司法行政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实践活动,把培育核心价值理念与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司法行政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

57、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加强工作宣传,在全系统营造奋发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58、加强领导班子和干警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吸纳高素质法律服务人才。

59、健全完善教育培训制度,落实教育培训计划,加大对新招录公务员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推进岗位练兵常态化、长效化,提高执法执业能水平。

60、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分类、分层、分级教育管理,着力提升司法行政队伍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忠诚、为民、务实、廉洁的过硬队伍。

61、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突出教育的有效性。健全完善制度,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强化制度的预防性。

62、加快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做好风险点的有效防控。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开展警务督查活动,加强对执法环节、重点工作、重点领域的监督。

63、完善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篇3: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全市散预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紧扣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主动适应新常态, 把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放在更重要位置, 奋力推进我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科学发展, 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

主要工作目标: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500万吨, 比上年增长10%以上, 水泥散装率达到55%以上;专项资金继续保持增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有一家建成, 并完成试生产。为完成以上目标, 主要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规范发展

加强对全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提高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 保证预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质量。积极配合省散预办做好每年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抽检工作, 安排产品质量检测费预算,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2次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加强对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治理整顿和协调服务。理顺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与市场、管理部门的关系, 调整《宜春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方案》, 同时, 应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要从一切为了发展出发, 争取相关政策, 帮助解决部分企业的资质手续, 使之规范运作、合法经营。各县 (市) 散预办也应根据具体情况, 参照市本级做法, 对预拌混凝土行业加强监督管理, 同时, 提高服务企业意识, 让我市预拌混凝土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2015年是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意见的通知》 (国发[1985]27号) 发布实施30周年, 要做好宣传庆祝活动。同时,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加强发展散装水泥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一是全力做好一年一度的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专题活动, 使发展散装水泥理念深入人心, 提高社会认知度。二是做好我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网络宣传工作, 有条件的 (县) 市散预办应尽早开通自己的网站, 使宣传更快捷, 提高办事效率, 推进全市散预工作网站建设。三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站等媒体, 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大力宣传报道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人和事, 大力宣传发展散装水泥、禁止现场搅拌的重要意义, 营造散预工作浓厚氛围。

三、推进预拌砂浆生产应用进程

加强对中心城区已开工建设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进度跟进和关注, 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 为企业尽早建成并完成试生产作出努力。同时, 对其他已批复兴办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 及时了解情况, 适时掌握动态, 积极促动投资主体加快进度, 争取年底前有新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落实建设用地并开工建设。计划组织相关企业和县 (市) 散预办外出学习考察预拌砂浆管理经验, 为推进我市预拌砂浆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为在我市范围内实现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目标做好铺垫。

四、强化专项资金征收管理工作

专项资金是发展散预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 要严格贯彻执行《江西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江西省省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暂行办法》规定, 规范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返退和补助。一是要把好专项资金征收关, 严禁以任何名义减免、缓征专项资金。二是要把好专项资金返退关, 严禁违反规定返退专项资金。三是要把好专项资金使用关。要加大对散预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提高补贴和补助比例, 做到专款专用。市本级争取每年对2~3个散预生产企业予以支持, 各县 (市) 也应适当拨出专款扶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落实国家、省、市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应用、科研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 提高投资主体和应用主体的积极性。

五、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

根据《关于加强宜春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的通知》等规定, 今后市中心城区主要发展高效节能、清洁环保的混凝土搅拌站, 重点推广产品质量高、技术性能好、强度高、耐久性好的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对现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进行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要努力推动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产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工艺升级, 推进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整个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最终达到提质增效。要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申报清洁生产审核, 原则是成熟一家推荐一家。完成2014年已列入省清洁生产计划2家企业的准备工作, 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完成现场审核等前期工作, 并推荐专家组织评审, 力争一次评审过关。要加强企业内部实验室建设工作, 协助企业做好内部实验室验收工作, 同时, 要求生产企业积极应对, 提前做好准备, 力争一次送审过关。2015年, 再启动2~4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参加企业内部实验室、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六、开拓农村使用散装水泥市场

农村有广阔的散装水泥市场,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是实现水泥散装化很重要的环节。应结合农村经济条件和市场特点, 加强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宣传, 引导和支持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通过必要的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 采取以水泥、预拌混凝土企业为龙头, 尝试建立乡 (镇) 、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等有效的推散模式, 把发展散装、使用散装的优越性转化为广大农村使用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充分调动农村使用散装水泥的积极性, 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在乡镇及村的推广使用。

七、严格依法行政推进全面“禁现”

贯彻落实《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和相关政策文件精神, 依法行政是必要保证。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重大国策, 我们要加强政策、法规、文件的宣传力度, 让相关当事人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具体内容。要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由市工信委牵头, 联合市发改委、市建设局等八部门签发的《关于加强宜春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的通知》已于今年1月发布实施, 文件对加强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有效推进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治理整顿工作, 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市场行为管理和严格依法行政四个方面的工作, 确保治理整顿工作落到实处。要驱动推散、“禁现”工作“双轮”前进, 全面实现县级城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八、重视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篇4: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农行吉林省辽源分行将推进惠农卡广覆盖作为建设县域主导银行的重要举措,惠农卡发行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9年10月末,该行累计发卡11.88万张,覆盖全市30个乡镇、539个行政村,覆盖面达100%,农户覆盖面达69%,高出全行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惠农卡发卡进度、激活率、完成比例三项主要指标居全省二级分行首位。

2009年以来,为营造惠农卡产品推广的良好氛围。该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辅导全行员工熟悉操作流程,为惠农卡发卡工作创造条件。东辽支行协调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各乡镇领导、村(屯)主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参加的惠农卡发卡现场会;东丰支行以新春大拜年方式,在全县春节晚会上宣传惠农卡和农行惠农政策;龙山支行组成工作组对所辖区域的2个乡镇、28个村逐一走访,各级农行还通过电视专栏、送春联、发宣传单和板报等形式,对惠农卡业务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拉近了农行与农民的距离。

该行还根据农户客户群体分散、惠农卡广覆盖战线长等特点,通过“挤、压、保”等方式向内挖潜。一是人员整合。按照“经营大前台、管理小后台”的原则,整合机关人员,客户经理由原来的30人增加到89人,成立 “三农”服务客户经理组44个。二是合理调剂整合资源。坚持办公机具设施重点向惠农卡发卡和授信工作倾斜,向县域和农村网点调拨配备ATM机5台,移动POS机14台,便携式复印机5台,扫描仪26台,打印机37台,电脑59台,转账电话68台,照相机10个,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业务发展的需要。三是创新服务营销模式。各县支行组建客户经理流动服务小组,对超出现有物理网点服务半径的区域进行整体推进、有效辐射。目前,组建流动客户经理组28个,扩大服务乡镇21个,村屯 361个;该行还积极探索采取“农行+专业协会+农户、农行+新农合+农户”等多种“1+N+1”的营销模式,实现整镇、整村、整社和整个产业链条惠农卡的批量发卡运作,提高了推广质量和效率。

该行将惠农卡发卡量、激活率作为指令性计划,与各县支行领导班子绩效工资和履职情况挂钩,规定副行长包片、分理处主任包村、客户经理包户,县支行“一把手”包全面,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对惠农卡发卡和激活情况逐日通报排名,随时启动问责机制,形成内部竞赛制度。对惠农卡发卡和激活计划的,每张奖励绩效工资4元,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加大奖励力度,按月统计足额兑现。对在规定时间未完成发卡任务的,每少一张罚款5元,激活率每差一个百分点罚款50元。沙河镇分理处员工沈立东借朋友车辆入村到户发卡,那丹伯镇分理处对惠农卡发放实行逐村、逐户“地毯式”推进,发放惠农卡3725张,对全镇15个村现有常住农户覆盖面达100%,惠农卡激活率达100%。

篇5:2009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意见

2009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全市政法工作会议、全国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西求先行、泉州走前列”这个中心,以“支撑带动、奋力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力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着力推进司法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着力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努力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一、以深化“十百千万”人民调解示范活动为支撑,带动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发展,奋力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制定出台规范化调委会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人员组成、工作设施、规章制度、经费保障、队伍素质、工作成效等方面的标准,使各级调委会更好发挥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4月前召开全市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年内,完成100%的人民调解示范候选单位和个人的创建、考评、验收和命名工作,92%以上调委会实现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排查、调处机制,切实提高对热点、敏感问题的预知、判断和预防能力,防止个体矛盾演化成群体冲突,一般利益诉求演变成为政治“维权”。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十项机制”,及时了解掌握矛盾纠纷的苗头倾向、趋势动态和新特点,积极为各级党政、成员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出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建议,切实从源头上防止因决策失误、措施不当而引发矛盾纠纷。重点要在抓好经常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基础上,于春节、国庆节和“两会”组织开展全市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并把排查出未调处的纠纷及时归类、分流、督促有关部门调处,切实做到对纠纷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积极主动排查、调解因经济形势变化引发的企业经营纠纷、劳动关系、劳动报酬纠纷等经济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广泛参与医患医疗、城市物业管理和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等矛盾纠纷的调解,推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仲裁的衔接配合,提高人民调解的质量和效果,有效防止矛盾积累影响社会稳定。依靠处置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和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三级网络等渠道,进一步化解群体性、重大、疑难等矛盾纠纷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最大限度地把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年内全市对排查出来的民间纠纷调解率要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全市实现“四无”的村居、社区达70%以上。

2、着力抓好社区矫正工作。要认真贯彻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暨扩大试点现场会精神,要在总结巩固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适时推开第三批试点工作,确保矫正对象不漏管、不脱管,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要建立健全社区矫正保障体系,通过考录、调剂等形式,配齐配强试点地区司法所工作人员;鼓励试点地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社工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力争将各级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协调监狱劳教单位参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按照一个试点司法所有一名民警协助的要求,落实定期走访、业务培训、教育指导等任务。组建专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健全落实工作制度,规范和统一矫正对象档案、工作台帐、文书材料的制度、管理、上报和使用,确保工作严格规范运行。适时适度抓好社区矫正工作经验成效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更加了解、熟悉、参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篇6:2007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2007年以来,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抓住近几年司法行政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巩固扩大文明创建和学习型机关创建成果,靠实干谋发展,以作为争地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主动,争创一流,发挥司法行政系统的整体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我局被评为全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先进单位”,嘉兴市“文明单位”,嘉兴市“示范学习型机关”,局政工科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政工部门。被评为“平安平湖”先进单位,“12348”法律服务指挥中心被嘉兴、平湖两级评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平湖市规范化党支部,平湖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

一、积极争取各级领导重视

2007年是市委、市政府换届之年,是新领导、新工作的开局之年,为使各级领导对我局工作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我局及时汇报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上级部门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有关要求,主动反应司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年初,我局就平湖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调研,及时总结整理,形成《平湖市人民调解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调查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认可和重视。省两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后,我局结合平湖实际,及时形成贯彻意见呈送相关领导,争取支持。我局还与当湖街道协调,决定在当湖街道设立全市首家直管司法所。我局主动与镇(街道)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借助外力,努力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对部分工作调整的镇(街道)领导,我局及时与新的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和工作衔接,争取支持。

随着司法行政职能的凸现和作用的发挥,市领导对我局工作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多次来我局进行调研指导,3月,平湖市人大常委会全体领导来我局调研,这也是新一届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第一次调研工作。10月,平湖市政协主席郭跃荣与各副主席、“一办四委”主任及部分市十届政协领导来我局调研。今年,市长盛全生、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胡水良、副市长胡志梁、市委宣传部长马雪腾等领导也先后来我局进行工作调研,加深了对我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了解,并对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给予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

二、探索人民调解“四化”建设

为适应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更好的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我局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我局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平湖市人民调解现状,提出人民调解工作“四化”建议,从制度层面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是组织网络化。建立起镇(街道)司法所、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和调解信息员四级预防调解组织体系。延伸调解组织领域,建立民营企业调委会、渔场调委会、等区域性、行业性调委会,扩大人民调解组织覆盖面。今年,还在全市十家新居民事务所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人员专职化。4月,在林埭镇率先进行调解干部专职化试点,待取得成效和经验后面向全市推广实施。专职人民调解员每村(社区)设一名,由司法所管理,专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三是薪金制度化。专职人民调解员实行岗位津贴制,每月按时发放,资金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解决。人员专职化和薪金制度化进一步增强了工作责任感,调动了基层调解员的积极性。四是工作规范化。通过镇(街道)、村(社区)、组三级联动,完善了三级人民调解程序。对镇(街道)、村(社区)的调解室的设立、调解工作流程进行了统一,健全完善调解工作制度。向各村、社区统一印发了人民调解格式文书,使得案卷归档更加规范。

2007年,我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参与矛盾纠纷大排查393次,参与严打整治及专项治理活动308次,共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1件8人,防止群体性械斗2件85人次,防止群体性上访23件1064人。我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1227件,调解成功1216件,调解成功率达99%。

三、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一年多来,我市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矫正措施和工作方法日趋丰富和规范,围绕“四化”,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新路子,得到了省厅和嘉兴市矫正委员会、市局领导的肯定。一是队伍规范化。加强以司法所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和社区矫正管理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市、镇(街道)和村(居)的三级社区矫正组织体系和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助服务工作网络。基层司法所队伍和和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社区矫正专职工作队伍建设上成效显著,21名专职社工工作主动,作用明显。二是工作制度化。建立起“司法行政为主、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注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4月,我局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更加专业化、制度化。今年,我局与公、检、法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就“衔接、管理、期满解矫”等方面相互配合作了具体规定。各矫正办探索出社工管理、工作考评、矫正帮教对接、矫正档案管理等工作管理机制。三是管理人性化。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特点,开展人性化管理。在个别谈话、公益劳动、集体教育等日常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主”的工作原则。矫正办帮困解难,帮助和关怀矫正对象。重视心理矫治,建立“心理诊所”。注重培养矫正对象社会责任感,为其回报社会提供机会。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还总结出“五访三谈”、“九字经”等人性化管理方法,为进一步深化此项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四是考评科学化。强化监督考核,通过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辖区民警等对矫正对象基本情况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存入矫正对象档案。出台了《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办法》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考评办法》,对社区矫正日常工作加以规范,保障考评科学化。

目前,平湖市共有监外服刑的社区矫正对象264人,并已经有116名矫正对象顺利解矫,重新回归社会,无一人重新犯罪。2007年12月,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平湖市召开,平湖工作得到了省厅领导和与会同志的高度肯定。

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007年是实施“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第一年,我局突出抓好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我市“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法律七进精品化。全面推动法律七进,同时有所侧重,力求一镇一品、一进一品。根据各镇、街道法制教育环境的基础和特点,为每一镇、街道都重点分配一项活动,要求在保证完成法律七进工作的同时,高标准完成重点项目。针对法律七进各宣传目标的特点,我局与各相关部门分别制定实施意见,前阶段,我局与相关局办共同制定了“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乡村”实施方案,并与各镇、街道协调开展“法律进企业”工作。以“法律进家庭”为载体加强闲散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二是基层民主法治上新台阶。做好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进行考核命名,今年共有14个村、8个社区被命名为第二批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着力抓好全市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工作,认真总结黄姑镇渡船桥村五星级民主法治村的创建经验,开展民主法治村绩效考核机制的探索。对全市调解干部进行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辅导讲座。对全市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进行督查。今年,当湖街道如意社区被命名为五星级“民主法治社区”。全市有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面分别达到了100%和96%,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面分别为98%和77%,民主法治村(社区)总达标率为92%。

五、继续扩大法律援助规模

我局始终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弱势群众解愁,为信访工作分流”为指导思想,将法律援助工作作为司法行政服务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来抓。一是为领导决策服务。在接待人民群众来访、来信、来电咨询时,涉及重大、紧急事项立即向领导汇报。对法律咨询的人员、内容进行分析与预测,编制专报上报,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二是为信访减压服务。法律援助中心律师积极参与市领导信访接待日,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办理信访交办案件,避免了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在处置劳资纠纷等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中,发挥职能作用,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今年以来,市法律援助中心已受理17件群体性纠纷案,受援人达661人。如曹桥街道水污染案件及平湖紫云服饰的劳动工资案件等。三是为弱势群体服务。通过法律咨询、诉讼援助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上的帮助。为讨薪农民工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对欠薪争议案件的处理。共办理涉及农民工援助案件中140件,占援助案件总数的38.4%。四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网络,在所有的镇、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组建村、社区联络员队伍。各工作站利用非诉讼调解的方式解决农村地区纠纷,目前,已办理非诉讼案件73件,占法律援助案件的21%。

今年,平湖市法律援助中心办理法律援助诉讼案件365件,其中刑事援助案件64件,民事援助案件301件,比去年提高了21.3%,作到日办一案。共接待群众来访、来信、来电咨询3804人次。

六、规范法律服务行业管理

深化“法律服务质量年”活动,提高法律服务质量,认真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题实践活动。

一是扩大律师法律服务成果。每季召律师所主任会议,律师法律服务工作总结、部署并传达有关精神。继续巩固和发挥查卷、听庭、询访等方法及作用,开展律协联络组、律师进社区等工作,在东港律师事务所进行律师业务电子化管理,天卓律师事务所建立嘉兴市律协律师文化建设的联系点。探索律师促进社会和谐新模式、新要求,开展律师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9月,召开律师论和谐交流会,26名律师提交文章进行交流,经专题评选后编印成书。二是规范法律服务所建设。针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加以整改,分阶段进行规范建设活动。针对个别所合伙人分散,服务所统一收案、收费、归档难度大的情况,招聘内勤人员,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三统一”制度;针对以往诉讼案件卷内无代理词、无庭审笔录、无结案报告的“三无”问题,各所统一思想,规范案卷管理,使“三无”成为历史;针对归档不及时的问题,采取归档后再提成工资的办法,提高办案效率,促进及时归档;针对潜在办案风险,制定更加具体的办案程序,如建立当事人证据材料交接手续、制作受理前与当事人谈话笔录、完善代签法律文书送达回执等,从程序上堵住漏洞。

七、推动内部管理标准化建设

我局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加强机关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积极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发展。

上一篇:海南景区资料简介下一篇:工会换届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