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2024-07-23

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共10篇)

篇1: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X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司法行政执法与

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汇报

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是打击违法犯罪、规范社会经济秩序所必须,对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XXX县司法局作为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严格按照上级各部门关于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县联席会议制度的要求,从规范管理公证、律师、司法鉴定法律服务的角度出发,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司法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的有效结合,现将我局就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培训,提高执法水平,认识两法衔接工作的重要性。XXX县司法局组织全体司法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不断增强依法执法能力和水平。按照市两厅转发的“实施意见”,集中对全局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了行政执法知识专项培训,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国务院发《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高检院、全国整规办、监察部、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通过培训,引导了广大司法行政执法人员对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犯罪嫌疑线索和涉嫌犯罪的案件正确处理,正确认识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二、加强执法力度,深度排查法律服务机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犯罪发现及时。XXX县司法局在推动公证、律师、司法鉴定为县域重点经济建设大力服务的同时,还严格按照法律、政策的规定和法律服务的行业要求,加大执法力度,集中整治,深度排查法律服务机构违法犯罪行为。

一是以强化质量监督为主线,全面加强法律服务质量监管。今年以来,我局先后对法律服务机构进行了不定期的案卷抽查,回访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所当事人,排查法律服务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严格办案人员责任督查,加大法律服务工作的督查力度。2011年,以法律服务规范执业检查活动为抓手,对法律服务执业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个案投诉进行特别督查,在检查中及时查找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制定XXX法律服务机构质量监控阳光执业四项制度,设立法律服务质量投诉电话、邮箱,接受当事人的投诉,加强质量监控。

三、积极推进两法衔接工作,保证主动移送犯罪案件,坚决杜绝“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的现象。

一是建立了行政执法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凡是涉及公证员、律师、司法鉴定人有违法犯罪行为需要接受法律制裁的,司法局将先行组成讨论组,对案件的定性、处罚进行讨论,严格按照讨论结果作出处罚,对讨论认为符合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案件将及时向同级侦查机关移送,并做好相关证据的保存和材料移送。二是对已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和公安机关自行发现并立案侦查的涉法律服务犯罪的案件,积极配合,为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勘验、鉴定等侦查工作提供便利。

四、积极引导公证、律师、司法鉴定为刑事司法活动服务。一是引导公证处发挥国家证明的职能优势,主动介入刑事司法活动过程中,为刑事司法提供便利,如为侦查过程中证据保全等。二是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加强律师在刑事司法活动过程中的地位,为刑事司法公正提供便利条件,严惩唯利是图,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规定,帮助不法分子颠倒黑白,伪造证据,甚至直接参与了违法活动对刑事司法造成不利影响的律师。三是强化司法鉴定规范执业管理,促使司法鉴定为刑事公证司法提供证据保障。督促司法鉴定人以专家的身份出庭作证,为刑事司法提供便利。

目前,XXX县司法局虽然在司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衔接工作内部制度建立还不够完善;二是受行政执法工作惯性的影响,在执法过程中主观偏重于行政处罚;三是还没有完整地形成的执法力量互助机制,在两法衔接过程中力量显得单一。

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一是将建立健全线索通报制度,加强案件讨论水平,建立案件移送制度;二是克服行政执法的惯性影响,明确案件定性标准,确保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送到侦查机关;三是积极同公安、检查等刑事司法部门协调,协同一致,形成合力,更好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和犯罪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XXX县司法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篇2: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

作者:陶燕飞来源:湘西工作时间:2008-12-05 11:17:18点击:940

关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实践和思考

●古丈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陶燕飞

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是打击违法犯罪、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两个基本手段。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就是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人民检察院、监察机关依法对移送案件情况进行监督;对公务人员利用职权阻挠案件移送和刑事追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工作实践,古丈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各项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衔接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查处的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明显增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刑事案件工作逐步规范化。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法律依据

200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来,国务院于2001年7月发布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了《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04年3月,高检院与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全国整规办”)、公安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2006年1月,高检院、全国整规办、监察部、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这四个法律文件的发布施行,成为行刑衔接的法规文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运行,对打击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里的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没有形成打击经济犯罪的合力。就行政执法活动而言,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行政执法活动中以罚代刑的情况严重;二是存在部门利益现象,一些行政机关多科室有处罚权,管理较混乱;三是对行政机关移送的个别案件,公安机关也作了罚款处理。就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而言,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案件信息渠道不畅,表现在有的行政执法机关对个别构成犯罪的案件不备案,传递的行政执法机关案件信息过于笼统,导致刑事司法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发案、立案、破案情况不掌握,特别是对行政处罚的重特大案件数量不掌握,无法筛选和确定有价值的线索。二是有的行政执法部门对移送刑事犯罪案件的规范没有学习,理解不深透,导致移送刑事犯罪案件不及时、不主动,导致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获取案件信息、固定证据工作相对滞后,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行政执法行为的封闭运行,容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部分“利益共同体”,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导致行政执法力度弱化,不利于打击合力的形成。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中检察院的执法监督职能

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整规办、公安部、监察部发布的四个规范性法律文件中,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为维护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中的职责,是检察机关要对行政执法和移送刑事案件进行监督。一是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移送而不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的监督。二是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涉嫌渎职犯罪的行为。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的配合与制约、充分尊重、虚心听取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的意见,严格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工作,不干涉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极力维护行政执法机关执法的公正性,预防和杜绝行政执法人员的职务犯罪现象。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连接和纽带就是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对移送时间、文书都有明确规定。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移送案件的三种方式及要注意的事项。第一,及时移送。即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对符合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制作《涉嫌犯罪移送书》,及时移送同级公安机关,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第二,抄送。对未及时移送并已作行政处罚的涉嫌犯罪案件,应于作出处罚后十日内向同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抄送《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第三,立即移送。现场查获的涉案货值或案件其他情节明显达到刑事追诉标准的,应立即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四、细化措施,形成合力,建立两个平台

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中,建立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之间重大案件信息通道具有重要作用,可确保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中,避免行政调查的局限性,使刑事司法力量尽早介入到案件查处中来。为了确保这一信息渠道的畅通,必须细化措施,形成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平台、行政执法案件备案审查和案件查询的平台。

建立联席会议平台。由检察院会同有关行政机关定期互通执法信息和情况,并就执法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相互交换意见,达成共识。通过联席会议,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明确案件承办人及行政主管的责任。我院经过了为期四个月的调查研究,与本县行政机关签订了工作制度,还与县人民政府法制办签署了《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并出台了《古丈县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我们与县人民政府法制办牵头召开了部分重要行政执法机关参加的座谈会,达成共识,形成了《会议纪要》,极大的推动行刑衔接工作的开展。

建立行政执法案件备案审查和案件查询平台。国务院《关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在行政执法案件备案审查和案件查询方面的职责和职权。从本县办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案件来看,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2008年上半年,检察机关对全县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案件进行了全面排查,共查阅案件63件137卷,建议移交司法机关2件8人,公安机关立案2件8人,立案比例不足4%。依据国务院《关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落实三件事:第一,建立2008年以来各行政执法机关应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台帐,建立行政执法档案。第二,建立2006年至2007年行政执法机关办理和处理的案件清理台账。第三,填写公安机关、检察院立案侦查、批捕、起诉、撤销案件的情况反馈表。

通过以上两个平台的建立,达到案件的全程跟踪,执法动态交流和开展业务研讨的目的,争取在工作协作力度、法律监督质量、执法效果上取得实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能快速掌握和了解各机关最新执法动态和信息,并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开展配合协作,解决因执法主体多元化引起的部门分隔问题。信息共享平台增强了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明确了工作程序,为解决市场经济领域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统一执法尺度提供了重要途径,对行政执法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确保刑事打击的力度和精度。各行政执法机关可通过信息平台了解其他机关执法中反映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先早做准备,加以配合。平台建立之后,行政执法行为不仅受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约束,更要接受刑事法律监督,这就必然促使行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依法执法,工作程序、工作措施得到较大改善。

篇3: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人民检察院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决定了其有权对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案件的过程中行政相对人涉嫌犯罪的案件进行法律监督。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强调,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 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和监察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公安机关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的立案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整顿办”、公安部、监察部等部门连续出台的多个规定具体细化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 对于人民检察院在衔接工作的监督职责也作出了规定。 (3) 人民检察院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切实督促行政执法机关依法移送涉嫌犯罪的行政案件, 强化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对涉嫌犯罪的行政案件的查处力度, 从而形成打击经济犯罪的合力。因此, 应当完善检察监督机制, 促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一、明确赋予人民检察院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权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已成为当代行政法治的重要问题, 其理论基础是行政法治思想, 行政法治思想是法治思想的组成部分, 它是根据法治的“普遍服从良法”的精神而形成的原则和原理, 也就是政府行为要受到正义之法约束。 (4) 人民检察院要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实现对行政执法的有效监督, 就必须由法律明确赋予人民检察院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权。虽然《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等规定和意见中均包含有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执法进行法律监督的部分内容, 但总体看来尚不够系统, 可操作性不强。且这些文件法律效力较低, 造成司法实践中部分行政执法机关对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不理、不配合等问题, 使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缺乏刚性。因此, 必须加强立法, 从法律的高度, 在《行政处罚法》、《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规则》、《刑事诉讼司法解释》等法律中明确赋予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机关向公安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监督权, 有对行政处罚结果的查询权、行政处罚是否合法的调查权和移送案件通知权。

对于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 有关单位、个人控告、举报、群众反映强烈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行政执法机关有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形的, 人民检察院有权就《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或《行政处罚决定书》进行审查或就案件情况进行调查, 经审查或调查后认为情况基本属实的, 人民检察院有权向行政执法机关查询案件情况、要求行政执法机关提供有关案件材料或者派员查阅案件材料,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予以配合。对于案件中的某些专业性问题, 人民检察院有权向行政执法机关咨询, 受咨询的机关应当认真研究, 及时答复。确属应当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自侦部门的案件而行政执法机关未予移送的, 人民检察院有移送案件通知权, 经检察长决定, 重大、复杂案件经检察委员会决定后, 向行政执法机关发出《涉嫌犯罪案件移送通知书》,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于三日内移送, 并将移送情况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同时, 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情况向控告或举报的单位或个人书面答复。行政执法机关经人民检察院发出移送通知后仍不移送的, 人民检察院可以向行政执法机关提出检察意见, 同时将检察意见抄送同级人民政府或其上级主管部门, 督促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有关行政执法人员涉嫌犯罪的, 依照刑法有关规定,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加强源头监督, 重视案件移送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首要环节。行政执法机关能否准确移送、及时移送直接影响着涉嫌犯罪的行政相对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以及能否使犯罪嫌疑人受到刑事处罚, 如果行政执法人员严重违纪或涉嫌犯罪, 还直接影响着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以及能否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因此, 人民检察院应加强源头监督, 确保行政执法涉嫌犯罪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

(一) 监督来源

主要来源于有关单位或个人的控告或举报。有关单位或个人对行政执法涉嫌犯罪的案件应该移送而不移送向人民检察院控告或举报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予以审查, 必要时进行调查, 向行政执法机关查询案件情况, 要求其提供有关案件材料或派员查阅案卷材料。

(二) 监督内容

主要包括行政处罚依据、理由和程序两个方面。行政处罚依据和理由包括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是否妥善保管、案件材料是否齐全、涉案物品是否采取必要措施、需要检验鉴定的是否有检验报告和鉴定意见等。程序方面主要包括案件移送是否逾期、职务犯罪线索是否移送、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是否合法、行政处罚是否恰当等。

(三) 监督手段

包括查询、调查、阅卷等。人民检察院可以查询案件情况、调查案件处理过程、约谈相关行政执法人员、听取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查阅案件材料等。

(四) 监督结果

包括移送案件通知、发出检察意见和追究刑事责任三个方面。应当移送而未移送或逾期移送的, 发出涉嫌犯罪案件移送通知书,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移送, 并将有关材料及时抄送人民检察院。行政执法机关如仍不移送的, 人民检察院有权将情况书面通知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经审查, 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本机关管辖的, 应当予以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也可以向本级或上级人民政府或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发出检察意见, 由其责令行政执法机关限期移送。应当追究行政执法人员行政责任的, 向行政执法机关发出检察意见或将证明违法违纪的事实材料移送监察机关, 行政执法机关、监察机关应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人民检察院。发现职务犯罪案件线索或材料, 应当追究行政执法人员刑事责任的, 依照刑法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案件线索或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自侦部门, 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立案查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加强结果监督, 强化立案监督

结果监督主要是针对公安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的处理结果的监督, 即立案监督, 强调的是对公安机关审查涉嫌犯罪案件的监督。公安机关对涉嫌犯罪案件进行立案侦查, 是行政执法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的第一步, 也是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最重要一环。

立案监督的启动由人民检察院、行政执法机关、有关单位及个人提起。立案监督的内容是公安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是否及时受理及立案、立案后是否久侦不结、立案后撤销案件是否适当等。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执法机关已经移送公安机关的涉嫌犯罪案件, 有权进行跟踪了解公安机关的立案情况, 对于公安机关未及时受理或立案的, 依法开展立案监督, 督促公安机关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受理或立案侦查。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 公安机关存在不予受理、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立案或不立案决定、立案后又撤销案件、久侦不结的情形, 行政执法机关有权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提请复议, 也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有关单位或个人对于公安机关对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作出的立案或不立案决定有异议的, 既可以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提请复议, 也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控告或举报。人民检察院针对公安机关不立案或立案后又撤销案件的情形, 应当及时审查, 认为应当立案侦查的, 有权向公安机关发出不予立案理由说明书。公安机关应当书面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理由不成立的, 有权通知公安机关及时立案, 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并将立案情形反馈给人民检察院并书面告知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案卷材料。行政执法机关提出立案监督建议的,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不立案理由成立的, 应当将审查结论书面告知行政执法机关。有关单位或个人提出控告或举报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审查结论或案件处理情况书面告知该单位或个人。对于公安机关立案后久侦不结的案件, 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督促, 促使刑事案件及时移送审查起诉。

四、健全衔接机制, 完善配套制度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监督内容, 要确保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案件进行有效的检察监督还需要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若干机制。

一是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依托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 投入必需的财政资金, 借鉴各地的检察实践, 研发信息共享平台, 规范操作管理系统, 明确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职责, 在加强保密工作的前提下, 实现各行政执法机关信息管理系统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信息联网共享。行政执法机关应定期将查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案件情况以及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况发至共享平台;公安机关应定期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的受理、立案、销案情况发至共享平台;人民检察院应定期将立案监督、批捕、起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的情况发至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由行政执法机关、公安司法机关设定专人负责, 及时更新案件信息和进程, 实现案件信息的及时跟踪和监督。

二是完善案件移送制度。明确规定行政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向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书、调查报告、涉案物品清单、有关检验报告或鉴定结论以及证明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证据材料, 同时明确移送期限和受理审查期限, 即应当在行政执法办案期限内作出决定并移送, 如没有规定办案期限应当自立案查处违法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移送, 侦查机关应当在受理后十日内, 重大复杂案件三十日内作出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 并书面告知行政执法机关和同级人民检察院。

三是建立重大行政违法案件公安司法机关提前介入制度。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时, 对于某些线索、迹象比较明显涉嫌犯罪的行政案件, 在掌握初步的案件线索后应当及时通知公安司法机关介入, 由其对行政机关的取证行为、内容和方式进行指引, 从而确保指控证据取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是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 由人民检察院牵头, 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 共同对行政管辖范围内涉嫌犯罪的各类行政违法案件的构成要件和刑事立案标准进行研究, 确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通畅和行政执法办案的规范性。

五是建立重大行政执法案件向人民检察院登记备案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定期将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案由、违法情形、处罚依据、处罚结果和相关证据材料名称等以书面形式汇总报检察机关登记备案, 由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案件进行检查,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逾期移送或不移送以及应当移送而不移送的情况。人民检察院发现行政执法活动违法或存在职务犯罪情形时, 向行政执法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或由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予以立案查处。

摘要:目前,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还不够到位, 需要检察机关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进行检察监督。并且, 应当从立法上明确赋予人民检察院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监督权, 着重从源头和结果两个方面加强检察监督, 重视案件移送, 强化立案监督。同时, 健全衔接机制,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关键词: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

参考文献

[1]孙康.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与转化[J].学习论坛.2012, (3) .

[2]周路阳.试论行政执法证据向刑事司法证据的转化[J].法制与社会, 2011, (3 () 下) .

篇4: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广东省质监局转变过去的行政执法观念,将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当前专项整治行动中,形成了与司法部门打假治劣的合力。近日,该局统计数据显示,3年多来,全省移送涉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达277宗,其中今年8月份以来的专项整治期间移送23宗,涉案金额过亿元,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判刑166人。通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不仅加大了质监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而且保证了权力运行的透明、公开。

近年来,广东省局针对制假售假网络化和跨境等新动向,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罪案件法律规定和立案标准》的实行,为防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职务犯罪问题发生,高度重视涉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自2004年以来,该局在全省大力推进和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对外采取主动与司法部门沟通,对内实行考核和经费补助相结合,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一方面,主动加强与司法部门的研讨和沟通,打好案件移送工作的基础,建立衔接机制。广东省局与省检察院、公安厅等单位通过制定《关于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层面入手,围绕质监部门行政执法中案件移送主体,在涉嫌犯罪案件的承办、审核、移送标准、证据效力、跟踪、协调、案卷及涉案物品移交等方面达成共识。用统一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文书,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协作工作机制。在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中,加强信息研判、查处协调、证据搜集等有力举措,逐步使案件移送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另一方面,抓好自身的严格考核,注重实效,实行办案经费补助,推动案件移送。为鼓励全省各级质监部门对达到移送标准的案件及时移送,该局将各地移送案件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行政执法的重要考核指标,年年进行比较、考核。对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案件,省局每宗给予2万元经费补助。从2005年开始,该局又决定对移送并追究了刑事责任的食品案件,每宗补助5万元。目前,广东省局对移送案件补助经费已达200万元,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各级质监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工作的开展,移送案件逐年递增。2005年移送案件与2004年同比增加了36%,2006年移送案件与2005年同比增加了25%。

为有效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全省各级质监行政部门在打假行动中,主动邀请公安部门提前介入,不仅从机制上解决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打假不力渎职犯罪的隐患,而且也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建立起了沟通便捷、防范有力、查处及时的协作机制,强化证据收集、信息交流,预防暴力抗法,提高了执法打假效能;二是与公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促进了对涉嫌犯罪案件的“现场移交”,不仅减少进入司法程序的环节,而且优化了执法资源的配置;三是实现了“开门办案、阳光执法”,解决了以罚代刑、降格处理等问题;四是扭转了过去行政处罚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少的现象,长期保持了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

篇5: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国食药监稽[2012]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当前,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已严重影响药品安全。为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公安机关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打击生产销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互衔接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

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要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认真依法履职,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工作情况,分析药品安全形势,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打假工作合作机制,提高联合打假效能,促进打假合力,增强依法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协作,规范案件移送查处工作

(一)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制售假劣药品涉嫌犯罪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积极给予配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无证生产销售药品信息、线索的,应当及时通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开展调查,及时发现、侦破涉嫌犯罪案件。

(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进行监管。发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三)公安机关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以书面形式予以受理。受理后认为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及时转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并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受理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审查。依法作出立案决定的,应当书面通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作出不立案决定或者撤销案件决定的,应当书面通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并将案卷材料及时退回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四)公安机关在侦查药品犯罪案件时,发现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法线索的,应当及时通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查处。对已进入流通渠道的假劣药品,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供信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查控措施。

(五)公安机关在查办案件中,依法提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作出检验、鉴定、认定等协助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依据职能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不收取费用。由此增加的费用,由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申请地方财政列支解决。

(六)制售假劣药品和非法经营药品等行为涉嫌犯罪应予追诉的情形,按照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三、创新机制,加强案件督办工作

(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完善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制度等,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行联合办案、联合执法等工作模式,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确定一批案情重大、影响恶劣、涉案地区多的案件实施联合挂牌督办。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或奖励;对典型案例联合进行新闻宣传。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也要建立相关的督办、奖励和新闻宣传制度,要定期举办全省性的培训交流和总结活动,努力提高办理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应当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查办假药劣药违法犯罪工作进行指导,并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听取下级部门的意见,解决存在问题,指导和帮助下级部门开展工作。

各地执行情况,请及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篇6: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关于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意见

200805141、工作衔接。

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嫌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十日内向公安机关办理有关移送手续。对已作出行政处罚但事后发现该案涉嫌犯罪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自发现之日起三日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并抄送《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现场查获的涉案货值、案件的数额或其他情节明显达到刑事追诉标准,已涉嫌犯罪,但责任人不明的,也应当立即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2、通报制度。

行政执法机关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同时,应向人民检察院书面通报移送案件的情况。

3、检察建议。

人民检察院发现行政执法机关不依法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协商,并可派员调阅、查询有关案件材料。经审查认为涉嫌犯罪应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应当督促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及时移送,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自接到通知后三日内,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必要时,可以检察建议的方式予以监督纠正。

4、信息共享。

篇7: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一、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关系

金融行政执法是指由金融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对违反金融法律、法规的行为采取的管理和处罚行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据此,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机关是国务院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制定货币政策机构, 且具有一定的执法权。

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连续性, 就是对于金融行政执法中可能涉及犯罪的案件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办理。在这个办理的过程当中, 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金融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互相衔接的机制问题。所谓刑事司法与金融行政执法的衔接, 是表示金融行政机关和公安司法机关相互配合, 将涉嫌金融犯法的行政处罚案例及时送往刑事进行立案, 进一步实现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从而构成打击犯罪的各项措施与工作机制。作为金融行政执法机构, 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来有效的促进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制衔接。

二、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未及时移交或未送达

即金融行政执法部门对于可能涉及犯罪的案件不能做到及时移送或根本不移送, 造成打击不力。有的金融行政执法机关受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 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有的金融行政执法部门刑事法律意识不强, 刑事法律水平不高, 没能及时认识到金融行政违法案件已涉嫌构成犯罪, 只是一罚了之;一些金融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定性、证据的收集和在认识和理解上所存在分歧, 导致移送困难和难以处理。不论何种方式的未及时移交或未送达, 结果都是相同的, 就是对金融犯罪案件打击力度不够。

(二) 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活动之间信息不畅

目前刑事司法机关掌握金融行政执法涉嫌犯罪案件的渠道有三种, 一是金融行政机关的移送;二是依靠人民群众的举报;三是刑事司法机构自行察觉。由于金融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的信息沟通不及时, 不能随时随地由刑事司法机关给与金融行政执法机关相关的法律指导, 再加上金融犯罪具有稍纵即逝的特征, 从而造成时过境迁, 追究刑事犯罪的难度加大。

(三) 金融行政机关执法队伍现状不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 执法人员法律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刑事处罚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责任, 是否给予某种行为以刑事处罚是极其专业的法律工作, 需要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目前, 基层金融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建设及队伍建设不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金融行政执法人员大多是从事金融业务工作人员, 自身的法律水平不高, 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所办案件是否需要移交公安司法机关。由于缺乏对刑事司法工作程序的了解和相应的实践经验, 金融行政执法人员也无法全面、准确进行复核刑事司法要求的工作, 从而在真正需要移送案件时, 却丧失了取证的最佳时机。

三、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对策

(一) 结合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法律法规, 完善刑法与有关金融法的衔接

我国由于金融业正处在上升阶段, 金融管理控制水平难以一下子提高, 金融系统的漏洞相对比较多, 金融犯罪就容易发生。从刑事立法与金融立法衔接的角度看, 我国目前刑事立法呈现了明显的滞后性。一方面金融业的日新月异,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工具, 发展更新都非常快, 金融违法犯罪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所以, 要进一步树立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法律法规, 使分散的规定集中化、集中的规定系统化、系统的规定明晰化, 进一步明确移交范围、移交标准、移交程序、移交时间和移交职责, 确保有法律依据, 从而使移送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 构建金融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信息共享机制

金融行政执法机关要确立一个内设部门, 用来专门接受金融行政执法机关所移交的案件。以这种方式, 就可以将事后发现移交变成了随时发现、随时移交。对于金融犯罪案件打击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三) 加强基层金融行政执法机构建设, 进一步提高金融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

篇8: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一、2012年以来涉及“两法衔接”案件的审理情况2012年以来,我院共审结涉及“两法衔接”案件179起,其中。案件类型复杂,涉及部门众多,总体占全部刑事案件的29.8%左右。

二、“两法衔接”实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篇9: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宋萍

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一个具体行政违法行为在既符合行政法规中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之规定,又符合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构成时,由行政执法机关将案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既涉及适用法律的严肃性、准确性,又涉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深入研究和协调解决这一衔接问题,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的法律监督职能,是法律适用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检察机关 行政执法 刑事司法

一、行、刑衔接的渊源及检察机关在其中的角色定位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渊源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简称“行、刑衔接工作”),是指在查处涉嫌犯罪的行政违法案件中,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为基点,强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互配合,确保依法追究涉嫌犯罪人员的刑事责任的办案协作制度。在执法实践中,当行政违法行为达到一定危害程度并触犯刑法时,行政违法行为就转化为刑事违法行为,从而行政执法就过渡到刑事司法。因此,行、刑衔接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二)检察机关在行、刑衔接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一部分,检察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两大司法机关中的一家,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构,通过司法程序监督执法者和其他司法者,促使其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廉政勤政。

在行、刑衔接工作中检察机关承担的任务可谓重中之重。一方面,作为监督者,检察机关要对具有行政管理权、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具有刑事立案、侦查权的司法机关等多个主体在是否应该移送,是否已接受移送,是否已立案以及立案后的诉讼过程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作为职务犯罪等案件的受理机关还直接接受、承办相应行政机关移送的贪污贿赂案、渎职案等。因此,可以说检察机关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中扮演着领衔者的角色,是贯彻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主要实行者。这一点在上述几个规范性文件中也有所体现。

二、检察机关在行、刑衔接中面临的问题

1.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有限。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信息来源渠道闭塞,对行政执法机关是否移送案件无从知晓。行政执法机关提供给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的材料往往较少,只提供其认为可以提供的材料,而不是材料的全部,当司法机关发现涉嫌犯罪情况后,很多案件已经丧失了最佳的取证时机,此时的监督显得相当无力,不利于对经济犯罪的有效遏制和打击。

2.被监督机关对衔接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虽然该项工作已经开展长达八九年之久,但有的单位至今未将该项工作列入日常考核的范围,在主观上缺乏将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意识,或者因为担心移送的案件不成案影响了工作绩效,执法过程中往往简单操作,对违法行为未作深层次的分析,偏重于行政处罚,一罚了之。

3.被监督机关对衔接制度执行不力。指导衔接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移送案件需要的材料、信息平台上录入信息的范围、内容、时间均作了规定,并要求定期向公安、检察机关对移送的案件情况报备。但在实行时,被监督者对已经建立的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向检察机关移送的备案材料不及时、不全面,一些行政执法单位虽与检察机关建立了网上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但真正有价值的线索不多,检察机关无法实时、全面地掌握行政执法机关所有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这些情况均不利于检察机关立案监督工作的开展。

4.执法机关取证不规范影响案件质量。由于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在查办案件时关注的重点不同,再加之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参差不齐,对《刑法》、《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不清楚、证据意识不强等因素,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对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界限不清晰,忽视了犯罪要件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查,错过了取证的时机,所取证据达不到刑事立案的标准,导致案件不能进入诉讼程序。

三、对检察机关在行、刑衔接中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检察机关在行、刑衔接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体制内部的问题,也有规定不科学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法律监督权的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在衔接工作中的被动地位。法律规定了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权利。然而监督权作为一项程序性权利,与决定权、裁量权这些实体性权利相比,不具有直接强制性,对被监督者的不规范行为只能以检察建议的形式予以事后的书面审查,而被监督者如果不做出任何反应,也不会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法律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如何行使没有明确规定,只强调协调配合,而没有有效的保障手段,检察机关缺少对行政执法案件的质询权和复查权,很难主动发现需要移送的案件,而行政机关移送刑事案件存在较大随意性,实践中行政执法机关遇到可能涉嫌犯罪的案件,有的主动邀请公、检两家提前介入,不邀请的则很难过问其中。

2.有关行、刑衔接的法律规范不完善。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行、刑衔接机制,但是在各类法律、行政法规或司法解释中,确立了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并由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的原则,这是行、刑相衔接机制合法性的基础。有关的联合发文主要是为了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专项行动的需要而出台的,是在法律依据尚不充分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其中各种规定和意见,没有相应的制度和实施细则来配套。行政机关是否严格执行这些规定,不具有可期待性,使得这些联合发文的效力大打折扣,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社会矛盾化解的需要,因此提高这些文件的效力和权威性非常迫切,这也是搞好行、刑衔接工作的根本前提。

3.地方经济指标、部门利益关系阻碍了检察机关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的地方行政执法机关在处理行政违法行为时考虑的不是违法者的法律责任问题,而是当地招商引资的成绩或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问题,从而对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不主动、不及时、不积极甚至抵触。致使检察机关无法全面掌握行政执法机关的办案情况,也很难保证立案监督的效果。

4.信息渠道不畅,使得监督工作落空。不单是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即使在各行政执法机关之间,也存在信息沟通的不顺畅,再加之分工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机关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出现对同一违法行为中超出自己管辖范围的事实需要进一步查清时,往往无法深入下去,进而导致案件证据无法完善,使得本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夭折。

四、检察机关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出路

基于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行政执法向刑事司法过渡过程中的检察监督显得极为必要。在目前情况下,要切实推进行、刑衔接工作,除了立法层面的努力外,检察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大有可为。

1.正确认识行、刑衔接工作中的监督权。应当看到,检察权与行政权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国家权利,检察机关在发挥监督职能时应当既积极又稳妥。

2.争取同级党委及人大的大力支持。针对检察机关在行、刑衔接工作中的实际地位,要对强大的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法律监督确实困难重重。要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长效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经济犯罪案件的自觉性,党委重视和支持是关键。因此,必须在党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由一个权威的领导小组来组织推进行、刑衔接工作的开展。成立由党委领导、检察长任组长、各行政执法机关正职和公安机关负责人任成员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领导小组,提升这项工作的权威性和工作力度。

3.继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检察机关要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有关行、刑衔接的各项制度。

(1)信息共享制度。检察院、公安机关、行政执法机关三者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通报情况信息,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情况,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情况,提请逮捕、起诉情况,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情况以及提起公诉后法院判决的情况,应当实行季度通报;各自相关的工作简报、信息应当互相交换,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应相互抄送等(2)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由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各自行政执法情况,交流执法经验,对行政违法案件与刑事犯罪案件调查、处理和移送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协调,及时解决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3)学习交流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通过联合举办业务座谈会、工作经验交流会、法律法规培训班等活动,相互学习业务知识、总结办案经验,提高执法水平。

4.大力开展提前介入和专项检查工作。检察机关对下列案件应提前介入:(1)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案件;(2)违法金额多、涉及面广、影响大的案件;(3)涉及重大人身安全、公共安全的案件,如重大食品安全案件、重大生产安全案件、重大环境污染案件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中发【2004】16号)【Z】2004年8月26日.[2]周静.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解析[J].党史文苑,2010,(04).[3]王成,朱伦,孙裔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http:///,2009,(05).参考文献:

篇10:xx县司法局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的报告

关键词:实质证据;行政执法证据;以罚代刑;信息共享;联席会议

一、行政执法证据概述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对实质证据观的扬弃

传统上一般认为证据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属性: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长期以来,在证据法学上存在两种证据观:一种是实质证据理念,认为事实本身就可以被认为是证据;另一种是形式证据理念,在强调证据客观性同时,特别强调证据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随着诉讼法学研究的深入,形式证据观在实务界得到更多的认同。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而最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48条修改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材料”取代“事实”,肯定了证据存在真假的问题,并将形式合法性作为证据采信的重要标准。同时《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52条新增加了第2款:“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这确定了行政执法证据向刑事司法的合法转换地位,行政执法证据将在刑事诉讼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行政机关先行查处中收集的证据材料,必须在刑事诉讼阶段进行转换才能适用,这就涉及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程序的衔接问题。

(二)行政执法证据的概念和类型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认为,行政执法机关是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以及其他违法行为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 施行政处罚的组织。

行政执法证据就是行政机关及行政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许多案件是由行政执法案件所转化而来,比如常见的经济犯罪案件,多是工商、税务、安监等行政部门查处违法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进而移送公安、检察机关,进入刑事司法程序。对此,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出台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 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对案件移送进行了相应规定。针对行政执法证据的规范,分散见于《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中,这些法律法规对行政执法主体的条件要求和证据收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至于行政执法证据的类型,并没有统一、完整的规定,部分行政机关自行进行了规范,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18条规定:“办案机关对案件进行调查,应当收集以下证据:(1)书证;(2)物证;(3)证人证言;(4)视听资料;(5)当事人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另外,动物卫生监 督机关等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规定中也有类似条文。可见,行政执法证据的类型也可以细分为上述书证、物证等七种类型。此外,也有学者把行政执法证据归纳为四类:原始的书证和物证;执法人员的调查笔录;当事人和证人亲笔书写的材料;视听资料。

二、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运用的现实必要性

(一)加强打击日益增多的经济犯罪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类经济纠纷和违法犯罪事件频发,拥有执法权的行

政机关在查处行政违法案件时,如果发现行为人涉嫌犯罪就需要移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如工商、环保、税务、安全监察和质量监督等部门办理的案件。移送刑事案件必然要相应地 移交行政执法过程中取得的证据材料。因为这类移交的案件往往经过了较长时间,侦查机关重新取证面临证据灭失、知情人记忆减退等困难。相反,行政机关执法方式比较灵活,能够在第一时间取得大量有价值的证据材料,这对侦查机关后续的侦查取证工作提供了引导和帮 助,部分证据材料甚至可以作为对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侦查机关忽视行政执法证据的转化应用,将会影响对经济类案件的查处力度。

(二)提高诉讼效率和节省司法成本的需要

刑事司法追求公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效率,有效率的司法更能够保证公正的实现。迟来的正义等于非正义,效率低下、成本巨大的司法不符合公正的要求。依法行政是当前行政执法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行政法律法规的完善,行政执法逐步走向规范化道路,执法过程 中取得的证据材料质量有所提高。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合理、合法地使用这些证据材料,将不同类型的证据材料转化为刑事证据,可以避免重复取证、重复鉴定,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当然,行政执法证据主要针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取证的侧重点不同于刑事证 据,而且证据的规范性较差,公安司法机关在使用中要进一步转化,变成符合刑事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

(三)实现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

中国检察制度从历史上看源于前苏联的检察制度,吸收借鉴了列宁的全面监督思想。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监督范围自然也包括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国务院出台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12条规定:“行政机关移送涉嫌犯 罪的案件,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和监察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这也强调了检察院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行政执法机关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以罚代刑”把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当作行政处罚案件处理。通过加强行政执法证据向刑事证据的转化,建立专门的协作机制,适当延伸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可以防止行政机关滥用权力。

三、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执法证据受到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限制

刑事制裁的严厉程度远远强于行政处罚,多数情况下会适用自由刑,直接影响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因此,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的要求标准更高,对取证主体、取证的程序和证据类型都进行了相应规范。刑事证据的取证过程围绕的核心是犯罪构成要件,对证据的客观 性、合法性要求更高。如果用刑事诉讼视角来看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证据材料,许多证据材料是不规范的,例如言词证据,行政执法证据的取证时间、地点、格式等都缺少详细规范,因此证据的表现形式也非常不规范。正因为行政执法证据的收集缺少严格的法律规范,中立性不强,证据内容侧重点不同,缺少细节组成证据锁链,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证据的证据效力,这也造成许多行政执法证据是无法在刑事诉讼中直接适用,必须经过相应的转化后才能符合刑事诉讼法证据标准的要求。

(二)行政执法领域的专业性强困扰司法工作人员

我国拥有行政执法权的机关有公安、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安全监察等政府机关,涉及的领域多达几十个,每个领域都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行政执法机关在本单位工作范围内收集的证据材料,大多涉及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证据内容对司法机关来说往往主次不清,大量的专业术语令司法工作人员望而却步。例如,涉及税务犯罪案件,纷繁复杂的账目和计算方式,不是一般的司法工作人员能操作的。而行政执法机关在处理具体案件时,经常需要对特定事项进行鉴定或者出具相应的调查报告,作为对具体案件定性的重要依据。目前侦查 机关能够进行的检验鉴定主要有文书检验、痕迹检验、法医学鉴定等,涉及司法会计和质量鉴定则缺少专业人才和设备。侦查机关在司法实践中不得不依赖行政执法机关的检验鉴定结

论。

(三)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案件证据移送机制不完善

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就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移送进行了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也在实践中探索移送的工作机制。但是,目前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工作中还存在信息沟通不畅、案件移送不及时、协作配合不规范等问题。此外,相关的法律规定只是框架性的,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对移送时限等问题进行详细规范。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所确定的是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已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有立案监督权,《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 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中提出了“经协商同意,(检察机关)还可以派员查阅有关案卷材料,行政执法机关应予配合”等,上述规定是非常原则的,对行政执法机关不依法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顾及部门利益,经常会“以罚代刑”,许多案件不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处理,即使移送了案件,也对刑事司法机关的后续处理消极应付,最终影响案件的司法处理进程。个别案件中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就案件定性和证据标准存在分歧,互相推诿,进而导致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或草率移送,影响案件的最终调查处理,不利于准确有效地打击犯罪。行刑衔接的不畅直接影响行政机关移送案件的侦查取证,行政执法机关取得的证据材料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实现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有效运用的途径

行政执法案件进入刑事司法环节后,行政执法机关收集的证据材料能否在侦查、起诉和审判中应用,在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中一直存在争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行政执法收集的证据地位予以肯定,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 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是刑事证据与行政执法证据毕竟在收集主体、形式和具体内容细节上存在很大差异,在司法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证据形式采取不同的调查核实方法。此外,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 关的协作,建立案件及证据材料移送衔接机制,通过规范行政执法机关执法规范化,也有助于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有效运用。

(一)实现行政执法证据向刑事证据的司法化转换原则上,行政执法证据必须经过公安司法机关的审查判断,并经过转化,必要时重新调查取证,最终形成符合刑诉法要求的证据形式。具体来说,公安司法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形式予以转化。

1.对于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和中立机构的鉴定结论,经过公安司法人员完善扣押调取手续即可。因为这类证据本身的客观性较强,没有必要将行政执法人员扣押提取的材料恢复原状后再行提取。但要注意,行政执法机关在扣押或冻结物品时,法律手续一定要完备。比 如扣押物品应该有物品保管人或是所有人的签字,如果不签字也应作出说明。也就是说,行政执法机关一定要依法扣押,把法律手续做全,再经过侦查机关的调取,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2.对于案件相关人员书写的亲笔词,需要侦查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如果这些行政执法过程中获取亲笔词经过调查,与事实相符,而且亲笔词书写者也承认其内容是真实的,就符合了证据标准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的要求,可以作为证据材料使用。

3.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制作的调查笔录,原则上不能直接当作证据材料在法庭上使用。行政执法则上不能直接当作证据材料在法庭上使用。行政执法过程中所告知的权利义务是针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后果,而刑事制裁强度远远大于行政处罚,这些内容在行

政机关取证时是没有告知的。因此,行政执法机关制作的调查笔录一般不直接提交法庭质证,而是由侦查机关依据法定程序重新制作相关笔录。当然个别情况下,证人突然死亡,而其证言非常重要,也可在法庭上质证,如果双方都无异议就可以采信。

4.对行政执法机关的勘查笔录和鉴定结论,公安司法机关要分情况对待。行政执法机关

在本单位管辖范围内拥有专业人员和设备去调查事故、勘查现场、检测检验和鉴定,其客观性比较强,某些领域的检验能力甚至高于公安司法机关,但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检验往往中立 性不足,尤其是行政机关自行鉴定出具的结论。因此,公安司法机关在向行政机关调取相关的证据材料时需要进行补强,向行政执法人员核实勘查、调查的详细过程,并形成笔录。对于行政执法机关委托社会中立鉴定机构所做的鉴定,其客观性强于有鉴定能力的行政机关 自行做的鉴定,公安司法人员要谨慎对待后一种鉴定,必要时重新鉴定。

(二)建立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工作衔接配套保障机制

刑事司法机关对行政执法案件移送进行监督,可以进一步拓展检察监督职能,进而实现对行政活动的监督,有助于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当前两机关在案件移送上衔接不畅,缺少相应的配套工作机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司法实践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入 手。

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各自掌握的信息资料,共同构建查询、交流平台,信息平台应当逐步扩展到行政执法机关,各机关把自己工作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和工作信息提供出来,实现共享,方便使用者查询。通过建立信息平台,逐步实现 行政执法案件的网上移送和受理,进行执法动态交流和业务衔接研讨,实现对案件信息流程跟踪和监控。行政执法机关应定期向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通报查处行政违法案件的情况,以及案件移送情况,方便司法机关的监督。近年来舟山市人民检察院及县区人民检察院均与纪 委、司法局以及其他行政执法机关建立了信息平台,建立联络员制度、案件通报制度,确定专人负责信息交流和协调沟通,积极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工作,并把行政执法监督平台的运用工作与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紧密结合,使行政执法监督平台能够真正发挥实效。

2.健全联席会议制度

行政机关与公安司法机关可以协商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案件及证据材料移送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座谈讨论和研究交流,加强彼此的配合协作,切实解决案件移送环节碰到的难题。公安部和农业部在2007年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农资打假中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的意见》中特别规定了农业部门与司法机关的案件会商制度:“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应加强案件进展会商协调。对重大复杂的案件,要召集农资打假各成员单位一起参加讨论,并成立专案组,共同开展调查。在调查取证和案件定性方面,必要时可征求法院、检察机关的意见,避免因证据不足或定性不准而导致应移送的案件无法移送。”另外,其他一些行政机关也对案件移送会商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例如国务院文化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局等。

3.构建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机制

检察机关作为连接行政执法机关、侦查机关和法院的中枢环节,拥有对刑事案件定性以及案件证据把握的优势。对于行政执法机关查处可能涉嫌犯罪的案件,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以主动派员提前介入,以引导行政执法机关围绕案件的定性进行收集、固定和保全证 据。《河北省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重大、有影响的涉嫌犯罪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公安机关的请求派员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参加案件讨论,审查相关案件材料,提出取证建议,并对侦查活动实施法律监督。检察机关提前介 入,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案件移送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间接监督行政执法机关,促进行政执法透明化。

为了提高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的积极性,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机关工作上的衔接,改变各地分别立法带来的衔接不统一现象,可以尝试由检察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共同出台相应规定,确定衔接的程序和注意事项,以及检察人员介入的途径和方式,并加入激励机

制,把案件移送和受理、办理情况纳入本机关的内部考核之中,把移送案件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标准。

(三)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关法律文书的标准化

上一篇:二期项目总结下一篇:活法读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