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024-07-04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精选6篇)

篇1: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每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第1课 形的魅力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2、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第2课 形体的组合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体的基本特点。

2.学会运用各种形体进行雕塑创作。

第3课 抽象雕塑

教学目标:

1.学会初步欣赏优秀的抽象雕塑作品。

2.初步了解抽象雕塑造型表现的设计要领,指导学生用线材、板材、块材等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抽象的雕塑作品,体会创作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欣赏抽象雕塑,学习构思制作抽象雕塑。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媒材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第4课 多样与统一

课时: 3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2、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对不同静物的观察。

教具学具:各种水果、文具、小器皿、写生用具

第5课 静物写生 教案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写生的意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及重要性。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掌握写生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3、体会写生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学习写生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静物。

2、学习写生的构图知识,学会用线描的表现方法。

第6课 喜怒哀乐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 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各种表情,感受不同表情五官的变化。

2、欣赏运用方法表现人物表情的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对人物表情的感性认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体验人物绘画、造型活动带来的欢乐。

教学重点:学习绘画人物的表情。即:喜、怒、哀、乐。教学难点:抓住人物表情的特点进行绘画。

第7课 夸张的脸 教案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特点,同时观察中国京剧脸谱中人物脸谱的变化特点。

2、指导根据学生自己的想象,同时模仿运用大师的表现方法和脸谱表现的特点,设计出有新意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模仿大师作品表现方法,设计有特点的作品

2、学生大胆想象,设计富有创意和夸张的形象。

第8课 十二生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用橡皮泥制作生肖动物的方法。了解十二生肖的人文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制作十二生肖的过程中,学习变形、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用橡皮泥制作出自己喜爱的或自己的生肖动物。

2、掌握橡皮泥造型的技巧,学会夸张装饰。

第9课 学画山水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2、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2、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教具学具:中国画绘画工具

第10课 风的魅力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风力玩具。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

1、利用风能,制作风能玩具。

2、如何将风能的运用和纸玩具完美结合。教具学具:竹条,薄纸、绘画工具

第11课 微观世界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省视、探究事物的另一构造世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画面,体验观察与绘画的乐趣。

3、提高学生对抽象美的认识和熏陶。教学重难点:

1、微观事物的细致观察与表现。

2、微观世界的表现。

第12课 会亮的玩具

课时:3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用电发光的原理。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会亮的玩具。

3、通过制作会亮的玩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

1、进行灯泡发光原理的解说,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结合灯泡发光原理的电路知识制作“会亮的玩具”的设计图和实物模型。

2、如何根据灯泡发光原理及各种发光源,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会亮的玩具。教具学具:制作发光的材料及玩具外观的废旧材料

第13课 电脑美术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Windows画图板中各种工具的综合使用。

2、“复制、粘贴”命令和对称图案的关系。

3、试用Windows画图板上各种上具当画笔,设计多种形式的图案,并发展成多样对称图案。

4、用Windows画图板绘制对称图案,感受电脑绘画便捷、有趣的特点,探索电脑美术学习的多样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Windows画图板制作形式多样的对称图案。

2、多样工具表现多种样式的图案。教具学具:电脑

第14课 旅游节

课型:综合 探索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科,增进学生对当地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2、小组合作调查当地旅游资源资料。

3、学生通过合作,锻炼自己的沟通合作能力,使同学之间的友谊得到加强。教学重点:

1.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及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2.知道旅游资源的分类情况,明确区分旅游节的性质。教学难点:

1、概括出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15课 舞台布景

课时:3-4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感受舞台美术设计所带来的综合艺术效果。2.尝试设计课本剧的舞台美术场景与道具、服饰,并进行排练与演出,提高学生将艺术设计与大胆实践创造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勇于艺术实践的态度,提高学生对艺术表现活动的兴趣。教材分析

舞台美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场景构思、背景设计、道具制作、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反映了设计者对于演出主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场景空间立体综合效果的把握与想象,是对各种艺术手段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体现出设计者极大的艺术设计能力和创造力。随着我国的富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文化与艺术的追求也日益强烈,各种形式的演出、晚会等成为我们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孩子们也可以从各种渠道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舞台美术,如大型广场演出、文艺晚会、电视晚会、社区演出、校园演出等。因此,每一个孩子对舞台艺术都有着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但如何引导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与欣赏舞台美术,并亲身参与到舞台美术设计的活动中,可以说不但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由于这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整体上是设计与应用,因此在具体的创作中,也可以有一些造型表现的成分,但教学的着重点应立足于对舞台美术设计的了解、感受、制作与排练演出上。教学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多个课时进行,尤其实践环节可以与学校艺术节、新年联欢演出、参赛节目的排练等相结合,从而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舞台美术的基本了解、艺术感受与设计制作。难点:组织开展以舞台美术的方式进行排练与演出活动。

第16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教具学具:课本、图片

篇2: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年级下册

第1课 水墨游戏 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感受水墨画笔、墨、纸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能学会控制水分,并能用中锋、侧锋调出不同层次的墨色。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及表现,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究的游戏中体验笔、墨、纸在水墨画中的变化,感受水墨画独特的魅力。教学难点:大胆尝试水墨画的多种表现方法,体验创造乐趣。

第2课 重重复复 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什么叫重复,并理解图形重复排列的美感。

2、学习用绘画、剪贴等方法将一个单一的图形进行重复排列,感受不同排列带来的变化。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形重复排列给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将同一图形用不同的方法、方向、顺序排列出来。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

第3课 曲曲直直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说说曲、直线及物品带给自己的感受。

2.能够用绘画、剪贴、综合等方法表现曲线、直线的画面。

3.通过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节与自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通过反复欣赏、观察使认识直、曲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利用身边的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创作一幅图 三年级下册

第4课平平稳稳 教案二

教学目的:

1.理解对称或匀衡的原理,找出我们周围的对称或均衡的物体

2.运用物体的对称或均衡原理,通过剪纸、拼贴、绘画等手段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教学重点: 理解感受物体的对称或均衡的表现形式。教学难点: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对均衡的感受。

第5课 感受声音 教案 课 型:欣赏、造型、表现、评述

[教学目的] 1. 通过教学感受声音活动,让学生依靠听觉激发美感情绪,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视觉符号的表达能力。

2. 通过学习感受声音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声音节奏的认识与表达。运用线、形、色等诸因素的重叠来体现听觉感受。感受声音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感受声音的旋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听音乐并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第6课 迷彩服 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三年级下册

1.感受图案的装饰性特点。

2.学习几种制作方法,拓展学生思维。3.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感受图案的装饰性特点。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搭配。

第7课 彩色玻璃窗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各种图片,让学生了解彩色玻璃窗的艺术特点。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各色不同的纸张材料设计玻璃窗,并学会用套色剪纸制作窗花。

3、情感目标:在观察与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动手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各种材料制作玻璃窗,掌握套色剪纸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彩色玻璃窗的造型设计及镂空的击发运用。

第8课 我的同学 教案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掌正确的观察方法。(了解、练习)(2)用线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头部特征。(练习)

(3)通过绘画,(4)增强同(5)学之间的友情。(感受)教学重点

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

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三年级下册

第9课 家乡的桥和塔

四、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六、教学难点: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第10课 我设计的一本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设计制作封面,使学生对设计的方法有所了解并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封面设计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

3、在课堂学习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教学重难点:学习如何设计、制作一本书的封面的方法。三年级下册

第11课 绒线绕绕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绒线贴画得基本制作技能。2.运用绒线贴画方法制作出丰富得作品。3.感受绒线贴画得独特魅力。教学重难点

1.是否在小组评价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得观点。2.能否以独特得审美眼光,发现同桌作品中创意之处。3.作品是否达到制作要求。第12课 甜蜜的梦 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在蜡纸层上刮出肌理效果,表现梦境。

2、培养学生的记忆、创新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尝试用刮法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用各种工具在蜡层上刮出机理效果以及画面组织。

教学准备:优秀作品、有关做梦的科学常识(录象)、油画棒、工具刀、牙签等。

第13课 金色的浮雕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可利用的锡纸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身边的各种工具将锡纸加工成立体变化的浮雕。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创新和再造能力。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下册

1、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和再造能力。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工具将锡纸加工成立体变化的浮雕。

第14课 变幻无穷的形象 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大师的作品,同时观察中国京剧中人物脸谱变化特点。

2、让学生收集各种身边的物品,运用于人物表现之中。

3、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同时模仿运用大师的表现方法和脸谱表现的特点设计有新意的人物形象。

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富有创意和夸张的表现让人物形象。第15课 我们的节日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收集描写节目场景的图片,课前去商店观察各种有特色的布置。

2、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设计出富有新意的节日景象。

3、为学生自己的节日,设计制作新颖的头饰。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节目的喜庆。

2、指导学生为自己的节日献计献策,描绘富有特色的节日景象(头饰)。

第16课 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教案】、教学目标 :

1、启发学生对未来建筑的造型展开想象。2、想象未来建筑可以建筑在哪里。三年级下册

3、指导学生表现不同造型的建筑。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对未来建筑的造型展开想象。

2、指导学生将自己所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具、学具:图片、色卡、资料、媒体等。

第17课 电脑美术 教案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Windows画图程序中绘制简洁的图案。

2、指导学生采用Windows画图程序进行复制、粘贴,组成一幅漂亮的图案。

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设计制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采用Windows画图程序创作一幅漂亮的图案(花草树木)。

教学难点:

创作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画图程序界面上各种工具的使用)。

第18课 会飞的玩具 教案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会飞玩具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造型表现,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3、让学生感受美术、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了解会飞玩具的特点,掌握制作方法,用各种材料进行造型表现。

五、教学难点:用各种材料进行大胆、夸张的造型表现。三年级下册

第19课 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况。

2、认识保护珍稀动物的意义,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学习简单的画册设计制作,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

4、通过活动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几种珍稀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况。

教学难点:学习简单的画册设计制作。

第20课 民间玩具

教案

四、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初步接触和了解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民间玩具的特色;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篇3: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遍遍读手中的课文,一遍遍看书中的插图,该如何呵护孩子们这发自心底的喜爱?大师言语幽默风趣的秘妙又在哪里呢?渐渐地,我的注意力聚焦在那些拟人化的描写上。对呀!那拟人化的姿态与性格描写,形神兼备,不正是这篇佳作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的最大秘妙吗?于是,我打算着眼于这些富有情趣的拟人化描写,设计“猜猜他是谁”“做做小名片”“比比谁最强”三个板块,以轻松、感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将学生“激活”,试着在他们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进行艺术化的穿插点拨,进而使他们能得意、得言、得法。

【第一板块】猜猜他是谁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不如其他三指窈窕”“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体态秀丽”,寥寥数笔,五个手指的形象就跃然纸上。看着这些语句,不难猜出他们是谁吧!就这么定了,以四处相关语句为谜面,来个“猜猜他是谁”的抢答游戏!

要猜谜,首先得把谜面弄清楚。让学生选择一题来读,既检查了课文朗读,又教学了“曲线”“窈窕”“堂皇”等词语;要抢答,学生自然会争先恐后、互不示弱,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真是一举多得!

然后呢?说说自己这样猜的理由,学生的目光无疑就会停留在“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体态秀丽”等拟人化的描写上,根据学生概括、提炼的重要信息,就可以给手指们做张小名片了。

最后,让学生读读名片上描写姿态的语言,五个手指的姿态与描写应该悄然入心了,接下来就能以“小名片”为依托让学生自己来概括五个手指的性格特点了。

【第二板块】做做小名片

在丰子恺的笔下,手指除了姿态不同,还有不同的特点呢!请挑选一到两根手指,默读相关的段落,学着用文中的语言把其他的特点简要地概括在名片纸上。有了前面的铺垫与示范,学生就会欣欣然拿起笔补充四张未完成的小名片。

学生会补充些什么呢?“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不对!“常与大拇指合作”?也不是。提醒他们再细细读读描写手指的段落,它们可都有奥秘呢!一静下心来读,就有发现了!都是先写姿态再写性格特点。性格特点的描写又往往都是先概述后具体。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之后,不就是写大拇指怎么个最肯吃苦嘛!“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不正是在解释前面说的食指工作复杂?“打电话、扳枪机、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这些精细活儿不也是突出了食指的“机敏”?

独自补充、全班交流修改、多媒体课件现场输入,小名片完成了,课文脉络也清楚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动一静,学习之道。默读很重要;带着思考去默读更重要。个性阅读很重要;调动全员去参与更重要。

【第三板块】比比谁最强

看着名片上各个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如果要按照能力的强弱来次比赛,谁会是冠军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找词找句,有理有据地来回答吧。

多数学生会认为是食指,因为他们会注意到两个“最多”,会注意到“等”字,甚至会借用文中的“秽物、毒物、烈物”“刀伤、烫伤、轧伤、咬伤”这两组词语来回答,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展开教学吧!

一、由言及境

1. 通过点拨、范读引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秽物、毒物、烈物”“刀伤、烫伤、轧伤、咬伤”这两组词语,体会言语的节奏。

2. 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眼前仿佛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学生头脑中也许会联想到修自行车、切菜、缠着纱布、抹去污渍、试探东西……

二、由境及人

1. 这样的食指会让你想到哪些词儿?学生不难讲到吃苦耐劳、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2. 这还是食指吗?丰子恺先生分明是在和我们聊一个吃苦耐劳、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人!

三、由人及我

1. 如果让食指自己来说这些事儿,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2. 进入情境、将自己化身为食指的学生有的可能会拍着胸脯说:“拿笔的时候,全靠我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我去试探或冒险!”有的可能会一脸骄傲地说:“秽物、毒物、烈物,我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我消受的机会最多。”还有的可能会像相声中报菜名一般,如数家珍地说:“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我,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我为主。”……

四、由我及他

1.“食指”这般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其他“手指”怎么会听得下去!让学生圈圈画画表示其他手指本领的词。

2. 经过前面做“小名片”的示范、铺垫和指导,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地进行概括、提炼了,交流整理之后可以在黑板上汇总出这样一串词。

大拇指:(胡琴)相帮扶住 (水)死力抵住 (血)拼命按住 (重东西)用劲扳住

无名指: 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

小指:掏掏耳朵抹抹鼻涕

……

3. 看着黑板,也像刚才那样展开想象,这些手指仿佛像谁?学生或许会发现:大拇指不就像位勤勤恳恳的工人吗?无名指不就像位大家闺秀吗?咦,大拇指像爸爸,无名指像妈妈,我就是那个小拇指!

4. 丰子恺用幽默风趣的笔触,赋予了手指们人一样的性格,我们能不能用声音来赋予手指们人一样的生命呢?把自己当作那根手指,互相争争功劳吧!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中的句子,提醒学生一下,这场争论就会更加有模有样、面红耳赤了!

篇4: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篇5: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单元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有不同的摆法。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重点:能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难点:

1.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第2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 的几何组合体,在操作和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但有规律可循,从而体会到摆法的多样化。

2.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知道还原物体时,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搭,在此过程中可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验证加以确认。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从而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想象、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借助空间想象还原、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页、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并能摆出多种摆法,且有规律可循。

2.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推测或摆出相应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感受摆法的确定性。在练习中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单元目标: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6.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分类的思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单元重点:

1.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单元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课时安排:七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第5页例1。教学目标:

1.通过对除法算式进行观察、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能举例加以说明。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课时

课题: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第6页例

2、例3。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

2.结合实践操作,借助集合图,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 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分别是什么。

3.在抽象概括、总结数学结论的过程中,渗透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有序、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第三课时

课题: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第9页例1。教学目标:

1.利用百数表,通过画圈、画框、观察、发现、总结,在经历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在学习活动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掌握奇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 2、5的倍数的特征和奇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第四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第10页例2。教学目标:

1.利用百数表圈画数,根据提示,通过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归纳举证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课题:2、3、5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6-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基础练习题,进一步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应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和有条有理的思考习惯。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审题中,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4.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应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会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六课时 课题: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第14页例1。教学目标:

1.学生能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再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从而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学生能自主选择方法,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制成质数表,能够辨别质数和合数。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辨别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难点:会辨别质数和合数。第七课时

课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第15页例2。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举例、说理、图示等自主探究活动,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在探索两数之和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目标:

1.在学生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单元重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单元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课时安排:十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8页例1、19页例2。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探索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表象。

2.通过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学生能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掌握求长方体棱长总和的方法。

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形成长方体的初步表象。第二课时

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0页例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探索等活动,得出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这一特征。

2.引导学生从顶点、棱、面三方面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揭示并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在操作和探究过程中,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形成正方体的初步表象。第三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第23页、24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在剪一剪、比一比等活动中,知道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面的大小相等,根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和推理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探究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应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力。

第四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六第5题、第6题、第8-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2.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判断,并求出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判断和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会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五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7页、2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实验—比较”这一线索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意义,在实物比较中揭示体积的概念。

2.利用比较两个不容易直接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体会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 方米。借助直观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类推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的意义,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第六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9页、30页内容。教学目标:

1.在理解体积意义的基础上,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具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自主根据“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计算出长方体体积,并将其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建立联系,感悟并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的推导过程。

2.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自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教学难点:在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发现长、宽、高与每 行的个数、行数、层数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建立关于公式意义的正确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七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长×宽”、“棱长×棱长”就是它们的底面积,引导学生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来计算,理解长方体和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打破对“底面积×高”的理解即“下底面的面积×高”这一定势,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即“长方体或正方体某一面的面积与这个面垂直的棱的长度相乘。”。

3.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打破对“底面积×高”的理解即“下底面的面积×高”这一定势,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即“长方体或正方体某一面的面积与这个面垂直的棱的长度相乘。”

第八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4、35页例

2、例3内容及练习八第1题和第6 题。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教学具,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索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在此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推导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整理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通过对比,加深对度量单位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3.能根据进率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4.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想象和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难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第九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5页例4及练习八第2、3、4、5、7、8题。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 根据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自主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从中感受到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2.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符合现实,可采用不同的换算策略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和检验习惯,使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第十课时

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第 38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容积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药水瓶、饮料瓶等,认识容积单位(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要用容积单位升或毫升),明确升和毫升的关系1升 =1000毫升。初步认识度量液体的工具:量筒和量杯。

2.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和实际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mL、1L的表象,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即1L=1dm³、1mL=1cm³。

3.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并要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进行转换, 从而更好地理解容积和体积的区别和联系。

4.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会合作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容积的意义,能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难点: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一课时

课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39页例6。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意义及计算的基础上,探索测量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知道用到的策略有两个:一是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二是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基本数量关系是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总体积。从中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关注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让学生认识到排水法的局限性,从而想到排沙法、测质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教学重点:掌握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第十二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第42页--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梳理和总结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三课时 课题:探索图形

教学内容:第4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省,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 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单元重点:

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2.使学生掌握用灵活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单元难点:

1.建立单位“1”的概念;建立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性,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课时安排:十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45页、4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古人的测量方法,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单位“1”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能知道一个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是由谁决定的。

3.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及分数单位。第二课时

课题: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第49页例

1、例2,50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分一分,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第三课时

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第53页例

1、例2,54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动手涂一涂的方法,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及它们的意义,掌握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以及分类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教学难点:假分数的意义以及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互化。第四课时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57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第五课时

课题: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第60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会在集合圈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不同的方法探索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简单快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让学生在探索与合作过程中,发展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探索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第六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62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巩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在探索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第七课时

课题:约分

教学内容:第65页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掌握约分的一般方法。2.理解“约分”、“最简分数”的概念,学会约分的数学形式。3.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渗透恒等变换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掌握约分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找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进行熟练的约分。第八课时 课题: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第68页例1、69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经历借助集合图,直观感知和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掌握找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找10以内两个自然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九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70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运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2.经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阅读理解、画图等方式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在操作、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将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的问题。第十课时

课题:通分

教学内容:第73页例4,74页例5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并掌握通分的一般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4.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会把两个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教学难点: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第十一课时

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第77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并能熟练正确的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

(三)单元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形,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形,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重点:通过学习活动,理解旋转的含义,感悟旋转的性质和特性。

单元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旋转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第83-84页例

1、例2、例3。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探索旋转的特性及性质。2.会运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第二课时

课题: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第87-88页例4。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平移和旋转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2.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平移和旋转知识借助方格纸完成图形运动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活动,探索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减法 单元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单元重点: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单元难点:

1.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及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第二课时

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利用直观图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加、减法进行计算。第三课时

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教学内容:第97-98页。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第四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99页例3。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体会图示在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何直观分析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会图示在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渗透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单元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单元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作用,能够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完整,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单元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判断。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 104-105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作用、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进一步体会到它们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初步学会简单绘制折线统计图。

2.在读图、画图以及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基于数据做出判断、预测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3.通过对比、选择与应用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逐步领悟到折线统计图更适合刻画连续的数据,发展学生的统计 观念。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作用,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判断。

第二课时

课 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106-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其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能够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完整,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经历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并能做出合理的推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优点,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感悟统计价值,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完整,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判断。第三课时

课 题:复习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108-1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现统计的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反映的现实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合理地进行分析、预测。

教学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判断。

第八单元 找次品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清晰、有条理地表示出逻辑推理过程。

单元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找次品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 111-112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第二课时

课题:找次品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 113-114页练习二十七。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九单元 总复习单元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图形的运动、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等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数学活动和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单元难点:学生通过梳理形成知识网络。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复习因数和倍数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四幅情境图与P116页1题,P118页1-4题。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因数、倍数的有关概念,辨析和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辨析和理解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课时

课题: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一幅情境图与P119页5题,P120页6-8题。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

复习重点:能正确地约分和通分、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复习难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三课时

课题: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9页9、10题。复习目标:

1.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

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与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重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复习难点:培养学生简算意识和应用意识。第四课时

课题: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图形的运动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一幅情境图与P116页2与P117页3题,P119页11、12题,P120页13-16题。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图形的旋转方法,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2.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复习重点:

1.能根据旋转的特征正确作图。

2.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复习难点:综合应用能分清表面积与体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与统计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3情境图与P116页2题(1)P117页第4题及指导学生完成P120-121 页“练习二十八”第15-18题及生活中的数学。

复习目标 :

1.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巩固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了解其优点及绘制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经历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巩固观察物体与统计。4.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复习重点: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篇6: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目标:

1.直观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课时:认识图形

(二)例1 教学内容:第2-3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2.在用这些形体的面画图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4.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直观认识并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认识图形 例2 教学内容: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学生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增强想象力,感受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和所拼图形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2.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2.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第1课时:十几减九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并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具体的情境,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与探索与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自己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想加算减法”和“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9,探究多种计算方法。

第2课时:十几减8 教学内容:13页 教学目标:

1.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并掌握十几减8的方法。2.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第3课时:P十几减7、6 教学内容:14-15页

1.理解几减7、6”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十几减7、6”。2.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发现规律,并运用此规律去解决十几减7、6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并实现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第4课时:十几减5、4、3、2 教学内容:17-18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地选择计算方法,独立、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熟悉并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3.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在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第5课时: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20页 教学目标:

1.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借助画图或操作理解并且分析数量关系,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分清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已知条件是多余的。

第6课时: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21-22页 教学目标:

1.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算理。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单元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初步了解分类与整理这一数学方法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求知,能试着从统计图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单元重点:

1.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与整理; 2.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提出并回答问题。单元难点: 掌握简单的统计图,运用简单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 例1按单一标准分类和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页、2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2.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知道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体验分类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进行简单的分析统计。

3.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分类、统计意识。

4.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知道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体验分类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不同标准下分类的多样性。

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 例2按不同标准分类和整理 教学内容:28-3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属于信息有关键的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体会到分类整理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内容按照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点:

1.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2.明确数位的意义。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明确数位的意义。

第1课时:《数数》 教学内容:33-3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会点数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知道10个十是100,感受“十”与“百”的关系,感受100与50、20等数的关系。2.结合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进行简单的估算。

3.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对数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认识百位及计数单位“百”,深入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拐点数的教学、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科书P35-36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学具,进一步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理解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加深 对计数单位的理解,体会计数单位“十”的作用。3.培养学生数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10个十是一百,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第3课时:读数、写数 教学内容:P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用多种方式表示数,直观感受数位、数位上的含义。2.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用几颗珠表示,几个一就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用几颗珠表示。知道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排列顺序。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在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第4课时:数的顺序 教学内容:教科书P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规律和运用规律;初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第5课时:《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42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和计数器直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具体到抽象体会 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利用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第6课时: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

教学内容: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46页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100以内的数数方法,学会运用数的组成来分 析、解答问题。

2.在生活情境中搜集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第8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P48-49页

1.深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及检查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述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过程。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单元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第1课时:人民币的认识——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53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人民币的面值、图案、颜色,初步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如: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与1分、2分、5分的硬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通过兑换活动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养成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2.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教学难点:

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第2课时:人民币的认识——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人民币的面值、图案、颜色,初步认识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2.通过换钱活动,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

3.初步感受到“元”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单位,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1.认识5元及5元以上的人民币。

2.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第3课时:人民币的认识——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57页例5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在真实的情景中,掌握人民币单名数和复名数(主要是元和角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

2.初步学会人民币的简单的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

3.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算理。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第4课时:人民币的认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分析、检验的解 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在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初步学会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的策略。

教学难点:清楚的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第5课时:人民币的认识——整理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60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让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有关的单位换算,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通过“凑钱”活动,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人民币,将人民币的认识、换算、计算等相关知识运用其中,提升思维能力。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教学重点: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元和角的换算)教学难点:元、角、分的单位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单元目标: 1.通过直观学具教学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的算理,能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式题。

2.认识小括号,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4.感受到10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价值。

单元重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含有小括号加减混合运算、连加连减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第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62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算法,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理解算理。第2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64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的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数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两位数相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第4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6页练习十五。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两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课时: 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等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2.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动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 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更好地理解算 理。

第6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2.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第7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72-73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决绝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理,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计算的能力。第8课时: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P74页例3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第9课时: 带小括号两步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75页练习17 教学目标:

1.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和本单元所学的口算。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小括号意义的认识。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熟练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小括号的意义和能力。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77页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方法。

2.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优化、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 的愉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方法。教学难点:方法的多样性及优化意识的培养。第11课时: 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78页例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可以装满几袋”这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题型的基本策略。

2.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解决问题的尝试。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应用意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减数相同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第12课时: 单元练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79页练习18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方式,巩固本单元所学习的家、减法口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意识培养学生收集、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知识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3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81页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2.进一步掌握两步加减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3.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形式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加深对加、减法算理的理解。第14课时: 单元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82页—84页 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加深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使计算更熟练。3.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目标有序地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七单元 找规律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

2.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3.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单元重点:探索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单元难点: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 问题。

第1课时:找规律——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操作等活动发现并表述图形的形状及颜色简单的排列规律。

2.在发现规律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感受“一组”重复排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第2课时:找规律——图形与数字的简单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猜测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通过观察与实践的活动体验,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起联系,认识规律中关系的多样化。3.在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教学难点: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第3课时:找规律——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猜测等活动,感受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转变成数字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要通过计算得到。(等差数列,即:后一项是前一项加或减一个固定数得到的。)

3.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理解等差数列。教学难点:探究数组中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第4课时:找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分析、交流,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能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起点”“圈一组”等具体方法)教学重点:发现珠子的排列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5课时:找规律——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90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进行拓展练习,在辨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设计有趣而多样化的练习活动,丰富规律的呈现形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第八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总复习——100以内数的复习(数的顺序、百数表、数位表、数的组成、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回顾与梳理,进一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把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增强数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数的组成,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把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2课时:总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应用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分享。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深对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第3课时:总复习——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进一步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加深它们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加深对它们特征理解,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第4课时:总复习——人民币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思考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有关单位换算,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提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5课时:总复习——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计数、填表、画图,帮助学生经历分类与整理的过程,并能根据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感受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数据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上一篇: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下一篇:安排会议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