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2024-07-08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通用8篇)

篇1: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新城二小 信息组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直以来,我校早已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现状远不如人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操作的难度,而没有深入的进行。虽然也撰写了一些文章,大多数也只是在理论方面做了研究和推断,少有具体可行的指标性的时间指导,或在研究上不够全面,有失偏颇。鉴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以期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课堂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研究成员:

成员: 丁 莉 薛肖俊 亢亚红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逐步让学生适应和应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技能。

3、通过课题研究指导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新观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初步探索出一些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4、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四、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先导,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2、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索发展性课堂教学方式。在学校的指导下,本学科根据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探索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教学方式。主要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策略探讨等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普遍性的问题。

五、研究思路、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提高自己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增进对实践及其得以进行的情境的理解而采取的自我反思探究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研究活动,有五个相连续的步骤: “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反思后再产生问题,周而复始。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

六、预期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地教学既包括多媒体教学,也包含网络教学,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我校青年教师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快,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下的新型课堂模式有较强的适应、学习能力。只有正确的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各教学环节的作用,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才能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篇2: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编号: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所在学校:蒲江县寿安中学 学科

生物

版本册数

北师大八年级上

任课教师

汪蓉

课目名称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共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能概述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等概念

1.2能概述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2.技能目标

2.1能描述基因分离规律

2.2能利用规律解答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是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建立起来的。该命题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是构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的基石。本节课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学生分析

同学们对性状遗传的规律初步涉及,有7个概念和分离规律要掌握,所以,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里灵活运用。例题和训练就必不可少。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7个概念的理解 基因分离规律

引导学生思维,构建遗传学知识基础

应用媒体搭建知识学习的平台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利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以例题进行知识训练

及时高效提供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方式方法

复习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 例题训练 课堂小结

一、性状遗传的认识

二、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三、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例题训练 总结

指导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 因的成对存在等基础知识。老师检查抽背

放幻灯,介绍性状遗传的认识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 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 学科的奠基人。1865年 发现基因分离规律。放幻灯,给出概念

等位基因: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基因。

显性基因:等位基因中占主导地位,能够得到表现的基因(大写字母如:A表示)。显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中没得 到表现的基因(a)。

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边讲解,边板书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问:有人说隐性性状是不能得到表达的性状?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以思考练习第3题为例题讲解。放幻灯,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性状表现 提问:有人说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以思考练习第2题为例题讲解。提问:子女的性状为何和父母的性状相似?

提问:父母的基因(如耳垂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给子女的? 如果不能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人生命的开始。引出: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解释:配子是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细胞。放幻灯,给出分离规律

规律:生物(人类)进行有性生殖时成对基因随成对的染色体分离而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传给她的后代。

例题: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且基因型都是Aa则子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哪些? 在幻灯上讲解解题过程

强调:子女的基因型不是指一对夫妇生四个孩子,一个为AA、两个Aa、一个为aa;而是指每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为AA的机率是25%、为Aa50%、为aa是25%。子女的表现型不是指一对夫妇生四个孩子,三个为有耳垂、一个为无耳垂;而是指每生一个孩子,有耳垂的机率是75%、无耳垂的机率是25%.进行情感教育: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我们应该孝顺父母。给出例题并分析

例题:如果没有告知你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是隐性性状;而只知道一对夫妇有耳垂,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子女。如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请指出哪个(有无耳垂)是显性性状? 讲解活动(略)

结论:有耳垂是显性性状

例题:小明能卷舌,母亲也能卷舌,但父亲不能卷舌.仅此,是否能推断能卷舌基因是显性基因?为什么? 讲解活动(略)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的成对存在和性状、相对性状等知识 回答老师抽背的问题

认真观看幻灯,听孟德尔的简介,并做好笔记 认真观看幻灯,在书上勾出等位基因的概念

在书上勾出显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大写字母如:A表示 在书上勾出显性性状的概念

在书上隐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小写字母如: a表示 在书上勾出隐性性状的概念 抄写概念之间的关系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错误。做题,聆听。

在书上勾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对两个概念加以理解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不一定。做题,聆听。

思考回答:因为有遗传 思考,回答:受精卵 聆听

观看幻灯,理解分离规律 聆听,阅读,理解

在书上勾出分离规律并将“有性生殖、成对基因、成对的染色体、分离、独立地遗传”做上重点符号 思考例题 聆听

聆听、理解

心思澎湃,感恩父亲和母亲 聆听 讨论

在本子上做题 聆听

学生上讲台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多媒体展示复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孟德尔的简介

展示等位基因的模拟图,给学生形象的认识。

把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和隐性性状5个概念用幻灯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充分理解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可以加深理解

把基因型和表现型2个概念用幻灯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并以图象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充分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加深理解

利用幻灯片模拟了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加深了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解题过程进行讲解

利用幻灯片将基因传递的机律进行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例题和解题过程进行展示,节约了时间 利用幻灯片将本节课学的知识全部展示,使学生及时回顾

板 书 设 计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孟德尔发现了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之父 二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等 位 基 因

三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课 后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利用了远程教育,在网络上广泛共享教育资源,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本节课共有7个概念和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本节课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使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

篇3: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一、教师要具备比较强的网络信息的选择和获取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地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来学习知识, 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网络教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只是被动地看和听, 还可以参与实际的模拟操作。教师讲授的材料通常是通过校园网或者Internet提供的, 学生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得知识, 而是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通过“自我构建”完成获得知识的过程。但网络资源既丰富又比较杂乱, 如果完全放任学生去获取信息, 往往花费时间较多又达不到教学目标, 因此对于每一节课, 要求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关的信息, 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设计, 使之成为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有效资源。例如, 在讲《主题网站制作》这一单元时, 需要学生分小组根据主题制作一个网站,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笔者就课前将网站所需要的素材搜集好, 作为素材包的形式让学生从网页课件上下载, 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网络信息的选择和获取的能力, 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有用的信息。

二、网络教室的建立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关键

网络教室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机房, 网络教室由教师机、学生机、控制系统和资源系统组成。它是集成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它既能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 又能提供各类丰富的学习资源, 能够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网络教室的功能包括:广播、监控管理、演示、分组教学、语音教学、传输发送、联机讨论、电子黑板、远程命令、随堂练习、考试等。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写生机传送教学信息之外, 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信息, 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教学软件自主学习, 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同学提问, 并进行网络对话。使用这种实时广播屏幕的方法, 可同时满足实时性和强制性的要求, 很方便讲课。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会促进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 往往是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 或者一半时间上理论课, 一半时间上实践课, 教师很难控制上课时间和学生的操作习惯。网络教学中, 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可以生动、直观地传达我们的教学内容, 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为轻松, 学生学得更自主。

1.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 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再利用网络资源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网上资料 (或自己查找信息) 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总结和反馈。

2. 网络环境下开展多项实践活动

学习是为了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成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 在学生中开展了多项活动。如:在讲解《网页制作》这一节课时,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个人主页, 最后由教师将优秀作品放在校园网上, 让同学们来浏览、评价、使用, 这样学生既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也可以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发现了秘密, 培养了创新能力。个别主页开设了论坛, “版主”也是由学生来担当, 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上真正就学校、班级、学生、学习展开讨论, 可以就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网络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目标要明确, 避免模式化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途径, 指导学生在网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绝不可将传统教育模式全部抛弃, 而应结合传统教育模式中优秀的部分, 融入网络教育模式中, 形成一个全新的、优秀的教育模式。

2. 要为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

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才会主动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 搜索相关小故事、图片、动画等, 将教材有机结合起来, 用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在讲《算法》这一课时, 笔者通过让学生玩《野人过河》这个小游戏, 引出算法和算法的描述, 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3. 要适当选用网络资源

面对Internet上大量的资源,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接受, 学会判别资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面对资源, 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去伪存真, 去糟粕留精华。

篇4: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核心,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尽管各种学术刊物上对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只有少数方法能应用在教学中。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学发展方向从校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从围绕着教师开展的灌输式教育逐步转变成围绕学生开展的主动式教育;从应试教育逐步转变成为素质教育。所以传统教学模式要向着探索、协作、发现、解决问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1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观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不但具有呈现知识和辅助教学功能,具有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认识的功能,还具有建立数字化教学社区的功能。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提高,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出现明显的变化,下面从媒体观、生态观以及工具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第一、媒体观。信息技术能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的平台,是师生间广泛交流的平台,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材料新媒体。

第二、生态观。现在信息技术逐步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从环境角度还是拟人化角度,信息技术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工具观。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沟通工具,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首先信息技术是交流工具。学生可以运用此工具提高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创造力;也可以运用此工具建立起技术模板,对发表的作品进行编制。其次信息技术是交流工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读者、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运用各种方式、媒介将信息传播给大众。再次、信息技术是研究工具。学生可以运用此技术从各种资源内搜索、评价、整合信息;可以对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并将成果进行汇报;可以按照某种任务的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评价,并不断更新技术。最后信息技术是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开发决策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设计

2.1 多媒體教学模式

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传统教学环境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老师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案,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CAI教学课件,运用各种媒体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此媒体既涵盖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涵盖现代化视听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这种方式提高教学的信息量,让教学更加丰富。学生从计算机、老师以及不同媒体处得到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和加工后,得到有效的知识。此模式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声形结合、图文并茂,但人机沟通的过程较小、作用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能只限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要依靠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科学性和多样性来调动。多媒体模式是围绕着教师开展的教学模式,学生仍旧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其教学地位没有改变。

2.2 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网络是较为开放的环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也是提高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环境。在此环境下,学生能够在有上网条件的任何环境中,运用计算机得到不同的信息来辅助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能运用网络向老师请教,教师没有直接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而是间接对他们进行辅导。此方式是围绕着学生开展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其特点是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向导,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要自己确定目标、制度计划、选择方法,才能获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如果只是浏览,则难以得到良好的成绩。

2.3 校园网络提供的合作学习模式

此教学模式是在校园资料库和网络较为完善的前提下,老师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和开展网上教学,在网上批改作业并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他们的学习成绩。学生可以选择分组学习,也可以个别学习,能够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此模式是提倡“合作、探究、主动”的学习模式。教学导引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得知识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建立起校园内部网络,但因为技术和资金等原因,校园网特别缺乏信息资源。在开发多媒体超文本的相关技术方面,没有与网络完善的结合起来,让信息技术与教学间的有机结合与科学利用较为缺乏。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不同教学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将三种模式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将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高效、理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在教育领域中运用信息技术,会改变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特征是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将其有序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现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据相关调查显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建立起较为成熟和科学的模式。当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还停留在运用CAI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基础阶段,距离信息与教学的完善结合还有一定差距。若想实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真正结合,就一定要开发出针对网络教学的平台,尤其是运用Web技术的协作平台,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平台对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会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带来明显的变化。

(1)信息技术环境让教学形式发生变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协作学习、分组讨论、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学生能够运用校园网络论坛开展专题讨论。

(2)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方向转变,运用校园网络开展互助、探索式学习,运用现有各种资源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与他为合作的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下扩展了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将从前静态的教材形式转变成声像具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将CAI教学课件、音像教材上传到校园网中,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进而扩展和丰富原有的书本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4)信息技术环境下转变老师的作用。老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航者。在目前信息技术背景下,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老师也不要将传授知识当作是主要目的和任务,而要将精力转向怎样制定教学方式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创新信息、利用信息、信息交流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等素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结束语

21世纪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竞争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竞争。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课程与信息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过程。设计教学关系到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等一系列问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和设计者深入研究,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推动教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李雪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8).

[2]谢智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课教学设计[J].电子制作,2014(18).

篇5: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表现,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及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然而,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厌恶和恐惧心理,究其原因: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无从下笔。因此,我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入手,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愿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他们主动、自觉地进行写作。

一、紧密结合识字教学,注意说话训练,激发兴趣。

识字是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前提。加强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因此低年级段应把识字教学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特别是升入二年级后,教学中开始出现写话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训练时帮助学生打消思想顾虑,加强指导训练。先由组词开始,引导学生说简单的话,再连句成段,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生动、更准确。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同时又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除此之外,我还充分利用朗读、背诵、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喜欢说、愿意说、大胆说。如在写看图写话《学会谦让》时,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接着又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图上都有些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选出代表回答。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要求其他学生学会倾听,比较他人与自己说话内容的不同;由于屏幕清晰,问题明确,学生一目了然,个个文思泉涌,争相举手发言。另外,在学生想不到的时候及时给予提示或建议,这样就更能激起他们说话的愿望,比起“纸上谈兵”,效果要好很多。

二、培养观察能力,加强写作练习,调动兴趣。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在低年级教学中,除了继续围绕识字教学,让学生学习语言的书面形式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加强写话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先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在开展观察活动的初期,学生中往往会出现:观察时心不在焉,东瞧瞧,西看看;有的则不会观察,杂乱无序。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内到外,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处到细节,按顺序观察静物。同学们有了观察兴趣,学会了方法,接着就可以引导他们把观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先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随后让同学们把所说的话记录在作业本上。为了促使学生们经常通过观察练习写话,还要坚持写日记,功到自然成,以后的写作能力也会有较快的提高。在组织学生完成习作《可爱的校园》时,我专门用相机拍下校园的风貌,带着学生们充分观察校园,然后以集体讨论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发现。这次观察的结果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出人意料。有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办公室最吸引人,因为在那里,辛勤工作的老师将一批批合格毕业生送入中学,可谓“桃李满天下”;有的学生认为操场上的青松最感动人,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严寒酷暑,它们总是挺直胸膛,体现出顽强不屈的傲骨作风;有的学生还发现……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在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时几乎说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物。望着满满一黑板的汇报内容,不仅是老师,甚至连学生自己也难以相信他们眼中的校园居然这么美。看来,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到作文教学中确实“势在必行”。

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积累写作的材料。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头脑空空,又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教师除了让学生完成正常的读书任务,还应该让学生结合课外,多读书、看报,可以订阅《小学生作文选》、《少年博览》等对学生身心有益的书籍,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这样才能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首先,让学生将好词、好句反复阅读,然后抄在佳句本上,并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观察顺序。其次,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学习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并适时写一些读后感想。最后,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如诵读比赛、争当“故事大王”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将一些优秀的经典的书籍用课件展现出来,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进人物的情感深处,与书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适时的进行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四、注重评优激励,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细心的观察,更需要教师在他们学习写作的道路上予以积极、适当的鼓励。“母亲节”那天,我有意识在这特定时间内,跟学生们谈起“母爱”这一永久的话题。课堂上,我说到不久前曾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说一位母亲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看老虎时,孩子不幸被老虎咬住手臂,在危机时刻,他的母亲用自己的手换回了儿子的手,孩子只是擦破点皮,可母亲的手却血肉模糊。紧接着我打开视频等与之相关的报道,很多同学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联想到世界上的每一位母亲都能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巨大的牺牲,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说一说妈妈对子女的关心与爱护。此时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和妈妈有关的故事要说。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高涨。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一一交流,此时学生那如潮水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很容易产生特别想说一说、写一写的愿望。于是借此良机,我赶紧布置一篇和妈妈有关的习作练习,写作的内容、形式不限制,只要文章充满真情实感,能打动人即可。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学生笔下的文字就如同涓涓流淌的小河一样,妈妈平时所做的点滴事情都记录了下来。这时文章读起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此时再恰到好处正确地鼓励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五、广泛实践,走向创新。

“创新”是指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充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激发小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和全面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提倡学生用学会的习作本领去为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服务。例如:为爸爸妈妈提供节日菜单,为老师、同学的生日在电台点播歌曲;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教育教学的新建议、新设想,为学校的艺术节设计标语等等,并且及时将学生的作品制作成幻灯片在班级展示出来。

篇6: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摘要】本文通过利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详实教学描述,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种主要观点,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教学观,同时阐明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物质支持,进而对该理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收获将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使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教学环境的语文教学改革,确实使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的教学形式;第二,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器”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辅导者;第三,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转变成为主动获取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第四,学生由过去只读课文、看图片、看投影等被动的阅读转变为现在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来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习;第五,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由过去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第六,教学方法也从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以上六个方面的变化,标志着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更新更深的层次,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自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更贴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一门学习哲学。其中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影响的主要观点有:

1.学生中心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专家指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观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要的;我们认为,新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有如下变化:

(1)教学思想的转变:变重“教”为重“学”,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全人发展”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要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和保证学生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

篇7: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得师生角色、习惯等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对文、音、图、形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系列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为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探究式 改变 整合

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这种新形式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新模式与新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改变

(一)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改变:

教师离开了“讲”的阵地,走下了神圣的讲坛,改变了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在这一环境下,教师不再以黑板和粉笔为武器进行“一讲到底”式的教学,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利用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和电视机,调用自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站点和智能双向闭路电视系统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可以进行“各自为主、各自为学”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探究的具体内容、对象和进程,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独立地进行视、听、说、读、写、算、画等多种方式的学习,并能随时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多种方式的研究交流。

这样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习惯改变: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同,教师讲授的对象是中等偏上的学生,面向大多数,这样在备课时只有一个教学任务,必然会使优秀的学生“吃不饱”,而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吃不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事先搜集大量的素材,制作CAI课件,并就一个教学内容制定多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教学模式下也得到了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功能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学科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模拟情境

物理学科中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所用的术语也很抽象,例如,“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理论,核反应等过程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再比如,“导体在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的原理”,学生是看不到自由电子的移动的,因此难以接受,可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这个平衡过程:将导体放入匀强电场中,用红色小球表示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由于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自由电子向导体的一端移动,最后达到静电平衡状态。该模拟实验能使学生很直观地知道其中的原理,而无需教师反复讲解。

(二)转换观察空间

中学物理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都是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因而学习起来有困难。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宏观的天体微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理解。 例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如何?”,学生对于这个情境没有生活的体验,如果通过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速度的快慢,从而准备地作出判断。

(三)转换变化速度

很多物理运动过程都是瞬间发生、稍纵即逝,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很难细致全面。计算机动画技术能很好地重视某些物理现象,且可按需要随时进行控制,或化快为慢,或暂停,实验清楚,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比如,“足球运动员将迎面而来的球反向踢出(假设运动员用的是恒力)”这个运动过程对初学加速度的学生来讲是难以分析清楚的,原因就是球的运动变化太快。但是利用计算机将球的运动过程用“慢镜头”模拟出来,则学生很容易发现足球是经过一个恒力下的匀减速运动,速度减至零后又作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四)让实验的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教室一般都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除了一些学生必做的探究实验以外,教师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软件模拟一些实验过程,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用FLASH软件演示船闸连通器原理、铁锤拔钉子的过程,电动机的线圈转动情况,用AUTHOWARE软件播放动滑轮的做功情况等等。另外,也可以利用VCD机观看实验录像片段,这样形式多样的实验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和趣味感。

(五)展现思维过程

许多物理方法,物理思维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能用实验演示,仅用语言又难以描述,可以用多媒体来辅助表达。如平抛运动一节,用计算机多媒体将平抛运动向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投影,就可以说明平抛运动等效于一个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样就将抽象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生动形象的过程描述出来,学生容易接受。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能专注地在一堆沙子前兴高采烈地玩一天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所不解。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喜欢,所以他们专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出让孩子对待所学的知识就如“那堆沙子”似的着迷,那么学习对于他们也就会象玩沙子一样的快乐。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理论,核反应等过程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由于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并积极思考起来,学生的兴趣有了,学生的思考变的积极了,学生的思维变的非常活跃,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转载请著名来自:http:///xueshenghuigongzuozongjie/学生会工作总结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转换观察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在那里听,而学生是否身心参与了教学活动很难量化出来。而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因其良好的视觉效果首先是吸引了学生,而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情自然是愿意去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能够根据孩子的不同要求提供相应的知识配置,真正做到了量体裁衣。例如中学物理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都是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因而学习起来有困难。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宏观的天体微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理解。

又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如何?”,学生对于这个情境没有生活的体验,如果通过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速度的快慢,从而准备地作出判断。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情感培养 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离不开物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离不开物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物理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单单去讲物理学的作用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效果就显得苍白而无力。而如果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其极佳的视、声觉效果,孩子们的内心会自发激起对物理学知识的渴望,对物理学家的由衷的敬佩以及人格的敬仰。例如我在讲《绪言》的时候,播放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我要学生找到那些应用与物理学有关。再联系历史想一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物理学在那些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接着我又播放了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剪缉,如牛顿、伽里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尤其在播放居里夫人时,当看到居里逝世时,学生们为英年早逝而惋惜;当看到居里夫人不屈不挠时为之敬佩;当看到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时为之震惊和叹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通过影片彻底的展现出来,同时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彻底的征服了我们的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共鸣。我想这个时候的情感培养只是三言两语即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孩子们的心灵已经产生了共鸣。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及自主合作学习

现在是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年代,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也极其有限,而在这个年代教师本身也决定不会是一本活字典,学生所有的疑问也不会在教师这里完全找到答案。而事实上,真正在学生将来工作中可以应用到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因此,学校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 目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比较差。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开学初,教师应对所有学生的物理水平进行摸底,划分学习小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协助教师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学习,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需要做的事情,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教。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提高了如何获得知识的能力。网络中蕴涵的知识是不可计量的,只要孩子们喜欢,在他们的课余时间就可以去大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课下探索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性,去其糟粕。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可以化抽象的概念于具体而生动,易于理解。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于他们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的知识更便于接受,更感兴趣,更愿意去继续探索。从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真正快乐起来。情感的培养也不再显得生硬,而是水到渠成。这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无可比拟的优势。此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并加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技术,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建网络环境下“人本主义”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 毅,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功能

篇8:网络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 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可以这样定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 运用网络资源, 在教师指导下, 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加强师生交流, 加强师生协作研讨, 优化教学过程。

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资源共享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共享资源, 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 核心是软件的共享,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 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 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 神奇的网络环境, 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 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网络教学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 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和知觉器官, 以各种形象的声音及丰富的画面, 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对学习的正效应,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例如, 讲解《信息技术必修》第三章《图片信息的加工》时, 教师从校园网上调出一幅题为《乡村美景》的电子绘画作品, 让学生欣赏。画的内容是:蓝蓝的天空, 鲜红的太阳, 碧绿的山川, 金黄的田野, 静谧的农家小院, 真可谓“乡村美景”。一位学生欣赏时, 在原画的“天空”中添了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鸟, 在“农家小院”里画了几只鸡、鸭、鹅、猎等小动物, 使画面充满了生机。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这对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更具有先进性

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 教学不再是满堂灌, 教师通过创作适当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完成一定的作业,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最后, 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完成的比较出色的作品在网上向其他同学展示, 让学生在自己同学中比较, 从同学中学习,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信息技术必修》的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时,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让学生在网络中遨游,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着手, 如从最切近自己的姓名、学校相关信息、本地区的风土人情、风云人物等着手, 自主地进行搜索信息、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锻炼, 让学生不仅学会利用学校局域网中的资源, 还会用Internet进行有效获取信息、构建自己相关的资源库、发布到自己的Blog中去。

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更加多样化

教师以“任务驱动”方式, 以某个实例为先导,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教授相关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 通过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演示, 就可以马上在自己的电脑较熟练地操作, 消化吸收本课堂的知识, 并及时反馈信息给教师。在网络教室上课, 教师也可以把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及注意事项以WEB页面的形式储存在Web服务器上, 供学生自学使用。网络教室中教师还可把全班分几个小组, 各小组成员的分配采用互补的形式, 即层次高的、中等的、低的来搭配, 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 互帮互学。让每个小组出一版电子报刊, 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就要相互协调分工, 有的要负责统筹, 有的要文本输入, 有的要负责图片处理, 等等。通过这种方式, 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好处。如在讲授《常用的Internet服务》这一内容点时, 先用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 然后派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在教学申请、发送 (含附件) 、接收E-mail或博客等内容时, 各利用两节课时间。第一节课我首先提出任务, 如要申请E-mail, 并发送有附件内容的邮件给老师, 并在收取邮件的同时, 学会邮件整理;或搜索客家山歌、客家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资料, 自行到博客中发布。然后, 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座位, 按兴趣、能力等分成小组, 然后小组内由学生自行分工, 把任务再分成子任务, 有负责文字、负责搜索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 有负责录入, 有负责版面设计, 有负责到有免费邮箱的地方或Blog网站去申请、发布, 等等。在协作过程中, 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 其同完成了任务。第二节课时, 当各小组完成后, 各小组派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做法、见解, 进行评比, 让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 学会评价、接纳和反思。

更 正

发表在本刊2012年第九期第7页的文章《试论校外教育机构中教务处的功能定位与职权范围》, 第一作者为“胡亚静”。

摘要: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更具有先进性、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更加多样化四个方面, 对网络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愿望初中八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初一主题班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