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公交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的意见

2024-07-22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公交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的意见(精选6篇)

篇1: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公交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公交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的意见

京政发〔2012〕1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深化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保障能力,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改善首都大气环境,必须进一步坚持公共交通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公益性定位,坚持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率先建成“公交城市”。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公交城市”,统筹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发展,统筹公交线网与场站设施建设,统筹公共交通高峰与平峰运输能力,统筹公共交通与其它出行方式衔接。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快捷、便利、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为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交通保障。

(二)主要目标。

提高公共交通快捷性、可达性和便利性,实现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顺畅、运行快速、换乘方便,满足市民基本出行需求,适当兼顾多样化公交出行需求的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达到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的效果。

到2015年,中心城90%以上乘客步行到最近公交车站距离不超过0.5公里,五环路内平均步行1公里即可到达轨道交通站点。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450公里以上并连续成网;地面公交平均运营速度达到18公里/小时;高峰时段公共交通乘客通勤平均出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左右。

二、主要任务

(一)编制专项规划。

编制包含首末站、中心站、换乘站和交通枢纽等在内的公交场站设施用地专项规划,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地面公交三级线网专项规划。

(二)优化公交线网。

加快建设地面公交快线网。依托高速公路和放射线道路建设快速公交通勤走廊;围绕综合交通枢纽、大型公路长途客运站和火车站、机场,布设一批快线;研究推进在三环路主路、四环路主路等中心城主要快速路、主干路施划公交专用道,布设快线;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BRT),实现朝阳路(BRT2)、安立路(BRT3)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道路设施及专用道规划

设计,实现全程中央专用道并延伸至灯控路口,建设阜石路(BRT4)、广渠路(BRT5)等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对长安街、白颐路、西单北大街等地面公交线路集中、客流量大的路段,研究推进线路优化,布设快线;完成“8”、“9”字头市郊公交线路外迁及整合,充分利用和发挥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服务功能,实现市郊公交线路在三环或四环外与地面公交快线或轨道交通线路的衔接;在通勤客流大的轨道交通线路沿线布设快线,分流轨道交通乘客。调整完善地面公交普线网。根据轨道交通新线年度开通计划,逐年调整轨道交通沿线重复公交线路,减少并行重复,实现有效衔接。根据中心城功能布局调整,及时优化调整公交普线;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城建设,调整完善郊区客运线路和新城地面公交线路,加强与市郊公交快线的衔接。

大力拓展地面公交支线网。开设以“袖珍公交”为主的地面公交支线,与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共同解决市民“一公里”出行需求问题。依托城市交通次干路、支路和断头路等微循环道路建设,围绕既有或新建居住区(含保障性住房)、商业区、开发区等城市功能区,新开、调整一批地面公交支线;加强与地面公交快线网、普线网和轨道交通线网的衔接,新开、调整一批地面公交支线。

逐步增加地面公交多样化服务方式。开设早、晚高峰运营的通勤快车,满足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的路网系统,开通社区直达、高端商务通勤快车;开通连接交通换乘结点和大型居住区的直达通勤快车;开通分流轨道交通高峰客流的通勤快车。

(三)加快设施建设。

建设公交场站。建设四惠、宋家庄、苹果园等10个规划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温泉、北七家、后沙峪等25处公交车首末站点;建设郭公庄、方庄等一批立体化地面公交停车场。完善配套设施。实施三环路主辅路改造,研究推进新兴桥等10处桥区立体换乘系统建设;建设与地面公交快线网接驳的驻车换乘停车场;建设小营、四惠、靛厂等8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一批加气站。

施划公交专用道。在京藏、京开、京港澳高速公路进入中心城路段和三环路、四环路等城市快速路以及主要客流走廊、常发拥堵路段施划公交专用道150公里,总里程达到450公里以上并连续成网;在有条件路段将公交专用道延伸至交叉口停车线,并在路口实现公交信号优先;在公交车辆上安装违章抓拍设备,加大对违法驶入公交专用道车辆的查处力度。

(四)提高科技信息化水平。

依托智能调度、一卡通数据分析、交通模型和电子站牌等技术,强化政府监管、完善企业运营、服务社会公众。建设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地面公交智能调度运营体系,在全部公交车辆上安装车载定位系统,升级完善一卡通系统功能,实现全部公交线路的实时监控、动态调度管理。完善轨道交通智能化运营体系,强化网络化运营的统一指挥、逐级负责,做好客流数据统一处理分析、票款清分清算。加强适合不同运量条件下的多种轨道交通制式研究及示范应用工作。推动公共交通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推动公共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优化公交车辆燃料结构和车型结构,推广新能源车辆、液化天然气车辆,适当发展压缩天然气车辆,对柴油车辆推广使用无硫柴油,加强车辆维护保养,确保车辆达标使用,加快老旧车辆淘汰更新。结合地面公交线路途经区域、线路类型和运营特点,通过车辆更新、新购,逐步调整形成较为合理的公交车辆燃料结构和车型结构。开展公共交通节能监测。

(五)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强化交通、财政、国资部门对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的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监管手段,督促公共交通企业优化运营方案,提高运营效率。加强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的衔接配合,在轨道交通建设阶段落实好各项运营安全保障制度。

研究改革公共交通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推行区域运营调度。探索场站建设管理与线路运营调度的适当分离,促进资源整合和专业化运营。制定和完善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运营联动机制。

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郊区县境内客运企业发展改革,转变经营模式,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对地面公交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制定提升公交安全运营和服务水平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关于《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公共汽电车运营安全管理规范》等内容的系统化培训和演练,对一线司售人员进一步细化操作规程,落实服务标准,提高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政策保障

(一)严格落实公交用地优先。

保障新建设施用地。在城市规划中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抓紧制定出台全市公交场站专项规划。规划确定的公共交通场站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规划中配套有公共交通场站的建设项目,具备入市条件时,规划部门向交通部门指定的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主体单独核发公共交通场站规划意见书,其公共交通场站用地的土地开发补偿费用纳入到上市地块的土地开发补偿费用中,其公共交通场站用地由项目开发建设主体无偿进行移交。新建主要轨道交通站点应配套规划建设公共交通场站,实行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接管、同步投入使用。在三环路以外的轨道交通站点、交通枢纽,增加市郊公交与轨道交通、市区公交的接驳换乘功能。对符合公共交通车辆通行条件的居住区,应设置公共交通线路及相应的站点。

保障既有设施用地。已投入使用的场站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确保使用权稳定。对现状使用的且规划为公共交通场站用地但尚未办理用地手续的场站,由规划部门完善规划手续,由国土部门办理用地手续,成为永久性公共交通场站。对现状使用的但规划不是公共交通场站用地的场站,由规划部门结合上位规划及实际使用需求,研究更改用地性质为公共交通场站用地的可行性,对可行的应更改为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清理移交被挪用的设施用地。对已被挪用的公共交通场站用地,由规划部门核实用地性质,由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交通、工商、城管执法等部门依法进行腾退、查处和移交。

提高用地使用效率,强化接驳换乘功能。合理布设交通枢纽场站,充分利用场站内部空间,促进场站周边土地合理利用。强化场站接驳换乘功能,在全部枢纽场站及部分中心场站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站内换乘。充分挖掘场站周边用地,建设步行和自行车接驳换乘设施,缩短换乘距离,提高换乘便捷度。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高效利用轨道交通沿线土地,适当提高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强度。推动建设立体式枢纽场站、驻车换乘停车场,提高车辆停放能力。充分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出行需求,完善公共交通枢纽场站无障碍设施。

各区县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拆迁工作。东城区、西城区的永久性公交场站面积达到需求量的50%以上,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的永久性公交场站面积达到需求量的70%以上,每个郊区县至少建成1个综合交通枢纽。

(二)切实保障公交路权优先。

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新线,完善既有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的道路设施条件,实现与其他车辆的物理隔离。完善公交专用道管理。配套建设公交优先信号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保障公交专用道上车辆优先通行,加大对违法驶入公交专用道车辆的查处力度。允许校车等在公交专用道通行。

(三)继续保持投资安排优先。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政策,加大场站设施、车辆和科技交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十二五”时期投资不低于50亿元用于地面公交场站、科技交通等设施的建设。与轨道交通站点配套规划建设的公交场站及交通配套设施(天桥、通道、驻车换乘停车场等)项目未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的,由市级安排资金予以解决。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抓紧研究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的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公共交通场站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推行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对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进行以政府为主导的综合功能开发,通过综合开发盈利部分弥补公共交通运营亏损。

(四)继续坚持财税扶持优先。

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明确财政支出范围,对实行低票价政策引起的政策性亏损继续纳入财政补贴预算,对车辆(含新能源公交车辆、液化天然气公交车辆等)和设施装备的配置与更新、燃油补助、驻车换乘停车场运营亏损等实行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对完成政府部门指令性任务和应急保障的相应支出实行财政专项经济补偿。郊区县政府结合郊区公共交通发展规模,加大对郊区公共交通的补贴力度。在坚持公共交通公益性低票价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协调运营的票制票价体系。

四、职责分工

市交通委负责统筹协调本市地面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工作;负责公交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市区两级政府推进公交场站、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公交专用道及立体换乘系统建设和项目审批,完善标志标识系统;负责交通行业科技项目的政策指导;参与交通运输方案制定,协调新闻媒体做好新开线路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面的宣传工作。

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公交专用道施划与管理、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相关工作。

市交通委路政局负责配套公交场站设施改造建设工作,督促建设单位落实施工方案,做好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建设相关工作。

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负责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方面的工作。负责公交需求调研工作,对公交线路的新开、调整进行行政审批,对多种形式的公交摆渡车给予政策指导;研究开设微循环线路、社区通勤快车、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做好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接驳工作;配合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配合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公交运营。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公交场站设施配套建设资金;负责公交场站、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公交专用道及立体换乘系统等公交优先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公交优先方面的财政扶持政策。

市规划委负责编制公交线网和场站设施规划,做好公交场站、大容量快速公交、公交专用道及立体换乘系统规划方案研究和审批工作。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提供新建小区位置及规模信息;督促开发商和业主单位建设、移交公交场站。

市国土局负责做好公交场站、立体换乘系统用地审批等相关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本市液化天然气公交车辆应用项目的扶持政策研究和实施效果的评估;负责办理液化天然气公交车辆环保目录。

市科委负责新能源公交车辆在公交行业的推进应用工作。

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地面公交方面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和推进工作。

市国资委负责公共交通企业考核监管等工作。

各区县政府负责配套设施场站拆迁工作,领导和督促区县交通委(局)做好辖区内公交线路调研,提出需求和线路优化调整方案建议,协调辖区内相关部门落实公交优先相关工作。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参与公交线路设置的可行性、合理性研究,并提供技术支持。地面公交运营企业参与公交线路需求调研,提供技术指导,编制公交运营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公交线路调研和新开、调整公交线路的具体实施。负责相应公交场站建设。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负责提供轨道交通运营情况,做好应急运输信息共享,参与地面公交与地铁联运方案编制等工作。

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轨道交通新线配套公交接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请立项和驻车换乘停车场运营管理工作。

市公联枢纽公司负责公交枢纽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为公众不同出行方式换乘创造条件,为公交运营提供场站服务保障。

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负责一卡通机具和设备的安装调试,配合提供市政交通一卡通刷卡数据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祝文贺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君永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篇2: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公交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公交优先”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达到90%以上。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特大城市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在20%以上。

三、强化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要认真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划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保证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发展的用地需求。要认真编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明确不同的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线网及设施配置、场站规模及布局等。拟建轨道交通的城市要认真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明确轨道交通的线路站点选址、沿线用地规划控制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应由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项技术论证和审查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程序报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应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送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报国务院审批。

2004年底以前,各城市人民政府要对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未按规定编制规划的,要限期完成编制工作;对已编制规划,但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修改完善,并依法报批。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规划的实施以及违反规划行为的处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设施

公共交通场站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性设施,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政府投资建设的力度,加强公共交通场站的建设。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居住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重大建设项目,应将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已投入使用的公交场、站等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要注重各种交通工具换乘枢纽的建设,以缩短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距离和时间,方便乘客换乘。

五、建设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

“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共交通优先的主要载体。要把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建设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通过设置和划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路、优先单向、逆向专用线路等,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或优先使用权。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要配套设置完善的标志、标线等标识系统,做到清晰、直观。要加强宣传教育,保证公共交通专用道不受侵犯,真正专用。要建立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的监控系统,对占用专用道、干扰公共交通正常运行的社会车辆要严肃处理。

要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减少公共交通车辆在道路交叉口的停留时间。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要建设港湾式停车站,配套建设站台设施,并合理规划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站。

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运营系统(BRT)是利用大容量的专用公共交通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运营并由专用信号控制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具有交通运量大、快捷、安全等特点,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具备条件的城市应结合城市道路网络改造,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六、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金保证。

要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的确定,既要考虑企业经营成本,也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充分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客流,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各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间也要建立合理的比价关系,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财政、价格部门建立规范的企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因价格限制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政府应给予补贴。

要建立公共财政补偿机制。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伤残军人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应予经济补偿。

篇3: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公交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和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发挥引领作用。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明确政府主导,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与文化、体育事业单位改革相衔接,坚持与完善文化、体育管理体制相衔接,制定中央与地方协同配套、操作性强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和管理规范。

培育市场主体,丰富服务供给。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与培育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力量相结合,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立足群众需求,创新购买方式。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目标,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不断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规范管理程序,注重服务实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机制,规范购买流程,稳步有序开展工作。坚持风险和责任对等原则,规范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关系,严格价格管理。加强绩效管理,完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氛围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二、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一)明确购买主体。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是承担提供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的各级行政机关。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文化与体育群团组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二)科学选定承接主体。承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主要为具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且依法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和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以及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和拟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特点,明确具体条件,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原则,科学选定承接主体。

(三)明确购买内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为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健康积极向上的,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并主动向社会公开。主要包括: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展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民办文化体育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等内容。

(四)制定指导性目录。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制定面向全国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各地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状况和财政预算安排情况,制定本地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或具体购买目录。指导性目录和具体购买目录,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五)完善购买机制。各地要建立健全方式灵活、程序规范、标准明确、结果评价、动态调整的购买机制。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地方实际,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采取购买、委托、租赁、特许经营、战略合作等各种合同方式。建立以项目选定、信息发布、组织采购、项目监管、绩效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购买流程。根据所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特点,分类制定内容明确、操作性强、便于考核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方便承接主体掌握,便于购买主体监管。加强对服务提供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和对服务成果的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结果应结合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作为付款的重要依据。建立购买价格或财政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承接主体服务内容和质量,合理确定价格,避免获取暴利。

nlc202309021004

(六)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部门预算经费或经批准的专项资金等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逐步加大现有财政资金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对新增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凡适于以购买服务实现的,原则上都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

(七)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严格遵守相关财政财务管理规定,确保购买行为公开透明、规范有效,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监管,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纳入监管体系。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应按照权责明确、规范高效的原则签订合同,严格遵照合同约定,避免出现行政干预行为。购买主体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按规定公开购买服务的相关信息,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承接主体应主动接受购买主体的监管,健全财务报告制度,严格按照服务合同履行服务任务,保证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严禁服务转包行为。

(八)加强绩效评价。健全由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的综合评审机制;加强对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价,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在绩效评价体系中,要侧重服务对象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价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作为以后年度编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预算和选择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营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文化与体育管理方式的重要抓手。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文化、财政、新闻出版广电、体育部门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强化沟通协调。各地要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协调机制,文化、财政、新闻出版广电、体育部门要密切配合,注重协调沟通,整合资源,共同研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关重要事项,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统筹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三)注重宣传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实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政策措施和流程安排,精心做好政策解读,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为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严格监督管理。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信用档案。对在购买服务实施过程中,发现承接主体不符合资质要求、歪曲服务主旨、弄虚作假、冒领财政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记入信用档案,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造成社会重大恶劣影响的,禁止再次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附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

附件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

公共文化服务

指导性目录

一、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

(一)公益性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演出与宣传

(二)公益性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与宣传

(三)公益性出版物的编辑、印刷、复制与发行

(四)公益性数字文化产品的制作与传播

(五)公益性广告的制作与传播

(六)公益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译制与传播

(七)全民健身和公益性运动训练竞赛的宣传与推广

(八)面向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

(九)其他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

二、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

(一)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含戏曲)的组织与承办

(二)公益性电影放映活动的组织与承办

(三)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与承办

(四)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含讲座)的组织与承办

(五)公益性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与承办

(六)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与承办

(七)公益性体育培训、健身指导、国民体质监测与体育锻炼标准测验达标活动的组织与承办

(八)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

(九)面向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

(十)其他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展示

(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展示

(二)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与交流展示

(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展示

(四)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展示

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

(一)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运营和管理

(二)公共美术馆、博物馆等运营和管理

(三)公共剧场(院)等运营和管理

(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接收设备的维修维护

(五)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农家书屋等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

(六)面向特殊群体提供的有线电视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七)公共体育设施、户外营地的运营和管理

(八)公共体育健身器材的维修维护和监管

(九)其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

五、民办文化体育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一)民办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二)民办演艺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票价演出

(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上网服务

(四)民办农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含书屋)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五)民办体育场馆设施、民办健身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六)其他民办文化体育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篇4: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公交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的意见

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

(建城[2004]38号)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就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公交优先”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达到90%以上。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特大城市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在20%以上。

三、强化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要认真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划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保证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发展的用地需求。要认真编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明确不同的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线网及设施配置、场站规模及布局等。拟建轨道交通的城市要认真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明确轨道交通的线路站点选址、沿线用地规划控制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应由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项技术论证和审查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程序报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应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送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报国务院审批。

2004年底以前,各城市人民政府要对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未按规定编制规划的,要限期完成编制工作;对已编制规划,但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修改完善,并依法报批。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规划的实施以及违反规划行为的处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设施

公共交通场站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性设施,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政府投资建设的力度,加强公共交通场站的建设。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居住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重大建设项目,应将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已投入使用的公交场、站等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要注重各种交通工具换乘枢纽的建设,以缩短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距离和时间,方便乘客换乘。

五、建设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

“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共交通优先的主要载体。要把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建设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通过设置和划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路、优先单向、逆向专用线路等,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或优先使用权。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要配套设置完善的标志、标线等标识系统,做到清晰、直观。要加强宣传教育,保证公共交通专用道不受侵犯,真正专用。要建立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的监控系统,对占用专用道、干扰公共交通正常运行的社会车辆要严肃处理。

要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减少公共交通车辆在道路交叉口的停留时间。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要建设港湾式停车站,配套建设站台设施,并合理规划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站。

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运营系统(BRT)是利用大容量的专用公共交通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运营并由专用信号控制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具有交通运量大、快捷、安全等特点,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具备条件的城市应结合城市道路网络改造,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六、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金保证。

要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的确定,既要考虑企业经营成本,也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充分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客流,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各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间也要建立合理的比价关系,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财政、价格部门建立规范的企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因价格限制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政府应给予补贴。

要建立公共财政补偿机制。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伤残军人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应予经济补偿。

要制定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经济政策。各城市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优惠政策应继续实行,并逐渐予以规范与完善。

七、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

要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建城[2002]272号)要求,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实行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

要深化国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改革。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八、全面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

各地要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科技进步。要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改造,以现代通讯、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出行者、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环境各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线路运行显示系统、营运调度系统、站点和停车场站管理系统,并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体,使出行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有关信息。

要加强文明行业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和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强营运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监管和保卫工作,加快地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九、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法规标准体系

要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建设,提供服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维护公共交通市场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企业服务质量,保障乘客的切身利益。要严厉查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

十、切实加强对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组织领导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按照“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的要求,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各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主要内容,突出抓好。要建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对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取得明显成绩的城市给予表彰,并定期对各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四年三月六日

篇5: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公交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2〕9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加快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有效增强了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省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服务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97号)的部署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健全组织机构,壮大基层队伍,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条件保障,全面提升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公益性定位,确保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因地制宜,提倡县办县管;坚持统筹规划,健全完善机构。

(三)目标任务。以强化公益性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为核心,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使其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精干的人员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真正发挥好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到2012年年底,在全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二、明确职能,完善管理体制

(一)明确公益性定位。要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定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并将承担的公益

能细化,具体落实到工作机构和农技人员。

(二)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进一步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其人员的业务考核及晋升应充分听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意见。有条件的地方,提倡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实行县办县管,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实现管人与管事有机统一。同一县域内机构设置的模式应保持一致。

三、稳定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一)实行人员聘用管理。要根据产业发展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拔专业技术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人员淘汰和工作流动机制。

(二)试行人员资格准入。省农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人员上岗条件和办法。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展较好、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进行人员资格准入试点。新进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相应专业学历,并通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考核。

(三)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制。广泛开展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有计划选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骨干人员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四)支持大学生到基层服务。选拔一批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聘用的人员,要落实其工资、社会保障、学费补偿等优惠政策。

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强基层条件建设。重点加强技术服务场所建设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实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满足农技人员服务需求。

(二)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创新试验示范基地的运行管理模式,将试验示范基地建成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的学习基地、农情信息的采集基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基地。

(三)加强村级农业服务站点建设。以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技术支撑,以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生产大户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逐步建立和规范村级农业服务站点。

五、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公共服务活力

(一)完善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确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有事必有岗、有岗必有责。

(二)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完善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对公共服务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实绩和农民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兑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三)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各类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的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公共服务工作新机制。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六、强化保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统筹指导全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省农业、机构编制、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各地要从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维护基层稳定的高度出发,把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

(二)落实经费保障。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

(三)强化政策扶持。切实提高乡镇农业公共人员的待遇水平,制定具体措施,确保落实到位。要落实国家有关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四)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和推广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经验和模式,着力宣传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宣传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基层农技人员扎根农村、艰苦奋斗、服务农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建功立业。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主题词:农业 机构 建设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篇6: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公交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的意见

关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

(第六稿)

目 录

一、项目建设目标....................................................3

二、项目建设原则....................................................4

(一)坚持强化服务和科学发展相结合..................................4

(二)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4

(三)坚持学校主体和多方参与相结合..................................4

三、项目建设任务....................................................4

(一)推进校企对接..................................................4

(二)探索系统培养..................................................5

(三)强化实践育人..................................................5

(四)转变人才培养方式..............................................6

(五)课程建设与改革................................................7

(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8

(七)着力实施第三方评价............................................8

四、项目建设保障....................................................9

(一)加强组织保障..................................................9

(二)健全监控机制..................................................9

(三)检查验收要求.................................................10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启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71号)精神和《批复》[1]意见,我省43所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共有86个专业已批准立项建设(立项建设名单见附件)。

依据《河北省关于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项目建设规划》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工作,提升全省高职高专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项目建设目标

主动适应河北省“十二五”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三个提升,一个增强”:即,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办学活力明显增强。立项建设专业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品牌专业,整体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1] 该《批复》尚未下达。

二、项目建设原则

(一)坚持强化服务和科学发展相结合。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河北省钢铁、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建设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三)坚持学校主体和多方参与相结合。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三、项目建设任务

(一)推进校企对接

以河北省“十二五”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实施专业建设带动计划,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带动一 批品牌专业建设,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着力推进产学对接行动计划,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探索系统培养

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推进中高职衔接行动计划,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系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积极推进“知识+技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三)强化实践育人

要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践方法,注重加强实践育人。

一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系统设计、统筹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由基础实训、综合性实训、生产性实训、创新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技术服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生产过程和技术服务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社会实践本领,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三是加强实训条件建设。积极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训室整体建设水平。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四)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卓越教学行动计划,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设计课程体系、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6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二是实施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项目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三是建设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校企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五)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紧紧围绕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新发展、新要求,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二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积极开发满足生产、管理、服 务一线急需的新课程,把行业与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教学,培养现代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是开发泛在化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纸质、网络、音像等泛在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条件的专业要积极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教材,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竞争力。

(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适应河北产业发展需要,着力推进团队建设行动计划,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创新师资管理制度。实施教师培养计划,培养行业影响力大的专业带头人,培养国家、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改革教师评聘机制,聘请有影响力的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技能大师对师生进行技能培养和技艺传授,增加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比例。在合作企业设立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与研发能力,提升高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七)着力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 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项目建设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

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设区市应成立由教育局、财政局主管领导负责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建设规划的审核上报、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和协调管理等工作。各院校成立相应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实施项目目标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方案落实到位。

2.成立项目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行(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组成,负责专业项目建设规划论证、咨询、指导、监督、检查、总结、验收等工作。

3.成立专业建设项目组。项目学校成立以系主任为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项目组,负责立项专业的方案论证、建设实施和总结评价工作。

(二)健全监控机制

1.建立统筹与协调机制。教育厅将开发河北省高职高专专业建 9 设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加强专业建设管理。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建设、多方评价的管理机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项目建设计划。

2.建立监控与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目标责任与监督制度,落实各方主体建设责任。各院校要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管理,采取随机抽查、中期检查、终期验收等措施,建立动态监控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3.推行绩效与问责机制。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管理规范、建设绩效优秀的学校,在下专业建设项目资金时给予倾斜。对违规使用专项资金及预警后不予整改,项目绩效评价差的学校,终止立项支持,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三)检查验收要求

1.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是项目实施和验收的主要依据,在建设过程中原则上不做调整,如确需对建设内容进行调整,需由项目专业建设负责人提出申请,院(校)长签署意见后,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审批。

2.项目建设负责人每年12月底提交进展报告和经费使用报告,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进展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等一同报上级主管部门。

3.项目建设期一般为2年。建设期满后,由立项单位向省教育厅、财政厅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验收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报告。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专家通过实地考察、材料审核、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验收。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表下一篇:学生代表在烈士墓前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