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目标

2024-05-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目标(共6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目标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首要明确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起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就不能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可能解决的课题上,也无从评价一堂课的质量。但目前的一些教学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的现象,无疑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次要位置,这种“师本式”的教学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圈子里“学习”,而不清楚为什么学、和为什么要这么学。而我们一些教师抛开具体年级、学生的发展,津津乐道于某个教学方法。实际上,离开了学生的发展,任何所谓高明的教学方法都是技术的堆砌,而不是教育的智慧。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下面就怎样设计好教学目标浅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的确定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片面性。为应付考试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自然的态度,对事物价值的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偏废。

二、设计有效教学目标要注意的问题。

1、要使教学目标的成功落实,最重要的是把目标整合优化。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合顺序。

(1)、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体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2)、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相结合。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控教学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准确,目标的描述一般也要采用行为描述,并使用能够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指出、比较等。但是,在研制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目标的行为描述并非十全十美,因此,人们又开始关注目标的心理描述。心理描述通常使用一些能愿感官动词,如愿意、乐于、欣赏、了解等,它的优点是概括性和完备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把握教与学总方向的作用;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即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为了使目标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都得以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应采用心理描述和行为描述相结合的思路。

(3)、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所谓多维分析,就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和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多个维度(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综合设计,是指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层面(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进行通盘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进行多维分析,又要进行综合设计。依据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简便易行,教师只要做到“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分析”的要领即可。例如,制定“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它所属的内容(空间与图形),知道上位目标(单元目标或课标中的具体目标),了解学生的特点等,然后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从知识技能维度上分析,它的主要目标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从过程方法能力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空间观念和操作能力;从情感态度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获得探究经验和成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教学目标:“经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获得数学探究的经验和成功体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操作实践能力。”这样设计出的教学目标,维度全面,叙述简洁,前后连贯,有效解决了目标片面冗长、前后脱节等问题。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

传统的教学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更多的关注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多的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生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等。需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就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就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操作﹑猜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如计算教学应不满足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倡导算法的多样化。总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每节课追求的目标。

3﹑目标设计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在当今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大。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采用的练习形式有“根据你的能力,想做哪道题就做哪道题”“用多种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巧妙”“这个同学是这么认为的,你有什么不同意见”等等。这种形式的练习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差异的开放性教学的主要体现形式。

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

岳龙中心小学 薛玉红

篇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目标

摘 要: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与方法的组合,是连接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因此,它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概括出了几点目标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全面与简洁;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04-02

一、全面与简洁相结合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如何设计全面而又简洁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就成为很多人研究的对象。有人认为,设计上位目标如学科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全面,而课时教学目标只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就可以了;也有人提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只要描述双基目标就可以了”,认为“情感目标其实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他目标之中的,“无需言传只要意会即可”(刘家宏,2005)。这些意见虽然片面偏激,但是有两点意见是可取的:第一,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第二,关注知识目标。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和前提,方法能力目标是工具和武器,情感态度目标是内驱力和政治立场”(白月桥,2004)。因此,双基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建议首先设计双基目标,再设计其他范畴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主要目标,形成课堂教学目标。以四年级上册《简单数据整理》为例,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主要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与双基目标相对应的其他范畴的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最后将选定的目标整合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就可以得出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如“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这种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制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前后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表述上有取有舍,充分体现了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的要求。

二、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要重视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描述,使用形成、养成、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体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三、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相结合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控教学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准确,目标的描述一般也要采用行为描述,并使用能够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指出、比较等。但是,在研制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目标的行为描述并非十全十美,它存在以下不足:(1)有些范畴(如情感、态度、审美、人格)的目标,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是很困难的;(2)行为目标也很难准确地反映隐性目标。如“掌握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等目标,改为行为描述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述清楚的。因此,人们又开始关注目标的心理描述。心理描述通常使用一些能愿感官动词,如愿意、乐于、欣赏、了解等,它的优点是概括性和完备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把握教与学总方向的作用;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即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为了使目标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都得以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应采用心理描述和行为描述相结合的思路。

四、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

所谓多维分析,就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和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多个维度(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综合设计,是指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层面(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进行通盘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多维分析保证了教学目标多元性与均衡性,综合设计保证了目标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保证了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前后连贯、动态整合、形成合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进行多维分析,又要进行综合设计。

篇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目标

一、重温知识的形成,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是过程和结论的统一体,学生掌握知识要以掌握其形成过程为支撑。为此,练习的第一个环节应引导学生回到知识的起点,按照学生自身获得知识的过程,再一次经历。通过练习,及时增强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论的记忆,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做准备。可以让学生独立回忆,然后同伴之间相互述说,最后,可以选择一部分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操作、述说。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的教学,这个环节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带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我们是怎样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这两个问题反思,然后让学生回忆、自语、操作等,在小组内、全班同学面前述说。

二、.辨析知识的内涵,促进对知识的坚守

知识的内涵是指知识本身的各个要素,例如“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乘以这条底的高”这个知识点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知识的名称,“底”、“乘以”、“这条底的高”叫做知识的内涵。练习的第一阶段学生已经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符号已经在头脑中留有痕迹,为了加深知识的痕迹,可以围绕其内涵并提供“扩大内涵”、“缩小内涵”、“替换内涵”等系列题目,让学生辨析是否是“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本质的追逐和坚守。

扩大内涵就是在知识的内部增加新的要素,让学生辨析。扩大内涵有两种情形:一是增添后知识的本质没有改变,仍然是知识的正确说法;二是增添后成为错误的说法,例如让学生辨析这样的题目: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由于过去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有“×2”这个因素,学生可能会将其带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通过这个题目,训练学生剔除不正确的要素,澄清知识的内涵。

缩小内涵就是减少知识中应有的要素,让学生辨析。例如: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用底乘以高。这个说法不正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乘以这条底的高”。通过训练让学生补充缺失的内涵“这条底”,培养学生全面、慎密的思维习惯。

替换内涵就是在知识要素的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要素的内容,让学生辨析。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条邻边的乘积。这个命题是不对的,而不少的同学会以为题目有合理的成分(长、正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边的乘积)整个命题就是对的。

上述的几个环节是基本环节,还可以将其优化组合形成复合式的练习题目,放置三个环节训练之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

三、解析知识的外延,练就对知识的迁移

知识的外延是指知识所涉及的具体事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这个知识,其外延就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具体问题。解析知识的外延就是让学生说明解题的依据、思路,不一定要完整解题,通过这样的过程使知识再一次被激活并被提取到当前的问题中,既巩固知识又打通知识的运用渠道,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习惯。这里的外延有两种情况:一是纯数学问题,二是生活实际问题。这个环节的内容更多的是要解决纯数学问题,生活实际问题可以在后续的相应课节来完成。这里的纯数学问题应该以基本习题为主,以基本习题为载体,围绕其提出不同的、递进的学习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说思路。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这个环节的第一小环节:可以先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图中底和对应的高的长度已经给定)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面积;第二个小环节:可以先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图中的底和高已经画出,但是没有数据,需要先测量,再计算)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面积;第三个小环节:可以先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图中的底和高没有画,需要先画出底和高,再测量,最后计算),让学生说说怎样求面积。

四、建立知识的结构,促进对知识的保持

知识的结构是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组合形式,其表面的样式是反映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点图。更多的研究表明:单一的知识难以保持,而将其与已有的知识或已有的知识结构组为一体,有利于记忆而且便于运用提取。因此,在学生已经对知识留有深刻痕迹以后,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并通过复述的方式加以巩固强化,促进知识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为以后知识的提取运用做准备。学生原有知识有两种情形:一是原有知识只是一个知识点,未形成结构;二是原有知识已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结构。这样,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成为结构也就产生两种情况:一是知识之间的融合,例如把正方形面积与其前面学习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融合。这样的融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两个知识对象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确定结构总体名称,根据不同点将结构总体分成两个部分,并用两个部分的不同点作为分支名称,将新、旧知识分别写在分支名称的右面,完成起始知识结构图的绘制(见下图1);二是知识与知识结构的融合。这里又有两种情形:(一)是新知识与原结构的分支知识处于同一级别。例如“数字3”知识点的学习以后,将其向“数字1、2”的知识结构的融合,“数字3”与结构分支知识点“1、2”是同一级别的,这样的情形需要引导学生打破原来的知识结构,重新确定标准分类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见下图2)。(二)是新知识与原结构的整体处于同一级别,例如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结构”融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长方形面积的一个分支,与长方形的面积处于同一级别,这个环节需要将新知识的名称与原来的知识结构的名称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见下图3)。知识结构建立以后,需要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练习述说,力求记住知识结构图。

原有知识:长方形面积=长×宽

新知识: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要建立的知识结构:

原有知识结构:

新知识:表示比2个物体多1个的数量符号用“3”

要建立的知识结构:

原有知识结构:

新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篇4:浅谈小学数学目标教学

关键词 目标教学 基本程序 基本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

一、目标教学的含义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没有一定的努力方向,就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不能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到需要和可能解决的课题上。事实上,无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结构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信息的反馈和矫正,都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因此,实施目标教学就是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群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为基本形式,以加强反馈为手段,以教学评价为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掌握教学目标基础上充分发展自己。

二、目标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全册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全册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在学期初集体研究教材时统一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在周教研和个人备课时制定。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制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制定课时目标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某一知识系统的有机结合部分,所以制定课时目标时,就要从全册和单元目标的整体考虑,恰当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第二、有序性原则。就是课时目标的结构要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第三、适度性原则。课时目标不宜过多,要突出教学重点,要求要合理,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达到。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测。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教学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识记,就是对某一知识点达到“认识”、“知道”、“了解”、“记住”即可。这是认知层次的最低要求。如“认知小数,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特征”等。理解,是以显示理解能力为特征,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通常用“领会”、“懂得”、“解释”、“说明”、“推导”等词语表达。如“理解分数的意义”,“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懂得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简单应用,其能力要求是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就是通常说的“运用”、“解决”、“学会”等。如“能够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小数”。综合应用,它表现为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种要求一般在“练习课”和“复习课”提出。

(二)达标教学

达标教学是指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实施目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目标教学课堂的全过程。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测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与本节教学内容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起到“搭桥”的作用。目标实施,具体步骤是:揭示新课后,出示教学目标。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学习目标的交待一般是教师口述。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要求每个学习目标的完成都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要恰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要给学生打下烙印。目标完成的如何主要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达成目标练习,这种练习不同于穿插知识点之间的问答练习,而练习的问题集中一些,练习的顺序要由浅入深,练习的方法和形式要多样化。通过练习获得反馈信息,了解目标完成得不好的对象,并进行适时地矫正。练习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中下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把群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目标达成测试,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性测试。旨在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矫正。

(三)形成性测试

形成性测试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及时评价,是实现目标教学的必要手段。进行形成性测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及时准确地获得达标教学的有关信息,了解教与学的情况。除随堂进行的测试外,还应加强单元验收,并对验收结果做认真的记录。这样就可以从客观和微观上定量地掌握学生的程度。

(四)矫正深化

目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由形成性测试得到的反馈信息可以反映出教学与目标的差距及对象,从而采取适时的矫正措施。矫正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倾向性问题,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讲解;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进行个别辅导。

三、目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解耦和教学方法。

(三)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把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结合起来。

(四)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篇5:浅谈小学数学目标尝试教学反思

目标尝试教学法具有“目标导向,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反馈矫正,综合评价”的基本特征。下面以本课题组实践的三个案例形式进行展示:对案例分别以目标尝试教学模式-----提高目标尝试教学有效性策略------应对目标尝试错误的策略------不足之处进行剖析。

【案例一】:书中自有解题术?圆锥的体积教学

(本案例参加获2011.5县目标教学新实验设计二等奖)1.教学模式

一. 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做尝试题

二. 导入新课,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亮目标

三. 进行新课→组内交流,尝试当小老师→全班交流,教师讲解→议目标 四. 课堂作业→针对目标测 五. 课堂总结

六. 课后拓展延伸

2.提高目标尝试教学有效性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尝试当小老师。

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本节课教学中让“小老师”在组内和上讲台讲课。“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知道,身边到处都有老师,自己也可为师。小老师答疑可以课堂内进行,也可以课堂外进行。课堂内,学生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担任教师角色做出解答。课堂外,安排某些学生对某部分知识认真准备,对其他同学的疑问做出解答。学生正确解答后,获得成功感,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3.应对目标尝试错误的策略------加强对比性训练,把握知识本质意义

在尝试教学中,学生完成尝试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主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步骤有两个:一是对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知识表征,二是运用认知迁移规律实施问题解决。认知迁移主要根据的是相似性原理,所以有时就会被知识之间的“表面”相似性所蒙蔽,导致负迁移的产生。通过对比性训练,就能把那些相异性因素和本质性因素分别凸显出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本质意义的概括水平有效提升。对比出真知

对于学生因错误类推所造成的思维定势,教师就要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对比训练,使学生在练习中,同中求异,辨别对错,逐步掌握解题规律。

(1)有一个圆柱与圆锥,它们的底面积比是4:5,高的比是3:4,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

(2)一块长方体木块,底面是边长为4 dm的正方形,高是9 dm,如果把它削成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把它削成最大的圆锥,学成最大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不足之处

【摘自学生的数学日记】数学老师让我们先做尝试题,自己先在书本中吸取知识、再做尝试题,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法很不错,既让我们增加了兴趣感,又可以让我们学到新知识。老师改完尝试题,发下来让我们在小组内讨论,最后推荐“小老师”全班交流。但是觉得第一次的尝试题难度高,课堂上组内交流时,不融洽,有些同学甚至会被忽略,得不到发言的权利。

【案例二】以错误素材道破玄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本课获2011.10.21县目标实验团体赛课三等奖)附后 1.教学模式

以“先学”报告单——引导学生走路,在“课堂先学”逐步过渡到“课前先学”时,其教学模式为“预设导学——课堂研讨——巩固拓展”。“预设导学”重在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预习作业,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习惯,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前提和保障;“课堂研讨”利用适合各阶层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策略以及必要的课堂作业设计包括精而优的典型题目让学生扎扎实实巩固旧知、掌握新知,获取方法和能力;“巩固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强化,包括必要的“三清”(每课清、每周清、单元清),让学生巩固和发展所学知识获得迁移,提高能力。

2.提高目标尝试教学有效性策略

培养自学能力——用学案引导学生看书

众所周知,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学案式”教学法便是以此为目的展开的,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去探究新知,去完成新课练习。他们的解题方法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是唯一的,但是一定是经过他们独立思考得出来的。这才是最可贵的地方。试想,学生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他们的自学能力能不好吗?学会了自学,将为他终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小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尝试使用“导学案”的方法,由原来只顾“教”而转变为围绕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情,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学生“主动”在动,设计一个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方向,学案式教学的优势在我们的实践中也渐渐显示出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内容比较浅显,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到底用什么样的教法是合适的。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教学,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导学案”的魅力所在。

3.应对目标尝试错误的策略-----围绕错误展开“生成教学”

没有了尝试错误,学生的学习会变得缺少刺激,了无趣味,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和做法就失去了大胆释放和继续成长的空间。从错误教起,把错误作为教学素材。如果以学生的错误“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法上的加工,就能够产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教学效应,就会由个别学生的专有资源转化成集体共享的资源。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有道是“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如能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围绕错误展开非预设性生成教学,就能收获意料之外的精彩。

在教学《平行四边的面积》时,学生尝试做先学报告单,教师在批改时,先学报告单中两个观点引起了思考:

请你辩一辩

1.吴子昊同学观点:我通过预习,我学会了平行四边形不管怎么变,面积一样。2.吴昊同学观点:我发现平行线之间内的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师:同意的为正方,不同意的为反方,双方都拿出你的论据来进行辩论,示意双方各商量2分钟,(一)辩论吴子昊观点

(正方)生: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的环节

过渡语:随愿意拿着你的剪的作品上来边说边摆?某某老师来展示风采,演示完,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教师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剪移拼法

转化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根据学生说的教师演示课件转化过程。

(反方)先让学生发表观点,当学生都难解决时,教师运用活动平行四边形教具演示过程:平行四边形通过拉动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边演示边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仔细看一看,面积变了吗?谁有办法?怎么看出来面积变了或者没变?让学生上黑板画一画,移一移。教师总结(板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拉的方法去转化,发现面积变了。小结吴子昊观点

(二)辩论吴昊观点:我发现平行四边形内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先让学生发表意见,再根据学情提供以下材料 教师出示三组幻灯片

第一组平行线内平行四边形图

结论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第二组平行线内平行四边形图

结论是:等高不等底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不相等

第三组出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图

结论是:等底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不相等

„„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论语.颜渊》中讲,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孔子说主动用正直的知识和方法去琢磨各种不正之处,能使原来不正的变正。4.不足之处 当然,我们实施目标尝试“导学案”时间较短,一切还都在摸索中进行,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去解决。

1.利用学案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有这个学案的课堂教学和没有这个学案的课堂教学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到底发生哪些变化,怎样做出变化来适应学案的教学。

2.导学案的运用,针对好学生,是很好的催化剂,更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我想这些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学法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纠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

【案例三】:指向外在形式还是指向数学教学本质?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课是2012.4.23县调研本校)附后 1.教学模式

一.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三. 出示自学指导,齐读 四. 先学 五. 后教

六. 当堂训练

2.提高目标尝试教学有效性策略

正确处理教师指导作用----当抓即抓,当放则放

从“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说起:齐读自学指导,学生看书后,教师来考考你!你有90元钱,可以买哪两件商品?

72元 54元

25元 37元

生1上黑板板演:54+37=91元,可以买一盏台灯和一个书包。(学生粉笔字写得细小)

下面后排学生实在看不清楚,这时教师无动于衷,置之不理,继续交流:同意这意见吗?在这环节纠结了5分钟。

生2:25+37=62元,可以买一个闹钟和一个书包。师:你能告诉大家这62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2:我是用验算的方法,我用62-37=25,所以25+37=62 师:呵,她想到了用验算方法,真不错!那还找回多少元呢? 生3:90-62=28元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3:我也是用验算,因为62+28=90,所以90-62=28 „„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面对课堂上意外的生成茫然不知所措。本案例教师抓住了生2的一句:我是用验算的方法,教师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是对于生1板演的字太小,智慧教师如果抓住这细节处理好,就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教学密度。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有意外发生,这时教师要懂得取舍,理智选择!

3.应对目标尝试错误的策略——反思错误

在尝试教学中,学生出错的诱因除了认知上的,就是情意上的。我们把情意不当引发的错误称之为心源性错误。大都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所造成,同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克服这种错误,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靠教师不断说教,“做作业要认真细致,不能粗心大意”“下次不能再错了”,收效甚微。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反思为什么出错了,经常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错误,介绍防止出错的经验。

我为什么错了

我错了两道题,都是不仔细造成的,67-19,我把67抄成61,第二题46+24,把+看成-了。

二(4)毛某某

我做退位减法时很大意,当十位被个位借走一个十,忘了十位要退位1。我下次一定要改过来,希望其他同学不要像我一样马虎。

二(4)王某某 学生目标尝试错误是正常的。老子认为,“万物”生长,必然会出现“枉”(不正),“枉”是普遍、必然的共性;“枉”中有“正”,“正”仅仅是“枉”的一种情况,“枉”可以转化为“正”。4.不足之处

我主观上是实验目标尝试教学,但只知道改变方式,讲究形式,没有注重教学实效性。想起蔡林森校长说:“新课改也要打假。”这是一句道破天机的智者之言。

三.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通过研究,我们课题组深切领悟到:虽然实践目标尝试教学变了外在的课堂模式,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最大的失败。老子常常教人:对于万物不要只关注其外在的形体,更重要的是发现它内在的本性。尽管万物外形各异,各具特色,但这只是表面的不同;如果把这区别于他物的特定外形认作为“己”,而看不到自身内在的本性,执于外形,与内在的自然本性相悖。如果盲目追求目标尝试模式,标新立异,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改革的方向。

目标尝试课堂要让得到有效指导的数学学习与以学定教的数学教学创新方式自然一些,再自然一些。师生“同学”,教学相长,皆做一个发展的人,在教学之路上幸福地前行?这貌似神离的教学,时效性不高,我们所追求的是教学有效性的自然之美。但是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新课改也是如此。目标尝试教学在我县犹如新兴的事物,《易经.序卦》中讲,“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意思是说有了天地后,才有万物产生,充满天地之间的是生机勃勃的新生万物。“屯”寓含了天地间一切新生事物的萌动和勃发力量,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世间,这种新兴萌动的力量是最不可逆的,新兴的事物也是最具有向上希望的。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思索丁爱平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

织里实验小学:崔琴

教案实录如下:

课前准备:

(1)师:小朋友,今天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课堂储蓄罐。

丁老师会把大家上课的好习惯用五角星来表示,咱们把好习惯一个一个的存进课堂储蓄罐„„

(2)猜谜语:①眼睛 ②钱----人名币 一: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课件播放,奖励小动物,小动物都要各自喜爱的礼 物,教师边说旁白)----这可怎么办?

生1:(小手举的高高地,迫不及待地,)发钱。生2:发钱

师:哎,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指明说)

师:钱的用处还真是挺大的,那小朋友知道现在我们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学生异 口同声地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部分人民币。(板书课题),小朋友见过人民币吧。二:新授,合作学习。

认识1元,1角,人民币单位。

师:桌子上的盒子里就有人名币,如果你认识的话,就向同桌介绍。师:谁来做光荣的小老师,介绍给大家听。生1:这是一元。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这里有一个“1”,这里有一个“圆”,合起来是“1圆”。师:谢谢你,小老师!(向学生鞠一个躬)师:“壹”是大写的1,单位是“圆”,一般写作:元。

师:这是什么?我们要爱护人民币。那么,怎么做才是爱护人民币?

师:把你们桌上的1元举起来,有的小朋友举的是这种,我们叫它纸币(齐说);硬币,新版的。

师:小朋友,看仔细啦!看大屏幕。老师这儿还有一个“1元”? 生(齐):1角

师: 1角?不是有数字1吗?

生:1后面有一个特殊的汉字“角”(板书)师:“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1元和1角虽然都有1,可是单位不同就差的远了。师:这儿还有有一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指名说)后面的三个都是几分。分也是人 民币的单位。

三、探索,认识元、角、分的进率。

师课件出示。

师:小狗,别哭,别哭,我们来帮你看一看!师:(先出示一张1角)猜一猜,小猪的信封里一共有几张1角? 生1:10张

师:咱们一起数一数。1元和10角怎么样啊?(板书:1元=10角)师:谁来安慰小狗?

师:小马的钱在信封里,都是相同的纸币,抽一张看一看,是几角?猜猜,小马有几张 5角?

生:两张。师:为什么?

生:因为5角+5角=10角

师:小猴的钱也是相同的,抽一张看一看;那么,里面一共有几张2角的? 师:只要是10角就是1元。

四、练习与巩固与提高:

1元=()角 2元=()角 10角=()元 40角元=()元

师:1元等于10角,那么1角等于多少分呢?(指名答,板书)那么要攒多少1分才是 1角啊?

播放儿歌《1分钱》,一起唱一唱。

师:盐城实验小学的朋友真了不起,不仅爱数学,而且表演也很自信,大方。小动物们 有钱了,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一起看一看。

师:小狗第一次存了两张,一共几角?第二次存了三张,一共几元几角?

师:小猪去超市买东西,棒棒糖5角一个,它该如何付钱呢?你们先在桌上摆5角前,比一比谁摆的方法多;合作的好。

展示学生摆的方法:(5角);(2角、2角、1角);(2角、1角、1角、1角);(1角、1 角、1角、1角、1角)。其中硬币和纸币的5角一样。

师:你们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付5角钱这一个的问题,多么善于思考啊,再奖励 一颗星。那咱们再去文具小柜台去看一看。

师:你们能猜一猜本子的价格吗?为什么这么猜? 师:本子的钱比铅笔贵,比尺子便宜,是几角?

师:我有1元钱,想来买东西,那么1元钱可以买这里面哪几件物品呢?

师:刚才都是只买一样的,你可以买几样?你能够买三样物品吗?1元钱够不够? 师:谁来做一次营业员?(师生展开摸拟对话)

师:一把尺子6角,给你1元,应该找我多少钱?你们想不想自己也买一买? 师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小组活动,交流。师:小营业员做的怎样呢?哪一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一下?谁听的最认真,就让谁来给她 发小红花。

生1:买了2元5角(一起数一数)

师:时间过的真快,一晃,一个月过去了,你们看,小猪把它的前全部花光了;小兔子 把它的钱存进了储蓄罐舍不得用,每天都看一看,数一数;小猴子开了一家玩具店,赚了好多钱,它还帮助了生活上有困难的小动物。小朋友,今天这个故事好听吗?你最喜欢哪一个小动物呢?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小结:

今天的表现非常好,在刚才的买卖活动中合作的特别好,这点非常的重要。这么 多的好习惯,是我们小朋友一生的财富。那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小猴是如何开店的? 思索: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制定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就这三点教学目标来说,整节课做到了真正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由于人民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比较多的,因此很多孩子对此并不是零知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课件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的新课标精神。

(2)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差异。整节课中学生多次进行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学习,一年级孩子由于思维的发展还比较慢,有些孩子在教师指名回答时站起来就忘记该说什么了,所以作为老师更应该在保孩子自信心和建立正确是数学知识两方面同时下工夫。课中丁老师在课堂巡视中就非常注意学生的合作成果,争取请合适的孩子回答合适的问题,同时更注意了学生学生思维的碰撞,做到抓重点抓难点。切合了学生的学习实际、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3)目标陈述是否便于操作,是否体现认知的层次性。丁老师在让学生当小小营业员时给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小组合作,文明购物,互相交流”。这样就对学生的活动定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知道怎么活动,要注意什么,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这样具体、明确的要求非常有必要,在丁老师这节课体现的淋漓尽致。

2.教学目标的达成

(1)教学目标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体现三维目标。

本节课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元、角、分,知道1元=10角;而且培养了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教师设计的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2)教学方法、手段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整节课中教师设计的贯穿课堂的的小故事以及课堂中的细节都体现了三维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

(3)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对难点的处理恰当。

这节课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的认识,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对难点的处理恰当。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1)丁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细致入微、在教学过程中生动准确地讲解、提问、及时的评价都是对孩子学习环境的一种熏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要产生“我要学习”的欲望,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人。

(2)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数的加减法也是进行了复习。

2.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能否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指导学生观察人民币,由国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感情

3.丁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尤为深刻

(1)整节课突出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从小动物要求发的奖品不同的这个矛盾出发,让学生思考出了一个共同的新知学习的需要,然后就把小动物发完奖金后的一系列活动出发,贯穿始终的小动物们处理奖金的方式,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孩子爱护人民币并学会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形成概念的网络系统,使教学内容结构化。

(2)内容的呈现形式或调整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一致性程度。突出问题性,如如何购物,如何当好“小小营业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的结构

丁老师这节课数学知识教授的顺序与学生认识的顺序一致;教学过程的脉络、层次清晰;各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非常自然;每一项活动的开展关联目标的非常紧密。

2.课堂教学的环节

(1)丁老师以猜谜和小动物们发奖,让学生发现了一个矛盾,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爱好,怎样才能使大家都非常满意呢?这就引出的新的知识“人民币”,导入环节就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环节如:小动物要求发的奖品不同的这个矛盾出发,引导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建立概念、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力求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

(3)练习环节能否过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技能,能否体现基础性、渐进性和发展性;通过“小小营业员”的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多角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小结作业环节能引导学生回顾概括、重点强化本课所学、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对本课学习加以评价、鼓励,对课后继续探究加以点拨,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3.课堂教学的调控

这节课中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学生即时学习的任务的关联的非常紧密;教学节奏是否疏密相间、起伏有致;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资源,教师的临场应对灵活、合理。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对低年级孩子,丁老师采用的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合理和谐地使用接受式或探究性等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活泼可爱小动物在教学课件的使用有利于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感知与思维。老师是基于学生认知的需要设计的,并使用传统的教具——黑板板书,同时也让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

2.教学方法的优化

(1)对各课堂要素的优化组合调配得当,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师学生的特点灵活、多样、流畅。

(2)教学方法的运用适度、适合,有创新之处。

五、教学效果 1.学生的参与

(1)学生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参与面非常大。(2)学生的思维有深度,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3)学习气氛愉悦,学生经常做出想学、好学的情绪反应,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学习的效果

(1)实现了预设目标,a、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b、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c、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出现生成性目标,并且达成度非常高。

(2)充分利用了一节课的每一分钟,包括课前的猜谜语活动都渗透了数学知识,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自己的收获

(3)从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中都能给学生充足的自信去学习和理解新知,这也就看出了教师关注到了学习的隐性效果,包括学习方法、能力、态度、习惯等。

上一篇:看图写话训练附例文下一篇:人教版 高二同步辅导资料u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