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2024-08-30

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共12篇)

篇1: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胜利闭幕了.这次大会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曲,谱写了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三农”问题关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富则中国强,这是个浅显的道理.中央的方针是:多与、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作 者:《太阳能》编辑部 Editorial  作者单位: 刊 名:太阳能 英文刊名:SOLAR ENERGY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暑期实践个人总结报告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沿用至今,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对能源消耗也不断增加,已经面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枯竭的压力,同时更感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走势,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能源紧缺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开源节流并重的能源发展道路。发展沼气是发展农村新能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和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是切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沼气起到了 “ 三省 ”(省电、省柴、省劳力)、“ 三增 ”(增产、增肥、增效益)、“ 一净 ”(净化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解决了农村 “ 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的难题,既解决了农民朋友缺资金、缺劳力等实际困难,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朋友收入,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新能源,顾名思义,它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即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近年来,我国不断投入科研力量和资金研究开发新能源,一部分新能源正在日益取代传统能源,成为人们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工具。据了解,太阳能利用在全国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开始尝试,效果可以说是屡试不爽的。节约了能源,利用了大自然的优势。除此,新能源的使用还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由于具有低成本、高效和低生态威胁等特点,必将在未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篇3: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罗锡文院士在致辞中指出, 开发生物质能源可以增加能源供应,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保护环境, 促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 已成为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进步的重大课题, 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为了加速生物质能利用,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生物质研发路线图, 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和相应的激励政策。我国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研发, 2005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 2007年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 我国生物质能技术和装备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底, 全国建成了农村户用沼气池3 048万口, 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4万处, 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2 700多处, 年产沼气约100亿m3。截至2007年, 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108万kW, 生物质能发电量约42.5亿kW·h。“十五”期间国家批准建设了4个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 年生产能力102万吨, 2006年产量达到了165万吨, 自2004年起, 先后在全国27个地方开展了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我国生物质能源林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2007年底全国油料林种植面积达86 667 hm2。我国发展乙醇坚持以“非粮”为主, 在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等地广泛种植木薯、甘薯、甜高粱、甘蔗等非粮作物, 建立了一批产业基地, 取得了初步成效。

他强调, 我国的生物质能源技术多数已进入了工程化试验阶段, 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工程化技术的突破和技术装备的发展, 农机行业具备生物与机械结合的优势, 具备推进生物质能源技术进步的人才、技术和装备基础, 本次论坛的召开, 必将推动我国农村废弃物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装备和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刘宪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 农村废弃物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农机化发展的新方向。积极引导农民购买秸秆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 做好农村废弃物及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 是新兴的工作领域和朝阳产业, 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光明;也是今后农机化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务必加大力度, 全面推进。从农机化角度看, 今后一个时期, 推进农村废弃物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需要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将农村废弃物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入农机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二是支持研究开发农村废弃物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三是加大农村废弃物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力度;四是加强部门联合, 开创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的新局面。

沈建辉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了江苏省制定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 介绍了法规的主要内容、监督实施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效。

论坛专题报告会分四节进行。

第一节由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协会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世青主持。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副会长张百良教授就中国农作物秸秆成型燃料及燃烧设备技术现状和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树君研究员就我国生物质能工程现状及发展作了专题报告, 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江苏省农机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徐顺年详细介绍了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情况。

第二节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敏主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秦世平研究员对我国农村废弃物开发利用现状及法规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能源生态建设处处长、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李景明高级工程师就中国沼气行业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及展望作了详细介绍。

第三节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树君研究员主持。德国农业协会 (DLG) 沼气工程专家Markus Dicke先生就德国沼气工程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专题论述,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节能炉具专业委员会主任郝芳洲研究员对农户室内空气质量、生物质炉具进行了专题介绍,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委会主任、山东大学董玉平教授对农作物秸秆热解气化技术与装备进行了探讨, 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处易维明教授对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进行了介绍。

第四节由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王峰主持。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蒋恩臣教授就生物质热解技术及其产物的利用进行了阐述,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张玉华研究员就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装备作了详细介绍,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沈其荣教授对生物质有机肥料标准化生产技术、工艺与装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南京林业大学朱典想教授就林木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进行了产业化推进的介绍,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书记张洪熙研究员就全量麦秸还田轻简稻作集成技术进行了论述。

篇4: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北京市开展新农村建设两年以来,市政府聚集多部门资金10多亿元投入到“三起来”工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发展方针,以“生态优先、服务郊区、富裕农民”为宗旨,以“改善郊区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保护京郊农业生态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以“自然资源和自有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手段,引进、开发了一大批适合北京农村特点的能源利用技术,并在北京郊区进行广泛推广。

两年来,围绕“亮起来”工程,市政府各个部门大力推广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在郊区县共安装了8万多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农村“入夜一抹黑”的情况,让郊区的农村夜晚变得丰富多彩。围绕“暖起来”工程,一方面引入先进、实用的吊炕技术,在农村大规模示范推广,将吊炕技术传授给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良性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建筑节能方面,大力推广新型建材和保温技术,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温度,同时还开发了太阳能采暖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玻璃台、挂甲峪、将军关等一批新农村建设明星村庄。围绕“循环起来”工程,各部门大力挖掘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开发各式各样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通过2年多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北京市已经站到了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前列,生物质压缩成型、大型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炉具、大型沼气工程技术等各式各样的生物质利用技术在北京市郊区广泛推广。截至到目前,北京市已经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50多处,生物质集中供气站60多处,推广户用节能炊事炉3.7万多个、采暖炉3000多个,极大地改善了郊区生态环境,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受到郊区农民的热烈欢迎。

篇5: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在加速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进程中,市委,市政府积极开拓经济增长新领域,决定加快以太阳能,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工作目标

太阳能:以“突出资源、抢占高地、扶持重点、普及应用”为目标,大力提高光伏光热普及率和推广应用水平。到2010年居民太阳能光热利用普及率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达50%、示范先行区普及率达70%、城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0%、城镇普及率达60%、农村普及率达到20%、保有量达35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达5兆瓦。到2015年城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5%,城镇普及率达70%、农村普及率达到35%、保有量达6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达百兆瓦以上。同时,加快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发研究,推进太阳能热发电综合利用示范工作。

生物质能:发展生物液体和固体燃料利用技术,推动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消减城乡有机废弃物和提高综合利用率,实现多元化能源结构。到2010年主城垃圾填埋气、焚烧处理量达2600吨/日,产电2.8亿千瓦时,占垃圾收集量的60%以上,农村建池户达16万户,占适建农户数的43%、沼气年利用量7200万立方米。到2015年主城垃圾填埋气、焚烧处理量达3600吨/日,产电5亿千瓦时,占垃圾收集量的90%以上,农村建池户达20万户,占适建农户数的55%、沼气年利用量9000万立方米。实现滇池底泥及污泥再利用。按照省发展生物质能利用的规划布局,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燃料乙醇脱水加工年产量达15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达20万吨,培养一批生物质能利用和设备制造的企业骨干。

篇6: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2011年11月28日

2012年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按照“生产发展、增加收入、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提高农村生产条件、村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准确把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为手段,抓住影响农村发展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整合本村资源,统筹村庄规划,推进商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我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一、奋斗目标

按照“整体抓发展,重点抓‘联片’,面上聚会抓推进”的工作思路,继续完善和提升我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由于我村的耕地几乎被占完,全村村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鉴于这种现状,村干部牵头,申请在我村进行“招商引资”的项目建设,党员干部带头,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使我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二、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建设任务重,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按照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2012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积蓄财力和物力

一是加大农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号召村民彻底改变思想观念,积极投入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行列;

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

三是动员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出外打工,使他们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有经济收入,才能增加家庭收入;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加强综合整治,优化农村新环境

我村在综合整治农村村容村貌的工作中,重点从五个层面入手,抓好此项工作落实,确保实现“村容整洁”目标。

一要抓整治:深入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每月对村上的主路进行一次彻底清扫;

二要抓建设:确保环卫基础设施配备到位,现在,我村各家各户的垃圾一出门就扔到不是路面就是水沟,水沟、水洞被赃物堵塞,导致满大路都是水,因此,村上有必要设几个垃圾点,放几个垃圾箱,以便排除有些隐患;

三要抓提高: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真正让新农村绿起来、美起来、干净起来;

四要抓管理:保证管理工作持续开展;

五要抓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村民在思想上形成 “村庄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3、加强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激发和调动农民的智慧和

力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为此,充分发我村的地区优势,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工作来抓。

4、树立农村新风尚,努力促进农村和谐

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援和动力源泉。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发扬民族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新风相结合,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农村文明新风迅速形成。

5、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篇7: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关键字:新农村、农村体育、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农村建设的新举措,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面临新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剖析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农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较快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从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入手,深入剖析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展农村体育的相应对策。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分析

1.1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有了强力的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 号)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政府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具体意见。为保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2006 年3 月1 日, 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体发[2006 ]13 号)的通知。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增加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将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 多万元以农村为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路 径工程”。这些政策或措施的出台为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1.2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一方面,公路改建、电网改造等工作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硬件设施环境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改革、农民养老保险体制的试行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初步的保障,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也将逐年下降,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发展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也奠定了基础。

1.3逐步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必然要求有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主管农民体育的机构。如江西省农业厅有主管农民体育的教育处,各市、县有主管体育的教育科或股,乡镇和村级机构有文化体育指导站和文化体育活动室。省体育局还有管理农民体育的群体处,各市和县一级的文化体育局有群体科或群体股,同时又有江西省的农民体育协会以及到市、县、乡的农民体育协会。在本次调查的23 个村(镇)中,有农民还自发组织了体育协会或乡村俱乐部。在农闲、节假日、盛事喜事期间,各级群体组织或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因地制宜,开展了喜闻乐见、丰富多彩 的农民体育活动,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热情有所增长。通过对江西上饶246 名农民的调查得知,6517 %农民愿意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81.4 %的农民喜欢看体育比赛。

1.4日益增长的农民健身娱乐需求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开拓了空间

以前,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曾使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游离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但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健全,解决温饱后的农民对其可支配收入不再仅仅是储蓄、盖房、给儿子娶媳妇、看病、防老等,他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健身娱乐有了一定的需求。本次实地调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多,有71.6 %的被调查农民认为自己开始关注体育运动,并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文体活动,调剂农闲时节单调的业余生活,增强或改善与邻里的关系,并由此

增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品味。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运动是源于内心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随着农民对健身娱乐需求的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农村体育具备了可能。

1.5农民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开封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业余、小型、多样的农民体育活动日渐增多,农民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正悄然转变,农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消费方式正由单一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

2.1开封农村体育参与主体呈现弱势化

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是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口流动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流动的方向是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从流动人口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农民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显示,2004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 岁,其中16~25 岁的占45 % ,25~30 岁的占16 %;男性所占比例为66 %。而真正长期居住在城镇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的则以女性和中老年农民等弱势群体为主。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好以女性和中老年为主体的体育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2.2开封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缺乏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最重要资源之一,但目前的现状表明,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人才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体育人才严重缺乏,这不仅表现在指导农民体育锻炼的人才缺乏,而且农民体育组织的管理人才也非常紧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部分地方政府或机构却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使命感、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性、经济性、前瞻性的认知,正因如此,大部分的乡镇政府缺乏文化与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规划、运行与组织体系,体育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农村体育人才的缺乏,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活动项目的单调抑制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3开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载体。而目前农村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为:一是数量少。二是质量差。农村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也多以室外非标准的篮球场和水泥乒乓球台为主,这种场地状况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的需求。尴尬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使得要健身的农民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或利用田间、地头进行。

2.4开封农村体育经费投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和体育彩票的发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但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相比,我国农村体育经费还是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将有限的体育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而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等的差距,使得杯水车薪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经费又主要投入到城市,体育经费囊中羞涩;从村(镇)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和支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的费税改革,大幅降低或减免了农业费,村(镇)一级政府或组织筹集体育经费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因此可支配的、用于发展体育的费用就变得少之又少。

2.5开封农村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增加体育运动技能储备的主阵地,但由于体育经费的投资严重不足和一些地方、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学校体育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一些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专职体

育教师。二是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差,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职称难评,使得现有的农村体育教师不能安心于体育教学工作。三是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落后。如果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开封农村体育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开封农民体育发展的思路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前提;依据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新路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根本。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来推进开封农村体育的发展。

3.1加强政府指导,加大舆论宣传,转变农民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不高;农民生活居住点较偏远,信息较闭塞,农民的思想意识较落后,对体育的价值也认识不清,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可农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并未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转变农民的体育传统价值观念,政府应该提高对农村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把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建设的内容。政府在制定农村体育工作计划时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阶段性发展指标,要把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绩效变为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要有效地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政府还应利用节日、集市及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体育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作用,使农民逐渐树立科学的“三维健康观”,进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2树立农村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而要实现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农民体育保障系统由硬件保障系统和软件服务系统组成。硬件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加强农村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体育活动中心,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软件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农村体育组织服务、农村体育指导服务、农村体育信息服务、农村体育监测服务。现阶段软件服务系统的重点是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加强乡镇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各类层次人才的培养。

3.4加强开封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促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农村体育必然要重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当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1)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2)制订符合各级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估体系;3)充实和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4)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置;5)完善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6)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理论研究;7)注重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篇8: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一、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一) 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电价每调低0.1元, 农户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了370元、667元、909元。但是目前, 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农村的能源问题更为严重, 农村的用电一遇到供电紧张就拉闸断电, 农民买了电器也不能用。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适合新时期要求的新型农村能源。

(二) 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农民增收

发展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就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如近年来推广的“猪—沼—作物”能源生态经济模式, 就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 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生成可再生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 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 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 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已经严重污染了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 成为农村的一大公害。通过加快农村能源发展,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沼气项目建设等, 短期内低成本地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 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 阻断疫病传染源, 使农村村容村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根本变化, 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四) 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资源节约型的新农村

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不仅使农村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而且通过改厕、改厨等建设, 把农村的“三废” (秸秆、粪便、垃圾) 变成“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 , 实现了社会要生态, 农民要致富的目标, 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能源问题

(一) 常规能源不足

浙江省是典型的能源资源贫乏省份, 煤炭保有储量为12000万吨, 只占全国的0.012%, 经过50余年的开采, 其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已经枯竭。据浙江经贸委发布的消息称, 再过两三年, 浙江将完全退出产煤省行列, 届时所需煤炭将全部依赖省外调入;水力资源总量930万千瓦, 仅为全国的0.9%;陆地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资源, 海上待探明的除已被上海开发的平湖油气田外, 只有100-200亿m3天然气、100-200万吨凝析油三级储量。

在常规能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 为了首先满足城镇的需要, 浙江省农村所能分配到的额度就更小了, 能源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更加突出。目前, 浙江农村人均能耗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2009年仅为0.9吨标煤每人, 远远低于同期全省人均能耗2.0吨标煤的水平。浙江农村用能总体上来说, 以煤炭和电力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0年浙江农村对商品能的需求将达到4919.77万吨标煤。这将对浙江的能源供应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农村的能源需求不能够满足, 势必对其经济发展以及生活的改善产生负面影响, 也将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 农村能源利用设施落后

农村能源的利用设施可以分为供能设施和用能设施两大类。供能设施属于基础设施, 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供能设施落后, 直接导致农村供能不足以及供能成本上升, 从而导致农村的能源需求不能满足以及农民的用能成本增加, 最终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社会的发展。

用能设施落后可能导致能源浪费、经济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三方面的结果。首先, 用能设施落后可以表现为能源利用率低, 这必然导致其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更多浪费;其次, 用能设施落后还可以表现为利用之后的有害气体和需要处理的残渣多, 污染环境;最后, 能源利用效率低和处理残废气、残渣都会增加生产成本, 不利于产品的市场竞争。用能设施落后包括生活用能设施落后和生产用能设施落后。以省柴灶为例, 虽然说政府在农村大力推广省柴灶, 但其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也只有20%而己, 远远低于液化石油气的60%。另外, 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也是农村用能设施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 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浙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总体来说是比较低的, 仅为35%左右,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 而农村中的耗能大户乡镇企业, 相对于城市的大企业来说, 其生产工艺和设备普遍落后, 管理水平较低, 这必然导致更低的能源使用效率。近几年, 浙江经济虽然快速发展, 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继续得不到根本转变, 这种“透支”资源而要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比如公认的耗能大户造纸工业, 每生产1吨纸张, 国际平均能耗为0.85吨标准煤, 而省内综合能耗一般要达到1.55-1.7吨标准煤, 比国际水平高出近一倍。在有效用能需求相同的情况下, 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必然要求更多的能源数量, 才能保证生产生活的需要。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最佳出路

(一) 可再生能源概述

可再生能源是指那些可以再生的, 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它具有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和可再生性的特点。既不存在枯竭问题, 又不会对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

目前, 发达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因:提供多元的能源供给, 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减少因为传统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环境污染;尽量替代核能;发展新兴产业, 创造就业机会;扩大技术以及设备出口等。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扩大能源供应和缓解能源短缺。浙江必须借鉴国内外, 特别是发达国家、欧盟国家解决能源问题的经验, 更好的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能源问题。

有统计显示,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量是每年73亿t标准煤, 而我国2008年一次能源的全年消费总量是28.5亿t标准煤。从这两个数据中可以看出, 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大有可为。

(二) 浙江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前景

浙江省虽然在常规能源方面非常缺乏, 但却拥有相当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其中,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小水电、生物质能储量折合标煤分别为10200万t、3143万t、1136万t、143万t、3340万t, 总计17962万t, 而浙江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5亿t。因而,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对于缓解浙江的能源危机是大有裨益的。

相对于常规能源, 农村可再生能源具有以下优势: (1) 资源丰富。相对于常规能源来说, 可再生能源可谓是取之不尽。浙江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2200小时, 年太阳辐射能为1280千瓦时/平方米, 每立方米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年可利用太阳辐射能折合标煤0.102吨。对于生物质能, 农村更是可以变废为宝, 可利用资源量不仅种类多, 而且数量多, 如秸秆、木屑、人畜粪便等等。 (2) 运行成本低, 节省开支。相对于其他的可再生能源来说, 小水电的运行成本要稍微高一些。小水电的运行成本包括人工和检修两部分, 涉及到电站与电网的配合、电站与水源的配合, 同时还需要经常性的维护、保养, 定期检修、大修等。但相较于火电、核电等常规能源发电, 其运行成本是比较低的。 (3) 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发展。使用可再生能源, 首先替代了常规能源, 减少了使用常规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特别是沼气、秸秆气化, 还能直接改善农民的家庭居住环境。

建设新农村, 并不仅仅是提高农民收入, 更重要的是全面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浙江在常规能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 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刻不容缓, 是解决浙江农村能源问题的最佳出路。

摘要:当前, 浙江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能源问题, 主要体现在常规能源不足, 农村能源利用设施落后, 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方面。建设新农村, 并不仅仅是提高农民收入, 更重要的是全面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浙江在常规能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 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刻不容缓, 这是解决浙江农村能源问题的最佳出路。

关键词:浙江省,农村能源,新农村建设,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戴彦德, 任东明.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位和作用[J].可再生能源, 2005 (2) :7

[2]刘永春.加快农村能源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N].农民日报, 2006-02-06

[3]马晓芸.浙江农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0) :11-12

篇9: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1.农村能源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农村能源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能源建设通过推广沼气、生物质气化、节能炕灶、太阳能综合利用等农村能源实用技术,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紧张问题,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改变农村柴草、垃圾、粪便随意堆放问题,提高农民用能品质和生活质量,保障农民群众身心健康。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节支,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密切相关,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2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的纽带 农村能源建设中“四位一体”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特别是以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为纽带,沼气、沼液、沼渣“三沼”的综合利用,实现气液输送管网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将种植业与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水利、旅游观光等相关行业紧密联系起来,推进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紧密结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1.3农村能源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农村能源建设从解决农民生活燃料、提高农村生活热效率和用能品位入手,配套實施改圈、改厕、改厨、改院等措施,改变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局面,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常规能源的节约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农村传统的能源获取和利用方式,有效减少了乱砍滥伐行为,保护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加强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主要措施

2.1加大领导和协调力度,明确工作职责 加大工作领导和协调力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农村能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成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引导、支持、保护和调控农村能源建设;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力推进;健全各级农村能源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明确和省、市、县农村能源机构的职能。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承担农村能源建设工作职能的单位。加强队伍建设,将人员和业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2.2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能源建设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农村能源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能源建设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要抓住国家加大投入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推进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建立健全农村能源建设补偿机制,在林业建设、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将资源受益区域的部分反哺资金投入到农村能源建设,以保证资源可持续发展。

2.3规范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提升管理、建设和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有关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建设行为;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能源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服务队伍,深入探索和推进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模式,提高农村能源系统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村能源行业管理水平;抓好培训和宣传工作,确保安全生产。要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推广和建设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与责任意识。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安全生产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要强化农村能源安全管理,落实责任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除安全隐患。对生物质燃气、沼气等可燃气体用户,务必做到管理使用须知发放到户,安全常识宣传到人,确保农民生产生活安全。

2.4依托科技支撑,努力提高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水平 各级政府要组织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能源建设中长期规划,并纳入村镇总体建设规划之中;依托科研、教学单位,开展对农村能源领域关键问题科技攻关,集中解决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改进和完善现有技术,确保农民“建得起,用得住,管得好”。

篇10: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010年——2015年)

第一章、旺山村委概况

(一)地理位置

鉴江开发区旺山村委地处茂化公路傍,旺山村委位于化州鉴江东面。毗邻东方红村委,属平原村,辖15个自然村,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常年气温23摄氏度。距市区4公里,距镇政府2公里。

(二)人口状况

旺山村委会辖15条自然村,总户数为890户,总人口为4920人,其中男性2706人、女性2214人。全村共有劳动力1722人,其中男劳动力1033人、女劳动力688人。残疾或精神病者85人,五保户8人,低保户53户。经商个体户320人,从事汽车运输55人,种植业大户13户,养殖业大户32户。

(三)务工和就业情况

常年外出务工550人,其中男性370人,女性180人,市镇内务工330人,男性主要从事建筑业,女性主要从事服务业。

(四)农民生活条件及基础设施状况

农民居住方面:目前仍有40户195人还居住在危房内,主要集中在九介坡村和酒铺村。生活用水方面:目前受工厂污水影响,饮水困难户数470户2730人,牲畜数1030头。交通方面:村级公路12公里,硬化路面宽约5米。淡水养殖方面:旺山村委共有鱼塘69张。

(五)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有土地资源3800亩,其中农业用地3000亩(田3000亩,山地800亩),林地面积930亩;鱼塘面积875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粮食作物2300亩,产量1380吨。2010年生猪出栏6300头,小家畜10030只,人均纯收入3800元。

(六)社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全村有电视农户130户,电话800户,卫生站点1个,村小学1所学生320人,幼儿园1所35人,村党员活动室和村两委办公室占地80平方米,计划生育服务室1个。2010年4200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七)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党支部和团支部基本情况。共有党员81名,其中男性党员73人,女性党员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25人,初中文化38人,初中以下文化18人;35岁以下13人,35至45岁27人,45至59岁20人,60岁以上21人。党支部委员会由6人组成,郭建平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共青团员107人。

村委会基本情况。村委会由6人组成,陈伟同志任村委会主任。分别成立了民事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应急分队、计生协会、村民代表大会、民主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领导和监督小组。

第二章、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发展思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位一体”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定位:重点打造养殖业。投资8万元,其中申请省财政扶贫资金0.52万元,帮扶单位筹集资金7.48万元开发经营瓦窑山养殖场,预计可使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逾3万元。购买碾米机。投资金额8万元,资金全部由帮扶单位筹集,预计月加工大米1.5万斤,使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逾0.6万元。同时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目标:到2015年,土地规模经营达到60%以上,农民集中居住达到90%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以上,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三章、产业发展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政府主导,依靠群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节约土地,配套建设,形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产业规划项目

1、种植业。在旱坡地、易地开发地发展甘蔗650亩。

2、养殖业。动员广大农户积极发展养殖业,抓好生猪及小家禽的养殖,2015年生猪出栏达到6300头,小家禽达到10060万只。

(三)产业运行管理规划

1、形式。组建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土地整理后的新增耕地由公司集中规模经营,实行公司化管理,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2、集体经济的利益分配原则。集体经济壮大后,一是继续扩大开发、建设规模。二是发展社会事业。三是保证农民在务工中获取稳定的收入。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道路建设

为使村组、集中聚居点、企业等的连接更畅通、密切,2010年至2013年将新增1条硬化路面4.6千米,泥结碎石路6条共计8000米以改善目前村道道路状况。

(二)巩固水利设施建设

2010年至2013年将完成农渠3条,新建农渠1条,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通过以上工程可基本解决全村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第五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环境建设1、2010年底,完成57户农户安装自来水管网。

2、加大对市争取力度,认真落实危房改造,2年内将将旺山村委所有的危房改造成砖瓦房或楼房。

3、加强院落环境整治,实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集中统一处理,对公路沿线农户的垃圾实行集中清运。

第六章、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1、完善集培训、教育、党员活动为一体的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多功能村级标准活动室,设置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室、文化服务站、农村便民书店、村广播室,以此为载体,加强党员、群

众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和农村实用技术及农民就业的培训,培养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队伍。

2、建立村级标准化卫生站,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善计生服务体系,建立计生服务室,抓好“三查一治”,保持低生育水平,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3、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等群众的救助能力和水平,落实农村泥砖房改造,扩大泥砖房改造面。

4、切实搞好劳务培训,实现充分就业。认真做好本村劳动力调查、核实与登记工作。重点抓好以制衣为主的技能培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村劳动力就业全覆盖和充分就业目标。

第七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一)党组织建设规划

1、继续开展村级党组织“五个好”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2、配强配足村级班子,认真开展好后备干部的考察培养工作,对个别年龄大、能力差的村干部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一村一名”大学生参谋助村作用。

3、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十六字”方针,力争每年发展一至二名新党员。

4、加强党员教育与管理,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抓好党员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学习与培训,重点加强流动党员、在外务工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建立和完善党员活动室,规范各项工作制度,以此为载体,发挥阵地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新型党员和农民队伍。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全面实行党务和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继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

(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经常组织文化支农助教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教育。通过努力,形成生存环境怡人、生活条件优越,文化生活丰富,家庭和睦,勤俭自强、诚信守法,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文明程度较高的新农村、新风尚,塑造农村新风貌。

1、旺山村委2010年至2013年新村扶贫发展规划表

化州市政协办公室(盖章)鉴江开发试验区(盖章)旺山村委会(盖章)化州市委统战部2010年5月10日2010年5月10日 茂名市耀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篇11: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一、客运市场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提出新农村的建设,它的意义和作用非常明显。其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荣的任务是在农村,城市中除了下岗工人和低收入群体以外,绝大多数居民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下一步全面小康能不能实现?关键就看农村。其二,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农村始终会有上亿的农村人口在那里生活。怎么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怎么把农村家园建设好,让他们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发展农村客运则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我区的客运现状

(一)通达状况,我区现有12个乡镇(街办),222个行政村(居委会),3400多平方公里,5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80%。现有公路通车里程3688公里,班车营运线路58条,营运里程2250公里。这58条线路中有10条的终点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有46条线路终点到村,贯穿了157个村(居委会),占行政村总数的71%。还有65个行政村未有通客车,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

(二)运力状况,现有客运公司12家,客车378台,其中从事农村客运的客运车辆310台,5846座.日发班次758个,日发送客运量4万人次。

(三)站场建设状况,现有二级客运站2个(夷陵客运站和太平溪港水陆客运站各一个),乡镇五级客运站现有2个(雾渡河、黄花),在建的2个(下堡坪、分乡),拟建的1个(邓村)。现有招呼站5个,拟建75个。现有候车棚27个,拟建50个。原有2个五级客运站(鸦雀岭、土门)因为种种原因闲置。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线路开不通。乡村公路等级较低、通车里程短、断头路多、维护不够、通车数量少,有将近一半行政村未通等级公路,无法投放客运车辆,当地村民无车可乘,步行肩挑,出行困难。原因很直接,就是资金不足。但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未来五年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二)经营者开不起。一是经营者投入大、效益低。农村客源分散,客运量呈周期性变化,农民以自然村庄散居,又受季节影响,实载率低。加上高额的税费、油料和修理费用,使经营难于维系。曾有牛坪的杨柳池、梅子垭、下坪太阳山等数条线路开班以后又停下来。二是有的乡村线路开班以后,双排小货车、“面的”、摩托车等充斥其间,原本少得可怜的一点儿客源被低票价的非法营运车辆所截走。雾渡河至樟村坪线路上就有100多台“小面的”和“皮卡”以假亲戚、货主的名誉等方式进行非法载客营运,长期以往,已开通的客运班车就自然而然地开不下去了。

(三)农民坐不起。乡村客运线路里程短、路况差、票价相对高。山区农民收入少,往往为节省五毛一块钱而改乘摩托车或者其它廉价的“黑车”,甚至绕“山间小道”步行赶集。

(四)乘客不敢坐。一是从事乡村的客运线路大多道路等级低、弯多路急,行驶不安全;二是从事乡村线路的车辆大多技术状况差,有的车辆尽管通过了车辆技术检测,但长期行驶“山间小道”,维修保养跟不上,车况令人担忧;三是部分驾驶员驾驶技术和经验不足,随时可能出现事故。四是司乘人员服务质量较低,坑客、宰客、甩客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乘客不敢坐。

(五)村民出行难。一是客运站场设施薄弱,候车条件差。全区等级客运站数量少,大多数乡镇无等级站,只有简易停车场,行政村基本没有停车场,沿线居民点也没有候车棚,村民只好在路边候车,见到什么车就坐什么车,顾不了安全不安全。二是现有的客运班车,不适应村民随时出行和携带农副产品的需要。

(六)黑车打不死。乡村客运线路上的“黑车”大部分属于当地村民自用的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他们利用农闲时节非法载客,有生意的时候就捞一把,没有生意或遇有执法检查的时候就在家“休整”,灵活机动、随叫随走。即使被查扣,他们也会串通乘客(乡里乡亲的)百般抵赖,造成取证难,执行难,受到处罚后,他们又会变本加厉。

四、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

篇12: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

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

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

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二、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是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向前进。从当前来讲,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反哺和支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公益事业上。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2、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县(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区)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稳定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实施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今年莘口镇将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即每个农民每年只需出10元,其余40元由财政支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3、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鉴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做法,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在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变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截留和克扣。同时,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区)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四是对于税改前村组在建设公益事业时,以免征农业税为调节手段战胜田地而出现减免农业税或“抬粮”等情况,属政府行为的,可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由国家一次性出资征用,或以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予以补偿。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4、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民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对此,一是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免征农业税后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乡(镇)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议”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事,规范操作,以巩固减负的成果。考虑到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遵循公开、透明、自愿、协商原则和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基础上,对一些直接由农田受益的项目,如水利项目等,可按田亩筹资(但总额不得超过按人头的筹资额)。三是允许采取适当提前或延迟的办法,将两至三年的“一事一议”筹资集中起来,以兴办村内一些重要公益事业,涉及几个村的公益项目,也可以跨村联合使用“一事一议”资金,所筹集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全部公开。四是可以考虑把粮食直补资金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集中统一使用。把资金送到每个农户家庭,政府行政成本又太高,既费力、又费事、又费钱,人物浪费都大。如果能以村为单位把这笔资金作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修建乡村道路、水渠等,效益会更好,农民受益更大。

上一篇:必修三古代和现代科技下一篇:预防犯罪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