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课堂灵活学

2024-08-05

“活”的课堂灵活学(共4篇)

篇1:“活”的课堂灵活学

“活”的课堂灵活学 ——新课标新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具有思想、活力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有位教师就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3.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始头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的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梯形面积”时,可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2:“活”的课堂灵活学

陈国勇

“学案学习”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我校自上学期实行“学案学习”以来,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我切身感受到“学案”有许多较于“教案”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出发“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助学,为教师施教提供蓝图;从学习目标出发,“学案”坚持知能统一,实现学会和会学;从学习内容上讲,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思路条理化;从学习方法讲,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学好,重在教师考虑如何教好。对老师来说,避免了授课的随意性,功夫下在了课前,课堂上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对学生来说,拿到学案后,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比较顺利的理清知识点,完成学习目标。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潜能得以发挥,正所谓“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那么,如何利用好“学案”,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谈谈我粗浅的几点看法。

一、树立学案为课堂服务的意识,不惟学案,做到学案与课堂的有机结合。学案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模式,但不是唯一有效的教学模式。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好的教学模式应该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情景等需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教学方法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学案学习”也不应当例外。实施学案教学,要树立学案为课堂服务、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课堂教学所需,灵活运用学案,或者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诊断,或者是课堂教学关键点的补充,或者是课堂训练的延伸等等,不一而足。唯有如此,学案才会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媒介,而不是束缚师生发展的桎锢;课堂教学才会成为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智慧的充满变化的教育艺术,是生命的对话,而不再是刻板的僵硬的模式,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树立“导学”意识,教师灵活的“导”加上学生自主的“学”,实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学案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可以自己主动地依据学案学习、思考, 甚至可以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有时还要自己动手做实验,课堂变成了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但教学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既有学生的“学”,也应有教师的“导”;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但学生的“学”不能代替教师的“导”,学习方案的使用不能代替老师的“穿针引线”。尤其是课堂应是师生生命个性的张扬,既有知识的传承,又有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更有情感的互动和生命的对话,如只以一纸学习方案主宰课堂,甚至把学案当成机械训练,势必会束缚千差万别的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创新灵性的迸发,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难以创新性实施教学。因此,在学案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导”、善于“导”,善于创设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或探究的学习情境,善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深化对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受。一堂课上,教师或提示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或发现疑难,排除障碍,适时点拨,激励评价;或参与学生讨论,穿针引线、鼓劲加油、总结提升……“导”与“学”有机结合,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学案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可避免顾此失彼,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放任自流“放羊式”的教学。

三、树立及时评价意识,实现学案教学与课堂评价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学案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地学,可学生的“学”需要殷殷的期望和热切的鼓励去催动,学生的学习成效需要别人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及时的、积极的课堂评价来调动。及时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被承认、被关注的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随之逐渐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势必越来越高,同时也会唤起他们对更高、更深刻问题钻研的需要。因此,在使用学习方案进行教学时,无论是“研学”中的主动参与,还是“导学”中的积极发言,教师都应给予及时、适当的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难度偏低、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的结论,还是难度较大、需要拓展思维开动脑筋才能触发的灵感,教师都要予以关注,给与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无论是精彩的、才华横溢的排难解疑,还是答错了、“跑题了”,教师都应挖掘“闪光点”、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或让学生感到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当然,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适时的进行自我评价,让合作探究中的同学进行相互评价,多途径、多层次的评价,会让学生为欣赏到自己的成功而倍感自信,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而反思改进,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得到最充分地发展。

四、明确“学案”与多媒体教学并不矛盾的意识,做到学案与多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让学案教学的课堂活起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就是能加大信息量,缩短时空距离。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把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大了信息容量,同时又能近贴生活热点,学生乐意学,也容易学。多媒体的作用更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当然学案学习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学案学习的优势在于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来提高课堂效率。但学习方案终究无法摆脱其“一张纸”的局限性,冷冰冰的文字、单调乏味的问题,里嗦的叙述,直白无趣的情景……学生怎能不感到乏味、无聊,又怎么会自觉地研究学习方案、主动地学习呢?如果我们能够把学习方案与多媒体有机结合,依据学习方案设计课件,借助多媒体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把学习方案所需要的教学情境,通过声、形、色、画呈现出来,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各个感官参与学习,这时的学案就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情境案例、一个个有生动的真实故事,一声声殷殷嘱托,一句句专家点拨……不仅“导学”,更能“促学”,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3:活的课堂才是智慧课堂

一.教师的引导灵活是关键

要想让学生学得活, 就要活化课堂, 而教师的灵活引导是活化课堂的关键。引导是一种艺术, 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 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 活跃思维, 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 享受会学的喜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的学法“活”离不开教师的教法“活”。

首先, 教师的教学活, 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时候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 多启发, 多鼓励。

在教学课文《品质》中学生读到“是的, 是的”, 我说, “但是格斯拉先生呢?”“啊!”他回答说, “死掉了!”“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啊!”他说, “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这几段时, 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说:“我有点懂, 但不十分明白。我觉得格斯拉先生的死除了自身的原因, 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状态, 需要教师的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 我引导: (1) 这位有诸多美好品质的手艺人却在他六十多岁离开了人间, 我们在同情、惋惜的时候, 有没有好好想想他的死因? (2) 除了自身的原因, 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学生联系语境, 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

生1:医生说, 他是由于慢性饥饿而死的。

生2: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

生3: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材料, 亲手精心制作质量最好最合脚的靴子, 他的靴子最耐穿, 相对而言他的货物的销量就要受到影响, 他不愿意改变;他的费用总是在交费日才收。

生4:外在的原因: (1) 竞争对手:大公司采用机器生产, 产品丰富, 式样时髦;大公司利用广告吸引顾客、拉拢客源; (2) 消费者:“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追求时髦和多样――消费观念改变。

生5:从表面上看格斯拉是饿死的, 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看到格斯拉的死是因为他与那个时代脱节了, 而他又不愿意改变自己, 所以他的结局只能是一步步走向破产, 以至最后死亡。

……

无疑, 这样的引导不但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 获得知识和能力, 而且也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仅要钻研教材, 更要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甚至在课堂上教学的侧重点都要有所改变, 因为学生的能力应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哪里存在问题教师就得从哪里着手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当我们把教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般地灵活运用, 摆脱匠气, 多些灵气, 精心设计教法, 就一定能把学生引进学“活”的至上境界。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吸引学生倾情投入, 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产生探索的欲望。

其次, 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 化静为动, 化无声为有声,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 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 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 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二.学生的思维鲜活是核心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 鲜活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引导灵活的同时, 还要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并用, 求异求新, 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才是有效的, 才是“智慧课堂”。

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 我让学生始终处在不断的质疑释疑过程当中。在初读课文后, 我提出:约翰·高尔斯华绥是著名的文学家, 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 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 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 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 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问题一出, 学生便再次投入课文的默读中, 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 结果学生们发现:

生1:作者在文中写道:“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 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那么格斯拉到底又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生2: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 制作质量最好的、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 努力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 即便是死亦会无憾。格斯拉虽穷困, 但却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 这就是他的理想。

生3:可以说格斯拉用死捍卫了他的职业尊严, 实现了他的理想。他的死更突出了他的高贵品质。我们可能会惋惜他的死, 同情他的悲剧命运, 但正如鲁迅所说,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 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以发人深省。

……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 笔者觉得只有激活了学生的体验, 来自内心的自由潮水才会涌动, 生命之花才会倾吐芳香。

上例中, 笔者精心地将学习内容蕴含于情境中, 使思考的过程成为一次次面临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样做, 其最终结果是同学们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 精彩表现不断出现。当语文教师把枯燥的内容变得脉脉含情, 把艰深的道理变得平易近人, 把问题的讲解变得妙趣横生时, 这样的教学就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设计智慧及经此处理后的美丽“风景”。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自读感悟”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最易激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读文, 思维功能全屏开通;学情交流时, 大量信息被处理、收集、存储;质疑释疑时多种思维手段综合运用, 通达解决。不能不说, 思维鲜活的课堂是智慧激荡的摇篮。

三.课堂的气氛活跃是基础

鸟儿高飞, 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 则需要宽松活跃的气氛。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活跃的状态时, 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压抑, 一个个奇思妙想, 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当我们的课堂教“活”, 学“活”, 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就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 学生就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 学生思维就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 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引导学生“创造”, 学生就不断开拓创新。

课堂上, 当我对课文进行了小结后, 我问:

在我们江宁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人人传颂的感人故事:江宁金宝市场一位老乞丐为汶川灾区捐款……

师紧接着提问:目前,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为了物质利益, 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而那位老乞丐以小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现在, 请作为记者的你们前去采访那位老乞丐, 除了弄清事情的经过, 请重点说说我们该怎样面对他, 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大家可以发挥, 可以争辩, 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们要学习那位老乞丐, 即便面临生存危机, 都不要改变自己。

生:在当今物质的社会里,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活于世, 总该为真、为善、为美承受些什么的。

……

争辩的引入, 开放了课堂, 解放了学生。置身于这样活跃的课堂, 你准会情不自禁地随着学生们一起思考、一起惊喜、一起陶醉。

行文至此, 笔者想到了名师的优课设计, 只突出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和主要步骤, 而不涉及具体细节, 留下较多的空白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决定, 教师临场处理学生的各种学习矛盾, 活学活教。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美妙境界。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也证明生动鲜活的语文课堂, 才是学生欢迎的, 才是让学生发展能力, 增长知识的平台, 这也是新的教育理念所要追求的。

篇4:活的课堂才是智慧课堂

一.教师的引导灵活是关键

要想让学生学得活,就要活化课堂,而教师的灵活引导是活化课堂的关键。引导是一种艺术,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会学的喜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法“活”离不开教师的教法“活”。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时候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鼓励。

在教学课文《品质》中学生读到“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啊!”他回答说,“死掉了!”“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这几段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说:“我有点懂,但不十分明白。我觉得格斯拉先生的死除了自身的原因,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需要教师的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我引导:①这位有诸多美好品质的手艺人却在他六十多岁离开了人间,我们在同情、惋惜的时候,有没有好好想想他的死因?②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

生1:医生说,他是由于慢性饥饿而死的。

生2: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

生3: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材料,亲手精心制作质量最好最合脚的靴子,他的靴子最耐穿,相对而言他的货物的销量就要受到影响,他不愿意改变;他的费用总是在交费日才收。

生4:外在的原因:(1)竞争对手:大公司采用机器生产,产品丰富,式样时髦;大公司利用广告吸引顾客、拉拢客源;(2)消费者:“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追求时髦和多样――消费观念改变。

生5:从表面上看格斯拉是饿死的,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看到格斯拉的死是因为他与那个时代脱节了,而他又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以他的结局只能是一步步走向破产,以至最后死亡。

……

无疑,这样的引导不但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也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甚至在课堂上教学的侧重点都要有所改变,因为学生的能力应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哪里存在问题教师就得从哪里着手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当我们把教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般地灵活运用,摆脱匠气,多些灵气,精心设计教法,就一定能把学生引进学“活”的至上境界。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倾情投入,激发出生命的活力,产生探索的欲望。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二.学生的思维鲜活是核心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灵活的同时,还要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并用,求异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才是有效的,才是“智慧课堂”。

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我让学生始终处在不断的质疑释疑过程当中。在初读课文后,我提出:约翰·高尔斯华绥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问题一出,学生便再次投入课文的默读中,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结果学生们发现:

生1:作者在文中写道:“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那么格斯拉到底又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生2: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制作质量最好的、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努力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即便是死亦会无憾。格斯拉虽穷困,但却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这就是他的理想。

生3:可以说格斯拉用死捍卫了他的职业尊严,实现了他的理想。他的死更突出了他的高贵品质。我们可能会惋惜他的死,同情他的悲剧命运,但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以发人深省。

……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笔者觉得只有激活了学生的体验,来自内心的自由潮水才会涌动,生命之花才会倾吐芳香。

上例中,笔者精心地将学习内容蕴含于情境中,使思考的过程成为一次次面临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做,其最终结果是同学们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精彩表现不断出现。当语文教师把枯燥的内容变得脉脉含情,把艰深的道理变得平易近人,把问题的讲解变得妙趣横生时,这样的教学就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设计智慧及经此处理后的美丽“风景”。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自读感悟”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最易激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读文,思维功能全屏开通;学情交流时,大量信息被处理、收集、存储;质疑释疑时多种思维手段综合运用,通达解决。不能不说,思维鲜活的课堂是智慧激荡的摇篮。

三.课堂的气氛活跃是基础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宽松活跃的气氛。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活跃的状态时,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当我们的课堂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就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就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思维就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引导学生“创造”,学生就不断开拓创新。

课堂上,当我对课文进行了小结后,我问:

在我们江宁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人人传颂的感人故事:江宁金宝市场一位老乞丐为汶川灾区捐款……

师紧接着提问:目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了物质利益,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而那位老乞丐以小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现在,请作为记者的你们前去采访那位老乞丐,除了弄清事情的经过,请重点说说我们该怎样面对他,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大家可以发挥,可以争辩,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们要学习那位老乞丐,即便面临生存危机,都不要改变自己。

生:在当今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活于世,总该为真、为善、为美承受些什么的。

……

争辩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置身于这样活跃的课堂,你准会情不自禁地随着学生们一起思考、一起惊喜、一起陶醉。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了名师的优课设计,只突出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和主要步骤,而不涉及具体细节,留下较多的空白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决定,教师临场处理学生的各种学习矛盾,活学活教。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美妙境界。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也证明生动鲜活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欢迎的,才是让学生发展能力,增长知识的平台,这也是新的教育理念所要追求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省新课程的推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将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努力创新,就一定会常教常新,学生也永远会坚守在我们的课堂,等我们点亮那求知的眼睛。当我们的语文“智慧课堂”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语文学科与生俱来的盎然生机便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上一篇:《荒诞派戏剧》教案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第二学期班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