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组阅读教学策略

2024-06-05

单元整组阅读教学策略(精选6篇)

篇1:单元整组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吴姬玲

文章来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摘 要:在三年“单元整组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总结出”单元整组教学“的五种实施策略,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其中同类对比、主题升华、诵读训练、整组练说、课堂练笔等策略均体现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单元整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1964 年,Taba 等学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以激励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自此,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迅速发展。研究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设计相对单一的策略难以圆满应对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一些研究者又试图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寻求系统性教学策略。本研究在三年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单元整组教学”五种实施策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探索的。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本文分别从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和策略优势两方面重点介绍笔者在实践研究中概括提炼的“单元整组教学”五条策略。

一、同类对比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的差别反映着他们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埃默等人的一些研究也证明,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成绩提高成正比[3 ]67。本研究的“单元整组教学”五种实施策略,均体现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设计思想,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同类对比策略简单讲就是同题阅读,一一对比。具体而言是指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的若干篇文章,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到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同类对比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依次为:典型课例、初读感知;深入感悟、体验写法;同组类比、领悟异同;实践体会、学以致用。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就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大概教学过程如下:初读课文,概括这只鹅的特点;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细读课文,感悟用词的生动形象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感情朗读,读出趣味;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文的特色。接着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与《白鹅》这篇文章一一对比学习《白公鹅》,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此策略可广泛用于写同一类事物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三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可以采用这一教学策略,在同一文体或不同文体就写作方法、选材组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主题升华策略

主题升华策略简单讲就是同一主题,层层感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思想和主题虽相同,但写作的角度不同。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归纳为:课前准备、搜集资料;读文悟情、各有侧重;交流展示、深化主题。如以三下第七单元一组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的课文教学为例对此展开说明。

该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表达对和平的热爱;有记叙文,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有新闻报道,报道了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整单元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逐课阅读的同时层层感悟整单元蕴含的情感内涵,从小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和友好的意识。具体如下:(1)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为学文做情感铺垫。(2)读文悟情、各有侧重———《太阳是大家的》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快乐气氛,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一面五星红旗》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随文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爱国与国际理解之情。《卖木雕的少年》学习通过直接描写表达人物活动的写法,培养国际友好精神。《中国国际救援队》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找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激发国际主义情怀。(3)交流展示、深化主题———组织学生召开一个“世界是大家的“为主题的交流会,学生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或介绍世界各地人们的风土人情,讲述世界人们团结友爱的故事,或交流自己的学习本单元后的感受等,通过展示与交流升华学生热爱世界、热爱和平的情感。

我们认为适合于此教学策略的单元有很多,如以倡导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主题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的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以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等。此策略从“初步感知”到“侧重体验”再到“深入感悟”,能集中把握单元“主题”,课内持续反复渗透,有利于学生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净化,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诵读训练策略

诵读训练策略简单讲就是以读代讲,课课诵读。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晓畅,学生理解障碍小,而且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十分适宜朗读训练,就可采用这个策略。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提炼为: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学习字词、扫清障碍;以读代讲、理解感悟;诵读展示、升华感情。

比如,二下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无论是令人向往的北京,还是美丽富饶的台湾岛,无论是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还是瓜果飘香的葡萄沟,对孩子们来说,没有较大的理解问题,只要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读好文章,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可运用诵读训练策略来展开教学,具体如下:(1)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开始单元教学之始可以采用课件呈现的形式,把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以及独特的泼水节和绚丽多彩的北京,通过图片的形式一张张呈现,把孩子们带入祖国美丽辽阔的大好河山和家乡山水风情之中。随即,引导学生通读整单元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达到了解大意、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2)学习字词,扫清障碍———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就每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学习生字和词语,为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3)以读代讲,理解感悟———在学习字词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例如《日月潭》的教学,在理解了“隐隐约约、蒙蒙细雨、朦胧”等词语后,教师可结合课件并配以抒情的乐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日月潭一天中景色的变化,感受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迥然不同的美。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那秀丽的美景,热爱之情油然而生。(4)诵读展示,升华感情———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教师可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挑选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陶醉的句子或段落,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组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根据单元特点,以读代讲,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大大节约了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三年级上册以秋天为专题的第三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六单元等都可采用此策略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 ]Patricia D Morrell ,Lawrence Flick ,Camille Wainwright.Reform Teaching Strategies Usedby Student Teachers[J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2004 ,104(5):199.[2 ]韦义平.教学策略研究的趋势:主体教学策略发展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05.[3 ]徐彦萍.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3).

篇2:单元整组阅读教学策略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和学习方式的整合。遵循《课标》理念编写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又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所选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为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成为师生共同发展课程的范例。

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学校在这场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打造书香班级”的口号,在学校的号召下,我们语文组编写了课题《走进绘本世界、构建书香班级——小学低段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并开展了一系列创建书香班级的活动。借助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走进绘本世界,提升低段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养成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促进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推进学生个人藏书和班级图书角图书荟萃,努力建构“书香班级”,营造校园生活独特而又极具魅力的书香氛围,推进学习化校园的建设。经过四年的读书实践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增长了学生阅读的技能。在这场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教师也真切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突破单一的语文教材,以“阅读”来启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提升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在多元的阅读环境下,透过多方面的探索与涉猎,来开启多元智能,使人人都具备带得走的能力,造就学生理智与感性兼俱的幸福人生。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把这几年学生在阅读上存在的问题做了个阶段性的总结,我们发现在“书香班级”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阅读兴趣有了,阅读书库存在了,但是学生阅读量仍然不够,尽管我们学校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中午时间周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都安排了学生的阅读课,确保每天都有阅读的时间。可是面对学生对阅读的大量需求与学校课程安排的冲突,我们觉得学生还是缺少阅读的量,阅读的量少是困扰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瓶颈”。我们语文课堂,更多的还是只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学生的长期积累;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精神;只注重课文的共性分析而忽视个性化的阅读指导。这一切造成了课堂的高耗低效,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冷漠。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增加阅读的兴趣,满足学生对阅读量的需求。我们针对我们语文教材的特点制定了“单元整组知识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完教材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能力,而且节约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继续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问题的策略

课改实验年级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已经成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一个新取向。这种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相关内容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富有吸引学生参与的魅力。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把一本教科书的内容分成几个专题模块。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模块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注意教科书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的相互支持,也注意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沸腾的现实生活,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

三、研究内容

“单元整组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充分凸显单元的特点,要求教师把握好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单元整体之间的关系,打通课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我们学校语文组在单元整组教学的研究中深深体会到,要想很好地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可通过这样的几个步骤去实现:

1、熟知目标,整体认知

教师在单元教学前要立足整体,把握全局。我们都知道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排都是以主题组织在一起的,这种以主题组织在一起的单元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内在勾连和巨大张力的系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这一优势,树立整体教学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深刻认识并合理运用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相互支持,互为资源,让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成为单元教学构成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在结构中既承前又启后,与系统中的其它点组合起来,发挥超越自身的强大的整体力量。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具体了解本单元各篇内容特色,感悟各个单元主题内涵价值所在,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灵活选择教学策略,促进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整合。那么每个单元的课前我们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因为新教材看似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其实给我们教师留有极大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熟悉理解教材内容、仔细分析教学目标定位恰当、不局限于课时目标的制定,而着眼于目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分解目标,递进实现

教师在学生整体认知单元目标后,应在单元的整组课文的教学中进行分解,把目标落实到位。可把单元的整组课文教学分解成为:

⑴字词熟知 ①生字过关: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中生字又是语文的基础,正如盖大厦的砖瓦一样,因此,生字教学的效果就关系到语文的教学效果,甚至是其他科目的学习。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生字教学的重要性。

在生字过关我们学校语文组制定了“课前预习——互助自学——检查督促——互批汇报——纠错练字”这五个步骤后,我们再出一个囊括全册生字和二类生字的练习题,再次进行对学生生字的过关巩固,多数学生都能过关。在接下来的课文诵读和课文领悟中,生字|二类生字再次得到强化,这样知识便内化成学会自己的了。

②词语过关:

今年我从教四年级语文,在教学中我发现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都安排了“词语盘点”这一板块,并分为“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前者由讲读课文中要求会写的词语组成,后者由讲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都属于单元整合后词语的归类统一。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积累、掌握、应用。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我们语文教师总是有点轻视“词语盘点”的教学,一般是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抄一抄、写一写,一带而过。有时因教学时间紧,对“词语盘点”匆匆带过,甚至不在语文课上进行,而在课外布置一下抄写就算完事。

但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学生对词语盘点的教学缺乏兴趣,总是认为“词语盘点”就是需要默写的部分。针对这样的弊端,我们四年级语文组展开了一场“词语盘点”教学的大比拼,下面我把我们语文组的一个教师对“词语盘点”课的要求展示下:

1、出示读读写写的全部词语。

2、读一读,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圈出来,跟同桌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

3、抄一抄自己认为难写的词语。

4、出示选用的四字词语,并按要求给他们分分类,写下来。

5、比一比,看谁积累的词语多。

在这堂“词语盘点“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最后一个环节的学习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拓展积累部分,这位老师以“打擂台”的形式,看谁平时积累的词语多。学生出乎意料地说了很多,黑板上都写满了。这一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潜能。通过这节课堂教学,我们且不说课堂教学方法好不好,但是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肯定是空前高涨的。他们个个都读得特别认真,写得特别端正,说的特别生动。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生本课堂所追求的“真”。

⑵课文诵读

叶圣陶曾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刻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能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诵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诵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在生字过关之后,利用课文诵读过关,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其模式为:课前准备——自读汇报——组际互查——师生共赏。

①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时间熟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②自读汇报:课堂上,前后两桌为一组,每组配一个小组长,先由小组长领着组员读课文,可采用多种方式:齐读、轮读、找重点段落读、互抽难读给对方读等,课文读的流利、有韵味、声音洪亮就算过关,然后组长在班级学习汇报栏里打上相应的评判。

③组际互查:9个小组都认为自己过关,开始找自己的对手组检查,全部检查完,再由对手组汇报情况。

④师生共赏:师生共同讨论出需要读的重点段,每段找2、3个组的代表读,符合要求的算过关。教师要随时点拨读法,让全班齐读。列出的重点段全检查完,课文诵读过关环节结束。

⑶课文领悟

①课前预习:读课文,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准备班内交流;做好批注,在自己感悟深刻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每篇课文至少5处,准备班内交流。

②交流批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批注,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③问题引领:老师提出能抓住文章中心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组长先说,组长助理学着组长说,副组长助理再说,但要有自己的观点,最后,副组长根据组内同学的发言,组织出代表本组水平的见解,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④拓展阅读:解决完引领全文的问题后,剩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阅读文章或来自于主题语文丛书,或来自师生搜集的主题拓展文章,一般选定两三篇。

⑤畅谈感悟:阅读完后,同学们针对自己感悟最深的文章,畅谈自己的感悟或写写自己的体会。

通过课文领悟过关的学习,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了,阅读能力也增强了。⑷课外比读

综合训练 单元练笔

这六个步骤把整组单元课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师生互动学习这几种教学方式进行落实。

3、深化目标,巩固提升

有些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难点就需要突破,要在实践中运用,在应用中熟练,在熟练中内化。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掌握,在略读课文中熟练、深化。

4、围绕目标,前后贯通

单元目标的实现并不一定光盯着课文,如果能将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回顾拓展等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学习,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课文《猫》这课的语言特色的学习中,教师结合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明贬实褒的写法,再次回顾《鹅》《白公鹅》中相似写法的句子,并引导学生学着写一写,显得自然,水到渠成。

在《母鸡》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描写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语文园地的单元习作中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学习与单元学习的整体目标贯通整合起来,不仅能纠正以“篇”为教学单位带来的孤立、片面、随意的弊端,还能帮助语文教师树立整体教学的观念,从而引导学生也养成整体全面思考的习惯。

四、研究方法

(一)多元评价,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语文学习,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日常教学中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学生的发言交流,参与合作情况,质疑问难,利用媒体搜集资料的情况,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参加主题活动的活动成果都进行评价,我注重综合性素质考察,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把评价贯穿整个日常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并做好评价的记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激发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这一理念,我采取具体措施如下:

(1)巧妙分组,调动热情。为了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总揽课堂,我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把全班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我利用学生都喜欢管别人的特点,给组内每个人委以“重任”,组织协调能力最强的为组长,较强的为副组长,稍微弱一点的为副组长助理,最弱的为组长助理。

(2)明确责任,各负其责。我让组内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责任。组长肩负领导责任,带领大家学习,协调组员关系,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副组长作好总结,及时汇报。两名助理思想要和小组保持一致,保证自己不掉队。

(3)帮扶有序,共同进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和组长助理结成帮扶对子,副组长和副组长助理结成帮扶对子。这样组内结对子,学习最好的帮最弱的,较强的帮稍弱的,组内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4)小组评价,团结向上。我以小组成绩来衡量个人成绩,组内成绩代表个人成绩,个人成绩再好,小组内有一人掉队也得不到表扬。这就要求组员要在真正意义上合作,使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5)确立对手,展开竞争。我让每个组确定自己的对手组,两个小组展开竞争,比认字,比阅读,比感悟,所有能比较的,均在对手间展开竞争。

(三)课前预习,心中有底 预习是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1、学会预习。预习的步骤有:

⑴标出自然段,读熟课文,至少三遍,前两遍朗读,第三遍可以默读。

⑵圈出带有一、二类字的词语。自学一类字,每个一类字组三个词,不理解的词查词典。

⑶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了解作者,也可以是文章中所涉及的人、事件、动植物等的有关知识。

⑷作出批注,我们要求四年级学生最少作3处批注。⑸搜集跟课文类似的课外文章一篇。

2、巧挤时间。每个单元学习两个周,一般第一个周就学完了课文。我教会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做好下一个单元的预习。每天早晨课前的时间,每天下午大课间后和放学前的十五分钟,都可以用来预习。

(四)课文批注,加深理解

1、教会方法。

①准备一支削得细细的铅笔,因为作批注的字不能太大。

②选择合适的地方。开头、结尾及一些重点段落旁边都是作批注的好地方。③批注的内容:

A、可以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B、可以谈对写作方法的感悟 C、可以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D、可以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E、可以是自己读课文时的疑问。在预习课文时,有的问题是自己解决不了,就记下来带到课堂上,问同学,问老师。

2、反复练习。学生的能力是慢慢积累起来的,今天会一点,明天会一点.最初学生们都不会做批注,都用课本上的话代替自己的语言,照着课本读一点,就是他们读懂的内容。我就拿来一篇课文教他们如何作批注,我认为哪个地方需要重点理解,就让他们反复读,不要停留在文章表面,要深入体会进去。这样,平时读书多的孩子,就会说了。说得好,我就表扬他们:对啊,就是这样,这就叫批注。有了示范,其他学生就照着学,久而久之,就会了。开始的时候,必须细致地指导。五是用好激励措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喜的收获。”小学生正处于独立思考意识迅速发展时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最怕丢脸,怕别人说自己笨,怕被别人瞧不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如下激励措施:

①关关奖励。每个过关环节,能够又快又好过关的组,给每个组员奖励一个小苹果,最好的被评为“金星小组”,相当于两个小苹果;十个小苹果换一个小太阳。生字过关,课文诵读过关,课文领悟过关,都是这样。每读完一本课外书,有家长写来证明条,直接奖励一个小太阳。

②评优展示。每月评出得小太阳最多的组,把他们的照片贴在展示栏上。每次期末评优活动,优先从得小太阳最多的组选。

有了激励措施,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以前背古诗,各人背各人的,一节活动课背三首,一节活动课下来,总有5、6个学生背不过。现在,小组竞争再加上激励措施,组内有一个背不过,组员那个着急,恨不得帮他背,尤其是别的小组都汇报完毕,就他小组还没汇报,组长急得都站起来。时间长了,组长也就知道方法了。课间就拽着那个背得慢的学生背。这样,不用老师着急了,有三个比老师还着急的人呢!一节活动课,背三首超超有余。我轻松了不少。

六是创新作业设置。

1、积累佳句。我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有能力的同学就背下来,只提建议不作数量上的统一要求,但隔一段时间我要检查了解、评选奖励。

2、品读感悟。读了文章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含义特别深刻的、特别有利于自己思想成长的,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除了复习期间,我很少布置重复性作业,大多是写感悟,写读后感。因为没有强迫,所以也没有反抗,学生都能完成。

篇3:摭谈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是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组教材为基本教学单位, 在整合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及课外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活动的一种教学理念。把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 如何有效开展单元整组教学呢?

一、细读一组教材,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以“篇”为单位的教学中, 教师考虑得比较多的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单元整组教学是以“组”为单位的教学, 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整组教材, 强化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1. 细读整组教材, 确定单元教学总目标。

人教版新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按“双专题”的方式组单元, 在单元导语中既揭示了人文精神方面的教学要求, 又提出了读写能力方面的教学重点, 但是不可能罗列出整个单元完整的教学目标。而且, 人教版新教材在三、四年级又以人文专题组单元为主, 读写能力的教学要求渗透在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之中。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通读整组教材,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 制订全面的单元教学目标, 避免在单元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教学时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2. 紧扣单元目标, 制订课文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解读。单元整组教学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从单元总目标出发去解读课文、指导口语交际和习作, 紧扣单元总目标制订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教学目标。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八组中《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 分析实验成功的原因很多, 可以是小女孩的沉着冷静、急中生智, 可以是伙伴们听从指挥、做事有秩序……课文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但是根据单元导语“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 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要求, 本课教学的主目标应该是“有危险要先为别人着想”, 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课文中女孩对两个同伴说的“快!你第一, 你第二, 我最后”这句话上, 在多元解读中把握教材的主导价值。这样用单元总目标把一个单元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的教学目标串起来, 就可以使单元教学形成一个整体, 有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提高单元教学效率。

二、教材二度开发, 有机整合教学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仅靠学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 积极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效整合教材内的资源。

人教版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 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 各地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既要尊重教材, 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中有《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4篇课文, 教学中有的教师先教《地震中的父与子》, 再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引导学生比较文中父亲和母亲不同的爱的方式, 并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进行比较, 体会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然后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母爱, 延伸出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的学习, 让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 学生不仅感受到母爱方式的不同, 还感悟到3篇课文分别从母亲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表达母爱的写作方法;然后借助“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从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两方面进行小结, 及时迁移到写自己父母的习作练习,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的和谐发展。当然, 整合单元教学资源时不能为整合而整合, 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整合、怎样整合等问题, 明确整合的目的, 把握整合的力度, 使资源整合真正为优化教学、为学生发展服务。

2. 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有效整合课内外的资源。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发展, 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 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能少于145万字。人教版中一组教材的教学时间一般是13个课时左右, 相当于两周教一组教材。单元整组教学建议教师在整合一组教材中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的基础上, 能留出1~2个课时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 丰富单元学习资源, 落实145万字的课外阅读要求。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这一单元,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 开展班级读书会。当然, 也可以随课文进行拓展阅读或群文阅读, 如教学“初识鲁迅”这组课文时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致颜黎民的信》《钓虾与放牛》《藤野先生》等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的鲁迅作品, 加深对鲁迅的了解,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把握三个阶段, 整体推进单元教学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整体到部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一篇课文是一个由思想情感、语言文字等要素组成的整体, 我们一直强调“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一组教材也是一个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要素构成的整体, 单元整组教学时也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 落实单元整体感知、读写实践、回顾拓展3个阶段。

1. 用好单元导语,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人教版新教材中的每组教材前都有一个导语, 提示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在单元整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导语, 在学生浏览整组教材的基础上细读导语, 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在读写实践、回顾拓展阶段, 还可以让学生回应单元导语, 交流学习收获, 充分发挥单元导语的导向作用。

整体感知阶段除了让学生浏览整组教材、阅读单元导语外, 更重要的是为后续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做好规划。如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 思考准备搜集哪些相关资料, 阅读哪些书籍;根据口语交际、习作的要求, 思考准备怎样去观察生活, 积累口语交际、习作的素材。单元整体感知的时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但是建议时间不宜太长、指导不宜过细, 否则会影响学生后续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的兴趣。教学时间短, 学生看不完一组教材, 可以先让学生选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课文阅读, 在生生互相交流感受时激发学生阅读其他课文的期待心理。教学时间短, 40分钟的语文课可以这样安排:一是单元整体感知后, 马上进入单元读写实践阶段, 进行单元首篇课文的初读教学;二是前半节课进行上单元的回顾拓展, 后半节课进行本单元的整体感知, 使一册教材的教学也成为一个整体。

2. 用好单元课文, 引导学生读写实践。

课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 承担着指导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多种功能。人教版新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 每一组教材基本上是编排了4篇课文, 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教师加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或举一反三, 在精读课文教学时渗透学法,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应用学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或比较阅读, 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与精读课文比较,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或读写结合, 加强课文与口语交际、习作之间的联系,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学习《乌塔》时就可以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从《乌塔》想到的……”联系起来, 开展一次辩论活动, 把课文阅读与口语交际紧密结合。

在单元整组中的课文教学时, 我们可以思考这些问题:这篇课文的教学与以“篇”为单位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怎样才能发挥单元整组教学的优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经单元整体感知过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起点在哪里?一篇课文也是一个整体, 怎样在单元整组教学中保证一篇课文教学的相对完整性……单元整组中的课文教学不能是零起点, 应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提升点展开教学;不能因为强调单元整组教学, 把一篇篇完整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 在课堂上不停地让学生跳跃学习, 造成学生阅读理解的困难、单篇课文整体的失落。

3. 用好“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 诱导学生回顾拓展。

人教版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我的发现”栏目, 到五年级在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交流平台”栏目, 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发现语文规律。一个单元结束时, 让学生及时复习整理所学知识, 能产生温故知新、熟能生巧的效果。回顾拓展时不能泛泛而谈, 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内容, 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一个重点展开, 或把单元中的零散知识系统化, 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或强化单元学习的主目标, 适当作些延伸拓展。如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这一单元, 在回顾拓展阶段, 让学生设计一份鲁迅先生的人物简介, 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自己在课内外学习中了解到的有关鲁迅先生的信息, 从而较全面地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 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开展单元整组教学时, 教师常常会比较关注单元人文专题的感悟、学习方法的迁移、表达方式的比较, 而忽视认字、写字、词语等语文基础的教学。在回顾拓展时, 还可以查漏补缺, 进行重点练习;或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讲评、单元检测等内容展开, 以提高单元整组教学的时效。

篇4:单元整组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单元整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按主题编排单元内容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新取向,人教版教材这种特点尤为明显。这种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相关内容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乏味的结构体系,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崔峦老师提出:“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传统的课堂是逐篇教学,每篇课文都要花上好几个课时进行讲解,耗时长,教学过程繁杂又琐碎,往往事倍功半。系统论认为,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主题在一起的单元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有内在联系和巨大张力的系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优势,树立整体教学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深刻认识并合理运用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相互支持,互为资源,使教学由分析走向阅读策略指导。

一、利用“求同”策略,整体感知单元整组特点

课文的单元组合往往都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设计的,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利用被组织在同一单元的课文之间的联系进行求同比较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完几篇课文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也可以将其中最典型的一篇课文作为范文讲读,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其他课文探求共同点。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所选的四篇散文虽然风格不一,但它们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我们感受到德国奇特养花方式所形成的奇丽景色,《威尼斯的小艇》为我们展示了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与象共舞》让大家了解泰国大象与人相处的亲密无间,《彩色的非洲》呈现了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这些文章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突出了一个“奇”字。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不同大陆板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构成了多样化的异域风情,丰富了“异国风情”的内涵。同时,观照课文内容,我们还能发现作者选材的相同之处:都有写花、写动物与人类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只要以这些相同的“奇异之处”作为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利用文本间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大量的阅读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既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迁移阅读和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通过“比异”策略,深入体悟各篇精妙之处

教材只是粗略地把作品的共性罗列出来,并未涉及作品的深层内涵,远远没有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运用“同中求异”的比较教学方法,从共性入手,找到个性之处,体悟各篇文章精妙之处,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达到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较高的赏析能力的目的。

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同样是写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彩色的非洲》却风格迥异。季羡林的文章重在写养花方式,写花的景色却只短短几句话,《彩色的非洲》却极尽笔力,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非洲之气势恢宏的花海。前者犹如水墨丹青,淡雅却引人遐想;后者仿佛西洋油画,热烈又不失纯美。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两个不同的文本,思考:同样是写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作者,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写作是一件特别个性的事情。作者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对写作对象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自然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当然,教学这些选材中所表现出的“同”中之“异”,要让学生在了解共性的前提下发现个性,在整体感知之后深入局部体悟,使语文教学变得科学有序,深入扎实。

三、扩展教学内容,提供学生语言实践机会

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由相同主题编排单元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加强单元内部内容的勾连,便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为基础性、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内容的联结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扩展主题内容,努力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实践机会。

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体验课上,教学“街头奇丽景色”语段时,需要引入课外资料,体验季羡林文章语言的张力。课堂上我们可以抓住“山阴道上”一词开展教学:“同学们,季老是语言大师,他写的文字值得我们细细体会,许多词语的运用都很考究,就如这个词语——山阴道上。”先引发猜测,怎样的路可以称得上是“山阴道上”;再解析词语的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最后引导学生动情描述:“山阴道指的是我国晋国时期在会稽城外(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城外)的一条官道。蜿蜒的道路两旁是参天的大树,一路上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使人流连忘返。季老走在德国小镇的街道上,就像走在祖国的‘山阴道上,两旁林立的房屋就像是‘参天大树,满眼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这个词语的出处和来历,而且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记忆,丰富了文学常识。

四、联系课堂内外,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效的阅读课堂带给学生的一定是受益终身的影响。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阅读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广泛的课外阅读中,阅读教学才算得上真正的高效。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爱好。由相同主题编排单元的方式为课外阅读延伸提供了着眼点。

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体验课后,教师总结:“德国、威尼斯、泰国、非洲,令人神往的一生中必去的四个地方,今天在文字中领略了它们的风采。你看,每一位作者表面上看似在写花,写小艇,写大象,写景观,其实都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描写这个地域的风情习俗,以后我们也可以学着这种方法描绘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为了能让学生领略到更多、更美、更奇特的异国风情及作家风格,教师推荐学生读一本书——《一生要去的六十六个地方》。相信学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带着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去比较,去感受,去欣赏。还可以利用班队课或导读课进行读书交流,学生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总之,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得提升,达到使学生“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浅谈整组单元群文阅读(精选)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阅读方面的总体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然而,农村小学生在阅读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很难达到此目标。既然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那么采用群文阅读方法,不失为一剂阅读良药。

【关键词】阅读现状;群文阅读;阅读策略

一、什么是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二、群文阅读的重要性

(一)增加阅读的数量,让学生读得更多。群文阅读让学生由阅读单篇文章到同时阅读多篇文章,不仅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实现全营养的均衡阅读,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如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二)提高阅读的速度,让学生读得更快。《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高段学生默读一般课外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读课文要教两课时,略读课文要用一个课时,教师可以慢慢教,学生可以慢慢读,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强化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读得更乐。群文阅读把大块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真正告别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思考。我们知道,读一篇毕竟有限,而围绕议题读多篇则充实丰盈,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理解,而是能够通过多文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看到同一个事物或问题,使学生对议题的认识或因多篇而深化,或因多篇而多元,或因多篇而升华。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因此而改变---有证据的思考,多维度的思考,辩证的思考,以此实现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开放学生的思想的价值追求。

(四)丰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群文阅读的策略

(一)议题选择策略。在群文阅读中,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议题的最大特征在于可讨论性,也就是说议题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见解。组成群文的文本,必然是根据一定的主题组合在一起,即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但选文的主题往往比较泛化,课堂教学中需要提取可操作的具体的议题。我们提倡“以学定教”,即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课堂是根据学生需要来定制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群文阅读课堂中议题的提取正好可以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让学生在接触一组文本后,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供师生学习、讨论。议题的特征有关键性、贯通性、适宜性、聚焦性、开放性等。议题的选择与设计,是群文阅读教学备课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人说议题成则课成。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议题选择与设计的能力呢?

研读政策与课标,廓清语文学科教学序列语文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紧跟国家相关政策指引,把握大方向,熟悉“减负提质”、“全民阅读”、“立 德树人”等相关内容,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教学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部分。教师应以系统思维把握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试着思考以下这些问题:我们一共要带领学生学习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按照怎样的排列法则进行分类、排序?每个年段或每个学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当中,哪些是单篇课文教学即可完成,哪些采用群文阅读教更好?观察学生生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我国教育发展并不均衡,很难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序列,况且各个区域亦有各地特色内容,具体到各个学校的学情就更是复杂,所以对教师们更重要的是,需要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来选择议题。透彻解读文本,议题要与文本核心相符到底是先确定议题还是先选文?从实际操作来看,议题的选择和选文的筛选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有的是先确定了议题然后根据议题去搜集相关文本;有的是发现了一篇好文,?奈谋局刑崃冻鲆樘猓?再根据议题补充文本;还有的是有了一组文章,从文章中找到关 联性,提炼出议题,再返回去对文本进行筛选、调整或替换。总之有了目标想法,诸种情况都有可能,只要能保证议题与文本核心相符,都是成立的。在这些过程中,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对文本在多维视角下的透彻解读。具体说来,建议教师以普通读 者的身份分析文本要表达的是什么;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考虑文本表达的东西适合放在哪个年段去学习;从教师教学角度思考这个学习内容是否可以提炼成具体的议题;在教学研究立场审视这一议题是否符合文本/作者初衷,是否足以支撑教学进程。能做到从以上四个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相信议题会自现。

(二)群文阅读模式策略。先扶后放,增强阅读的针对性。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对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合理的阅读方式和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提升阅读品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练习迁移运用。比较阅读,增强思考的深入性。崔老师在“第三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曾说:“通过群文阅读,能较快提升阅读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将“群文阅读”引入课堂的最大价值在于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开发。群文阅读课上训练学生思维最主要的策略就是比较阅读。而阅读的广度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其实就是阅读的深度。

参考文献:

篇6:单元整组教学

武安市南关小学 郝东平

经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单元整组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部分语文教师正在积极地尝试这种整合,简约高效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单元整组教学”仍然是老师们不敢轻易尝试的教学模式,因为它的确需要教师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教材,整合教材、甚至重组教材,这对于教师无异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学校也是首次掀起了“单元整组教学”的盖头,亲历了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极富研究价值的实践过程。在实践研讨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得有惑,但同时也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单元整组教学”研究的信心与决心。

1、有效预习,夯实交流基础

到了小学高年级,预习应当已经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语文学习习惯。但对于单元整组教学,教师所提的预习要求应当有别与平时的预习。平时的预习,学生都是单篇课文进行,而现在则要求学生进行整组课文的充分预习。这里的充分预习是指指导学生不仅要用“审题、读文、写批注、质疑解难、查阅、摘抄相关知识”的方法来预习课文,还要弄明白整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编者从那几个方面来选编教材,自己能从中感悟到些什么。还要通过预习初步思考整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在导读课之前,让学生充分地预习整组课文,除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为导读课各板块紧凑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

2、寻求方法,把握文章主干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也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的一项语文基本能力。可是如果初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在每组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说说自己的发现,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语,采用“我从《 》中了解到了()。”的句式来尝试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比较轻松而充满兴趣地去完成对整组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3、点击精彩,推动学习情绪

单元整体感知中,教师还应当强调学生学习中的“经验穿透”。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采取点击文章中最为精彩的片段,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积极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和田的维吾尔》一文精彩点击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和田及维吾尔的感受,随之引入维吾尔人的具体特点,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并体会作者的情感。随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了解描述性语言对介绍起到的作用,激起对民俗风情的了解的兴趣。又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藏戏》一文的特点时,截取关于介绍藏戏的记录片的片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求藏戏历史的欲望。这些精彩点击,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不知不觉间给学生拓宽了更多的学习途径,为深入品读语言文字做了良好的情绪铺垫和方法铺垫。

4、确立目标,拓展学习途径

有了积极的情绪铺垫,接下来就要进入学习方法的指导,单元导语中的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学习目标确立起来的同时,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也随之大大增强。如每组课文,学生通过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的学习目标是具体到某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解读(写什么)——细读(如何表达)——品读(品评,感悟到了什么?)——赏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的读)”的学习方法。

通过在这一次“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单元整组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学习内容,让学生整体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减少重复劳动时间,充分利用节省下的时间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课内引导课外,相得益彰。

上一篇:美图秀秀局部变色笔打造非主流炫彩风格下一篇:(130道题)学生食品安全核心知识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