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资源

2024-06-19

洪水资源(通用9篇)

篇1:洪水资源

遵化市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赵金春1,王志霞

2(1.遵化市水务局,遵化064200;2.遵化市防汛办公室,遵化064200)

摘要:暴雨洪水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在不断增强,同时,持续的干旱和水资源的匮乏又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人类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治水观念和防洪减灾的思路,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即减轻洪水灾害,又增加水资源量,是解决缺水问题的必由之路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1.遵化市雨洪水资源概况

1.1雨洪水资源可利用量

遵化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古长城脚下,多年平均降雨量743.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9.6万立方米,平均径流深235毫米,水资源总量4.29亿立方米,可供水量5281.7万立方米,可利用量4958.7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4061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9741.26万立方米。

1.2雨洪资源特点

遵化市属海滦河流域蓟运河水系,共有大小河流37条,多为汛期排泄洪水、汛后断流的季节性河道。整个流域东北高、西南低,因处燕山迎风暴雨中心区,汛期暴雨多,多形成较大洪峰,源流短急,洪水暴涨暴落,极易成灾。同时受水气补充条件和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的影响,年内降水量有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丰枯交替发生等特点。年降水量最低年份发生在2002年,为335.23毫米,最高年份发生在1978年1124毫米。年降水的80%集中在6—9月,而春季降水稀少。

2.雨洪资源拦蓄工程现状及拦蓄能力

遵化市现有较大的拦蓄水工程有三座中型水库,即般若院水库、上关水库和2006年续建完成的龙门口水库,两座小

(一)型水库,(大河局水库和接官厅水库),十七座小

(二)型水库,总库容13651万立方米,塘坝25座,库容120万立方米,集雨水窖2.42万个,蓄水容积 49万立方米。

3.雨洪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3.1重防洪保安,轻蓄水兴利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视洪水为猛兽,一旦发生洪水,忘却了持续干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遵化市,处于北部山区,发生暴雨洪水的机会多,而那些大部分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拦洪为主的水库工程,除工程质量、安全等级偏低外,又由于经过三四十年的运用,老化失修严重,有的甚至成为病险水库。因此,每年汛期,水库的防洪安全就成为重中之重,按照上级要求,为腾空库容,主汛前只好把存余的水弃掉,而这时农业灌溉需水极少,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防洪保安和蓄水兴利的关系,从而使可贵的洪水资源白白流失。

3.2蓄水工程蓄水有限,调节能力差,由于山高流急,降雨集中,大部分径流流入境外,调蓄能力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8.5%。这些蓄水工程,大部分是年调节的,由于蓄水能力的限制,造成遵化市的雨洪资源利用率极低。

4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主要对策

4.1转变洪灾及防洪减灾观念,把水多水少结合起来。特别是象遵化市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水资源的特点是十年九旱,极少数年份水多,稀遇大水年的短期高强度暴雨。所以应该置自己正处于一个干旱缺水的大环境之下,把洪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发挥洪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4.2采用科学的调度方式,按客观规律运用蓄水工程。

遵化市较大的蓄水工程是般若院和上关两座水库,是遵化市现有的主要水源,也是对防洪和径流调节起决定作用的中型水库,供水能力能否进一步挖潜,通过优化调度能否更多地增加蓄水量,是能否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重要措施。

4.2.1流域概况

般若院水库和上关水库同属沙河水系,沙河水系起源于兴隆县大青山南侧,主河全长70公里,在遵化境内流域面积山区272.7平方公里,平原28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45亿立方米,丰水年为6.5亿立方米,枯水年为0.92亿立方米。建有上关水库的魏进河,属于沙河最大一个支流,总流域面积为348平方公里,主河道长48.5公里,平均坡降22.6‰,其中,长城口以上河道坡陡流急,河谷狭长。

4.2.2工程概况

般若院水库位于沙河上游峡口处,控制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包括大河局水库29.2平方公里)。该库建成于1972年7月,总库容5457万立米,兴利库容2685万立米(包括死库容100万立米)。水库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校核标准为千年一遇。输水洞为圆形隧洞,最大泄量为70立米/秒;溢洪道为开敞式实用堰,最大泄量2250立米/秒。

上关水库坝址位于魏进河长城口南一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防洪标准也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相应水位为148.09米(黄海),总库容为369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18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442万立方米,死库容120万立方米,放水洞为压力隧洞最大泄量为96秒立米;正常溢洪道堰顶高程为137米,闸门顶高程为143米,设四扇平卧式10×6米钢制闸门,最大泄量为2878秒立米。

4.2.3防洪调度中存在的问题

前些年,为确保水库安全度汛,水库在汛期进行洪水调度时严格遵守上级防汛指挥部批准的调度运用计划,经过多年防洪中的实际应用,尤其在处于枯水周期的近几年,原有的调度运用计划已经明显地偏离实际,从而造成汛期弃水增多,而汛后又蓄不满,甚至半库的现象,特别在主汛期到来之前,防洪与蓄水的矛盾在水库防洪调度中十分突出。如1998年,汛期,上关水库在7月15日以前的一场暴雨就使水位猛涨到139米,按照上级调度方式必须泄洪以后,汛后水位仅为140米左右,而后汛水位为143米。无形之中2米多深近600万立方米的水量人为丢弃。

4.2.4科学调度,保安全,多蓄水。

4.2.4.1汛限水位变为动态控制。由于不同流域的特性不尽相同,来水条件也不尽然,应该根据

水库多年来水的实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调整汛限水位。特别是上关水库,流域面积大,库容相对较小,集水迅速,如果在水库调度管理上改变固定时间、固定限制水位的做法,结合采用动态水位,适时对汛限水位进行调整,在保证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蓄水是完全可行的。

4.2.4.2搞好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抬高汛限水位。般若院水库是1959年开始兴建,1973年建成的,经过三十多年的运用,水库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情况。目前除险加固工作即将开工,完工消除病险因素后,再根据水库多年实测洪水资料和多年暴雨形成规律以及水文系列插补延长,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分期调度、分期蓄水、逐步抬高汛限水位是完全可能的。

4.2.4.3加强洪水预报,制定预泄、预蓄方案。

2004年汛前,遵化市在上关和般若院水库分别建立了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上关水库上游流域范围内增设了3处遥测雨量站,而般若院水库巨暴雨中心约20公里,汇流时间需6至9小时,目前只能靠观测水位变化来反推入库洪水,难以准确掌握汇流时间和入库流量及洪峰,对水库防洪调度极为不利。所以,应在般若院水库上游东西支流上各再增设一处雨量站,并分别在两个水库安装洪水测报系统,不仅能及时准确分析汇流时间和入库洪峰,为水库的防汛决策调度提供前提和保障。

4.3增建河库渠串联工程调蓄洪水。由于本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如果采取工程措施,把上关水库的弃水引到般若院水库,或引入沙河,从而实现一库多水、多库串用,一河有水,多河串流联合调度进行拦蓄,以回补地下水,也可使般若院水库在平水年蓄满或枯水年蓄水成为可能。

4.4充分利用山区集雨工程拦蓄洪水。

2000年至2007年,遵化市已建集雨水窖2.42万个,蓄水容积达49万立方米。通过修建水池水窖、谷坊坝及鱼鳞坑等多种水保工程来调蓄汛期雨水,力争洪水不下山,清水缓出川。

[作者简介]赵金春(1971—)男(汉族),河北省遵化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Tel)***;王志霞(1969—)女(汉族),河北省遵化市人,副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及防汛管理工作,(Tel)***。

篇2:洪水资源

广东省洪水资源化探讨

广东省多年平均入海水量4018亿 m3,并主要集中在汛期以洪水形式流入大海.文章根据广东省水资源与洪水特点,探讨了洪水资源化的途径及其安全保障措施:利用现有和新建水工程,采用科学合理的蓄、引、提、回灌与冲污等方式使洪水资源化;加强防洪调度与管理,以降低洪水资源化风险,确保安全利用洪水.该研究对解决广东省目前部分地区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江涛 刘祖发 黎坤 陈晓宏 JIANG Tao LIU Zu-fa LI Kun CHEN Xiao-hong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刊 名:生态环境 ISTIC PKU英文刊名:ECOLO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14(4)分类号:X43关键词:水资源紧缺 洪水资源化 防洪调度

篇3:洪水资源化利用探讨

1.1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我国是个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近年来,干旱缺水、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洪水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如何运用汛期多余洪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科学的洪水利用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洪水资源化,是指在不成灾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山区水保工程、水库、拦河闸坝、自然洼地、人工湖泊、地下水库等蓄水工程拦蓄洪水,以及延长洪水在河道、蓄滞洪区等的滞留时间,恢复河流及湖泊、洼地的水面景观,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大可能补充地下水[1]。如何科学地管理洪水资源,减轻洪水灾害,缓解我国日趋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应该成为今后洪水管理的目标。

1.2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

我国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大潜力。据统计分析,全国江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为16000亿m3,1998年全国入海水量为21321亿m3,且主要集中在汛期以洪水形式入海,如1998年长江大通站最大30d洪水量2231亿m3流入东海。其次,经济、科技的进步、治水理念的变化等,使洪水资源的利用成为可能。许多大型水库建立了与水情遥测系统紧密结合的洪水调度系统。随着卫星云图、测雨雷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开始成熟的应用于水利行业,中、短期降雨预报手段、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可更好地应用于洪水监测。“3S”技术可较准确地评价地下水资源和土壤含水量的监测,从多角度辅助防洪调度、蓄滞洪区运用、计算洪水资源化的效益,使得洪水利用进入信息化时代。

二、洪水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2.1国内研究进展

洪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己经引起国内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在洪水资源化方面己经有了很多实践,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充分利用汛期洪水进行流域水量的配置;(2)利用汛期发生洪水的时机从干流引水;(3)跨流域配置洪水资源;(4)加强管理调度,调蓄洪水,丰水枯用。

李长安[3]提出了长江洪水资源化的基本构想及存在的问题。郭方[4]、邢焕政[5]分别论述了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化的潜力及方向。王道席等[6]探讨了黄河洪水资源化的途径及保障措施,指出防洪调度要与水量调度、沙量调度相结合。许继军等[7]在对鄱阳湖洪水资源潜力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洪水资源利用的主要设想。郭青平[8]等讨论了天津市现有的洼

淀、水库及河道的蓄水能力,提出了天津市洪水利用的一些思路。尚志海等[9]提出城市洪水资源化的概念,并以华南师范大学社区为例,分析了洪水资源化的经济效益。刘建卫等[10]以吉林省白城市洪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例,介绍了开发原则与流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孙香莉等[11]探讨了重庆市洪水资源化的措施和途径,对重庆市寻求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生态环境容许的洪水资源化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2.2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洪水资源化利用工作也很重视。在澳大利亚,由于气候干燥,河流稀少且变化不稳,地下水超采也比较严重,地下水回灌的研究及应用受到了重视。昆士兰地区人工回灌工程运行良好,效益也相当显著;摩洛哥为保证首都丹吉尔的供水要求,利用注水井将姆哈河洪水注入地下以回灌地下水,已获得成功;美国也大量建造渗滤田,用于补充地下水或在暴雨洪水时起汇集和调节雨水的作用[12]。日本在20世纪60~90年代就建立起了较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但近来认识到此举既不安全也不经济,防洪观念转变为以一定防洪标准下的“风险选择”策略,即采取了雨洪就地消化的洪水资源化措施[13]。随着国内外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广泛运用,其技术及理论也将日趋成熟。

三、洪水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

目前洪水资源化的方法主要是坚持点(水库、闸坝)、线(河渠、堤防)、面(蓄滞洪区、田间、地表)兼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并重,蓄、泄、滞、引、补有机结合,通过科学调度,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达到防洪目的[14]。

3.1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工程途径

工程途径指通过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将尽可能多的洪水拦蓄起来,延长洪水在陆地的时间,使之赢得更多机会被人们利用或补充地下水[15]。洪水资源化的工程途径主要是通过解决洪水的“蓄”、“滞”问题来提高洪水资源的可开发性。可利用的工程措施包含绝大多数水利工程,如水库、拦河闸坝、蓄滞洪区、水保工程等。

目前在实践中常采用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洪能力;(2)综合利用水库、河网、渠系、湿地和蓄滞洪区,调蓄洪水或回补地下水;(3)城市洪水“排、用”工程结合,充分利用暴雨洪水资源;(4)全流域综合平衡,合理开发山区水资源;(5)利用调水工程,进行跨地区、跨流域调水;

3.2洪水资源化利用的非工程途径

非工程途径是指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调度,最大限度的拦蓄洪水资源,延长其在陆地的时间,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需水要求,补充回灌地下水[15]。实现洪水资源化在非工程途径上,要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在调度上,完善调度方案和运作规程,加强调度的科学性[16]。洪水资源化的非工程措施包含了水利工程调度与管理的大多数措施,

主要的措施如下:(1)合理调整水库汛限水位,实现分阶段水位控制及分期洪水调度;(2)建立暴雨洪水预报、信息采集系统,实现水库实时预报调度;(3)建设或完善流域间、水系间水流沟通系统,实行水利工程联合调度。

四、洪水资源化利用风险分析

洪水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风险主要有生态风险、工程技术风险、管理运行风险等。

(1)生态风险

某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常常是以其它地区生态环境付出损失为代价的,利用洪水冲淤、冲污、洗碱、淋咸,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但洪水本身就含有多种污染物,会增加环境污染的机会。上游蓄水量的增加在改善当地水环境的同时会减少下游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造成了环境的相对恶化。因此,整体生态环境受损乃至恶化的风险是有可能存在的。

(2)工程技术风险

工程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工程寿命风险、工程结构风险、灌区设施风险等。洪水利用必须通过工程措施,实现水系联网,而不同的流域、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所采用的工程措施和结构都不同,就会增加了工程结构风险,实施中还会增加施工风险。

(3)管理运行风险

管理运行风险主要包括水库应急泄洪风险、水库调度风险与垮坝风险、动用蓄滞洪区的风险。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为人类在水库调度决策中的行为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水库进行分期防洪运用,提高汛限水位,可提高水库蓄满保证率,但也会增加水库应急泄洪的几率,从而增加了破坏下游河道安全行洪的机会,加大下游防护对象遭受损失的风险。严重时,还可能发生垮坝,对水库本身及下游保护区造成致命的打击。

洪水利用风险定性估计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矩阵分析法及德尔菲法;定量估计的方法主要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随机模拟方法、马尔柯夫过程方法及模糊数学方法等。

董前进等[17]以三峡水库洪水资源化问题为背景,应用泛系观控理论研究了三峡水库洪水资源化多目标决策汛限水位组合调控方案的风险及其比较收益,并从信息熵的角度以约束信息量对调控手段的风险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为洪水资源化中风险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方红远等[18]以海河流域北三河水系的洪水资源利用风险分析为例,采用风险等级与风险度相综合的方法加以评估,计算了该区域洪水资源利用的综合风险值。姜树海、范子武[19,20]在洪灾风险评估、水库调度风险分析和防洪安全决策等领域也作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五、洪水资源化利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洪水是一种非常规水资源,应以安全、高效为目标,注重多重资源特性,保证长期效益,借鉴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性的开发利用。在利用过程中应按照措施研究、工程准备、风险分析、预案制定、实时管理的顺序逐步完成,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进一步研究洪水预报的实时修正方法。目前所谓的洪水预报方案精度是从洪水三要素(洪峰、峰现实间、和洪水总量)的历史拟合情况来评定的,在水库实时调度中往往是在降雨过程中实时预报入库洪水并制定相应的洪水调度方案,对于洪水预报方案历史拟合精度较低的水库,必须对预报洪水进行实时修正。

(2)改进调水调沙技术,实现水沙污的统一调度。洪水是好的冲沙、冲污的资源,因此必须在做好水、沙、污预报工作的基础上,实行水沙污统一调度,防止新污染的产生和因洪水调度而导致淤积加重。

篇4:洪水资源

摘要:洪水资源化是目前国内外利用洪水的主要途径,但是洪水资源化只是手段和基础,洪水资源管理才是洪水资源化的最终目标。文章针对洪水资源化管理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降低风险损失的风险管理对策,提出了建立洪水利用社会保障体系的观点。

关键词:洪水资源管理 风险管理 洪水保险 水资源价格机制

洪水管理是指人们理性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承担适度的风险,规范洪水调度行为,合理地利用洪水资源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系列活动的总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洪水资源化只是手段和基础,洪水资源管理才是洪水资源化的最终目标。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塑造新型人水关系,解决控制洪水所带来的固有问题,逐步减少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保障。其内涵实质是适度承担风险,规范人的活动和努力促使洪水资源化,它是对控制洪水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一、洪水资源化风险管理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选择有风险的洪水资源管理模式。只有适度承受一定的风险,才有利于促使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向良性互动转变。洪水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风险主要有:

(1)水库应急泄洪风险。水库汛期超汛限水位蓄水,以防当年水库上游少雨的情况,可提高供水保证率,但是因此可能增加水库应急泄洪的几率。水库应急泄洪增加了出现破坏下游河道安全行洪的水情条件的机会,如黄河下游可能出现斜河、滚河等不利的水情,下游滩区和河道工程遭受损害的风险加大。

(2)水库调度风险与垮坝风险。这也是水库超汛限水位蓄水带来的更大风险。垮坝对下游防洪是致命的打击,下游洪泛区将因此遭受灭顶之灾。

(3)动用蓄滞洪区的风险。当水库蓄水位过高时,如果水库应急泄洪或水库垮坝时河道不能及时排泄洪水,则增大了蓄滞洪区运用的可能性。

(4)生态风险。水库在发生洪水时进行驱污和调沙调度,洪水有可能对滩区和河道工程造成损害,过水的滩区有可能受到污染。

(5)灌区设施风险。引洪水补源和灌溉时,由于汛期洪水含沙量大,将造成引洪渠道淤积,从而缩短灌区灌溉设施的寿命。

其他的还有工程寿命风险、工程结构风险等。上述情况下,风险越大,可能的利益也越大,可能的损失也越大。风险超出一定限度的方案,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是难以承受的,而风险最小的方案又可能是无利可图甚至在其他方面带来不利影响的方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能以风险小作为决策选择的依据,应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合理控制风险的程度,审时度势,精心调度,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

针对以上风险,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与实践,归纳出如下事前与事后降低风险损失的风险管理对策:

(1)加强防洪调度和工程管理。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见性与可调控性。通过历史洪水的调查与分析,人们可掌握洪水现象的各种统计特性与变化规律;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仿真模拟手段,可以预测在流域孕灾环境与防洪工程能力变化条件下,不同量级洪水可能形成的淹没范围、水深、流速以及淹没持续时间等,评估洪涝灾害的损失;利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和计算方法,人们可以对即将发生的洪涝进行实时预报;根据洪水的预测、预报结果,可以科学地制定防洪工程规划与调度方案,约束洪水的泛滥范围,控制洪峰流量和水位,降低淹没的水深以及缩短淹没的历时等,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的目的。

(2)提高工程质量和加强工程管理,减小工程结构风险。施工和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水库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加强大坝监测和检测、消除病险水库是防止垮坝风险的重要手段。

(3)加强调水调沙调度,实现水沙污的统一调度。洪水是很好的冲沙、冲污的资源,因此必须在做好水、沙、污预报工作的基础上,实行水沙污统一调度。防止污水上滩后污染物留在滩上,防止因洪水调度导致淤积加重。

(4)建立蓄滞洪区的洪水保险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由于洪水资源化工作,增加了蓄滞洪区的受灾风险,因此应该对蓄滞洪区进行风险补偿,其补偿机制应和洪水保险机制共同建立,补偿资金的来源应是洪水资源的收益。

(5)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获知水情、雨情、工情等信息。事前各级防汛部门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水文资料、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洪水风险研究,建立全面可靠的洪水风险图。风险图中除标明各频率洪水淹没范围、重要设施、物质分布外,还需标明抢险避难的步骤、路线、方法等内容, 以便更科学化、规范化地指导防洪抢险、救灾工作。

(6)风险事件发生后利用必要的工程措施。如土坝可动用校核洪水位与防渗体高程间的富余库容、混凝土坝可利用校核洪水位与坝顶高程间的富余库容、临时加子埝或加子堤、或炸副坝加大泄流等,防止溃坝事件发生。

(7)研究制定水利工程风险调度的政策措施,促进洪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要实现洪水资源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洪水资源化的认识,既要认识到洪水资源化有利的一面和有利因素,也要认识到洪水资源化的不利因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同时要大力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确保工程安全和防洪安全, 同时要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损失补偿的洪水资源风险管理机制。

二、建立洪水利用社会保障体系

要实现洪水的风险管理,很重要的一项措施是建立洪水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加强洪水保险建设建立水资源价格体制等。

1、加强洪水保险建设

洪水保险是一种互助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成立专门机构,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在易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向财产所有者收取保险费,建立洪水保险基金,当投保人的财产遭受洪水损失时,由洪水保险机构负责赔偿。由于洪水保险是用众多投保人平时的支出(保险费)积累来补偿在保险期内少数受灾人的集中损失,因而能够帮助受灾的投保人渡过困难,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既使赔偿具有保证,又能减少国家的救灾负担。在洪水资源化利用中同样可以设立洪水资源化利用保险,它带有风险投资的性质。

2、建立水资源价格机制

水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应具有其本身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水价格的配置资源的功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制订水资源的价格政策。

转变防洪观念,在流域内保护重点,适当放弃非重点地区。一方面给洪水以空间,确保重点地区的安全;一方面在时空上增加洪水与地面接触,补给地下水,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对于非重点地区,发展耐水产业,推行洪水保险。将渗入地下的洪水按照一定的价格,抽取供给工业、农业等各行业利用,收取的水费纳入保险基金中,作为来年洪水保险的部分赔付费,对受淹地区给予一定的补偿。

3、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水法》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所依据的重要法规,但是在有些流域洪水资源的利用中还未有法律保障,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制订配套的法规。流域各级行政区域要围绕《水法》制订配套法规,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实现流域的、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要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制订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要争取尽早出台《水法》实施办法和地方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二是要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和行政区域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能。流域管哪些,区域管哪些,都要进行具体制度设定。所定的制度既要明确,又要便于操作。只有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加强制度建设,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才能找到“结合点”,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尚松浩.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篇5:洪水资源

一:背景

水环境是地球资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在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水环境问题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供给越来越呈现出严重短缺的局面,充分利用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我国地处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的6月份到9月份属于汛期,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但这四个月的降水量通常却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0%到80%,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较为常见。由于汛期降雨产生的大部分地表径流形成了洪水,使得洪水成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降雨量和径流量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较大,使得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就山东省而言,由于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水资源需求加大,现有水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呈现严重短缺,并逐渐加剧。在较长的时期内,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进一步向小康目标发展的瓶颈因素。这种水资源日趋匮乏的局面,要求我们必须更有效地利用洪水资源。

在优先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防洪工程和先进技术手段,实施洪水优化调度,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是解决我省水资源矛盾和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对病险防洪工程,实施信息化、科学化调度等非工程安全措施,是保障防洪安全的重要方法。通过实施库河联网防洪调度,流域防洪能力将明显提高,目前部分流域已经具备了实施洪水优化调度的条件。我省的水库大坝、河道堤防等主要水利工程保护着2100多万人口的安全,部分工程还同时承担着城市、乡村生活供水任务。

因此,在水资源日趋匮乏的情况下,开发研究洪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减轻洪水灾害,同时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提高防洪工程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此, 根据我省防洪工程实际运用情况和流域、水库特点,提出“洪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开发研究”课题。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依据,实现防灾兴利的最大化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地理信息资源,对各类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入库,搭建数字乡镇地理信息综合支撑平台,并结合基层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搭建贯穿水资源流转各环节的管理系统,促进水资源合理、高效流转。确保对汛期的监测,和及时预警。

建设内容

结合项目示范区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技术积累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采集示范区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信息,研究水资源综合信息数据库系统,构建数字水资源管理支撑平台,研发水资源流转管理信息系统,并在现实中正常使用。

提交成果及功能实现

水库洪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主要完成五大功能:基本信息管理、水雨情遥测、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综合信息查询。

1、基本信息管理

对与洪水预报、调度等相关的一系列数据、参数、方法与模型进行存储与管理。

2、雨水情遥测

雨水情遥测是实时洪水预报的基础,实时收集库区降雨、水位、流量等水文资料数据,加工处理后保存到数据库,并能根据实测数据,自动生成时段或年月水位信息、降水信息、流量信息等统计数据,供查询和洪水预报使用。

3、洪水预报

洪水预报子系统能够根据采集的实时雨水情、工情等信息,对未来将发生的洪水做出洪水总量、洪峰流量、峰现时间以及洪水过程等情况的预测;能够参考气象预报成果和专家经验以及未来的可能雨情变化,做出洪水变化的趋势预测与分析。

1、根据流域实时降雨过程或流域周围降雨过程,运用洪水预报模型,推算出水库来水过程线,并存入相应数据库,以供洪水调度使用。可根据数据库中已有的或实时采集的降雨资料(遥测系统提供的资料),自动进行入库洪水预报作业,也可人工置数,干预洪水预报过程。

2、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通过遥感图像获取流域的地貌特征信息;研究库区的地貌特征、地质条件、温度等因素与洪水形成的关系,建立洪水预报空间信息模型;同时以采集的实时雨量、蒸发量、水库水位等信息为依据研究修正洪水预报空间信息模型。

3、实际防洪工作中,由于水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难保证每一次洪水预报都符合要求。系统能够根据输入的地面实际降雨、净雨过程和汇流模型,对洪水预报成果进行实时修正。

4、洪水调度

洪水调度系统按照规定的水库调度原则和控制指标,综合考虑水库来水、蓄水和泄水以及上下游淹没等情况,生成规则调度方案和优化调度方案;并且可以结合决策者的经验,以人机交互方式修改洪水调度方案,对多个洪水调度方案进行优选,提出在保证水库安全情况下,对上下游影响最小的最优调度方案,为防洪决策提供技术支持。该子系统主要完成洪水调度方案生成、方案评价、方案管理、调度成果查询等功能。

5、综合信息查询

在综合数据库的支持下,构建基于Web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提供基于Web的实时水(雨)情、工情状况和汛情等防汛抗旱相关信息的发布。

查询的信息主要包括:(1)预报相关信息

主要包括各种产汇流模型参数的查询和修改;时段雨量数据、日雨量数据、Pa值和各雨量站有效性的查询和修改;各水库实时水位的查询和修改;各水文分区雨量站的维护。另外还包括预报方案成果的保存、查询、输出等功能。

(2)调度相关信息

主要包括水库基本资料的查询;水库特征水位的查询;水库预报与实际流量过程的频率查询;水库调度规则查询;泄流设备的水位-流量关系查询和修改;水库水位-库容关系查询和修改。另外还包括调度方案成果的保存、查询、输出等功能。

(3)基于GIS的信息查询

主要包括实时水雨情信息图上查询和标注,地图放大、缩小及漫游,预报调度成果查询。

系统关键技术

(1)安全登录机制

基于web的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要取得成功,首先要解决好系统应用程序的安全问题。系统使用加密技术、授权模式和用户权限判断等方法,有效地保证了应用程序的安全。加密技术保证用户信息在网络访问中的安全性;授权机制使得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角色授予相应级别的权限,而且权限可以具体到限制用户不能对数据库中某一个表进行操作,如删除、添加等;用户权限判断有效地防止了恶意操作,用户进行删除、修改和添加等操作时,系统自动判断用户是否有效执行的权限。

(2)面向对象的设计技术

系统程序设计选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技术,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将水库洪水预报调度处理的事物按对象和数据进行了抽象划分,将基于web的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划分为5个基本的对象,利用类的继承、动态链接等特性,设计了通用、规范化的基于web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框架。应用系统框架很容易实现软件的重组、移植、扩充,以及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3)预报误差综合实时校正技术

各种水文预报方案都存在许多误差,要用某种固定的方式或者模型进行数学描述 ,有时无法满足报的需要,还需要根据预报人员的经验,从根本上发现预报结果的偏差 ,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修正.实时修正技术按内容划分 ,可分为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参数修正、模型输入修正和综合修正四类.预报子系统根据实时计算误差系列信息 ,综合利用自回归方法、卡尔门滤波、自动控制中的自适应修正等技术 ,建立一种综合性误差修正技术 , 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同时 ,预报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 ,对任意一种模型的预报结果 过程线 直接用鼠标进行修改。

(4)人机交互调度方法

系统设计了良好的人机交互调度界面,易于各级防汛部门参与调度决策过程。各级调度部门决策通过浏览器在web上作业,可以改变水库的泄流,或者用鼠标在图形上修改泄流过程线,反复进行调洪演算,实时、生动生成各种洪水调度方案,并可以对多个方案进行优选评鉴,及时获得准确、详细的防洪调度信息,十分有利于防洪决策分析。

周期建设

整个系统的建设按照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进行划分。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

1.问题的定义和规划。

此阶段是软件开发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在这里主要是要自我探究洪水资源优化中要实现功能。2.需求阶段。

对该系统要实现的各个功能要详细分析。要实现的功能在建设内容中已经提到。需求分析是在软件开发中最重要的部分,所需的时间也是最多的。主要是与当地的水利部门协调好,了解防汛防洪的一些常识,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源制造出最大的收获。占用百分之五十以上。3.软件设计

在此阶段主要是设计出系统的大体框架,数据库的设计等等。一般分为详细设计和总体设计。4.程序编码

在编程的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的规范,符合书写标准。5.软件测试

整个过程分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在测试的过程中要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6.运行维护

运行维护在之后的软件周期中持续的时间最长。

经费预算

1.人员成本

列出产品/项目团队每个人的预计工作月数。

列出完成本项目所需要的劳务(包括人员的数量和时间)劳务费一般包括工作、奖金、补贴、医疗保险金 2.设备成本

设备成本包括:原材料费,设备购置及使用费 列出拟购置的设备及其设备和所需的经费 列出拟购置的软件及其版本和所需的经费 使用的现有的设备及其使用时间

其他经费预算

列出完成项目所需的各项经费,包括差旅费、资料费、通行费、会议费、交通费、办公费、培训费、外包费等,包括: 1.差旅费(旅费、出租)(含补贴)

2.资料费(图书费、资料费、复印费、出版费)

3.通信费(市话长话费、移动通信费、上网费、邮资)4.会议费(鉴定费、评审费、研讨费、外事费)5.办公费(购买办公用品)

6.协作费(业务协作招待费、项目团体加班伙食费)

7.培训费(培训资料编写费、资料印刷费、产地费、设备费)

篇6:洪水与河流汛期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汛”就是水盛的样子,“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时期,汛期不等于水灾,但是水灾一般都在汛期。汛期是指江河、湖泊的洪水在一年中明显集中出现,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的时期。由于各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涨水季汛期节不同,汛期的长短和时序也不相同,如江南地区4~9月是汛期,5~6月是主汛期;珠江4月中旬至9月为汛期,其中4~6月为前汛期,7~9月为后汛期,5~6月是主汛期;长江5月至10月中旬为汛期,7~8月是主汛期;淮河6~9月为汛期,7~8月是主汛期;黄河7~10月为汛期,7~8月是主汛期;海河7~8月为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主汛期;松花江7~9月为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主汛期。分析表明,中国各地汛期开始时间随雨带的变化自南向北逐步推迟,而汛期的长度则自南向北逐渐缩短; 7~8月是全国大洪水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

篇7:洪水作文

原本宽阔的街道早就浸泡在洪水之中了,虽然各个地方都有下水道,都有排水系统,可是面对如此大的雨还是有一些无力感,洪水占据的地方越来越大,无数的车辆早就已经成为了废物,价值成百上千万元人民币的汽车也难以避免,同样在洪水之中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在洪水之后才可以寻找自己的车辆了!

车辆没有了可以再买一辆,可是生命失去了却难以挽回,不过不是所以人都可以明白这个道理,还是有许多的人为了钱财而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把自己的车辆当作船只,让它承载着自己的梦想驶向远方!

篇8:浅谈洪水资源化

1 提高思想认识, 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必要前提

“坚持防汛抗旱并举, 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 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这是新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水利行业提出的“两个转变”。要实现洪水的资源化, 提高思想认识是必要前提。

1.1 首先要对我国的国情、水情要有充分的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用水量与用水保证率需求都显著提高。人均水量偏低, 洪水资源流失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国情、水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想方设法利用洪水资源, 不再视洪水为猛兽, 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1.2 是对洪水管理要有全新的理念

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意味着治水理念的更新、管理体制的调整与运作机制的完善, 要从过去的与洪水誓不两立, 视洪水如猛兽, 转变为利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的现代化措施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将洪水资源化作为洪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整个防汛抗旱工作中。

1.3 是要努力推进洪水资源化进程

洪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从总体上讲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并且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在今后的防汛工作中, 要“防”与“利用”并重, 在“防”的同时, 慎重、科学、合理地利用调度洪水资源, 加速推进洪水资源化进程, 以解决汛期大量弃水, 抗旱时无水可用和南北水量差异的矛盾。

2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基础

洪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 当然得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工程基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防汛与抗旱两手同时抓, 兴利与除害两者相结合, 开源与节流、开发与保护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2.1 是要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运用防洪工程体系, 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

我国的水资源存在着季节性差异与南北差异,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加大汛期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在枯水期则以“丰”补“枯”, 兴建“南水北调”等调水工程, 解决南北差异, 实现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网络。

2.2 是要加强蓄水工程的除险加固工作

蓄水工程的除险加固, 是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蓄水工程安全蓄水的性能, 而且通过除险加固新增单位库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比新建单位库容高得多。

2.3 是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在政府的指导下,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兴建股份制水库塘坝工程的积极性。由审批建设单位对水库塘坝工程进行统一的洪水调度管理, 为洪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更多的工程基础。

3 提高水情信息服务水平, 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 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根本保障

首先要建立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随着“两个转变”的不断推进, 防汛抗旱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要求的提高, 各地要从防汛抗旱的实际出发, 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作为实现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将洪水作为资源来充分加以利用离不开先进的技术, 要不断加强新理论的学习, 新技术的引进, 新设备的研发, 以理论、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推动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的现代化。其次要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水情信息服务水平。要不断引进更新防汛抗旱应用技术, 实现水文、气象监测预报现代化,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水情信息服务水平, 做到信息准确, 反映灵敏, 传输迅捷。第三要合理规划, 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长期以来, 防汛调度主要是凭借人的经验, 抗旱工作习惯于应用传统手段, 目前水库基本上处于一种汛期大量弃水, 汛后又严重缺水的尴尬局面, 要改变这一矛盾现象, 一是对水利工程的管理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要对流域特征有充分的认识, 要采取合理手段对流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二是要改变现行水库固定时间固定汛限水位的调度方式, 努力实现防洪效益与兴利效益的双赢。三是依托天气预报和洪水预报的技术进步, 挖掘水库预报调度的潜力, 实现水库安全有效的汛期蓄水。

总之, 洪水资源化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生态、环境、工程和管理等各个层面, 面临诸多挑战的全新事业。通过加强工程建设、实现水系间的联网, 水库优化调度, 蓄滞洪区的合理运用及回补地下水等等途径, 可以有效地实现洪水资源的利用, 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摘要:洪水资源化是一种治水新理念,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防洪抗旱支撑。

关键词:洪水资源化,洪水,防汛抗旱

参考文献

[1]冯焱.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海河卷[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3.

[2]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水利百科全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

[3]王志民.面向21世纪的海河水利[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篇9:洪水资源化 从治水到布水

浙江余姚惨遭重创,降水量达68个西湖。数日后,城区积水基本消退,交通恢复通畅。在整个城市被浸泡在大水中后,人们不得不重新深思:灾后要如何重建水资源系统?

近些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我国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也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现在公众既关注缺水也关注洪水,防汛抗旱的关系渐成表里。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减害增利,以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成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

“入海为安”的利弊之辨

洪水资源化一直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话题。

辽宁省供水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邓程林说,洪水资源化的提出意在把生活与防洪减灾、除害与兴利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给洪水出路,让洪水为我所用”的治水战略,进一步促进人水和谐发展。正像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课题调研组在洪水资源化调研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洪水资源化就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和理念,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转变“入海为安”的思想,统筹防洪减灾和兴利,综合运用系统论、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理论、管理方法、科技手段和利用工程措施,实施洪水有效管理,对洪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努力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维系良好生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防洪抗旱支撑。

有关专家认为,洪水资源化的重点应在北方地区,尤其是水资源紧缺、开发利用程度高的流域,在流域内应重点考虑上中下游洪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流域间考虑洪水资源的调配。我国北方大部分河流的汛期为2个月,汛期来水占全年60%以上。受制于目前的一些防洪要求与规则,汛期大部分水量往往被溢弃,而汛末又无水可蓄,造成人与洪涝、干旱灾害的不

和谐。

通过洪水资源化调度,不仅强调防洪风险,也着重于防范干旱风险,尤其对于北方水库,在一定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内能提高水库汛末蓄满率,可有效地缓解北方城市严重缺水的状况,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与经济价值。邓程林特别强调洪水作为水资源的特殊性,“洪水作为水源不具有长期利用的特性,供水保证率低,具有水害、兴利的双重属性,而且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难度、风险比常规水资源要大,甚至会造成灾害,具有超越一般意义水资源的特殊性。开展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要利用水文、气象预报信息,因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水库防洪一旦失事,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中,一定要开展风险分析,研究防洪风险率的变化情况”。

不单是拦蓄更多的水

本世纪初以来,对洪水资源化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渐趋活跃。面对这种形势,水利专家程晓陶指出,要避免洪水资源化走入误区,洪水资源化不单是拦蓄更多的水。

水库拦洪虽然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洪水资源化不能简单理解为让水库拦蓄更多的水,因为这样的思路仍然仅以满足部分人的需求为导向,有可能继续加剧区域间的矛盾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出发,洪水资源化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做好滩区、行蓄洪区以及农田的文章。在以往多年的记忆中,农田被淹是洪水危害人类的典型灾情之一。在新的观念下,需要对此作具体分析。海河流域在1996年8月遭遇洪水过程中,部分蓄滞洪区与农田受淹后地下水得到明显回补,农业反而丰收的事实,证明关键不在于如何确保不淹,而在于如何有效控制受淹的范围、水深与淹没历时,减少淹没损失与不利的影响,同时促使地下水得到较多的回补,产生滞水、冲淤、冲污、洗碱、淋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相较于农村,城市水灾问题更为突出。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人们对洪水及其环境及生态作用认识的不断加深,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探索。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起,力图实现“安全确保”的防洪方略,经过30多年的经营,建立起了较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近来也认识到通过防洪工程确保安全既不可能也不经济,防洪观念转变为一定防洪标准下的 “风险选择”策略。在利用洪水方面采取了雨洪(降水形成的洪水)就地消化,洪水资源化利用,在原渠道化的河道上人为造滩、营造湿地、培育水生物种以求形成类似于自然状态的“多自然河川”等措施。

欧洲的洪水资源化管理经验表明:要实现洪水资源化必须改变对洪水的行为:改变径流特征,增加蓄水能力,增加河道的排洪能力,减少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影响。

洪水源头控制

包括森林恢复在内的洪水源头控制是很吸引人的理念。但是森林恢复及保护有必要进行全年考虑,当土壤处于饱和状态时,来自林地的产流和来自农业的产流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是在干旱的季节,事实证明在干旱季节林地可以明显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并且对生态系统也有保护,专家指出减少径流的不仅是那些树,还包括树下的截渗、填洼和其他阻挡径流形成的东西。

而在日本,稻田被认为是蓄滞洪水的有效手段,其实稻田还有别的好处,例如增加地下水的交换等。长江流域的稻田能提供多大的蓄滞洪水的能力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应该期待的是稻田数量的减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将会把种植转向更有经济价值的作物,例如蔬菜等,那么就会失去相应的蓄水能力。

干旱地能够有效地捕获雨水并且渗透到地下土壤和地下水中,中国的缺水意味着蒸发力很强,但是地下水的存储却是非常吸引人的。

城市是收集雨水的高效系统,从城市流出的径流往往超过了人们生活饮用所需要的水量,因此,城市源头控制在能收集和利用雨水的城市是非常诱人的选择。

目前其他的一些源头控制方式需要足够的空间,所以发展的不多,在英国22%的土地已经用于城市使用,政府加大开发土地的城市化进程,这对源头控制是不利的。

nlc202309040652

土地使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土地使用控制是洪水风险管理的常规手段。中国未来的30~50年将持续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所以通过用地控制来减少洪水风险值得研究,我们的问题是:土地规划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用土地规划?

流域一体化管理要求土地规划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利用流域这个整体而不是将洪水减到最小,在实际操作中,有多个目标和约束,如果单从减少洪水风险来考虑土地的使用会引发其他问题,常见的问题是在洪泛区允许什么样的发展。

规划土地的使用比实际实施要容易的多。策略性的规划,通常是主方案,大多数的大城市都有这种规划,但是规划付诸实施可能会不同。用地控制可以认为是一种压力,是来自于发展和阻碍发展的压力,如果来自发展的压力比较大,尤其是某一区域迫切需要某种发展,那么,无论州政府的土地规划是怎样的,这种发展总会发生。不过,土地使用控制有产生腐败的危险,原来的关于该区的土地规划可能会被搁浅。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设立发展吸引因子而不是将某种可能的发展排除在某一区域之外,还不能确信这种方式能否有效控制某一区域的发展,但是对那种常规土地使用规则还是要持悲观态度。

湿地恢复减少洪水风险

通过湿地恢复来减少洪水风险是被广泛推荐的做法。从大的范围来说,平坦的地区更好进行洪水风险管理,这个平坦是从水平和垂直两方面的,这样的区域可能是湿地、湖泊或者是一个滞洪区,实际上,从洪水风险考虑,湿地与湖泊没有多大区别。

大的平坦区域有两个作用:首先,它能够降低洪水流速,主要是由于湿地的阻挡造成的。其次,它能蓄滞部分洪水并且能够潜能地削减任何量级的洪水,湿地只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才可以发挥以上两个功能,常规洪水有可以淹没湿地,但在极端洪水到来之前,这些湿地的存水最好都是排干的,以便能拦截更多的洪水。

任何大的湿地都会如此,在英国,农业用地被用来分滞极端洪水。他们那样做是因为该国的洪水常发生于冬季,这时已经过了庄稼生长的季节,英国的河堤比中欧的要宽的原因也是由于英国洪水一般在作物生长期之后,中欧的洪水一般发生于盛夏,会毁掉很多高杆作物。

洪水资源化,是洪水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考虑的问题包括了“资源化”的目的与实现的手段。洪水资源化,不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局部地区的部分人群的利益,而应当是服务于整体的、有利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仅是满足局部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则可能使其他地区陷入更大的困境;如果仅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则难以避免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一种思考洪水的观点是考虑人类的脆弱性和人类的适应性的问题。人类可以减少风险挑战或者增加战胜挑战的能力。例如,提供可靠的洪水警报和防洪撤退方案。当思考防洪的策略时,我们不能单方面思考洪水的破坏性,而应该思考多方面的可用性。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论文下一篇:学会生存四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