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貌第2课时

2024-07-08

谈礼貌第2课时(精选6篇)

篇1:谈礼貌第2课时

《谈礼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知说理性文章的结构及表达方法。

3.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课重点词语:

岳飞 咳嗽 纠纷 安慰

和谐 讨人嫌 校场 师傅

彬彬有礼 出言不逊 态度粗暴 离镫下马 指名读,对出现错误的音重点指导。

指导生字“谐”的写法.(右边是个“比”,“比”的第一笔起笔叫竖钩,第一笔要低起,第三笔竖弯钩要高起,这两部分要有变化,不能写的一般高。)

二.感知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按课文的顺序说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可用自己的话说,也可用书上的句子概括).

第一部分提出观点,重点让学生说说观点是什么,并注意提出观点的位置。第二部分选取典型事例说明观点,概括说说这三个典型事例。第三部分进行归纳总结,礼貌的重要意义。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三.学习典型事例

文章是怎样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来谈礼貌的?我们继续通过读书来探究?

第一个事例:

生自由读,思考怎样来谈礼貌的?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通过两人问路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谈礼貌。出示牛皋和岳飞的对话

(1)指名读牛皋问路的内容。

(2)指导学生抓住“吼”“呔”“老头儿”、“爷”读好牛皋的语言进行体会。牛皋的没有礼貌带来的结果。(3)指名读岳飞问路部分的内容。

(4)“离镫下马”“上前施礼”以及语言感受岳飞的彬彬有礼。

(5)指导朗读:带着感受,加上动作读一读,感受岳飞的彬彬有礼带来的结果。“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句话的含义。

第二、三两个事例:

让学生默读课文3、4段,小组合作,想想作者又是怎样谈礼貌的?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先列举一个事例,结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可通过多媒体字体的颜色不同显示,告诉每个事例讲完了都有一句话,进行提示).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现人物的特点,说明礼貌的重要性。(多媒体出示三个事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引导学生归纳)

不同之处:人物的身份不同:英雄、普通人、伟人

时间不同;有古代,有现代,这才叫优良传统。(列举事例按从古到今的顺序)。

说明的角度道理不同:(重点讲解)

多媒体出示:当我们需要帮助时,要讲礼貌,因为――――――

当我们无意中冒犯了别人要向别人主动致歉,因为―――

当别人无意中伤害了我们,我们要宽容大度,因为―――― 归纳:齐读论点,所以说理性文章选取典型事例很重要,增强文章的说服性。

四、实践运用

出示《李逵下山》的内容

师范读,生默读,思考这个事例可不可以选取?

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是作为第一个事例还是第二个事例?(提示岳飞是南宋,李逵是北宋)五.尝试写作

同学们身边肯定有不少讲礼貌的故事,请你仿照文中的结构,写一个典型的事例来说明本课的论点。

《谈礼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就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3.学习课文写作方法,学习选择事例说道理的方法。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写作方法,学习使用具体事例说道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礼貌

1.师:根据同学们上课和老师打招呼来说说礼貌:同学们上课刚才和老师打招呼表现得很有礼貌,但有___同学没有站直,有___眼睛没有看着老师,可能是因为同学们每以往每天上课前都要问好,如此周而复始,太繁琐了,你觉得同学们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呢?

2.师:刚才我们就是在谈论关于礼貌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板书

(板书:谈礼貌)为什么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知道吗?(礼貌这两个字比较容易写错)

3.复习课文生字词。彬彬有礼 岳飞

校场 出言不逊 讨人嫌 纠纷 避免 师傅 安慰 和谐

读词语,师及时提问:谁彬彬有礼?谁想去校场?他表现怎样?结果呢?谁和谁的纠纷避免了?谁安慰朱师傅?讲礼貌就会使社会更„„ 4.小结:同学们上一节课学习情况(效果好,课文比较熟)

二、激趣学习

1.师:快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直接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讲礼貌的句子。2.进行交流:(PPT出示)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

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3.指名读;

4.师小结:这五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能读懂吗?这五句话直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讲礼貌,这些对我们生活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来说,这不是最重要的。学语文重要的是学习:这五句话怎样变成一篇课文的?一起读课文,课文读好了,也许,答案就有了。

三、读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小组)

师:这个自然段里有一句古训:„„“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失色”什么意思?“失口”呢?这两个词和现在的意思相差很大,因此我们要记住,如果在树上圈画出来就能记得更长久了。作者借用这个古训想要告诉我们?(板书:摆出看法)第二自然段。

1.师:请第二组的同学一齐来读读第二自然段,要求读准每个字,不添字、漏字。2.(出示“这„„)师:俗话就是普通人的说法,当地的习惯说法,比如“身在福中不知福”“大人不记小人过”等等,“礼到人心暖”说的是谁?请你来读一读。岳飞有礼貌吗?从那儿看出来?

师:从岳飞的动作和语言我们感受到他很讲礼貌,所以老人„„

师:“无礼讨人嫌”说的谁?请你来读读。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牛皋是个怎样的人?你觉得呢?能说说具体从那儿感受到的?(语言 神态)师:老者是什么反应? 3.师介绍:无礼的后果。

4.小结:这个自然段先讲了一个事例,然后得出一个结果(板书:正反事例,得出结论)第三自然段:

1.师:第三组的同学一齐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要求仍然是读准每个字,不添字、漏字。2.齐读

3.师:这个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相比,你们有什么发现?(先讲事例,然后得出结论)。

4.师:这个事例主要讲的是一场纠纷避免了?为什么呢?(交流)圈画出表现礼貌的词句。

5.师:因为小学生和女青年都讲礼貌,于是一场纠纷避免了,可见礼貌待人„„(生读)第四自然段:

1.师:第四小组一起读一读第四自然段。2.师:你又有什么发现?(交流)

3.师:读一读周总理说的话,感受下什么叫文雅、和气和宽容的语言。4.师:你是朱师傅,你心里会怎么想?是啊,从深感不安到深受感到,就因为周总理的一句话,可见„„ 第五自然段:

1.师:齐读第五自然段。2.师:有了这些事例的证明,作者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读„„(板书:得出结论)

聚焦重点段 着力结构化

——薛法根《谈礼貌》解析

《谈礼貌》这个课例就致力于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觉地“发现结构”,学会“怎么读”,从而发展阅读理解力。《谈礼貌》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议论文,文中运用了三个故事论述:牛皋与岳飞问路;小朋友脚踩女青年的裙子;周总理理发。故事内容一读就懂,所讲道理也一看就明白,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教的。然细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三个用来论述的语段在结构上有其特殊性:先简要地叙述事件,后用一句话概述讲礼貌的意义。这种“叙述+议论”的段落结构有别于一般的叙事性文章,因而具有教学的价值,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 板块一:比较读,异中求同。

让学生读通三个故事之后,用心发现三个不同内容的故事,有何相同之处?提示学生尤其要关注段落“怎么写”的秘密。经过比较之后,学生不难发现三个故事都是用“叙述+议论”的方式来写的。这样的比较阅读实质上是用解读的方式,从沉浸文本思想内容转移到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是在学语文,而不仅仅在讲课文。板块二:比较读,同中求异。

让学生将三个故事中的三句议论语作比较阅读,同是议论却有何不同? 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引用俗语议论;阐述礼貌待人的作用;论述礼貌对于个人的意义。一层深入一层,有纵深感。从而学生就真正把握了三个故事如此排序的内在关联。阅读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故事内容及议论了。板块三:学改编,活用结构。

教师提供学生三个故事,让学生区分哪一个故事与本文的论点相合,说明理由;而后请学生将这个讲礼貌的故事缩写成百字文,并写上一句切合故事的议论;最后请学生比较这个改编的语段,可以置换文中的哪一个语段,说说理由。这样的改编活动融阅读理解、概括表达、深度思维于一体,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构共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习得了这样的议论文论述结构,对于今后阅读相似的文本就能结构化解读,而不再逐句阅读了。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隐的表达结构,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可以促进学生对类结构文本的自觉阅读。掌握了这类文本的读法,学生就会越读越会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说勤奋》(第7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谈礼

以《谈礼貌》为例,文中引用了三个故事:牛皋与岳飞向老者问路;小朋友脚踩女青年的裙子;朱师傅理发时刮破周总理的脸。故事内容一读就懂,所讲道理也一看就明白,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教的。然细细推敲,我们会发现:(1)三个故事在叙述上都聚焦在当事双方的对话上,其他的情节则省略不写。这样有侧重的叙事正是暗含着“礼貌用语”的意义和价值,切合“谈礼貌”说理意图;(2)每个故事叙述之后,都用一句话概述其中的道理,点明讲礼貌及使用礼貌用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了故事的说服力。这种“叙事+议论”的段落结构有别于一般的叙事性文章,因而具有教学的价值,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

板块一:比较读,异中求同。让学生读通三个故事之后,用心发现三个不同内容的故事,有何相同之处?提示学生尤其要关注段落“怎么写”的秘密。经过比较之后,学生不难发现三个故事中隐含的“侧重对话”的叙事方法及“先叙事后议论”的说理方式。这样的比较阅读实质上是用解读的方式,从沉浸文本思想内容转移到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是在学语文,而不仅仅在讲课文。

板块二:比较读,同中求异。让学生将三个故事中的三句议论语作比较阅读,同是议论却有何不同?

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引用俗语议论;阐述礼貌待人的作用;论述礼貌对于个人的意义。一层深入一层,是递进式的议论说理。学生据此就能真正把握三个故事如此排序的内在规律。

板块三:学改编,活用结构。教师提供学生三个故事《千里送鹅毛》、《约翰逊访泰》、《外交官的尴尬》,让学生区分哪一个故事与本文的论点相合,并说明理由;而后请学生将这个讲礼貌的故事缩写成百字文,并写上一句切合故事的议论;最后请学生比较这个改编的语段,可以置换文中的哪一个语段,说说理由。这样的改编活动融阅读理解、概括表达、深度思维于一体,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构共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习得了议论文中事例叙述的详略方法及“一事一议”的文本结构,对于今后阅读相似的文本就能结构化解读,而不再逐句阅读了。

篇2:谈礼貌第2课时

教学内容:品读课文,明白事理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和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二、精读感悟,迁移运用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2、自读,交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板书: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指导齐读。

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4、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

(二)精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请同学们先把写故事的语句用括号圈出来,再自由选择一个故事读一读,要注意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好。

练读,交流读,评点板书:故事说理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后面的一句话。出示: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联系故事内容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讨论、交流、评点)完成如下板书:神态、动作、语言

3、如果我们把这三段话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想说的?出示第二自然段中写故事的语言及第三自然段中说理的句子。再读第二、三个故事后面的话,再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贴切)小结:可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

4、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读一读,学生讨论、交流。

三、交流收获,自悟自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取得了哪些收获?齐读第五自然段。(交流指导)

四、布置作业

写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

板书设计:

19、谈礼貌

篇3:第2课时记诵默写

综观近三年的语文中考卷, 记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直接默写型、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运用默写型等。笔者收集了多地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 诗词默写的考查率几乎为100%, 且多以直接默写型为主, 兼顾能力考查。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直接默写型

1. (2011·江苏省徐州市)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2011·江苏省苏州市)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3. (2011·江苏省南京市) 海内存知己, 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2011·北京市) 孤山寺北贾亭西, 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理解默写型

5. (2011·江苏省南通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 (2011·江苏省泰州市) 《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迁移默写型

7. (2011·湖北省孝感市) 古代文人墨客出行渡水, 自然少不了舟, 请写出含有“舟”字的一联诗句:____________。

8. (2011·山东省莱芜市)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请再写出一个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运用默写型

9. (2011·江苏省常州市) 面对艰辛与压力, 不少古诗词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坚强的人。请写出其中的两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 (2011·云南省玉溪市)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 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 (课内外均可) :_________, ___________。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直接默写型试题涉及古诗词、古文中的名句和重点句, 以及对短小的诗词进行全文默写, 比较容易。但有些同学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所以, 同学们平时就要按照要求认真背诵, 认真默写, 对写错的字结合句意加以理解记忆, 或把易错的句子加以整理, 以免再犯。

理解默写型试题要比直接默写型难度稍大些, 灵活性也强一些。同学们不仅要准确、熟练地掌握原文, 还要对诗词中的每句话加以正确理解, 尤其要把名句放到全文中去理解, 联系全文主旨来理解记忆, 同时将所学的诗词紧密联系生活, 学会拓展运用。

迁移、运用默写型试题的要求比较高, 它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 注重考查综合掌握能力、同类归纳能力, 同学们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时, 才能从容不迫。对待这类题目, 我们可以按照种类进行一定的梳理归纳, 如按照“风”“花”“雪”“月”等自然类, 按照“酒”“舟”等物件类, 按照“送别”“思乡”等情感类, 加以分类整理、积累, 只有这样, 才能厚积薄发。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____________,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3.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1~3选自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4.蒹葭苍苍, __________。 (《诗经·蒹葭》)

5.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6._________, 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4~6选自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

7.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 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 只要你不气馁, 不懈地走下去, 就会峰回路转, 绝处逢生, 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 (2011·广东省深圳市) 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 或渲染气氛, 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__________”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

9. (2011·广东省梅州市) 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 也有失去的痛苦, 只要我们拥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 就能正确面对人生。

10. (2011·安徽省芜湖市) 古代送别诗中, 有许多写友情的名句, 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 (2011·山东省济宁市) 请写出古代诗人以“月”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的句子 (连续两句) :_______,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专题强化】1.C (“畔”应读pàn) 2.D 3.C 4.C 5.C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2.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3.天涯若比邻。4.水面初平云脚低。5.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7.示例: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8.示例: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9.示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10.示例: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专题强化】1.了却君王天下事。2.濯清涟而不妖。3.在乎山水之间也。4.白露为霜。5.学而不思则罔。6.晨兴理荒秽。7.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8.琴瑟友之;谁家玉笛暗飞声;胡琴琵琶与羌笛。9.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10.示例: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11.示例: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3课时

【典题诊断】1.B 2.阿廖沙3.A 4. (1) 示例:卷帘大将因打破玻璃盏 (玉盏或琉璃盏等) 被贬, 在流沙河为妖, 后经菩萨劝化, 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2) 示例:他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配角, 他调解师徒 (师兄) 之间的矛盾, 陪伴、保护师父, 为取经成功同样立下汗马功劳。

【专题强化】1.C 2. (1) 《骆驼祥子》祥子 (2) 《水浒传》李逵 (3) 《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3. (1) 祥子;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虎妞难产而死;卖车为虎妞办丧事;小福子上吊而死 (说出一个即可) 。 (2) 《童年》;阿廖沙;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斗殴。4.示例:宋江为人仗义, 善于用人, 但一心总想归顺朝廷;杨志精明能干, 但却粗暴蛮横;武松崇尚忠义, 勇而有谋, 但滥杀无辜。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C 2. (1) 删去“目前”一词。 (2) “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 (或“卓有成就”“享有盛誉”等) 。 (3) “只要”改为“只有”。

第5课时

【专题强化】1.在“养成”前添加“能否”。2.“原因”和“是因为”重复, 去掉其一。3.否定不当, 应该删去“不”, 或将“避免”改成“使”。4.主客体颠倒了, 应改为“尚属幼稚的小朋友对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是陌生的”。5.应该将“好几个”放在“王老师的”后面。6.该句中, “达”和“以上”矛盾, 可以将“达”改为“在”, 或将“以上”去掉。7.搭配不当, 应该改成“他的籍贯是江苏常州”或“他是江苏常州人”。8.可以改成缩小32%。9.“打动”后面添加“山城人民或观众”。10.关联词有误, 应为“不是……而是……”。

第6课时

【专题强化】1. (5) (2) (3) (1) (4) 2.高二学生刘若曦5月30日宣布满十八岁后将参加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选举。3.示例:农民说:“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秋天就是美, 一种丰裕富饶的美。”

第7课时

篇4:第2课时:小说阅读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篇5:《谈礼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4、理解文中的古训、俗语,积累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尝试自己写名言。

一、“谈”字入手,营造学习气氛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谈礼貌》

2、指名读题。

3、谁为用“谈”字组词:“谈话”、“谈论”“闲谈”

4、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谈课文,你可以与老师谈,与同桌谈,与大家谈。谈出你的观点,谈出你的精彩,行吗?

二、学习第一小节,理解古训明观点。

1、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谈论礼貌的?

2、自读第一小节,找出古人谈论礼貌的观点。(指名读。出示“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3、谁来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说古训的意思。

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脸色、态度)口呢?(嘴巴、语言)(古训,就是要求我们讲礼貌。)

4、齐读。

5、所以说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板:礼貌待人 优良传统

(二)精读故事,感悟礼貌

1、故事一

向同一个人问路,为什么牛皋没问着,而岳飞却得到了耐心的指点? 因为牛皋很不懂礼貌,而岳飞很尊重老人,很有礼貌。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告诉我们待人要有礼貌,要使用礼貌语言,在《说岳全传》中就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想想谁是君子,“不失色”“不失口”分别体现在哪呢?

2、自学后组织交流

* 岳飞是君子,不失色,不失口

(1)抓住“离镫下马”“上前施礼”“请”“老丈”从动作和语言两方面体会岳飞的文质彬彬、谦恭有礼。

(2)读好岳飞的话,感受老人此时的想法。(3)引读:老人— * 牛皋既失色又失口

(1)抓“吼”“呔”“老头儿”“爷”从态度和语言两方面体会牛皋的傲慢无理。(2)假如你就是当时的老人,你会怎么想?

(3)引读(大家的感受和老人一样):所以老人—

3、总结。看着牛皋和岳飞问路的不同结果,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学生述其中的理)。古时的岳飞可真是个君子,他“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那么现代人的表现又怎样呢?

(12)牛皋、岳飞不同的遭遇,正如俗话说的:“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简要说说语意。)

(礼貌待人会使人心得到温暖,没有礼貌会遭到别人的嫌弃)(13)小结,课文的说理方式。(先讲故事,后说理。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

2、举一反三,自读自悟故事二、三

(1)快速浏览课文的3、4小节,看看它们的写法是不是和第一个故事一样?(2)合作自读故事二、三

A、选择一个故事和同桌谈论谈论,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文中人物讲礼貌的?故事要说明的是什么道理?可以一个说故事,一个讲道理。

B、完在上述任务后,你们觉得不过瘾的话可以演一演。

(3)交流

△故事二

A、在这个故事中你从哪里体会到人物讲礼貌的?(同桌一个说一个可补充)

B、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正因为二位礼貌待人,使用了礼貌语言,所以„„,可见„„。)

1、自读第二个事例,你认为小学生和女青年哪个是“君子”,说说你的理由。“微笑着”,“没关系”证明女青年是个什么样的人?读出她的宽容。

2、假如女青年回过头来看了看,小学生瞟一眼女青年,说:“哼,看什么看啊,是你的裙子拖在车厢的踏板上的,踩脏了活该!”后果会怎么样呢?

3、明晰观点:看来在犯了无心的错误后礼貌待人可以减少互相间的矛盾。

4、所以课文说——

C、分角色读一读。

△ 故事三

A、谁为讲一讲下一个故事?(指名读)B、朱师傅为何深感不安?

C、周总理如何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说理由。

1、在礼貌待人方面,敬爱的周总理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2、听了总理的话,你读出的仅是“礼貌”吗?你还读出了什么?

1.文中周总理安慰朱师傅的话语极富艺术性,其中蕴含着大智慧,从三个“您”,我感受到周总理很客气,很尊敬人;从“不能怪您”“怪我”,我感受到周总理平易近人,能替人着想;从“幸亏”“躲得快”,我感受到周总理很幽默。

2.朱师傅“深感不安”是因为朱师傅刮伤了周总理的脸,而受人爱戴的周总理还这样宽容自己。

3.听了周总理的安慰,朱师傅“深受感动”,此时他心里会想:周总理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真是我们的好总理啊!

D、朱师傅从原来的身感不安到深受感动,你从这个故事中又明白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来讲吗?

E、引读:可见„„ 是呀,从总理的话中,我们不仅读出了“礼貌”两个字,更读出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极高的文化修养。由此看来,礼貌不是一件区区小事,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正如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所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

四、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在我们合作下谈论中学完了。他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那么整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1、齐读第5小节

2、其实作者就是要我们做到出示:“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和谐,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1)我们请人帮忙时要讲礼貌,因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当自己无意间犯错时要主动道歉,因为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3)当别人无意伤害到自己时要宽容有礼,因为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1、牛皋、岳飞问路告诉我们“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小学生踩脏裙子,告诉我们犯了无心的错误要主动道歉,周总理安慰理发师反映了周总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极高的文化修养,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只有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1、再默读一遍2—4自然段,想想:这三个自然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1)指名回答,教师点拨,启发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写自己的文章。(2)如果调换一下故事与说理的位置(教师举例),你们说好不好?为什么?

(3)教师小结:可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否则,将会语无伦次,表达不清。

课文2—4自然段分别举了古人和今人,普通人和伟人的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觉得作者在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上是采用了先提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最后再总结观点的方式进行的,这种结构方式有观点,有依据,便于读者清晰地了解观点,并认同作者提出的观点。

还有两个秘密你们没有发现,你们再去读读三个例子,想想为什么选择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怎么样呢?这些人物怎么样?

预设二:我觉得作者在例子的表述上很有特色,都是先讲一个故事,然后紧随在后面马上点明这个故事的所蕴含的道理,这样的写法清晰明了,读者很容易信服。预设三:我觉得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引用了两处古训,因为古训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名言,这样也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预设四:我觉得作者选的这三个例子非常有代表性,非常典型。⑴因为第一个例子是举了有求于别人的时候,只有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够才能够办成事,第二个例子是当无意中伤害了别人的时候,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可以化解相互间的矛盾,第三个例子是当受到别人无意伤害的时候,能礼貌宽容地待人,这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三个例子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证明了在社会生活中,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非常有典型性。

⑵三个例子选取的人物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既有成人,也有小孩子,这样举例的好处是几乎所有的人被包括了,也就是所有人都应当“学会礼貌待人,恰当„„”所以非常有代表性。

⑶我觉得本篇课文举的三个例子与观点的匹配度非常密切。譬如第一个例子:因为结论有正反两个方面,所以作者也便举了正反两个例子。牛皋的言行刚好对应第二句话,岳飞的言行对应第一句话。第二个例子,要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于是例子便突出讲了小学生无意踩脏了女青年的裙子,立即礼貌地打招呼,在这样的情况下,女青年也友好礼貌地进行了回应;第三个主要是想说明受到伤害能宽容礼貌地待人,反应一个人的高尚素质,所以就着重讲了周总理的言行。

篇6:《谈礼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文章,通过三个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相待,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本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由古训引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文章例举了正反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说明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严谨,说理性强。所举事例注意从不同侧面说明问题,岳飞、牛皋的例子是说当自己有求于人时讲礼貌容易获得帮助;女青年、小学生的例子是说在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学会道歉能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周总理理发的例子是说别人无意中伤害自己时学会宽容别人能沟通心灵,反映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本文的写作特色:

1、这篇说理性文章充分体现了说理性文章的写作特点,包括:论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传统)例证(三个生动事例)结论(学会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

2、三个例子的表达方法有共同点,即:举例后再说理,使文章表达整齐有序,使读者明白易懂,3、课文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对指导学生的写作有较大帮助。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3、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三个生动的事例,从中明白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

教学难点:

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礼貌用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论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传统)

(二)学习三个事例

1、默读24自然段

(1)思考:这三个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能简单说说故事的情景吗?

(2)同桌相互交流,反馈。

(3)根据回答,学习不同的故事。

2、学习第一个故事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牛皋不懂礼貌、岳飞很懂礼貌?

(2)课件出示句子:(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品词吼,呔,老头儿,爷,突出牛皋的态度粗暴,出言不逊,用无礼的语气感情朗读句子。

(3)引出句子(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品词下马,施礼,请问,突出岳飞的彬彬有礼,用和气的语气感情朗读句子。(渗透通过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4)老人家对待不同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用不同的语气朗读两个带着不同情感的句子。(总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随着内容的变化而改变朗读语气,读出你的理解与感悟)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什么道理?结合回答,出示句子(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指导学生理解俗语的含义,进行礼貌教育(当自己有求于人时讲礼貌容易获得帮助,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个懂礼貌的孩子)。

(6)写法指导:在这个故事中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神态、动作、语言)

(7)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二个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划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2)指名说,出示句子(女青年回过头来看了看,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把您的裙子踩脏了。)从这你觉得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看出?品词对不起,您。读出她的彬彬有礼。

(3)出示(女青年微笑着说:没关系。)微笑着,没关系证明女青年是个什么样的人?这里是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读出她的宽容。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教育?引出(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进行思想教育。

(5)从今往后,如果你在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你会怎么做?同桌交流。

(6)齐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三个故事

(1)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周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

(2)指名回答,提问:你从哪里看出?

(3)出示句子(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自己读一读,你从哪个词看出周总理很懂礼貌?(三个您)

(4)比较句子: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把您的裙子踩脏了。

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两句中的您都表示对他人的尊称,但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有区别吗?)

(5)读出周总理的尊重长者,平易近人。(6)从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课件: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理解文雅,和气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加以理解与教育。板书刮脸(伟人)宽容 提高修养

(7)结合学生的回答问:以后当别人无意中伤害你时,你会怎么做?

5、表演课本剧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个懂礼貌的人物,知道了礼貌待人有很多好处,你们觉得这三个故事有趣吗?想演一演课本剧吗?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表演前说清规则,提醒:要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看哪一组同学演得最好?

(2)小组练习后,音乐伴奏,学生表演三组,评出冠军组,给予奖励。

(三)写法指导

1、同学们演得真棒!再默读一遍24自然段,想想:这三个自然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指名回答,教师点拨,启发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写自己的文章。

(2)如果调换一下故事与说理的位置(举例),你们说好不好?为什么?

(3)教师小结:可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否则,将会语无伦次,表达不清。

2、孩子们,既然礼貌待人的好处那么多,那么重要,从今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同桌交流,回答。板书(结论:学会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

(2)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3)本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介绍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式,指导他们在写说理性文章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及总分总的写法。

(四)拓展教学

拓展延伸:世界上礼貌待人的例子太多了,除了书上的这三个事例,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你能向同学说一说吗?

(1)学习小组交流,建议采用24自然段的写法简单说说。(2)反馈交流结果,学生互评,教师点拨。

(3)把你刚才所举的例子按先举事例后说理的写作方法写下来。(课后完成)

(五)交流收获

1、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礼貌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2)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减少()矛盾。

(3)学会礼貌待人,()使用(),就能使(),()更加美好。

(4)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而且反映出()

(5)从上面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谈礼貌》这一课,希望大家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希望那些曾经不懂礼貌的同学知错就改,以后做个彬彬有礼,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希望每个同学在生活中多用礼貌用语,时时刻刻做到以礼待人。从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快乐起来!你们能做到老师提出的三个希望吗?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第三题,写下刚才你说的礼貌待人的事例。

3、完成《同步练习与测评》。

板书设计: 19 谈礼貌

话题: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传统

(1)问路(古人)和气 得到帮助

例证:(2)踩裙(今人)道歉 减少矛盾

(3)刮脸(伟人)宽容 提高修养

结论: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语言

上一篇:大班美术活动:纸袋动物来过节下一篇:消防安全宣传培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