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2024-08-02

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精选10篇)

篇1: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

在高职排球课程教学中,人文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人文教育指的是对学生施以情感关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一种教育理念。在高职排球课程教学中,要想真正的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这一教学理念,那么就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在排球教学中的渗透作用。然而,高职排球教学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人文教育在其中的渗透作用,制约了排球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主要围绕高职排球课程教学,就人文教育在其中的渗透进行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

人文教育;排球课程;高职院校;渗透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此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多对学生施以人文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在高职排球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人文教育的开展。下文就围绕高职排球教学课程,就人文教育在其中的渗透进行简要的分析。

1.人文教育与排球教学的联系

人文教育主要是强调人性教育,它是以完善人格为主要宗旨,以促进个体能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人文教育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人文教育告诉一个人在面对自然、面对社会以及个人时,如何去正确的对待,使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自己。高职排球教学属于一门艺术,是一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1]。在教学过程中,在突出“健康第一”这一理念时,还需要兼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高职排球教学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不应该成为机械以及单调的传授过程,而是应该形成一种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的局面。

2.在高职排球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排球教学中,高职体育教学仍旧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渗透人文教育思想,没有认识到人文教育思想对排球教学的重要性。即便是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着去开展人文教育理论,但是因为他们对人文教学的特点没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2.1未领会到人文教育的精神实质

一直以来,高职体育教师因为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开展排球教学时,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这样一来,就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也就制约了人文教育理论的运用效果。人文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再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巧妙的营造一种教学情境。并且,在各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调控。而这就对高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此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排球技能知识。但是许多教师未能领悟人文教育的精神实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施以情感关怀,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导致排球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2.2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人文色彩

因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没有领悟到人文教育的精神,此外,加上他们缺乏相应的经验,导致他们在开展人文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许多教师抱着混日子的态度,这就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省事,就将教材中的内容搬到教学之中[2]。此外,在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教授学生几个技术要点就让学生自由活动,也不管学生究竟是否掌握,也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这就导致排球教学就成为学生自娱自乐的场景,人文教育也就更无从谈起。

2.3未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导致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之所以参与排球学习,主要还是因为通过学分考试,在这种学习态度的影响下,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也就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不高。

3.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高职排球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还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高职排球教学并不是将一些技术要点讲述给学生就可以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思考,例如某些技术动作如何去执行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仅仅是能够完成这项技术要点就可以了。另外,在传授技术动作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如果学生在运动困惑时,教师应该耐心的为他们解释,对他们多施以情感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对自己的重视,进而更加努力的去学习。

3.2丰富人文教育的内容

在排球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实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再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开展不同的人文教育策略。此外,高职体育教师要利用闲暇的时间去进行培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3]。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排球教学中的一些技术重点与难点通过慢放或者是回放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动作的技术要点。或者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个动作,或者是比赛的战术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通过这种方法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排球教学课变得更加有趣。此外,要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课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排球课的学习也至关重要,要让他们了解到适当的锻炼能够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能够放松他们的身心,继而一方面提升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能够更有助于今后的专业课学习。让他们不能够为了完成学校的学分而应付排球课程学习,可以通过播放一些体育赛事或者是奥运中国女排获奖瞬间,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集体主义精神。

3.3教师要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

每一个学生因为身体素质的差异,因为性格特点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掌握排球技术要点时也会有所差别,此外,由于身体的病痛或者是心理的影响也会导致学生的技术掌握。但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都没有考虑到这些方面,他们在教学时仅仅一味的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讲述动作要点,如果学生未能及时的掌握,有些教师要么是直接忽略,要么是出言讽刺,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会导致他们在排球学习时呈现不自信的表现。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运动天赋,所以他们的动作技能的掌握自然会有所差别,此外,有些学生因为感冒、发烧等其他因素,导致他们的身体状态不在巅峰期,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的动作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多对学生开展人文关怀,当学生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时,或者是心理产生不自信的表现时,一定要予以及时的开导,要耐心的为他们讲解动作要点,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技术动作要点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此外,要多对他们进行表扬,让他们相信自己。

在高职排球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能够改变当前高职院校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然而,高职体育教师在开展人文教育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排球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就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如此,就能够更好的在排球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进而促进排球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政权.人文教育在高职排球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7:125+127.

[2]杨芳.人文教育在高职排球课程中的渗透[J].科技资讯,,08:164.

[3]罗晓梅,林福生.探析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223-224.

篇2: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由于肿瘤疾病的高发病率及其治疗效果的相对有限性,致使多数人“谈瘤色变”,肿瘤患者常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肿瘤专科医师在治疗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了解、理解其心理反应,进而给予有效的关怀和照顾,能增强患者应对不良情绪能力,从而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反思性教学是指主体借助行动研究,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目前,反思性教学在肿瘤学人文教育中的研究尚少。本研究选取我校级6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反思性教学应用于肿瘤学教学中,以探讨该教学法在肿瘤学人文教育中的效果,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2010级本科生60名,随机分为传统组和试验组,每组30名。试验组男性、女性各15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4±1.0)岁,基础综合考试成绩为(71.3±3.7)分。传统组男性、女性各15名,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0.9±2.1)岁,基础综合考试成绩为(71.3±3.2)。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基础综合考试成绩、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患者满意度、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两组学生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均一致。传统组采用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试验组将反思性教学应用于肿瘤教学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2]。⑴教学前反思:课前充分备课,包括教法和教材。根据备课的重点、要点,布置课前预习内容,向学生提出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关怀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胸腔积液”操作前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熟悉操作流程,准备课中汇报。引导学生反思患者的不适症状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压力。⑵教学中反思:设计反思情境,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从人性角度去思考,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反思。此外,教师在巡视学生操作的过程中,随时以问引思。例如在学生给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操作时提问:“假设你对医学知之甚少,当看到自己胸部引流出血性胸水,会有何种感受?”、“觉得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等问题。临床教学结束后,师生相互交流感受,反思人文关怀的实践意义。⑶教学后反思:要求学生写反思日记,从人性化角度对患者情感需求的表现、在学习中的困惑及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进行记录和分析,每周1~2篇。此外,教师记录教学中学生反应较为淡漠的实践环节,以便及时调整、修正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反思日记,对下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相应修订;在肿瘤人文关怀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关怀榜样作用,总结教学中的体会。

1.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于9月上旬开始进行反思性教学,教学效果评定时间为6月中旬,教学前后均采用以下量表测量学生各项评分及能力。⑴美国Nkongho[3]编制的关怀能力评价量表。采用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无记名测评,集中指导学生填写,当场发放、收回,每次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⑵患者满意度评分量表。采用患者满意度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集中指导填写,当场发放、收回,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采用SDS及SAS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定[4]。⑶反思日记。反思日记采用匿名方式收集,研究者对每本反思日记进行编号。⑷学期成绩考试测评。对两组学生进行学期成绩考试测评,资料数据录入时,由2人进行双份录入,保证录入数据的正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综合考试成绩及关怀能力评价量表评分的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基础综合考试成绩为(83.2±6.7)分,高于该组实施前的(71.9±6.3)分及传统组的(76.3±7.2)分,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亦均高于该组实施前及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患者满意度评分量表及SDS、SAS评分的比较

反思性带教实施后,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9.47%(17/19),较该组实施前的75.00%(12/16)及传统组的68.42%(12/19)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的患者SDS和SAS评分分别为(49.06±7.92)分和(47.78±3.23)分,均较该组实施前的(57.20±5.03)分和(59.73±5.46)分及传统组的(53.88±5.69)分和(54.56±3.27)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3试验组学生反思日记

共收集试验组学生反思日记257篇,筛除不合格的15篇,最终纳入研究242篇。学生反思日记内容呈现集中趋势,其中有关对人文关怀理解深入的198篇(81.8%),有关同理体验与关怀行为能力增强的163篇(67.4%),有关关怀价值观树立的108篇(44.6%),有关对关怀教育认同的96篇(39.7%)。

3讨论

3.1反思性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拓展学生人文关怀知识,提高人文关怀能力。本研究试验组将反思性教学应用于肿瘤学教学,通过教学前、中、后的反思课程设计并指导学生写反思日记等措施,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各项指标评分、患者满意度及SDS、SAS评分均较传统组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且汇总、分析试验组学生反思日记发现,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及发挥主动思考的能力,加深了对人文关怀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关爱情感,加强了对关怀教育的认同并逐渐树立关怀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基础综合考试成绩亦得到提高,表明反思性教学可行、有效。

3.2反思性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提高教学水平学习不是机械、简单的知识灌输,教师反思的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5]。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是为了回顾过去而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试验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将反思性教学顺利贯穿于肿瘤学教学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任务和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课前充分、科学地计划;课中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提问有关反思问题,细心、观察学生反映,记录教学中学生反映较为淡漠的实践环节,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思考、修改。课后通过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评价与反馈,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行自我反馈和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通过这一系列的反思,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及时更新,改善了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师养成更好的教学习惯。

篇3: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音乐艺术修养在医学教育中的融入在国外其实已经不是一种创新理念, 并且早已成熟。国外医学类大部分的高校中都已经十分全面地安排了很多各式各样的音乐艺术类课程, 甚至课余间有很多出色的音乐艺术类社团活动, 来实现具有人文素质型医学生人才的需要。如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辛辛那提大学等。他们的医学生课程设置中, 艺术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不仅有像音乐欣赏、合唱指挥这样容易普及的必修课, 更是有音乐表演课、歌剧表演课、钢琴课等这样音乐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大学生社团还出现了很多热衷于音乐的团体, 有些出色的社团表演水平甚至不逊色于国内一般的专业艺术团体。而这些音乐艺术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不但没有影响医学生的学习。这几所大学的综合成绩在美国甚至世界上都是公认的优秀, 这样的音乐教育环境反而让他们能从另一种角度去了解医学, 感受到医学是可以跟音乐互利的, 让他们去发现医学生自身与众不同的人文素质修养。而国内的医学高校的音乐艺术修养教育如今的状态却有着许多不足之处: (1) 音乐艺术修养融入医学教育的理念十分落后; (2) 缺乏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课程; (3) 音乐艺术修养与医学素养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不足; (4) 缺少音乐艺术与医学的教学环境。当前的医学教育环境下, 音乐艺术教育不仅作为人文艺术被工具性切割而排挤在医学教育体制之外, 其源远流长的医学价值更是鲜有触及。

笔者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国内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程度, 粗略地在桂林医学院临床学院做了一个小调查, 具体如下: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 大多数的学生都比较喜欢音乐课程, 并且喜欢各式各样的音乐课程。笔者认为让音乐教育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最好的途径就是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去设置各类特色的音乐课程。

音乐艺术教育课程必须要融入医学教育, 不仅能够作为人文素养提升的手段, 更能作为医学教育新领域的拓展方向: (1) 建立音乐教育与医学的联接观念; (2) 构建音乐教育课程融入医学教育中有特色的培养方案, 普及高雅音乐, 满足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 (3) 打造音乐教育融入医学教育的双师型师资力量; (4) 创造音乐教育融入医学教育的多元共享环境。我们应当在医学生每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中, 科学的计划音乐艺术课的设置, 合理安排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培养。长期地接受音乐教育, 有助于提高鉴赏、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同时, 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 音乐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在素质教育中能完善人格的形成。综上所述, 在医学生教育成长过程中, 要不断接受优秀的、经典的、富有魅力的音乐作品欣赏的熏陶和教育, 来循序渐进地美化心灵、净化灵魂、提升品格, 成为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许靖.重温经典体味高雅——教育部推出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J].中国音乐教育, 2005 (11) .

[2]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篇4:试论人文教育在排球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人文教育;排球教育;渗透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追求成为人们的第一要义。关系着人类素质和生命潜能释放的体育,也正发展成为了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全面发展自己、塑造全面完美的生命的一门热门学科。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已成为人们现在的共识。

一、体育人文教育的一般含义

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体育人文教育的含义是人类大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从某方面来说,也是一种情感、思想,一种追求。文化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文化从内向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最内层包含了人类的精神方面、信仰追求、价值观念、情感倾向、民族性格等文化因子。所有这些文化因子会对人的思考、对人的行为、对人的主体态度的形成等方面都会有深刻的影响,这些 具有很强力的制约作用,支配着人类的思维和行动。

人类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体育这项特殊的活动中的全面体现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文精神。单对人类的自我关怀来说,体育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关怀,还必须有哲学对人类的生命意义、价值等更高的关怀,这样才能对人类实现全面的关怀。

二、体育人文教育在体育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不仅仅引导着人们热爱、积极地追求自己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健康,还要求参加运动的人必须拥有平等的民主权力和平等的人格地位,队员之间能够相互尊重且能严格遵守运动的规则。所有这些都是体育人文教育核心因子之一的体育道德的部分影响,仅就这部分影响,足以使我们认识到,体育人文教育深刻地影响和养育着体育道德。体育人文教育深刻地影响着体育的各种合理的价值追求,影响着体育的道德追求。

三、排球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潜心钻研业务,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要想培育出有人文素质的学生,教师也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教师首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品端,其次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方式,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第三,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不断自我充实,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授业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是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础。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方式的多样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实际上是人文教育在排球教育上的潜移默化。同时,对排球运动的科学研究既有实验验证,又有逻辑推理,将对其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渗透到排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教育。

2.排球教育中巧用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在排球运动中能够充分体现,在排球教学中充分地挖掘利用这些材料,结合文化教材的教授、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排球运动中更加热爱祖国,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个人和祖国的联系。教师应该在排球教育中合理利用这些素材,以此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唤醒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师也应该以排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那种不畏吃苦,比赛中的那种刚毅的风貌和高超球技对学生进行引导。

3.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学习,不断地从中获取新的知识。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研究的过程和综合知识利用的亲身感受,它所关注的是学生对信息的处理,知识的运用,相互融合的社会理念。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考验他们的毅力,如,在排球教学中可以围绕着采用什么样的战术合理,给学生创设一系列的课题。

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其实就是对教育观念的革新,使人们把排球运动作为了解社会、认识自然的一种途径。人文教育在体育中的渗透,也能够帮助青少年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着眼于排球教育在体育事业中的可持续发展,使排球运动的基本功能得到实现,从而达到身心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2]孙强.排球运动的人文精神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周登篙,李林,陆作生,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2,22(5):10-13.

篇5: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护理人文修养是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为加强护士人文素质而设置的综合型课程,我校自开始,对护理专业本专科学生开设该门课程。护理人文修养教材相对较少,内容主要包括人文概述、护理社会学、护理美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伦理、护理临床思维等,结合本校护理专业开课实际情况,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人文修养》《护理伦理学》为主要参考教材。

篇6: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以文化教育为切入点,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其意义,分析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文化环境、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三个方面论述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作用与教育途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人文素质;作用;途径

引言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其意义

什么人文素质?对人文素质涵义说法很多,我们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一门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概括地说人文素质应包括具有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尤其是理科大学生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通过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与人和睦相处。正确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关心和热爱自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的物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大学生的成才是多重因素构成的,人文素质又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教育途经是多方面的,然而高校图书馆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机构与职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能过图书馆自身功能与释放来实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服务,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观和理想观念,丰富大学生的情趣、陶冶人文精神,使大学生们在思想选择,伦理道德和精神追求上得到新的发展和超越自我。

高校图书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学资源基地,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1]。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那么图书馆的环境文化、阅读活动、信息传递等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影响更是细致入微,是高校其他部门和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目标。

基金资助: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范划课题: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的构建与实践(编号B107)相关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能河(1957-)、男,大学,副研究员,大学本科。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本人多年来的思索,对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上的认识,以文化教育为切入点进行了初浅的探究,以飨众多馆人。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要遵循分类指导原则

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要与高校办学定位、人文教育目标相适应,不同类别、类型或有学科差异的专业,应该分类:一是分研究型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二是分为综合院校、理工性质院校、文科性质院校,同时还要考虑图书馆现有的教育资源。按类别构建有不同的人文教育标准、任务和方法。即使高校图书馆有很多同质性,也应有所侧重,寻找异质性,实现差异化教育。我认为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体系应结合图书馆的自身的特征来构建,遵循分类指导,建立分类指导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目标、任务和考评方法,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创新。

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在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作用,不能千篇 一律,要分类指导,根据高校自身类别,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新建高校等类别来选择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与释放分类通道。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要想培养出高精尖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还应有扎实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想培养能以国家的进步为己任的人才,更应该重视对所培养对象的品德教育。因此,在研究型大学中对大学生、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2]。

对高职生来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有量度,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有着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强调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实用性人才培养,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共性外,也应有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要求的个性,这是必然的,当然,一般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应定位于研究型高校与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而不可忽视的是各高校内部学生分文、理、工科教育。当然,分科教育对于研究型高校图书馆显得重要,而对高职院校分科教育就不那么逊色了。

三、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途经

1、高校图书馆利用高雅文化环境来陶冶大学生读者心灵

高校图书馆是治学、研究的.场所,营造独有的安宁、静谧、神圣、亲和、高雅的文化环境,浓郁的读书气氛,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可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受到人生观、人文观的教育及美的熏陶。营造外部文化环境,。它应与图书馆周围的道路标志、花草树木、雕塑物以及一些励志性标牌等一起组成一个清洁整齐、美观大方、优美和谐的共同体,体现鲜明的、时代的、个性化特色,使大学生读者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个文明场所,营造图书馆的内部文化环境,构建符合美学规律的实用空间与视觉领域。让艺术形式充分体现出空间的优美和高雅。正象王小影描述的那样,营造文化环境,通过展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所具有的人文内涵,烘托出图书馆的人文氛围,使到馆的读者感到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3]。

让文化环境遏制那些不文明的阅读行为、平静那浮躁的心情,充实那空虚的灵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人文素质。

2、高校图书馆利用心智文化服务来感染大学生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用心智文化服务读者,润育大学生文化素养。做好这项服务,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营造完善服务机制,选择优良方法、先进服务方式、艺术手段。对读者细心、留心、热心、爱心,克己待人,使读者认可、认同,感激于心,在服务中能运用心智技能,用艺术手处理手服务问题,升华服务质量文化,并能给读者以智的收获,让读者心心知我心,我把关心献给读者,把信心留给自已。

从而赢得读者的尊重和口碑相传,树立起心的的形象和心的品牌。在这特种心的环境下,蕴涵了一种心文化功能,潜默着众多的大学生读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完成了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目的。

馆藏和诸如多媒体阅览室、视听室等现代化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快捷、逼真、生动形象的文献信息服务。

3、高校图书馆开展寓教于乐性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大量书籍、报刊、数据库等文献资料,开展馆藏文化教育,举办讲座、报告会、书刊展会、读者沙龙、作品欣赏、征文竞赛、人文知识比赛、社会热点展、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节日庆贺活动专题展、引导学生读好书、激励学生写书评等系列文化教育活动,调动大学生读书、爱书热情,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对于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综合素质、引导其“读好书、做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立大学生读书协会,通过大学生读书会活动,了解学生阅览热门、热点书刊信息。引导有的放矢开展书刊采购采编,提高购书质量。让大学在活动中成为主人,培育主人翁精神

开展书刊文化导读活动,图书馆是高校内部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做好书刊文化导读,有目的、针对性辅导,对高品质书刊、馆藏文化资料的重要部分适时编成纲目,张帖墙壁或索引印发给学生。引导大学生慢游知识的海洋。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做人与成才教育的全新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素,而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地之一,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势[4]。充分发挥图书馆育人功能与优势,配合学校搞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实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建秋.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1):145.

[2]殷敬华,王红。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如何进行人文素质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4,3:73

[3]王小影.从于丹现象看图书馆如何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07,(4):36-38.

篇7: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排球运动是一项家喻户晓的体育运动项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五连冠的号角吹响以后,国内排球运动真可谓红红火火。但是近些年来排球运动的群众基础日渐减少,除了专业队的排球运动之外鲜有排球参与者。因而,排球运动正逐渐脱离大众体育而越来越走向运动项目竞技化。在当前全民健身及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排球运动不仅丰富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也使自身价值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得以施展,在全民健身事业的持续开展中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排球运动;新农村建设;全民健身;推广

1前言

排球虽然是中国在世界三大球类运动(足篮排)中最早斩获冠军的运动项目,却在群众体育中普及度较低。我国篮球项目在世界级赛事争战中,虽然不像排球那样极具威慑力,但是群众基础却是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首屈一指的。故,排球项目若想持续长久地在世界排坛占据一席之地,首要解决的就是后备人才,即群众基础这一根本问题。最好的基础在人民群众中。营造了良好的排球运动氛围,自然会产生深远的群众基础。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以全民健身策略追求健康的大趋势下,排球运动浑然天成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在这两个大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排球运动将自身价值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发展了自己的群众基础,也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做出铺垫,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民锻造坚实的体躯。国务院颁布并启动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旨在增强全民身体素质,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民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健身活动开展的状况对这一计划的实施质量和进程起着不容小觑的影响。[1]因此,排球运动在全民健身战略下应该真正渗入到人民群众中。

2排球运动在农村开展的现状

2.1排球运动普及范围狭窄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真正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以及贯彻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体育文件,通过宣讲体育运动对健康影响的专题活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去了解、认识体育对自己生活的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但是体育运动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由于政府和村委会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人民群众运动参与程度不高。[2]加上他们自身体育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主动锻炼的动机。尤其是排球运动一直处于学校普及度高于农村(除海南全省各地排球运动普及程度高以外)的状况。此外,在2000年以前,甘肃省各地市排球运动开展也相对较好,举办形式各异的排球比赛,有良好的排球运动氛围。[3]在农村,参与排球运动的人群主要集中为青年人和老年人,占到比例的80%以上,这是由于中年人都外出务工或做农活,早出晚归,闲暇时间比较少,即使有闲暇的时间,会因为辛苦,身体劳累选择休息。[4]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5年以来,安徽省各级政府领导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精神,制定了一系列与全民健身工作有关的规章制度,使得全省的群众体育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全民健身的实施也基本适应了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在具体运作上仍然存在经费投入与场地设施配备不足等问题。[5]进而可以看出排球运动在各省开展现状仍不理想。

2.2排球运动的参与者少

全国上下很多地方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试点的区域都配备了一定规格的运动区域,又由于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村与村之间互通了水泥路,大部分村落都配有一定的体育设施、简易的健身设备。虽然大家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投篮姿势,但部分农村已经兴建篮球场,使得在三大球类运动当中,篮球的普及度要明显高于足排。农村排球场建设趋乎为零,这就又为正规排球技战术教学的推广增添了一定的难度。难以组织形成有较好排球练习水平的参与群体。

2.3硬件设施不足

排球运动虽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室外),有一块平坦的地面和一个球网两个支撑架即可,但这对于部分农村地区仍属奢侈品,缺少的可能恰巧就是这一副球架与球网。虽然在基层排球运动推广中目的是健身,但硬件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排球运动者的参与热度[6]。

3排球运动的意义与价值

排球运动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借助自身配合与团队协作的优势,在集中人民群众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以娱乐健身为出发点,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3.1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排球运动中需要场上的每一位球员同心同德,一传、二传和进攻若有一人失误便不能形成配合且输掉比分,但是排球运动在农村最主要的推广目的并不是竞赛获取比赛名次,而重在培养并形成一定的排球文化氛围,且达到健身娱乐的效果。在新农村建设中亦是如此,一意孤行或者脱离组织都会面临出局的可能。新农村建设中,自上而下更需要坚持一心,紧紧把握建设方向,坚持一切行动听指挥,拒绝做钉子户,从大局出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

3.2强身健体,打造强健的体魄

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何谈爱护别人。加强自身身体素质的练习,在娱乐中运动,在运动中强身。在排球运动中,尤其非竞技类排球运动,首要动机还是以娱乐为主,重在娱乐中体验运动,而非刻意的追求运动,为运动而运动。排球比赛不同于篮足运动易发生强烈的身体对抗,作为隔网对抗类项目又不比羽毛球运动个人体能消耗过大,体现了排球运动的全民性,且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在四方平地上即可练习。参与排球运动时,运动者可以结合身体任意部位去击打,再次体现了排球运动参与的较低要求,易于普通群众学习与练习。

3.3玩中取乐,改善农村人的精神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正朝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迈进。农业的机械化早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农村人民群众闲暇了出来大量空余时间。加上人们健康意识的日渐增强,属于城市的品质生活早已不为城市人所独有,体育运动已然踏进农村。晨跑和广场舞也正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脚步驻扎在了农村,排球运动亦是如此。排球运动的娱乐性极强,防守与进攻于一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排球运动并不像竞技排球运动般规则诸多,三次内(不包括拦网)将球垫到对方半场即可,无明显持球和连击之外的规则,这使得更多群众参与到排球运动之中,体味到排球运动的乐趣[7]。只要双方人数均等即可,随时都可以开始,不需要裁判,拉一条网找一片平地即可。排球对场地器材不过高的要求,足以体现它具有极强的普及性。

3.4弥补农村体育的不足,促进排球运动大发展

农村体育始终是我国体育的短板,和城市相比较,缺乏场地,指导员,更主要的是缺乏运动的风气和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体育这块短板,但是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的投入量与人口基数不成比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了二十年,依然有许多农村地区不了解体育,由此可见普及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只能暂时缓解一下农村体育的发展问题,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性,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我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主动付诸实践,这样才来的比普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知识更实用。因为百姓讲究的就是实用。排球运动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具有地域性,以具体省份为例:海南省总体普及程度较高;江苏省在农村中的普及也不好,虽然江苏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较好;安徽省群众体育中普及度较江苏更弱一个层次。故,在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中西部地区,我们更应该注重排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让老百姓从内心深处接受它并慢慢的爱上它。

3.5提高组织纪律性,形成良性的休闲方式

新农村建设中人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无论是为公还是为私,存在着缺乏组织纪律性、缺乏明确指导和规划的现象。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不仅仅是存在于公司企业中,更应该存在于农村。排球运动能体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具体分工到位,责任到人,有利于促进个体形成团结互助、服从指挥的执行者。尤其是冬天,天气寒冷,麻将室里面围着老老少少,打麻将的风气传承倒是如此良好,这种静坐的方式正在威胁着你的健康,冬天里更应该形成运动的.习惯,促进我们形成良性的休闲方式。

3.6通过排球运动,实现健身的价值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从温饱到小康的发展仅仅需要了三十年。成年强壮的劳动力基本外出工作,农村里剩余群体多半为老弱妇孺,他们的身体就处在亚健康范围内,加上不了解运动,尤其是排球运动,大脑里基本没有排球运动的概念,形成的已知运动促进健康的方式只有散步。他们的概念里仅有的散步并不能满足促进健康的长期需要,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应当在他们的选择中得以涌现。而在这些得以涌现的选择中,排球运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参与,运动强度也低于篮球、足球。排球运动对年龄的要求几乎没有,即便腿脚残疾的群体也可以进行简单的传垫练习,从本质上符合了农村人们群众的需求。

4结论

1.《全民健身条例》的落实,政府部门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部门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当好主角,这样进行下去的全民健身事业,才可以得到恒久发展。而排球运动正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首先工具,政府应大力推广排球运动,营造排球运动氛围。

2.排球运动的推广不能仅仅依靠排球运动员或排球爱好者个人,排球运动的推广需大家共同的力量予以实现。加大宣传的力度,上到政府下到百姓,亲自参与,共同体验,广泛传播,共同实现。

3.排球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真正能为老百姓起到健身的实际效果。依据现有的数据和事实充分体现出排球运动在促进百姓身体的健康方面有显著影响。此外,在新农村建设中,软硬件设备需兼顾到位,确保村子里排球运动可以正规开展。

5建议

1.政府应加强在思想上的指导,让人民群众意识到排球运动开展的意义与价值,自发性地了解和接收排球文化。

2.宣传的重要性,真实的宣传排球运动在全民健身的作用。

3.发挥市场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硬件设施的质量,让偏远山区的农村人民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曾凡莲.建设农村特色体育的全民健身活动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6-17.

[2]何远亮.改革开放以来六安市农村老年人体育发展概况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207-209.

[3]王彤;雷湃.甘肃省排球运动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5):96-97.

[4]廖民玲.关于广西农村气排球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0):80-81.

[5]李慧萌,汪波.安徽省全民健身政策法规建设与实施现状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2):138-139.

[6]周瑶.对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27-28.

篇8: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2009年第39期的《凤凰周刊》以系列文章如《韶山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城”政治史》、《毛泽东外孙女打造时尚版“新毛语录”》、《毛泽东, 在怀念与告别之间》大篇幅报导了“毛崇拜热”, 至此可以说是将近年来网络媒体热议的“毛崇拜热”问题推上了顶峰。因此为了“正视听”, 为了让当代青年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思政教学, 我与本院思政课主任龙海平老师、刘上琼老师带领我院来自各专业的11名大学生前往“毛泽东热”的发源地——韶山, 进行了一次名为“红色韶山之行”的暑期社会调查。

二 调查方法与对象

1.方法

本报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方式、目的、行程安排、有无购买毛泽东纪念品, 对毛泽东故居的印象等。

2.对象

本次对160人进行了调查, 其中记录完整的有效问卷为151份。其中50岁以上的为42人 (28%) , 30—50岁的为53人 (35%) , 30岁以下的为51人 (33.7%) .0-9岁的为5人 (3.3%)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将151份问卷汇总起来, 通过排比与归类, 结果发现毛泽东故居的参观者从参观目的上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信仰追求型, 二是社会教育型, 三是旅游观光型。我们对这三种类型的区别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来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的目的;二是是否购买了有关毛泽东的纪念品, 认为购买纪念品有什么作用或意义;三是对韶山和毛泽东故居留下的印象。如果来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是为了缅怀毛主席, 或是购买了有关毛泽东的纪念品, 认为有保平安的作用, 或是坚定认为毛故居的特殊风水才能孕育出伟人来。

调查中发现, 韶山参观故居目的项区分分析, 信仰追求型占19.8%, 社会教育型占40.5%, 旅游观光型占39.7%。从目的中发现, 中国人普遍有风水, 有“钟灵毓秀”的观念, 有此印象有此看法的人不意味着就一定是表达崇拜。因此, 综合三项指标来看, 属于崇拜类型的参观者只占三分之一左右, 其他两种类型的参观者占到的三分之二。可见, 由单位组织来的参观者中有一部分是属于信仰追求型的。

另外, 我们在这次抽样调查中十分注意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调查对象年龄结构的分布;二是调查对象职业的分布;三是调查对象来自区域的分布。主要表现为:

1.年龄结构分布

从年龄调查中发现, 对于毛泽东同志基本上都能辩证看待:功绩是第一位的, 错误是第二位的。既没有30年代、40年代生人那样经历过旧社会、旧时代的翻身做主人的体验, 对毛泽东充满了狂热的崇拜, 也没有50年代、60年代生人经历过反右、文革的经历, 对毛有偏见, 有厌恨。

我们将信仰追求、社会教育和旅游观光三种类型的参观者按照不同年龄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 80后中属于信仰追求型的仅有8人, 绝大部分是属于纯粹的旅游观光型的。而信仰追求型的也明显体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可见对毛的认识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70后、80后、90后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的, 他们尽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因此, 即便有“毛崇拜”现象的存在, 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在一个信仰多元化的时代, 它不可能代表信仰的主体, 它只是在经历过某种特殊年代的人群中有一定范围的影响或者说是对毛的记忆, 它不可能渗透到每一个群体。

2.职业结构分布

在这些调查对象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愿意透露职业的, 这个比例占到了40%, 有60个人左右。因此这一方面的分析比较困难, 我们无法准确辨认什么样的职业群体有较强的“毛崇拜”倾向, 只能希望下一次有机会再做更准确的调查分析了。

3.地域分布

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得出一个相对简单的结论:湖南省内或湖南周边省份的参观者较多。此外根据这151名参观者在韶山的行程天数来看, 超过60%以上的参观者行程是在一天以内, 其余的绝大部分是在两天以内, 在韶山停留三天或三天以上的寥寥无几。可见很多参观者是本着就近原则到此一游的。我们在调查之前带着的预设观点没有在调查结果中得到证实:广东省经商的个体户较多, 广东人比较迷信。因此来自广东的参观者应该最多。

四 结论

基于调查结果得出的分析表明:“毛崇拜”只是在一部分特殊的年龄群体中存在, 它并没有广泛地影响到社会的全体。一些观点借助于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的网络媒体进行传播, 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很大的误导, 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我们通过这次调查, 使学生了解了真实情况, 为高校的思政教学正本清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27日.

[2]李雪.韶山出了个毛泽东[J].凤凰周刊, 2009 (39) .

[3]肖克莱提.“毛泽东城”政治史[J].凤凰周刊, 2009 (39) .

[4]段宇宏.毛泽东外孙女打造时尚版“新毛语录”[J].凤凰周刊, 2009 (39) .

篇9: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 3

1.人文的概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贲卦彖传”中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显然,“人文”是一个与“天文”相对的一个概念。天文,泛指一切自然现象;人文,则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观乎天文,其目的在于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把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化,是指改易、生成、造化的意思。观乎人文,其目的在于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来推行道德教化,致力国家,使天下得以化成。从“天文”到“人文”,其变化与人的生产生活的活动有关。这就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开始,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开始。

在西方,“人文”是“humanities”。它是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最早的是出现在古希腊,是“paideia”(希腊文)的意思,是希腊的教育观念。后来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将“paideia”改译为“humanitas”,主要是以人为主体来思考,进行教育和训练,陶冶人类性情。到了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使“人文”一词更突显,人文主义的发展在那时最为发达。它正好与当时的基督教神权对立,反对封建社会的神权统治,是针对压制人性而发展的。这时的人文主张以人为本,歌颂人性,强调个性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这样,西方的“人文”演化成今天的人文主义,其旨意就是尊重人的自由和人的尊严,歌颂人性的美好,提倡平等,追求个性的解放。

虽然后来,中西方关于“人文”的内涵有了一定的拓展。但是,关于“人文”的最核心部分、最基础部分,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还是没有改变的。人文,是关于人的教育,使人成为人的过程,实现人生的价值。

2. 人文教育的概念

对于人文,我们知道它是不确定性的。那对于教育,其概念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理解:一是指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教育活动;二是指关于这种活动的理论,也就是教育理论。教育作为活动,它是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教育作为理论,它是无止境,意蕴丰富的。人文、教育都没有特定的范式,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教育的具体概念是不容易给它下定义圈起来的。这样,我们只能把握住人文教育所追寻的效果,人文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才是把握住人文教育。进行这项教育活动,它有什么样目的,它要表现和实现什么样的价值,这也是其真正核心所在。

3. 人文教育的内容

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凡属与“人”的意义、价值有关的认识现象与思想成果都可以归入“人文精神”的内容之中,人是人文精神的总的价值尺度的核心。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成果,是对人的意义与价值、人性的本质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大致概括以下三个方面:1.作为社会的人,应有对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2.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应有对自身本性、本质及其意义与价值的认识;3.人作为自然的对应物,应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三个认识构成了人文精神的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社会的人应该有的道德精神;第二层面,作为人之所为人的最高内容、最后归宿所应该有的哲学精神;第三层面,作为与自然相对应、天人合一最高境界所应该有的宇宙精神。”

这三个层面基本上涵盖了人文精神的大致内容,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进行这三个层面的教育。

第一层面是道德教育;第二层面是信念教育;第三层面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仅仅指的是人的生命,还包括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形式。生命教育首先是教育人们热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其次是教育人们敬畏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形式,与大自然的其他富有生命的一切形式和諧相处。这正是生命教育的伟大和高级之处,因为宇宙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最高级形态,是有别于与人类为主的世界观更高层次的一种精神。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这种与自宇宙精神,更好地然和谐相处。

4.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4.1 发展人文教育是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有了新的定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说明语文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任务”,提出“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使他们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看出,我们语文学习就是要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语言文字,通过一段段文字、一篇篇课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2 发展人文教育是当前语文教育发展的要求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语文工具性一直占据着语文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语文应试成绩的考核。在教学过程中,以“话语霸权”的地位主导着整个课堂的发展。大多数老师只停留在教知识结论,而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阻碍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改革英也急需进行。语文教育中教学个性的迷失,学生个性的泯灭,虚假情感的泛滥等人文精神的失落,让语文教育变得无力、虚弱。语文教育不能丧失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不能埋没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为“做人”打好基础。两者是同时进行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前者是为了更好的给后者服务。发展语文教育,就要加强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建设。语文教育本来就是在传递“人文知识”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思想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完善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人文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2、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

3、推动了学生的理性思考。

人文素质相对于科学文化素质而言,主要是指与道德修养、个性品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为人处世的特质。不可否认,由于受应试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趋势凸显,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标准下降、学习目标迷失、理性思考能力缺失,一些学生还因承受经济、情感、就业等压力过大而存在厌学情绪、心灵脆弱和人格缺陷等现象。尽管各高校采取了人文素质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评价改进等一系列举措,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仍不容乐观。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群聊、网络等信息辅助平台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积极发挥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突破课程教学在形式、内容、时空等方面的限制,帮助大学生在各种思想观念和纷繁芜杂的信息冲击以及剧烈的文化激荡中,逐步形成深刻的洞察能力、理性的思维能力、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行为取向,是新形势下推进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信息辅助平台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的与意义

1、信息辅助平台为拓展课程教学渠道创造条件

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教室、实验室、经费、师资等教育资源日趋紧张,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班级规模过大、教学形式单一等弊端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尤其是对非智力因素的要求不断提高,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抱负与人文素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喜的是,当前手机和计算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逐年提高,高校校园网建设成效显著,这使得借助现代化信息平台来开辟人文素质教学新渠道成为可能。通过构建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群聊、网络等课程教学信息辅助平台体系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能够解除课堂教学固有的思想顾虑和交流禁忌,突破等级观念,平等、自由、及时地阐述个人思想和发表个性化言论;而且能够实现情感交流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克服课堂内较难实现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多向的互动困难。

2、信息辅助平台使增强课程教学感染力成为可能

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群聊、网络等平台,容易实现通过生活贴近性、主旨多样性和话题可选性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话题的推动与引导,不断拓宽主题探讨的参与面,促进学生参与深度;通过群体性交流与思维激荡,凝练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兴奋点;通过资源共享与互助性合作,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的整合性、系统性和深入性。信息辅助平台的构建,有利于突破载体的限制,丰富媒体形式,无限拓展信息量,促成交流形式多样化,一方面给了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内在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充分培育和绽放,另一方面也给课程教学提供了无限的教学素材,对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信息辅助平台为突破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奠定基础

人文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的能力,表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能够从容应对并趋利避害。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处于困惑、迷茫是一种常态,只是应对策略有差异,有的消极避让,有的随波逐流,有的则逆流而上。在迷惘和徘徊的时刻,与良师益友倾诉衷肠、感受教益,是大学生普遍的愿望。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在最需要的时刻以最需要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成长。借助信息辅助平台,可以在网络联接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实现交流与沟通。可以方便、快捷地将个人的喜怒哀乐和所感所思呈现在特定的对象面前,与大家分享交流,从而即时地获得内心的成长。同时,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也可以在信息辅助平台中得到进一步探讨。

二、信息辅助平台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导向

1、实现有效沟通

现阶段,大学生迫切需要在嘈杂喧嚣中保持心灵宁静,避免浮躁、虚荣带来的不安和就业、学习、经济、情感等各方面压力所造成的恐慌与伤害。大学生需要一个能够寄存和释放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大家彼此信任、关爱、积极、有为,大家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共同分享收获与成长的喜悦。这些虽然都是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受到授课形式、内容、风格以及学生参与程度的影响,一些问题往往难以在有限的课堂内说透、讲通,也就难以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与吸收。通过开放的、多样的信息辅助平台,可以实现各抒己见和充分沟通,也可以避免在课堂上只有少数人参与的局面。利用手机短信、电子信箱平台给每一位大学生发送祝福问候和课程要求,为内向的、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心存顾虑的学生开辟私下交流的空间;通过电子论坛、博客平台就某些主题开展互动式交流与探讨可以将对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通过电子群聊激活大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内在兴趣,活跃大学生的思维,启动群体智慧,可以实现群体超越与共同成长。总之,多样化信息辅助平台的构建,不但要着眼于能够实现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而且要达成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沟通。

2、促进角色互换

当人们懂得独立思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主导话语权的欲求。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的时期。一些大学生往往开始带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价值观念来待人接物。他们对用自己获得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坚信不疑,并试图将其应用于其他人和其它事,由此往往导致对于别人的说教和诉求不再敏感与热衷,这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障碍。人类已经进入了多元开放、崇尚个性、追求公平公正的新纪元,教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给学生灌输人生哲理显然已经成为过去,唯有做到设身处地、角色互换,正视学生的需求与追求,找到双方关切与利益的交点,才可能获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而信息辅助平台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角色互换方面显然有着天然的优势和条件。教师可以在不放弃原则立场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尊重别人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讲清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在认准对方需要的基础上,把话讲到对方的心坎上,从而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多次、长期、深入的交流,充分认清别人的观点,体会别人的感受,从而不断调适和提高自己的认识与态度。

3、推动理性思考

当前,高等教育功能已由过去的“身份教育”变为“学历教育”,由精英教育、高端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同时也表现出了功利化、世俗化倾向。部分学生不是为了求知而求学,而是完全陷于实用功利的圈子中。如果大学生缺少理想与抱负,仅满足于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技能,大学充其量只是个“职业培训所”。利用信息辅助平台,可以拓宽思路、广开言路,有条件从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的功能着眼,围绕大学生的观念、态度、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生涯规划等方面来进行深入探讨,从而理清自己在大学的目标、任务、行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辅助平台及时互动和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根据学生密切关注和迷惘困惑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通过案例展示、观点争鸣、理性思索、未来畅想等叙论结合、由近及远、逐步深入的展观,来激发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

4、实施积极调控

要有效发挥信息辅助平台的作用,就必须对大学生参与信息辅助平台的互动实施积极有效地调控。首先,要明确要求。必须在建立完善信息辅助平台的基础上,对学生参与的形式、内容、时间、频率等有明确的要求。第二,要明确导向。要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信息辅助平台是课堂主渠道的延伸与补充,课堂主渠道是信息辅助平台的基础与保障。要积极倡导与人为善的观念和真诚、主动、守信、宽容、赞赏、尊重的网上交流氛围,避免自我中心、嫉妒、自卑等不良倾向。第三,要适时参与。要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等群发平台保持与每位学生的联系。要定期在电子论坛、博客中提供和更新课程素材,并对相关问题发表个人见解。要在电子群聊平台中活跃气氛。要把握舆论氛围的积极方向,注重对话题的筛选与引导。第四,要考核评价。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观点与想法,要对学生在信息辅助平台的参与情况作公开的点评和反馈,并反映到最后的课程成绩评定中。

三、信息辅助平台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与功能

1、全面深入地了解与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内心需求

依据教育动力学的观点,教学必须有动力。一般而言,教学动力来自三个方面:国家意志、学校和教师意志、学生意志,即国家、学校和教师、学生个人为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而产生的学习需要和欲望。只有三种意志在方向上一致并且实现有效整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教学的实效性差,其根本就是忽略了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真实需要。信息辅助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困难和所面临困惑,有利于掌握大学生即时的思想动态和脉络,有利于把握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的兴趣,有利于明晰学生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认清学生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和人生幸福的向往。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需求,就可将其与国家、社会、学校的要求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从而不断满足和引领学生成长的欲望和需求。

2、充分发挥大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挑战,而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建立。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大学生因应复杂环境的能力,走出价值困惑和价值迷失的境地。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和提升人文素质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辅助平台的开放性有利于解除“灌输式”、“压力式”、“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我的地盘我做主”,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和意愿,让学生为兴趣而学,为需要而学,从而开启学习的内部推动机制。同时,由于信息辅助平台中参与的广泛性和全时性,学生在网上可以实现个别交流和多方互动,开展集思广益与深入探讨,形成思维多向碰撞、信息多方提供、审视多种视角的良好态势,许多问题在同学之间就可以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大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3、达成大学生健康价值观念与积极行为取向的和谐统一

当代社会需要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丰富、能言善辩的博学家、理论家,而是一个具备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国际眼光的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构建有效的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由于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是比较丰富和全面的。但是对人文知识的拥有并不表明他们已经具备应用的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质。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很多只是在脑海中的简单罗列,而且鱼目混杂。有的只记住了结论,却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有的朝三暮四,随心所欲,在行动中不能以一贯之;有的虽然知道应该做什么,但实际中出于某种原因并不行动,表现为知行脱节、认识不稳定或者知行不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促进人文意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和螺旋上升的过程。首先是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然后要通过实际运用来进一步认识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和选择;然后再在实践应用中加以再认识和再思考,并进行再甄别和再选择,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人文意识、人文知识和人文行为的和谐统一。信息辅助平台不仅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舞台,而且在广泛深入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展示、应用和再思考、再认识、再甄别、再选择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的发展与趋势,理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认清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摆正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从而不断消除成长中的困惑;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知行合一,实现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的变迁。

[参考文献]

[1]王丽敏.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和途径[OL].http://,2008.

[3]赵睿.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OL].http://sxjy.xxmu.edu.cn/xs/news_view.asp?newsid=242,2005.

上一篇:以“美丽”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