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2024-08-01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精选8篇)

篇1: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

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一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二是有线数字电视;三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四是网络广播;五是网络电视,六是手机电视;七是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如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一方面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移动接收)。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

一、新媒体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1.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3. 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

4. 信息发布实时

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新媒体与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新媒体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由此可见,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

①传播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型,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型。②主导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变为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③受众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普通大众型,变为新媒体的细分受众型。

二、新媒体的优势

1、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即IPTV,是利用有线电视网或者电信运营商的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视频节目服务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也就是说,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户使用的时候既可以通过加装IP机顶盒的电视机,也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

网络电视的最大优点是:节目交换平台可以提供交互式和个性化的节目,可以使网络电视的用户拥有高度灵活的时间选择和内容选择空间;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可配置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包括数字电视节目、可视IP电话、DVD/VCD播放、互联网游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

2、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电视节目接收终端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

手机电视的最大优点是:它的节目包括电视、广播、网页和游戏,用户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收看,随处收看,随意收看,被称为装在口袋里的电视机,也被称为“零距离亲密接触的流媒体”,是继家庭电视机和电脑之后的“第三块”影像屏幕。

3、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它采用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用户可以在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巴士、轮渡、轨道交通等移动载体中收看到DVD般清晰的移动电视画面(当然也能在非移动的情况下接收)。移动电视的最大优点是:用户可以在时速120公里甚至更高速度的运动状态下接收电视信号,并且接收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做到图像稳定,色彩逼真,画面清晰。

4、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从技术特征讲,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高清晰的电视画面,可与DVD相媲美;有优质的音响效果,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使得数字电视的伴音更趋逼真;有抗干扰功能,数字电视受其它电器的干扰很小,因此画面稳定,扩展功能多,可增加上网、点播等。

数字电视的最大优点是:数字化以后的电视信号占用网络带宽资源大大减少,使目前线路的传输能力由原来几十套扩展为几百套。向用户提供的数字电视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另外,数字电视还可以开设增值服务,可以分成更多更细的专业频道,如汽车、房产、MTV、体育、音乐、电视剧频道等。一方面,在模拟时代的电视“受众”到了数字时代有了自己的主动选择权,可以点播自己喜欢看的节目内容,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有存储功能,看电视可像电脑一样进行文字录入、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电视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股票交易、信息咨询等。它改变了图像、文字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和消费的方式,使信息传播从单向单一形态向双向多元化形态转变、从资源垄断向资源共享转变。

不难看出,新媒体的优势体现在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媒体,他们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实现了一对一传播的模式,让受众在这种互动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品牌认知。

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科技影响下,当代媒体产业结构面临深刻的调整,主要趋向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1、新兴媒体行业将引领时代潮流,新媒体产业在媒体产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兴媒体产业所占比重尤其高于传统媒体产业。美国十分注重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文化娱乐业。2004年迪斯尼公司关闭了其在佛罗里达的最后一个传统手工动画室,标志着美国已经全面进入三维动画时代。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认为,2015年前后,世界将进入数字娱乐信息时代,数字娱乐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将占一半的份额,新技术、新产品将使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方式。日本媒体产业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也已完成了从早期媒体产业向现代媒体产业的转型。

2、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

新媒体产业对报刊、图书出版等传统媒体产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报业明显出现了萎缩的趋势。如英国的《独立报》在1990年发行量超过40万份,从1995年起发行量开始下滑,到2003年9月只剩下20万份。北美是全球报业最发达的地区,发行量也出现停滞或萎缩,进入2005年,北美出现了近10年来发行量最大幅度的下滑。据统计,世界报业自2001年以来,各国报纸10%的广告收入(约15亿美元)被网络媒体所代替。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图书出版业也面临市场萎缩的窘境。以日本出版业为例,日本出版业的销售额在1996年以后连续下滑,到2003年减少了17%。杂志从1999年至2003年,广告收入减少了8%。据日本《出版指标年报》的统计,1996年图书杂志销售总额最高,为2兆6563亿日元,其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2兆2278亿日元。

新兴媒体产业的崛起,对传统媒体产业、特别是传统媒体构成冲击是毫无疑问的。但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可以肯定的是,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文化行业仍将继续保持活力。

3、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科技使文化表现形式日新月异,“传媒汇流”为文化传播手段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过去稀缺的媒体资源、传输资源出现了过剩的现象,文化内容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没有内容,新媒体产业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空壳,如同一台无效运转的机器。正因为如此,韩国媒体产业振兴院院长徐炳文认为,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硬件时代、80年代的软件时代、90年代的信息通讯网时代之后,在21世纪,“创意性文化内容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未来的竞争中,文化内容是最重要的竞争力。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内容为王”。

篇2: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现在小卖家们总是倾向在研究流量、转化、直通车这方面的东西,想当然的认为阿里天天喊着的行业趋势跟自己没关系或关系不大,可实际关系大着。作为小卖家,只有跟对趋势,才能事半功倍,不至于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以2017年为新零售元年,未来的商业形态将出现厚利,消费的精准化,资产证券化等八大特征。

其实商业的本质很简单,就是给客户提供独有价值的服务或产品,同时实现收益。获得收益的多少,只取决于提供价值的大小,和其他任何因素都无关。商业正在越来越接近这个逻辑。

未来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并进一步深化、升级。

泛零售领域未来8大趋势

趋势1:结合“新零售”产生“新物种”

从消费结构升级讲,重点领域和方向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同时,“新零售”与重点消费领域跨界、融合生成“新物种”是必然趋势,也代表着新的消费域和消费模式的产生。

购物中心里的凯撒旅游体验店则不单单是开了个店铺,而是旅游业与零售空间的跨界体验;微整形、月子会馆、中医馆等医美健康与购物中心结合而成就消费新生态;来跑吧进入购物中心结出全民体育跨界消费的新果实。

凡此种种,行业升级与“新零售”融合产生的消费“新物种”代表着未来发展的大机遇。

趋势2:“生活方式”既是先导亦蕴含最大能量

消费领域首当其冲的升级方向当是“生活方式型”,同时由于生活方式与人的物质、精神关联的深度和广度,亦蕴含了未来发展的最大能量。人的诉求是动态延续的,而人的生活方式是进化更新的,这是消费升级最大的源泉。

总之,生活方式能够覆盖商业的全维度空间,不但可以对传统品牌、空间、文化赋予新的消费内涵,还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生命。

趋势3:高性价比与极致情怀

未来消费,将一改曾经的日常、琐碎,而极具炫耀之能事的奢侈消费也将低调从容起来。与此相对应的,将是高性价比与极致情怀的消费畅行。

线上线下的产品在品质、功能、价格上的区别均将消弭,消费者将从以往注重价格的理性消费逐渐转化为注重服务的感性消费,以情感诉求建立品牌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此时的差别就是情感与情怀,“可能是格调,可能是个性,可能是潮流,可能是创新,甚至可能是某种态度、某种情感、某种连接。”

未来,主打性价比与情怀的消费品将涵盖每一个领域,成为常态。

趋势4:小众、定制化、设计感

如果说“性价比与情怀”是大众消费产物的话,那“小众、定制化和设计感”则是普罗大众的一个“小特别”。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需求和欲望,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是这样的,只是在彰显个性、崇尚自由的时代才能受到关注,也才能形成巨大的市场。

满足、适应和挖潜个人化、小群体的需求,消费的品牌、内容和服务就要有其独特性。为小众标新立异,为独有个性定制,将充满个体表达的设计感融入消费当中,未来亦为常态之一。

趋势5:平行平等的全球化消费

对消费者而言,未来消费信息、渠道、场所都是平行和平等的,国内国外消费者从消费观念、流行趋势、认知获取、消费价值、机会权利上趋同。人们更多地与国外主流阶层消费看齐,更多的国外主流品牌进入,同时人们也不再盲目地追求大牌,而是更多地选择品质、理念与性价比兼具的消费品牌,比如轻奢侈品牌。

与此同时,由于线上线下的消费融合分化以及消费全球化,海淘、跨境电商类全球精选类品牌服务依然机会满满。

趋势6:社群/社交与亚文化走向

兴趣是最直接的消费动力,同时互联网加速了消费群体的地域化、社交化与去中心化,消费群体的小众化重组、亚文化聚合,代表新区块的分离和新消费的产生,社群重组、社交需求和亚文化满足,产生了多元消费的动力机制。

趋势7:注重文化、艺术、人文等心智体验

价值多元、文化多元、审美多元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艺术、人文的消费创造以及其与商业空间、品牌内涵、价值观念的跨界连接,产生的消费想象力是无限的。

趋势8:科技创新

从体力到脑力,科技是人类解放的最大动力,消费升级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创新重塑。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不管是科技应用还是创新思维的突破,都可能产生改变和颠覆消费本身的力量,为此,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也将作为消费的核心驱动力。

当然,把握消费者升级的趋势才能抓住未来的这些风口。

新零售的“五新”特点:

1、是零售主体从经销者转变为整条产业链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2、是零售商的产出具有新的内容,强化多场景购物体验,提供消费数据服务;

3、是出现了复合型、集合型、满足即时购买需求的经营形态;

4、是构建了零售商、供应商、消费者之间一体化的社群关系;

5、是重构商业主体的价值排序,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成为零售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零售的发展前景

线上线下融合是未来大趋势,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京东,都在不断地发展线下。京东在发展自营物流并且逐步完善,淘宝也在线下加强云仓库和自营菜鸟物流的建设。而且用户对电商的商品要求,用户体验也越来越高,纯电商的企业已经很难适应现今的市场,故零售业的未来必然是线上和线下的一体化,二者优势互补,也就是现在所提到的“新零售”模式,实质也是O2O模式。

O2O模式其实也不是一个新概念,几年前顺丰速运就在探索并尝试O2O模式,并成立“顺丰优选” 依托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社区门店,为用户提供日常所需的全球优质美食,并且一直营运至今。而国内两大电商公司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在开拓“新零售”模式阿里与苏宁合作组建猫宁电商公司,希望通过苏宁强大的线下实体店弥补阿里巴巴线下的不足;而京东则选择与沃尔玛和腾讯合作,沃尔玛增强京东在线下实体店的能力,腾讯则在社交领域提供京东更好的线上能力。

篇3: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1)与机器的功能需求相符。与传统机械制造相比,由多种现代科技组成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更具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特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率也更高。在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设计时,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是其根本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身所拥有的核心功能有关。作为技术和产品的统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可将生产、设计、制造环节整合为一个全面、完整的自动化体系。2)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各种先进技术是离不开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加工设备。将其他材料加入原有事物进而促进事物形态改变的设备即为加工设备,机床就是加工设备的一种;其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离不开诸如电动机、内燃机等能量转换机械的配合,这些能量转换机械可通过能量的转换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其三,信息传输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中至关重要,因而各种信息处理机械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功能机械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在实际生产应用中,自动化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生产制造的主要方式,传统生产中的操作失误将会大大减少,生产安全系数则将得到有效提高。机械自动化系统可凭借精确的计算发现并解决系统出现的错误,以往人为控制所造成的疏忽将得以避免。依据提前设计好的流程展开工作有利于机械制造业生产效率及产生质量的提高。此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还可通过制定编程以及计算机控制来增加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

2)有利于保证机器始终处于最佳负荷状态。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可帮助后者更好地对安装设备进行调整,同时也有利于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可通过控制计算机程序来达到改变加工方式以及加工不同产品的目的。自动化技术使得每一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存储功能,且在对产品进行加工时还将自动输入以上生产程序,当对下一个工件进行加工时就会立即调用这一程序。在运用不同手段对机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机器运行将始终处于最佳负荷状态。由于程序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因此只要生产部门及时供应原材料,并对机器进行定期检修,那么企业的自动化设备就可持续不断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

3)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安全隐患。在应用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造成的危害,企业需对其加以评估与预知。依据机器故障的等级,自动化控制技术可向工作人员发出不同的警报,工作人员立即断电处理之后需对机器进行及时检查,检查结束之后方可将模式重新改为工作模式。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的实现

CAMELVIEW系统是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中应用最为广泛且较为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可应用于较为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其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产品设计与验证一体化的实现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断更新的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推动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朝着机电一体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二)智能化的再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更新,智能化这一特征在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已初步显现出来,随着信心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智能化程度将会得到持续不断的深化。高度智能化在机械自动化中的实现对企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久的将来,机械自动化还将借助现代心理学对人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进行模拟,企业生产将更加趋向拟人化和智能化。

(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将生产所需的图像、声音等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技术即为数字化,其在机械自动化中的应用有助于系统完成数据分析及处理工作,进而可实现系统对产品的模拟,产品制造由此完成。随着人们对数字化技术的重视及广泛应用,其将会使产品的设计更加精准化,产品生产过程也将更加简洁化。

(四)产品设计虚拟化

设计人员设计图纸、确认图纸、利用CAD进行辅助设计是传统产品设计的流程,而机械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则极有可能会实现产品设计虚拟化,产品设计时间将大大缩短,设计效率以及产品设计的精准性则将得到进一步保证。

(五)科技化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已经逐步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系统化操控,但其科技化发展仍需得到进一步完善,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机械制造业中的遥控技术。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机械自动化中的技术监控和遥感技术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未来发展对于生产环节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大意义。

(六)绿色化发展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机械制造业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也将把绿色发展、环境保护作为发展重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机械制造业需加大引进环保技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行业对所在区域环境的污染,并在全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综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凭借自身优势已成为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对此,我们一定要对其特点及优势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趋势,在不断完善机械自动化的同时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投资,2013,11:106.

[2]梁韶祥.探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科技展望,2014,11:85.

篇4: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点;优势;发展趋势

一、前言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含义指的是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当中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以及电子技术,并将其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多种设计技术相互交融,相互组合,从基础上提高机械自动化的生产质量以及缩短生产时间,从而实现机械生产过程中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自动化生产。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点以及优势分析

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来说,它跟传统方面的机械设计制造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别于过去的机械设计制造。两者之间最为根本的不同之处就是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来说,它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技术以及多种设计技术的叠加以及组合,而是将多种设计技术互相融汇在一起,通过各个技术的优点,来提高机械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实现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价值。

机械设计制作是必须运用自动化的系统设计,通过自动化的应用,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满足输出端生产产品所要求的实际功能,让生产出来的产品达到生产要求。

一般来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比起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来说,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所以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到我国的机械行业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比传统的机械设计制作具有更加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信息处理中心等等。由于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机械制造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并且还进一步的促进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以及机械制造的精确性和生产效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点之一在于它可以从根本上简化复杂多样化的机械操作程序以及方式,减少了机械操作的难度以及危险性,对于机械设计制造极其自动化技术来说,是十分方便的。因为它是采用特定的指令进行工作,而这些指令可用在生产之前就预先输入,从根本上实现了机械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还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者避免错误操作带来的质量问题以及安全事故,有利于生产安全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等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已经不适应于市场的需求,因为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是没有相关的监督控制系统,甚至连最根本的报警提示系统都没有,一旦出现了故障,不能立即引起操作人员的注意,就会导致整个生产过程出现问题,甚至影响生产的质量以及生产的效率。但是如果机械行业运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机械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自动化技术机械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进行机械的检查,不仅能找出有可能发生故障问题的机械部位,还可以及时的找出机械故障问题的来源,同时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对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自动的处理,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械的故障,保障机械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还可以提高生产销量,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减少机械的维护费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是结合了各种各样的先进设计技术,能够应用在很多的方面上,特别是在一些环境相当差或者不适合人工生产的地方,更加可以发挥出机械自动化技术自身的优秀性能,代替人工进行生产,从而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探析

最近十几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信息社会,网络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以及社会上的每一个地方。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及时代的要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就必须跟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融汇,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机械生产设备的网络信息程度,还可以将机械信息进行分享,通过分享信息,可以学习到其他机械生产设备的生产特点,并将其优点运用到自身机械设备生产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销量以及质量。在产品的生产之前,必须先对产品进行设计,得出设计图之后,再进行生产。但是图纸的设计制作以及实验生产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还提高了经济投入的成本。但是一旦加入了网络信息技术,就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设计数据的实时传送,将设计交流从现实中放到网络之中。并且还可以在网络上搜寻相关的设计材料,或者CAD图纸,还能够和相关的机械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3D建模,将产品机械图运用在软件上,通过多次实验以及探讨,就能为生产产品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生产设计图,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减少经济成本的投入。

环保性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大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资源危机的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以及节能这两大方面的问题。所以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也必须重视这两个问题,只有从设计方案、制造过程、生产和维护、设备维修以及设备回收阶段都必须将节能环保因素考虑在内,做到绿色生产和可循环生产,使用绿色可回收利用的原材料,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时,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先进国家的固有模式,而是应密切联系我国的具体国情,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将机械作业生产对周边自然环境和操作人员的危害降到最低,只有做到绿色无污染的生产,才可以在提高经济利润的同时,减少或者避免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将来,机械自动化发展会更加重视产品与人类的关系,换个说法也就是机械自动化发展必定会呈现人格化。人类是机械自动化产品的主要使用者,所以,产品应该具有情感、智能以及人性。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就已经走微型化发展道路,随着微电子设备的发展,微电子也广泛的运用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之中,因为微型设备的体积小,资源消耗少,并且操作容易,使用方便。除此之外,模块化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因为模块化可以在机械产品的研究设计阶段展开模块分组工作,实现产品生产的系统化。

由于现在机械自动化技术在设计和制造上具有高质量、高效率、低耗能的特点,因此,机械设计和制造都是依靠自动化来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设计和制造及其自动化还会不断创新,出现新的发展方向。科技投入的越多,机械设备的功能就会越完善,机械自动化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刘超.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探讨[J].河南科技,2013(04):11-12

篇5: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浩浩荡荡。媒体正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新变革,媒体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推动的转型。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在时刻迭代与突破,传媒行业也随之不断自我革新。作为一个传媒学子,如果想比别人看得更远些,还是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一.在纸媒人心惶惶的情况下,NewMedia新媒体联盟创始人袁国宝说:“这个时代并不是报纸死了,而是那个纸死了,那个载体死了,但换个平台或方式传播,依然有生命力。对媒体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而他理解的新媒体有五大发展趋势:

①碎片化。碎片化不是媒体的特征,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媒体的碎片化其实给很多自媒体带来了机遇,其出路就是专业、精细、特色加个性。

②全媒体时代。所有的媒体未来就只有一种形态,就是社会化媒体,即他在NewMedia联盟定义的全媒体时代。比如说提到人民日报,原来就是一张报纸,但今天的人民日报是什么?它是一份报纸,是一个微博,一个微信,是一个全媒体平台,这构成了人民日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立体的全面化的影响力。

③垂直细分受众。这个时代真正的标志应该是从消费、心理、行为这几个角度去细分受众,发现受众真正的特征。这也是新媒体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可以直接和消费者接触。(传统媒体的人如果真正解放思想去做自媒体,一定会比别的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会有更大的优势。比如说他的文字功底、他的视野、他的人脉、他在社会上的这种灵活度都非常强。)

④媒体出现并购潮。虽然中国的媒体管制比较严,但是在财经领域已经出现阿里巴巴在并购很多传统的媒体,然后会发现蓝鲸财经记者联盟在拿到五千万的风投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去招募二百个一线的传统的记者。(因此他的理解,是说这个时代并不是报纸死了,而是那个纸死了,那个载体死了,但换个平台或方式传播,依然有生命力。)

⑤价值扩张。什么叫价值扩张,就是媒体也要自媒体化,你会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你会输出你的价值观,输出你的平台,输出你个人的影响力,媒体也会出现拟人化。有这种个性化的标签,媒体才能走得更远,而不能像传统的那样,把几家媒体合并通过行政手段做到更大,那是没用的。二.在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上,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斯加鲁菲发表了《2017未来媒体报告》,揭示了未来媒体的十大趋势。具体如下:

①用户体验技术。某种程度上来说,新闻也是涉及到用户体验的,在今天更是如此。你需要将新闻作为一种用户体验来进行思考。过去谈到用户体验,更多地是和电脑如何呈现信息相关,而这也是越来越多新闻正在做的。WORD杂志创意总监贾米·莱维目前已转型成为用户体验顾问。

②大数据。通常来说,新闻生产者并不认为自己需要精通大数据。这是事实,新闻媒体机构在做什么?他们在读取、存储、书写数据。但实际上新闻业要做的是新闻媒介收集数据、创建数据、分发数据,以及数据变现。所以,谈到大数据,你需要把新闻生产也看作是大数据。

③新内容时代。在内容方面,内容的本质也在发生巨变。这是一个病毒式传播时代、碎片化时代、非职业选手时代、多元消息时代。对于那些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来说,生活在这样一个简短新闻、极简内容的时代这可能会让人沮丧:Twitter上只能发布140个字符!美联社的演讲者说得好:越来越多的内容,也就意味着人们停留在内容上的时间越来越短。

④流媒体。要知道,在几年前,直播只是一个新生事物;而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直播。很多公司也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这里谈到了一个案例,BuzzFeed在Facebook上做了一个有关西瓜爆炸的直播,吸引了近100万人围观。

⑤手机应用(App)。越来越多人人是从APP上获取新闻的,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有成千上万个APP。而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便是用户对APP的忠诚度并不高。

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共舞。有人谈到了新技术的威力以及新技术的潜力,VR能够为大众创造身临其境的个性化体验。“增强现实AR”这一概念也开始流行,这是一款有趣的视频游戏,并且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⑦创客文化。很少人把记者和创客联系在一起,但这是一个全球趋势。创客文化,它大约十年前诞生于硅谷,现在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创客大会、创客活动等等。新闻生产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形式的创客文化,在这场运动中公众参与则更类似一个创客社群。

⑧货币化。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最大的一点忧虑在于科技革命过后我们应该如何盈利?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⑨新平台。在这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原有平台依旧存在,我们还是在读新闻、听新闻、看新闻,已有平台仍在,但同时又有新平台出现。所以我们需要搭建大量平台。下一步会是什么?我们有物联网、智能城市、智能车、可穿戴设备,新的平台会不断增长,而已有的平台也不会消失。

⑩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我们似乎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机器人写报道供机器人阅读,机器人还会想如何借此赚钱。因为它通晓你的生活,你喜欢什么、你在哪儿购物、你住在哪儿、你挣多少钱。不管你如何称“人工智能”,算法也将越发驱动整个新闻制作的很多流程。(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段永华: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

【2】搜狐平台中国新媒体发展十大趋势

篇6: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胡锦涛主席指出:要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的新特点新趋势,进一步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筹划。深刻理解胡主席的重要指示,立足国家安全环境变化筹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课题。

一、深刻认识世情新变化,进一步拓展战略筹划的宏阔视野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洞悉国际安全态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将为我们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战略筹划,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提供新的时代坐标。

新兴力量群体性发展,国际战略力量博弈更加复杂。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整体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等新兴国家加速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正在改变着长期以来国际关系“北强南弱”的失衡态势。新兴国家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推动发展中国家整体进步,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框架注入了活力。同时,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区域性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和安全领域日益发挥着更大作用。面对单边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颓势,发达国家被迫作出一些调整和让步,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得到提升。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发展表明,旧的国际格局正被逐渐打破,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国际战略力量博弈更加复杂。这一重大历史性变化,为我们积极筹划面向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大国间军事竞争更趋激烈,国际军事冲突风险增大。进入21世纪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世界各主要国家更加强调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关键地位,更加重视军事力量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以核心军事能力为重点的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使得国际安全领域的军事竞争更趋激烈,传统军事安全的支配地位再度凸显。军事竞争的加剧和军事安全地位的抬升,拉动了围绕战略要地、要道的国际争夺,一些主要国家积极谋取在多维作战空间的军事优势,组建战略联盟对潜在对手实施战略围堵,使得国际军事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更加突出,国际军事冲突风险增大。因此,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占据军事领域的制高点,始终应是我们军事战略筹划的重中之重。

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合作成为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下,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能源安全、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普遍化和常态化,甚至成为影响国际安全形势走向的重要因素。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流动性、跨国性特征,不仅各国难以置身其外,而且仅凭一国之力根本无法解决。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谋应对之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近年来,世界各国通过开展双边或多边安全合作,逐渐形成和建立了一些新型国际安全机制,促进了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与此同时,由于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各国安全利益诉求差异较大,不少国际合作还停留于表面,未能取得实质成果。应对不断出现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我们的战略筹划必须在不断增强自身战略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通过更加务实有效的方式积极推进国际安全合作。

总之,在新的世界形势和时代背景下搞好战略筹划,必须树立超越自我的全球意识、风险相伴的忧患意识、着眼未来的前瞻意识,以新的大思路来适应新的大格局,以新的大视野来实现新的大发展,努力完成从“睁眼看世界”、“面向世界”到“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积极转变。

二、科学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把握战略平衡

随着世界形势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复杂的严峻挑战。

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空间更加广阔,但协调利益矛盾的任务更加艰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涉及领域和维护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更多国家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和我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国家利益关系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也日渐显现,国家战略利益的维护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和挑战。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关联和利益竞争交织并存,在贸易、人权等方面的矛盾和磨擦将长期存在。同时,我国的迅速发展也会引起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相互间的利益协调难度将逐步加大。勇于正视和有效化解这些利益矛盾,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和平发展。

发展国家战略能力的条件持续改善,但履行大国义务的压力加大。作为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且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国对我国更多承担国际义务、履行大国责任的期待和需求明显增加,这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与自身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战略能力。但也应该看到,尽管西方国家掌控国际局势的能力有所下降,但世界战略失衡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一些西方国家在继续奉行对华“遏制”战略的同时,不断要求我国运用有限的战略能力履行无限的国际责任。因此,如何在适度增大国际贡献的同时,有机平衡国家实力与国际义务,避免掉入“承诺陷阱”,将成为塑造我国国际形象并影响我国发展进程的重大课题。

开展国际战略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日渐明显,但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更加复杂。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加强国际战略合作是一个必然趋势。从长远看,开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战略合作,将成为我国发挥全球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有效抓手。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不仅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而且也使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西方国家可能以防扩散、军事透明度、条约核查等借口干涉我国内政,损害我国主权和安全利益。因此,必须进一步明晰和确定我国参与国际战略合作的范围和程度,把安全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当的范围内。

机遇寓于挑战,挑战蕴藏机遇。正确处理机遇与挑战的辩证关系,妥善把握两者的动态平衡,紧紧抓住和延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努力维护国家发展利益,是我们搞好战略筹划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思维方法。

三、着眼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增强战略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面对世情国情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有效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深入推进改革,实现新的发展。

立足国家安全大局,在战略目标建设上实现新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战略筹划,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搞好前瞻预测和超前设计,增强战略筹划能力,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加速建设与大国地位相称、与发展利益相符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要瞄着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把反侵略、反颠覆、反分裂作为第一关注,坚持主要战略方向不动摇,大力加强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作战能力建设。要统筹兼顾传统与非传统两类威胁、战争与非战争两种行动,在不断增强核心军事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要牢固确立战略管理的枢纽地位,努力实现从思想到行动的贯通融合和循环再造,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向更高层次跃升。

坚持质量效能导向,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实现新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战略筹划,必须把观念进步及时转化到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上来。在改革目标上,着眼未来“混合战争”的发展趋势,推进我军不断向科技密集型、综合集成型、一体多能型、质量效能型转变。在改革重心上,突出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调整改革,调整作战力量结构,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在改革方式上,主要应以能力建设推动体制改革,以体制创新促进能力跃升,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突出综合集成作用,在武器装备建设上实现新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战略筹划,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综合效应,围绕体系作战能力筹划武器装备建设,以发展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为中心,重点发展战略威慑与制衡需要的武器装备、提高战场控制能力需要的主战装备、关键性联合作战支援保障装备,在武器装备建设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要配套研发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所需的专业装备,不断完善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手段。要不断增强基础性国防工业实力,提高装备建设过程中军民融合的程度和效能,建立军民一体、良性互动、滚动发展的科研与生产机制,使有限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战斗力。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人才工程建设上实现新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战略筹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扭住人才建设不放松,努力开创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要把军队人才建设规划有机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融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要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进一步规范培养标准和培养路径,形成逐级递进、衔接紧密的培养链条。要充分发挥军队院校在新军事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投入,优先发展。要着力整合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资源,逐步改变院校仅依托自身发展的局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不断激发军队建设的活力和动力。

篇7: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十八大期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传播党意、汇聚民意的重要渠道。十八大话题成为新媒体的沸点,新媒体成为十八大的“红色阵地”。

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形势下网络宣传工作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他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至高点。

新媒体正在成为影响和构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这点已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还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另一方面,由于以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如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媒体正面临着持续发展危机,它的影响力在慢慢衰退,但它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思想多元化,社会矛盾更复杂,这就要求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阀的媒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究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塑造和影响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以及社会文化,推动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课题。

一、媒体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

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长。当前,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兴媒体正在崛起,影响力在加大。我国网民有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4.6亿多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新兴媒体,开拓和占领这一新的阵地。传统媒体并不会很快消亡,同时新媒体正在迅速发展,两者之间会出现融合和摩擦的现象是必然。

1、全新的认识媒体融合的价值和特点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它既不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也不分读者和作者,是多对多的传播形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新平台将更多具有新媒体的特点,这是可以预见的。新媒体的特殊属性使得它在很多具体的决策中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只有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和考虑媒体发展趋势,才能在时代进步中保持主动,更好地发挥媒体融合的价值。

首先,充分认识媒体融合,无论出版技术如何变革,用何种网络传输,只要具备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都视为新媒体,大力加强建设。

其次,要认识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拓展,又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差别和不同,要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并最终走向融合的关系,积极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新媒体之所以在短短数年间受众人数暴涨,原因就在于它的草根性。特别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使“人人拿着麦克风,人人都可被关注,随时随地可发布”成为现实,其“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特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新媒体不只是草根文化和草根视角的简单复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重置了社会的组织架构,唤醒了沉睡在草根群体潜意识里的参与社会进程的诉求欲望和权利欲望,这是新媒体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贡献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新媒体的草根性赋予了它最鲜活的生命力,但其草根视角和草根属性也注定了这是把“双刃剑”。它在向我们提供大量新鲜资讯的同时,也良莠不分、泥沙俱下。

传统媒体则代表着一直在主导社会发展的精英文化。其传播模式从思想层面上来讲,是一种预先策划好的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传统媒体的精英文化属性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疑具有重要的方向指导意义。它通过舆论宣传和舆论控制避免了整个社会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容易导致的盲目和冲动,是中国社会能够稳步向前发展的一块基石。尽管互联网使得大众发表观点更加容易,但是大众的网上行为是一种草根文化,传统媒体所代表的精英文化依旧重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内容是并行不悖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所代表的不同视角和文化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恰恰相反,它们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才有利于发出最具价值的声音。走融合之路是它们发展的出路,这种有机结合的力量将是非常巨大的,它意味着草根经验与精英意识的结合,几乎可以涵盖所有行业和群体的声音,兼具经验和理性,有利于健全舆论引导机制,聚同化异,扶正抑偏,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反腐倡廉等议题的实施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3、优势互补共利共赢

新媒体在载体和内容上糅合了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表现出数字化、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自媒体特征。2010年,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非“微博”莫属。今天,你织“围脖”了吗?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个人时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表达。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微博已经从影响个人生活延伸到推动信息传播,甚至社会变革的层面。据学者分析:一种传播媒体普及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可见新媒体发展速度惊人。然而,新媒体也存在自身的问题,首先是新媒体原创新闻不足;其次是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不足;再次是海量信息遮蔽信息价值和知识;最后是网络新闻的趋同化。在目前的环境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在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而难以取代,其内容优势在短时间内不可动摇。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舆论环境和新媒体舆论环境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融合之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首先,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是内容生产力。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但是新媒体在内容方面对于传统媒体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报道仍来自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在我国,传统媒体在这一点上的优势更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根据我国当 前的相关法规政策,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采编权限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其发布的新闻信息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转自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优势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融合成为全球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其次,传统媒体聚集了一大批职业化的优秀新闻传播工作者,这些传统媒体的新闻业者既接受过关于新闻传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专业训练,又接受过关于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专门教育。对于新媒体来说,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还存在着无法承受的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

第三,早期的因特网为技术精英们所创建需要的是技术人才,而今,网络越来越把眼光转向了有新闻背景的人员,传统的新闻规律、新闻实践和新闻经验被因特网所接受和利用。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采编方法、采编手段等,一旦结合网络的特性,创造性地运用到网络上,必然会结出更好的效果。

第四,传统媒体大都经过了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在受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所具有的品牌效应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特别是面对当前传媒产业的纷繁复杂、产品多样且供大于求的媒体市场格局,传统媒体的品牌在受众中的信任度与吸引力,如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来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原品牌的强化,这正是近年来传统媒体在利用品牌资产方面的一种有效策略,最典型的例子如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

总之,尽管新媒体挤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传统媒体拥有优于新媒体的人才、资源、权威性及品牌等传统优势,新媒体必然要与传统媒体结合,各取优势,互补短处,形成一个综合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平台,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策略

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尚未完全规范期,分配出现多极分化,思想出现多元化,正确宣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新闻宣传水平,是新闻机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今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无法由一方单独完成。站在发 展的角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而成的新力量,将是今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

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使媒体核心竞争力发生巨变,既延长了新闻产业链条,突破了传统媒体过去在时间、空间、影像表现方面受到的局限,又继承了传统媒体强烈的策划意识、整合意识、庄重感和携带方便等特性,使新闻产品的传播媒介具有丰富性和可选择性,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时效,扩大了影响。如何加强两种媒体、两种传播途径的融合,切实担负媒体责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最终可以通过两种媒体的互相结合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1、要发挥舆论引导,抢占舆论主阵地

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仍然是一种舆论工具,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使其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舆情特点,深入掌握重大新闻事件的各种舆论倾向,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积极和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危机,是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2、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扩大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

加强媒体间的互动,把传统媒体的深度及其传统价值理念带到新媒体的创意和制作过程当中去,不断探索最佳切入点,进一步拓宽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化期刊等产业。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表示:“传统期刊要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数字化将增强了期刊业的传播力。”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地探索互动之路。

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数字期刊强化线上线下平台互动,建构专业化、深度质量的新闻专题,逐步增强媒介融合的公信力、吸引力及竞争力,即是传统媒体和它所属的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必然。

3、要加速传统媒体的转型

面对新形势,传统媒体必须创新转型,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在新媒体发展上有所作为。要抓住机遇发展平台、利用平台,坚持内容为王,按照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按照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实现与新媒体之间的相互整合、融通,以发挥综合整体的优势,从而创立新的发展模式,开辟新的发展道路。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遵循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精神,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项目支持等方式推动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手机全媒体移动发布,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融为一体,抢占国际技术制高点,迅速壮大新媒体产业。第二,完善我国移动内容版权的法规,尤其是制定适应媒体新技术发展的配套政策,推动能源节约型的数字媒体普及传播,实现绿色低碳环保、无纸化发行。第三,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受众方面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分工合作,促使传统媒体转变观念,实现传统媒体数字化、移动化的发展。第四,面对当前多元化、即时性、多样性的舆论环境,政府、企业等单位都要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顺应新闻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技巧。第五,传统媒体应逐步建立起自有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系统,这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立起自有的新媒体系统,将主动传播与驱动传播、群体传播与个体传播、事实传播与观点传播、随时传播与定时传播一体化,才能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4、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建立全媒体团队

报纸发展全媒体,最大的资源优势是人才基础。在人力投入方面,除了引进必要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之外,可以倡导报社内部记者编辑兼职新媒体岗位。报纸这么多年培养了一大批擅长内容把关、精通内容制作的人员,而随着厚报时代向薄报时代的转换,报业内部也面临着人员重组的可能。报纸在这样的背景下办新媒体,可以借助母报的采编、经营队伍,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建立自办新媒体所需要的团队。传统媒体自办新媒体,在人力投入方面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解决新媒体建设的人才需要问题,反过来也能锻炼和培育记者编辑的新媒体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5、加快新媒体融合的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

随着新媒体技术、运营和服务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融合不仅仅发生在新媒体的产业端。政府和行政机关的立法理念、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了二者各自优势的有效融合。

篇8: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回顾2015年, 由于存在需求普遍不足、大宗商品价格严重下滑、全球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不稳定等不利因素, 使得世界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发达经济体总体上呈温和复苏趋势, 但并不十分稳定。美国、英国相对较好, 全年分别增长2.4%和2.2%。欧元区全年增长1.6%。日本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 全年仅增长0.5%。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连续第五年放缓并且存在严重分化, 部分国家出现外汇储备下降、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等相互作用的共振现象。中国和印度仍然保持高增长, 但是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巴西和俄罗斯两国出现严重衰退, 年度增长下降幅度均超过3.0%。其他地区, 例如中东地区以及大部分非洲地区经济情况也不算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 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1%, 为2009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 发达国家增长1.9%,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0%。进入2016年, 全球经济呈现出稳定趋势, 金融市场信心回升, 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反弹, 但实体经济依然表现的比较脆弱, 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降, 宏观市场需求依旧不足, 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的局面很难实现根本上的改观。相比较2015年来说, 2016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量增长2.8%, 较2015年下滑;进口量增长1.8%, 增速较2015年有所改善, 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3.2%, 延续弱势复苏格局。发达国家增长1.9%, 与2015年持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1%。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修复调整、筑底企稳的阶段, 缺乏内生动力, 增长基础薄弱, 结构调整艰难, 下行压力较大。发达国家有效需求不足, 复苏步伐放慢。由此可见, 全球经济虽然呈现出了一定复苏的迹象, 但受诸多因素影响, 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世界贸易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改观。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5年, 在国际市场不景气、世界贸易深度下滑的背景下,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 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质量效益继续提高, 如此成绩来之不易。2015年,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比2014年下降7.0%。其中, 出口下降1.9%;进口下降13.1%;贸易顺差比之扩大56.4%。根据今年商务部给出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还是比较可观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出口制造业在世界产业链的位置逐渐上升。2015年,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与2014年持平, 好于总体出口, 占总出口额的57.6%。其中, 手机、船舶出口分别增长8.5%和13.3%。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7%, 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20.8%。

(二) 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扩大

2015年, 受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 中国出口浮动下滑。但是从国际对比来看, 中国出口情况仍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升至13.8%, 比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为改革开放以来提高最快的一年。

(三) 民营企业成为出口的主力军

民营企业经营较为灵活, 适应环境能力强, 在当今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仍实现了出口正增长, 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2015年, 中国民营企业出口金额增长1.8%, 占出口总额的45.2%, 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出口金额同比下降6.5%, 国有企业出口金额同比下降5.5%。

(四) 新型商业模式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热点

2015年, 中国一般贸易出口金额增长1.0%, 占出口总额的53.4%;加工贸易出口金额下降9.8%, 占出口总额的35.1%。跨境市场采购以及贸电子商务易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迅速, 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热点。

(五) 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

2015年, 欧盟、美国、东盟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647.5亿美元、5582.8亿美元和4721.6亿美元。其中, 除了对美国出口金额保持增长以外, 对欧盟、日本、香港地区出口均出现明显的下降。中国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有较快增长, 其中对印度、泰国、越南出口分别增长7.4%、11.6%和3.9%。

(六) 服务贸易占整体外贸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015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6%, 增速较2014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其中, 服务出口总额增长9.2%;服务进口总额增长18.6%。2015年, 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 (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之和) 的比重达15.3%。

在以上六点中, 其中以服务贸易变化最为突出。其中服务出口占总出口 (货物和服务出口之和) 的比重为11.2%, 服务进口占总进口 (货物和服务进口之和) 的比重为20.2%, 均比2014年有所提升。另外, “十二五”期间, 中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较快, 服务进出口在全球排名中不断上升。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 2015年中国服务出口与进口增长速度均大幅高于全球水平, 服务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全球占比分别达到4.9%和9.6%, 服务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位, 其中服务进口额与排名第一的美国差距大幅缩小, 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在全球地位稳步提升。除此之外, 服务贸易逆差同比缩小, 传统服务进出口占比也相对缩小。

从数据方面看来, 自2016年以来, 在应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贸易额进一步下跌的过程中, 中国政府积极落实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 已然呈现出了积极的效果。

三、如何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 加大对外贸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当今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 政府应加大对外贸发展的支持力度, 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 提高贸易便捷化水平、严格规范出口收费环节, 以此来降低对外贸易成本。此外, 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 为对外贸易的发展营造更有利的交易环境, 出台落实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 应对加工贸易产业竞争力较低的情况。以此促进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实施内陆沿边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推动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 提高加工贸易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 加快外贸竞争优势转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以往占优势的土地,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 我国越来越难以依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占得国际贸易优势, 中国的优势逐渐被中南亚国家所替代。同时, 在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这些层面, 中国并没有形成自己竞争优势。这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下降。因此, 要加快实现外贸竞争优势转换到位,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商业模式。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差距, 逐步消除、弥补传统产品出口不振所带来的影响。

(三)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减少贸易摩擦

受全球工业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大幅度下滑的影响, 国际贸易份额竞争更加激烈, 部分国家开始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注意限制进口, 保护本国产业, 促进本国产品出口, 这便导致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 中国的对外贸易向来受到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不公平对待, 这便使得中国的产品出口更加艰难, 外贸压力进一步加大。根据世贸组织2015年底发布的贸易限制措施报告, 世贸组织成员国仍在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超过1900项, 2008年以来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75%仍在实施。因此, 中国要熟练运用W T O规则,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贸易双方的磋商谈话, 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以此减少贸易摩擦,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外贸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外贸稳定发展, 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 中国外贸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中国政府将积极落实支持外贸发展的各项政策, 巩固传统优势, 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加强双向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同时,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推进贸易投资便捷化, 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 为外贸发展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构筑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为外贸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规则环境。

摘要:2015年, 在世界贸易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仍稳居世界第一, 出口贸易比重扩大, 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然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认清形势, 正确分析当前世界贸易形式, 总结经验和成果, 吸取教训, 进一步完善我国贸易政策, 优化贸易环境, 推动经济进一步向好发展。

关键词:世界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6年4月.

[2]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快讯》.2016年4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6年5月.

上一篇:聚焦课堂_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5则范文下一篇: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