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2024-06-20

电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篇1:电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模子、一离子、一类型、一守恒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四章习题教学的心得体会

张文学2009年12月27日星期日

关于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的习题教学,笔者认为可概括为“四个一”。分别为:一模子、一离子、一类型、一个守恒。

一模子:即原电池,电解池(含电镀池)组成的基本模型如下:

原电池:负极:失去电子,(电极反应),被氧化。

正极:得到电子,(电极反应),被还原。

总反应:负极+正极

电解池: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

阴极:得到电子,被还原。

总反应:阳极+阴极

在这中间,原电池的负极与正极、电解池的阳极与阴极的上下顺序,像一个模型,不能交换它们的顺序,这样各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结论就十分的清楚。

如铜—锌—硫酸铜溶液,原电池:

负极:(锌片)失去电子,Zn-2e-=Zn2+,被氧化。

正极:(铜片)得到电子,Cu2++2e-=Cu,被还原。

总反应:Zn+Cu2+=Zn2++Cu

一离子:就是对常见离子因放电顺序不同进行分类,分类后的顺序要熟记于心。一类离子是:S2-.I-.Br-.Cl-.二类离子是:

三类离子是:

四类离子是:

记忆的方法是:硫碘溴氯氢氧根,含氧酸根(硝酸根、硫酸根、碳酸根)与氟根(指氟离子);银汞铁铜氢、铅锡亚铁锌,铝镁钠钙钾。

特别指明:一类与二类的分界线,三四类离子的分界线。含氧酸根主要内容和顺序,氟根指的是氟离子。第三类离子的铜后的氢,指得是氢离子浓度较大,在第四类离子的铝前也一个氢,是指氢离子浓度较小。给学生大约四分钟的时间能够记住,在第二次的上课时,强化一下学生的记忆结果,在上练习课时再强调一下,这个难点学生就基本解决了。

一类型:是指电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电解电解质本身(一类离子与三类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2、放氢生碱(一类离子与四类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3、放氧生酸(二类离子与三类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4、电解水(二类离子与四类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13、14(一生一世)一升一减,13、14,解身成碱。

13、14,电解电解质本身和放氢成碱。

23、24,生酸解水。

23、24,放氧生酸与电解水。关于电解液的还原,一个原则:就是少什么加什么。并所加的都是纯物质,一般不能是替代物,如果要找替代物,也应是通过化学反应而得到纯净物。如电解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后要还原,不能加盐酸,应加入纯的氯化氢气体。要不所加入的物质就还不到原。

一守恒:电子的得失守恒。在这里进行一下强化。多数的计算都只半反应,但要注意电荷的守恒。并且多数计算有关的题目,找出各物质之间的相当关系,就直接可以计算,不必要写出繁琐的化学方程式。

篇2:电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教无定法”。因此在教学上每个老师都有适合自已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大家来交流分享:

一、立课本之威,提高并强化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和意识

如果把课本看成知识的宝库,那么教师就是入库探宝的引路人。课前要认真阅读教材及教纲、考纲,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授课以教材为依据,注意克服那种不拿课本、或拿了也不用的做法,做入库探宝的楷模。

1、以提纲式或思维途径形式展示本课题内容,要求学生据此思路,用5分钟左右时间快速阅读本课题内容的大概轮廓以及各知识点的先后顺序;

2、对于课本中的实验,先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目的,给学生阅读课文后统一操作步骤,然后再进行实验操作;对课文实验装置图中每种仪器的使用目的进行分析,并做好记录;对于概念原理,根据学情不同,采取分层次,在课文中找关键字,关键词,辨异同;

3、对于教材中的插图,要深入钻研,挖掘隐含的知识,让学生记在课本上,以便练习时有据可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注意;

4、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如果课本上有答案,最好引导学生看教材,分析问题。长此以往,通过学生读课文,自然而然给学生这样一个印象:教师讲的,教材上都有;教材上有的,教师不一定讲,使教师真正起到入库探宝的引路人。

5、下课前的5---6分钟,引导学生再按照前面的提纲思路线索,重新阅读课文,更好明晰本节课的知识内在联系,提升知识的系统化。

二、精讲巧练。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当做学生”,,把自己当做学生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便于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增强教学效果。

(一)对于精讲,根据教纲和考纲,结合学情,配合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1)注重双基讲重点;(2)突破难点讲关键;(3)易混内容讲对比;(4)新旧知识讲联系;(5)培养能力讲思路。

(二)对于课堂巧练,我个人做法:“六个字”————适时、适量、适用。适时:讲到哪里,练到哪里,每课必练,讲练结合。

适量:一课一练,根据学情,有的放矢,一至五题,绝不搞题海战术。

适用:所选取或设计的练习,做到目的性强,针对性强,适用性强,坚决摒弃与本课题无关的无效练习。

篇3:化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谈

一、精心组织设问,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化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要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交流知识的常见形式是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可是, 有经验的教师从不提出让学生不加思考即可脱口而出的问题。他们总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潜心钻研教材, 精心组织和设计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设问, 以帮助学生动脑思考, 变结论式的教学为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之中。比如, 在原电池一节的复习课教学中, 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怎样利用反应Zn+2FeCl2=ZnCl2+2FeCl 2来制作一个化学电池, 画出实验装置图, 并指出电极名称, 写出电极反应式。学生通过对以上一系列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训练, 既巩固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反应原理的知识, 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如在讲苯酚化学性质一节时, 首先从物质的结构入手, 给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 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乙醇分子中的羟基可否电离?乙醇溶液呈什么性质?苯酚的分子结构由哪两部分基团组成?这两种基团的相互关系如何?苯酚中的羟基可否电离?苯酚溶液呈什么性质?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两种试剂可否探索出苯酚的化学性质等。这些问题的提出, 激励了学生的思维, 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 再如讲硅的制取和提纯时, 教材中只用一个化学方程式和很少的文字叙述, 不少教师把他当作非重点的章节而略讲。其实, 这个反应中有一系列问题值得学生深入思考。如:此反应为什么要在电炉高温下进行?为什么生成的气体是CO而不是CO, 生成物主要是粗硅吗?其中有哪些杂质, 如何除去?通过这样设问, 把本来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不断引人奋进的思想火花,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2

二、注意教引导思, 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疑问则是引导思维的前提。教师答疑, 应是有利于学生思维流畅性进展的向导和催化剂。一般说来,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答案的正确性, 往往忽视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在课堂提问中, 有时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反馈的信息可以发现即使结果回答对了, 但思维方法不一定准确。比如, 在铁的化学性质教学时, 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过量铁粉投入稀硝酸中, 能生成什么盐?学生回答是亚铁盐, 回答是对的, 但当让解释原因时, 回答不一。有的学生回答是因为铁和稀硝酸发生置换反应而得, 有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把铁氧化成铁离子, 而由于单质铁粉有剩余, 所以最终得到硝酸亚铁盐, 显然前一种回答是错误的。这时, 教师不应该直接答疑, 而应利用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给以适当的点拨启发, 起到指点迷津、温故知新、清理思路的作用。于是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铁和哪些酸能发生置换反应?稀硝酸有什么特性?铁离子和铁相遇能否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深刻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 巩固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如, 在学习盐类水解性质时, 有学生提出氯化铵溶液酸性很弱, 镁能与它反应放出氢气吗?对这个疑问, 笔者没有马上从正面回答, 而是引导学生回顾镁和纯热水反应放出氢气的情况, 且讲明100摄氏度纯水中氢离子浓度是极低的, 只有10-6mol/L,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镁既能和氢离子浓度极小的纯水反应放出氢气, 也一定能和有明显酸性的氯化铵溶液反应放出氢气的道理。通过以上的点拨, 诱导学生把新问题纳入自己已有知识的经验系统中, 不仅使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 而且促进了对原有知识的记忆, 理解和巩固, 起到了灵活运用知识触类旁通的作用, 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联想概括创造的能力。

三、运用感性手段, 在实验中激发学生思维

多彩的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大特征, 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大优势, 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 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 使教学过程由教师的单纯讲授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过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应用理论, 观察分析现象, 进行思维判断, 逻辑推理, 概括结论,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活动。比如, 在高二讲原电池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按以下程序动手实验:将锌片铜片平行而不接触地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观察有何现象。用导线将锌铜片连接后再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观察有何现象。在学生实验得出结果后, 提出以下问题, 让学生思考, 讨论回答:如何检验导线上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和电子流动方向如何?为什么用导线连接锌片铜片后,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此装置起了什么作用?在此基础上, 再讨论电极的名称、电极反应和电极反应式, 最后让学生用锌、铜、铁、碳棒、导线和盐酸分别组成几个装置, 经过讨论、分析, 归纳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并让学生观察写出其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实验激发学生思维, 动手动脑, 发现问题, 思考分析, 教师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情境, 启发学生以感性知识为依据, 积极探索, 得出科学的结论, 从而使原电池的概念得到深化,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很好的发挥, 学生更好的掌握了双基知识,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训练科学的思维。

四、不断深化提高, 拓展学生的变通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 通过上述的启发引导和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在此基础上, 笔者在教学中又通过类比, 联想等科学的思维方法, 进一步开拓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高考化学总复习, 决不单纯只是以前所学知识的再现和记忆, 它不但是把以前的单一性、分散性的知识变得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 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展现师生共同思维的过程。

在复习双基的基础上, 教师应拓宽学生的思路, 可通过个别学生的思维过程, 来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思维。比如, 在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时, 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实验室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氯气, 可否用稀盐酸来代替, 二氧化锰可否改用氯酸钾?让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不断深化, 气氛活跃而热烈, 有力的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总复习时教师还应对知识进行类比联想, 加强对学生变通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比如, 复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时, 学生都知道H++OH-=H 2O是表示强酸强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再让学生回答:此反应能不能用上述式子表示, 而硫酸氢钠这种盐可和强碱氢氧化钠反应, 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也可用上述式子表示吗?还可以进一步追问碳酸氢纳和强碱氢氧化钠反应, 可用上述式子表示吗?通过上述的逆向思维, 变通思维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 学得更生动活泼, 对知识的理解更深透, 掌握更牢固。

篇4:电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电化学腐蚀  原电池  金属锈蚀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04-01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防护在高中化学的必修4第四章第四节,在世界范围内“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防护”依然是科学家们共同的难题,每年经电化学腐蚀的金属,如钢铁轮船、暴露在室外的金属建筑物等,遭到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防护”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高考的考试热点也频频出现在此。该节内容是将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点总和整理而成,是对原电池知识的实际应用。本节教学设计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后练习四个环节,让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学习能力。

一、 课前预习,主动学习搜集资料

在本节课程开始之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应该任务的提示下完成搜集资料的工作,自主学习并在课前认识到金属腐蚀的危害性,并将本节教学内容有一个大概的理解。通过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或者不能理解的难点问题做上标记,在课堂上着重关注理解学习这部分。在本节课程的所有环节中,课前预习环节非常重要,提前的预习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可提高听课效率。最重要的是这一环节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在老师的有效监督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点掌握起来事半功倍。同时,在自主预习时,学生可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功能,通过图像和视频的直观效果来提高教学的效率,降低学习难度。

二、 课堂教学,透彻理解金属锈蚀的原理

首先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铁怎么就会被腐蚀?被什么腐蚀掉的?腐蚀的条件是什么?”,进而提出本节教学内容。教学的过程可以用金属腐蚀的分类这个知识点来举例子,课程中基础的概念需进行简单理解性的讲解:金属腐蚀的实质为失去电子被氧化M–ne=Mn+(即发生氧化反应)、金属腐蚀类别为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而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对两种金属腐蚀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电化腐蚀条件为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产生有微弱的电流出现的腐蚀,本质为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程;而化学腐蚀为金属与非电解质直接接触产生的无电流产的腐蚀,本质为金属被氧化的过程。两者相比电化学腐蚀的速度快的多。在了解区别之后更要了解电化腐蚀与化学腐蚀之间的关系: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发生,但电化腐蚀速度更快,破坏更严重,存在更普遍。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提高效率,积极主动地学到更多。

三、课内实验,更加深刻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

本课实验题目为“铁粉在不同条件下的腐蚀”。在本环节中,同学们将自己动手分组进行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汇总给老师,通过交流和计算得出铁粉锈蚀的条件。通过此次试验来总结出金属腐蚀的概念,金属腐蚀的本质以及金属腐蚀条件。针对金属的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不同之处利用列表来进行比较,在了解了金属腐蚀的原因之后,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腐蚀的防护措施,发现学生对基础概念问题理解有不当的地方,及时进行讲解。最后老师因势利导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出比不同金属防护措施的原理与联系。

四、课后练习,使同学们更好地巩固知识把握考试动向

课后练习是将当堂课程所学的知识巩固复习的机会,加深理解,使更好更熟练的运用知识,在本环节中,老师要对所学内容布置夯实基础题、拓展延伸题、探究思考题。夯实基础知识题,顾名思义是对基础知识点及概念进行复习强化的。拓展延伸题为高考真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高考真题的感觉,意识到高考的考点在哪里,高考是如何命题,让学生局部感知高考,了解高考动态,帮助其应对以后的高考。而探究思考题是针对一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他们对基础知识概念和高考真题都能有很好地把握,在探究思考题中,通过查阅资料和思考,掌握更多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本次课程采用了创新的课堂教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气氛活跃,分小组讨论积极。学生自主资料搜集,课前认识金属锈蚀的危害;课堂教学,理解透彻金属锈蚀的原理;课内实验,金属锈蚀的条件更加深刻印在脑海;课后练习,使同学们更好把握考试动向。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后练习等环节,达到变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的目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快乐更轻松更高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证明了创新的课堂教法存在着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金贵,郑家. 表面工程技术与缓蚀剂[M].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7.

[2] 程旭俊,黄惠金,蔡亚汉. 金属腐蚀与保护基本教程[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篇5:电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给教师提出一个要求:“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多媒体教学满足了这个要求。然而物极必反,如果让多媒体教学抢了课堂的第一把交椅,那就只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而失去了多媒体这个广阔天地的真实意义。

如何让多媒体教学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如何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话那么,什么是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教学媒体优势的地方。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找准了,教学媒体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

在工作中我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这种应用大多在新课伊始,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营造与课文思想感情相符的氛围而为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盘古开天地》一文时,因为这是一个神话传说,它来源于生活但又脱离了生活。为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混沌世界,让学生对天地尚未分开之前的景象充满好奇与兴趣,我在开课伊始,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天地混沌一片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我再配以解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盘古醒后见四周一片黑暗,抡起大斧用力劈去”,这时多媒体配上一声轰然巨响,孩子们有的吓得闭上了眼睛,有的惊恐的睁大了双眼,有的向同学身边靠拢。等孩子们睁开眼睛,已经被课文的神话魅力深深吸引,读书情趣高涨。

二、借助多媒体理解诗文意境

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埋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还有古诗《饮湖上初晴后语》中有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水光潋滟”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想象意境,在此完全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来理解,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

三、借助多媒体挖掘课文思想内涵

例如小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赵州桥》,这篇课文写作的目的是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为了挖掘出这一思想内涵,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现代桥梁的精美图片,并且把这些图片放在赵州桥的前面播放,同学们被一张张光彩四射的现代桥梁图片深深吸引了, 哇!哇!一声惊呼。等播到赵州桥时,孩子们明显表现出失落,我顺势诱导:“赵州桥跟他们相比美吗?”孩子们犹豫着,最后还是小声说出了:“不美。”我又追问道:“不美为什么还写它而不写那些桥?”一番讨论,思想内涵被挖出来了。

四、借助多媒体朗读指导

记得听过一位教师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小男孩的爸爸为了和平而血染征衣,在这里那位老师插入了一段护送男孩的爸爸遗体回国的视频,催人泪下!在那样凝重而悲伤的气氛中,哪个孩子还能笑得出来?朗读不用指导而水到渠成。多媒体的画面效应实在是为朗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氛围效果。

五、借助多媒体补充课文内容

我们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对于苦难的历史教育与爱国教育内容无法引起心灵上的共鸣,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任凭老师磨破嘴皮也于事无补。怎么办?补充历史资料是一捷径。例如我曾经教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在教到小鬼掉队一段时,我截取了一段红军长征的视频,孩子们再补充了这段与他们相隔甚远的历史资料后,孩子们才能理解小红军的掉队,才能理解他的倔强是为了什么,从而才能感受到小红军的可敬可爱!

篇6:电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涉及到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一个平衡理论体系,而化学平衡则是这一平衡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是在化学工业生产中提高产量这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要求生产又快又多,产量才能高。例如,假设平炉每10小时炼300吨钢,而转炉15分钟炼30吨钢,虽然单炉产量平炉是转炉的10倍,而10个小时的产量转炉确是平炉的4倍,这里边就是个又快又多才能提高总产量的问题。

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平衡理论的基础,平衡问题实质上也是速率问题。当在一个可逆反应的体系中,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率达到相等时,才存在化学平衡;而两个速率不相等时,则平衡就要发生移动。因此,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化学平稳移动原理;同时在学习化学平衡原理的过程中,又能增强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不讲活化理论问题,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入手,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概括成“动→碰→破→立”四个字,前两个字是物理变化过程,后两个字是化学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所有化学变化过程必然经过物理变化过程;若物质的微粒由于运动发生碰撞而没有达到破裂的程度,那么物质只停留在物理变化过程,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显然,化学变化的发生及变化的快慢取决于反应物微粒间碰撞的次数及碰撞力量的大小,即碰撞的力量越大,反应物的微粒才有可能发生“破”的变化,而碰撞次数越多反应才越快。用这个观点可以使学生浅显地认识到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增加气体反应物的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度的原因是增加反应物微粒间的碰撞次数;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的原因是由于增加了反应物微粒间碰撞次数及增大了反应物微粒间碰撞的力量。以上谈的“破”可以认为是分子的破裂、离子得失电子及原子的电子的得失或偏移。我在教学中体会到,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入手去揭示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是使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

本章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加强直观性,从实验入手,通过现象,运用讨论的方式,经过分析综合得出外因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度及化学平衡影响的认识。因此,本章的每个实验效果的优劣便成了认识理论问题的关键的前提条件。

在计算技能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某一个化学反应的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计算平均速率,它们的速度值可能是不相同,但有一条规律是肯定的,即它们的速度比值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

识图能力,是本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在一开始的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外因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影响用作标图来表示,以便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具有相当高的识图能力。下面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些基本图示:

1、改变浓度:

(1)增大反应物浓度

(2)增大生成物浓度

(3)减小反应物浓度

(4)减小生成物浓度

图1

图2

图3

图4

2、改变压强:

(1)加压

(2)减压

3、改变温度

(1)升温

(2)降温

图5

图6

图7

图8

4、使用催化剂

图9

以上图示特别要注意的是:只有改变浓度,正反应或逆反应之一才从原平衡点改变;而改变温度或压强,正反应或逆反应均不从原平衡点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给学生一般规律(这当然是教学的重点),也应注意个别一些情况。

1、改变温度对可逆反应的影响

(1)升高温度

①正、逆反应速度均增加。

②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2)降低温度

①正、逆反应速度均降低

②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大多数反应的速率,经验规律是每升高lO0C,可使化学反应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一4倍。但也有些其它情况,如爆炸性反应,在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反应速度会急剧上升,其速度增大的幅度极大,远远超出上述增大的幅度。另外还有些反应在刚开始升温会加快反应速度,但升高到了一定程度也会慢下来,如有机物的催化氢化及与酶的反应;碳的氧化随温度上升的变化速率存在着两次反复;一氧化氮的氧化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会直线下降等特殊情况。这些特殊情况不一定给学生讲,但教师要心中有数,免得把一般规律讲绝对了。

2、改变压强对可逆反应的影响

(1)增大压强

①可以加快气态物质的反应速度。

②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2)降低压强

①可以减慢气态物质的反应速度。

②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度及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浓度变化来实现的。在这里我们指的压强的变化,强调是指容器体积的增大或缩小。

因此,在体系中充入不参加反应的气体,虽容器内总压强增大,因原物质的浓度不变,所以一般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3、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反之,会减慢反应速率。”值得提及的这里的“反应物”是泛指,对逆反应而言,生成物就是反应物。因此,在可逆反应体系中,增加任何一种物质的浓度,都会加快正逆反应的速度,只不过两者自原平衡状态增加的方式不同而已。

4、催化剂对可逆反应的影响

(1)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2)一般因催化剂对正、逆反应同等倍数的增加化学反应的速度,所以使用催化剂一般不改变化学平衡。

篇7:电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依据初中化学课程目标,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要以考察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心。不仅要注意全面考察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还要考察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个性发展。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提供给教师、学生关于自己“教的如何?”“学得如何?” 具体信息,明确学生所达到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其他方面所获得的发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准确地调整教与学的计划,更好地落实大纲的各项要求。

学习活动评价是在学习活动中评价,观察、记录活动表现的过程与结化学学科的活动表现评价应该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化学学习行为表现及结果。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可以考查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分析问题的思路、实验操作的技能、口头 或文字 表达力 ;了解学生 观察能力、想象 能力、实践能力、应变 能 力 和 创造 意识与能力的发展进步,叶可以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的关于学习评价的一个案例分析

你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吗?为了进行实验,为你提供了一矿泉水瓶的二氧化碳气体,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此外还可以提供你需要的其他常用化学试剂、仪器。你能设计、进行几种实验?先做实验的说明,再进行实验,做出结论。

不同水平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活动表现。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通过实验分会发现与自己的设想不符,出现不同的态度合处理方式。例如,有的学生能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有新物质生成(如,生成碳酸钠)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有的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倒入二氧化碳气体瓶,瓶子瘪了;就证明发生了反应,有的认为它们作用后,氢氧化钠溶液碱性会消失(加入的酚酞试剂褪色);有的设想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消失„„

篇8:电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对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1.纠正学生对该模块“无所谓”的态度。

高二的学生在分科后,

出现了明显的学科分歧, 一些学生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 只要临时“抱抱佛脚”就可应付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 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能利用化学知识处理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而并非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 及时纠正他们学科认识上的错误, 让他们认识到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 对于各科知识的学习不能有“重”与“轻”之分。

2.认识该模块学习的目。

本模块的内容相对于其他模块来说, 简单但实用性很强。四个章节的内容处处以生活为载体, 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 学会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并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 学习的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总的来说,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二、对于教师:明确教学任务, 改变教学策略

1.合理定位,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该模块内容,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学科资源, 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其次要合理落实章节中的重点难点, 切勿将模块中的内容“深化”和“难化”。《化学与生活》的内容处处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 教师可以生活常识为基础, 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融汇在一起, 这样不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授课时, 教师可以将所讲知识与生物知识及平时的饮食联系, 如油脂的过少或过多摄入对人体的健康都不利, 摄入过少, 满足不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需求, 摄入过多, 很容易造成肥胖。从而提出问题:对于如今社会上的众多保健品, 我们该如何看待?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来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它主要是以材料为主线, 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在授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列举自己身边的材料, 并介绍其成分和用途。进而再质疑:对于同是橡胶制品的汽车轮胎和医用手套, 为什么两者的强度有如此大的差异?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并交流。这样, 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无形之中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2.转变教法, 增强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愉悦感。

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今天的课堂,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 灵活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讨论法、探究法, 竞赛法等多种方法, 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氛围下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感。如在“合理选择饮食”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平时的饮食情况, 并制定他们认为合理的饮食标准, 然后根据课本的“膳食平衡宝塔”, 先小组之间相互点评, 再教师点评。学生讨论、师生讨论, 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饮食。如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学生在必修2的知识为基础, 让学生探究铁锅锈蚀的原因, 并进一步探究铁制品在不同环境中的锈蚀情况, 如在潮湿无氧、潮湿有氧、干燥无氧、干燥有氧的环境中铁制品的锈蚀情况, 这样用生活中简单易做的小实验, 让学生明确合金腐蚀的原因, 并掌握金属防护的方法。再如在“保护生存环境”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主题可以是“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何看待城市垃圾化”等等, 让学生通过辩论, 认识到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总会有它的两面性, 利弊的分析与取舍要看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到底是积极大于消极还是消极大于积极。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哲学观。所以, 在本模块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地让学生学好化学知识, 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对学生的评价是目标多元、方式多样, 注重过程。对于该模块内容学习的评价, 教师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 而应多考虑学生的平时学习和反思过程及平时的活动表现, 如参与的社会调查、完成的调研报告等情况, 这样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不但客观合理, 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自己学习的愿望, 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4.走出课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要真正完成该模块的课标要求, 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可以就近原则带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去参观一些工厂, 如飞马药业、江山股份、中天科技以及污水处理厂等,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并不是污染的代名词, 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环境的保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随之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温室效应、白色污染、城市垃圾化等等, 这些社会问题的处理有些将要落在自己的肩上。这样,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参观调研,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和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篇9:化学习题教学的心得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没有太大困难,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化学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该用什么知识或怎样应用知识,解决好这一问题正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习题教学,可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习题教学,尽可能地发挥习题教学的功效,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精选例题,示范讲解

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并确定要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人手,启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通过对典型例题和补充练习的剖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精选习题,组织训练

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评析,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少而精”的习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触类旁通之功效,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

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多向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题意的角度不同,对同样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例如:“有1g含铁的氯化物的溶液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生成2.65g氯化银沉淀,问这种氯化物是什么?”此题的解法有:(1)联立方程式求解;(2)假设此氯化物是氯化铁或氯化亚铁,尝试求解;(3)从1g FeCl3或1g FeCl2出发进行计算;(4)根据分子组成求含氯量;(5)根据离子反应进行计算(物质的量法)。此时就应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并把各种解法的优缺点加以比较,再选择最佳方案,引导学生采纳。

四、重视讲评,指导学法

学生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有时只知道错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所以习题讲评至关重要。讲评时应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思路和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另外,讲评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可使学生的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成功的习题讲评,可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还能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习题教学的目的就是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应多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习题的讲、练、评、议,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只有正确认识习题教学,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篇10: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多媒体技术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飞速的发展,主要依据是多媒体技术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紧密的逻辑连接,以表达丰富多彩的各类信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快捷的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且同时作用于学生各个感官的教学信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填补了传统教学中无法实施和完成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教育教学手段。.根据本人一年来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特谈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体会之一——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优越性

1、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和文字于一身,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该技术的表现性、参与性、受控性,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目的,还能使教学手段迈向新的台阶。

2、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进一步系统化

化学概念和原理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精髓。学生如果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不够透彻,他们获得的知识就必然模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不足,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更好的解决问题,借助与多媒体对文字、图象等形象而逼真的处理功能,充分展示概念和原理联系,充分进行同类比较,重点强化,形成知识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加高效的目的。比如初中化学中的“酸 碱 盐”知识中概念破碎,化学反应繁杂,知识运用能力较强,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编制多媒体课件,利用图文总结规律,揭示反应实质,区分不同概念,认识概念的联系。采用类比方式,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训练,突出各物质的性质,达到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目的。

3、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制作动画,将微观世界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模拟原子,分子的运动状态,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凭口述和模型教学思维方式上的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完全将微观而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减轻学生因抽象思维困难而造成的压力。

4、模拟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有污染有危险的实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相应的演示,采用规范操作和准确语言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模仿意识,效果更为理想,弥补实验条件受限而无法完成的实验。做到了无污染,安全,又达到预期效果。另外,根据学情可设计一些专题实验,解决学生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不足的缺陷。

5、习题教学 该部分主要课件制作的目的是节省学生和教师抄写的时间,达到高效、省时、大容量、大跨度。既突出知识间联系,又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完成的。此举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快速,高效。

体会之二——多媒体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关系一: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过程而不是排斥和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是传统教学在方法和方式上的更新,是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发展,即教育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的体现,切忌不能以多媒体技术全面代替传统教学模式而放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应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教师个人的特色和理解,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科学化,为将来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为教学质量的突破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教学方式的创新建立科学的平台,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优越性。

关系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把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感性的知识表达出来,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如分子、原子等的结构,通过微观解剖,放大成宏观可见的模拟状态,使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充分体现深入浅出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来获得抽象、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是对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这一手段的补充,符合认知的规律。关系三:正确处理各要素的关系

化学教学主要包括四大因素: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体现和提高作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倡导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探索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着、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大纲,是给学生提供主要知识的模板,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内容;多媒体是创设学习环境,是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完成知识意义构建的工具,而不是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以多媒体代替知识的传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媒体在整个教学中起主要作用。

体会之三——多媒体应用中的反思

反思一:根据学情选择适当的课题。课题选择的原则以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为目的,做到充分围绕知识内容而设计课件,并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做到直观形象。例如:

(1)比较抽象的概念,微观结构等用一般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动画模拟,使之直观形象化。

(2)模拟放大化学实验

(3)复习课、习题课,可制作课件浓缩内容,突出重难点。反思二:平时多收集素材,并对素材分类研究,找出素材的主题及揭示的化学规律和现象;结合教学实际与社会、科学、环境、生活等诸多方面更贴近,符合化学教学的目的。

反思三:课件制作时,要适当处理好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

反思四:制作好的课件要进行反复调试,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2)知识的重难点把握准确

(3)图、文、声、画、像要清晰流畅(4)思路清晰,富有活性及趣味性(5)易于操作,运行稳定

反思五: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与同行多探讨,多交流。有必要时多鼓励学生也参与课件制作过程,增强了教学的双边互动性,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

上一篇:《俗世奇人》?读后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下一篇:qq重阳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