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2024-07-20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通用12篇)

篇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指那些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的子女。近几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奎屯,他们的子女在奎屯市的各所学校插班就读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以奎管处中学为例,全校总学生数800多人,外来民工子女占学校学生数近90%。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很容易无意中就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的关注和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出问题,主观因素是由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原因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一方面,随同父母一起流动给适龄儿童少年的正常读书带来困难,使孩子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他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而且,农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空间狭窄,孩子不太可能获得安静的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农民工家庭生活与交往范围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子女。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

二是繁重的劳动使得他们没有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时间都比较长,劳动强度也较重,这样每天回到家里后几乎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方面的情况也就不甚了解,与孩子进行沟通和辅导的机会几乎没有。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家教老师家,这些老师一般一次性带了很多孩子,顾不过来,也就疏于管理,有的孩子早上经常性没饭吃,有的孩子的作业竟由老师或大些的孩子代写,这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都带来很大的困扰,也给老师的管理带来困扰。

三是滞后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忽视孩子的关注和教育,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轻视孩子的成长。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其自身

文化素质较低,对子女的教育也不是很重视,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容易走极端,教育方法单一。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较低,“教育无用论”、“上学不如打工”之类的思想严重限制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漠视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其子女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原因使得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便辍学混迹社会,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 原因分析

在现实中,我国在教育行政执法方面仍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不少教育法规没有明确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则;另一方面已明确法律责任的,对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制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各地方在政策法规上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了一定的保障,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融合与交流。但不容怀疑的是,因诸多原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排弃现象在社会上还是存在的。

年青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最初的时候,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子女交由自己的父母代为看护。这些监护者由于年龄、观念问题,对孩子不是娇宠过分,就是撒手不管,任其生长,处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懒惰、任性、霸道的习惯,心中只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没有上进要求。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与理智的把握上,往往是重感情而轻理智;在物质与精神的把握上,往往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久而久之,即使父母意识到,带在身边,有些习惯也是难以改变的。

三 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探索

1、首先帮助家长端正家庭教育的思想并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通过举办家长大课堂,发挥家长学校的积极作用,给家长讲解儿童教育心理学,提高家长们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其次,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教导家长决不能将孩子放任自由,任其所为;也不能盲信“不

打不成材”的旧观念。要遵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尊重自尊心,培养良好品德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2、指导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和谐、融洽、民主的家庭,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经常吵闹、离异的家庭,会阻碍儿童身心发健康发展。有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就说明我们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说到做到,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创造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无忧无虑、专心致志地学习和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

3、家长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密切配合。让家长明白与老师的沟通联系、协调配合会对小孩子形成巨大的教育推动力。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中积极分子的作用。定期开家长会,属于集体沟通,是老师与学生家长直接相互交流的形式。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认识老师和确认发生在子女身上的事并咨询更好的教育方式。老师则利用家长会更多的了解学生在家表现。通过家长的介绍,其余家长会对比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从中吸取成功的育子经验。同时,家长和老师可以互相提意见,这样既改进了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家长有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2)、适时对外来人员子女进行家访。这是老师与家长间的个体沟通。通过家访能较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了解家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再对症下药。同时,可以鼓励家长多访问老师,互相分析教育学生的方法。此时,教师可向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如:对孩子提供学习环境,必要的智力投资,学习时间和劳动。

篇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泰州市姜堰区兴泰中心小学陈大祥

近年来,乡镇工业迅猛发展,外来人口明显增多,农村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人数也逐年递增,提高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状况的重视,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研究,逐步完善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管理措施,已成为农村学校研究的课题。

一、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

1,农村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转进转出频繁,学生流动性大。

2,外来务工子女基本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早期教育,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早期教育。由于家庭影响,经常转学,使得他们几乎每年都在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零碎,衔接不上,甚至读小学高年级了竟然没有学习过英语,加之学习环境差,家长自身接受教育有限,文化素质较低,督促不力,缺乏教育方法,更谈不上辅导,因而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较差。

3,外来务工子女能吃苦耐劳,动手能力,自理自立能力较强,大胆乐观,自我满足度低,因而幸福感较强,但和本地学生相比,由于成绩差,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因而常常感到自卑和孤独。

通过以上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学科成绩这三方面都存在问题。

二、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对策

1、了解心理问题,讲究解决方法

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来自于贫困而落后的地区,这一特殊群体往往受到当地居民的歧视和排挤,其子女已经适应了原出生地的风俗生活习惯和道德文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性格特点,来到了相对较为发达、文明的地区后,原先的一些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习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约束,在心理上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感觉不适应,茫然不知所措,加之学校部分教师与同学的态度,使他们的心理更加自卑了,性格更加内向。

根据《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从以人为本,公平义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出发,让外来务工子女享有和本地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作为学校,首先要敞开大门欢迎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就读,将他们纳入教育招生计划,让他们各方面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树立大教育观,在党员教师中开展帮扶帮教活动,更加的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要用他们能吃苦耐劳,独立性强,上进心强等优点教育本地学生,同时通过班队活动、爱心传递、家访、心理健康教育等,消除他们心里落差,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快乐。总之,教师要关注、帮助、温暖、感染他们,就一定能解决好他们心理问题。

2,实行专项管理,家校互动互通

外来务工子女将越来越多,而且流动性较大,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特殊管理,最好实行专项管理,建立好花名册、学生档案、学籍卡,建立学习辅导、心理辅导、成绩跟踪、安全教育等相关制度,也可以组织一些相关活动,如“爱心捐助”活动、“手拉手”活动、“帮扶帮教”活动、家访等。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工作劳苦忙碌,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对子女的关心程度低,极少和子女交流,对孩子的心理状况、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几乎不知晓,所以作为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和家长联系,要充分利用校讯通信息平台、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及时和家长联系。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家长讲清道理,教给他们一些教育方法,指导他们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教育好学生。

3,摸底分层推进,逐步提高成绩

外来务工子女学习差异性很大,他们当中有不少智力水平高于当地学生,但由于他们原有的教育环境、学制、教材体系与当地的学校不同,再加上家庭的自身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低于当地学生。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首先对这些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摸底,建议其上哪一年级最为合适;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循序渐进,降低对他们的一些学习难度,注重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及时鼓励,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第三,我们对这些学生加强了个别辅导,根据他

们的学科成绩制定专项的辅导计划,利用中午、放学后时间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一般经过一两年左右的时间努力,这些学生的成绩基本上能跟上来。一部分学生还能进入班级优秀学生的行列。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与提高,对于学校来讲,提高了大面积的学生质量。

篇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 兰州市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甘肃省自然环境差, 经济总量偏低, 发展不平衡, 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 外出务工成为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由于地方传统观念较强, 他们中大都选择较近城市务工, 兰州市成为首选。近几年的趋势是举家外出务工, 成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编外群体, 而且, 携子带女的务工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读, 付出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冲击着现有的教育体制。

1.1 现状分析

据调查, 兰州市外来务工的工种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商品零售业等其他行业, 这些行业相对工资水平较低, 从业门槛低, 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长。如图1所示。

兰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大部分集中在400~700元之间。且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时间长, 工作压力和家庭的负担较重。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计问题, 为了挣钱养家只能天天辛勤工作, 极少有休息时间, 很少了解子女的学习的情况。同时, 外来务工人员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 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在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上, 没有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 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如图2所示。

显然, 家长务工的行业、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教育现状, 辍学的可能和流动性较大。而带给学校层面的挑战就是某一区域的教育资源过度紧缺, 保障能力不足, 制约了学校接受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产生信任危机。家庭经济条件成为影响外来务工子女辍学和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

1.2 从政策环境来分析

近几年,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令条例, 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 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保障部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 2005年2月26日, 甘肃省物价局、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 “一费制” 收费标准的通知》, 特别规定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学校不得再向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此后, 兰州市政府出台政策, 对进城务工人员居住集中的地区指定了39所中学和110所小学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解决小学生和初中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同时, 还制订了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的政策,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凭输出地劳动就业部门或乡镇政府开具的劳务输出证明、公安部门签发的暂住证、房产证或租房证明、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四证”, 在兰州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学校上学, 免收借读费。特别是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 (即“两免一补”政策) , 相关措施为兰州的务工子女就学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宏观的政策和基本的法律保障。调查发现, 大多数来兰务工人员并不十分了解兰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政策。

1.3 从就学环境来分析

在访问中, 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兰州就学同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占样本总量的33.5%;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兰州就学未受到与本地学生的同等待遇, 占样本总量的66.5%;在调查中, 受教育的阶段小学占样本总量的52.2%, 初中阶段47.8%。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在本地学校就读存在差异。

1.4 从家长层面来讨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一个孩子的家庭数占样本总量的47.67%;两个孩子的家庭数占样本总量的45%;接受义务教育的三个孩子的家庭数占样本总量的7.4%。多个孩子就读的家长教育负担较重。对孩子就读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方式满意程度大部分都集中在基本满意。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困境的成因

当前, 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 既有宏观政策方面的, 也有具体制度性的;既有社会层面和就学环境的, 也有家长孩子的因素, 是许多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涉及到很多的层面, 原因都是深层次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义务教育政策在具体落实上的矛盾

目前, 我省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普九的入学率及巩固率都达到了90%以上。但随着部分学生随着父母务工异地的流动, 使得学生本应在当地享受到的国家“两免一补”的政策而无法享受。流入地由于户籍原因、借读身份无法使他们在流入地享受到相关的国家政策支持。为此, 他们的父母不得不支付更多的教育成本。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学生的差异。

2.2 流出地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流入地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流出地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平衡的状况被打破。在相关的调研报告中,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每学期不同年级流出的学生平均在20人左右, 主要集中在农村山区中小学, 班级人数不均衡, 部分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反, 在流入地的城市学校, 被允许就读的公立学校, 调查中发现, 60人以上的大班和教育资源的超负荷运转成为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隐忧。使得部分中小学校接受外来务工子女的积极性不高, 有的学校还设置了较高门槛。

2.3 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的矛盾

长期以来, 城乡教育投入上的差别, 导致了优势教育资源向城市中小学集中,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 师资结构、教学条件等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和主要因素, 和家长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有较大差距, 因此, 这些家长携子带女进入城市, 成为了城市中小学名副其实的“编外生”。

2.4 入学群体的增长与教育资源投入匮乏之间的矛盾

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较少, 且大多数办学条件差, 师资弱, 流动性大, 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 社会力量举办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

2.5 生活环境差异造成适应城市化生活的矛盾

外来务工的这个群体收入普遍较差, 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 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较低, 在面对城市学校相对较高的求学成本 (例如面对非本地户口适龄学生所收取借读费等) , 心有余而力不足, 即使受到侵权, 能主张自己的权利的意识也非常薄弱, 只能放弃求学和回原籍就读, 成为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

3 建议与对策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转移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 既是客观需要, 也是必然趋势。今后很长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保持较大规模增长将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今后10~15年, 在兰州市, 进城务工人员群体还在不断攀升, 如果不采取有效对策, 矛盾被长期积累, 就会引发一些不安定因素。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 协调教育、财政等部门之间的关系,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对违规收费的学校, 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予以查处, 并把这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尤其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 既要考虑眼前的教育资源的统筹, 又要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既要考虑不同外来工子女的差异性, 还要兼顾不同环境下教育的特殊性。

1) 建立全省中小学学生信息库和个人电子档案, 完善转出、转入学校的对接程序, 以及学生信息的查询和学籍档案的共享机制。

2) 建立学生注册入学制度, 通过注册, 实现异地学生的信息流转功能, 只要在省内任何一个地方登记入学, 在转入地学校同样可以获得转入学生的个人信息和电子档案。而且从源头上监督学生辍学、失学情况。

3) 进一步完善助学资助政策和措施。对流出地学生应享受的“两免一补”政策, 在办理转学手续的同时, 应该出具类似于“免费教育券”的凭证, 并在流入地学校凭证享受相同待遇。

4) 进一步调整兰州市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入学政策。2004年7月, 兰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 这是兰州市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 目前还在执行。此文件规定:农民工可以凭“四证”为子女到指定中小学入学, 不收借读费。“四证”即迁出证、暂住证、计生证、租购房证。看似简单的“四证”, 却成为外来务工子女申请入学的最大障碍, 入学难仍然困扰着外来务工的家长。

5) 加强教育部门、学校、务工子女家长的沟通。很多家长对于学校的意见往往是由于沟通不够造成的, 在政策宣传与家长观念转变等有针对性的工作上力度不够, 人为的造成了家长、学校、学生、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隔阂。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 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目前, 兰州市流动人口超过50万, 随父母进城的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则有近3.3万人。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现状入手, 分析这一群体面临的教育困境, 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困境,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咏梅.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及其特点——对兰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与分析[EB/OL].中国社会学网, www.soc iology.cass.cn.

[2]明航.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三个层面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08 (6) .

[3]马桂萍, 孙大志.农民工问题溯源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篇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51-01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举家涌入,在我市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也呈阶梯式上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环境较差,在语言、家庭教育、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与本地的孩子有着明显差异,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及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已然成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共识。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现状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的环境,其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自卑感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逆反心理强,是非观念模糊,言行不一;性格孤僻,自我封闭,多愁善感;学习基础和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在行为上出现了吸烟、喝酒、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甚至是自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环境不利。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疏于关心,家庭教育成为“真空”: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子女缺乏家庭温暖,导致个性孤僻;有的不顾家庭,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和学习;有的则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蛮横任性的性格;有的教育方法粗暴野蛮,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家庭残缺或再婚,人际关系复杂,孩子内心消沉,无心学习。

2、学校教育失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学习环境的流动性很大。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和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所以,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教育也存在“唯成绩论”的误区,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和道德帮教,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有些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师生关系对立,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

3、社会导向偏差。因为家庭背景和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中,常被贴上“外地生”、“打工子女”的标签,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与人交往中,常会因自卑而过于敏感,产生不良的心理偏差。再者,社会上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等不良传播媒介和一些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非模糊,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往往产生一些不道德和违反纪律的行为。

二、转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日益凸现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应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科学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努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的品行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1、家校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避免家庭环境和家长因素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消极心理形成的罪魁祸首,学校要注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是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对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辅导和指点一些家庭亲子沟通方法,使他们认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一些心理疏导。二是要加强家校互动。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开通家教咨询热线、电话联系、发放资料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只有家校之间形成联动教育网络,家庭教育的良性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也才可以更持久、可续和完善。

2、有效疏导,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心是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心的法宝。作为教师,应做到“三心”:耐心教育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细心辅导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热心资助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一是关心帮助,挖掘亮点。教师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个别辅导,用赏识的眼光挖掘亮点,“多一把尺子衡量”,重视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二是心理干预,打开心结。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用写信或谈心的方式进行咨询,帮助他们倾诉心声,平衡情绪,排解抑郁。同时,借助学生活动、心灵日记、心理讲座、课堂教学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心理和德育档案,及时矫治其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鼓励交往,创设快乐成长氛围。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衡量整个社会融合度的标志。只有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流入地和就读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能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学校这一大集体。一是消除歧视,学会自我欣赏。通过出黑板报、开展主题班会、演讲等活动,使学生明白“人生而平等” 的道理;通过开展如何正确看待贫穷和富裕的辩论会,并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出身苦寒却功成名就的典型事例,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过勤奋学习改变命运,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二是同学互助,共同快乐成长。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班集体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慢慢矫正不良心理,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小手拉小手”活动,让本地优秀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结对互助。通过加强同学间的互助和联系,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了同伴和小帮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篇5: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

做饭、扫地、洗衣、刷碗,当许多城市小学生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的时候,这些外来我市读书的孩子,却已经在帮父母撑起这个家了。

由于家庭贫困,这些孩子都非常成熟、懂事。他们很少向父母提要求,书包破了,笔袋坏了,补补再接着用;过冬的衣服不暖和了,就在里面多穿几层。帮父母做家务,甚至在假期里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在许多孩子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家长在身边的孩子,一旦成绩下降,老师可以找家长,可是这些孩子课后作业往往没人辅导,家里也买不起学习用具。”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又忙于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孩子们的功课。而照顾孩子们的老人,大多来自农村,没有文化。由于家庭贫困,许多孩子也没有条件到课外辅导班或特长班参加学习,甚至连书本以外的课外读物都很少能看到。

学习机、MP3、布娃娃、篮球„„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却被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视为新年梦想。

由于家庭贫困,许多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都非常俭朴。除了学习课本外,他们没有更多的课外图书;从没用过MP3,许多孩子把这叫做“PM3”或是“AP3”。没有一张学习的课桌,许多孩子就趴在炕上写作业。在问他们新年的心愿时,书包、笔袋、童话书、布娃娃、学习桌、台灯、自行车等在城里孩子看来是最平常的东西,却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可是,知道自己家庭贫困,知道父母打工辛苦,这些孩子大多把心愿埋藏在心底,生怕这小小要求,会增加父母身上的重担。

篇6: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教育子女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原有的城市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工业需求,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随之出现的是高房价、高支出以及城市教育的歧视政策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滞留在原籍。这是中国的特有现象,所以国际上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本人通过多年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积累了一部分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目前中国的现象是农村还不太富裕,所以大多孩子家长选择把孩子寄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亲朋代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代管人大多是隔代教育,文化程度偏低,他们与孩子思想上缺乏沟通,无法对留守孩子思想上、学习上进行教育。监管孩子的祖辈们大多年老体弱,往往只负责孩子吃饱穿暖,不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动向,而且对留守孩子放任自流甚至娇纵溺爱,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督促,严重影响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充分重视,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及时与监管人进行沟通。父母将孩子委托给监管人,并不是不管不问,只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相反,应和监管人一道,密切注意留守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和监管人一起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思想修养。

二、多与留守孩子的老师交流。外出务工父母要和留守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密切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状况,特别是让老师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让孩子有一种父母虽不在身边,却仍能得到父母之爱的感觉,以免孩子失控了,才发现问题,为时已晚。

三、多和留守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外出务工父母可以用电脑、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孩子多交流;还要经常给孩子买一些有益的图书,通过积极向上的书籍来教育和影响孩子。朋友、同事或亲戚回去的,给孩子带点礼物,代问候一下孩子,使子女感到温暖。

四,条件允许的可给孩子选择稍好的寄宿制学校。这样的好处是老师与家长大多是同龄人,家长可将部分代管义务转嫁给学校老师或班主任,现在内地大多寄宿制学校从孩子的吃饭、睡觉、上课、上学、回家等均有老师负责,消除了孩子安全隐患。

五利用寒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生活,借以弥补亲情的缺失。1,可将孩子领导车间看一看,让他们感受一下,父母的坚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2,利用节假日或不加班的时间领孩子到街上转一转,使他们懂得如何过马路,如何购物,如何乘车等,以提高他们的城市生活技能。3,漫长的寒暑假,父母还要上班,那么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培训机构,让孩子也感受一下城市的良好教育是很多家长的心愿。大家挣钱都不容易,因此在为孩子选择辅导班时要多考察,那怕牺牲一点工作时间,看培训机构不能

只盯着大牌子以及老牌子,一定要看这个学校的实力及你孩子要去班级教师的水平,大学生啥都会但啥都不精,老教师知识专业扎实,但过老的教师又不会操作现代教学设备。因此选择有一定教龄但又不太年老的教师是各位家长的理想选择。再者选择辅导班不能收费太高但也不能太低,太高对于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经济上难以承受,太低的辅导班一定有他低的道理,要么师资、场地不行,要么是一师多科的家庭辅导班。正规的辅导班一定有它自己一套从教学、卫生、安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制度。

篇7: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近几年,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城区的框架不断拉大,在这期间,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为中国的经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中国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但外来务工人员在建设城市的时候,在盖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略了子女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子女的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因为我们学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每年接受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特别多,但这些孩子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再加上家庭教育问题等,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为了满足社会对和谐教育的需求,也避免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我们学校从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展开调查研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教育问题》确立为初一年级数学组的研究课题。

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人中,大部分学校通过通过对国内有关农民工子女现状文献资料的收集,掌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当前的受教育现状与面临的具体问题;了解全国各地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有效经验;通过以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为主要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农民工子女学生的个人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交往状况,农民工子女学生对现行教育的态度、需求、以及其对自身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进行观察,从他们身上直接获取详细的资料,了解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对困难的应对方式;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家长,与他们展开深入访谈,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及家长的需求,了解其教育需求以及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校还邀请邀请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内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专家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看法及建议,进一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教师通过观察农民工子女学生在课堂课外的学习交往表现,了解学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与需求,并适当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从而获得成长。

学校将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研究,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将优秀案例、经验、论文、学生成长记录进行整理,汇编成《农民工子女教育经验汇编》,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提供资料。

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和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胆小怕回答问题。课后作业马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少数同学从来不做家庭作业。课后从不读书复习,根据调查,能主动读书的不多,自觉复习的几乎没有,知识无法巩固掌握,学习成绩不理想。

2、卫生习惯差。个人卫生习惯不佳,不剪指甲,不常洗澡、换衣服,甚至有几个学生还戴着“黑项圈”,影响了学生的精神风貌。果皮、纸屑乱扔,每天都在清扫,但保持不了一会儿,导致教室环境差。

3、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班级内打人、骂人、起绰号、叫绰号,影响团结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同学不团结,班级不安宁。

二、如何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1、多爱心。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首先端正思想,“脱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民工子女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当我们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我们,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

2、多关心。

根据马斯勒的人的需要的金字塔结构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出现在一个人对爱和尊重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之后。心理学家威廉姆斯也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因此,要增强外来务工子女自我实现的信心,应该先满足他对友谊、感情的需要,使其充满活力,走出孤独。教师在这时期的教育过程中,更要毫不吝啬地将关爱、尊重撒播到外来务工子女的身上,经常前方位了解其内心世界,了解其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因为孤独是人最难以忍受的状态,他们生活在一个全新、陌生的群体之中,对于关心的需要较其他学生更为迫切。

我认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一下他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都是体现老师关爱的形式。老师善于运用这些关爱的形式,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更要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使学生能将老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4、多信心。

“自信心,是自己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是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愿望的心理。” 外来务工子女同样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外来务工子女的自信心也是培养下一代成才的需要。“适当的表扬和奖励比批评惩罚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被一个词语名称贴上标签后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肯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的现象,称为‘标签效应’。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到教师和家长给他们的标签效应的影响,好的标签会引发一个人的潜力;坏的标签,则有可能将一个人导入歧途。所以我平时注意积极使用好的标签,坚持以表扬、赞赏为主,以批评、惩罚为辅的教育原则,在批评中切忌意气用事,对孩子作出不全面的评价,以免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中成绩差的更容易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性格孤僻的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等。行为问题是需要感化的,应该采取‘导’的方式,而不适宜一个劲地用批评去‘堵’,我们要慎防标签效应的负面作用。我没有用带‘标签’的眼光看案例中的学生,我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细致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秀之处。

外来务工子女体现的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发展极为重要,有了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外来务工子女具备了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用于学习中。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要共同关注民工子女的发展,三方面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共同促进外来务工子女的发展。

新课改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如何使课外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篇8: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学习现状分析

1. 从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虽然和本地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上课。但是在他们中间却存在年龄差异。如,有的学生从外地转学来上海,由于转学测试与本年龄段的要求相差很远,不得不多学一年或者降一级入学,因此,他们会比同班同学年龄大。这样的学生,跟同龄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学习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2.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大都来自偏远的外省市,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跟同龄的本市学生相比,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再加上,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的家长常常因工作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更别提学前教育或者说课外知识补充。所以说,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不仅在学科基础知识上有欠缺,而且在活动能力和课外拓展上,都有不足。

3. 从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

适应了新环境的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在学习上主要缺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不能很好地借助外界的力量或者主动寻求帮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学习习惯较差,思维也不够活跃。他们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在课堂小组合作中不是旁观者就是“小刺猬”。

二、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的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水平落差的悬殊,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的学习现状,我们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找准着力点,通过行动研究或策略研究使学生目前的状况得到逐步改善。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一剂良药

只有信任并喜欢教师,学生才会从内心接受教师的建议和做法,反之一切措施都将难以发挥作用。教师可以经常主动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在生活上也给予关怀。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主动接近他们,让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从内心主动要求积极向上,为今后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优化的教学是打开学习困惑之门的最佳钥匙

教师要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的时候多关注他们,消除他们对学习的焦虑,解决他们的困惑,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要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教师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方法。

篇9: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关键词:兰州市城关区;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对策

一、兰州市城关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想要安心在城市里挣钱工作,就必须把随迁子女安排好学校让其在城里上学。但是,随迁子女想要在所在区域上学,则有一定的困难。现在城关区的学校接收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按照市教育局出台的《兰州市中小学招生工作“十不准”》规定及城关区教育局相关要求,要求外来务工子女报名就学时必须“四证”(户口簿、居住证、房屋租赁合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齐全。有的随迁子女家长即使证件齐全也无法保证其子女能进到满意的学校,甚至要花钱托人找关系才能勉强入学。笔者采访过的一位来兰打工的出租车司机,他坦言在让子女就学时尽管证件齐全还是花了一万余元用于找关系的费用。这钱相当于他的两三个月的收入。尽管现在,他的儿子已经上了一年多了,但说起这事还是显得相当的无奈。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则在兰州举目无亲,没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他们只能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如果子女在所居住的附近没有能接收的学校,只有去教育局进行登记,教育局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同时结合城关区各校的实际班额,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这样很难进入各方面比较好的学校。

(二)随迁子女频繁转学,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带来很大的难题。由于随迁子女是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就学,但是他们的父母由于工作收入低并且稳定性差,为了生计,不得不经常到不同的地方工作,这样就造成了他们频繁性的转学。这样不仅给所就读的学校为了建立学籍而增加工作量,并且转学来的随迁子女由于学习习惯的不同、之前选择的教材差异、课程的进度快慢、基础知识的掌握好坏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需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给任课老师的授课任务带来不小的难题,导致随迁子女在所学的内容上不能很好地进行衔接,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就会减少,老师在授课时不能很好的照顾他们的情况,学校也较难管理。

(三)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其一,外来务工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和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无法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教育规划,不能解决孩子功课中出现的问题;其二,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工作岗位薪酬低,工作环境差、强度高、时间长。基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管理教育,甚至常常他们的孩子在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照看生意,照看兄弟姐妹和做家务劳动。第三,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的因素,很少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使孩子和家长缺乏沟通,容易产生隔阂与矛盾,家庭气氛不好,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随迁子女校外教育缺失。校外教育是补充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兰州市城关区校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社区少年宫。目前,社区少年宫在城关区的分布不均衡且规模小和数量少,只有不多的区域设置社区少年宫。并且这些社区少年宫的影响力不是很大,并且存在活动质量不高、认识不到位、指导力不够等问题。而随迁子女由于大多住在远离城市中心的位置,交通相对不便,路灯等基础公共设施不全等实际问题,再加上大多还要替父母分担一些劳动等。这些因素导致随迁子女与社区少年宫结合度不高,不能很好的享受校外教育带来的知识与乐趣。

二、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提出的随迁子女教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兰州市城关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增加对学校的改建扩建及新建的财政拨款,进一步增加城关区的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投入,按照需求科学合理的增加义务教育学位等政府投入。据了解今年城关区十七大四次会议上着重提到的为民兴办的十件事中就有“新增教学面积1.8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学位2000个。”这两件事。增大对教育的投入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对社会的整体提高有着关键的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首先应及时收集实时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做出科学有效的预测分析,制定科学的教育规划;第二,建立完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数据库,给每个适龄儿童建立唯一终身的电子学籍。无论随迁子女在什么地方接受义务教育都能与当地的学生享受同质同量的教育资源;第三,制定保障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及科学的实施机制,最大程度的保证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的权利;第四,加大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在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上要加大重视程度,对教育腐败、教育不公平、教育乱收费等违法乱纪现象予以纠正和制止,要建立监督机制和制定相应的惩处办法,努力营造一个教育公平、阳光的环境;第五,多设立高质量的社区少年宫,鼓励随迁子女的参加,设置更多更有趣味的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随迁子女来参与,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集中地区设立有特色的社区少年宫,以方便偏僻住所的随迁子女,最大限度的覆盖到他们。

(三)学校要及时的与随迁子女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组织一些随迁子女与父母和共同参与的活动,共同营造随迁子女良好的学习环境。家庭教育是随迁子女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现在随迁子女的家长没有精力和能力去重视家庭教育,担负不了方面的教育。这时学校应该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利用信息化的交流平台,编写和分享一些教育子女方面的资讯,培养随迁子女家长的教育意识;第二学校应定期召集家长举办座谈交流会,增加相互的了解,及时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难题,同时学校应该总结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并组织相关老师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三,学校应该根据外来务工家庭的特点,组织随迁子女和家长参加一些特色活动,如参观辖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艺术博物馆和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等,增强随迁子女与其家长的亲密互动,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现在,外来务工人员是我们这个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城市发展飞速的今天,他们为我们的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解决好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城市文明程度和标志的体现,因此,研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该论文为2012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为ycx130241

参考文献:

[1] 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 戈文武,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导刊,2009(8)。

[3] 赵小萍,兰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困境与现状分析[J].甘肃科技,2009(19)。

[4] 方辉东,在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适应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0。

篇1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2016.9

一、充分认识做好外来务工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有效实施“双转移”战略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各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政治责任感,高度重视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来务工农民对其子女教育方法学习较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城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

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之老家显得较为宽裕,对子女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答应,有的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答应孩子,因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存在自卑心理,又爱慕虚荣,觉得当地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甚至不愿被同学瞧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挣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都认为生活状况一般。

3、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96.49%以上是租房,而且,最多的租过6次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家长个人行为具有表率作用极少,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4、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 二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加强学籍网络管理,学号或学籍管理卡随学生异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流失。

2、随着学校布局调整,许多边远规模小、教育效益差的学校将撤并,大量的学生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将增多。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保育寄宿条件的改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3、注重学业辅导。利用优秀教师等资源,采用一对

一、多对一的方式,与定点学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结对,组织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志愿者开展各类专业课业辅导,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开设“第二课堂”,全面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4、注重亲情陪伴。组织专业志愿者深入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培训;对单亲及其他特殊家庭提供亲情哺育等服务,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

篇11: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管理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管理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央提出:“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受到务工人员的欢迎。但由于他们生活不稳定、居住不固定、流动性大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最大的障碍。

(一)明确政府责任 关注外来务工子女

1、外来务工子女安排公立学校就读,体现了流入地学校对他们的厚爱,但这远远是不够的,对他们更需要关心、更需要温暖,他们完全有潜力读好书。教育部门要加强管理,教育资源要向务工子女多的学校倾斜,城乡教育要互动,争取资源互补。

2、制定实施“温暖工程”,切实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困难。目前,很多学校基本没有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逐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建筑学生宿舍,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难以栖身的务工子女住上“公寓楼”,让他们每周至少免费吃上一顿“爱心营养餐”,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二)推行无差别教育

1、所谓无差别教育,就是政府通过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上的差别,平等对待务工子女在内的义务教育学生。近年来,“就近免试入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通行政策。但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不在“就近免试入学”之内,入学成了务工子女的一大问题。目前办“重点学校”、“示范学校” “贵族学校”、“特色学校”可谓是如火如荼,借读费(捐资费)提高再提高,许多务工子女面对“名校”只能望校兴叹。教育均衡发展,推行无差别教育应该是政府教育部门始终不渝的目标。

2、取消借读费、择校费。为平等对待外来务工子女,当地教育部门凭家长一年以上的暂住证,半年以上务工证和转学证书,取消务工子女借读费、择校费等,并同施教区学生一样,给予就近入学,严格按“一费制”收取费用,困难学生享受“两免一补”。

3、取消歧视用语,平等对待外来务工子女。现在人们习惯把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称为“民工子女”、“务工子女”,这是极不负责的歧视用语,把他们无意中划分为等级学生,给外来务工子女造成不健康心理负担。有些地方建有“××民工学校”,把务工子女集中在这里就读,他们不享受流入地公立学校就读,自己认为低人一等。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绝对不能另眼相待。可以把“民工”称为“引进人员”,类似于人才,把他们的子女称为“引进人员子女”或“经商人员子女”或“新温州人”,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三)创新管理理念,共享教育资源

1、凭“登记卡”就学,高中录取一视同仁。我省是全国使用“义务教育登记卡”最早的省,“登记卡”是管理务工子女就学的最好办法。适龄儿童到了法定入学年龄,流入地学校为他们建立“义务教育登记卡”。学生凭“登记卡”可以在我省任意一所学校就读,学校逐年给予记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学校给予颁发义务教育证书,不再颁发小学毕业文凭。凡参加中考的务工子女,高中录取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

2、督导入学管理,探索教育规律。每学期开学,在企业集中的地方张贴《务工子女入学通知》,教育协同工商、社保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拉网式清查,凡适龄儿童要送其到学校读书,否则,对企业进行处罚。

3、务工子女原学习的教材、教学方式不同,学校要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努力探索其教育方法。对其编班、评先、评优、评星,入队、入团及校外实践活动要同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应多方面地关心他们,培养他们,使他们幸福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使他们真正与当地学生融为一体。

4、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学校对务工子女多加关注,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引导他们走上发展的关键时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5、教师调配统筹兼顾务工子女集中的学校,配置教育设施要同步进行,教师支教、送教、互访经常开展,让务工子女共享优质教育。

(四)推行教育助学凭证,尽快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但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有义务为他们解决困难。

二、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一)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

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促进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

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针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购买课本困难和农村需要寄宿的贫困家庭学生上学困难的情况,提出要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农民工子女由于随父母在异地生活,普遍面临在当地学校“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对此也提出了明

确要求,即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上学难、上学贵”问题,部分是由高等教育和高中

篇12:二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计划

铜仁市十一小学二年级(1)班

教师 章晓英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根据学校的安排,结合我班外来务工子女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班级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学期教育计划。

二、基本情况

我班有58人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进城读书。其中,女生有30人,男生有28人。

三、工作目标

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他们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班级是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综合素质。

1、建立外来务工子女档案,建档率达100%;

2、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在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四、主要措施

(一)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平等对待,解决外来工子女的学习问题。外来人员子女可以和本地学生一样学习,上学之后所享有的权利、待遇等和本地学生是一致的,人人平等。

(二)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总结经验,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建立外来务工子女档案。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外来务工子女的底数,建立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他们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有关内容。通过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真情关爱,“两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平时要从学习方面对他们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位。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他们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三)、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了解外来工子女的现状,心理沟通,培养外来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健康心态。外来工子女身处异乡,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平时要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

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

(四)树立校园师德引领,纯化童心。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影响或教育手段。他们的言行举止、处理问题的方法、待人接物的态度,乃至服饰、姿态、表情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力。因此,每一个在校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深深熏陶每一位孩子的心灵,用自己人性的榜样,引领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

上一篇:施工现场安全标语标牌下一篇:六年级毕业班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