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疗规范

2024-05-18

糖尿病诊疗规范(精选6篇)

篇1:糖尿病诊疗规范

糖尿病诊疗规范

【概述】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和(或)周围靶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而造成持续性高血糖症,以及由于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损害的代谢综合征。急性代谢紊乱可致危象而危及生命,而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更是糖尿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应及早进行防治。【临床表现】

1.1型糖尿病通常起病急,有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及乏力(三多一少)症状。可伴有视力模糊、皮肤感觉异常和麻木,女性患者可伴有外阴瘙痒。

2.2型糖尿病一部分亦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在体重减轻前常先有肥胖史。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前期,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但不少患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始发现血糖升高,或因并发症就诊才诊断为糖尿病。【诊断要点】

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ADA1997或WHO1999)

1.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加上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或

2.空腹△血糖≥7.0 mmol/L(140mg/dl),或

3.口服75g葡萄糖耐量(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注:*随时血糖指一日之中任何时间采血,不考虑与餐前的时间关系;△空腹指禁食8小时以上;OGTT2hPPG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7.8mmol/L 为正常。

㈡分型、病情及并发症的评估

1.根据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证据判定糖尿病的类型(1型、2型、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

2.确定并发症的有无及其程度。

3.心血管危险隐私的确定。为此应进行以下检查:

⑴糖化血红蛋白测定(A1C):有条件的每位新诊断的患者均应常规测定,以后每年至少2次,或每季度1次。

⑵胰岛功能试验(包括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可每年查1次。

⑶微量蛋白尿:微量白蛋白(MA)、β2-微球蛋白(β2-M)、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可每3个月查1次。

⑷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脂(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可每月查1次)、血尿酸等。

⑸血压,BMI,心电图,眼底,神经传导速度等。

在缺乏上述检查条件的单位,医师在判断糖尿病的类型及病情评估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临床经验。因此对一些病例的判断会遇到困难,判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治疗方案及原则】

㈠糖尿病知识教育和饮食管理

⒈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2.饮食治疗的原则控制总热量和体重,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食物中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合理。肥胖者的总热量限制更严,消瘦者可偏宽,且蛋白质摄人量可适当增加。减少钠摄人,饮酒宜少量。㈡无严重或活动性并发症者 鼓励适当增加体力活动。㈢戒烟 ㈣降糖治疗

1.原则:一般要求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达标,按ADA(2002)或IDF西太区目标,空腹空腹血糖(FPG)<6.1mmol/L,餐后血糖(PPG)<7.8mmol/L,A1C<7%或<6.5%。妊娠糖尿病FPG≤5.8mmol/L,1hPPG≤8.6mmol/L,2hPPG≤7.2mmol/L。特殊情况如老、幼、已有较重晚期并发症或反复发作低血糖者,血糖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FPG<7.8mmol/L,PPG<12mmol/L)。

2.经糖尿病饮食营养疗法(MNT)及运动疗法1个月血糖控制不达标者,应在继续上述处理基础上加用降糖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VI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

①二甲双胍

剂量为0.25~2.25g/d。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为禁忌。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②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用于有一定胰岛素分泌功能、肝、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病人。甲磺丁脲0.5~1.0g/d,格列苯脲2.5~15mg/d, 格列齐特40~320 mg/d、格列吡嗪5~30 mg/d,格列喹酮30~160 mg/d。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③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主要有罗格列酮4~8 mg/d和吡格列酮15~45 mg/d。该类药品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因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尚存在争议,应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权衡续用药利弊后,方可继续用药。

④格列奈类药物

有瑞格列奈0.5~6 mg/d、那格列奈0.5~6 mg/d和米格列奈。本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

⑤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国内上市α-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50~150mg/d,伏格列波糖0.2~6mg/d和米格列醇。上述各类可单用或联合应用(两种或三种),并可与胰岛素合用,联合用药时各制剂均应减少剂量。对每一患者药物的恰当选择,取决于病情(血糖高低,系空腹或餐后高血糖,胰岛功能,肝、肾功能,并发症,肥胖与消瘦)、药物特点、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年龄、价格、货源等因素。

注:每类口服降糖药可选择使用一个品规,同期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应不多于四个品规;同时使用胰岛素的,使用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品规数量合计不多于四个。(2)胰岛素: ①适应证:

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lc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对新发病并与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遇严重应激时(如较大手术、较严重感染、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

妊娠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伴妊娠和分娩时;

2型糖尿病有严重心、眼、肾、神经等并发症;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

②基础胰岛素:当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不必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使用方法:继续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联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起始剂量为0.2单位/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l~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如三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理想但HbAlc不达标,应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③预混胰岛素:可选择每日一到二次的注射方案。当使用每日两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使用方法:

每日一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U/kg·d,晚餐前注射。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4~0.6 U/kg·d,按l: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和晚餐前后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④多次皮下注射

在上述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可以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或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餐时+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每3~5天调整一次,直到血糖达标。

用法:一般于餐前30min皮下注射。①轻型患者可将每日剂量早上一次注射(通常长效和短效胰岛素各占1/3和2/3,或用预混胰岛素);②病情较重或胰岛素用量大于30U/d者,应每日早晚各1次或每餐前各1次;严重者每日3~4次或使用胰岛素泵。

⑤胰岛素最常见和严重的副作用为低血糖,治疗时务必进行血糖监测。

注:每类胰岛素可选择使用一个品规,并且同期使用的胰岛素应不多于二个品规。

(五)降压治疗

约20%~60%的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对糖尿病高血压者应强化降压治疗,对保护心、脑、肾靶器官、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至关重要。降压目标:<130/80mmHg伴糖尿病肾病者,收缩压降至125/75mmHg以下。首选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S)单用,或与β受体阻断剂或利尿剂或钙通道拮抗剂合用。(六)调脂

合并单纯甘油三酯(TG)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者应用贝特类,如菲洛贝特(力平之,微粒化力平之),200mg/d。TG及胆固醇均增高者应用他汀类治疗,使目标达TG<1.5或1.7mmol/L,总胆固醇<4.5mmol/L,HDL-C>1.1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I-C)<3.0mmol/L。

(七)抗血小板治疗

可用肠溶阿司匹林50~150mg/d,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篇2:糖尿病诊疗规范

1.工作人员实行挂牌服务,接受群众监督;

2.着装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规范;

3.实行“首诊、首检、首问负责制”;

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体现中医药的理念和思维(采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正确掌握和使用所在科室制定的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病情诊断符合中医规范,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5.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6.在为患者及其家属服务过程中不得接打手机;

7.慎言守密,不泄漏他人隐私,不在公众场合谈论患者病情;

8.廉洁行医,严禁索取或收受病人及家属现金;

9.严禁医务人员在门诊、病区等工作场所进行棋牌娱乐(含网上娱乐;)

10.门诊、病房医疗区域禁止吸烟;

11.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

12.严禁在工作岗位吃东西,工作日午间禁酒;

13.严谨求实,努力钻研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责任意识,防范医疗差错、医疗事故;

篇3: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摘录)

为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 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 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 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 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为便于基层读者掌握“癌痛治疗”方法, 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治疗原则

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有效应用止痛治疗手段, 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 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 降低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 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癌症疼痛的病因进行治疗。癌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并发症等。针对癌症患者给予抗癌治疗, 如手术、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

二、药物止痛治疗

1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 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

1.1口服给药

口服为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对不宜口服患者可用其他给药途径, 如吗啡皮下注射、患者自控镇痛, 较方便的方法有透皮贴剂等。

1.2按阶梯用药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 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 (1) 轻度疼痛: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2) 中度疼痛:选用弱阿片类药物, 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3) 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 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 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 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轻度和中度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

1.3按时用药

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目前, 控缓释药物临床使用日益广泛, 强调以控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 在滴定和出现爆发痛时, 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1.4个体化给药

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使用阿片类药物时, 由于个体差异, 阿片类药物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 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 使用足够剂量药物, 使疼痛得到缓解。同时, 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 考虑联合用药可能。

1.5注意具体细节

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加强监护, 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 注意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 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应当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程度、性质、正在接受的治疗、伴随疾病等情况, 合理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药物, 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给药频率, 防治不良反应, 以期获得最佳止痛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2.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它是癌痛治疗的基本药物,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相似的作用机制, 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 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 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常用于癌痛治疗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损伤等。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与用药剂量及使用持续时间相关。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日限制剂量为:布洛芬2400mg/d, 对乙酰氨基酚2000mg/d, 塞来昔布400mg/d。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 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 但药物毒性反应将明显增加。因此, 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或日用剂量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时, 应考虑更换为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 则只增加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

2.2阿片类药物

它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 临床上常用于癌痛治疗的短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即释片, 长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对于慢性癌痛治疗, 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长期用药阿片类止痛药时, 首选口服给药途径, 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 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 必要时可自控镇痛给药。

2.2.1初始剂量滴定

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需要逐渐调整剂量, 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 称为剂量滴定。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 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 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 每4小时1次;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 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 (见表1) , 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第一天治疗结束后, 计算第二天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第二天治疗时, 将计算所得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 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 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3分。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不良反应, 疼痛强度<4, 应该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25%, 并重新评价病情。

对于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 推荐初始用药选择短效制剂, 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 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 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对于已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患者, 根据疼痛强度按表1要求进行滴定。

对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 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控释剂作为背景给药, 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 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

2.2.2维持用药

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期间, 应当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 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 立即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 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解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次数大于3次时, 应当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 可参照换算系数表 (见表2) 。换用另一种阿片类药时, 仍然需要仔细观察病情, 并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

如需减少或停用阿片类药物, 则采用逐渐减量法, 即先减量30%, 两天后再减少25%, 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30mg口服吗啡的药量, 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

2.2.3不良反应防治

阿片类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头晕、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呼吸抑制等。除便秘外,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应把预防和处理阿片类止痛药不良反应作为止痛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恶心、呕吐、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 大多出现在既往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患者的用药最初几天。初用阿片类药物的数天内, 可考虑同时给予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等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 如无恶心症状, 则可停用止吐药。便秘症状通常会持续发生于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全过程, 多数患者需要使用缓泻剂防治便秘。出现过度镇静、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应, 需要减少阿片类药物用药剂量。用药过程中, 应当注意肾功能不全、高血钙症、代谢异常、合用精神类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2.3辅助用药

辅助镇痛药物包括:抗惊厥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皮质激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NMDA) 拮抗剂和局部麻醉药。辅助药物能够增强阿片类药物止痛效果, 或产生直接镇痛作用。辅助镇痛药常用于辅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骨痛、内脏痛。辅助用药的种类选择及剂量调整, 需要个体化对待。常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辅助药物主要有:

2.3.1抗惊厥类药物

用于神经损伤所致的撕裂痛、放电样疼痛及烧灼痛, 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加巴喷丁100~300mg口服, 每日1次, 逐步增量至300~600mg, 每日3次, 最大剂量为3600mg/d;普瑞巴林75~150mg, 每日2~3次, 最大剂量6 0 0 m g/d。

2.3.2三环类抗抑郁药

用于中枢性或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麻木样痛、灼痛, 该类药物也可以改善心情和睡眠, 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阿米替林12.5~25.0mg口服, 每晚1次, 逐步增至最佳治疗剂量。

药物止痛治疗期间, 应当在病历中记录疼痛评分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确保患者癌痛安全、有效、持续缓解。

三、非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介入治疗、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物理治疗、认知-行为训练、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等。适当应用非药物疗法, 可作为药物止痛治疗的有益补充, 与止痛药物治疗联用, 可增加止痛治疗的效果。

篇4:癫痫经规范诊疗多可控制

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癫痫的患病率为7‰,目前我国大约有超过900万癫痫患者,其中约20%、近200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很多人对癫痫的认识是片面的,特别是在过去,人们会把癫痫病与疯癫联系起来,其实癫痫病就是脑细胞突然大量放电造成的一种疾病。之所以有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是大家不了解病因,这个病发作起来比较厉害,治疗又比较困难,且有一部分与遗传有关,所以人们会觉得得了这个病是不光彩的事。

由于癫痫病因复杂,症状多样,治疗相对困难,加上科学知识不够普及、农村边远地区缺少专科医生和各种民间误传与道听途说,所以,目前我国癫痫患者中有大约2/3的人得不到及时、正规的治疗。一些人认为癫痫病是不治之症。其实这是误解,70%~80%的病人通过正规的治疗完全可以控制不发作,其中至少一半病人最终可以停药;虽然还有10%~20%很难治,但由于这几年对癫痫病的研究和药物的开发进展都比较快,为这部分难治性癫痫病人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癫痫病应该说大部分比较典型的容易发现,但有些特殊类型的不好发现。因为它放电的部位不同,会有多种症状。有的病人只是感觉异常,这就很难发现。比如有的病人容易愣神,吃饭时经常掉筷子,这种时候就要警惕癫痫病了。这个病应该说是不分种族、城乡的,男女也没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两头”发病率高:十几岁以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比如脑炎、脑膜炎)造成的癫痫多。老年以后由脑血管疾病、脑瘤和老年神经变性疾病造成的癫痫多。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规范诊疗呢?①得了癫痫,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神经科就医,有癫痫门诊更好。②2007年,中华医学会发布了《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临床医生应根据诊疗指南进行治疗,强调准确分型诊断、选用适当抗癫痫药物、个性化治疗。③病人要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随意停药、换药,不能有病乱投医。④应坚持治疗。若遵医嘱服药两年以上仍控制不了病情,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考虑其它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等。⑤病人要克服“病耻感”,以科学态度对待疾病。当今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疾病分型,选用合适的药物,或联合用药。目前,我国不但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开浦兰等一些新一代抗癫痫药也已经上市,并且对一些新药进行了几个较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了在我国人群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服药两年以上仍不能控制的,应进行外科手术评估;有明确病灶的也可以直接选择手术治疗。

(摘自《大众健康》)中药治疗癫痫有优势 同西药比较,中药治疗癫痫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首先,中药治疗癫痫体现了整体治疗的优势。中药从组方来说,考虑得比较全面,在治疗思想上,考虑到了祛邪与扶正的有机结合。在治法上,追求标本兼治,阴阳平衡。在减轻发作症状、控制发作的同时,兼顾培元固本,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这样,就比西药单方面控制发作的做法要好些。中药不仅作用于脑神经,而且兼顾脏腑,更有利于协同消除病因,阻止脏腑病变传导进入大脑,加重病情。第二,中药在缓解期的治疗上有明显优势。西药在缓解治疗阶段,多考虑的是用药剂量的变化;中药则不同,在发作基本控制后,或者在病情明显减轻时,中药的调理、补益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它能使患者在不中断治疗的前提下,尽快恢复体能,增加抗病能力。第三,中药毒副作用小。在癫痫治疗中,西药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毒副作用较大。控制发作,西药有它的优势,但过强的抑制作用会使大脑神经功能受到影响,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有时病情不见减轻,发作还未得到控制,毒副作用却表现出来了。另外,常服用抗癫痫西药,容易导致药物适应,要想保持一定的疗效,控制发作,就得增加剂量,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一方面,采用中药治疗,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篇5:放射诊疗设备操作规范

一、开机前巡查机房、控制室、电源等,做好准备工作;开启通风设备,保持机房内良好的通风。

二、正确佩带个人剂量计。

三、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做好登记。

四、选择适宜工作条件实施投照。透视时,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使用“高电压、低电流、厚滤过、小照射野、间歇式曝光”进行操作;在摄影时,根据不同的管电压更换附加铝过滤板,将照射野限制在实际需要的范围内,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内进行曝光。

五、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如确需陪伴,均应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六、根据放射影像专业知识及有关标准,做出临床诊断,出具诊断结果报告单。

七、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放射诊断设备异常情况或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在查明原因,设备恢复正常后方可重新工作,并将故障和维修情况登记备查。

放射医、技师岗位职责

一、放射医、技师应熟悉并遵守国家有关放射诊疗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自身及有关人群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二、爱护放射诊疗设备,进行经常性保养,及时调整机房温、湿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各种仪器设备及附属用品使用完毕后必须归还原位。

三、放射医、技师应熟悉放射诊疗设备的性能及各部件的使用方法,业务技能熟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擅自更改设备的性能参数,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四、进行放射诊疗操作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扫描前仔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情及检查要求,合理选择胶片大小及投照条件,查对号码姓名,检查完后详细填写各有关项目,特检需记载造影剂名称,用量、反应及处理过程。

五、增强防护意识,开展放射诊疗工作时,尽量使用小照射野,对换者敏感部位进行必要的防护。

六、对病人热情耐心,检查中随时注意病人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停止检查并及时处理;对陪护人员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和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七、爱护设备及室内设施,及时整理机房,清洁设备,保持室内整洁,下班前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保证制度

一、落实责任制,由放射科负责人负责放射诊断质量控制工作。二、放射科医、技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三、放射诊断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不购置、接受、使用、转让和出租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断设备。

四、按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每年对放射诊断设备进行状态检测,定期进行设备校正、维护保养,并进行记录。

五、建立完整详细的质量控制记录。记录包括放射诊断设备校正、维护保养,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洗片机专用水槽的质量等。

六、熟悉X射线诊断设备和X胶片的性能特点,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X胶片。根据体厚选择适宜的投照条件。

七、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认真钻研业务,及时分析解决问题,积累工作经验,确保影像质量。力求做到图像清晰,层次丰富,无遗漏,无人为伪影。

八、注意控制投照剂量,在确保得到稳定的高质量影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X射线的投照量。

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一、加强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成立放射防护领导小组或配备专(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制定放射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二、从事放射诊断工作,必须向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许可,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相关诊断工作,并按规定定时限申请校验。

三、每年对放射诊断工作场所,设备性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及状态检测,保证放射诊疗设备和放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四、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对临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尽量以胸部X-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五、放射诊疗机房入口处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进行射线检查必须关好防护门、窗,并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如确需陪护,必须向陪护人员提供防护用品。

六、放射工作人员应当按规定接受职业健康检查,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定期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可上岗。

篇6:医务人员临床诊疗规范

医务人员临床诊疗规范

一、门诊医师

1、执行一人一诊制度(一位医师一次诊疗一位患者),旁边可有一位家属陪伴。

2、问诊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耐心。

3、查体时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患者痛苦。检查完毕帮助患者整理好衣服、下床。

4、男性医务人员为女性患者进行检查时,注意保护隐私,有护士或家属陪伴。

5、详细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病情及诊断,并给予相关的健康教育和预防指导。

6、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和门诊日志,为患者再次就诊提供方便。

7、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患者有关的流行病学史,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患者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8、开具处方或检查单时向患者讲明原因和必要性,并详细告知药物用法、用量和检查的注意事项,有不宜向患者告知的情况须向家属讲明。

9、向患者介绍交费取药的流程、辅助检查科室的详细位置,如患者需要复诊,告知下次就诊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10、落实门诊患者医学检验项目、医学影像、病理检查结果互认制度(经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确认,需重新做的检查除外),避免不合理的重复检查。

11、凡需要住院诊疗的患者,向其介绍现有病情和住院的必要性,并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二、急诊医师

1、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

2、接诊医师协同出诊医师安排好患者,出诊医护人员详细向接诊医师介绍病情、出诊后处理和目前病情。

3、接诊医师迅速安排进一步检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诊断、实施救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书写医疗文书,时间具体到分钟。

5、凡进行特殊检查,需向患者或家属讲明原因和必要性,有医务人员陪同。

6、告知患者或家属诊断和治疗方法,争取患者或家属的配合。

7、诊断不明或出现重大抢救事件时及时报告医院医务科,由医务部门组织急会诊及抢救,并向家属告知可能发生的病情转归。

8、患者因病情需要在急诊科观察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书写急诊观察病历,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和处理经过,认真做好交接班。

9、患者需住院治疗,在病情许可时,医护人员护送转入相关科室住院治疗。

三、病区医师

1、患者入院后30分钟内有医师接诊,急症患者须立即接诊。

2、向患者介绍本人的姓名、职称和对患者住院期间应履行的职责,同时向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及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并告知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或需要帮助及时呼叫值班人员。

3、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询问病史、查体和进行辅助检查的必要性,取得患者或家属配合。

4、认真进行各项体格检查,针对性进行专科检查。

5、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病危患者于入院后2小时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6、首次医患沟通告知患者或家属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下一步治疗计划,以及初步估计本次住院可能发生的费用。听取患者及家属对诊治过程及住院后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尊重患者及家属的选择权。

7、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

8、危重患者每日至少书写1次病程记录,病情发生变化及时记录。

9、患者病危需抢救的,应及时向患者家属告知病危情况。

10、抢救危重患者时,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11、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12、诊断明确需要手术治疗时,认真进行术前讨论,严格按照手术分级选择医师;术前履行详尽的告知义务,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名后方可手术。

13、制定手术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有详细的应对措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14、手术结束后及时完成术后记录,手术记录于术后24小时内完成。手术后三日内,每日书写病程记录1次。

15、经治医师给患者实行输血治疗前,要向患者或其家属告之输血的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16、需要转科治疗的患者,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后方可办理转科手续,转出、转入记录分别由转出、转入科室书写,转入记录在患者转入后24小时内完成。

17、住院期间每住满30天需书写一次阶段小结。

18、如患者死亡,在死亡后一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书写讨论记录。

19、患者出院时,须详细交待注意事项,包括确定的诊断、治疗的效果、出院后用药和注意事项以及复诊的时间等。

四、感染性疾病科医师

1、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2、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患者提供口罩。及时筛查传染病患者,正确诊疗和转诊传染病患者。

3、每诊疗一位患者和接触传染物品后,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4、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的时限和内容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的同时,配合护士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6、对就诊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五、医师查房和会诊

1、严格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主治医师查房,72小时内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查房。

2、住院患者每日查房一次,每三天有上级医师查房,每周有主 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查房。

3、上级医师查房需记录明确的诊断、进一步的检查和患者病情变化及转归、下一步治疗方案、特殊注意事项。

4、诊断明确时告知患者或家属(包括疾病的预后和风险),有不宜向患者告知的情况,须向家属讲明。病危抢救患者,须及时向患者家属告知。

5、发现非本科或非本专业的疾病需要进一步诊治时,经治医师须邀请相关科室或专业的医师会诊。

6、会诊医师在接到会诊请求后24小时内诊察患者,书写会诊意见;经治医师根据会诊意见调整诊治方案,必要时可请求转科诊治。

7、一周内未确定诊断、疗效不佳或多种疾病并存时,由经治医师提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安排主持科内或院内疑难病例讨论,亦可邀请上级医院的医师进行指导。

8、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后24小时内书写讨论记录,并在下次病例讨论时将执行情况报告参加会诊讨论的医师。

六、医师诊疗操作

1、进行穿刺或有创操作前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风险告知(包括穿刺或操作的必要性以及并发症,患者身体状况对穿刺或操作的影响),充分取得理解和同意,医患双方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确认后方可进行操作。

2、穿刺或操作前,告知患者或家属相关注意事项,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按规范要求进行穿刺或有创操作,注意穿刺或操作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置,必要时终止穿刺或操作。

4、穿刺或操作后告知患者或家属相关注意事项,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访视。

5、详细、完整地做好诊疗操作记录(包括穿刺操作步骤、重要数据和穿刺或操作期间出现的特殊情况)。

七、麻醉医师

1、负责手术患者的麻醉和全院急救及治疗性气管内插管工作。

2、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会诊。会诊时向患者或家属介绍本人的身份。

3、询问病史,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查体及辅助检查。凡需补充进行的特殊检查,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原因和必要性。

4、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麻醉存在的风险,签署麻醉协议书。

5、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尊重患者及家属的选择权。

6、制定麻醉方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有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7、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术前用药,并开具医嘱。

8、及时完成院内会诊工作。对特殊病例,需将会诊意见书写于病程记录上。

9、凡危重患者,要与手术医生沟通,制定合理的手术和麻醉方案。

10、术中坚守工作岗位,仔细观察病情,维护患者生命。术中根据患者病情,随时调整麻醉方案及各类药物的应用。

11、术中患者病情发生突然变化,要与手术医生及时沟通,协商处理方案。

12、认真、详实、规范书写麻醉记录单。

13、术毕,与手术医生、护士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做好床旁 交班工作,并向家属交待注意事项。

14、术后三日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异常情况应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并根据情况予以处理。

15、严格按照院内会诊制度完成院内会诊工作。

16、手术室外的技术操作(颈内静脉置管、治疗性气管内插管等),要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协议书。

医技人员规范服务守则

一、药剂岗位

1、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方可从事处方调剂工作。具有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药士从事处方调配工作。二级以上医院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中药饮片处方调剂后的复核工作。

高年资药师在用药咨询台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并做好咨询记录。

2、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认真审核处方并确认处方合法性、处方规格的正确性以及处方书写的完整性。经确认上述内容符合要求,并审核医师所开处方的签名或专用签章与留样一致时,方可调配处方并发药。

3、处方经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予以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4、按处方准确调配药品,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调配时禁 止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5、热情接待患者,核对处方与患者姓名以及药品种类、数量及费用清单。

6、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处方用法,向患者进行用药交代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7、药师完成处方调剂后,在处方上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按年月日逐日编制顺序号。

8、处方调配、审核、核对、发药岗位不得少于两人操作,特殊情况单人值班时,应按两人调剂岗位的程序操作,并实行单人双签名。

9、认真执行处方点评制度,点评医师处方并填写处方评价表。

10、妥善保存处方。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2年,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3年。处方保存期满后,报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登记备案,方可销毁。

11、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规格对其消耗量进行专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发药日期、患者姓名、用药数量。专册保存期限为3年。

12、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或贴剂的,发药时告知患者保存空安瓿或已使用贴剂。再次调配时,将患者原批号的空安瓿或用过的贴剂交回,并记录收回的空安瓿或废贴数量。

二、检验岗位

1、认真执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2、认真查对检验项目是否填写清楚、齐全,检验单须有医师签名。

3、抽血或收取标本时须认真核对患者姓名,避免发生错误。

4、接收标本时,检查标本是否符合送检目的与要求,如有不符,须向患者详细说明收集方法,再次采集标本。

5、抽血检查时做好抽血前的准备工作,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抽血完毕嘱咐患者按压穿刺处3~5分钟后,将按压后棉签掷入黄色医疗废物袋。

6、送检合格的标本,告知患者检验结果发放时间和领取地点。

7、急症患者须在检验单左上角加注“急”字,立即检验,及时报告。

8、检验结果与诊断有较大出入或有其它疑问时,须主动复核,并与送检医师及时沟通。

9、根据检验结果,指导患者到相关科室进行咨询或治疗。

三、医学影像岗位

1、登记或分诊人员根据申请单检查内容对患者进行分诊,并引导至相应区域。

2、登记室对需要进行拍片、造影检查的患者进行登记,收集相关信息后,安排操作间或候诊间等候检查。每次安排一名患者接受检查。

3、主动协助患者进入检查室,帮助患者摆好相应检查体位。

4、技师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检查项目。

5、技师为患者讲明该项目检查的部位、用途、时间、程序,取得患者配合。

6、为患者佩戴必要的射线防护用品,并解释其必要性。劝导家属及陪护撤离放射区域,如家属执意陪同,为其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7、指导训练患者在检查时需做的配合(如:呼吸状态、闭气、吞咽等)。嘱其脱掉外衣者,要告知必要性。为女性患者更衣提供遮挡设施。

8、检查完毕,技师协助患者下床或离开检查室,并告知患者及家属领取检查结果的时间和地点。

9、技师按照操作规程及时、优质完成影像的处理工作,必要时可让患者在检查结束后在候诊区稍等片刻,待影像检查质量满意后告诉患者离开。

10、医师仔细阅片,结合临床及时准确地书写并出具检查报告单。凡属疑难病例需要患者加做或补做相关检查及需要进一步会诊者,须在一定时间内口头或书面告知患者或家属。

11、及时发放检查报告单,并解释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如有遗留问题,应做好交接,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

上一篇:师资部工作职责下一篇:医疗器械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