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反垄断制度

2024-09-04

公司反垄断制度(精选6篇)

篇1:公司反垄断制度

中国反垄断制度

一、反垄断法的概念和意义

反垄断法,顾名思义就是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垄断”一词在经济学上的涵义是“独占”,即一个企业在一个市场或者一个经济部门占百分之百的份额。反垄断法中的垄断比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范围要宽,包括各种限制竞争行为。因为企业的限制竞争行为可以导致市场垄断,反垄断法中的“垄断”一般是指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

谈到反垄断法的概念,首先有必要搞清楚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我国在1993年9月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反对经营者出于竞争的目的,违反市场交易中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通过假冒商标、虚假广告、商业贿赂、窃取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攫取他人的竞争优势。因此,这部法律首先保护受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善意经营者的利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价值理念是保护公平竞争。反垄断法则是从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出发,反对经营者商定价格、限制销售数量或者分割销售市场,目的是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者,保证消费者在市场上有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因此,反垄断法的价值理念是保护自由竞争,保障企业有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保障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提高社会福利。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作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两种法律制度,在功能上相辅相成,都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法律制度。但二者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反不正当竞争法关注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法则关注企业排除、限制或者扭曲竞争的行为,防止市场出现垄断的局面。由于两者存在这样的差异,很多国家采用民事程序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机构是普通法院,违法行为的后果一般是停止违法行为、损害赔偿以及个别情况下的刑事制裁。但各国执行反垄断法的任务则通常由国家建立的专门机构来承担,如德国联邦卡特尔局、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日本和韩国的公平交易委员会等。因而一些学者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私法,反垄断法是公法。

关于反垄断法的概念,还有必要说明一下反垄断法与竞争法的关系。竞争法有狭义和广义之称。前面谈到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它们都属于竞争法的范畴,这个“竞争法”就是广义的竞争法,即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竞争法”则仅是指反垄断法。现在国际上经常召开关于竞争法和竞争政策的研讨会,欧美很多政府部门和大学设立有竞争法论坛,这里的“竞争法”也指反垄断法。

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美国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在德国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被认为是“经济法的核心”。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即市场经济就是国家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因为在这种制度下,生产商必须要把他们的产品带到市场上去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和评判,市场经济实际就是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今天的家电市场,哪一样产品不是价廉物美!我们在90年代初需要花上万元购买一部手机,现在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这里靠的是什么?是竞争。竞争迫使生产商不断向消费者降价让利,不断在产品的质量、数量以及花色品种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我国的家电行业今天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消费者今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可以说,竞争使消费者成为了“上帝”,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福利。

然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具备维护公平竞争的机制。恰恰相反,处于竞争中的企业为了减少竞争的压力和逃避风险,它们会想方设法谋求垄断地位。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不很成熟和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限制竞争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如企业联合限价、限产、分割销售市场,有些行业通过企业联合已经发展到少数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当前政企不分的情况尚未完全改变,政府方面仍存在一些行政性的限制竞争。这些情况表明,为了建立开放、竞争和统一的全国大市场,为了给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我国亟需建立一套体系完整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谈到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反垄断法与民商法的关系。制定反垄断法会不会影响合同自由原则和保护所有权制度?我们认为,合同自由原则和保护所有权制度确实很重要,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两项基本原则,但它们不是绝对的。比如当国内提供电信服务的企业只是一家时,当人们不得不面对这家企业的霸王条款时,合同自由就只是垄断者的自由。所以,市场经济国家在倡导合同自由的同时,还应倡导反垄断,保护竞争,目的就是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这也就是说,合同自由需要以市场存在竞争为前提条件。同样,市场经济对所有权的保护也不是绝对的。美国历史上曾拆散过很多大垄断企业,如1982年对电信垄断企业AT&T的判决中,强迫该企业向竞争者开放电信网络,这实际也是对私人所有权的限制。因此,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即合同自由、保护所有权和竞争自由,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由此可以说明,竞争法所保护的竞争不仅是国家配置资源的手段,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属性。

二、世界各国反垄断立法的主要内容

美国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立法。1914年,美国还颁布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三部法律构成美国反托拉斯法的主体。与传统的政府干预的不同之处是,反托拉斯法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它不是限制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的自由,而是通过阻止市场势力和反对不正当的市场行为,维护和扩大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的自由权利,排除进入市场的障碍。因此,反托拉斯法在美国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

第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美国的影响,其他很多国家也纷纷颁布了反垄断法。如日本在1947年颁布的《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英国在1948年颁布的《垄断和限制行为调查和管制法》,德国在1957年颁布的《反对限制竞争法》是德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贯彻竞争政策的基本法律依据。欧共体竞争法主要指《欧共体条约》第81条至第87条,它们在建立欧洲大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反垄断、民营化和减少行政干预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主流。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注重反垄断立法,强化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如欧共体于1989年颁布了《企业合并控制条例》,韩国作为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和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也在1980年颁布了《垄断管制和公平交易法》,而且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制转型国家也开始注重竞争政策和反垄断立法。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中欧和东欧国家,纷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颁布了反垄断法。世界各国尽管因国情不同,它们的反垄断立法以及司法实践存在着差异,但因为反垄断法基于的经济学原理是相同的,这些法律在内容上就存在着很大的趋同性。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原理是,如果一个企业在市场上占据过大的份额,它势必就会抬高产品价格;而且为了维护垄断高价,它势必会相应减少对市场的供给。出于这样的经济学原理,为了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各国反垄断法的实体法一般都有以下内容:

(1)禁止垄断协议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之性质》一书曾指出:“同一行业的人们很少聚集在一起,甚至也不会一道进行娱乐和消遣;但他们一旦聚集在一起,他们交谈的内容便是商讨如何对付消费者,或者以某些提价的花招为结局。”亚当?斯密所指的行为就是经营者之间的共谋行为,这种行为也被称为“卡特尔”。卡特尔除表现为竞争者之间口头或者书面达成的限制竞争协议,还表现为企业集团或者行业协会发布的限制竞争性的决议,或者竞争者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协调性活动。

因为固定价格、限制数量、分割销售市场和串通招投标的活动对市场竞争的损害非常明显,各国反垄断法一般把这些类型的垄断协议称为“核心卡特尔”,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即不管这种卡特尔是在什么情况下订立的,也不管当事人出于什么目的,它们一概被视为违法。美国在这方面有很多案例,如英国克里斯蒂(Christie)拍卖行因和美国苏斯比(Sotheby)拍卖行在1995年3月商定拍卖品的佣金价格,被美国司法部指控违反了反托拉斯法, 两个拍卖行于2001年9月被迫同意各自支付受害人2.56亿美元的民事损害赔偿。此外,苏斯比拍卖行因与美国政府合作的态度不好,还被判决支付5年共计2.25亿美元的刑事罚金,拍卖行的董事长被判处1年零1天的监禁(后因认罪态度较好,减刑为54天)。为了严厉打击核心卡特尔,美国在2004年颁布了《提高和改革反托拉斯刑事制裁法》,对公司的最高罚金从过去1000万美元提高到1亿美元,对自然人的最高罚金从35万美元提高到1000万美元,还将自然人的刑事监禁最高期限从3年提高到10年。

实践中,除了核心卡特尔,竞争者之间也常常出于协调产品的规格、型号或者为实现生产合理化、专业化,而不是为了就价格、产量、市场划分等,所订立限制竞争的协议。由于这些类型的协议有利于推动企业间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或者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它们一般被认为是合法的,适用“合理原则”。

(2)控制企业合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并购是随时随地发生的,而且绝大多数的并购对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特别在企业规模普遍过小的情况下,企业合并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方面的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力。然而,如果企业合并规模过大,特别当合并导致市场独占和垄断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优势就会与社会公共利益不协调。例如,当一个大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市场上占据了支配地位,它就会利用自己的市场势力降低这种原材料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企业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但这种降低成本是以提高卖方负担为代价,即是一种不公平的剥夺。为了使消费者有选择产品或者服务的机会,为了使企业能够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反垄断法需要控制企业合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反垄断国际大案都与企业并购有关。例如,欧共体委员会曾在1997年力图阻止美国波音公司和美国麦道公司的合并,并在2001年成功地阻止了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和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合并。这些案件同时也说明,反垄断法不仅管制本国市场上的企业合并,而且可对发生在国外市场但对本国市场竞争具有不利影响的企业合并行使管辖权。

(3)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市场支配地位反映一个企业与市场竞争的关系,即拥有这种地位的企业可以不受竞争的制约,不必考虑竞争者或交易对手就可以自由定价或自由做出其他经营决策。反垄断法一般只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而不禁止市场支配地位本身,这是因为市场支配地位的产生一般并不违法。例如,通过政府授权向社会提供电力、电信、铁路、邮政、自来水等各种服务的公用事业企业,基本都占有市场支配地位。有些市场支配地位是由于企业的创新和远见卓识而取得的,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就是凭借知识产权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大牌企业,在世界软件市场上占据了支配地位。各国法律一般都鼓励企业的创新与发明,因此反垄断法不会谴责企业因自身的效益而取得的市场支配地位。

然而,由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只是有限度地受到了竞争的制约,或者根本不受竞争的制约,它们即便以合法方式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仍有可能会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如通过不合理的涨价损害消费者利益,或者通过掠夺性定价、价格歧视、拒绝交易、搭售等行为排挤竞争对手。近年来这方面举世瞩目的案件是微软公司案。经过5年多的调查取证,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3月的一个通告中认定微软公司违反了欧共体条约第82条。作为惩罚性措施,欧盟委员会对微软处以4.97亿欧元的罚款。此外,针对微软公司阻止竞争产品与其“视窗”相兼容的违法行为,欧盟委员会勒令微软公司与其竞争者 “共享秘密编程资料”,并且必须向个人电脑生产商提供没有捆绑媒体播放软件的“视窗”版本。微软案说明,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虽然原则上可与其他企业一样参与经济交往,但如果它们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那就是滥用交易自由或者合同自由原则,应当予以禁止。

(4)反对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它们不属于政府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而进行的正常经济管理,也不属于政府为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而采取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和社会政策。因此,认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滥用权力,其依据是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如果国家的法律或政策明确规定禁止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从事某种限制竞争行为,而政府或其所属机构违背规定采取了这种行为,这就构成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反垄断法的任务是维护市场自由和公平竞争的秩序,因此,如果政府的一项行政行为明显导致对市场参与者的不公平待遇,或者是对某些企业、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的歧视,一般应被认定为是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

三、我国反垄断立法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开始重视反垄断立法。198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提出了反对垄断的任务,指出“在经济生活中,除国家指定由有关部门和单位专门经营的产品外,其余的不得进行垄断,搞独家经营。”

我国现行反垄断的法律规定主要见于1997年颁布的《价格法》和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第14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第7条又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此外,原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局等部门在2003年3月联合发布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如果出现经济过度集中,可能导致排除或限制竞争的情况时,应向政府有关部门申报。

我国尽管已经有了一些反垄断的法律规定,国家有关部门也取得了一些执法经验,但考虑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考虑到我国经济生活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的必要性,特别是考虑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和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反垄断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比较复杂,这里仅就我国反垄断立法中特别应当考虑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建立系统和全面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前面已经谈到,反垄断法至少应规定三方面内容: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企业合并,它们被称为反垄断实体法的三大支柱。但我国现行法在这三个方面都缺乏完善的规定。我国当前的反垄断立法就不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修补,而是要制定一部系统和全面的反垄断法,即这部法律不仅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而且规定控制企业合并。

这里谈谈为什么要将控制企业合并纳入反垄断法的问题。我们认为,控制企业合并是预防垄断的有效措施,其目的不是限制企业的绝对规模,而是为了在各经济部门中保持一定数量的竞争者。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应当鼓励企业集中,作大做强,但这是不是就不需要反垄断?事实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已经证明,只有竞争才能激励企业革新技术,降低成本。美国、德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经证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密切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在国内市场经受过竞争考验的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即使有些产品依靠国家补贴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后劲不足,且这些产品的出口可能会遭致国外的反补贴诉讼。因此,要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说,国家应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竞争政策,其中包括控制企业合并。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会通过企业并购或组建合营企业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如果我国在这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那些拥有高科技和雄厚资金的跨国公司就很容易在我国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并进而会滥用它们的市场势力。因此,我国反垄断法应当适度地控制企业合并。

我国在建立系统全面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中,除了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外,还应解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行政性限制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有些地方政府为阻止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发布地方封锁文件,要求老百姓喝“爱乡酒”,或者对外地生产的轿车加收不合理的牌照费,等等。其结果就是,随意损害消费者和相关企业的利益,使整个社会付出过高的代价。实践证明,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有些是出于个别企业的利益,有些是出于地方利益,有些则与个别官员的腐败相关。不管出于任何目的,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偏向个别企业,排斥其他企业,或者偏向个别地区,排斥其他地区,即对市场条件下本来有着平等地位的市场主体实施不平等的待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后果是扭曲竞争,妨碍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的大市场,“优”不能胜,“劣”不能汰,社会资源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配置。

(二)反垄断法应贯彻普遍适用的原则

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被视为“经济宪法”,因此原则上应适用于国家所有的竞争性经济部门和领域。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各国在电信、能源、交通、邮政等公用事业领域实施“放松管制”的经济政策,这些行业也被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一般不再适用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规定。如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在其1998的第6次修订中取消了过去对能源经济的豁免;日本反垄断法在其1997年的修订中,取消了过去第21条中规定的对铁路、电力、煤气以及其他性质上属于自然垄断行业的豁免。

我国反垄断法是否对所谓自然垄断或国家垄断的行业或者部门给予豁免,这应当取决于我国的国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电信、邮政、铁路等行业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例如在电信业,国务院在1999年2月通过了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将原来的中国电信总局一分为四,这实际就形成了中国电信业的竞争局面。国务院2000年发布的《电信条例》,明确提出电信监督管理遵循政企分开、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国务院在2005年2月还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如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这即是说,国家将对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随着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我国也已经在银行、保险等很多行业引入了外国资本。随着入世,我国将会在这些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反垄断法就应当适用于过去被视为自然垄断或者国家垄断的绝大多数行业,而不是对它们给予特殊待遇或者豁免。这种做法不仅适应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放松管制”的国际潮流,而且也适应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符合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方向。

反垄断法尽管普遍适用于各个行业和部门,但出于国家其他经济政策以及社会政策的考虑,反垄断法有必要对某些限制竞争行为给予豁免。如前面提及到的,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反垄断法可以豁免中小企业订立的卡特尔,如中小企业间的联合采购或者联合销售等。此外,反垄断法也不可能全面适用于国家出于某种政策而授权垄断经营的行业或者企业,例如烟草业等。此外,它也不适用于工会及劳工联合体关于工资及雇佣条件的协议,因为工会成员或者劳工在性质上不是经营者,他们的行为不是企业的行为。

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还涉及到反垄断法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很重要。如果国家不能通过法律赋予知识产权所有人某些排他性的权利,社会上就会出现对他人创造性成果的随意侵占,就会出现搭便车,就会出现不劳而获。这样的社会不仅是无序的,而且因为创新活动不能得到补偿,人们就不会去进行创新,不会对创新进行投资,其结果就是社会得不到发展,最终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然而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与一般的财产权一样,具有限制竞争的影响,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反垄断法的制约。这即是说,知识产权所有人尽管有权通过其发明创造或者知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甚至垄断地位;但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为了保护竞争,反垄断法不允许知识产权所有人因其合法的垄断地位而妨碍、限制或者歪曲市场的有效竞争。国际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案例,如上面提及的微软公司案。实际上,在人们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因为知识产权往往是企业取得市场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件往往与知识产权相关。

与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相比,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一个技术进口国。我们虽然一方面应当保护权利人合法行使知识产权的活动,另一方面不应当容忍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因此,我国的反垄断法应适用于知识产权,即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行为可被视为违反我国反垄断法的行为。由于知识产权问题比较复杂,反垄断法作为一个基本法律,对此只能作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在反垄断法颁布之后,我们有必要就知识产权领域的限制竞争问题作出细则性的规定,或者像美国、日本、欧盟一样,在这方面发布一个指南。

(三)建立运行高效的执法机关

反垄断法的实施必须有运行高效的执法机构,否则这部法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大多数国家(包括地区)都有一个统一的专门执行反垄断法的行政机关,如欧共体委员会、德国联邦卡特尔局、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等。这些机关都是准司法机构,因为它们的组织方式同法院一样,而且有自己专门的程序和作出裁决的机构。虽然这些机构的组织方式不同,例如德国联邦卡特尔下属于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动部,日本和韩国的公平交易委员会是独立的中央机构,但它们都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反垄断机构的独立性对反垄断法的效力至关重要。因为在其他行政机构可以随意推翻或者修改反垄断裁决的情况下,反垄断法就完全没有效力。当然,如果当事人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裁决不服,可以得到司法救济。

由于历史原因,美国有两个并行执行反托拉斯法的行政机构,一个是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另一个是联邦贸易委员会。两个行政执法机构免不了产生磨擦,降低效率,加大执法成本;另一方面,美国是判例法国家,法官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创造法律的功能,因而在执行反托拉斯法的过程中,不是美国司法部或者联邦贸易委员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是联邦法院的判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反垄断法机构如何设置,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出发,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四)反垄断立法既要借鉴国际普遍认可的规则,也要符合国情

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制度,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我国应当认真学习这些经验。特别是对一些世界各国反垄断法普遍接受的原则,我国制定反垄断法时应认真地予以借鉴。例如,各国反垄断法对核心卡特尔普遍适用“本身违法”的原则,我国反垄断法也应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基础设施理论”是美国和欧洲反垄断判例法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原理,在分析和解决电信、电力等一些与网络或者其他基础设施相关的反垄断案件中特别重要,我国反垄断法也应当引入这个理论。否则,我们就没有法律依据解决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某些限制竞争问题,如在电信、电力等部门中出现的拒绝互联互通问题,而互联互通则是这些行业开放市场的根本途径。

制定反垄断法的目的是维护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因此这个立法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出于经济全球化的考虑,我国反垄断法应具有域外适用的效力。这即是说,某些国际卡特尔或者大跨国公司的并购如果对我国市场的竞争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我国反垄断法对之应行使管辖权。此外,反垄断法还必须在程序方面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包括立案、调查、听证、裁决以及对当事人的法律救济,这一方面可以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是保证法律的公正和透明的前提条件。

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反垄断立法迄今已进行了十多年。鉴于反垄断法对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我们有关部门应抓紧时间,尽快制定和颁布这部法律。反垄断法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一个基本法律制度,它在我国的颁布将标志我国已经全面建立了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并对促进和推动世界各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起到积极的影响。

(2005.10.29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晓晔)

篇2:公司反垄断制度

第一节概述

一、垄断的概念

法律上的垄断概念,是指经营者以独占、通过合谋性协议或有组织的联合行动等方式,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操纵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行为。

二、反垄断法的概念

是指在维护公平竞争、制止垄断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一)调整对象

主要是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此外,反垄断法结合我国实际,将具有行政垄断性质的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也纳入了其调整范围。

(二)调整范围

反垄断法有两方面排除适用:

1、经营者依照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

2、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

第二节垄断行为

一、垄断协议

(一)定义

(二)垄断协议的主要表现形式

1、横向垄断

2、纵向垄断

(三)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的规制

1、对横向垄断协议,主要的禁止情形有:

(1)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3)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4)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5)联合抵制交易。

2、对纵向垄断协议,主要的禁止情形有:

(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此外,《反垄断法》还有对行业协会行为的规制,专门规定了“行政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本章禁止的垄断行为”。

3、豁免

(1)为改进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的;

(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

(3)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

(4)为实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5)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

(6)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了。

其中,(1)—(5)项要取得豁免,经营者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是指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凭借这种市场优势排除竞争或对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不公平交易的竞争行为。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和认定

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主要依据下列因素:

(1)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2)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

(3)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4)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5)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经营者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还可以依据下列情形推定:

(1)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的;

(2)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2/3的;

(3)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3/4的。

在(2)、(3)项情形中,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1/10的,不应当推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

(二)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制

1、垄断价格

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2、掠夺性定价

3、拒绝交易

4、强制交易

5、搭售或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

6、差别待遇

7、其他

三、经营者集中

(一)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以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形成的企业间资产、营业和人员的整合。

(二)经营者集中的形式

1、经营者合并

2、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三)经营者集中的申报和审查

经营者集中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提出申报,并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初步审查和进一步审查。经过审查,会产生两种决定:一是禁止集中;二是不予禁止。

四、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一)概念

是指拥有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以及其他依法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二)表现形式

1、强制交易

2、地区封锁

3、强制经营者实施危害竞争的垄断行为

4、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

五、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

(1)阻碍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实施的审查和调查,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

篇3:浅议反垄断制度

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经济形式,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 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作为竞争机制自发作用的必然结果, 经济力量日趋集中导致垄断, 因此, 垄断是竞争的伴生物, 也是竞争的对立物, 它反过来排斥和限制竞争, 妨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使经济无效益或低效益运行。早在1890年, 美国俄亥俄州参议员谢尔曼就指出:“我们受不了专制政治的国王, 也不能允许控制生产、运输、销售生活必需品的国王。”在他的倡议下, 美国国会通过了被后世称为反垄断法基石之作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将被视为美国社会繁荣之根本的竞争置于了法律的强大保护之下。目前, 制定和颁布反垄断法, 几乎已成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制度安排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不能不通过立法来促进竞争, 防止垄断, 这是市场经济本能的要求。

二、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

我国反垄断既反对经济垄断, 又反对行政垄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禁止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表现多样, 主要包括: (1) 地方贸易壁垒 (2) 部门贸易壁垒 (3) 政府限定交易。即政府和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 限定他人购买 (使用) 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 (服务、劳务) , 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4) 设立行政公司。即政府和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 设立在一定行业具有统制功能公司。

2. 禁止垄断协议。

禁止垄断协议是世界各国反垄断法的核心内容。简单地说, 这种协议是指企业间订立的能够导致限制或者排除竞争的协议。垄断协议的核心是共谋, 形式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以是口头的, 还包括限制竞争的协调性行为。

3. 禁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

滥用市场优势行为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的企业限制市场竞争, 应受反垄断法规制的不当行为。其形式包括:索取不合理的垄断高价、强迫交易或者搭售、歧视 (最严重的歧视行为是价格歧视) 等。

三、合法的垄断形式

垄断也有两面性, 正确理解合法的垄断形式, 不仅可以辨识出那些是垄断有存在的必要性, 而且可以更有利于规制违法的垄断。当今世界各国存在的合法垄断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 特定的合法垄断行业。 (1) 自然垄断行业。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实践, 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 如铁路、邮电、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往往投资成本高、设施布局大, 一旦已有经营者投入运营, 其他经营者就不愿意再投资搞重复建设, 使得先投资的经营者自然而然取得了垄断或支配地位, 这就被称为“自然垄断行业”。 (2) 银行业、保险业。根据世界各国的惯例, 银行业和保险业大多免受反垄断法的追究。 (3) 农业、林业、渔业。这些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适合过度竞争。 (4) 体育业。并非所有体育业都属于反垄断法的适用例外, 只是其中的某些运动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才受到反垄断法的豁免, 例如美国的棒球运动可以不受反垄断法的约束。

2. 特定的组织和人员的合法垄断 (行为和状态) 。 (1) 工会组织、消费者协会 (2) 自由职业 (3) 企业协同组织。

3. 知识产权的行使。早在1994年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决定起草“知识产权特许垄断准则”, 文件还设立了一个安全区, 只要在这个安全区内, 执行部门将不对由于知识产权特许协议所形成的贸易限制采取法律行动。同时, 为了防止知识产权人滥用法律权力, 美国司法部又列举了九项专利许可限制的情况, 认为它们属于“本身违法”。进而, 为了有效协调知识产权运用中的垄断行为与自由经济秩序的冲突, 西方国家还专门制定一系列保护性政策和措施, 例如欧盟竞争法在长期的实践中确立了合理运用知识产权的三大原则:“存在权与所有权相区别原则”、“权力耗尽原则”、“同源原则”。

4. 对外经济贸易领域。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 各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加强本国企业出口竞争力而进行的有关限制竞争行为 (垄断行为) 包括在合法垄断的适用例外内, 其目的是“一致对外”。美国1918年《韦伯波默林法》规定, 只要不是有意地人为地限制国内贸易和影响国内的价格或限制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出口,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不予制止。

四、结语

市场体制的核心是竞争, 竞争需要反垄断法的守护。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制必须适应新的形势, 在具体规则的设计上与时俱进、力臻完善, 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邱本: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5年第4期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投入”总课题组:农业保护:现状、依据和政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 1996年第1期

[3] (美) 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L·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 第635页

[4]参见日本禁止垄断法第24条

[5]陈晓波:美国反垄断法及其政策评述.江苏社会科学, 1996年第5期

[6]参见约翰·查理斯侯国云等译: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216~225页

[7]阮方民:欧盟竞争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83~290页

篇4:公司反垄断制度

[关键词] 竞争法WTO反垄断法

自GATT产生以来,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始终是多边贸易体制下制定贸易规则的重要内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提倡自由贸易的同时,也在不断出台保护性贸易措施。如美国先后制定了有针对性的4种“301条款”,美国对外贸易的主导思想是“free trade but fair trade”。WTO也将非歧视原则作为其基本原则加以贯彻。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这将会导致更多的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参与我国市场竞争。反垄断法必将成为我国法学界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至今还未制定反垄断法。作为竞争法组成部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在我国的现实规范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与WTO规则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应对WTO规则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体制的冲击与挑战,及时制定颁行反垄断法律制度是大势所趋。

一、WTO協议中有关竞争政策的历史发展

1.WTO竞争政策和竞争规则确立

国际竞争政策,最早出现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中(又称《哈瓦纳宪章》)。其第五章第46条规定,各国政府有义务“阻止私营或公共企业采取的影响贸易的商业行为,只有该行为限制了竞争及市场准入,或者扶持了垄断,对生产或贸易的扩大造成了损害”,如价格协议、限制产量、固定生产配额、瓜分市场等妨碍贸易的限制竞争行为,并要求通过透明、协商和调解的方式来控制限制性商业惯例的危害。这些显然都是竞争政策的规范。然而在当时,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关税壁垒,非关税措施的作用相当少,即在GATT最初的原始规范中还未考虑竞争政策。直到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后,WTO才将“竞争”的概念纳入各种协定之中。尽管如此,GATT和WTO的一些条款中已经包括竞争方面的条款。GATT/WTO的两条基本的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和国民待遇原则(nation treatment)便体现了公平竞争的要求。前者要求各成员国之间实施非歧视待遇,保证不同的成员国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后者要求在出口国和进口成员之间的非歧视待遇,保证出口国的产品和进口国的产品享有平等竞争机会。WTO的其他原则和制度也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如透明度原则(成员方必须公平实施有关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律及规章,以及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与另一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规则,其目的是使各成员方贸易惯例具透明度,防止成员方之间进行不公平的,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不相适应的贸易管理,从而造成歧视贸易和贸易壁垒)、反倾销与反补贴(GATT第6条)、关于国营公平所实行的歧视GATT第17条)、政府采购协议(旨在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促进公平竞争)等。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多项协议几乎都与竞争政策有关,直接体现竞争政策和对限制性商业惯例的规范。

2.WTO竞争政策和竞争规则的发展

WTO的前身GATT中的竞争法律规则将国家和政府作为最主要的法律主体,目的是消除政府行为在国际贸易领域对竞争的各种限制和障碍,创造一个国际性的公平竞争环境。WTO在继承GATT的基础上,对竞争政策更为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逐渐不再成为突出的贸易障碍,而私人厂商尤其是跨国公司争夺全球市场份额和优势地位的竞争愈演愈烈,私人的反竞争行为正在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如果不对这些限制竞争行为进行有效地规范,WTO成员方多年来为形成开放的国际市场所进行的艰辛谈判将付之东流。一个国家为了保障国民经济正常有效发展,保障公平、效率的市场资源优化,必须通过有“自由经济宪章”之称的竞争法来实现;同样,为了保证资源在国际间的优化配置,保证全球各国层面的市场机制都能发挥作用,国际市场也需要一套多边的竞争规则来协调。而各国的竞争法在处理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上具有天然的局限性,现有的WTO规则体系主要是对政府措施和政府的协调,于是,国际社会在WTO在进行竞争法国际协调的呼声高涨。1996年WTO新加坡部长会议上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对成员方提出的有关贸易和竞争政策(包括反竞争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以便WTO各国领域作进一步的考虑。尽管竞争法的国际统一受到国家主权问题、南北矛盾问题、贸易政策束缚、各国竞争法理论基础与立法的差别等因素制约,但是在WTO下建立协调的国际竞争法的统一规则具有可行性。可以预见,随着竞争政策在国际贸易中重要性的增强,在WTO内合作会不断增多,WTO的竞争政策将逐步走向系统化和实质性。

二、WTO竞争制度对我国反垄断法的挑战

1.WTO规则激起政府行为的深刻变革

从表面上看,WTO协议所涉及的大部分是贸易领域的规则,但是作为从事外贸活动自然人或法人,并不与WTO规则发生直接关系,即WTO规范的主要对象一个国家的政府行为。WTO是一个处理成员方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经济组织。WTO协议是约束成员方的贸易政策或行政活动的法律规则。WTO规则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主要体现在WTO的不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两个方面。不歧视原则要求对个成员方的产品和服务不得歧视,即政府有关管理对外贸易的措施不得有歧视的性质和内容。透明度原则要求政府有关影响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都要贯彻透明度原则并受其约束。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世界通行的市场规则也逐步成为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这时我国法律制度受到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尤其对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制度的竞争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WTO规则的约束下,这些市场壁垒不可避免地被打破。

2.WTO规则挑战传统行政法的既有制度

行政法是调整政府整个行政行为的,而政府实施的与世贸有关的行为只是政府整个行政行为的一部分。那么,WTO基本法律原则是否只要求贯彻于行政法中调整政府实施的与世贸有关的行为的那部分规范,而行政法其他规范却不必体现WTO基本法律原则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一国行政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能将之分成若干部分,如一部分规范政府涉世贸的行为,一部分规范政府涉其他外贸而非涉世贸的行为,一部分规范其他涉外而非贸易的行为,一部分规范政府对内的管理行为,等等。其次,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如公平、公正、自由、公开,是整个现代行政法,乃至整个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的整个行政法和整个法律制度就必须吸收和贯彻这些价值观念。即使我们不加入WTO,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以现代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念,包括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来修改、废除不合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的旧制度、旧规范,制定、补充为建立法治、公正、廉洁、高效政府所需要的,体现现代民主、法治价值观念的新制度、新规范。

三、WTO规则下我国竞争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立法趋向

从现实看,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还大量存在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现象,具体表现为地区壁垒、行政强制交易、行政部门干涉企业经营行为等。并且,随着市场作用的逐步加强,行政权力干涉经济活动变得隐蔽,行政力量开始与市场力量相结合,出现不少行政性市场垄断,即带有行政特征的市场垄断。如公用企业滥用优势地位、国有控股公司的垄断行为等。行政性垄断的直接构成了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阻碍统一开放的市场的形成,它通过保护部分市场主体,限制了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其结果是造成市场主体间的不公平竞争,由此所体现出来的差别待遇是行政性垄断的必然结果。而“非歧视”是WTO的基本要求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便是这一原则的集中体现,它要求东道国给予外国市场主体同本国市场主体同样的待遇,从而内在地规定了国内外市场主体的平等性。GATT第3条第1款规定,各缔约国应避免使用国内措施来保护国内生产。第2款针对具体的“国内税收及其他国内费用”作了规定,“一缔约方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方时,不应当对进口产品或本国产品采用与本条第1款规定的原则有抵触的办法来实施国内税或其他国内费用。”WTO服务贸易领域和知识产权领域也都对国民待遇原则作了规定。

因此,及时制定和颁行反垄断法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立法的当务之急。我国加入WTO后,在缺乏反垄断法的情况下,无法遏制外国实力雄厚的企业滥用先天的市场力量,实施反竞争的并购、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等垄断行为,就谈不上保护我国中小企业的利益和维护经济安全。在目前我国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市场尚存许多人为的壁垒的情况下,除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外,反垄断法是清除市场壁垒的最为重要的法律武器。

参考文献:

[1]姚梅镇:国际经济法概论[M].2006年.

[2]Herbert M. Bohlman. The Legal Environment of Business, 1989

[3]缪剑文:论多边贸易体制下竞争法的国际协调[M].国际经济法论丛(第1卷)

[4]杨解君:WTO下的中国行政法制变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王先林:WTO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5:公司反垄断制度

日前,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和中国反垄断论坛联合主办,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为支持单位的“2012中国反垄断民事诉讼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三大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的官员,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10余个省市中高级法院40余名法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反垄断民事诉讼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本届论坛讨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未来,处理好反垄断民事诉讼的证据问题,特别是专家证言、举证责任和经济学等问题将成为保障反垄断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关键。

反垄断法实施三年以来的四个转变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组长张穹主任在开幕式上指出,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三年多来,取得了比较好的预期效果,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转变上:制度层面上,反垄断法实施后,关注点由基本制度的建立转向具体实施机制的构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和三家执法机构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和规章,最高人民法院也正抓紧制定和出台与反垄断民事诉讼相关的司法解释,这将使反垄断制度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执法层面上,三年多来,反垄断法由冰冷的纸面制度走向了生动的执法实践,三家执法机构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反垄断执法工作,在案件办理中不断积累执法经验,完善执法机制;理念层面,反垄断意识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认同,各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良好竞争文化的形成,不断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研究层面,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推进了反垄断研究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开始逐渐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转变。

反垄断民事诉讼即将“有章可循”

通过民事诉讼,以私人执行方式实施反垄断法是各国的普遍选择,通过私人启动司法程序,以民事补偿和惩罚性赔偿为救济手段,实现反垄断法预防和制止垄断,维护公平竞争的目标。但是反垄断民事诉讼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需要专门的民事诉讼程序制度支持。反垄断法颁布实施伊始,最高人民法院就已经意识到反垄断民事诉讼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从2008年起就着手制定反垄断民事司法解释。2011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发布了《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截至本报出版之日前,这一司法解释已经正式通过并经最高人民法院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反垄断民事司法解释的出台将给法院受理和审理反垄断民事诉讼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引,包括管辖、当事人资格、诉讼程序、举证责任和诉讼费用的承担等内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黄勇教授认为,虽然从目前的反垄断法实施现状看,反垄断司法相对于行政执法略显滞后,但是相信伴随着反垄断民事司法解释的出台,以反垄断民事诉讼为手段的反垄断实施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关键是证据制度

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反垄断司法解释可以看出,证据和举证责任分配的内容占了较大篇幅,基本形成了一个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证据制度。在证据方面,未来审理垄断案件时,特别是在垄断行为的认定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借助统计数据、商业报告和权威期刊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认定,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经济学家、行业专家——专家证人出庭对相关事实作出说明或预测。在举证责任方面,未来反垄断民事诉讼在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民事举证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在特殊情况下根据案件情况的需要通过推定等对证明责任进行合理分配。在证明标准方面,对垄断行为成立的认定标准和垄断损失的认定标准同样需要在未来的反垄断民事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除了专门的证据制度外,还要注意到在证据问题上反垄断行政执法和反垄断诉讼之间关系的协调,包括在证据取得、认定以及对待相互之间裁决的态度问题。对同一种垄断行为,可能既存在反垄断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也有反垄断民事损害赔偿诉讼。这两种实施机制可能执法在前,司法在后;也可能司法在前,执法在后;还有可能两者同时进行。虽然从行政、司法独立的角度来说,行政执法和民事诉讼应当是并行不悖的,但是实践上来说,两者在某些问题上还是会有交叉,或者存在一定的相互协助和影响,要处理好两者的衔接问题。

经济学家将成为法官的重要助手

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涉及到相关市场界定、市场结构和运行情况的判断、行为表现和影响性以及对损害赔偿的评估等事项,法官囿于其专业知识的局限,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专业知识的经济学专家就能很好的帮助事实发现者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的事实。其次,在反垄断纠纷过程中,当事人及其律师也会聘请或者求助于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评估相关行为或者对行为影响作出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应诉。司法实践证明,在审判中,如果没有相关专家证人的协助,法官要认定相关事实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之困难的。但是,在反垄断民事诉讼当中,专家证人的选任有一定要求,一般需要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相当资质的人担当,同时专家在作证时应当保持中立性。另外,经济学专家在运用经济学理论或模型对相关行为或市场进行分析时,还要经过所使用的经济学理论或模型是否成熟、依据的数据是否可靠以及专家在运用这些数据和模型时是否尽到了必要的注意义务和勤勉义务等等的检验,因为这些都将影响专家证言的可靠性。

篇6:反垄断法与竞争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西方国家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成因

自1890年美国颁布反垄断法即《谢尔曼法》以来,奉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均根据其国情、区情创制和完善竞争法律制度。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便是其中一项基础性的社会活动。反垄断法并非横空出世,其兴起和蓬勃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市场经济本身引发国家创制竞争法律制度和反垄断法。一般将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前为完全自由竞争时期,以后为垄断时期。基于国家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关注与调整,无论在完全自由竞争时期还是在垄断时期,国家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态度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均取决于国家对现时的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及据此而转化成的经济政策,取决于国家如何将该经济政策披上法律的外衣予以实现。

完全自由竞争时期,西方国家在推翻封建帝制后推崇民主与自由,强调“还权于民”,保证市场经营主体不受政府制约与控制。此时,主张完全自由竞争的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即被西方国家奉为经济政策的导向,并渗透于以社会个体“意思自治”、“合同自由”为根本原则的私权法律制度。在此条件下,市场自由竞争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福祉,如:经营者的科技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经济规模等有了很大的进步,经营者给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商品,等等。但是,这种基于意思自治、助长市场主体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自由竞争,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即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这些反竞争行为不仅侵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这就引发了国家创制竞争法律制度来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创制反垄断法来反对国家认为必须予以取缔的垄断和垄断行为。

国家经济职能成就反垄断法。西方国家自由竞争时期,市场竞争主要取决于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只处于“守夜人”、“仲裁人”的地位。进入垄断阶段后,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危机频繁,经济发展停滞,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矛盾与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为了缓和因垄断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国家必须以一定的方式介入到原本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以确保社会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和社会制度的稳定。于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被西方国家作为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理论渊源并逐步付诸于社会实践。国家管理经济职能实现的路径,就是厘定届时的经济政策并赋以法律的名义予以实施。反映在市场竞争领域中,就是通过内含并保证实施竞争等经济政策的竞争法律制度、反垄断法来实现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换言之,竞争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在消除和禁止反竞争行为的同时,还担负着落实和实现基于国家管理经济职能而制定的竞争等经济政策的历史使命。

二、我国《反垄断法》的精神实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现代市场经济范畴,是一种体现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共同发挥作用的经济运行模式。在此前提下,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制度的反垄断法律制度,理应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反垄断法》的现代精神,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创制有序的竞争秩序。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是竞争。但在私权法律制度保障下的完全自由竞争,在给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产生限制、排挤、窒息、破坏竞争的垄断与垄断行为。这些垄断和垄断行为不可能由市场本身来消除和禁止,必须由国家以法律的名义对其进行消除和禁止。为此,我国《反垄断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国家所要反对和禁止的垄断行为,即: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行政机关和依法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国家预防和制止上述垄断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创制一个有序竞争的格局、环境和体系,并在有序竞争过程中保护竞争者的竞争权利,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落实与实现国家竞争等经济政策。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体现国家经济政策导向并由相应法律制度作保证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现代经济体制下,国家势必会依据其管理经济的职能,并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本国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等各种社会因素,制定相关的系列经济政策,并通过法律途径和谐地作用于相关市场经济领域。我国《反垄断法》具有落实与实现国家竞争等经济政策的功能。具体表现在:(1)界定适用范围。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竞争不应是全方位的。因此,该法典在正面规定其适用范围的同时,规定了“适用除外”条款,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

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不适用该法典等。(2)界定豁免范围。该法典在规定该法所要反对与禁止的垄断行为的同时,界定了豁免的范围,如: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等联合行为。另外,当经营者集中符合国家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3)规定国家反垄断委员会具有制定竞争政策的职责权限。这就意味着国家反垄断委员会可因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修正、制定新的竞争等经济政策,并通过反垄断指南等规范性文件予以实施。上述这些规定,实质上反映的是国家通过该法来落实和实现其竞争、产业等经济政策的本质要求。

三是竞争法治原则。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垄断立法实践证明:为了实现有序竞争目标和国家竞争等经济政策,国家必须创制一个具有高度权威且独立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创制一套反垄断执法程序作为竞争法治的保障。我国《反垄断法》也体现了这种精神。该法典对此作了规定:国务院将创制反垄断委员会,负责全国的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的工作,同时,授权反垄断执法机构承担具体的反垄断执法事宜;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程序及反垄断执法机构在此过程中的职责权限;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基于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竞争法治的内涵,就是通过反垄断机构(即反垄断委员会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执法,限制经营者私权利的无限运用,保证国家竞争等经济政策以法律的面貌出现从而限制政府非法干预市场竞争。

三、我国《反垄断法》的社会效应

我国《反垄断法》的颁布,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并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一是为市场有序竞争提供法律保证。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垄断法律制度,是在其因实施完全自由竞争而引发诸多社会经济矛盾的前提下创制的。这种“滞后立法”的模式和现象,源于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滞后性。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过程中,基于市场竞争的共性和我国国情,我国完全有理由借鉴他国规范竞争秩序的经验与教训,创制我国的反垄断法律制度。我国颁布《反垄断法》以及即将出台系列反垄断规范性文件,是“先行立法”的方式,即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就以

法律的名义,规范竞争秩序。这一做法,不仅不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反,更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符合“法律是治国工具”的基本属性及发展趋势,更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反垄断法的框架下,市场主体的行为有法可依,加之反垄断机构的认真执法,就能有效地克服和消除垄断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震荡。因而,该法典的实施,将具有保护市场经济的社会效应,也是我国奉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

二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实际担负着具体的制定、落实、实施国家经济政策的重任。这种条块分割、效力不高的行政管理体制,很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当我们探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经济政策与法律如何协调并付诸实施时,就会发现,现代西方国家的竞争等经济政策都是以法律的方式作一原则确定,同时授权竞争执法机构具有对该原则的解释权。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这种“不确定性”的立法经验与技巧,不仅保证了西方国家实现经济管理的合法性,还在实质上促进了依法行政的深度与广度,更体现了现代国家行政的透明度。在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也必然提上议事日程。《反垄断法》借鉴他国经验,设计了该法典规定的内容为原则性规定,被授权的反垄断委员会具有适时制定国家竞争政策的权力。换言之,今后的国家竞争政策将由反垄断委员会依法统一制定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体现。这就意味着,各行政机关制定、实施竞争等经济政策的权限与职能将会收缩,国家竞争政策更具透明度,人们的竞争行为更有法可依。另外,《反垄断法》还规定了统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执法程序。这样,就可以纠正和克服目前行政的“一事多罚”的混乱局面,保证经营者免受非法制裁。除此之外,该法典还明确表明,反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所有这些制度设计,都促进了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三是更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因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实施的垄断行为,在排除、限制竞争的同时,还会产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后果。而原来消费者权益受损寻求保护时,是按照民事合同制度、民事侵权责任制度进行的。但在实践中,属于私法范畴的这些法律制度不能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因而才引发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引发了国家给予消费者权益特殊保护的立法实践。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特点以及法治的要求,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国家的基本方针。为此,国家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系列法律法规。这次《反垄断法》从经营者垄断行为后果的角度,再次规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这说明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会运用多种手段与措施来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来有效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实际上又是国家利用消费者力量、社会力量来监督经营者合法竞争的一种措施。

上一篇:qc培训内容下一篇:小学数学校本研修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