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2024-07-23

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时间:2012-04-24

ywq

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64号

《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8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罗志军

二○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下列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责任务确定、编制核定,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

(一)各级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二)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

(三)各级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所属事业单位。第三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分类管理、总量控制、动态调整。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履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职责,并对下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设置的事业单位以及核定的事业编制,是事业单位设置岗位、配备人员、核拨经费、办理法人登记及社会保障手续的依据。第二章 机构管理

第六条 事业单位机构管理包括下列事项:

(一)事业单位的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

(二)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名称、规格、内设(分支)机构、经费渠道、举办单位的确定和调整。

第七条 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有明确的职责任务和举办单位;

(三)有合法稳定的经费来源、规范的机构名称和固定的场所;

(四)有资格、资质许可要求的,还应当具备取得相应资格、资质许可条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新增社会公益事业事项可以由现有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力量承担的,不再新设事业单位。

第八条 设立事业单位,应当由举办单位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关于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名称、规格、内设(分支)机构、经费渠道、举办单位、编制员额、编制结构、领导职数的建议;

(二)设立事业单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三)具备资格、资质许可条件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 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的确定,应当区别于行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体现公益属性。

除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外,事业单位不得承担行政管理职能。

第十条 事业单位的名称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准确反映其承担的职责任务,并与行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名称相区别。

事业单位一般称院、校、所、台、站、馆、中心等,可以冠地域名称或者举办单位名称。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规格确定,应当符合其自身特点;在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规格制度建立前,可以参照行政机关的级别确定事业单位的规格。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根据机构规格、编制数量以及工作需要等因素,设置内设(分支)机构,并确定内设(分支)机构的规格。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经费渠道,应当在事业单位设立时根据其职责任务等情况,确定为全额拨款、差额补贴或者自收自支,并随其职责任务等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由举办单位管理;属于两个以上举办单位共同设立的,应当明确一个主要举办单位和各举办单位的管理权限;属于委托管理的,应当明确委托管理关系。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举办单位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请调整:

(一)职责任务、名称、规格、内设(分支)机构、经费渠道、举办单位等需要变化的;

(二)合并或者分设的。第十六条 调整事业单位,应当由举办单位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调整的理由和依据;

(二)调整的建议;

(三)原机构编制批文、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等材料。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举办单位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请撤销:

(一)上级决定撤销的;

(二)举办单位申请撤销的;

(三)职责任务消失的;

(四)机构性质改变不再作为事业单位的;

(五)合并或者分设后原机构不再保留的;

(六)经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满十二个月未组建或者未履行职责任务的;

(七)其他事由需要撤销的。第十八条 撤销事业单位,应当由举办单位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撤销的理由和依据;

(二)撤销的方案;

(三)现有人员名册及分流方案、审计报告、资产清算情况表等材料。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设立、调整、撤销后,应当及时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办理事业单位登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手续。第三章 编制管理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事项,包括编制员额、编制结构和领导职数的核定、调整。

第二十一条 事业编制的全国性标准,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事业编制的地方性标准,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据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核定事业单位编制;无标准的,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核定。

第二十二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的编制结构。事业单位编制用于配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

第二十三条 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对下级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进行管理。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应当根据其职责任务、工作需要和编制员额情况核定。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因职责任务变化需要调整编制的,应当由举办单位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事业单位编制及其使用现状;

(二)调整的理由和依据;

(三)调整的方案;

(四)原机构编制批文、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等材料。

第二十六条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应当重新核定事业编制;经批准撤销的事业单位,原核定的事业编制应当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收回。

第二十七条 事业编制只能用于事业单位,不得与行政编制混合使用。举办单位不得自行调剂所属事业单位编制。事业单位实有人员不得超出核定的事业编制。第四章 审批权限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除机构编制专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外,其他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具体事项。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具体事项,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专项办理。禁止擅自设置事业单位和增加事业编制。

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事业单位,不得对下级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不得将下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作为评比、达标、表彰的条件。

行业标准不作为审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或者调整规格、变更名称、增挂牌子,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报批;事业编制的核定或者调整以及内设(分支)机构等其他机构编制事项,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省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所属事业单位规格调整为相当于副厅级及其以上的,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报批;事业单位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或者变更名称、增挂牌子以及事业编制的核定或者调整、相当于副厅级事业单位的内设(分支)机构等机构编制事项,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三十条 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或者调整规格、变更名称、增挂牌子以及编制的核定或者调整等机构编制事项,由省主管部门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第三十一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或者调整规格、变更名称、增挂牌子,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事业编制的核定或者调整等其他机构编制事项,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所属事业单位规格调整为相当于本级人民政府副局级及其以上级别的,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事业单位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或者变更名称、增挂牌子以及事业编制的核定或者调整等机构编制事项,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三十二条 设区的市的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权限由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三十三条 乡镇事业单位限额及事业编制总量的核定和调整,由县(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在限额及总量内的乡镇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整事项,由所在县(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冠行政区域名称的,由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使用“江苏”字样的,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需在“江苏”后冠“中国”、“国家”、“全国”等字样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十五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由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行统一管理。

第三十六条 重点社会公益事业项目需要办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参与项目立项的研究、论证工作。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第三十八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向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应当向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向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如实提交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与人员工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的协调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岗位、配备人员、核定工资和办理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手续,财政部门列入政府预算并核拨经费,均必须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设置的事业单位和核定的事业编制范围内进行。第四十一条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事业单位应当实行定编定员,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批准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

第四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送上一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年检手续。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和公益性职责的履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调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

第四十三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均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受理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对举报人的情况予以保密。

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及其使用情况应当依法向本单位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开,接受监督。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直接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一)擅自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事业单位的;

(二)擅自改变事业单位职责任务、名称、规格、内设(分支)机构、经费渠道、举办单位的;

(三)擅自增加、挤占、挪用事业单位编制员额和领导职数的;

(四)擅自突破编制结构设置岗位和补充人员的;

(五)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的;

(六)超出编制限额配备财政供养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七)违反规定干预下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的;

(八)在申报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九)其他违反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规定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1987年11月25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发布的《江苏省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篇2: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第 4 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地图编制出版管理办法〉的决定》已于2003年4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梁保华

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地图编制出版管理办法》的决定

为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需要,决定对《江苏省地图编制出版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删去第五条第二款。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地图编制出版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

江苏省地图编制出版管理办法

(2002年10月11日省政府第197号令发布根据2003年4月2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地图编制出版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为了加强地图编制出版管理,规范地图市场秩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种公开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编制、出版和市场管理。

在文化用品、工艺品、纪念品、玩具和各种传媒使用自行制作的含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示意地图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图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其他有关行政机关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地图出版、销售、广告的监督管理工作,并负责管理本部门专题地图的编制工作。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家版图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国家版图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正确使用公开出版的地图出版物。

第五条编制普通地图和需要直接进行测绘的专题地图,必须取得相应的测绘资格。

第六条在地图上绘制本省、设区的市、县(市、区)行政区域界线,应当按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和国家有关规定绘制。

第七条编制地图应当采用最新的地图资料作为编制基础,并对现势变化的内容及时补充或者更新。地图的比例尺和地图内容的表示应当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符合地图使用目的。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地图编制单位提供编制地图所需的现势资料和信息。

第八条从事地图现势性资料收集并在地图上进行修绘的人员应当持有测绘作业证件。

第九条编制、出版或者展示未出版的本省全省性地图的,在地图印刷或者展示前,应当将试制样图一式两份报送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编制、出版或者展示未出版的本省地区性地图的,在地图印刷或者展示前,应当将试制样图先报送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送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专题地图涉及专业内容的,应当事先报经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已经审核同意出版的地图再版时,其地图内容有变动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重新送审。

第十条送审地图时,送审单位应当向地图受理审核部门报送或者交验下列材料:

(一)地图审核申请书;

(二)测绘任务登记证复印件;

(三)试制样图一式两份(彩色地图报送彩色打样图,单色地图报送原稿复印件);

(四)送审电子地图,除报送软盘或者光盘外,还需报送与软盘或者光盘内容所表现的主要地理要素相同的纸质地图;

(五)送审刊登广告的地图的,交验广告经营许可证副本;

(六)送审涉及专业内容的专题地图的,提供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

(七)编制试制样图所使用的底图资料说明。

出版单位送审地图的,还须按照国家规定出示相应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依照本办法规定负责初审和审核的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并应当分别自收到全部送审材料之日起10日、30日内,将审核决定书面通知送审单位。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同意。

审核部门对本办法第二条第二款所涉及的示意地图的审核,实行即送即审的简易程序。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审核同意出版的地图,应当发给送审单位地图审图号;对审核同意的其它载体形式的地图产品,应当发给《地图图形审核批准书》。出版单位应当在出版地图的适当位置载明编制单位、编制者、印刷单位和测绘任务登记号、审图号、符合国家标准的版权记录、书号、条码等。

展示单位应当在展示地图的适当位置载明制作单位和审图号。

第十三条地方专业出版社,具备出版地图的专业技术条件的,按照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可以出版本专业的地方性专题地图。

地方专业出版社从事旅游图、交通图以及时事宣传图出版业务的,应当具备相应的地图编制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和技术条件,向省人民政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地图出版申请,经审核同意,并报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方可按照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出版。省人民政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依照前款规定审核地图出版申请时,应当征求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地方性中、小学教学地图,由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任何出版社不得出版未经审定的中、小学教学地图。

第十五条地方性地图发行前,出版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送交样本,并将样本一式两份报送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地图编制单位或者出版单位利用地图经营广告业务的,必须取得广告经营资格。

第十七条公开出版的交通图、城区图、旅游图等,其广告版面不得超过地图版面的四分之一。

第十八条地图价格由出版单位参照社会平均成本自主确定。按规定应当由指定部门或者单位编制、出版的地图价格应当报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中、小学教学地图的价格按照教材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审定。

地图出版、经营单位经销地图应当明码标价。禁止地图销售中的不正当价格行为。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全部地图产品和违法所得,对地图编制单位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关测绘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二款和第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地图编制单位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地图编制、出版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有关用语的含义如下:

(一)普通地图,是指综合反映地表物体、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一般特征,内容包括水系、植被、地貌、居民区、行政区划、地名、交通线路、旅游景点、各种境界线等要素的地图。

(二)专题地图,是指表示自然现象或者社会现象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要素的地图。

(三)地图编制,是指编辑和制作地图的活动。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法律地图管理办法命令

主送: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篇3: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基本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主要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预算及支出预算进行编制。在社会经济发展及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助推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质量水平提升较为显著,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上由基数预算编制转为零基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涉及的内容上,由原有的注重收入预算编制向更加侧重自筹收入预算编制转变;在预算编制人员的观念意识及业务水平上,也有了大幅提升。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环节凸显的问题及不足

(一)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认识落后

经济发展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带来进步和发展契机,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目前尚未实现与时俱进,这其中,财务预算管理依然沿用以往的管理理念,不利于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的建设。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力度不足、执行受阻、积极性不高,各个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操作性。在这种背景下,预算编制和执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制度无法及时更新。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时间较为仓促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需要充足的时间,以全面收集分析本单位的预算收入及预算支出,但每年财政部门给予预算编制人员的编制工作时间较为仓促,一方面,行政单位预算编制人员难以系统全面的对本单位的年度资金收支状况加以分析,制约预算编制的精准度,另一方面也给单位财务收支年度计划的编制造成阻碍,进而对财务管理的后续流程带来不利影响。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内容不够全面细致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应采取全员参与的原则,在与本单位财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全面掌握本单位财务收支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再全面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以保障预算编制内容的全面性。在这一环节中,受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影响,预算编制在内容上不够全面,预算编制更多地反映当年度的资金需求情况,没有充分体现上一年度的各项未用完指标,由此极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资金分配过于随意,预算编制刚性及约束性不强等问题。

(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在绩效评估环节不够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支出一般经由财政切块,将预算资金加以分配,然后将资金分解到各个预算执行部门中,这一过程需要相应的专家审定及绩效评估[2]。但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审定及绩效评估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评估及考核机制,由此既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过强,影响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终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暴露出形式化的弊端。

(五)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可行性及实效性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编制时,我国财政部门通常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但在具体执行中,一是较易出现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未严格参照规定要求对本单位整年度的政府采购计划进行汇总及编制;二是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后,但借助于追加或无预算采购的方式予以执行,这就使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可行性及实效性受损。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质量的措施方法

(一)强化管理意识,组建管理团队

一方面,强化管理意识。首先,工作人员要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提高干部的重视程度;其次,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强化部门合作,促使各个部门能够积极配合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最后,大力宣传预算管理制度,确保每个工作者参与到管理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组建管理团队,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建设团队制度。前者要求注意业务素养和道德素质,通过学习马哲理论、党性教育、时政教育,来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并以《会计法》、《预算法》为依据,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准确性

对于全员参与的管理层次来说,行政单位的人员分布比较有条理,在行政单位编制预算的管理方面,就应该结合单位所有的工作人员,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对本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调动预算编制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年度收入情况及预算支出需求加以全面掌握,在做好部门间的沟通及摸底后,本着量入为主的原则,对预算支出的需求加以测算及统筹。为保障预算编制更加全面,准确,行政事业单位应对预算编制的时间适度延长,使预算人员能够对本单位的资金收支状况加以全面了解,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可信度和精准度[3]。

(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肃性

在行政单位预算编制的工作执行方面,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共同提升行政单位的预算编制问题,只有将这些手段进行合理有效的编排和控制,才能有保障的解决行政单位预算编制的问题,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以及严肃性。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实施总量预算管理,围绕预算编制,将财政收入的存量、总量、增量等进行整合优化,对项目资金、预算结余资金、财政资金加以集中整合。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涉及到预算调整,应严格根据有关要求履行审批手续,要对追加经费进行重点审核,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其次,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方法上,要在综合预算、部门预算及零基预算的基础上,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预算支出的定额标准。在预算执行项目上,一方面应严格执行年初预算,另一方面要规避模糊项目,提高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和透明性。第三,要建立并完善预算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体系,做好绩效预算的编制,对预算资金的使用及管理进行责任落实。

(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的衔接

行政单位在预算控制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将行政单位自身的资产配置状况和政府预算采购进行合理有效的衔接,这两项资金的衔接,可以有效的提升事业单位对预算控制的管理。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加以有机结合,既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的客观需求,又是我国推行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及公共财政改革的应有之义。相应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尤其是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及执行,要做好与政府采购预算的衔接。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编制时,要在获得财政部门审批通过,且批复资产购置计划后,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如购置资产属于政府采购范畴,在进行资产配置预算编制时,要遵循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

四、结语

随着经济节奏的不断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问题慢慢地显露了出来,针对这种问题的产生就应该由相关的管理人员对现实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调整,保证在行政单位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有合适的管理方向。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开展实施预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时,要在结合本单位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着重从预算编制时间的延长、预算编制内容及方法的完善、资产配置与政府采购预算的衔接、绩效预算的推行等多个环节入手,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行政单位自身性质比较复杂,所以应该从多方向进行管理,只有这样的管理才能有效的切合实际状况,完善该问题的有效解决。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经济状况的不断提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问题也有了全新的规划和部署。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范畴的重要一环,而要有效开展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又离不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及规范化。在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问题和不足,探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改进对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鲁萧北.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水平[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8):79+69.

篇4: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

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实行,不但能控制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而且还能有效解决人浮于事等多种问题,。随着编制实名制的普及,整顿任务逐渐完成,制度管理问题就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重大任务。

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事业单位中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就必须要确保事业单位实际机构编制、实有人员与经审批的机构编制、实有人员一一对应。具体化编制形式和内容,对应好编制人员的财政支付与工资情况,才能确保编制管理制度的落实。

1.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治理编制管理现实问题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由于某些地方存在事业编制管理混乱,致使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了冒名顶替、超编、混编、吃空饷、超领导职数、底数不清、与人员编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复杂的原因使得这成为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编制在实施上并没有与具体的人切合,使得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漏洞。要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找到并克服管理工作上存在的缺陷,只有当抽象的编制与自然人的姓名联系在一起时,才具有实用价值。实现机构编制管理与人员管理的紧密结合。因此,实名制管理是治理编制混乱现象的重要举措。

2.编制实名制管理是减轻财政负担的必然要求

事业单位中名额超编等现状使得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据相关资料统计[1],我国某区的事业单位人员与行政单位人员比例达到了5:1,工资占到了总工资的80%以上,很多财政资源花在事业人员的供养上。如果不从严控制事业人员编制的无序增长,无视编制进人势必增加财政负担,增大政府运行成本。因此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制约机制能有效控制人员编制的无序增长,减轻财政负担。

3.编制实名制管理是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可以对单位和人员信息数据的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反映机构编制、职数和实有人员增减变化情况,建立在编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编制和人员的跟踪管理,随时了解各种信息,可以有效地解决因人设岗、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混编混岗等问题,是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完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主要做法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需要单位、编委、人事、财政、社保等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各其所职,才能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如何有效开展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值得各相关单位和从业人员探讨。

(一)夯实基础,按需入库,用人单位重点把握数据关

一是核对各单位的人员编制信息。以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或“三定”方案确定岗位,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实行定岗定员,并将机构性质、编制数、经费来源及人事部门审批的人员岗位、身份证号码和职务等情况,分别予以公示后报市编办,市编办在核实材料后,将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导入机构编制人员信息管理库中,进行动态管理。用人单位必须要把握数据关,以确保数据准确性,做到实名到人、编制到人。

二是各单位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台帐,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即将每个人的编制状态情况列入各项台帐和资料,包括人员编制花名册以及人员编制管理软件信息系统等,这些资料成为申请办理财政预算、核拨经费、发放工资、配备领导职数、人员增减、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事业单位登记等事宜的主要依据。各级事业单位进人,必须履行机构编制审核程序,先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编制,经同意后,有关部门再办理相关手续,严格杜绝超编进人现象。

(二)按规管理,编制部门重点把握审查关

一是进编申报关。编制部门依据该机构核定的编制数、种类、岗位职责和呈报表及其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按程序研究审批。对符合程序和进编要求的,向呈报单位开具空编使用核准单。

二是冻结机构编制审批。对已经超编的的单位,按“三定”文件中的岗位结构来分流和调整人员,在分流人员没有妥善安置的情况下,编制部门不能再度核准进人,不出现新的超编现象。对需要核减的编制数的单位,编制部门要摸清底细,作出适当调整。如我局有一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0人,实有人数2人,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单位没有单独开展业务,挂靠在另一家处,单位人员多年保持2人,经台政办发[2011]214号文件通知,该单位编制数核减为2人。这样既有效地遏制了事业单位无序超编进人、混编混岗和随意调整人员编制等现象,又做到了底细清楚,核准数据准确,符合事业编制实名制的管理要求。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实行年终考核。我市编制部门去年下发《市级单位机构编制工作考核办法》,对市级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的年度考核。机构编制工作考核主要内容为机构设置、编制使用、职能配置、实名制管理、综合管理等五类,考核结果将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重要依据之一,考核分数计入市级单位重点工作责任制目标考核总分。编制部门工作考核办法的出台和执行,对我市机构编制实名制监督管理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三)及时沟通,上下联动,其他相关部门重点把握配合关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长效机制。组织、人事、财政、编制、劳动部门切实建立起部门间分工明确、程序严格、协调规范的工作机制,确保事业编制实名管理制度的落实。人事劳动部门根据介绍信和编制部门出具的《空编使用核准单》、《岗位设置审核表》等办理调、录(聘)用、核定工资、社会保险等手续;财政部门根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数和人力社保部门核定的人员工资待遇标准,编制部门预算并核拨经费。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配备、人员调整前,要充分考虑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空缺和领导职数空缺等情况。形成机构编制部门严格核定编制,组织人事部门按编制配备工作人员,财政部门按编制和人员信息数据核拨经费的约束机制。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行难度大、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等因素,在具体的实施和操作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除了要合理分配内部在编人员与非在编人员的结构、加强监督检查的有效实施、建立信息化建设管理以外,还要加强组织领导,在人事、社保以及编制等部门上加强配合,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全面开展审查监督以及评估的工作,逐渐推进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深入的运行,才能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童万才.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举措——谈事业单位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J].共产党人,2006,22(12):65-68.

[2]彭先坤.浅谈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J].老区建设,2011,11(02):27-29.

[3]雷明.实行实名制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J].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18(09):44-46.

篇5: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江苏省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规、规章和规范,制订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现场审查是医疗机构校验审查的形式之一,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执业状况,在医疗机构执业地点进行现场检查、评估、审核,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现场审查结论是依法作出校验结论的依据之一。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经卫生行政部门执业登记,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校验现场审查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省卫生厅负责全省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登记机关”)负责其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校验的现场审查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工作,由登记机关组织有关专家或者委托有关机构组织进行。第二章组织实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规定于校验期满前3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校验,并提交校验申请材料。

第七条登记机关应当对医疗机构提交的校验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受理后开展校验现场审查工作。

第八条医疗机构校验的现场审查可实行分散审查和集中审查。采取集中审查的登记机关,应当集中受理校验申请,在受理截止日起30日内完成现场审查,做出校验结论,办理相应的校验登记手续。

第九条校验现场审查期由登记机关确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进行现场审查:

(一)2个校验期内未曾进行现场审查的;

(二)医疗机构在执业登记后首次校验的;

(三)暂缓校验后再次校验的;

(四)校验期内任一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累计≥6分。第十条现场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二)医药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情况;

(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十一条现场审查人员一般不得少于3人(门诊部、诊所等小型医疗机构不得少于2人);审核人员应熟悉、掌握医疗机构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医疗管理专业知识。现场审查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二条现场审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严格严谨的原则,按照《江苏省医疗机构现场校验基本标准》(见附件)进行审查,并形成现场审查报告和结论,及时提交登记机关。第三章结论

第十三条现场审查结论包括“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应当明确提出整改要求。

第十四条登记机关根据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查情况,作出校验结论。现场审查不合格的,登记机关应作出“暂缓校验”结论,并根据情况给予1-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上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下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校验的现场审查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十六条登记机关应当加强对现场审查的管理,有关资料应当按及时归入医疗机构档案。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积极配合登记机关开展现场审查工作。对拒不配合、干预、阻挠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审查的,登记机关应当作出“暂缓校验”结论,并下达整改通知书,给予1个月的暂缓校验期。对暂缓校验期满,仍不配合进行现场校验的,按“校验不合格”,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如与上位法不一致或国家出台新的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江苏省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基本标准(试行)

(一)(医院及设置床位的其它医疗机构)审查项目

审查要求

审查方法

分值(分)

扣分标准

一、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1.床位配置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内容

核查实际开放床位数

床位配置低于基本标准低限,每下降2%扣1分

2.科室设置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内容

核查医疗机构科室设置

必设诊疗科目每缺1个扣5分

3.人员配备达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核查医生、护士、卫技人员花名册和资格、执业、职称证,人员与科目相符。

每床位配备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每下降2%扣1分;床护比每下降2%扣1分;人员职称不达标每人扣5分;每个必设诊疗科目无注册医师扣10分,每个非必设诊疗科目无注册医师扣5分;其它人员配备不达标扣5分/人

4.业务用房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诊疗功能分区合理

核查建筑面积、业务用房、诊疗室、输液室、处置室等。业务用房能满足诊疗要求,诊疗功能分区、流程合理。

建筑面积不合要求扣5分,诊疗功能分区、流程不合理扣5分。

5.设备配备达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甲、乙类大型医用配置符合规定

核查基本设备配备和专科设备。核对医院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

设备配备不合要求,每缺1件扣5分。设备无配置许可证,每缺1件扣3分。

6.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齐全、实用。

核查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

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每少1项扣2分;不实用扣1分

二、依法执业情况

1.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情况

1、核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登记项目与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核准项目变动应先办理申请变更登记手续);

2、医疗机构的名称及各专科名称命名符合规范要求,未经批准,不得以“中心”等冠名;

实际开放床位数增加未及时变更,床位数每超10%扣5分;超范围(超核准诊疗科目、超技术准入项目)执业扣20分/项;无人员配备的诊疗科目未及时注销扣5分;其它项目变动未办理申请手续扣5分/项;名称使用不规范扣5分

2.医护人员依法执业

对照值班表或处方、医嘱,核查《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护士执业证》及其他岗位证书,审查依法执业情况。

发现无资格、非卫技人员执业扣20分/人;医师超执业范围执业扣5分/人;无本机构注册证书扣5分;实习、进修医生独立执业扣3分/人

3.医院感染管理符合相关规定

查医疗废物处理、消毒隔离和重点部门的管理情况(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消毒供应室等)。

一处不符合规定扣3分。

4.病案及时归档,按规定时间妥善保存,无丢失等现象

检查病案室,随机抽查病案归档情况。

管理混乱、病案管理不到位,扣3分,发现病案丢失扣5分。

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

1.成立医疗质量、病案、药事、设备、输血等管理委员会及医学伦理委员会,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按计划定期活动

查阅文件、记录及有关资料。

无管理组织不得分,质量管理组织缺一个扣2分,人员结构不合理扣2分;管理组织不按时活动扣2分。

2.有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对临床、医技科室行使指导、检查、考评和监督职能;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行责任追究制

查阅相关资料。

监督、检查不到位扣2分,发现问题无整改措施扣2分。

3.严格执行诊疗、护理常规、规范

抽查医生、护士各2-5名。

1人不合格扣3分。

4.严格贯彻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核心制度执行到位。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甲类手术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率均达到100%

查阅资料、现场察看、暗访,抽查手术病历10份、死亡病历5份、疑难危重病例病历10份。

1项制度执行不到位扣2分;发现1例未讨论扣2分;1例讨论不符合要求,扣2分;扣完为止。

5.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以及手术分级管理规范

抽查门诊病历10份,住院病历20份(含手术病历10份),处方50张。

病例书写不符合规范一份扣2分,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每例扣3分,未经审批和准入擅自开展超范围手术,或其他诊疗技术,扣10分。

6.医技科室严格按照有关管理规范开展工作

查阅检验、影像、药剂、输血等科室资料、现场察看。

一处不符合规定扣3分。

注:

1、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业务未涉及本标准中的部分内容,相应分值可不计,剩余分值折合成百分率。

2、一级医院或100张床位以下的其它类别医疗机构,对第三条的第1、2项要求可酌定。

3、得分率>8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合格;80%≥得分率≥6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基本合格;得分率<6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不合格。

4、现场检查中如发现存在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严重问题可直接定为不合格。

江苏省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基本标准(试行)

(二)(门诊部、诊所等未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审查项目

审查要求

审查方法

分值(分)

扣分标准

一、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1.人员配备达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核查医生、护士、卫技人员花名册和资格、执业、职称证,人员与科目相符。

人员配备不达标每人扣5分;

2.科室设置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内容

核查医疗机构科室设置

必设诊疗科目每缺1个扣5分

3.业务用房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功能布局合理,符合卫生学和无障碍设计要求,应做到诊疗室、处置室、治疗室等各室分开,诊疗功能分区、流程合理。

核查业务用房面积、诊疗室、处置室、治疗室等。

房屋面积不达标不得分,各室未分开扣5分

4.设备配备达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核查基本设备配备和专科设备。

设备配备不合要求,每缺1件扣2分。

5.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齐全、实用。

核查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

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每少1项扣2分;不实用扣1分

二、依法执业情况

1.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情况。

1、核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登记项目与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核准项目变动应先办理申请变更登记手续);

2、医疗机构的名称及各专科名称命名、使用符合规范要求

超范围(超核准诊疗科目、超技术准入项目)执业扣20分/项;无人员配备的诊疗科目未及时注销扣5分;其它项目变动未办理申请手续扣5分/项;名称使用不规范扣5分

2.医护人员依法执业。

对照值班表或处方、医嘱,核查《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护士执业证》及其他岗位证书,审查依法执业情况。发现无资格、非卫技人员执业扣15分/人;医师超执业范围执业扣5分/人;无本机构执业证书扣5分;实习、进修医生独立执业扣3分/人

3.严格执行诊疗、护理常规、规范。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药品管理规范。

抽查门诊登记、病历5份,处方10张;对照现存药品,抽查药品进耗存登记。

1人不合格扣3分;病历书写、处方不符合规范扣2分/份;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扣3分/例,超范围使用药品扣1分/例

4.消毒隔离与传染病防治符合相关规定。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灭菌剂、消毒剂浓度和配制更换记录标识准确,高压灭菌符合要求,治疗室、换药室等各项空气消毒措施落实,并有详细的记录。

2、口腔等诊所消毒灭菌设备及医疗器械齐全,能够满足业务工作需要。

3、严格按照规定处理污水和医疗废弃物。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购置、存放、处置符合规范要求,并有详细的记录。

4、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要求登记、报告传染病疫情,严禁瞒报、谎报、迟报。

一项制度未执行扣3分;

无消毒灭菌设备扣3分,措施未落实或不规范一项扣2分; 医疗废弃物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不规范一项扣1分; 未按要求登记、上报传染病疫情发现一例扣3分; 未按要求登记、上报传染病疫情发现一例扣3分;

注:

1、得分率>8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合格;80%≥得分率≥6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基本合格;得分率<6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不合格。

篇6: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省残疾人托养机构管理,提高托养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托养机构健康发展,根据中国残联等8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意见》(残联发〔2012〕1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残疾人托养机构(以下简称托养机构),是指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举办的,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技能训练、庇护性就业等服务的场所。

托养机构包括寄宿制集中托养机构、日间照料机构和综合性托养机构。

公益性、非营利性托养机构,应当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或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并在县级以上残联备案。

第三条 托养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各级残联负责本级政府办托养机构管理工作,并对本级社会力量兴办托养机构给予业务指导。

第四条 托养机构实行等级评定,具体评定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对在托养机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章 机构建设

第六条 县级以上残联部门应当根据本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托养机构建设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托养机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坚持改建、扩建、新建相结合,充分利用闲置资产。

第八条 省辖市政府办托养机构床位不少于200张,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5000㎡。

县(市、区)政府办托养机构床位不少于100张,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500㎡。

乡镇(街道)、社区及社会力量举办的托养机构场所固定,机构拥有房产或租借协议约定不少于3年,建筑面积一般不低于300㎡。

鼓励社会力量根据托养服务需求兴办托养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托养服务。

第九条 托养机构应当配置生产劳动、技能培训、医疗康复、心理疏导、文体娱乐、室外休闲等场地,配备宿舍、厨房、餐厅、浴室、卫生间等设施以及供暖降温、办公管理等设备。

托养机构应当为精神残疾人提供相对独立的服务区域。

第三章 服务对象

第十条 申请机构托养的残疾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江苏省户籍和第二代残疾人证;

(二)16至60周岁无传染性疾病的肢体、智力和经过治疗病情稳定的精神残疾人等;

(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生产劳动能力弱;

(四)本人和家庭有托养服务需求;

(五)经评估认定适宜机构托养。

第十一条 托养机构在满足当地托养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社会化托养服务,约定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 残疾人托养服务以居家托养为基础,机构托养为补充。对选择居家托养的重度残疾人,应按政策规定发放护理补贴;对选择机构托养的残疾人,一般连续托养时间不超过3年,满3年后需继续托养的应重新申请。

第十三条 托养机构应当与托养服务对象或监护人签订托养服务协议。协议文本由县级残联制定。

协议包括以下内容:

(一)托养机构名称地址,托养服务对象与监护人的姓名;

(二)托养服务内容和方式;

(三)托养服务收费标准、费用支付方式和预付款数额;

(四)托养服务期限和地点;

(五)托养机构、托养服务对象与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六)协议变更、解除与终止的条件;

(七)违约责任;

(八)托养机构、托养服务对象与监护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托养服务对象应当遵守托养机构的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卫生、文明礼貌、团结互助。

第四章 服务内容

第十五条 托养机构应当根据入托服务对象的不同能力实施分类护理,有针对性组织生活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培训和生产劳动,开展有益于身心康复的文体活动。

第十六条 托养机构应当保持居室和公共区域干净整洁,符合相关卫生要求。帮助托养服务对象搞好日常个人卫生。托养机构应当按时提供餐饮服务,尊重托养服务对象饮食习惯。

第十七条 托养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托养服务对象参与社会活动,定期举办托养服务对象监护人座谈会、联谊会。

第十八条 托养机构应当加强托养服务对象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生产劳动能力训练。

第十九条 具有庇护性就业条件的托养机构应当对托养服务对象进行劳动能力评估,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设立劳动生产项目,组织托养服务对象开展生产劳动,获得劳动收入;根据托养服务对象能力提升情况,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帮助实现正规就业。

第二十条 托养机构应当组织托养服务对象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制定托养服务对象康复计划,合理安排康复训练。

第二十一条 接收精神残疾人的托养机构应当具备相应治疗护理能力。

第五章 内部管理

第二十二条 托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档案管理、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等规章制度,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三条 托养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设定岗位,明确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实行岗位责任制。

第二十四条 托养机构应当根据托养服务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和托养服务内容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具体标准由市、县(市、区)残联制定,并按规定报物价部门审批。

第二十五条 托养机构管理和使用的资产,应依据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第二十六条 托养机构要实现规范化服务,根据托养服务对象的数量和需求,合理配备管理、专业和服务人员。

管理、专业和服务人员与托养服务对象的配置比例不低于1:4。

实施托养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托养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第二十七条 托养机构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分别纳入各级残联及相关部门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员队伍。

各级残联负责制定培训计划,组织相关岗位培训。

第二十八条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帮助托养机构建设和发展,定期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

第二十九条 托养机构应当为托养服务对象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三十条 各级残联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托养机构运行情况年检制度,确保机构运行安全。

第六章 资金管理

第三十一条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托养机构建设与运行经费的扶持力度,保证机构正常运行。

第三十二条 省财政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地托养服务投入、托养机构运行管理、托养服务工作绩效等情况,对各地残疾人托养服务给予一定补助。省补资金主要用于进入托养机构的符合条件困难家庭残疾人的食宿、教育培训等,专款专用。各级财政和残联对托养服务专项资金实施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定资金管理办法,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三条 非营利性托养机构应统筹使用政府投入、个人缴费、社会捐助等资金,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经费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托养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应当终止托养服务;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歧视、虐待托养服务对象的;

(二)未尽到管理和服务义务致使托养服务对象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

(三)侵占托养服务对象合法财产的;

(四)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托养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私分、挪用、截留托养服务对象托养款物的;

(二)私分、挪用劳动生产收入的;

(三)辱骂、殴打、虐待托养服务对象的;

(四)盗窃、侵占托养机构或者托养服务对象财产的;

(五)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托养服务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报经所属残联部门停止托养服务协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托养机构的规定,扰乱正常秩序的;

(二)打架、斗殴,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

(三)损毁、盗窃、侵占托养机构或者他人财产的;

(四)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篇7: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经卫生行政部门审定,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具备病房设施条件以及符合医疗服务质量规范的乡镇(社区)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三条制定和调整病房床位收费标准,应当以医疗机构病房床位的平均成本(包括病房建设和配套的医疗设备设施购置及维修、为住院患者服务的医务护理人员的必要劳务耗费、医疗废物处置、管理费用的摊销和维护病房正常运转的能耗、消毒等费用)为基础,按照现行医院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摊测算办法》进行核算,扣除财政专项补助收入和药品差价,同时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供求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等政府考虑的其他因素确定。

第四条医疗机构的病房床位(经批准的特需病房除外)收费实行政府定价。病房床位价格由省价格、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各地价格、卫生主管部门在省规定范围内贯彻实施。医疗机构的病房床位项目及价格,按隶属关系由价格、卫生主管部门分级审批、核定。

第五条医疗机构核定的开放病房床位包括普通病房床位、层流洁净病房床位、监护病房床位、特殊防护病房床位、急诊观察床位、特需病房床位等。其中普通病房床位按配置设施和服务条件,划分为一等病床、二等病床、三等病床、四等病床、五等病床。医疗机构的四等、五等病床合计床位数,占医院总开放床位数的比重应保持合理的水平:其中三级医疗机构不得低于20%,二级医疗机构不得低于40%,一级医疗机构不得低于60%。精神病床、烧伤病床、儿童病床、新生儿病床、母婴同室病床和干部病床比照同等级普通病房床位管理。医疗机构病房床位实行分类管理、分别定价。

第六条医疗机构在设置相应普通病房、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为满足部分患者住院期间的特殊消费需求,可以设置少量的特需病房。特需病房应按高于基本医疗规定要求配备医护人员和设备、设施、物品,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服务。特需病房应由患者自愿选择使用。特需病房床位费不属于基本医疗范畴,不享受国家规定的报销标准。

医疗机构设立特需病房及配备医护人员、基本设施设备和服务规范等事项,应按隶属关系向价格、卫生主管部门申报,特需病房床位比例一般不得超过医院核定总床位数的10%。少数确属供需矛盾突出、床位使用率高的医院,经省价格、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可再增设不超过核定总床位5%的特需病房床位。特需病房的配置条件按照《省物价局省卫生厅关于放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特需服务价格管理的通知》(苏价费[]401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经价格、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特需病房,床位价格由医疗机构自行确定,并报价格、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病房床位费计算,一律按计入不计出的办法,即入院当天计算床位费,出院当天不计算床位费。

第八条各类病房床位收费,实行收费许可证管理,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收费收入纳入医院财务统一核算、管理。特需病房收费收入应单独记帐、单独管理。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病房床位价格公示制度,在收费处、住院处等显著位置公示住院病房床位的种类及价格标准,做到基本设施条件、服务内容、服务规范等事项的公开、告知,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经审批核定的病房床位比例及各类病房床位的价格标准,切实加强病房床位的服务和收费管理。不得自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和分解、重复收费;不得自行变更病房床位比例、减少服务设备设施、降低服务质量。

第十一条本办法由省物价局、省卫生厅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负责解释。

篇8: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1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的现状分析

(1)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现状

首先, 没有高度地重视预算编制: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 财务部门需要联合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完成, 然而这些部门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并不具备有效的对接和沟通, 因此在具体的预算编制中很容易出现遗漏和疏漏的问题。 财务部门只是录入采购预算, 而业务部门具有采购需求, 然而业务部门很多时候对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缺乏足够的重视, 只有出现采购需求才会对采购计划进行上报, 因此会导致财务部门在对预算进行编制的时候不能够对单位的整体实际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 从而出现漏报预算的问题。 由于没有纳入预算, 因此业务部门的一些采购项目无法顺利的实施, 这样就难以真正地发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作用[1]。

其次, 预算编制不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由于预算编制部门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认识, 没有充分地了解预算编制的覆盖范围、流程和相关内容等, 因此导致政府预算编制并不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比如, 一些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部门认为, 内部资金是预算编制需要涉及的资金, 而其他资金并不包括在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预算编制中需要纳入所有预算范围内的资金。 与此同时, 还有一些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部门在对预算进行编制的时候并没有掌握政府采购预算的下限或者上限, 在预算编制中纳入了一些超标的采购预算, 这就使得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受到极大影响。

最后, 预算编制过于简化:一些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部门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过于简化, 没有对采购计划和相关项目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考虑, 在一个大的章程内列入所有的预算编制, 而且在该章程内并没有进一步的细分预算编制。虽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保证采购预算都有编制, 然而并没有真正的在各个项目支出中对其进行细化, 因此在总体上具有较低的预算编制质量。

(2)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执行管理的现状

首先, 没有严格的按照预算编制进行采购执行管理: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的按照预算编制的相关内容执行采购过程, 而不能够将已经审批的资金用在其他方面、 擅自提升采购标准或者擅自更改采购计划等。然而, 一些事业单位在具体的政府采购中并没有对于预算编制进行严格的执行, 私自购买一些质量更好、价格更高的商品, 这样就会导致实际购买费用大大高于预算编制的费用[2]。

其次, 没有严格的按照程序对一些量较小、经常使用和单价便宜的商品进行采购: 一些事业单位认为不需要通过政府审批程序就能够对一些量小、 价格低的办公用品等进行自行采购。之所以导致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由于包括办公用品在内的一些分散和零星物品具有单价低和采购时间不固定的特点, 而如果以常规程序为根据实施政府采购, 需要申报批准每一项要采购的物品, 虽然具有较少的金额, 然而实际的审批手续却非常繁琐, 导致出现过长的采购周期。 因此一些事业单位并不愿意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于分散和零星物品进行申报, 往往都是自行采购。所以, 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对政府采购预算进行了编制, 然而却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执行。

2 事业单位加强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的有效对策

事业单位要想充分地发挥预算编制的重要作用, 使单位的财政收支具有更高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为此, 笔者针对事业单位加强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的有效对策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1) 事业单位要具备较强的采购意识

事业单位必须要充分地做好宣传和培训的工作, 全面的强化本单位的财务部门、项目实施部门、各项业务部门的政府采购预算意识, 使相关部门对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具有充分的了解, 熟悉各项采购目录, 正确的理解对预算编制的相关要求和政府的采购政策, 同时还要对政府采购管理规章制度予以严格的贯彻执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出现不重视政府采购的问题。总而言之, 只有事业单位树立较强的整体政府采购意识, 才能够确保财务部门更好的进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工作[3]。 与此同时, 财务部门要将自身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 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工作中真正的做到以身作则, 防止发生由于职责不清而浪费资金的情况, 并且要对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进行积极的征求, 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

(2) 要强化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和科学性

在进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的工作中, 事业单位的领导层要充分的做好统筹领导的工作, 使相关部门都能够在编制和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的工作中充分的参与进来, 确保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和科学性。 而财务部门则必须要立足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将采购项目实事求是地提出来, 同时要认真的做好市场调研和论证的工作, 对相关的资金来源进行认有效的落实。 如果事业单位财政专项经费中有采购项目, 则需要严格的以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将采购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提出, 从而有效地防止出现超标准配置资源或者重复购置等导致财政资金被浪费的现象[4]。 除此之外, 财务部门必须要认真的分析采购部门的实际需求, 从而对政府采购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 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3) 科学合理地进行本年度预算编制

在开展本年度预算编制的工作中, 事业单位需要认真的分析上年度政府采购编制情况进行, 并且要认真的总结往年的教训和经验, 这样就能够对预算编制的各种错误进行有效的规避。 与此同时, 在对预算进行编制的时候还要与本年度采购计划相结合, 严格的按照政府的限额规定和采购目录, 对分散采购和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应用, 从而强化编制整体水平和质量[5]。

(4) 建立并完善政府政府采购预算监督机制

首先, 要以采购类型为根据将相应的管理部门确定下来, 并且要将相应的采购权限授予该管理部门, 明确采购程序。 其次, 对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进行强化, 相关职能部门要以政府批准的有关要求和采购目录为根据, 并且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将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出来。 再次, 要以审核通过的采购预算编制计划作为依据予以严格贯彻和执行。最后, 要健全采购审批制度, 对于全部在预算内的采购项目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要求对采购程序进行办理。 如果有一些采购项目的预算需要调整, 则需要将其审批权限明确下来, 由审批人严格的按照实际情况审批采购申请, 并且对采购手续进行办理。

3 结语

虽然现在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工作, 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为此, 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防止由于这些问题使政府采购计划的顺利实施受到影响。 事业单位要高度的重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 认真的做好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工作, 建立并完善政府政府采购预算监督机制, 从而全面的提升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林琼.事业单位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06) .

[2]常红.浅议如何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J].中国外资, 2014 (03) .

[3]王宏星, 冯雪芹.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农业会计, 2013 (11) .

[4]刘信.试论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制度问题及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8) .

上一篇:乡镇财政干部年终总结下一篇: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