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

2024-07-27

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通用7篇)

篇1: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

2014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

旅游外汇收入480亿美元,同比下降4%。出境旅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9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出境旅游花费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预计达720亿美元

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第六部)——2013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经济平稳运行,预计国内旅游人数33亿人次,同比增长11.6%,提前两年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2014年旅游经济将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报告认为,2013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受“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影响,公务旅游消费急剧下降,商务旅游消费明显放缓,国民休闲旅游消费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13年国内旅游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14%。

入境旅游继续处于触底盘整期,预计2013年我国入境旅游1.29亿人次,同比下降3%;旅游外汇收入480亿美元,同比下降4%。出境旅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9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出境旅游花费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预计达720亿美元。

报告指出,随着国民大众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发展方式在悄然转型,从长期看旅游消费需求将维持中速增长,老百姓常态化的旅游需求及其增长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的主力。2014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将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篇2: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

2011年,全国旅游景区积极改善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有效克服通货膨胀、突发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影响,紧紧抓住节假日和各种节庆活动等契机,实现了持续快速有效的发展。

发展持续快速有效

根据全国A级旅游景区统计管理系统中各地上报的景区数据,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门票收入达到1149.94亿元,三项指标均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报告指出,全国旅游景区发展主要取得以下五个方面的成就:

1.旅游景区日益成为带动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其地位进一步增强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旅游景区已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之一,景区收益不断增加。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25.54亿人次,平均每人到景区游览约2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在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在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和综合营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星级饭店和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2.旅游景区发展越来越成熟,精品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国旅游景区的中坚力量

报告显示,从景区接待游客、营业收入、门票收入三项指标看,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稳定,精品旅游景区成为我国A级旅游景区的中坚力量。

从接待游客数量看,5A级旅游景区年平均接待数量最多,是我国A级旅游景区的优势产品;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总量最多。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5.54亿人次。其中,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53亿人次,占A级旅游景区接待总数的21.71%,平均每家景区接待游客392.20万人次;4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1.88亿人次,占A级旅游景区接待总数的46.64%,平均每家景区接待游客84.92万人次。

从营业收入看,4A、5A级旅游景区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比例达到8成多。其中,4A级旅游景区更是游客接待的主体和消费热点。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实现营业收入2658.60亿元。其中,5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413.94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15.57%,平均每家景区营业收入2.9417亿元;4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1744.84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65.63%,平均每家景区营业收入1.2562亿元。

从门票收入看,4A、5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比重较高,占全国A级景区的78.83%,4A、5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主体支撑。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149.94亿元。其中,5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58.53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13.77%,平均每家景区门票收入23102.65万元,一些重点景区如故宫2011年门票收入达到5.9亿元;4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747.96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65.06%,平均每家景区门票收入5346.33万元。

3.全国A级旅游景区各季度发展均衡,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报告指出,从接待游客、营业收入、门票收入三项指标看,全国A级旅游景区各季度发展虽然略有差异,第3季度略高于其他季度,但总体发展较为均衡,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报告显示,游客接待量方面,四季度游客接待量分别占全年接待量的21.22%、26.37%、28.91%和23.49%。营业收入方面,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年总量的20.69%、26.83%、29.08%和23.40%。门票收入方面,四季度门票收入分别占全年总收入的20.35%、26.30%、28.71%和24.64%。

4.景区发展空间逐渐拓展,新兴、新型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并形成新的热点景区

如新疆阿克陶县克州冰川公园景区2011年门票收入为3.12亿元,排在全国第8位,浙江金华市浦江仙华山景区和台州市玉环县大鹿岛景区2011年门票收入分别为2.31和2.30亿元,分别排在第14、15位。此外,文化类、体育运动类、温泉度假类、商业类和复合型景区不断涌现,拓展了景区发展的空间。

5.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景区接待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旅游景区,老景区提升改造,新景区不断建设,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旅游景区管理理念和服务素质的提升及景区服务项目的完善,为全国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出有利的发展空间。

旅游景区发展仍有不足

虽然旅游景区发展取得了快速持续有效发展,但是其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挑战。

1.旅游景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精品旅游景区总量供给不足,容量压力加大

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前50位的基本上都是4A、5A级旅游景区,平均接待规模达到752.52万人次,最低也达到423.82万人次。前8位A级景区,接待规模都超过了1000万人次,精品旅游景区数量较少,造成精品旅游景区容量压力加大。

从各等级A级旅游景区来看,5A级精品旅游景区平均接待人次最多,供需矛盾最为突出,容量压力最为严重。我国高等级精品旅游景区总量数量不足,尤其是5A级旅游景区的总体数量与日益增加的游客数量相比存在着供给不足。

2.旅游景区发展还存在门票经济特征突出、综合带动性不强、依托景区的目的地整合度不够等问题

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149.94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43.25%,门票收入依然是A级旅游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较高,说明我国A级旅游景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是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景区的盈利模式单一,过度依赖门票经济,旅游景区的产业体系不完善,围绕景区、城市、目的地的旅游产业集群尚未成熟。旅游景区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精品旅游景区总量偏少、等级旅游景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全国旅游景区发展的短板之一

报告显示,全国各等级A级旅游景区中,各等级A级旅游景区发展数量两极分化,5A、1A级旅游景区总量偏少,2A、3A、4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A级旅游景区的接待主体。5A级旅游景区130家,占A级旅游景区2.33%;4A级旅游景区1814家,占A级旅游景区32.55%;3A级旅游景区1840家,占A级旅游景区33.02%;2A级旅游景区1661家,占A级旅游景区29.80%、1A级旅游景区128家,占A级旅游景区2.27%。

4.旅游景区面临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主要以自然类和历史文化类景区为主,占全国各类旅游景区的41.82%,传统观光型景区仍是旅游景区的主体。截止2011年底,各类旅游景区中,自然景观类景区4801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22.89%;历史文化类景区3971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18.93%;而度假休闲类景区2144家,仅占各类旅游景区的10.22%;主题游乐类景区970家,在各类旅游景区占比重还不足5%,仅为4.62%;博物馆类景区1716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8.18%;乡村旅游类景区4980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23.74%;工业旅游类景区687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3.28%;红色旅游类景区1280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6.10%;科技教育类景区302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1.44%;其他类型景区125家,占各类旅游景区的0.60%。

报告指出,2011年乡村旅游类和度假休闲类旅游景区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科技教育类、工业类和主体游乐类等类型的旅游景区数量偏少,发展仍显不足,各类型旅游景区发展不均衡。

5.旅游景区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报告显示,从景区分布方面看,大体量精品旅游景区集中分布在东部。2011年东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3319家,接待游客15.21亿人次,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总数的59.56%,平均每家旅游景区接待游客73.98万人次;中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1124家,接待游客5.15亿人次,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总数的20.16%,年均每家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6.91万人次;西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1130家,接待游客5.18亿人次,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总数的20.28%,年均每家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4.95万人次。

从接待游客数量方面看,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过1000万的8家景区中,东部地区6家,中、西部地区各1家;过500万的35家景区中,东部地区23家,中部地区9家,西部地区3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前50名排序汇总中,东部地区旅游景区36家,中部地区旅游景区12家,西部地区旅游景区有6家。

从营业收入方面看,区域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差异明显。2011年东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1823.66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68.59%;中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545.09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20.50%;西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289.85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10.91%。

从门票收入方面看,东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比重较高。2011年东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794.05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65.14%;中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210.86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18.34%;西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45.03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12.61%。

旅游景区仍将快速发展

报告还对2012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态势和重点工作进行了分析。

根据分析,2012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全年A级旅游景区的接待游客有望突破30亿人次,景区营业总收入将达3100亿元,门票总收入将达1300亿元。

对于这样的判断,报告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

一是旅游需求继续快速增长。

2012年,我国经济仍将呈现增长较快、价格稳定、效益良好的发展局面,居民可支配性经济收入仍将持续增长,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仍将持续高涨,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和重要目的地,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二是外部交通条件持续改善,尤其是以景区为依托的旅游公路、支线机场和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对旅游景区接待规模与人数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三是旅游景区软硬件设施不断提升,必将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改善旅游景区的服务项目,提高旅游景区的员工服务水平,迎合和满足各类游客的服务需求。

四是旅游景区数量持续增长,接待能力持续提高。从近两年的景区投资数据分析,旅游景区是旅游行业投资的热点领域。随着很多新建景区或者改扩建旅游景区的投入运行,旅游景区数量持续增长,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五是旅游景区对国际经济因素和国际游客的起伏跌宕不敏感。据估计,旅游景区游客构成中我国民众的比例应该在90%以上。考虑到城市化的发展使我国每年有2000万左右的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的旅游大军补充新的力量,因此,旅游景区接待也主要是瞄准国内民众,对国际因素和国际游客不是很敏感。

对于2012年全国旅游景区工作重点,报告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篇3: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

“要让孩子们上好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朴实、简洁的话语, 诠释了过去5年我国教育改革走过的非凡历程, 是对教育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高度凝练与总结。5年间, 我们欣喜地看到:贫穷不再是阻碍孩子们踏上求知道路的绊脚石, 无论沿海发达城市还是西部贫困山区, 儿童的受教育权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职业教育迎来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在服务社会、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新课程改革、考试制度的革新等措施稳步推进, 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的评价手段植根于千千万万个课堂, 有力地推动着素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声望, 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举国上下空前关注和重视教育, 教育被列为民生之首, 是政府坚持优先发展的事业, 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教育公平等观念也为大众所熟知、理解, 日益深入人心……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5年时光, 不过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是发生在这5年之中的变化与革新, 惠泽当前, 影响深远, 称得上是为教育的千秋功业铺就了一块厚重的基石。现在, 就让我们回望过去5年的教育改革之路, 重温这些令人难忘的成就。

一、全面实现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

2008年2月, 在教育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有关负责人用一组数字概括了5年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2007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比2002年提高8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总投入为2177.28亿元, 是2002年的1.73倍;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1]增长的数字表明, 过去5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普及程度实现历史性跨越。

细心阅读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不难发现,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工作报告在内容阐述上是最多的, 出台政策也是最多的。2005年, 在国家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中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 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007年春季,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007年秋季, 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总理进一步提出, 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学生义务教育学杂费。这些政策, 惠及数以亿计的少年儿童, 对于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阔步发展服务就业定位明确

在2007年年底召开的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 周济部长为了更好地说明职业教育5年来的发展情况, 举出了如下数据:中等职业学校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扩招100万人, 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人, 当年招生801万人;2007年高职和中职加起来招生数达到1100万, 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2]应当看到, 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不断发展使得民众对职业教育有比较强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归功于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并两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为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基础上, 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相应地进行了变革, 表现为生产与劳动相结合, 学校与企业相联系, 教育与就业相衔接,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应用。这些转变, 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融为一体, 整体上实现了良性循环。

可以预见, 在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 职业教育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教学质量提升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依据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22%, [3]高等教育规模为世界第一。数量的跃升呼唤着质量的提高。2006年, 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着力于促进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科学定位, 提升质量, 发展特色。此外, 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和学校声誉息息相关, 教育部在2003年至2007年底, 基本完成了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 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进一步加强了各高校的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教学质量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

在专注于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 高等学校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经济建设、政策制定和文化传播等各个领域,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4年, 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高校所摘取, 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截至2006年底, 高校专利拥有量达4.5万项, [4]产学研联动机制日趋完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智囊团”、“思想库”, 他们的研究成果日益受到重视, 成为高层领导者的决策依据。毫不夸张地说, 高等学校正在为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四、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

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 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2006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写入法律。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研讨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而是上升为国家意志, 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

以改变旧教材“繁、难、偏、旧”弊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为主要特征的新课程改革, 以及中考、高考制度改革,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率先在国家级试验区启动, 至2005年基本实现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均实施新课程;截至2007年已有16省市的普通高中进行了新课程实验。新课改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它不仅仅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大幅革新, 更是一次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势必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与推进课程改革相适应, 中、高考招生和评价制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考改变了过去以升学考试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更重视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 让有个性、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学生脱颖而出;率先进行高中课改的四个实验区, 2007年通过高考首次接受了社会的检验, 实现了平稳过渡;高考内容与命题方式的转变、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等举措逐步实施, 初见成效。课堂教学的变化, 选拔方式的改革,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尊师重教让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

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了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 目的就是为了把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 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为了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还实施了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 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 积极推动区域内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不断创新。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正是普天下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用智慧激发了无数孩子的梦想, 用双手托起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让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让教育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正由纸面上的文字逐步变为现实。

六、普及远程教育网络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

过去的5年, 国家在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切实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根据《中国教育报》的报道, 目前, 覆盖全国农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已基本形成, 配备教学光盘设备35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9万余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3.5万余套, 优质教育资源走进9万多个农村教学点、18.6万多所农村小学、3.4万所农村初中。[5]1亿多名农村中小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 可以与城里的孩子一样, 享受最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好处, 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开阔了视野。

全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普及, 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缩影。此举将为构建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数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除上述六项内容外, 我国教育事业还有很多亮点, 很多成绩, 例如:自2002年起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坚持治理教育乱收费, 坚持实行教育政务透明、校务公开, 赢得民众的支持和好评;面向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学生, 设立额度高、覆盖面广、受惠人数多的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体系, 在大学生中间形成勤学励志的风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 通过中外高校强强合作、人才交换以及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等措施, 提高了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等等。所有这些成绩的背后, 蕴含着这样一个事实:构建和谐社会, 离不开教育公平的实现;解决民生难题, 必须切实保障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育事业任重道远。

回顾成就, 是为了积累经验, 更好地保持发展势头。展望未来, 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 维护教育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很多困难、阻力与挑战需要去面对。唯有一如既往地坚持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深化改革, 持续发展, 才能不断地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要让孩子们上好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温总理的这句话, 言犹在耳。这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愿景, 也是政府坚定不移的施政目标, 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后5年,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 我们将不懈努力。不远的将来, 美好的愿景一定会变成现实!

注释

1[1]教育部2008年第2次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1203561115420749.htm. (2008年3月访问)

2[2][4]周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EB/O L]. (2007-12-26) 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1203408129856638.htm. (2008年3月访问)

3[3]2006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33487.htm. (2008年3月访问)

篇4:2006年中国旅游消费

长期以来,亚太地区的商家一直依靠本国或地区市场的旅游机构提供信息。然而,由于这些机构的数据采集方法和发布频率不近相同,因此很难进行跨市场的比较。基于上述考虑,本报告使用了亚太旅游协会(PATA)、亚太经合组织(APEC)以及世界旅游组织(WTO)等机构发布的数据进行跨市场的旅游趋势比较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报告还将Visa国际持卡人通过其清算网络进行交易的数据作为上述资料的补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Visa卡超过10亿张,特约商户超过2400万家。因此Visa可以从亚太地区大多数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收集到具有重要意义的统计数据。本报告涵盖了Visa国际持卡人在中国大陆地区刷卡消费的最新趋势。

2006年,共有1.25亿国际游客到中国大陆旅游。

2006年,游客消费总额达到27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40亿美元)。

2006年,Visa国际持卡人平均单笔交易金额为1626元人民币。

2006年,排名前五位的Visa国际持卡人客源地是美国、日本、香港特区、韩国和台湾地区。

2006年,来自爱尔兰的持卡人在中国平均单笔交易金额最高,达2061元人民币。

2006年,Visa国际持卡人最大的消费类别是食宿、零售、餐饮及食品、运动和休闲活动及交通运输服务。

2006年,就使用Visa卡消费的总额而言,上海是中国排名第一位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北京排名第二。Visa高端卡的持有者更偏向在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消费。

2006年,Visa国际持卡人到中国使用Visa卡消费,约有97%上是持卡人直接到商户刷卡消费,网上消费约占消费总额的2%。客源市场

来自亚太地区的Visa持卡人是最大的国际消费群体,他们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额占所有Visa国际持卡人在中国大陆地区消费额的52%,以129亿元人民币雄踞榜首。列第二位的是来自欧盟地区的Visa持卡人,他们的消费额达60亿元人民币。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东欧、中东和非洲,增长率高达66%,随后是拉美地区,与2005年相比,消费额增长49%。

如果以单个客源市场划分,美国仍就是最大的Visa卡消费客源国,其持卡人在中国的消费总额达4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5.17亿美元),占境外游客Visa消费总额的16%。紧随其后的是日本,在中国的消费总额达34.5亿元人民币。香港特区的持卡人的消费总额达27亿元人民币。韩国入境游客的消费额排名由第五名上升至第四名。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入境旅客的消费额则由2005年的9%下降至8%,在十大客源市场中是惟一的消费总额下降的。

2006年,哈萨克斯坦Visa持卡人在中国的消费额增长了108%,是增长最快的客源市场;印度和俄罗斯的Visa持卡人分列第二和第三位,他们的中国入境消费额增长率分别达到78%和70%。平均交易金额

2006年,Visa国际持卡人使用Visa卡在中国消费的平均交易额为人民币1626元。2004年,该数字为人民币1605元。

主要单个客源市场在平均交易额方面列前三名的分别是爱尔兰(2143元人民币)、瑞士(2115元人民币)和英国(2026元人民币)。主要用于与珠宝首饰、旅游相关服务和航空的消费。

市场细分

Visa国际持卡人分别在以下三类消费领域的消费额最山,食宿(100亿元人民币,占消费总额的40%),零售、批发和直销(36.5亿元人民币,占消费总额的15%),以及餐饮和食品饮料(19.8亿元人民币,占消费总额的8%)。

Visa国际持卡人还通过ATM(自动柜员机)或柜台提取了5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7.43亿美元)现金。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法律和社会服务,专业和商务服务以及教育成为Visa国际持卡人在中国年消费增长最快的三大领域。

行业分析

如果进一步细分消费类别,Visa国际持卡人在中小型宾馆、旅馆和度假村行业的入境消费额最高。

以消费跌幅计算,与前一年相比,损失最大的行业为专卖零售店(人民币5060万元)。其他特产零售店消费支出的下降和百货商店消费支出的增长与全球零售业发展趋势相符:大型店铺利用规模经济逐渐排挤小型店铺。以下跌率衡量,损失最大的行业是摄影和绘画服务,消费支出下降了28%,随后是专卖零售商店,降幅为21%。

十大刷卡消费目的地

Visa国际持卡人在中国刷卡消费总额的60%发生在以下十个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厦门、青岛、大连。

上海是Visa国际持卡人在中国消费的头号目的地,2006年的消费额达人民币62亿元,占Visa国际持卡人在中国消费总额的29%。2006年,美国取代日本成为上海最大的Visa国际持卡人客源市场。随后是北京,消费额达人民币50亿元,在十大旅游目的地中,北京的平均交易额最高,为人民币1805元。深圳位列第三。

网上消费市场分析

2006年,Visa国际持卡人在中国交易的97%以上(人民币249亿元),是通过POS机现场刷卡完成。这一比率比亚太地区内持卡人88%的刷卡比率高出许多,表明中国在网上交易、电话订购和邮购领域拥有巨大发展潜力。2006年,Visa持卡人的网上交易约占消费总额的2%,这一数字将继续增长。邮购和电话订购约占消费总额的1%。

国际持卡人使用Visa卡在中国进行的网上消费主要集中在三大类别:零售、批发和直销(人民币2.93亿元),专业和商务服务(人民币5900万元),以及食宿(人民币2700万元)。

高端卡消费

对Visa高端卡消费的追踪可以分析高端客户的消费方式,这些客户正逐渐成为中国入境游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年,国际持卡人用Visa高端卡消费的金额达人民币8.8亿元,包括Visa签名卡和Visa无限卡。美国是Visa高端卡消费最大的客源市场,消费金额为人民币7.44亿元,占国际持卡人Visa签名卡和Visa无限卡消费总额的85%。台湾地区位居第二,随后是法国持卡人。与其他持卡人相比,高端客户更倾向于在上海和北京消费。

Visa高端卡片消费最高的四大商户类别分别是中小型宾馆,旅馆和度假村(人民币3.1亿元),宾馆(人民币1.08亿元),艺术品、工艺品和业余搜集品商店(人民币1.06万元)及餐厅和外卖(人民币5600万元)。

2006年,Visa高端卡国际持卡人平均交易额最高的行业为建筑公司,为人民币18300元;而所有Visa国际持卡人在杂货店的平均交易额是人民币11900元。保险服务位居第二,Visa高端卡国际持卡人在此类别的平均交易额为人民币9900元;而所有Visa国际持卡人在此类别的平均交易额是人民币5400元。

无限卡消费

Visa无限卡的发行范围很小,目前仅面对极少数高收入阶层人士。由于这些高端客户所享受的服务配套各不相同,因此对他们的消费方式进行分析有助于商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分析数据表明,Visa无限卡持有人在中国平均消费额最高的三大行业是建筑公司(人民币20706元),电器与电子仪器(人民币8806元)和汽车相关商店(人民币8741元)。

篇5: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

2013-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市场调研及发展

趋势预测报告

第一章 旅游产业概述 第一节 旅游产业定义

第二节 旅游产业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旅游产业分类情况 第四节 旅游产业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2011-2013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第二节 旅游产业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第三节 2011-2013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旅游产业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旅游产业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一、2011-2013年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二、2013-2018年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旅游产业机构市场容量概况 第四节 旅游产业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旅游产业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旅游产业国内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旅游产业2010-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旅游产业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旅游产业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国内旅游产业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旅游产业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旅游产业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我国旅游产业市场走向分析

1、培训质量将更加全面

2、培训合作将得到巩固

3、认证项目将得到统一

4、培训要求更加迫切

5、培训教育模式将会突破

6、期待资本的融入

第二节 中国旅游产业产品技术分析

一、职教与高校互补性加强

二、“知本”时代职业培训理念的创新

三、旅游产业学员消费更加理性

四、就业导向成首要关注点

五、认证培训势头依旧热力不减

六、旅游产业课程标准化成为重要趋势

七、行业将更注重提升就业推荐能力 第三节 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旅游产业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二、旅游产业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 对中国旅游产业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旅游产业市场特点

二、旅游产业市场分析

三、旅游产业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章 2012-2013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2-2013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2-2013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七章 旅游产业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旅游产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旅游产业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旅游产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旅游产业主要发展策略

第三节 旅游产业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旅游产业市场竞争趋势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旅游产业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旅游产业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旅游产业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2013年旅游产业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旅游产业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旅游产业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旅游产业模式

三、2013年旅游产业投资机会

四、2013年旅游产业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旅游产业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九章 2013-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二、未来旅游产业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项细分行业领域确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重点 2012年全年电子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IT从业人员将增30万人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2013-2018年旅游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当前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旅游产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规模

二、2013-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和体制风险

三、进入退出风险

1、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

第十一章 旅游产业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 A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B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C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d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e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旅游产业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 中国旅游产业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 旅游产业“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三节 旅游产业“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四节 旅游产业“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第五节 旅游产业“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第六节 旅游产业“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十三章2013-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旅游产业投资策略

二、旅游产业投资筹划策略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2013年旅游产业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旅游产业的规划

二、旅游产业的建设

三、旅游产业业成功之道

第十四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旅游产业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旅游产业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旅游产业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项目投资建议

图表略......网 址:

篇6: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

2013-2018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一、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特点分析

二、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需求分析 第二节 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分析

一、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需求分析

二、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产销分析

三、中外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对比

四、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市场规模现状

五、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需求结构分析

六、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下游行业剖析

七、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世界重点需求客户

八、2013-2018年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市场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供给分析

一、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生产规模现状

二、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产能规模分布

三、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技术现状剖析

四、世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市场价格走势

五、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世界重点厂商分布

第二章 国内外旅游休闲类网站生产工艺及技术趋势研究 第一节 当前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产品技术成熟度分析

第三节 中外旅游休闲类网站技术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 第四节 提高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技术的对策

第三章

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四、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走向分析

第二节 2008-2013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三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分析

一、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产销运行分析

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利润情况分析

三、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四、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五、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利润增速预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节 对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特点

二、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分析

三、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五、对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四章

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运行态势剖析 第一节 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动态分析

一、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新动态

二、旅游休闲类网站主要品牌动态

三、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需求新动态

第二节 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运营格局分析

一、市场供给情况分析

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三、影响市场供需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进出口形式综述 第四节 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价格分析

一、热销品牌产品价格走势分析

二、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五章

2013-2018年中国各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状况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华北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情况

一、2011-2012年华北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1-2013年华北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3-2018年华北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华北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五、2013-2018年华北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华东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情况(同上下略)第三节 2013-2018年华南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情况 第四节 2013-2018年华中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情况 第五节 2013-2018年西南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 2013-2018年西北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情况 第七节 2013-2018年东北地区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章 2011-2012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进出口状况及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09-2012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进口情况分析

一、2009-2012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进口量分析

二、2009-2012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进口金额分析

第二节 2009-2012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出口情况分析

一、2009-2012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出口量分析

二、2009-2012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出口金额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2009-2012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进出口预测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进口预测分析

二、2013-2018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出口预测分析

第七章

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需求分析

一、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的需求变化

二、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的需求情况分析

三、旅游休闲类网站品牌市场需求分析 第二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需求市场状况分析

一、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需求特点

二、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需求分析

三、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四、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存在的问题

五、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的需求方向 第三节 主要应用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市场调查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调查分析

一、主要观点

二、市场结构分析

三、价格走势分析

四、厂商分析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用户调查分析

一、整体市场关注度

二、品牌关注度格局

三、产品关注度调查

四、不同价位关注度

第九章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上下游产业分析 第一节 上游产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行业新动态及其对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的影响

四、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的意义 第二节 下游产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市场现状分析

四、行业新动态及其对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的影响

五、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的意义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章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五、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第二节 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竞争格局综述

一、2011-2013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集中度

二、2011-2013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竞争程度

三、2011-2013年旅游休闲类网站企业与品牌数量

四、2011-2013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四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国内外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竞争分析

二、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竞争分析

第十一章

旅游休闲类网站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旅游休闲类网站主要潜力品种分析

三、现有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四、潜力旅游休闲类网站竞争策略选择

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二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后危机对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二、后危机后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三、2013-2018年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竞争趋势

四、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五、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三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机会分析 第四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风险分析

第十二章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前景与机遇分析

一、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前景

二、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发展机遇分析

三、旅游休闲类网站的发展机遇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趋势分析

一、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趋势总结

二、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三、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发展空间

四、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产业政策趋向

五、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技术革新趋势

六、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价格走势分析

七、2013-2018年国际环境对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的影响

第十三章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一、市场空间广阔

二、竞争格局变化

三、高科技应用带来新生机

第二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品牌格局趋势

二、渠道分布趋势

三、需求趋势分析

第三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四节 对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旅游休闲类网站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旅游休闲类网站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旅游休闲类网站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十四章

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未来旅游休闲类网站需求与需求预测

一、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产品需求预测

二、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规模预测

三、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总产值预测

四、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五、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供需预测

一、2008-2012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供给预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产量预测

三、2013-2018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需求预测

四、2013-2018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供需平衡预测

五、2013-2018年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产品价格预测

六、2013-2018年主要旅游休闲类网站产品进出口预测 第三节 影响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3-2018年影响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二、2013-2018年影响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

三、2013-2018年影响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四、2013-2018年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五、2013-2018年我国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第四节 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六、2013-2018年旅游休闲类网站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附表略……

网 址:

篇7: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

据最新统计数据测算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732,比2010年增长11.51%。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信息化发展水平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领先地区。

一、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达到0.732

2011年,中国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指数(Ⅱ)达到0.732,比2010年提高0.025个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和上海依然占据前两位,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达到1.077和0.982,京沪两地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较上年有所减小;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分别位居全国第3位至第6位,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为0.857、0.828、0.823和0.815,与2010年相比,天津上升0.027个点,增长10.06%;浙江上升0.022个点,增长8.61%;广东上升0.027个点,增长8.73%;江苏上升0.033个点,增长14.82%。

*研究组组长:杨京英;副组长:姜澍;成员:何强、丛雅静、陈琪琪、李爽楠、周键聪;本文执笔:杨京英、姜澍、何强;资料整理:姜澍、何强、陈琪琪。

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的5个分类指数值都较2010年有所上升,各分类指数的情况是:

1.产业技术指数最高,2011年为0.980,比2010年提高0.039个点。产业技术指数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工业化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从构成指标看,2011年,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0年增长41.2%,人均电信产值比2010年增长9.4%,表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明显。

2.知识支撑指数居其次,2011年为0.831,比2010年提高0.009个点。知识支撑指数稳步提升,从构成指标看,2011年教育指数为0.822,比2010年提高0.002个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5.7%,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已达74.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国民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信息业规模不断扩大。

3.发展效果指数2011年为0.723,比2010年提高0.012个点。从构成指标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提高18.3%,但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重、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占比重分别只比上年提高0.3和0.0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发展效果指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较2010年变动不大。

4.应用消费指数2011年为0.677,比2010年提高0.033个点。2011年我国信息化应用与消费进一步提高,人均信息消费额比2010年提高11.76%,去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36%。

5.基础设施指数2011年为0.450,比2010年提高0.033个点。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的发展水平较低,表明目前中国信息产业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特别是要逐步改善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的状况。

中国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仅在总量上不一致,而且在结构上也有所差异,例如,北京和上海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的2个省份,同属发展水平一类地区,但是发展的均衡程度却各不相同。2011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偏向于产业技术指数,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显不足;北京偏向于发展效果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和知识支撑指数;上海的信息化发展较为全面与均衡,各分类指数的发展状况基本相当。

二、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持续增长

(一)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Ⅱ)增长11.5%

2011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比2010年增长11.5%;5个分类指数的增长速度由高到低排列,产业技术指数保持较高增速,增长25.3%;应用消费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快速增长,分别增长11.7%和11.5%;发展效果指数增长7.5%;知识支撑指数增速稳定,为1.6%。

(二)2001年至2011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Ⅱ)年均增速比较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横跨了国民经济3个五年计划时期,从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增长速度来看,这是信息化增长经历的3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期间):该时期为快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建设在各方面蓬勃发展,移动电话在城乡快速普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互联网用户群体日益壮大,信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据测算,“十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I)年均增长速度为16.33%。

第二阶段(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该时期为平稳增长阶段。与“十五”时期相比,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增速为11.5%,增幅回落4.83个百分点。从分类指数看,增速回落的有3个,分别是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和应用消费指数,而知识支撑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增速比“十五”时期有所上升,需要说明的是,增速减慢是信息化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必然趋势,2个五年时期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并不相同,在经历了前一个五年时期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积累后,增速在基于更高水平的情况下有所减缓是合理的,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10年间中国信息化发展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第三阶段(2011年至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增速为11.51%,与2010年相比,其增速提高0.74个百分点。

从分类指数本身的增速看,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以及基础设施指数增速最快,分别为25.3%、11.71%和11.5%。发展效果指数和知识支撑指数保持低速增长,分别为7.46%和1.58%。从增幅看,与上年相比,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分别提高2.11、8.55和0.79个百分点,应用消费指数和知识支撑指数分别减少7.25和0.51个百分点。

经历了“十五”至“十一五”时期10年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信息化已经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应继续加强信息化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以及大力培育信息化人才,为中国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见表2)。

三、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比较

根据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的测算结果,可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以下5类地区(见表3):

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共6个省市。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达到0.89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3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5个分类指数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2个直辖市信息化总指数一直位于全国前两位,其中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省市区,使其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较好的发展效果。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4省近年来紧随北京、上海,加快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水平,以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首次跻身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行列。

第二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包括福建、辽宁、陕西、山东、湖北和重庆,共6个省市。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73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第一类地区的82%。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各分类指数的平均水平较高;应用消费指数和知识支撑指数低于第一类型地区,但差距并不太大;产业技术指数、基础设施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明显低于第一类型地区,这也正是该类地区与第一类地区的主要差距。

第三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山西、吉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安徽、湖南、四川和河北,共10个省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66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1%和第一类地区的74%。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除知识支撑指数的平均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分类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技术设施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与第二类地区的差距较大,这是第三类地区与前两类地区的主要差距。

第四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江西、贵州和河南,共6个省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62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和第一类地区的70%。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5个分类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知识支撑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接近第三类地区的水平;基础设施指数和产业技术指数与第三类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大,这是该类地区的主要差距。

第五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包括广西、云南和西藏3个省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60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第一类地区的67%。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5个分类指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接近第四类地区的水平;基础设施、知识支撑指数与第四类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大,这是该类地区的主要差距。

四、对策和建议

2011年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各地区间存在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加快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建议做好以下6方面:

(一)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着力提高硬件质量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光纤宽带、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发展,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布点,建设宽带应用网络设施;着力打造宽带化、移动化、融合化、泛在化的安全可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统筹规划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示范,建设感知网络和云计算等应用基础设施。

(二)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性工作。要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大力发展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推动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等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促进制造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加快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信息化监测,充分挖掘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推动资源配置、流程再造、业务重塑和管理决策环节的信息化,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反应效率、技术创新水平和全球化环境下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促进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逐步缩小数字化鸿沟

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增收,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加大农村信息建设投入力度,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和信息自由流动、有序对接,从而有效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为了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快我国重要农业生产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使之向世界先进农业水平看齐;另一方面,要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让农民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此外,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区域传统产业,努力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防止垄断经营和地方保护。

(四)提高信息化应用消费水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但是我国信息化普及率还不高,发展空间还很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在固定电话运营商、有线电视公司和无线运营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服务商在竞争中通过降低价格,例如降低宽带费用等,来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以使更多用户和企业能够用得起信息服务。

(五)加强国民文化素质建设

为提升我国信息化水平,要特别重视国民文化素质建设,主要是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信息化的根本保障是人才,必须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引进工作。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与交流,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

(六)建立信息化官方统计体系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信息化的理论研究,特别是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建立信息化统计标准,建立信息化统计制度,从统计规律角度总结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建立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全面统计信息产业产值及相关活动。二是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评价方法,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世界各国以及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可以从数量上客观地揭示出不同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状况,以及同一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以配合全球对信息社会进行统计监测的行动。国家统计局要在现有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主要国际组织研究和推出的信息化统计与评价指标体系,由单纯反映发展水平向反映效益与影响层面深化,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统计服务,为政府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摘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发展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根据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的监测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732,比上年增长11.51%。各地区信息化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中国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各地区间存在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为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信息化应用消费水平,强化国民文化素质建设,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逐步缩小数字化鸿沟,建立信息化官方统计体系。

上一篇:采矿权转让登记(河南)下一篇:2022年招警考试《监狱·劳教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模拟试卷(6)-中大网校